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性(共10篇)
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性 篇1
现代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十分脆弱, 若没有清洁的空气、充足的淡水、肥沃的土壤和生物生命维系网络, 人类既不能繁衍, 又不能生存。绿色植物是构造城市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基本要求。
1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1 净化空气
空气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 离开空气6min人就会死亡。1 m3生长良好的草坪, 可吸收CO21.5 g/h, 每人呼出的CO2量约为38 g/h, 25 m2草坪就可以吸收1个人白天呼出的CO2。每年植物光合作用可吸收CO22 300亿t, 其中森林占70%。空气中60%的O2来自森林, 阔叶林可消耗CO21 t/ (hm2·d) , 释放O20.73 t/ (hm2·d) 。按照3个成年人呼吸消耗O20.75 kg/d, 呼出CO20.9 kg/d计算, 1 hm2森林制造的O2可供1000人呼吸, 一个城市居民只要有10 m2的森林绿地面积, 就可以吸收其全部呼出的CO2。在含硫原料和燃料的燃烧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我国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也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而硫又是植物体中氨基酸的主要能组成部分, 是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 这些绿色植物可称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不同树种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如表1所示。
1.2 净化水体
目前, 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及率低, 约有35%的建成区无排水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水域或渗入地下;40%的城市地下水源受到污染;水体有机污染加剧, 饮用水源质量下降。园林绿地建设中的一些水生植物能净化城市污水。例如芦苇能吸收酚及其他20多种化合物, 1 m2芦苇1年可积聚9kg污染物质, 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 其水体悬浮物减少30%, 氯化物减少90%, 有机氮减少60%, 磷酸盐减少20%, 氨减少66%, 总硬度减少33%。另外, 水葱具有很强的吸收有机物的能力, 凤眼莲能从污水里吸取银、金、汞、铅等重金属。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也能杀死水中的细菌。而芦苇、小糠草、泽泻等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此外, 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重金属, 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 减少水中细菌含量[1]。
注:表中数据为净吸硫量, 即污染区树叶含硫量减去对防区树叶含硫量。
1.3 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 其分泌物能杀灭土壤中的大肠杆菌, 可以净化土壤。有根系分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好气性细菌, 能迅速无机化土壤中的有机物, 在净化土壤的同时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 含有好气细菌的土壤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
2 杀菌
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一种叫做杀菌素的挥发物质, 可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减少空气中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如悬铃木的叶子揉碎后, 能在3 min内杀死原生物;松林放出的臭氧, 能抑制和杀死结核菌;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性感冒一类的病毒, 其效果可与成药媲美;樟、桉的分泌物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和流感病毒, 能杀死蚊虫, 驱走苍蝇。如果在疗养院栽植松林, 有利于治疗肺结核等多种传染病, 这些林木都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义务卫生防疫员”[2]。
3 改善气候
一般人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18~20℃, 相对湿度以30%~60%为宜。在夏季当气温高达40℃以上, 空气湿度很高时, 在绿地环境中会明显感到清凉舒适, 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 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因植物的蒸腾作用被吸收, 从而降低了周围的温度。春季树木开始生长, 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 然后蒸腾散发到空气中, 可以缓和春旱。秋季树木落叶前, 逐渐停止生长, 但蒸腾作用仍在进行, 绿地中空气湿度仍比非绿化地带高。夏季树木庞大的根系如同抽水机一样, 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然后通过树叶蒸腾到空气中。树木的这种蒸腾作用, 使绿地内湿度比非绿化区大, 绝对湿度大 (1 mb) , 相对湿度大 (10%~20%) , 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4 降低噪声
植物具有吸收和消纳噪音的作用, 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噪声通过2行桧柏及1行雪松构成宽18 m的林带后, 噪声减少了16 dB。, 宽40 m结构良好的林带可减噪10~15dB。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可减噪8~10 dB。为了更好地降低噪音, 以营造乔、灌、草结合的林带结构为好, 阔叶树的减噪效果比针叶树好, 特别是高、篱防噪效果最佳[3]。
5 保护农田
在城市中加强工厂区绿化造林, 并在工厂与农田之间建造防护林带, 对减轻和防止烟气危害农田, 保证农作物、蔬菜的丰收有重要意义。农田防护林, 还能防止风、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林带能使被保护的农田范围内, 风速降低30%~50%, 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0%, 土壤含水量增高1倍以上, 土壤黏粒含量增高, 小麦平均增产15.6%, 棉花增产11.2%。在台风影响下, 有林网的棉花蕾铃脱落率为9.45%, 无林网的棉花蕾铃脱落率为14.42%。证明农林结构的农田生态体系对农业有稳产、增产作用。
6 保持水土
林地的蓄水能力是非林地的20倍左右, 水土流失量比例为1∶44。当雨水下落时, 树冠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击, 防止表土的流失。同时, 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 树下大量的枯枝落叶、苔藓等覆盖物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 也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4]。
7 安全防护
为减轻台风的破坏, 在台风经常侵袭的沿海城市、地形起伏的山地城市或是河流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市, 多植树或设立防风林带, 可有效防止洪水和塌方, 对保水固土、防洪、加固堤坝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绿地在地震区的城市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 为人们提供避震的临时生活环境。城市绿地还有利于备战, 对重要的建筑物、军事设施、保密设施等可以起到隐蔽作用。绿化植物还可以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 同时对红外光侦察设备都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因此, 对于现代化战争, 具有防护和伪装的作用。
8 监测环境污染
不少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比人和动物要敏感得多。一些敏感的植物在环境污染时会表现症状, 人们可以根据植物发出的“信号”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的状况。这种植物称为环境污染指标植物或监测植物。例如:用紫花苜蓿、连翘、红松、杉、白松可监测二氧化硫;美国五针松、落叶杜鹃、郁金香、梅可监测氟化物;用雪松、紫丁香、马尾松、落羽杉可监测氯气及氯化氢;用牡丹、矮牵牛、丁香、杏可监测光化学烟雾;用柳树、女贞可监测汞;用向日葵可监测氨。
参考文献
[1]刘志成, 曾洪立, 张晓佳, 等.园林规划设计[M].1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沈国航, 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1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4]高琳琳.上海市居住区景观环境中植物的配置与应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浅议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效益
1.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陶冶情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防灾避难。
1.1美化城市
在城市中,大量的硬质楼房,形成轮廓挺直的建筑群体,而园林绿化为柔和的软质景观。这两者恰当的配合,能丰富城市群体的轮廓线,成为美丽的园林街、花园广场和滨河绿带等。特别是城市的滨海和沿江的园林绿化带,能形成优美的城市轮廓骨架。如青岛市的海滨绿化,形成了山林海滨城市扬州市的瘦西湖风景区和运河绿化带,形成了内外两层绿色园林带,从而使其具有风景园林旅游城市的美称。
1.2陶冶情操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宣传橱窗。因此可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人们自由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使人们在游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使紧张工作的人们在这里得到放松,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们满足对感情生活、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1.3防灾避难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防灾避难、保护城市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作用。首先,植物具有根错节的根系,长在山坡上能防止水土流失。其次,城镇周围的防风林带,可防止或减轻台风的袭击。第三,城市园林绿地能紧固土壤,固定沙土石砾、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山塌岸毁,保护自然景观。第四,它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冲击和杀伤。在战争时期,还能阻挡弹片的飞散,对重要建筑、军事设施、保密装置起隐蔽作用。最后,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绿色植物的枝叶含有大量水分,可以阻止火灾蔓延。所以它是地震、火灾的避难地。
2.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被人们称为“城市肺脏”,它既能调节城市的温度,又能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既能促进城市通风,又能减少风害,降低噪音。因此,它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巨大的作用。
2.1城市的肺脏
当有足够的园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时,就能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维持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同时能使环境得到多方面的改善。据统计,地球上60%的氧是由森林绿地供给,只要25平方米草地或10平方米的树林,就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于城市的新鲜空气来自园林绿地,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肺脏”。
