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为分析

2024-06-22

职业行为分析(共12篇)

职业行为分析 篇1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7]26号) 的要求, 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等院校为在校学生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并在3~5年内完善为必修课程。从现实情况看,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着职业迷茫和就业困惑, 并且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鉴于此, 高校急需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以保证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 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案。

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形式课程化、指导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从现状来看, 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是由辅导员兼任的。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看, 现有专业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工作, 无力分心于职业指导教育, 因此, 职业指导课程交给辅导员来担任似乎成了可行的选择。但是, 一方面辅导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 难以深入地钻研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大多并未接受过职业规划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 因此, 很难深刻地把握职业指导的原理和技能。

即使某些专业教师兼任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只能利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余的时间, 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就很难保证这些教师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职业指导方面的科研工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发展。

1.2 职业指导形式课程化

多数职业指导教师习惯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简单地把职业指导工作看做一项教学任务, 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忽视了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特征。不可否认的是, 对于广大的高校在读学生, 职业指导确实有其共性的一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忽视其个性的一面。每个接受指导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都是不同的, 因此, 在共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教师从根本上转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1.3 职业指导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是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直接后果。在实际指导过程中, 职业指导教师往往简单地套用理论, 试图单靠理论来完成学生的职业指导。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的职业指导理论大多是西方学者针对其本国样本进行的研究成果。如果简单地加以应用, 这就忽视了东西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差异。这就可能使“职业指导”变成“职业误导”。

另外, 从我国传统教育方式来看, 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往往扮演高其一等的角色, 因此, 教师习惯于下结论, 而学生习惯于接受结论。职业指导教师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角色, 就往往使“职业指导”变成“职业指挥”。

1.4 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脱离社会现实

从我国高校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看, 很多从事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是在高等学府中完成自己的求学历程后, 直接选择留在高校担任教师工作。长期的“象牙塔”成长经历, 使这些教师对于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匹配其职位并不完全清楚, 甚至这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指导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改善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的建议

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我们始终应该高度重视。从个人层面来看, 它有利于个人作社会化;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个人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 它有利于帮助解决因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就业困难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上述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保证职业指导教师有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职业指导专项的研究,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 定期开展教学、科研的研讨会议,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强化院校之间职业指导工作的合作, 组织教师考察、观摩兄弟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2.2 在课程化的基础上强化一对一的辅导

职业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摒弃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职业指导是以助人为己任的工作, 同时, 职业指导也是以人为本的工作。因为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着性别、价值观、民族、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用上大课的方式来掩盖个体的差异, 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课程化的教学对于灌输基本原理和基础技能是高效的, 但是对于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 我们还需要在课程化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一对一的辅导。

尤其是对陷入职业迷茫的学生, 应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 取得他们的信任, 鼓励他们主动讲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及其原因, 并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确认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2.3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指导技能

一般认为,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行为品质。

就专业知识技能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职业指导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心理咨询知识、素质测评知识和规划设计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不断地储备、更新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就人际沟通能力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摒弃高人一等的心理, 不断培养自己的关系建立、倾听和参与等能力, 为学生提供“共情”式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始终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 尊重其人格, 尊重其情绪体验, 尊重其个人选择。

就职业行为品质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服务意识、尊重隐私的人格素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特质, 真正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4 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职业指导工作需要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职业指导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空谈理论, 这样做只能使职业指导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指导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应该尽可能地深入企事业单位, 了解它们对职业的描述、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才能不断地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等进行座谈, 甚至实际参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来强化自己的社会认知;也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高校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些形式, 使职业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3 结束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困惑, 职业指导工作可谓是任重道远。而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职业指导教师, 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以及所指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有必要树立责任意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真正地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

摘要:目前,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困扰不断加深, 加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指导工作能否顺利实现目标。本文着重分析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素养,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田光哲, 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陈炜, 黄跃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吴华贵.试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J].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2, (06) :193-193.

职业行为分析 篇2

绪论

1、职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2、列举职业影响生活的事例。

第一节 职业赋予人生的特殊意义

职业:一般来讲,职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

职业赋予人生的特殊意义:

1职业赋予我们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2职业赋予时间更多的意义; 3职业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 4职业让我们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5职业为实现职业理想搭建了一个平台。

第二节 职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下,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形成的满足人们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样式和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民族性

2、职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所以,现选择一项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 20

3、转变思维方式是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转变思维方式 是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一种是像树一样活着。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人生有意义吗?

2、什么是职业锚?

3、职业性格对职业选择有影响吗?

4、什么是SWOT分析?

第一节 职业生涯概述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其特征有:

1、专业性

2、多样性

3、技术性

4、时代性

5、规范性

职业地位由低到高依次分7各层级:1非熟练体力劳动者 2 半熟练体力劳动者 3 熟练体力劳动者 4 白领工人

5、小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 6专业人士 7 工商业者 认识职业的方法:两种 1 静态资讯

2动态资讯

职业生涯:就是从事职业的经历,指的是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的发展道路。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职业生涯的类型:1外职业生涯 2 内职业生涯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

职业锚三大作用:1 便于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2 便于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角色。3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向那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按时间维度分职业生涯规划有四种类型: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人生规划。

/ 20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 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人生梦想。2 有利于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合理定位。3 有利于确定职业目标,开发自身潜能。

第二节 职业生涯抉择

职业性格的基本类型:九种:1 变化性 2重复性 3服从性 4独立性 5协作性 6劝服性 7机智型 8自我表现型 9严谨型

按照传统观念将性格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值得注意:绝大部分职业同时与几种性格特点相似,一个人也可能同时具有几种职业性格类型特点。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物质兴趣、精神兴趣、社会兴趣;又可分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兴趣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有趣—乐趣—志趣。志趣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兴趣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的三个方面:1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 2兴趣可以增强职业生涯的适应性 3兴趣影响工作满意感和稳定性。了解《加拿大企业分类词典》11种职业兴趣的特点与相应的职业。

影响人生职业选择的六中价值观:自由行、小康型、支配性、自我实现型、志愿性和技术型。

决定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六中基本的“人格性向”:现实性、研究性、社会性、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性。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特点):1可行性、2清晰性、3适时性、4适应性、5连续性、6长远性、7挑战性

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具体明确的(5W1H)、能够衡量、可以到达、平衡关

/ 20

联设定期限

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S、W代表企业内部因素,O、T代表企业外部因素)

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基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两种选择:一是努力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提高自身技能,二是放弃那些对自己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2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3提纲式的列出今后5年内自己的职业目标;4提纲式的列出一份今后5年的职业行动计划。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1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2评估职业机会,知己知彼;3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4终生学习,高效行动;5与时俱进林,灵活调整

第二章

塑造职业形象

1、什么是职业形象?职业形象影响我们的职业前途吗?职业形象的重要性是什么?

2、优雅的职业体态包括那些基本要素?

3、在社交场合,仪容仪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在工作场合,如何装扮自己?

5、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当如何规范自己的着装?

第一节 职业形象概述

形象: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

职业形象:是指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反映你的个性、形象以及公众面貌所树立起来的印象。

人的形象除了外在 +形象,更重要的是内在形象,通过内在形象的修炼能大大弥补外在形象的缺憾,让整个形象焕发光彩。

/ 20

初次见面第一印象:55%来自外表,38%来自仪态,7%来自简单的交谈。影响印象形成的四大心理因素:1首因效应(又叫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2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社会定型)、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4投射效应。

职业形象的重要性:1塑造和维护个人的职业形象,会给初次见面的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2个人的职业形象不是个人性的,他承担着对一个组织的印象;3个人的职业形象是良好的沟通工具;4个人的职业形象很大情况下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优雅的职业体态

优雅的职业体态包括:1微笑与眼神、2优雅的体资:站姿、坐姿、蹲姿、走姿。几种重要的手势:垂放、持物、递物和接物。常用的手势礼仪:横摆式、曲臂式、斜臂式

使用手势的禁忌:1忌用手指指向别人、2忌头枕双手、3忌手插口袋、4忌抓耳挠腮,抚弄身体、5忌在公共场合频打响指.第三节 美丽的职业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包括人的面部、头发、手部等,是个人仪表美的。社交场合仪容美的要求:1自然、2协调、3美观.仪容的清洁包括:面容清洁、口腔清洁、头发清洁、鼻子清洁手的清洁身体的清洁以及胡须的清洁。

几种类型的装扮:1工作妆、2舞会妆、3晚宴妆、4旅游妆。

香水的种类:1微香型香水、2淡香型香水、3清香型香水、4浓香型香水。

第四节 恰当的职业着装

着装的重要性:1出色的着装可以增强个人形象,2出色的着装可以提升个人的整体水平,3出色的着装可以带来不小的收获,4出色的着装等于成功的一半。着装的原则:TOP原则着装应当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协调。1时间原

/ 20

则、2场合原则、3地点原则

女士着装规范:1原则:三不原则(不要太杂、不要太怪、不要太露)、2女士职业套裙要领、3女士职业套裙中衬衫的选择、4女士着装的鞋袜要求

男士着装规范:1原则(三色原则:色系不应超过三种、有领原则、纽扣原则、皮带原则、皮鞋原则);2男士着装三大禁忌;男士佩戴领带注意事项。

第三章

职场礼仪

1、什么是职场礼仪?

