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向分析

2024-06-01

职业性向分析(精选12篇)

职业性向分析 篇1

如何更好地择业就业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限于学习期间,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新动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机制改革,完善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评体系。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评与咨询服务中心,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座,开展持续的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机制工艺系开展,选取一至三年级的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机电维修、数控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六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学生随机发放测试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5.6%,有效率97.6%。其中男生与女生比例为328:139,数控技术专业166人,模具制造专业87人,机电维修专业43人,数控设备维修专业30人,电气自动化专业98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43人。

根据对本次测评的分析,上图显示65.34%学生的理想职业与个人特质所适应的职业不同,其中有22.56%的学生所学专业与性向测试结果大相径庭,这说明很多学生的理想职业和就读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确定,并非是个人通过职业性向测试来确定的。大学生职业选择受外界因素影响如下表所示。对168名学生个人访谈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访问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职业性向测验,95%的学生在面对找工作这个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单一的、受局限的。

二、针对职业性向测验的结果制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指南针,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树、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高职院校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所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要与时俱进贴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心理动态。

(一)以集体形式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后天开发潜能,以专业化咨询和拓展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开展决策能力的集体辅导、团队协作辅导、职业价值观集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二)开设一对一的职业生涯咨询师辅导

让学生了解有关职业生涯的必备常识与技能。内容涉及社会角色理论、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人沟通的方式和技巧,职业与人生,生活幸福的定义等。

(三)结合实训开设活动体验课

通过实训实习,模拟情境,真实再现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要想有收获就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转变学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借此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性向测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的改变、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的改进,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事业永远保持活力,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慧.浅论中职学校职业性向测评系统的建立与完善[J].中等职业教育,2012(22).

[2]杜树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调查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3).

职业性向分析 篇2

R,实际型

实际型劳动者愿意从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喜欢使用工具,特别喜欢操作大型机器。他们做起事来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但不善言辞,不善交际,在社交场合往往觉得很不自在,最不喜欢教育工作和接待他人的工作。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不合群的、实利主义的、谦卑的(避免抛头露面的)、循规蹈矩的、自然的、倔强的(不可变通的)、直率的、精神健全的、节俭的、坦诚的、有毅力的、缺少见识的、固执的、注重实际。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实际型职业主要是指各类工程技术工作与农业工作。

木匠、农民、操作X光的技师、工程师、飞机机械师、鱼类和野生动物专家、自动化技师、机械工(车工、钳工等)、电丁、无线电报务员、火车司机、长途公共汽车司机、机械制图员、修理机器、电器师,I,探索型

探索型劳动者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喜欢运用词、符号和观念进行工作。非常好奇,急于了解周围的未知世界。宁愿思考问题而不愿动手去处理问题,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从事社会性和和重复性的活动。通常不愿意受人督促,也不愿意督促别人。知识渊博,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感到自豪,而对自己的领导能力缺乏信心。可能给人的印象是:分析型的、独立的、理性的、细心谨慎的、有智慧的、冷漠的(沉默寡言的)、不满的(善批评的)、内向的、孤独的、复杂的、悲观主义的、不摆架子的、好奇的、精确的和不合群的(不讨人喜欢的)。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探索型职业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气象学者、生物学者、天文学家、药剂师、动物学者、化学家、科学报刊编辑、地质学者、植物学者、物理学者、数学家、实验员、科研人员、科技作者。

A,艺术型

艺术型劳动者喜欢在以写作、作曲、绘画、摄影、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环境里工作。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比较敏感,易动感情,喜欢独立工作,而不过多关心社会纠纷。一般对单调的或经营性的工作不感兴趣。可能给人的印象是:复杂的、不切实际的、直观的、目无法纪的、不守常规的、感情冲动的、有独创性的、善于表达的、独立的、敏感的、理想主义的和开放的。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艺术型职业主要是指各类艺术创作工作。

室内装饰专家、图书管理专家、摄影师、音乐教师、作家、演员、记者、诗人、作曲家、编剧、雕刻家、漫画家。

S,社会型

社会型劳动者喜欢从事为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热情慷慨,善于交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融洽。总是在寻求与群众接触的机会,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平时,比较看重社会义务与社会道德。一般缺乏技术特长,不喜欢从事需要运用劳动工具的工作。

向上的、乐于助人的、有责任心的、合作的、理想主义的、合群的、耐心的、八面玲珑的、友好的、仁慈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有说服力的和温暖的。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社会型职业主要指各种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

社会科学、历史、体育等方面的教师、保育员,教育行政人员;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政治工作人员、职业护士;社会服务指导,体育教练;食品、戏院、酒店、旅社的经理;房屋管理人员;发型师;牙科助手,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等。E,事业型

事业型劳动者喜欢竞争,敢冒风险,精力充沛,乐观自信,善于交际、能说会道,具有领导才能。喜爱权力,地位与物质财富。一般

不擅长科学研究,对系统而复杂的思维工作很不耐烦。可能给人的印象是:精力旺盛的、好出风头的、乐观的、大胆的、兴奋的、自信的、讨人喜欢的、外向的、合群的、野心勃勃的、滔滔不绝的、盛气凌人的、风流的和贪得无厌的。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事业型是指那些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推销员、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

C,常规型

常规型劳动者喜欢按计划办事,乐于完成指令性的任务。总希望知道别人期望他干什么,自己从不谋求领导职务。不喜欢冒风险,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不感兴趣。工作踏实,忠实可靠,遵守纪律。可能给人的印象是:小心的、缺乏灵活性的、有恒心的、遵守常规的、自我约束的、实际的、认真的、有条理的、拘谨的、被动的、顺从的、节俭的、有效率的、守纪律的和缺乏想象力的。对应的职业类型有:

常规型职业主要是指各类科室的工作。

职业性向分析 篇3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对“职业”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现代社会有几千种职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每位中职生都有着不同的职业性向。如果中职生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那么这必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性向测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学校角度,帮助中职生做好职业设计和职业选择,引导学生“择己所能,择己所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更加注重对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了解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制订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才能逐步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概述

1.职业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职业”这一概念的内涵表述:潘锦棠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陈婴婴认为,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过程后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黄友生认为,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业业务的社会劳动。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称,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对性向的理解

在英国《牛津大辞典》里,对“性向”的解释经历了多次修订: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智力、才智,一种自然倾向性或习性,适合于一种目的或职位的品质,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的一种自然能力,适合于任何情况的智力适合性。性向具有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个性品质的特征。

3.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他对人进行了兴趣、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等要素分析,将人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职业也可以分成六大类。个体人格与职业是否匹配,决定了个人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霍兰德认为,个体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个人需要而且能够增加个人职业满意度的职业。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和匹配。两者的协调和匹配,才能使个体的才能与积极性达到最佳状态。

霍兰德提出的六种人格类型特征及其适宜的职业如下:

