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设计

2024-09-28

园林城市设计(通用8篇)

园林城市设计 篇1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一、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1.城市。山水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是用古代石头写成的人类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古代文化长盛不衰是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有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中国早在夏代(公元1771-2007年)既有设防城市,齐国临淄古城人口7万户,约30万人,面积32平方公里。城中有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及陶管排水,如梧台。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同时指出,城市“兴建起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钱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城市的通疾,并勾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的山水城市蓝图。

关于城市建设,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滨水而居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及道路空间结构体系。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

二、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升华

在城市建设中各种评比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求,定下指标,调动各城市的积极性。对城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但纵观各类活动,大多为专业性运作,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只有园林城市的创建是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是集大成者。园林城市具备以下特点:

1.科学规划设计,构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

2.突出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系统;

3.实施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4.以植物创造景观,多种植物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的多样化;

5.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得民心、顺民意;

6.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7.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8.以保护为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文物古迹、人为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增加时代特色。

1.科学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要求绿地分布均衡。比例、结构科学合理,要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不但具有完整规划,还包含城市景观

容貌、绿地建设。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另外有园林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及先进的基本指标。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区33%、县城30%;绿地率:城区28%、县城25%;人均公共绿地:城区8平方米、县城6平方米。宏观概念上还包含了景观、文化、功能、艺术、生态环境等。

2.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以前,生态系统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这个系统在循环代谢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调节,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如草→动物。

人类出现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人→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改变影响其物质和能量循环。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三种食物链形式。植物是关键,必须防止仿生植物。仿生植物无疑为慢性自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还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是结合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显山露水透绿工程。城市市区中的山体和河渠、湖泊、近海等水体,都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搞好这些地段的绿化,既能够把新鲜空气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景观,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显山”,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内所有侵占山体的违章建筑,恢复植被,搞好绿化,还山于民:“露水”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水面、河道、海岸的违章建筑,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濒水地段,还水于民:“透绿”,就是拆除所有侵占城市道路搭建的门头房、商亭、棚厦,拆除实体围墙,搞好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浑然一体,还绿于民。

3.园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宥”的出现,降至秦汉,仿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在园林中挖池堆山,再现海上仙山的意境。魏晋南北朝,是混乱的年代,也是文化发生转折时代,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形成文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唐宋以来传统的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融入园林之中,园林具有诗情画意。

①中国在园林中讲求自然美,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认为自然美在于比德。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发展影响很大,这种用自然来比拟人的性格是一种移情思维方法。如以石代表忠贞、正直,故而文人爱石。以石之品行象征刚正不阿。山石成为园林造景重要手段。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和无为,符合文人怀才,隐以山林,逃避现实的心境。借山水之情,抒发自然情怀。而兴文人园林,同时对中国古代园林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而以“自然为万物之本”和讲求自由布局也是对古代对称布局的互补,促进了园林发展。

②中国园林追求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协调和客观的场景的融合,既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

中国园林还是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具有鲜明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亦称“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园林是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真景,反映真境,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反映虚境。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世界,在追求情、境的同时,亦追求空间中趣的韵味,园林是寄情的载体。充分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园林艺术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园林更应当突出民族特色的时代性,时代声音,民族呼唤。反映艺术的本源精神。

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如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雕塑,特色鲜明,艺术性高,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亦满足现代人们对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多功能、多景观、多信息的追求。

4.植物造景,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多样化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题载体,采用植物造景东西方各有特点,西方要求体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其设计从人的理念出发,正形化、图案化。在强烈追求中轴对称、成排成行、方圆规矩布局中,也有树坪、绿篱,树木修剪成各种造型,或形象。(中国一度出现盲目的西方热。)

中国园林,强调借花木表达思想感情。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然山水构图。寻求自然风景,对树木不正形。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或以花木为造景主体,创造风景点或主题花园,如玉兰堂、海棠院、曲院风荷、梨云伴月。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材料,自然界的植物素材主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我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誉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不同,配置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特色。同时受气候影响,有季相变化,虽不同时间,不同光照,而产生绚丽多彩的景观,应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确保到2005年达到38%,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对这种省情,我们在城市绿化中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前几年,各地在绿化建设中搞了一些草坪,虽然在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养护特别是耗水方面的负担。有关专家算了一笔帐,植一平方米草坪的投入,是种植相同面积乔木、灌木的20倍;每年的维护管理费用,是树木的5——10倍,一般每3年还需要更新一次。草坪需要经常浇灌,每平方米草坪每周浇一次水,一般需1.2吨的耗水量,造成极严重的水浪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

要调整绿化种植结构,少种草,多栽树,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今后,各城市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多种乔木,多种大规格苗木,严格控制搞草坪,特别要控制冷季型草坪。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适树,多种植耐旱、节水、涵养水源的植物,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景观,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在绿地浇灌方式上,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减少漫灌,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

公园突出植物造景,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加强科研,进行引种驯化,增加植物品种。但反对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损失。有一所名牌大学,知名教授,竟干了荒唐事。如:花20万元在极低温度-20℃下,引毛竹、引香樟;在-22℃环境下,引广玉兰221株、棕榈409株、罗汉松784株、蚊母1338株、石楠1935株、海桐3601株、十大功劳5997株,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出现在一块绿地上,而且是偏盐碱地带。科学性在何处?职业道德在哪里?用金钱能买来北国江南吗?

