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2024-06-02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精选10篇)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1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和理论界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一个家庭的棘手问题。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南疆阿拉尔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3,且绝大多数来自南疆边远贫困农村,与汉族大学生和新疆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官方统计公布,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10%,且仍呈下降态势,其所产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极大。如何妥善解决好其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对此,一方面,完全依靠政府和现有企业及社会团体来解决其就业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太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现有就业指导又难以转变其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能力作用有限。

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并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兵团相关创业政策,结合当地招商引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无疑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性路径。然而在组织的首轮选招过程中仅有27个项目入驻创业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尚属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创业意识是最大的掣肘因素。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能否进行创业的精神支柱,是学生敢不敢创业的关键。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首要任务是帮助其树立创业意识。研究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支配产生的创业活动问题,探讨如何引导其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成就的观念,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实现和带动就业,将对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缓解政府压力、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一、调查基本情况

鉴于上述状况,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选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条件的评价、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对创业教育的态度等。本研究借鉴李志等编制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问卷》,按照创业意识下属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素质意识五个因子,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调查涉及不同专业、学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的学生。

实际样本基本构成及创业意愿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1.对创业有认识,但理解趋向宽泛。在“你对创业的概念有何理解”的问题中,44.0%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普通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26.75%的学生认为“开办一个公司(企业)才能叫做创业”,16.25%的学生则把创业的概念定义为“自谋职业”,只有13.0%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发一项前沿科技项目”。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创业已有初步认识,但对自主创业的理解偏向广义的范畴、趋向更宽泛的概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主创业在他们理念中的层次不高,不能够将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结合起来,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待增强。

2.创业愿望强烈,但行动谨慎。在“你对创业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表示“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生依次分别占19.25%、69.25%、11.5%。在“你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的调查中,表示“支持”、“量力而行”、“反对”的学生依次分别为70.25%、20.5%、9.25%。对于“你是否有创业的打算”的问题,表示“有而且会在大学尝试”的学生只占15.75%,表示“正在创业”的学生仅占5.0%,表示“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还不到1%(0.75%),而表示“有但不会在大学尝试”的学生占到65.5%,持“完全没有”的学生占13.0%。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机率有多大”的调查中,认为“非常大”的学生也不到一成(8.5%),而认为“比较小”的学生达到70.0%,持“没有可能”的学生占21.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创业愿望强烈、热情渐涨,但在选择是否创业时,在行动上比较理性和谨慎。这说明他们对创业处在一种两难的心理抉择和煎熬中,既有对创业的美好期盼,也有对创业不确定性的忧虑。

3.能够理性看待创业的价值所在,但创业动机倾向性鲜明。关于“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主要来源于什么”的调查,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大众传媒(36.75%)、个人兴趣(28.25%)、成功人士(21.5%)、亲戚朋友(10.75%)、其他(2.75%)。由此可知,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创业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对“你认为创业有什么好处”(多选排序题)的调查,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解决就业问题”(67.5%)、“积累更多财富”(66.25%)、“提升社会地位”(63.75%),其次是“促进自身发展”(62.0%)、“实现自我价值”(42.25%)。由此得知,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创业所带来的价值,但很少有人把自我实现作为创业的主要动因,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这反映了他们较务实的创业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

4.能够客观评价创业主体素质,但自身创业能力较弱。对于“您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多选排序题)的调查,看重“挑战冒险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学生只占77%,而注重“强烈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高达95.25%,侧重“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知识”、“出色的沟通交际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分别占89.5%、88.0%。在“你自己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积累是否适合创业”的回答上,仅有10.5%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合”,有20.25%的人认为“比较适合”,而有65.75%的人认为“不适合”,3.5%的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评价创业主体素质,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创业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创业实践较少、创业经验欠缺、对创业规程不熟悉等成为其最大掣肘因素。

5.能够清醒认识创业风险,但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您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是如何看待的”的回答中,只有12.0%的学生表示“年轻人应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也可重新再来”,而有37.0%的人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31.5%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大,成功机率低,造成很大身心压力”,19.5%的人认为“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就放弃”。关于“如果创业你会选择哪个领域”的回答,29.5%的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的领域”,27.5%的人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24.5%的人选择“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领域”,18.5%的人选择“当今比较热门的领域”。从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并且有初步创业意向,但他们惧怕挫折和失败,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毅力。

(二)能够认识到自身创业竞争优势,但创业准备不足

对于“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是什么”的回答,选择“文化特色资源”,“多种语言”,“经商传统”的学生依次分别为52.5%、33.75%、13.75%。并在创业意向选择上,有24.5的学生选择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领域。从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创业优势和资本。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有哪些”(多选排序题)的问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序为“创业能力和经验不足,关系和知识积累不够”(95.75%)、“创业启动资金缺少,没有合适的项目”(77.25%)、“政府或学校支持不够,创业环境不完善”(74.0%)。从此可知,普遍缺少创业资金,创业方向不明确,尤其是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经验欠缺、创业知识匮乏已成为制约他们创业的主要瓶颈。

(三)对创业政策有了解,但认知度、利用率较低

在问到“你是否了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时,学生的选择依次为“知道有但没了解过”(45.0%)、“了解一些”(40.5%)、“很熟悉”(7.5%)、“没听说过”(7.0%)。对于“你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多选排序题)的选择,超过六成(65.75%)的学生希望“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53.25%的人希望“提供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支持”,41.25%的人希望“设立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机构”,34.5%的人希望“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宣传鼓励”。从此发现,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政策的了解较少、利用不高。这也反映了政府等主体对创业政策的宣传还不深入、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也说明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主动性较弱。

(四)对创业教育的呼声很高,且倾向于创业实践训练

在问及“你是否需要创业教育和指导”时,绝大多数学生(80.25%)认为“很需要”,14.5%的学生选择“需要”,仍有少量学生(5.25%)选择“不需要”。当问及“你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多选排序题)时,有65.5%的学生认为“应为入园创业提供设备技术等服务”,42.75%的人表示“应将GYB/SYB培训纳入必修课”,33.25%的人认为“应提供创业配套资金”,持“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的学生占27.5%。当问到“你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时,选择“创业实践”的人最多(58.75%),其次是选择“模拟训练”的人(36.25%),而选择“理论授课”的人仅占5.0%。从此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强烈,且更倾向于创业实践,也反映了他们在创业教育上还比较欠缺。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趋于客观、理性,创业愿望强烈、热情渐涨,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和初步创业意向,但对创业的结构和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创业准备不足,创业行动谨慎。这与其普遍缺少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不明确、创业教育弱化、创业政策环境不成熟,特别是创业能力较弱、创业经验欠缺、创业知识匮乏等有一定的关系。创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认知过程,要遵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为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尤为关键的主体出发,探索构建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体系。

(一)政府要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过程中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重视创业、尊重创业者、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为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初创之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矫正创业动机、端正创业态度、匡正创业意识,增强其“获得感”和“荣誉感”。其次,要继续扩大创业政策的优惠与扶持,不断深化社会保障、担保贴息、税收租金减免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财政、金融、税收”等组合政策,将创业扶持政策前移到创业初期,缓解创业资金的瓶颈,解决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和技术向园区聚集。再者,要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保障,成立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正在创业和即将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条龙”和“绿色通道”服务。加大对“创业受挫”的帮扶力度,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减轻众多学生想创业、但又因风险太大而不敢创业的畏惧心理。

