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4-10-0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

一、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首先应该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 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萧伯纳认为, “所谓爱国心, 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 对于这个国家, 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我们认为,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 情感是基础, 思想是灵魂, 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 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 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二、当前, 在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中, 大学生身心特点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1.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 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 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 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 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 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 并不断社会化, 情感活动的强度大, 但还不够稳定, 不成熟, 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 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 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 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 思想活跃, 不易保守,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 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 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 容易迷茫, 甚至迷失方向。 (2) 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 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 在行动上互相模仿, 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 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 “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大学们是处于一种集体生活状态, 感情丰富而强烈, 因此, 我们可以使大学们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例如, 在学校的宣传栏张贴爱国主义的画报;在学校的校报上开设专栏、专题刊登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 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学校的广播站在黄金时间播发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室的黑板报也要经常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 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学校要按《国旗法》的规定悬挂国旗, 在每周一清晨,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要举行庄严、隆重升旗仪式,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还应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 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 要奏国歌, 而且要求广大师生齐唱国歌。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 (1) 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各种有针对性的纪念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们娱乐身心, 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十一”, 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歌咏比赛、征文;“一·二九”可以组织学生搞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 (2) 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组织学生们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这样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选择政治理论素质高的德育工作者、学生会干部等沿途作讲解、文字说明, 整个讲解材料都应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4.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需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大学生们处于集体生活中, 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 易接受新鲜事物, 所以要注意在他们中树立模范,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学校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要配合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的纪念活动及时组织发表和播出纪念文章和歌颂、宣传他们事迹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学校还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 尤其是在学校毕业生中发现这类先进人物, 使他们成为大学生们的典范, 成为他们崇敬、学习的榜样。

(二) 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 爱国主义思想是

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 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确切地讲, 是指以教学计划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向大学生们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让他们在了解历史, 了解国情、民情和了解我们党的过程中, 产生“知之深, 爱之切, 求之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树立爱国主义的意志, 使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具体而言, 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 例如, 《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 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 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 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三) 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 要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 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足,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 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 针对学生对工农缺乏感情,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 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2.利用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 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 通过以身作则或为人师表的现实参与活动, 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 工矿企业或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 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 在管理上要严格而有序, 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进行一定的国防和军事训练, 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不仅有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 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摘要: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 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是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

一、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首先应该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萧伯纳认为,“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我们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二、当前,在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中,大学生身心特点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1.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但还不够稳定,不成熟,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不易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行动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大学们是处于一种集体生活状态,感情丰富而强烈,因此,我们可以使大学们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张贴爱国主义的画报;在学校的校报上开设专栏、专题刊登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学校的广播站在黄金时间播发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室的黑板报也要经常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学校要按《国旗法》的规定悬挂国旗,在每周一清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要举行庄严、隆重升旗仪式,有条件的学校组织还应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求广大师生齐唱国歌。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1)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各种有针对性的纪念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们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十一”,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歌咏比赛、征文;“一·二九”可以组织学生搞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组织学生们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这样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选择政治理论素质高的德育工作者、学生会干部等沿途作讲解、文字说明,整个讲解材料都应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大学生们处于集体生活中,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注意在他们中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要配合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的纪念活动及时组织发表和播出纪念文章和歌颂、宣传他们事迹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学校还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尤其是在学校毕业生中发现这类先进人物,使他们成为大学生们的典范,成为他们崇敬、学习的榜样。

(二)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确切地讲,是指以教学计划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向大学生们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民情和了解我们党的过程中,产生“知之深,爱之切,求之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树立爱国主义的意志,使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具体而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例如,《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三)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要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针对学生对工农缺乏感情,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2.利用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通过以身作则或为人师表的现实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工矿企业或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严格而有序,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课题项目】省级课题:编号J2012015,“思修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8-02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祖国历史、中华民族传统的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部分学生热衷于了解“情人节”这样的西洋文化,对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却漠不关心,知之甚少,对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的了解也只占23%。

2.缺乏对马列毛邓基本理论的深刻认知。只注重表面学习,只求分数能够通过,对马克思是何国人、对《资本论》的创作背景这些马列理论的基本常识性问题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马列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大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

3.缺乏对国内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的理性分析。一谈腐败,就唉声叹气,或对党的执政能力没信心,部分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弱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4.缺乏依法爱国的法制观念。但凡谈到爱国,不少大学生习惯将思维很自觉地锁定在“抵制日货”上,把爱国等同于“抵制”,简化为游行,甚至变为发泄个人情绪的违法举动,毫无依法理性爱国的法治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没有一股凝聚力,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但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我们全国人民没有一种信仰来支撑,那么我们以后的路会走的更艰难。

1.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基础。爱国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复杂,你会发现不太可能再像战争时期那样开枪消灭敌人就是爱国。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谈爱国爱党,其实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一致的。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走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发展的路子,只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向着中国梦的目标而奋进。因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必然会调动全民族的政治热情,必然会激励全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而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经历一个从情感培育到落实行动的过程,必须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现到日常的行动上。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可以起到凝聚作用、积聚作用,可以更好地把全国人民指引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面对现实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时,比如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等,都可在这股精神凝聚力的感化下得到适度的缓冲和调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正能量。同时,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更好地调动起来,积极地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爱国主义是共同应对复杂形势的精神法宝。在近代史纲要课中学生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爱国主义就越能够运用这股凝聚力来应对不可测知的挑战和威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地方的观念差异及利益矛盾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只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同心同德应对各种严峻挑战。爱国主义也正是这样一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团结之绳。

三、新时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而历史地发展着的,同时呈现丰富性。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一直也是各国在上层建筑方面的重要任务,但其这种内在的凝聚力不是少数的、个别的人物朝夕就可以形成的,她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来加以培育。而在现阶段,爱国主义必须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彰显出新的内涵。

1.民族情感与世界情怀要互融。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谈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一直是爱国主义的灵魂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商品在全世界销售,信息共享,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交融越来越紧密。因此,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从思想上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要是对我们发展有利的方面,都可以借鉴吸取,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当然,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坚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开放的胸怀,主动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舍弃狭隘民族主义的的束缚。