①现实型(R)人格倾向是:喜欢具有基本操作技能的、有规则的工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技术性职业(机械装配工、摄影师等),技能性职业(技工、修理工等)。②研究型(I)人格倾向是:理性、精确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工程师、科研人员、系统分析员、医生等。③艺术型(A) 人格倾向是:冲动、理想化、直觉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艺术方面(如雕刻家、导演、建筑师),音乐方面(演奏家、歌唱家),文学方面(剧作家、小说家)。④社会型(S) 人格倾向是:善社交、洞察力强、友善、合作。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教育或社会工作者。⑤企业型(E) 人格倾向是:独立、自信、精力充沛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企业领导者、政府官员、营销等。⑥常规型(C)人格倾向是:谨慎、保守、稳重。这种类型人格的人适宜的职业有:图书馆管理员、文秘、会计、行政助理等。

六大职业类型的关系可以用六边形表示(如下图)。

六边形的六个角代表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六种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大体可描述为三类:

①相邻关系,例如I与A、A与I、S与E、E与S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②相隔关系,例如I与C、I与S、R与A、R与E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比相邻关系少。③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对角线位置上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例如E与I、I与E、A与C、C与A等,这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少。霍兰德认为,只有当个体与职业属于同一类型时,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状态,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才能才会得到最好发挥。职业性向越相关,个体越容易选择某种职业,且个体与职业的适应度越高;如果个体进入的是与个人职业性向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个体工作可能难以适应岗位要求,难以享受工作的乐趣,甚至会感到痛苦。

三、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的选取

河南省外贸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笔者在该校二年级随机选取了230名学生。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会在第三年进入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因此,对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这些即将进入实习期的二年级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度。被试学生根据指导语完成《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的测试,并于一个月后进行重测。

2.职业名称的处理

①职业名称的来源。职业名称来源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

②职业名称的筛选修订。为了解中职生对各职业名称的熟悉程度,研究者把《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涉及的职业名称编制成《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对河南省外贸学校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对于回收问卷,凡出现全部勾选或空项较多的问卷,作为废卷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③《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的测试。被试者可以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询相关资料,没有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以每个职业被选择的次数作为计分指标(熟悉度指数),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保留熟悉度指数高于0.5的有效问卷数的职业名称,并据此筛选修订《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名称。

3.内容效度检验

在正式施测前,预先组织小团体预测试,没有出现“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

4.统计分析

最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测试结果

1.项目分析

对279份问卷做项目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每份有效试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中反应的相关。

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每份问卷中六种不同职业类型分类得分的平均数分布于15和28之间,标准差分布在0.79和0.98之间。没有出现“地板效应”与“天花板效应”,分布比较均匀。第二,每份问卷所显示每位被试者在前后测反应的相关显著(p<0.02)。表明被试者在前测与后测中维持有相同的倾向,即在后测中仍保持与前测相同倾向的职业选择。

2.信度分析

①重测信度。对被试者间隔一个月,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第一,对被试者在六种职业类型上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计算前、后测中六种职业类型排序的相关。结果表明,被试者前、后测所得的职业性向类型及六种职业类型得分的排序显著相关。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到的职业性向类型与后测的结果显著相关(r= 0.75,p=0.02<0.05)。这说明,被试者在前测中得出的职业性向类型,在后测中较大可能维持同一类型。第二,被试在六个职业类型上得分的等级相关也显著(p<0.05),被试者在前测中如果某种职业类型得分最高,在后测中也较大可能是该职业类型的得分最高。这表明,在不同时间进行测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②折半信度。将《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按前后顺序,将计分部分的内容均分为两部分,按六种职业类型分别计算两部分之间的相关。六种职业类型的折半信度系数在0.68至0.85之间。这表明两半题项得分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效度分析

①内容效度。结合中职生实际,通过《中职生职业熟悉度问卷》,筛选保留中职生熟悉度较高的职业名称选项,使被试者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中的职业题项有充分了解,不会因为对职业名称的陌生而产生测试偏差。同时,还使得测试的题项能够较全面地代表中职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②结构效度。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各类型点之间的相关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相邻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最大,相隔职业兴趣间的相关次之,相对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最小。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各类型的相关矩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两两类型之间相关里,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均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可以认为,各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符合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式,结构效度良好。

五、结论

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1.0之间的测量较为可靠。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重测信度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均较高,这表明《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信度良好。在两两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中,除了3组(RC、IA、RS)不符合,大部分的相关关系符合霍兰德的理论假设。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有关。研究型(I)与艺术型(A)相关较低,可能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艺术教育重视度不够有关。蔡永红、林崇德等研究者针对国内中学生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实型(R)与社会型(S)相关较高,反映出中职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化活动能力较强。

总之,我们对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应用的测量学指标较为满意。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中职生职业性向的有效检测工具。

职业性向分析 篇4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迄今已经历了20多年, 已有1亿多农民离开土地, 进入城市工作, 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其付出相比, 他们的待遇是不公平的, 大部分农民工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贫困。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 中国长期自给自足得农村经济使得农村信息闭塞, 意识落后;有政策的原因, 在二元的社会结构下,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户籍问题得不到解决, 政府没有提供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究其根本原因, 是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低, 无法从事对学历、技术要求较高的高收入职业。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 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 结果是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就不同。他把人们对教育、保健、在职培训的投入、为获得更好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 以及为提高技能和掌握知识而广泛利用空闲时间等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

对安康市的农民工 (部分属于安康市外的县市) 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420份, 收回有效问卷为374份。涉及到的行业有建筑业 (土木工程建筑、拆迁) 、住宿餐饮与服务业 (家政、清洁、住宿餐饮、运输、美容美发、保安、修理) 、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 (金融、保险代理、房地产、中介机构代理、高新技术的辅助工作) 。

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主要是在建筑业、住宿餐饮与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中工作, 所以在对样本选择时以这三个行业为主。样本在这三个行业的分布分别为103人、119人、102人, 此次调查农民工男女人数分别为199人、175人。

二、建模与模型分析

由于人力资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培训、工作经验、工资、健康状况等, 为了研究职业性向与人力资本相关性, 我们选择的解释变量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培训、工作经验、健康状况, 被解释变量是行业, 采用SPSS13软件中的多元回归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的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把行业分为4类 (1建筑业、2住宿餐饮与服务业、3制造业、4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 。

为了检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培训、工作经验、工资、健康状况这七个自变量对行业是否有显著的相关性, 所以进行了以这七个因素为自变量行业为因变量的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除经验对行业没有显著相关外, 其他因素均与行业显著相关。其中性别与行业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381) , 不相关的概率几乎为0;年龄与行业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137) , 不相关的系数几乎为0, 年龄越大, 选择去工作的概率越低;健康与行业成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238) , 不相关的概率几乎为0, 健康状况越好, 越愿意选择去工作。

受教育程度与行业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388) , 从事金融与商务服务业对受教育成的要求越高;培训与行业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为-0.238) , 不相关的概率几乎为0, 也就是说接受培训对农民工成功选择职业的概率越大。

由于样本选择、数据筛选等原因,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经验对行业没有显著性, 显著性水平为0.084, 大于0.05。这与实际生活中企业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倾向于招收各种熟练工不相符合。