2、职场礼仪的原则和特征是什么?

3、职场礼仪的作用有哪些?

4、在职场中,职场人士如何制作和使用名片?

5、在会客时的座次要求都有什么?

6、接听和拨打电话的“5W1H技巧”是什么?

7、中餐设宴及邀请礼仪、宴请程序是怎样的?

8、西餐座次排列的基本规则有哪些?

9、西餐进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一节 职业礼仪概述

礼仪: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社会统治集团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介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流的工具;是一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职场礼仪的原则: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诚信原则、4自律原则、5宽容原则、6遵守原则。

职场礼仪的特征:1时代性、2地域性、3通用性、4多样性。

/ 20

职场礼仪的作用:一从团体角度来看:1职场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2职场礼仪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二是从个人角度来看:1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2有利于培养优美的仪表风度;3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职场人际关系;4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

第二节 职场名片及座次礼仪

名片礼仪

1名片的制作和使用;

2名片的分类:企业名片、私人名片(个人名片和社交名片);

3名片的交换:如何索取名片;递送名片的礼仪要求;递送名片的顺序: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由尊而卑,由近而远,顺时针方向。座次礼仪三项基本原则:

内外有别原则:一家人时老人先坐;正规场合时需安排座次。

中外有别原则:职场礼仪分为国际、政务、公务、商务、社交、服务等不同礼仪,有不同规范。中国以左为上,国际惯例以右为上,由于商务礼与国际接轨,也以右为上。

遵守成规原则:1行路:二人并行时:内为尊;多人并行时:中间为尊;纵向单排时:前面为尊。2上楼梯:一般女士先走;特殊情况男士先走。3乘坐电梯:有人值守时陪同着后进后出;无人驾驶电梯陪同着先进后出。4会客室的座次:有四种基本方式:一是相对式,以门面为上,以右为上。二是并列式,以右为上,以远为上。三是居中式,居中为上。四是主席式,一般由主任面对们而坐。五是自由式,不分主次,不讲位次。

第三节 职场电话礼仪

电话礼仪:KISS原则即简明扼要:1通话内容简洁明了,2通话时间宁短勿长(遵守“三分钟原则”)

/ 20

接通和拨打电话的“5W1H”技巧:

接电话的礼仪:1铃声不过“三”的原则,2规范的问候语,3要找的人不在或不能接电话事的处理(1礼貌应对错误电话,2在对方挂电话后在挂电话。)

打电话的礼仪:1确定合适的时间,2开头很重要,3通话尽量简明扼要(当你找的人不在时的应对技巧:1直接结束通话;2请教对方联系的时间或其他可能的联系方式;3请求留言),4接打电话禁忌用语。

第四节 职场餐饮礼仪

一、中餐礼仪:

1中餐宴请类型:宴会、便宴、家宴、工作餐。2中餐设宴及邀请礼仪:

3中餐的席位排列(桌次排列:两桌时遵循以有为尊左为卑;离门以远为上,近为下的原则。三桌或以上遵循:一门定位以右为尊,中间为大,以远为上的原则。位次排列:只要遵循以下方法门面为上,右高左低,中间为尊,观景为佳,临墙为好。中餐的餐具:杯、筷、匙、盘、碗、湿毛巾等的作用及用法。)。4中餐宴请程序:迎宾—引导入席—致辞祝酒—用餐—送别。

5中餐赴宴礼仪:应邀要尽早回复—恰当的修饰仪容、仪表—按时出席宴请活动—席上礼规—席间敬酒—席间谈话—退席。

6中餐的禁忌:1举止文明。2当主人起身敬酒时,应停止进餐,认真倾听。3吃食物时,不要将汤水、渣沫溅到他人身上。4宴会上严禁随地吐痰、扔烟头;应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5如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物,不可直接吐出。6就餐过程中,不宜吸烟。7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盛汤或选取其他食物。

二、西餐礼仪:

1西餐基本特点:以面包为主食,要用刀叉进食,多用长形桌台进餐。2进入餐厅的礼仪:

/ 20

3西餐座次排列:女士优先,恭敬主宾,以右为尊,距离定位,门面为上,交叉排列。(长桌:一是男女主人分别坐于长桌两端;二是男女主人对坐于长桌横面的中央,其他男女宾相间入座。方桌:四面人数相等,男、女主人与男、女主宾对面而坐,所有人都与自己的配偶或恋人坐成斜对角。)

3西餐的菜序:开胃菜—面包—汤—主菜(分令热两种;两道主菜一是鱼菜,二是肉菜)—点心—甜品—水果—热饮(正规的是红茶或黑咖啡)。4西餐的餐具:摆放;使用方法等

5西餐进餐的质疑事项:1喝汤 2吃鱼或吃肉 3餐桌上的佐料 4喝酒的讲究 5交谈艺术 6吃西餐的坐姿。

第四章

恪守职业道德

1、什么是道德?道德与我们人生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职业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和规范?

4、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成就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人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追求的一种满意生活,是人的合理性(善的)目的自由实现时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在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基础上人们所拥有的愉悦的心理状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有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社会现象。(P115下)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20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道德的产生:道德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1道德产生于人们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2道德源于人们对善的认识有所提高以及追求善的自觉性;3道德源于人类对人的精神世界认识的提高和信赖;4道德源于人类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基本共识。

道德调整的关系:首先,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道德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道德调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通性;第四,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道德具有实践性。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第一,道德的认识功能;第二,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调节的主要关系包括;公私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第三,道德的服务功能;第四,道德的教育导向功能。职业道德的特征:1行业性、2实践性、3继承性、4多样性。

职业道德的作用:1 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首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其次,社会道德为各种职业规范提供依据。2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相互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有所不同;其次,社会道德是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发展;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在具体的职业领域形成和发

/ 20

展;第三,二者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

第二节 职业道德成就事业

东西方职业道德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把法律道德化,西方则把道德法律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演讲。

我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P124-125有5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P125有3点)

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最基本层次:对普通劳动者的一般要求。最高层次: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内涵: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P126)集体主义原则:(P127四个方面)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P128四点)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五爱”: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P129-130四点)爱岗敬业的表现:(P130两点)

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其含义是,三方面,首先,领导就是服务。其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最后,每个人既有权享受他人的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

/ 20

他人服务的义务。

服务群众作用:(P134四点)奉献社会的要点:P135-136三点 奉献社会的作用:P136三点

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二是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等需要的满足;三是人的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奉献社会应做到四点:P136-137

第三节 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总和。特制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指文化的精神追求;二是该文化所倡导的日常行为习惯。文化有三个表现层面:一是指文化的精神诉求,是文化的软实力;二是指文化的制度要求,是文化的巧实力;三是指文化的物质表现,是文化的硬实力。

文化的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的兼容性;三是文化的快速衰亡性。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P138有四点)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长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文本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影响力:P138 企业文化的功能:P138-139四点、企业文化的构成:

表层的物质文化,称企业的“硬文化”;它是看得见的。厂容、厂貌、机械设备、12 / 20

产品造型、外观、质量、文体活动、企业形象塑造等。

中间层的制度文化;领导体制、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作风,礼仪等

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企业软文化”:行为规范、价值观企业发展目标、企业使命、职业道德、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见课本(P138-141 八条)企业文化的基础是:职业道德(P142 四条)

第五章

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2、职业发展中应具备的素养有哪些?

3、职业技能如何提升?

