园林绿地设施

2024-09-25

园林绿地设施(共10篇)

园林绿地设施 篇1

摘要:本文按使用功能将园林绿地设施进行分类, 提出了园林绿地设施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 并选取典型设施进行了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关键词:园林绿地设施,景观设计原则,景观设计要点

1 引言

园林绿地设施的景观营造对城市空间和园林绿地环境的构建作用明显。当前, 但很多现有园林绿地内设施仍缺乏景观价值。因此, 总结园林设施景观化设计的原则, 提出景观设计的要求, 对提高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水平, 创造更加舒适美观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园林绿地设施功能分类

2.1 标识设施。

这类环境艺术小品包括指示标志、导游图等。

2.2 艺术小品设施。

如雕塑、水景等, 这些园林绿地设施在环境中表现出强烈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2.3 娱乐设施。

包括各种儿童游乐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和健身设施等。

2.4 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对空间起着强化艺术效果的作用, 包括路灯、草坪灯等。

2.5 服务设施。

如坐凳、桌子、饮水器、垃圾箱等。

3 园林绿地设施景观设计原则

3.1 设施系统化设计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应把园林绿地设施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考虑, 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和谐, 强调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

3.2 设施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绿地中单个设施要服从整体, 使整个造型与图案中存在一种共有的东西。各类设施要平衡布置, 以方便使用;要具有层次性, 应以一种结构元素为主导, 连同有关的从属元素, 组成秩序。

3.3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及绿地设施的格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

3.4 保护和发展文化原则。

优秀的园林绿地设施景观设计在不影响城市建设的情况下, 可以将重点文物古迹与公园景观结合而成为环境景观的重要部分, 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使景观设计富有文化内涵。

4 园林绿地设施景观设计要点

4.1 信息设施

4.1.1 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标识在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要注意与周围环境应相互协调。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入口标识, 墙体外部材料为粘土, 取之自然的材料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淳朴之风, 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特色, 同时向游客传达了该公园的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4.1.2 创造新奇的视觉效果。

标识的造型设计应简洁、明确, 色彩要鲜明、醒目, 使人一目了然, 易于识别和记忆, 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媒介的功能。

4.1.3 统一中求变化。

在较大的绿地中, 需要设置较多的标识, 这些标识既要相互协调统一, 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变化。如杭州植物园的标识设置风格统一、形式多样、色彩醒目, 与环境相融合的同时便于游人发现, 而且均设置了盲人标识设施, 是体现了人性化、景观化的园林绿地设施。

4.2 艺术小品

4.2.1 传承文化内涵。

现代园林绿地中雕塑应凝聚地方历史, 对人们起着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4.2.2 与环境的融合。

在设计时, 要先对周围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城市景观等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确定雕塑的形式、主题、材质、尺度、位置等, 使其和环境协调统一。如图4.1, 位于位于杭州龙井村内雕塑群组, 所表现的是当地村民的一个街景, 不论是服饰还是使用的工具, 都是当时文化相融合。

4.2.3 情趣的营造。

城市绿地的雕塑还应突出情趣的塑造, 给人以优美视觉享受的同时给人以或幽默或愉快的精神享受。图4.2所示的雕塑抽象地表达了人的头部,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完整, 但其平滑的顶部却为人们提供了休息设施, 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欣赏这些有趣的雕塑, 带给人新奇感。

4.3 娱乐设施

儿童游乐设施一般都成套定制, 其色彩鲜艳、造型丰富, 能够满足景观的要求。其他娱乐设施应以活泼的造型、鲜明的色彩、舒适的质感, 促进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在绿地中选择好位置设置, 能融入环境即可。

4.4 照明设施

绿地景灯设计既要满足照明要求, 又要具有装饰功能。景灯的设计应注意造型美观, 装饰得体。但是美丑不能孤立地看, 还要看景灯的造型和布局与所处的环境是否协调统一, 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选择景灯的造型、亮度、色彩等。

路灯的设计要满足照明的需要, 注意自身特色的表现, 还要和环境相呼应, 大量设置时满足形式美法则。如滨河路灯布局应产生一种韵律感, 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 都是吸引人的景致。园路旁灯应与其环境相协调, 造型优美、精细、小巧玲珑, 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草坪灯小巧精致, 点缀于草坪中、乔木下, 微弱的灯光更衬托出宁静气氛, 构成一幅清雅画卷。图4.3中的草坪灯, 黑色的外壳有种神秘的感觉, 外形似蘑菇, 又像UFO (不明飞行物) , 使人浮想联翩。

4.5 休息服务设施

4.5.1 座椅。

宜在座椅的周围形成一个领域, 让休息者在使用时有安全感和领域感, 一般以背靠花坛, 树丛或矮墙, 面朝开阔地带为宜。宜与其他设施结合。如图4.4在座椅的中间设置了花钵, 令人赏心悦目, 把三人座椅分割为两个单人座, 与植物相结合, 具有休息设施的功能, 同时成为一处亮丽的街景。座椅的材料选择要坚固耐用, 通常以石料为宜;木料给人的感觉是最好的, 在北方适合广泛应用;还可采用色彩鲜明的塑料、玻璃纤维来制作, 造型高雅、轻巧、美观, 也会受到路人的喜爱。

4.5.2 饮水器、洗手器。

洗手器设计应该像灯具、雕塑等一样, 尽量满足景观的要求。洗手器的景观化设计要点有:接水容器的造型艺术化, 出水口多加构思, 和雕塑等景观小品结合。

4.5.3 售货亭、垃圾箱。

售货亭的设计应结合人流活动路线, 便于人们识别、寻找, 同时造型要新颖, 要富有时代感并反映服务内容。园林绿地中垃圾箱的设计要构思巧妙、造型独特。一段折断的树桩, 一个童话世界中的木桶, 一只巨大的辣椒, 这些别具匠心的垃圾箱都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番视觉收获。

5 结语

在今后的绿地建设中, 对于园林绿地设施的完善在注重“量”的同时, 更应注重“质”的提高。城市主管部门应很好地调节设计、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对于景观现状不佳的设施, 或强化突出使之成为景观, 或弱化隐蔽远离游人的视线, 整个绿地内的设施风格要保持一致, 系统化设计, 并与绿地环境的风格一致。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符先明.剖析当今城市园林雕塑建设设计存在的问题[J].中外建筑, 2005.2.