在此, 我们借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此模型选择两个不同的对比组分析各因素对农民工选择建筑业、住宿餐饮与服务业、金融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概率的影响。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 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职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与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而言, 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建筑业、住宿餐饮与服务业、制造业这三种职业的概率越小。这三种行业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一般比较低, 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都能胜任。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 农民工都愿意选择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等这些高付出高回报的行业。

就健康状况而言, 健康对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概率有正的影响, 系数估计值为1.270, 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 显著性水平几乎为0。建筑工地上的劳动一般是体力活, 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份工作, 工地上的工作除少数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外, 大部分都是替代性非常强的工作, 如果哪个民工的身体比较差, 他们很容易被解雇。在住宿餐饮与服务业中, 健康状况的影响非常显著, 显著性水平为0.041, 系数估计为0.586。很多服务业都要求员工有健康证, 如果身体不健康的人员是不可能从事这些工作的。但是健康状况对制造业的影响不显著, 因为农民工从事的制造业主要是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为主, 这些职业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要求不是很高。我们可以得出健康状况这一自变量对农民工的职业性向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回归分析的Exp (B) 值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含量中的健康的重要性, 在建筑业、住宿餐饮与服务业和制造业中, 健康状况的Exp (B) 的值分别为3.562、1.796、1.079, 他们都大于1, 也就是说当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从一般改善到良好时, 他们成功选择这三个行业的概率都会增大。

性别对农民工选择建筑业的倾向有正的显著影响, 回归系数为2.403, 根据Exp (B) 数据显示, 对于任意一个农民工而言, 男性从事建筑业的可能性较女性偏大, 建筑业工作强度大, 通常男性更倾向于选择该职业, 而对农民工从事住宿餐饮与服务业有正的概率影响, 系数估计值为1.615, 由于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以男性为主的修理工、保安在样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出现了与住宿餐饮于服务业以女性为主的现状不符的现象。在制造业中, 性别没有显著的影响, 即一般情况下男女都可以从事这份工作。

经验对建筑业没有显著影响, 它的显著性水平为0.326大于0.05,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建筑公司会招一些临时工, 他们的工资是按天算, 所以经验对农民工选择建筑业没有显著的影响。经验对住宿餐饮与服务业和制造业也没有显著的影响, 这两个行业的工作一般工作比较简单, 没什么技术要求, 只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

培训对农民工选择建筑业、住宿餐饮与服务业、制造业都有负的概率影响, 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498, -1.695, -1.623。培训对相关的企业要投入一定的成本, 企业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大小, 如果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企业就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大小, 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的效果不明显, 而且, 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强, 因此企业一般不会选择对他们进行培训。

年龄对建筑业有正的概率影响, 系数估计值为0.468。年龄对住宿餐饮与服务业有负的影响, 系数估计值为-0.622, 服务业一般招收的都是年轻的职工, 例如美容美发职业对职工的年龄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年龄对农民工选择制造业有的倾向有负的概率影响, 系数估计值为-0.095, 由于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要生存并要有所盈利, 使得该行业的工作强度较大, 加班加点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民工而言是吃不消的。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大, 农民工选择制造业的概率会减小。

三、小结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培训、健康这三个因素对农民工的职业性向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增量的基础, 是人力资本得以进一步提高的前提条件。农民工要改善生活贫困的现状, 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知识含量, 不然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低收入的行业, 导致生活贫困, 收入全部用于生活上的消费, 没有提高自己人力资本的经济能力, 进一步导致生活贫困。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贫困状况, 只有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因为低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者在市场上已无用武之地, 必然导致贫困。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 鼓励农民工自主性的人力资本投资, 使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含量提高, 可以扩大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 进而被现代化生产部门所吸收。

摘要:本文对安康市农民工进行调查, 得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他们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会增大他们选择金融与商务服务业等高薪职业的概率, 培训会增大他们选择所有职业的概率, 性别对制造业有显著相关;工资收入与他们的职业选择显著相关。因此, 要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 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就是, 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

关键词:农民工,人力资本,职业性向

参考文献

[1]王小和, 张艳.农民工进城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2) : (37-38) .

[2]易成栋, 何雄, 田艳平.劳动力市场分层与中国城乡人力资本转移[J].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学报, 2003, (5) :103-105.

职业性向分析 篇5

照顾卧床老人一向是不被众人看好的职业,但随着养老院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看好这一职业。3月5日,在河南郑州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女子专场招聘会上,很多女大学向多家养老机构抛出了“绣球”。

1987年出生的张涵予,是新乡医学院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辞去一家私立医院护士工作的她,刚到招聘会就被郑州一家养老机构的招聘启事所吸引。在和该机构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一番交流之后,双方很快达成用工协议。当被对方问及对养老行业有何看法时,张涵予说,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对养老院工作有偏见,但她认为,在当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情况下,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正在逐渐改变,“养老”职业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职业。

与张涵予不同的是,90后的张春雨是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在黄河科技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的她此次看好的是一家全国连锁的养老院行政助理一职。“今天的女性专场招聘会大都是一些美容机构和化妆品公司在招人,比起这些已经趋于饱和的‘美丽’职业,我认为养老行业更有发展前途。”

张春雨对养老行业的看法让该养老院的负责人王经理对她很是看好,在她填好简历之后,王经理现场敲定了让她试用三个月。“整个河南省的养老院用工缺口都很大,而养老机构的管理岗位也急需大学生。”王经理表示,当日的招聘会收获很大,短短两个小时就有十几位大中专学生填写了简历。

王经理介绍说,他们此次需要招聘50名护理员及两名行政管理人员,对护理员的要求是大专学历,行政人员则需本科及以上学历。“养老院引进高学历年轻人才是大势所趋,与普通护工相比,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而且有朝气,有思想,老人们很喜欢和她们在一起。”

一名本科生应聘者就直言,这份工作只要耐心干下去就很稳定,也有前途。还有不少应聘者表示是因为看好“养老产业”,甚至有的已经打定主意,称摸透养老行业之后,将在这个行业开始自己创业。

亚马逊向“职业好评师”宣战 篇6

刷好评是笔大生意

对于网购一族来说,购买物品的时候常习惯于点击下销售排序,更多的是点击信誉排序,而到了决定购买的环节,对于物品的评价是必须要看的,但现如今的网购好评却是“雾里看花”让人看不透了。因为职业好评师的存在,一些销售记录、信用等级以及商品评价很有可能是专门雇人刷出来的。

如今,网络刷信誉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卖家与“刷客”联手骗消费者。不少消费者眼中的好评和高等级信誉并不货真价实,而是店家雇用专业“刷客”(也称“拍客”)刷出来的。目前,刷客这一行业已悄然成风,参与者众多。其实,职业好评师,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当然,“职业好评师”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充斥着世界各大电商网站。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亚马逊早就深受“职业好评”之害,终于忍无可忍,重拳出击。亚马逊近日声称,1114名被告在Fiverr.com网站上兜售虚假的产品评价,收费低至5美元,而且大多数承诺为卖家的产品提供五星评论。刷好评行为由职业的好评网站组织,并作为一项专门的生意。

