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16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体会

董李凤美康健学校陶亮

现代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与世界逐步接轨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由此,一些不良的风气、习惯和观念在不断地滋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阻碍了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因此,全社会都应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常必要的,牢记和践行“八荣八耻”更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职责。

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一些有关“八荣八耻”的报告,使我不断地了解到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它渗透于每个人的思想和全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气,标志着社会文明的程度。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比如在街道或马路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横幅标语,上面写着“维护交通秩序、争做文明卫士”,“道路交通见形象,红绿灯前看修养”,在商场内或公共场所有这样的标语“禁止吸烟”、“请爱护绿化”,在公交车上也可以看到“先上后下”“请主动投币”等标语,这些标语旨在清楚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我还觉得,“八荣八耻”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小学生的成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好的社会风气将会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因此,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比如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传承中华民族美德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作为教师的我更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们,使他们逐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06年8月14日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人生观发生偏移。新时期的大学生应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用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优良传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社会利益成分多元化, 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 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的阶层。这对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优良情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突出其教育的针对性, 我在报纸中看到一篇对大学生社会荣辱观的问卷调查, 从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调查中显示,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他们热爱祖国, 有着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崇尚科学, 遵纪守法。但是,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有24.4%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损人利己行为, 有高达40%的学生对“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以为然, 有22.2%的学生崇尚高消费的消费理念。具体表现为:

(一) 利己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中发现, 有76.10%的大学生能够以团结互助为荣, 对待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互助行为持认同态度, 但也有接近20%的大学生对于食堂打饭加塞儿、随意践踏草坪、课堂接打手机等行为认为无所谓。可见,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利益与大众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以自身利益为重, 而且对这种选择没有羞耻感, 认为理所当然。这种状况的存在恰恰与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化倾向是一致的。

(二) 诚信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对待拾金不昧等中华民族传统诚信观念有认同感, 在回答拾到钱物后会怎样处理时, 9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积极寻找失主或送交有关部门处理。但是, 在回答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总能办到时, 只有28.41%的大学生作了肯定回答。另外, 在回答毕业时签约后又有更好的单位同意聘你, 你是否要与原单位毁约时, 只有37.5%的同学非常坚定地回答不会毁约;而回答在工作学习中是否有过舞弊或抄袭的行为这个问题时, 接近30%的同学承认有着不同程度的抄袭行为。可见, 当代大学生传统的诚信观念正在逐渐淡化。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短期化、功利化影响的结果, 以及与在价值评价标准中对真假、是非、美丑、善恶等问题含糊不清, 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导致了诚信观念的淡薄有关。

(三) 艰苦奋斗作风弱化

在进行“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崇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在对待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以及食堂的剩饭剩菜问题上都能够本着节约、节俭的原则来对待。但是, 当问到是否会因自己的吃穿住用不及他人而感到羞愧的问题时, 有21.56%的学生表示经常或偶尔感觉到羞愧。另外, 当问到消费理念怎样的问题时, 接近30%的学生回答追求时尚、讲究档次和品牌。可见, 艰苦奋斗作风正在逐渐弱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 出现了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 加之学校教育中,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弱化, 大学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赶潮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等不健康的高消费现象, 与艰苦奋斗作风背道而驰。

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在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必经之路

“无羞耻之心, 非人也”。很难想象, 一个鲜廉寡耻的人会是一个有德之人。德之为德, 礼之为礼, 最终均要求诉诸心灵的拷问与自律。而荣辱观正是这一拷问与自律的道德底线, 进而约束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知荣辱, 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 就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仁则荣, 不仁则辱。”西方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人……他们认为, 耻辱是德的根本, 有耻敏感的人, 就是遵守所有善行准则的人”, “知耻之人, 有时可以译为有德之人”。虽然他举的是日本人的例子, 但由此也可看出荣辱观的培养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情操是重要的, 也是必须的。

