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2024-06-29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精选12篇)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1

摘要: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 防止城市污染。城市生态设计包含着多样性、自然性、参与性。其核心是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绿化,特点,措施

一、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适应城市需要, 顺应当代人的需要, 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 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 郊区有镇, 城镇有森林, 林中有城镇, 总之,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相渗透, 共同提高。

二、城市园林化的功能

(一)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 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 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 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二) 美化人居环境和美化市容。

城市里高楼林立, 车行如梭, 烟尘弥漫, 工作节奏很快, 缺乏自然美, 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 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 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 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 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法自然,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其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 最适合人群需要。美好的园林景色, 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由于它能产生负氧离子, 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 不仅感到赏心悦目, 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 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 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 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 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三)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 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 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 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 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 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 有的爬山, 有的打拳、舞剑, 有的跑步, 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

(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 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 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 是农民赖以为生的, 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 惟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绿色产业, 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五) 是防灾避害的客观需要。

城市里楼房林立, 人烟密集, 一旦出现大地震、大火灾之类的灾害, 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 不然想躲都无处躲, 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就是非常时期的避灾场所。

三、创建园林城市的措施

(一) 做好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 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 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 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 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 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 同步进行高质量, 高标准的园林城市设计。

(二) 创新设计园林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 将其引入现代园林, 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 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 必须大力创新。为要实现创新, 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不仅点能成园, 线也能成园, 面也能成园。放开眼界, 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 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 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 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 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要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 处理得和谐, 与园林浑然一体。放开眼界, 就是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 还要注重立体绿化, 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 扩大了观赏面, 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 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园林城市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及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 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 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三) 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园林绿化。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 具有社会性、群众性, 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 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 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其认识, 培育其兴趣, 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 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 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地园林化, 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 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

(四) 加大园林人才培养的力度。

园林城市的成败得失,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的有无和多少, 因此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一项根本大事来抓, 根据全社会的需要, 采取多渠道多方设法加大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 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通过学校的培养, 也要注重通过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 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 更要重视品德教育,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没有强烈的事业心, 纵有知识懂业务, 也成不了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五) 构筑园林事业建设平台。

多年来, 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 这种局面、这种管法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 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 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 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 通过改革开放定会进发出巨大活力, 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 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 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1]姚景权谈西宁的生态园林建设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2]王寿城市绿化事业发展政策的再思考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3]罗蒙深圳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策略中国园林2000.4。[4]杜桂祥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园林2001.1。[5]杨文悦城市发展规划在前环保为先园林2001.4。[6]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出版社1997。[7]马海鹰欧阳东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乡建设1999/4。[8]张宏强化生态观念建设生态城市城乡建设1999.2。[9]陈为邦张希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姚景权 谈西宁的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2] 王寿 城市绿化事业发展政策的再思考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3] 罗蒙 深圳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园林2000.4。

[4] 杜桂祥 大力推进绿化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 园林2001.1。

[5] 杨文悦 城市发展 规划在前 环保为先 园林2001.4。

[6] 曲格平 我们需要一场变革 吉林出版社1997。

[7] 马海鹰 欧阳东 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 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城乡建设1999/4。

[8] 张宏 强化生态观念 建设生态城市 城乡建设1999.2。

[9] 陈为邦 张希 奔向21 世纪的中国城市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2

城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 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乔木 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灌木 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货设施的建设用地。

城市防护绿地 指用于城市环境、卫生、安全、防灾等目的的绿带、绿地。

生产绿地 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

古树名木 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节约型绿化 就是指“以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绿化模式”。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 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立体绿化 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风景名胜区 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空气污染指数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 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湿地 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节能建筑 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可再生能源 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格来说,是人类历史时期内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现时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数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城市景观照明 是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功能照明与夜间景观照明。

棚户区 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

城中村 是指城市建成区仍然存在的、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属于棚户区性质的区域。从面积上讲,棚户区一般拆迁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占地面积一般至少在5万平方米左右。

绿色交通 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

保障性住房 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无障碍设施 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把加快国土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治区林业厅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在推进全区造林绿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积极落实自治区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绿满南宁”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创建森林城市步伐,进一步夯实了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

加快造林绿化、创建森林城市是巩固广西生态品牌的战略举措

开展植树造林是应对气侯变化、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多年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工作,先后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重大决策。在全区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培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一五”期间,广西继续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抓手,围绕夯实资源基础突出发展商品林,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推进“身边增绿”。在自治区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各地认真组织开展“大种树、优生态”主题活动和“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自治区林业厅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区交通绿化美化工程”、“千校种万树”、“劳动模范林”、“广西百万青少年造林绿化行动”、“植百年巾帼树、造家庭幸福林”等系列植树造林活动;同时,着力推进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区保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五年间,全区营造林1700万亩,义务植树3.7亿株。到2010年,全区森林面积突破2亿亩,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超过58%,居全国第四位;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超过860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106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6.4%,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根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广西是全国惟一一个连续多期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的省(区),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的高度称赞。“山青水秀生态美”已经成为广西的资源优势、竞争优势和靓丽品牌。

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造林绿化呈蓬勃展开之势,自治区林业厅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全区造林绿化中存在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等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区通过造林绿化来巩固生态品牌的任务更为繁重,更加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南宁、柳州、梧州、玉林、贺州等市顺应社会潮流和人民期待,积极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造林绿化的决策,开展富有特色的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为优化全区发展环境、巩固生态品牌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区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

