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4-06-01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用12篇)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

民族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各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因此, 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大学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的灌输和教育, 使这些科学思想真正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加强这些基本理论的教育以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正确观点, 深入了解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一、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民族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树立起各少数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观念, 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大学生要做到相互尊重;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各民族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对来说,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除了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以外,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思想观念保守、封建残余思想和迷信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固步自封观念和保守心理, 扼杀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尽管我国政府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但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 不过, 这不是民族的优劣问题, 而是各个民族发展的先后问题。

民族平等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交往中各个民族之间处于同等的地位, 享有同等的权利;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的一种友好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教育,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我们党一直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在民族问题上, 我们党首先解决了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地位问题, 指出:在我国各个民族具有一律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同样的社会权利, 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同的社会义务;各民族无论拥有多少的人口, 居住地域无论大小,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是否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之间一律平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 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二、将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引入课堂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增加我国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资源等教育内容, 激发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明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首先, 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他们曾经熏陶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思想境界, 培育了传统的民族精神, 中国先辈们创造的灿烂精神文化, 对中国今天文化的繁荣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们忽视了对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在我国不同程度地渐渐退却,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现象。为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精神文化,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把儒家思想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帮助民族大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育他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他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高尚爱国情操;发扬“刚健奋进,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民族大学生。

其次, 要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绘画艺术、建筑风格、医药艺术、文化典籍等等, 构成了我国各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希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创造各种条件, 尽量避免单纯的灌输和说教, 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 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民族整体文化中来进行。要加强民族常识教育, 引导他们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发扬光大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做到推陈出新, 继承和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同时, 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民族历史。为了使民族大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上指导、帮助和培养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之外, 在课外也应指导民族大学生阅读我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 引导民族大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看待中国, 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了解中国各族人民灿烂的优秀文化, 民族院校大学生通过一些课外学习和阅读, 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知识, 进一步增强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院校通过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 有利于民族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我们党的民族政策, 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民族观, 培养他们自觉贯彻执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认识和对待各民族的不同文化, 处理好大学期间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共同抵制民族分裂活动和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有利于保持我国的稳定、团结和统一。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院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加强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应该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倡导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

参考文献

裴亚琦.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6 (6) 裴亚琦.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6 (6)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2

一、教材分析。

在海路交通大规模开通之前,新疆是亚欧两大洲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的必经之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

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交汇。历史上来自东、西、南、北不同的民族在此活

动、分化、融合,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南疆以维吾尔族为主,北疆以哈萨克

族、汉族为主,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

性,是新疆自古至今的一大特点。本课以新疆伊犁各民族的发展演变史和

突出贡献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哈、维、汉、回、蒙、锡伯等几个少数民

族的发展史,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都为伊犁的开发与建设作出了

贡献,进而增强各民族不可分离的历史认同感,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新疆有多少个长居民族。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2、教学难点:这些民族的起源、发展、融合的过程中时空跨度太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借助多媒体、歌曲、图片、视频使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2、学生准备

查找伊犁地区杰出的人物或为伊犁地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资料;

查找伊犁地区文化遗产的资料。

五、学情分析

我校是2010年民汉合校而成的新学校,有16个汉语班,4个民语班。

民语学生占37%,初中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认知还处于家长教育、自我认

知层面,他们对民族关系存在模糊认识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优越感。这

些只认为本民族优越对其他民族有片面的认识,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

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行成和强化。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2、今天哈萨克族是有哪些民族融合而成的?

教师归纳:哈萨克族由历史上曾经在伊犁河谷、中亚草原、居住和活

动过的许多部落融合而成,哈萨克族萌发于先秦,形成于汉魏,发展

于唐代突厥汗国,直到元代即13世纪初。经过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从而形成了哈萨克族,到今天哈萨克族中仍然保留着乌孙、克烈、乃蛮等

部落的名称。18世纪中叶,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

汗向清廷上表称臣,在得到清廷的同意后,部分哈萨克族人迁入新疆境内 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游牧,成为今天我国哈萨克族的主要来源。哈

萨克族是伊犁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伊宁市和州至各个县都有分布。

东部县占的比重较大,尤其是新源、尼勒克、昭苏县人口最多。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有句哈萨克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

克的翅膀”。哈萨克名歌悠扬、高亢,在冬不拉乐器的伴奏下,草原气氛浓

厚。“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活动。

老师在同学们上个星期上交的作业中,发现八

(三)班的阿里米娜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的土著居民,还有以后陆续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逐渐发展而

形成了维吾尔族,而迁至甘肃境内的回鹘人,发展演变为甘肃的裕固族。

维吾尔族,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儿羌汗国

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族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称其为“塔兰其”(即种

地人),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廷开始有组织地

从新疆各地及哈密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农民赴伊犁屯田。从而使伊犁地区成

为维吾尔族一个新的聚居区。

维吾尔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艺

术取得了较高成就。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维吾尔族乐曲或歌曲。

教师归纳:

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

合艺术形式,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是维吾尔族乐舞的总汇。

说完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勤劳敦厚的汉族。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回族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民族,过去在西北地区流传着回回两把刀,一把卖