(二)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是融洽校园关系的重要举措

孙子曾指出“上下同欲者胜”,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发生马家爵之类的恶性校园案件。到了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许多优秀班集体之所以发展形势很好,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同学之间关系融洽, 班里凝聚力强。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大力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因为只有知荣辱, 才能明是非、辨美丑;知道什么事可为, 什么事不可为;自觉地追求真善美, 拒绝假丑恶;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 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总之, 如果每个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那么也就能够使得同学关系融洽, 并最终转化为强大的校园凝聚力。

三、培养大学生荣辱观的途径与对策

(一)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必须毫不动摇地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荣辱意识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 它根植于整个意识形态基础之上, 离开意识形态, 大学生耻辱意识就无异于“水中浮萍”和“无本之木”。为此, 必须强化三点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作为大学生, 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此保持高度一致;从理论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 这也要求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它保持一致:从实践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带领新中国从无到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南针”, 这更要求我们的荣辱观必须与它保持一致。

(二)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必须深入不断地强化学生党员干部人格力量的垂范作用

学生干部保持良好的人格魅力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干部身份特殊, 对普通同学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青年学生, 其荣辱观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学生干部的言行来带动的。俗话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学生干部的人格魅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理论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因此务必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 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更加全面和自觉。”

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而且还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来实现。因此, 教师良好的师德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注意自身形象, 特别是要做到言行一致, 这样,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为教育好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 严谨治学, 以德施教, 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育和影响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进”工作

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表现主流是好的,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个别学生好逸恶劳, 损人利己, 违法乱纪。这些表现不仅妨碍大学生的成才, 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 我们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进教材, 引进课堂, 引进学生头脑之中,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搞好教学, 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搞形式, 不拔苗助长, 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扎实实地长期进行下去。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重在实践, 贵在行动。只有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经得起生活和社会的检验。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 只有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日常考核工作, 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使“八荣八耻”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自觉践行。

摘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 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不仅应当具备一般人所应有的荣辱观, 更要具有高于常人的荣辱观。文章对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就构建大学生荣辱观提出了几点建议, 同时更为新时期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荣辱观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九州出版社, 2005.

[2]、列宁.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 1971.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来。”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誉”与“耻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八荣八耻”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现实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行为失范等问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优秀群体,思想特别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和价值观念都容易在大学校园找到市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个性鲜明、視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从媒体对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荣辱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信息时报》报道:2010年4月12日,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占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瞭望东方周刊》于2010年8月6日发布的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称:“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这些调查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对“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是大学生应该奉行的荣辱观,对那些迷恋金钱、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应该鄙视和抵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高校必须充分关注。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使大学生明白并自觉奉行这一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部门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日常表现与评先评优、提干入党挂钩,促使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推动者,也使大学校园里每个行为习惯都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节和控制、激励和约束。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价值观念,营造尊荣戒辱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介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爱祖国、爱劳动、懂礼貌、守诚信、尚节俭、守法纪、乐奉献的校园风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还要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贴吧、论坛、聊天室等网络媒介的管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柏拉图.会饮篇.

[2]礼记·中庸.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对于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重大意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扎下根。

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这八荣八耻,从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到团结友爱,从树立孩子们遵守法纪到崇尚道德,从激发孩子们热爱科学到勤劳诚信,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一定要牢记家陶行之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事业嘱托,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立德”,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品德高尚的人。

以往的道德教化实践表明,道德者的空洞说教与自身行为的巨大反差,会使道德教化的效果大大下降,甚至产生反作用。对学生一生道德选择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什么书本上的原则,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榜样效应对其内心世界引发的强烈震撼。比如雷锋,是国人永远的楷模,但雷锋之所以成长为雷锋,是直接受到身边领导——县委书记张光玉、团政委韩万金崇高行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的结果。

身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广大青少年说,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懂得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诸如此类的小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是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因为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勤俭节约,它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品质。因此,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落实到实处,为孩子们打下正确荣辱观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

