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为能力论文(精选12篇)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1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时代的发展, 新生劳动力的缺失, 都开启了职业教育新篇章,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当代中国尤为重要。但目前的高职教育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导致教育的重心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意表面的形式, 而缺乏整体对职业行为的理解, 本文拟从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中引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概念, 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
1 职业行为能力的含义
所谓能力, 是人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是人们综合素质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 恰当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水准和熟悉程度, 是人自身的潜能,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激发。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 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职业行为能力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职教培养目标, 是指人们通过在仿真的环境中熟悉工作过程,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做出一定的计划与决策, 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行为方式”的体现。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并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行为能力是人们认知力、操作力、社交能力的总和。认识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操作能力是在人们的常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而社交能力是职业行为的必备条件。
在日常工作中, 社会对任职人员的职业行为能力标准主要包括:优秀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自我工作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团队行为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学习能力、执行力与领导力等。而不同的职业和职位其包含的内容会有特定的指向, 标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良好的或卓越的职业行为能力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自身行为素养的修炼和提升。
2 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行为能力是高职职业化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 而因该专业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 个性张扬, 自我约束力差, 而造成学习困难者较一般经管类专业更多。我们广泛调研了多家兄弟院校及合作企业, 从中获取了相关的核心职业能力将其融入专业建设中, 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识别率, 激发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渴求。
2.1 工作认真负责
“态度决定一切”, 工作责任心反映的是一种工作态度, 是任何工作岗位中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只有对工作兢兢业业, 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 不归咎他人并努力改善, 才能谈得上工作方法和效率, 否则是无法开展具体工作的。
2.2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营销是一种以沟通为主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能找出说服的关键或重要对象, 依其特性及关心议题, 运用适当方式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想法。能视谈话对象有条理地清楚表达想法, 除确保对方专注聆听及充分了解, 并可正确解读、响应、理清他人所传达的信息以取得共识。
2.3 有较强的主动性和事业心
营销行业一直是按多劳多得的方式进行绩效分配, 不仅仅是营销人员自身如此, 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如此, 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越强, 工作效果越好, 公司的效益也相应增加。而事业心的来自于员工主动性, 两者合二为一将事半功倍。
2.4 善于团队协作
现代营销理念更多强调团队的协作力, 强调用一批人来完成一项营销事业, 单靠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的。其中团队的接洽中还会涉及财务、行政、人事、后勤等部门的配合, 如果各个环节衔接不好, 对企业来说将影响全局的发展, 所以团队的协作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是必不可缺的条件。
2.5 能有效的开拓市场
市场开拓是营销人员在发现人们的需求之上, 所开展的业务推广, 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找准企业产品的定位尤为重要, 其次应能尽快掌握产品优劣势, 最后完成销售渠道的建设, 这也是反应营销人员最直接的能力指标。
2.6 有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
营销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促进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2.7 优化客户关系
开发新客户, 维护老客户, 是每一个营销人员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 也是企业生存的至关点。
3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方式
基于职业行为能力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营销领域的具体岗位展开人才培养设计, 用一整套规范的职业行为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改革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3.1 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营销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3个职业岗位:销售类岗、市场类岗和客服类岗, 根据具体岗位对营销人员的能力要求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根据营销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归纳分析, 明确这些主要营销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
在具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市场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模块, 其中相对固定的是通识课程模块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 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行为能力的标准而制定, 并会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动有些许调整。变化最大的是岗位课程模块体系, 该课程模块设计中融入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 具体的内容如表2。
3.2 开展体验式的教学设计
常规的教学设计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的, 更无法有效的开展市场营销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 因此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为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讲授为主, 辅以课内实训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 但这种教学方式内容变化幅度不大, 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较差, 学完课程后, 相应的职业行为能力没有丝毫提升, 是非常失败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既完成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第一, 广泛收集相应的市场信息, 将真实活动与课程结合起来。例如问卷设计环节的教学, 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消费者对车辆的需求状况展开问卷设计, 而问卷发放的地点可以选择在一年两届的车展现场, 如此安排, 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就能很好的锻炼。第二, 不断调整同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例如信息分析环节的教学, 可以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展开信息收集, 如相同问卷使用随机调查和非随机调查, 其数据分析结果是否一样;如普通封闭式问卷和量表式问卷, 收集的数据结果分析是否一样。通过不断调整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地点的变化都能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 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市场营销职业领域中的核心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整合职业化的考评体系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 而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 高职的考试改革一直走在高等教育的前列, 除传统意义的笔试之外, 口试、设计也是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考试模式。但这种力度的考试改革仍不能有效的开展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考评和培养,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在校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测试项目来展开职业测评。
职业行为能力测试项目可以在营销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之上, 结合学生在校三年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经历分阶段来设计。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年是基础学习阶段, 学生的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活的体验和基础课程的学习, 因此职业行为能力的考评可放在沟通能力、主动性、学习态度上, 可由班主任配合学生科完成第一年的考评;在校学习的第二年是职业认知阶段, 学生的重点在于职业岗位的认知, 职业行为能力的考评可以着力于团队合作、事业心的培养、市场分析上, 可由专任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参与学生管理, 完成第二年的考评, 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各门课程的表现, 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相应项目的成绩综合评定。第三年是顶岗实习阶段, 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可以着力于优化客户资源、市场前沿开拓为主, 此项考核可由实习单位给出相应的实习鉴定由教师完成最终评定。
除此之外, 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 学校还应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企业的筛选,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去不断完善加强。
摘要: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行为能力, 设计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将体验式教学设计及职业化考评结合在一起,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职业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现状及培训对策探究[J].中国人才, 2011.