4、如何让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一节 职业素养的新形势——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1996年,西方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定义为:建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崭新特点:P146-147 四点

“灰领”: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P147-150 五点。

知识经济额兴起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P148-149 六点

第二节 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

素养、修养、素质:“素养”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亦指平常的修养,它有两方面

/ 20

含义:一是指人们在举止、仪表、礼貌、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锻炼;二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造诣和水平。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职业素养的特征:P152-1535个特征,1专业性,2稳定性3内在性4整体性5发展性。职业素养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职业素养是企业、单位和部门评价员工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核心和关键,专业素质则会锦上添花。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P154 第二段。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信念:P154 职业信念:P154 职业知识技能:P154 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6点:1职业道德、2职业意识、3职业技能、4职业精神、5职业尊严、6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1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忠心不二;3乐于服务,热情周到;4勤于业务,精益求精。

职业意识也叫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有具体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因素影响。

职业意识的具体表现:1职业形象意识,2责任意识,3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表现在新颖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4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四个方面。团队意识对员工的要求:P160中

/ 20

间)

职业精神:含义:P161;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有哪些重大影响:P161;特征:P161-162 职业尊严含义:P162 职业尊严意义:3点P163 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核心能力(又叫关键能力,普通能力,跨职业能力,可携带能力)。核心能力的特征:2点P164.核心能力的内容:八项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第四节 职业技能

知识、技能、能力三者的关系: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职业技能含义: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或经验顺利完成某种职业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职业技能特点:1时代性,2专业性 3层次性 4综合性。P166 职业技能分类:P167 国家职业标准:P167 职业技能作用:四点P167。职业技能构成要素:五点P169-172 职业技能培养:三点P172-173

第五节 职业素养的提升

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三点,P174 职业素养的培养:四个方面,P175-176

/ 20

第六章

遵守法律法规

1、职业发展中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是什么?

2、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第一节 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

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中共党史上尚属首次。

法律素养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崇敬、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

我国国民法律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1法律知识少,2规则意识差,3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职业发展中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

培养公民法律素养的途径及方法:1创造适于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主要指法治自身状况)。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3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4强化全社会公民的具体的法律观念(首先,权力观。其次,契约观。最后,正确的诉讼观)。

第二节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9各方面。P185

/ 20

《宪法》赋予公民的义务:8各方面。P186 权利和义务的四个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3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涉及的法律法规

适用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公务员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

另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职业生涯中最主要的法律。

我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三点P188.劳动是公民的权利:三点P188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四点P189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三点P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4点P189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总则第三条规定了7条权利;4条义务。P190-191 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了9条义务;第十三条规定了8条权利

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劳动争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P191

/ 20

公务员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1申诉,2控告,3仲裁,4诉讼。P192 第七章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做合格公民

1、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

2、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

第一节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P196 社会主义道德层次体系:P196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存在多层次的愿因:两点。P197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到四点。P197-198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必须做到三点。P198-199 社会主义道德的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从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炼成四个规范: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社会公共道德规范,3职业道德规范,4家庭美德规范。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P200-202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它的使用范围: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一,文明礼貌,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三,爱护公物,四,保护环境,五,遵纪守法。

“五爱”:的内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四有”的内容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届委员会讨论组时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P204

第二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6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的3个层面: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四点P2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五点 P207 “中国梦”:习近平阐述“中国梦”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中国梦”的概念。核心目标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现代化,2049

/ 20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逐步并最终实现中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中国梦从业者应该做到四点:P208-209 五种崇高的情感:P209。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

第三节 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劳动者

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劳动者应做到五点:P210-213

职业行为分析 篇3

一、职业活动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是在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本文选择服务类专业和加工制造类专业作为比较的参照对象,比较要素一是职业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二是职业活动的活动方式。

(一)基本构成要素的比较

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包括活动行为的实施者(从业者)与被实施者(工作对象),以及除了这两个要素之外的存在条件。无论是服务类专业、加工制造类专业,还是民族文化专业,所对应职业活动的实施者都是人(从业者),但实施对象不一。因此基本构成要素的比较是被实施的工作对象的比较。

服务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对象是“顾客”,其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拉夫朗克(Christopher Lovelock)指出服务类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主要有四类:人体、人的精神、物品或其他实体财产、无形财产。美容、美发、护理等职业活动主要指向顾客的人体及人的精神,物流、物业、汽车维护等职业活动主要指向顾客的实体财产,法律服务、银行职员等岗位的职业活动则指向顾客的无形财产。服务类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不仅包括个体顾客,同样包括企业顾客,但企业顾客的需求一般限于财产层面。

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工作对象是有形物品,有两层含义,一是半成品,二是成品。半成品意味着其制造过程中的职业活动是某一特定工序或工艺;成品意味着其制造过程中的职业活动是所有工序或工艺。加工制造类专业所对应职业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很简单,只包含了“人”与“物”的要素,且“人”直接作用于“物”。无论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有规范严格的技术标准,从业者的职业活动受限于这一技术标准,也就是说,技术标准是其职业活动的根本依据。

民族文化专业的实施对象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独立的有形物品,如宜兴的紫砂陶作品、黑龙江的鱼皮画、上海的老凤祥首饰、扬州的漆器等,其中绝大多数是手工技艺;另一种是依附于从业者本体的某种呈现,或形或声或二者兼有,如京剧表演、相声、河北梆子表演、锡剧等。不同于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是,其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源于规范要求,但同时必须超越规范要求,有着基于规范基础的不同于他人的创新;不同于服务类专业的是,从业者的职业活动受到客户需求的影响,但同时要有独立的思想,不只为迎合需求而存在。

(二)工作任务的比较

要比较服务类专业、加工制造类专业和民族文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的异同,要以其基本单元——工作任务为分析对象进行微观分析,围绕任务内容、工作策略(方法)、任务结果、结果评价四个维度进行。

我们无法进行具体内容的比较,姑且假定这是一个黑箱,黑箱的两端是职业活动的构成要素。尽管职业活动的实施对象或有不同,但最终的接受者还是顾客。因此,我们把顾客对任务内容的影响作为比较的衡量指标。服务类职业活动的实施对象是顾客,顾客是过程的参与者,而且工作任务的内容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展开的。如美容护肤类的工作任务,是根据顾客不同的护肤要求进行调整的。由此可见,顾客将全程参与服务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其工作任务内容将因顾客具体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体现较强的个人性或个案性。加工制造类职业活动的实施对象是有形物体(成品或半成品),顾客一般不参与过程之中。顾客不可能去关注产品的某道工序或某个工艺,他关注的是零件成品、部件成品或者完整的设备能否正常使用。相反,加工制造业一般都会强调产品的互换性、通用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因此其职业活动往往是一种标准化生产。一旦产品设计成型,制造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内容是不会因顾客的意见而进行调整的;民族文化专业比较复杂,工作任务的内容既受到顾客的影响,又有从业者独立的创意。

在任务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以“从业者―顾客”为职业活动的最终模式,比较顾客在任务内容中的参与度或者影响力。这样比较的视角是由终端向前看的。如果选择从始端往后看,我们看到的是从业者以及他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尽管三类专业职业活动的实施者是从业者,但由于顾客的参与度或者影响力不同,从业者完成任务的策略也不同。服务类职业岗位的工作策略就是服务因人而异,方案因需而变;加工制造类职业活动的工作策略是按照预设的工艺方案进行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至于民族文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还是新手的从业者更多地受到客户的影响,成为专家的从业者将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创意。

从任务结果来看,服务类职业活动以满足顾客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管理需求为主要目的,其结果通常没有“物”的产出或变更,但可能存在“量”的变化,如投资管理,顾客——投资者的资金因操作者的工作任务而发生了数量的变化;加工制造类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结果是一个有形之物,是对有形之物的性状产生了改变,如药物制剂不仅其形状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更了功能属性;民族文化专业的职业活动,其结果是物或依附于从业者本体的某种呈现。

结果评价,也就是对工作任务的产品品质的衡量。服务类职业活动的评价往往取决于顾客的主观感受,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顾客的知识、经验、动机乃至信用都会影响到工作结果的评价;加工制造类职业活动有规范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工作结果的评价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民族文化专业所对应职业活动既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同时还受到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群体习惯文化的影响,因此其结果评价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二、职业能力的特征

英语中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词是“Competence”,其准确的译义为“任务胜任力”。“任务”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胜任”是个体能够把“任务”做到的某种状态。因此,“职业能力”实际上描述了个体在具体的情景条件下能够让事物达到的某种状态。对于职业能力基本要素的构成,不同学派在描述时的侧重点不一致。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理论认为职业能力包含了“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结构学派认为职业能力包含了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以及技能等要素;过程学派则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

借鉴上述理论,以及根据前文对服务类、加工制造类、民族文化类职业活动的研究,笔者保留“态度”作为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将“技能”分解为“智力技能”“动作技能”,并根据社会交往的需要,增设“言语信息”,根据紫砂陶艺的独特性,增设“空间感觉”。此表以皮肤护理、药物制剂、紫砂壶设计与制作三个工作任务为例,对其职业能力中表述出来的动词、名词按照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空间感觉和态度等五个要素进行归类。

