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2024-07-24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1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就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智峰:《道德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前言。

[2]、杜阳:《浅谈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M),《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月25日。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2

李俊小学政教主任:杨占军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方面的知识。提起小学生社会公德和养成教育这个概念,有好多同学还不清楚,下面我就首先对这个概念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1、习惯影响。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5、品质不良。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面这些情况就是我们同学们中间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克服和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划》中,一些公共场所里,也经常可以看见这类标语,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做呢?

文明行为要求:

1、与人交往讲普通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请”“您好”,“老师好”,“同学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不用谢”),面带微笑打招呼。笑脸待人,是亲切、敬重的表现。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每日初次见面宜相互问候,学生见教师应鞠躬问好,同学之间应互相问候。

3、有领导、教师来校指导、听课,见面要立正鞠躬问好,遇到来者找不到地方要主动带路,在别人说“谢谢”时,应说“不用谢”。

4、有教师听课,要提前到指定教室坐好,安静等候上课;下课时,要让听课教师先走。

5、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安静及正常秩序,不追逐打闹、起哄。

6、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地,不浪费水电,污损课桌椅、图书、门窗、墙面、扶栏等。

7、文明用餐,不乱倒饭菜,不吸烟,不边走边吃。

8、讲究清洁卫生,不乱丢杂物、果皮、纸屑,遇有垃圾杂物,主动拾起放进垃圾桶,保持校园整洁美观。

9、男女同学交往举止要得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拉帮结派。

10、遵守校内外交通秩序,自觉遵守门卫制度,出入校门要下车,校园不准骑车,不翻越围墙栏杆,不乱停放车辆。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校园里的一切公共财物,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在校园里的体现。作为中学生来讲,我们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但是在我们中间,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学校的纪律,损坏学校公物,比如:有在崭新的课桌上乱贴广告纸张、用笔乱写、小刀乱刻的;有拳打脚踢、开门不用钥匙而将教室门窗损坏的;有把教室黑板、开关插座盖板砸碎的;有对准洁白的墙壁乱打篮球的;有把易拉罐、方便面袋故意堵塞下水道的;有开电灯,人走后不关的;更有吊扣篮筐、拉拽篮网使得篮筐折断的,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但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况且,这些行为是危险的,轻则擦伤皮肉,重则伤筋动骨,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立即停止、制止、禁止。

同学们,学校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美丽和谐的校园,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我们必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小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四.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巧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并且知道以后应该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力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3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体验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九寨沟的拥堵到庐山的断桥,从金字塔刻字到法国卢浮宫洗脚,一件件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不雅事件折射出中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承担着更重的社会责任。要保持社会的主流意识继续积极向上,必然要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逐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努力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意识,最终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提升的大潮。

1.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道德血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他们理性爱国、心系社会、思维活跃、热衷新知、乐观自信、个性张扬、目标明确、善于规划,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文明礼仪广泛普及、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等诸多特点。然而,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大学生的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也一次次接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道德诚信、乐于助人等优良传统都成了“浮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下,漠视人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失德事件,损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为什么大学生的失德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容易多发或者频发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力,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经济利益至上”俨然已经成为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都会存在失德的根源。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西欧,卖棺材的人天天盼着死人,这是多么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没有死人,卖棺材的人就没有市场。

1.2道德教育不够有效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够宽泛、手段过于落后、作用认识重视不够,存在着“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责的现象。空泛老旧的教育内容、僵化教条的教育形式和笼统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直接导致公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效果泛泛。

1.3道德约束本身的局限性

道德约束力,其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使得道德的惩戒作用对于一些大学生的失德行为是失效的。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对一些失德行为进行惩治,这导致了社会的失德成本低,甚至零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2.“体验式教育”是触动道德底线最佳方式,是道德回归本质的最佳途径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然而,课堂上大学生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也明确自身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课堂上“灌输式”的讲授,学生表面上听得认真,但真正入脑入心的很少,更难指望学生去主动实践道德的意义。因此,应该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击,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学生从心底愿意去从事这样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为这些大学生创造机会去体验触动内心的道德底线的时刻,这或许就是道德回归人性本质的最佳途径。

体验教育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体验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第一感知,是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普遍情感存在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的行为去主动接触外界事物和情景,从而引发“自我”内心的一种触动,并通过感受、体味或言语等形式表达出来。体验式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出发,从而唤醒学生的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以身体力行的行为和自我感受的反省,从而促进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式教育就是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达到认识理解、加深理解,从而触动内心达到顿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深刻体验的结果,真正体验的真谛。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

三、“体验式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方面的几点探索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手段,让社会公德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验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提升公德意识的自律性,增强社会群体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公德氛围。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经历是最好的经验。“体验后的反思+体验过程中积累=成长”,多一点体验和经历,就多一点学习和经验;早一点体验和经历,就早一点成长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是个慢功夫,“揠苗助长”和“立竿见影”都是不可取的。“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安全为前提、以实效为目标,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大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勇于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8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篇4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 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 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一、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把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生思想活跃但又未完全成熟, 必须注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要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良好的道德环境离不开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 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 对丑恶现象予以鞭挞, 对崇高的行为予以褒奖和支持。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我们把公民道德建设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施环节。因此,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必须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还应鼓励中学生积极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中去, 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道德互动, 推动中学生和全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学校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战场, 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中学教育的课堂, 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 以《思想政治课》教育为核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 少一些理论灌输, 多一些社会实践。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要坚持长期系统性,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建设安全、稳定、文明、整洁的校园,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高度重视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公德素质, 为人师表,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克服社会公德教育只是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的观念, 实施全员教育,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形成立体的教育模式。