[2]周朝霞.职业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 2006, (6) .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做“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A.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略
2.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这一含义是由()决定的。
A.社会舆论
B.教师的工作对象
C.法律法规
D.传统习俗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这一含义是由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的。
3.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A.表美
B.道美
C.风格美
D.形体美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略
4.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的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
A.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B.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
C.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D.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略
5.在现代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应该是()。
A.平等的B.不平等的C.对立的D.互补的【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的“学”是指每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教师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材料分析题
1.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清澈”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村边小溪中的水很清澈。”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我家的小狗毛毛的眼神很清澈。”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狗的眼神„清澈‟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参考答案】“清澈”一词的主要含义是“清而透明”,可用来形容眼神清明、单纯。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气,也符合“清澈”一词的含义,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名师点睛】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2.松花小学四年级的“读书角”里存放了30本各类图书供同学翻阅,可是某一天,班主任张老师发现“读书角”的书少了6本,就问班干部怎么回事,但大家都说不上来书到哪里去了,这时班长主张严肃查处。可是张老师却不以为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班主任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班同学明白,人格是无价的,然而同学们,你信吗?„读书角‟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张老师又公开写道:“你送同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咱们班良好的班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
根据案例说明这位班主任的做法。
【参考答案】这位班主任的做法是情感育人。
【名师点睛】案例中的班主任,面对该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班主任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班主任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
3。小王任教于某市重点小学。他为人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一直认为作为老师把课讲好就可以了,因此平时很少与人交往,经常独来独往,我行我素。领导和同事都把他视为怪
人,渐渐疏远他,致使小王的工作越来越差。小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小王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忽视了团结协作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团结协作,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师、学校领导以及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关心集体,服从领导,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因此小王应该从个人的小圈子里面走出来,和领导、同事多加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
第二章 教师职业行为
考点归纳
1.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2.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重点提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步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承担教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三要关爱幼儿。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幼儿。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幼儿严慈相济,做幼儿的良师益友。保护幼儿安全,关心幼儿健康,维护幼儿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杜绝侮辱幼儿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良好品行,激发幼儿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严谨公布幼儿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幼儿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幼儿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幼儿
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幼儿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幼儿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幼儿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新《规范》的亮点
教育部正式公布印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前在征求意见稿中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保护学生安全”被正式列入新规范的第三条关爱学生中。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亮点颇多,包括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应保护学生安全、终身学习等。
(1)“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工作,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由专家、教师及教育部官员组成。此次修订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首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受贿罪;职务;职业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将“利用职务便利”作为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它与利用职业形成的便利条件如何区别,成为准确适用罪名、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也成为司法实践中最具争议的一个疑难问题。
职务与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务与职权、职业的含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有职务者首先要有一定职业为前提,没有职业就谈不上有职务,有职务就有一定的职权,承担对国家、社会某方面的管理责任。而有职业者并不一定都有职权或者职务。因此,职业是职务的前提条件,但职业并不一定派生出职务,两者不能划等号。就职务而言,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其职务是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职务,其本质特征是从事公务,与集体经济、私营企业中享有的职务性质不同。因此,“职务”与“职业”的区别是:(1)职务者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或者虽然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因受委托从事公务而使其拥有某种“职务”,职业只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没有身份之要求;(2)职务必然带来相应的职权,职业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管理职责。
一、职务行为
受贿罪中利用职便的职务行为便是一种从事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是国家公务行为。什么叫“国家公务”?所谓国家公务,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实施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活动。
一般来说,这类公务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权力性或职能性
公务总是和一定的权力、职务相联系,是一种行使国家权力或者公共权力的活动。没有公权性的活动就不是公务。公务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员进行的职能活动,而职能活动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人受国家委托而代行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二)管理性
即公务行为必须表现为领导、组织、监管、主管等管理性质的活动。也就是说,行为人具有权力管理国家某一方面的事务,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
(三)隶属性
即公务行为是国家机关或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行为人只是代表上述部门来实现管理活动。非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从事《刑法》第93条所规定的公务活动,必须要受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的委派。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指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具体可将其分为两种情况:
1.行为人对财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审查、批准、调配、处置、使用、决策等“主管”的权利。例如公司的董事、经理等管理层人员,国家机关对于财物具有调拨处置决定权的干部等。
2.行为人是直接以管理和保管财物为工作内容或工作职责的“管理”权利。如单位的出纳、会计、保管员、仓管员、材料看管员等,其工作的内容与职责就是对财物的保管与管理,这些财物因其职责要求必然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
二、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通常是指有专门知识、技术、技能的人在实践中的应用活动。在我国,有相当一批具有国家干部身份,享受国家财政支付的工资,在国有单位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也不以行政职级而以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从事专门业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具有一个共同点:(1)他们以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从事职业活动;(2)对其成绩、水平等以专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职称等评定、晋升,不进行行政职级考核、晋升;(3)都具有国家干部的身份,但又不从事职能管理活动。在这些人员中如果利用职业活动之便,收受他人财物,不是公务性质的职务行为,因此,不构成受贿罪。
职务行为和职业行为区别就涉及到此罪及彼罪的不同。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第一款及第五条第一款分别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以受贿罪定罪处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购等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以受贿罪定罪处。上述规定中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的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在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购等活动中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行为就是一种职务行为,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权力性、管理性、隶属性,像医院为了研究
医药、器械等采购问题而专门成立药事委员会并选择相对权威的专家参加,这些人员具有选择采购何种医药、器械的权力并有职务如药事委员会委员。他们管理着医药、器械采构方面的事务,且他们只是代表医院来实现管理活动。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往往是属于学校中的教务处或教材科,具有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购的权力,他们管理着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购方面的事务,且他们只是代表学校来实现管理活动,因而他们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权力性、管理性、隶属性,也是属于公务行为。