  2.自豪感与危机感要并存。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意、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都足以让全国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也是最富感召力和渲染力的情感基石。然而,在我们为之骄傲自豪时,也要时刻保持低调的态度,切不可沾沾自喜。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是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和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们的定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必须清楚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把我国纳入他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所以我们切不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如果说自豪感能催人奋进,那么危机感则让人时刻保持警醒的头脑,忧国之心可以使我国的爱国之情变得更为理性。

3.振兴中华与共同理想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具体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把共同理想这一伟大目标寓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爱国主义才不是抽象的;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具体行动中去,爱国主义才具备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R],1994.08.23

[3]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浅谈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4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流传深远。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应该从加强民族美德教育入手, 重点推介民族的优良文化与传统、民族英雄事迹、加强参观观摩教育等,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结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归属感, 全面了解民族历史文化, 增强对民族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高校应教育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育学生时刻将传统美德作为行为准则, 并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等,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 具有深远影响, 是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应继承与深化, 高校应该教育学生时刻铭记, 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 并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实有效途径, 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提倡和宣传。

高校应加强民族英雄事迹教育,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是很好的英雄事例。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 推介“草根”英雄事迹等, 会更有说服力。要坚持通俗化、大众化的理念, 用最精练的语言、最朴实的事例, 尊重宣传工作规律和受众接受心理, 科学设计一批“寻找身边榜样”“学习最美爷爷占祖亿”之类的文明教育载体, 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道德环境。要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不断健全文明单位和文明典型的表彰机制、扶持机制、走访机制、保障机制, 增进文明对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同时加强不文明现象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营造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高校应通过对学生的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深化爱国主义的影响, 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 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 使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推进“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

另外, 高校在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 应注重开展参观观摩实践教育活动, 用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的展示, 向学生形象说明我国的文明史和传统美德的“图像”与实物, 不断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二、加强马列主义及党的知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优良传统与作风的执政党, 应加强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的掌握与了解, 使大学生掌握党的发展历史和革命历史等, 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增加对党的热爱与敬仰, 跟随党的发展, 沿着正确路线不断前进。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作风代表, 可以说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甚至不可能生存下来。正是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取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正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武装斗争, 建立了人民政权, 使人民当家作主。

群众路线是党的执政路线。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 要带领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没有群众路线, 没有人民的拥护, 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取得政权。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坚守对人民的承诺,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等。加强大学生群众路线思想, 重视群众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应加强大学生马列主义教育, 并且与时俱进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 不断创新发展。

高校应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及中国共产党知识的教育, 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热爱中国共产党, 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党的优良传统武装自己, 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强乡土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几乎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深厚历史文化与特色, 加强大学生对故乡的全面了解, 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深入探究, 挖掘内心深处对故乡浓厚的爱与深深的眷恋, 有助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改正不良习惯, 增加大学生建设家乡的内在动力与发展自己家乡的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文化既关乎人民幸福, 又事关当地经济发展, 意义重大。加强大学生乡土文化教育时不我待, 应该让大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增加对故乡的热爱,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高校还应主动普及当地文化知识, 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故乡, 找准节点, 推进县域文化的快速持续发展。

乡土文化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第一品牌, 城市一旦被赋予了文化灵魂, 就等于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发展张力和创新活力。当前, 无论是一线城市, 还是二三线城市, 都在标新立异地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 借以博取关注, 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杭州的“东方休闲之都”、丽水的“绿谷”、安吉的“竹文化”,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化定位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如果说推出城市主打品牌等同于“亮剑”, 那么我们就要敢于“亮剑”, 善于“亮剑”。新乡历史近1800年, 人文积淀丰厚。我们要善于寻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强调品牌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突出重点, 聚合焦点, 遴选和推出常山文化的主打品牌。一旦主打品牌明确下来, 可依托品牌标识、主题活动、产业文化等多种平台, 强势推进对外宣传展示, 充分彰显本地域的人文魅力。同时, 整合和集中全县的各种资源, 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塑造, 从内涵、外延、形象等多个方面, 拓展文化品牌的深度与厚度。另外新乡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电池工业之都、中国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等多项荣誉, 这些荣誉都为新乡城市名片增色添彩。

城市和县要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健全和规范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 大力推进社区休闲广场、综合文化站、新农民书屋、图书流通点建设, 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配置齐全、服务到位的场所。要丰富发展好“一乡一节”“文化串乡”“文化驻村”等文化活动载体, 推出一批充满个性、充满活力的活动载体, 搭建好群众文化成果的展示平台, 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加强服务、引导和激励, 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创作多样化文化产品, 形成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格局, 为县域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基础保障。

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 让学生不断掌握和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动向, 有助于抵御歪风邪气, 增加内在动力, 打击颠覆势力, 不断努力发展我国经济等。

我国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和平发展”主题, “亚投行”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引来各国的争相申请加入, 这更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高校应教育学生不断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形势, 把握和平发展的主线, 不断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不断实践和创新,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五、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智能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国民性的思维方式揭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问题,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情感缺失的困境;爱国主义意识面临着狭隘爱国主义倾向的威胁;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面临着民主法治不健全的挑战。

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包括:加强感恩教育,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加强理智思维教育, 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意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等。

教育学生掌握应对挑战的有效方法, 包括: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理性面对和分析谣言, 提高理性分析、应对的能力。尤其是面对网络传言, 要用敏感和尖锐的眼光去剖析传言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对有质疑的传言要坚决抵制, 及时汇报和制止等, 维护网络的安全性和正义。

总之, 通过加强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育、党的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一系列系统的、常态化的教育和引导, 使大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党的发展史和指导方针等, 不断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等, 增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增强抵御颠覆思想与流言的能力, 真正做到精神健康与强大, 提高大学生爱国敬业的意识, 不断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摘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应该贯彻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党的知识教育、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党的知识,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赵利萍, 周先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国民性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3) :117-120.

[2]崔健.国际化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01) :45-50.