(一)言语信息的比较

服务类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分析中有“引导”“咨询”“引领”等词,均反映出服务类职业对从业人员言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加工制造类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分析中未见有与顾客言语信息的交流要求;紫砂陶艺在其职业能力分析中有“表达(意图)”,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图纸表达设计意图,二是向顾客(中间商、经纪人)表达设计意图,以求共识。从对表达的要求来看,沟通的信息集中于“设计”,与服务类职业活动相比,信息量较为狭窄,沟通频率也比较低,故其言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高,明显低于服务类职业的要求。

(二)智力技能的比较

皮肤护理中智力技能涉及的名词是“皮肤类型”“疗程”“产品”“仪器”等,因为顾客“皮肤类型”的多样性,则伴随的“疗程”“产品”“仪器”等也随之而变化,因此,从业者需要“判断”“安排”“选择”“咨询”,对其智力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固体制剂生产中智力技能涉及的名词是“质量标准”“剂型”“资料”和“药典”等,这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资料,一般是固定化、标准化的职业知识,从业者需要通过“知晓”“阅读”和“查阅”等,将这些固定化、标准化的职业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工作任务中去,这种智力技能要完成的是职业知识到工作任务的迁移;而紫砂陶艺中智力技能涉及的名词是“意图”“泥料”“工具”“方案”“方式”等,如果从业者的“设计意图”或者顾客的“需求意图”发生变化,则“泥料”“工具”“方案”“方式”等也随之调整,从业者需求“分析”“了解”“选择”“确定”等,同样对其智力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达到智力技能的要求,从业者的发展需要过程的积累。

(三)动作技能的比较

固体制剂生产中动作技能涉及的动词是“操作”“填写”“制备”等,其动作技能并不多,但对于需要量产的制造类职业而言,对动作技能的要求是熟练,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形成产品数量;皮肤护理中动作技能涉及动词的数量约是固体制剂生产的三倍,这反映出服务类职业的动作技能具有即时多变性,需要因人而异、因需而变;紫砂陶艺的动作技能也并不多,其全手工技艺也是相对固定的动作,动作技能是实现设计意图甚至表达个人意境的基础。

(四)态度的要求

这里的态度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及规范要求。从表中可以观察得到,与态度相关的动作行为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构成要素存在重合。例如紫砂陶艺的“整口”“抛光”“卫生”等动作既体现了行业规范的要求,又是必要的动作技能。这实际上反映出态度作为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在具体的工作行为之中,是通过具体的工作行为来凸显的。这对我们的启迪是,只有融合与践行,才是职业教育德育的改革取向。

(五)空间感觉的要求

空间感觉这一栏是紫砂陶艺独有的。职业能力中描述空间感觉的诸如“造型”“图案”“美学原理”“装饰手法”等名词,显然不是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等构成要素,也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技能。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对于工艺美术而言最关键的、最有价值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造型”“图案”“美学原理”“装饰手法”等可以复制、可以传播,但在具体设计和实际制作中的选择、创新,却来自于每一个从业者(或顾客)自己的空间感觉。而且这个空间感觉需要个体在实践中去感悟、强化。正是空间感觉的千人千面,才有紫砂陶艺的独特和变化,也正是空间感觉的可感悟、可强化,才有工艺美术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不同的民族文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不同,其职业能力的侧重也不一样。对于紫砂陶艺等具有立体特征的工艺美术,空间感觉是其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杨柳青年画等平面特征的工艺美术,可能关注的是从业者的装饰感觉,重在色彩与线条的变化;而对于京剧、河北梆子、中国舞等依附于从业者本体表演的民族文化,则关注从业者本身的韵律感觉等。除此之外,对于民族文化专业,还有特殊的不能通过理性的职业能力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即“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而这正是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所在,也是民族文化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精彩之处。

职业行为分析 篇4

1 药学职业分类

依据《大典》, 药学职业分类见表1。由表1可知, 药学职业岗位覆盖范围较广, 除职业大类的第三、第七、第八大类外, 其他大类均有分布 (共8大类) 。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知识产权部门、高校或中职学校、药物研究院 (或研究所) 、医院药学部门、制药企业、药品批发或零售企业、中药材种植企业、食品药品检验所等。

2 药学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分类未体现药学专业的特殊性

《大典》的职业分类未体现药学专业的特殊性。例如, 医药代表只能纳为《大典》职业细类中的营销师, 属于全国统考职业。但显然, 销售药品需要专业知识, 普通商品销售与药品销售间存在很大差异。业内达成的共识认为, 一个合格的医药代表至少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掌握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及相关新药知识;二是要深刻理解和遵守药品推广行为中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再如, 药学研究人员只能纳为职业细类中的医学研究人员, 而QA专员、学术经理 (或产品经理) 、临床监察员 (或临床专员) 按照《大典》的分类方法, 无法纳入任何职业。

2.2 药学职业分类未及时更新

现行的《大典》于1999年颁布, 将我国社会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 1 838个细类。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企业质量受权人、临床药师等近年来出现的新职业, 并不在《大典》药学职业分类中。2011年, 广东省作为全国试点省率先启动了质量受权人制度, 质量受权人是指具有相应资格技术和工作经验, 经药品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 并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全面负责药品质量管理的关键人员。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 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等生产的核心技术, 药品质量的好坏、疗效的高低, 关键在炮制。目前中药材真伪鉴别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 使药材质量大打折扣。因此, 中药炮制、中药鉴定对中药质量影响较大。但高水平中药鉴别人才并不多, 近年来社会对中药炮制师、中药鉴定师的需求增加, 但《大典》里尚未有上述职业。

2.3 药学职业标准缺乏

国家陆续颁布的职业标准有5个分册, 其中, 药学职业标准颁布及修订时间见表2。由表2可知, 仅有7个药学职业颁布了职业标准, 其他职业标准缺乏, 直接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途径不明确。

2.4 药学职业分类未与国际接轨

医药代表资格认证制度早就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 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 虽然名称不完全一样, 但它们都是医药代表资格认证相关制度, 有的历史较长, 认证体系较完善[2]。2006年,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 率先在会员公司实施医药代表资格内部认证项目。在我国《大典》里, 目前还没有医药代表这种职业。

药学咨询师源自美国[3], 经发展, 目前在国外已遍布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社区医院、康复中心等机构。药学咨询师为患者提供药品相关信息, 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用药管理系统, 实现个性化的用药、健康状况评估。2007年, 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和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联合设立药学咨询师考评专业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学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评鉴定工作。而在我国《大典》里, 同样没有药学咨询师这种职业。

摘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对药学专业就业岗位进行分类, 分析目前药学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旨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药学,职业分类,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EB/OL].http://ms.nvq.net.cn, 2014-02-10.

[2]张旭.医药代表资格认证的价值[N].中国医药报, 2009-10-09.

职业行为分析 篇5

在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的前三项依次是社会性,事业型,常规性,都在说明我是一个喜欢与人打交道,善于领会和理解别人,我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健谈乐观,有活力。我热情洋溢,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想象,灵活,自然不做作,做事喜欢有明确具体的计划,遵守规则,严谨细心。在气质类型测试中得出,我属于多血+粘液+抑郁质混合型。(注:多血质适合于做新闻,管理,驾驶,服务工作;粘液质适合做法官,播音员,会计,工程师等工作,抑郁质适合做文字处理,排版,保管员,艺术工作等)

职业兴趣:

职业行为分析 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素质与能力;现状分析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A.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

一些会计人员对于法律、法规、会计政策及税收政策掌握不全面,造成会计处理混乱和会计工作失误。轰动全世界的“安然”事件让我们看到国际上“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所谓的安达信素质。所以说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

B.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与我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不相称

前不久我们对全市的会计人员学历水平和工作水平进行了实际调查。前者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6456人中,虽说最高点是大专学历,说明近年来,我国会计大专学历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大专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明显偏多。后者的调查结果是在同样的6456人中,中高级职称偏少,初级职称人数居多,而既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又能参与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明显偏少。

C.会计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会计师行业是刚刚起步还处在成长发育期,而加入WTO,我国逐渐取消对国际会计机构的业务方面、国外从业人员、规模方面的限制,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竞争机会和权利。对于这些冲击,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以应变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财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条件

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法则的贯彻执行,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力,以致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近年来屡见不鲜。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一个重要课题,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怎样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下的会计人员,应具备道德良好、知识立体、内外协调、勇于创新四方面的素质。

A.良好的道德素质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四种素质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B.立体的经济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本。会计这一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更是要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了解会计法、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的经济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C.内外协调的能力

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会计人员要与基层单位打交道,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D.不断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在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会计计量的模式、会计假设、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实务的操作等方面,都需要跟上经济变革的步伐。反过来讲,会计工作的创新也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效率的增长。

