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建设论文(共12篇)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1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的发展,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构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一、I FAC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界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把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分为以下三方面: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
(一) 职业知识方面
1、一般知识方面。
会计人员需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和与人交流, 进行正确的逻辑性分析。
2、会计与有关知识方面。
与会计有关的知识为会计专业知识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会计专业知识又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技术动力。
3、信息技术知识方面。
会计人员要使用信息系统并进行评价, 也要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4、企业和组织知识方面。
企业与组织知识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背景知识, 企业怎样进行组织协调、筹措资金和管理控制等都是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二) 职业技能方面
1、智力技能。会计人员要拥有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就需要具备智力技能。
2、沟通能力。会计人员接受和传递信息, 进而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进行决策, 就需要具备沟通能力。
3、人际关系技能。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全面与他人合作, 一起达到组织目标, 这就需要具备人际关系技能。
(三) 职业价值观方面
1、客观公正地进行工作, 在职业标准下保持独立性;
2、明确个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
3、注重公众利益;
4、承担社会责任;
5、终身学习。
二、新阶段会计人员所面对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企业与其他组织的交易变复杂, 加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商业和贸易国际化的程度变高, 社会对会计人员责任的需求变大。新阶段会计人员在有新机会的同时, 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文/林燕琼
(一) 会计的多样化及多变性。
在新阶段, 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给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会计的变化速度加快, 会计人员在适应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广阔的会计空间, 要求会计人员在成本管理、战略投资决策等方面做出计划。
(二) 会计选择空间更广泛, 处理方式更灵活。
在新阶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无形资产的比重很大。基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它的会计处理也更复杂化, 进而对会计人员拥有正确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提出要求, 会计人员将有更宽广的空间发挥。
(三) 新阶段会计人员面对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的加入, 本土企业要面对国际的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营风险;市场激烈的竞争对国内企业在规模扩张、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四) 新阶段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比如ERP、Internet和财务软件网络化等, 它们的信息在组织中快速高效地传递, 对传统工作方式冲击巨大, 对会计工作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阶段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
结合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 本文基于下列因素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进行构建:会计人员要拥有职业品格, 拥有与其有关的知识, 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是一个由以下方面构成的综合系统: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一) 职业品格方面。
职业品格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 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等。
1、正直诚信和职业谨慎。
诚信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工作要保持审慎态度和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 并恰当地消除怀疑, 而保证健康的职业谨慎的前提就是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
2、终身学习的态度。
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掘的观念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的加速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快速地发展和深化。
3、责任感与风险意识。
职业会计人员要注重公众利益, 要求会计人员意识到遵守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在新阶段, 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发展, 经济活动复杂化, 都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
4、良好的职业风范,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会计行为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公正。
(二) 职业知识方面。新阶段的市场运作各行业相互渗透和交叉, 这需要会计人员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1、基础知识方面。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快速更新。会计人员要拥有人文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基础知识, 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2、会计、审计和有关知识。
会计和审计知识在会计人员知识中占主要地位。会计人员应该对自己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有深层次的理解, 有质和量的要求, 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信息。
3、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网络快速发展使经济交易和方式变化很大, 网上支付和销售到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交易有很大差别,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的技能和知识。
4、组织和商务知识。
在新阶段, 会计人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实践, 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有所
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大力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意义, 对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 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竞争领域。美国资深经济学家雷·罗森说:“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什么能够带动我们前进?——那就是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固然反映在GDP、人均国民收入等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上, 但如果更深层次地看待问题, 它更应该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底蕴的厚度上, 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
一、我国文化贸易现状
总体来看, 我国在图书进出口、商业演出、电影进出口、电视剧、音像进出口、网络游戏、动漫等方面都是贸易逆差状态, 而且竞争劣势很明显。以中国传媒业为例加以分析。目前, 全球媒体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 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美国传媒产值5, 000亿美元, 占全球传媒产
了解, 进而才可以在复杂的市场和理财环境中有所改革和创新前进。
5、法律知识。
会计人员工作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会计国际化加快发展, 权与法的矛盾以不同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学法守法, 注重法律和环境的变化, 避免因为法盲而做错事。
(三) 职业技能方面。职业技能是帮助会计人员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
1、应对改革和发展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速发展, 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革不断深化, 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 如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和适应改变自己的能力等。