这些提供虚假评论的网站负责纠集写手,统一分配任务,并支付大约每单五美元的报酬。好评师只要会用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刷出来的好评其实也容易辨认,要么缺乏信息量,没有细节的描述,要么写得不少,但细看之下无法给买家提供有效的参考。例如:“物流给力哦。产品也不错。下次还会再来的”;要么就是大力夸奖商品,但过于夸张,经不起推敲。

“让亚马逊腐烂的核心”

其实早在今年4月,亚马逊就已经锁定了一个来自美国加州、名叫杰·让蒂勒(Jay Gentile)的男子。亚马逊指控称,让蒂勒有偿提供虚假的产品评论,并告知其潜在“客户”可向他的写手发出空包裹,然后由他名下的网站来发表产品评论。这些虚假的好评通常是通过老账号发布的,因此颇具迷惑性。亚马逊对杰·让蒂勒提出起诉,称其运营着多个提供虚假产品评论的网站,如bayreviews.net、buyreviewsnow.com、buyazonreviews.com和buyamazonreviews.com等。虽然后两个网站也是本案的被告,但实际上其运营者另有其人,其中buyamazonreviews归属于一个名叫马克·柯林斯(Mark Collins)的人。根据指控,柯林斯名下的buyamazonreviews网站也提供同样的服务,但柯林斯本人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一指控,称其只是店主与虚假评论提供者之间的中间人。不过,柯林斯名下这个网站上的广告却很清楚地写明:“(buyamazonreviews.com)无需购买(卖家的)产品就会发表评论。”另外该网站还称,每一条评论都将由“专业编写产品和服务评价的写手”来撰写。

在美国,这些类似的职业刷好评网站还会大胆地打出具有煽动性的广告:“万事起头难,客户就算满意商品,也不一定有闲功夫回来帮您细心地写个好评,79%的消费者相信线上商品评论,尤其是由一流好评师所撰写的文笔优美、语调中肯的评论,更是帮您的产品挂上品质保证。”

这或许是首次有公司针对虚假评论提供者发起诉讼,但与此类似的维权行动则早已展开。在2009年,电脑、数码和移动产品的周边产品全球领先厂商贝尔金(Belkin)就曾被迫公开道歉,原因是该公司的一名员工被发现曾找人发表虚假的正面评论。

尽管“刷好评”的虚假行为被亚马逊禁止,但这个问题仍困扰其多年。2012年,《纽约时报》和《福布斯》发表文章,将刷好评的虚假行为称为“让亚马逊腐烂的核心”。尽管亚马逊会定期剔除一些被认为是虚假的评论,但是根据该公司的一份声明,这并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或是对“从事制造和购买欺诈性商品评价的坏蛋们”产生足够强大的威慑力。

“五美元党”都叫“John Does”

亚马逊这次在诉讼中将1114名水军称为“John Does”(无名氏)。该公司称,并未掌握这些水军背后操纵者的真实姓名。亚马逊称这些网络水军蓄意为一些图书作者或卖家撰写图书或商品好评,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盲目购买,而诉讼中所提到的1114名水军的收费标准也非常低廉,最低只要5美元,绝大多数都承诺为卖家的商品获得全5星评论。亚马逊表示:“尽管数量不大,但这些评论会明显损害到亚马逊上多数消费者、销售商、制造商们的权益,同时也会影响到亚马逊的品牌信任度。”

作为本次起诉的关键一方,众包服务电商Fiverr也被牵涉其中,在这家出售各类服务的服务性电商平台上,用户可以找到诸如配音、音频编辑等后期服务,其收费标准通常为5美元每单。法院文件显示,经过亚马逊对Fliverr用户展开的“全面评估”,发现部分用户通过不同的账户和IP地址规避亚马逊的评论控制机制。

亚马逊此前为“摸根摸底”,甚至曾派专员假扮买家登录Fiverr“钓”水军,但亚马逊此次也明确表示,此次诉讼并非针对Fiverr,甚至非常欢迎后者与其携手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水军的恶意刷屏行为。Fiverr也表示将主动删除违反其使用条款的内容。不过拒绝对是否参与其中发表评论。但有媒体指出,Fiverr難逃水军“温床”的干系。尽管有部分介绍已被屏蔽,但诸如“可为亚马逊平台产品,包括电子书在内的各式商品刷好评”、“提供30+种账号及IP,安全有效”、“人工置评哦”、“100%满意度保障”、“不满意保退款”等赤裸裸的水军服务简介依然能找到。

职业性向分析 篇7

霍兰德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 他和助手在几十年间经过一百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形成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他于1959年首先提出职业性向理论, 认为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SDS, 就是帮助被测试人找到人格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方向。

以SDS为代表的国内外测量方法在修订与更新过程中, 逐渐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了中国广大学生和工作者的实际情况, 适用于在读大学生、应届大学毕业生, 以及需要发现和确定自己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的人士自测使用, 也适合职业指导、咨询以及培训机构应用于具体的服务中。

二、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 (Career Education) 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提出, 9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 其主张是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帮助个人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 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 实现与个人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 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存脱节问题, 引导青少年朝向更个性化的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了解自我, 储备良好的社会知识、从业意识、生存意识的教育手段, 早在20世纪,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已纷纷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中, 并制定相应的法案以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其共同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的职业选择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努力使他们了解这些技能和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己确立并努力达到合理目标, 以及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满足和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 职业生涯教育已卓有成效。

在我国, 由于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 加之各方面的原因, 其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近年来, 从高校到职校, 从职校到普通中小学校, 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来看, 他们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更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阶段, 学生开始发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并逐步感知到哪种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 在这个时期, 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试提前到进入职校, 或者在初三后阶段就进行测评, 使学生形成对职业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科学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这样有利于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得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增强他们的主动性。然而,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无一套针对中职生群体的职业性向测评方面的科学而系统性的量表, 只有一些零碎的测验题, 不构成测量体系。因此, 当务之急, 必须建立与完善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性向测评体系。

三、中职学校职业性向测评的建立与完善

针对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 以学生职业性向测评为主, 使学生掌握自身职业兴趣、性格及与之匹配的职业

以心理测量为基本方法, 通过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到在校期间的多次测验, 分析他们与职业选择相关的兴趣、价值观、个性等因素, 并将其与各专业老师评估的职业特征结构模型进行比较, 得出学生关于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参数, 进而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以下测验对学生的职业选择状况进行全方位解析:

1.以发掘“职业原动力”为目标的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职业兴趣的分类测量, 可以将个体归属到某种职业兴趣类型中, 从而便于找到其适合从事的职业。对于进入职业学校的新生, 在开始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之前, 先进行职业兴趣测验, 准确了解个人的职业定向, 这将有助于今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的实施。测验包括专业兴趣测验和活动兴趣测验, 前者用于剖析学生对于八种学科, 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地理、社会政治、美术的兴趣高低程度并对文理选择提出建议, 后者用于剖析学生对于九种活动类型, 如喜欢使用工具、喜欢感性创造、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控制与影响、喜欢帮助别人、喜欢计划与细节、喜欢挑战冒险、喜欢与人打交道以及喜欢钻研思考的兴趣高低。