(二)高校要强化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包含着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多种内容一起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开拓能力、解决就业压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坚持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二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从企业、社会、政府聘请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正确航向。三要完善高校创业服务功能,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丰富创业实践体系,把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向前推移到创业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指导和服务。

(三)学生要储备创业能量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认可已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创业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能力。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是否创业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成就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职业变成主动的职业发展,摒弃重文凭重理论、轻实践轻能力的思想,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业知识学习、显性知识学习与隐性知识学习、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转换角色,加强双语学习,努力学习汉语,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交际能力,努力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把自己家乡的资源特色与创业要素结合起来,坚定创业信心,找准创业方向,从而形成其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同时要锻炼创业心理素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磨练意志耐力,增强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正确认识和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李志,李雪峰,万凤艳.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1)

[4]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N].光明日报,2004.3.24(C)

[5]江英.基于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7]谭菊华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2

工作调研报告

——大调研亮点集萃之四

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按照自治区团委整体部署,调研一组于10月24日—11月6日期间分别对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就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工作进行蹲点式调研,情况如下:

一、南疆四地州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的基本情况

1、全面开展大宣传、大揭批、大讨论活动,做到了团员青年人人参与、人人表态,人人揭批。一是各级团组织以村为单位,组织团员青年对《青少年无神论教育读本》、《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宣传资料》等进行认真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热比娅和“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声讨、承诺、宣誓、表决心活动,组织各族团员青年人人进行揭批声讨,使各族青年认清三股势力冷酷自私、阴险毒辣的反动本性,进一步增强政治免疫力;三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流动图书车、乡村青年广播站、图片展、板报展、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宣传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辉煌成就。

2、健全和完善了教育活动制度机制,探索和形成了一批好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教育活动中制定和完善了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南疆指挥部工作方案、工作规划、岗位职责、工作纪律、地县乡村四级培训内容、火线入团流程、火线推优流程、紧急和突发情况应对处置指导措施,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情况督查制度、联系点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为教育活动在全疆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从地州到乡镇,每级动员培训会上,都组织团干部座谈,对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工作的做法、经验进行梳理。

3、工作落脚点实,做到了教育活动与科技服务和志愿帮扶相结合。据调查显示,团员青年希望团组织能够开展科技知识培训的占70.5%,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6.7%,想获取致富信息的占56.1%,想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占18.2%。在教育工作中,各级团组织始终把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与科技帮扶紧密结合、贯穿始终,使教育活动成为一项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得民心工程。

二、南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活动宣传力度和宣传阵势不大,有的地方影响面不大,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仍然有33.94%的团员青年没有通过宣传资料或观看展览了解这项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基层团干部特别是乡镇一级团干部畏难情绪大,缺乏工作思路和办法,缺少魄力和抓手,工作主动性不强,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活动南疆指挥部在促进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由于四地州点多、线长、面广,教育活动覆盖了四地州的33个县市、373个乡镇和5043个村。为了实现教育活动的全覆盖,南疆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跑遍了所有的县市,工作足迹遍及许多乡镇农村。然而,由于时间紧、地域跨度大、任务量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三、以新疆青少年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牢牢把握党建带团建这一根本,积极争取党政支持,为团的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基层共青团要想开展好工作,必须首先争取党组织支持。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健全、政令畅通的组织优势,积极稳妥地找准与党委中心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主动帮助党组织分忧解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赢得党组织的全力支持。

2、调整工作策略,将抓基层的重点由村级团组织转向乡镇级团组织。抓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从村一级转为乡镇一级,重点解决乡镇团委书记配备不全、能力不强、思路不清、方法不明、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在全团形成重视乡镇、狠抓乡镇、强化乡镇、强乡带村的工作氛围,把乡镇团的工作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3、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团员青年中直选村团支部副书记,全面活跃村级团的工作。在农村团员青年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部队退役青年、青年致富能手等,通过村委会提名,由团员青年进行直选村团支部副书记,直选的村团支部副书记不占村两委干部指数。此举措在缓解团支部书记工作压力,加强村团支部建设的同时,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借鉴党建的成功经验,在团员青年较多的村团支部中设立团小组,由在青年中有威信的青年骨干或致富能手担任,通过让农村青年履责,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增强其组织归属感,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0-01

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是各级党委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各地州市党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市场引导和计划安置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提供岗位、加强培训、人才服务、职业介绍等多种方式,切实推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然而,结构性失业与一些岗位人才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才叫就业,从事个体等自主经营,不叫就业。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上了大学,就理应留在城市工作,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不愿意到连队工作,更不愿意从事包地、养殖等工作。

2.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习惯于“等靠要”,等政府安排工作,向政府要工作,没有就业的市场观念;一些毕业生找工作的态度消极被动,守株待兔,认为“工作”会主动上门找他们,在就业面试时,往往缺乏积极的表现;就业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就业危机感,他们不仅不能主动创造就业机会,甚至就业机会来了也不能抓住。

3.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团场发展所需人才不匹配,学习专业面较窄,所学专业也多与团场长远发展所需人才资源不对口。

4.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障碍严重。

通过近几年公务员公开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考工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就业。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在上大学期间预科汉语学习一年,只能书写、看懂汉语,语言交流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他们在社会上的交往能力和应付工作的能力,无法胜任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5.可提供就业的岗位严重不足。

一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少,再加上逢进必考的制度约束,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没有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南疆现有的企业利润率不高,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少数民族劳动者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三是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培训。

二、加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措施

1.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宏观指导。

一是出台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奖励重才、爱才企业, 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重才、爱才、育才环境;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尽最大努力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精神上、生活上和创业成才上的需要;三是大力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基层单位中奋斗成才、艰苦创业、做出贡献的毕业生优秀事迹,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促使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总的来说,要精心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关心他们的工作、事业和家庭,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在思想上、感情上融入到社会中去,这样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2.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注意增强扩大内需在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针对性,出台扶持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让民营企业、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自谋职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在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由劳动就业机构进行就业知识技能培训;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异地就业,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等等。建立“少数民族人才基金”,用于解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安置工作中诸如发放住房补贴、修建引进人才周转住房、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以及定期慰问等方面,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采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实行统一组织的劳务输出,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二是突出“四个优先”: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时优先考虑,在教育系统特定教师岗位招聘中优先考虑,在基层维稳力量队伍配备上按照“1+3+3”模式(即1个连队配备1名公安干警、3名协警和3名民兵)优先考虑,在南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人員招聘上优先考虑。三是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招录和使用。

4.加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

优先选拔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在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打开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转变他们的观念;利用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疆内高校等培训机构,加强汉语学习和技能培训,重视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依托培训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快毕业生实(见)习基地建设,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差距。

5.加强宣传引导,切实转变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优势,大力宣传教育,转变部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陈旧的就业观念、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增强就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非公经济企业就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就业模式,全面推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总之,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比例较大,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惠及民生、关乎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需要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南疆地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妥善解决,才能有效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1]何建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2]刘会、刘艳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思考》。