5.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环境

绿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百姓,使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要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市政项目建设、污染工厂搬迁和拆除违章建筑等,降低建筑密度,置换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要按照500米左右的“绿地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公共绿地,使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有一个休憩游玩的场所。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因路造景,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要抓好企事业单位的庭院绿化,扩展绿化空间,改善工作环境。

同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的更多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受。

服务半径是衡量绿地体系科学性、均匀性和服务性的重要标准。对于公共绿地更应强调,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防灾作用的城市绿地。如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等。

6.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强调复合多层次的城市线性结构,体现生态自然与城市现代化的融合,景观与功能的结合。因而创建园林城市是全民参加、社会总动员的系统工程。

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合力。城市绿化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许多方面,关系到一些部门、单位和居民的利益。如建设、规划、城管、房管、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城市化的本质是集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城市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历史证明,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搞好城市绿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竞争,哪个城市环境好,哪个城市就能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一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的经验证明,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不仅美化市容,而且可以造就丰富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观。要增强城市竞争力,必须搞好城市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7.提升城市品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园林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园林城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他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城市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市场从多方面对城市建设进行调节。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要具备弹性,适应城市发展。为城市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提供连续的空间,以适应城市发展多种可能的需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勾建合理绿地布局,以及对城市中各类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规划,保持和优化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引导市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趋向。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用地优势。协调城市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各项绿地的功能以求整

体利益的最大优化。并在用地上保障城市发展形态,控制城市的无效蔓延;从功能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利用公共绿地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绿地的建设对周围经济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8.园林城市以保护为主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用绿色承载历史,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形成城乡一体化,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防止风沙灾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形成园林景观,治理污水,防治大气污染。

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湿地保护应特别强调:

国际湿地公约中,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滩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作为生物多样化和物种资源的集中聚集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陆地上天然蓄水库,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按照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园林城市设计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

园林绿化过程中, 园林设计不仅对植物的配置以及植物的种群结构等相关的事项起着决定的作用, 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对园林植物保护因素应进行有效的考虑。不科学的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园林生态失衡、病虫害滋生泛滥的现象。

1 园林设计以及植物保护的情况

1.1 病虫害的危害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加快, 城市在绿化建设中通常选择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 不加论证就播种。虽然短期内这些树种在园林景观上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 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 且易受到病虫害威胁。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 盲目移植特大乔木, 这些乔木成活率很低, 且很难恢复原貌, 同时生长不良会导致病虫害的出现。

1.2 树种之间的配置不合理

在园林设计中, 由于设计人员知识面有限, 考虑得不周全, 在设计前没有完全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每种植物间的关系, 导致了一些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其表现在一些相克的植物同时种植, 比如核桃会造成周围松树和苹果树受害;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同时种植, 比如:红叶小檗和竹子同时种植会出现锈病;将不耐水湿植物种植在低洼处, 易出现病害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植物出现黄化病、蚜虫及白粉病等, 大部分病虫因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 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1.3 园林的设计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设计模式比较单一的现象:植物的种类、年龄以及层级趋向一致, 植物生长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 不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也不能够发挥出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最终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的加剧。如果大面积的种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将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大量进入到城市草坪当中, 连年发生灾害。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树皮金黄色而且光滑美丽, 但是大量的单一种植没有伴生植物作为保护, 十分容易感染腐烂病, 引起皮层的溃烂以及叶片脱落, 最终将会出现批量的死亡。

2 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解决的措施

2.1 注重种苗本地化以及苗本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植物种子及苗木在选用时, 尽可能在本地选取及培育。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数量, 跨地区采挖移植野生植物要严格控制。本地采收的种子及培育的苗木, 在一定程度上经过耐性、抗性考验, 播种及栽植后,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当地生态系统, 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城市园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受人为因素影响, 选择植物种类时, 要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和应用。

2.2 适地适树

配置树种时, 一定要结合栽植地的具体情况, 不仅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 还要与其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结合绿地的性质、功能, 选择速生树种或者是慢生树种;结合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树种或者是阴性树种, 结合地势以及地下水位这两者之间的高低, 进一步选择抗旱或者抗涝树种;结合污染源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结合周围建筑群的性质、周围建筑群的高度和周围建筑群的朝向, 选择不同形态及功能的树种;结合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等相关的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过程中, 其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的特性, 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一些边缘树种或者外来树种, 应充分考虑对当地的适应性, 栽植时一定要注意气候, 如果气温突变,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死亡。

2.3 设计时要品种多样化以及结构复层化

园林植物中, 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 不同病虫会危害不同树种。选择不同树种搭配时, 必须要了解病虫害的寄主范围及活动规律, 防治病虫害的转主危害及交叉感染。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树种, 增加物种间的制约能力, 以此来减少病虫害发生。尽量选择不同类树种, 以丰富多样性来形成多层次绿色空间, 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及自我调节能力。这样不仅能丰富园林景色, 同时也能预防及减少病虫害出现。在具体配置时, 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使不同树种都有适应的生长环境, 组成一个稳定及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 同时也增强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及增加树种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最终实现生态调控。实践证明:只有物种多样性才能有生态稳定性, 只有生态系统稳定, 才能更好地抵抗病虫害。例如在一些城市中, 大批量种植杨树及国槐, 导致杨树食叶害虫和槐树天牛类蛀干害虫的危害加剧。