2.以探寻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度为目标的职业性格测验。职业性格测验通过了解人的信息加工和行为活动的方式, 了解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鉴别出多种人格风格, 并据此确定各种人格风格的个体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 确定可能适合的职业。解析学生最为稳定的一些性格特质, 使其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行动特点, 以有利于在选择职业时正确分析自己。同时, 告知他们性格中所存在的优点或是可能的盲点, 并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建议。

3.以测查学生自身优势为目标的专业适合度测验。根据职校学生发展的阶段, 将适合度测验分为针对新生的专业门类适合度测验和针对高一级学生专业选择的专业适合度测验。其中, 专业门类适合度测验根据新生的个人特点, 应用科学方法计算出学生学习各个专业门类的适合度高低, 具体做法是研究学习各种专业门类所需要的特质, 找寻与该类学生兴趣较相同者适合学习专业的种类, 从许多种专业中, 直接为学生提供数量化的适合专业排行,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将来适合学习、研究、工作的领域。

4.以全面了解学生为目标的学生背景信息收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个人经历、各学科考试成绩、自我评价、父母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 他人评价如老师、家长、同学等部分, 目的是对学生资料进行多渠道的了解, 为后续培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 测验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 制定两套测评体系, 即新生时的“了解与选择篇”和一年级时的“规划篇”。“了解与选择篇”目的在于帮助高一学生客观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需要的是什么”、“什么适合我”等问题, 并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规划篇”根据已有的职业选择和近一年来的专业学习, 在一年级后期, 结合专业实训的要求和实习前的准备, 逐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 在职业选择测评系统的基础上, 全方位诊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

1.建立网络化的以职业性向为核心的测评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联结学生、家长的开放式的测评网络系统。一方面, 在测评形式上, 职业选择评估测评系统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测评项目放置于网络节点即服务器上, 学生、家长均可登录, 并从这一网络系统中分门别类地获得学生测评结果的反馈信息, 及时掌握学生职业性向的基本资料;另一方面, 在测评内容上, 学校可以网络为平台, 对新生入学前职业性向测验的结果, 给出专业选择方面的相关意见, 以便学生能根据个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更科学地选择职业。

2.形成个性化的职业选择分析报告。具体做法: (1) 在学生入校头一个月里, 初步进行“了解篇”测验施测, 收集学生的信息和职业性向资料。 (2) 利用职业选择评估系统, 同时结合访谈 (即学生、家长) 、观察 (即课堂内外) 等方法, 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手段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给予判定, 形成个性化的职业选择分析报告。 (3) 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职业性向诊断分析报告, 让学生与家长在更全面地了解个人特点的基础上, 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三) 以职业性向为核心, 开发更具实效性的校本职业生涯校本课程

在上述诊断机制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 设计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校本培训课程, 对原有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之上,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 设计个性化职业指导方案。具体工作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综合性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具体工作包括: (1)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 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的知识, 以增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知, 了解有关职业生涯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内容涉及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职业分类、求职技巧、职业与人生、幸福的含义、休闲等。 (2) 开设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为主的团体辅导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潜能, 以专业化咨询、拓展训练满足学生进行自我探讨、追求自我发展的需求。如开展决策能力团体辅导、人际沟通团体辅导、职业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3) 结合实训, 开设活动体验课。主要是通过课内、课外各种活动的开展, 模拟情景, 让学生感悟工作, 或者创造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体验工作, 借此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 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 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这是普通高中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最直观、最有效的模式, 主要方式有角色扮演、演讲与讨论、挂职锻炼等。

2.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而开设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学生兴趣、能力、个性等内部因素以及成长环境、学习经历等外部条件的差异,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需求, 因此培训将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具体工作包括: (1) 开设一对一的个别职业生涯咨询。培训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 协助学生深入透彻地分析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以提升学习动机为途径, 主动寻求方法解决人生规划、学习压力、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困惑。主要采用面对面的现场咨询, 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 利用各种咨询方式 (如心理测验、行为训练、认知转变、角色扮演等) , 对学生的各类与生涯规划有关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和示范, 进而帮助特殊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人生方向, 最终设计出合理的高考志愿的选择方案。 (2) 小组化的团体职业辅导。根据学生人生规划问题的相似性, 组成课题小组 (一般10人左右) , 经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 通过相互交流, 共同探讨, 彼此启发, 支持鼓励, 使学生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与他人生涯问题的心理, 从而深化自我认识, 提高学习动机,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 创造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 使学生可以他人为镜, 反省自己, 深化认识, 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学生职业辅导中, 咨询与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作用, 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动。

总之,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 在利用职业选择评估系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自身需要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通过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实践、职业个别咨询以及团体职业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 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促进中职生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萍.职业生涯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黄伟慧.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4) .

[3]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田光哲, 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职业拳击推广大佬携手向“钱”? 篇8

本来阿鲁姆、海蒙属于同一领域但不同圈子里的人,数年来也算得上相安无事,然而有利益存在就有利益纷争,只要一方感觉另一方动了自己的蛋糕,那接下来势必是对蛋糕的保卫与收复了。

两人最早是因拳手归属问题在2014年爆出争端,原因是在业内以老资格自居的阿鲁姆,眼见海蒙的生意越做越大,而自己的业务范围却在一天天缩小,心里很不是滋味。2015年初海蒙创办了PBC赛事,颠覆了数十年来付费收看拳赛的模式,观众只需按动手中的遥控器便可欣赏到免费大战,这更是直接触动了阿鲁姆的利益,于是阿鲁姆决定发起反击。

2015年7月,当派出去的“暗探”相继返回后,阿鲁姆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数日后他整理出一份长达几十页的起诉报告,随即拨通了加州洛杉矶地区法院的电话。

阿鲁姆在起诉报告中指出:海蒙违反联邦托拉斯法和阿里拳击法案,无视拳击经纪人和推广人不可兼任的规定。以名义上的顾问、经纪人身份,在承办的PBC赛事当中行使推广人权利,并且买断ESPN、NBC、CBS和Spike TV等电视频道的拳击播出时段也违反程序。此外,阿鲁姆还指控海蒙与Waddell&Reed投资公司存在非法合作勾当。Waddell&Reed是美国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投资集团,位于堪萨斯市,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向海蒙提供了高达4.2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综合上述,阿鲁姆要求法院判定海蒙赔偿自己1亿美元。洛杉矶法院在接到起诉申请后,随即展开调查。经历了3个多月的取证核实后,一份比阿鲁姆起诉申请厚得多的起诉驳回报告摆在了他的面前。首席法官约翰·沃尔特表示:经过多方面调查,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海蒙方面存在拳击垄断行为。他与Waddell&Reed公司之间亦不存在非法协定,而阿鲁姆及其Top Rank推广同样没有充足证据表明自己受到了海蒙方面的侵害。

