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24-09-0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共12篇)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西建大信控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调研活动圆满成功

为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服务中进一步落实学校开展的以敬畏middot;感恩middot;责任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高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倡议学生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几名同学分别在家庭所在地展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月2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Auto-coop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团队通过开展网络会议,确立了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活动主题并讨论、部署了活动开展期间的相关工作安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对象等,并安排了每个队员的任务。

2月1日至2月10日,队员们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家庭所在地环保局或居委会工作人员咨询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调研团成员共收回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近400份。小分队按照就近原则,根据队员家庭所在地划分调查区域,扩大调查范围,提高问卷调查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队员们走上街头,向过路市民了解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看法,并且邀请大学生们填写调查问卷。在调查活动中,队员们积极热情,耐心回答市民们提出的问题,向其讲解有关知识,并认真记录下市民们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意见和建议。问卷回收完成后,小分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撰写了调研报告。

此次调研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队员们的实地调查研究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队员们热情高涨,表现了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为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方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范文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 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 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x年x 月 1 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120 份,回收问卷 117 份,其中有效问卷 117 份,回收率 97.5%,问卷容量为 117。

(二)调查问题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 常关注生态环境bdquo;bdquo;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bdquo;bdquo;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 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

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 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2.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 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 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 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 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 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6: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2

关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里, 十八大报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进行布局, 充分体现了国家决策者对于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 为未来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必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下, 不断改善、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 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意识, 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人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观念, 将会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能动的积极作用,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确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指导民众的实践行为,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前提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具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热情, 是社会发展中带动全体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 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决策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向。这就要求他们首先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而且还要致力于社会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 将会以点带面, 全面促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这将加快和谐社会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生命价值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树立生态价值观, 将有助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以帮助大学生站在21世纪历史的高度, 了解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基础, 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 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科学的角度, 用联系和发展的理论, 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观,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不仅重视人的价值, 而且重视自然界的价值;不仅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关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自身也才能生存的更好。

2.2 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 它内藏着一个大学的精神向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 是其它校园文化表现形态的灵魂。要想在高校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就必须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生态内涵, 从而在全校形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弘扬生态文化就是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形成这种生态文化的氛围,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通过加强生态技术观教育和影响作用, 这一新的技术观念才会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纳, 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首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到要把我国建成“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也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其次,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 为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创造了便捷的条件。最后, 在科技迅猛发展、资讯信息共享的今天, 我们可以借鉴中外成功经验,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3 在实际中践行生态文明意识的理论

在校外实践中增加生态文明的体验。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感受。每学期我们都会跟青岛著名企业进行联系, 如:海尔、海信、可口可乐公司、青岛啤酒等, 安排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 观看企业发展的宣传片, 参观企业文化和创新产品展, 在企业的发展中, 他们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低碳环保节能, 这一理念在产品设计中, 在原材料的选择中, 在市场销售中, 无一不体现, 这一切都对大学生是一个生动的教育, 让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开展以“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青岛”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的确定来源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建设生态文明。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怎么建设生态文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应该担负什么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这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期待在实践活动中, 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 思考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目标的人, 同时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实践中, 能科学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解决现实问题。确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是每一位同学力所能及的事, 也是我们大家都共同关注的事, 作为大学生有必要为此作些自己的贡献, 有的班级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以, 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在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全球环境的绿色化做贡献, 也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等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以校园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大学生具体校园生活进行调查, 提出自己建设性改革建议。学生们对这类主题都非常熟悉, 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对节电、节水等问题的思考, 对学生餐厅用塑料袋装食物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意见, 说明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3 结束语

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都充分意识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提高了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有思想、有技术、有正确价值观的后备力量。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生态问题:环境的污染, 资源的浪费、气候异常, 自然灾害频发等, 这一切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当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思想层面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向。因此,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进行研究探析, 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编.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辛鸣.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 篇3

健全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准确的生态科学知识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的统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唤醒学生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并最终落实到生态环保行动中。

一、整合教材内容,沟通生态理念与社会生活

思想政治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将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融入生活主题和教材内容之中。教师要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正确的发现、发掘和选择,协调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