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第三款及第五条第三款分别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利用教学活动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销售方财物,为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上述规定中的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及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利用教学活动的职务便利,就屬于是一种有专门医学知识、教学知识的人在实践中的应用活动,因而属于一种职业行为。虽然这些人也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但这些人员中如果利用职业活动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因不是公务性质的职务行为,因此,不构成受贿罪,而是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参考文献]
[1]孙国祥.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常理与判解决.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2]杨兴国.贪污贿赂罪法律与司法解释应用问题解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3]刘建柱.检察实务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4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能“帮助学生在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职业与择业观念, 了解就业政策, 规划职业生涯, 把握求职技巧, 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顺利完成学业、就业以及职业的转换, 促进人生的和谐发展。”[3]《就业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怎样上好这门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 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4]简而言之, 行为导向教学指学生全面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 全方位的自主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参与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这个方法主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 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性学习为主;第二, 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包括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第三,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小组制订计划独立实施。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 是学生的伙伴, 主要责任是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教学这些开放、民主、学生实践活动充足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控制进度和方向, 对学习效果评估、反馈, 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 这种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通过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 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获取职业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
我在《就业指导》课上采用行为导向法, 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分组交谈讨论, 确定个人的职业性向,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 主动寻求并争取合作伙伴, 自愿组建合作小组, 没有完成组合的同学, 老师协调分配结合。全班分7个合作小组, 每组6个人。
第二步:学生对照《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对自己的职业性向进行测试, 包括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感兴趣的活动、擅长或胜任的活动、喜欢的职业、能力类型等。这个测验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 从而更好地作出求职择业决策;如果已经考虑好或选择好了自己的职业, 测验将帮助学生进行验证, 或展示其他更合适的职业;如果尚未确定职业方向, 这个测验将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总之, 通过测试帮助学生科学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价值观。
第三步:学生主持小组会议并积级交谈, 发言者准确利用测试图表说明自己的职业性向, 并认真听取同伴建议, 倾听者始终围绕职业性向的主题参与交谈和讨论, 在讨论中理解对方的观点, 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给对方以合理化建议。
以上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完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他人是合作构成的基础, 清楚认识到合作要达成的目标, 明确个人的角色定位, 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把握交谈时机, 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听、说达到双向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当众发言, 公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
第一步:根据以上测评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写出《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文。文章要内容充实、具体, 主题明确、清楚, 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议: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以职业性向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职业性向是否匹配?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可行?这个过程中组员能理解合作目标, 根据自身特点主动承担工作角色, 并根据团队需求作适当调整。
第三步:修改职业生涯规划, 并在全班召开《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演讲会, 清楚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发言要主题突出, 层次清楚, 用语得当, 通俗易懂, 规范使用语言,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体态语言, 准确表情达意, 利用PPT帮助说明主题, 让听众听清楚、接受、受鼓舞。
以上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活动, 使合作计划得以实施, 合作进一步深入, 在合作中协调同他人的矛盾, 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写、交谈、讲演, 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使学生能把握发言内容和发言方式, 得体地与人交流, 吸引听众。
三、阅读获取就业材料, 及时交流就业信息,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
第一步:全组6位学生通过阅读从报纸、杂志、学校就业信息刊物上获取有用信息, 通过观察法、询访法、检索法、互联网搜索引擎从政府机构、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社会上的招聘会上、网络上获取有用信息。
第二步:小组集思广益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讨论、筛选、求证资料的真伪, 确定资料本身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 再分析、归纳、汇总成所需要的文字资料, 形成简报、汇编、文摘、简介等形式的文字资料, 在计算机上公布新的就业信息。
第三步:及时交流、传播信息资料并摄取别组资料。七个小组的就业信息资料汇集在一起, 通过七个小组成员、七期板报、七本就业信息简讯、七个公开邮箱向外发布, 用言语传播、文字传播、网络传播这些公共关系操作手段, 及时传播信息, 及时反馈信息, 使学生及时掌握信息。
第四步:取其所需, 使用就业材料, 选择择业方向。
以上教学过程由学生为主完成, 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 把各小组的资料再分类、辨别、整理生成新信息, 并使用这些信息,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阅读, 通过阅读获取资料, 通过阅读进行交流, 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四、写出求职书信, 策划求职材料,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第一步:以成功求职为目的, 撰写求职书信。写求职信中, 利用各种形式突出求职内容, 准确说明求职的目标和有利条件, 采用适当的写作风格, 全面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步: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求职信中所存在的问题, 老师指导帮助完善, 本人反复修改三个环节, 使求职书信层次清楚, 用语准确, 版面编排符合要求, 并有创意。
第三步:精心策划, 制作、装订求职材料, 使求职材料制作新颖独特, 有所创新。将求职信、求职简历、各种资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装帧在一起, 成为精美的册子。求职材料在策划上要运用发散思维, 求新、求异、求特。
以上教学过程通过书面表达, 强化与人交流的能力。充分利用需要的信息和资源, 采纳他人意见, 完成创新方案———求职材料,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召开模拟应聘会,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师生共同组成招聘委员会, 制订面试的评分标准, 布置招聘场所。
第二步:了解应聘的环境和程序, 掌握应聘礼仪, 熟知面试应聘中常提问的问题, 在应聘会上能根据招聘者谈话的方式和内容领会言外之意, 作出敏捷反映, 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简练, 层次清楚, 使用语言规范, 自信应对复杂的话题, 成功应聘。
第三步:参加社会上的招聘会, 拓宽自己的视野, 和中意的单位草签协议。
在面试过程中除了言语、体态语的交流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敏捷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解决对策, 化解对方的难题, 顺利解决问题———成功把自己推向职场。这个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展示成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第一步:展示学生的书面成果。1.每个学生一份《个人职业性向》测评表, 共42份;2.每个学生制订一份《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共42份;3.每个小组一份完整的就业信息材料, 全班一份系统的就业信息材料;4.每个人策划并设计一份有新意的求职材料, 共42份;5.小组活动的照片、个人讲演的照片。
第二步:展示口语资料。1.模拟招聘会影像资料和评语;2.介绍自己采集的就业信息资料;3.当众演讲。
在整个展示过程中, 可能有些学生的水平不高, 但教师主要是鼓励和赞扬, 而不是指责和挑剔,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信心与人交流, 通过展示和交流, 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七、考核、评估, 总结, 追踪、反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步:考核、评估
指导思想:全程立体化考核, 包括过程考核、期终综合考核。过程考核占70%, 期终综合考核占30%, 两项总和为该课程的成绩评定结果。
考核内容:过程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各项作业成绩、集体活动的参与及表现、综合知识运用、综合能力的表现;期终考核包括完成所规定的项目设计、综合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评分标准:
1. 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10%
2. 各项作业成绩, 完成所规定的项目设计20%
3. 集体活动的参与及表现15%
4. 综合知识测试 (笔试) 15%
5. 综合知识测试 (口试) 15%
6. 能力测试25%
第二步:写出《就业指导》课的总结, 总结与人交流训练的经验、信息处理训练的经验、与人合作训练的经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训练的经验、创新革新训练的经验。
第三步:追踪反馈写出调查报告, 追踪调查四十二名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 反馈培训的成果。
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 主要通过学生的行为实施完成。
行为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 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鼓励合作而独立进行工作, 能促进与人交流, 不断提高自我, 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整个实施中, 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 牢记“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练’会的”。[5]教师心目中应有学生,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课堂民主, 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和操作练习的机会, 而教师充当教练, 教材充当练材, 教法充当练法。
参考文献
[1]童山东、钟华.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人民出版社
[2]陈宇.创新能力培训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
[3]王云霞.职业生涯规划与实务指导前言[M].西北大学出版社
[4]吕革新.与人合作能力训练手册[M].人民出版社.
职业行为承诺书 篇5
司属各单位:
为弘扬公司优秀文化,打造廉洁、健康的职业管理团队,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现全面签订《职业行为承诺书》,具体签定事项通知如下:
一、签定范围和时效
司属集团总部、子公司、事业部四级(含)以上人员,区域、门店三级以上(含三级)人员全面签定。此承诺书三年内有效,不受以后岗位异动限制,只要仍在公司任职且属此签定范围。
二、签定管理
此次签定工作由各单位或各部门第一负责人负责组织签定和上交工作。
三、签定完成时间和存档1、5月15日前,由各单位签定负责人指定人员将已签《职业行为承诺书》收集核准,门店三级人员所签承诺书由门店行政人事负责存档保管,各单位四级(含)以上人员报集团内审部调查组存档。
2、集团总部将对门店签定和存档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四、《职业行为承诺书》的后续签定管理
属公司新入司和各单位新升职且在该签定范围的人员,在办理正式入司手续或升职批准日签定该承诺书,由各级人事人员负责管理,并于每月初的三个工作日内,由各单位人事集中将上月新签承诺书交到集团内审部调查组集中存档管理。
该承诺书一式二份,签定人和公司各执一份。
特此通知!
