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2024-09-13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精选8篇)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篇1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2007年学生道德教育资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据此,现就加强我州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辩证看待我州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所谓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素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一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四是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五是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六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这些,已成为我州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流。如果对此缺乏基本估价,我们就会对社会公德建设失去信心。但是,社会公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二是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三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四是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五是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六是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存在。如果看不到这些问题,我们将对社会公德建设丧失警惕。因此,我们要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我州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认识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公民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让公民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建设的方针原则。从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来看,自己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三性”特征:一是最一般性特征。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最低层次和最起码的要求,因而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曾经把社会公德称做“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正因为如此,社会公德准则

往往十分具体明确,便于理解、掌握和实行;二是普遍约束性特征。由于社会公德是调整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关系的行为准则,因而对全体社会成员都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在同一公共场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该场所的道德准则要求,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公民,只有这样,社会公共生活才能正常进行;三是相对稳定性特征。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积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的道德,社会公德具有更为稳定的特征。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来看,自己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人”关系的调整准则: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爱众亲仁,助人为乐,举止文明,讲究礼仪等;二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遵守法纪规章等;三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珍稀动植物,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联系我州的实际,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按照中发[2001]15号文件所提出的20个字的内容的要求去掌握,即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从社会公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来讲,自己认为应具体坚持以下“六相”方针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三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四

是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五是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一致;六是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要使社会公德的上述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与社会公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必须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因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的课堂,离开社会教育必将使社会公德建设失去广泛的基础与坚实的依托。第三,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使广大公民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式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来讲,结合我州实际,自己认为应贵在坚持开展以下四项活动:一是坚持开展公益活动。如社会各界组织的“扶贫帮困”、“扶残助残”、“希望工程”和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均应明确具体标准,力求取得实效;二是坚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公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进步;三是坚持开展各种重要节日与纪念日活动。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四是坚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要适应改革开放、加入WTO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重礼节与讲礼貌活动,尽快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我州公德水平。第四,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和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一是领导干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二是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我州来讲,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明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抵制假恶丑,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三是努力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启迪,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我认为,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奉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我县社会公德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篇2

社会公共道德也称为社会公德,属于道德范畴,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调整人们在公众场所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对强制性法律的补充。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共道德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行为日益关注。在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常看到人们对公共场所典型的不道德行为的口诛笔伐,强烈地表达着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但就在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行为激烈讨论之时,社会道德缺失行为却还在不断发生,继南京“彭宇案”,“‘豆饼大妈’捡钱案”后,75岁老汉从公交后门跌倒在地,众人却不敢施救,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1];刘先生捡到空钱包,请来4位市民作证,证明他捡到钱包时里面就没钱,然后才打了110报警[2]。而最近发生的“砍杀学生案”、“药家鑫”案、“留日学生刺母案”等等社会不道德行为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缺失的新一轮讨论和思考。人们在不断的讨论中抒发着各自的观点、意见,也表达着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高度关注。

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这种人际间的和谐状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从和谐社会的这一本质要求来看,我们发现了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联:作为调节人际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建设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有着十足的重要性[3]。此外,社会公德意识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利益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如何正确引导公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完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仅依靠提倡和宣传的方法是有其局限性的。社会公德建设中引进工程化建设的概念可能是建立稳定、有效道德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

2 社会公德缺失的动因分析和社会学中的代理理论

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不是天生的,不能等同于人们常说的良心。公共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中总结形成的社会文化,成为人们有效调节其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举例来说,如同公路上开车,本来左行或右行并无优劣可分,但如果有人左行,有人右行就会使交通陷入混乱。社会公共场所的群体行为亦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当大家都在右车道上行驶时,有人发现左边超车道比较空闲,就很“聪明”地一直占据超车道行驶。这个“方便之处”很快就会被人竞相模仿,致使超车道功能消失。所有的驾驶人员,包括起先那些“聪明”的驾驶人员最终都会因没有了超车道而恼怒。社会公共道德的消失正是如此。

一些人利用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而获利时,往往对另一些人造成(可以承受的)损害,由于这些损害的可承受性,使得社会系统仍能表面上继续运行,从而使人们忽略了道德维护建设的必要性。但是当社会多到一定数量的人都无视某一道德规范时,社会的调节功能就会随之消失。

非强制性的社会道德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约束力很低。这使得一些通过违反道德而获利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示范作用,从而使非道德行为迅速蔓延,造成社会公共道德大面积丧失,影响社会正常运行[4]。

当相关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被忽视,必要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时,社会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建立这一社会公共道德约束的愿望。这样一来,道德问题就会变为社会问题,进而发展为政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德水平与民众素质的关联较小;与社会管理机制的联系则密切相关。