牛肉,一把卖切糕!反映了回族小本经营的特点。伊犁回族人多兼营小商

店和农副产品,尤其善于加工食品,有不少独特的风味小吃,在饮食业中

独树。

列举你喜欢的回民小吃。

板书五:蒙古族

关于蒙古族的兴起发展我们在讲宋元时期的历史时,已经学过。今

天我们主要了解伊犁蒙古族发展演变的过程。

1218年,成吉思汗派兵西征,蒙古人进入伊犁,在此后的500年间,蒙

古族成为伊犁的主体民族,蒙古人西征及其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统治,导

致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以及

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在新疆中亚的活动有关,伊犁现在的蒙

古族,主要是元代蒙古统治时期和清代组建的额鲁特人的后裔。

板书六:锡伯族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

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开发建设新疆,屯垦戍边,支援伊犁,政府又从全国各地迁入了一些民族的居民,使伊犁的民族与人口明显增加。

据统计,伊犁现有47个民族,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如来自中南和西南的壮

族、苗族、纳西族、彝族和来自东北的朝鲜族等,还有原居陕、甘、宁等

地的保安等民族。迁入伊犁后,由于居住集中,人丁兴旺,他们仍然保持

着浓郁的民族特点。新迁民族与原居民族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亲如一家,伊犁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合作与探究

今天新疆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迁徙与融合的结果。经过 漫长的历史的岁月,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在增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点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上表现尤为明显,请你收集身边各兄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有着说不尽的话语。抒不尽的情,下面我为大家朗诵一首他的诗《春之印

象》:

严冬逝去,春日融融,草原开始沸腾。

原野的积雪,空中的寒气,消失的无影无踪。

大地复苏,万物萌发活力和生机。

牲畜漫坡,牧人欢乐的季节来临。

清爽的微风一阵阵吹来,彩云升起在天边的碧空。

春风荡起蒸腾的水汽,山间的小溪,原野的河流,欢唱奔腾。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唐加勒克不仅是哈萨克族的唐加勒

克,更是中华民族的唐加勒克。

帕如克:

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三区革命的领导之一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他是维吾

尔族,出生于伊宁。1936年曾在莫斯科东方社会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1942

年6 月回到伊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44年投身于三区革命。三区革命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教案集(汉)

阿合买提江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他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

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卓越的功绩,伊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共和国

不会忘记。

谢谢迪丽娜孜、帕如克这两位同学给大家带来的生动翔实的资料。

三、本课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新疆

各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

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继承这一笔宝贵的文

化遗产和精神遗产,能够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能够激发我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共

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3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根本,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民族地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充分结合民族和宗教因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1.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民族地区工作建设中,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促进经济进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知识群体力量,发挥知识群体核心作用。因此推动民族地区青年力量进步,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2.各民族大学生是壮大民族党员队伍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党关键的社会基础,为壮大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就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党员工作调查中发现,民族高校中加入党员队伍的力量占总体入党人数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80%。这充分说明高校大学生是加入党员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工作。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干部选拔制度中对党政公职担任条件的制定基本标准为高等教育学历者,因此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建设,要注重高等教育学历者培养。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大学生自身完善[1]。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教育,也要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促进学生自觉行动,为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培养后继力量。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理念

为更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要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创新理念。高校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全面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创造出积极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2]。为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将其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建设紧密联系,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切工作的灵魂主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全面性和长期性。深入的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在大学生升学时和毕业时的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专题、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报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了解。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活动,对民族特色文化地区、红色基地以及军事训练基地等地区开展实践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协调好民族文化与宗教因素影响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差异,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为前提,正确看待多元化发展。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性和特殊性,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在平等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和建设[3]。同时在民族高校教育中要学会认同少数民族学生情感,切勿强行灌输思想。

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也是开展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马克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宗教教义弘扬,吸收其积极部分和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4]。在处理宗教问题上要坚决抵制和打击分裂国家等违法行为,正确弘扬宗教教义。

四、现代媒体影响下加强“三观”教育

在现代媒体形式日益丰富、传播内容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当代信息传播影响下西方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人生探索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并对资本主义思想有着明辨态度。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学会抵制腐朽思想,吸收积极思想[5]。要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看待历史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做到积极学习,热爱祖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由于现代媒体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甚大,因此要加强对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三观”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倡健康方式,抵制不良风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五、注重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积极解决,无论是思想方面的疑惑还是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中出现的较多问题和腐败现象都对大学生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不良风气的整改。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辩证看清社会问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例如,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民族高校教育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清楚认识就业领域的问题,树立正确就业观[6]。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加大就业能力培养、开发就业渠道十分重要。同时,要对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资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学生继续在校就读,影响学生继续传播民族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民族高校中要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设立多种助学金、创业贷款等项目,以有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地区政策的力量以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帮扶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

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文本建设

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导思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形成一个有机脉络,对这些理论进行文本建设,并以创新为前提,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要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简要读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占40%以上,其在中学阶段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整体汉语水平不高,应组织理论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战略地位、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基本结构与功能等作出比较详细的阐述[7]。为他们全面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和帮助,进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充分认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之中,凸现这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方向性和引领性。加强民族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相关的教材建设。在进一步坚持教材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其可读性与通俗性。

加强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资源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隐性与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注重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环境以及社情民意等更为复杂,文化形态也呈多元性,为积极正确开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宏观管理。各高校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尊重,从多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海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杨艳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才智,2012,(7):113-115.