三、加强日常行为管理,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集体、爱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如, 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性组织, 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 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着重抓好校园、图书馆、班级三个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校园是学生文明行为综合反映的窗口,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学风建设, 使中学生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风气;图书馆是体现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场所, 应加强管理, 使学生养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班级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集体空间, 要积极开展以“文明有序”、“团结互助”、“整洁卫生”为主题的检查评比活动, 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在强化社会公德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提倡中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管理, 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的同学要进行批评教育, 严肃处理, 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 使多数人受到教育, 使不良行为得到警示。

四、引导中学生建立深厚的道德情感, 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 在处理相互关系, 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实而健康的情感, 是激励中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学生能否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不仅受制于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 也受道德情感的驱使。因此, 加强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是社会公德素质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方面要以道德认识为基础, 丰富中学生的公德观念, 以确保其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使善恶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培养中学生对美好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 加深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恶, 以培养他们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

社会公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篇5

认知:

1.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的内容。

2.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情感:

1.愿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厌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敢于批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

二、引入新课

【案例1】“国庆”黄金周期间,部分市民及游客随手丢弃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给原本美丽宁静的大梅沙海滩带来了种.种不和谐音符。“10月1日,清理垃圾95吨;10月2日,清理垃圾100吨;10月3日,清理垃圾90吨,10月4日,清理垃圾65吨。”据介绍,“国庆”长假前三天,因为天气晴朗,每天到大梅沙的人流量都超过22万人,车辆超过2万辆,10月4日因为下雨,人流量才有所下降。

记者在大梅沙海滩看到,很多游客都习惯于吃了东西后把垃圾留在原地,海滩上四处都是饮料罐、塑胶袋、玉米棒、糖纸、烟头、瓜子壳等。愿望塔下,游客随手丢弃在沙滩上的垃圾格外碍眼,孩子们在沙滩上垒“沙堆”时,不时还挖出来一些啤酒瓶盖类的“怪物”,不时皱皱眉头,甚至还有被碎玻璃片划破手的现象。

一位清洁人员告诉记者:“像塑料袋等稍大一点的垃圾,还能一个一个地捡起来,可很多人把瓜子壳这些小东西扔在沙滩上,却不知道这些东西会永远留在沙子里,根本清理不出来,时间一长,这么漂亮的沙滩就会被破坏掉!”“五一”前三天,政府有关部门每天出动120名清洁工,从早上一直忙到夜里,专门清理大梅沙的垃圾。一位开垃圾车的师傅说,现在每天垃圾量比平常至少多了10倍,“大梅沙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难道人们不能给大梅沙留下一点清洁?” 【案例2】 《无极》毁天池是对社会公德的挑战

电影《无极》中那些令人神往的青山绿水、碧草鲜花,有些人们再也看不到了,毁掉它们的正是这些美丽画面的制作者。 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地处海拔

4000多米的高山,池水清澈澄明,池畔遍布罕见的杜鹃花,周边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草地。 电影《无极》剧组的到来使美丽的天池犹如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不仅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垃圾遍地,天池里还被打了一百多个桩,天池边禁伐区的一片高山杜鹃被推平,用沙石和树干填出一条简陋的公路,一个混凝土钢架怪物耸立湖边,一座破败木桥将天池截成了两半。

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

因为拍摄影视剧而破坏当地环境,近年来时有耳闻:

案例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有哪些共同点?

三、讲授新课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社会公德的定义及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的内涵: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对照这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文明礼貌

生活礼仪,社会礼仪,场馆礼仪。

[案例]: 76岁老农遭执法者掌掴,称卖红薯系为儿子挣药费

2、助人为乐

[案例]:感动中国:白芳礼 蹬车56年,支教。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

3、爱护公物

请同学们列举学校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与爱护公物相背离的行为。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内容。 低碳生活从衣食住行做起。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食: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

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用:节电、节水。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随手关灯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如果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此外,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工作时,单面纸要重复利用,能电子化办公的少用纸张。 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少。此外,排气量为1.3升的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

5、遵纪守法

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四、课堂小结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公德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①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礼貌谦让,尊老敬贤;帮助人们提高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安定,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识;此外,注重环境建设,提倡人人讲卫生、保清洁、爱自然、节能源,促进我国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少年公德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2、青少年公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德育的培养放在青少年发展的首要位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讲到:“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这既是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与期望,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3、青少年公德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而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社会。要真正在做到这些,离不开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离不开平安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法制的完善,离不开个人公德水平的提升。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應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和谐社会的建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

二、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青少年被誉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整个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被认为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然而,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公德缺失现象却另我们十分担忧。首先,自我反思意识。青少年时常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但却缺乏从中反思并汲取经验教训的精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犯错后不从自身出发找原因,甚至有对思想教育抵触的情绪;其次,缺乏责任观念。做事得过且过,甚至逃避,欠缺一种从我做起,为维护社会文明和谐做贡献的意识;再次,缺乏向上的理念。②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青少年应该把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懒散、贪玩、享乐、缺乏上进心等现象依旧存在于青少年之中,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而行为好坏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最基本的显现表现,作为青少年,理应是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但由于多种原因,青少年的道德整体上表现的不太理想,并突出的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缺乏诚实守信观念,骗长辈、骗老师、騙同学;无长幼尊卑观念,公共场合不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脏话、粗话脱口而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缺乏维护良好环境卫生的习惯;不注意公物的保护,随意刻画、践踏草坪……,这些都反映出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淡薄。

