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1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 在青少年学生中, 深入开展礼仪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生要学有所成, 将来立足社会,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 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全体学生礼仪教育, 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 提升其文明礼仪的素养, 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2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人际和谐,还是传承中华文明、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是由家庭教育、学校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自律性差等原因造成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评价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6年新学期开始,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学联决定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专题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具有一致性。大学生的文明修身为何如此备受关注?其意义在哪里呢?
1.有利于增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
大学校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还为学生走入社会提供人际交往的演练平台。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致使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并给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加强对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用语、得体着装和守秩序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还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赖。
2.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还要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一批批大学生走进国家建设者的队伍。而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大学生文明修养的重视度要超过对其业务能力的评估。也就是说,社会与学校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社会更看重人才的品性和文明修养。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西方追求自由、个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遭到摒弃。有的学生把相互间的问候视为繁文缛节;把尊师重教的传统视为形式主义;把相互间的忍让视为懦弱的表现。如今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缺失,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水平。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发达的国家,其国民的文明程度也越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现代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文明礼仪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以义乌工商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并全部回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是有认知的,90%的学生认为言谈举止会影响到个人形象。71%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很重要,并表示以后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文明程度是值得肯定的。80%的受访者表示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就餐排队、保持图书馆安静;74%的学生表示不会乱丢弃垃圾。但是,对于主动向老师问好、同学间使用文明语等方面,43%的学生表示做不到;课堂迟到、玩手机、情侣公众场合亲密等不文明现象还是存在的。大学生文明礼仪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文明礼仪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9%的家长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是重视的。但是,随着孩子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家长把注意力转向孩子学业成绩和对其艺术特长的培养方面,对孩子的文明教育开始边缘化。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迅速提高学习成绩是大事,其他方面可以暂缓。还有些家长自身文明程度不高,在孩子面前言行较随意,不能给孩子起到表率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孩子文明习惯的养成。
2.学校的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成绩,文明礼仪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得到量化和体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原则上都把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体”仍然成为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两项是可以通过考试得以量化的。而德与美可以被视为文明礼仪的程度,这在现实中难以进行量化考核,更没有哪个学校把文明礼仪单列出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指标。受访者中55%的学生认为,学校是以考试成绩的排名作为评优标准,而考评的标准也成了学生努力的目标。
3.家庭和学校相对宽容的环境,往往纵容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校园中人际关系简单,无非是师生和同学关系两大类。对于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老师和同学对其宽容度较高,这种容忍不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76%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阻止同学的不文明行为。一方面觉得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不该过多干涉;另一方面也怕同学感到尴尬。相反,大学生同样的不文明行为如果发生在社会,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45%的受访学生也表示,在校园里举止会自由随意些,但在社会上则会注意自己的行为。这就说明,学生对文明礼仪不是认知不够,而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构想与举措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的觉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阵地,突出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部分学生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一种形式,对他人没有太大意义。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质是敬人。古人云:“礼者,敬人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信。正是这种尊重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人际和谐。也有学生认为,文明修养程度高低不会对个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不对的。社会与学校评价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校主要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优的依据;而社会则以品性、文明程度作为对人进行考量的依据。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从能在实践中去付诸行动。
2.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遏制校园不文明行为。学校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倡导学生做文明人、用文明语,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其次是健全考核制度,把文明礼仪作为对大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90%的受访学生表示,把文明礼仪列入考评体系是合理的。学生会也可通过设立曝光台,定期回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对不文明行为者予以扣分和曝光。再次,学校把对班主任的工作业绩考核与班级宿舍的整洁度、学生的文明行为挂钩,提高教师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监督力度。最后,就是通过树立典型,对优秀学生和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号召全校师生学习。
3.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活动落到实处。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会把授课对象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抓拍校内外不文明的图片,并制作成PPT,在修养课授课之前进行演示。通过这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并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自律性明显增强,不会乱丢垃圾并能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为解决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问题,学校还专门与校内外的礼仪课教师进行沟通协作,请他们给学生开礼仪讲座,以此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社会实践服务,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义乌每年都会举办义博会、文博会和森博会等各种展会,而志愿服务队多数来自于义乌工商学院。大学生服务队在上岗前要进行文明礼仪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白文明言行和得体着装在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意义。各种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可以把平时的说教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4.协同家庭做好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摇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教师建立了家校联系群,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及时跟家长沟通,以便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家长,家长的行为又会折射给孩子。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作用下,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才可能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3