附:《职业行为承诺书》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职业行为承诺书
我是公司的一员,我将忠诚履行公司赋予的岗位职责,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公司纪律,规范执行公司各项业务流程,为客户和公司各业务单元提供廉洁、高效的服务。
我承诺我将:掌握和执行公司《员工手册》,掌握和执行公司《关于禁止若干不良行为的通知》,并承诺忠于职业、努力学习,自觉抵制不正当男女关系、贪污腐败及赌博行为,主动养成健康向上的步步高企业文化,积极维护和保障公司合法利益。
本人自愿签定该承诺书,如有违背,愿意接受公司相关制度规定的黄牌、劝退或开除处理。本人下属如有违反,本人承诺接受公司领导问责制的责任追究。
本人已仔细阅读并已充分理解该承诺书的全部内容,特此签名确认。
承诺人:
承诺人单位:
承诺人岗位:
依托共同价值观重塑会计职业行为 篇6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政策选择的空间,也进一步复杂化了会计人员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机制,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够从会计信息传导机制中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契约成本,可能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秩序的紊乱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点,是市场中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的一组不完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履约的架构凝结。企业合约签订各方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会计恰恰是缓解企业合约中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与否关系到企业及资本市场能否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在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新会计准则后,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选择空间,要保障新会计准则顺利实施,产生真实、公允、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就迫切需要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共同的会计价值观。
缘于对价值的偏好和认同,在个体的潜在思维意识中便定格成为一种意识偏好,这种意识偏好在行为得到价值激励时或正强化时便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倾向,该行为倾向又反馈于行为主体的潜在意识,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个人的意识倾向和主观思维逐渐趋于稳定,这种稳定的意识倾向和主观思维便是价值观。会计价值观首先依附于会计执业人员的价值观。一个会计执业人员的个人价值观以享乐为导向、以权力为中心,那么他在其职业行为过程中就会敷衍塞责、漫不经心、卑躬屈膝,为了取得公司总经理和董事会的赏识而虚造财务数据,甚至跟总经理串通一气,进行财务舞弊,瞒天过海,欺骗董事会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一步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反之,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价值观往往引导会计执业人员能够在本单位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或和谐区间,在这个和谐区间进行职业行为。会计价值观是建立在会计执业人员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职业价值观、行为价值观。
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个系统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有着内部的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的溯源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属性;另一个是会计执业人员的社会属性,而连接这两个基本属性的是会计执业人员所在公司的法人本性。由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属性经过行业职业秩序的“滤波”转换为职业理性,由会计执业人员的社会属性经过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的“滤波”转化为社会理性;会计执业人员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糅合便可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的、具有内在演化逻辑的共同价值观。会计价值观一旦成为了社会群体的一种共同理念,它就具有了社会属性。
倡导、认同和坚持共同会计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和会计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共同会计价值观的特征和功能决定的。
共同会计价值观从理论特质上看,它具备以下特征:(1)社会历史性。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超越性。在某种意义上讲,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一种“信念状态”。因为它包含着对职业理想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是驱动职业活动最深刻的内在动机,它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价值认识,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3)行业性。不同行业所要求的共同价值观不同,或者从另一个具体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规则,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理念。
共同会计价值观能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导向功能。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突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荣辱的价值追求,以特有的感召力引导人们去扬善抑恶,趋荣避辱。
激励功能。当代人尤其需要理想和信仰,需要把理想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会计人员理想的基础和前提,共同会计价值观使得会计人员认同共同的奋斗目标,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激发起激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约束功能。对会计行为的约束来说,除了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相应实施的审计制度等正式规则之外,还有非正式规则,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社会功能。社会体系的完善、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营的顺畅,需要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制度通则来保障。而共同会计价值观作为社会体系内部一个通则理念,是保证会计行业顺畅运营、规范运作的基础理念。
二、共同会计价值观始终贯穿于各种具体的会计职业活动中,对会计行业发展有导向、约束、整合等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共同会计价值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探索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和历史起源,需要对中国和美国的会计演变思想史的内在逻辑进行辨析,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会计思想史的演变历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找出共同会计价值观的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提供一些参照与借鉴。
(一)中国共同会计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和中国会计思想史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的。具体来讲,中国的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初露端倪的简单刻记约在山顶洞人时代,在氏族公社的末期则形成了“书契”( 参阅:刘开瑞:《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源于氏族人对记录人员威信的尊敬和诚实的认可,内在认知伦理迫使记录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公正和准确。第二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会计则与经济法制相结合,参储之制实施,会计方法和会计计量尺度日趋规范和完整,这个时期的会计与经济法制相结合,大大推进了共同会计价值观雏形的发育,是这个时期的经济法制赋予了共同会计价值观相对稳定发育的温床。第三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秦汉会计思想,主要特征是财计机构日趋完善,会计部门的内部设置具有分工明确的特征,这就为后期会计执业人员相互制衡提供了一个组织架构雏形,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共同会计价值观法制色彩。第四个古代会计思想史是魏、晋、南北朝的会计思想,这个时期的思想主要特征是随着户籍、记账制度的不断创建,思想的制度性、规范性、科学性在不断强化,共同会计价值观也逐步进入到初步发展阶段。第五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隋朝时期,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基本统一了会计控制方法与赋役征收制度,促进了会计账簿的分类设置与财务的分类核算。笔者认为随着会计控制方法的逐步统一,共同会计价值观进入了发展阶段。第六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唐代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有了比较严格的财计制度,而且会计方法也日趋完善,笔者认为在严格的财计制度基础之上,共同会计价值观便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第七个会计思想史阶段是宋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形成了中式的方法体系,单式记账方法已发展完善,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在中式方法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共同会计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会计思想史给共同会计价值观赋予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必须要设置一定的制衡机制和法律制度确保会计的公正、客观和准确。近现代的会计思想史溯源于明国并一直到现在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国家政治色彩,是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趋势的不断发展,共同会计价值观也越来越凸现一些国际化的特征。