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八荣八耻”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吴登云,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光辉的名字,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私奉献,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然而,环顾中国当下的道德现实,我们的这种主流价值已经存在被多元价值边缘化的危险,人们处于或多或少的“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危机中。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意在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特性和国民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价值边界,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划分是非界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中,某一件事物多好多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某一件事物是好是坏有着不容模糊、明确的主流价值认定。而近年来,处于改革转型期的中国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了多元化倾向。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似乎都能得到容忍,每种价值都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多元化本身绝不是坏事,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但如果多元化缺乏主流价值的引导,或者人们根本不认可应该有一种价值判断是主流的,这就是不正常的。作为脱胎于儒教传统的国家,中国的许多有益的传统价值观正面临多元主义消解甚至颠覆,有时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官德、公德、民风等方面出现荣辱颠倒的反道德倾向,很多时候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我们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规范的经济,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经济。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当前,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和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种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提出,阐述了荣辱观的应有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从官德、公德、民风三个方面对主流价值进行了整理和重申,这种重申对于重新振作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意识,振奋国家的目标感,凝聚国民共有的价值观,奠定“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起着相当大的整合作用。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我们有理由相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八荣”,从善如流;对“八耻”坚决说“不”,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一定会有美丽的风景。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

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问题,我的体会如下: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人的荣辱羞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过程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炼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校好范文版权所有长要深刻认识到,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示,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感。

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风气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峻挑战,也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辨不清,就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合格的教育。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好范文版权所有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多种方式,好范文版权所有多种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 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其作用是促进受教育者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 “激励”就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和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一、激励的含义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内涵

所谓激励, 即激发和鼓励。心理学上是指增强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望程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激励机制建设, 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荣辱观形成发展过程的规律, 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等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是非、美丑、善恶等荣辱范畴的客观判断、评价、鼓励和鞭策, 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认知, 激发道德情感, 磨炼道德意志, 坚定道德信念, 使其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程度、更为自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活动。要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激励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实现从原则、方法和激励机制构成要素 (激励源——即荣辱观教育工作者、激励对象及激励目的) 之间整体配合与有机统一,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道德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教育实效。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具体原则

坚持激励的原则, 一方面是大学生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另一方面更是人的行为规律决定的。因为, 人是需要激励的。

因此,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激励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

以表扬为主或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以奖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 即表扬 (或奖励) , 从正面肯定人们思想行为的积极因素, 不但使受教育者拥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而增加再前进的动力, 还可以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负激励, 即批评 (惩罚) , 则是从反面起到警示、制止人们错误思想、行为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 旗帜鲜明地弘扬“八荣”风尚、批判“八耻”行为, 表扬先进、批评错误, 是确保教育实效的基本要求, 是正负强化作用发挥的有效方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能够激励大学生在荣辱观的形成与实践中端正思想、纠正错误, 坚持正确的行为。尤其是将表扬与批评、奖惩制度化、经常化, 坚持以表扬为主, 表扬多余批评, 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的原则, 更能激发大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物质激励, 即通过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 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方法, 它是为了表彰先进, 鞭策后进而采取的一种形式。精神激励, 即通过对人们的正当精神需要的满足、引导、升华, 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方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生动体现, 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中涌现出的大学生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一方面要大力表彰和宣传, 既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 同时也要适时、适宜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 学校既要在评优、评先、党员培养等工作中充分体现先进分子的代表性, 同时又要在奖学金评比、助学金、贷学金发放等环节上向先进典型倾斜。

(三) 个体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小圈子或以班或寝室为单位, 反映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受小气候 (班、寝室) 的影响至为重要。在荣辱观教育过程中, 加强集体激励有助于全班同学的统一行动并控制偏差, 提高个人成就感, 不断进取, 使个体的思想行为在集体大目标的导引和制约得到转化与升华。同时, 集体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个体成员的努力, 个人目标是大学生人生追求的内在源动力。因此加强对个体目标的激励使之与集体目标高度一致, 在达成集体目标的同时, 自然达到个体目标的实现。简概之, 只有实现个体目标激励与集体目标的激励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为人类、为社会拼搏进取的积极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四) 坚持时机把握与“度”的把握相结合的原则。

