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分析

2024-08-23

职业教育分析(共12篇)

职业教育分析 篇1

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较早开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至今高职教育体制已相对完善, 我们必须在研究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参考国外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及高职教育品牌特色等方面的经验。以下所列举的五种模式是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德国模式, 即双元制模式。

校企合作, 就是行业和学校一起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的计划, 根据行业与学校签订的订单协议培养, 行业岗位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 使这些高职人才具有岗位需要的技能。因此,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技能为重点, 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及培训占课程设置的50%以上的比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不是将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进行讲授, 而是从各门课程中挑出相关的部分融合在一起, 再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所学习到的是必需但够用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美国模式, 即CBE (全称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模式。

也称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加拿大也是使用这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式。CBE模式通过专业的职业分析来确定岗位需要的能力, 这样分析主要由课程开发委员会来制定。制定出的岗位需要能力既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在搜集完所需的各项能力后, 整理分析各项能力的内涵, 根据教学规律及以上分析结果, 总结、归纳各项相同、相近的能力, 整合成新的教学单元, 这些新的教学单元都是独立的教学模块, 可供学生选择。学生在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时, 主要是参照自身的实际情况, 例如是否需要或能力的大小等因素。

三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的基础是以能力模块式课程结构模式。

也称CBET模式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澳大利亚也有部分采用这种模式的高职院校。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组织行业或企业的专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依分析结果, 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有意向考取某种资格证书, 就可以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

四澳大利亚模式, 即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模式。

也称为高职教育学院模式。教育服务部门统一进行课程的开发工作, 依据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课程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培训的内容, 这个模式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实践为主要的教学环节, 按照岗位的需求, 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或培训包, 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已事先进行分解重组, 学生所学的课程即行业标准。

五合作教育模式和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模式。

分别以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和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为代表。合作教育模式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目标是培训出合格的劳动者, 学校与校外机构 (包括行业和企业) 合作, 注重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 强调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的生产, 注重学生熟悉现代设备、电子计算机等的各种生产, 要求工学结合、采用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模式即NIIT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模式, 是用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教学, 开发专业课程的思路是按照思维发展的方式并遵循行业企业的技术路线, 在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时, 也参照行业企业的技术路线, 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建立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 采用独特的训练方法。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教学处于领先地位的独立专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遵循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它的评价标准是以具有专业能力作为基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高职院校课程必须及时更新又要保持相对稳定。及时更新的意义在于跟上时代的步伐, 否则生源不足难以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就在于, 保证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材建设按计划顺利地进行, 确保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来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使学校发展的具有持续性。国外高职教育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 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实际, 真正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宗旨, 缩短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另外, 国外的高职教育的教材图文并茂, 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其大多是按行业、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基于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的科学分析而开发出来的。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以改变学生学习指南, 是强大的推动者。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

国外高职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 鼓励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调整控制行为方式,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个性特征。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弱化, 更注重现场教学。如临床医学的学生采用床边教学, 以实际病人为基础, 采取边讲边做边学, 形成学中做, 做中学, 使教师和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国外高职教育更是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

综上所述, 国外的高职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注重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 走产学结合道路, 以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配合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 以社会监控为手段, 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较长, 国外学者研究时间相应较长, 较多地研究高职教育理论及体制, 理论体系相对成熟。然而, 国外学者大多基于自身院校而研究, 他们所建立的体制和模式都是服务于本校, 不一定适用区域外的高职院校。另外, 针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研究较少, 可供参考的数据也难于搜集。

参考文献

[1]李文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的走向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1 (1) :111~116.

职业教育分析 篇2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10年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的招生规模降至与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分析 篇3

关键词:十八大 职业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2014年,中国已经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第五年,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3月22日,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一、与时俱进,办出中国特色

就目前看,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跳出传统职业教育的视角,以构建国家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为要点,它的总体要求:一是人民满意。二是中国特色。三是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走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面向世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进行对话、对接[1]。

二、奋斗不懈,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2]。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为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3]

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 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4]。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但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不公平的现象。虽然职业教育不会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它可以使人们掌握改善就业所需的技能。由于职业教育关乎到基层民众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在整体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可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社会各行业之间等群体和谐相处。

三、形势严峻,发展遇困难

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职业教育招生的大滑坡[5]

近年来,由于受到“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及全国总体应届学生数量的减少,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大家更青睐于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成绩差的、“没有办法”的才去读职中或者高职高专。人们对职业教育甚至有“二流教育”、“次等生的教育”的扭曲认识,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边缘。这些原因造成了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困难。

(二)职业教育投入的小比例

职业教育的困难还在于投入过低。我国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分配方面,职业教育仍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的设施老化,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和其他相应的设备,结果是学生难以得到实质的职业培训,毕业生质量长时间徘徊在低水平上。

(三)职业教育质量的低水平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对职业教育漠不关心,对职业院校认可度不高,更别说关心教育质量问题了。另外,職业院校也出现了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基础理论课的教师偏多,专业课的教师不足,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缺乏。

(四)职业教育政策的不配套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而普通教育则可以持续升学一直到博士,就给公众一种印象:职业教育劣、普通教育优,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高。

四、任道重远 ,迎接新挑战一

(一)加快做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5]

顶层设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它是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从全局角度出发, 对涉及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

(二)现代职业教宵应与产业互动发展[6]

产教互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是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二是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

(三)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职业院校为什么发展出现困难?家长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到职业学校学习?公众为什么不能够理解和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改变人们以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成才,获得生活所需的本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失败者的教育。让公众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13(7):16-18.