3、缺乏较强的法纪意识。近年来,媒体时常报道青少年违法乱纪事件,且犯罪手段愈加暴力,犯罪类型愈为复杂。法制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乱纪现象日益突出。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残忍地将四名同学杀害;2010年,药家鑫事件也再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演变成了故意杀人案件……这类案件都值得我们反思。此外,在学校我们还可以看按到诸多违反校纪校规的情况:学生聚众斗殴、赌博、抽烟、酗酒、夜不归宿……这些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到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有碍青少年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形成。

4、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青少年的跟风习气愈发严重:看到其他同学穿奇装异服,觉得很酷,也跟着穿;看到同龄人使用高档消费品,觉得很时尚,自己也跟着买;看到别人“打抱不平”,觉得很有江湖义气,也跟着学;把遵守优良传统看成是落后的象征,而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看成是一种新的追求……正是由于青少年在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思考,导致其对荣辱、是非、好坏的不分,才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公德养成及践行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nlc202309091450

三、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成因分析

1、缺乏积极勤奋的学习干劲

学习是指习得一切有利于自身提高与发展的事物的过程,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充实头脑;也包括实践方面的锻炼,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比例失衡,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方面的锻炼,不会从实践活动中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化自身行为及思想;其次,单纯地学习一些学科性知识,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目的,完全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完全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社会公德的缺失。

2、过分沉迷于时代新兴产物。新兴产物是时代及社会发展的表现,给青少年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然而,也导致许多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沉迷于其中,就出现了这些现象: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电子产品玩游戏、看娱乐节目、搞网络社交,仿佛这些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向父母索要所谓的奢侈品,盲目追求高消费,并进行攀比,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日常生活中谈论的话题也是与此相关的消费、娱乐、吃穿,完全没有自身如何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理念。过分沉迷于时代产物最终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侵蚀着其道德水准,降低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也损害了其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发展。

3、自我心理膨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作为家庭里唯一的孩子,势必会受到长辈的宠爱,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但过分的关爱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目前,有不少家庭过于宠爱孩子,对其娇生惯养,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甚至迁就,孩子的要求甚至成为了圣旨;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家长不批评教育,反而一再原谅,甚至偏袒、放纵。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使青少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以为是,为所欲为,毫无悔改之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社会责任感,更为甚者,陷入犯罪的深渊。

4、社会教育举措不利。毋庸置疑,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成为社会公德培养的主阵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的德育教育问题并未能提到一定的高度,开展的不是很充分。一味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心,虽然很多学校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口号,甚至是在德育方面,提出了“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办学目标,但相应的活动并未开展。有些活动虽有开展,但仅仅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并不是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公德为目的,也没有一个长期性的贯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活动是开展了,但确实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在校园我们还是能普遍看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师生冲突,违纪乱纪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公德培养缺失所导致的后果,也值得学校去反思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5、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伴随社会多元化而来的除了文明的巨大进步之外,还带来了人世的浮躁和虛华,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看待价值的态度及实现价值的方向,也使人们形成了所谓的雾霾心理——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人的心态出现了变化,变得焦虑、急躁,从而在社会上造成的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病态心理。青少年本应该在一种积极健康且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但正是因为这种浮躁虚华社会风气的存在,使得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不正之风的影响,其心理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欲望太强太多、眼花潦乱,使人心情急躁;好逸恶劳、不愿下功夫,总想不劳而获;不务实、好虚荣……种种雾霾心理使得青少年不能将精力放到学习、健康成长及正能量弘扬上,所以,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违法乱纪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便可想而知。种种不良现象表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教育缺乏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1、公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校园作为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教好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素质之外,更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公德作为道德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青少年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最容易忽视的行为。因而,学校教育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社会公德的教育及培养。

(1)公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各级学校都应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让青少年在课堂中学习社会公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熏陶,先从意识上具备相应的行为规范,然后才能在行动上有所建樹;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是最易接受德育教育的,因而更应加强对其社会公德的教育与培养,使其从小具备社会公德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言语及行为习惯,并在以后的个人成长中得以升华。

(2)公德教育与校园实践活动相结合。各级学校要定期开展各项德育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各类活动中践行社会公德所体现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利用好中国或世界公共节日这一平台,在世界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公众节日里,大力宣传相关主张,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则具有重要意义,这更能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得到启迪,更有利于其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

(3)公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相结合。各级学校要把德育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的重点,并且要形成相应的制度,按照制度灵活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确保校园社会公德的培养有制度保障。要创造一切有利于社会公德培养的制度措施,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并把相关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校园社会公德教育与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公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家庭教育担负着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责任,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态度,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家庭的长期影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因此,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nlc202309091450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子女学习的典范。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自觉维护社会安定;为人处事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要保持环境清洁、保护环境和资源……只有父母在这些方面为子女树立了优秀的榜样,耳濡目染之下,子女就会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践行社会公德所体现的要求。