关键词:课堂传授 岗位监督 社会实践 家长引领
一、课堂传授,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礼仪规范是学生基本素养,有了文明礼仪规范的保障才有可能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学习礼仪规范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立足课堂,发挥教学智慧,使学生主动掌握礼仪规范,积淀道德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品德课专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外,还可以在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还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等开办专题知识讲座。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举行文明知识系列讲座,专门向学生宣讲有关个人礼仪规范:个人着装得体、坐立行走姿势端庄等形象礼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文明守纪礼仪,遵守交规、爱护公物等社会礼仪。还可以给学生印制“我是小小文明人”规范小册子,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学唱、背诵,还可以利用每天的展会给学生讲授一些文明小故事,传授一些他人遵守礼仪规范的经验,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使学生将有关礼仪规范细则熟记于心,积累一定的文明知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礼仪规范是一种行为准绳和方向,学生掌握了规范知识,才会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优良形象,将礼仪规范言传身教给学生,让他们积淀一定的道德文化,提升自身内涵素养。
二、岗位监督。执行礼仪要求。规范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礼仪规范难以自觉执行,在落实规范中往往会不断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和同伴的监督互助,因此,笔者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文明监督岗、互助互学岗,以监督和帮助那些自觉性不强、文明行为表现有偏差的学生,以促进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可以组建“小红帽”规范监督帮扶队,成员由一些文明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队员们在课间巡逻监督,检查督促全班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且还有权监督老师的言行,检查记录全班礼仪规范执行情况,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制止,提出批评和建议。监督队每周重点针对一个专项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该项礼仪规范的落实状况,然后利用每周五的班会时间进行通报,汇报一周执行情况,对表现优异的现象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个人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做到奖惩分明,公正无私。帮扶队成员还负责特殊学生的辅导帮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如班上有位叫小辉的学生特别顽皮,个人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用品摆放无序,乱丢垃圾,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帮扶队的两位成员不辞辛苦,经常帮助小辉整理抽屉、书包,教他如何摆放物品,做到整齐美观。为了帮助小辉彻底改掉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他们想尽办法,专门用包装盒给小辉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垃圾箱让他放置垃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儿童的行为各有千秋,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耐心帮扶,小小监督岗发挥了大作用,让学生在约束中学会自律,逐渐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社会实践。历练礼仪行为。提高道德品质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真正树立优秀的道德观,必须把学生纳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历练、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社会实践是检阅和历练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学生踏青、春游、看电影等实践活动,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在踏青和春游时,可以教育规范他们的行走礼仪,培养他们不攀折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刻、爱护公物等公共社会礼仪,在看电影时养成有序入场,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观看电影,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言行,遵守公共秩序,提高文明程度。记得在一次看电影的过程中,本班的小丽同学由于感冒咳嗽,她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看电影,努力控制自己不咳嗽,但无法做到不咳嗽,邻旁的小敏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递给小丽,让小丽咳嗽时就用手帕捂住嘴,说这样声音会小一些,对别人不会有多大影响。小丽接过手帕,一试还真管用,连声说谢谢。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没想到这次看电影活动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如此锻炼的好机会,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上升到道德品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真正能有效实现该理想的途径还是社会,要多让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考验他们的行为,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真切提高道德品质。
四、家长引领。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常听到一些教师发牢骚:“我们的教育工作白做了,学生在学校里表现挺好的,可是一回到家就被父母给改造回去了!”其实这些教师说得不错,不是学校的教育苍白无力,而是孩子的规范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主动联系家长,利用家长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让家长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请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孩子深化礼仪规范,提升道德素养,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开学初,笔者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了一本“家校联系本”,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礼仪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同时也请学生记录家长在家的文明行为表现,利用每周一晨会时间交流前一周记录情况。开始时,多数家长的记录是:“我儿子今天吃饭不文明,吃饭时咂嘴,碗中有剩饭剩菜。”“我女儿今天不尊敬长辈,对奶奶说粗话了。”孩子们对家长的记录则是:“爸爸太凶了,讲话不文明,还打妈妈。”“妈妈今天可能打牌输了钱,对奶奶又是发火又是辱骂。”看到联系本中真实的记录,笔者既担忧又高兴,担忧的是有些家庭缺乏文明和谐的氛围,一些家长的道德素养较差;高兴的是知道了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让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其父必有其子,要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必须改变家长的行为规范,营造文明的家庭气氛。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在期中考试后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上,首先向家长汇报了开学以来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安排观看我班的文明礼仪教育特色成果展示,表扬了本班孩子争做文明人的优秀表现,最后,真诚邀请家长做我的坚强后盾,一起做好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笔者宣布在学期结束时,将评选出“文明家庭”“杰出爸爸”“最佳妈妈”。家长们都点头赞同,纷纷表态:为了孩子,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这项工作。
家校合力的效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学校的优良行为不再受到家长的反面影响,反而转变了父母的思想,规范了父母的言行,家长的正面引领促使孩子的道德素养不断攀升。文明礼仪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创造理想人生。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篇4
一、增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1.增强文明礼仪教育,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2],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与捍卫者, 他们的行为举止关系到个人形象, 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对外形象。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使之发扬光大。
2.增强文明礼仪教育,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文明礼仪是内在思想道德修养的反映和折射, 是衡量当代大学生良好修养的标准之一。文明礼仪教育, 是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载体, 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文明礼仪教育将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3]。