2.2调节温度和湿度
城市園林绿地中的树木在夏季能为树下游人阻挡直射阳光,并通过它本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很多热量。据测定,盛夏树林下气温比裸地低3—5°C。绿色园林绿地中地面温度比空旷地面温度低10—17°C,比柏油路低8—20°C,有垂直绿化的墙面温度比没有绿化的墙面温度低5°C左右。
2.3净化空气,杀死病菌
粉尘、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而二氧化硫数量多、分布广、危害最大。。粉尘不仅是传染疾病的载体,而且还会随着人们呼吸进入体内,产生各种疾病。因此,合理配置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阻挡粉尘飞扬、净化空气,从而减少人类疾病的来源。如一条高5米的悬铃木树林带可以使二氧化硫深度降低25%以上。因此,绿色的园林植物被称为“绿色的过滤器”。
2.4净化水体、土壤
城市和郊区的水体,由于工矿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影响环境卫生和人们身体健康,而每平方米芦苇一年可积聚6千克的污染物,水葱可吸收污水池中有机化合物,水葫芦能从污水里吸收汞、银、金、铝等重金属物质,并能降低镉、酚、铬等有机化合物。
园林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土中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分泌使土壤中大肠肝菌死亡的物质,并促进有益细菌增多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不仅净化土壤,也提高了土壤肥力。
2.5通风、防风、减低噪音
城市中的道路、滨河等绿带是城市的通风渠道。如绿带与该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可将该城市郊区的气流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大大改善市区的通风条件。如果采用常绿林带在垂直冬季的寒风方向种植防风林,可以大大地减低冬季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
由于建设城区集中了大量的水泥建筑群和路面,在夏季受到太阳辐射增热很快,同时人口密度大、工厂多、燃料的燃烧、人的呼吸等,使气温大大增高,若城市郊区有大片绿色森林,其郊区的凉空气会不断向城市建设地区流动,调节气温,输入新鲜空气,改善通风条件。据测定,一个高9米的复层树林屏障,在其迎风面90米内,背风面270米内,风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另外,防风林的方向位置不同,加速和促进气流运动或使风向改变的程度也不同。
城市中的交通和工厂繁忙,其噪音有时很严重,当强度超过70分贝时,人会产生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而绿色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如宽10米的绿化带可降低噪音20—30%,因此,它被称为“绿色消声器”。
3.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经济效益,是指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能数量和质量。它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的间接经济效益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
4.结论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篇3
城市园林及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世界上不少城市提出城市要自然化,“城市需要更多的绿色空间”,“21世纪的城市属于绿色的”。我国不少城市还提出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人类从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已认识到当今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功能作用,对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2.1 吸收CO2生产O2的作用
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是恒定的,如NH378%,O221%,CO20.03%。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的CO2含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工业燃料燃烧所消耗的氧和放出了CO2,破坏了这个平衡,使城市空气中CO2的含量有时可达0.05%以上,局部地区高达0.2%。当空气中CO2浓度达到0.05%时,人的呼吸已感到不适,增加至1%时,对人体就有害了,感到头痛、耳鸣、恶心等。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当氧含量减少至10%时,人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维护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CO2和放出O2,绿色植物就有这个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并放出O2。每吸收44gCO2就生产32gO2,所以绿色植物是天然的吸碳制氧的加工厂。
2.2 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2.2.1 吸收SO2
硫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植物中氨基酸的组成部分,因此,植物在SO2低浓度污染情况下,可以不断的吸收SO2。据有关资料报导,每公顷柳杉每月可吸收60kgSO2,每公顷柳树在生长季节每月可吸收10kgSO2。对SO2吸收能力较强的树木还有加杨、山楂、洋槐、桃树、榆树、桑树、臭树、臭椿等。
2.2.2 吸收氟化氢
植物对氟化氢的最大吸氟量可达1 000×10-6以上。据测定,每公顷白皮松含氟量40kg,每公顷华山松含氟量20kg,每公顷杨树或垂柳含氟量4kg。由于氟化物对人畜有害,树叶、蔬菜、花草等,植物都能吸收大量的氟,所以,在氟化氢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不宜种植食用植物。
2.2.3 吸收氯气
植物对氯气有一定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在氯气污染区生长的植物,叶中含氯量往往比非污染区高几十倍,每万平方米的吸氯量为柽柳140kg、皂荚80kg、刺槐42kg、银桦35kg、华山松30kg、垂柳9kg。
2.2.4 吸收其他有害气体
在汞污染环境区测定,一些植物吸收量,每千克干重叶中的含汞量为竹桃96mg,美人蕉19mg。而在非污染区的对照植物叶片中均不含汞。在铅烟环境下测定植物叶中含铅量,每千克干叶中的含铅量为:大叶黄杨为42.6mg、女贞、榆树为36.1mg、刺槐为35.6mg。试验还说明大多数植物还能吸收氨气、臭氧、镉、醛、酮、醇和致癌物质安息吡啉等毒气。
2.3 消尘作用
大气中的粉尘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可导致各种疾病。林木绿地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滞、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绿地能降低风速,因而飘尘经过时能被滞留沉降,也能被枝叶分泌的油脂和粘性汁液所吸附。榆树每平方米面积吸尘量为3.39g,夹竹桃可达5g,每公顷松林可吸尘36t,山毛榉林可吸附灰尘68t,栎树或栎、槭混交林的吸尘能力可高达68t。据我国对工业区测定,绿化区较非绿化对照区空气中飘尘浓度要减少10%~50%。所以有人说森林是天然的吸尘器。
草坪对减少灰尘有特殊的功能,草覆盖地面形成地被,使尘土不易随风飞扬,基径叶对飘尘也能吸附滞留。据测定,铺草坪的足球场比裸露的足球场上空含尘量要减低2/3~5/6。
2.4 杀菌作用
大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这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分泌出强大的杀菌素所致。如洋葱、大蒜的粹糊能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min内杀死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可以杀死白喉、伤寒、痢疾等病原菌。这些树木都是城市绿化的植物。据调查,城市中绿化区比没绿化的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
2.5 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
2.5.1 对气温的调节
森林草坪的呼吸蒸腾作用,吸收消耗了大量热能,因此能降低上空的温度。据测定,夏季晴天城市道路及建筑等铺装面气温比林下绿荫地面高16℃,裸露土面比草地气温高3℃。冬季又因散热量较空旷地少而使气温略高。从而缩小了气温差和日温差,因此,园林绿地是理想的自然空调器。
2.5.2 对湿度的调节
森林绿地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可以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的小循环,从而增加降雨量。同时,通过减少地表径流强度而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另一方面,由于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温度,使林多草茂的地方雨雾增多。据测定,绿地内湿度比非绿地区大,绝对湿度大1mb,相对湿度大10%~20%,这为人们创造了凉爽、清新的气候环境。
2.5.3 对气流的调节
园林绿地能降低风速,减弱风力。这是由于当气流穿过绿地时,由于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将气流分成许多小涡流,这些小涡流方向不一,彼此摩擦,从而消耗了气流的能量,据测定资料表明,夏秋季节性能减低风速50%~80%,冬季能降低风速20%,可减轻沙尘暴的侵袭。
园林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的交换。这是因为园林地区气温与非园绿地区产生温度差,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比重大,产生压力,因而能产生风。这对于夏季炎热无风的城市,这一丝微风是十分可贵的。所以,城市中的带状绿地、林荫街道,常是城市的绿色通风渠道。
2.6 防治噪声的作用
噪声是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妨碍的声音。它不仅干扰人们的睡眠休息和工作,还会损伤听力,引起脑心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某些疾病。当噪声超过70dB时,对人体就非常有害。目前,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十分严重,据北京环保部门收到的群众投诉信中,40%是由于噪声污染引起的。研究表明,园林绿地对噪声具有吸收和消声的作用,可以减弱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噪声被树叶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使声音减弱以及噪声波造成树叶微振而消耗声音的结果。据日本近年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dB,绿化的街道可减低噪声8~10dB。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对减弱噪声起到良好的作用。
3 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
(1)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首先体现在把现代社会生活活动组织到公共绿地中去。许多开放的园林绿地属于社会福利事业,它不收门票,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息的场所和活动的空间。如消夏、乘凉、弈棋、遛鸟、养花、垂钓、写生、健身锻炼、交谊舞、健美等大型游乐活动和体育文化等活动城市居民一般都到园林绿地中进行。
(2)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人们经过游览休息之后会消除疲劳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城市园林绿地是环境美的重要地段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天性和愿望。