[3]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的促进和探究》。

[4]王建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4

“双语”的目标是能让两种语言达到互通, 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大力培育少数名族能够民汉互通的专业技术人才。20 世纪30 年代起至80 年代, 在少数名族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课程, 在汉族学校中根据周边环境分别开设了维语、哈萨克语、蒙语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 法律规定汉语为少数名族中等学校的必修课;20 世纪90 年代初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学校开设了双语授课实验班, 即采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汉语用汉语授课。21 世纪初, 自治区在几年中陆续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标志着新疆自治区开始大力发展双语教育。 2011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规划中提到:我区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一观点一辈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可见, 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只走过了短短十几年的历程, 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瓶颈, 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尤其是偏远少数名族地区。

2 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对南疆少数名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支援现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 迅速缓解边远贫困地区合格“双语”和汉语教师紧缺的矛盾, 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新疆师范大学自2006 年我校开展第一批实习支教工作以来, 先后派出十几批共计11000 余名学生前往南北疆, 尤其是和田、沙雅等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目前, 新疆师范大学在保证向南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策勒县、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库车市、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等地的实习支教学生选派支援的同时, 也跟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县、塔城地区塔城市、和丰县等县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10 年的探索中, 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极大缓解了南疆农村双语教师短缺问题

实习支教学生进入农村学校后, 一方面缓解了南疆农村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机会。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农村的校舍及基础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已纷纷建立完毕, 基本结束了无教室、无桌椅板凳的时代, 但日显突出的问题便成了师资短缺的问题, 和田县、沙雅县等部分农村学校专职教师每周20-30 节课的工作量早已不堪重负, 更有“包班制”的现象存在, 我校在经过调研了解后, 着重对口支援这些地区, 实习支教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后, 给本来发展起来举步维艰的双语教育增添了活力, 更能让学校腾出手来培训固定的师资队伍, 从而根本改善其双语教学的质量, 同时也为我校培养双语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

2.2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

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对口支援地区后, 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并树立了典型的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模式——沙雅模式。这标志着新疆师范大学大学从单一派遣学生支援农村教育, 变革为同时承担了农村师资力量培训的任务。只有提高了农村固定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 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如今沙雅模式已发展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的标志性模式, 陆续在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推广开来。

2.3 实习支教助力特岗教师政策

实习支教配合着新疆“特岗教师”考取政策, 增加了学生向地、州、县级学校的就业意图, 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提高了就业率。经历了实习支教的学生, 克服了心中对地、州、县级学校狭隘的偏见, 乐意接受特岗教师工作初期在偏远地区工作的现状, 同时配合自治区教育厅对有实习支教经历的毕业生考取特岗教师加5 分的政策, 推动了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基层学校工作的浪潮。

3 “访惠聚”工作对受援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影响

“访惠聚”工作是2014 年自治区党委开展的为期三年的20 万干部分三批下基层住村工作一年的活动, 将干部精准的安排在最基层的村级单位, 帮助所在村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

笔者有幸成为新疆师范大学2015 年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的成员, 前往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住村一年。这是新疆师范大学区别于实习支教的另外一种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 我校作为教育部门, 着力于对所在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援助。

3.1 充分利用了学校及社会资源改善了受援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

2015 年, 学校投入了30 余万元为所在乡中心小学建立了计算机室及图书阅览室, 同时赠送了学生多年来积累的精品课程视频及图书资料, 让现代化教学设备及优秀的双语课程进入到农村的课堂中。

3.2 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中小学生

工作组为所在村的中小学生开设课后辅导班、汉语辅导班及计算机辅导班, 让学生在放学后还能得到专业的辅导, 进过一年的努力, 坚持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汉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3 针对广大群众的教育

工作组为更广大的群众开展各类宣传讲座、科技培训、文化活动, 利用这些教育形式, 传承优良传统,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传递正能量,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对冲宗教极端思想。为所住村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逐步提高群众素质和能力。

“ 访惠聚”工作是学校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对南疆农村精准的对口支援, 不光能够准却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南疆农村的教育问题, 同时是对各个领域综合发展的助推。

4 新疆师范大学支援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双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反思

4.1 逐步固定受援地区, 让实习支教工作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改善

自2006 年以来, 实习支教规模越来越大, 至2010 年学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均参加实习支教, 以实习支教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实习, 学校每学期均要派出实习支教学生800-1000 人, 数量的增长导致学校需要不断的开发和协调新的受援地区, 这就导致实习支教管理者要对接跟多的部门, 分配更多的学生, 使实习支教管理工作粗糙、机械化。个别支教地区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实践后, 发现实习效果不明显, 支教工作也由于种种失误受阻, 例如将汉族学生分配到了汉语水平很差的地区, 导致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也打击了实习支教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回头来看, 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付出一定代价后, 我们总结了经验, 挑选并固定了部分受援地区, 如沙雅、和田、吐鲁番、乌鲁木齐县等, 并精确的建立了受援学校黑白名单, 将理想学校放入白名单, 将不适合实习支教的学校放入黑名单, 既要保证我校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受援学校能够运行顶岗支教的模式, 让实习支教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而非简单的劳动力补充, 从而保证实习支教工作和农村双语教学能够健康的发展。

4.2 改革实习支教学生选派模式, 缓解专业不对口问题

由于实习支教人数的增加, 管理者人手不足, 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将同一班级或统一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同一地区支教, 或者文科学院、理科学院分别在同一学期支教, 又或者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被分配在一个学期实习支教, 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前往受援地区后, 出现了普遍专业不对口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 实习支教中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占60% 以上。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 也是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期, 为了缓解专业不对口问题, 要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化好学生生课程安排方式, 制定好支教生选派方案, 将文理科分开, 将同一专业的平行班分开, 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前往支教。同时, 优化学生支教点分配方法, 建立小组分配法, 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 同时与受援地区管理部门协商, 接纳支教生必须接纳一个小组, 形成新的选派模式, 从而解决支教学生专业不对口问题。

4.3 改变与地方职能部门合作与沟通方式, 增强地方智能部门管理协调作用

经过这些年对实习支教工作的探索, 发现地方职能部门对实习支教工作的效果好坏及意义大小起重要作用。首先, 教育厅应从文件及教育宣传两种方式让地方职能部门充分认识到实习支教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双语教育的紧迫性, 将实习支教的优秀模式及其意义宣传入心, 使其放远眼光, 不能只追求有多少劳动力的补充, 要追求让顶岗支教模式运转起来。其次, 与地方职能部门共同开发教师轮转培训项目, 提高被顶岗的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率, 让地方教育事业切实得到优惠和好处。

4.4 实习支教政策与特岗教师政策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使农村双语教育发展可持续