3.我市会计人员现状和所处的会计环境

A.组织内部的因素

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我们就这个问题对我市鹤煤集团进行了调查。据统计,这个集团现有职工83181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有306人。其中正规大专院校毕业的不足70人。人员余缺并存,一方面高端人才进不来,另一方面学历低、素质差的又退不下来,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展不力。近两年虽加大了新准则、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力度,但从根本上说,会计人员的学习是相当被动的,其效果不明显。

单位负责人的问题。时下的许多事业单位都还是中央、省、市的事业单位建制,每个单位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履行著各自的职责,但是,每个事业单位又都存在着事业费投资不足的现实问题。单位财会人员的配备,从人际关系方面考虑的多一点,从工作方面就考虑的少一点,单位领导也体会不到财务管理的用处,更谈不上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实施管理。

B.组织外部的因素

会计环境的自身问题是,旧的会计规范亟需更新,而新的相关法规制度等尚处于建立健全之中,会计规范中难免会出现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4.培养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途径

A.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

财务人员应培养自觉学习财政法律、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做到知法守法,坚持原则。单位应注重培养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能力,使会计人员在工作及时更正差错,阶段性总结自己的工作业绩,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B.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的培育激励机制

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必将为振兴地方经济带来无限的机遇,也为我们的财会人员带来更多的新课题。所以,要想实现地方经济的振兴,完成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的转变,使人才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与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匹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增强人力资源的活力和竞争力。

C.采取多种形式,挖掘潜力,做好现有人才的教育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只有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才能掌握更新的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聘请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开展技术咨询活动。

D.大胆使用,合理配置,提高财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内部人才使用培养是每个单位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较之人才引进有诸多优势:一是了解单位情况,与同事熟悉,没有磨合期;二是实践经验丰富;三是人才成本低;四是通过内部使用培养还能减轻本单位就业压力。

职业行为分析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1.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涵义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做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称之这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这是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达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所说的“养”, 本意是培养性情或陶冶情操。“养成”连用, 是指人们自觉学习、磨练、培养和陶冶性情, 达到良好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功夫。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更加突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业者按照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二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我修养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1.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可以使从来者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需要, 促进行业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我们处在讲人权、讲人性、以人为本的春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在职业上是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则决定着他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2]要使职业道德规范为从业人员所认识和实践, 并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 成为个人职业道德行为中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锻炼来实现。养成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那么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该如何养成呢?

2.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3]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即自觉的行为。

一是从小事做起, 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二是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一个从业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职业技能, 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才能有用武之地,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知识和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亲自体会专业和行业具体而又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 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 其次,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

2.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成才的基础, 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二是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2.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 生活和各种实践中, 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2.4.1 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5]

内省即内心的检讨和自我评价,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 经常会发生一定的道德要求同个人主观需要、动机和兴趣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靠从业人员自身的思想斗争, 即“内省”来解决。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依据道德要求和规范不断评价自我言行, 进行自我反省,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 善于认识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 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扬长避短,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4.2 学习榜样, 努力做到“慎独”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 非有不可。不然, 你的思想就会生锈, 就会受到腐蚀”。[6]他是这样说的, 终生也是这样做的。青年学生应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 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提倡“慎独”是重在自律, 即在道德上自我约束。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5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 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途径。

2.5.1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的信念

“内化”是指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 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 也是人们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 才有坚定性和永久性。

2.5.2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外化”是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职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学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做一个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有职业道德的人。

总之,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在学习生活中, 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要坚持参加各种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

职业行为分析 篇8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以我校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在岗位一线、工作半年以上且自愿参与调查的教师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71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6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3.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量工具

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编制的“Maslach枯竭问卷-教育版 (MBI-ES) ”的内容作为问卷的主要内容。MBI-ES问卷包含3个维度, 其中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 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疲惫不堪, 精力丧失;去个性化又称“人格解体”, 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 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效能感的评价, 更多地反映了职业倦怠中与人格相关的特质。MBI-ES问卷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 是教育领域使用较广泛的工具。另外, 从多元文化角度看,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关系”的民族, 社会支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正常生活。现将这些项目随机排序, 形成适用于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 力求更全面地了解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使人们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 对“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计1、2、3、4分。3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 不相加, 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越高, 同时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越低, 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由于职业倦怠是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职业效能为主要特征的多侧面心理结构, 被试个体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超过其临界值而呈现出倦怠, 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上的必然倦怠。因此, 仅就单一因素检测结果很难准确判定个体的综合倦怠状况, 基于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测试标准应更为合理。

1.3 施测方法

由本课题组成员进行个别施测, 施测没有时间限制。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采取无记名的方式, 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真实作答即可。

1.4 统计学处理

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 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我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教师职业倦怠的统一判断标准和常模, 因此本研究借鉴赵玉芳等人的做法, 将教师职业倦怠在各维度的平均分与项目分的中位数做比较, 以此来衡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本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 2.5为中位数。结果表明, 我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得分略高于中位数, 程度较高;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程度较低;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中位数, 说明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感, 见表2。

2.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3)

为了方便比较, 本次调查将教师的工作年限分为0.5~5年、6~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5个阶段。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 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得分在11~20年这个阶段达到最高峰, 以后呈现回落趋势。个人成就感在11~20年这个阶段得分最低。所以11~20年这个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 这个群体属于我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2.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4)

在情绪衰竭方面, 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明显低于女性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女教师强。当面临压力时, 男教师表现出比女教师更强的承受力, 因而工作与生活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要比女教师高。在去个性化方面, 男教师的去个性化特征明显比女教师弱 (P<0.05) , 说明男教师对工作的兴趣要高于女教师。而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男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女教师 (P<0.05) , 说明男教师从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要高于女教师。

2.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5)

中级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均高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在个人成就感方面, 中级职称教师得分低于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 (P<0.05) 。这说明我校中级职称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 分析

3.1 整体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但表现有所不同, 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平均分超过中位数, 程度较高。说明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压力较大, 引起的情绪反应也较强烈, 个体情感资源的耗竭情况较严重。去个性化得分低于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 个体人格特质尚可。个人成就感得分超过中位数, 说明我校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3.2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工作11~2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得分最高, 个人成就感得分最低, 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工作11~20年的教师年龄多在35~40岁之间, 处于青年与中年的交替阶段, 具有比较敏感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处于个人职业发展、抚养子女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教学工作量大, 除常规理论教学外, 还有实训、实验教学和升学辅导等, 体力、精力消耗严重。在工作中, 虽然教学技能日渐熟练, 但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相比, 往往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新鲜感和热情。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情绪衰竭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 工作11~20年的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逐年增加, 易产生代沟;随任教时间的增加, 教师与外界接触减少, 加之中职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 师生交流出现障碍。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去个性化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任教伊始, 教师在潜意识中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化的、较高的价值标准, 在工作中很努力, 希望通过工作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 随着任教时间的增加, 他们开始面临种种现实状况, 例如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 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力不从心, 产生挫折感, 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这可能是这一教龄段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应将11~20年教龄的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工作21~30年及30年以上的教师情绪衰竭及去个性化都有所回落, 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来自家庭的压力减小, 人生阅历逐渐增加, 子女的年纪与学生年龄接近, 对学生变得宽容、理解, 师生交流变得容易。由于工作时间长, 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情绪稳定、责任感更强烈, 所以个人成就感也较强。这个教师群体相对不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

3.3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要高于男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给女性教师更多施展才华机会的同时, 也给她们带来了压力, 往往要面临比男性教师更多的挑战, 生活、工作中的多重角色需要她们更好地兼顾。我校女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5%, 学校对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较大关注。

3.4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结果分析

我校中级职称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要比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严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级职称教师心理不平衡有一定关系。由于受职称比例的限制, 我校不少高年资中级职称教师无法取得高级职称, 他们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承担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承担班主任工作、承担行政工作、承担教科研工作, 同时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对其学术上的认可可能是他们最为需要的, 而职称又是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无法晋升职称, 使教师处于一种怀才不遇、忧虑苦闷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加剧了教师的焦虑。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以年龄段、性别、职称为界限, 划分教师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的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查和辅导, 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

职业行为分析 篇9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技能竞赛活动, 有效地调动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带动了职业艺术教育向前迈进的步伐。

自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进入国家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大赛的带动下, 各类职业院校也都普遍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活动。各项赛事进行得如火如荼, 各种大赛的竞赛机制也越发变得制度化与规范化, 这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已成为职业院校的办学风向标, 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形成了本质的影响。当然职业艺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大赛的受益者。