[2] 陈志芳.职业教育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作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1-7.

[3] 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8.

[4] 冯慧莲.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攀登,2008,27(3):112-114.

[5] 陈长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现在经济信息,2013(14):401-404.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分析 篇4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和企业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旨在培养人才、开发研究科学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后要到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 因而, 职业教育院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就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效益。所以, 企业如果想要得到各方面优秀的人才, 就需要亲自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中来, 通过与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校企合作,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培养自己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育学习后要到企业进行实习,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时就需要发挥校企合作的力量,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校企合作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 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和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 不从长远方面考虑学生的利益。学校把校企合作当做学生毕业后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的渠道, 并且毕业后有了好去处, 学校还可以继续扩大招生, 它不注重提高人才质量, 没有对学生、企业负好责。对于企业来说, 部分企业把这一合作方式当做解决短期用工难的问题。

(二)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合作积极性不强, 在校企合作中, 大部分是大型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 但是在合作过程中, 企业在用工的花销上没有得到补偿, 企业与学校合作后, 企业的声誉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 而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很多企业担心培养人才是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企业在以后的合作中, 积极性不高。

(三) 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和基础能力不高

许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 首先要看学校的自身管理建设、师资力量、人才素质等基础设施的情况, 只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 企业才会放心与学校进行合作。如果一方的实力较弱, 合作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合作也就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实际合作中, 有许多情况存在, 比如, 好的学校就会有许多企业前来做, 同样好的企业, 愿意与其合作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然而, 对于各方面实力较弱的学校来说, 愿意与之合作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 学校的自身实力对于企业与之进行合作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学校实力的提高是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 校企合作的机制措施落实不到位

校企合作的政策要得到有效的落实, 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 形成一种机制, 但是, 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 各方面的措施都不完善, 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没有规范的文件, 而且合作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 对合作成效的评估结果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的措施等等。

三、良好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建议

(一) 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

要积极吸取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结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制度, 明确区分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完善政府及各部门的政策措施的引导, 结合实际, 强化和规范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 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

(二) 完善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 为校企双方提供有利的保障

要加强对相应资金的投入力度, 使校企的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 这样企业才会放心接受学校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实习基地, 保证机械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落实等, 这样双方都会加大力度进行好校企合作。

(三) 创新职业院校制度设计, 为双方参与学校治理提供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的趋势, 也是发展要遵循的基本模式, 学校要把企业的等各方融入到学校治理中, 为政府、企业等参与院校治理提供平台。完善各项制度, 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 为各方面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联盟, 推进校企共同办学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要让行业企业认识到这一点, 使企业积极与对口的学校建立合作联盟, 共同建设学校、管理学校、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成果, 创办充满活力, 又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院校。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以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 为校企合作的各方面提供保障, 与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创立实习基地, 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 使企业进校园, 职业院校的人才更加了解企业。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发展的模式, 它把教育与经济接轨, 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是我国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摘要:职业教育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是把教育与经济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如何更好的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合作,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含义、存在问题, 找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1 (5)

[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5

姓名:潘仕园班级:11旅游景区1班学号:114150220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还是在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而,都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宁波城市学院为例,与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国外旅游教育的特点

以最具代表性的3个国家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情况作一探讨,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

(一)行业协会作用突出

美国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只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而其他职能则主要由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来进行引导。因此,美国的旅游教育研究呈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尤其是美国饭店业协会,一直致力于饭店经理人员的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1]。

瑞士旅游教育主要为饭店教育,它由饭店协会创立。瑞士饭店协会不仅是代表瑞士饭店业的官方组织,还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相继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培训饭店。可见行业协会在旅游职业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院校旅游教育与研究[2]。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领域由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由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动。

(二)建立了政府、企业、院校合作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制定了一些政策,从而保障和落实各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许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旅游教育,在美国著名旅游管理学院任教的都是权威人士,不仅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均在知名酒店里有过很丰富的工作经历。美国饭店业协会出版发行酒店管理学教科书,并在世界各地1400多个大学、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高中广泛使用[3]。

店校合一是瑞士办校的一大特点。学院课程设置包括三期专业课程和三期带薪实习,实

习在瑞士酒店或餐厅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澳大利亚,旅游企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

(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美国注重旅游高等教育可从近几年旅游院校增加的数量得以佐证。美国EI颁发的证书及文凭在旅游业内享有最高的专业等级。它除了为酒店管理者提供的专科、本科学历教育,还为酒店35个重要位置颁发资格认证,职位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若想继续深造,拿着美国旅游协会颁发的证书,便可入读北美、亚洲、欧洲、澳洲和南美洲大学,读一或二年课程则可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瑞士侧重于旅游职业培训,瑞士酒店管理学校课程由低到高分为证书类、文凭类和学位类3类。学位类的课程是最全面、最系统的课程,它分为学士和硕士课程。所以瑞士的旅游教育更加多元化。

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以国际认证制度的建立来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进程[4]。