2、与人交往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可以接收、传达正确的信息给职业会计师。会计人员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思考
□文/李方杰
值的一半。欧洲3, 500亿美元, 占1/3份额, 而中国的传媒产值每年不到150亿美元, 可见差距之大。
全世界每天新闻发稿量的80%来自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全球95%的传媒市场份额被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有, 美国媒体完成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制作量。由于中国媒体行业竞争力不足, 世界很难听到中国的声音, 西方通讯社几乎左右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据统计, 目前中国是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硬件产品出口国, 但在文化贸易的“软件贸易”领域, 包括电影、电视、演出、动漫、游戏等方面却非常薄弱, 2009年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逆差比例高达1∶7以上。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 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
只有具备了该能力, 才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创新工作。
3、战略管理能力。
在社会经济新阶段, 会计人员要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形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 抓住财务机会规避风险, 有助于做出管理决策。
4、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并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 是管理者的素质、知识和判断能力在决策方面的综合体现。企业增加价值, 离不开会计决策, 高级会计人员需要拥有这种决策能力。
5、持续学习能力。
会计人员在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 更要持续学习并接受运用新知识, 这样会计人员才能保持和推进职业胜任能力发展。
6、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成为现今工作环境下主要的作业方式, 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团队的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种评论固然刻薄, 但也部分道出了当前我国文化贸易的尴尬境地。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国民财富的积累。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 而2008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40.1%。由此可见, 文化贸易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 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文化产品具有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贸易具有对外宣传、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不仅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收入, 而且也把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推向全球。文化
表现。团队合作模式下, 个人除了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外, 更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能力是新阶段高素质人才需要有的能力。
四、结语
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新阶段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基本架构。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 保证能力框架能够稳固, 深厚的知识和先进的技能才可以发挥。有职业知识, 才能发展职业技能, 职业知识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基础。职业技能可以表现出各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 是职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有着现实性和前瞻性, 会计人员提高能力需要持续地进行学习;会计人员需要拥有长久学习的态度、责任和能力, 为成为新阶段优秀的职业会计人员而努力拼搏。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2
1.所有经济社会运行最重要的工作,要靠财经服务才能运转起来。
正确
错误
2.统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不需要保密。
正确
错误
3.财经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没有人情可言。
正确
错误
4.导致经济增长的并非单纯的技术发明。
正确
错误
5.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正确
错误
6.在“创新的概念及理论”的讲课提到的“死亡之谷”和西方所说的“达尔文之海”不是一回事。
正确
错误
7.社会制度的支撑对于非线性创新有重要意义。
正确
错误
8.集成创新就是将现有技术集合在一起,就是单纯的模仿。
正确
错误
9.一战以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伦理,科研管理部门,在审批项目时,考虑是否合乎伦理。
正确
错误
10.日本在70年代末便开始展开汉字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正确
错误
11.英国蒙纳公司不曾研制中文激光照排系统。
正确
错误
12.获得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班级排名前三。
正确
错误
13.在日本,工资与工龄无关,完全由工作好坏决定。
正确
错误
14.产品不等于商品,要被卖出去、被人们接受才能变成商品。
正确
错误
15.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成功,创新过程完成。
正确
错误
16.我国高校的研发经费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
正确
错误
17.2010年,我国的水电装机总容量已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正确
错误
18.医德规范和理论的具体化,是衡量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最高标准。正确
错误
19.道德的作用之一,是调节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正确
错误
20.职业道德越来越成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关于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在“财经专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课谈到了()以外的三项。
A.依法管理,维护秩序
B.胸怀全局,统筹兼顾
C.清正廉明,树立形象
D.热情服务,尽职尽责
22.产品结构,或者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创新,称为()。
A.原材料生产创新
B.市场需求驱动创新
C.工艺创新
D.产品创新
23.为一个产品开拓了新的使用领域,称为()。
A.产品使用创新
B.市场创新
C.市场需求驱动创新
D.市场需求创新
24.现有技术集合在一起,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模仿,称为()。
A.多功能创新
B.吸收创新
C.集合创新
D.集成创新
25.教育是一个播种()的事业。
A.道德
B.知识
C.希望
D.文化
26.教师,是()的象征,同时也需要继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A.能力
B.知识
C.理论
D.实践
27.在“如何开展创新--国内案例”的讲课中提到,没有好的(),要想做好的发现、好的研究是非常难的。
A.人才
B.科学仪器设备
C.文献资料
D.学术环境
28.在“如何开展创新—国内案例”的讲课中提到,日本文化中逐渐形成了()的精神。
A.追求卓越
B.崇尚创新
C.追求卓越、崇尚创新
D.团结协作
29.在“如何开展创新—国内案例”的讲课中提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推动(),为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教育创新
B.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C.人才流动
D.引进国外人才
30.1987年12月,历尽千辛万苦改造而成的()系统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基本步入商品化的坦途。
A.华光Ⅰ型
B.华光Ⅱ型
C.华光Ⅲ型
D.华光Ⅳ型
31.()合作是促成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抢得市场先机的要因。
A.产研
B.政府和企业
C.高校和企业
D.产学研
32.()印刷厂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使用华光Ⅲ型系统,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商业化应用贡献颇大。
A.《人民日报》
B.《北京日报》
C.《经济日报》
D.《光明日报》
33.一般来讲,日本的城市有几个设计标准,其中()公里以内得有一个图书馆。
A.1
B.3
C.5
D.10
34.作为一个企业来讲,重要的是(),要的是产品。
A.发表论文
B.技术专利
C.学术声誉
D.科学影响力
35.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试验成功的时间较早,德国专家发表论文的时间靠前,诺贝尔奖颁给了谁?()
A.田中
B.德国专家
C.田中和德国专家
D.岛津制作所
36.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8600亿元,比2010年增长()。
A.10.8%
B.16.8%
C.21.8%
D.30.8%
37.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用于()。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试验发展