社会组织管理学中有一个代理理论:组织因成员各自利益交织成合同关系网,其存在需要强制性的监督和管理;这个监督管理是有成本的[5]。这个理论同样可以扩展到社会公共道德范畴。即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是需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这个监督管理的内涵包括调解、调度、同步等等,是建立在权威和公信力的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说人大和政府应当公开地负责这个职能。简而言之,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有强制性的管理。

3 社会公共道德极强的示范性作用

社会公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基于社会公德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密切关系,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着手。同样,社会公德的败坏,会迅速波及其他道德范畴并引起变化。一个违反道德的行为现象若不及时遏制,就会很快地形成灾难性影响。

社会公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社会公德大多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前人在公共生活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表现为不言而喻的道德原则、约定俗成的民俗民风和传统习惯。在现代化时代,社会行为千变万化,仅依赖社会文化积累在民间逐渐形成道德规范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近期金融危机中,西方无限制的金融衍生品行为就是典型实例。当一些人无视良心,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谋取私利时,这样的行为迅速蔓延为大规模效仿,造成社会灾难。

4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工程

目前社会公德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宣传提倡、表彰典范作为实施手段。但社会道德建设应以实现有约束力的规范为目标。当一个目标确定之后,从现状到达目标,应用工程化方法论常常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的概念,就是将公民道德建设定为一个个工程目标,对应地设置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道德建设工程项目。在每个独立工程项目的计划设计阶段,先要将社会需求分解为明确的可实现的条款,达成社会共识。工程是由流程组成的;工程实现的结果是流程集合。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将项目分解为单元模块,并构成相互关联的静态结构,实施规范的操作流程就形成了有效的动态系统。

简言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是指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公德的建立、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流程中。

从理论上看,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强行依赖于社会公共道德管理水平。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不能只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应当是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的工程化建设过程。而启动和促进这一工程的主体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 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应挑起社会公德建设的大梁

基于前面的理论探讨,社会公德调节功能的实现和维护应当以政府为中心。而社会公德建设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高等教育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是关键性的。简而言之,社会公德建设体系包括政府的社会公德建设运营系统和高等院校宣传教育、示范和推广基地。因此,社会公德建设也应以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为先试先行的主体。

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在先试先行的公共道德建设中,应当有明确的工程化意识、遵守工程原则,有计划、按流程、循次实施,渐进明细地实践社会公德的条款和流程。同时要统筹协调,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加强对所属公共服务机构的指导;并从政策、资金、设施、场地、人员等方面,保障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在公共服务中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各级人大机构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使用网络低成本建立民意反馈快速通道;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绩效与社会公德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借用已广泛使用的决策系统DSS),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加强业务监督。将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行为纳入各级政府、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目标的考核范围。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公共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公德行为应与政府和教育部门职员考评挂钩。加强对政府和教育部门公共服务人员的道德培训,包括道德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知识、基本社会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具备做好公共服务所需的各项条件,使政府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也激励高等教育机构大力开展社会公德理论研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规范服务的行为风尚,系统地提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

高等院校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研究机构,应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整理出明晰且可界定,可执行的规范条款,为人大机构推行某一道德法规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此外,高等院校在先试先行中,可以将学生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行为,如排队,作为评估学校道德绩效的标准之一。

6 结论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社会需要有公信力、有法定强制力的机构管理公共道德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应当采用工程化的方法。道德建设的步骤应当是,大力宣传提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和普及,逐渐形成明确公开的奖惩制度和法律约束。利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为基础,建立社会公共道德管理系统和立法支持系统,辅助以现代工程管理技术。社会道德建设工程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即要严格地把握“道德项目”的范围,又要公开的、可确定、可取证、可执行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朱宏俊.老汉跌倒无人敢搭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EB/OL],2009,02(23).http://news.163.com/09/0223/09/52 R1IPPI00011229.html.

[2]狄公.市民捡空钱包找4人做证称不想成豆饼老太[EB/OL],2010,01(04).http://news.qq.com/a/20100104/000109.htm.

[3]威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道德工程[EB/OL],2009,10(19).http://www.zhrcsxdd.com.cn/read.asp?id=1855.