[3]丁凤云.依托沂蒙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3/4) :59-61.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篇5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很多人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中国,一个承载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她经历过繁荣,也遭遇过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回首历史:鸦片战争,让祖国陷入了灾难的深渊;卢沟桥的隆隆炮声让祖国山河破碎。南京30多万同胞惨死于日本人疯狂的刺刀下;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又一把火付之一炬,还有那无数不平等的条约……祖国变的那么的不堪一击,憔悴虚弱。这一切,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啊!。

但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将英美商的两万多箱鸦片在虎门付之一炬。抗日中的赵一曼,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身负重伤的他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在黄海的滚滚波涛中,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保护旗舰而英勇牺牲,在致远舰将被击沉时, 他们视死如归,撞向敌舰,与敌舰一同沉入黄海的碧波中。是他们在母亲生死关头之时,用一股股豪情,一片片忠心,发出了一声声震荡环宇的呐喊,抒写了一首首大海回波的壮歌。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当五星红旗迎着旭日缓缓升起时,当国歌庄严奏起时,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因为,祖国永存我心!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生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而对秦国的军事压力和楚国的政治腐败,屈原极力主张对外联齐,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

屈原的政治主张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破坏,未能在楚国实现,公园元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军南下,攻破了郢都最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天问”等,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通过上述所叙及不断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贡献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一段悲壮历史的展示。在学习先辈屈原感人的爱国主义先进的思想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其次,就是他门下的两个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下面就我个人用所学习的观点阐述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公元前300多年楚国内忧外患,国贫兵弱,内有奴隶暴动反抗,外有强秦压境,以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南后集团在此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为保其贪图享乐,荣华富贵及小集团利益向楚怀王游说亲秦顺从策略;而以奴隶,百姓、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屈原集团则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些表现可以在一次众大臣及屈原与楚怀王的交谈中得以佐证:

楚怀王言:楚国内外交困长此以往岂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南后言:如今强秦压境,大王还是与秦国订立盟约世代修好顺从秦国。屈原言:难道顺从秦国楚国就可以安然无恙吗?秦国自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他不仅攻占韩国,魏国、赵国的土地,如今又想来攻打我们楚国与齐国,秦国处心积虑要完成一统霸业,征服六国席卷天下,在这种时候还想用讨好秦国的办法来换取楚国的太平岂不是异想天开,自欺欺人吗?楚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内修法制,弃旧图新才能扫除疾病富国强兵抗拒秦国的兼并。

二、屈原门生宋玉放弃信念投奔权贵昭然若揭

因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期间,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他曾精心教导赋予厚望的门生宋玉弃他而去投奔权贵南后集团,这使得屈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表白感叹道:急风劲草,日久见人心啊!而这一突变却将宋玉其人贪图享乐及荣华富贵的丑恶贼脸暴露的昭然若揭,向这样追逐名利,胸无大志、背信弃义之人岂能留在志向远大,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屈原身边呢?因此,向宋玉这样的卑鄙小人只能屈服于南后集团。

三、屈原侍从女仆婵娟坚定信念追随屈原永不放弃

在屈原胸怀大志,穷困潦倒、报国无门,迷惘彷徨惨遭奸人所害之际,侍从女仆婵娟不但不弃不离反而用多年在屈原身边所学到的坚定信念来开导屈原道:先生不必痛心,宋玉虽然离你而去,但愿意追随先生的还大有人在,就已婵娟来说,虽然能力微薄进不了什么大的力量,但我不会忘记先生的教导,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法制献给楚国。屈原听后倍感激动的感慨道:婵娟,你真是我的好学生啊!婵娟最后因误饮南后集团毒害屈原的毒酒身亡,临终前屈原抱住她悲痛万分的自责道:婵娟,是先生害了你呀!婵娟则坚强的答道:先生,我真高兴,我宁可用我微弱的生命来代替先生宝贵的存在,我是多么高兴呀!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师长,我总想照你的话去做,把我的生命献给楚国,可是我做的太少了,我是多么的遗憾啊!先生,你要保重,你要努力啊!就这样一代巾国女豪永存于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在这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实中,婵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篇章与前者宋玉的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区分与对照。

通过以上屈原与奴隶主权贵之间的斗争及门下两个门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差异的鲜明区分和对照,使我感慨万分,屈原一生追求推行变法谋富国强兵之略,言废除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的制度;主张铲除这些危害楚国的蛀虫,应将他们押送至边远地区开荒;宋玉的胆小弱落及婵娟的赤胆忠心;这一切的一切反映了万恶的旧社会对国家和人民离心离德腐朽的一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在中华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佐证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不能因政治腐败专权而改变灭亡的宿命。假设,屈原的政治抱负能得到当时楚怀王坚定而强有力的支持的话,那么,毛主席那个年代的制度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提前两千多年得以实现啊!而后的中华民族现在的情景又将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局不得而知,估计,历史学家会给出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通过以上我个人对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心得体会的叙述,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额丰,受益匪浅的是让我懂得了人生是如此的渺小而又辉煌。收获额丰的是使我懂得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真正强大缘起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一代又一代领袖伟人而定。

通过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我的熏陶,使我倍感珍惜,也让我感到将来在工作中的责任重大,虽说我个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能力远不及先辈屈原所贡献的万分之一,但是,只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树立坚强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一定能够为祖国,单位、集体的强大与辉煌做出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在现今的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一定要刻苦努力地学习,提高科学素养,用知识报效祖国。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荣为耻”。可是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不少同学从来都不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不会整理房间,也不会洗衣服。在学校他们连打扫教室也不愿意做,这不是好逸恶劳的表现吗?马克思说过,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表现吗?马克思说过,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劳动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坚韧负责、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我们一定要爱劳动!我们的社会涌现了不少以荣为荣、以耻为耻的伟大人物:周恩来,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像蜡烛一样默默奉献的亲爱的老师们,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教书育人却兢兢 业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业会做人,做一个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