(2)理性爱戴子女,正确对待孩子的不文明行为。青少年子女毕竟心理和生理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纪乱纪、顶撞长辈及师长、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有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戴天经地义,但也要有度。如家长对于子女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包容,过分的宠爱,不做出任何指正教育,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发展成为陋习,甚至恶习,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及日后发展非常不利,表面上是爱戴,实质是溺爱。对于青少年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告诉子女利害关系并给予指正和教育,把种种不文明行为抹杀在摇篮中,以免错误重现。家长只有理性爱戴子女,正确对待其不文明行为,才有利于孩子社会公德的培养及践行。

(3)创造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亲切和蔼、温暖、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人际关系和谐,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没有争吵,为了家庭成员的发展及家庭目标的实现而奋发向上。要建设“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帮助青少年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幫助,尊老敬贤的好品格;建立诚实守信、礼貌谦逊、待人和气的人际关系。这样,青少年子女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公德所倡导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良好行为习惯。

3、公德教育與社会影响有效结合。如同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对其社会公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可以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激发践行社会公德的积极性;反之,则可能使青少年的思想发生扭曲,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形成。

(1)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中的真善美,传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事迹、好典型,弘扬社会主旋律,让青少年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感知正能量、积累好品德、学习新理念,做社会满意青少年。

(2)组织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青少年接触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青少年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可在青少年中开展尊老敬贤、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资源等义务活动;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宣传党的主张、维护社区稳定团结;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纪念馆、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及优秀文化。通过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培养青少年礼貌谦逊、待人和气、爱护资源环境、诚实守信等优秀道德品质。

(3)建立建全青少年法制教育制度与机制。虽然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丑恶文化产品屡禁不止、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根除,这些不良风气看似对青少年没有直接影响,但却在无意中严重侵蚀并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与机制,严惩社会不良风气,遏制不正之风,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的社会基础。

五、结语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及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出现一系列新形势的情况下,国人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价值观也更加开放多元,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公德的践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被誉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及培养,青少年的未来令人堪忧。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培养不仅关系着一代代青少年的,而且还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程度,更关乎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看,新形势下青少年年社会公德的培养应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68.

[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12-12-18.

[4]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7

关键词:高尔夫文化,社会公德教育,影响,特征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道德准则。[1]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的高低反映着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当代大学生正接受着高等教育,是国家的建设者、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公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学生目无尊长,为我独尊、注重自我个性,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程度,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会影响当前整个社会风气、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高尔夫是一项严格要求遵守礼仪、规则,时刻为人着想的自律、文明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与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尔夫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高尔夫运动精神——“超越于球技之外的高尔夫文化、文明,集高雅、诚信、自律及博爱于一体的运动”。大部分的参与者对自身球技很关注,然而,只有在赛场上遵守规则与礼仪,懂得谦让、友爱的人,才能真正深入领悟高尔夫文化内涵,才会更加受人尊重。正因为高尔夫特殊的文化性质,才使得它在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法纪”等方面有着独有的作用。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养成社会公德意识、宣传维护与践行社会公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 1文明礼貌、友爱谦让

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日常生活注重以礼待人。礼,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减少纷争,缓和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高度文明、礼貌谦让的体育运动,不仅仅运动形式有所呈现,其具体内容也有所规定,规则中有阐明,不论对抗有多么激烈,所有运动员都应自觉遵守运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主要表现在:着装要求,几乎所有球会俱乐部认为着装不整齐,不符合高尔夫运动的要求,是对俱乐部及其个人的一种侮辱。如着装必须穿带领的T恤,杜绝牛仔进入高尔夫,女性不能穿暴露的服装等;开球时,要准时到达指定开球的发球台,在开球时要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嬉笑;球道上击球时,如果别人在击球,就不能讲话或空挥杆,不能在打球过程中吸烟,同时应将手机关机或静音,避免影响同组球员。击球时要将击起的草皮捡起放回原处,并铺上细沙。球落入沙坑,要从离球最近且沙坑坡度较小的地方进入,击球后将沙坑耙平,以免影响其他选手;果岭上,不能踩踏别人的推击线,保持安静等。可以说高尔夫礼仪贯穿整个打球过程,如果不能遵守礼仪,那么你将很难融入高尔夫,甚至很容易让别人失去对你的尊重,在整个赛场上所呈现的是高度文明氛围,是一场真实的文明礼貌实践活动,不仅是球技的较量,更是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的展现。

1 . 2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最大限度保持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地下井铺设补给水时要设计回收渠道,尽可能收集雨水等。进入高尔夫球场,要求参与者爱护场内的设施设备,如整个球场绿葱葱的草坪,给人一种环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在打球过程中,要将击球过程中被铲起的每一块草皮捡起来放回原处,然后铺上细沙踩紧,恢复其原貌;球落入沙坑后,要从离球最近且坡度较小的沙坑边缘进入,击球出沙坑后,用沙耙将沙坑耙平恢复原貌,并从原路返回;在高尔夫草坪维护精细的果岭上,不能在上面随意跑动等。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地球、大自然不被破坏,高尔夫运动的这种实践过程中时刻伴随着礼仪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