〔3〕贾友军,赵爽.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以新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201-203.

〔4〕陈淦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256-259.

〔5〕陈志勇.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3,(9):136-139.

〔6〕黄鑫,张宝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2-514.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4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形成了成熟体系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越来越厚实。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以后, 相关学者对于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的分析和理解是研究火热开始的标志。韩震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杨永利、李建德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周中之、石书臣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 黄凯锋、唐志龙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陈亚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陈新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 吕振宇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传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体系的结构、含义和特征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此外, 相关的硕博论文和其他期刊文章近万篇, 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厚实。

2、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念导向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整合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现实依托性以及发展可持续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都是对目标实现的有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巩固对国家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共产党的信任,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认同情况的研究在不断深化。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众多学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情况来分析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实例来分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不断深化的动力, 而认同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 而且认同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 没有各个层次综合的认同研究调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和原则清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深入研究的各个方面。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全程融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 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的必然趋势。

当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有效途径的研究成果来看,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层次论, 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次的内容, 分别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结合论, 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途径相结合;三是实践创新论, 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等进行实践创新。可以看到全过程结合论更加符合我国现在的实际。贾咏梅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指出, 必须从加强理论指导、突出教育重点、注重实践养成等方面去领会和理解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 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途径、相关机制建设要加强实证性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提高, 实现的途径和路径需要不断探索, 评价、监督、保障等机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周春燕提出, 努力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陈延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论略》中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此, 要制订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整体规划, 树立共育理念, 畅通主辅渠道, 创新教育载体, 强化践行环节, 构建长效机制。

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需要不断加强

1、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

究主要散落于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建设、边疆各级宣讲团的宣讲、边疆高校党校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关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直接研究较少, 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在研究中没有充分体现。很多研究不是专门针对性研究, 而是附带性论述。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下开展了当代大学生核

心价值观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是按照一般性原则开展, 没有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 没有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活动还只是单一的开展。

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总结提炼出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即:爱党爱国, 立身做人;勤学善思, 立志成才;历练本领, 立业为民。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还处于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越来越厚实的基础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还没有。

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中可以创新之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当前已形成有体系的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还处于强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增加知识性的认识阶段, 对于教育结果中实践认同等很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通过教育效果分析教育中的不足以此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证案例还寥寥无几。对于研究的角度:多数学者研究的视角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思想文化的导向和把握来开展研究, 以其他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的视角来研究的还没有。

通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不足, 看到由于教育效果不佳带来的认同情况不理想和其他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有实际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这是理论结合实践研究的途径, 也将是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成功的途径。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在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熟理论观点进行研究, 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本文对已经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述, 理顺研究的趋势和情况, 进一步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证性个案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边疆民族地区,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陈亚杰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道德与文明》。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党支部立足学校基层实际,坚持在办学思想上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在教师成长上发挥党支部的导向作用;坚持在教育服务上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坚持在学习教育上发挥党支部的示范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学校党建工作:

一、重视问题调研,注重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我校党支部始终围绕“高效、务实、廉洁”,这个目标来建设组织集体。在学期初,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就学校管理与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等专题,进行调研。通过教师之间相互提建议等形式征集到涉及教师工作态度、团结协作、教学教研、德育工作、敬业精神等几个方面的意见多条。针对问卷中所呈现的问题,党支部召开了专题会议,探寻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并制定了“问题解决台帐 ”,定期销号解决。由于征求意见面深广,反映了各方面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真实看法,为剖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教师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增进了爱岗敬业精神。

二、创新政治、业务学习模式,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支部书记、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政治、业务学习领导小组。创新政治、业务学习模型,坚持隔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在学习时,安排了主讲人(负责本次学习内容的讲解)主学人(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体会),变过去的被动式学习为教师的主动学习,效果显著。通过学习先进事迹,学习新党章、党规、以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增强了全体党员的党性观念,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结合民汉合校实际,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

(一)营造浓郁的氛围

民汉合校后,在我校全体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工作扎实而卓有成效。

(一)学校团委利用广播每天不间断进行国家教育法规宣传,使广大师生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二)德育管理细致化,学校始终坚持一把手抓德育的管理体制,始终坚持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始终坚持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原则,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育人格局。学校通过层层管理方式,形成人人都是育人的责任人,处处都是育人场所,事事都是育人素材的育人网络。提倡校园文化、年级文化、教研组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化育人环境创设。采用在教室内张贴国旗、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楼道内悬挂名人格言,文明提示语,室内室外绿化美化,宣传橱窗等方式,达到环境育人的教育目的。德育处还制定合校后的家访工作,每一位教师在家访前都要进行培训,使得在家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够顺利得以解决。本次家访活动遍及全市十几个小区,数百个家庭。尽管时间紧、条件差,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们还是克服了困难,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了解,坚决做到不漏一户。同时在校园内醒目之处张贴民族团结小标语,在校门口悬挂民族团结宣传横幅,欢迎我们六中的新成员、新主人。