我们少先队员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相互攀比学具、用品、食品和穿戴的价位和品牌;不攀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车好;不迷恋不良网络游戏;不盲目崇拜 明星;不浪费粮食等等。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向善去恶。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细处做起,作到真正从心里热爱祖国,从而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就能真正将“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胡爷爷提出的“八荣八耻”非常具体地指明了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我们小不生是民族的未来,更应该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树立远大理想。今后,我要用“八荣八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祖国、爱科学、爱集体、爱公物、爱亲人、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爱锻炼、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给红领巾增光添彩,立志做合格小公民!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爱国是权利也是义务

爱国是现代公民的权利。公民的爱国,意味着胸中装着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意味着忠于良心、忠于公理而向一切落后的、腐败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挑战,意味着遇见危害祖国的行为要拍案而起。爱国需要明辨是非的鲜明立场,需要道义力量的支撑。

爱国也是现代公民的义务。在和平的环境里,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在我国,公民须承担的义务有规范性义务,有道义性义务,有道德性义务,等等。爱国就是对这些义务的忠实履行。

爱国奉献最光荣

爱国,就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处处以祖国利益为重。爱国,就要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立足本职岗位多为祖国做贡献。

知荣辱,从每一次选择开始

明知是盗版光碟,你买不买?无人监督,这个“红灯”你闯不闯?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选择我们几乎天天遇到,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每一次选择都是荣辱观正确与否的真实写照。

荣辱观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每一次选择都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因此,不要小看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它正是社会风气之源。如果每个人都能正确选择,就会形成一股公平正义的强大社会力量。知荣辱,正风气,要从生活中的每一次正确选择开始。

不要做知耻而为者

知荣知耻容易,但要做到知荣而为,知耻而不为却是困难的。有的人心里明白什么为荣什么为耻,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禁不住要做些可耻的言行来。由于知道这见不得阳光,还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来掩盖。说一套做一套,对上一套对下另一套,会上一套会下又一套。知耻而为者,往往最能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空子,实现自己的目的。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从我做起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荣八耻” 是对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百姓的呼声。“八荣八耻”,高屋建瓴,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线。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八荣八耻”,是对江泽民‘以德治国”方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普通老百姓要从我做起,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从我做起。可时下,一些人不敢从我做起,不想从我做起,或不肯从我做起。

不敢从我做起。在我们身边“笑荣不笑耻”、“笑廉不笑贪”的现象俯拾即是:如果你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就有人笑你“死脑筋”;如果你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就有人笑你是“大傻瓜”;如果你不为美色所动,就有人笑你“身体有毛病”;如果你为民办点实事,就有人笑你“想往上爬”。

不想从我做起。时下,上级安排的新工作或推行新的改革,很多人抱等待观望的态度,先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不想当“出头鸟”,更怕触及自身利益。就拿公车改革和接待改革来说吧,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6000亿占财政收入的20%,已成为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都认为要进行改革;有的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力度不大,改革的措施“换汤不换药”,收效甚微。结果,烟越抽越高档,简装、精品到极品;酒越喝越讲究,“酒鬼”、“茅台”、“人头马”;车越坐越上档,红旗、本田到奔驰。

不肯从我做起。知荣却不去行,知耻却偏去行。这类人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迷恋奢华生活,出则名贵轿车,入则星级宾馆,食则山珍海味,衣则名牌服饰。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廉耻一直被作为立身的精神尺度和标志,作为从政的行为准则。落实“八荣八耻”,必须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必须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从我做起,必须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天下再大的事,也不如人民群众的事大,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党的重托、人民的重托,时刻牢记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责,是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和最基本的素质。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负好责,眼睁睁地让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就是失职,就是犯罪,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一种背叛。

从我做起,贵在坚持。从我做起,谈起来比较容易,真正做到并不那么简单;在一两件事情上做到比较容易,在许多工作中做到就比较困难;坚持一阵子容易,长期不懈、善始善终则比较困难。在我们队伍中,大多数同志能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处处、时时、事事从我做起,一以贯之地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周国知、祁爱群等同志,一个人就是一个标杆,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然而,也有少数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从我做起的意识,习惯于当“指挥长”,疏于弯腰干实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不能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又有意无意地越轨,甚至放纵自己,既影响了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损害了党的利益和形象。

从我做起,必须加强监督和惩处。要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对那些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按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通过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使坚持“八荣”、反对“八耻”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五四”运动至今已九十周年,提到“五四”运动,又一次激发起我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满腔热血想为我们科院、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序幕,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此,我们应明基它,铭记它带给我们的伟大意义。

“五四”运动是爱国分子、知识分子和无数个青年及学生共同团结起来勇于推翻封建社会、推翻三大帝国的爱国运动,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彻底完全地走出封建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古往今来、回顾昨日、放眼今日,没有昨日的“五四”爱国主义。也许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也许也就没有了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没有了当今和谐稳定的社会。繁荣发展的国家。为此,我们怎能不激动、兴奋,提到“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又怎能不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从“五四”运动至今,九十年的历史。中国在此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遭到了种种困难,并度过了样样难关,在这漫长的九十周年里,中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步一步地朝上攀,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走到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们应赞扬、歌颂他们所带给我们的“五四”运动,给予我们的“五四”爱国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铭记“五四”爱国运动。没有理由不铭记“五四”爱国精神。更没有理由不学习并发扬“五四”爱国运动精神。

人本固跟,渐渐长大成熟的我们不能忘本,忘根,忘记历史啊,“五四”运动虽过很久,但它给予我们伟大祖国的业绩与意义是深远流长的永存我们心间。

作为学生,我们年轻,我们朝气澎湃,我们是新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要学习“五四”爱国运动精神,也可以说学习“五四”运动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我们还要发挥“五四”爱国运动精神,为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做出贡献,为使伟大的祖国更加伟大添上一笔!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祖国是远航的巨轮,载着我们驶向光明的彼岸。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

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要像大雁一样,抱着远大的理想,叼着明珠飞向远方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