南宁市创建森林城市为巩固广西生态品牌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南宁市高度重视林业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等五大森林工程,形成“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森林城市大格局,有力鞏固和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生态品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40.2%增长至2010年的43.65%,年均增长0.69个百分点;林业产业总产值由“十五”期末的34亿元增长至210亿元,为广西的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时俱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早在2001年,南宁市就开始探索城市森林建设,编制了“中国绿城”建设规划;2004年我国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后,南宁市随即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编制完成了《南宁市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7年,南宁市又对原规划进行修编,规划范围覆盖所辖的六县六城区,绘就了规模更大、起点更高、特色更鲜明的城市发展目标。

加强领导,加大机制创新和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南宁市提出创建森林城市目标后,成立了中国绿城—南宁市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全民参与的创建森林城市工作机制。2010年4月,南宁市政府又制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并与各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等签订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责任书,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同时,南宁市还将创建森林城市项目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2006年以来,该市财政安排全市林业建设投资达34.3亿元,巨额资金投入为“创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突出重点,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南宁市始终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狠抓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农村家园。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状况。二是狠抓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建设,着力打造城市绿色屏障。在周边高峰林场等原有的森林资源基础上,努力建设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在约100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上,形成了厚实的外层绿色屏障。三是狠抓城区绿化建设,着力打造四季常青出门见绿的邕城。通过在城区全面推进各类绿地建设,形成了植物丰富、群落结构稳定、近自然的森林生态景区。四是狠抓滨水森林建设,着力打造水清岸绿的水系生态长廊。通过实施“中国水城”配套绿化工程和邕江两岸绿化工程,建立起集防洪、城市景观、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沿江绿化风光带。

因地制宜,把准城市建设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南宁市按照该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即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化门户、泛珠江三角经济圈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城市来规划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布局采用蛛网系统与群落廊道型配置相结合,即通过建设城市森林环、森林路网、森林水网,以及沿城区外围环状和放射状的森林体系,并依托城市周边大环境森林、城市森林大道和邕江滨水及市区18条内河的森林生态廊道,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有机链接,使城内绿地与城外森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绿野连八桂,林带环邕城,青山半入城,大道成森林,绿荫山山有,流水处处春”的美丽森林城市风景。

全民动员,狠抓森林文化建设打造生态南宁。近年来,南宁市大力发展生态主题文化、城市园林文化和森林旅游文化,巩固和提升生态主题园的建设,全市建有国家、自治区、市级植物科研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6处。同时,在市中心区公园、森林公园等开辟“青年林”、“结婚林”等纪念林基地(点),推行树木、绿地认建认养认管制度化。南宁市还采取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创建森林城市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支持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市市民普遍知晓了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参加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快广西创建森林城市的构想

加快推进建设森林城市,代表广西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开展这一活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全力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同步推进,重点打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三大战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力争2015年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座绿岛”的目标。

坚持保护优先,不断完善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按照“自然融入城市,城市规于自然”的原则,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去,在城市建设上融入林地,变“在城市中建森林”为“在森林中建城市”,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林地,使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

继续高度重视,加大森林城市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各地应立足于实际,进一步完善森林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建设标准,以明确和规范本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城市森林应有的地位。同时,应在城市建设中安排建设森林城市专项资金,并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养护森林绿地,鼓励个人、单位建设或认养绿地、树木。

坚持产业带动,着力培育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的模式。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探索“治山、养山、绿山、富山”的发展道路。本着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大力发展林业育苗、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为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坚持全民参与,建立健全创森目标的责任工作机制。着眼于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财政投入与市场融资相结合,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将创森任务和绿化养护责任层层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全面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同时,继续大力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在全社会形成建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

坚持示范带动,深入开展广西“森林城市”等系列创建评选活动。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县城”、“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通道”、“森林单位园区”、“森林街道”和“森林校园”等系列创建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各市县、各单位开展“身边增绿”工作,构建城市和城郊相融合的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我区的森林覆盖率和城乡绿化水平,促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建设,促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的实现。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 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 或居民生活环境, 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 均提出城市绿化, 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 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 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 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 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 资源逐渐短缺, 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 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 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 人们逐渐意识到,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最终受害者是人类, 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 在近几十年来, 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 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 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 是供居民使用, 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 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 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高潮, 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 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 在城市绿化进程中, 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 设计感不强, 缺乏绿化特色, 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 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 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主要表现如下:

2.1 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 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 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 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2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 郊区绿地逐渐增加, 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 绿地面积严重缺乏, 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 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 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 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 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 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 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 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 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 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 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 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 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 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 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 在城市建设中, 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 需依靠绿化建设。

3.1 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 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 在绿化建设中, 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 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 立足城市整体角度, 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 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 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 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 需节约土地开放, 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 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 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 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 特别是沈阳, 非常注重生态建设, 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 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 hm2, 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 其覆盖面积大于50%, 绿化覆盖率达到4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 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 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4 结语

城市绿化建设, 不仅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需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建立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按照不同城市、不同空间特点, 建立城市绿廊结构, 结合自然生态原理设计, 优化城市生活与生产系统,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系统, 进而使城市绿化建设处于一种有序状态。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人们日益注重城市环境建设, 环境绿化属于城市生态建设重点内容, 环境绿化是人类长远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后发展进程中, 我们要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采取多种方法, 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使我国城市环境得以明显优化, 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哈申格日乐.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城市生态园林艺术设计论文 篇5