现阶段实习支教政策与特岗教师政策的关联更多体现在有支教经历的毕业生考特岗教师加5 分。还可充分开发出很多的可能性, 开放更多的绿色通道, 让有意前往支教地点当特岗教师的毕业生更加准确和便利的进入学校工作。在随机走访调研中发现, 有意前往支教点当特岗教师的毕业生大有人在, 但是由于无此类绿色通道让这批学生愿望未能达成。调查发现, 能在基层学校表现优秀的教师能力固然重要, 但前往和愿意留守的意图往往比能力和成绩更加重要, 如能将实习支教政策和特岗教师政策更好的关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学校和毕业生双边达成一至的就业意图后, 就能优先录用的政策也会助力农村双语教育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自治区大力发展双语教育的大背景下, 新疆师范大学的实习支教工作及“访惠聚”独树一帜, 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的同时, 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发展不息, 改革不息, 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教训, 不断创新, 思考着种种可能性并不断创新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指向新疆双语教育的光明前景, 新疆师范大学承担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为新疆双语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疆的双语教育, 重点在南疆难点在农村。在国家大力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自治区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新疆唯一一所重点师范类院校, 在新疆教育厅的政策指引及统筹安排下, 对南疆少数名族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起到了表率作用。具体措施有:自2006年以来的实习支教, 和之后经过改革的顶岗实习支教, 以及2014年开展的“访惠聚”工作。这些措施即支援了南疆少数名族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双语教育, 又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使这种理想的双赢局面更好的发展下去, 新疆师范大学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改革管理及教学模式, 探索各种问题的突破口,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及支援农村的模式。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5

内容摘要:新疆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因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而缺乏英语学习环境。文章介绍了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和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大环境,并总结了在语音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音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南疆高校 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语音

1.学习语音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体系,而语音排在首位,这是因为语言先是有声的,其次才能有形(张克勤,2002)。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咿呀学语到掌握自己的母语也是遵循着语言先有声后有形的规律,首先学会的是有声的语言,然后才是书面的语言。这一规律同样可应用到二语或是外语学习当中,掌握扎实的语音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人们使用语言用来表达思想、传达意义,语音是其传递意思的外在形式。如果语音传递有误,则表达的意思也会产生误差。声音语言相比文字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发音短暂、并且易消失,这就要求人们在学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它的语音,只有这样才可以学会、学好一门语言。

在英语学习中,语音学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假设一个学生的语音知识没有学好,那么他就不会诵读单词、课文。不会诵读,就会导致记忆单词困难,单词基础没打好,怎么样去学语法,阅读文章,写文章?不会诵读,就表明别人说的也一样听不懂,听力自然不好。不会诵读,肯定不敢开口讲话。听不懂、不会讲,如何与人交际?由此可以得出,语音学习是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基础。若英语学习者英语的最基本技能都掌握不了,势必不能学习其他更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语音教学。

2.新疆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环境

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两部分,天山以南的区域被称为南疆。南疆共有两所本科高校,塔里木大学和喀什大学。本文主要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阿拉尔市,距首府乌鲁木齐1000公里,成立于2004年。由于阿拉尔市建市较晚,经济发展起步也相对较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及我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均意识到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南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局限、经济落后、城市发展缓慢、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这里社会各界的充分的认识。这里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英语水平并未被作为人才引进考核的指标之一。大环境的不重视,就业市场无需求,这些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地处偏远给南疆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带来的极大的挑战。语言环境及语言实践对语言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在阿拉尔市,几乎见不到外国人的身影;每年到塔里木大学任教的外教屈指可数。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去实践语言、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缺少实践环境与机会,英语专业教师仅凭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书本内容教授学生,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的高度十分有限。尽管出身于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候的英语语音语调十分糟糕,在找工作时毫无优势而言。

3.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发音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英语语音语调》这门课程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发音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w/与/v/

/w/与/v/的发音错误是英语专业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w/是半元音,发音时舌后部要向软腭抬起,双唇呈圆形,双唇贴近门牙;/v/是摩擦音,发音时上齿轻碰下唇,气流由唇齿间的间隙中通过,摩擦成音,声带振动(杜思民、邓靓靓、张素云,2013)。学生在发/w/音时,大都出现咬唇现象,把/w/的音统统发成了/v/。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w/音时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新疆汉语方言中,人们常常把/w/的音发成咬唇音,随后又迁移到英语发音中。

3.2 /ai/与/au/

/ai/与/au/同属于合口双元音。发/ai/音时,由/a/滑到/i/,舌尖抵住下齿,舌位很低,舌前隆起,用扁唇或中常唇形,牙床开合度宽;发/au/音时,有/a/滑到/u/,滑动时,把双唇逐渐收圆,舌后部随之稍稍抬起(杜思云等,2013)。这类双元音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双元音的第一音非常响亮;二是发双元音时,口腔内部的舌位变化及其重要;三是唇形相对其他发音较大。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发这类双元音时,通常未能将嘴唇完全张开,第一个元音也不够响亮,第一个元音滑向第二个元音时不知舌位如何变化。

3.3 /θ/与/s/

/θ/与/s/属于摩擦音。发/θ/音时,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略微伸出,气流从舌尖与上齿间泄出,摩擦成音;发/s/音时,舌端上抬靠近齿龈,上下齿并拢,气流从舌端和齿龈间泄出,摩擦成因(杜思云等,2013)。这两个音素在发音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舌尖是否放在上下齿之间。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未能掌握/θ/的发音技巧,见到该音时统统发成了/s/。这个现象不仅在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发音中常见,也在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都十分常见,可见在语音教学中,英语教师应仔细向学生讲解这一组发音的区别和正确的发音方式并要求学生多加练习。

3.4意群停顿与语调

朗读或者在说英语时,常常会有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些停顿不是随心所欲的。停顿主要是要根据句中的意群进行。意群是指句子中按意思和结构划分出的各个成分,朗读同一意群中的单词短语语速稍快,以保证语义的完成,意群与意群中稍作停顿,这样可以避免一口气读完或是歧义的产生(杜思云等,2013)。语调是指声调高低的变化,是英语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杜思云等,2013)。语调包含升调、降调、以及升降调的组合使用。使用语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喜悦、忧伤、惊奇、愤怒等不同的情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停顿和语调的人通常在说英语时,声音抑扬顿挫,十分优美、自然。

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朗读句子或段落时,通常不知如何停顿,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或是随意停顿,将句子的意思完全打乱,或者有的学生出现一个一个单词往外蹦的现象。同时,他们也不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调的规则,朗读时没有声音的起伏变化,仿佛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仅仅只是“读”,更谈不上优美。如果用毫无感情的语调与本族语者交流,这种交流也无法长时间维持;假设英语教师上课时用毫无起伏变化的语调,不仅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使学生昏昏欲睡。

4.教学启示

4.1在语音课堂中引入英语影视作品

在上文中已经强调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南疆高校客观环境的限制,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身边可获取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主观环境。在语音课程中,英语教师可引入英语影视作品,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又能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练习口语及听力。在语音课堂中引入英语影视作品可谓是一箭多雕。但英语教师需注意,让学生观看影片并不仅仅只是看故事情节或者泛听,而是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本族语者的发音口型及各种语调变化并反复去模仿。影片观看完毕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模仿电影中情节进行表演或者配音。

4.2针对学生发音弱点重点讲解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

好的英语发音需要学习者通过不断揣摩和练习。教师既以了解了学生发音的问题及弱点,就需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讲解重难点音素的发音规则,可选用对比的方法,将发音容易混淆的音素放在一起讲解,指出区别之处,这样学生便一目了然。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讲解完发音规则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不时检测学生的对这些音素的掌握情况。