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登攀。

祖国是广阔的舞台,我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品德思想最重要,它是唤使你去做每一件事的方向盘。所以大家要心灵美,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与人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团结,力量才会大。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身心健康是主要,锻炼身体,活泼开朗,才会有好心身来争当四好少年。不要像脱了毛的雄鹰,没有健康也非不起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学会创新,学会开拓才会取得进步。我们一定要铭记大家的鼓励和鞭策,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争当四好少年吧!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这次我校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活动,这是胡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要求。我和全校同学都积极参加了这项活动。争当“四个好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在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我连瞄一下都懒得瞄,现在我凡是看到地板上有纸袋,我就会毫不犹豫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学习上在以前我学习马马虎虎现在我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上课专心听讲,课堂上再也不做小动作了。我踊跃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以前在家里衣服裤子都是妈妈去洗的,房间也是妈妈整理的。现在不一样了,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已洗的,房间也是我自已整理的。我要努力改变自已,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争当一名合格的好少年。

争当“四个好少年”是我们全体学生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的需要,是祖国人民的需要。让“四个好少年”的活动在我们的学校开花、结果。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会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切实抓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国防教育,是事关国家强盛,民簇的振兴。观看着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我们的学生为之振奋,为之鼓舞,对新型武器装备啧啧称赞,人民军队雄纠纠,气昂昂的风貌搏得了学生们阵阵叫好声。观看后,同学们心情激动,立志弘扬阅兵精神,并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好”、“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四好少年。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阅兵仪式壮观的同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规守纪的作风,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风貌,让阅兵精神得到发扬,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更加和谐的风气。我们应该争当四好少年,长大以后要为国做贡献。作为一个少先队员,学做一个四好少年很重要,做一个四好少年要做的事情很多。

我认为做四好少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

二、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少年。

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中专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篇6

关键词:中专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41-001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校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政治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中专生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当代中专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爱国主义,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中专生。

二、通过典型实例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比如为他们讲述不畏大漠风沙守疆保土的卫青和霍去病及大汉将士,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肯为国家民族舍弃小家,他们身上包含着千年不变的爱国主义英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来激发自己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3.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到爱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教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员,我们只有认清祖国所面临的局势,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而作为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4.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

配合政治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组织爱国主义方面的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录像片、专题片,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利用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爱国主义书籍。从日常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的节日教育、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向学生讲述这些英雄们伟大的事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国歌、升旗对于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在清明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传统”清明节扫墓活动,通过介绍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向烈士献花圈,让学生代表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而作为政治老师的我们,可以最后不失时机的进行总结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每位中华儿女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完成先烈们没有完成的强国梦。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21世纪爱国主义精神不再表现为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表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爱校、敬业上。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劳动观。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更应该积极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几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如定期举办业余党、团学习班,组织书画比赛、卡拉ok、诗歌朗诵会,创“国优”演讲赛,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校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开展了“校史、国史、国情”、“爱班、爱校、爱国”等系列活动。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開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了“迎国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到烈士陵园瞻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每次报告前注意收集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报告结束后,配合团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搞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

浅论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理性爱国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积淀, 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个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所包含的内涵有所不同。传统的爱国主义是从简单的爱国情感开始的, 然而, 在新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是不够的, 初级层次的爱国主义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理性的指导, 甚至可能转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 必须将情感层面的爱国主义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1]理性爱国的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理性爱国是以理性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情感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映, 是一种感性认识。而理性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知能力, 表现为一种理论与思维方式, 属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2]理性爱国是一种基于理性层面的情感表达方式, 理性爱国不是感性、表象的情感诉求, 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感情认同。在关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 爱国情感的迸发是民众对国家深厚情感的表现, 朴素的爱国情感毋庸置疑, 然而, 在表达爱国热情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理性的思考, 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损失。理性爱国是以理性为核心的, 对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才具有持久性, 也只有上升到理性层面的爱国情感才能保证爱国行为的合理进行, 进而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第二, 理性爱国是以国家核心利益为根本目标的爱国主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各个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难免会发生摩擦与争端, 而近年来出现的诸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等一系列危害到国家利益的事件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情绪。但在表达激烈的爱国情绪过程中, 由于缺乏理性方面的思考, 往往会出现鲁莽、冲动的爱国主义行为, 甚至有一些超越法律限定的暴力行径:例如极端的语言攻击、过激的人身攻击、盲目的排外行为等等, 这些行为最终导致的是社会治安的动荡、国际环境的紧张。诚然, 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出发点是正确合理的, 然而, 过激的爱国行为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因此, 只有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 权衡国家长远利益的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 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目的, 进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第三, 理性爱国是以法律为限度的爱国主义。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首先应当要在法律的准绳下进行, 只有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才是合理合法的爱国主义。在钓鱼岛问题等事件上, 有一部分中国人由于不懂法律法规, 冲动、不理智地做出损害国民财产的行为, 还有一部分中国人以爱国的名义肆意在大众媒体上发表过激言论, 更有甚者通过网络黑客的方式侵犯他人隐私, 这些行为都触犯了法律底线, 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中国的法治化社会不断推进, 对于爱国行为也有明确的限定, 真正有理有据的爱国应当是在理性地分析实际情况后, 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合理的爱国情感表达。只有真正做到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进行爱国行为表达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

二、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 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必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社会群体, 对于国内国际时事大都比较关注, 在关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 但是, 大学生由于还未走上社会, 涉世未深, 对于一些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 容易产生消极因素, 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时往往容易掺杂非理性情绪, 盲目排外、行为过激是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钓鱼岛争端、抵制家乐福等事件中, 许多青年学生都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纷纷加入抵制外货的游行行列中, 一些大学生甚至在抵制日货的过程中打砸日系车辆, 还有一些大学生则在网络上肆意谩骂、发表不正当言论, 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对别国进行黑客攻击, 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大学生对情绪缺乏控制、不善于理性思考的特点往往容易出现各种过激行为, 导致爱国行为走向偏差, 因此, 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3]