(3)园林绿地中常设有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还有专项的动物园、植物园等,它使人们在游憩参观中受到教育。园林绿地还是文化交流的空间常有画展、影展、雕塑、工艺品展出,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文物古迹、科技成果展出,可丰富历史和科技知识。花展、盆景的欣赏,可陶冶性情,使人们得到美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4)园林绿地还可增进国内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我国园林绿地非常丰富,园林艺术的水平很高,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如桂林山水,西湖胜境,太湖风光,苏州园林等都是国内外游客非常向往的地方,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园林绿地在促进国内国际泊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促进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谊。
4 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
4.1 园林绿地的间接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是无形的产品,但可以用有形的市场价格加以换算,作出定性评估和定量计算。日本林业厅曾对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效益进行过定量计算,其结果是日本森林一年内贮水量达2 300亿t,防止土沙流量达57亿m3,保护栖息鸟类100万只,供给O25 200t,环境效益总价值1 200万亿日元。印度斯达教授计算,一棵50年生的树产生O2价值为3.12万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的效益值为3.75万美元;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万美元。1989年上海园林绿地在吸收CO2,释放O2,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方面进行定量计算,一年之内为全市提供了价值7.02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这都说明城市园林绿地改善城市生态条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同样可转换为经济效益。
4.2 园林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一方面又可获取门票收入,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商业经营收入。如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收入,餐馆服务、小卖部等场地经营收入等。更重要的是环境好了,可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地价,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园林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在于生产经营。如出售切花、间接树木、出售盆景,利用修剪树枝作其它用途,布置花展等。绿化好的小区楼房还可以提高房价。园林绿地常是人们旅行游览的地方。它可以开展国内国际旅游事业,是一项被称为“无烟工业”的第三产业,它不仅增加内币外汇收入,还可以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5 结语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综合的的效益。它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城市再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美化人类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好,为城市居民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摘要:从吸收有害气体、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并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园林绿地,效益,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金岗.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金贤锋.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J].城市问题,2009(9):5~6.
探讨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管理 篇4
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是城市园林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其具体内容和范围参照《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中的规定,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公厕、洗手台、园灯、公用电话、果皮箱、饮水站、路标、导游牌、停车场、自行车存放处、摄影部等。
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功能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目前公用设施虽然可以满足游人的使用功能,但是在布局设置和设计上,还存在因为人性化关怀不够而不能满足游人需求的细节问题。对设施使用舒适性的关注不够,一些设施缺少科学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学,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性。出现诸如缺少绿化景观的简单硬质铺装的停车场、字体和背景模糊一片的标识牌、窗口“森严”的公园售票亭、语言生硬的告示铭牌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由于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公用设施在设计中常被排除在整体设计之外,导致公用设施与绿地环境缺少协调性,尤其垃圾箱、公用电话、园灯等小型设施,甚至只作为普通市政设施填充到城市绿地中来,不论造型、色彩还是质感都显得过于简陋,缺少与环境的关联性,缺乏艺术性,不能与优美的园林环境相协调,更难以起到体现环境整体特色并装饰环境的效果,更有甚者和绿地环境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游人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愉悦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绿地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更是一个城市的“门面”,是外地游客对整个城市的阅读,城市绿地和其中的环境要素担当着对一个城市性格表达的角色。但是目前,城市绿地公用设施常是工厂化批量生产,作为用具放置到绿地环境中,缺少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公用设施和其他城市无异,不具有任何地域文化特色,不能体现地方文化底蕴。
公用设施种类多、体量小、数量大,若各种设施之间联系不够,缺少形式风格的系统性,则导致环境杂乱无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市园林绿地普遍存在此类现象,尤其是垃圾箱、标识设施等小体量设施,形式多样,新旧并存,不论从材料上还是风格上都显得杂乱无章,严重损坏环境的整体性。比如,南京白鹭洲公园垃圾箱风格上古典与现代共存,材质上有陶瓷、木材、塑料等多种,并且随意摆放,让环境显得杂乱无序。
缺少日常基本的维护和管理,是目前城市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厕恶臭熏天,满地污水;洗手台无水;垃圾箱旁垃圾满地,苍蝇乱飞;引导标识牌被生长的植物遮挡,诸如此类日常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公用设施破损现象很严重,尤其是一些小型设施,如垃圾箱、标识牌、园灯等,有的虽然进行了维修和更新,但是更新不到位,随意采用不同原来风格的垃圾箱替代原有的破损垃圾箱,甚至用简单的塑料桶来替代。
对于公用设施的设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纳入环境整体设计。在新建园林绿地中,公用设施的设计要与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环境设计同步进行;对于已建成园林绿地,设计者必须了解原有园林绿地的环境特征,如类型、规模、历史、风格等,使设施设计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成功的表现形式,与周围环境协调,完美地融入环境当中,而不是生硬地添加。
开放的设计程序,是指向公众敞开的参与性和具有反馈机制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其工作不只是提出构想、选择设计方案,还应对设计思想进行宣传、交流和贯彻实施。加强宣传,激发公众参与设计的愿望和责任。建立常设展示场所,在宣传的同时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决策需要公开化、增加透明度;建成后,建立使用评价(POE)制度,了解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并组织专家科学地客观评价,为设施的修正和管理维修以及以后同类的设计提供依据,以促进发展。
装饰性对于公用设施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园林绿地景观中,游人对设施的装饰性有着更高需求和期待。不仅要求能用、好用、耐用,更要美观、要艺术,这需要设计师不能满足于使用现状,要精益求精,设计中既要考虑设施的功能性、科学性,还要考虑人性化、艺术美、地域文化等因素,为游人提供高质量的设计作品。
科学性是指设计中要考虑材料、工艺技术水平因素,以及施工、制作和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因素,以确保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同时,不同的外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格表现;不同的工艺也会使同一种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设计者只有在对材料和工艺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后,全面考虑,才能让设计从图纸转化为现实,而不是只流于形式。设施的科学性关系到游人使用的安全性,材料的选择要坚固、无毒、无污染,应减少污染、噪音、眩光等干扰和不适的影响。
公用设施作为园林绿地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与园林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怎样将设施很好地融合在城市园林绿地环境乃至地域大环境中,这实际上是一个整合过程。具体设计中,应在对环境特色文化的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造型,严格要求每个细节,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艺术性、装饰性之时,还应注意减少设施个体的炫耀性,尽可能减少公用设施对环境的干扰,以整体环境质量取胜。
“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促使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延伸。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脉络、宗教信仰不同,都对城市设计、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城市景观有着某种制约和影响”。设计者要对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汲取,运用到设施的设计创意中,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因素,使设施与该城市、地区的文化背景相呼应而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风格,让外地游人和当地居民在游赏城市园林绿地时,充分体会到地方的文化特色。
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是绿地公用设施更好地为游人提供服务和良好城市园林绿地环境的保障。
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诸多要素,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其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该文仅从理论的角度对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进行资料性和实地性地调查分析,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公众对园林绿地公用设施的关注,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以促进其蓬勃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
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途径 篇5