(四)面向国际,注重回炉培训

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都朝着国际旅游的水准发展。广泛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放眼全球,培养学生的商业道德观及沟通技巧。旅游企业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瑞士旅游饭店的普通教育,它可以直接招收15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经过三四年教育后,可以成为一名技工。旅游饭店的中级管理人才,必须是受过技工教育且在实际工作中锻炼1~2年才有被招收的资格;旅游饭店高级管理人才的招生,生源必须来自经过中级培训并在饭店的中级岗位上从事数年工作的人。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必须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返回学校进行回炉培训[5]。

二、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

在教学上,未考虑旅游是相对特殊的专业,采取普通的教方式,学生入校后感到无所适从,毕业时感到没有学到东西,已经与市场发展形成矛盾,迫切需要改进。

(一)办学目标模糊。

城市学院旅游专业的开设较少考虑自身的办学特点,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办学招生,考虑的因素较少,办学目标和宗旨也不十分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进而又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办学质量[6]。

(二)学生就业状况不乐观

目前学院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低层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相对欠缺。另外,在酒店从事服务工作,生理和心理上都要接受不断的挑战,上班时间不能休息,中午吃饭也只有半个小时,而且必须轮换就餐。这些服务行业的特性使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

目前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旅游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人才与需求不相符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这不仅给学校和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及学生家庭造成很大负担。[6]

(三)教学模式有所提升,但缺乏创新意识

城市学院虽然也开设了实践性的课程,但数量太少,效果也未达到预期,大部分的课程沿用的仍是普通教育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的教学方法。目前,学院还没有实习基地,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7]。

(四)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特色不突出

学院的旅游专业教学是在中专基础上的简单重复,几乎都是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从来没有经过实践,饭店不可能让这样的人直接进管理层,因此只能让他们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以至于学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剩,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五)课程设置随意性,缺乏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不加分析地迎合所谓社会需要,专业设置随意性强,未经科学论证就轻率地增设或砍去某些专业,忽视其科学性,课程开设日趋职业岗位培训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这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及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六)缺少“双师型”师资力量

学院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至今仍然存在两种不适应现代旅游业教育的现状:一是部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二是部分老师重技能而轻理论。学生无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只能从书本上学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锻炼,很难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7]。

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考—以宁波城市学院为例

学院的旅游职业游教育发展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与国际接轨,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在学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层次结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突破现有教学模式

1、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旅游职业教育要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其核心就是抓好课程建设。

2、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职业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4加强合作机制,建立“校、企、政一一体化的培养模式。[8]

(二)“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特色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学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借鉴,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互通有无。特别是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校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有极大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应积极开展校企问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9]。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倡的是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所谓“走出去一就是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与动态,掌握旅游行业运行机制,丰

富旅游管理社会实践经验。“请进来”是通过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他们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学者型“与“实践型”两者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10]。

旅游职业教育的出路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看待这门学科,转变固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旅游职业教育要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尊重教育规律,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尽快结束目前被动适应、无序竞争、外延扩张的局面,树立质量意识,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一条质量领先、适度集中、整合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田喜洲.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4(5).[2] 赵丹青.瑞士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1999(6).[3] 王红.国外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B]1009-1750(2004)05-0082-02

[4]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2001,(3)

[5]蔡家成.诌议国外导游管理体制及其成因[J].旅游学刊.1995,(3)

[6]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问题和对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7]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

[8] 周慧玲.机遇与挑战——论职业旅游教育的发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

2005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9]许建,廖任文.《探析创新旅游职业教育的途径》科技信息,2006年第5期.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中美 高等职业教育 对比 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对职业能力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一、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美国现有社区学院1142所,其中公立997所,私立145所。社区学院的学生数量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

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其所在的地区提供教育计划和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提供综合教育方案;二是组织教学;三是提供终身学习条件;四是作为立足于社区的教育机构,为社区提供服务;五是为工商业进行劳动力培训和再培训;六是为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为所有学生提供求学机会,实行开放式入学政策。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到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有1328所,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占59.1%(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为2246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对比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动机、学位设置、学分管理、学生状况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注重为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美国的职业教育课堂一般会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例子或实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简单的案例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让学生利用各种综合学科知识解释实践原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并促进其对问题的思考。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很难被学生真正应用于实践。

2.教育时限、学位设置和学分管理

从教育时限、学位设置和学分管理来看,中国学生必须严格进行2年(中职)或3年(高职)的全日制学习。而美国则分为短期、2年、4年、5年、8年不等的职业教育,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所受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提供的是两年制大学一般课程的教育,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即准学士学位,毕业后还可转到四年制大学或其他学院继续就读,获取学士学位。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学分是等值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分可以互转,这种转换得益于美国普遍实行的学分制管理办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学分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了继续教育的理念。而中国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则界线分明,学生只有在普通高校完成本科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学位证书。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学位的,且同样一门课程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所占的学分比例有所不同,学分也不能相互转换。

3.学生状况及学习动机

从学生状况及学习动机来看,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是经过高考而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年龄相似,教育经历也基本相同。而美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则主要是求职者、专业和兴趣爱好者,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就读可以是18岁,也可以是80岁,学生的年龄、收入、地位、所从事的工作、经济状况等都是千差万别的。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学业而被动学习,而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来自于个人兴趣、工作需要和提升个人能力。