(二)美国共同会计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美国斯科特博士指出,习惯性术语“底行”(bottom line)是美国“挣钱”(make a buck)文化不言自明的公理。从“底行”的作用来看,会计在美国文化中不仅仅是扮演技术信息的角色。会计描绘了美国的文化(摘自加里·约翰·普雷维茨等著,杜兴强、于竹丽等译,《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笔者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是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一种经济技术手段与价值观的复合体,但它又进一步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前的会计,主要是指殖民地的会计。大部分人认为殖民地会计源于商业专业化的结果,这个时期的会计价值观是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理性和伦理的成份很少,主要体现的是如何尽快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第二个阶段是国民经济刚刚兴起时的会计,这个时期大致在1776年~1826年。这时企业具备了独特的准法人契约性质,为现代公司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由于资本市场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所以导致了对职业会计人员的大量需求,这里共同会计价值观已逐步由赤裸的逐利倾向逐步过渡到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南北战争前期,这个时期的时间范围在1827年~1865年。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由原来的许多小单位的交易和活动转变为大公司内部的交易活动,促使了成本会计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企业法人的声誉和满足法人利益最大化。第四个阶段是镀金时代(内战结束后)的会计思想,时间范围在1866年~1896年。这个阶段的会计特征是由会计本身延伸到商业本身,商业要取得成功,也就立不开会计了。这个时期会计价值观已开始体现自己的经济责任观,已从本经济单位法人利益服务逐步转变到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五个阶段是会计职业的雏形期,时间范围在1897年~1918年。这个时期是第一次世间大战前期,这时的会计师受托于公司,对其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促使累进所得税的实施及对市政财政的更好控制,共同会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转变为如何更好地为政府服务,政府是会计价值的归属。第六个阶段是会计职业的成熟期,时间范围在1919年~1945年。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是会计师在恢复罗斯福私人财产权“神圣地位”这一目标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在恢复“经济人”的合法地位,帮助赢取战争的胜利。第七个阶段的会计是不确定时期的会计,时间范围在1946年~1972年,这个时期的主要贡献在于1973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成立,明确强调会计职业的责任是在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系列内容比较翔实的报告,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一种体现,要主动承担起会计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第八个阶段是全球资本市场化阶段的会计思想,时间范围在1973年~至今,这个时期的会计特征是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保罗·F·格雷蒂——会计职业的审计准则之父,对于他的注册会计师生涯如是说到:“我们大都忙于为我们的客户和我们的职业服务,以至于我们很少有意识地用哲学的术语来评价我们的工作”(Zimmerman,1978)。这个时期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开始追寻会计所具有的哲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共同会计价值观的演化逻辑从关注个人利益、法人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步过渡到关注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以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为基础,促使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三、在现实层面上,共同会计价值观主要是以会计伦理道德规范,以公众舆论、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会计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影响他们的价值取舍和追求,它是会计行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
共同会计价值观不仅具有“目的价值”,提供价值指导和行为规范,培养会计的道德品质,而且也具有直接的管理功能,即具有“工具价值”。共同会计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了现时代的精神,无论是内涵还是总体框架都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和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急剧变迁的发展要求。
会计精神与共同会计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是会计行业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意识的最集中体现,是对共同会计价值观最核心内容的再提炼和思想“加工”,使其“精神实质”融入到会计精神的框架中去,形成整个行业反映出来的会计精神。简而言之,会计精神是会计行业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倾向,它关涉的是会计人最深层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层关怀的意义。会计精神不但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文化和心理氛围,深入到人们的情感、意志、信念中,而且是会计人员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为一种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它体现为具有一种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的中国会计精神。
四、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时期,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涌现,致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甚至带来价值迷茫。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明确当代会计人的责任与使命。
(一)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会计人必须以共同会计价值观为指导,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外化到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计岗位是“财经重地”,在熙熙攘攘的市场经济中,会计人要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会计人员要紧握《会计法》等“尚方宝剑”,以会计准则为行为准绳,不能账上添彩、表中生花,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崇尚诚信的职业操守,捍卫“不做假账”的精神底线。让我们高举“诚信”的大旗,永恒诚信,诚信永恒。
(二)在新形势下,会计人要勇于创新,将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诚信原则和信用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挑战,要不断开拓创新。在知识结构上,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在业务能力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由“学问型”向“实用型”转变;在日常工作中,由“繁琐型”向“科学型”转变等等。
(三)会计人要使会计精神在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体现,在不忘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以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繁荣和推进我国的会计行业作出新的贡献。
只有全社会形成了有效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才能保障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
王建新博士后简介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7
一、购买涉入情境下导游作用解析
1.购买涉入内涵分 析
菲利普认为消费者涉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于一些营销刺激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如对一个广告的反应或者对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评估。购买涉入程度, 主要指消费者对购买活动的关注程度及购买产品时反映个人价值和利益的程度。若本次购买对消费者很重要也就是相关度比较高时, 他会花较多时间进行购买前的考虑并搜集更多信息以求做出较合理的购买决策, 这就是高购买涉入程度, 与此相反的是若本次购买活动与消费者相关程度较低时, 他不会花过多时间进行购买前的考虑和搜集太多购买信息, 这就是低购买涉入程度。不同的购买涉入程度会影响消费者的价格决策、信息搜集及购买决策时间的长短与购买决策模式等。
2.相关群体对旅游者消 费 行为的 影响
相关群体又被称为参照群体, 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看法和行为的群体。对个体有直接影响的被称为成员群体, 某些成员主要群体如家庭、朋友、邻居与同事之间接触频繁且相互之间影响较大。石美玉 (2005) 在对旅游购物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参照群体会影响旅游者的购买行为, 该参照群体包括团队成员、亲朋好友和导游。团队成员是旅游团中其他游客, 在团队旅游中, 游客个体一般会参照其他成员的购买经验, 有很强的从众性, 表现出较强的群体一致性。亲朋好友最能得到消费者个体的信任, 这个群体对游客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已有经验和信息传递能够帮助游客决策。导游拥有商品信息量较大, 对旅游商品介绍较为全面, 在游客信任导游的前提下对游客的购买行为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导游在旅游者购买涉入过 程中的作用
导游作为相关群体在旅游者购买涉入过程中能对游客的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首先, 导游传递的商品相关信息是旅游者了解旅游商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旅游者的产品知识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形成, 这种认知最终影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其次, 导游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能进一步影响旅游者的购物心理, 旅游者对导游的认可、对导游服务技能的赞赏会让旅游者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中, 能更容易促成其消费行为。
二、导游职业能力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导游职业能力是指导游在从事导游及其相关工作中展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及三者的融合, 也可以说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导游的职业能力层次会直接影响游客对行程安排的满意度及对旅游产品的认可度, 也会影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1.以 服 务 理 念 为 主 导 的 职 业 态 度 能 使 旅 游 者 认 可 导 游 并产生信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把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导游视做审美对象, 导游的职业态度是旅游者感受最深, 也最能赢得旅游者信任的一个方面, 以服务理念为主导的职业态度是旅游者认可导游并产生信任的基础。首先, 导游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真诚、友好、热情会赢得游客的认可, 这是对导游个人的认可, 属于最粗浅的信任;其次, 从游客出发, 替游客着想的服务理念一旦被旅游者感知就能获得旅游者在情感上的认同, 这时导游和旅游者就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关系, 旅游者会很信任导游;再次, 导游的积极心理及对旅游和生活的热爱, 对工作的责任会感染游客, 旅游者对导游的认知会从信任进一步上升到喜爱。导游用自己的职业态度征服了旅游者, 成功获得游客的信任会让导游对旅游者的消费意向产生直接的较显著的影响。
