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024-06-18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共5篇)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篇1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新闻稿件)

市长黄奇帆昨天在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及民防工作会上指出,要结合重庆城市化发展的特征,适应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重庆城市化布局:一个大都市连绵带的城市群

黄奇帆说,重庆的城市化布局不同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几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它们是集中式的,而重庆作为省区构架,分三个层次:一是主城区建成1000多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的世界级特大城市,成为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二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区县县城,这块也要集聚1000多万人口;三是几百个中心镇及其周边辐射地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大都市连绵带的城市群。而“五个重庆”建设则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纲领性的纽带。同时,大家要清楚,重庆的用地条件十分有限,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地并不多,我们必须珍惜城市建设的每一寸土地,将它用在投入产出效果最好的地方。上述三点,是推进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点,也是我们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必须掌握的第一要义。“三港两路”撑起重庆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的“脊梁骨”

黄奇帆说,城市化发展就像人体一样,要有脊梁骨、中枢神经、有血有肉。重庆建设世界级的大都市,就需匹配世界级的“脊梁骨”,那就是枢纽性的交通设施。我们说,城市因交通枢纽而起来,因商品贸易而起来,因人口积聚而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重庆就必须把大都市所需要的枢纽、支架建起来,而这个枢纽、支架就是“三港两路”(空港、水港、信息港,铁路、高速公路)。空港,要从现在的基础上扩建成4个跑道、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形成年吞吐量6000万—7000万人次的全国第四大机场,目前全世界年吞吐量上5000万人次的机场就10来个,将来重庆机场将进入这个行列。水港,今后5年重庆要形成700万标箱的吞吐量。目前,11条铁路同时在重庆开建,5年后,重庆境内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另外还要建设三个西部最大的枢纽性车站。此外,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从现在的“二环八射”变成“三环十射六连线”,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成为通向全国的高速公路枢纽。并且还要进一步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航运能力。“三港两路”一旦起来,就把重庆撑起来了。我们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围绕这些重大项目来展开,加快推进。做好二环主城的布局,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要四位一体

黄奇帆说,主城已经进入了“二环时代”,今后五年将是二环主城的重要建设期,需要很好地布局。一环内的重点是搞好旧城改造,实现升级换代;而一环到二环之间将是今后5—10年,重庆开发发展的重大展开地。这里要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布局:一是几百万居民的集聚区。重庆主城现在城市人口600多万,以后要变成1000多万,新增的就将布局在一环和二环之间。这几百万人不是平均分布,而是要集聚在20来个居民集聚区内,每个区域20多万人,这就要求城市建设管理者脑子里要有目标感。二是新的商务中心。主城现有6个商务中心,今后会发展到12—13个。对于主城各区来说,人口和商务中心是两个“兵家必争”的资源,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就是大区;哪里有商务积聚区,说明哪个地方附加值高。如果二者都不占,那这个地方就会相对冷落。三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的社会设施。比如超高层建筑,或者一些文化项目、绿化设施。四是交通设施,一方面要搞好地面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一方面要搞好地铁等轨道交通,目前,重庆每年建地铁等轨道交通的投资量和里程量在全国排第一,是全国建设轨道交通最快的地区。五是要搞好两江新区建设,目前这里已布局铁路、机场、港口等支撑性要件,江北嘴金融商务区、悦来会展中心、财富广场商务中心等商务集聚区,还有笔记本电脑、汽车、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今后,还要布局电影城、中央

1公园等重大社会设施。总之,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把两江新区搞活、搞好。

黄奇帆说,抓好城市建设,一靠规划,二靠建设,三靠管理,四还要靠体制。好的体制会带来积极的效应,差的体制会带来负面影响。建好“二环时代”的主城,也要做到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四位一体。

县城建设关乎重庆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关乎“三大差距”的缩小,也关乎区县自身的发展黄奇帆说,推进重庆的城市化,在抓好主城建设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要抓好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区县县城的建设。这块搞得好不好,关乎重庆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关乎“三大差距”的缩小,也关乎区县自身的发展。在县城的建设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几件事:一是用地规模、城市规模,这直接影响城市最终的人口规模。二是对人口集聚区和住宅、商品房、保障房、商业设施等房地产开发量,要有数。三是要考虑商业集聚区、文化集聚区、标志性建筑的布局问题。四是要做好各种商贸集市、要素市场、工业园区的规划。五是市政设施,除了搞好路灯,人行道,城市道路等地上的市政设施外,还要搞好各种地下管网以及园林绿化等。