2 我国职业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职业艺术教育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专业, 虽取得一些成绩, 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 基本无外乎一个模式:先基础后专业。将学习任务分成三段, 基础段、专业基础段和专业段。基础段基本上就是一年级的所有时间, 在入学第二年便开始转变为专业基础课程, 第三年才真正接触专业课程, 而第三年的第二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问题, 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有半年, 这显然是不够的。

其结果是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断点般的学到一些不连贯的基础知识, 而又在稍纵即逝的大三匆匆的接触了一下专业课, 还没有体会个中滋味便糊里糊涂的被推向社会。到了工作岗位, 知之但不深知, 想用学过的知识, 但又无从下手, 觉得自己竟然是那么没用, 认为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课程真是无用, 对基础设计学习与理解上也有很大的偏差, 后悔没有早些进入企业, 获得锻炼的机会。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正是为混沌中的职业艺术教育指出了明确的当代的教育方向, 混乱中的职业艺术教育对于大赛的解读必不可少。

3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解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一项赛事, 更是作为一种制度而设计, 大赛目的旨在在宏观层面上, 寻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 从而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在中观层面上, 探寻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现代教学制度, 并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在微观层面上, 探索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建立开放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机制。

职业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将仔细分析大赛精神与主旨, 从而分析出当代职业艺术教育教育教学的新型机制与体制、与其他专业共同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解读职业技能大赛, 催生职业艺术教育产教结合新改革

如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其成果已被各界人士共同认可:大赛倡导的理念, 是企业所需要的;赛项的选择, 是新技术应用的体现;赛场设计和比赛要求, 更多地融入了企业文化。这种赛事导向, 有助于催生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新体制, 也为职业艺术教育寻求到新体制。

3.1.1 推动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

近几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事, 已成为职业院校的最新教学成果之间的比拼。获奖成果表明, 完成任务的关键是在赛项中的诸多综合能力的共同运用。这一结果表明, 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它能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有效、更加紧密的结合,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贵在运用多元的教育学的模式, 使技能与理论完成有机的融合, 将技能采用相应的、不同的方式给与输出, 这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 并使各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各放异彩, 各显其能。

恰巧这也充分的体现了职业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艺术的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这种模式上的偶合更应该造就职业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犹鱼得水的优势地位。所以职业艺术教育更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A、线形传统主题教学模式。

在职业艺术教育中主题式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主题思想为主, 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这种教学模式系统而规律, 线索明显。他将教学重点串成一条线状的知识链, 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在链中寻找自身的技能缺失。提高自己已有的技术能力并按线索找到新的技术方法加以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包含理论知识、认知方法、技术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 他是一套完整学习和研究过程。这种模式为培养职业艺术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点化项目式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职业艺术教育的课堂中已不陌生, 项目式教学模式旨在将现实项目课堂化, 将实际案例以承接项目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与项目直接接触, 通过实践练习了解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的所有工作程序。除去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同时也加强了外围能力的训练, 比如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对项目组织与实施的能力等。再深一步,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由企业人员将现有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将项目进行拆分、细化, 使学生逐个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 在熟悉每个工作环节后, 再分析这个工作环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这是一种细化到每一个点的知识能力的培养,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还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模拟现实环境式教学模式。

模拟现实环境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今后工作服务的岗位提前拿到学校中来进行亲身体验。并且真实岗位能够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 是学生迅速定位自己, 找到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这对学校也有一定的要求, 学校需要模拟社会的企业建立一个真实的从业环境, 根据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岗位, 从硬件上也应配备与企业相当的硬件设施。建立模拟真实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在工作过程中学习, 学习与实习同步, 牢固建立在校学习与社会岗位对接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无论从岗位技能能力上, 还是在心理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上都不会有过大的鸿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高效并直接的完成了学校-社会之间的平稳过渡。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体系,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在学校看来力不从心的地方, 这种模式的考核必须以市场效益作为最终评价, 所以就更加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3.1.2 促进了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新型教学方式改革

纵观技能大赛的成果, 我们能够体会到大赛的开放性、真实性和参与性, 这种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比赛规则强调它的协作精神。并且在赛项中我们还能鲜明的感觉到“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这些感受得到了与赛师生一致认同, 同时教师们也体会到:必须以真实工作情境载体, 改革传统教授方法与被动学习方式, 开展教学活动。必须以岗位能力为目标, 把职业素质放在第一位, 强调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A.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 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学习。

教育方法的改革已是老生常谈, 新型启发式教学将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要有较强目的性与引导性, 并非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是强调教师的思维高度与行业眼光。如何用启发的办法将技能知识点向学生传递。职业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 启发的办法可以使学生发挥更加超越自我的想象力, 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改变学生的学法,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这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应以现代化教学设施为依托,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拓展学生视野, 使学生对专业感兴趣, 找到信心从而对艺术专业的技术知识与能力点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了学生创造能力, 做到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

B.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提高职业素质。

a) 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

职业教育是培养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操作, 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在面临真实的工作岗位时可以适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仅限于对专业技巧的借鉴和形式上的模仿, 理论不能充分指导实践, 或是理论脱离实践。职业艺术教育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 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的方向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过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职业艺术教育中, 真实的职场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教育如果能够做到学生毕业不需要企业培训, 就可以轻易将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应用在职场上, 那我们的职业艺术教育就达到了它真正的目的。

b) 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应完成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艺术教育包括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指专业性素养, 另一方指非专业的职业素养。

专业性的职业素养即从业的基本能力, 如:艺术设计的能力、工艺技术的了解程度, 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感知, 也就是文化内涵。语言表达与生活感悟都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文化也是艺术设计之根本, 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技术方法与工艺是表达艺术的手段, 包括制作工艺的技术和技巧以及相关材料的认知等。艺术设计的专业能力说到底应是将设计设想转化为可实用的物品的能力“……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 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 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 艺术家和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这是上个世纪“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目的。他追求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同时也追求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以上所综的这些都是艺术设计专业从业的专业基础, 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本专业岗位的发展。

非专业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这些不是专属于职业艺术教育所特有的, 但却是职业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非专业的职业素养是进入职业岗位最基本的一项要求, 职业技能可以学习, 但如果缺乏优秀的品质与正常的思维与道德, 能力将与危害成正比。技能与资质是人的外在的技能能力素养, 可以通过学习进修来获取, 途径明确而行之有效。而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意识与态度, 是人的内在的素养, 看不到摸不着。内外兼修的素养才能使一个人具备全部的职业能力。外在素养是有限的, 而内在的素养则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只有将两者结合进行职业艺术教育才能准确的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 所以职业道德培养与养成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3.2 解读职业技能大赛, 析出职业艺术教育工学结合新办法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项赛事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以赛项为引领, 开展专业建设, 促进了课程设置的调整和课程的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学结合对接机制, 有助于催生职业院校现代教学制度, 并推进了各个职业院校积极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与教学内容改革。

3.2.1 开展艺术专业建设进行相关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目前职业艺术教育的教学是滞后的, 无论将整课程设计如何调整都不可能完全适宜市场的需要。因为设计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时尚与潮流永远引领他走在各行各业的最前端。而改革课程设置, 研究需要时间, 验证需要时间, 我们的艺术教学永远不会和社会的设计发展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思维, 我们不再自己单独去做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市场和社会,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合格的企业与我们共建课程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更加实用并切和实际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基础学习课程分设为设计泛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来分设多个岗位课程, 每一个岗位按照实际情况需要的相关的知识结构, 将课程进行调整。使学生必须身临其境具体感受到工作在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在什么样的岗位到底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明确每一个需要学习的细节和工作的环节, 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使学习与就业顺利链接。

3.2.2 开展艺术专业建设, 促进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中务必实行弹性学分制、选修制和免修制。在我们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原来的学校中都有过一些专业的训练, 例如:素描、色彩和某些专业课程都有一定基础, 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课程内容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再修一遍, 则是对这些学生有所不公, 既浪费了教育资源, 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更是会使学过这些课程的同学因重复而对学习厌倦, 失去学习的兴趣。再有学习专业的时间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是我职业艺术教育的软肋, 过少的学时使大多数学生专业水平不过硬, 毕业后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 新生入学之初, 一定要进行测试, 测试学生对基础课程内容的初始能力, 对于已经达标或是能力较高者可以实行免修, 留出更多时间去进行专业学习。而对那些基础相对弱的同学尽量缩短“纯基础”的学习时间, 充分满足高职的基础理论教育“以够用为标准”进行短期有效的培训, 为其今后的专业预留出时间来继续提升。

4 结束语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在此得以彰显, 它旨在建立一种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倒逼机制, 以大赛形式促进职业教育乃至职业艺术教育全方位立体的改革, 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长久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犹如职业艺术教育办学的风向标, 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通过以上对大赛的分析得出, 它可以指导职业艺术教育专业进行深层次的新型产教结合、新型工学结合, 以就业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进而实现职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大赛聚集了教育改革的所有元素, 然后再以先进的高度与理念将赛事成果推向各地, 进而带动我国职业教育以及职业艺术教育整体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效应, 充分享用其赛事成果, 来力促职业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带动职业教育、设计行业乃至整个设计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俊.简析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N].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8-04-28.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N].教育研究, 2011-09-15.