1.3 遵守法纪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对自身行为及内心欲望自我控制的自觉自律品格,需要规则、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的高度自觉、高度自律行为。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规章制度、破坏环境等。高尔夫文化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守法品质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运动的高度自律性和自觉维护规则。高尔夫成文及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充分展现的是运动的整体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高尔夫规则中最基本的出发点:(1)所有参赛者必须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比赛;(2)在其比赛过程中,要客观地处理对自己有利的状况,如开球时间、水障碍区处罚杆的处理、遗失球的处理、差点规则等,在保障人们行为举止得体而规范的同时更是确保了球场的运作顺畅;(3)在大多数高尔夫比赛中没有裁判监督,主要靠同组队员相互监督及运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机制对守法品质、维护法制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则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故意违规,如将球移到较好的位置,将会受到处罚,甚至被人嘲笑、不被人尊重。2自我调控,自律克己等品性。违反规则往往是出于某种利益,而高尔夫时刻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博爱胸怀。3培养自省与改过的品质。在其运动中因为没有裁判随时在现场,参与者只有依靠自己自觉思想,反思自己行为的合规则性[2];在比赛中,有些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不会受到处罚,但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可能会罚杆甚至取消必比赛资格。如9月12日,美巡赛中国赛-凯迪拉克锦标赛第二轮开打,张新军因为首轮签错记分卡被DQ(取消比赛赛资格),这是张新军继6月份的上海览海公开赛之后第二次因签错记分卡被DQ。高尔夫规则以特有的语言,规范了球场秩序,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了规范的社会环境,这些对公德意识和公德责任的培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高尔夫文化内涵中社会公德教育特征

2.1 文明自律性

环境可以孕育人的品性的形成。高尔夫是一个高度文明、自律的运动,为社会公德教育营造了很好教育氛围。高尔夫礼仪时刻都让人们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不管高尔夫参与者是在竞技运动中,还是在高尔夫会所,如果不遵守礼仪,就很难融入高尔夫圈子,无法真正享受高尔夫运动的魅力,更无法体验别人对你的尊重。当参与者进入高尔夫球场之后,一切的言行举止都要遵守礼仪、运动规则,而礼仪和规则所体现的是一种高尚、诚实以及博爱的高尔夫内在精神,无疑符合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在高尔夫技术交流中,不仅仅是技术技能上的交流,更多的是球场礼仪规范、诚信、为他人着想的友爱友善的高尔夫运动精神的传递,[3]效仿他们的人格品性、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的养成、教育的效果,是受教育者们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高尔夫运动中没有裁判随时在现场,它要求参与者自觉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规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对规则的尊重,表现出自觉自律的行为。只有把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的道德教育才是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教育。[4]

2.2 诚信友善性

诚信是人们的第二个“身份证”,包括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中的信用。即待人处事真诚、诚实、讲信誉。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责任感。高尔夫是一个高度自律、讲究诚信的运动。在高尔夫比赛中,没有裁判随时在场,但有许多状况且不容易被人发觉的利己行为,参与者要诚实地处理每一杆,如可以将长草区的球移动到较好的击球位置、水障碍区击球处理等,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举止言行都须高度自律。“诚信、遵守礼仪、为他人着想”等高尔夫礼仪规范,时刻牵引着人们吸收和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人性品质。这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无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和谐社会形成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文化积淀。

2.3 持久实践性

社会公德区别于其他的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表现的是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书面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际行动中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责任感。社会公德教育不仅是要把道德标准灌输到大学生们的头脑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或做什么,更应该、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实际行动中以道德标准、社会公德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社会公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目前的思想、情绪、观念都还未形成稳定,需要潜移默化地良好环境影响,带动和鼓舞正化自己的思想。高尔夫运动的内在精神,正是符合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将社会公德教育内置于运动之中,不仅可以促进运动的发展,更能实践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更是一定社会的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一定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3 结语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点滴谈 篇8

一、幼儿存在知行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1. 教育方式不全面。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多停留在抽象说理上,缺乏实践训练,使得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只在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概念,难以将所知道的社会公德理论付诸实践。

2. 缺乏实际生活体验。

幼儿与外界接触及自主的人际关系少,独立进行社会道德行为判断的机会不多,加上成人的过多呵护,公德教育未能得到反复强化,印象不深。

3. 家庭的不良影响。

调查发现,一些家长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许多不良行为,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孩子的公德行为不但得不到赞赏,反而被讥为“傻”,抵消了幼儿园的正面教育效果。

二、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们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让幼儿把所学的社会公德教育付诸实践,使幼儿对社会公德知行一致。

1. 结合一日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利用晨间和户外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晨检时,提醒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在户外活动时,当幼儿碰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忙时,教师可要求他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当然教师也不要忘了及时回应。

利用集中教育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要渗透到每个学科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中,通过阅读、看图讲述、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认识到要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活动中,提出“同伴摔倒了,我们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

利用游戏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训练。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要结合游戏活动进行公德行为训练。游戏首先使孩子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不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习判断善恶、美丑、好坏、是非等简单的社会公德行为准则,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如玩“小汽车”音乐游戏时,我特意编制了角色游戏“上外婆家”、“去超市”等穿插其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文明做客、礼貌待人、文明购物等公德行为的模拟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和体验。

2. 创设情境,强化社会公德教育。

幼儿在园内实际上也是处于一个微型的“社会”中,时常会遇到各种涉及公德的情境。如饭前幼儿都要去洗手、喝水等,经常会出现拥挤现象;美工活动中常会无意丢下纸屑和废物,影响环境卫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利用小品、情境表演等创设情景,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通过暗示、提示、活动等主动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强化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如带幼儿秋游,事先提醒幼儿不能随地小便、吐痰;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随便站立或走动,不能光顾自己看得舒服而妨碍别人,适当的时候要鼓掌等。