D.应用基础研究
38.中国2012年研发费投入总量有望突破1万亿元,居世界第()。
A.一
B.二
C.三
D.四
39.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位。
A.一
B.二
C.三
D.四
40.医生要为病人(),不可以将自己病人的病情随便告诉别人,这也是一种规
范。
A.保密
B.把脉
C.看病
D.治疗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
41.财经职业道德的特点包括()。
A.政治学与原则性
B.科学性与灵活性
C.服务性和与人民利益高度相关性
D.无私性与廉洁性
E.规范性和约束性
42.十八大报告中把“创新”作为动词使用的有()等。
A.创新发展理念
B.创新开放模式
C.创新企业管理
D.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E.创新社会管理
43.德国的合成氨技术形成过程包括()。
A.高温技术的研究
B.高压技术的研究
C.德国转炉炼钢技术成熟
D.德国合成氨技术形成E.德国炼钢技术成熟
44.计算机学会的伦理准则还包括一些更具体的职业道德,主要有()。
A.保持专业才能
B.了解相关的法律制度
C.伤及无辜
D.恪守合同
E.使公众认识到计算机的利与弊
45.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得到时任进出口委副主任江泽民的批示,大意包括()。
A.对于该项目应予积极扶持
B.给以美元进口设备
C.增加试验用房
D.继续试验使其完善化
E.安排技术专家出国考察
46.在“如何开展创新--国内案例”的讲课中提到,仅有一流人才、高端人才也不行,(),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
A.需要一个班子去搭配
B.需要好的体制和机制
C.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
D.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攻关
E.需要财力保证
47.根据“如何开展创新--国内案例”的讲课,日本信息共享平台涉及()等。
A.公众应用
B.农业应用
C.林业应用
D.企业GIS
E.公安应用
48.岛津制作所成立于明治维新初期,在历史上贡献很大,很多产品的开发在日本都是首创,包括()等。
A.热气球
B.X光机
C.单反相机
D.显微镜
E.蓄电池
49.2010年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的省市有()等。
A.江苏
B.上海
C.福建
D.北京
E.浙江
5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天然铀资源短缺,不能期待由核能来解决能源问题
B.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还可以持续多年
C.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
D.规划是希望在2020年核电占全部发电的比重为20%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探析 篇3
【关键词】辅导员;高等教育;职业能力
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分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顾名思义,职业能力就是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通常被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三种。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責的专业人员,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由专职和兼职两种人员所组成,他们缺乏像专业老师一样的专业队伍,在一些二线高校还会出现职业辅导员地位低下的不良现象,很多辅导员无论在职称评审还是科技立项方面都很难取得与专业教师一样的平等待遇,由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所以很多辅导员就定不下心去钻研管理学问和技能,再加上一些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就不太重视,在政策和制度上远远落后与专业教师,政策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制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管理,使从事本行业的辅导员看不到未来,等不到希望。有一些辅导员从上班第一天就开始准备考研,希望通过考研转变成为专业教师,这样制度之下很难出现优秀的管理人才,更难构建起优秀的管理团队[1]。最近几年,国内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笔者做了总结和分析,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辅导员工作激励方面缺乏一个科学的机制。辅导员分流、转岗渠道不畅通,晋升晋级、学术交流机会较少。其次,缺乏对辅导员的培训。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建设都不是很重视,在这方面经费投入很少,缺乏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因此降低了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第三,高校缺乏对辅导员选聘的管理机制。辅导员选留相对要比专业教师随意性大很多,在选聘过程中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公信度比较低,而且缺乏透明度。第四,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受到机制和制度的影响,客观上造成辅导员职业能力弱化的困难。
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冲突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发展的眼光和新颖的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历史所抛弃。同时,辅导员面向的是90后,00后,必须要跟上学生的观点和思维,才能有效地为他们解答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就要求辅导员对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与丰富高校管理经验积累。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本校别业之后留校的学生干部,虽然他们在学生生涯从事了很多的学生工作,但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很难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因此他们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专业水平。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团队都在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会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过程中制约因素,长期以往将会大大降低辅导员的威信,进一步损害辅导员队伍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
二、构建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构建和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2]。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使命追求。随着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对社会主义前景缺乏信心等问题。要用中国梦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把好“总开关”、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自觉地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中国梦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异见分子”把青年学生作为重点对象,与我争夺人心。加强中国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广大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层指挥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成效,影响大学生成才发展的过程。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到用科学高品质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要求占领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大步向前走。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切实增强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高校辅导员要带头加强中国梦的学习和践行,选拔培养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加强中国梦教育,督促、指导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中国梦教育的基层基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主题交流会、辩论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国梦的学习和宣讲。同时,依托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开展立项研究,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切实增强中国梦教育的主动性。高校辅导员要客观公正开展学生素质测评,严格落实好“奖贷助补减”要求,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妥善处理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提供有益帮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爱。以实践引领带动提升责任感。