黄奇帆说,“三大差距”中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集中体现在主城与县城的差距上,如果我们推动县城发展,使之成为每个区县发展的火车头,最终就会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缩小。

危旧房改造实际上是缩小“三大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

黄奇帆说,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改造问题。由于补偿政策比较合理,3年来,主城已经拆了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基本不会再出现像这样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重点做好剩余零星的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拆迁、改造。但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要拆过了头,什么该拆什么不该拆,要制定一个标准,避免随意性。此外,还要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过去几年,我市已经改造11.9万户,今年还要改造5万户。

黄奇帆说,危旧房改造实际上是缩小“三大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把农民的旧房改造了,让农民住上亮堂的房子,就缩小了农村与乡镇间的住房差距,乡镇基本就均衡了;同样,城市里危旧房改造,把城市间的住房差距缩小了。我们要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城市危旧房、棚户区,各区县城里的危旧房和农村的危旧房全部改造好。并且,今后,每个乡镇都要实现“五个一”,即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座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实现“六个有”,即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如果这样配备齐全了,每个乡镇的状况与中心镇的差距就不大了,也就缩小了与县城社区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好,真正缩小“三大差距”。年内完成二环区域内的20余个居民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

黄奇帆说,重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必须做好城市规划。过去几年,重庆规划工作基本适应了重庆的发展变化。今年,还要努力做好几件事:一是重庆城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争取今年上半年内通过。二是二环区域内的20余个居民集聚区,基本已经布局,但多数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尚未完成,要加快进度,力争今年全部完成,明年交付审查。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内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的规划。四是加强对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县城的规划指导。五是加强历史性街区的保护,包括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等。六是做好城市测绘工作,重庆正在建设国家级的信息化测绘示范基地,要尽快完成现代测绘的基准改造,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600个乡镇“一镇一图”制图工程,实现应急指挥一张图。

动工开建中央公园,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园林工程

黄奇帆说,这几年,在“森林重庆”推动下,我市森林、绿地大幅增加,成就有目共睹。今年,园林部门要不断优化城市的公共空间,高规格、高水平地办好第八届园博会。要动工

开建两江新区中央公园,并将之作为市级重点工程进行推进,如何设计布局,种什么树、怎么种树,要通过向国内外招标,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园林工程。还要搞好城市广场、主题雕塑建设,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攻坚任务。

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经营有关的整治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到位,一方面要考虑老百姓的生计

黄奇帆说,市政建设方面,要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户外广告、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占道经营等四大重点,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拓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朝令夕改,随心所欲,重复劳动。比如城市道路反复整修,既影响环境,又干扰老百姓出行,因此,各区县在市容环境整治时一定要考虑周全,系统设计。此外,不管是路灯还是灯饰,或是道路两侧的绿化,要注重设计水准,统一风格;在广告和各种书报亭的整治上,包括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经营有关的整治工作,要两条腿走路,辩证法思考,一方面要管理到位,一方面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生计,避免好心办坏事。

黄奇帆说,今年内,要推动主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实现属地化、责、权、利和人、财、物一起下放,适应“二环时代”的需要。

谈及民防工作,黄奇帆说,这几年,民防工作卓有成效,尤其是防空系统建设,较好实现了平战结合。下一步,民防系统要在体制性改革上动脑筋,考虑如何与我市的救灾、应急预警系统结合,把日常的应急和防空的指挥体系有机衔接起来。

预算内每年新增的一部分财政将用于城市建设

黄奇帆说,过去5年,重庆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为更好适应重庆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过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八大投”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是适应重庆发展需要的,今后这个体制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各区县也可仿效建这样的投资平台,但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因管理不善,变成了负担。同时,市政府将把预算内每年新增的一部分财政用于城市建设,各区县可参照执行。

此外,要完善预算外基金市区两级的分配,继续加大对贫困区县和六大中心区县的转移支付,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防治腐败,杜绝灰色交易。