[3]陈坚.阿姆斯特丹的垃圾箱[J].城市管理, 200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探析 篇2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在城市的大园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园林绿地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园林绿地分布广、接近居民、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一种绿地形式。,不仅能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色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城市生活的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2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2.1 绿地的生态功能

2.1.1 净化空气

首先,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另外,还能过滤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并且还能够阻挡烟灰和粉尘等有害物,绿色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够分泌出杀死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的物质,改善空气质量,绿色植物被称为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2.1.2 净化水体

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2.1.3 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2.2 文教和游憩功能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进行文化宣传、开展科普教育的场所,如公园中常设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还有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水族馆等,都可以提高人们艺术修养、丰富历史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

园林绿地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游憩功能。城市园林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进行游乐的活动。大家都能看到每天早晨公园里有好多老年人都在晨练,锻炼身体。另外很多风景名胜区都是人们光顾的地方。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3 绿地的景观功能

绿地植物既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主体,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雄伟的建筑群体,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对于植物的美感,随着时代、观者的角度和文化素养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别。同时光线、气温、风、雨、霜、雪等气象因子作用于植物,使植物呈现朝夕不同、四时互异、千变万化的景色变化,这能给人们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4 绿地的心理功能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5 绿地的物理功能

5.1 改善城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和气温外,直接随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地表温度和小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大。夏季人们在公园或树林中会感到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被吸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从而使公园绿地上空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树冠遮挡了直射阳光,使树下的光照量只有树冠外的1/5,从而给休憩者创造了安闲的环境。草坪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摄氏度时,草地表面温度为22—24.5摄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到了冬季绿地里的树木能降低风速20%,使寒冷的气温不至降得过低,起到保温作用。

园林绿地中有着很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表面积比其所占地面积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机能,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交换。由于林地和绿化地区能降低气温,而城市中建筑和铺装道路广场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表面增热,使绿地与无绿地区域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形成微风。因此合理的绿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风及环境卫生状况。

5.2 减低噪音

噪音是声波的一种,正是由于这种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迅速的起伏,这种起伏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北京市环境部门收到的群众控告信中40%以上是关于噪音污染的。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其衰弱噪音的机理是噪音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树叶发生微振而使声音消耗。

5.3 防灾避难

在地震区域的城市,为防止灾害,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引起大火灾,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的避难场所。1976年7月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有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多万人。树木绿地具有防火及阻挡火灾曼延的作用。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耐火性要弱。阔叶树的树叶自然临界温度达到455摄氏度,有着较强的耐火能力。

小结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市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市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市民能够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园林绿地环境的需求。

作者简介:梁雅娟(1983—),女,湖南耒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研究。

园林绿地设施 篇3

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分析了目前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存在的问题,并从设计程序、设计队伍建设,以及管理规范等方面给出对策,以促进城市园林公用设施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性化关怀不够,不能满足游人需求

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功能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目前公用设施虽然可以满足游人的使用功能,但是在布局设置和设计上,还存在因为人性化关怀不够而不能满足游人需求的细节问题。对设施使用舒适性的关注不够,一些设施缺少科学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学,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性。出现诸如缺少绿化景观的简单硬质铺装的停车场、字体和背景模糊一片的标识牌、窗口“森严”的公园售票亭、语言生硬的告示铭牌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2 与环境协调性较差

由于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公用设施在设计中常被排除在整体设计之外,导致公用设施与绿地环境缺少协调性,尤其垃圾箱、公用电话、园灯等小型设施,甚至只作为普通市政设施填充到城市绿地中来,不论造型、色彩还是质感都显得过于简陋,缺少与环境的关联性,缺乏艺术性,不能与优美的园林环境相协调,更难以起到体现环境整体特色并装饰环境的效果,更有甚者和绿地环境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游人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愉悦需求。

1.3 个性不明显,地域特色不显著

城市园林景观绿地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更是一个城市的“门面”,是外地游客对整个城市的阅读,城市绿地和其中的环境要素担当着对一个城市性格表达的角色。但是目前,城市绿地公用设施常是工厂化批量生产,作为用具放置到绿地环境中,缺少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公用设施和其他城市无异,不具有任何地域文化特色,不能体现地方文化底蕴。

1.4 系统性不强,形式杂乱

公用设施种类多、体量小、数量大,若各种设施之间联系不够,缺少形式风格的系统性,则导致环境杂乱无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市园林绿地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尤其是垃圾箱、标识设施等小体量设施,形式多样,新旧并存,不论从材料上还是风格上都显得杂乱无章,严重损坏环境的整体性。比如,南京白鹭洲公园垃圾箱风格上古典与现代共存,材质上有陶瓷、木材、塑料等多种,并且随意摆放,让环境显得杂乱无序。

1.5 缺少维护,管理不规范

缺少日常基本的维护和管理,是目前城市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厕恶臭熏天,满地污水;洗手台无水;垃圾箱旁垃圾满地,苍蝇乱飞;引导标识牌被生长的植物遮挡,诸如此类日常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公用设施破损现象很严重,尤其是一些小型设施,如垃圾箱、标识牌、园灯等,有的虽然进行了维修和更新,但是更新不到位,随意采用不同原来风格的垃圾箱替代原有的破损垃圾箱,甚至用简单的塑料桶来替代。

2 对策建议

2.1 纳入环境整体设计,开放设计程序

对于公用设施的设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纳入环境整体设计。在新建园林绿地中,公用设施的设计要与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环境设计同步进行;对于已建成园林绿地,设计者必须了解原有园林绿地的环境特征,如类型、规模、历史、风格等,使设施设计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成功的表现形式,与周围环境协调,完美地融入环境当中,而不是生硬地添加。

开放的设计程序,是指向公众敞开的参与性和具有反馈机制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其工作不只是提出构想、选择设计方案,还应对设计思想进行宣传、交流和贯彻实施。加强宣传,激发公众参与设计的愿望和责任。建立常设展示场所,在宣传的同时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1]。在建设过程中,决策需要公开化、增加透明度;建成后,建立使用评价(POE)制度,了解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并组织专家科学地客观评价,为设施的修正和管理维修以及以后同类的设计提供依据,以促进发展[2]。

2.2 集思广益,组建高素质的设计团队

纳入环境整体设计的公用设施设计,是由单体性设计转向与自然、环境、建筑、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整体设计[3],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概念,需要考虑设计方案的提出、实施、管理维护等整个过程,这就需要组建一个拥有众多的各个领域专家和设计师、工程师的设计团队。同时在设施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注意发挥设计者的专业特长,合理分工,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2.3 精益求精,提高设计质量

装饰性对于公用设施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园林绿地景观中,游人对设施的装饰性有着更高需求和期待。不仅要求能用、好用、耐用,更要美观、要艺术,这需要设计师不能满足于使用现状,要精益求精,设计中既要考虑设施的功能性、科学性,还要考虑人性化、艺术美、地域文化等因素,为游人提供高质量的设计作品。

2.3.1 注重设施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设计中要考虑材料、工艺技术水平因素,以及施工、制作和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因素,以确保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同时,不同的外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格表现;不同的工艺也会使同一种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设计者只有在对材料和工艺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后,全面考虑,才能让设计从图纸转化为现实,而不是只流于形式。设施的科学性关系到游人使用的安全性,材料的选择要坚固、无毒、无污染,应减少污染、噪音、眩光等干扰和不适的影响。

2.3.2 注重人性化。

设计的焦点是处理人与设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三者之间的和谐。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行为和需求开始,了解使用群体的需求特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设计依据。同时,运用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理论知识指导设计,做好造型、色彩、功能、位置、布局等细节的处理,考虑安全感及便利性,并加强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和考虑[4]。另外,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到设施的另外一类使用者,设施的管理人员,考虑他们在管理中的便利性。

2.3.3 注重设施的艺术性和环境协调性。

公用设施作为园林绿地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与园林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怎样将设施很好地融合在城市园林绿地环境乃至地域大环境中,这实际上是一个整合过程。具体设计中,应在对环境特色文化的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造型,严格要求每个细节,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5]。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艺术性、装饰性之时,还应注意减少设施个体的炫耀性,尽可能减少公用设施对环境的干扰,以整体环境质量取胜。