(二)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

校领导班子认真讨论并出台了民汉合校后工作运行方案。

(一)认真组织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政策法规。新任领导班子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其内容涵盖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意识形态反分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科研管理、教学理念及教材研究等

(二)专题宣讲民族团结教育。首先由领导班子组织安排全体教职工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其次学校德育处组织全体学生分年级认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

(三)详细解读民汉合校的相关文件。传达《关于印发伊宁市民汉合校实施方案的通知》(伊市政办)【2009】624号文件精神等。

(四)大力宣传民汉合校的好政策.(五)进行中心组学习。学习有关民汉合校的政策、法规,学习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互相学习语言等。

(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合校后教学质量不下滑,评价和要求不降低,严格遵守上级规定的“五统一”原则。

教学质量是每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重点抓,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务处与年级部主任分头抓,加强各年级教学管理的力量;教研组长具体抓,把学校教学的具体工作细化落实到本学科,保证学科质量不断提高.合校后我校扎实抓好教学工作,严格遵守“五统一”原则(即领导班子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班级管理统一,教科研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我校新任领导班子在决策中都充分商定征求意见,做到思想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在学校财务方面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做到层层把关,层层审批。教学管理统一:在教学管理方面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上课。班级管理统一:在班级管理中统一要求,严格遵守各项校纪校规。教科研统一:在教科研方面统一召开教研会议,统一要求,做到教育教学质量不下滑,评价和要求不降低。

积极开展 “平安校园”,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制订和修改了《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置了值班室,为保安员配备了警棍、服装;强化学校领导的安全责任意识,对主管学校安全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安全教育落在实处医务室能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计划免疫工作要求,认真及时地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常见病预防工作。做好平常的室内外卫生检查、评比工作。在疾病多发季节,做好学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的教育,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落实晨检、晨报工作,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对每天缺勤学生情况班主任做到及时登记,及时上报学校医务室,及时处理。采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同时,学校开展了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1)邀请武警8660部队工兵防化营官兵为我校及十六中七年级全体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2)举行本学期开学典礼并表彰合校后2009—2010第二学期各类优秀学生1000余人。(3)施行民汉混合办公,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进而更好更快的相互融合,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4)进行民汉班

级结对子,教师结对子活动。要求班级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在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成长;教师相互学习语言,相互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5)召开民汉师生专场座谈会。要求各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学习对方的语言,从而达到能够很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6)举办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级黑板报比赛。(7)由于民语教师大多家住较远,为保证教师的休息,我校特为民语教师准备了两间休息室。免除教师来回奔波的劳累。(8)正常进行每周一至周四的推门听课活动,民汉均进行不定时间的推门听课,这样能使教师更快的进入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6

1948年秋风萧瑟,寒雁划空,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在他的提议下,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人,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投身东北奉军,拟报效国家,投身军戎。1924年,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怒发冲冠,弃官还乡,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发人肺腑,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众多的土匪,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因此,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大义为重的马母,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痛骂汉奸,水米不进,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悲愤莫名,数次昏厥,但是他,强忍痛苦,克制住感情,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奋战,歼灭敌人无数,战斗几百次,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由于东奔西走,艰苦异常,加之军务繁重,马本斋营养奇缺,屡受创伤,南征北战,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英名昭著,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激励着后人,成为人们净化精神,洗涤心灵,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开拓奋进,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巍巍壮观。这里记载着华北先烈的璀璨历史,我们面对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英雄已然安息,但英魂永在,浩气长存。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宣传工作人员,我们在守护英雄们的同时,竭尽全力地宣传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范围,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微薄之力。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突出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明确方法途径创新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的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1、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政治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为广泛和充分地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冲击, 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一元文化独占的局面, 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如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是边疆民族高校直接面对的艰巨任务。这必将要求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认真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 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时, 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固守象牙塔, 使大学生的思想脱离现实, 生活在真空之中, 必须突破高校和社会的隔离, 主动应对各种思潮和文化, 辩证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中的先进成果.以符合现实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幕。

2、进一步发挥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断被注入鲜活的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边疆民族高校应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 结合边疆民族实际, 着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推进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推进符合实际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 坚持育人为本, 关心指导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品格完善。高校应站在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自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进一步增强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形式, 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 转变为更加强调互动, 融讲授、讨论、交流等于一体的方式;从单一的显性教育转变为显性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过分强调理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无论对象是谁, 全都以刻板的说教为主, 向提倡因材施教, 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转变。只有采取结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焕发新的生机, 其实效性也才能进一步加强。