1 动员社会各单位广泛建设专用绿地
一切大中小城市, 拥有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可以说成千上万, 每个单位都占有一片用地, 其中空旷地又往往超过建筑用地的几倍甚至十数倍 (尤其是一些早期建设的老单位) 这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极大潜力。以平均每个单位开辟和建成1亩至几亩绿地计算, 则一下可挖出几千乃至几亩绿地的潜力, 相当于几十甚至几百个中型公园绿地。这就是说, 首先要发动 (必要时可以法律形式确定之) 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一切单位中, 利用现有可以开发的空旷地进行绿地建设、植树、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实现凡是有单位必有一方成型的专用绿地, 对一切新建设单位, 要遵照国家规定和规划设计规范, 要求他们安排一定的绿化面积;在进行城市建设、工业建设、民用建筑和一切公共建设的同时, 进行绿化建设, 做到“建设到那里, 专用绿地扩展到那里, 这应该说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涉及面最广, 潜力最大, 只要国家及政府下决心, 定政策, 又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有效途径。事实上这类绿地建设在城市绿地建设总量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主要远远超过公共绿地面积, 据上海市1980年调查所知, 市区专用绿地总面积达479.5公顷, 相当于市区公共绿地面积的180.4%, 现有经过15年的发展, 市区新建单位已翻了几番 (连浦东在内) , 专用绿地的发展势头肯定将大大超过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发展专用绿地不用国家集中投资, 基本上可以通过节约基建投资, 节减管理费支出, 单位人员义务劳动 (结合义务植树) 等方式即可实现之。
2 联合各个部门建设好各自的防护性绿地
国家 (森林法) 规定, 公路、铁路、航运、航海部门必须营造护路、护堤护岸林带。这些林带围绕或穿越城区部分, 自然成为城市绿地组成部分, 是城市绿地中主要起环境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特殊型。在城市绿地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这些绿地的隶属关系各不相同, 基本不属于园林部门 (属于公路部门、铁道部门、内河航运部门、林业总部、水利部门及海运部门等) 。作为这些部门来说, 营造林带绿地属于部门正常生产的需要, 同时也为社会直接造福、义不容辞。但对城市园林部门来说, 做好对这些林带绿地建设的协助、配合、指导、检查、督促工作又实属份内之事, 无可推托。只有这样配合, 才能推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全面发展。
3 国家集中有限资金建设好公共绿地
城市中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街道及街心绿地建设, 应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的骨干, 这些绿地对绿化的整体面貌及环境质量的提高, 起着主要的支柱作用。国家则应集中有限的资金保证对这部分绿地建设的投入。园林部门对于这些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种公共绿地, 以及相应增加的生产服务设施, 则都将作为国家对园林事业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 且以国家基本建设方式,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去进行安排和落实建设。
4 允许外资及合资开发建设公共绿地
上述所指的大型公园绿地除国家投资建设外, 一些对外开放城市, 还可通过引进外资允许外国资本集团租地建园, 并按照我国的有关法规, 面向社会开放经营。也可吸纳民间游离资金或企业资金通过国家征地从廉出租, 以租 (金) 代投 (股) 与民间或企业集团联合建园, 共同经营, 同时也允许国内企业家爱国华侨等独资开辟绿地独资经营这一途径既可达到短时期内快速扩大公共绿地改变城市面貌, 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又可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但这一途径必须是在具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出台之后, 又具备规范运行环境前提下, 才能作为一种补充举措实行之。
上述1、2、3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途径, 3个方面要求同时动作, 既分工又联系, 互顾互惠, 确保城市园林绿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4乃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作为补充发展途径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尝试。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 篇6
1 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绿化养护行业监管不力
但是在建设规范化上,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相对比建筑建设要逊色不少, 没有相关规范予以限制, 另外, 由于责任制的不完善, 使得园林建设的任意性较强, 并且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因此导致监管不力, 无法保证绿地建设的质量, 也无法使得园林绿地得以长期保存。
1.2 不规范的设计
当前的园林设计行业存在诸多的不规范, 很多城市的园林设计往往专业技术素养较差, 或者在设计中不进行实地的研究, 而是采用模仿的方式, 追求外在的面子、档次, 仅仅将宏大、新颖以及豪华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基础设计思想, 而忽视了城市园林绿地应有的内涵、作用以及对城市环境应当发挥的功能。而园林建设的决策人员也只是将景观外在的设计档次作为业绩衡量的标准。为了迎合上级, 设计员不得不将景观做的华而不实, 因此园林景观的建设会花费大量的财物, 去营造外在的高档次, 最终反而降低了园林景观可以发挥的观赏作用以及环境美化作用, 并且也浪费了大量的物资人力。再比如, 在新型植物品种的利用上, 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3 不规范的养护
绿地的建设是关键, 其养护更是需要予以重视的后期工作, 并且这一工作具有长期性, 由于目前所使用的绿地养护工作仍旧采用传统的方法, 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应有的作用。现代化的园林并没有采用相应科学的管理手段, 并且先进设备的利用也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于养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低, 技术标准也只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 因此不规范的管理养护技术, 使得后期的园林发展相对较慢。
2 改进绿地养护的几点措施
2.1 制定符合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要确立绿化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 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 实现有效的管理, 建立配套的细则。
2.2 拓宽城市园林行业的研究范畴, 将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应用于城市园林建设。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上,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设计出符合市民要求的绿地养护作品。
2.3 坚持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 又可丰富品种资源, 体现生物多样性。如乔木宜选择遮荫效果好、树形美观和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品种;绿篱和观叶灌木宜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2.4 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的关键。加强绿地养护的管理措施, 促进养护技术的发展,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学技术含量, 从而使绿地养护技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2.5 科学养护, 财尽其用绿地养护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除草、设施维修等方面, 其目的是为了保持绿地良好的景观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 才能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
2.6 在绿地中后期管理中,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动。居住区绿地, 特别是中心绿地, 通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中期改造, 这将使大树难于长成, 因而此类变动应当减少或避免。在无法避免时, 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苗木资源。其次, 绿地的美化与周围环境设施、相邻植物品种之间应当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
3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3.1 植物配置
该技术主要在园林的设计中予以体现, 首先需要了解园林建设当地的环境气候状况, 通过对该地区的植物的立地条件以及通性的了解, 主要体现在设计上, 要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 通过合理的配置以及群落构建, 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既在设计时以当地的植物适应性作为设计原则, 同时充分运用现有的素材, 通过结合艺术思维, 充分发挥植物特色质感、形体线条以及色彩等元素, 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应有的美。因此设计中可以考察当地特色植物后, 多多利用当地的本土植物, 其次则是需要多多考虑植物多样性特征。
3.2 灌溉技术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因此园林的灌溉工作十分重要, 水分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 一次浇水要浇透, 在这一灌溉原则的基础之上, 需要进行有效地节水措施, 保护好水资源, 采用先进的节水设备, 降低用水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辅助性的使用, 保水剂以及减少草坪修剪次数, 用以降低灌溉次数。从而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对灌溉进行管理。并且还需要对植物春季返青灌溉进行控制, 另外秋季的植物灌溉次数应当提前进行控水。
3.3 病虫害的防治
通过种类繁多的园林树木种类, 为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并且城市园林绿地也是人类集合的地方, 在园林的养护中, 病虫害的防治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首先应当对植物的多样性在设计中进行加强, 对病虫害予以防治;其次, 要加强水肥管理, 从栽培技术入手, 加强植物对于病虫害的抗性。
3.4 常规管理
由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园林管理中常常会忽视绿地肥力问题, 一般土地的肥料大多来源于植物脱落的叶子以及老化死亡的植被, 但是为了美观, 往往都会将衰败的植物运走, 落叶无法归根, 土壤便会渐渐贫瘠, 因此城市园林中很容易出现缺肥的现象。所以在常规的管理中需要定期的进行肥料的补充, 通过土质的改善, 增加透气性以及透水性等, 保证植物肥料充足。应当注意的是, 植被在返青前需要进行施肥, 并且应当重视晚秋施肥。肥料的选用应当首先选用有机肥料, 可以选用复合肥料进行追肥, 若有需要可以选用旱地龙或者尿素对植物施叶面肥。
3.5 防冻技术管理
春季北方气候大多风大寒冷, 而冬季则干燥严寒, 园林植物会受到气候的极大影响, 并且一些越冬困难的植物极易在冬天出现死亡现象,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制备的抗冻能力, 例如在树干涂白, 提前进行水分的控制, 采用干草绳进行缠绕, 使用抗蒸腾的药剂进行喷洒, 或者通过防风措施对树木进行保护, 从而加大园林植被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高雅琳, 姜有忠.浅议如何降低园林绿地养护费用[J].新疆林业, 2009 (6) .