4.3重视学生课后背诵段落或文章

背诵一般被认为是属于机械性学习,效果不大。其实不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背诵段落或文章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却很有帮助。学习英语的本质就是在模仿本族语者说话,背诵其实就是模仿。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段落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背诵段落的过程中无形就在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将词汇和句型储存在大脑中,在用的时候方便学生提取;二是在学生在背会之前必定经过了反复的阅读,是一种实践过程;三、学生在给教师背诵时,教师可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发音问题进行一一指导,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英语语音。

4.4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英语课程的教授对任课英语教师的语音要求较高。不仅南疆高校的学生缺少英语环境,英语教师也同样面临同样的问题。语言是需要不断的练习。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缺乏英语口语练习,英语教师的口语同样也会退化。因此,英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练习口语、观看英语影视片等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努力使自己的语音语调接近本族语者。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过硬,才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5.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和南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并总结了在语音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音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英语语音学习在英语其他技能学习的基石,因此英语课程中需重视语音教学。在缺少客观条件下,英语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思民、邓靓靓、张素云.英语语音教程[M].第二版.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3,9:19-195.

[2]张克勤.英语语音学习策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6

一、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南疆是由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州、巴州等五地州组成,其中还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到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内陆盆地。南疆总人口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其中维吾尔族人口约占南疆总人口的61%。根据《新疆年鉴2011》中对2010年新疆国民经济的有关统计资料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中,南疆各地州市仅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进入前10名,各县级市仅有库尔勒和阿克苏市进入前十位,各县中南疆入围的3个县均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县级市中排名最高的库尔勒市和排名最低的和田市相差13.8倍,各县中排名最高的鄯善县和排名最低的墨玉县相差22.3倍。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的结果看,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悬殊,但是南疆三地州的经济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整体教育水平比较低这种现状是由于南疆经济落后且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分散而导致的。新疆南疆这种相对比较贫穷落后封闭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历结构上来说,2013年库尔勒市的法律工作人员有421人,汉族261人,占到法律工作人员总数62%;维吾尔族152人,约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总量的36%;其他少数民族8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2%。而大学及以上学历216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51%;大专学历197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46%;中专学历8人,占法律工作人员总数3%。

二、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的响应下,一大批知识青年涌入新疆等地,使得新疆地区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央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包括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同时也包括了少数民族法治队伍。但是也必须要意识到,关于新疆少数民族法治队伍的人才仍然还是相当匮乏,尤其是表现在基层。根据调查发现,一方面由于基层少数民族经济能力不足而导致教育缺乏,另一方面基层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虽然近几年也开展了一些送法下乡的活动,但是南疆部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人员仍不能满足现有形势的需要。由于南疆是以农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基层少数民族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层次不高,具有高级职称的法律工作人员更是微乎其微。

2.法治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在少数民族中,高法律素质的人才存在很突出的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有中高级职称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倾向从事于教育与医疗卫生领域以及国家的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而对于从事基层法律事务的人数很少。因而南疆基层少数民族中高级人才存在相对少且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二是行业结构不合理。在基层少数民族人才总量中,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存在于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党政机关,其中很小的比例是农业、工程和法律事务。就库尔勒而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工业行业及旅游事业也蓬勃兴起,而在这些行业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引起一些纠纷和矛盾,这也呼唤着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3.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新疆还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公民由于各种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从传统观念里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法律意识这个概念,从而也形成了新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的障碍。一个地区的法治化建设程度的深浅也与这个地区的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有关。我们了解到,在库尔勒的小县城及乡村中,一些少数民族的干部几乎不具备法律意识,他们对其干部事物的处理大多来自于一些风俗、宗教观念或者是习惯,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的支撑,而且很多基层少数民族干部自身也不重视法律的强制作用。在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在基层存在很多干部贪污受贿的现象,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抱有“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并没有把法律制裁的权威置于心中。

三、加强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治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基层少数民族是促进南疆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培养选拔基层少数民族干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及使用需要制定专门性的政策措施及专项工作规划。这些年来,新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工资收入比一些内地发达地区要低得多,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关注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不愿意留,留不下来的难题。一方面通过提高员工工资待遇,使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基层建设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环境给他们的工作生活所引起的不便,需要各级政府尽快改善工作条件,使少数民族干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建设新疆的法治队伍,充分调动本地基层少数民族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作出必不可少的贡献。

2.改善少数民族专业法律人才队伍的结构。内地高校支援新疆计划,是新疆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途径。为做好南疆地区未来基层少数民族法治人才的储备量,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扩大内地高校在新疆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以及适度调整专业;第二,内地学校应积极宣传和引导学生服务边疆的思想,对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行基层工作定向培养;第三,国家应对新疆到内地上大学的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学费减免等特殊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梦想。利用疆内的高校资源,建立面对南疆各地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提高南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交流力度。培养选拔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对现有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其自身的行为,提高基层法治队伍整体法律素质,是法治队伍建设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全面开展“行为规范”为基础的法治教育,强化南疆基层少数民族法律事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依法办事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在基层少数民族干部中开展“复合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提升基层法律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讲座、论坛会的形式不断的提升基层干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村民,而且也约束了自身行为,努力实现法治队伍的建设。建立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锻炼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行政机关、各级党校等阵地,对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可借鉴援建省市少数民族干部在南疆基层体验生活、磨练意志的同时,传授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成为南疆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学习的榜样。通过加大内地援疆省市对南疆基层少数民族人才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援疆省市支援新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7

新闻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正规的、系统的院校教育, 这种教育着重于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系统教学。另一种是对在职新闻工作者的培训, 一般由新闻机构的主管部门或新闻单位举办, 吸收在职人员或业余通讯员参加, 着重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所说的新闻教育主要指前者。

一、南疆高校新闻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新疆新闻教育的快速发展, 南疆高校的新闻教育已成为促进新疆新闻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疆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则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办新闻专业为基础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 南疆高校新闻教育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 培养的各类新闻专业人才, 已在新疆各条新闻战线上占据重要地位, 尤其对南疆新闻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该校为新闻专业设有虚拟演播室、新闻发布会演播中心、影视节目制作中心、专业编辑实验室以及专为学生搭建的校内实践平台———校园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台) , 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专业教师素质过硬, 学历结构合理,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新闻专业教育, 同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 使学生树立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 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社会认可度高, 用人单位评价好。据调查显示, 以南疆高校塔里木大学为例, 仅2009届和2010届两届新闻专业毕业生中有46%就职于南疆各级各类新闻媒体。[2]

二、南疆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时, 由于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集的地区,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都有着完全不同于其它省区的特殊区情。这些因素在高校新闻教育中, 也普遍存在。