3 结语

总之, 园林在绿化设计时, 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 以生态学理论为主要的指导。园林的植物要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 把各种园林植物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不仅要构建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还要构建安全的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2 (6)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 篇3

关键词 城市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20

城市园林的设计,应从具体的生态系统出发,合理分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合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虫害和病虫害天敌的因素,并注意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的园林植物的特性,在设计初融入保护的概念,从而达到既美观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城市园林设计中有关园林植物保护的问题

1.1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城市园林设计中,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些园林设计工作人员对外来物种的了解并不够全面,在这种了解不够全面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对园林植物的状态缺少具体的分析,使得处于调整状态中的园林植物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害,造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损失。外来物种的危害在于缺少天敌控制,而导致大量繁衍,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1]。这种盲目的引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生态灾难。例如:薇甘菊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的物种,它也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于1984年在中国深圳被发现,这种物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攀上灌木以及高大的乔木,造成大面积的覆盖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他物种因为缺乏足够的阳光从而窒息而死。除薇甘菊外,外来物种对园林植物造成损失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植物,更重要的是害虫的引入,因为缺少天敌,会造成严重的病虫害灾,严重为害城市园林。因此,外来物种的入侵成为园林植物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

不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导致园林植物的死亡也是当前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城市的园林设计时,很多园林工作人员的并没有认真对待该问题,加上知识的匮乏和水平的限制,没有对植物的特性、天敌等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导致园林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园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在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中这一问题相当普遍,如将核桃树与苹果树种植在一起就是非常不合理的。核桃树对其周围的树木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将核桃树和苹果树种植在一起,必将影响苹果树的生长,最终导致苹果树的死亡[2]。因不了解植物的属性,而将相克的植物种植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除了将不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在一起外,还存在着植物种植环境不合理的现象,如将喜水的植物种植在干旱的地方、将喜阳光的植物种植在阴暗的环境中,诸如此类的不合理配置不仅仅会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引发病虫害灾,造成生态破坏。

1.3 种植密度不合理

种植密度的不合理是园林设计中又一较为常见的现象。园林设计中,工作人员只考虑了园林的观赏性,而忽略了种植密度过大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种植密度过大,必将导致植物的相互竞争,如竞争生长空间、水分、肥料等,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不仅仅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的湿度过大,过分的潮湿和不通气、不透光,易引发病虫害,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因为种植密度不合理而引起的病虫害有很多,如白粉病、小袋蛾。

2 采取的植物保护措施

2.1 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多使用本土植物

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灾,从而破坏生態平衡。因此,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外来物种虽然会增强景观的欣赏性和美观性,但外来物种往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死亡。有的外来物种则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本土植物争水、争肥、争空间等,从而导致本土植物的大量死亡,而外来物种疯狂繁殖,例如薇甘菊。引进外来植物,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病虫害的进入,这些害虫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缺乏天敌,从而大量繁衍,破坏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松材线虫病就是一种入侵性的虫害,是由于引进外来物种而进入的[3]。目前,我国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从而导致的病虫害有很多,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要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外来物种的特性和引入后可能引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尽可能的采用本土的植物。

2.2 注意分析植物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植物

每个植物都有不同的属性,各植物又有不同的关系,如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还有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机械关系、生物化学关系等。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复杂,多种多样,因此,在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规律,以及植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生长的规律,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植物的相互关系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既要保证各个植物的生长,又要合理防治病虫害[4]。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仅会防治病虫害,更具有很好的美观性和欣赏性。

2.3 植物种植的密度应采取适度原则

植物种植密度的不合理,不仅易造成植物的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还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灾。现如今,城市园林的设计多采用模纹色块的设计方案种植,这种方式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过分强调种植的美观效果,增加植物种植的密度,是一种不合理的方式。这种种植方式使得植物之间的竞争加强,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仅仅是对树苗的浪费,而且极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也会使得原本的观赏性减弱。因此,园林植物的种植应采用合理的密度,在种植的初期就应当注重植物的密度,采用合理的数量。不仅如此,在植物生长几年后,应及时间苗,使各植物有良好的生长空间,获得足够的资源,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一措施在许多的园林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是盲目追求城市园林的观赏性,忽略了植物生长的本身规律,因此,这一点应引起所有园林工作人员的重视。

3 结语

现如今,城市园林的设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无法获得足够的观赏性和美观性,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引发严重的病虫害,造成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损失。因此,一个好的种植设计需要的不仅是美观性,更重要的是从各植物的特性出发,深入了解植物的特点,还要注意植物的关系,遵循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不要盲目改变规律,而是应当合理地运用规律、把握规律,合理设计植物种植的密度,不要盲目引进外来的物种,多使用本土的物种,因地制宜,合理地分析当地的环境,合理地设计城市园林,这样才能既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又保证园林植物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李小姝,毛启超.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5(21):112-113.

[2]周远航.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北京农业,2014(30):89.

[3]楼志文,张伟.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3(7):159.

[4]郭伟红.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2):144-145,247.