3.增强文明礼仪教育,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4], 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文明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有利于良好外在形象的培养, 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信, 化解不良情绪,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增强文明礼仪教育, 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 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深, 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 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重要, 文明礼仪已成为人际沟通甚至事业成功的纽带, 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软实力。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重视个人能力, 更看重个人文明礼仪修养, 经常在面试过程设置文明礼仪考题。因此增强文明礼仪教育, 既满足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需求, 又能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为自己争取到机会进而获得成功。
二、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的现状
1.部分大学生缺乏文明礼仪意识, 甚至认识上存在错误思维。部分大学生虽然了解一些文明礼仪常识, 但是存在知行分离的普遍现象。文明礼仪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交往礼仪, 礼仪的其他方面了解甚少, 因此出现文明礼仪认识上的偏差。
2.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环保意识欠缺[6]。部分大学生对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观念不屑一顾, 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他们按照个人意愿行事, 不顾及他人,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垃圾;不爱惜公共财物, 随意踩踏花草树木, 这些不明文现象时常出现。
3.尊重意识淡薄,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6]。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视为“掌心上的宝”, 自我中心意识膨胀, 集体观念淡薄, 个性鲜明、喜爱表现自我、妄自尊大。有的大学生碰到学校老师称呼不当, 有的视而不见不打招呼, 有的故意躲开, 缺乏对老师的尊重;有的在公交车上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有的欠缺团结合作意识, 排斥与他人沟通, 喜欢我行我素, 缺乏理解与包容。
4.急功近利思想泛滥, 过度追求物质利益。部分大学生追求利益至上, 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等思想不端正, 以为自己谋利为主, “一切向钱看”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顾及道德理想和文明礼仪规范。对于自己的前途, 注重寻找工资待遇高的工作讲究实惠、急功近利。
5.纪律观念淡薄, 言谈举行不规范[6]。部分大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 旷课、穿拖鞋进教室、考试作弊等;在教室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上课迟到、睡觉、聊天、玩手机等;言行不得体, 随口说脏话, 男女同学交往不得体, 在校园内公共场合过于亲密、拉帮结伙等。
三、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世界不同国家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 一些西方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7]等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信息量异常丰富的“微时代”, 有些恶搞、品味低俗的节目通过互联网散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同时电视、报纸等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的专题栏目比较少。在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下, 大学生易形成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与行为。
2.学校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8], 过分重视应试教育, 忽视传统美德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 中小学校单方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 重视知识教育与智力教育, 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 导致学生没有受到持之以恒的文明礼仪教育与培养。好学生的定义是“学习好”, 学生只要各科成绩好, 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通常都视而不见, 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使他们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
3.家庭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忽视及示范[9]。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长辈溺爱着, 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目无尊长等性格, 这与文明礼仪相违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生活起居与学习情况, 只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礼貌, 缺乏理性的、长期的指导与示范;有些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满口脏话、行为粗鲁等;父母的不良示范和成长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源头。
4.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不文明行为存在从众心理, 觉得“大家都一样”“无所谓”, 态度比较消极。部分大学生虽然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但是缺乏长期的培养与实践强化[10], 也常常出现失仪的行为。有些甚至认为身着奇装异服才“酷”, 满口粗话才“屌”等, 加上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 容易受一些歪风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礼仪修养的缺失。
四、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探讨
1.加大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严厉惩处不文明行为, 促使民众养成文明习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平台、报纸、杂志等开设访谈节目、专题节目、言论时评等, 宣传优秀事迹、文明行为, 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效仿文明行为, 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氛围。
2.学校要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优势, 开设文明礼仪公开课[12], 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创新教数学方式, 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在校园网主页分享文明礼仪视频课程;开设微博微信平台文明礼仪话题专区, 定期发起话题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兴趣, 并形成长久机制;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载体作用, 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展示名人礼仪修养轶事, 树立礼仪榜样, 推动学校文明建设, 同时开展知礼、明礼、行礼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如评选校园文明及不文明行为, 开展礼仪素养讲座、文明礼仪宣传月, 国学经典阅读月活动等知礼活动, 开展文明礼仪辩论赛[13]、演讲、话剧、小品等激发学生参与礼仪教育活动的热情, 开展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文明礼仪操比赛等让他们在娱乐中接受礼仪教育,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3.家庭教育的导引作用。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导他们学会担当, 学会尊重, 并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同时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待人处事方式。
4.当代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礼仪修养。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质的人, 更能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更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更能适应一个新的环境, 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 更好的机遇, 更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小事做起, 以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的修养。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范文) 篇5
长荣中学规划课题组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汇报
长荣中学
我校申报的市级规划课题《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被批准立项,此课题开展研究以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教师团结协作,课题研究与实验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使今后课题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现将我校课题研究进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立项
1、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纵观我校教育中,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食品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生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而学校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会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但不能自觉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礼仪的行为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学校及时提出文明礼仪教育,孕育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想通过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来提高整个学校师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通过学校礼仪教育的洗礼,要求我校的学生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他律变为自律,真正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申报《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课题,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2、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其次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和管理模式。