二、突出边疆民族特色, 创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1、以“五观”、“四个认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 把握社会精神领域核心内容的主阵地, 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加强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尤为重要。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基点, 是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关键, 也是提高授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专业信心的重要保障。出于历史原因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等学科属性, 施教者思想上重视不够, 学术上探究不深, 授课时陷于应付,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首先, 要凝练学科方向, 针对边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突出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边疆民族理论”、“德宏地方史”和“州情”等课程建设, 并深入挖掘, 长期保持, 形成特色;其次, 要构建学科梯队, 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探索“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模式, 重视青年教师, 特别是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并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纳入到边疆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优先发展, 重点扶持;第三, 要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边疆民族高校的教育探索与实践,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研究, 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以边疆民族地方特色为切入点,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

我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依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到2008年底, 已建立州戒毒所、抗战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芒市城镇建设成就展、德宏经济社会成就展、民族团结成就展等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又把德宏州气象局“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边疆民族特色

(1)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 文化育人细无声

1) 制定校风和校训, 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理念。为优化育人环境,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 制定了校训、校风、校标等, 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定位等, 并在校园内校道的醒目位置树立宣传牌, 向校内外宣传, 突显我校的办学特色。

2) 每学年开学的第一个月内由教师对刚入学的新生教唱校歌, 广播站开广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校歌, 使得师生都耳濡目染, 师生都会唱校歌并进行唱校歌比赛。校歌的学习与传唱, 加强了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提高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归属感。其次师生要佩戴校徽, 师生着统一的校服, 激励师生热爱本校。再次要让学生至少会唱一首本地的民族歌曲, 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 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3) 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用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成就和感悟, 激励学生见贤思齐, 成人成才。

4) 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 坚持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或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2) 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内文化设施建设

1) 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优化学习环境, 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要规划建设好学生文娱、科技活动场所,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 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加强校报、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和阅报栏建设,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建设开放老师休息室和茶艺室, 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放松心情, 在茶室休憩, 喝茶、聊天、阅读书刊, 增强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 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2) 拟定校园各校道名称, 显示我校办学思路, 树立环保警示标语, 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从而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熏陶每一位师生。拟定的校园校道名称有竞技路、信息大道、学子路、师恩路、傣族风情路和景颇族风情路等。建立校园文化长廊, 在长廊内悬挂师生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 同时展示各种活动宣传栏, 定期更换, 渲染校园文化氛围, 给师生美的熏陶和享受。

3) 花巨资修建校展室, 在校展室内展示我校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展示我校创校以来所取得的各项荣誉等, 每学年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内组织学生参观校展室, 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又可以激发学生爱校、乐学的情感, 使之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

(3)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1)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和各种标志性建筑,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特别是滇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不畏强暴, 不甘沦亡, 为正义献身, 为和平而战, 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伟大爱国精神, 光照日月, 永垂青史。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 通过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科技文化节里每个系部出一个比赛项目从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合唱比赛、插花比赛、文秘之星、大学生主持大赛和文艺汇演等等, 这众多的赛事和活动中, 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和艺术灵感, 使同学们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以涌现出大批“明星”, 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加深同学们对专业的了解, 增强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投资13万余元建立了130 m2的心理咨询室, 购置了沙盘游戏治疗器具、催眠音乐治疗椅、心理测量表等设备, 并指导学生成立了“心灵之窗”社团, 配合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编辑大学生心理小报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辅导讲授, 学生的各种问题得以有效预防, 没有发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案件, 我校自建校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自杀性事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创新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不是某个单一方法途径的简单运用, 而是打破时空、多维交融、综合使用、集成优化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交互作用, 并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初步理性认识, 建立初步认知的过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是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和影响的过程, 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认知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解除困惑, 增强认同感。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运用, 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人脑进心, 并固化为思想政治素质, 外化为自觉践行, 同时辐射周边人群, 引领社会风尚。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进心的良性机制, 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边疆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重点教育与系统教育、严格管理与自我教育、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四个结合, 使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有效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强化、固化、辐射等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唐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实施方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2]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10期。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8

一、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推动了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调查分析反映:88.8%的大学生相信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复兴;4.8%的学生没有信仰或者无明确信仰;44.9%的学生信仰的是非共产主义的宗教或者儒家思想体系。 90.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有追求生活充满希望;81.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79.9%的学生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个人的精神支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一方净土。 云南地区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 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西方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不良思潮影响着一些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 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 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实际行动,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如表3发现, 大学生正在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核心价值观。20.4%的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书籍获取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53.7%的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了解核心价值观信息, 29.2%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 有39.1%的学生认为是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由此足以见得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价值取向多元化, 因此我们要加强云南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坚定信仰, 实现理想的这一现实状况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开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

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归因探析

(一) 教育理念滞后, 教育手段单一。

首先, 相对而言,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程度低于内地高校。 一些高校缺少直接相关的领导干部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没有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安排和部署。 其次, 教师在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 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脱离实际, 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感。“德育文化, 是综合利用文化资源, 特别是精神文化, 运用文化方式, 进行自觉育德、自主育人的文化”[3]。 云南地区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恰恰应加强这样的自主性。 最后, 教育手段单一, 忽视个性化教育。 诚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 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 ”[4]云南地区一些学校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没有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同时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作用。