激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和积极行为的一种直接肯定与强化, 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激励原则的运用首先要及时, 要选择最佳时机, 否则就会失去激励应有的意义和作用。一般来说, 心理上的需要与激励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 其激励的效果越佳。教育者必须要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和变化趋势, 准确抓住其思想行为特征和心理动态, 及时对学生平时思想行为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 以卓有成效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 最佳的激励时机和功能发挥还必须掌握一个“度”。即激励要适度, 就是指激励本身应保持的限度和范围。适度的标志就是激励的程度要与被激励者的成绩和贡献相一致。因此, 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激励活动中, 表扬、奖励要适当, 恰到好处。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

(一) 建立健全目标激励机制。

目标是鼓舞人们努力实践的一种有效的刺激因素。只要目标设置得恰当、科学, 就能起到诱发需要和动机, 规定行为的作用。目标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过程中, 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 小到某一道德行为的实现, 都是一种“诱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目标激励就是要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共同的价值和行为标杆, 促进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化, 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使其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基础和支柱。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特征和行为表现, 拟定近期、中期和终期的群体教育目标, 受教育者也需要发扬“从一分钟到一辈子都有明确目标”的精神, 遵循“循序惭进”的原则, 逐步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进程就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

(二)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奖惩激励的目的在于惩恶扬善, 扶正抑邪, 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真正发挥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要真正转化为一种主导的社会风尚, 除了宣传、教育外, 还必须加强赏罚分明的机制建设。荣辱观教育的激励机制重在建设, 学校与社会必须在扬善抑恶、奖优惩劣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制度安排, 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德行代偿机制, 使人们在施德于行前有全方位的社会荣辱导向机制, 施德于行中有充分的践行机制, 施德于行后有完善的保障机制, 在扶正去邪的问题上做出努力, 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

(三) 建立健全情感激励机制。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能收到激励的预期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而人是有情感的, 所谓“动之以情”也就是以真诚无私的感情去关心学生,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给人以温暖。在荣辱观教育中教育者主动与学生交流思想, 谈心交心, 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动态, 以情感人, “导之以情”是激励道德接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对后进同学的转化工作中, 情感激励尤其重要。荣辱观教育的情感激励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 就是要给予学生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爱。只有出于爱的动机, 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 给受教育者以真正的爱, 才能收到良好的感化效果。

(四) 建立健全表率激励机制。

在各种激励方法中, 思想道德教育者的表率激励是作用最大、最有效的一种。教育者必须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必须时刻展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的倡导者、实践者的风貌。常言道, “正人必先正己”, 荣辱观教育表率激励机制必须充分发挥“身教”的育人功能, 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道德接受的热情。荣辱观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 赢得学生的信赖与支持, 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 建设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理想水准低下

目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祖国、人民”等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已经淡漠。他们怀疑共产主义,缺乏政治信仰,某些要求入党的学生,也是出于个人利益发展的考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物想得太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想得太少,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顺利完成。

2、自我膨胀欲增强,道德水准低下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的监护。可由于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从而导致了一些道德观念淡漠、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他们往往将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好人好事视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将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视为“人的天然本性”,将个人的随意、庸俗视为“潇洒”,将判逆和违法乱纪行为视为“个性”,将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视为“吝啬”、“抠门”。

3、以拜金享乐为主导,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互相攀比、及时行乐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贪图享乐,追求高规格、高档次,超前消费、奢侈享乐,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由于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坚韧意志的磨炼,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冲击,在思想上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的现象,金钱第一、物质至上成为部分学生的最高追求。

4、认同社会规范要求,忽视身体力行

大学生在知行关系上表现出认知与实践的严重背离,他们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规范要求相适应的认同感,但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与认知严重的脱节,他们在理论上对道德的功能、道德规范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在日常社会中往往做不到,甚至是不想做,不愿做,就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做不好,如不要随地吐痰扔垃圾、不浪费粮食、入厕后要冲水等等。而且在评价标准上存在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往往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集体主义,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等。