引言

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城市逐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突显城市的生态园林特征,按照建筑设计资源完成城市的有效生态建设设计。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园林是以自然化的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生态处理,运用科学化知识进行应用处理,添加多种绿色植被,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完成全面、稳定的生态绿色群落。绿色生态园林以自然化生态城市系统为主要建设核心,实现功能分布,完善生态建设要求,提高艺术修养,保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完成舒适、优美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建设过程。

二、生态园林建设类型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标准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园林配备良好的观赏性效果,将景观和生态整合,提高人们的生理感受效果。为了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生态园林环境保护,减少破坏和灾祸,促进生态平衡,建立起环保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人们为了追求绿色健康,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植物进行生态利用,配置合理的植物生态管理结构,从而促进植物发挥其健康作用,提高人体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过程,营造城市健康生态环境。依据科学知识对生态植物进行研究,提高城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另外生态园林植物在合理的利用下,可以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工种植,完成大批量的种植培育,从而满足更远范围内的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三、生态城市园林艺术设计特点

生态城市园林依据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设设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区别,有的注重生物多样性,有的注重绿色园林和谐状态,有的注重生态园林的功能作用。

1.生物多样。

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生物的种类多样。在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系统中,生物的多样包括物种的分布是否合理、物种的种类数量是否多样,是否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的生物环境下,是否需要稳定的生活群落。在一个生态稳定群落中,加强生物种类的多样培养,对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处理,改善生物多样的互补效果,实现生物资源的`丰富稳定,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自然效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绿盛生态自动调节,逐步增加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园林生物功能和景观的有效性。

2.生态资源建设。

在城市生态建设设计中,绿色的生态主体建设是主要核心内容。净化生态园林的空气、增加温度、湿度、水分的调节过程,降低资源的水土含量,提高防风护尘效果,逐步完成环境美化处理过程,确保生态的绿色建设平衡。绿色设计生态建设是面向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的,确保城市中每一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

3.生态资源整体调节效果。

生态园林依据园林绿色多功能效用进行分析,加强城市生态绿色植被的有效利用调节效果,逐步降低空气温度,增加整体风速调节控制效果,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园林布局涵盖面积,确保自然风景、森林、农田、果茶园等的调节效果,确保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中的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点、线、面综合绿化发展体系,逐步完成城市绿化建设过程。

4.城市综合生态发展。

加强城市综合生态园林发展,确保生态功能、自然调节功能的有效和谐统一,实现整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拓展城市的发展有效性,打破传统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规划概念,以创新的思维完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建设过程。

四、生态园林设计的内涵

1.布局基本原则。

以加强绿化结构的布局为基本原则,加强绿化山水、湖泊的协调建设,区分城市功能发展建设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型城市。在合理的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完善绿化植被的种植、管理、适应发展。因地制宜的加强绿色物种的优化配置结构,立足于城市生态发展基本原则,实现绿化系统的合理布局管理。

2.保护物种多样。

生态园林设计中,需要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从而促进绿色生态系统的结构发展。在保护生态绿色植被保护过程中,建立自然化绿色生态保护基地,开展绿色生态宣传活动,制定开放式的生态物种连接标准,以降低城市污染级别为目的,提高城市绿色生态发展效果,为生物提供合理的栖息之地,确保生物便捷生存环境。

3.建立生态群落。

以生态设计园林为基础,建立自我修复、改善发展机制。在生态园林建设中,考核园林设计的管理内容,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群落发展稳定性,尽量选用适宜城市生态发展的群落,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维护城市生态成本,调节绿色生物的动态有效平衡,实现绿色植物的发展控制。

4.以人为本。

城市生态园林的艺术设计标准是为人类发展福利,实现园林、生态、城市、人类的功能和谐发展,在城市中寻求合理的平衡发展标准,提高人们的生态生活品质,确保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完成植被群落的和谐共存。城市生态艺术与人工制造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居民、历史文化和人工设施。为了实现与生态园林的和谐,需要根据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俗特点,以及人工建筑特征进行匹配,改善园林设计的标准,复合不同城市的生态园林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认同度,这体现出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和谐设计。

结语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日益恶劣,原本可以改善环境的园林植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当代城市园林植物生长的状态,从而分析其树势衰弱原因之一是由于土壤环境问题,针对此,本文阐述了一种新的土壤改良措施———“土壤平衡法”,用以改良园林土壤,改善植物根系环境,以此来解决部分园林植物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园林;改善土壤;密度棒

中图分类号:U41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62

在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楼宇越建越高、密度越来越大,道路越建越宽,铺装路面材质越来越高级、耐压度越来越强,人口稠密交通拥挤,工业化程度高速发展,钢筋混凝土越来越多,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1]、温室效应逐年加剧。

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地下水位下降,国内多座城市出现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城镇居民除了每天都要忍受到大型机械的工作噪音,还要防止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的入侵,PM2.5指标被关注,甚至“霾”都已经成为了天气预报里面的常用语。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节节攀升。

1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唯一的有生命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它是绿色植物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载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降噪、除尘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它是城镇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它决定着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它决定着市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面对城市环境的变化,我们更应该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规定》说明时的重要讲话中诠释了山、水、林、田、人的关系。他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他说:“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园林植物的种植,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减弱扬沙扬尘提高空气质量;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而且植物根系在土壤内伸展,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并能缓解暴雨给城市排水带来的压力。