3. 家园合作,共同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源。家园要密切联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因此,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明确“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及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做家长的工作,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人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成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把幼儿培养成一个有公德的人,成人首先自己必须做一个有公德的人;要求幼儿不做的事成人自己绝不做。如家长带孩子外出或与人交往时,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好孩子学习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教师的公德榜样更多地表现在对待幼儿上,如平常请幼儿帮忙做事时,教师要认真地道谢;发现幼儿乱扔纸屑,教师不能只站在一旁高声批评,而要采取行动让幼儿知道应该把纸屑放入垃圾桶。教师要注意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讲一些优秀儿童遵守社会公德的事,要求幼儿把这些人作为榜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并把本园、本班幼儿的公德行为画成张贴画,引导幼儿效仿,激发幼儿的进取心。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提高幼儿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光靠条文、提要求是不行的,因为幼儿难以接受,记忆也不深。我们要注意根据社会公德教育主题的需要,将要求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收集图文资料让幼儿观看,并请家长配合在生活中涉及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幼儿观看、学习,让幼儿在直观形象的活动中、在娱乐中接受社会公德教育,加深他们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9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和需求不断增加, 只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 在掌握本领的同时, 抓好技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是满足岗位需要、胜任一线工作的基础。

一、当代技校生思想道德基本现状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技工院校对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诚然, 大部分技校生能做到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现代公德的观念、意识、责任感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体现, 并以行动实践“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但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社会公德失范的技校生, 并表现出许多社会公德不认可的做法。包括: (1) 卫生习惯差: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2) 漠视规章制度:早恋、随意插队、抽烟喝酒、小偷小摸; (3) 学习目的不明确: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成为习惯……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健康成长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后果令人担忧。加强和改进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因而显得重要而紧迫。

二、技校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探析

(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

社会公德集中体现并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礼仪、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涵,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但实际上, 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分数轻素质, 以分数的高低来定义学生的优劣, 以排名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素质培养只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公德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 教育目标空泛化、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过程抽象空乏, 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 没有道德实践的道德行为怎能提升个人能力?

(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制约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 许多家庭都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尤为重视, 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学习上, 片面地追求分数, 忽略了孩子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加上现今的“90后”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人物, 父母往往因溺爱而对他们的各类要求无条件地满足, 对孩子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 更不说教育引导了, 长期下来, 养成了孩子娇气、蛮横、不讲道理、不善沟通等性格, 并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演变成骄傲、冷漠、自私、孤僻等不良习气, 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德意识之上。此外, 父母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 但由于他们很多时候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孩子面前漠视社会公德, 甚至抱怨、指责, 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青少年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 为成为正式社会成员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扭曲了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尊老爱亲、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弱化了人们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方面的作用, 个别技校生自控力不强, 在社会上诸多不道德行为面前, 失去了判断力, 放弃了高尚精神的追求, 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逐步取代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的情绪在滋长, 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四) 技校生自身思想行为的弱化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当代技校生朝气蓬勃、年轻活泼、思维活跃、积极上进、想象丰富、勇于创造, 但同时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是非辨别弱、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 活泼与沉默、单纯与复杂、坚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矛盾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付出得不到肯定、生活不顺心等, 对社会某些现象和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 道德观念淡漠, 人生天平发生倾斜,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凸显, 消极不满、自暴自弃、冷漠自满、随波逐流等情绪也随之产生, 打牌、抽烟、逃课等不良恶习逐步显现, 更甚的部分学生由于家庭问题、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自卑、沉默、消极、仇恨, 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 都对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做好技校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切实强化对技校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积极的、促进的。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只有优化公德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公德环境中成长, 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学校公众号、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等宣扬正确的公德意识, 树立学习榜样, 宣传先进人物事迹, 摒弃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 形成人人讲公德、处处讲文明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政治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课的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等, 同时也要以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 注重运用以较高的理论水平, 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 抑制不道德行为, 规范、强化社会公德, 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不断实践, 不断提升。

(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技校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克服盲目与无知的有效方法, 是培养技校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正常有序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规范, 形成制度, 约束自我, 并在实践中增强道德需要, 形成人生价值, 塑造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强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技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 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释疑解惑, 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通过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公德行为习惯。第二,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 通过情绪测试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是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建立跟进和回访制度, 分析其出现心理状态的原因, 正视自己, 摆脱矛盾、困扰和不良心态, 消除因心理精神疾病带来的不良因素和影响。第三, 每学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让学生在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和课程中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并持续一生, 不同的社会氛围, 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各不相同, 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建设良好社会公德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技校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的提升。第一, 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作用, 正面宣传, 以弘扬正气为主流, 为良好社会公德建设创造正面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 但又是最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文明、讲道德的氛围中, 对个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 全社会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让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品德与社会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5) .