4.教师资格

从教师资格准入条件上看,在中国,职业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并没有统一标准,对教师的行业从业经验也没有严格的要求。而美国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资格准入审核非常严格,教师从教之前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教授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授大学四年级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5.教学资源及信息化建设

从教学资源共享及校园信息化建设上看,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教案、讲义及教学成果往往属于个人资源或学校资源,一般并不公开,校园网络也未得到真正普及。而美国的职业院校则要求教师将所教学科的所有讲义和教案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学习并下载,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且各学校均拥有高效畅通的网络系统。

6.教学服务

从教学服务方面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会涉及其他专业和学科,而这些内容教师自己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或熟悉。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讲授课程,教师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学,但有时候自学效果并不明显,这给备课、授课造成了一定困难。美国很多职业院校专门为教师设立了业务咨询服务中心,帮助教师学习本专业以外的有利于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便利和帮助。而我国的职业院校则很少有类似的服务机构和部门为教师提供此类教学服务。

7.校企合作

从校企合作方面看,美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运行良好,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十分常见,且很多学院均能从所服务的行业和企业得到教学拨款,有效解决了学校在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中与行业衔接不紧密以及经费不足的问题。而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却有待进一步加强。

8.就业指导

从就业指导方面看,中国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仅仅起到帮助学生推荐就业的作用,真正的就业指导功能并未发挥出来。而美国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则在学生就业前的岗前培训、就业推荐信填写到企业模拟面试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开展了具体工作,每一项工作均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了指导和便利,也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议和帮助。

四、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对比分析的启示

1.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各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课堂角色,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还应采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就业后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岗前培训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

2.完善教学服务,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搭建促进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校园数据化平台;三是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四是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在教研、科研工作中提高水平和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服务,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

3.发展并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学生就读专科职业院校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位,毕业后继续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历和素质提升的渠道不畅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稳定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还处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上,基本上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企业接收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或企业派代表到职业院校招聘员工。企业并未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改革中,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合作。同时,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是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来共同推进的。其中,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地位,而行业、企业则相对被动,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政府在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对校企合作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洪一.文化育人与技能型人才培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张淼.我国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

未来职业教育分析与畅想 篇7

1.由注重就业转向职业生涯发展

在当代中国的企业中管理理念也与时俱进, 越来越多企业更加的关注“人”, 企业文化中也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将员工视为企业最大的财富与最宝贵的资源, 凸显人文情怀。比如国家电网, 员工过生日都会赠送生日蛋糕, 平时赠送员工洗衣卡、体检卡、健身卡等福利, 这些福利的特点是更具有人文性, 更关注企业中的“人”。再如谷歌公司曾经推出“谷歌员工学习和领导力开发项目”。这个计划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在员工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培训, 以此提升员工的竞争力, 培训课程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这个计划还有专门的部门定期指导员工选取合适机会和老板谈加薪以及福利待遇的技巧和能力, 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为员工提供是否应该离职或者自主创业等困惑答疑。这些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那么应对这样的变化, 职业教育就必须从原来的单一关注就业率转变为同时要注重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必须贯穿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量: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需求指导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第一方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 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己的能力, 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激发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长处以及短板, 鼓励学生尝试做兼职, 尝试各种职业, 寻找自己心仪并且能发挥自身优点的职业, 然后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方面:职业教育需要在求职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职业教育中教师必须有能力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第三方面就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 在第二个层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长期的规划, 使学生的就业选择能力有提高, 能选择到发挥自身特长或者感兴趣的职业。

2.科技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有关职业规划的专家披露:波士顿咨询集团对全球较大的10多个经济体的劳动力供给以及劳动力需求进行评估预测, 到2030年, 这些经济体中的大部分, 都会面临劳动力缺乏危机, 我国人口结构由于有步入老龄化的趋势, 预计也会遇到劳动力匮乏的危机的冲击。如果按照技能水平来分析, 高技能人才匮乏严重, 反之低技能人才呈现过剩状态。

有专家针对要出现的用工荒的说法表示反对态度, 他们认为随着科技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 农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大数据的发展, 会帮助我们解决全球劳动力危机。但是巴士顿咨询集团举例说明预计劳动力危机存在的依据, 比如从全球汽车制造业发展规划来分析, 在80年代生产一部小轿车中电子零部件的成本不到10%, 到了二十世纪上升到了30%以上, 据预测到2030年, 一部小轿车电子零部件的成本会升到50%左右。从数据显示就可以看到增速很快, 究其原因就是新增加的零部件和新的设备的成本, 而这些是不能用科技代替的, 只能是应用新型的人才才能应对。有了新的技术的应用, 就一定会有新的岗位, 这些岗位不可或缺, 是机器不能替代的, 如认知系统工程师, 主要工作是优化驾驶员和电子系统间的交流互动。这个职务在以前人们根本想象不到它的存在。诸如此类说明, 科技现代化的确会替代一些人力, 但是会有许多新的岗位需要新的技能型人才来操作, 不乐观的预测, 由于企业太依赖科技的发展, 忽略了人的技能, 可能科技反而将会使得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变得更严重。总所周知, 如果全球劳动力危机来临会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就需要有前瞻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想多培养具备软技能的人才, 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设置良好的机制以适应瞬息万变的需求。