城市园林树木能够遮挡紫外线,避免阳光直射地面,可以有效减低地表温度3℃~4℃,从而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进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因此国家将植树绿化定位基本国策,制定了城镇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的标准。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不断植树造林。我们国家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城市园林土壤存在的问题

但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的绿地被硬覆盖替代,而由于铺装工艺的限制,硬覆盖下土壤出现一系列问题。

2.1土壤理化性质改变

硬覆盖下土壤,经过夯实,土壤密度骤然加大、孔隙度锐减,土壤含水量减少,失去了土壤气体与大气的交换通道,从而导致了二氧化碳大量积累,土壤的酸碱度发生变化,致使植物根系无法生存利用,直接威胁了绿化植物生长与发育。

2.2土壤环境变差

近年来,由于城市缺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园林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盐分增加,各种弱寄生病虫害频繁发生。风雨天气大树倒伏,落叶树深秋不落叶、早春不发芽,生长季节叶片早期黄化、早春生理干旱现象随处可见。如夏文胜[2]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改善园林土壤环境的措施

面对我国城镇园林绿化植物日益衰弱问题,老一辈园林工作者早就意识到土壤环境对园林树木生长的影响,并开始探索和实践对古树名木的复壮技术[3],钻孔技术[4],并应用了加强肥水管理、复壮沟和复壮井的技术实践[5]。

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是吉林省森茂绿化生态技术发展公司研发的“土壤平衡法快速改善恢复植物根系生理功能”(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03127175.8)。

這项技术是针对古树名木的复壮问题的前提下开发出来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城市园林土壤的改良。是在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土壤学、微生物学基础指导下研发,并经过多年实践,已趋于完善的一整套技术。它具有快捷,省工,省力,低成本,一工多效,简便易行,效果可靠、有效期长的特点。也是一项低影响(低冲击模式)[6]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成功实践。

此项技术的几项基本环节是,定位,打孔,放置密度棒,灌水,扣盖,日常管理。

3.1定位

在对象周围选择打孔的最佳位置,树木在生长势衰弱后根系生长特点是由离心生长转为向心生长,所以有活性的根系不会离根茎很远。树木衰弱程度越高活性根离根茎越近,一般在1.5米以内三年后可向远处延长一米,一次打孔数量在四个为宜。

3.2打孔

孔径在12厘米,孔深为1.5米(可垂直),在需要的情况下可倾斜45度。孔径不易过大和过小。

3.3放置密度棒

密度棒是有机的,其分解后应能补充树木的营养,但密度棒必须具备的特性是能够快速大量吸水,吸水量应在四倍以上,吸水后能够迅速膨胀,一般要在五倍以上,分解的速度越慢越好。密度棒在加工过程中适当脱热,避免分解过程发生烧根,密度棒可吸水并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良好的生根基质且不能炭化。密度棒使用量可在已知的空洞容积与吸水后的膨胀比计算得出。

3.4灌水加伴生菌

空洞放置密度棒后要在半小时内两次向添加了密度棒的孔洞内灌满清水,密度棒充分吸水膨胀。由于土壤环境的恶劣,土壤的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土壤气体交换不畅,导致好氧细菌减少,厌氧菌增加,土壤微生物减少,因此,在加水的同时,拌入同种植物根系的伴生菌,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

3.5加盖

在路面打的复壮孔完成其他环节后要加盖:一是保障行人安全;二是保障孔洞发挥作用的寿命。其盖材质不限只要求作用,其盖应有多小孔,其小孔的直径不应大于1厘米。可开启便于添加密度棒。在干旱季节可向孔洞内灌水。特殊情况可在灌水时加入适量肥料。但在打孔灌水1月内切不可施肥。

3.6检测

在进入生长季节60天后开盖检查,检测密度棒变小,根系生长明显。

2015年4月3日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同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然要强化绿化意识,加强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

如果把可持续发展比作一个圈或者一个链条,那么绿化这一段就出现了不足和断裂。这是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普遍出現的新问题。园林工作者要遵从总书记的指示“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的态度,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山,肖洁生,郑雨苹.论城市热岛效应[J].福建,1996,11(2):1-5.

[2]夏文胜,董立坤,刘超,蒋太平.武汉市行道樟树黄化的原因分析[J].园林科技,2009,(4):1-3.

[3]张广增,史伟,李守备.城市行道树养护中的土壤生态问题[J].现代园林,2006,(7).

[4]侯晓丽,丁蕴铮,王焕新,关香元,张广增.土壤钻孔通气法对行道树生长的改善[J].中国城市林业,2005,3(5):48-50.

[5]王晓英,王玉山,陶娟,张志玲,郭善基,杨波.古树保护、维持及复壮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4,(2):77-79.

[6]胡传伟,高雪孙冰,陈勇.园林景观低冲击开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园艺文摘,2014,(7):101-102.