尽管起诉报告被法院无情驳回,但阿鲁姆方面却毫不示弱,他们在承认海蒙取得了局部“小胜利”的同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份重新修改的报告再次递交到了法院,看来颇有一番不抗争到底决不罢休的壮志与决心。只是相比之前的高调出击,这次阿鲁姆方面却变得异常低调,在随后半年多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丁点儿动静,若不是这次对外公布庭外和解,那这场官司差不多被公众给遗忘了。

互利合作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初,就已经有媒体爆料双方可能达成和解,而更早的2015年12月18日,当巴特雷米VS沙菲科夫的IBF轻量级头衔争夺战上演时,细心的观众就多少看出了端倪。巴特雷米和沙菲科夫恰恰属于海蒙和阿鲁姆麾下的拳手。

当然,这些如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围绕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似乎可以宣告结束,借用拳击评论家拉赫姆的话说:海蒙、阿鲁姆都是精明的商人,商人是没有必要在本质之外的工作上耗费太多时间和金钱。

截至目前,两大阵营除了达成和解外,已经就接下来感兴趣的话题坐到了一起,只是鉴于保密协议的签署,双方都没有透露太多这方面的信息。海蒙依旧如影子般那样神鬼莫测,阿鲁姆则一改往日的鼓噪做派,表现出了难得的矜持,在接受ESPN专栏作家拉斐尔采访时表示: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为了彰显足够的诚意,他对此不便透露更多的细节。

在海蒙、阿鲁姆冷战期间,双方的合作简直是凤毛麟角。除了举世瞩目、众望所归的梅威瑟VS帕奎奥的大战外(当时是Top Rank推广与梅威瑟推广合作,海蒙是梅威瑟的顾问),余下的就是2014年6月洛马琴科VS拉塞尔的比赛,当时洛马琴科归属阿鲁姆,拉塞尔归属海蒙,但也仅此一例。

外界有分析认为,随着阿鲁姆生意日渐冷淡,他起先对海蒙的高调起诉就是为了争取今天的合作,不知海蒙是否真有什么把柄落在阿鲁姆手中?也不知他是否觉得这样的抗争毫无意义?总之,海蒙与阿鲁姆的“化敌为友”,算得上拳坛近几年最抓人眼球的事件之一了。

拳击评论家布瑞恩·马兹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利益的驱动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的最根本原因。“无论阿鲁姆还是海蒙,他们毕竟是商人而不是拳手。”马兹克说,“或许海蒙起初对合作并不感冒,但权衡利弊之后,他会发现自己有条件将游戏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各自未来

阿鲁姆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除非自己不能动弹,否则不会放弃对推广事业的追求。诚然,阿老的敬业态度着实会激励一批人,但他毕竟已经85岁了,属于自己的伸展空间注定会越来越窄。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阿鲁姆更多是凭借帕奎奥一枝独秀,除了帕奎奥外,他麾下的其他拳手基本乏善可陈。如今,帕奎奥已然隐退,阿鲁姆手中能打得出的王牌就更显得屈指可数。克劳福德是目前Top Rank推广着力打造的新星。坦率一点讲,他眼下的综合状况根本无法同帕奎奥相提并论。并且由于阿鲁姆拳手资源的局限性,克劳福德自大胜甘博阿以来,取胜的4场比赛对手名气并不大。

阿鲁姆只能为他提供这样的对手了,而打这样比赛的直接后果,就是再过几年也是个无法创造丰厚PPV利润的普通冠军。因此,综合自身实际情况,阿鲁姆及其Top Rank推广寻求与竞争对手间的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除非他有绝对把握在官司中将海蒙彻底击溃。

目前,美国职业拳坛的推广领域可以说是三足鼎立,除了阿鲁姆外,余下的就是海蒙和金童推广了。在此,数据很容易反映出各集团间的实力差距:阿鲁姆Top Rank推广现有拳手50人,其中现役拳王6人;金童推广现有拳手44人,其中现役拳王仅2人;海蒙麾下的现役拳手则多达165人,几乎超出了阿鲁姆、霍亚两家总人数的近一倍,其中现役拳王人数就达到15人,占了全部现役冠军总数的23%。这还没有算上波特、奎林、博纳、斯宾塞等身居一线的非冠军人物。

此外,海蒙集团的后备储蓄也异常雄厚,麾下165人中有近四分之一是90后新秀,看来短时间内是很难有人撼动这个庞大实体了。尽管海蒙对外一直以拳手经纪人自居,但大多数人认为,正如阿鲁姆起诉书中提到的那样:他以名义上的顾问、经纪人身份,变相地在一系列赛事中充当推广人角色、行使了推广人权利。

随着海蒙和阿鲁姆的握手言和,最兴奋的莫过于广大拳迷。之前由于两大集团间的相互冷战,使得一些超级赛事未能如愿上演。如今双方开始合作,不排除会撮合彼此“当家花旦”间的比赛。诸如科鲁兹VS洛马琴科、加西亚VS克劳福德等等,毕竟这些大战都是公众所期望的,而公众期望很大程度上能折射出蕴含的潜能。

不过,也有一些持谨慎态度的人士认为,情况可能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美好。之前金童推广与海蒙决裂后,亦和阿鲁姆取得了合作,但时至今日拳迷只看到了马特西VS波斯托尔、阿里VS瓦格斯这样的普通拳王争霸赛。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尽管“金童”霍亚与海蒙的关系在2014年就宣告破裂,但由于麾下的一些拳手仍然由海蒙担任经纪人,所以双方在业务上并没有完全断绝联系。如今再加上一个阿鲁姆(Top Rank同样和金童推广有合作),使得原本在不同圈子的三人竟然聚集到一个圈子中去。可惜正如尔虞我诈永远是大佬们的专长那样,想必即使到了一个圈子里,各方仍然会相互倾轧。你难以想象他们会真心实意、完完全全地拿出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共享!

眼下,海蒙、阿鲁姆合作推出的赛事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有消息称,6月25日瑟曼VS波特的胜者瑟曼,可能对峙阿鲁姆的爱将布拉德利。还有消息称,海蒙与阿鲁姆的合作就是为了撮合梅威瑟VS帕奎奥二番战,当然,这在两位明星已经退役的情况下,听上去更像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不过,目前能够预见到的对抗,就是斯宾塞VS波诺马廖夫的拳王资格挑战赛,两人分属海蒙、阿鲁姆麾下,这也是一场IBF的强制比赛。届时排名第2的斯宾塞与排名第3的波诺马廖夫间的胜者,会成为IBF次中量级冠军布洛克的法定挑战者。

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学习什么 篇9

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处两类专业之中, 一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以及信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二是其他专业中的公共课。近几年来, 随着普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明显薄弱。如何面对变革, 寻找自身定位, 突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呢?