(二) 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桥头堡。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在现实空间的特殊性。 在意识形态领域, 伴随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 一些大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 容易被一些观念迷惑。 另外, 云南地区总体上呈现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 但由于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差异, 尚存某些民族问题。

(三) 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论述。那么,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存在, 必然与经济基础的状况息息相关。 就目前情况看, 云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存在。 在广大的云南民族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 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 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发展不够充分。当前云南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内陆地区。发展是云南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迫切愿望, 应与此相结合,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云南地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在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为对象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40.2% 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维持现状。26.7%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但应该调整改革以适应时代变迁。 还有3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理论课的素质, 增强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启迪性。 这说明,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的课堂教学需要变革,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观教育、宗教观教育, 而且要不断适应学生主体需要, 采用情景教育案、例教育多种教育模式和各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坚持主导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如果过于强调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 主导性就会单调、抽象, 就会出现孤立化、理论化倾向[5], 打造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让大学生反馈自己在学习核心价值观时的困惑与收获。

经济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建设, 云南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依靠经济。 长期以来,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薄弱, 当地对教育的投入有限。 只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够有物质保障。 因此, 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从夯实经济物质基础开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44.

[2]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明大德收公德严私德[N].成都晚报, 2014-05-25 (2) .

[3]王仕民.德育文化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52.

[4]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三联书店, 1998:12.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9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挑战

1. 民族院校自身面临的挑战。

首先, 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摇篮,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团结,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摆在民族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 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点, 加之其生长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为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 如今国内外的某些势力也利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 这也使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复杂矛盾和特殊困难, 这些都给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战。

2. 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某些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加上我国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环节, 这些都使各高校, 尤其是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带来新的挑战。

3. 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社会的改革和建设过程当中, 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目前, 我们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不成熟,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 有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导向, 社会逐步转型, 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冲击着社会的原有价值观。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感已经成为所有高校, 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问题

1. 教育内容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 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目前, 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学生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触爱国主义教育, 到了中学和高中也会继续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修养, 到了大学, 我们还是在简单地重复从小到大所学的内容。理论导向过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内容重复等, 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 从而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

2. 教育方式问题。

目前, 我国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形式, 多以灌输教学为主, 学生一直是被动“填鸭式”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容易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思考, 不利于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 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爱国主义意识。一些高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 阅读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高校中学生对专题讲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别认同, 往往都是被动听的多, 主动学的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 造成了民族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 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寻求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做好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

3. 教育时效性问题。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富有时代特征, 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多停留在历史时期或者战争年代的人物故事, 离目前较近的也就是抗日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这些题材缺乏时代感, 从而对爱国主义有距离感, 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感受最为敏锐、行动最为积极的群体, 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 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充分发挥课堂作用, 增加教育内容。

民族院校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 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展开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发言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 高校的各门学科和各种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及内容, 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相结合,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情, 进而深度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2. 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 拓展教育新形式。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丰富有效的校园文化, 因此, 各高校应顺应形势, 把握规律和时代特征, 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地开展校园文化,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才多艺, 求知欲望强烈,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 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 各高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主的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政热点讲座、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 让他们从多渠道、多途径了解爱国主义, 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党校培训班、团日活动等形式, 这些让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他们的表现可以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感染周围的同学, 同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 顺应时代发展, 努力开辟教育的新途径。

民族院校在继续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学术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从室内走向室外, 从课堂走向社会, 走进学生的生活。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已经不满足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单纯形式, 因此, 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自己感受参与、切身体会往往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亲身了解国情, 感受生活, 在实践中培养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使爱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民族院校更应牢记使命, 认清形势, 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维护好祖国的和平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摘要:当代民族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民族院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课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对策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008, (4) .

[2]吴永刚.何晓东: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 2013, (1) .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画种的中国画进行爱国主义“情化”教育问题作些粗浅的例释。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思想境界的升华:中国山水画赏析

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进行中国山水画赏析时,我注意有针对性地选择《寒江独钓图》和《早春图》为范画,引导学生重点了解、感受山水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画中有诗、诗意盎然”的独特意境。譬如,对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的赏析,我首先请学生仔细观摩画面,思考作者在构图上有何独到之处,学生一般都能谈到:马远对自然景物进行了大胆剪裁,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通幅只一叶扁舟漂浮在浩淼的寒江上,一渔翁独自在船头垂钓,除寥寥水波外,画面留出了大片的空白。这时,我又适时提问:“可以想象,这种空白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同学们大胆想象,众说纷纭。有的说:“这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计白当黑的运用空白的艺术处理,给欣赏者以一种浪漫的诗意:是水?是天?还是水天相接?任凭想象。”有的说:“大片的

“课时界定”和“课程界定”中所指的隐性辍学对象是狭义的“学业困难儿童”,形成“厌学”的原因基本上是生理性、心理性方面的原因,决定实施辍学基本属于辍学者自身的个体性主动行为。而在“学籍界定”中隐性辍学对象则是广义的,既包括所谓的“差生”,也包括部分中等生,甚至包括少数优等生;形成“厌学”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性、教育性方面的原因;决定实施辍学既有属于辍学者自身的个体性主动行为,也有属于辍学者被迫接受的群体性被动行为,即使表面上是个体性的主动行为,其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群体性的被动因素。(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将另文予以阐述)