从课桌文化审视大学生社会公德 篇10

基于种种原因, 流行于当下大学校园的课桌文化却始终以一种消极文化的姿态出现, 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课桌文化之所以产生其根源是因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无意识的践踏社会公德。课桌文化伤害的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学财产, 更加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培育, 严重损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一、课桌文化及其特点

课桌文化起源较早, 其随着历史的前进, 其内容也各色各样, 变成了校园文化中特有的一部分。

(一) 课桌文化的形成。

课桌文化是当今中国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有据可查的课桌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座右铭”。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课桌文化缘起于鲁迅先生为了勉励自己早起读书、勤奋学习而在课桌上刻的“早”字开始, 此举动虽小, 却因其行为的激励含义和名人效应而被后人广为效仿。

(二) 课桌文化的特点。

高校“课桌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课桌文化具有自由性的特点。在高校, 学生上课不固定班级、不固定座位的这种状况就会使学生大胆地、随意地在课桌上刻画, 可以在课桌上畅所欲言, 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不用担心承担任何责任, 使得“课桌文化”具有自由性。2.课桌文化具有广泛性特点。据调查, 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 (比如英语单词, 数学公式) , 有情绪宣泄的, 还有恋爱誓言, 名言警句, 课堂评价等等, 甚至还有黄色笑话和图画。3.课桌文化具有消极性的特点。课桌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的特点, 尤其是许多不良的课桌文化透视出了大学生自我的困惑性, 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和自律意识薄弱。这些不良的、消极的信息不仅仅污染学习环境, 还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干扰。4.课桌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课桌文化能给具有从众和逆反心理的大学生以新鲜和刺激感, 能引起共鸣[1]。特别是一些课桌文化可谓是先后相继、上下承接, “课桌文化”就会像传染病一样的迅速蔓延, 连续下去。

二、课桌文化成因

大学课桌文化并不是某一所大学的特有现象, 而是普遍存在与所有大学之中,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校园现象。虽然有不少高校曾就清除课桌文化做出过大量的努力, 例如开展清洁课桌—从我做起等一系列的活动, 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课桌文化为何能够风靡于所有高校而不能杜绝呢?

(一)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以及道德水平的下降。

大学生创作课桌文化最直接的损害了公共资源, 透过课桌文化传播了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并没有意识到课桌文化现象极大的损害了社会公德, 所以对课桌文化这种现象本身并不反感, 往往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不但认为这种现象很平常, 而且还明显表现出对此感到很有趣、很好奇。

(二)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的影响。

当前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不容乐观, 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已不堪就业压力的重负,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的言行;就学校而言, 授课的方式与方法与较中学阶段单一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不仅上课时间安排较为灵活, 青年大学生们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时间, 而且部分教师教学的方式、教授的课程内容不能够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 所以就使得为数较多的部分青年大学生心理世界空虚, 感觉无所事事;从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上分析, 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子女较为溺爱, 往往不能够及时的纠正子女的部分不良习惯, 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桌文化的非道德性。

(三) 自制能力不强。

虽然外界有很多因素推动课桌文化的发展, 但毕竟学生才是课桌文化的直接创作者。若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即使外界因素再强大, 也不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 学生也不会做出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行为。

三、课桌文化折射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课桌文化作为大学生心理世界最为真实的反应, 毫无修饰、没有加工, 充分地透出了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因此, 透过课桌文化, 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分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一) 病态的人生观。

大学时代, 正值对个人理想与人生的考量和探索的黄金时期。而从大学生们“发表”于教室之中的各类“格言”来看, 不乏有看破红尘、消极颓废之思想表达。

(二) 低俗的价值观。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为中心, 价值取向功利化等西方不良思想不断的向当今校园渗透着。

(三) 淡薄的道德观。

从“发表”于课桌之上各色各样的课桌涂鸦来看, 其内容无不反映着当今青年大学生淡薄的道德观念。课桌文化中充盈的大量格调低下的文字图画, 如“我是流氓我怕谁”, 透露着当代青年大学生急功近利心理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较为普遍的现状。

四、课桌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是一种破坏公物和污染公共环境的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是一种知耻知善的教育, 只有当学生真正懂得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是不道德的,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建立起道德法庭, 才能杜绝这种行为。

(二)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因而追求低级趣味, 无所事事, 成了课桌垃圾文化的创作者。因此, 治理课桌文化有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三) 有效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发利用各种各样的社团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特殊作用, 帮助特色型大学生社团, 积极倡导社会公益性社团。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确保校园文化朝着正确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在调查高校课桌文化的基础上,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了课桌文化屡禁不止的特殊背景, 以期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培养优良的个人习惯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建设文明校园文化。

关键词:课桌文化,社会公德,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海, 甄巍然.透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课桌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9, 23 (5) :9-1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1-01

90后大学生是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影响着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性基础工程。社会公德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建设及改革能否取得全面、持续进步的主观基础。

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好坏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偏差,不良社会公德行为突出。因此,深入调查分析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水平有不断下滑的趋势,而且形势较为严峻。例如:自习室本来是一个供大家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有些大学生在自习室中去不遵守自习室的规则,聊天,吃东西。在公共场合大声接打电话;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部分大学生不让座;还有比如考试作弊;食堂打饭不排队,乱插队等现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自身具有独立自主,个性鲜明,自我评价较高的特点。他们自身有一套价值理念,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往往不是按照社会公认的规范来看待,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在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家庭背景的不同,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的培养都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公德水平下滑的原因,虽然我们国家的教育正积极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学校以成绩论英雄。对于公德教育的投入也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但不可避免的也使一些不好风气得以进入,再加上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多元化,社会公德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大学生自然也深受影响。