园林建设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4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学术上的交流,在沿袭传统的园林建筑技术之上,我国将建筑学,植物学,文化研究等多方要素也都一一应用到园林建设之中,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建设要遵循保护生态的原则。

2园林建设的理念不断更新,并与园艺业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

3园林建设的技术不断进步。除看到我国园林的现状之外,我国园林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我国园林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发达国家人员有一定的差距,设计理念较为陈旧,缺乏新的设计创意,设计水平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我国的园林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较为落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建筑技术和施工工艺。

3.园林建设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的选取,及成本的大投入,效益的低产出。

4.园林建设未能够很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分析

城市的园林建设如何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是文化与科学能否融合的体现。从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地域风情等等。在现阶段的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把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分析解读:

1.传统文化的解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文明古国。在这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化气息早已深入骨髓。从现有保留的园林来看均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些年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化迅速导致人们渴望追求稳定的生活同时国家一系列注重传统文化的政策的颁发为园林建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那俺的的契机。

2.挖掘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极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在每一座城市园林中,每一株树,每一片草,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当这些实物被融入设计者的情感之后,便能够无形之中散发一种文化魅力,将这种文化情感容易园林建设之中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融入了园林设计师的理念和理想,而这些情感都存在于城市同林景观的深层内涵当中,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景观文化的内涵。

三、如何看待现有园林的人文体现

如何看待园林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将出纳通文化融入到园林建设中去不但可以赋予园林新的生命,还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递,一举两得。

2.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必须要从文化本身来入手。如果放任不理的话,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功能发挥。因此,只有在园林技术上不断创新,将文化要输溶于其中,方能弥补我国园林现存的缺憾。

3.我国的园林建设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可以借助文化来的表现来展现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

四、结语

园林城市设计 篇5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设计;运用

引 言:现如今,节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手段,节约型园林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低成本,而是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力求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从而获得设计与经济上的双重价值。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那些片面追求生态环境效益而忽视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园林,或者片面强调局部环境改善而忽视整体环境恶化的园林,以及片面追求视觉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演变能力的园林等,都不能称其为节约型园林。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落后

目前,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进行园林设计当中还有很多应用潜力未开发出来。而对于经济欠发达或者较偏远的地区,计算机技术与园林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存在部分园林设计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低,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园林设计有利于园林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在开工前模拟三维园林效果,有效的降低设计者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2.2强调大规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然而某些城市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追求园林的规模,和节约型园林的理念格格不入。

2.3 材料铺装浪费

许多设计者错误地把使用价格昂贵的建筑材料作为体现城市园林绿化档次的评判标准,而放弃具有本地特色又相对经济实用的材料。目前大量使用高档石材而不注意防滑问题,各地都有雨雪冰冻天气路滑伤人的报道。而不合理地使用“木栈道”、木廊架本身就是对珍贵的自然生物资源的浪费,在重建设而不重养护的风气之下使用年限也大大缩短,反而却被一些风景园林师作为所谓“生态化’设计的炫耀手段。节约型园林设计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 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设计

园林设计除了满足最基本的休闲观赏使用功能和生态绿化功能外,还要达到节约与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园林的地形地貌,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地形地势,比如可适当设置台地、合理架空等措施。在功能布局上,可将园林的相关服务性建筑考虑建在地下。这样的节约型设计不但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地势,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地面的噪音,留出休闲绿地空间,改善了园林环境。原有植物、景观及可利用的部分建筑是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宝贵资源,对其进行节约性设计就是尽可能的保留能够利用的“旧形象”,融合“新形象”。

3.2 新技术的应用

应该重视水体的活化及循环利用。不仅要采取常规性的节水措施,还应该尝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及使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园林现状展开调查、分析,确定系统的选址;2)对园林中水体的相关要素进行仔细分析,包括形式、位置以及高差等,从而确定系统的最佳组合形式;3)确定水力负荷,然后根据水力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处理单元格的相关参数,如表面积以及长宽比等;4)选取适合的水生植物,要求这些植物具有一定的耐污染性以及去污能力,如芦苇、水葱以及香蒲等;5)进行施工设计。

3.3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再生利用是建设节约型园林中较容易节约投资的方法,简单、实用,是每个设计师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废弃场地上进行园林设计,应根据原有建(构)筑物条件和新的使用需求,对一些质量很好的建(构)筑物进行改造设计。其中常采用的更新手段包括:维持原貌与新旧更替。第一种方式是重现废料面貌,将其稍加修缮处理后展示,以呈现具有历史涵义的独特景观。第二种方式是对废弃材料另行加工利用,处理成建设材料的一部分,看不到其原有面貌,从而完全地融人到公园建设之中。

3.4 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在绿地中设置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会直接提高工程造价。绿地中的硬质景观要分布合理,确实有必要设置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的,要根据该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综合考虑,建设精品、经典、能够传世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保证其与周边总体环境相和谐。杜绝低俗粗劣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尤其是在古典园林周边和在历史遗迹上建设的绿地中,更要严加控制。绿化带内花哨的夜景照明不是用来突出园林中的景物,而是追求造型奇特的灯具装饰效果,或者追求亮如白昼的夜景效果。这不仅失去了照明设计的本意和含蓄优美的夜景效果而且造成经济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3.5 绿化新理念的推行

对于节约型园林而言,“循环再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约资源措施,其理念在于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实现对各类物质的反复循环利用。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坚持“3R”原则: Reduce―减少;Re―use ―再利用;Recycle― 循环。在具体实践中,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循环再利用。