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 篇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代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 冶炼、煤炭等产业的出现,使得具有现代工业的城市诞生。以德国鲁尔区和法国洛林等资源型产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区,烟筒、浓烟、矿渣曾经是这些城市和地区的代表,被形象地誉为“黑乡”。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象被概括为“傻大黑粗”。在很多的大城市,由于汽车数量增多,交通拥堵,马路成了停车场。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供水和能源紧张,城市的热岛效应、水、空气、土壤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指出城市应当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此观念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北京在城市规划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发展注入新元素,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不仅高效而且能够使城市洁净、人文社会环境良好成为城市建设考虑的主要方面。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意义

(一)城市应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样板

我国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由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全国每年流失土壤大约50亿吨,流失的营养元素大约等于4千万吨化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量位于全国首位,每年有16亿吨泥沙流入黄河,泥沙造成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威胁下游安全。肥沃的地表土流失,土地的肥力下降,耕地的亩产量就会下降,后果严重的将导致土壤沙漠化,这也是我国贫困地区形成的原因之一。而江、河、湖、海的水污染事件早已经屡见不鲜,城市排出的污水占很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使自身现代漂亮而且也要使周边环境良好,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在改善国家的生态环境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设城市生态文明,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二)城市科学发展的要求

现在我国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垃圾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形成垃圾围城的状况,垃圾堆占用了大量城市郊区土地,污染环境使城市变得丑陋不堪。我国煤炭等资源城市,空中漂浮着煤灰、废弃的矿山和矿渣、水和土壤的污染等已经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由于许多精密制造对空气和湿度及环境有苛刻的要求,高技术的精密制造业和精细化工无法在环境差的资源型城市生存。城市的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交通拥挤、水电、能源紧张等问题突出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也使得城市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为应对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产生的突出问题,城市必须应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使基础设施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而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生态宜居城市将满足这些要求。

(三)以人为本的要求

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生活在空气中细菌含量少,环境优美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人的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幸福指数随之增加,工作效率必然提高。出生的孩子也聪明、活泼可爱。反之,人住在垃圾堆或臭水沟旁,苍蝇和蚊虫乱飞,气味难闻,首先要得呼吸道疾病,降低身体免疫力,时间长了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身心疾病。从人的角度分析, 宜居的环境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并转换成生产动力。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途径

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表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建设充满智慧的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城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有序的交通、在城市楼宇、水资源管理和电网等重要环节注入智慧元素,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1.城市智能电网。高效的电力系统对城市和大都会地区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应用再生能源水电、核电等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发电厂往往离城市电力消费区距离很远,智能电网能够减少长途输电的损耗,保障安全供电。为了使电力能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快速传递,静态电网有变成动态电网的必要。为了满足再生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电网还必须能够消除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满足分布式发电设备接入,电动汽车等充电系统的随时可以接入。

2.城市应有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由于交通工具的数量急剧增加,缓解交通拥堵和CO2减排是城市交通面对的最棘手问题。以城市地铁为代表的快速安全的公共交通系统成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必须,快轨是穿行于城际之间的交通,可以与汽车和飞机竞争,电气交通快捷舒适,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现代航空运输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飞机场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地位。随着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私车运行数量增加,智能交通管理的需求激增,路口安装全面交通控制设备,机场和闹市安装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更多交通信息,减少公路上的行驶车辆,达到减少车辆噪音,节省燃油的目的。邮政服务的快捷安全,拥有高效率的速递物流中心, 是提供城市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在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中,电动车将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干净的电动交通系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配置。

3.绿色智能楼宇。全球40%的能耗来自于楼宇,楼宇节能潜力巨大。照明约占楼宇能耗的一半。使用节能灯照明系统, 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资金,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环境。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使用时间长而且能耗是原来的20%。办公室和房屋的升级改造,包括空调和取暖设备、太阳能应用、自然通风采光,建筑保温材料应用、消防和安全设备例如门禁、摄像头监控系统、现场应急处理系统等。通过这些措施,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温馨安全。

4.智能水资源管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清洁的水是我们健康的基本条件,由于水污染严重和淡水资源减少,大城市供水紧张,因此只有通过污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以及饮用水的净化,才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除了建有一定数量的污水处理厂之外,处理污水和污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还要使用先进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净化城市环境。

5.绿色医院。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渗透,医院使用新材料和新设备给患者创造了舒适的就医环境。绿色医院是医疗保障、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效体现,广泛地应用先进的电脑检测设备、 各种自动化节能设备,减少病人看病和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了医务工作者的风险,增加了医院经济效益。

(二)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只有森林覆盖率超过30%,地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的环境同样依赖于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这和森林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密不可分。随着工矿企业的排污和使用的矿物燃料的增加,粉尘、废气等污染着空气,威胁着人类健康。树木叶片上细毛和分泌出的粘性物质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微尘,森林的树叶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换成氧气,还能吸收有害气体, 提高空气洁净度。科学已经证明:树木能够分泌杀死细菌和病毒的物质。我国的中医药广泛应用植物治疗疾病。研究表明,有绿地的公园空气含菌数量远低于城市闹市区。森林能够杀死污水中的细菌,污水中的细菌随着流过林地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细菌数只有原来的10%以下。森林浓密的树枝和树叶能够吸收交通车辆产生的噪音,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能够调节气候,在夏季树林通过吸收和反射太阳光,降低地面温度,冬天树枝增大摩擦力降低风速,达到保持温度和湿度的效果。树木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 使林区同样湿气,湿润空气或者变成降水,森林是不需要建设资金的天然水库。 森林的根系发达,能够抓紧泥土,防止水土被雨水冲走,保护耕地,拒绝荒漠化。 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或其它地方,森林表现的自然景观都具有观赏价值。199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森林与生命,强调森林与生命是密切联系的,森林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生存物质,提醒人们认识森林不仅能提供粮食、燃料,而且能够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局于2007年3月公布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着重强调森林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一是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当今我国面临能源安全挑战和生态环境压力,为了保障我国资源和能源安全, 城市应积极谋求使用核能、生物燃料、太阳能、煤层气等低碳新能源。积极地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矛盾。使用清洁的再生能源是各国的追求的目标,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加;二是从垃圾堆里挖掘财富。垃圾成堆却能变成资源,垃圾里的废旧家用电器、旧木材和废纸、旧轮胎、有色金属等废弃物资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而得到重新利用,并能够形成再制造产业群。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速发展垃圾回收利用产业,不仅可以保障我国能源和资源安全,而且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达到减少垃圾、保护环境和耕地的作用;三是树立节约生产和节约消费的观念,即节能。城市的各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负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如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考虑无害和环保等环境因素,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尽可能地循环利用生产物资,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四是逐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改变经济增长与破坏环境并存的局面,建立起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清洁产业体系。通过以上途径,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具有无穷魅力。