2.3.4 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

“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促使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延伸。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脉络、宗教信仰不同,都对城市设计、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城市景观有着某种制约和影响”[6]。设计者要对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汲取,运用到设施的设计创意中,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因素,使设施与该城市、地区的文化背景相呼应而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风格,让外地游人和当地居民在游赏城市园林绿地时,充分体会到地方的文化特色。

2.4 建立规范、细化的日常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力度

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是绿地公用设施更好地为游人提供服务和良好城市园林绿地环境的保障。管理制度必须规范,职责具体明确,具体包括3个方面:

2.4.1 日常的清洁和管理。

包括日常卫生工作以及对维护设施形象的清洁工作,应从数量、频率、质量等方面做详细的规定,以保障日常管理的具体实施。对于使用频率高的设施,管理维护次数也须随之提高,才能维持高品质的使用环境。

2.4.2 定期检查,及时更新维护。

绿地公用设施很多属于工业产品,体量小,易损坏,需要加强定期的检查,及时更新维修,尤其对一些游人密集的区域,因为超负荷使用以及人为破坏,要加大检查的频率,及时维护、更新。对于损坏处的修补最好恢复原状,若无法做到也要尽量与原有设施的造型、色彩保持一致,否则就容易显得突兀而与环境不协调。

2.4.3 对游人不良使用的监督和制止。

针对设施被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良使用行为进行制止,并引导游人正确使用,对于偷盗和故意损坏现象,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或者法律制裁。

3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诸多要素,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其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该文仅从理论的角度对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进行资料性和实地性地调查分析,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公众对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关注,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以促进其蓬勃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2]陈立新.从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谈设计计划[J].工业建筑,2007(37):15.

[3]张彪,凌菊.谈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200.

[4]王慰娟,张俊霞.园林绿地设施人性化特征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6(6):104-107.

[5]郑乃铭.艺术家看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园林绿地设施 篇4

【关键词】建筑小品;园林绿化;应用研究

1.园林建筑小品功能

园林小品按功能划分为五类,为供休息小品,装饰性小品,照明结合小品,展示性小品,服务性小品,其功能划分明确。

(1)供休息的小品,主要有石椅,长椅,圆椅,圆桌,圆形石伞等,为游客提供休息纳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是其艺术价值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园林设计中将供休息的园林小品作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如在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中,石椅就是孑然不同的风格。

(2)装饰性小品,在园林绿地中的设计与规划中,以江南园林为主的苏州园林,在其园林设计中突出表现了装饰性小品的重要性,以江南园林的婉转明媚,以水与植物相交映的设计手法,突出表现出装饰性小品在园林设计中的立足整体,画龙点睛的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综合性照明小品在园林设计中与其他小品不同。综合性照明小品在时间不同时的作用不同,在白天综合照明小品表现为装饰,而在夜里便大有不同,综合照明小品在夜里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而不仅仅具有导向作用,更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园林整体景观的作用。

(4)展示性小品。展示性小品在园林绿地中起说明和导向作用,展示作品等,如公告栏指示牌,画廊等。

(5)服务性小品。服务性小品为游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洗手池,时钟塔,果皮箱等。在方便游人参观游览的同时又保持了园林绿地的整洁。

2.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小型艺术装饰品。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点缀园林整体景色,协调园林景色布局,加深游客对园林的印象,使园林整体有灵活性。清晰表现出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绿地中的组景,观景,渲染氛围三个作用。如:荷兰里特维尔德之亭等经典建筑小品。

2.1组景

园林小品在园林绿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无形的连接其园林整体的布局与色彩差异,使园林整体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與实用价值。园林小品的组合使园林的跨度增加,时间跨度,空间跨度都无疑在园林小品的作用下大大增大。

2.2观景

观景作为园林观赏中的点睛之笔,是突出整个园林的设计构思,作为观赏类的园林小品极具艺术气息,烘托整体园林艺术气息,又点缀园林使园林整体得到升华,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 就是以传统的水庭石灯的小品形式漂浮于水面, 每当夜晚,月明如洗, 在湖面上就出现了灯月争辉的绮丽景象。

2.3渲染氛围

渲染氛围除具有组景、 观景作用外, 还有增强空间感染力的作用。赋予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如:如佛香阁建筑群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中轴线上,建筑群背山面水,兼有东西两侧长廊和其他建筑组群之烘托,气势极其壮丽,建筑群在构图上高低、大小、收放对比适宜,空间富于节奏感。

3.常见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

3.1亭

亭台楼阁是最多见的园林小品,从古代到现代园林都这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城市园林绿地中最多见的供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 它适宜布置在水际、山巅、桥头、路旁。①从亭子的平面形状分有圆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亭等;②从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三重檐、攒尖顶、平顶、歇山顶、卷棚顶等;③从布设位置分有山亭、半山亭、水亭、桥亭以及靠墙的半亭,在廊间的廊亭,在路中的路亭等。亭的布局既可单独设置,亦可组合成群。如:与欧阳修有关的醉翁亭、以白居易诗命名的陶然亭、与《山行》有关的爱晚亭等。

3.2榭

《园冶》上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意思是说,榭这种建筑是凭借着周围景色而构成的,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形式,而我们现在一般把“榭”看做是一种临水的建筑物,所以也称“水榭”。在城市中“榭”一般以水榭居多,而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水榭,中国园林有三类,其中又以江南园林最为闻名,其建筑精致,风格明媚秀丽,而江南又以水为主,又以水榭点缀园林整体。如:上海虹口公园水榭、 桂林溶湖中的圆形水榭等

3.3廊

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被广泛应用, 其作用除遮荫防雨、供休息外,还有分隔空间和导游功能。在景观作用上,通过长廊及其柱子,可作透景、隔景、框景之用,使空间景观富于变化,起到廊引人随、移步换景、并对园林中的景色起着重要的组织烘托的作用。我们把亭台楼阁看做“点”,那么廊我们就可以看做“面”在烘托整体景色中,廊起着沟通,连接景色差异,调和色调的作用。如北京颐和园画中游爬山廊、广州碑林爬山廊等。水边建廊,廊基一般紧接水面,廊的平面也大体贴紧岸边,尽量与水接近;水岸自然曲折时,可沿水边成自由式布局, 廊基也用自然式驳岸处理。在廊的两柱间设置座椅,可为游人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供展出书画、石刻的廊式建筑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便参观者有一定的观赏距离。

3.4园灯

园灯的设计应做到造型美观、装饰得体,其造型布局与所处的环境必须协调统一。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位置的审美要求,选择园灯的造型、照度、色彩以及制作材料,是园灯设计的基本要求。园林中的灯根据其用途可分为三类,即照明灯、庭园灯和装饰灯。园灯的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一般布置在喷水池,入口,花坛,道路两旁,创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将夜色中的美景烘托出来。在园灯的选择上,要注重场合,在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设计中,园灯的亮度,位置就要发生变化,在江南园林的设计上,就要符合江南的婉转优雅,园灯的亮度与形状就要不同于皇家园林。

3.5刻字碑

刻字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理念,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是园林整体或园林部分的主题。如山东曲阜的孔林就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石碑,山东的泰山有许多刻在悬崖上的历代君主的书法遗迹。

4.结语

园林建筑小品虽然是小型艺术品,但往往却是园林整体中的点睛之笔,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气息,主导着这个园林,使他们成为园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折射出园林整体的设计布局,充分发挥了园林建筑小品的艺术作用,体现出园林建筑小品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佳明.园林景观设施小品的设计要点综述[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1).