要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3],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实际出发,立足所学专业,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引导辅导员坚定职业理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要积极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拓展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平台,形成辅导员队伍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为服务学校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动辅导员工作实践与工作研究相结合,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以辅导员日常工作为抓手,切实提升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尤其以项目建设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学校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引导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努力培育和打造辅导员工作精品,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引导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从事的职业,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專业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就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也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辅导员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所面对学生的基本特点,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向,才能服务于学生。首先,辅导员必须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才能在本职工作中有所突破,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不和谐问题,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势,通过对自己精准的定位,才能在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明确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不断分析实现发展目标的困难与问题,才能知道自己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技能,通过什么养的方式才可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及时调整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和工作职能,改革辅导员考评考核指标。二是以学习平台打造有效提升职业能力水平。不定期举办高级研修班,实施辅导员外派研修计划,让辅导员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三是以技能竞赛促进辅导员自我提高。组织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活动,选派辅导员参加全省、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展示工作能力、彰显职业风采。四是以发展中心科学引领队伍建设。以打造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的智囊库和思想库为目标,率先成立辅导员发展中心,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思路,探索辅导员由事务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的新途径。
(三)多元化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高校要定期组织召开由全体院领导、各职能部分负责人参加的学生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逐步把学生工作重点从“以管为主”调整到“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并重”的方向上来,改革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探寻学生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4]。同时还要推行辅导员网络培训制度,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为主题,强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分为课程学习、互动交流、成果撰写、结业考试四个环节,参训学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网上自主学习,其中课程学习包括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等环节。渠道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培训。按照职业化的目标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多渠道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重视培养辅导员队伍学习研究能力和业务工作能力,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每年制订辅导员培训计划,分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在职称评聘过程中,认可辅导员开展党团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量,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创造路径,稳定辅导员队伍。
(四)高校应健全和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机制
学校倾心助力辅导员成长,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一是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对辅导员进行分层、分类规划指导,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以目标引领辅导员。二是落实辅导员岗位和待遇。学校将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落实辅导员相关级数和津贴,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的优秀辅导员,并将此作为提拔重用的依据。三是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落实双线晋升制度,辅导员既可以按照教师系列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直至教授,也可以按干部系列晋升至正处级行政职务。为增强辅导员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学校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自觉、增强职业自信、实现职业自强。首先,增强职业认同感。润物无声的辅导员文化,使队伍的整体身份不断得以强化。其次,增强职业荣誉感。每年组织开展“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再次,增强职业成就感。由学生工作部和科研处共同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组建辅导员科研团队,邀请专家开展项目申报辅导,使辅导员在科研中有项目,有经费,有指导,有团队。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师,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队伍的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冬,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能力形成 篇4
校园文化在职业能力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职业定向教育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结构
职业定向教育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特点, 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正确选择职业, 优化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专业的定向教育, 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初, 往往难以摆脱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影响, 对所选择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师资、制度、行为、理念等质态所营造的职业教育氛围和所表达的师生行为规范, 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结构, 不断规范和促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促使学生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宗旨,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科学规划学习生活, 激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及对未来职业远景的情感。
2. 校园文化所承载的职业精神在职业能力中居核心地位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 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拼搏、进取、创新的职业精神, 多方位、多领域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面对职业的特点, 更要求在现代职业领域中突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校园文化通过文体活动、校园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进取的意志,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善于用校园精神进行自我调整和反省, 从而增强职业适应性, 提高职业竞争力。
3.良好的职业行为纪律作风是职业能力的保障和形象标志
良好的职业行为、纪律、作风的形成是提高相关职业的工作质量, 增强职业工作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并且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也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最看重的一个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制度文化的强制和规范,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感受职业的生产节奏和要求, 促进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准则和行为纪律作风。