[2]邳学杰, 黄明勇.滨海盐碱地城市绿化养护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 2008 (4) .
对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 篇7
园林景观水平的高低, 内容的丰泛, 趣味的浓淡, 是吸引游人, 增强游兴的关健。如何建设园林景观, 给园林以诗情画意的情趣, 发展园林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1 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与修剪
1.1 选择的意义与原则
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逐步适应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条件, 并把这种适应性遗传给后代, 形成了它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在园林树木栽培事业中, 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景成败的关键之一。
1.1.1 选择原则
所选树种首先是最能适应栽植地点的立地条件, 即———适地适树。具备最能满足栽植目的的要求 (观赏、防风、遮荫、净化等功能)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适合于综合利用。苗木来源较多, 栽培技术可行, 成本不要太高, 安全而不污染环境
功能要求:突出庄严肃穆气氛、姿美花繁、无毒无刺。
景观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
园林树种选择, 一方面要考虑树种的生态学特性, 另一方面要使栽培树种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观赏效应的需要。前者是树种的适地选择, 后者是树种的功能选择。
1.1.2 适地适树
(1) 适地适树的概念。
适地适树就是使栽植树种的特性, 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达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较高水平, 以充分发挥所选树种在相应立地上的最大生长潜力、生态效益与观赏功能。这一树木栽植的基本原则, 是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
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 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 主要是使“树”和“地”之间的基本矛盾在树木栽培的主要过程中相互协调、能够产生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其次是在“树”和“地”之间发生较大矛盾时, 适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调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不适为较适, 变较适为最适。使树木的生长发育沿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2) 适地适树的标准
“树”———是指树种、类型或品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观赏方面的特性。
“地”———是指栽植立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及污染状况。
生物学标准:在栽植后能够成活, 正常生长发育和开化结果, 对栽植地段不良环境因子有较强的抗性, 具有相应的稳定性。
功能标准:包括生态效益、观赏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栽培目的要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功能标准只有在树木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如果栽不活, 长不好, 根本谈不上其他功能效益;如果功能标准达不到要求, 就失去了园林树木栽培的意义。
1.1.3 选择方法
首先必须了解栽植地区的大气候与地貌特征, 特别是温度与降水情况。其次是分析绿地类型及其对树木的功能要求。
对栽植地面状况分析, 主要是地面覆盖的种类与比例, 如裸地、草坪、林荫地、水泥、渣石、沥青铺装等所占面积与比例及其对土壤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生物因子, 特别是病虫侵染危害的可能性和可控制的程度等。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确定相应区域内, 具有相近功能的一系列地带性分布的树种。根据这些树种对栽植地各因子, 特别是限制因子的反应, 筛选出适栽树种。
(1) 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对于具有相似适应性和同等功能的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又有其中心分布与边缘分布区的差别, 但以其中心分布区生长效果最好;在边缘分布区, 应特别找出影响其生长的主导因子, 有针对性地对立地进行改造和回避。
(2) 选择外来树种。在选用外来树种时, 引种历史长, 并已基本强化的树种, 在相应地区可视为乡土树种。如悬铃木、刺槐等。
新引进树种或类型, 要注意分析栽植环境与其原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特别是气候因子中的温度与水分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分析引进树种的自然历史发慌过程和遗传可塑性, 对引进树种进行试栽, 取得经验后才能逐步推广。
1.2 根系修剪
生长期修剪在植物的生长期间进行“切根”, 即使用特制的切根锹来切除植物四周的侧主根和侧根。切根对植物生长很有利, 一些老根被切断后, 能够刺激不定芽萌发, 从而长出更多新根, 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这种切根作业可每隔4年进行1次。
掘苗时修剪当园林工人挖苗时, 铁锹会给根系带来许多伤口。如果不及时把断根上的伤口剪平剪齐, 苗木定植后一旦水分过多而造成土层缺氧, 就会遭到腐生菌的寄生而使根系腐烂。对须根较多的花灌木来说, 定植前可以用锋利的锄刀将其切齐, 这样不但便于移栽, 还能提高成活率。
移植前修剪在移植大苗的前半年, 最好先进行1次切根,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根系的损伤。切根范围因树种不同而不同, 阔叶树的切根范围以略大于树冠直径为准。在移栽常绿针叶树种的大苗之前, 对油松、白皮松、五针松等树冠宽阔的树种, 切根的范围应比树冠直径大1/3左右;对桧柏、侧柏、龙柏等树冠呈柱形或圆锥形的树种, 切根范围应为树冠直径的1倍左右。
根系修剪的时期在1年当中, 只要土壤没有冻结, 都可以对根系进行修剪, 但以早春新芽萌动之前为最好。这时切根, 老根停止延长, 能促其发生更多的新根, 并有充足的时间供伤口愈合。为移苗而进行修剪, 应根据移苗期来决定。如果你准备在秋季落叶后移栽大苗, 切根的时间就不要太早, 只要提前一个季度就行了。如果你准备在早春移栽大苗, 则应在头年入冬前的2~3个月进行修剪, 给伤口愈合留出时间。
2 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与步骤
2.1 首先考虑的是植物大小之间搭配
应首先确立大中乔木的位置, 这是因为它们的配置将会对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外观产生最大的影响。一旦较大乔木被定植后, 小乔木和灌木才能得以安排, 以完善和增强乔木形成的结构和空间特性。较矮小的植物就是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结构中展现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 在小的庭园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乔木在景观中还被用来提供荫凉, 故在种植时应在空间或建筑物的西南、西面或西北面。
2.2 其次考虑的是植物的品种搭配
在设计布局中应认真研究植物和植物搭配, 在选用落叶植物时, 首先考虑其所具有的可变因素。在使用针叶常绿植物, 必须在不同的地方群植、避免分散。这是因为它在冬天凝重而醒目, 太过于分散, 务必导致整个布局的混乱感。在一个布局中, 落叶植物和针叶常绿植物使用, 应保持一定比例平衡关系, 针叶植物所占的比例应小于落叶植物。最好方式就是将两种植物有效地组合起来, 从而在视觉上相互补充。
2.3 考虑植物叶丛类型
在考虑植物色彩因素时, 也应该同时考虑植物叶丛类型, 这也是植物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叶丛类型可以影响一个设计的季节的交替关系, 可观赏性和协调性。在设计中, 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应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 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如一植物以大小或形态作为设计中的主景时, 同时也应具备夺目的色彩。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 应以中间绿色为主, 其它色调为辅。同时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色彩。因为此两季节在一年中占据的时间较长。假如在布局中使用夏季的绿色植物作为基调, 那么各种花色都能为一个布局增添活力和兴奋感, 同时吸引观赏者注意设计中的某一重点景色。此外, 植物色彩在园林中发挥众多的功能, 它也能影响设计的多样性、统一性以及空间的情调和感受。
2.4 考虑植物的质地
在一个理想的设计中, 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均衡搭配使用。质地太少, 布局又会显得杂乱。比较理想方式是按比例大小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因此, 在质地选取和使用上还应结合植物的大小、形态和色彩以便增强所有这些特性的功能。
最后, 则是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在选取和布置各种植物时, 应有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 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 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按通常的设计原则, 用于种植配置的植物种类, 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 以免量多为患。
3 园林景观的艺术魅力
一个园林美不美, 首先反映在它的形式上。苏州古典园林、黄山的金鸡叫天门景观等等能吸引人, 美在能给人以很大的愉悦感。这就说明它们在形式上具备了审美价值, 值得一游。这样美的园林实景是用多种艺术互相渗透、彼此烘托而产生的统一体。它以其形式美服务于游赏, 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但是, 园林仅仅依靠形式上的美, 生命力并不很强, 一次游足, 不想再来。它还必须具备艺术美,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引游人的问题。园林艺术美首先是意境。意境的产生, 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实景, 加以想像或题咏, 人们的思维由此而化景物为情思。例如, 黄山的“猴子观海”,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因为人们看到的一块巨石, 外形很像一只猴子站在那里, 下面是云层, 颇似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另一方面, 现代园林, 往往在营造之前, 设计者均别具匠心, 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或掌故、传说等, 通过园林艺术手法来表达。例如, 当人们看到园林中亭柱上挂着“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 就能触景生情, 感到自己已步入名山大川, 周围显得格外宁静、安逸、深幽, 从而获得了超越园林本身所给予的游赏价值。这说明, 园林景点有了艺术意境, 游人就有驻足、留恋、想象的余地, 因此, 它的境界就能扩大, 这就是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当前城市节水型园林绿地的思考 篇8
1 园林绿地灌溉的特点
⑴灌溉系统要与现有景观相互协调配合, 既要满足绿化苗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生长的正常水分供给需要, 同时又需注意良好的景观效果。