[4]刘明学,孙伟霞,高顺利.大学生公共道德危机及教育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加强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篇3

一、石家庄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主要从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交往公德、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公德、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人类环境公德三方面了解市民社会公德总体状况(括号内数字为选择此项的被调查者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例)。

1.公交秩序方面,“总是看到” 和“经常看到”的现象: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78%);行人、骑车人不遵守交通信号灯(77%);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婴儿的乘客让座(49%)。

2.环境保护方面,“总是看到” 和“经常看到”的现象: 垃圾不分类投放(83%);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袋(81%);随地吐痰乱扔杂物(80%);在车站、街头散发宣传资料、广告等(78%);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主人不予清理(72%);打喷嚏、咳嗽时不加掩饰(72%)。

3.在公共场所,“总是看到” 和“经常看到”的现象:在需要排队的地方不排队(85%);遇事围观、起哄(74%);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等(68%);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67%);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54%);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54%)。

二、市民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分析

类似的调查在其他城市也搞过,如2006年1月公布的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不讲究环境卫生、不爱护公物和不文明行车、乘车是当前北京市民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为什么在很多国家罕见的公德缺失现象,在我们这里却如此普遍又屡禁不止呢?下面试从原因上做一分析。

1.国人具有重“私德”而轻“公德”的道德传统。中国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家族为重心,社会就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家庭伦理引申为社会伦理和国家统治的政治原则,因此中国人认为私德是公德的根本。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抨击中国人只有私德而不讲公德的现象。多少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人们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遵守家庭的、朋友的、单位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开这个血缘的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往往对那些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视若无睹,甚至破坏那些明文规定且张榜公布的文明公约或守则。

2.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在一个没有公德传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坚持不懈。目前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原因一是将社会公德看作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二是形式主义,只讲一些大的原则、口号,而不从身边事入手、扎实落实。如问卷第(十四)题:“您是否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 46.9%的人知道部分;24.8%的人不知道。即便知道,也多是知道几句口号,并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因此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3.不能形成足够的舆论导向。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手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对先进的赞扬和对公德缺失的不良现象的抨击、惩罚缺乏应有的力度。甚至一个人认真履行了一般社会公德后,非但难以受到表扬和鼓励,反而遭到讥讽和嘲笑。这类现象正在不断吞噬着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很容易做出违反公德的事来,甚至形成“集体无公德意识”和“集体反道德主义”倾向。没有足够的正向舆论支持,是社会公德难以践行的又一重要原因。

4.管理制度存在盲区,并且执行不力。当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首先就要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但是,社会舆论的外在强制性约束远不如制度规范。事实证明,目前社会公德的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5.某些公共设施不具备或不完善让人感到不方便。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特大城市也只有20%左右,石家庄基本上也是这一水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运力不足,又不正点到达,也是造成公交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在车站、影院等行人驻足的地方,垃圾箱太少,更谈不上垃圾分类;市区建设有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只为管理方便,却给市民带来不便,如有的路口人行横道被护栏挡住,两侧绕行都需走很远,胆大或不得已的人便会冒险翻跨护栏,这方面的问题也有碍社会公德的遵守。

三、市民公德建设对策建议

分析市民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目的是要探寻优化社会公德的对策。针对造成社会公德面临困境的原因,我们认为优化社会公德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公民道德建设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才有力度,其惩恶扬善的功能才能彰显。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应在咨询有关专家和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 相关政府部门把市民公德的基本要求纳入地方法规条例和政府规章之中,为市民公德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法规应尽可能详细,明确约束市民行为,尽量避免无法可依的真空地带。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口号,必须使之明确、具体,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准则。

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例子可以借鉴。如新加坡,有关公德的法律规定有百余款,政府将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乱扔废弃物、攀折花木、公共场所吸烟、吐口香糖渣、损害公物等小过错均一一立法建章,且条款详尽而具操作性,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严格的规范, 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在人们的行为中巩固下来,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除政府普遍的规范要求外,各小区应征集本小区居民最反感的几件事,定出整改措施,并根据大家的要求和意见,制定具体规范和要求,各小区要有专人负责宣传、监督、接待投诉和解决问题。从细微处仔细查看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作一些具体的、成本并不高的改进,才是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2.加大舆论正面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机构对公民进行教育,更要深入社区,让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单位、社区、学校齐抓共管,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场所,宣传具体的文明守则。如在日本的地铁里,车窗上和车座前醒目地标志着让座和关闭手机等行为准则。每一个座位前均有大量乘车行为的规定。先进社会的先进之处在于将人们的行为准则从细微处纳入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