二、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首先,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对大学生实施正面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加强大学生的正面典型引导,要从社会生活着发掘能够体现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人和事,抓典型,树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利用典型的放大效应,,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典型,借助校报、广播、橱窗栏、报告会等载体,培养出更多的典型的人和事。

(二)知荣明耻,加强大学生的耻感意识教育。

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先生曾经指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这个道德的最低下限,便是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耻感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以“八荣八耻”作为新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荣与辱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耻感意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悖于其内心赞同的道德行为作深刻的反省和悔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耻辱感,才能说明他具备一定的道德原则,也才能基于自己的道德原则尽力做到避辱求荣,从而才有对光荣的体验。反之,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做好人、做事便难成好事。耻感意识的沦丧,必然导致人的道德底线的全面崩溃。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耻感意识的培养必须放到当下荣辱观教育的重要位置。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荣辱观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年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作用,高校应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发挥两课老师的独特作用,把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社會主义荣辱观教育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育的一部分,两课老师要发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作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利用寒暑假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提高觉悟,锻炼意志,升华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三四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手法、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激发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东升.以“八荣八耻”为标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和科技论坛,2007,(4)

2. 吴玉红,吴建彪.加强荣辱观教育 提高思想上思想道德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为纲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

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从小处入手,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学习胡总书记讲话,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利用班刊、校刊、班会等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其列为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树立正确荣辱观,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以“传承、融合”为主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以“诚信、文明”为主题开展诚信教育;以“成才、进步”为主题开展学风校风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形象,展现时代风采,创建和谐校园。

范文网

3、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将基本道德规范、文明公约、公德守则的宣传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后勤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大力开展各种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貌、公德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

4、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5、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贯彻《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结合起来,与开展“青春焕活力、文明构和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学校、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6、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发扬优良传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7、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为。

8、加强工作研究,不断推动和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既与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适合时代潮流,对检验检疫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践性。

“热爱祖国”是数万检验检疫职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了祖国的经济安全,全国检验检疫职工认真履行国门卫士职责,满怀深厚的爱国情感,肩负振兴祖国的重任,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严把国门,不辱使命。绥芬河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绥芬河检验检疫局为防止疫情的传入,保护我国森林安全,率先在全国开展境外木材预检和落地木材熏蒸;在迎战“非典”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战斗中,以国家利益为重,有效实施口岸检疫措施,严防疫情传入传出;严把进出口商品质量关,积极对外索赔,为国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服务人民”是检验检疫的根本宗旨,是检验检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检疫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绥芬河局开展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树行业新风”为目标的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倡导“爱岗敬业、文明执法、办事公正、服务外贸、奉献社会”。

“崇尚科学”的精神使检验检疫服务外贸,促进经济发展工作如虎添翼。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依法施检、恪尽职守、严把国门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施检有效性的锐利武器。

“辛勤劳动”是财富创造和事业发展壮大的源泉。检验检疫事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们。绥芬河局党组支持人干事业、鼓励人干事业、信任人干事业、保护人干事业,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和创造,充分肯定职工的劳动价值,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局以占全省系统十分之一的人员,完成了全省对俄贸易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作量,每年人均加班达50个工作日,圆满完成检验检疫各项工作任务,确保了绥芬河口岸过货量以每年近百万吨的速度增长。

“团结互助”确保全国检验检疫的和谐统一。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一个部门、一个团体,都需要这种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全国35个直属局和几万检验检疫职工紧紧团结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周围,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在全国垂直领导体制下,实现全系统内部的政令畅通。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历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成绩,团结出成果,团结出干部。

“诚实守信”日益成为一切行政执法机关的行动准则。作为涉外经济执法部门,检验检疫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诚实守信,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国格。检验检疫对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对内恪守“信赖保护原则”,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诚信政府作贡献。绥芬河检验检疫局开展了“共铸诚信”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兴业”。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该局出台了几十项对外承诺措施,并且一诺千金,认真履行承诺制。