(一) 教育定位与区域发展

理论上, 新疆的新闻院系基本都有不同的定位:新疆大学以向省市级媒体输送学生为主, 新疆财经大学注重经济新闻, 新疆艺术学院毕业生占据了新疆电视台播音员的半壁江山。塔里木大学作为新疆南疆唯一的综合性大学, 也有其较为明确的定位, 即“做塔里木文章, 创区域性优势”, 其毕业生就职于南疆地、市、县以及兵团基层等媒体。约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就职南疆, 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地方媒体的新生骨干力量, 从这一点来说, 其学科定位无疑是成功的。但也应该看到, 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除与其他如喀什师范学院等院校定位较为雷同的问题外, 区域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南疆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困扰, 南疆部分地方如南疆三地州是新疆甚至中国典型的贫困面较大的连片贫困地区。喀什12个县, 其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 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 和田七县一市全部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市三县均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城镇化、工业化程度偏低, 与此相应, 现代媒体不可能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 不少城市甚至不见一所报亭, 对学生的就业消化能力极低。近来, 国家新一轮19省市对口援疆加大了对南疆的支持力度, 这种政策倾斜对于工业增长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效。但对于市场准入极高的媒体而言, 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这也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其它专业学生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新疆尤其是南疆, 因为市场准入与媒体管控等因素, 区域发展对媒体的就业消化能力目前不可过于乐观。

(二) 专业理念与现实冲击

目前,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企业、 (兵团) 团场媒体和地市级媒体, 三者相较, 从事媒体工作的占约1/3。新闻专业理念是指: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 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塑造与培养这种理念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是却与现实有着不可避免地冲突。

对于企业而言, 他们需要员工为其服务。企业占据了用人单位的主体也就意味着, 对于新闻专业抱有理想追求的学生不可能得到青睐, 而要就业, 必须放弃专业理念。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而不是专业。

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其地处兵团, 兵团的基层团场也是学生一个较为集中的就业方向。目前, 兵团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7种, 师级广播电视台13座, 团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88座, 这些媒体均和基层密切相关。因为市场不发达, 媒体尤其是团场媒体基本依靠财政拨款, 在这种机制下, 宣传色彩浓厚, 新闻专业理念一般得不到认可。

这对新闻教育提出了的挑战, 如果以市场需求为教育改革的方向, 就意味着放弃部分基础理论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专业理念教育, 而放弃这种教育, 新闻专业又将何去何从?

(三) 文化差异与交流困境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 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3]在新疆尤其是南疆, 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回、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南疆总人口的79.91%。[4]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来自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 使用符号———音节体系的语言文字符号, 而专业教师则基本在大中城市受过专业教育, 使用单字———表意体系的语言文字符号, 这种区别正是爱德华·霍尔所强调的“低度语境文化”与“高度语境文化” (又作弱语境与强语境) 的差异。这种差异增加了交流的难度。通俗地说, 在高度语境文化中, 传播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而不是可见的语义符号, 因而传播是含蓄而模糊的, 注重“意会”;而在低度语境文化中, 传播的意义在于主要依赖语义符号, 语境对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 因而传播是直接而明确的, 注重“言传”。[5]新闻专业教育的诸多因素注定了部分知识带有较多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色彩, 在汉族学生中较少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却时常发生。因为学生总体数量较少, 目前并没有也不太可能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定教材。这些都给日常教学增加了难度。

再者, 部分民族禁忌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 不少新闻采访类教材会强调采访时记者的需要保持倾听, 倾听的技巧之一就是对采访对象的注视, 但是在维吾尔民族文化中间, 长时间的凝视却是不被允许的。

(四) “多媒体型”人才需求与学科通识教育

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用“一专多能”的“多媒体型”人才, 即如某地方电视台台长所说, “我们需要的是既可以当记者、又能当主持人、还能做编辑、编导的全才。现在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 不能够独立完成新闻事件的策划、采、摄、写、编、播全部过程。”

由于南疆高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开始陆续创办与新闻学有关的专业, 时间较短, 经验欠缺, 基本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才有了硬件设施的较大幅度改进, 所以, 对学生新闻职业技能的训练刚刚起步, 但是由于较大的观念惯性, 对新闻职业素质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充分重视。

再者, 南疆目前仅有塔里木大学一所综合类大学, 更确切的说, 是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农、林、动等强势专业有了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 但是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整个文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文科专业或者尚未开设, 或者实力薄弱,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多媒体型”角色。在内地高校对口支援的情况下, 南疆院校为塑造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在强势专业上作出更多投入, 相对而言, 落实人文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

即使是新闻学科的教育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协调问题。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则重实践轻理论。加之周边媒体欠缺, 课程实习机会几乎没有, 这既导致学生理论功底薄弱, 也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结果新闻教育与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三、对南疆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实践教育比重

新闻学可以说是文科类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 高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与时俱进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 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 突出专业特点, 重视实践教育, 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新闻事件采 (包括摄影和摄像) 、写、编、播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匹配、相结合。

(二) 重视通识教育, 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早在1947年施拉姆发表了题为《新闻教育:是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文章, 这可以视为是对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理念的发难。[6]所以, 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培养较全面地“杂家+专家”型新闻人才, 至少要掌握一门比较扎实的非新闻学专业知识, 如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新闻敏感从哪来?如何判断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等等。这不仅靠新闻专业教育, 更需要靠通识教育的铺垫, 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紧密地结合, 只有这样, 学生具备了报道复杂现实世界的能力,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胜任新闻工作, 避免后劲不足。2002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彻底打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后, 先进入人文学院或理学院学习两年期满后再择专业。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对新生启动由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体系。[7]

(三)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外, 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 高校应强调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教育学生不轻信和不盲从;要诚信, 拒绝各种性质的“合理想象”和“拿来主义”;不搞“有偿新闻”;对人民虚怀若谷, 为民立言,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 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那么, 记者首先要有尊严, 维护新闻工作者的严肃性和声誉, 才能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作为南疆高校, 面对复杂特殊的社会环境, 必须要加强对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的教育,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新闻队伍,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从而保证南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四) 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传播, 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 通过符号沟通信息, 进行社会建构的活动。跨文化传播包括两种, 一种是国际传播 (跨国间的跨文化交流) , 一种是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在新疆, 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叉传播。) [8]目前, 南疆少数民族人口中, 以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回、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为主。[9]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这就决定了南疆传媒受众的多元化。[10]根据南疆高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南疆就业的特点,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门以上的当地民族语言, 由于语言在传播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语言的交流,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而形成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可能性。2010年4月, 新疆天山网报道称:“今后, 是否具备基本双语能力, 将成为新疆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 双语教育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势在必行。

总之, 在南疆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地区, 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显得格外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 必定会为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加强内外沟通交流, 与时俱进, 培养新型传媒人才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大媒介不再孤军奋战, 媒介融合成为热点话题, 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媒体的需求, 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所言:“新闻媒体需要的, 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11]

作为远离内地的南疆高校如何培养出新闻媒体所需的新型传媒人才, 这就要求南疆高校要加强与外界高校、媒体的沟通交流, 创造条件实行“外地名师请进来、本校师生走出去”战略。这样, 既能开阔师生视野, 又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已有事实表明,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演讲、作学术报告, 深受师生欢迎。同时, 高校应定期输送专业教师前往社会媒体进行锻炼, 既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置身其中, 及时掌握相关新闻政策动向, 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 从而根据媒体需求培养人才, 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帕哈尔丁.新疆新闻教育的特点[J].当代传播, 2008 (1) :90.[1]帕哈尔丁.新疆新闻教育的特点[J].当代传播, 2008 (1) :90.