可采取的具体做法如下:将市民公德编成《市民必备》、《市民指南》、居民行为规范歌谣等普及读本,尽量人手一册,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组建文明市民宣讲团,每月选定一个反映市民文明素质的主题,深入各单位、社区巡回宣讲,并要长期坚持下去。办事处要建立和规范辖区内的市民学校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学习文明礼仪,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开展群众性文体系列教育活动。如组建市民合唱团,同时指导有条件的单位、社区成立业余艺术学校,针对存在问题,对单位职工、社区居民开展公德教育。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法规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可以从以下途径搞好监督、检查。一要加强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建立城市社会公德管理监察队伍,市里成立社会公德管理监察署,各区成立社会公德管理监察大队,各街道设立社会公德管理监察中队,社区设立小队,随时发现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随时揭露各种违背公德的行为。要有专门的监管部门,使公民发现了不道德行为,如损毁公共财物行为等,有地方投诉,有执行人员来制止。社会应当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负责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检查、监督、考核工作。二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大众监督系统,加强组织、大众、舆论三类监督的横向联系,形成覆盖全市的有效监督机制。组织下岗工人有偿监督,离退休人员、志愿者自愿监督,提供舆论监督举报电话;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市民不良行为记录,对严重“缺德”行为作记录,为升学、求职、晋升、借贷等方面提供参考,使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还可以由报社负责举办“不文明行为图片展”,积极发动市民群众参与,用自己的照相机和漫画等载体捕捉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在各社区、商业繁华区、公共场所展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4.建立激励机制,赏罚分明。应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专项资金, 改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基地的条件,扶持公民道德教育及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如设立“道德奖励”基金,专款用于社会公德建设宣传费用和奖励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使“德福”统一。还可以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建立公民个人的“道德档案”,把人们遵守或违反社会公德的情况记录在案,作为评选“五好家庭”、“先进个人”、晋升职务的一项指标,以敦促人们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而对于违反公德的行为,要坚决实施制裁。如四川省规定在公务员考核中,有不尽孝者,取消公务员资格,以推动人们“敬老”意识的形成。

浅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建设 篇4

作者:物业 吴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7 更新时间:2011-4-14

说起中国人的社会公德,都不免要皱眉头。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美国人史密斯博士在《中国人质》一书中就谈到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按说人活在社会中不是一个人的天地,人与人之间的本就应该讲点规矩,否则社会就难以维持了。可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明白。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缺少社会公德意识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育严重不足。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在进行崇高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对一些起码的规范和基本的做人原则却不够重视。更有甚者,发现社会公德的高低与我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并无直系。在高等学府的象牙塔内厕所不冲是常有之事;上课、开会学生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恋人在光天下搂搂抱抱却旁若无人;学生食堂抢饭插队屡见不鲜„„如果说缺少社会公共意识最关键的是在这的“教育不足”但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难道连最为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都没有吗?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篇5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篇论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认识 特点 教育对策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它规范和调节公共场所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社会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而是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性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①: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道德对象的公共性、道德要求公共性和道德评价的公共性。由此看来,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领域里的社会道德。

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多种界定。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社会公德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公德的要求不断补充进来。比如,重视环保、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资源、网络公德等等就是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没有的。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建设意义

从社会公德普遍性特征及其多方面的功能来看,每个社会公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自觉遵行社会公德。新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使其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日益成熟。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实现其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其身心发展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看,社会公德水平应该比同龄人更高。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完全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期望相背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 18-25 岁之间,这一时期人的生理特点是,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正是人体机能十分旺盛,生机蓬勃地进入成人阶段的前夜。他们精力充沛,在各种活动中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频率不断提高。大学校园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在公共活动场所也不乏他们忙碌的步伐。活跃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大学生,不得不随时扮演着社会公德行为主体的角色。总之,生理的发展使大学生具备了充足的生理活动功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前提的。生理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并创造了心理发展的条件。而心理的发展又先于道德发展,也创造了道德发展的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社会公德认识的各个维度上,即社会公德表象,社会公德概念,社会

公德判断及它们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虽然能意识到这些精神的存在及指导作用,但并未将这些现代的观念用作社会公德判断的依据,他们习惯于利用传统道德标准分析社会公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使大学生具备了社会公德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自然生理活动能力,意识活动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就具有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大学生已具备了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这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社会化得以完成的首要条件。首先,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观念和社会规范。无论在一个班级里,还是在校园生活中,自觉遵行社会公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水平和程度;在实践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法则和规范的习惯,提升道德境界,达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交往沟通能力、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能力,在选择和培养独立人格上,达到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遵行社会公德也是上述社会化过程的第二方面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要求。因为遵行社会公德就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和践行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生活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使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每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终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社会公德本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它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建设也受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制度体制的约束。同时,公民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受到“情境定义”和“社会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社会公德的要求不尽一致。社会公德的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在大学生包括全体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厘清。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体系。它是“校园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时尚习俗、交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以强制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规范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为了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应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制度具体化、明确化、系统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使大学生“有章可依”,“有矩可循”。例如,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行为,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认真监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记录在案,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敦促其改正。并在每学期的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活动中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作为一个基本指标,以确保评比质量,树好典型,也为老师写综合评语提供现实依据。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广泛的参与性等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以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有关社会公德的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公益广告设计(征文)、音乐美术鉴赏、礼仪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使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促进了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寓教于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削弱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