2.理 性 专 业 的 职 业知识 及 信息 传 递 能 促使 旅 游 者 对 商 品产生自我关联。
导游深入而专业的介绍能加深游客对旅游商品的认识, 能正确评估旅游商品的价值, 最终促成其购买行为。如浏阳的菊花石雕是天然形成的菊花石再加上精湛的工艺依型雕刻制作的精美工艺品, 可是如果在导游人员的解说中出现菊花石雕就是天然形成没有再加工或者菊花是雕刻而成的不同介绍, 信息传递上出现错误, 就会影响游客对商品的评价。导游理性、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传递是促使旅游者对商品产生自我关联的前提, 也就是说导游的介绍可以促使旅游者开始关注该商品。一方面, 导游系统深入的介绍能让旅游者了解旅游商品的真正内涵, 另一方面, 导游实事求是的评价能引导游客客观思考商品对自身的重要性和关联度, 为最终做出成熟的购买决策提供依据;最后, 导游对商品的不足和缺陷绝不回避的提醒会减少旅游者的购后后悔行为, 使旅游者的购物心理保障得到强化。
3.娴 熟 精炼的职业技 能最 终促成旅游者的消费 行为。
导游的职业技能展现方式和时机都是变化无穷的, 关键在于效果的验证。如导游在展示普洱茶的功效时一般会让购物店工作人员邀请客人品尝, 除开茶汤茶色好之外, 有些游客会出现要上厕所等现象, 侧面体现普洱消食的功效, 这样的现场检验一般都能促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首先, 设计好讲解内容, 导游将购物促销的对象夹杂在风土人情当中一起介绍, 良好的铺垫会让游客对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及较好的认知。其次, 把握好恰当时机进行展示, 旅游者在用餐时对地方野菜赞不绝口, 餐后就可以详细介绍该商品及其他相关商品, 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再次, 分析游客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百人百样, 千人千面, 每个游客需求不一样, 真正从游客角度考虑, 提供游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最终促成其消费行为。
购买情境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导游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提升导游职业能力层次, 以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服务于旅游者, 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注意方式方法的使用, 才能最终获得游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石美玉.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5.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1.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涵义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做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称之这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这是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达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所说的“养”, 本意是培养性情或陶冶情操。“养成”连用, 是指人们自觉学习、磨练、培养和陶冶性情, 达到良好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功夫。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更加突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业者按照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二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我修养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1.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可以使从来者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需要, 促进行业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我们处在讲人权、讲人性、以人为本的春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在职业上是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则决定着他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2]要使职业道德规范为从业人员所认识和实践, 并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 成为个人职业道德行为中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锻炼来实现。养成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那么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该如何养成呢?
2.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3]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即自觉的行为。
一是从小事做起, 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二是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一个从业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职业技能, 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才能有用武之地,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知识和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亲自体会专业和行业具体而又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 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 其次,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
2.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成才的基础, 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二是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2.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 生活和各种实践中, 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2.4.1 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5]
内省即内心的检讨和自我评价,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 经常会发生一定的道德要求同个人主观需要、动机和兴趣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靠从业人员自身的思想斗争, 即“内省”来解决。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依据道德要求和规范不断评价自我言行, 进行自我反省,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 善于认识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 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扬长避短,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4.2 学习榜样, 努力做到“慎独”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 非有不可。不然, 你的思想就会生锈, 就会受到腐蚀”。[6]他是这样说的, 终生也是这样做的。青年学生应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 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提倡“慎独”是重在自律, 即在道德上自我约束。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5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 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途径。
2.5.1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的信念
“内化”是指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 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 也是人们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 才有坚定性和永久性。
2.5.2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外化”是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职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学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做一个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有职业道德的人。
总之,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在学习生活中, 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要坚持参加各种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
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研究 篇9
一、职业探索行为的理论研究
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 同一时期Gelatt (1962) , Tiedeman和O'Hara (1963) 等人的研究认为职业探索是职业决策的重要阶段, 职业发展理论来源于super的人生换位理论, 他于1976年将职业探索划分为五个阶段, 分别是成长阶段 (出生——14岁) 、探索阶段 (15岁——24岁) 、建立阶段 (25岁——44岁) 、维持阶段 (45岁——64岁) 、衰退阶段 (65岁以上) 。最后他在1990年引入微循环概念, 就是指每个阶段都要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所以职业探索是一个动态过程, 贯穿了人的一生 (Atkinson&Murrell, 1988;Blustein, 1997, Jord Aan, 1963, super, 1995;Tabeira, 1997) , 但明显表现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 (super, 1990) 。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 可以说是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的标志。俞文钊 (1994) 将各种理论模式按其理论取向分为三大类:个人取向、社会取向、综合取向。
二、职业探索的测量研究