3、研究内容
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较好的现象,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研究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总结出对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影响较大、效果比较好的活动;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4、预期成果展示
预期阶段性成果以主题班会课展示、专题活动观摩、各种实践活动影像、文本资料、阶段性情况报告等形式展示。终结性成果将以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文明礼仪活动案例集、礼仪养成教育方案、文明礼仪活动成果集等形式展示。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建立课题组织机构、健全德育课题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德育主任共同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德育课题的顺利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将教师的研究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体系。
(二)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加强了理论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组织参与课题实验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有关德育法律法规和德育文件精神进行系统地学习、理解,从而保证了教师在工作中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
2、加大了培训力度。
我们定期对课题组教师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以期使我们工作起来有抓手、有依据、有理论。学习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运作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查研究、确定目标(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
在提出项目申请的同时,我校就开始着手成立了课题小组。在等待审批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为课题研究做着准备,建立了课题档案,制定了研究方案;调查分析了学校学生礼仪现状,完成了现状调查报告;完善了实验方案,搜关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规范活动。(2011年7至2014年12月)从申请立项至今,我们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了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文明礼仪做得好的方面和不文明现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结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
1、为了初探孩子的基本礼仪习惯,老师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让孩子感受礼仪的风采,各班利用班会课进行了礼仪讲座,让学生收集了有关中外礼仪及诚信的故事、古今礼仪名言警句、现代礼仪诗歌、童谣等,利用思想品德课或班会积极地阅读,最后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绘画、剪贴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图片新颖,内容丰富。每个班的资料汇集成册,让孩子自己来命名。
2、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全校举行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比赛,等评选活动,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分年级开展了“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设计”、“献给爸爸、妈妈的爱”实践活动,“文明礼仪故事比赛”、“文明礼仪主题班队会”、“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关心弱势群体系列活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朗诵比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故事大比拼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3、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每天进行三餐前《弟子规》五分钟吟诵活动,已经坚持一年了。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研究已形成的文本资料有:各项组织制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
2、教师学习培训笔记、礼仪班会材料。
四、课题试验还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缺乏指导;
2、由于课题研究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课题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严密甚至不够细致的问题;
3、参与研究人员自身理论功底还比较浅,因此教师中的一些经验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来。
4、参与研究人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许多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做在表面。
5、中学生性格波动大,可变性快,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的不可控性,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性非常大。
五、课题研究努力方向
1、积极向教科所负责课题的专家汇报课题研究情况,请专家及时给予指导;
2、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课题研究教师队伍;
3、针对学生礼仪习惯较差的方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校实际,设计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时收集资料,修正研究方案,以便取得实效;
4、建立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统筹规划学校、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目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引导学校礼仪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规划的教育格局。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6
关键词: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文明礼仪理论基础都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礼仪和西方的礼仪文化,而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现代的文明礼仪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吐故纳新,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实践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是我们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提高大学生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同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用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寇琳,武喜涛,张艳红 ,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J]. 社会发展,2013(16)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7
关键词:文明校园,礼仪教育,高校
“礼仪”,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一定社会观念道德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表等。大学教育,德育为先,而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知礼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是为社会贡献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够彰显校园文明建设的成果,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校园文明管理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区别于原始的落后的蒙昧的社会状态。大学校园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同时大学校园的文明反过来也折射了社会的文明。校园文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礼重礼的良好风气!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需要人的行为文明。大学生是承接未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文明对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礼仪,人际交往冷漠生硬的校园能够和谐健康。同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明也一种有声或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讲,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的影响学生以至终身。因此,营造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是优化新世纪人才环境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大学校园的文明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管理为主,校园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大学生行为守则相对来说就有些生硬。
2 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与文明校园建设的关系
2.1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在社会交往中,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行为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同时,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正确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大学生,才能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应有贡献。