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产生尊严感和自豪感。“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形成的羞愧体验。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正确的客观评价,以形成正确的舆论监督,而且还能从主观上督促自己遵行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卢玉春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2.杨薇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3.王伟 《大学生社会公德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社会公德 篇6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例如: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貌等。

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社会公德。就拿乘坐公交车这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首先上车要排队。现在好多人为了自己能坐到位置,都不排队,而是挤在公交车的门口。这样一些人就会被踩到脚,瘦弱的人甚至会被挤倒,而女性还可能遭到咸猪手的偷袭,同时还便于小偷偷东西。其次,要主动让座。因为现在主动让座的、富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公交车上专门为老弱病残孕设置了爱心座位,车内的广播系统中也有“请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人让座”的语音提示。可是有些人霸占着爱心座位不让座,头还朝向窗外,就当没看到有老人或是孕妇,也没听到车里的广播提示。第三,要讲究车内卫生,不在车内吸烟、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经常会看到有男士在车内吸烟,然后被司机劝阻了,他还不服气。另外,在车内吐痰、嗑瓜子也是常见的。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有抱在手上的小孩在车上小便。为什么现在公交车车上都有个垃圾篓?为什么会有“请讲究车内卫生,文明乘车”这样的广播提示?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公交公司不得不采取以上措施。此外,为了遮挡夏日的太阳,也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公交公司不惜重金,为每辆车的车窗上安装窗帘。可是一个夏季都没过,那些窗帘不是脏了、破了,就是掉下来了,残缺不堪。要是不人为破坏,窗帘的使用寿命是不会那么短的。

总之,遵守社会公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创造美好生活。社会公德需要社会的每个成员共同遵守。遵守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试想,每个百万富翁如果能够慷慨解囊帮助贫困,每一个强壮青年都能细致入微帮助老弱病残,就不仅会使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而且这些发扬公德心的人也会赢得社会的认可,每个工人如果都能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做集体的主人,那每个集体定都能蒸蒸日上。每个游人如果多走些路把垃圾丢进垃圾箱,每户人家都不把垃圾弃在马路旁,那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垃圾的恶臭。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

社会公德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较热门的话题吧。

我先谈谈尊敬老人的方面,有一次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妈妈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让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还能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学、十佳少年。看着这样的报导,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也该深深的感动,然后反思呢?有些孩子一回到家就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有的还动不动就和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大呼小叫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不要随便顶撞;严格要求,让他们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还要提示他们应该怎样为父母分忧解难;更重要的是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百善孝为先”一个懂得孝敬老人的人,将来才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每逢出游的高峰时期来临了。想起了长城砖上的“刻字”,想起了龙门石窟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些珍贵的小佛像雕刻已经被抚摩得光滑发亮,想起即使在故宫,穿着“文物保护鞋”的游客依然十分自然地把那口脓痰留在紫禁城的院子里„„

据说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遗弃的约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屡屡被毁„更有甚者,一些见义勇为者救人反被怀疑成肇事者,受尽被救人家属的刁难和自家人的责备。见义勇为是社会公德最突出的体现,本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所谓“助人为乐”,用不着倡导,更用不着立法保护。而如今,见义勇为越来越难,也就越来越少。仅靠宣传教育已经不能唤醒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社会公德要求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的行为有失风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试想,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否讲究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

谈谈社会公德作文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时光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社会公德,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礼仪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既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又是公众利益的维护,公共秩序的体现。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伟大的领袖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已走了一半。那女工见是列宁,先是一惊,然后赶忙退回去给他让路。列宁却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就任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霍克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请他宽容我的不逊。”

听了两位名人的故事,你是否为他们而感慨呢?千万不要以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因为那样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但要有讲文明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礼仪的民众。谈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两则事例,读后让我感触颇多。

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个司机姓黄,这个模范的名字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份资料,内容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在北京的一个动物园里,已经发生了好几次“烧熊”事件了,有的是棕熊,有的是黑熊,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烧熊杀手”都是一个人--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以上两个正反事例都说明了一个社会公德的问题。那个司机的品质很好,为了不发生危险事件,在他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保证了那些乘客的安全;而第二个事例中的那个学生令人发指,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可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呀,怎么能说烧就烧了呢?难道这个学生就没有想到烧熊的后果吗?为了烧熊而犯法,这样值得吗?这可真是一个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的耻辱啊!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年前在网上流行的“虐猫事件”,我觉得,我们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还有待提高,做为学生,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比如见义勇为抓小偷,制止暴力;比如拾金不昧、帮难助困;等等等等。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篇7