(1)园林绿色废弃物。园林绿色废弃物指的是植物残体,如树叶、草屑以及剪枝等。这些植物残体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植物自然凋落,二是人工修剪所导致的。传统做法是将这些植物残体倒掉或者掩埋,如此一来,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另外,植物残体本身也是一种有机质丰富的资源。目前,绿色废弃物堆肥技术正在逐步推广。绿色废弃物堆肥技术指的是将植物残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将其置于适当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发酵,最终生成有机肥料或者土壤改良剂。通过堆肥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把有机质再次融入到绿地系统中去,这对于土壤改良以及生态平衡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堆肥技术也深得环保理念的精髓。所以,在园林绿色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理念的指导下,不仅满足了园林废弃物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要求,还节省了大量的无机化肥材料,大幅降低了运营资金的压力。

(2)废旧材料。废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是指将各种遗留下来废弃地或者从建筑物、构筑物上拆卸下来的废弃材料有机地运用到景观改造规划中,从而深度挖掘它们的景观价值。如将替换下来的各种类型的粘土砖、釉面砖、金属构架以及混凝土材料等,通过相关工艺重新塑造后应用到园林建设中,从而实现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这在目前流行的 “旧工厂改造”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甚至表现出了很大的潜力,常常能令人眼前一亮。

(3)积极利用新能源。建设节约型园林需要对新能源进行积极探索和应用,包括水力、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将它们所具有的绿色健康以及节能等特点充分应用到现代园林体系中去,从而满足当前的生态理念以及节能理念。结束语

总之,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诸多环节,只有制定完善的科学管理评价规范及标准,并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实现节约型园林的规范化及制度化,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园林城市设计 篇6

课程论文

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

姓名及学号:

“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摘要

本文以“大生态观念”为前提,以专业科学的知识,列举了四种生态型的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规划设计、乡土化规划设计、保护式规划设计、恢复式规划设计。并且对每一种生态型园林规划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Abstract On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discipline knowledge,we put up with 4 typesLandscapeArchitecture planning.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 乡土化 保护式 恢复式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不合理开发,导致目前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其严重失调。在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大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

大生态学即广义生态学,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因素(含生物因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意识流等运行规律的科学。

大生态学与深生态学所探讨的目标和涵盖范围是一致的,是以“地球生物圈内的一切物种的和谐永存”为探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大生态将一切生态划分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大类型, 或者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两大类型,因为经济生态也应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

提出社会生态中的“政治生态”更为重要,这是社会生态的灵魂,是决定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质量的前提。大生态反对社会行进的盲乱,发展的冒进。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和整体发展的“盲目失控”

基于“大生态观念”,我将对四个生态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分析其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发掘四种生态设计对未来人类社会和谐宜居的社会的作用与重要性。以下我将分别列举四个案例,对其的设计手法及内容进行说明分析,以深入了解这四种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

一、自然式生态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要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开始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广阔的的天地以及清澈的流水。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开始重视自然式园林的设计开发,以希求人类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安逸舒适,以为人们营造出亲近自然的休憩环境。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对地形进行自然的营造,在硬景与软景的和谐统一下,创造出美观、生态、舒适、经济的生活环境。

自然式园林设计中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在园林中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体态美;四讲味香。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 万,是南宁市新的行政、文体、商贸服务中心,是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宜居新城。良庆河、楞塘冲位于五象新区核心区之中,是南宁市水系规划“一江十八内河四大环城水系”中重要的环城水系之一,生态景观主要由良庆河、楞塘冲两个天然水体和一个人工开挖补水运河——楞良运河组成,其水源来自于天然江水及大王滩灌溉用水,河流流经五象新区,在良庆镇处汇入邕江。它西北部紧靠五象岭森林公园,北望青秀山风景区,中间环绕五象核心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景观示范作用。

(一)、设计思路——“水为体,绿霓裳,文化魂”水为体。水是所有景观的载体,设计以理水为重点,强调营造自然特征的水体环境,在满足水工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展现河道的形态特征:滩、弯、汊、岛、岸,使整个景观工程构建在一个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设计的生态及自然性。绿霓裳。设计在创造景观时,以植物、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为设计素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不同的景观段以不同的景观素材来营造特色,如密林、疏林、丘陵起伏、野生鸟天堂、鱼类繁殖地等,以此创造丰富多变、自然有趣的景观效果。

(二)、设计目标——水映绿林、回归自然河道生态景观营造以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河道景观。

(三)、河道形态处理 凹岸、凸岸、深潭和浅滩交错的自然河道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良庆河、楞塘冲的整治结合现状地形采用以下几种类型,建成自然生态的河道形态。自然溪流型。根据河段功能,良庆河的上游部分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水深仅有0.3m~1.0m,因此河道形态采取自然溪流型。河滩型河道。良庆河中下游河道的护岸比较平缓,结合驳岸处理,作开敞河道。整个河岸铺设沙滩或只种植草坪,模拟自然河滩段,为市民玩沙、亲水、淋浴阳光创造条件。岛屿河汊型河道。楞塘冲上游的河道较宽,水深1.0m~2.5m,在保护原有河道过水断面的基础上,增开一条水汊,两条水道中堆土,形成岛屿。水汊上架设景观桥,方便市民上岛游玩。岛屿大小根据环境可大可小,大型岛屿可提供游赏场地,小型岛屿仅作为观赏设置。丘陵型河道。楞良运河的河道较窄,河岸地势较陡,结合现有自然起伏地形,利用河道挖掘土方堆山,形成丘陵地形,让河道沿丘陵地形弯转曲折,游览性道路沿丘陵绕行,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绕丘陵之后,产生河道若隐若现的效果。