(四)强调公众参与

制定和实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有法可依,鼓励和引导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大宣传力度并制定相关法律,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并认识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性。政府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提高公众意识,将先进的发展理念深入到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具体实践中。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理念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城市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城市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地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到样板作用,建设低碳清洁的产业体系,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充满智慧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途径,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浅谈城市生态园林 篇8

1.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连续

城市内不能形成食物链,是开放式的系统,即“源———消费中心———汇”循环过程中的多处中断,生态效率极低,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支持,人为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1.2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又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植物和生物种类经人为选择后,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系统中少很多,因此系统非常敏感和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1.3 系统组成呈倒金字塔形

系统组成中缺乏分解者,营养关系出现倒置,系统中流经的能量呈倒金字塔形。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需要通过其他的生态系统(如农业系统、森林系统等)处理消化。

1.4 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过程等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总之,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人们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形成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相符的景观。它具有自然生物特性和人类文化特性。

2 关于城市的生态园林

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才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的?那就是任何景观从规划到实施及后期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这种协调意味着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景观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剥夺,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安全,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而现在各个城市倡导的生态园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造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3 生态园林在改善城市生态中所起的作用

3.1 布局合理的生态园林,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主导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顶级稳定状态。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生态园林在建设时,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把建设园林景观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合理布局,例如沈阳市政府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主要是强调通过绿化率的增加,将城市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自我调节功能,以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使园林绿地不仅仅是城市机器的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是将他们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城市中的绿网系统,通过绿廊将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内部,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系统中自净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2 遵从“生态位”原则,尊重乡土植物材料,提高植物配置水

平,体现景观地方性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能力的发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重视乡土树种的合理选配,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目前,城市绿色景观中的通病有:(1)大多数城市的绿色景观,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卉的植物被随意抛弃;(2)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大量引进未经驯化的外来品种,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沈阳地区,前几年就曾有过大量引进白桦、落叶松等不适宜的植物进行栽植,结果自不必说。(3)曾流行一时的大树进城,更是以破坏其他地方本来很好的生态环境、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为代价,最终只造成一组木桩+草坪的病态的、缺乏自然生命活力的城市园林景观。

而沈阳的乡土树种,如银宗杨、元宝枫、山皂荚、白蜡、云杉、接骨木、榆叶梅等乔灌木适应性好、长势优良,不管是从景观效果还是经济投入上,都大大优于外来品种。因此,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创造空间的异质性,形成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3.3 保持“物种多样性”,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城市,由于人为的选择性,导致物种缺乏多样性。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落的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越复杂也就越稳定。所以,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4 建设生态园林的建议

根据城市化的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的时间内,生态园林的建设应注意:(1)保持城市布局的合理化,使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同城市整体布局紧密结合,建设现代生态健全的城市。(2)运用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合理应用园林植物。(3)保护城市中自然植被,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

摘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以人为中心的脆弱的生态系统,为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特点,作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包满珠,李如生.浅谈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J].中国园林,1998(1).

[2]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园林,1998(2).

[3]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4]王浩,等.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 篇9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 绿化结构不合理。

植物景观单调, 乔、灌、草比例搭配不恰当, 缺乏层次感, 树木品种单一, 色彩单调, 绿化效果不尽人意, 生物的多样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二) 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 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

“草坪风”、“灌木密植风”, 过分突出了园林绿化对城市的美化装饰作用、使绿化变得贵族化, 这种“快餐式”园林绿地不仅存在着“千园一面”的弊病, 而且建设和维护费用高昂。城市的自然特征尽失, 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 重外来珍贵树种, 轻本地乡土树种。

曾风靡一时的“大树进城热”、“外来珍贵树种热”, 其高昂的购置成本和管护成本, 已经成为一些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的重负。大树进城不仅移植大树的死亡率高, 而且即便成活其树体也常常会加速老化, 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 而且可能由于“水土不服”导致引种失败, 或者观赏效果降低。这些都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 重施工, 轻管护。

所谓“三分建, 七分管”, 管理养护是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高质量管理的园林工程, 园林景观才能逐渐形成与完美, 一些地方为了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建设, 却不考虑日常管护上的投入, 使“一流”工程维持不了“一流”的水平, 发挥不出“一流”的效益。

二、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人类渴望自然, 城市呼唤绿色,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需要, 使人、城市与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作为可再生的自然因素, 对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 发挥着新陈代谢、保持活力的作用。城市园林作为一个自然空间, 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园林绿地中的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光合作用的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蒸腾作用的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净化地下水等, 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提高, 这是系统中的其他因子所无法代替的。未来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生态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建设生态园林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要根据生态学原理, 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生态效果。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 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用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延长人的寿命, 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绿地中, 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使人们在风景秀丽, 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幸福健康的生活。