2010年4月份以来,丽水市开始了第二届道德模范标兵的评选活动,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五个类别,对在各个道德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民予以嘉奖。此次活动点燃了全市人民的热情,大家纷纷报名、踊跃参加,充分体现了丽水人民对于道德模范标兵的认可和敬仰,也说明了丽水市社会公德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5月24日,丽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丽水市文明单位工作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公德与文明研讨会的通知》,并将于第四季度举办公德与文明研讨会,笔者认为,随着研讨会的举办,我市的公德建设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市的社会公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顶牛门事件、碧湖门事件、艳照门事件、跳楼门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丽水市的社会公德建设离党和人民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予以重视与解决,从而为丽水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道德支撑,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丽水建设成一个生态文明优良、民风纯朴高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1 当前丽水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结合丽水实际,有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

1.1 公共秩序的混乱

公共秩序(public order)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的秩序,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应该说,丽水市的总体秩序还是稳定的,平安丽水、法治丽水的打造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与我们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秩序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具体表现有:黄包车在马路边无序停靠(尤其是超市门口停放堵塞交通),小车晚上城区开大灯、酒后驾车、斑马线上不知避让行人;商铺店前无序停放,挤占盲道;部分农贸市场卫生状况不佳,马路市场亟需加强管理;部分工厂排污现象严重、有些工厂没有很好执行劳动合同法存在侵犯职工权益的情况;有些执法人员随意执法、人情执法、胡乱执法;有些公务人员上班期间网上打牌、炒股、玩游戏、看电影等。

1.2 不文明甚至违反法规的行为

一是在公共场所表现出道德水平不高的行为,如乱扔杂物,随地小便,在公园绿地里嬉戏和聊天,在会场接听、拔打手机尤其是驾驶员接听电话危害尤其严重,学院门口、汽车西站、火车站出租车拼车、搭载现象严重;赌博现象比较普遍、吸毒和涉黄案件时有发生;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没有根本改观等。二是市民(含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违规,不按信号灯行使,随意掉头、没有交警在场时闯红灯等;摩托车司机不带安全帽、赤膊开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行人在跨越没有中间栏杆的道路时随意穿越而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违法带人、不按车道行驶、横穿机动车道不下车推行、越线停车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发生过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顶牛门事件,跳楼门事件、艳照门事件等。四是节约意识匮乏。虽然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共识,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决定,但目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节约意识不强,对水电及各类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近期网友热议的有:白云山上路灯不能做到合理开关,城中道路路灯数量众多,但光线不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从而造成浪费等等。

1.3 公务道德的失序

公务道德是各级机关在执行公务活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公务员及其机关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公务道德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公务道德的高低决定了权力是否会被合法行使;另一方面,公务道德的高低表明了社会公共道德的高低。同时,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于公民来说具有示范作用,一个公务道德失范的社会是不可能引导公民培育较高道德水平的。因此,国家历来重视公务道德的培育,在中纪委发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规定: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不登记交公,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官员违反规定接受宴请、接受礼金的案件频频见于报端,表明公务道德的重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经济领域的腐败案件更凸显丽水公务道德的教育迫在眉睫,丽水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几乎涵盖丽水各个领域)也暴露了公务道德的一定程度的缺失。

2 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早在民国初年,梁启超对中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过反思,他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偏于私德,而公德阙如”。“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由此可见,社会公德的缺失由来已久,只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公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思。

2.1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较低的社会公德水准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源,公德是派生,公德只有在不损害私德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才被推崇。如孟子对舜面对其父杀人的局面,“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做法,赞不绝口,公然地为徇情枉法、任人惟亲的违反公德行为唱赞歌,把公正守法的社会公德抛诸脑后,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1)

也许正是因为儒家的这种入世哲学思想的影响,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安慰,也许是因为法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法治的理念才迟迟没有确立,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地方保护主义屡屡发生、贪污腐败久治不愈等等现象一直得不到严厉的制裁,从而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净化起到极其恶劣的负面作用,丽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很显然也是没有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违背道德要求的恶性事件。

2.2 体制转轨的影响

中国目前处在由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在计划体制瓦解、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随着政策频繁变化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一些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迅速致富。先富起来的人群并没有象制度设计者所想的那样带领后富的人们致富而是运用资本迅速操纵股市、房事、生活用品市场,从而导致房价高企、通货膨胀。对于这些富人目前法律并没有过多地予以规制,由此而引发的是道德领域方向性迷失。这从这几年报道的世风日下便可识之。例如杭州就曾发生了七旬老太摔倒,一车乘客跑光的极其典型的道德案例。