例如,教师可结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帮助学生增强节约节俭意识,避免铺张浪费;结合“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帮助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和加强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结合“政府的职能”,帮助学生明确政府要维护群众的生态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帮助学生体会生态文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意义,等等。此外,教材中诸多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图片图表、经典案例等,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人类只有具备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具体成因和解决措施,并付诸行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素材,沟通教材文本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知识,践行生态理念。

在学习《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笔者引用了如下素材:今年1月,我国京冀鲁豫鄂赣等地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北京出现了最严重的雾霾天。政府也提醒市民,“亲们,尽量宅着吧,出门记得戴口罩。”德国《时代》周刊报道说:“北京人已经习惯了恶劣的空气,但没人记得以前曾经出现过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气。一些人担心‘呼吸致死’。”而直接推高北京最严重雾霾成因的PM2.5中,北京市机动车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大约占到22.2%,燃煤大约占到16.7%,扬尘占到16.3%,工业占到15.7%。因而在具体的治理上,除了“改造生产方式”,更应该从根本上“改造生活方式”。设问:(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问题上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好自身职能。(2)请你设计一个促使人们“改造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治理雾霾的行动方案,并说明其经济生活依据。

这样的素材处理方式便于学生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沟通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从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从日常经济生活中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等角度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从而在问题探究中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并转化为行动。

二、挖掘乡土资源,增强生态理念认同教育

无锡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已经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在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涵盖了经济体系、环境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乡土资源。

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本地生态环保典型事例,帮助学生在身边可触可感的生态案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增强对生态理念的认同。

例如,在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时,笔者列述了如下材料:太湖岸边,生态景观林带宽阔悠长;古运河畔,十里风光带建设如火如荼。马山脚下,自然村落粉墙黛瓦;吴博园里,农耕湿地尽显田园情怀……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将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倾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确保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花园城市、美丽乡村。设问:(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美丽无锡”应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2)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开展“美丽无锡”主题创建活动,请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自己可以怎样做。

学生对于无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等有一定的认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自信。例如,作为无锡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为主题活动建言献策;或参与民主管理,投身生态社区建设;或参与民主监督,保证创建活动造福于人民。此外,还可以结合无锡蠡湖科学治理,学习“围绕主题,抓好主线”;结合无锡生态旅游发展,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结合无锡“美丽乡村”评选,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文明典型事例,增强了学生对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和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

三、融入社会实践,引领生态文明践行

思想政治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主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探究活动:中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就业压力。请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态建设事例,分析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分组学习。有的小组系统查阅了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寻找事件原因和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并从政府的治理措施、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等角度,分析科学发展之策;有的小组根据“PM2.5监测网”中的监测点数据,绘制了无锡全市和市北高中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AQI)阶段变化情况,并探寻空气质量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的小组实地走访了清名桥、惠山古镇、荣巷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无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对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等等。如此,将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潜能,通过自主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仍需教师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4

本次社会实践积极响应团委号召,贯彻“八字方针”和“四个全面”精神,为建设美丽河南贡献我们的一份微博之力。在社会实践的这八天里,我们团队将以城镇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以及对交通文明知识进行宣传在鄢陵县及其附近县内进行走访调查,为美丽河南建设出力,到今天为止,我们团队时长八天的社会实践已经正式结束。

最初,我们联系了当地交警支队后,我们团队成员便在交警的指导下在十字路口维持秩序,站在那里才更加明白了交警同志的辛苦,也注意到许多不守法现象,有许多人不管红绿灯,不顾危险横穿马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止,为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交通情况贡献一份力量。

后来我们陆续在东大街、西大街等人流量较大的路段继续协助交警指挥交通。相比前两天的情况来说,东街附近的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到位,横穿马路,闯红绿灯的现象基本没有,但仍有个别路人翻跨栏杆,经过我们团队的维持,到傍晚,即使是下班高峰期秩序也十分有序。烈日炎炎,不变的是责任感。八天下来,非常辛苦,但也值得。交通规则是为了每一位公民制定的,它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道德的约束。我们每位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和志愿者的维持是必须的,更多的还是需要每一位的努力。