市领导王洪华、凌月明、杨天怡参加会议。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篇2

一、旧有医院信息管理模式的弊端

目前,国内综合性医院基本上都实施了比较完备的HIS系统,但是,原有医院信息系统模式是财务部有独立的财务管理系统,门诊收款、住院、收费管理、医用耗材、药品、人事、固定资产、病案等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各系统独立运行、核算,各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基于本部门的实践需求,各系统的封闭运行给医院的经济管理尤其是精细化管理带来不便。原有系统医院的人财物是分离状态,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是互不相同。医院的财务跟业务也分属于不同的系统,没有相互关联,数据独立。

在原有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中,由于各部门独立设立系统,且各系统之间互不相连,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了数据重复录入,准确性差,部门之间数据的交换存在效率低下且数据口径不统一的弊端,信息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便捷、准确、及时、高效的优越性。信息的孤立及信息交换的低效率、低准确率、不及时性给医院精细化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与阻力。面对当前的形势,医院的人事、财务、医药、医疗物资和资产、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实现信息资源网络的共享,提高数据交换和对接的效率,提升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面对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加快信息化的建设,笔者提出以下要求:

1.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

3.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三、着力点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并满足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加快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1. 政府制定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标准。

出台保护居民健康信息安全和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法律条款,帮助医务人员和医院安装卫生信息软件,并给予医务人员提供后续培训,激励医疗卫生信息软件开发商开发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要求相符的软件;同时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要用标准化的信息系统规范操作,高标准严要求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方便患者就医,并为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分析提供便利,从而提升各医疗机构的数据分析效率与效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 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支撑点建立信息互通、医患共享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

自2009年起,全国已经着手创建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很多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的医疗服务信息已经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即患者凭借“一卡通”到二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然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仍存在信息孤岛,尚未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对接。以“一卡通”替代传统的医保卡,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起病人为中心,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实现区域服务、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推进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制的建立。医疗机构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能通过远程共享的居民健康档案,提前了解急诊患者既往病史,及时制定诊疗方案,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与效果。

3. 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

作为这次新医改重点扶持领域的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改善民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医疗机构却存在着严重的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远程医疗服务将通过网络等手段传输医疗数据、影像资料等,为基层提供尽可能实用的、有针对性的远程会诊和培训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远程医疗服务的实施不仅对于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在医院内部,通过有效的采集并分析远程医疗服务的项目与病种,以大数据为背景,可以有效分析与归结疾病的区域性、发病率等,从而提升区域性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医院可以对请求远程医疗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的患病人数及实际收治入院人数等进行数据的精确分析、计算,可以据此判断医院的病种、学科在某地域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发展、壮大、宣传某学科,进而为医院开具分院选址也提供详实有力的支撑。

4. 整合医院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

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不仅要涵盖医疗、教学、科研、医技等,还要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门诊收费、住院收费、人事、财务、药品、医用耗材、固定资产等等都要纳入医院内部信息系统。集成化信息系统互相串联,数据对接便捷、高效,通过控制信息系统准入门槛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保护。通过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障各部门、各子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定期地对账与核查是实现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保证。

5. 完善财务业务一体化。

将医院的医疗、护理、科研、教学等模块进行整合,包括临床路径、无纸化查房、医嘱系统、科研预算及成果等。临床路径的实施能极大的规范临床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规避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缩短住院日并降低医疗成本;无纸化查房即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查房,可以有效地计算护理及医疗人员为某项目投入的时间及各移动终端每日运行时间,据此为购置、报废大型医疗终端设备提供详实数据,也能计算出护理人员及医疗人员在某病种、某项目上占用的时间,为病种成本及项目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四、小结

长期以来,受制于体制的禁锢,导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系统分离、相互独立、共享性差、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信息化效率的低下又严重影响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制约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而现在,新医改方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就需要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倡与支持医院的信息化发展,从而推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公立医院的价值。

摘要:新出台的医改方案要求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归公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文章通过剖析现行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弊端,根据现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以加快这一进程的推进,从而推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公立医院的价值。

关键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凤.HIS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20—121