我市的集资款事件颇能说明这一问题。在不劳而获心理的支配之下,丽水很多老百姓选择了将钱交给房产公司拿利息的资本运作方式,这在房产公司守信用的时候非常有利于财富增值。然而,在转轨时期,诚实守信还是总书记极力提倡的年代,要求丽水的房产公司守信显得多少有些滑稽。在金融危机的诱发下,某房产公司开始拒绝支付本息,在老百姓苦苦等待政府出面解决未果的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房产公司都效仿这一举动,于是就演变成为集体行动。面对这种局面,市委市政府骑虎难下,一边是有理有据的普通民众,一边是处于破产边缘的房产企业,在此情况下不适当地保护哪一方都会使得社会处于不稳定之中,政府决策遭遇考验。几经思量,处于迫切发展经济阶段的丽水,选择了政府参与挽救企业的行动,于是政府成立工作组入驻问题企业帮助集资户尽可能挽回损失。其结果是,比别的市场主体得到更优厚待遇的房产公司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终于挺了过来继续高价出售房产,而众多集资户基于对前途的不看好却只好打折甩卖集资款从而遭受损失,在此次博弈中,处于弱势一方的集资户利益受损,社会公德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非常可喜的是,虽然市政府面临公益和私益的艰难抉择时曾挽救了房地产企业,但是最终还是公益、公德占据了主要地位,市政府果断作出决策,要求没有还清集资款的房产开发企业在丽水市区不得参与拍卖土地,从而起到对这种言而无信、损人利己行为的惩罚,有利于匡扶正气、重塑丽水的社会公德,实践证明,丽水的房地产事件平稳过渡,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功不可没。

2.3 信仰的缺失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为没有了信仰的人便无所畏惧,同时也没有什么追求,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在当前市场经济下,金钱成为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杆,加上房价高企、日用品飞涨使得人们更加崇拜金钱,于是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敢于藐视社会公德。

最典型的莫过于现在热搞的电视征婚了,许多红男绿女为了快速出名在电视上尽可能地抛出惊人之语以吸引眼球,客观上将物欲追求发挥到极致,有人居然说出:“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我是衣服、但绝对是你穿不起的品牌”的无耻之语,更有甚者,有些征婚对象在台上大谈自己的初次性行为,足见公德缺失到了什么程度,也难怪广电总局下令对该类节目予以整顿,由此也看出,有些青年的信仰迷失到了什么程度。

3 培育丽水社会公德的对策

结合丽水实际,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抵制媚俗、低俗、庸俗之风

针对某些演员和节目宣传庸俗、低俗、媚俗的论调误导大众的现状,胡锦涛总书记近日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等纷纷发出号召,呼吁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重塑社会主义道德观,有人将此称为“新道德运动”。本文认为,针对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社会公德日益缺失的今天,倡导“新道德运动”切中时弊,肯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欣喜的发现,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8月3日至9月4日,北京市将举行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这是近十年来国家艺术院团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次活动旨在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示范作用必将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必将公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也呼吁丽水市委市政府应以丽水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为契机,举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优秀剧目,同时,丽水日报、处州晚报要多报道一些主旋律的事件、丽水电视台也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节目,多宣传符合时代要求的反映“新道德运动”的先进事迹。

3.2 开展社会公德的大讨论,培育先进道德理念

针对丽水的顶牛门、跳楼门事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展道德辩论的素材,我们可以利用丽水日报、处州晚报、丽水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展讨论,邀请嘉宾来对这些事件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辩论让大家明白这些“小事”所彰显的大道理,继而明白社会公德对一个城市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可以在社区、机关、学校里面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利用顶牛门、跳楼门事件对老百姓、公务员、农民工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希望有关部门要有敢于将这些“丑事”拿出来讨论、辩论的勇气,因为,只有敢于向不文明事件“开炮”才能真正减少、乃至杜绝这些“丑事”的发生。

3.3 完善奖惩机制,减少不道德事件发生

基于道德的教育都是表彰型的,都是属于正面引导和倡导型的,古代都是用树碑立传、载入县志和建立牌坊、官方褒奖等方式。进入新时期,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发挥好传统道德教育途径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做到推陈出新、不断进取、取得实效的教育效果。

丽水市第二届全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设“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五个类别。笔者认为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还可以增设其他类别,也引导社会各个领域都能提升道德水平,当然道德标兵类型的选择要根据时代需要,切忌凭空杜撰、闭门造车。

在加大对模范人物进行表彰的同时,更应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公民作出道德行为。要对公民的道德行为作出物质上的回应,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例如:对于拾金不昧者要在进行表彰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好能从法律上予以突破,规定一定期间内如果失物无人认领,则失物归拾得人所有,从而从制度上鼓励拾得人将拾得物归还失主。