[3]晨光.高原跨越——来自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报道[N].江苏教育, 2010-08-25.

[4]李厉.职业技能竞赛动画项目发展利弊分析及人才培养模式[N].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12-15.

导游职业倦怠归因分析 篇10

加拿大学者克丽丝汀·马斯勒则把产生职业倦怠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睡人”, 也就是意味着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人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对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危害都是比较严重的。一般说来, 产生职业倦怠的人员的主要表现有:在工作中完全丧失了热情, 不仅如此, 严重的情绪障碍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群, 对周围的人产生漠视和较大的负能量。产生以上情绪可以影响实际的工作外, 还对自己存在和工作的意义产生质疑, 于是对自己的评价值急剧下降, 于是开始有了新的工作目标或者新的方向。

导游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 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对公司和个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公司而言, 如果产生了职业倦怠, 在导游的工作中增加了意外风险的比例, 导游的服务质量影响了公司的口碑和形象, 如果产生离职, 公司又会重新招聘和培训新员工,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对个人而言, 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生理影响, 如压抑、失眠、苦恼等等, 更重要的是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积累, 很有可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对个人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基于以上的原因, 试图解决导游职业倦怠问题有较强的社会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该问题, 选取武汉的部分旅行社的一线导游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以武汉八家旅行社的一线导游作为样本分析, 年龄控制在25~40岁之间, 因为该年龄阶段是导游工作最多的, 尤其关注30岁左右的导游, 因为该年纪阶段的导游在导游岗位工作了相对较长的时间, 有一定的工作阅历, 工作的新鲜感早已经过去, 并且大部分人开始有了家庭, 承担较大的工作和家庭压力, 很多导游开始了对前途更多的思索。表1是问卷调查和回收的情况。 (表1)

二、调查方法的选择

调查方法一般采取比较多的有: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 问卷调查法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武汉的8家旅行社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其中, 问卷的问题主要是选择题加上部分的主观的回答题。选择题主要为围绕对工作过程情绪的考察, 以及自己对工作看法和未来的工作期望, 其中的问题主要有:对工作是否感觉到有挫折感、我努力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时候是否面对工作有心无力、是否考虑到跳槽、你觉得你有职业倦怠吗、职业倦怠个人的原因、导游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等等。

三、分析问卷得出导游职业倦怠原因

通过对以上438份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得出了目前武汉导游主要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 导游工作本身的工作属性。

导游工作看似光鲜, 到处游山玩水, 实则是一个高压力和高风险而并不是高薪的职业。导游负责的是整个团队的安全, 每个团员的性格背景在组团之前并不是很清楚,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由于导游工作需要带领团员跋山涉水, 对自己的体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尤其是女性导游, 很多导游反映导游在出外平均工作达到了12小时以上。除此外, 导游要面临任何突发的事件, 尤其是在出境旅游过程中, 对那些没有丰富经验的年轻导游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此外, 由于导游长期在外地工作, 很少有时间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的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导游对工作的倦怠情绪。目前, 很多相关新闻报道有对导游进行了一些负面的报道, 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导游工作有一定的偏见, 这也加深了导游对职业倦怠的情绪。

(二) 旅行社企业的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家放开了对旅行社的监管和开设, 设立旅行社的门槛很低, 加之各级别的学校大量了培养导游人员。旅行社在接纳导游毕业生就业的同时, 在导游人员的管理方面显得不足。主要的问题是待遇偏低, 管理不规范。通过调查得出导游的薪资组成一般是:底薪+外出补贴+业务提成。导游调研反映武汉地区很多旅行的底薪大约不足1, 000元, 由于现在国家在导游指导购物做了很多规定, 那么业务提成教以前有很大的降低, 并且在进一步规范, 由于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游的整体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导游对工作倦怠的情绪。

(三) 个人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个人的原因导致了职业倦怠问题也占有重要的比例。个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即有的导游由于各种原因误打误撞进入了该行业, 而本身自己的性格沉闷、内向, 根本不适合做导游这样的工作, 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显得吃力, 也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有的导游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失望, 有自己更大的追求和安排也存在职业的倦怠, 直到离职;最后就是一部分优秀的女性导游, 在有了家庭和小孩以后, 主动回归家庭, 对工作丧失兴趣, 产生了职业倦怠。

(四) 职业发展受限原因。

很多职业都有一个明确的上升的通道, 从基层工作到管理阶层。有的工作在职称上面也可以得到提高, 随即工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有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导游工作在这几点都没有占到。武汉地区的导游普遍反映, 在长时间的导游工作中, 除了重复的劳动, 看不到一个职业的前景, 严重了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产生了较大的职业倦怠。

四、为了解决导游工作职业倦怠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一) 自我调适。

导游工作压力很大, 导游需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除了工作外, 要休息好,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身体条件。在业余的休息时间可以与朋友聚会放松, 参加一些活动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如拓展、瑜伽训练等等。为了减少在外出工作的心理压力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注意给自己设立情绪的缓冲区。随着社会对导游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尤其是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需要导游不断地学习, 导游可以在工作出现瓶颈的时候, 主要要求去学习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培训, 通过学习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重要的是减缓自己的职业倦怠的情绪, 为重新起航续足动力。

(二) 规范旅行社经营。

规范旅行社的经营主要表现在改变导游的薪酬结构。改变以往以引导游客购物提成作为大头的不健康的体制。增加基本工资和外出的补贴, 与导游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享受相关的社会福利和保险。除此外, 旅行社要建立科学的导游绩效考核方案, 通过评选优秀来提高奖金的额度和比例, 通过奖金的形式来补贴工资的不足, 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减少导游在工作中的职业倦怠问题。

(三) 建立职业发展通道。

地方政府和相关协会要建立导游职业的上升通道, 尤其是要出台导游在职业资格的评聘方面的规范文件。通过考试等相关的制度, 让优秀的导游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者是职称资格, 譬如高级导游资格将会获得国际政府一级别的补贴, 在景区或者旅行社的申报、定级方面需要高级导游的数量作为硬性的评价标准之一。如果出台类似政策的话, 高级导游的身价将会水涨船高, 更多导游将会客服暂时的职业倦怠, 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前进。

(四) 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由于导游是一个相对有风险的职业, 为了减轻导游在带团过程的后顾之忧,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法律法规上赋予导游一定的权利, 抓紧修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法规, 通过行政的强制命令保障导游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给导游在工作中遇见风险的时候吃了一颗定心丸。

摘要:导游是居民出外观光旅游中一个非常主要的组织、引导和决策的角色, 随着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 对导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导游也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工种。通过调研武汉地区八家旅行社的导游,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得出了当前导游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导游工作,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宋强.我国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分析[J].职业圈, 2007.13.

分析铁路司机职业紧张因素 篇11

关键词:铁路司机;职业紧张;因素

我国当下的铁路发展处在一个蓬勃前进的快速发展时期,且社会对铁路司机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对于铁路乘务的服务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然而,高强度的铁路司机工作性质,带来了严重的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现状,给我国的铁路职业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且对广大铁路司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本文试图分析影响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因素,来简述关注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重要性。

1 影响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因素分析

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而真正的深层影响因素是:目标要求、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以及职工的控制感。就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铁路司机的个体因素对职业紧张的影响。铁路司机的工作性质:精神高度集中、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单调、经常倒班、工作速率快、娱乐生活极度缺少、与人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等。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致使其工作人员,如:铁路司机乘务、电力机车乘务等,都感觉任务过重、责任过大,从而加剧他们的紧张感。另外,不同性别、不同工作区段的职工紧张程度不同,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抗压能力。很多铁路司机乘务由于承担重大责任的心理素质不够,或在司机、乘务的工作中无法适应高节奏、快速率的生活频率,而选择放弃了相应的工作,使得铁路司机、乘务的职业就业状况出现严重的紧张态势。另外,随着铁路司机、乘务人员工龄的增加,这种社会责任意识和工作紧张程度更加加深,并在长期的高强压力工作下,生活方式也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如:不懂得放松自己、不善于交流沟通、身心健康受损等,长年积累下来,心理的承受能力反而减弱,因此,会有相当大一部分铁路司机、乘务人员离开工作岗位,甚至重新就业,这些都为我国的铁路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紧张。