最后的两天,针对这几天我们团队在帮助维持秩序时的观察,我们设计了一个面对无车一族行人的调查问卷以及其他行人的交通知识问卷调查,以分析市民们平常交通的行为和态度。上午仅两个小时的时间便有十三位市民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下午,鄢陵交警支队大队长姚队带我们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问答,我们市民对交通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并给当地居民赠送了交通规则手册。

文明交通从小事做起,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市民更要为自己的城市负责。我们团队的问卷调查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拥有更美好的形象和明天!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5

7月26号,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古村生态文明实践团的队员们早早的起来,之后便聚到一起讨论今天的采访对象,大家特别高兴,因为当天的采访对象是村长。

由于实践团调研的村庄是个旅游景点,所以村委会的日常工作还是很忙的,经过一番讨论,在队员建议下,实践团队于上午10:00正式出发,为了不打扰村委会的`工作,实践团只派出一些代表前往采访,村委会是一个二层小楼,一进入村委会便能感到一片忙碌的气息,实践团的一名同学向里面的一位工作人员打听到村长正在开会,需要等一会,不久后村长开完会出来了,当实践团的同学们说明来意后,村长很高兴的同意了,实践团的记者便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采访,实践团记者详细的了解了当地的环保措施,村长说当地与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签了合同,村中将古建筑留出来作为景点,再从中雇佣一些村名,每天定时的清理垃圾,并雇佣建筑公司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当谈及由于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对古村环境的影响时,村长很有感慨,他说这也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目前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规定,限制了机动车的数量,并强制要求使用节能产品,限制露天烧烤的数量,不准许有污染的工厂在附近落户,最后村长还在实践团队的实践册盖了章,对中国矿业大学做出很高的评价,并欢迎中国矿业大学的同学再次来。此次采访在合影后圆满的结束了。

通过此次的采访,让实践团队对古村当地的环保措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村长队员的实践册上盖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6

迎恩铺“老干部、新观念”创建文明生态村

--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调查报告

赵县新寨店镇迎恩铺村是纯农业村,全村1380人,350户,耕地面积2728亩。自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共投入6.7万余元,对村内主要街道实施绿化,栽

植松树、冬青500余棵,对主要街道铺路沿石、砖砌便道600余米,目前建沼气池80个,达到全村总数的22以上。在群众性文娱活动中,组建了100余人的秧歌队和锣鼓队,购置了旱船、服装等文娱用品。秧歌队、锣鼓队组织健康文体活动替代了打麻将、甩扑克、说闲话等不良习气。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勤奋务实争相致富的人多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融洽、邻里和睦,处处体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气息,处处显示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新气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中,有几点值得肯定的做法。一是推动工作开展,必须优化村班子思想。该村班子成员大部分是30年的老党员,工作20余年,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但他们能够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号召,抓住时机创建文明生态村。始终坚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扎扎实实的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迎恩铺村是传统农业村,经济薄弱,上级补助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但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一部分是向有关部门争取的,另一小部分由施工队垫资建设,使创建活动稳步进行。二是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工作开展。针对街道垃圾卫生问题,动员党员干部分片划段承包街道卫生,临近街面的环境卫生由临街农户负责,从而解决了街道卫生保洁问题。党员干部上街义务劳动,清理街道垃圾,为群众作出了表率,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因此,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活力源泉。三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多挖信息资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经济增收创建新路子。村干部主动与新寨店工业区企业建立劳务信息联系,及时为村民提供劳动岗位信息。依托淀粉加工企业,该村从事煤炭、玉米、淀粉贩运等运输队伍不断扩大,据统计,该村350户人家中汽车、三轮、拖拉机的拥有量达260余辆,户均3/4车,日均收入近60元,真正富裕了全村的农民。四是在改变农民精神状况的同时又提高生活质量。秧歌队、锣鼓队的组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了群众的身体锻炼。通过多方宣传扩大组织的影响,在2005年11月份与金赵州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举行酒文化文艺宣传活动。宣传队伍达50余人,围绕赵县县城巡回演出十天。此次宣传活动仅十天就为组织创收1.5万余元,真是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有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且让农民看到了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五是政务公开,发扬民主。班子成员以身自律,坚持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作风。村主任和支书都常说:“村里虽是清水衙门,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心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身份,不沾村里一点光,坚决不让村里有外债。”长期以来就建立村财务透明制度,坚持把每一笔笔收入、支出列得一清二楚,及时公开帐目。凡是花钱的事,都经过村民代表讨论通过,接受群众监督,都给群众讲明来路和用途,群众心里明白了,对村班子信任了,村内各项工作就更顺利了。正如中医学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们更应给把它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及时和群众沟通,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干部之间的鱼水之情,积极配合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