三、辍学与隐性辍学的关系辨析

辍学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如果厌学情绪得不到纠正、学业困难得不到帮助,就会出现缺席、迟到、早退等现象;如果偶尔的缺席、迟到、早退不加控制,就会形成经常性的行为,逐渐积累就会达到“课时辍学”,也就是辍学的标准。

在我国,辍学仅指显性的“学籍辍学”,而“课时辍学”“课程辍学”等现象则表现为隐性辍学。隐性辍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由外化为显性辍学,隐性辍学的学生由短暂性、间歇性放弃学习、离开教室最终走向彻底离开学校。所以,无论是隐性辍学还是显性辍学,其性质都是辍学,只不过程度有别罢了。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显性辍学的后备军,要消除显性辍学,就必须有效控制隐性辍学。当然,不是所有的隐性辍学都会转化为显性辍学,只有少部分会走到这个极端形式的结果,大部分则是维持隐性辍学的现状,或者在校混到毕业,或者回家等到毕业,拿个毕业证书。所以,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空白,给人一种水天一色、无边无迹、空旷、渺茫的境界。”也有的说:“这一空白巧妙地突出了江面的辽阔、‘独钓’的情景和寒意萧索的氛围,使人自然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而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学生们赏析后的感受是:此画通过纯客观的全景式的描绘,描画了初春时节,草木正要发芽、放青,薄雾绕着山腰轻飘的景致,表达了“春山淡洽而如笑”的优美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同在宋代,两幅山水画为何意境迥然不同呢?我在对两幅画进行对比赏析时,侧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加以思考,这样,同学们就较容易理解中国山水画是“笔墨间有大境界、方寸中见大社会”,如《早春图》是北宋国泰民安、山河锦绣的艺术再现,是作者借赞美自然美景,寄托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因而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增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寒江独钓图》则是作者对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的南宋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只好对天抒意,追求完美的诗意聊以自慰。通过赏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们由山水画的意境欣赏达到民族情感、思想境界的升华。

二、形神兼备的刻画—独特情感的深化:中国人物画赏析

进行人物画赏析,我重点选择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明朝陈洪缓的《屈子行吟图》。在引导学生对两幅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后,重点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外貌、神情的刻画,分别反映

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比控制显性辍学更为迫切,更有必要,更符合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隐性辍学才是真正的“控辍保学”,只抓控制显性辍学则是舍本逐末,自欺欺人,只有下大决心,花大功夫狠抓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治本之途。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义务教育效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4.

[2]杨润勇等.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1:36.

[3]栾焕俊.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凯迪论坛文章,2005

[4]彭冰.中国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N].中国青年报,

[5]义务教育辍学率造假[N].国际先驱导报,2005.01.25.

[6]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07.

[7]森田洋司.“不登校”现象的社会学.学文社1991年第2版第14页.转引自袁振国:《关于辍学问题的中日比较》[J].教育研究,1994.01:75.

[8]王淑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J].台湾:学生辅导,2002

[9]董小苹等.上海初中辍学生研究[J].青年研究,2007

[10]袁强.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科技信息,2007.02:69.

课堂教学要正确把握“六度”

胡大江

(余庆县敖溪中学,贵州余庆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课程,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实效性。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教学中应着力正确把握好如下六“度”:

一、深浅度

中学政治课教材涉及知识面较广,重难点较多,有的也较复杂,因而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一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如,“我国的人大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些重、难点涉及知识面较广,也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作些必要的深化、拓展,才能真正突出重点和难点。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一是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难得要领,最终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吃“夹

了韩熙载和屈原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表达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从而使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韩熙载夜宴图》分五个连续的场面刻画了主人翁在家里夜宴时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郁寡欢的神情,揭示了他怀才不遇,又怕遭暗算,而不得不故意沉湎于声色所带来的一种深深的苦闷,把韩熙载始终处于不能纵情欢娱,沉思、压抑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屈子行吟图》的作者,则以其杰出的想象力,成功地刻画了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高大形象和精神风貌。全画构图简洁,形象突出,以寥寥数笔构勒出屈原的大体形象,大块的空白更增添了屈原流放独处的孤独气氛和他因去国离乡、忧国忧民而产生的内心痛苦,“世人皆浊,吾与谁行”的悲怆迎面袭来。但是,从对屈原本身形象的刻画来看,他虽然孤单,但其飘然远行的庄重、沉稳的动态,正反映了他的洁身自爱、不甘消沉,使人自然会联想起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通过人物外貌神情的刻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独特情感,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真是不胜枚举:《李白行吟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工笔刻画的李白,目光直视前方,昂首挺胸,似乎目空一切又仿佛在轻吟高歌,既体现了诗仙的才华横溢、气度不凡,又体现了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采薇图》刻画的伯荑形象清逸瘦削,紧抿双唇,气宇轩昂,眉宇间隐含着智者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倔强灵魂,一个坚信个人理想至死不变节的艺术形象撼人心魄……