(二)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性化不足有必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性化不足从教学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滞后。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材当中,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 对于法律基础的知识阐述甚少, 难以指导大学生理性地处理当代爱国主义的问题。二是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灌输教育, 导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不足, 而教育者对于爱国主义的内涵教育也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化层面, 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不良风气, 教育者没有及时从深层面剖析, 使学生对这些问题存在偏颇。[4]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 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 大学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是对外开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国内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更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应当要培养一种国际性的胸怀, 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面对国际纷争与矛盾时, 应当树立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 尽量用和平谈话或者诉诸国际法律等非暴力手段进行解决。只有这种理性的、有理有据的爱国主义行为才能为我国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国内国际环境, 才能有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5]

三、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 利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创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新平台

学校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窗口, 更是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平台, 理性爱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 例如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形式也较为单一, 因此, 首先应当从教学内容上入手, 将理性爱国教育内容与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等基础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增强对理性爱国的认识, 其次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同时结合国内国际时事, 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6]

(二)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

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并不是单单依靠课堂理论的灌输所能解决的, 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确立, 也只有通过实践所树立起来的认识才能真正引起大学生内心的共鸣, [7]因此, 实践是深化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教条化、课程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必须积极开展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理性爱国教育, 首先可以从校园实践活动入手, 通过开展以理性爱国为主题的演讲、团体活动来强化理性爱国教育, 其次可以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为大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机会, 另外, 可以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来不断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 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 从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他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的实际行动, 在实际活动中实现一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三) 开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 创新理性爱国教育途径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大学生作为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重要群体, 网络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受信息、学习知识、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因此, 在弘扬理性爱国教育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 深化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的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网络直播重大历史事件等手段来增强理性爱国的实效性。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平台, 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媒介来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 及时了解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思想动态, 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但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提供便利,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筛选机制, 及时发现并删除不良信息, 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开辟一条便利、安全的网络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田志久, 刘磊, 蒋洪冰.《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引导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2]隋维娟, 邵栋.《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3]黄晓.《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13 (7) .

[4]郭培芳.《对高校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5]张然.《理性爱国: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 3 (6) .

[6]李庆杨, 刘晓鸥.《大学生理性爱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 2 (1)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传统美德。纵观我国的历史, 屡屡收到外敌的侵略, 国在则家在, 国破则家亡, 这无疑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的情感, 这种情感随着国家的命运升华到为国献身的精神与情操。无数的爱国志士以崇高的爱国之情誓死保家卫国, 正所谓“不畏国之危难, 誓保中华河山。国若不能保, 何妨顾家园。生为护国人, 死为捐躯人。笑看前来侵犯, 漠视寇敌归去。手握长枪利刃, 必守寸土河山”, 爱国主义成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生生不信, 努力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教师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实至名归。在军事教学中, 对大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祖国, 耳濡目染,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热爱祖国, 主动发扬与集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积极大学生的满腔爱国之情, 并给予大学生有效的引导, 让他们能够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努力的动力, 报效祖国。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结合国内学者对军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及笔者的课堂实践, 总结出在军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并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单一, 照本宣读, 缺乏引导。情感与信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不少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或爱国史实的时候, 通常运用讲述法将伟人夸大成圣人, 将其爱国主义行为说成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固然能够让大学生对历史人物心生崇敬, 但是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正确的爱国方式, 如此一来, 爱国就变成了一纸空话。

2、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保家卫国, 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 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是爱国主义教育所着重强调的宗旨,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中非常崇高的理想与目标。不过相信大部分大学生是很难从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让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中。笔者认为, 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意识与责任感的感悟。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提高大学生辨明多元文化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了解家乡、祖国的变化, “勿以善少而不为, 勿以恶少而为之”, 从现实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那么就不会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通过时事政治教育题材,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每天都在积极与其他国家打交道, 其中总会涉及到领土的完整、国家尊严的时事新闻, 这些新闻实质上就是教学教材。例如钓鱼岛事件, 此事件的始端过程以及国家的处理方式, 都拥有着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学生会带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关注整个事件, 并且还会积极利用所有的资源寻根问底。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 做出正确的爱国行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邀请社会名人 ( 如知名企业家、作家、军事教授专家等) 到学校演讲宣教。

2、通过网络展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想顺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就一定要净化网络环境, 让大学生能够与不良信息隔绝。网络是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事物, 把网络作为教育的平台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方式。首先, 学校要建立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网站。因为互联网的普及, 通过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了新的方式, 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网上讨论趣、网上教学等, 通过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加强监督、积极渗透等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提升网络宣传的战斗力与影响力; 其次, 为学生提供资源丰富的检索服务与查阅服务,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培养其爱国主义意识; 再者, 建立校园网“专题”, 想必每位学生都会习惯每天浏览新闻, 看看今天又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学校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开创专门的新闻专栏, 深入、全面、及时地将时事政治更新, 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 也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讨论区进行讨论,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 通过校园网建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3、传递“正能量”, 做新时代的“英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并存, 在网络上一些非主流、反传统、亵渎革命英雄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蔓延,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因此, 学校更要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用健康、积极、正确的思想文化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抵制外国主义的文化渗透, 加强其辨别能力与鉴定其政治信仰, 提高其国家、民族意识, 在积极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 还要学会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

四、结束语

自古以来, 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综上所述,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通过转变一些传统的爱国主义观念, 树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紧扣课本, 结合时事。在军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使大学生明白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摘要:一个民族的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引导, 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都差强人意,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1]李贵峰.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155-159.

[2]陈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05:109-111.