●立足专业价值, 渗透综合素养

现在的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向与定位缺乏灵活性, 要么过难, 要么过易, 常识类的公共课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而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学习又非常困难。以专业CAD教学为例, 课堂教学多数是面面俱到地进行软件介绍、操作演练, 培养目标不明确, 方法规律掌握欠佳。虽然也包含一些计算机专业理论, 比如数字模型、图像格式等, 但知识比较陈旧、理论比较空洞, 学生难以理解。反思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定位, 我们认为必须要切合实际、面向技能, 实现其专业价值。例如, CAD教学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运用CAD技术来规划设计、制作图纸, 并能够适当创造发明的技术。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将来的理想, 把课程内容定位在符合个人就业发展、技能特长的方向上来。可以分组合作, 美工、车工、建筑、园林等不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 形成团队, 开放教材的选择权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权。布置定量的任务给学生团队, 让他们深入实践, 学以致用, 最终即使拿出来的不是成熟的作业, 但仍然是十足的专业经历。

基于专业价值, 着眼就业方向, 在教学中要广泛学习普通教育中综合素养的培养。一方面, 借鉴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倡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信息的获取、加工、鉴别、发布的意识, 让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软件、网络、人群等得到更大的拓展;另一方面, 借鉴高中的综合素养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技术课程的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文化, 并通过紧密的结合培养相对“完善的人”。在CAD教学中, 结合美工的构图知识渗透透视、比例、搭配等学科元素, 结合车工的知识提高标准化、模块化认识和相应的人文创新服务意识等。即职业化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机器式训练, 而要更多地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价值。

●突出技术应用, 体现方法过程

职业教育从时间和心态上更有利于信息技术这类实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 让职业教育自豪的也正是专业化、特长化的教育方式, 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技术应用。然而, 近几年随着高职升学压力的提高, 这种特点正在被淡化, 甚至被人为消灭, 很多教师正在把学生圈在教室中, 圈在机房里, 圈在课本上。由此带来的后果与意愿恰好相反, 学生缺乏了动手机会, 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 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教学不能丢。例如CAD教学中, 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来开展, 让学有所成, 学有所见, 最终才能学有所得。

当职业教育的模式越来越模仿普通教育的时候, 我们一方面要留住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 一方面也要虚心地学习普通教育的优势。不可以只学习普通教育的管理, 不学习普通教育的方法。普通教育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的时候, 非常注重模型化、典型化的范例教学。即使学生不便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 也要通过虚拟的情境、平台进行操练, 并借助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对理论的分解和技能的形成。

●继承专业教材, 突破教条格局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是分领域进行教材架构, 极具专业针对性, 非常适合就业技能培养。但是,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本教材往往很厚, 好似从一个个软件的说明书转化而来, 从概念到菜单无一不全。这样的教材, 一般的学生学习了前三章就开始心烦了, 后面章节的教材一直保持“一尘不染”。例如CAD教学, 作为专业课来讲, 是非常实用的。我们没有必要针对一个软件一教到底, 可以选择不同职业领域的不同软件, 每一种软件都要针对其核心, 精讲其要旨。

职业性向分析 篇10

本刊讯青海玉树地震深深牵动着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的心, 在继学院针对青海籍学生采取的系列帮助措施后, 4月19日, 学院发出了捐款倡议书组织捐款活动, 201名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捐款共计16400元, 其中8200元, 学院已上交到四川电信实业公司工会, 对口援助中国电信青海公司和中国通信服务青海公司受灾职工;另外8200元, 已汇到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基金会账户, 对口援助青海省教育部门。

4月21日, 在学院团委的组织下, 全院各班级利用班团活动时间, 召开“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的主题班会, 在关注地震灾区抗震救灾进程的同时, 广泛开展募捐活动。全体同学踊跃参与, 共筹得“抗震救灾爱心捐款”人民币28732.5元。学院团委将善款送往“四川共青团抗震救灾捐款账户”, 为灾区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型 篇11

首先,家族企业要实现从家族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型,必须进行治理结构的转型。建立完善的治理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明确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的职责、权限、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

泰乐食品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家族人员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产品利润已大不如前。正是源于家族化管理导致企业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调整经营战略,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和业务系列,使企业难于在竞争中获得主动。虽然作为企业所有者的王立也明白企业需要更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领导者,但是却不知道引入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以便职业经理人能够有效地发挥其能力和作用。

因此,泰乐食品公司只是招聘了曾在国有企业做出过成绩的李明俊代替自己担任CEO,但并没有调整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二,作为担任CEO的职业经理人李明俊犯了我国一般企业CEO常犯的错误——越权。

李明俊到任以后没有去建立权、责、利明确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也没有去分析造成产品利润下滑的关键因素,而是急于具体的营销业务活动。而且越俎代庖地直接完成了本应是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李琦做的工作,不注意发挥那些既是高管又是股东的其他高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些本就有观望心态的家族管理者的不满。

第三,作为职业经理人,李明俊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担任职位的指挥与汇报机制和决策的权限,应当清楚作为企业CEO的关键角色是协调、沟通。然而,李明俊在重大经营决策时向上越权,本应向董事长王立汇报或与其进行沟通的却擅自决定,从而失去作为所有者和委托人王立的信任。

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和相当的资源。然而,李明俊在实施其市场营销策略时,很多部门的领导对于其下达的指示从未及时完成过,总是一拖再拖。更有甚者,跟本不把其放在眼里,故意跟他打对台。说明李明俊在实施其市场渠道部署时,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李琦的积极性,更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和资源。

其实,家族企业的CEO由谁来做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企业应当由创业期的家族化管理转型为职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组织架构。那些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缺乏、能力一般的创业者或曾经参与企业经营的家族成员逐步从经营管理层退出,作为企业股东,主要行使股东权即经营管理者选择权、投资收益权和特别重大的经营决策的集体决定权,以及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合规履行职务的监督权。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则委托有足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行使。并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制定健全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做到权力、责任、利益的匹配。

其次,建立健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从CEO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员工的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设计适用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

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管理者,决策自主权配置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只有明晰自主权配置才能建立企业管理所必需的问责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管理自主权配置的核心内容就是各种管理决策权的逐层授予,CEO和管理层只抓全局性的、重大的决策,各种功能管理领域的决策交给相关管理人员。这样既克服独裁式决策的弱点,又可克服“集体”决策的低效和问责制难以推行等缺陷。

第三,无论是CEO,还是执行层面的员工,应当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不越权,不推诿,正确履行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责任。

职业性向分析 篇12

一、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县域经济的“助推器”

1.郡县治则天下安, 县域强则国家富。县为国之基。我国自秦置县制以来已有两千多年, 全国现约有2110个县 (建制县1636个、县级市374个、不含县级的市辖区) 。县, 是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在区域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沟通城乡的作用, 是我国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县域经济, 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空间, 以县城为中心, 以农村为腹地, 以农民为主体,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方向, 以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为目标, 以资源优化为动力的一种区域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县域经济实现了“三次大解放”, 国民经济也随之实现了“三次大提速”。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 使全国5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第二次是80年代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使8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第三次是新世纪初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使10亿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逐步走向富足。目前,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城镇化率达46%, 规模居世界第一, 经济发展出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特点, 县域经济从传统的主要依靠农业, 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可以说, 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域延伸发展, 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新举措, 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是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的新选择。