园林绿地养护 篇5

关键词:绿地养护,现状,技术

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建设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建设, 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 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对城市的经济与文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确保城绿地建设顺利进行, 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作用, 使城市的环境更加舒适、美观和整洁,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在绿地的建设和养护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园林绿地养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行业缺乏规范性, 行业管理不严

城市同林绿地建设同建筑相比, 少了许多规范, 责任小以及可改造性强, 致使各方而的干预增多, 施工监管不严, 导致绿地作品质量和绿化植物长期质量难以保证。

1.2 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不规范

在许多城市的园林行业中, 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调查研究, 不顾实际肓目模仿、盲目追求档次, 只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豪华、宏大、形式的新颖, 对绿地的功能、作用、内涵却置之不理.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如在植物运用上, 新优品种缺乏;在材料选择上, 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不足。

1.3 养护技术不规范

目前的绿地养护手段落后, 操作技术大都采用传统的方式。沉重的体力劳动在养护操作中占很大比重,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 还很少进入绿地养护领域里。养护质量标准的科学含量不高, 往往停留在“没有枯枝烂叶”、“土壤不板结”等水平上没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养护仍停留在粗放管理上, 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2 改进绿地养护的几点措施

(1) 制定符合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要确立绿化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 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 实现有效的管理, 建立配套的细则。

(2) 拓宽城市园林行业的研究范畴, 将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应用于城市园林建设。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上,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设计出符合市民要求的绿地养护作品。

(3) 坚持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 又可丰富品种资源, 体现生物多样性。如乔木宜选择遮荫效果好、树形美观和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品种;绿篱和观叶灌木宜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4) 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的关键。加强绿地养护的管理措施, 促进养护技术的发展,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学技术含量, 从而使绿地养护技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5) 科学养护, 财尽其用绿地养护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除草、设施维修等方面, 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绿地良好的景观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 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

(6) 在绿地中后期管理中,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动。居住区绿地, 特别是中心绿地, 通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中期改造, 这将使大树难于长成, 因而此类变动应当减少或避免。在无法避免时, 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苗木资源, 这对绿地景观的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任何新栽植树木都无法比拟的。其次, 绿地的美化效果是经多年培育发展而来的, 与周围环境设施、相邻植物品种之间已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

3 提高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

3.1 植物配置技术

主要体现在设计上, 要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 通过植物配置、群落构建、植物造景等技术, 既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 又要运用植物素材, 通过艺术手法, 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在设计中一是要尽量多的选用乡土植物, 如胡杨、柽柳、白榆、白蜡等, 二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 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水平和垂直合理配置, 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 增强抗灾能力, 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 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事实已经证明, 乡土树种易于养护管理, 其养护管理的用工量和管护费用要低一半以上。

3.2 灌溉技术

园林绿地管理, 灌溉十分重要, 全年都应注意水分的管理。要掌握“见干见湿”, 即“不干不浇, 浇则浇透”的灌溉原则。要采用各种节水措施, 减少用水管护成本, 还可以使用土壤保水剂或对草坪减少修剪次数以减少灌溉量。为保证植物成活, 尤其要浇好春季“返青水”, 要注意秋季提前控水, 在土壤结冻一周前要浇完封冻水, 灌完封冻水后注意及时采取封土保墒等措施。

3.3 防治病虫害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 为各种病虫害提供了生活和繁殖的场所, 同时又是游人云集的场所, 防治病虫害是园林绿地养护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是要增加物种多样性, 预防为主。二要从加强栽植、水肥管理等方面人手, 增强植物生长势,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要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无公害的药品, 有效地发挥天敌的作用。要重视树干涂白技术, 树干涂白既可以减少因新疆昼夜温差大造成的冻害和灼伤, 又可消灭在树皮缝隙越冬的害虫, 成本较低, 但效果明显。

3.4 施肥和常规管理

因为受条件限制, 在园林绿地的管理中施肥经常被忽视, 同时为了美观和卫生, 大量的枯枝落叶被打扫运走, 不能回归到生长地的土壤中, 土壤逐渐贫瘠、恶化, 园林植物缺肥现象明显。要定期向土壤中施肥, 补充营养, 改良土质, 进行中耕除草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透水和增温。栽植时施足底肥, 施好返青肥, 生长季节看苗施肥, 重施晚秋肥。以有机肥为主, 可选用多元素复合肥追肥, 必要时可用尿素、旱地龙等进行叶面施肥。

3.5 防寒、防风技术

春季易出现倒春寒和大风天气, 冬季寒冷、干燥, 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极大。对新栽植的高大乔木必须固定, 对树冠较大的树木还要进行必要的修剪, 减少大风对树木的影响。对越冬有一定风险的树木, 除树干涂白、提前控水外, 还要通过对树干缠草绳、喷施抗蒸腾剂、设置防风障等措施提高树木的抗旱抗风能力。

3.6 整形修剪技术

乡镇园林绿地规划 篇6

目前, 我国乡镇绿化面积普遍较小, 树种单调, 公共绿地设施简陋, 缺少专业设计。因此, 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增加面积、丰富品种、强化设施的基础上, 体现乡镇的地域性和乡土性, 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布局。

1. 因地制宜, 随高就低, 结合乡镇周边自然环境, 创造各具特色的山水城镇。乡镇多地处农村, 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 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乡镇的自然环境, 辟出森林带、绿化带、风景旅游区, 以及农田、菜田、果园, 形成乡镇绿色背景。同时, 以乡镇中的河流、湖泊、溪水、山岗、树林作为内在的绿色环境, 使内外绿色空间融会贯通, 突出当地自然环境特色, 结合乡镇总体规划, 形成有自身风格的乡镇绿色景观。

2. 均匀分布, 连接成完整的系统, 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的效用。绿地系统规划应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条件好的可建大型综合性公园或专类公园。也可大量建设小游园和小块绿地, 因这一类绿地用地少, 投资少, 建设快, 利用率高, 就近方便居民使用, 符合乡镇的特色。各类专用绿地纳入乡镇绿地系统, 使乡镇防风林带, 工业区、仓库区隔离林带, 道路绿化、厂矿绿化带, 居住区绿地等组合成一个布局合理、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

3. 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乡镇总体规划, 配合其他单项规划进行。乡镇居民多数与农业生产有紧密联系, 拿出生产建设用地开辟为绿地不太现实。因而, 绿地规划应少占耕地, 充分利用复杂、破碎、不适宜建设的地段, 巧予改造, 创造出良好的绿色空间。同时要注意绿化应与建筑、围墙、道路、广场、地下地上管线工程相配合、协调, 综合设计, 统一管理, 减少相互矛盾带来的经济损失。

4. 绿地系统规划应反映乡镇自身的特点, 树种选择应地域化、乡土化, 结合果、林、渔综合发展, 把果园纳入乡镇绿地系统, 采用经济林绿化荒地、岗地, 利用洼地、水塘, 养鸭养鱼, 这样既能美化环境, 又有经济效益, 一举多得, 并可发动群众共同来绿化、美化乡镇。同时, 大力提倡庭院绿化, 提高乡镇绿化覆盖率。