3.软技能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需求, 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出具备硬技能的人才, 还要注重软技能人才的培养。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需要职业教育与时俱进, 而软技能的培养, 则会成为职业教育提升个体就业能力的关键。

软技能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一项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的研究数据表明, 如果一个人的读写能力较差, 那么将来失业的几率会增大。具备软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会被广泛看好, 提升职业生涯的空间会更大。2015年OECD最新发布的报告《普遍的基础能力:国家一定从中获得什么》中体现, 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可使中低收入国家的GDP增长1302%, 使高收入的OECD国家的GDP增长162%, 甚至可在各国解决贫困、医疗问题和发展新技术、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潜力。综上所述可见:复合型人才难得, 软技能的重要性凸显。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分析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流程,发展趋势

0 引言

经过高等教育扩招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政策影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全新发展机遇。

透过国际视角审视, 为了系统化迎合社会多元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将以往职业教育吸引力低、学生融通性不足等问题消除, 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开拓出全新的教学改革路径。

1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办学状况的客观论述

经过长时期不懈努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经成功演变出订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基地农户合作等模式, 虽然说不同教育改造模式各有优势。但透过宏观角度观察验证, 我国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仍旧深陷于从属境遇, 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经常出现办学目标模糊、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课程设置和预设培养指标相冲突等问题。长此以往, 便无法和特定企业建立互惠共存运行机制, 最终更难以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多层次、多类型人才规范要求。

2 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理念的科学研究

201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上海成功地举办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 会议中深刻强调未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始终在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具体就是积极响应社会企业不断波动的期待, 赋予高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一切技能, 同时集合一切技术、经济手段, 扶持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定期开办培训活动。归结来讲, 此次报告令以往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基础产生动摇迹象, 关于职业教育培训转型诉求得到全面响应, 至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指导政策纷纷出炉。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早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论坛上的焦点话题, 相关学术专家更是制定出了适当规模的创新体系架构, 希望借此将职业教育、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融入其中, 与特定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化合作交流关系, 全程配合模块化培训技术, 凸显最终劳动力资源的灵活标准特征。教师在整个工序流程中自然会得到持久的专业化发展, 如此一来, 他们才会自觉将职业教育过渡转化为终身学习的一类支撑媒介, 定期到实习基地调查人力、经费的支持力度, 令社区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发挥到极致状态。

3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举措内容补充完善

融合国际成功经验, 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开放沿用, 需要全程联合我国基础国情和文化传统, 为高职生提供足够完善的教育辅助资源, 使得课程内涵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层次, 借此强化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 方便日后更加灵活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全面加快高职办学模式的整体改革速率。

具体调试策略内容则如下:

3.1 设定快速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且充满特色的可持续化人才培养目标

长时期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始终面临社会整体认可程度不高的挑战问题, 透过国际视角观察审视, 各国都主张从教育特色、质量方面入手, 快速开辟出一类综合性大学路径, 督促内部学生积极学习最新专业知识, 熟练应用科学技术设施。但是我国这方面起步时间较晚, 经常承受以往专业教育体制限制, 办学思路上不能紧跟本科教育改革步伐, 趋同发展刻板理想至此长久延续。实际上, 因为不同专业学科基础、文化特色、辅助条件、实践经验差异, 高职教育想要在趋同竞争环境中攀登高峰是不现实的, 其有必要尽快制定出一类集合专业、行业特色, 充满实用、就业导向功能的技能训练方案, 在优质教育和就业目标同步贯彻过后, 才能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可。

3.2 积极追赶特定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结合实际规划职业教育前景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革新发展动力, 基本上全部源自于区域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迫程度之上, 同时各类地区产业分布结构、发展重点又不尽相同, 使得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确立上, 要始终贯彻区域经济人性化支持服务理念。唯独和社会经济、生活有机融合过后, 高职教育职能才能更加清晰地定义, 尽快覆盖落实校企、工学、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办学计划。在此期间, 关于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结果, 要尽量和社会经济、行业产业用人岗位需求定向, 保证快速依照市场需求变化, 制定紧贴区域产业结构的教育转型方案, 使得原有市场需求空间在专业课程指导下得以自由调整, 尤其是服务行业, 要竭尽全力地凸显专业吸引力规划理念, 长此以往, 全方位打造出龙头专业相互支撑协调的特色专业群, 为今后社会多元化产业发展, 提供合理数量、服务质量优越的人才。