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一下有益启示。

1.建设文明生态村要从强化班子抓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迎恩铺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成功,不但得益于有个勤奋务实、勤政廉政的好带头人,而且得益于有个团结战斗、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他们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较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党员干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实惠让给群众,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上,要做到勤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才换人,尽量保持农村干部相对稳定。

2.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必须转化农村经济机制。我县多数农村都是传统型农村,要发展必须依靠搞副业,积极寻找依托或创建项目,根据自身或周边有利条件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扩大影响、形成规模走集体致富致主义道路。

3.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必须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抓现代新农村建设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又是当前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因此在创建活动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政府不能包揽一切,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广大农民群众是环境的受益者和创造者,也是环境的维护者,他们才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主体。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发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文明生态村建设重大意义的同时,要首先统一领导干部,特别是基础干部的思想,可采取分批组织村支书到本地或外地参观学习,邀请专家进村指导等多种形势,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好处和实惠,是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自觉转变行为观念,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使文明生态

村创建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 篇7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实施路径, 因此, 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都应该思考自身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 即必须做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域、全程和全部环节进行, 必须能够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有效手段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一、注重顶层设计, 形成制度化的教育理念

生态文明充分展现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给予人类的不仅是环境等物质财富, 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通过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学习及宣传渠道将生态文明教育贯彻下去, 使得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人”, 而且是“生态人”。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形成制度化教育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乃至技术发展模式。对于政府而言, 应通过立法, 努力使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大力限制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技术落后产业的发展。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 发展的目的不在于GDP的增长, 而是要保护生态, 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使得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相适应。同时政府可以从科研项目审批、社科基金申报、经费报销等方面,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题给予倾斜, 并进行一定的政策鼓励, 对于较好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广采用。

对于社会而言, 应通过制度化的参与, 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社会要通过大学生的有序参与来推动实现生态文明, 满足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通过强化生态文明的精神理念来带动和引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同时, 媒体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 媒体的宣传推广, 意味着研究成果容易得到更大范围的认知与认可。媒体可以对相关调查研究的进展关注、对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困难予以报道, 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对于高校而言, 针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不足, 对于一些基本的生态文明常识还不能掌握的现状。高校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 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从世界观、伦理观、消费观、成才观及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实施系统有效的引导, 实施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平等观教育, 生态责任观教育, 生态消费观教育。

二、狠抓主题教育, 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生态文明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在已往的历史中, 在经过了最初的蒙昧状态之后, 已经走过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程。今天, 文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生态文明的阶段。这意味着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今天文明水平来得不易, 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 要对大自然有感恩之心。

大学生是社会的人, 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 必然要与自然、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外界连接在一起。如果大学生不知道感恩, 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惠, 那他就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精神, 这种精神会指导具体的行动。