园林绿地设施 篇7

1 凌云县概况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连凤山县、巴马县,西接田林县,南邻百色市右江区,北与乐业县接壤,距百色市区86 km。县域东西跨度约47 km,南北长约52 km,全县土地面积为2 053 km2,境内山岭连绵、山高谷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的泗城镇,因澄碧、西溪、龙渊、龙溪四水交汇而称“泗城”,为历代为州、府、县建制重镇之地。县城四周被苍茫高茸群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独特,城内有中山纪念堂、泗城文庙、武庙、云台寺宗教文化、凌云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彩架红八军战斗遗址等文物古迹。凌云县享有“山上水城,古府茶乡”的美誉。

至2010年,凌云县总人口约20万,财政收入约1亿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凌云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2 凌云县城园林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1)凌云县城处于周边群山环绕之中,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园林绿化基础。据2010年调查,凌云县现有公园绿地24.73 hm,主要包括龙山公园、云台公园、水源洞公园、纳灵洞公园及江洲广场、西苑广场、蝶城广场、广福游园、新秀游园、五灵游园等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生产绿地10.92 hm2;防护绿地22.45 hm2;附属绿地36.15 hm2。建成区绿地总面积为94.25 hm2,建成区绿地率达30.7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3m2。

(2)凌云县在城镇绿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于2009年年底通过“广西园林城市”评审。县城建设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从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建设水平及距“国家园林县城”目标还有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大环境绿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县城山水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缺乏保护和利用意识,周边山体与河流两岸绿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自然生态群落或人工植物配置群落尚未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色未能充分展示出来。②县城内主要公园绿地集中在城北及周边几座山体内,建成区建设范围内主要是几个面积偏小的街旁绿地或小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布局不够合理,配套设施缺乏,服务半径覆盖不全,功能不够完善。③由于县城建设用地紧张,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用地被无形压缩,且建筑物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开展尚未普及,附属绿地和整体绿量明显偏少。④园林植物品种偏少,乡土树种和地方植物特色尚未形成。县城内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层次单薄,应用种类不够丰富,配置与种植方式单一,植物景观特色不够突出,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 凌云县城园林绿地规划定位与原则

3.1 规划定位

根据《凌云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凌云县的城市性质为以茶叶、林特产等资源型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山中水城,古府茶乡”为旅游功能的百色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因此,凌云县城园林绿地规划定位要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将山、水、林等自然因素与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融入自然和历史文化的“依山、傍水、环绿、古府、茶乡”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

3.2 规划应强调的主要原则

3.2.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民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县城内、外的自然山水条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凌云县城市园林绿地空间布局与结构。

3.2.2 秉承经济、生态和节约理念的可操作性原则

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态条件,实现科学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有机结合,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阶段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3.2.3 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化原则

要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有利条件,创造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园林景观丰富多样,使植物种类众多,群落层次分明,生态效果显著。

3.2.4 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充分利用凌云县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文化历史,建设具有“山上水城,古府茶乡”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景观。

4 凌云县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主要策略

4.1 把握自然山水格局,营造大环境山水园林景观

凌云县城四周被苍茫高茸的群山环绕,自然景观优美,加上因澄碧、西溪、龙渊、龙溪四水交汇而称“泗城”,其山水特色十分明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魅力。规划要充分利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山体和水体两岸,实现100%封山育林和林相及色彩改造,构筑县城内外最大的城镇“绿肺”与“绿色外套”。

4.2 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合理节约建设用地

根据凌云县特定的地形和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山边、水边、路边等有利条件,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绿地,依托现有的山林、水体、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造和提升现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优势,形成山城特色。

4.3 科学选择绿化树种,确立乡土树种优势

树种选择要遵循自然规律,重点考虑适地适树、苗源广、易载活、抗毒性强、具有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学效果的乡土树种。对有多年栽培历史,已适应凌云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也可适当选用,以丰富植物种类。近期建设特别要选择一些苗源易找、色彩丰富、生长较快、易出效果的园林植物进行配置以加快实施效果。例如,小叶榕、香樟、枫香、秋枫、桂花、天竺桂、扁桃、蝴蝶果、仪花、盆架子、红花紫荆、细叶榄仁、凤凰木、垂柳、黄槐、台湾相思、山茶等可考虑选择作为当地主要园林绿化树种。

4.4 转变园林景观认识误区,突出生态园林效果

本规划以打造自然生态的园林县城为特色,在植物造景、水系、山体和文化结合方面赋予县城新的面貌。规划要优先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植物选择按先绿化,后美化、香化、彩化的原则,打造四季有花、季季常绿的植物景观。坚持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花卉、藤本植物与草坪地被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创造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植物生态群落。构建一座绿草如茵、林木葱茏、四季开花、环境优美、整洁文明的园林城市,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相依、绿满城廓”的山上城镇生态园林景观。

4.5 利用本地材料,打造地域特色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石板、石块、鹅卵石和乡土特色元素,改造和建设一批富有地方气息的公园绿地,如用石板路、石板凳、石板栏杆、摩崖石刻等材料改建、新建水源洞文化公园、迎晖山公园、云台山公园等山体公园,突显当地石材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利用。

4.6 挖掘地域元素,形成地方园林文化特色

充分挖掘凌云县古州府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特色元素,把握“山城、古府、茶乡”的特色,以历史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为主题,依托自身独特优美的自然风景,按照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原则,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彰显“山中水城,古府茶乡”的山水园林城镇形象。

5 凌云县城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成果

根据凌云县创建“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计划及对照有关标准,确定凌云县园林绿地系列规划内容包括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如图1所示),县城规划区大环境绿化规划(如图2所示),县城现状公园绿地提升改造规划设计、泗水河滨江带绿地规划设计(如图3所示),以及迎晖山、云台山、后龙山等山体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等,并把县城入口滨水绿地作为县城迎宾形象重点和亮点予以深化。

6 结语

凌云县城园林绿化系列规划工作始于2010年年初,同时启动县城大环境绿化植树总动员活动,于2011年下半年完成,并同步申报“国家园林县城”且获得通过,是广西第一个国家级“园林县城”。作为经济落后地区,通过坚持生态保护理念,走环境友好型、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道路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当然,由于受经济制约,落后地区城镇园林建设工作存在经费紧缺、人才紧缺、建设质量和养护管理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浅谈园林绿地景石设计 篇8

如今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有能力按自己的所想去实现不同的设计,这就为园林景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无石不成园,景石作为园林景观的造园要素之一,在人们日益注重环境、倡导自然、提升文化品位的今天,成为景观工程的点睛之笔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园林景观石是指不经人工雕琢,有着自然美感的石头,拥有一定的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具有观赏价值。景石记录了亿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地壳变化、沧海桑田的变迁。景石可点缀在各种园林绿地,独石即成景,群石也成阵。放置于草坪中,供人们旅游、闲暇之余观赏玩耍,身心放松;放置于广场花坛间,高耸入云,气势恢弘;放置于开阔地,有立有卧,有唱有和,妙趣横生;放置于蜿蜒曲折路旁,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灵秀纤巧;放置于院落中间,做镇宅之石,天人合一。景石不仅通过对“石”的巧妙设置,使得本来一览无遗的有限空间曲折迂回,趣味横生,使孤立、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增加了景色的层次,使景观意趣多样化,扩大了观赏者心理上的空间感受。