三、提高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对策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要自觉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90后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规范和要求。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文化道德修养。从身边的人学起,学习他们的优秀的品格和行为方式,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内积极参加学校公益活动,而且要也去校外去社会中磨练自己,多多参加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90后大学生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榜样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公德的教育不可或缺的,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在于自己的性格成长和行为方式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上,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父母必要要为人师表,要起到示范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言语行为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儿女面前,应该有一定规范而不是随意为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再次,父母应该为儿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后,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经济上支持儿女的教育,精神上也要强力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

3.学校应加强公德教育。

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道德风气必然影响着在学校学习的各位同学。良好的学风和道德风气也会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起促进作用,所以完善和提高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各种手段,产生一种良好的舆论取向,形成一种人人讲公德,抵制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风气。学校的社团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团要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把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在社团活动中,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其次,学校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90后大学生也少不了规章制度的制约,学校必须负起责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应赏罚分明。最后,学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4.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报纸、电视等媒介积极地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树新风,扬正气,加强优秀先进典型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触犯法律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对于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用社会舆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谴责。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总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促进90后大学生公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思.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J].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01( 4) : 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篇12

(一) 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当前, “80后”、“90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体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热爱祖国, 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调查表明, 大部分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对祖国未来发展前景积极乐观。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 99%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95%的学生最喜欢过的节日是中秋、端午、春节等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2. 热爱学习, 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80后”、“90后”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十分明确, 强调自身努力, 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思考。94%的学生选择面对难题自己思考解决;86%的学生认为艰苦奋斗没有过时;91%的学生面对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受到父母批评时会暗下决心勤奋努力;95%的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能否发挥个人的特长;90%的学生对“老师与你商量, 将你的座位调到学习较差的同学旁边, 你会怎么想?”选择“自己有责任帮助他”。

3. 文明守信,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调查表明, “80后”、“90后”大多数学生崇尚文明、诚信,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 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过生日, 一般花费不超过100元的占70%左右;只有1%的学生看到班上有同学穿名牌衣物, 而自己也要求家长买。买东西时, 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 95%的学生选择主动退还。班上民主投票推选班长, 有90%的学生的态度是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4. 明辨是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我们在问卷中针对当今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态度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 青少年是非观念都比较强, 对周围的诸如破坏公物、破坏环境、不讲究公德等不良现象持批判态度, 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较清醒的认识, 具备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二) 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 也发现“80后”、“90后”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缺失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利意识突出, 自私自利行为有上升趋势。在学习动机中, 50%的青少年是为了“出人头地, 提高社会地位”, 只有47%的青少年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二是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加突出“利益”二字, 现代青少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并把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三是思想不成熟, 自制力不强,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四是诚实守信不足, 缺乏社会文明观念。

二、“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

一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 从而导致中学生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二是文化传播媒体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速度快, 信息覆盖面广, 在给予学生大量知识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将糟粕 (如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等) 展现出来, 一些学生盲目模仿, 极易受腐蚀诱惑, 危害极大。三是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寒暑假中, 一些学生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女由于缺少活动场地, 只能到某些不适宜他们年龄段的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导致个别人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厅, 而这些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是分散在农村的, 且无营业许可证。四是传统美德受到冲击。经济的繁荣刺激着某些人物质欲望的膨胀, 而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遗忘了传统美德, 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些学生心目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在被淡化乃至遗忘, 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等小节问题正在被一些人所忽视。

(二) 家庭因素方面。

在追求好成绩的理念驱使下, 许多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占用, 青少年成了学习机器, 只会读书, 不会做事, 更不会做人。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 社会交往、处事能力也在逐步地退化, 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知道将知识用于实践和应用, 生活上也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关爱他人, 这样的情况也必然影响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状况。个别家庭教育甚至出现空白。一种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后的再婚家庭;另一种是父母外出工作, 子女交由亲属代管的隔代抚养性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社会负面影响乘虚而入, 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会出现厌学等现象, 学生成绩因为厌学出现滑坡也必然影响他对社会公德的正确态度。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家长不能做到言传身教, 有的经常打牌赌博, 有的言行粗鲁, 有的家庭不和, 有的对长辈不尊, 这些不良现象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必然给青少年社会公德养成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一是学校德育教育略重共性, 略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 有时, 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明显不足, 造成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二是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有时有点形式主义。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 好多老师和学生因作业而占了很多时间, 有些活动的开展和设想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

三、解决“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净化成长环境的社会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形态下,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的因素加以监管, 净化社会环境, 进一步清理整顿音像制品、电子网吧、图书报刊等市场, 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和周边环境的整治, 特别是农村的那些黑网吧, 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安宁的外部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民族英雄的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充分抓住入学、入团等重要日子的契机,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扶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还必须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二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 科学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家庭矛盾, 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 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好知识、学会做人。三是家长关爱孩子要有分寸, 适可而止, 要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引导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如何与别人相处沟通, 如何很好地融入社会。

(三) 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学校依然是加强社会公德的主战场, 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学生成长各阶段特点的社会公德课程体系入手, 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各种夏令营、知识竞赛、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做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只有自觉加强公德教育,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逐渐克服不良习惯, 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业宏.公共规范公德意识与公德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

[2] .樊茂春, 兰芳.论和谐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J].文教资料, 2008

上一篇:地方性民族音乐下一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