心理学家认为, 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者往往是由于缺乏爱感和内疚感, 导致不关心他人, 没有责任感, 无法与人交往, 无法实现社会化过程, 而成为道德上贫乏、淡漠甚至于冷酷的人。感恩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成为主题教育之一, 大学生要把人类文明的成果看做是自然界和人类和谐共生的结果, 把大学生感恩的动力化为不断朝着生态文明目标奋斗的行动, 促使大学生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 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 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之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由于缺少日常实践的机会, 急需通过参加生态文明的实践来增长才干。整个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培养内部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同时也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形成从“生态”角度看待问题的行事风格, 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更多的时候是思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 在未来如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 应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这包括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综合调查等多种方法。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引导他们向社会学习, 提高认识、分析及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健全条件保障, 打造常态化的教育形式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建设。对于教育者而言, “实际地体验怎样想, 怎样做才有益和才有效的基础上形成思考与行动的模式”[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理论提升, 体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高校要切实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要像重视“两课”一样, 要让生态文明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通过组织理论研讨和征文活动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丰富内涵;要组织形势报告会, 组织编著适合大学生需要的生态文明教材, 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从高等教育的内容来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高校的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生态文明的内容。同时加强科学研究, 对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给予科学地回答, 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作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支持大学环保类社团开展活动。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 各高校环保社团分别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比如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世界臭氧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等机会, 各高校环保社团分别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但是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环保类社团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活动尚有提升空间。高校环保社团应经常举办一些座谈会、研讨会, 开展生态文明知识问卷调查, 组织生态文明知识竞赛, 举办环保知识培训班, 举办环保展览等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生态文明相关评价体系不仅要研究, 更要经过充分的实践来检验其科学性。高校应在课程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方面形成合力, 努力营造学习研究生态文明观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从而检验教学成果并反馈于评价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体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 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如男生与女生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角度不同、生态知识背景不同, 不宜采取完全相同教育教学的方式, 我们应充分考虑群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结语

总之,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在实际调研基础上,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就业各个环节, 形成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良好机制。

摘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认识, 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其实施路径, 可以从注重顶层设计, 形成制度化的教育理念;狠抓主题教育, 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健全条件保障, 打造常态化的教育形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18.

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情感实践

一、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一些价值观念极具现代意蕴和时代气息。道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在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等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后指出,人类只有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才能有“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昌盛繁荣,生机无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仁民爱物”。董仲舒也认为,仁爱所及应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万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佛家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未能客观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生态及地理学家在考证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时也发现:人类活动如果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即使可以把当时的文明水平推向一个暂时的高峰,最终也必将因受到自然的报复而使文明丧失。我国西部的楼兰古国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等的辉煌与衰落都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要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在这方面稍显滞后。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还须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意识、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生态文明意识是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思想观念形态。

生态问题是人自身的问题。它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无疑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问题。就价值问题而言。人们最容易认同的价值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的价值,并往往以此为价值目标,而容易忽略和忘却潜在的、隐性的、无形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容易看到办小化工厂,立即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眼前实惠,但往往会忽视化工污染、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生物、为害人类的后果。生态意识和生态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树立生态道德理念,还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强化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鉴于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等现象,近年来有学者作了扩展传统伦理学的努力。如,环境伦理的奠基者利奥波德主张扩大伦理学的边界,把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道德权利、良心、义务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物体,并确认其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的另一位先驱阿尔贝特施韦策也提出要“敬畏生命”,扩展传统伦理。实际上,伦理不仅与人有关,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人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畏惧死亡。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如《淮南子·汜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和谐就会产生“美”,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对生态美的追求与创造。

四、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应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譬如,人类必须生存在适合其生存的气温条件下。而空气、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显而易见,人类无法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所面对的一切自然环境,都或多或少经过了人类的实践改造或影响,赋予了文化的寓意,它蕴积着千百年来人类的传统文化。应该说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二)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的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感情。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生态道德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物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并逐步将这些自我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类树立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将生态道德融入言行之中,以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身教作用。

(三)注重实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9

培养自己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充实假期生活。

【活动地点】

怀化市鹤城区迎丰路

【活动时间】

10月1日下午14:00——17:00

【参加人员】

我与小学同学

【具体事项】

在迎丰路锦溪桥十字路口与交警叔叔一起维护交通秩序。

【实践感想】

在今年的国庆假期期间,我和小学同学易浩、龙威、胡思文利用了假期时间,积极参加了创建文明城市,维护交通秩序的社会实践,得到了交警叔叔和路人的好评。

活动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由于同学们有的要外出旅游,有的要拜访亲戚,我们的时间很难一致。因此我们不得不专门开了一次会,确定了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上街维护交通秩序,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出一份力。