1.2 环境对于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的蒸蒸日上,但是其更新变化速度之快,使得许多铁路从业人员跟不上铁路的发展节奏,在这种快速节奏的驱使下,相关的铁路司机乘务工作的发展却相对缓慢,不仅在理论服务上存在严重的与发展趋势的脱节,而且在实际操作工作上,相关技术发展严重落后,且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不多。并在服务体系上,没有严格的对相关环境建设的规定,铁路职业的就业环境相对比较缺乏专业人才和职业技能,因此,正处在灰色地带的铁路司机职业环境,对铁路司机的职业紧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3 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对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相当于将一个压力分支和多个压力分支共同作用,这种力量不可轻易估量。如: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压力环境、从业者的自身控制能力以及社会各界因过高的希冀给其施加的不合理压力等,综合展现在铁路司机职业紧张方面,就会使整个铁路乘务系统崩溃、无法运作。

1.4 铁路从业人员应对工作压力,处理不当情绪给职业紧张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行动,行动决定工作质量,质量的好坏决定工作的去留。铁路从业人员长期面临的是呆板枯燥的工作环境和精神高度集中的严密工作,如:铁路司机,他们每天工作面对的对象是火车、电力机车的操纵盘,面对的重大责任是保障每个乘客的出行安全,面对的工作环境是小小的驾驶室,面对的工作伙伴只有自己或多一个副驾驶等等,他们的工作压力来源于他们强大的责任意识,而往往他们这种压力没地方可以使他们尽情释放,没人聊天,长期积郁心中,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铁路事业的持续发展。

1.5 铁路从业人员对工作目标的要求过高,严重影响着铁路司机职业的紧张状况。目标要求过高,往往促使人精神紧张,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往往容易犯错误,所以,在这个责任意识还没有那么强大、心理承受素质还不是那么坚强的社会,挑战并认真践行这样性质的工作的人数不多,因此,造成铁路司机职业紧张。

2 如何有效的规避铁路司机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负作用

2.1 提高铁路从业人员即铁路司机、铁路乘务的个人心理素质和释压能力。在工作之余,对铁路司机、铁路乘务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培训,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之余,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这样也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精神高度紧绷状态。另外,要针对性的根据他们的工作区段、工作周期、工作工龄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为他们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2.2 改善铁路从业人员即铁路司机、铁路乘务的工作环境,并相应的提高他们的薪资水平。在铁路司机的工作不限制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们摆放一些盆栽,这样在他们工作疲劳的时候既可以缓解他们的疲劳感,还能舒缓他们高度紧绷的情绪。另外在改善具体的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改善整个铁路工作的就业环境,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消费保障,一定程度上,要改善他们的薪资情况,毕竟薪资状况制约着人们的工作方向选择。

2.3 将各种影响因素分开,将其负面影响最小化。铁路部门将各种制约因素形成针对性的处理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处理部门,政府的有力控制能够有效约束各种影响因素互相作用的可能性,有句话“影响最小化,即能利益最大化”,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管制力度。另外除了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以外,还要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

2.4 给铁路从业人员即铁路司机、铁路乘务提供情绪发泄的平台和空间。铁路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内部员工情绪疏导发泄室,如:健身房、游泳池、KTV、组织春游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使工作人员不合理的工作情绪找到发泄口。另外可以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定期检查员工的工作情绪是否正常、是否健康,对于那些需要纠正的情绪,要及时针对性的疏导。其从业人员也可以不断挖掘自身的排泄情绪的方式,并大胆尝试,情绪的将抗与稳定才能保障工作质量,才能实现对广大乘客安全保障的许诺。

2.5 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目标要求,铁路从业人员在凌驾于自身实际情况下,承担过高的目标要求,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制定目标要求的时候,要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来进行合理分配。另外,铁路从业人员要实事求是的将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工作需求上,并为自己制定科学规范的职业规划。

3 结束语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铁路司机职业紧张主要体现在:从业个体、从业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目标要求、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等方面,这些内、外在的影响因素严重制约着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全方位的发展,以及对铁路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挑战。另外,也造成了目前我国铁路从业人员及从业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等的严重低落,也是我国铁路事业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铁路司机职业紧张的因素,并提出了规避铁路司机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负作用的有效途径,期望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慧.职业紧张及其相关因素对提速列车司机情绪的影响[J].

2014(4):281-285.

[2]曹煜红.职业紧张对火车司机心理健康和生化指标的影响[D].2006(10):113-115.

[3]周玮.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紧张程度对工作能力影响的探讨[C].

2002(5):259-261.

[4]刘芳军.提速列车机车乘务员作业疲劳与职业应激研究[D].2006(10):104-105.

[5]張景瑞.机车司机1104名健康体检资料分析[J].2013(18):133-134.

职业行为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辖区内接触职业性危害员工29027例,其中,19678例为男性,9349例为女性,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3.3±6.9)岁。

1.2 检查方法

选用日本岛津产的高纤伏X光机对受检者进行胸片检查,选用AD226纯音电测听对受检者进行纯音电测听检查,采用Spirolabll肺功能机,HITACHI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EK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美侨-600尿液分析仪,多台日本光电产的12导心电图,SSA-220A型B超机,日本岛津产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做化学物测定。上述检查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操作,检查结果由专业副高级以上医师总结并反馈。将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书面记录并存档。

1.3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二项,肾功能二项及胸片、血常规、心电图、腹部B超等常规检查,除此外对化学物质急慢性中毒进行血铅,尿铅,zpp检查,对噪声接触的受检者进行纯音电测听检查,对接尘的受检者进行高纤伏胸片检查。对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员工进行微核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进行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检查,在我辖区内所有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中,以接触化学毒物最多,其次是接触粉尘人数,再者是接触物理因素,最后是接触放射性物质。详见表1。

其中男性职工中,患病者为637,占比3.24%,女性患病者为123例,占比1.31%。患病情况和性别没有显著关系(P>0.05)。见表2。

在所有患病职工中,其中以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尘肺病最为常见,其次是职业性噪声聋,其他职业病较少见。详见表3。

3 讨论

虽然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职业危害存在依然普遍,我辖区内的职业病危害情况依然严峻。目前,我市一些企业会定期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对大多数职业病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2]。但另一些经济效益较差、单位对职工健康情况重视程度较低的企业职工长期缺乏应有的健康教育和保健福利,加之思想较为落后、经济较为拮据等原因,从而忽视了职业性体检的重要性,往往出现延误治疗等情况。

为了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的全面发展,职工的职业健康促进工作应受到高度的重视。职业健康促进模式首先全面贯彻我国关于职业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并以《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为指导思想,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健康服务体系为最终目的,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综合监管,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3.1 依法强化国家监管机制。

(1)要落实职业病防治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指标。(2)建立部门协作监管长效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处罚。(3)建议国家尽快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

3.2 建立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落实机制。

企业法定代表人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各类企业要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健康档案,把《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中关于职业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企业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及劳动合同之中。

3.3 完善劳动者教育培训机构。

(1)建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组织,使之成为劳动维权的最有效途径。(2)编写常见职业病预防常识的宣传手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劳动者应主动学习职业病防治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将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后果,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该享受的待遇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3.4 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

(1)加快建立职业病法制及医疗保障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监管重点解决劳动者“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问题。(2)依法严肃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履行职业职业病防治责任的违法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3)建议各级政府建立职业病防治救济专项基金,解决职业病患者医疗难,费用大,待遇不落实,病死率高的实际问题。(4)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的社会监管机制,杜绝政府部门不作为,推卸责任的可能。

摘要:目的 对辖区内职业危害接触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及职业健康模式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辖区内不同职业危害接触员工24731例,其中,16678例为男性,8053例为女性,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3.3±6.9)岁。对上述员工的职业健康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职业卫生健康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 辖区内以接触化学毒物人数最多,其中男性职工中,患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者为637例,占比3.8%,女性患病者为123例,占比1.5%。患病情况和性别没有显著关系(P>0.05)。辖区内2010年至2012年职业病(包括疑似职业病)分类其中职业性中毒、尘肺病最为常见,其次是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放射病比较少见。结论 构建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模式能有效提升职工的健康水平,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职业卫生,职业性中毒,尘肺病,职业性放射,职业性噪声聋,职业健康模式

参考文献

[1]赵芳林,何玖斌,周大勇.会宁县10464名职工健康普查情况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136.

[2]周梅,姜润生,邵伟民,等.厂矿企业实施职工健康促进的现状研究——关于企业职工健康促进干预方案的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9):1598-1599.

上一篇:农药的合理使用下一篇:圣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