景石能“以小见大”,以其坚毅的特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或给人以哲理或禅意,打造别样的园境,情景或高雅或宏大。营造出别样的诗境,给予游览者更充分的美感,并能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唤起审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陶冶情趣。

现在园林景石在三维设计效果图中被表现得非常完美,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现有石材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效果图实施,这就需要现场施工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整体把握构图,比例均衡。

2 景石设计分析

2.1 景石设置理念

景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园林景石设置要有尊重自然之心,追求自然,享受自然为理念。应有“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推崇的“师法自然”“移天缩地”、“巧于因借”的创作手法。自然是最好的园林师,力求体现景石的自然性和趣味性。布置景石时,必须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所处环境(包括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等)、石头的形状、体量、材质、颜色等诸多因素,艺术性的处理石头的平面及立面效果。也就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周围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组合成景。要以少胜多,以简胜烦,手法精炼,创造一个统一的空间,典型化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境界,以求自然情感的流露。

2.2 选材

景石应选择自然,未经切割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有风化的痕迹,以此显现出历史变化的沧桑;河流、海洋的强烈冲击或侵蚀;物理化学变化的锈迹或苔藓。给人以历史沉淀的厚重和朴实的感觉。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置石造景不应一味的采用名贵的奇石生拼硬凑,而应以自然观察之理组合山石成景才富有自然活力。要仔细感官景石其上下、前后、左右整体造型是否完美,花纹图案是否完整,有没有多余或缺失的部分,以及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石肌、石肤是否自然完整,有没有破绽。景石一般不允许切割加工,须尽量保持原有形态,若有明显缺陷,则应弃而不取。景石种类必须统一一致,不能杂乱无章,不伦不类。

2.3 景石布置方法

景石一般安置在景观的焦点位置上,起点睛作用,但一般不放置于景观的中心位置,而是要靠边一些。整个景观画面的1/3处最佳。景石不要太满,按中国山水画,留白天地宽。应力求平衡稳定,给人以宽松自然的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应埋入土壤中,使其仿佛生长出来似的。布置可自由灵活,高低错落,变化有致,与环境中的自然风景相协调统一。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或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并适当种植草本花卉、造型别致的木本植物。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景石布置有四种方式:独立式、组合式、连续式。

2.3.1 独立式

景石是天然的艺术品,它可独立成景,周围造型的植物配置不要过于华丽,喧宾夺主,要突出景石的自然韵味。大树下安放石头,在视觉上可起到软硬平衡的作用,尤其是造型苍老奇特而向一方倾斜的大树,在大树倾斜的相反方向安放景石,使人视觉上感观觉得这棵大树的身价倍增。在大树偏一侧的树荫下石头平放,可使乘凉的人们免受站立之苦,使人感觉稳定和谐,大树下摆放石头不宜太小。 在园路的终点和起点与草坪或花带处摆放石头除视觉效果外,亦可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可以保护花木或草地。在此,一般单摆,高度在400~450mm为好,可以当作凳子,以解决人们走路的疲劳,也可让人们坐下来静赏眼前的美景。以景观石为主体设计,一些太花俏的植物,不应使用。

2.3.2 组合式

景石另一布置方式多为“品”字形。在园路的终点、起点和拐弯与草坪或花带相接处置组合石,后景石要高些,前景石要矮。协调前景、中景、后景、侧景,大小搭配,要有层次,不能齐高。彼此之间距离视场地大小调整,还可在品字形的基础上变形、拉长、扩展。同样的处理方法也适用于水面上景石的布置,可使水面变得景观石迂回曲折。庭院园林景石有将石堆放置稍靠近庭院的前部,这样可使人感觉整个庭院更为深邃。

2.3.3 连续式

顾名思义就是将景石布置成序列。要达到石材的整体纹理要有方向性,要显示出韵律、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依大小顺序排列,构成连续感,布置有散、有聚,有断、有连续。层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前后呼应。注意配植的灌木或花丛不要高于景石,使双方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同时给人们带来自然野趣。大面积草坪空旷地上放置大型景石,达到均衡景观、有如画面上的画眼,可以凝聚人们的视线,起到点睛的作用。摆放时宜成“之”字形摆放,切勿一字形排开,亦不能丁字或口字形地摆放,石头的下面部分须埋在地里,不可直接安放在草坪之上。这里说的之字形是指将石头前前后后成平行线地摆放,而不是点横撇捺地摆放。摆放时注意大小搭配与聚散关系,就如绘画的点景,恰到好处就行,无需太多,多则乱。

2.4 植物配置

景石在园林绿地中无论如何布置,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多几分自然,少几分人工,要尽量减少过多的人工修饰。增加植物的配置是使其有运动生命感。在均衡园林植物配置常将体重、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均衡、稳定配置。叶片宽大浓密的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体态纤巧,色彩淡雅的质地柔软、枝叶疏朗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植物的修饰主要是采用城市景观灌木或花草来掩饰景石的缺陷,丰富石头的层次,使景石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自然过渡。但种植在景石中间或周围泥土中的植物应能耐高温、干旱。

3 结语

景石是园林绿地的焦点,对园林景观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园林景观普遍为百姓所享用,审美水平普遍提高,景石布置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景观内容表达意境化。

摘要:鉴于目前普遍的园林景观建设,针对绿地景石布置,从选材、设置理念到布置方式逐一进行了探讨,为绿地景石的布置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地景石,布置,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陈植.中国历代造园文选[M].黄山:黄山书社,1992.

[2]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造园艺术设计丛书[J].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探讨 篇9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对策

引言

当前,随着节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力争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园林,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用地,从而用最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获得园林建设的最大效益,促进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资源和用地问题紧张,由此节约能源和土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园林就是顺应我国国情的重要选择。本文就是对节约型园林建设进行分析,提出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对策。

1 当前我国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问题

1.1 园林绿地建设趋于奢侈化设计

当前,我国园林绿地建设设计过于奢华,园林绿地建设难以充分体现节约型设计理念,过于追求洋设计,园林设计过于刻意和做作,破坏了园林建设的初衷,使園林难以充分发挥绿化和生态的作用,而是用一些奢华的灯光和假的植物进行造景,这就大大降低了园林绿地建设的有效性,并难以与园林绿地建设的效果进行媲美,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与园林建设的节约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就要对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进行实践,从而发挥园林建设的作用。

1.2 园林绿地建设生态理念发挥不足

除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过于奢侈之外,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园林建设中绿地面积和植物造景过于稀少,一些绿地草坪面积过大,而乔木和灌木等植物较少,因此视角效果和园林效益形成反差,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和节约的理念,导致园林建设的效果不高。

1.3 园林绿地建设对当地地形地貌考虑不周

在园林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园林土地节约成为建立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元素,当前,我国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园林建设当地的地形地貌缺乏细致的研究,由此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费。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造景的效果,园林建设时会人为的进行堆山,这就使得园林依托的环境进行了整改,破坏了先天的地形和土地资源禀赋,使土地丧失了养分,由此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这种人为造景的做法直接违背了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理念,因此,要针对园林建设的实际进行土地的使用和规划。