[2]吴伟斌.电子病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04—205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首先,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信息基础建设是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在此时期,企业先必须将所有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企业信息化比较重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没有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对于同一个资源,每个部门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数字化,从而导致同一中资源出现不同命名和编码,进而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其次,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要对是否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内部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和基本管理的流程进行确认。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电算化和信息化区别开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业务进行优化主要是采用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式,实现对传统业务结构的改革,从而使得运营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终获得最大的利润。再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等实现有效管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在进行内部资源有效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对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开发新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功能有所增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更加容易。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客户需求信息更容易获得,更容易筛选,有利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的实现,实现了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管理,这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无法实现的。再次,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信息化使得信息传递的方式得以改变,从阶梯层变为水平型,管理组织也从“金字塔”转变为扁平化的“矩阵”型。第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加了管理手段。ERP等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效地减少了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和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防止生搬硬套,要有所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跟着潮流进行,它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状况进行需求分析。企业信息化并非是片面的追求自动化,而是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不应盲目的使用社会上推销的管理软件,如果选择软件不慎重或软件根本不适合本企业的管理,那么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投资原则。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企业信息化大环境发展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较少,应用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积极性不够高。另外,目前国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

(2)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表现在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产生惧怕情绪。一些企业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主动精神。对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业务流程影响到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管理和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够熟悉,自身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突出表现为技术与管理兼备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此外,企业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管理上存在空白和漏洞;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等操作不规范,准确性难以保证。如果不能治理和改进这些情况,构建的信息系统最多只能提高某些工作的效率,但在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收效甚微,反而可能会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4)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应当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如果偏离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任何的信息化建设都会失去意义,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整体规划是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指导,缺乏规划,随意性与盲目性难以避免,陆续建成的各个系统之间的集成、维护和升级等都比较困难,成本也会比较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会大打折扣。此外,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需要对建设方法进行改进。

(5)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刚刚接触到信息化,企业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很多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认识,对自己所应发挥的作用并不明确,员工积极性不高。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增强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的能力。

(6)缺乏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由于首次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对于实施过程和在每一步实施工作中应该取得的结果并不十分明确,对每一步工作的控制乃至整个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应当引入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在诸如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优化或重组、系统选型、阶段性工作目标评价以及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管理创新。随着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树立现代管理意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作为发展模式;以树立全球化战略思想为管理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进行改造作为主要管理技术;以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作为企业营销思想。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仅是实现企业各种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为企业决策提高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是要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由于具有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信息技术要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指标。

2.加大投入。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方式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加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能力的增强可以通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接受有效的专业培训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培训内容是不同的,而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的培训更为重要。这样的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从而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合本企业运用。在企业间及协作企业间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对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提取,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数据的集成进行统一。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外部信息能够为自己服务,使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更强。

3.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价值,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关键。全面评估、分析、测试、检查和评审信息系统的性能,而且还包括对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的对比工作,从而对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确定,并全面评价系统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能够客观地进行量化,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并且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结语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篇4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计划于2013—2015年在市区规划建设一批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公交中途站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新建。

根据公交线网规划和城市发展需要,2013年—2015年市区计划建设20个公交站场(不含中途站),其中,2013年8个,2014年7个,2015年5个。根据徐宿淮铁路建设情况,远期规划建设(改建)3个公交站场。部分公交站场同步建设LNG或CNG加气站,分别为客运东站、雪枫公园、公交调度中心、运河文化城、洋河枢纽、城中枢纽、城南枢纽、湖滨新城枢纽(详见附表)。

名词解释:

枢纽站。是公共交通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或者是公共交通线路之间不同方向客流的转换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节点,也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末站。位于公交线路起终点,是公交始发车站,为城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服务。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

—1—的地方,如火车站、码头、汽车站、分区中心、大型商场、公园、体育馆等。合理设置具备停保功能的首末站,可以减少公交车辆的空驶距离和公交司乘人员的通勤距离,保证公交停车保养的使用方便、经济合理。

中途站。设置在公共交通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沿街道布置,平均站距在300—600m之间,市中心区站距应选择下限值,城市边缘地区和郊区的站距宜选择上限值。对于长距离、跨区行驶、以运送较长乘距乘客为主的线路的站距可以适当加大。

—2—

市区公交站场建设计划表(2013年—2015年)

—3—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篇5

1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直接指导下, 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目标要求, 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举措,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基层推广体系, 强化机构、履行职能, 加强条件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的问题, 适应广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5个“建立”和5个“进一步”。