千辛万苦,我们通过我妈妈的关系(我妈妈在公安局工作哦!)找到了10月1日在街头执勤的几位交警叔叔,说明来意后,他们安排我们在迎丰路锦溪桥头维护交通秩序。按照工作安排,我们各自在4个路口人行横道线处维护秩序。主要是引导行人按照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

我们的工作任务虽说并不是太重,只是提醒行人红灯停绿灯行,可是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一点经验呢。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10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11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道德素养教育资源共享

一、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玉树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拥有广袤的高原草甸、丰富的湿地资源,也蕴含着天然壮观的高原生态景观以及藏民族特有的生态文化内涵。而与三江源首尾呼应的是地处长江人海口的上海市,绵延六千多公里的长江像一条纽带,将两地连接起来。

三江源有着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当地藏民敬畏山水的原始生态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节奏的日益加快,当地的环境和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例如:青海湖的面积在连年萎缩。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挖虫草致富的热潮加速了三江源地区水土的流失……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青少年,由于无法感受冰川、草原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而对环境恶化的趋势缺乏感受和认同。因此,三江源地区和上海,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活动的组织和推进,从情感和资源上进行互补,从而使两地的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的素质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藏族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传承意识将得到加强。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环境教育有着多年绿色学校的实践基础,以及将环境教育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尝试从绿色形态教育向绿色生态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导学生完成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到自觉饯行生态文明的转变。然而城市学生对于更宽泛的环境理念没有直接的感受。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许多知识只能间接从书本上得来。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与大自然亲近、融合,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就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化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经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等单位与青海玉树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共同发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区域内绿色学校联手青海玉树地区中小学校,启动了以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为重点,促进长江流域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为基础的“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长江首尾姐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活动。

二、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2008年6月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5位教师作为活动的先遣队,肩负着长江首尾地区环保、教育等跨部门合作和开拓两地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实践的重任,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实地交流和考察。活动中,以保护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利用三江源自然生态和藏民族朴素的生态文化背景,融和徐汇绿色教育经验和理念,整合东西部环境教育资源,从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个方面人手,引导两地青少年直视生态环境的现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共同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

1开展两地环境教学的互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化

三江源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教育资源,其洪荒、原始甚至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养成了敬畏自然、相濡以沫的生态情感和人际情感。在玉树孤儿学校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以爱为出发点的环境教育。他们传承着藏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把江河比作母亲。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深爱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自觉地把维护当地自然环境作为一种责任,作为净化心灵的一种行动。“母亲的河流是爱的源泉。请不要往里排放脏水,把母亲心灵污染”,这是老师讲给学生最动听的环保语言。边措是孤儿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他说:“如果一个人会同情别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这个人就能看到动物眼中的泪水,也会听到动物急促的呼救声”。当老师把爱填满孩子心灵的时候,他们就能变成格林童话中自雪公主,就会听懂动物的戚语和忧声,就会读出植物的悲伤和痛楚,因而就能以一种超越人类自身情感的生态伦理良知,呵护自然,呵护生命,专注弱小,关爱他人,让地球上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都享受道德关怀的阳光。这些对于在城市中生长,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们来说,无疑是最直接、最震撼心灵的生态道德教育。

由于当地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学生对环保科普知识普遍缺乏。为此,我们为孤儿学校五年级同学举行了一堂《水——我们的好朋友》的环保示范课,通过简易小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学习中认识水、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和方法。思考青少年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环保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深化。课后才知道因为条件有限。学生从没做过实验,老师更无法利用试验进行有效的环境生态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示范课中将所用的实验器材完全取之日常生活,如饮料瓶改成了烧杯和漏斗、吸管代替了搅棒……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地的环境与文化。帮助和支持三江源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教材编写。让当地成学生从身边问题的探究中获取环境科学知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教育方法,是普及青少年生态环保知识,促进当地环境教育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玉树我们还举行了面向当地环境教育老师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的环境教育培训讲座。介绍徐汇区在绿色学校建设和青少年绿色文明教育的成功方法和经验。我们希望能通过后续更多的培训和交流,促进源头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江源地区开展多元环境教育,实现青少年生态环境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提高。