2.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 全国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 1.5亿农民需要转移, 解决数亿农民的地域迁徙、职业转换和身份变更, 把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转化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关键环节。因此, 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但是, 目前, 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质量不高、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突出的问题是农技一线人才稀缺、乡镇专业人才断层、农村实用人才匮乏、涉农专业学生不断减少等, 而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县域高等职业教育正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如果热衷于在中心城市与本科院校争夺生源显然处于相对劣势, 而发挥多形式、多功能、多样化的办学优势, 面向县域开辟和抢占农村市场则不失是明智之举。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主要面向城市设置专业的办学格局, 为此,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调整专业设置,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经济较发达的县域, 率先发展高职教育。世纪之交, 我国出现了一批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大、教育质量较高的中小城市以及县域, 这些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较快, 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新产品、新设备的更新换代,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域对熟练掌握高新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还迫切提出了将中职升格为高职的现实要求。事实上, 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可行的。

4.县域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清晰, 办学方向逐步明确。经过多年的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 县域高职院校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市场趋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定位进一步清晰。一是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特别是培养出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应用开发人才、中小学师资和医疗卫生人才, 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二是降低了教育成本, 使更多青年农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 选择到离家较近的县城求学, 可以降低成本, 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城市的高层次转移。三是大学文化的成形在相当大范围和程度上对周边县、乡、镇、村文化环境的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二、科学适度地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

(一) 将“省管县”体改试点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与县域高职教育发展的前瞻规划相结合

1.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改革“市管县”体制、建立“扁平化”的省直管县的公共行政体制,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趋势。根据优化职能与提高效率、精简机构与合理安置、城乡分治与县市协调、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1992年至今, 国家在东中西部20余个省份, 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县, 陆续推行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省管县”改革试点, 突出优势就是使县级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形成了一批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高的强县。这项触及经济体制、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的改革最终将带来我国行政区划、政治体制、经济转型的重大社会变革, 也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2. 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集合, 但从目前情况看, 高等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设在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 难以对广大县域和农村腹地实现有效辐射。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适龄人口下降、生源锐减的挑战和招生改革分省录取的契机,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亟待提升内涵, 进一步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因此, 必须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办学特色, 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发挥区域性和职业性的独特优势, 对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积极筹划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 切实做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同步推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域前移, 在一定时期内,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域创办一批高职院校, 这是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当地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3. 推进县域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高等教育法》,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应进一步明确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县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地位, 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明确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区域内高等教育,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县域高等职业教育, 县级政府和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不具备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职能;规定县域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应不低于5000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开办各种类型的股份制高职院校;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 进一步开拓专业设置, 实行多元化录取学生;试行县域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模式:学生培养费+教师享受地方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 (地方政府支出) +省属院校同等的专项经费 (地方政府支出) ;强化省县协调, 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办、多方参与、一校多制”的公办民办并存格局。

(二) 将打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与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域“延伸”相结合

1. 实施“前移”发展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前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一方面,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 广大农民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近年来中职层次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 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和正常发展, 而日益严重的“民工荒”, 则为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域延伸创造了条件, 让“体面劳动”成为现实。以富民为主题、以“三农”为基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为需要、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备受关注, 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2]。

2. 实施科技项目带动战略。

确立县域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项目引进、人才培训、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大中型企业积极将资金投入到县域高校的建设, 或联合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或联合进行科技产业开发。高校可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或县域定向培养所需人才;而企业或县域可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为高校提供物质载体。以高职院校与企业及农村经营实体共建的实训基地为依托, 依据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立足于农业生产一体化生产经营, 服务于县域经济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物流仓储、社区行政, 以及为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等, 拓展服务科教兴农的实现途径, 提高科技教育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3.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战略”。

由于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 县域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相对于大中城市要低廉, 能够吸引县域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生源;同时, 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人文地理较为熟悉, 地缘情结较浓厚, 更容易闯出一番事业。教育部推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有成功的范例, 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借鉴。

(三) 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三教统筹”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相结合

1. 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

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努力突出“三农”特色, 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 主动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办学理念, 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与“三农”结合的长效机制, 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为农村党政干部继续教育服务, 为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教育教师进修深造服务, 为县域举办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提供基础服务。

2. 坚持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纳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中, 创新跨地区、跨城乡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的统筹发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 对农民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 以及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县级职工大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多种教育形式进行整合。在一个县的范围内, 强化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 使其成为县域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可以将优质资源整合合并成立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也可在现有县级职教中心的基础上举办高职院校分院或高职班;还可适当将一些办在城里的5年制高职院校下放到县域去办;等等, 这样做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有, 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效应, 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向下延伸[3]。

3. 坚持构建“一体两翼”模式。

改变目前中职毕业生升学难、企业员工和农民工深造无门的状况, 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构建高、中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通过强化高等职业培训功能, 进一步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块化课程,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 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进一步强化职后培训。

(四) 将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涉农高职院校为“三农”服务相结合

1. 提升县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凡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地区, 必然寻求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每50万人口就需要办一所大学。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 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域已经具备了举办高等教育的条件。全国“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先行者, 可优先在“百强县”中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部分有条件的县域也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些经济强县和人口大县, 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实力和优势, 并有迫切发展需要的, 可创造条件建立高职院校。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 还要更多地、设身处地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不同, 由于农村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和巨大差异性, 举办高职教育要坚持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的条件, 贯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需要与可能”、“倾斜与帮扶”的方针, 鼓励提倡城乡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校企合作、东西互助、南北挂钩, 切实提高县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 提升示范性高职院校辐射的能力。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导, 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整体, 建立校际之间的联系, 形成系统的合理结构, 实现功能的最优化,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积极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作用, 通过与县域合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分院) , 紧紧围绕企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战略,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走农科教结合发展之路, 联合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机构。可由示范性高职院校派出优秀师资主动帮助各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和技能性的培训, 开展培养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农民的培训, 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3. 提升涉农院校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调查表明, 城乡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2.3%和17.7%, 高等学校中农村生源还不到20%。为此, 国家出台了大力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2010年6月教育部、农业部共同推出6大举措, 对现代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向现代化农业培养大学生农民, 使培养新型农民的模式稳步持续发展。明确要不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向基层延伸, 加大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鼓励青年学农务农, 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与人的素质发展相统一, 不仅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而且要具备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 在推进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进程中, 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历史地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成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历程的重要途径, 成为提升产业水平、增加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这既符合我国国情,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国良.县域发展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C]//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编.江苏高教评论2009.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268-269.

[2]冯克, 潘晨光.高等职业教育应向基层前移[EB/OL].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1003/t20100331_534678.htm, 2010-03-31.

上一篇:突发性环境事件下一篇: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