3.3 和相关企业、行业之间达成协议, 争取在激烈市场竞争下获得双赢机遇

在市场信息全球化发展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如若想快速培养出迎合国际竞争诉求的技能型人才, 就必须积极调查我国各类行业标准, 掌握国际行业标准革新信息。与此同时, 和行业之间达成标准协议, 共同处理办学事务, 定期带领学生在生产基地实习, 确保该类群体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行业规则, 为今后多元化办学路径开放奠定基础。归结来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是现代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 更是许多地方产业发展的主流支撑动力。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学校内建设工厂, 令学生及时到一线考察, 顺势贯彻产学研、实践实习、技术推广和开发相互结合的教育指标, 使得以往工程师进校当教师、教师进厂当工人的冲突隐患得以系统化消除。事实证明, 唯独实现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多元合作, 关于职业教育长期办学水准才能真正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层次之上。如高职教育集团化, 实质上就是指职业院校和特定企业之间, 凭借契约或是资产连接途径, 进行办学联合体开放, 借助集团、联盟化办学策略, 加大院校人才培养规模、集约化、连锁化控制力度, 可以认定是同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合理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载体。该类集团和企业集团有着本质性差异, 其始终利用职业教育、科研作为联合体, 在办学能力、社会信誉程度高的龙头高职院校带领下, 进行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 职教集团内部不同成员都保留独立法人资格, 彼此利用契约章程作为联系纽带, 进行分工合作和相关监管约束, 使得教育科研以及人性化服务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3.4 实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效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 就是集合教育、行业素质基础性内涵, 教师行业技术职称外在特征, 拥有较高专业理论、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规则的教育工作人员。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 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 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 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 也能动手, 善于动脑, 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归根结底, 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涉及的因素众多, 包括专业化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证等。

这里笔者提供的建议始终有限, 希望日后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多吸纳外国先进理论, 在实践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塑造供应更多的优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5, 23 (12) :130-138.

[2]潘尚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及策略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0 (12) :79-84.

[3]本刊讯.“学力补充”新概念将助高职学生“快捷充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4 (32) :164-17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篇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教育。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一大批职业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这类职业大学主要是以面向地方经济, 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上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取得了规模型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 2011年, 高职学校数量占普通高等学校比例达60% ; 2012年, 高职招生人数也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比例的48% 。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在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显得更成熟, 国外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

( 1) 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这种办学模式, 它是国家正规立法,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既可以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实践培训, 又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文化知识, 它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以企业为主,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2)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AFE ( 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 , 这种办学模式的经营管理直接来自于其国家政府机构, 由其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该模式下的学制一般为2至3年的在职学习, 其中大部分学校都是为学生颁发专科文凭, 只有一少部分学校的文凭可能会低于专科。

( 3)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比较短, 一般为1至2年, 学费收取也比较低, 并且学生可以在家里食宿。社区学院的学生入学也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要求, 不分年龄, 种族和民族出身都可以参与学习。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由最早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虽然取得了规模性的进展, 但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1. 高职学校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比较少。当今, 绝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因为对自己学校的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 导致其办学特色不鲜明, 比较常见错误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 一是一味追求学校能上升至本科级别学校; 二是过度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 没有很好的与企业实践结合; 三是没有区分对待职业性教育与学术型教育的知识体系, 在办学方针上理解出现偏差。

2. 高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的提高都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来, 国家在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比重, 但由于其底子薄弱, 国家的投入仍如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设施都难以跟上, 出现缺教师、缺设备、缺教室,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3. 高职学校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校企合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有些高职学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或者是由中职学校合并而来, 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脱轨, 使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 同时也减少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

4. 高职学校受社会歧视严重。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二流教育”, 社会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事实上, 职业教育也是很多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无奈选择。

5. 高职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普通院校教师没有太大差别, 科研成果依然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指标。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因职业院校条件有限, 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的难度和所限程度会更高一些。因此, 科研成果就成了高职学校老师评职称的瓶颈。

四、高职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

( 一) 政府方面。第一、政府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进行立法, 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一条规范健康之路。通过立法, 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学制、学校软性和硬性设施、经费拨款等问题, 确保高职教育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第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彻底抛弃原有的歧视性政策,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 社会各界。第一、新闻界。开设职业教育宣传专栏或进行专门报道, 引导人们对高职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第二、企事业单位应多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第三、学校方面。高职院校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发展规划, 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 使其培养出去的学生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真正接轨。

五、结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办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和改变现存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我国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10

1 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沿革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兴盛点。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于商、周时期, 明末清初时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 于民国初年达到第一个兴盛点。据统计, 到1927年, 全国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达1695所, 其中设有职业专修科之大学及专门学校超过百所⑴。此时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两个职能, 即救国和教学。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该法的实施,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这一法律的推动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在1998年达到520万,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二个兴盛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三个兴盛点在二十一世纪初, 该时期的特点是国家以及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随着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组织的3次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就业导向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推定下, 社会公众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2 我国职业教育现有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从其产生发展至今, 在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端人才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职业教育自身的主管原因导致的, 也有客观原因导致的。

2.1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偏低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就目前来说, 由于受中国传统细想的影响, 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比较偏颇的, 认为职业教育算不上是正式的教育, 职业教育只是高考落榜生为了圆大学梦而做的无奈选择, 有些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同时, 由于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更侧重于一线技术能力的培养, 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 这一定位与我国传统的宁可选择做“尴尬的白领”也不做“金边蓝领”的思想相矛盾, 这一矛盾也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持有否定态度。

2.2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

职业教育的稳健性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 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们国家所颁布的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仅有《高等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法》, 前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普通高等教育, 后一部法律则主要是用来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行业占很大比例的高等职业教育却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

2.3 缺乏“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

传统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仅仅考虑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 对于师资队伍的实务能力则不注重提高, 这种传统的对于师资水平的要求只能适用于普通教育, 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是既有理论能力又有实务能力的师资队伍, 而就目前来说,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很有限, 根本满足不了现有的需要。