2推进两地绿色学校交流的互动,培植生态道德情感

田林第三小学是一所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思考、有探索并形成教育特色的上海区级绿色学校。“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环保互动活动使田林三小与青海玉树州孤儿学校结成对口互动学校。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介绍,田林三小的教师指导学生走进青海、了解三江源。同学们创作了“共绘绿色西部”的环保小报、建立了“绿色流动图书馆”、捐献带有自己“环保心愿卡”的心爱玩具等。当这些玩具在2008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之日,由我们将这些上海青少年的心愿和礼物送到孤儿学校学生手中时,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感动。并决心通过两地同学的交流互动。

促进了对生态环境、情感意识、环保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和提高。

从三江源高原腹地考察交流后。我们先后在徐汇区中小幼学校以及上海市众多的社会团体进行了30多场专题讲座,广泛宣传三江源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魅力,扩大活动影响范围,促进两地绿色学校进一步的互动交流,推动长江首尾姊妹学校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目前徐汇区二十多所中小学校正在策划组织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2009年2月徐汇区田林第四幼儿园开展了以“心系三江源、共享一片情”为主题的环保节活动,并同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上海市华育中学是一所全市闻名的民办初级中学,今年校科技节特别以“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海报设计、电子作品、校园生态摄影、现场剪纸等生态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徐汇区长桥二小、中国中学、南洋初级中学等学校也都组织了“爱我母亲河”的主题生态环保活动在行动,以此来感受三江源自然生态和藏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化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生态道德情感。

3搭建“爱我母亲河”的网络平台,架起两地生态文明教育的“青藏铁路”

由于青海、三江源与上海路途遥远,互通信息非常不方便,而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技术则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两地的互动和交流。为推进“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便于两地青少年克服地域的阻隔和限制,及时开展互动和交流。我们发挥徐汇区活动中心自身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组建“网站编辑部”和“网站技术部”,开发和建成专题网站“爱我母亲河”(www.mqhe.net)并由志愿者专人负责网站栏目的互动、更新与维护。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展示长江源头、流域及江尾生态之美和环境问题、发布长江流域青少年生态文明活动最新新闻、结对学校之间的互动活动、社会各界绿色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长江生态”、“珍闻荟萃”、“长江印象”、“互动学校”、“长江论坛”五个主栏目实现两地互动交流,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式多样,构筑了一条生态文明教育互动的绿色通道。

我们希望能以长江源头的保护作为切入点,以“爱我母亲河”的生态情感吸引长江流域更多城市的青少年及公众认识并参加到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的活动中,以自己的自觉行动,让美好的生态环境常驻,让生态文明永存。

三、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思考和行动

一年来,我们在探索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拓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培养长江首尾汉藏民族青少年生态道德素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了使以三江源地区与上海“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生态教育活动能够持久地开展下去,有效推动两地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合作互补与互动,我们计划在下阶段开展如下活动:

1以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推动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活动是以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把长江的自然生态之美和环境保护问题带到两地中小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培养长江首尾汉藏民族青少年对母亲河的情感和忧患意识,塑造具有生态素养的长江儿女形象,拓展了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

2以“母亲河”保护为载体,培养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道德素养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活动是以“母亲河”保护为载体,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的生态资源和中华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合作互补、互利、互惠、互动引导长江首尾青少年与大自然亲近、融合,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道德素养。

3以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契机。促进东西部环境教育资源共享

作为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共同开展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合作的探索,长江首尾“天作之合”。一方面,三江源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教育资源以及传统的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文化;另一方面,上海中小学校师资、图书、信息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质资源能给西部教育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以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契机,将推动跨地区的学习与合作,促进东西部环境教育资源的共享。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12