⑵园林绿地通常呈现不规则形状, 并有各种灌木、假山、奇石或亭台楼榭, 地形常有变化。给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对大田灌溉来说, 其设计技术和精度要求较高。
⑶就灌溉技术而言,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种植物如草坪、花卉等多为浅根性植物, 一般都均匀密植, 这就要求为它们提供次多量少和均匀的灌溉, 因此浅浇勤灌成为其突出特点;另一方面, 园林绿地尤其是公园, 自然景观区等地形起伏不平, 若采用传统地面灌水方式, 极易造成地表迳流, 引起积水和草坪倒伏等现象。因此, 采用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是理想的选择[1]。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灌溉方法落后, 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现象, 以往建成的城市绿化工程, 较少考虑与园林植物相配套的灌溉系统。根据对北京、石家庄、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的调查, 喷灌、微灌 (包括微喷灌和滴灌) 等节水型灌溉技术, 除在少数公园, 广场绿地的草坪中有使用外, 绝大部分仍采用地面漫灌、人工洒水或水车浇灌。灌溉效果差, 草坪、苗木等常因浇水不及时、不均、灌水不足或过量灌水而发生枯死现象, 既影响了绿化美化效果, 也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很不适应。
⑵缺乏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 近年来, 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其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 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 在国人应用的历史还很短, 发展规模也很小, 远未达到推广普及阶段。另据调查, 当前很多城市中, 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还很少, 在已经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 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不规范、普遍水平较低, 不仅设备使用寿命短, 而且也达不到园林灌溉的标准, 同时影响了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具体表现在[2、3]:
(1) 绿地灌溉采用微灌技术时, 对过滤系统重视不够, 导致喷头堵塞, 甚至灌溉系统瘫痪;
(2) 对绿化工程现场勘察不够, 灌溉系统应用中出现过喷、漏喷现象;
(3) 管材、管件类型选用、配置不当, 不但增加了工程费用, 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4) 有关灌溉技术参数, 如灌水均匀度, 喷灌强度等, 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
此外, 灌水器 (喷头等) 不使用园林灌溉专业设备、忽略安全保护装置等, 也是造成一些已建工程达不到理想的灌溉效果, 甚至工程失效的重要原因。
⑶对灌溉系统自动化控制缺乏认识, 园林绿地应用自动化灌溉技术, 最主要是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目前园林绿地灌溉, 从地面漫灌、水车洒水、人工拖管灌到手动控制灌溉管网, 随意性大, 灌水量和灌水时间无法准确控制, 导致大量灌溉水, 由于深层渗漏升无效蒸发而损失掉, 造成用水浪费。
⑷灌溉管理环节薄弱, 园林绿地灌溉用水管理薄弱, 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地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树木有“三分栽七分管”之说, 事实上, 园林绿地的灌溉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 城市建成的绿化工程的管理养护工作, 通常由园林城建部门来做, 缺乏水利专业人员, 造成用水管理不到位, 达不到节水、养护的目的。
3 建议
⑴调整植物种植结构, 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园林绿地植物品种多样, 用水量差异较大。从植物种类来讲, 乔灌木类用水量低于草坪地被类植物, 因此, 在园林绿地种植中, 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乔灌木不仅是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载体, 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显著。据有关文献, 乔木 (含落叶与常绿乔木) 虽在株数上不占优势, 但其绿量却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4%, 释氧固氮、蒸腾吸热等生态效益最量化值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5%~87%。近年来出现的“草坪热”, 以草代木、砍树种草, 造成城市园林景观单调和雷同, 既不适应城市需求, 又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4]。尤其是北方城市大量应用冷季型草, 耗掉了大量的城市水资源, 对于本来就缺水的北方地区来讲, 实为一种高消费。因此, 应提倡发展节水型草坪, 切实根据城市水资源现状和长远发展情况建设草坪, 遵循“不可不建, 亦不可滥建”的原则。
⑵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善和提高灌溉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园林绿地建设中, 应坚持将灌溉系统规划纳入园林绿地规划中, 保证工程配套设施。逐步采用高标准的现代园林灌溉设施,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灌水新技术, 开展园林用水、节水技术改革。结合城市改造, 在新建大型园林绿地中, 尝试应用智能化、精准化自动控制灌溉技术。一方面, 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另一方面, 不同植物群落的需水特性不同, 需要不同的灌水方式和不同灌水量, 在同一灌溉系统中, 靠人为控制难于实现, 需要自动控制才能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再者, 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 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料表明, 自动控制灌溉系统与手动灌溉系统相比, 节水可达20%以上[5]。一个精心设计的自动灌溉系统, 加上省人工、节水等因素, 其综合效益远高于普通的手动灌溉系统。
⑶严格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良好的施工, 是保证灌溉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 也是巩固现有绿化工程成果、推动节水型园林绿地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园林绿地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作, 应由专业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 严格按照有关国家规范操作。将灌溉系统基本要求与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选用的灌溉方式, 与专用园林灌溉设备配套, 满足规定的灌溉指标参数要求 (如喷头间距、灌水均匀度、喷灌强度等) , 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注重施工安装, 确保灌溉系统建成后, 发挥出应用的效用。
⑷加强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园林绿化用水, 除植物灌溉外, 人工湖泊、喷泉等也要大量用水。大部分公园用水, 都来自城市地下水和自来水。在创造景观的同时, 了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为此, 广场喷泉用水, 要从设计上把住关, 使水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可考虑与公园湖河相连, 喷泉余水用于补湖或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降低损耗。此外, 城市环境地表水和经过处理达标, 可以回收利用的城市污废水, 可考虑用于沿线公园、游园、绿化带的灌溉。
⑸收集利用汛期降雨、灌溉城市绿地。我国各地区降水量, 年内分布不均, 通常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 因此每年汛期都有大量的降雨迳流流失, 若能加以挡蓄, 会有较大的利用潜力[6]。基于上述情况, 建议人行路面等可采用多种多样的透水、透空砖, 绿地草坪建设可低于路面相应高度, 以有效收集降雨、减少地面迳流, 从而补充土壤和地下水。此外, 建议开展拦蓄、利用汛期降雨迳流, 加强城市绿地灌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
(1) 与新建市政工程或危旧房屋改造工程相结合, 修建有一定规模的地下蓄水池, 拦蓄、贮存汛期降雨产生的迳流, 不需净化处理即可用于绿地灌溉。这样既解决了绿地灌溉用水问题, 也可对城市防洪和供水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一举三得。
(2)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城市绿地灌溉设施和方法进行调研和总结, 研制或引进适合国情且经济、实用的绿地灌溉设备, 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绿地灌溉条件, 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 建设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苏德荣.未来城市园林绿地灌溉发展趋势——节水与保水[J].中国花卉园艺, 2002 (12) :9-11
[2]陈为峰, 等.草坪喷灌系统规划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J].节水灌溉, 1999, (2) :1-3
[3]郑绍清, 等.苗圃固定喷灌管道的设计与施工[J].辽宁林业科技, 2001, (4) :14-16
[4]田利颖.石家庄节水型园林的发展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 2001, (4) :380-383
[5]周荣.智能化、精准化灌溉——我国城市大规模绿化发展之出路[EB/OL]
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性 篇9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patch)、廊道ccorridor》和基质(matri)等景观要素构成的,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homogeneity),外部具有相对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景观要素。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的斑块浑然一体,增加斑块连通性,成为斑块闻物种迁移的屏障。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二、关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一)要重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关于城市公园系统
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因此,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同时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
2关于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拼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拼块,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是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的一部分。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提供了可能。