“遵纪守法”是对法制社会公民的普遍要求。依法行政是检验检疫部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实际行动,也是对“遵纪守法”重要体现。绥芬河局牢固树立检验检疫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行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制约的观念,树立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89—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荣辱观现状分析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他们崇尚科学,热爱家乡,渴望成才,追求成功,愿意献身事业,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

(1)对自我的进一步肯定。肯定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是他们的人生之路。“玩深奥的名词同时,在主要的价值观、人生观上,他们却更倾向于那些易于理解、易于把握的东西,对过去理想化的事物则抱敬而远之的态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思想更受他们的青睐。”[1] 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个人为本”的价值观明显得到体现,并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指以个人实现为目标,以是否满足个人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个人的要求、兴趣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个人奋斗、个人努力为价值手段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关系时,它强调不牺牲个人利益为原则,它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进一步具体化。

(2)自我具有怀疑、叛逆的特征。这一代大学生是“精神上的流浪儿”,具有独特的精神探求。他们和50—70年代的大学生不同之处正在于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上一代人的教育,在对整个生活的理解上,上三代人几乎都奉行“事业至上论”,把追求事业看成最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第四代人并不把事业放在绝对无疑的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是只要活得轻松自在就行。第四代人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自我崇拜,即在整个现实生活中以自身为主体。他们主张彼此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利,主张人际间以能力为基础的参与、竞争和创造。

(3)从传统与现代价值观比较而言,大学生既能批判又能保持传统价值观,从而推陈出新的多样价值观,以道德价值观为例,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价值观。传统道德标准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当代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积极参与的热情,具有对时代大潮的顺应性,也有对陈腐思想的叛逆性。在道德生活中,他们不再盲从于既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他们不再被动地受制于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变革中,他们尝试新的道德生活,追求独立选择和摒弃传统道德中的陈规陋矩。

2.在当今社会,新旧观念交织,中西思想碰撞,大学生作为比较敏感、前卫的社会群体,我们在看到其总体价值观念是积极进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应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无私奉献为荣、见利忘义为辱的人生观发生偏移。新时期的大学生始终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用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优良传统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利益成分多元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的阶层。

(2)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国际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以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为荣、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马列主义灵不灵、共产主义行不行”的疑虑长期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辱的世界观发生嬗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3)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在部分大学生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一己之利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淡化。

(4)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的参与动机。对大学生来说,信念性政治参与是最富有特色的,它是指大学生为实现某种理想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生基本是受信念驱使而参与政治的。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参与意识。面对当代的种种社会失范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强烈地希望按照理想化模式设计和改造社会。在他们的身上始终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种爱国情怀、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其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具有表面性和易变性。当代大学生生在和平年代,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和社会的融合度不高,在大学期间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拓展,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受社会的影响,而且易受社会的支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处于成长阶段,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这为接受各种价值观念提供了可能,因此,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二、把握大学生荣辱观特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虽然大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了解并总体认可,但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不容忽视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的降低等等,这无疑反映了其“了解”、“认可”多是停留在较浅层面。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因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因何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步性等理论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的问题,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可程度呈现某些方面的下降趋势,这些都是当前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可轻视的问题。

2.要把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在树立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开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严格对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3.注重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综合成效。不少高校师生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感到担忧。鉴于社会公德是文明水平的表征,其自觉遵行程度直接反映了个人品德的修为状况;加之包括公德素质在内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加强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尤显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将“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作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显现了个人品德通过确立人作为理性本体存在的道德主体地位,以促进道德主体能动性更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作用于社会公德的形成。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4.注重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道德者,行也”,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践行。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现象。因此,要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以“知荣明耻、文明修身、立志成才”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要通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道德境界和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边文强.我对当代大学生的评说[J].中国青年研究,1991,(3).

[2]李晓兰.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王建国.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6-05-15.

[4]芮国强.加强大学晏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上一篇:学校竞职演讲下一篇:房屋拆除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