1.1 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

省、市、县、乡四级建立了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农机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4 398个。其中, 省级9个, 地市级85个, 县级310个, 乡镇3 693个, 形成了上下贯通、专业种类齐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全省有各类农技人员24 771人。其中, 省级223人, 地市级1 443人, 县级6 513人, 乡镇级16 592人, 一支“源于农民, 服务农民, 亦农亦技”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基本建立, 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起了技术传播的快速通道, 解决了改革前无人站、1人站, 农技人员由乡镇领导兼任, 有名无实的问题。

1.2 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全省2 928个乡 (镇) 农技推广机构中 (不包括林业) , 全面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度、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机构制度, 乡 (镇)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明显增强, 服务经费得到保障, 农技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有了保障, 以制度管人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全面建立, 农技推广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1.3 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全省建立了以“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为渠道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全省建立了各类农业科技专家组124个, 共计785人;培养和遴选了农业科技指导员9 234人、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万多户, 辐射带动130多万户农户, 初步建立了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新机制。全省已发动了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20多家、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前, 已探索出一套农林牧副渔专业齐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较完善的产业化农技推广运行新模式, 建立起集专家服务、企业带动、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 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1.4 建立了三大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农技推广合作新机制

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成为农民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迅速发展, 达到了22 000多个, 带动农户超百万;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 108家, 带动农户近400万户;三大服务体系相互结合,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想干而干不了和企业不愿干的事情, 基本满足了当前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专业的需求, 有效地增强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1.5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网络

以现代农业信息化为平台, 开通“绿盾”、“农博士”移动信息平台;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和“农信通”业务, 全省“农信通”业务定制用户达到240多万户, 服务覆盖人数超过700万人。同时, 借助“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 开展“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农信通、菜篮子快讯、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信彩信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扩大农业农村科技服务领域, 由改变过去仅服务于产中, 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也由以往单纯的技术指导转向政策宣传、生活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管“五位一体”发展,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通过改革与建设,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科技进步, 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 成为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多年来, 广东省农业一直保持着平稳增产的势头, 畜禽、蔬菜、水果、花卉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之所以能以占全国2.5%的耕地创造出占全国6.3%的农业总产值和9.8%的农业附加值, 科技进步是关键因素, 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近年来, 全省累计推广农业主导品种380个 (次) , 先进种养技术115项。目前,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 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 猪良种覆盖率达95%;各种种养技术的入户率达100%, 辐射率达90%。

2)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附加值, 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和质量型发展。目前广东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跃升至目前的45%, 农产品加工率近40%。二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全省水稻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3.7%提高到2012年的61.1%。三是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农业向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企业284家、产品607个, 有机食品企业49家、产品261个, 企业和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累计沼气池用户43.6万户, 沼气发电装机容量8600多kw。

3) 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部门在“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SARS”和一系列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 确保了广东省农产品安全供给, 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广东省动物防疫部门定期向政府汇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病动态, 为全省重大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进一步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 有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科技防灾、科技抗灾和金融、保险、市场信息等服务, 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和轻简生产技术 (如抛秧) 的推广,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减少了农民的用工数, 推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 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据统计, 仅推广水稻机插和机收技术一项, 全省每年就节约50万个人工以上。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 600元, 同比增长14%。

5) 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农村社会的持续繁荣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村, 对“三农”联系最紧密、了解最深刻, 感情最深厚, 已成为各级政府“三农”决策中不可缺少的智囊团。例如广东省动物防疫部门常年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发病风险监测, 并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 为全省重大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江门开平市马岗镇因地界问题, 经常与周边乡 (镇) 群众发生土地纠纷, 后经当地农技人员宣传国家政策, 从中斡旋, 争地矛盾最终被有效化解, 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爆发。

2 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领导小组, 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省成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 分管副省长为组长, 农业、人事、财政、编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 统一领导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工作。各市、县 (市、区) 也成立相应机构, 形成上级抓下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农业科技专家组。各地根据各县 (市、区) 农业主导产业, 成立了县 (市、区) 的农业科技专家组, 制定主导产业技术实施方案, 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培训技术指导员, 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三是成立了各类农技推广专家组, 并安排专家挂钩联系县、镇和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项目实施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2.2 出台政策文件, 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粤办发[2006]17号) , 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 (粤府[2008]24号) ,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办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建议的意见》 (粤办函[2009]669号) , 省人事厅与农业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定岗定员的指导意见》 (粤人发[2008]227号) , 2012年广东省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政策性文件, 强化农业科技, 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任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2.3 加强督办, 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为使广东省建立起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省人大常委会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列为重点督办, 建议交由省政府办理。省政府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决定, 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能, 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明确农业部门牵头, 负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日常工作;编制部门负责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任务、职能、人员定编、经费来源等确定;人事社保部门负责为机构改革涉及的相关人员依法办理社保, 及时为基层农技机构招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服务;财政部门负责对农技推广机构运作提供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农业、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负责指导基层农技机构开展各项农业科技推广业务, 协调各地加快落实改革措施, 及时掌握进展情况。