作为占中国人口5%的当代大学生, 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为他们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 一端连接着理论最前沿的创作地———高校, 另一端连接着就业岗位, 是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 所以他们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责任者和担当者, 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从这种意义上说, 在大学生中首先加强生态文明观建设, 确立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和自觉自律、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维护全球的生态安全,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看, 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受到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影响, 特别是接受各种文化的复杂性、多渠道性和多元化性的影响, 他们生态文明观的缺失程度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 对生态文明政策学习不够, 对生态文明观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日常生活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不够, 生态文明行为失范, 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不强, 参与不积极。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家庭原因, 也有学校教育不力, 个人修养不够等原因。具体说来, 一是社会的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期待下, 求索取、满足个人欲望的观念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的价值观;工业利润极大化原则一方面扩大产能, 一方面降低成本, 结果造成内部资源与需求的双不足, 掠夺资源、征服自然就成为必然。处于“三观”形成的青年大学生必然会受到影响。二是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青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价值观念, 缺乏从根本上予以有效的、深层次的研究并解决;重视专业教育轻品德修养, 重表现形式轻思想观念塑造等, 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三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其家庭环境优越, 娇生惯养, 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这使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形成惟我独尊、自私自利, 只求索取、不愿奉献, 价值取向急功近利, 追求高消费, 集体观念淡漠, 社会责任心不强等不良观念, 对形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不利。四是作为大学生个人, 从中学就把考取理想的大学视为唯一的重要人生追求目标。我们不无忧虑地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 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匮乏是显而易见的, 对生态文明的责任担当是急需培养和提高的。

那么,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 如何才能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笔者认为, 要着力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功能, 加强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责任担当, 营造创建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 将会有效地促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建设。

一、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功能

一是像重视“两课”“三进”那样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教育。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内容显示了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内容, 已经上升为理论层面。有力地阐明了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各高校要将生态文明观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之中,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像重视“两课”“三进”那样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建设绿色家园是样板, 环境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从小抓起, 时不我待是其最重要的环保教育理念, 在校读小学时就把环境生态学和葡语以及数学等同等重要的课程学习。因此, 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二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从根本上说, 生态文明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问题。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 激发担当社会信任意识的圣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建设方面, 需要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教育大学生在以生态文明观建设为主的公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用“无论是鲜花还是垃圾, 只要是人创造的, 都要人来承担”的经典辩证法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责任意识的担当。这也是大学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是健全各种教育管理机制。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管理体制、考评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注重大学精神与生态文明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和评价奖惩机制,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大学课程设置、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 切实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教育视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是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更多的体现人文精神的理念。它主要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无论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报、校刊的设计风格, 还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无论是师生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还是严谨求实, 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无论是一句“你好!”“对不起!”“谢谢!”, 还是整齐的一桌一椅、茂盛的一草一木, 都体现和诠释着大学校园生态的文明、精神的文明和教育的文明。这对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重视个人生态品格修养

人的素养, 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重在提升个人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是培育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文明的提出, 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从能源角度, 人们发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石油已经不可无限采掘, 而人类对石油的需求和索取却在持续增长;从水资源的角度, 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日益蔓延;从耕地的角度, 耕地较少、表土流失与人口的持续增长矛盾加剧;从大气的角度, 全球变暖、天气异常以及室温气体效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如果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相依、休戚与共的唇齿关系, 做不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而是继续有意无意地破坏生态平衡, 将很难担当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相反变成子孙后代的罪人。

二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所谓正确的生态观念就是把人类及其与之相关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该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有客观的运行规律。它包括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经济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谐, 民主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促进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政治观;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 以不断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和谐演化之间的矛盾为宗旨, 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 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同进步的生态科技观;一种返璞归真, 把消费看作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 追求人和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消费观。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并把生态文明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渗透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 才能做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真正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

三是做生态文明的使者。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责任者和先进文化传承者, 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身体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三、呼吁社会和家庭配合

上一篇:外研一起点五上知识点下一篇:医生简历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