1.4 园林绿地建设植物搭配不合理

在我国园林绿地建设过程中,绿地植物搭配不合理,由此导致园林绿地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对植物的属性和生长规律以及植物的养护不一,因此导致植物栽植后的搭配效果较差,园林景观的效果有待改善。园林绿地建设中植物是造景的最重要元素,植物的配合和配置效果直接关系到园林建设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水平。由此,需要加大园林绿地建设的有效性,合理配置植物资源,防止植物利用的不合理,使植物切实融入到园林建设的实践中去。

2 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对策

2.1 节水建设

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秉承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节水规划建设是节约型园林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节水的效果,就要充分利用自然水源,要进行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把雨水收集充分利用到城市园林系统中去,使自然水源能够充分参与园林绿地的浇灌和绿地的养护,并且可以补充地下水缺失的现状。对待园林绿地,要进行自然雨水的收集和存蓄,从而保证水源的充裕,节约水资源,从而使园林绿化得以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节约型建设理念。除此之外,要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防止园林绿地污水对园林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园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同时,要积极采用节水灌溉新技术,从而使园林用水大大节约,要培育节水抗旱性植物,从而使水资源的利用得以节约,从而践行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理念。

2.2 节地建设

在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实施过程中,要践行节地建设的理念,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的使用,从而使园林建设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具体来说,要增加园林绿地面积,减少大广场及道路的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格局,从而使园林格局能够科学合理,充分为园林建设增加艺术效果。要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减少人力和资金要素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化一切可以绿化的用地,使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园林绿化的覆盖率,提升人们居住的质量,发挥园林建设的节约和生态型理念。除此以外,要引进多样的生物物种,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使土壤的利用效率提高,最大限度的保持土地和土壤的原生态性,避免过多的改造工程对园林建设的消极作用。要积极采用植物种植进行土壤的改造,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生态恶化的现状。

2.3 节能建设

构建节约型园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园林节能绿地建设,节能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风能和太阳能,从而使能源的消耗降低,实现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的清洁和安全,使园林的建设效果提升。要充分利用太阳能解决园林的照明,充分降低当前能源的消耗,使能源得以节约和可持续运用。对园林的废物要进行综合分类和整理,要充分利用树叶和修剪的草沫,使这些园林垃圾得以转化为生物肥料,净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可以节约能源和材料的耗费,充分提高园林建设的效用和效益,发挥园林建设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地节约规划设计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市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城市园林充分发挥功用性和经济性,使城市园林得以可持续发展,进而可以为我国城市建设充分贡献力量。因此,在园林节约型绿地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并充分遵从科学和合理的理念,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和资源,为城市建设提供天然支持,从而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建设,充分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冯玲.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思考[J].浙江建筑,2012(8).

[2] 王东.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2013(4).

[3] 付莹.构建节约型园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才智,2013(25).

[4] 章永华.浅谈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J].建筑遗产,2013(16).

城市园林绿地节水途径初探 篇10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但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然而在各城市园林绿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园林绿地的灌溉量大大增加,其灌溉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水资源浪费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因此,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 发达国家园林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

水资源短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了对节水型园林的研究和探索。例如,美国在景观节水方面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推行耐旱风景的建设,这种耐旱风景是一种以耐旱植物为景观基础的园林景观,通过初期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土壤性状的改良,以及管护过程中灌溉技术的应用等来实现节约水源的目的。此外,美国当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来增强市民节水的意识,并积极宣传各种先进的节水技术[2]。

德国是欧洲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广泛收集道路、庭院和屋面等各种径流面雨水,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从而达到用水标准后用于绿化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其中部分城市要求建筑和硬质地面的降雨可供吸收、收集和排放。

日本是中水回用最典型的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展了污水回用,在城市中普遍建设节水型建筑,利用污水净化装置收集建筑内中水,然后将处理得到的中水用于小区生活杂用水或是灌溉绿地,平均节水率在36%左右[2]。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展了对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而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

2 我国园林绿地节水现状

2.1 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不合理

设计者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把节水观念融入到设计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景观效应,甚至在有些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不惜大代价开河、造人工湖,这些人造水景水源大多来自于自来水,水景资源的去向处理不当,加之水景的维护,都造成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是单纯追求园林设计的形式主义,导致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斑块破碎化严重或者缺乏一定的景观连通性和群落的多样性,这些问题也会在不同侧面造成园林绿地水资源的浪费。

2.2 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绿色景观,忽视植物配置原则的重要性

2.2.1 植物配置方面

园林用水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灌溉和水景营造两方面,而园林植物配置是影响园林植物灌溉用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够重视生态效益而片面追求景观效应,从近些年出现的“草坪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大面积铺种草坪使得城市绿地中草坪比重上升,直接导致了养护灌溉草坪的水源浪费,加之盲目的异地引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护开支。还有些城市为了净化水景水质,应用水生植物,但是在应用设计的同时盲目追求景观效应,忽略了合理的配置形式,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也缩短了水体更新循环周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植物配置上还缺乏合理性,乡土植物应用不足,原有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植物蒸腾量和灌溉量产生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2 植物需水量研究方面

近年来,我国有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植物需水量进行研究,例如利用彭曼公式对农田作物需水量的估算,以及利用园林系数法和参考作物腾发量来估算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等,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少之又少,有也仅局限于草坪草等少数植物的需水量实践应用,而多数城市绿化灌溉用水量就完全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经验确定,那么即使应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减少的也只是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损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节水灌溉。

2.3 园林绿化用水体系不够完善,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用水水源主要以自来水和地下水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有些规划设计没有考虑雨水利用,将道路、绿地和屋面的雨水径流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设计虽已考虑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但在管网铺设时,前期投入较大和后期监管不严,再生水和雨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此外,喷泉、人工湖等园林水景每年消耗大量自来水资源,更新养护水景的水体资源也是直接排入下水道。

2.4 园林绿化灌溉方式粗放,技术落后,管理人员节水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缺乏配套的节水系统,多以地面漫灌、水车灌溉或人工洒水车浇灌为主,缺乏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的应用。此外,园林绿化施工方法和管护手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大水喷灌、反季节种植等做法,都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资源的浪费。加之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薄弱,在灌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问题。

该文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寻找园林绿地节水措施,并提出5点建议,希望为我国节水型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3 园林绿地节水途径

3.1 重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3S技术开始在各个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总体规划阶段,可以应用3S技术对城市进行遥感影像提取及解译,确定地物类型,再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其斑块-基质-廊道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遵循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和生态化,并将节水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图纸设计阶段进行多次审查、修改,避免建成后改动。因地制宜的塑造地形地势,合理布局水体景观,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灌溉设施应用其中,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3.2 建设节水绿地,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优化植物配置

3.2.1 推广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经过一段较长时期演变后形成的一类地域性植物,以其较强的抗逆性、经济性和适应性为特点,在抵抗病虫害、保护环境等方面较引入的外来树种有一定优势。此外,乡土树种也有一定的观赏性,因为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最能充分的展示其观赏性能,也可以充分展示当地的地域特色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不应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给管理养护工作带来困难,而是应该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

3.2.2 注重耐旱植物品种的研究和应用

耐旱植物是指在干旱时,植物体内丧失水分却不死亡的一类植物,包括中生、旱生以及经过人工培育而成的耐旱植物种类。耐旱植物在干旱少雨的地区不需要大量浇灌,能节约大量水源。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可以节约灌溉水源,以哈尔滨为例,可选用的耐旱植物有:钻天杨、银中杨、樟子松、旱柳、山杏、垂枝榆、金叶榆、砂地柏、蒙古栎、枸杞、景天等植物种类。还可以选择一些耐旱的野生植物品种,这样也可以增添市区内景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此外,加强耐旱植物品种筛选研究和应用,例如高抗旱植物的繁殖技术、栽植密度、栽植方法和绿化施工等研究,必然会成为园林植物研究的热点,同时对于气候干燥、雨量较少的北方地区,有重要的意义。