2.4 加强部门协调, 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农业部门牵头, 组织编办、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深入基层, 开展调研, 对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素质、工作条件、财政保障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摸查, 并对潮安和高要两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 (市) , 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 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 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 明确各级推广机构职责、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同时, 省农业厅牵头, 省财政、畜牧、渔业、农机等部门参与, 联合组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工作协调小组。明确了农业部门负责种植业生产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的生产技术及指导, 农机部门负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下拨和监督, 稳步推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2.5 扎实培育农业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生产

加快培养各类农业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改变由原来单一种植产业科技进村入户, 发展为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四大产业并重, 聘任了各类农业专家, 选聘了各类农业科技指导员, 遴选并培育了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全省建立了综合性的“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同时, 围绕农时季节农技人员及时进村入户指导服务, 取得了较好的科技入户服务效果, 充分发挥了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民群众反响良好。

2.6 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应用率

一是以省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为基础, 2012年发布了省级农业主导品种83个、主推技术34项、主导产业13个 (水稻、生猪、花卉、橄榄、畜禽、马铃薯、玉米、果树、蔬菜、茶叶、鱼、油茶等) 。二是制作了13个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户实用手册》1万份, 免费发放到指导员、示范户手上, 并作为技术指导员一年内的技术服务重点和指南, 确保了广东省主导品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

2.7 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基地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 广东省初步确定了33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其中水稻110个, 蔬菜65个, 水果50个、禽畜30个, 水产45个、农机30个。各个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全面完成, 已成为当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展示示范和推广示范基地, 作为广大群众参观、培训基地,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2.8 强化知识更新, 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

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为契机, 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程, 聘请农业专家对全省不同专业的农技人员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农技推广业务素质培训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项目实施要求培训。同时, 广东省农业厅也组织全省近200名农技推广骨干参加省级培训, 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2.9 加大投入管理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 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 合理开支各项费用, 确保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到目前仍未发现改变资金用途和补助比例, 未发现违规补助和平均发放, 也未发现用于发放人员工资, 项目资金都建立了专账, 记录每笔报账事项和金额, 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3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体会

3.1 领导高度重视, 亲自抓, 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前提

从实践看, 能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关键在于各级党委第一把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和李容根副省长多次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批示和指示, 要求各地要站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 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新型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机制。为了保证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取得实效, 200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李容根副省长出席会议, 并作重要讲话, 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 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全省各地于2011年8月如期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

3.2 部门协作配合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 不仅涉及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农业行业部门, 也涉及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等部门,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和协作,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共同推进, 才能做好。农业部门不仅要做好牵头作用, 还要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顺利推进。只有通过沟通协调,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政策优势、人力优势、财力优势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较好地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例如徐闻县农业局积极主动与县人事、编办、财政等部门联系, 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使该县的改革得到有效地推进, 如期完成。

3.3 加强调研督导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全省的改革实践看,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否能顺利推进和加快推进,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各级政府是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是否加强督导检查和指导。只有各级政府加强调查研究, 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督导, 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问题。例如2008年9月, 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编办、省财政厅、人事厅、农业厅、海洋渔业局等厅局组成专项督查组, 采取实地督查的方式, 对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各市也参照省级做法, 对各县改革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结果证明了近年来各级政府作出的督导工作是正确的, 为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4 抓住关键环节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

本次改革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次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过程, 其目的是“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实现这目标, 重点是抓住机构设置、定岗定员、管理体制和财政保障四个关键环节。只有抓住这四个关键环节, 才能整合各种科技资源, 精简机构、提高队伍素质、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落实工作经费, 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支撑。

3.5 树立先进典型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上一篇:燕窝的创意广告语下一篇:郑桂华作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