[3]胡继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113-115.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9

1 农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变的态势。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不能准确把握, 对爱国主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现实中也不能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实践相统一。

1.1 农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偏差

1.1.1 国家民族虚无主义盛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的价值观和最起码的人生选择。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的感情淡化, 甚至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反而以物质的满足为追求, 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精神空虚。更有甚者, 不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国情, 却对国家和党进行抨击, 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认为我们的国家一无是处, 美化西方资本主义, 崇洋媚外。

1.1.2 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在爱国主义认识问题上, 一些大学生的认识比较片面, 如他们虽然关注国家的政治事务和外交事务, 也十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但是由于其对我国、西方国家、中西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片面认识以及获取的不实信息, 导致其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极端仇恨、敌视的情感, 以过时的、片面的态度来分析当代国际关系, 以仇外排外的态度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畸形的极端民族主义, 严重扭曲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致爱国主义的不稳定。一旦面临重大是非问题时, 这些大学生难免会抛弃政治原则和立场, 爱国主义的热情也会逐渐冷却, 这种倾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无疑不利的。

1.1.3 爱国但不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千篇一律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深刻指出,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 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时代, 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那就是热爱社会主义, 为“四个全面”的顺利实现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也就是说,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 虽然具有深厚的、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却对爱国主义的当代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 认为爱国不一定要爱社会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抽象爱国论”, 必然使爱国主义沦为虚无。

1.2 农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实践不统一

1.2.1 不能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个思想和理论的范畴, 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判断。怎样把个人价值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 怎样把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具体实践相协调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些大学生, 在内心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的不公平现象义愤填膺, 但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 就会舍弃国家利益, 而只追求个人利益;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崇尚个人利己主义, 内心缺乏对国家的依存感和热爱, 认为国家跟个人没有太大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问国家内政外交大事, 在生活上追崇享乐、爱慕虚荣, 在学习上心浮气躁、敷衍了事, 丢失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1.2.2 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比较极端。

就实践层面而言, 爱国主义应是一种理性行为。近代史上, 日本对中国为祸最多。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从此, 中日关系一直紧张。近年来, 日本罔顾历史事实, 在钓鱼岛肆意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钓鱼岛问题激起了全国的反日爱国高潮, 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行为成了国民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青年一代也强烈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情感。2010年10月, 成都高校大学生爆发反日示威游行活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200余人, 从香槟广场开始聚集, 到天府广场时已达约2000人。游行的队伍高举“还我钓鱼岛”、“以抵制日货为荣、视赴日旅游为耻”等横幅, 造成天府广场周边部分区域交通阻塞。非法的游行示威、措辞极端的条幅、失控的爱国行为都是极端的、不理智的, 甚至是违法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方式, 是对国内法制的亵渎和对社会秩序的扰乱。

2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3盛大阅兵仪式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历史, 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努力践行爱国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2.1 正确面对历史, 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 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正确面对历史, 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侵华战争, 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然而, 我们要做的是以彼之道, 还施彼身吗?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同志这16个字精辟而又深刻地指出, 我们必须要铭记历史上战争给我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所带来的严重灾难, 缅怀为了和平而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生活, 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也就是说, 我们铭记历史, 不是要铭记仇恨,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加明白和平的珍贵, 我们不能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习近平还指出, 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 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 才是人间正道。习近平在此大会上发表的庄严讲话, 就是一次民族的思想解放, 是对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思想的正确引领。身为大学生, 应清醒意识到,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勤奋学习、好好做人, 使自己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这就是最大、最理性的爱国!

2.2 加强理论学习,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之所以会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产生偏差, 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国家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主阵地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深刻了解我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 体会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 明白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 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制度, 并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在学习“形势与政策”中, 了解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热点, 学会准确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同时, 还要认真学习国家重要领导人, 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只有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 其才能深刻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深意, 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2.3 努力践行爱国主义, 为实现中国梦奋发图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 也需要理性的认识, 更需要实际的行动。对于大学生而言, 热爱祖国,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 心系祖国安危、把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志存高远, 在学习中积极进取、追求创新, 不断增长知识、技能, 力争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己之长;就是要大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扎根基层, 投身到西部, 心系人民群众需要, 自愿到祖国偏远贫困地区支教、支医、支农等,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 (第二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

[2]于云生, 潘国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反对国家民族虚无主义[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0 (4)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一、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一)抗战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近代以来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第一,抗战精神体现了生死存亡之际对中华民族的时代召唤。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都相差悬殊,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抗战精神应运而生。第二,抗战精神体现了对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损失,但也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念,最终铸造了千古不朽的伟大抗战精神。第三,抗战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抗日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国内多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统一于我国军民的长期抗战实践。

(二)爱国主义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这一深厚情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世代相传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爱国主义是孕育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约束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良好道德情操,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原则。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观念通过情感教育、认识教育和行为教育,使受教育对象接受、认可、升华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历史性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且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理性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极端民族主义,将爱国热情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把爱国行为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三是层次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教育方式,区分教育层次,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抗战精神的继承与弘扬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载体,二者属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加强需要不断汲取抗战精神的精华元素,在发扬抗战精神与抗战文化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一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团结互助、共迎挑战的道德风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二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高贵品质,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三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靠的作风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发掘抗战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抗战精神的弘扬需要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外部环境影响个人的价值需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同时扩大了抗战精神的影响力。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传播抗战文化作品、宣传抗战先进事迹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抗战精神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抗战精神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将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4]。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弘扬抗战精神并使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使抗战精神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现实挑战。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传统主权、地域以及安全等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缺失、国家安全意识薄弱、民族文化意识动摇,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与抗日战争时期差异显著,但二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理论方面仍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以抗战精神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民族国家意识的需要,更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其一,弘扬抗战精神是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迫切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与政治信念。弘扬抗战精神首先要坚定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民族气节,使大学生时刻铭记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二,弘扬抗战精神是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将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制度渗透到中国的方式,试图进行和平演变。弘扬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时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还关乎和平年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三,弘扬抗战精神是增强大学生服务群众观念的迫切需要。抗战精神源于以抗日救国英雄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抗战实践,正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英勇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因此抗战精神的注入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坚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重要性

抗战精神培养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代优秀青年,激励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抗战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对于应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一,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回顾抗战历史,正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团结一致,以其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其二,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实事求是。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5]。实事求是原则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从而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爱国实践之中。其三,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矢志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育艰苦朴素、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为充分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应根据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与抗战精神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需要从挖掘抗战精神内涵、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构建抗战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挖掘抗战精神内涵,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抗战精神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表现。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是阶段性革命传统与长期性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总的来说,抗战精神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一份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立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以不断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是通过传承弘扬抗日战争历史文化精髓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专题展览活动、建立网络纪念馆等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反思抗战精神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通过创作传播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认识教育。通过推出抗战系列书籍刊物、影视作品等文艺作品,使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熏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弘扬抗战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行为教育。通过组织晨读会,举办红歌会、抗战经典艺术创造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抗战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抗战精神实践,是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大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使其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社政文部指导下,人民网推出“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活动主要以调研抗战相关材料、寻访抗战老兵等形式展开,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历史、缅怀抗战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目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大学生的爱国动机,指明大学生的爱国方向。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为抗战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进一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创新。