3关于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
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既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二)要搞好城市的景观生态建设
1关于斑块建设
城市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注重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多样性的实现还可通过多种类、多风格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的设置及专类园和湿地公园的营造来实现,既丰富了景观,又完善了功能。
2关于绿色廊道建设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宽度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联结。在市区内,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行政福利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增加连通性。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消除热岛效应,冬季设置防风林带,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
3关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40%,10m2,6m2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型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是不能有效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要求的。
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工作,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空间开发和加强自然保护,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与生态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结合起来,将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成为一体。
总之,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
城市园林绿地节水途径初探 篇10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但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然而在各城市园林绿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园林绿地的灌溉量大大增加,其灌溉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水资源浪费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因此,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 发达国家园林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
水资源短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了对节水型园林的研究和探索。例如,美国在景观节水方面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推行耐旱风景的建设,这种耐旱风景是一种以耐旱植物为景观基础的园林景观,通过初期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土壤性状的改良,以及管护过程中灌溉技术的应用等来实现节约水源的目的。此外,美国当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来增强市民节水的意识,并积极宣传各种先进的节水技术[2]。
德国是欧洲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广泛收集道路、庭院和屋面等各种径流面雨水,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从而达到用水标准后用于绿化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其中部分城市要求建筑和硬质地面的降雨可供吸收、收集和排放。
日本是中水回用最典型的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展了污水回用,在城市中普遍建设节水型建筑,利用污水净化装置收集建筑内中水,然后将处理得到的中水用于小区生活杂用水或是灌溉绿地,平均节水率在36%左右[2]。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展了对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而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
2 我国园林绿地节水现状
2.1 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不合理
设计者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把节水观念融入到设计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景观效应,甚至在有些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不惜大代价开河、造人工湖,这些人造水景水源大多来自于自来水,水景资源的去向处理不当,加之水景的维护,都造成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是单纯追求园林设计的形式主义,导致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斑块破碎化严重或者缺乏一定的景观连通性和群落的多样性,这些问题也会在不同侧面造成园林绿地水资源的浪费。
2.2 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绿色景观,忽视植物配置原则的重要性
2.2.1 植物配置方面
园林用水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灌溉和水景营造两方面,而园林植物配置是影响园林植物灌溉用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够重视生态效益而片面追求景观效应,从近些年出现的“草坪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大面积铺种草坪使得城市绿地中草坪比重上升,直接导致了养护灌溉草坪的水源浪费,加之盲目的异地引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护开支。还有些城市为了净化水景水质,应用水生植物,但是在应用设计的同时盲目追求景观效应,忽略了合理的配置形式,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也缩短了水体更新循环周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植物配置上还缺乏合理性,乡土植物应用不足,原有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植物蒸腾量和灌溉量产生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2 植物需水量研究方面
近年来,我国有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植物需水量进行研究,例如利用彭曼公式对农田作物需水量的估算,以及利用园林系数法和参考作物腾发量来估算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等,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少之又少,有也仅局限于草坪草等少数植物的需水量实践应用,而多数城市绿化灌溉用水量就完全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经验确定,那么即使应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减少的也只是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损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节水灌溉。
2.3 园林绿化用水体系不够完善,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用水水源主要以自来水和地下水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有些规划设计没有考虑雨水利用,将道路、绿地和屋面的雨水径流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设计虽已考虑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但在管网铺设时,前期投入较大和后期监管不严,再生水和雨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此外,喷泉、人工湖等园林水景每年消耗大量自来水资源,更新养护水景的水体资源也是直接排入下水道。
2.4 园林绿化灌溉方式粗放,技术落后,管理人员节水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缺乏配套的节水系统,多以地面漫灌、水车灌溉或人工洒水车浇灌为主,缺乏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的应用。此外,园林绿化施工方法和管护手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大水喷灌、反季节种植等做法,都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资源的浪费。加之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薄弱,在灌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问题。
该文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寻找园林绿地节水措施,并提出5点建议,希望为我国节水型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3 园林绿地节水途径
3.1 重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3S技术开始在各个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总体规划阶段,可以应用3S技术对城市进行遥感影像提取及解译,确定地物类型,再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其斑块-基质-廊道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遵循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和生态化,并将节水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图纸设计阶段进行多次审查、修改,避免建成后改动。因地制宜的塑造地形地势,合理布局水体景观,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灌溉设施应用其中,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3.2 建设节水绿地,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优化植物配置
3.2.1 推广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经过一段较长时期演变后形成的一类地域性植物,以其较强的抗逆性、经济性和适应性为特点,在抵抗病虫害、保护环境等方面较引入的外来树种有一定优势。此外,乡土树种也有一定的观赏性,因为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最能充分的展示其观赏性能,也可以充分展示当地的地域特色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不应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给管理养护工作带来困难,而是应该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