2.2 校园文明管理的新理念
前文已经剖析过当前校园管理对文明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规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养成礼貌的文明的行为应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想建设文明校园,在校园管理理念上,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该从明理立标出发。
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礼仪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这点则可以更多的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更多的使学生能从思想上体会和懂得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礼仪规范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习惯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3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出发点,把主题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握特色,突出重点,使学生养成文明遵章、礼让守法、明礼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贡献。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推荐可以通过以下各种形式:
3.1 加强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笔者建议可以编印图文并茂的《大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规范知识宣传手册》并举办礼仪知识讲座,注重加强基本礼仪知识(包括仪态、服饰、社交、公共场所、求职、涉外等方面)教育,这些礼仪知识应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并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2 注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还要取决于高度的自觉性,要内省而外化。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通过组建“礼仪知识宣讲团”等形式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竞技精神、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文明行为自我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行为的意识,是全校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3.3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要加强文明校园的建设,就要提升校园文化,以行为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创建“文明,和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贵根,巢蓉.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大学生日常行为自律系统[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
[2]陈晓霞.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之探析[J].科技信息,2006.10.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8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 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 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 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造成相当普遍的“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现象, 出现许多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监管与教育, 文明礼仪意识相对较差。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受到父母的娇惯, 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 不懂得谦让与合作, 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 不遵守公共秩序, 待人接物时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不尊敬老人和师长, 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农村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学校因素。
首先, 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 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 造成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 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 不关注细节, 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 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 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 质量不高, 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 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三) 社会因素。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 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 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 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 影响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明之以礼,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 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 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或“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 有助于小学生的遵循,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 熟记一些礼仪格言, 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 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 让学生系统地知道, 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 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 结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 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 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二) 动之以礼, 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 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 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 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 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 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 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 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 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 凸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 举行“讲文明, 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 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 导之以礼,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 形成合力, 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系统生态观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 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 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 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 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 像“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 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 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 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政府应整合资源, 营造全社会“讲文明, 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 约之以礼, 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 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 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 以制度作为保障, 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 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 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 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9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感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1]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教育,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礼仪教育要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浸润出师生自觉行为, 形成礼仪习惯,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一、教师礼仪行为是学生礼仪教育的前提条件