虽然职业探索在职业发展理论中是主要的构成部分, 但它的维度结构和他的预测性却很少有人研究 (Grotevant&Cooper, 1986;Stumpf&Colarelli, 1980;Vodracek, 1994) 。早期, super (1951) 和他的同事对职业类型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职业探索和职业建立之间的关系。Jordaan在1963年提出了多维度探索结构的概念。Stumpt等人 (1983)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探索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 并在1983年编制成了职业探索问卷 (career exploration scale, CES) , 后来Blustein (1988) 对量表做了一些修改, 使其适合青少年群体。1997年Tabiera等采用了新版的CES在2000年对葡萄牙青少年的职业探索进行了测量。
国内张淑华, 施国春 (2006) 修订了CES问卷, 在原问卷基础上以大学生为被试认真回译修订, 对信息数量维度增加了一个项目, 对自我探索维度增加两个项目, 在外部探索手段维度上增加了两个项目。关于职业探索理论的维度和结果还在继续研究与探讨中, 以后还会有大量的研究用在对CES的修订上。而且随着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 职业探索忽悠新的突破, 并为促进职业探索理论和职业辅导提供支持。
三、评价与展望
对于职业探索的研究虽然日趋增多, 但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与分歧, 这也使得一些相关研究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1、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方面
对于职业探索的研究主要是进行相关研究, 这种方法能能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职业探索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使用中仍然存在问题, 问题主要集中在应用CES时。CES问卷不能使之了解个体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状况, 其原因是各维度的分不能整合。研究者在研究时通常只取用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量表, 使职业探索的概念变得狭义 (Taveira et al., 2003) , 从而一些研究者对其研究价值产生怀疑。另外, 此问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其量表中的项目对于现代职业特点来说明显是不够的。同时, 还需要关注的是, 横向研究是以往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虽然横向研究在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能很好地进行探讨, 但是在因果关系上不能提供充足的信息。所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范式, 以便能对个体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和过程变化进行深入的认识。
2、影响因素方面
在影响因素方面, 埃里克森的个体阶段发展论强调, 人生的不同阶段中, 对个体发展有影响的重要他人也不同。在童年期, 家庭的影响可能最大, 而到了青春期以后, 同伴群体的影响及学校的作用日益重要,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尊、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等因素上。对同伴和学校影响作用的研究非常少, Felsman和Blustain (1999) 对同伴关系与职业探索从关系理论的角度指出, 亲子依恋、性别和年龄在被控制之后, 同伴关系变量 (包括同伴依恋、亲密性和相互性) 对职业探索依然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2]可惜的是, 后续及相关研究并不多。所以如何利用这些近端因素的作用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从以上的回顾可见, 对于职业探索的研究主要是西方国家, 而我国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对于职业探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即将或准备就业的高校大学生, 很少研究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初高中学生。这都值得研究者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初探 篇10
一、中职生问题行为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1.学习适应差是中职生问题行为的重要方面
一项针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调查显示, 接近5%的学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行为, 其中有11%的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10%的情绪不稳定, 15.5%的学习适应性差。可见, 学习适应性差是中职生问题行为的重要方面。缺乏学习热情, 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 再加之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条, 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逐步演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行为。
2.中职生问题行为“男女有别”
在人际关系不适应性和学习不适应性问题行为中, 男生高于女生;在情绪不稳定性问题行为中, 女生又高于男生。男生的问题行为主要为一些外显性行为, 如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行为;而女生的问题行为多为内隐性行为, 如忧郁、怯懦等。
中职生受第二性征成熟期激素分泌的影响, 身心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 家庭对男女生教养方式的不同及社会对其角色期待的不同, 都导致中职生问题行为表现出性别差异有中职校班主任经历的教师都有体会, 男生越多, 问题越多可见, 中职校教师管理的重点是男生, 关键是防范或减少男生的违纪行为, 这种管理方式使得男生的表现欲受到压制。因此, 某些男生通过打架等违纪行为获得关注。而相比男生的问题行为, 女生的外显性问题行为很少, 这就使得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女生的关注和指引, 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抑郁、考试焦虑等行为问题。
二、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正视中职生问题行为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更是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尽管中职生的问题行为已经越来越突出, 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学校、社会, 尤其是家庭的重视。某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 学校应当全权负责教育好学生;某些家长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 一味地包庇掩护, 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另外, 某些教师认为, 自己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 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应该由班主任承担, 忽视利用教育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关心、了解学生。此外, 部分学校、教师还采用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 利用强压政策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这种强硬的方式在表面上起到了压制学生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的作用, 但极易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正是部分中职生离开校园, 缺少监督时发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近年来网络、报纸上时有中职生问题行为的报道, 给学校、家庭、社会一次次地敲响了警钟。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愈来愈突出, 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携手肩负起教育好中职生的职责, 防微杜渐, 为中职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而努力。
2.区别对待男女生问题行为
从总体看, 虽然男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女生, 但女生的问题行为也不可忽视。
从多位学者专家对家庭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 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不完整及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是产生中职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缺位的男生较女生更易发生问题行为, 父亲过于严厉的家庭中女生的问题行为更突出。可见, 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健康成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为此, 我们应当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通过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 加强亲子交流, 让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爱护、信任等, 为解决中职生问题行为助一臂之力。
男女生问题行为的特点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对男生, 多一些鼓励, 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女生, 注重心灵沟通, 让她们的心理发展、情绪发展更稳定。
3.丰富中职生校园生活
较之普通高中生, 中职生的学业压力要低一些, 学习负担轻一些, 因此中职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更充裕。而这些时间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就会变成中职生问题行为突出的一大诱因。为此, 学校、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开展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等各项活动, 丰富中职生的校园生活。比如可以在班与班之间开展篮球赛、足球赛等活动, 强化中职生的团队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社团建设工作, 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在班级内部发展学习“一帮一”活动,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展“轮流值日班长”活动,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职校管理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一个个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守旗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第2版.
[2]林向英, 韦小满, 郑慧勇.中等职业学校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7:70-75.
论职业放贷行为入刑的法律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利贷;职业放贷;刑法规制