(四)、河床自然生态化处理 水面在景观中占绝大比重,水环境景观优劣决定整个景观效果。为了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设计对河床进行科学处理,遮盖河床工程的人工痕迹,处理方式有几种。

浅水卵石河床:在河道浅水区铺设各色卵石,通过光照变化、反射出不同色彩,使河道颜色变化,同时也减缓对河床的冲刷,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筑巢扎根。

水底植物河床:在河道上游的浅水区和河水流速较缓的人工湖,河底放置营养土,种植水草,绿化河床。

(五)、驳岸处理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良庆河、楞塘冲现状局部河段的驳岸植被较好,各种野生花灌木丛对现状河道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整治后大部分河道的岸坡比较平缓,因此河道驳岸处理主要采用三种形式。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驳岸形式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既满足人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石块型驳岸: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河岸放置石块,并插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冲刷对岸线的破坏。湿地型驳岸: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设计预留出湿地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

二、乡土式生态规划设计

乡土景观根据其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的参与形式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又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景观。乡土式设计应当尽量考虑当地的人文,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以此为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

它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性, 只是遵循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区域的创新。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 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以“纳溪倒流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倒流河是泸州市纳溪区第三大河流,又是泸州市水电局批准的小一型水库,因河流自东向西注入长江,与一般的江河流向相反而得名。发源于江阳区分水乡,流经龙车、兰田、棉花坡等乡镇注入长江。倒流河全长50多公里。沿河而下,自然景观奇特,山峦叠嶂,林木青翠,山形多姿,沟壑纵横,三段落差层层迭迭,弯弯的倒流河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渔剑、过曹溪直奔长江。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积淀,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点众多,具有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条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为了合理的保留这片大范围的城市生态绿地,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展现这片湿地的魅力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景观的规划上,主要以生态化的河道清理和植被修复、乡土人文的延续、引入休闲服务业态以及处理湿地边缘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为营造手法。形成与城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城市倒流河乡土文化生态湿地公园。

图1 纳溪区倒流河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范围

图2 纳溪区倒流河中游农耕景观

规划场地内的倒流河,起伏变化的山体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两岸自然的河道地貌景观,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梯田农耕文化。漫步在河流边,走在田埂上,欣赏着不同季节农田里别具一格的乡野美景;在溪流峡谷间,踩在光滑的石头上;奔跑在山脊上俯视自然全景时心境的豁达;在果园里,品尝自己采摘的果实的愉悦心情;与当地人亲切的谈笑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环境下的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小幸福,成为了都市人为之向往的“奢侈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农耕的蔓延,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农田大量临近河道,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威胁,以及堤坝截流(图3)等人为干扰,导致下游生态栖 息地的生态性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倒流河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并未产生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游客中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产生零星的、荒 芜的旅游村落(图4),以及潜在的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未得到合理的规划。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最大地利用场地资源、客源群体的定位模糊和缺乏有序的开发模式。

图3 河道水源拦截,蓄水以供应上游农田的水量需求 图4 倒流河度假区村落现状

(一)、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

通过规划和改善,为了延续详图人文景观,保留相对完整的河流生态廊道。两岸大部分都有竹林作为防护带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适度竹林生长的空间序列调整来满足游览体验的场景的需求,创造一条曲径通幽的沿河竹林游憩景观。万寿桥下存在着历史遗迹流杯池。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愉乐方式,曲水流长,将酒怀放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六人对座,酒怀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停流在那一位面前不走,那就该你喝酒迎诗作画。泸州流杯池有六口之多,分布在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该节点就可以作 为倒流河游线系统中可解说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于现有的场地状况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游憩廊道,景观设计手法上主要有四点: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4),河流游憩走廊的建立。

(二)、倒流河河岸的生态化设计

倒流河河岸保留了河岸自然形态,根据河岸的现有条件和需求以自然和多种人工的手法稳固河岸边界。首先以植物固岸的自然型的处理方式,多采用乡土水生植物,如 芦苇、菖蒲等,利用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形成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保持河岸自然特性。其次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抗洪能力。例如,在坡度较陡的区段,可以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另外,在与居住区相衔接以及临着长江的堤面,应采用多种人中的手法,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大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 中繁茂地生长。

(三)、河流休憩走廊

在恢复整体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基底上,根据不同区段的地形与河道特点,以及周边局部区段不同的功能分布空间,布置合适的游憩节点,形成一条连续的倒流河生 态湿地游憩走廊。由进入湿地的入口码头为起点,分别是漫滩湿地、河谷湿地(渔剑滩)、湿地保育区、大桥浦瀑布、湿地净化展示区、田园风光走廊、观景平台、生态垂钓、长寿桥流杯池、竹林通幽廊道、以及山林生态区等(图12),创建起连续的生态景观游憩体验廊道。在各个区段形成漫步、驻足、停留等以静态的景观 引导动态的人流,在步步是景的游览路线上,感受河道景观的自然魅力