[2]统计数据根据笔者走访调查所得。[2]统计数据根据笔者走访调查所得。

[3]拉里.A.萨摩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47.[3]拉里.A.萨摩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47.

[4]笔者根据《2009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所得。[4]笔者根据《2009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所得。

[5]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76.[5]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76.

[6]刘颐静, 陈昌频.当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传播, 2004 (6) :67-68.[6]刘颐静, 陈昌频.当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传播, 2004 (6) :67-68.

[7]江凌.论变革新闻传媒教育理念[J].当代传播, 2009 (5:) 87-90.[7]江凌.论变革新闻传媒教育理念[J].当代传播, 2009 (5:) 87-90.

[8]单波, 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78.[8]单波, 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78.

[9]笔者根据《2009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所得.[9]笔者根据《2009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所得.

[10]益西拉姆.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56.[10]益西拉姆.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56.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8

南疆各高校地处新疆南部, 少数民族占据的比重较大, 民族成分较多, 宗教意识浓厚。例如在喀什师院, 民族学生占了70%。民族学生从小在南疆接受宗教的机会就多, 加之与南疆接壤的国家较多, 很多民族家庭在国外都有亲戚朋友, 经常的密切来往, 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可能传播。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于本民族的宗教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理论道德、行为准则等, 尤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 宗教文化的表现是很明显的。加之近年来周边环境比较复杂, 无形中加大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难度。而国内外敌对反华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新疆的渗透,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争夺。因此, 在南疆, 反分裂斗争的形式更为严峻。

1.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对教育系统的渗透进一步加剧, 他们打着民族的旗号一方面篡改和歪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 另一方面又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制造事端, 千方百计地挑起民族纠纷, 破坏民族团结。在南疆学校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 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形势十分尖锐复杂。

2.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各种文化和思潮不断影响新疆,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认为读书无用, 不爱学习, 无所追求, 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 无形之中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3.由于高科技的发展, 电脑、信息技术充斥着整个社会, 网络遍布, 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左右着大学生的意识。教育他们如何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入, 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十分重要。因此, 创立科学、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摆在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在各个高校没有建立一支强力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没有专人负责, 只是挂靠在学生处或思政系, 让教师兼职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两面都做不好, 精力根本无法集中。

2.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深入实际, 作风漂浮, 素质不高, 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高校将一些上不了课、工作上不认真的教师安排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教师本身素质就不高, 又缺乏理论水平, 不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结果是工作浮燥, 不能深入实际,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出现问题只会粗暴地训斥学生, 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

3.个别单位把教学工作看成是硬任务, 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软任务, 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的情况;认为只要把教学抓好, 上好课就行了, 别的工作都是次要的, 等到出现了问题, 才去做工作。

4.少数教师育人的观念淡薄, 认为凡是教学以外的事都与己无关, 对学生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违纪行为熟视无睹, 部分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 即使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也不尽职尽责, 敷衍了草。

5.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 又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心理素质较脆弱, 如果没有人及时诱导和沟通, 很容易出现问题, 甚至出现极端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和措施

1.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的教育。

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两课”教学中要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使其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去, 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理想信念, 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意研究和分析当前的热点问题, 仔细研究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经常聘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专题讲座, 树立大学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2.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的国情教育和少数民族的区情教育。

要开设好“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地方史”、“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课程和讲座, 让学生从理论上对整个国情和民族地区的情况有个总体的把握, 让他们懂得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然后, 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有组织、有计划地鼓励、安排学生走向社会, 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当他们身临其境, 在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相比较中, 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及其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激励他们奋发成才, 报效家乡;另一方面, 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地区“区情”, 也为他们毕业后参加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必要的准备。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员及学生会干部的作用。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按照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的要求, 及时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 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要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使他们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各级团组织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青年学生方面的优势,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努力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4.加强正确的竞争观教育。

良好的竞争素质是21世纪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针对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困惑, 学校请专家、学者做专门报告, 释疑解惑, 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问题的积累。为了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能力, 要加强平等、公正、合理竞争的观念教育, 培养不怕挫折的竞争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

5.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南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民族学生思想问题大多是因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引起的, 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 帮助他们疏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和障碍。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 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努力克服盲目自大的民族情绪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防止滋生出凡事以本民族为重, 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根据南疆大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着力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改进和创新, 齐抓共管, 才能开创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玉祈.民族理论与宗教政策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9

一、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描述

1. 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 对祖国的认同度较高, 但是政治信任感下降

大部分学生肯定我国的政治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同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也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政治立场比较坚定。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持完全认同77%, 和基本认同16%态度。当看到有损民族团结和反动的宣传文章时, 有38%的学生会向有关部门报告, 31%的学生会进行抨击, 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反分裂的意识。由此看来, 大部分同学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都是抱着强烈的愿望的。南疆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 坚决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与此同时, 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信任感则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动荡, 我国社会也时时出现地方性的群体性事件和安全性事件, 我国政府在应对这些事故时难免会有不周全的地方, 从而引起一些社会反响, 使得大学生们对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质疑。另外, 一些关于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的负面报道, 充斥着各种媒体, 容易激气大学生们的偏激情绪, 从而降低了对我国政治体制的认同度。

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偏向于民主, 但是政治效能感偏低

根据统计结果,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对比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当代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民主, 认为公共事宜应该大家都参与, 发挥民主。但是当问及“您觉得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政策制定有没有作用”时, 选择“很大”选项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09人次, 占到总人数的37%, 由此看来, 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到公共事宜的决策中去, 另一方面又认为, 目前大学生对决策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显得非常有限, 感到失望和目标的差距。

3. 少数学生对政治呈冷淡或逃避的态度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 历代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怀有极强的政治抱负, 并履行着民族复兴的政治义务。这些尤其体现在广大知识分子身上, 但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 在政治上表现出冷漠或淡漠的心态, 当然这种心态在南疆高校大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1%的学生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有损民族团结和反动的宣传文章时会“不予理睬”。同时在访谈中, 笔者还了解到有些学生对于是否参加选举活动不知道如何去说;有11.5%的学生不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对党员同学的访谈中发现一小部分党员同学对党的选举活动以及党的民主生活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我觉得我的作用就是该举手时举举手, 反正已经定好的事, 我自己也改变不了”, “党内的民主生活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没啥意思, 没必要发言”, 对党内活动表现出冷漠。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总体而言, 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冷漠化的倾向, 参与的实效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健全相关的制度。

4. 有些学生政治偏激情绪较高

大学生普遍关心政治, 表现出了相当的政治热情, 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但由于缺乏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辨能力, 在对待一些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时不能进行科学地分析, 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时会产生过于强烈的政治情感。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发现当问及“你是否认同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廉洁高效”时有40%的学生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有37%的学生对“我国主流媒体报道真实可信”的选项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有34%的学生对“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持怀疑的态度。对于“你是否认同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居然有6%的学生选择“不认同”。这充分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客观的看待我国的问题, 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情感去看问题, 其行为与言论不免有些过激。