3.2.3 采用复层群落形式,优化植物配置

首先,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树种,尤其是古树和高大乔木,这样不但节省了大树移植和栽种的成本,而且能更快地形成绿化景观。其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适当降低灌木和草坪的种植密度,试验证明,乔木和灌木的耗水量远在草坪之下,而绿化生态效益却远在草坪之上。此外,要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丰富程度,即选择以乔木为主,搭配种植灌木、花卉和草坪,形成多层次的复层群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

3.2.4 估算园林绿化植物需水量

利用彭曼—蒙特斯作物腾发量公式以及园林作物系数法对植物需水量进行估算,指导绿化灌溉工作,避免因管理人员凭借主观意识灌溉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利用彭曼公式计算的植物需水量即为参考作物的腾发量:ET0=ETrad+ETaero[3]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腾发量(mm·d-1);ETrad为参照腾发量中辐射项(mm·d-1);ETaero为空气动力学项(mm·d-1)。

(2)园林植物实际需水量(ET)用园林系数法(Kc)求得:ET= Kc×ET0[4]

根据绿地内园林植物腾发量不同于农作物的特点,在彭曼公式基础上,采用园林系数法(Kc)对ET0进行调整以确定园林植物需水量,该系数综合反映绿地内各因素对园林植物需水量的影响。园林系数计算公式:Kc=KsKdKmc

式中植物种类因子Ks、密度因子Kd和园林小气候因子Kmc3个因素共同影响园林系数的取值,其中3个影响因素的取值依据具体环境而定。

3.3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灌溉系统中应用3S技术和气象水文等监测系统是未来绿地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节水灌溉是在保证植物正常需水量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浇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将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降到最低。与传统的人工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微灌和地下滴灌等都不失为较好的节水灌溉方式。

3.3.1 喷灌

喷灌是利用成套的动力设备、水泵给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经管道系统输送将水通过架空喷头进行喷洒。主要适用于草坪绿地灌溉,并不适用于乔、灌木。试验结果表明,喷灌较之地面灌溉可节约30%~45%的水量,而且可以节省人力。

3.3.2 微灌

包括滴灌、滴箭和涌泉灌等技术。其中滴灌技术较为普遍,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微灌技术具有与喷灌技术相同的优点,比喷灌技术节水约40%;滴箭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花坛、假山植物、坡体和墙体绿化等领域;涌泉灌技术则应用于树木灌溉,其优点是能准确、均匀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土壤中,是园林微灌新技术之一[5]。

3.3.3 地下滴灌

是在灌溉过程中,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缓缓渗入附近土壤,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该技术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作物根部土壤通透,降低水分蒸发带来的损失,是绿地灌溉中极具潜力的一种灌溉技术。

3.4 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非常规水资源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下水、地表水源,它主要包括海水、微咸水、处理回用的污水和雨洪水等[6]。非常规水的利用是园林绿地节水的一个重要手段。

3.4.1 污水处理回用

城市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等。污水水量较大,水质相对稳定,通过简单的处理,达到各种用水水质的要求,可以作为水体补给、灌溉田地或是重复使用。它的处理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按处理程度可分为一、二、三个等级处理,污水处理回用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足、节省水源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

3.4.2 雨水(洪水)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中,雨水(洪水)的水量大,水质也较好,收集也比较简单,可以作为绿地灌溉的替代水源。而雨水的收集利用形式分为雨水的蓄集利用、渗透利用和综合利用不3种[7]。雨水的蓄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传输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渗透利用系统即是通过各种渗透设施强化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源;而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结合工程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原理,通过雨水蓄集利用和渗透利用等形式与园林绿地景观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设计。

在雨水蓄集利用中,雨水收集包括屋面、道路广场和绿地雨水收集等方式。建筑屋面是最常用的雨水收集面,可通过雨水斗和雨水管将雨水汇流,并汇流至存储设施集中存储;道路、广场雨水可将坡度设计成1%~3%,利用坡度汇集雨水径流,汇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管、雨水明渠及暗渠等形式传输;绿地既是雨水汇集面,又可以作为雨水的收集和截污措施,绿地雨水收集可采用植被浅沟和雨水管渠等方式对绿地雨水径流进行收集。

雨水传输则可通过前期铺设雨水管道,对汇集的径流雨水进行传输,传输到贮存装置,即蓄水池,在进入蓄水池之前可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利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雨水径流量,进而计算出弃流池和蓄水池的尺寸,然后经过简单的凝絮沉淀过滤对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净化。

雨水的利用则可通过水泵等动力系统提水进行绿地浇灌或景观用水,或是设计灌溉管线系统,直接将贮存雨水提供绿地灌溉等。图1是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在雨水渗透利用系统中,根据雨水渗透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类。集中式则分为干式深井回灌和湿式深井回灌两类;分散式渗透设施有:渗透管、渗透沟渠、渗透检查井和透水性铺装等。不同的渗透设施对渗透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土壤渗透能力、场地条件以及与建筑物的距离等。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高程及地下管线等的布局,充分考虑各种渗透设施的适用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雨水渗透效果。

3.4.3 微咸水、海水的淡化和利用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并将微咸水和海水淡化加以利用,投入到工业、生活用水的使用中。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虽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水价体系不够完善,所以,海水淡化技术没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土地盐碱化的城市,更应重视对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应致力于微咸水灌溉对园林植物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3.5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3.5.1 改良土壤,提高蓄水能力

通过深翻、中耕等耕种方式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松散土壤,或者通过客土技术改良过黏土壤,设置排渠系和排水洗盐等能改良盐碱土。还可通过秸秆、杂草或木屑等材料覆盖土壤,防止水分蒸发和流失。

3.5.2 利用保水制剂

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将保水剂施入土壤后,保水剂利用其自身的吸水性将水分快速吸纳至土壤中,并保持在耕层。另外,保水剂可将保持的水分缓慢供给作物利用,减少无效蒸发和水土流失,可将其应用于新建绿地或大树移植等环节,既能节约水量,还能提高植物成活率[8]。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在当今水资源匮乏的时代,如何在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更应建立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在城市园林绿地节水途径中,既要做到“开源”即充分利用其它非常规水资源,又要做到“节流”即节约利用水资源,从设计和技术方面出发,实现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齐方圆.杭州园林节水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0:22-45.

[2]赵岩.园林绿地节水措施探究[J].管理观察,2009(7):21-23.

[3]刘钰,Pereira L S.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26-30.

[4]邱振存,管健.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估算[J].节水灌溉,2011(4):48-54.

[5]陈为峰,付延军.节水园林的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分析[J].节水灌溉,2009(2):29-31.

[6]朴永吉,刘敏,查玉国,等.关于节水型园林绿地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园林景观论坛,2007(2):28-32.

[7]张文杰,张立磊.从园林绿化的角度探讨节约用水[J].北方园艺,2011(16):133-135.

上一篇:群体动力理论下一篇:工程合同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