4.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和职业生活的基本要件和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期, 普遍存在迷茫、偏执、敌对等负性情绪, 很多学生存在自控力差、痴迷网吧等强迫症状, 给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学习和工作, 并能乐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精神所体现和传递的精神力量,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可以有效地鼓舞精神, 转移和化解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保持稳定、乐观和愉快的心境, 起到心理疏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积极作用, 进而提高职业工作效率。
以校园文化为抓手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实现途径
1.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共融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宣传、吸收优秀企业文化, 充实和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中, 广泛渗透和表达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稳定和扩大每个专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通过校内“教学工厂”、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 推进工学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员工手册、6S管理制度、企业案例等等, 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情景教学等, 把企业用人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 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
2.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力所在。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从学生入学起, 就着手抓好专业思想、专业素质、专业文化教育, 宣讲行业大师及其成功轨迹, 规划学生未来发展目标。要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结合, 创新专业文化建设实践途径。建设反映职业特色的教学设施, 突出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坚持根据市场定专业, 紧扣企业设课程, 针对岗位练技能, 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3. 做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学生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壁画、宣传设施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紧密相联系, 形成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可将系部、班级以及楼、路、灯、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等以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及行业名称命名。同时, 通过一系列体现职业特色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感受、实验、安装、维修、制作、发明等职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对职业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要通过建设信息化校园, 重视网络文化的教育、管理与应用。这样, 学生置身校园不但接受美的熏陶教育, 而且能感受行业的日新月异, 从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 注重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动机需要、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既要为学生的当前学习服务, 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要根据各个层次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点、实际知识、能力水平, 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和差异发展, 确定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学生适应课程教材老师为课程教材老师更适应学生, 变同质发展为差异发展, 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和训练学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 要用发展的思维评价学生, 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职业能力的增值,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
摘要: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结构、职业理想、职业行为和心理健康, 这在职业能力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 重视校企文化的对接和共融, 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 做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 注重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等。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2)
[2]王英杰, 张晓旭.赵辉.体育对职业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 (20)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发布日期: 2011-02-24
2011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以下简称57号文件)为重点,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强化职业技能资格管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各项基础工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工作目标是:统筹城乡,大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使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得到相应的职业培训;力争技工学校招生规模达到240万人(含劳动预备制培训100万人);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培养5万名高级技师。
一、筹备召开好三个会议
(一)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贯彻落实36号文件,总结交流职业培训工作经验,部署安排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表彰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
(二)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贯彻落实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36号文件、57号文件等精神,部署2011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三)高技能人才司局际联席会成员单位会议。总结2010年工作,研究确定2011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
二、贯彻落实36号文件
(四)制定完善配套文件,规范工作程序。研究起草贯彻落实36号文件的通知。细化完善职业培训操作办法,规范培训后技能鉴定程序方法,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职业培训资金补贴办法,明确职业培训资金补贴操作程序和办法,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管。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规范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导就业训练中心以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修订创业培训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继续组织创业培训师资选拔研修活动和农村实用人才示范性培训。
(五)加强分类指导和工作督查。组织开展企业岗前培训、创业培训等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交流推广各地典型工作经验,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培训类型、不同培训模式的分类指导和工作推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督查,对各地政策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研检查。
(六)举办全国职业培训政策业务研修活动。对全国地市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培训工作的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政策业务培训,提高理解、掌握和执行职业培训政策的能力。
三、贯彻落实57号文件
(七)制定配套政策文件。会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研究制定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技工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等三类技工院校设置标准,以及示范性技工院校的评估标准。