学校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重要的是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中, 时时处处都能耳濡目染, 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师的文明举止。
首先, 增强教师的文明礼仪意识。文明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 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不能只想着教育学生, 也要向学生学习。礼仪行为对师生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反思, 升旗仪式上往往站得最好的是学生, 而在说话, 站姿不好的也往往是老师。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到学生主动问候老师, 有的老师却没有应答, 无任何表情。所以, 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 需要老师榜样的影响。教师既是文明礼仪的传播者, 又是校园礼仪的重要维护者, 教师行为是学生礼仪习惯的榜样,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要从言行、举止、仪态、服饰、神态、气质等诸方面为学生做好礼仪表率,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好,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其次, 学生礼仪教育需教师强化。学生在校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 每一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不断强化。如学生的坐姿、站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 都需要老师引导、帮助,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总是和他的人品和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坚持礼仪常规的人, 才是一个高尚的人。老师给予学生的是微笑, 是“请坐”;学生得到的是关爱, 是教师礼仪的示范。在课堂上流淌的是师生言行的文明, 展现的是良好的学校风貌, 塑造的是优良的文明礼仪品格。
二、狠抓礼仪行为训练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一句名言, 即“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著名儿童心里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2]所以, 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1、根据中学生的特点, 开设系列化礼仪教育课程, 系统讲授礼仪知识。人的成长是有序的, 初中、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礼仪的缺失情况和薄弱方面, 由易到难地有序安排。使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2、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 不断拓展礼仪教育的实效。中学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各学科教学中, 要适时注意引发和挖掘课文中蕴涵的礼仪教育因素, 不断从多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估中要加大“教书育人”的督导权重,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物质到精神上对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给予奖励。
3、办礼仪画廊、板报, 宣传礼仪规范。设“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静如溪、礼如山、轻如风、洁如玉”等礼仪标语牌。主办礼仪广播站、电视台, 有计划地宣讲礼仪知识。将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具有隐含语意的礼仪绿化, 在各班教室的布置上紧扣礼仪教育主题, 使学校到处可见礼仪提示, 进行人文知识熏陶。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 将礼仪教育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讲趣味故事、礼仪表演、唱歌比赛、辩论赛、朗诵《新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字歌》等活动进行倡导, “近、小、实”地抓训导, 从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的小事抓起, 用看得见, 摸得着, 具体、形象、直观的情境训练, 让学生理解、体验、掌握、执行,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欢愉情景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5、加强文明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用文明礼仪行为的录相, 文明礼仪学生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 对全校学生进行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礼仪教育。学校还可以成立礼仪表演队, 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 锤炼每个学生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6、培养“慎独自律”, 将礼仪落实在行动上。遵守礼仪规范不仅体现在有人督促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能“慎独自律”遵守。要求学生牢记两句话:“我是星星草, 时时荧光绕”, “我是白莲花, 临泥不染尘”, 告诉学生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守礼仪要有慎独的自制力, 才能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铸就性格, 性格改变命运。
7、礼仪习惯培养需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就像小树的成长必须修剪枝叶一样。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事也必须做好, 做不好就要重新来, 这是一种精神状态, 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一种素质。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 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 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 取得心里平衡, 惩罚过错的行为, 让学生意识到做错了, 就要为过失承担责任。[3]在礼仪训练中, 对不规范的礼仪行为, 进行必要的批评, 甚至要求其进行模拟表演, 是规范训练的必然要求。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周士渊先生提出了“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 关键在头三天”。学校每年新生入学后应进行一个月的入学教育, 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校园礼仪的培训, 主要由德育处负责讲解和示范。学生的文明素养, 学校的文明形象, 就是靠严格的训练塑造出来的。
三、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重在持之以恒
强化平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之习惯成自然, 只有经常地反复地抓教育与训练, 学生才可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循环、往复, 不断巩固提升。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巩固,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 各班的训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文明礼仪的缺失情况和薄弱方面, 进行必要的重复训练, 巩固提升。
2、注意抓重点。文明礼仪内容广泛, 不可能在短期内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初中、高中各年级要注意根据学生礼仪缺失情况和训练的难点, 确定其训练的重点, 每学期抓住重点内容, 中心内容进行训练, 一旦形成习惯就可以把其他要培养的习惯带动起来。
3、抓好转化:文明礼仪教育最关键的是抓住训练, 促成几个转化, 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一般的学生要抓两个转化, 即从认识向行为转化, 从行为向习惯转化。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良好习惯。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 要通过训练促成三个转化:错误认识及不良习惯→教育训练,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认识→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正确行为→持之以恒, 锻炼意志, 强化训练→良好习惯。
总的说来, 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 没有训练、引导, 就没有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要持之以恒, 要有耐性, 不怕反复。
第二, 要严格训练, 严格督导。制定了训练目标后, 就要严格要求, 向着目标奋斗, 不见实效不收兵, 各班要设立礼仪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落实情况。每周一的升旗、集合, 上课起立, 课下活动, 都要有老师和同学监督检查, 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 学校对文明礼仪活动卓有成效的班级要大力表扬, 从正面树立典型, 弘扬文明礼仪精神。
第三,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四个结合:
1、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成功激励和各种趣味活动, 尽量使训练成为学生乐意参加的一种愉快的活动。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从每一个细小动作入手, 给予具体明确的指导。
3、督促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检查和意义引领,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积极性, 产生乐为参加的动力。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二者相辅相成, 产生“共振频率”。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非一朝一夕的, 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学校要结合实际, 从细节行为出发, 有计划、阶段性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 并适度进行奖励和惩罚。
总之,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 需要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 狠抓教育训练, 需要过程、需要时刻关注。要把学礼仪, 用礼仪贯穿在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中, 教育与约束相结合, 意义引领与规范引导相结合, 使之养成习惯, 形成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文明行为, 才能创建一种新的校风, 一种新的德育特色。
参考文献
[1]胡静.礼仪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3-24.