(一) 从规划设计开始就要考虑节水、节地、节资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城市园林绿化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复层结构。根据生态学的原则, 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 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 在有限的土地上, 充分地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 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 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 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 增加绿地色彩, 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不仅景观丰富, 也便于管理, 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综合环境效益。多采用植物自然栽植, 减少植物的整形修剪量和减少规则式栽植方式。城市里高楼众多, 应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 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 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的优点。同时在吸收高空有害气体、隔离噪音、大气降温等方面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根椐有关研究, 夏季有墙面绿化的建筑会比同等条件下没有墙面绿化的建筑室内温度低1℃~2℃。

(二) 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要尊重当地原有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 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例如, 北方城市以杨、柳、榆、槐为代表的乡土树种应该是绿化的主力军, 而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同时, 减少硬质铺装, 采用透水、透气材料铺装,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生态园林绿化要上规模、上档次, 在普遍绿化的同时, 朝着美化、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植物的花、叶、果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 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局面。

(三)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和装饰, 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像过去仅仅是“见缝插绿”补窟窿, 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 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 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要贯彻“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 以普遍绿化为基础, 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 也要扩展市郊外围, 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四) 坚持科技兴绿, 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

高素质的园林科技队伍是促进园林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园林专业课题研究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强园林科技和园林专业课题研究, 对提升园林绿化品位, 强化理论支撑和技术服务有着重要作用。第一,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理论研究, 为“规划建绿”提供科学依据;第二, 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实用技术的研究, 重点开展反季节移栽、展摆技术和立体绿化、园林绿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第三, 完善园林科研网络, 广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生态景观、植物多样性、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等专业课题研究。

(五)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提高市民素质的同时, 要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如保证绿化指标;强化植保工作, 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做好规划区内绿地占用、树木砍伐、移植的审批工作;可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 加强对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 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1].石光耀.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J].理论探讨, 2010, 8

[2].李应鸿.浅谈如何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J].集体经济, 2010, 5 (上)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探讨 篇10

城市生态园林在生态学的指导下, 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 合理分配人工植被的空间布局和时间交替, 构建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 城市生态园林的意义

2.1 调节局部气候

植物的光合和蒸腾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局部的温度、湿度和风速, 为城市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2 提高空气质量

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 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调节局部空气中的碳氧平衡;还能够阻挡和吸纳空气中的粉尘等污染物,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是城市中的天然“空气净化器”。

2.3 减少城市噪音

植物对噪音有隔绝和消耗的作用, 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困扰, 为大家提供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

2.4 美化城市环境

生态园林是城市景观和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与城市中的建筑和人群相互辉映, 美化城市环境。

3 优化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策略

3.1 种类多样, 合理配置

3.1.1 种类多样。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 确保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利用多种植物互相搭配的方式, 提高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平衡性和实效性, 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发挥全面的生态功能。

3.1.2 合理配置。

首先, 互补。不同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生长阶段、发挥不同的生态作用。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行合理搭配, 避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 促进不同植物之间的互补, 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 在园林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草木花卉的花期、颜色、习性等因素, 实现花期上的衔接, 颜色上的搭配和习性上的互补, 打造四季美景。

其次, 互惠。很多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 能够形成寄生或共生的关系。在园林设计时, 要本着“互惠”的原则, 实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繁荣共生。例如, 胡桃的分泌物对于苹果的生长不利, 那么就应该避免将二者种在一起;而皂荚能从白蜡的分泌物中汲取养分, 二者搭配在一起, 就能相互促进、互惠共生。

3.2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时, 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一方面, 充分考虑空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另一方面,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对于生态园林的规模、种类、功效等方面的需求, 打造个性化园林。

3.3 合理规划持续发展

3.3.1 合理规划。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 可以分为综合规划、区域规划、细节规划、过程操控等几个环节。因此, 要从设计之初就进行合理规划, 大到绿地整体格局、自然地形地貌、城市功能分区, 小到绿化手法、施工基础、操作流程、物种选择, 都必须尽善尽美, 合乎标准。例如, 在公园的生态园林设计中, 不仅要对公园进行合理分区、植物群合理配置, 更要将生态园林的形象、体量、尺度等都精确到位, 保证完美呈现设计理念。

3.3.2 持续发展。

首先, 加强前期规划。在园林设计初期, 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周期、寿命等问题, 力求保持生态园林长久的生命力和功能性。其次, 加强过程维护。应该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园林监管等纳入到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当中, 从源头处加强对生态园林的管理和维护,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共存, 也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 突显文化, 树立形象

生态园林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和“标签”,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 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 要丰富城市文化底蕴、突显城市文化特色, 将园林设计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例如, 西安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古都, 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就要体现西安这一特点, 打造西安文化古都的辉煌形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研究生态园林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 探讨优化生态园林设计的策略及措施。在实际工作中,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涉及到的内容还有很多, 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广大同行及相关人士对城市园林设计这一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大家交流沟通, 共同打造城市美景、共建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陈金印, 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6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 篇11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58-2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必须加快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1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概述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由各种类型及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有着改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地方的积极作用,其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需求,其特点主要有:①可持续发展化,具体是指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空间环境、技术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的可持续性,规划的绿地系统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生态园林化,是指生态效益要占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首位,绿地规划工作的出发点要在生态效益上,具体体现在绿地率和绿视率达到最大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工植物群落,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上;③地方特色化,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利用乡土化植物及材料创设地方风貌。另外,还可以利用地方自然条件和人文风情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分类主要包括:一是以绿地的功能进行分类;二是城市规划用地平衡的计算口径,绿地系统要与计算口径保持一致;三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特点,绿地分类应反映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四是我国各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及气候特点,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类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名称;五是绿地的统计范围,投资来源及管理体制,要综合各类因素进行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