继鄂尔多斯因煤炭价格低迷而引发的资金链断裂,连锁反应导致老板跳楼、潜逃的借贷危机后,素有“陕北小香港”之称的神木县在7月15日,民众在广场的聚集事件,再次将神木民间借贷推向风口浪尖。此次事件直接导火索虽为部分当地群众轻信网络传言,深层次原因却为民间借贷问题引发的利益诉求及恐慌情绪。神木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数家国有大型企业和商人在此投资建厂,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经济结构单一,民间“游资”无法流向其他实体经济,因而,职业放贷行为很普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2012年至今,该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达4786起,涉诉金额达32.17亿元,涉诉人数7658人;在神木县公安局立案侦查的借贷案件7起,涉案金额达43.1亿元,涉案人数1247人(户)。
一、职业放贷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还存在明显不足,法律规定少而分散,不成体系。我国《刑法》及其修正案中除了“高利转贷罪”以外,并没有其他条文直接将高利贷定性为犯罪。对民间借贷不必进行制度性压制,而是在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与融资自由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制约。
(二)从部分涉高利贷刑事案件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导致企业主选择高利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家收紧银根的背景下,从银行贷款成为很多企业的奢望。60%的民企最终受发展所迫,只得从民间借贷。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剧了民企贷款难度,抬高了融资成本。以鄂市城市商业银行为例,目前企业贷款的利息为9厘,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7到8厘。“与民间借贷动辄两三分的高利息相比,银行贷款成本低得多,但其门槛太高,许多企业望洋兴叹,只能向民间资本市场借高利贷来维持企业运营。”
(三)社会闲散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也是导致民间借贷市场活跃的重要原因。大量民间游资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实体经济不景气,而民间借贷市场对资金需求量,利率高于同期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民间借贷市场可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民间游资纷纷流向民间借贷市场。
(四)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长期以来,银行为获取扩大收益,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而民间资本具有逐利性,社会闲散资金寻找到回报率更高民间借贷的投资渠道。
二、规制职业借贷行为的几点建议
(一)可将高利贷行为区分为一般民间借贷行为和职业放高利贷,针对职业放高利贷,尤其是涉恶高利貸,适当地将其纳入刑法的范畴,合理明确“高利”标准,有利于规范借贷行为。《刑法》及其修正案中除了“高利转贷谋利罪”以外,并没有其他条文直接将高利贷定性为犯罪。建议针对职业放高利贷行为,尤其涉恶高利贷行为,纳入刑法范畴,合理明确“高利”标准,规范借贷行为。
(二)金融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和促进经济活动。当企业和个人将解决资金需求矛盾的窗口转向高利贷时,已经显示出金融机构角色失真,亟待纠偏。
(三)简化贷款手续,降低银行借款门坎,增加银行借贷透明度。如果能从银行借到钱,谁也不会冒着极大风险借高利贷,这是个常识。到银行借款,对百姓而言很难、很麻烦,很难是因为借款的门坎太高,很麻烦是因为手续过多。
(四)加强立法,从根本上铲除高利贷这一丑恶现象,根据《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民事法律规定,民间借贷是种合法的民事行为,受法律保护。而且民间借贷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扶贫救困”的一种体现,是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民间借贷与高利贷严格区分来来,从而达到提倡民间借贷,打击高利贷的目的,只能通过立法。用立法的形式确定高利贷为非法,甚至是犯罪行为,现行法律虽没有直接的禁止或打击高利贷的禁止性规范。如《刑法》就规定了从金融机构套取现金用于借贷,牟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为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禁止通过集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借贷,”和“禁止非金融机构经营资金信贷业务。”等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于愈演愈烈的高利贷现象的打击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无济于事,要遏制、消灭高利贷这一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能通过立法的形式。为此,我们建议在修改《刑法》时,增加一条“发放高利贷罪”,这一条文应包括以上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给高利贷者以威摄,才能有效的遏高利货的蔓延,保障国家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转,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
(五)由国务院制定《放贷人条例》,规范民间贷款国内当务之急是废止《贷款通则》,尽快由国务院出台行政法规———《放贷人条例》,放开企业间借贷,允许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可以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任公司、合伙、个体工商户等形式)这一类市场主体存在,并承认主体合法性。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使我国信贷市场面临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事实上,一些领域放开的风险要小于不放开的风险。现阶段,我们可以暂时不放开存款市场,但必须大力放开贷款市场,则会自缚手脚。通过立法先为放贷人经营放贷业务放开口子,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压抑现象,形成“金融机构+贷款零售商”的信贷格局。待条件成熟时,再全面完善国内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规定。对放贷人的监管可以交给省级地方政府负责指导和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主管部门。
论体力行为能力 篇12
早期, 以罗马法为代表的古代民法以人的身份作为主体制度的基础, 关于行为能力仅有一些零碎的规定。但值得说明的是, 在这些零碎的规定里不仅以主体的年龄 (比如罗马法的成年年龄为25岁) 和智力 (比如过错、善良家父的概念) 为基础, 而且以其体力为基础 (当然这是我们归纳出的观点, 因为看遍它的规定我们也找不出类似的字眼) :
关于女性适婚能力的规定, 罗马法采用了“经得起男人”的表达, 也就是有能力和体力完成性生活的女性才可以结婚。其同时规定, 精神病患者因无法做出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也不得结婚。不妨可以说, 就结婚这一事项而言, 罗马法要求当事人具有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的行为能力。
关于给慢性病患者指定保佐人的规定。慢性病患者不知道自己何时病发、何时没有能力独自完成民事行为, 也就是说当这些人体力不支的时候, 就会导致他们的行为能力缺陷, 因此罗马法中为慢性病患者指定保佐人为他们体力不支时补充行为能力。
(1) 规定为有身体器官上的缺陷的聋、哑人指定保佐人。
(2) 为70岁以上的人指定保佐人。
最早在1810年的《奥地利普通民法典》“由于未成年、心神耗弱或其他原因不能适当照管自己事务的人享有法律的特殊保护”的规定中, 我们可以看到体力行为能力的身影。这一条中提到“未成年、心神耗弱”, 是将年龄和精神病所造成的智力上的缺陷合并处理, 形成了统一的智力行为能力标准;笔者认为奥地利民法典是以“其他原因”的表达向我们传达出了体力行为能力的讯号的。不过, 而后的《瑞士民法典》规定“成年且有判断能力的人有行为能力”, 只有取得行为能力的年龄条件和智力条件。再发展到意大利制定新的《民法典》时, 其在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劳动能力的范畴。我们认为, 劳动能力除了体现出保护达不到法定年龄的人的利益, 最主要的就是体现了体力行为能力的理念, 可以说, 劳动就是一种体力活。
以此可以看出, 除了《奥地利普通民法典》之外, 大多数的民法典仍然都把行为能力理解为一种智力和意志上的无缺陷状态。但是, 比如《埃塞俄比亚民法典》规定“聋哑人、盲人以及其他因慢性病不能自己照料自己或者管理自己财产的人, 可为了自己的利益援引为精神病人提供保护的法律之规定”, 《瑞士民法典》规定“被判处1年以上徒刑的成年人丧失行为能力, 要接受监护”, 这些条文其实都涉及到了体力行为能力的问题。这些国家的民法典在介绍能力制度中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时仅提到唯智主义的行为能力判断标准, 但笔者认为, 这些相关条文本身是前后矛盾的, 且相关国家的民法理论已经意识到了仅以智力和意志作为行为能力判断标准的不足之处, 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确定的标准, 而是另外地对仅以智力和意志作为行为能力判断标准无法解释的现象做了特殊规定。
体力, 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由于人们的外部活动主要靠体力来实现, 所以对于健全人来说, 身体的差别主要就是体力的差别。体力是劳动能力的基础, 所以我们说《意大利民法典》中的劳动能力首先就是一种体力行为能力。但是, 一味地根据这种文义解释会使我们陷入一种困境, 如前文所述, 一个被判处一年以上徒刑的人, 他智力、意志都有, 自然意义上的体力也是同样存在的。基于此, 对于体力行为能力制度中的“体力”, 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纵是一位年轻力壮的男子, 关在监狱里便是什么都做不了, 他自己的事务, 也只能让别人去做了。这样的一种理解, 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盲聋哑人。
从以上论述来看, 体力行为能力主要能更加完善成年人的行为能力体系, 以致建立起一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 能更好地解决“哪些人的行为可以具有法律意义”的问题, 将划分标准更加细化有利于对社会中更多的群体种类进行保护。对于我国民法的现状, 如何做到对那些行为能力存有缺陷的成年人既进行不妨碍自由基础上的法律行为上的限制而又进行保护, 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引入体力的划分标准无疑是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应是今后成年人行为能力限制与保护制度完善的方向。
摘要:现代民法中存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相统一的能力制度, 各国民法规定的权利能力大都与我国规定的“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近似, 而关于行为能力的要素则多有不同。从世界各国对体力行为能力或多或少的涉及中, 可以对我国的行为能力制度进行完善。
关键词:体力,保佐,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娜.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2]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J].法律科学, 2006 (4) .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4]朱涛.自然人行为能力制度之法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课题汇报_职教论文07-25
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08-17
职业探索行为12-04
职业形象行为09-08
女性职业行为09-15
职业行为分析06-22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12-04
维修电工职业道德行为10-24
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07-03
员工职业行为、日常礼仪规范学习心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