3.2.2 注重耐旱植物品种的研究和应用
耐旱植物是指在干旱时,植物体内丧失水分却不死亡的一类植物,包括中生、旱生以及经过人工培育而成的耐旱植物种类。耐旱植物在干旱少雨的地区不需要大量浇灌,能节约大量水源。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可以节约灌溉水源,以哈尔滨为例,可选用的耐旱植物有:钻天杨、银中杨、樟子松、旱柳、山杏、垂枝榆、金叶榆、砂地柏、蒙古栎、枸杞、景天等植物种类。还可以选择一些耐旱的野生植物品种,这样也可以增添市区内景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此外,加强耐旱植物品种筛选研究和应用,例如高抗旱植物的繁殖技术、栽植密度、栽植方法和绿化施工等研究,必然会成为园林植物研究的热点,同时对于气候干燥、雨量较少的北方地区,有重要的意义。
3.2.3 采用复层群落形式,优化植物配置
首先,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树种,尤其是古树和高大乔木,这样不但节省了大树移植和栽种的成本,而且能更快地形成绿化景观。其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适当降低灌木和草坪的种植密度,试验证明,乔木和灌木的耗水量远在草坪之下,而绿化生态效益却远在草坪之上。此外,要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丰富程度,即选择以乔木为主,搭配种植灌木、花卉和草坪,形成多层次的复层群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
3.2.4 估算园林绿化植物需水量
利用彭曼—蒙特斯作物腾发量公式以及园林作物系数法对植物需水量进行估算,指导绿化灌溉工作,避免因管理人员凭借主观意识灌溉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利用彭曼公式计算的植物需水量即为参考作物的腾发量:ET0=ETrad+ETaero[3]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腾发量(mm·d-1);ETrad为参照腾发量中辐射项(mm·d-1);ETaero为空气动力学项(mm·d-1)。
(2)园林植物实际需水量(ET)用园林系数法(Kc)求得:ET= Kc×ET0[4]
根据绿地内园林植物腾发量不同于农作物的特点,在彭曼公式基础上,采用园林系数法(Kc)对ET0进行调整以确定园林植物需水量,该系数综合反映绿地内各因素对园林植物需水量的影响。园林系数计算公式:Kc=KsKdKmc
式中植物种类因子Ks、密度因子Kd和园林小气候因子Kmc3个因素共同影响园林系数的取值,其中3个影响因素的取值依据具体环境而定。
3.3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灌溉系统中应用3S技术和气象水文等监测系统是未来绿地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节水灌溉是在保证植物正常需水量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浇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将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降到最低。与传统的人工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微灌和地下滴灌等都不失为较好的节水灌溉方式。
3.3.1 喷灌
喷灌是利用成套的动力设备、水泵给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经管道系统输送将水通过架空喷头进行喷洒。主要适用于草坪绿地灌溉,并不适用于乔、灌木。试验结果表明,喷灌较之地面灌溉可节约30%~45%的水量,而且可以节省人力。
3.3.2 微灌
包括滴灌、滴箭和涌泉灌等技术。其中滴灌技术较为普遍,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微灌技术具有与喷灌技术相同的优点,比喷灌技术节水约40%;滴箭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花坛、假山植物、坡体和墙体绿化等领域;涌泉灌技术则应用于树木灌溉,其优点是能准确、均匀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土壤中,是园林微灌新技术之一[5]。
3.3.3 地下滴灌
是在灌溉过程中,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缓缓渗入附近土壤,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该技术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作物根部土壤通透,降低水分蒸发带来的损失,是绿地灌溉中极具潜力的一种灌溉技术。
3.4 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非常规水资源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下水、地表水源,它主要包括海水、微咸水、处理回用的污水和雨洪水等[6]。非常规水的利用是园林绿地节水的一个重要手段。
3.4.1 污水处理回用
城市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等。污水水量较大,水质相对稳定,通过简单的处理,达到各种用水水质的要求,可以作为水体补给、灌溉田地或是重复使用。它的处理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按处理程度可分为一、二、三个等级处理,污水处理回用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足、节省水源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
3.4.2 雨水(洪水)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中,雨水(洪水)的水量大,水质也较好,收集也比较简单,可以作为绿地灌溉的替代水源。而雨水的收集利用形式分为雨水的蓄集利用、渗透利用和综合利用不3种[7]。雨水的蓄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传输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渗透利用系统即是通过各种渗透设施强化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源;而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结合工程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原理,通过雨水蓄集利用和渗透利用等形式与园林绿地景观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设计。
在雨水蓄集利用中,雨水收集包括屋面、道路广场和绿地雨水收集等方式。建筑屋面是最常用的雨水收集面,可通过雨水斗和雨水管将雨水汇流,并汇流至存储设施集中存储;道路、广场雨水可将坡度设计成1%~3%,利用坡度汇集雨水径流,汇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管、雨水明渠及暗渠等形式传输;绿地既是雨水汇集面,又可以作为雨水的收集和截污措施,绿地雨水收集可采用植被浅沟和雨水管渠等方式对绿地雨水径流进行收集。
雨水传输则可通过前期铺设雨水管道,对汇集的径流雨水进行传输,传输到贮存装置,即蓄水池,在进入蓄水池之前可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利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雨水径流量,进而计算出弃流池和蓄水池的尺寸,然后经过简单的凝絮沉淀过滤对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净化。
雨水的利用则可通过水泵等动力系统提水进行绿地浇灌或景观用水,或是设计灌溉管线系统,直接将贮存雨水提供绿地灌溉等。图1是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在雨水渗透利用系统中,根据雨水渗透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类。集中式则分为干式深井回灌和湿式深井回灌两类;分散式渗透设施有:渗透管、渗透沟渠、渗透检查井和透水性铺装等。不同的渗透设施对渗透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土壤渗透能力、场地条件以及与建筑物的距离等。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高程及地下管线等的布局,充分考虑各种渗透设施的适用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雨水渗透效果。
3.4.3 微咸水、海水的淡化和利用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并将微咸水和海水淡化加以利用,投入到工业、生活用水的使用中。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虽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水价体系不够完善,所以,海水淡化技术没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土地盐碱化的城市,更应重视对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应致力于微咸水灌溉对园林植物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3.5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3.5.1 改良土壤,提高蓄水能力
通过深翻、中耕等耕种方式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松散土壤,或者通过客土技术改良过黏土壤,设置排渠系和排水洗盐等能改良盐碱土。还可通过秸秆、杂草或木屑等材料覆盖土壤,防止水分蒸发和流失。
3.5.2 利用保水制剂
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将保水剂施入土壤后,保水剂利用其自身的吸水性将水分快速吸纳至土壤中,并保持在耕层。另外,保水剂可将保持的水分缓慢供给作物利用,减少无效蒸发和水土流失,可将其应用于新建绿地或大树移植等环节,既能节约水量,还能提高植物成活率[8]。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在当今水资源匮乏的时代,如何在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更应建立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在城市园林绿地节水途径中,既要做到“开源”即充分利用其它非常规水资源,又要做到“节流”即节约利用水资源,从设计和技术方面出发,实现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齐方圆.杭州园林节水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0:22-45.
[2]赵岩.园林绿地节水措施探究[J].管理观察,2009(7):21-23.
[3]刘钰,Pereira L S.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26-30.
[4]邱振存,管健.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估算[J].节水灌溉,2011(4):48-54.
[5]陈为峰,付延军.节水园林的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分析[J].节水灌溉,2009(2):29-31.
[6]朴永吉,刘敏,查玉国,等.关于节水型园林绿地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园林景观论坛,2007(2):28-32.
[7]张文杰,张立磊.从园林绿化的角度探讨节约用水[J].北方园艺,2011(16):133-135.
【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08-06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11-08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06-17
城市的园林绿化10-17
创建园林城市的探讨11-07
园林中的休闲城市05-29
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06-05
园林城市建设的模式08-15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