倒流河生态游憩游览节点分布图

(四)田园风光走廊

考虑到区域多山体,山脉景观连续,层次丰富的农业梯田景观。设计上,利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为背景,沿河道边缘创造一条漫步长廊,蜿蜒在河道和田埂边 缘,人们顺着廊道漫步就可以欣赏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在两岸的植被种植上,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不考虑种植大的乔木以免遮挡廊道的景观视野。

蜿蜒在河岸和田埂边缘的漫步廊道

三、保护式生态规划设计

如今人类活动让自然环境日益严峻,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城市可以呼吸的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城市进行保护性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之中。

以“哈尔冰群力湿地公园”为例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建设,总占地27.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集中在6至8月,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受当地政府委托,土人设计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2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受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路网建在池塘沙丘环内,这样游客就可以体验步行穿过森林。平台和观景塔设在池塘内和沙丘上,便于游客接触自然和观远景。通过人行天桥将散布的沙丘连接起来,周围的居民就可以体验到走在湿地中,行于苍穹间。

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的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步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塔,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游憩和体验生态的场所。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四、恢复式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同时,在已恢复或重建的生态系统下,通过合理的人为控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整个公园水系的运行过程:

府河-----公园人工湿地(净化)-----公园景观用水------府河。

净化方式的原理: 1 基质的过滤。2 植物的吸收。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一、活水公园功能分区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如图一。在鱼形的整体平面上,绿地分割各个景观区域以及通行流线,再以鱼眼到鱼尾的水处理系统串联起各分块,将想鱼一样的生命动力给以整个公园,让整个园区富有活力。并在视觉上联系了各个板块,使游人在观看游览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水流场景,体会水对于各种生命的重要滋养。

“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主要由数个水处理池构成,在功能上不仅向游人展示如何将污水步步进行净化,四周的植物配置也营造了一种自然式生态的亲和环境效应,从而更好地在自然方面诠释公园的象征意境。此区域包括了水处理展示区,休息观赏区和湿地生物展示区。三者在游人步行过程中交替出现,通过植物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和路道实现自然过渡,展现节能环保可循环的多功能水资源利用和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

“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一些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教育馆则集中体现了建造公园的核心意义,在公园的功能区间中,它起到了点睛的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活水设施的必要性。

二、活水公园景观处理

(一)鱼鳞型人工湿地

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人工湿地。鱼鳞的部分就是人工湿地,以一种片状池塘的形式(阶梯式)出现。

(二)滨河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府南河之滨采用了挑水木楼、水力水车、护栏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坡堤岸和亲水台阶堤岸、码头等形式,人与水的关系变化多样。滨水带的很多区段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发生变化,让人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三)生态净水流程中的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生态净水流程中突出了自然的动水景观。在一次性将河水抽入厌氧沉淀池后,水一直顺着地形依靠重力流淌,不再借助其他人工手段,设计师将水流量控制得很小,从而确保贯穿全园的一脉活水终年流淌不息。整个净水系统虽然自然、恬静、谦逊,但流水的灵气依然使生态净水的精神洋溢于全园。

(四)亲水设计:

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成都活水公园中特别吸引人的是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一些水口,不仅让游人驻足,而且孩子们会开展很多与流水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路红 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

[2]俞孔坚,王志芳,王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 篇7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 还应该注重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保护。因此, 本文就具体的包保护措施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要设置合理的植物栽培的密度;应该注重植物配置的合理化;应该体现植物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土植物;注重树种选择上的适地适树。在进行园林设计中, 运用上述5点措施, 能够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很好的保护。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设置合理的植物栽植密度

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 需要合理的设计植物栽培的密度, 才能够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如果植物栽培的密度过高的话, 那么植物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而且还会造成植物的浪费, 植物的存活率低[1]。;植物栽培的密度过高, 生长空间会非常的狭窄, 无法得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因此, 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 应该设置合理的植物栽培的密度, 确保植物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增强植物的抗病虫的能力, 进而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2 注重植物配置的合理化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 应该要分析植物之间相生以及相克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植物的配置趋于合理化[2]。使配置的植物不仅具有观赏性, 还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 进而有效的避免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植物相克而造成植物的死亡。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植物有侧柏、桧柏、龙柏、翠柏等, 这些都是在园林设计中较为优良的树种, 但是在设计时, 要充分的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 这些树种都是苹果锈病以及梨锈病的转主寄主。因此, 在进行实际的设计时, 应该注意树种之间的间距, 并且距离至少要在50cm之间, 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病虫害的侵害, 确保植物的良好生长。

3 体现多样性的原则

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 需要体现植物多样性的原则。可以实现良好的观赏性;可以提高植物的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 一定好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性, 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多样化的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 利用植物不同的特点, 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能够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3]。因此, 在进行植物设计时, 需要秉持这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使园林中的植物能够尽量的丰富起来, 不仅能够提高园林设计的美观性, 还能够促进植物的保护, 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加强对本土植物的利用

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 还应该加强对本土植物的利用。由于本土植物有其自身的优势, 像本土植物比较适合在当地生长, 并且易于培育, 还能够减少长途运输的费用, 本土植物能够很快的适应当地的环境, 并且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中去, 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虫害的能力[4]。园林系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并且受到人为干扰性特别的大, 进而在进行园林植物保护时, 应该要注重本土植物的推广应用。

5 树种选择上要适地适树

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 对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需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并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自然条件, 植物的特点以及园林的整体性等[5]。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因此, 在进行植物设计时, 应该充分的考虑当地的生态系统, 考虑植物的实际特点, 进而在合适的土地上, 种植合适的植物, 不仅实现美观性和经济性, 还能够促进植物的更好生长, 起到对植物保护的作用。

6 结语

本文主要对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 要充分的考虑植物的特点,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 还应该进行植物的保护, 使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因此,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物的设置, 进而是园林生态系统能够更加的和谐,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观赏平台, 还能够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摘要: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 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保护, 使园林不仅能够满足美观性的要求, 还能够实现生态环保的效果。因此, 本文主要对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吴燕丽.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

[2]潘步昌, 王志清, 谢以萍.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林勘设计, 2006 (01) .