(八)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开发完成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和学生工作页。三季度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经验交流活动,对教学试验成果进行评估,对试验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九)落实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会同全国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办公室,进一步抓好技工院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落实,健全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完善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国技工院校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实施好技工院校建设项目。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会同财政部、教育部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技工院校培养能力。会同相关部门适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调研检查。
(十一)举办全国技工院校政策业务研修活动。对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技工院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师资培训。举办技工院校校长暑期研修和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在部分省市探索开展引进国外优秀师资的工作试点。
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十二)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启动高级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大项目。
(十三)制定国家高级技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落实好5万名急需紧缺高级技师培养任务分解和资金落实工作。
(十四)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制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提出实施方案,并率先在十大振兴产业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行业(领域)启动基地建设工作。
(十五)启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组织制定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办法,并选择部分行业、地方启动试点工作。(十六)探索开展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会同有关司局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在部分行业(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两类人才通用的基本评价要素。
五、做好技能竞赛工作
(十七)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统筹管理。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和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各种奖励表彰办法,统一各类竞赛工作标准和程序。
(十八)组织开展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统筹安排好国家级一、二类竞赛项目,组织开展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和总结会。指导协调省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十九)积极做好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相关工作。确定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和集训基地,选拔和培训参赛选手、技术专家和裁判员、翻译等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实施培训,力争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对世界技能竞赛标准和国内竞赛标准进行比对研究,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国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积极扩大参与国际竞赛活动打好基础。
六、职业技能资格管理
(二十)加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贯彻落实《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意见》,制定试点企业管理办法,指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评价方式和内容,健全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
(二十一)规范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管理,研究起草规范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开发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完善质量管理办法,做好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十二)强化社会化鉴定的监督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质量督导,促进社会化鉴定规范开展。切实做好职业培训后技能鉴定工作,落实鉴定补贴政策。研究提出有效措施,理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制。规范职业资格设置,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组织开展好2011年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二十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设立审批和监督管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评选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健全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和质量投诉举报系统,加大职业技能鉴定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构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二十四)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健康发展。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研究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办法。
(二十五)严格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办法。以季度统计数据为依据,按照鉴定工作的需要,统筹做好职业资格证书申领、验印、核发等工作。
七、加强基础建设工作
(二十六)加快法规制度建设。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等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草案)尽快出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规定》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制度。
(二十七)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的指导,健全修订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手册》、《大典修订工作平台操作说明》等技术文件,贯彻落实《大典修订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协调行业部门完成职业分类及职业描述等工作。
(二十八)加强职业能力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切实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技工院校等项工作调研。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企业办技工学校改革发展问题、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机制等相关课题研究。
(二十九)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开发全国职业培训信息统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和对参训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做好技工院校统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评审、技师学院备案等工作。研究探索通过网络教学、远程培训等培训模式开展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等,促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普及共享。完善职业技能标准开发体系,加快题库开发和题库网络建设。加快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做好职业资格证书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加快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查询联网工作。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管理系统应用范围,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季度统计分析工作。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6
答:所有的职业培训都不是免费,为支持部分人员就业,提高就业技能,政府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培训人员参加职业培训给予补贴,也可理解为政府向培训机构购买服务。
问:符合申领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有哪些?