(三)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抗战精神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抗战精神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扎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精神纽带的作用。针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信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宣传抗战时期的典型英雄事迹并形成互动效应,以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等形式开设抗日战争基础知识宣传专栏,不仅能深化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不断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四)构建抗战精神文化,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抗战历史事件与革命先烈感人事迹中蕴含的抗战精神,营造红色校园抗战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自觉将抗战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优化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做支撑,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做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应大力加强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论坛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抗日战争的知识普及,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感悟革命精神的热情;举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利用学校宣传媒介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以奠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5-09-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9/02/c_1116454204.htm.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3.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2015-09-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27543907.html.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2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呈现新特点

1.智力水平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90后”大学生在优越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出生就注定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经济上富裕、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同时,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2.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大,网络逐步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0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网络对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交谈各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3.自信心强,但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据某大学“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结果统计,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但由于大多数“90后”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较为单一,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情绪反应,采取过激行为。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以下革新: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而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中药内容,这就决定了“两课”,即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其次,高校要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规划,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的教学课程和专题讲座,更要发挥各自的爱国主义教育优势。

第三,根据90后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大的特点,注重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结合。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阵地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利用校内网、QQ群、BLOG等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讨论与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课堂与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是趋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进入大学之前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对国情的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进而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意识。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将校园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快,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特征,注重内容、实例的更新,使得教育活动更易为“90后”大学生所接受。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将日常教育与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2

关键词: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来, 中华民族尽管饱受磨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 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以理服人, 以文化人, 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是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 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才能茁壮成长, 健康向上。

一、教学中遭遇几大问题

尽管从上到下, 一直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 但落实到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 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标准”“窄化”到少数学科

新课程标准 (简称“新课标”)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15年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 仅有政治和历史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观点, 其他各学科都少有涉及。

(二) 实施环节“肤浅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为知、情、意、行。知为道德认知, 即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情, 即道德感情, 即人们对社会思想和人们行为的情绪态度。意, 即道德意志,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努力。行, 指道德行为, 是人们对社会、他人的行为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 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 知是基础, 而行是关键。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知”和“情”, 而忽视“行”。尤其是“知”,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中小学教学也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课本上读到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 看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影片, 但却落实不到行动上, 似乎爱国主义就是课本上的, 高大上的, 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

(三) 教学地位“边缘化”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传唱不朽。在这个学校教育追求成绩, “衡中模式”被奉为神话的时代, 除了各学科学习外, 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请到了旁听席。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教育, 没有任何考核机制, 在学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四) 学校教学“形式化”

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 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况下, 学生不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刻内涵, 因此, 活动形式虽然多样, 内容也很丰富, 学生也很忙, 但却一直在“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只是形式, 但活动的效果似乎只止于这些形式, 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 未升华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从而影响其行为。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建议

那到底该怎样在中小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怎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到学生心田呢?

(一) 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 科学家为祖国兢兢业业、埋头钻研是爱国主义, 工人们为祖国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现阶段,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 也要从这几个要求入手, 变宽泛的口头的“爱国主义”, 为行动上的对祖国河山、身边同胞、灿烂文化、国旗国徽等的热爱与保护。将大的空的目标切分、细化、具体化到生活的细节中, 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与美好, 了解爱国主义就在身边, 就在举手投足间。

另外, 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仇恨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知国情、明国史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引入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 “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圆明园被洗劫”“南京大屠杀”等, 都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的斗志和激情, 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繁荣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但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咒骂、仇恨敌对国家, 发一些过激言论, 更不能有过激行为。对于网络流行的很多过激帖子, 不要盲目相信、传播, 要理性爱国。

(二) 开展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爱国主义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等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 缺少新意,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甚至出现有人在网上公开侮辱革命英雄的恶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迹确实激励人心, 但教育不当, 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 教育部下发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育、呆板式教育, 爱国主义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 驾着时代的春风, 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 爱国主义的方式和途径也应“微”起来, 生动起来。如在微信、微博中开展热点讨论、网络投票、观点大辩论等, 用鲜活生动的形式,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传播正能量, 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开展国学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文化是国家的基础, 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开展国学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 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这可以让国学更好地落到实处。但是形式有些单一, 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以考级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查,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 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 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名句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结合,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 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而记住古诗词名句。

2.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构成故事。要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一课》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挖掘汉字的构成故事, 比单纯地写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理解, 所以热爱,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自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各种传统课程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京剧、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脚步迈得更加强劲。但也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 不能只涉及一个年级或者一门课程, 学完没有续接。学校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 设定一个阶梯性、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课程, 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内部互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激发其内心对祖国伟大文化的认同与赞赏, 才更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 规范学生行为, 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很多学生都觉得爱国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 那些为祖国牺牲生命、研究宇宙飞船的人才配爱国, 而自己没有机会爱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规范, 让学生明白爱国就在身边, 就体现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周一升国旗, 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 唱国歌声音洪亮、感情真挚, 是爱国。每天认真学习, 完成作业, 学好文化, 写好祖国文字, 是爱国。不随地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爱护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 是爱国。见到师长、朋友, 积极主动打招呼, 热情有礼来对话, 是爱国。出去旅游, 不乱涂乱画, 不乱骑雕像, 尊重文化古迹, 是爱国。“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好日常行为中的每一件小事, 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光荣的事业, 任重而道远。中小学生生机蓬勃、积极向上, 必能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起爱国的情绪, 用旺盛的斗志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为投身祖国的建设拼搏奋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易熔合金下一篇:社会与国家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