2.4 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不乐观

考核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指标除了生源之外,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业竞争力很大, 正因如此, 大学毕业生普遍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放开眼界降低门槛的就业策略,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加入到与高职生甚至是中职生的竞争行列。这些现象的存在本身加大了中职生甚至是高职生的就业难度, 再加上受传统的高学历高人才的观念影响,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过于看重学历, 通过招聘高学历人才来提高公司的整体形象, 这就直接导致高职生尤其是中职生就业比较艰难, 实际的就业率不高。

3 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现有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应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提出不同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 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三大分支, 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需要全社会对它的认同和支持, 这一认同既要有心理上的又要有政策上的, 既要有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认同, 还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学生、家长一方来说, 要摒除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是非正规教育的心理, 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要走出高学历高人才的认识误区,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把是否具有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作为选择人才的依据而不是仅仅将学历作为录用人才的依据;对于政府来说, 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基金等方式一方面强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将征收到的基金用于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投资。

3.2 完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政策性导向, 尤其是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然而就目前来说, 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的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文件很少, 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文件更少甚至是空白, 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鉴于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职业教育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令, 弥补现有的空缺, 同时, 修改现有的教育法令, 使其更完善。

3.3 培育与职业教育需求相关的师资队伍, 加强对职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除了依靠社会大众的支持之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使职教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够与职教本身的特殊性相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职教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教育部曾多次以文件的形式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999年, 在《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通知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既有文凭又有技术等级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 主要以高等学校为依托, 在全国启动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基地工作。”在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同时, 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目前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中的双师的理解不同, 总体来说, 不管是哪种观点下的“双师”, 都要求教师既要有本专业的理论水平, 又要有本领域的实务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担负起在向职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向职教学生提供业务培训而提高职教学生实操能力的重任。

其次, 职教院校应积极的开拓实训基地, 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向社会输送高等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向社会提供对口的、有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只有通过校企合作, 才能实现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接轨,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4 结语

职业教育自其成立至今, 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针对目前其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关部门应当站在一定的高度积极予以解决, 作为职业教育机构本身, 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 克服职教办学中遇到的困难, 继续发挥职教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7, (1) .

[2]吕洪霞, 王镨.对高职教育职能定位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6) .

[3]盛艳秋.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 .

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一、职业教育衔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起职业教育,人们往往认为是一些低层次的技艺性岗位所需要的教育,只要初、中等教育就足够了。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后,又有一种看法,认为就是大专层次的教育,同时也产生了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异同的争论。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不正规的教育,是比高等专科教育低一等的教育。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明晰的界定,由于种种鄙视职业教育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的困难设计方方面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政策上的问题;一是观念上的问题。就政策而言,国家应完善、健全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对于观念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仅凭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要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职业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层次,而应作为一种教育的类型供人们选择。

1.中、高职业教育体制脱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个包括中等、高等教育的一个单独系列,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应只有专科层次。而现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人能升入高职学习(远远低于普高升大学的比例),基本上仍是终结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还只有专科层次,缺乏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层次。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出路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大门如果不是向中职毕业生敞开的话,就谈不上建立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2.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两者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办学模式都应遵从职业教育的共同特点,即体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都要围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要体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岗位能力、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层次。但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缺乏沟通,在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缺乏统一规划。造成教育内容的脱节,其后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衔接的解决办法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目前把高等职业教育只限在专科层次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不能认为掌握应用技术的人才,只到专科人才,也不能说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没有更高的要求。

2.严格规范中等职业教育。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中专、技校、职中同属中等职业教育范畴,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育层次上应体现出一致或相近性。从发展看,应当逐步淡化中专、技校和职中的界限,最终形成按专业分科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此外,要建立严格的督导机制,对教学计划严格把关,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层层督导。

3.开设过渡性课程,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架设桥梁要针对现有各类生源的不同状况为其设计进入高职教育的过渡课程。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衔接,要依托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或示范性专业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开设专门的专科起点本科高职班或本科高职专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继续提高学历层次的途径。

4.要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实行区域统一的学分标准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逐步推行全面的学分制,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习制度;采取一定区域内(省或市)的统一学分标准,实行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

综上所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銜接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对其进行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提高定位,建立多层次结构体系,并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平行发展,最终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建农,陈平.中等高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马建富,徐晶.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2(5).

[3]王炜波,孙志河.关于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高信如,崔晓青.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

中外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分析 篇12

1 教育地位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被公认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是最具有创造性的。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个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都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全国共有二百几十所TAFE学院,其中一百所位于主要大城市,另一百几十所分布于各中小城镇。

在德国,企业看中“工作资格”,这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学生初中毕业后,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这种模式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是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企业里参加实践技能培训的一种教育形式。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二者呈“H”形互通。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就业有保障,家长都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也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德国还形成了一整套法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美国是个实用主义国家,力图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谋生的能力,以缓和社会上存在的失业问题。由于传统高等教育学费越来越昂贵,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美国在飞机制造业、计算机技术、电子等领域的技术工人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美国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青睐。