答:(1)就业技能培训: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2)创业培训:四类人员,以及毕业年度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3)在岗培训:企业新录用的四类人员。(4)劳动预备制培训:具有广西户籍的城乡未继续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
上述对象所指的高校毕业生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日制普通高校(不含高职院校)毕业生,以及区外全日制普通高校(不含高职院校)广西籍毕业生。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
毕业年度是指毕业时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13〕68号)精神,从2013年起,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
问:参加多项职业培训都有补贴吗?
答:自治区政策规定,每个符合参加培训条件的人员,一年只能参加1次政府给予补贴的培训;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的,只给予1次鉴定补贴。
问:职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应当如何申请?
答:定点职业培训机构认定实行属地化管理。申请机构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申请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且公示无异议的机构作出认定,并下文明确。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7
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能力素质分析与岗位素质能力界定
(一) 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内容
1. 教学。
教学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进而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职业技能, 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发挥自己的能力, 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学生能够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2. 科研。
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科研。通过科研实现创新、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科研, 教师能够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整理分析获得的经验, 进而在教学中实践自己的科研成果。现阶段要把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把科研成果与实际工作想联系, 把科研实践与提高教育质量相贯通, 通过科研加强教师培训与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担任班主任。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的职务。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班主任则担负着组织、指导班级的任务, 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落实者。班主任要能够起到沟通师生、联系学校与家庭。在全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班主任要面向全班学生, 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是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践者。
4. 学科建设。
职业教育是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 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事业。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掌握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 通过学科建设了解掌握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熟悉人才培养目标, 能够制定相应专业与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地区本专业的状况制定不同的学期工作计划。
5. 培训学生 (或社会人员) 实践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背景下, 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需要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学习。这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与实践教学的能力。
(二) 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的特点
1. 多样性。
中职教师的工作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包括课堂教学, 担任班主任中学生的德育工作, 还有现场实践教学。同一教师, 在不同工作时间范围内, 工作内容和方式也不同。
2. 差异性。
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职业院校的教师,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来源于相对应的职业中的工作内容, 因此领域各不相同。
3. 紧密性。
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紧密结合,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 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吸取新的知识, 更新新的职业工作内容, 为教学工作补充和完善, 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发展。
4. 复杂性。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科研和育人的成果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衡量起来比较复杂。教学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 培养人才, 人才的培养过程漫长, 人才的标准确定复杂。科研工作周期长, 见效慢, 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见效果。育人工作, 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一向, 持续不断的习惯养成教育, 花样繁多的手段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几年的努力, 才有可能见到效果。
(三) 职业院校教师岗位能力素质现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 最重视的仍然是教学能力, 达到培养满足相应职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授课方式,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状况, 掌握不同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 了解学科最新的知识, 了解本地区的职业需求与工作内容, 提高学生能力的针对性。授课形式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断创新,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科研方面, 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眼光, 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掌握本地区的经济特色, 做好学科建设与本地区经济的高度契合。在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下, 提升本学科的实用性, 不断地通过培养合格的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在职业院校中的作用
(一) 促进岗位能力素质观念的推广接受
一种理念从出现到被大家所理解接受, 再到工作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 是一个过程, 需要时间的考验。岗位能力素质观念将岗位设置、能力分析、岗位考核得到深入分析研究, 对传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方式产生了冲击, 在惯性的阻挠下, 岗位能力素质观念的接受, 到在工作实践中应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二) 促进人才引进科学合理规划
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引进缺乏规划, 通常是有人离职退休、学生人数增加等情况出现之后, 人员出现缺少才会临时进行人才引进。同时, 目前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 只有一些诸如学历、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的规定, 缺少如原单位意见、同事评价、信用考核等综合考核指标。这样就造成对于引进人员的道德水平、发展潜力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估。
(三) 促进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标能否实现在于组织体系与考核体系的科学健全。考核体系具有导向性作用, 考核体系不科学, 出现误差会直接导致目标的失真。很多职业院校对于考核体系的科学性、时效性、合理性、针对性缺乏关注。对于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通常是经过报告的形式, 缺乏真实。对于知识更新与自我发展, 仅仅是通过培训时长, 缺乏实际考核指标。职业院校里面, 对于教师的工作动机、工作热情、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忠诚度等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且明显影响的指标缺乏有效考核。