[2]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云南:漓江出版社, 2006.107-108.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10
1. 文明礼仪修养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校园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迫切想要融入社会的阶段, 并期待得到社会的认同, 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 良好的交际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 就应认真看待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能更加顺利地处理人际关系, 更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 谋得个人发展。
2. 文明礼仪修养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团结师生力量, 促进学校的发展, 拥有了和谐的校园, 学校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人是学生, 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和谐, 只有加强学生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 才能提高学校整体的风气, 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3. 文明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文明社会进步的强烈要求。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继承者, 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对校园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修养教育,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 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生活行为, 进而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的问题表现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是中华传统礼仪精髓的继承者。然而, 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上却存着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
1. 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 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 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 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 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 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 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 孔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 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 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 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 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 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 父之过”,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 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 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溺爱孩子, 造成孩子目中无人, 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 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 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 是很古板的东西, 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 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 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三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 为此,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社会方面, 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 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 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 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 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 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 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 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 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 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 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 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 学校方面, 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 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 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 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 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 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 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 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 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 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 对此加以宣传, 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 组织相关比赛, 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 加大文明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
3. 家庭方面, 家长要率先垂范, 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 作出表率时, 不用下命令, 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 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 而要求孩子端正, 那么, 纵然三令五申, 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 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 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家长应及时发现, 并予以纠正, 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4. 个人方面, 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
作为大学生, 首先, 应端正文明礼仪学习态度, 把握前进和改正的方向, 放低近利性功利心态, 用心去学习和感悟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其次, 应主动参与到创建文明礼仪的活动中, 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 以身作则, 树立和争创文明礼仪的榜样;再次, 应自觉维护文明礼仪的形象, 克制自身的缺点, 与各项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加以改正;最后, 应树立个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将文明礼仪列入自身的生涯规划中, 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春晖.针对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几点看法[J].金色年华 (下半月) , 2011 (1)
[2]刘永希.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5)
[3]龚丽娟.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J].世纪桥, 2010 (7)
[4]范翠翠、李春鹏、穆有帅.浅析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J].金色年华 (下) , 2010 (2)
[5]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等.高校大学生视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5)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11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国民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是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国民素质的提高却显得相对滞后。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作为青年中最优秀的群体,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是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应该是国民素质的典范。但据调查,大学生自认为礼仪修养很高的或偏高的只占3.5% ,而自认为问题较大的占33.1%。诸多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和修养,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如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不尊重师长;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衣着不合礼仪,奇装异服等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依然固我,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以小见大,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和社会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当今的大学生大多为“80年代后”,几乎都在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家人的万般呵护中长大。他们在“4-2-1”的家庭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他们极易变得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再加上有的家长本身不注重修养,成了孩子日后不懂礼貌、缺乏责任感等散漫行为的不良示范。
第二,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尺。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多重压力,中小学生除了应试教育,所接受的礼仪教育微乎其微。到了大学阶段,所有有意无意的失仪行为都表现了出来。难怪有人这样戏称: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补幼儿园应该学的内容,诸如尊师、感恩等。
第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西方思潮也在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一方面,竞争、平等、创新的理念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等大众文化的迅速传播,名利主义、利己主义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引发生群体性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和行为失范。
第四,高校教育的盲点。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群体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高校的各种软件、硬件设施无法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管理人员配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高校一项重要职能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效,却仍然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礼仪教育尚缺乏专门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以约定俗成的一定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要求,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礼是治国和邦交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孔子世家》),“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并明确把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写进了纲要(《纲要》第五部分,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教育通过对礼节、仪式等程序性知识的灌输,教会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人相处,进而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在社会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交际能力、知识阅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的外在标准。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广泛接受礼仪教育既属必要,也属必须。