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前者是指学生初中毕业后接受的初级职业教育;后者则是初级职业教育的深化和补充。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源质量等方面都相对比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日制国民高等教育序列中一直处于最低的位置。加上办学经费的短缺,使得相当多的职业学校长期在生存线上挣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等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善。

2 教学模式

2.1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即“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这种模式得到了各个行业的全面支持,也受到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体制保障。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将教学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拿到TAFE文凭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行业工作,部分课程还可与大学学位实现学分减免、课程转换和衔接。TAFE课程的学习对象不受基础和年龄的限制,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来决定所修课程,学习时间从3个月到2年不等,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的情况自由选择培训或学习时间,还可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由教师、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灵活多样,通常以学员为中心,以实践为主旨,真正实现以学为主。TAFE课程的评价体系注重的是过程考核,而不是结果考核。理论考核要求宽松,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对有些课程的考核,学员从一开始接受培训就要认真准备各项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 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体制下的学生有两个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同时具有双重身份:职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学校主要教授理论知识,同时辅以部分实践操作。企业则委派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实施培训。企业内有规范的培训车间,有相应的生产岗位,有完整的培训规划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并提供相应的进修措施。“双元制”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试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承担,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得到了德国全国范围的法律支持,如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辅以一套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3 美国CBE模式

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意思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CBE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随时招收各种基础不同的学生,可按照实际情况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的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要求整齐划一。CBE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CBE模式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指导者和管理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先自我评价,认为合格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

2.4 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随着经济改革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模式在适应市场导向型经济的新需要方面日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职院校逐渐减少,高职高专逐渐增多。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从出资方来划分,可分为公办高职和民办高职;从教育形式上,可分为中方独立和中外合作。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定位模式不清晰,都是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辅以少量基础技能培训。教师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到一所学校授课,很多都没有到企业实践过,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本身就有所欠缺。而目前也没有完善的机制为教师提高实践技能创造良好的环境。这种模式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情况相当严重,来自工商企业、用人单位的支持很少。

3 学生管理

(1)澳大利亚大学的学生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每个学校都设有学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包括住宿、学习指导、学术支持、招生、求职与职业发展、社团联盟、心理咨询、残疾学生支持、注册登记、成绩管理、资助贷款、健康指导、国际学生生活、留学生照顾、司法事务、公正服务、多元文化交流、娱乐和健身、宗教事务、家政和勤工助学、入学教育、网络技术与信息提供、图书馆指南等,同时学生活动由学生组织(类似学生会)自行安排。

(2)德国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和校务长组成,相当于大学的“联邦政府”,领导和负责大学的各项事务。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召集评议会,同时也对大学行政管理委员会做工作报告。德国学生议会是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每年选举一次,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它拥有财政和教学管理的权利。学生议会讨论问题和做出决策应协商一致,如果意见分歧严重,且双方势均力敌,则由全体学生投票决定。

澳大利亚和德国的职业学校中,对学生主要以教育为主。对学生只有心理辅导、社工帮教,没有行政处理,学校只起了解、反馈、劝说教育学生的责任,只有企业有处理的权利。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没有具体的要求,学校主要关心、教育的是学生的暴力行为和心理问题。对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教师有权请他离开教室。校方对全日制学生的处理最严重的也只是让其转学。

(3)美国学校学生事务管理采取的是条状管理方式,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不同成立不同的办公室或中心,由学校统一设置,院和系没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囊括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实际工作机构针对性较强,如住宿办公室、健康服务中心、财政资助办公室等。

(4)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普遍性,即由分管校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工作的决策与部署,具体工作由下设的学生工作机构具体开展。而在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组,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等组成,负责基层的学生工作。工作中他们既受学生工作机构的领导,又听从院、系党总支、行政的安排。学生工作的内容涉及多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以及学习管理、勤工助学、经济资助、就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宿舍和生活作风管理、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的管理等。

4 启示和总结

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的国情与中国的不同,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我们对国外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1)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美国全国职业发展联合会新任主席达瑞尔·卢佐说:各级教育者都逐渐认识到,全球的企业主越来越需要的技能培养不是传统的4年制高等教育就能给予的。在澳、德、美的职业教育都受到政府、企业的重视,整个体系都比较完善。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入学门槛较低,民众认同度低,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在专业设置上,要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在招生政策上,不搞本科教育“一边倒”,远期取消入学门槛,实行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此外,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贴近市场办学,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临资金短缺、社会地位低等尴尬,应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2)转变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新型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输送能直接上岗的人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锻炼是最好的方式。澳大利亚等国采用政府支持,学校培训,企业参与的教育模式,我国可借鉴这种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工产结合的培养机制,将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本领强的优秀毕业生。

(3)学生管理方式创新。我国的国情与澳大利亚等国存在较大差异,然而这些国家充分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及学生管理专业化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目前高职高专的管理,常常采用“盯、关、跟”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树立服务意识,对学生多引导,少训斥,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摘要:以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地的职业教育为代表,选取教育地位、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差异,并从中得到启示,提出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改变现有的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转变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新型培养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加强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外,职业教育,教育地位,教育模式,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16(6):150-152.

[2]黄华.美加社区学院对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5):100-102.

[3]夏智伦.美国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2-125.

[4]辛希贤.欧美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及借鉴[J].科技与教育,2002.9:48-49.

上一篇:变速箱:离合器下一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