[3]王亮.大型住宅地区园林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初探[J].现代园艺, 2011 (11) .

[4]褚文会.京津冀地区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08) .

[5]吴爽, 丁绍刚, 康红涛.他感作用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5) .

园林管理理念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园林管理理念;园林设计;生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绿化建设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盲目模仿、对不适合本地区的设计进行照搬照抄等。因此,在园林设计之初就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很有必要。

1 园林管理与园林设计的概述

1.1 园林管理与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管理主要包括养护管理与非养护管理等多项措施,养护管理主要涉及到绿地、道路以及广场等地植物材料与园林设施的养护管理等。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应该顺应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生长规律进行[1]。园林设计本身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主要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层面,是一个与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主要任务包括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1.2 园林管理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园林管理和园林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园林绿化管理以园林设计为基础,绿化管理是园林设计效果的一种延续,如果没有好的园林设计方案,绿化管理工作就会缺乏方向与目标。因此,只有将科学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才能保证设计效果的永久性与持续性[2]。

2 园林管理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绿地水平反映了城市的面貌

从绿地生态现状来看,城市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情况,城市景观绿地建设的作用在于对城市空气和水源进行净化,减少光、视觉以及噪音等污染,还能保持水土,为城市居民提供具有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功能的人类活动空间。很多城市的绿地建设单纯重视绿地的景观效果,忽略了绿地的整体生态效果,直接造成了绿化管理困难的出现,绿地的使用年限变短,甚至造成大量植被的死亡。

2.2 景观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

从城市景观来看,景观绿化多为开放场所,这也正是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景观绿化中,不能只重视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城市的空间环境是开放的,但很多地方的绿地人为损伤现象非常严重,如在树干上摆放广告牌;其次,园林场所与设施具有可接近性的特点,在设计时,要保证入口与园林空间要有一条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创造一些供休息和围合的空间。

2.3 用较低维护成本得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设计方案不同,建设成本就不同,很多好的规划设计方案,因为建设过程中与后期维护超出经济实力,只能低成本维护,其观赏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如病虫害防止不及时,绿化带修剪不到位等,造成原本的绿化功能丧失。鉴于此,应该积极探索一些低成本的绿化方法,并加强管理[3]。

3 园林管理理念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3.1 生态影响

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效果可以通过绿化水平表现出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景观绿地不仅具有净化水源与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降低噪音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但多数城市绿地在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忽略了园林的生态功能,这无疑给后期绿化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多困难。现阶段,园林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许多人们看似普通的行为实则就是对园林环境的污染,如儿童随地大小便,随意践踏草坪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对公共厕所以及休息空间进行充分的考虑。

园林管理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生态破坏得到有效减少,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园林设计师应该积极探索在对自然环境破坏最小的情况下,对现有的空间与建筑进行充分利用的方法,使其能够满足功能上的需要,进而达到节约土地、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在种植植被时,应该注意各种植物之间的结合与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样不仅可以对病虫害的传播进行有效抑制还可以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植物的选择上,不能盲目从国外引进植物,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花与果相互映衬等问题,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降低后期园林的管理费用。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人的精神享受以及舒适度等方面。首先,安全性是保证人们娱乐与生活的重要基础。在园林设计中,应体现出与自然灾害相对抗、耐用以及稳固等特点。其次,对领域性的重视,换句话说就是将人的各种行为、活动领域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再次,要进行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主要是指针对儿童、残障人士等人群展开的设计,重视设计时的特殊性。

3.3 节省管理成本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不同的设计方案需要花费的资金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很多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都是因为建设与管理维护成本较高而不能得到实现,有的即使实现了会因为后期维护成本高而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要想在体现出观赏效果的前提下节省管理成本,首先不能布置过多的园灯,园灯过多不仅会带来光污染,还会因为人为破坏增加维修成本;其次,在设计中对水池规模进行控制,水池深浅高度差较大会对老幼人群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夏季水池中还容易滋生蚊蝇,不仅会影响空气质量,也不易处理;最后,在节约型园林建设过程中,应对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当地的材料以及当地的特色工艺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仅可以节省建设成本,还能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建设不仅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创在了休闲娱乐的环境。园林管理林念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通过生态环境、以人为本以及成本节约等方面体现出来,不仅可以达到设计目标,还能降低园林管理成本,对园林的和谐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陈学文,赵伟华. 现代绘画理念对园林设计思维变革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6-229.

[2]肖亮,黄林芳.浅析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为例[J].价值工程,2015(8):159-162.

[3]王丽娜,张贝琳,孙琦.园林管理设计理念在园林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5(3):63-64.

上一篇:水工专业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竞选中队委的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