正是由于道德本身的执行力(只有规定没有惩罚)不够,所以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对那些违反公德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可以试行对于违反公德严重的人,通告其单位,建议单位取消其年度评优资格,以增强教育惩戒效果。同时,最好将单位员工的的公德遵守情况与单位的“文明单位”复核、创先评优相挂钩,以督促单位重视员工的公德状况。

3.4 制定文明市民手册,塑造新型丽水公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丽水市政府必须制定出适合当前需要的市民文明手册,明确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行为予以鼓励。通过文明手册倡导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形成丽水人民先进的生存理念和道德操守。必须将岗位要求、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文明言行、交通秩序纳入文明行为规范中去,尤其是要倡导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文明举止,这对于我们构建国家级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至关重要。我们还要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市场秩序和良好公务道德要求的具体规范,将市民塑造成秩序井然、道德优良的新型公民。笔者深信,一个适合本地要求的文明市民手册,必将对丽水市民的公德提高具有示范作用,而提高了社会公德水平的丽水市民又有利于我们的社会和谐、健康、良性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

摘要: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丽水现实出发,在对丽水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成因,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丽水市公德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务道德,新道德运动

参考文献

[1]陈余芳.论社会公德[J].黑河学刊,载于2009年第九期.

[2]陈卓.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J].载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晁乐红.论提高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准[J].载于前沿,2004年第2期.

[4]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建构[J].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第7卷第五期.

关于社会公德建设的几点法律思考 篇8

关键词:道德;法律;制度化

国家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民道德划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几部分。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社会公德已明确纳入政策和法律之中。而目前社会公德建设状况堪忧,故对社会公德建设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概括: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公德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不同角度观察当前的各个方面,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都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社会公德未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度、相互尊重度及相互帮助的主动性在逐渐下降。

(一)部分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扭曲,导致社会正义感缺失

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致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言行,结果导致道德失范、言行失节。在义利观上,将经济领域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延伸到精神价值体系中,一切围绕金钱转,个人主义、唯利是图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人情淡薄,遇难不帮,见危不救等恶习大量出现。在现代社会中,正义感是指社会成员对正义理念、正义原则、正义制度的尊严以及在维护正义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按照正义原则采取有效行为的能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当下社会,个人利益至上,功利因素不断加强,人们心中正义感缺失,社会正义的实施丧失了内部动力,导致社会公德在价值层面弱化。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个社会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就调节方法而言,法律依赖国家的强制力,而道德则主要诉诸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从目的上来看,法律在于防“恶”,而道德在于扬“善”。社会公德作为基本的公共规范,既属于道德范畴,又有宪法的保障,其作用在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倡导个人自觉遵守,又要求公权力支持。

(二)如何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1.通过修改、完善法律来助推社会公德提升

要鼓励人们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则需对相应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增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行为的酬劳规定和免责条款;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在出现类似“彭宇案”案件时,在举证责任的承担方面应有所倾斜,让现实利益取得者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只有这样人们才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法律后盾,才能使社会公德不至于沦丧,法律正义不会迷失。

2.加强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支持,完善执法机制

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正义也要靠法制来申张。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社会公德也是如此。如新加坡的社会公德建设就是成功的范例,证明了人们的公德是被“管”出来的。逐渐使“公德文化”被认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更需要我们正视当前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现象,学习他国的严格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让乱闯红灯、公共场所抽烟、随地吐痰等行为付出无法再犯的代价,即可达到提升社会公德的效果。

3.可以适当考虑将优秀的可行的社会公德性规范上升为法律

社会公德对人的行为要求有高低之分,对每个人都要求做到的社会公德性规范则是基本的社会公德,可以考虑将其法律化,而对那些要求较高的社会公德仅加以提倡,不把道德的高要求作为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使优秀的可行的社会公德在法律强制力的支持下提升。

4.另外需要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和社会公德现象的舆论法律

(二)社会公德建设机制不够完善,对社会丑恶和腐败现象惩治不力

社会公德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忽视经常性教育工作,导致一些人是非不分,荣辱不分,社会公德意识荡然无存。很多政策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对违法乱纪者搞得阶段性的突击打击。本位主义、地方主义严重。有些涉及本地区本行业利益的问题不予惩处,如伪劣假冒商品屡禁不止,如“白酒塑化剂”事件。

(三)部分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致使社会公共规则遵循存在难度

我国社会公德未能同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社会公共规则的淡薄,而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重视则是对社会公共规则实施的关键,也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据说在某大学将两部公共电话做试验,将其中一部电话贴上“女生专用”,而另一部则贴上“男生专用”标签,中国的学生无视该标签。而德国留学生则是自觉排在相应的电话等候拨打。由此可见德国人的规则意识的无处不在,而目前国人所缺失的正式这种意识。

三、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分析

上一篇:雅思高频词汇表汇总下一篇:河南煤化集团企业文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