5. 政治取向有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勇于创造, 敢为人先, 追求自由, 对政治生活充满向往, 但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原则, 有时又会表现出功利化的政治取向。更使得大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 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递交过入党申请书, 但入党动机却令人担忧:很多同学认为入党有利于就业;还有同学认为大家都入党, 所以自己也入党;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入党能让他们有成就感, 引起别人的羡慕。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入党问题上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的入党的积极性值得肯定, 但入党动机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要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

6. 政治信仰有淡化倾向

政治信仰就是人们对其所确认的体现终极政治价值对象的极度信奉和遵行。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 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当一种政治秩序建立之后, 为这种政治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随即建立。如果失去了政治信仰, 也就失去了政治目标和政治动力,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就会难以实现。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政治理想、思想开放、渴望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在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当政治理想与自己的宗教信仰产生分歧或矛盾时, 部分大学就会选择宗教信仰, 进而产生政治信仰淡化的倾向。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2%, 有约20.5%的学生信仰“伊斯兰教”, 有3.5%的学生信仰“佛教”, 有15%的学生信仰“基督教”, 信仰其他宗教的学生有19%。这一结果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多, 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在新疆高校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是共产党员, 有的还是班干部, 但仍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似乎与我们的相关政策不符, 党员不允许信仰宗教。可见共产主义信仰要真正深入人心, 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信仰还需加强引导与教育。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与引导的路径

1. 认识起点:家庭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一直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孩子在上大学以前主要的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 因此, 父母是他们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对象。他们耳濡目染父母的素质、修养、精神追求;学习父母的政治态度、观点, 了解父母对政治事件的评价。父母的言行从根本上影响子女的政治态度与成年的后政治价值观。

身教胜于言教。“为人父母, 不仅应履行好抚养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对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鼓励自己, 真正发挥好做子女示范榜样的作用。”[1]要想让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理想价值观, 须对父母一代进行培育, 提高父母的知识层次和文明素养。

同时, 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感情和睦是也能使孩子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民主的氛围里健康的成展, 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

2. 系统化教育机构:学校

除了家庭,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 其主渠道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大部分学生反映, 思政课的最大问题是教材内容与现实不符, 简单僵化, 缺乏吸引力。因此, 建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添一些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鲜活内容与材料, 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同时,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的效果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 甚至是倒退。探讨如何增加思政课程中的吸引力, 逐步减少学生对课程的逆反心态。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的平台, 让学生们走出课堂, 用鲜活的实践案例, 使学生们理解祖国在建设过程中的的困难和挑战, 从而从内心真正产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情感。

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面对国际、国内及新疆地区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时, 大学生的理解程度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引导, 帮助其理解。每个思政教师, 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这不仅能增强课程吸引力, 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本地区的社会发展, 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疆高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特殊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在分析国际国内时事, 解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对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涵盖多学科的知识, 如果没有对相关学科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根本无法理解透彻, 更不要说让学生信服。因此, 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相关学习背景和专业理论素质。只有知之深, 才能信之坚。此外, 教师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只有宣传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不移、满怀信心热情, 才会在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 吸引力。

3. 主导核心:政府

人总是生活在有政府、有组织的国家中。政府对青年的政治观形成起关键作用。政府必须用现实成绩证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以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政府通过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如均等受教育机会、增加教育的投入支出、住房、社会医疗保障等大学生最关注的、影响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 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政府用高效的政绩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能力、执政能力的认同度, 对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2]政府要引领青年真正树立政治价值观, 还需要政府通过规范制度形式去引导和塑造青年的政治思想, 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规定最低的思想政治底线。政府通过法规条例为个人政治认识的提高和为政治价值观的践行和确立提供保障, 并采取措施惩治那些敌对或者破坏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行为。

4. 渗透途径: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自身的宗教价值观密切相关。新疆各个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源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而在宗教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相同的地方。如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很多东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理念相一致的, 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用本民族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时加以引导, 能更好的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 我们要善于结合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 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渗透。在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宣传, 对比解放前的新疆与解放后的新疆, 凸显社会主义新疆的美好, 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

5. 最广阔的平台:网络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中最广阔的平台, 由于其便利、开放的特点, 能够容纳来自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声音和表情。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0年7月29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3]而大学生又是中国网民的主体。政府如果能够监管好、利用好网络, 那么网络将成为输出正能量, 教育大学生的政治渠道。反之, 网络则会成为敌对渗透势力、恐怖主义传播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52.

[2]邱钰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 2011.

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10

一、新疆南疆职业院校学生当前就业形势

国家和政府一直以来对我国南疆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十分关注和重视,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 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一方面, 大量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第一线,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原因, 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这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 少数民族众多, 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与内地相比, 新疆的工业经济还欠发达, 劳动就业岗位有效供给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我们对南疆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现将调查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一) 就业率方面

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显示, 新疆高校汉族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和全国保持一致, 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差, 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占了总体就业率的63.1%, 其他非少数民族的学生就业率占到了36.9%, 调查数据显示南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达85.75%, 由此看来新疆南疆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十分突出的。[1]从当前全国的就业形势来看, 由于2003年全国各大院校都实施了扩大招生计划, 导致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紧张严峻, 尽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南疆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能够经受住实践和社会的考验, 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当前, 使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就业率节节升高。

(二) 就业观念和就业信心方面

调查中有40.33%的家长对职业院校的子女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 42.19%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子女自主创业, 但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比如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教学单位等。对学生自己而言,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一半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充满希望, 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压力过大, 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感到迷茫失望。从这些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南疆地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较强, 在择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工作单位。

(三) 就业前景方面

根据调查可以得出:在当前新疆南疆的经济发展情况下,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凸显。对于南疆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可以分为乐观和消极两个层面。[2]从消极层面而言, 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将继续面临就业渠道狭窄、岗位有限、新的就业空间狭小、就业矛盾更为突出等困境。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整体素质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从乐观层面来说, 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信心有逐渐提高的可能, 职业院校学生求职就业的主动性都会提高, 社会对他们的思想偏见都会得到逐渐的纠正, 国家和政府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 相信新疆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会慢慢得到缓和的。

二、解决新疆南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 做好相关的保障政策支持

进一步落实好新疆地区的各项工作, 不断推动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就要求新疆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 高度重视新疆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特别是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政府应该制定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 使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需要的实际人才, 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够得到实惠, 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针对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且做好人才招聘市场的组织和招聘工作, 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 对学生的自主创业给予一定帮助和扶持, 创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 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疆地区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都还比较落后, 对此进行创新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南疆地区, 职业院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 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使其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3]为了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学校可以建立“三证书”制度, 即学历证书、职业岗位专业证书和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 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加强学生自身素质方面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结语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前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缓和学生的就业压力, 国家政府、职业院校都必须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政府要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岗位的数量, 学校要不断的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出切实有用的专业人才, 使他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自身也要转变观念, 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 乐观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相信南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会得到慢慢的缓解, 就业前景会越来越乐观。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 55 (4) .

[2]陈君.当前新疆就业形势分析及今后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 2013, 99 (1) .

上一篇:职业性向分析下一篇:股权集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