按照分类城市绿地系统主要有:第一,公共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市政建设投资修建并且经过艺术布局,具有一定的设施和内容,能够为群众提供浏览、休息、娱乐、游戏、科学技术活动及美化城市等功能的园林绿地。第二,生产绿地。此类型的绿地主要包括苗圃,花圃、药圃、园林部门所属的果园及各种林地,是专门为城市绿化设置的生产科研基地。第三,防护绿地。防护绿地主要是防护林,其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第四,风景游览绿地。风景游览绿地指的是位于市郊具有大面积的自然风景或有文物古迹名胜的地方。第五,专用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单位或群众自建的仅供本单位的人使用,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用地的绿地以及工业、企业、仓库用地的绿地。第六,街道绿地。街道绿地是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美化街景等功能。

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与理念

2.1 规划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必须遵循以下5项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二是绿地布局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以能够为人们提供日常游憩、生活需要的公园绿地为重点原则;四是根据规模大小分级管理园林绿地,就近服务并按规划时序分期建设;五是依据国家相关的规范与标准的定额指标来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地。此外,还需坚持现代园林绿化系统性、前瞻性、参与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及功能结合景观、城镇结合农村、近期结合远期、建设结合管理、需要结合可能的原则。

2.2 规划理念

第一,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从着重考虑城镇“点”和“交通”线过渡到统筹兼顾市域“面”的阶段,要将重点放在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上,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将农村空间及生态空间纳入到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内。第二,综合要素统筹考虑理念。如今,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规划模式,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第三,有限目标理念。有限目标理念指的是应对具有真正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当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主要有:①确定全市域层面的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发展战略;②进行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宏观整体结构规划;③合理规划生态空间并确定开敞空间体系要素建立完善的开敞空间体系;④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及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的防护举措。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等。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观,这是城市环境建设和评估的关键指标,也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绿地系统的具体规划要强调系统布局结构适应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共生。第三,保护环境资源观。此观念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第四,整合环境设计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整体环境规划项目,必须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准确把握规划方向和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才能保障规划的实效性。

3.2 明确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内容,其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应积极倡导规划战略和战术的融合,实现对动态与稳定城市绿地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另外,我们还要重视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以及发展的多目标性,实现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及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3.3 规划内容层次化

城市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以及群体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要从这三个层次入手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和布局;建成区层次的绿地规划要将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及具体分类规划作为重点内容,从而实现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以及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3.4 绿地规划个性特色化

城市绿地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化体现要有宏观层面规划的整体把握与中观层面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及设计阶段的完善,个性与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城所特征和产业特征等方面。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要能够集中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需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要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另外,运用强化手法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具有较好的效果,一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层面入手,在结构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特色绿地系统框架;二是在不同类型的绿地规划中,尤其是公园绿地规划要分类整合、分级体现城市特色资源。

总之,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才能确保规划的编制效率和可操作性。需要在正确的规划观念的指导下,明确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实现规划内容的层次化以及特色化,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并且符合城市整体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潘启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浅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2] 吴凤婷,王兴伟.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绥棱县为例[J].活力,2014(12):110-110.

[3] 邓玉昆,张浩.东莞滨水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初探——以东莞市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建设,2010(20):285-287.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初探 篇12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对树立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明和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人居环境, 且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卫生、美化景观, 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2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城市更具活力、更具现代性的;另一方面激增的人口, 林立的高楼, 增多的工厂、车辆等, 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 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1.3 服务市民, 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让人们可以在更美, 更舒适的城市里生活。真正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变化是日新月异。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尽管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园林规划相对滞后;二是对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园林建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的认识不高;三是片面追求绿地指标且园林绿化发展存在不均的现象, 致使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出现即使城市园林绿地在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 总体绿量不足且绿地分布不均;四是绿化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短缺, 缺少高水平的园林绿化设计人员, 建设设计水平较低。

3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规划建设时要有前瞻性。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 遵循城市机理, 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让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 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 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习性, 生命周期以及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 将植物合理搭配, 增加绿量, 增加园林生物的层次, 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提高生态效益, 使植被具有天然的更新能力。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3.2 加强宣传, 增强人民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

提高人们识对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园林建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的认识,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做好宣传工作, 增强对搞好城市绿化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提高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

3.3 统筹规划, 全面发展

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中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绿地指标的现象, 而是建设具有生态、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 实现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发展。此外在规划建设时特别需要注意要有大局观, 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 在大力发展新城区园林绿化工作的同时兼顾老城区和传统景区, 使城市园林绿化均衡发展。

3.4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 内容包括:捐款捐建, 引导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部门和企业, 投资进行绿地的建设, 并对绿地拥有命名权、广告使用权等;合作建设, 由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合作建设开发, 互惠互利;独资建设, 由出资者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 并受益等方式。加大对园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增强业务素质。引进高端人才, 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将会出现更多的新要求、新问题和新变化。所以在规划设计时更应该具有前瞻性, 创新我们的管理, 保证生态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7)

[2]王克勤, 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 19 (1)

上一篇:救赎模式下一篇:现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