三、托物言志的内蕴—理想信念的追求:中国花鸟画赏析

赏析中国花鸟画时,我选择了以元代吴冕与清代朱耷的画为重点。吴冕画的梅花充满生气,清新可爱,具有鲜明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墨梅图》的引导赏析,同学们反映:全画虽然只用淡墨,但一笔两顿挫的圈梅画法,显得笔力挺秀,把梅花的姿态表现得飘逸动人。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画中,卓尔不群;劲拔的枝干、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显得十分清新动人。其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但和梅花一样充满生气,而且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表明了作者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忍受民族压迫、不

生饭”。二是教材的深化和拓展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应疏密有度,当疏则疏,应密则密。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点,应遵循“疏”的原则。如果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会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抑制学生学习激情,还浪费教学时间;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应遵循“适度密”的原则,如果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会难以消化吸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事倍功半。要避免以上不当之法,教师必须做到: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备课、授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课堂讲授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疏密

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远大抱负,崇高的民族气节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朱耷的画“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有一种借物抒情的特点与残山剩水影射时势的独特风格,笔简意深,展现出一种荒凉寂静之美,使观赏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因此,在赏析《荷花水禽图》时,一些学生认为:画面上郁郁而立的残荷,寂然倒立的孤石,那只耸肩缩颈、形影相吊、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其实就是画家的自然写照。作者用浓墨简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悲伤失望之情,在洒脱不羁的用笔中作者狂傲孤高的性格呼之欲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坚定的爱国信念跃然纸上。

其他诸如疏疏淡淡、清新净洁的竹是清代郑板桥精神的慰藉、理想的依托和毕生信念的追求;晶莹欲滴的墨葡萄则是明代画家徐渭怀才不遇的落拓和狂傲不羁的叛逆性格的写照;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蟹,充分揭示的是齐白石大师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之情和坚信祖国必胜的理想信念。借描绘花卉禽鸟,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对此,我们在进行赏析时,不仅要注意牢牢把握画风画技,而且要透过画面进行深化教育和启发诱导,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

四、笔墨情趣的赏析—审美情趣的提高—爱国情操的陶冶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民族教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贵州灿烂的文化。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省有汉、苗、布依、土家、彝、仡佬、水等49个民族成份,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社会历史、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不同,民族地区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各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等。

(二)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

(三)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

(四)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

二、当前贵州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尽管随着“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近年来贵州主要城市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预期目标超额完成。但是就整个贵州省而言,普及教育还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特别是贵州一些边缘 、贫困等地区,普及的难度更大,困难更多。这主要与当地教育资源和当地居民经济水平的限制。

(二)辍学率高,完成率低。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巩固率低,完成率低。因为经济和各种原因的影响,许多中小学生还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有的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有的就充当了家庭的劳动力,而有的就直接外出到沿海打工。

(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教学硬件不足,有的偏远中小学教室设备及其简陋,多媒体设备几乎为零。软件上,老师整体水平不高,主要是师范,中转,或者是临时带课老师。

(四)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贵州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 ,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城市学校相比, 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地区中小学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老师大部分是20世纪60、70年代出生,虽然在教育上有些经验,到是方法不灵活,知识不更新,很难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步伐。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指导下对策思考

(一)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结合我省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我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立法工作。为了确保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必须根据我省教育实际情况建立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统一完善的民族教育法律体系,而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为我省少数民族学生或民族地区提供免费而实用的职业教育。根据我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发展适合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需要的、优质而实用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缘地区、贫困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实现 “校校通”;建立若干民族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民族需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民族地区中小学。

(五)大力培养我省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这是办好民族教育的关键。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忠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说,都还赶不上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严重影响了我省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合格人才的培养。

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2

一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 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 注重过程教育, 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 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 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 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 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 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 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 形成有关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 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 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 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 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 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在实践教育中, 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 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 甚至终生难望。

二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 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 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 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 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党章学习小组、伦理学学习小组等,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 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 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他们充满了好奇,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 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 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建立了贺龙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 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 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 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多的情况下, 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 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 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 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 圩场赶集, 了解民意社情, 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 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拥护党的领导, 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 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 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 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 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 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 帮助他们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 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 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 举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 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 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 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 进行教育宣传, 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 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 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 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 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 祭拜悼念红军先烈、民族先烈, 使学生身临其境, 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红军做报告, 让学生体验穿红军衣, 扛红军抢, 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 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 (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 、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 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 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 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 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 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 提高认识, 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 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 坚持长期义务支教,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 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 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 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 以人名校”的校训, 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 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 将学生热爱吉大, 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 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红军路”“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 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 让大学生到乡镇 (街道) 、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 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 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 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 (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 工程。对于贫困生, 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 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 进而反思、判断、选择, 灵魂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三) 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 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 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 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特长, 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 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 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 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 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 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 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 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 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 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 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 行动有组织, 过程有监控, 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 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 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调整策略, 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 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 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 分级设立指标, 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 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 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 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 对照评估指标体系, 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 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 在此基础上, 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 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以人格担保下一篇:细胞内钙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