第一,有利于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是基础,礼仪是外在表现,道德决定礼仪,礼仪反映道德水平、促进道德提升,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礼仪教育是依靠外加强制的力量来达到目的,道德修养是依靠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实现提高,大学生的培养只有通过内外双修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实现与人的良好交往和沟通;不懂礼节,就谈不上道德修养。礼仪教育就是要通过最基本的为人处世要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向着善良、诚信、宽容、博爱等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发展。
第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实现。当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诱因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冲突。礼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礼仪教育也从日常生活、社交场合等方面指导学生,使其理解并掌握如何举止优雅、谈吐得体,从而避免在日常细节中养成恶习。此外,礼仪教育还从仪表、着装、配饰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形成良性的心理暗示以不断增强自信心。
第三,有利于人文修养的提高。专业教育只是为学生提供胜任未来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人文修养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人文素质教育。例如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教育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文史哲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教育,与民俗学、传播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关系密切,利于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
第四,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完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呈上涨趋势,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要想找到与专业、志向相一致的理想工作,仅有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古人云,“见微而知著”,礼仪体现在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手投足之间,大学生求职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用人单位的评价,而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最注重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拔的对象是否展示出谦虚谨慎、文明大方、善于合作的良好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以人文奥运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对于处于新的战略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此次奥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的地位和作用最为重要。它的提出旨在努力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展示中国人民文明礼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价值的融合以及重构,有利于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以备战奥运为契机,大力体高国民素质、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急迫。大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承担着奥运会的各种服务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好这一契机,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塑造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将宣传人文奥运理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宏观把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从教学计划全局出发,对奥运知识普及和礼仪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务礼仪等一些专门的礼仪课程,同时,利用网络、报纸、橱窗、广播等途径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从长远来看,学校还应重视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材的编写,为礼仪教育提供人才储备和理论研究支持。
第二,应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奥委会、奥组委相关人员,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加强礼仪教育的指导。同时,学校团委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奥运礼仪以及日常礼仪相关的活动,以辩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弘扬文明新风,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第三,应将礼仪教育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标准中,做到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管理与监督相结合。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12
一、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大学使命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人为本成为大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注意人性的修养。一个只有专业知识而人格不健全的学生,专业水平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马家爵杀人案、清华女生铊中毒案件无一不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道德教育、人性修养再一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恰恰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成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需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同时全面发展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考虑到将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种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当学生走出学校时,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彰显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
班会内容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养成教育的成败。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内心深处接受并愿意践行社会已有道德规范,进而促进高尚道德素质的形成。众所周知,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主要动机,人总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做出努力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只有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养成教育才有可能被学生快乐接受。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身形象的塑造,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层次需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教室、餐厅、寝室、校园等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为观照点,侧重培养学生文明的课堂礼仪,摒弃迟到早退、上课说话、玩手机、吃东西等坏习惯;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礼仪,减少排队加塞、拥挤不堪、高声谈论、吃完不收拾碗筷现象;教会学生整理宿舍卫生、建设宿舍文化、与室友和谐相处的技巧,改变脏乱差的恶习;教会学生正确穿衣打扮、举止文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的站立坐行各种姿态,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为今后毕业寻找工作、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对礼仪规范的渴望与认可,他们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三、养成教育主题班会的主角是学生
众所周知,班会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一般的班会流程包括制定班会计划、确定班会目标、撰写班会教案、实施班会过程、进行班会总结五部分。通常是由辅导员全权负责,以讲授为主,学生不爱听,教育效果差,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实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共生关系,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把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得重要性,主动做出规范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辅导员要放开手脚,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辅导员只是一个促进者,而非指挥者。每一学期开学之初,根据学校的德育教育大纲,辅导员粗略设计班会计划,首先确定本学期必须进行的主题,其次与学生班干部进行商讨,选取那些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共同完善班会计划,明确每一班会的教育目标。这样,既能完成学校的德育育人任务,同时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至于后面的具体班会安排,包括搜集材料、撰写班会教案、制作幻灯片、组织班会开展过程、班会总结,则全部由学生负责,辅导员起着引导和补充的作用。这样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各种活动只为少数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提供了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有充当观众的份。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变得自卑,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而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则充分体现了平等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变成班会的主角。这是因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可以贯穿大学四年生活,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从内容上来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包括具体的坐立行走、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吃饭穿衣打扮这样的细节,也包括抽象的礼仪知识理论探讨,比如礼仪的含义、本质、发展、作用等,这些话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自身,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感悟和内化作用,促使学生心灵交流与精神契合。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班会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班会由学生设计、开展,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常需要一个宿舍的人精诚协作,共同设计班会的形式并进行具体分工,具有绘画和书法才能的同学负责主题班会版报设计,有电脑的同学负责搜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文笔好的学生负责编写教案,口才好的同学负责组织班会实施过程,交际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联络其他同学做好配合。同学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各负其责。班会从设计到最后总结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由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各有千秋的,由不同的学生组织班会,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无形之中也会避免班会形式的单调枯燥。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推荐阅读:
大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活动方案06-03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6-08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8-24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计划07-05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08-07
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国旗下讲话稿05-20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演讲稿10-25
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09-26
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08-27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