(四) 促进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管理学大师彼得斯指出:“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重要的资源是人, 管理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所以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组织的重中之重。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 就是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过程, 其中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其他资源的配置和实用具有制约作用。因此,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必须关注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岗位素质能力标准的应用, 起到合理配置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比例, 合理配置强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的师资力量, 做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充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五) 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终身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的观点, 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教师而言, 终身教育更是应该成为自己的从业理念与生存状态。通过持续的、自发的、主动的自我学习, 完善自己的思想、智能、性格和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素质标准为教师的终身培训, 做出了比较清晰的指向, 对于教师的培训可以从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及价值观、职业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深入开展学习。只有教师的自我完善, 才能够顺利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制定的特殊性
在教育部已经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 理念同为“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其内容不同之处在于适用对象分别为小学生和中学生, 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 健康快乐成长”, 促进中学生增加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 专业要求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是有共通之处, 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一) 强调职业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中学教育, 在师德方面, 不仅仅要做到关爱学生, 感染学生, 由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需要教师在职业发展上面给予引路指点, 需要教师对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具有深入的了解, 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路线能够做出比较精确的讲解。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 熟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二) 强调包容性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人们心目中不爱学习的一群, 相比于普通的中小学教师,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 更加需要包容学生, 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职业教育观,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
(三) 调实践性
职业教育由于学生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 教师需要在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 把专业理论与职业理论结合, 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 能够对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中的工作内容做讲解和演示。
(四) 强调特色性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合就业的学生, 培养学生哪些职业, 从事哪些行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 各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面, 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 例如, 同为制造业, 但是有些是高精尖制造, 有些是医疗器械, 有些是机床、机器人等。需要教师能结合本地区行业的需求,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四、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的思考
(一) 师德
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人格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引导教育多样的学生;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通过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
(二) 专业知识
在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 需要与具体的职业结合, 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知识, 要了解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状况与人才需求, 及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等。职业院校教师会将知识与职业的工作内容相结合, 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内容。
(三) 专业能力
在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中, 要加强组织实训实习的能力,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学生安全与权益, 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另外, 职业院校的教师, 尤其要注重调研调查的能力培养, 注重收集毕业生信息与企业反馈意见, 针对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学生的培养定位对企业进行调研, 适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历来众说纷纭。岗位能力素质标准的研究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考核、激励提供了具体的方向与途径。职业院校可以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人力资源效率的可行之路, 为实现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 促进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国家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来,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目的就是要职业院校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 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使教师的能力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成为当前的关键。教师岗位能力标准建设研究, 对人才招聘、绩效管理、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师岗位能力标准建设研究, 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和能力提升起到指明方向作用, 对职业院校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撑;对职业院校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提供依据。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能力,能力标准体系,能力分析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5 (6) .
[2]李梦丽, 张月琪.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3 (6) .
[3]易凌云, 庞丽娟.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9) .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8
一、公立医院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现状
(一)高层管理者对财务工作重视不足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多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工作主体为临床、医技以及科教人员,对于划分为后勤管理类的财务人员与财务工作,未能得到医院高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医院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以及医疗业务流程的顺畅运行,对于财务工作的要求仅局限于按时完成报账、作账、生成报表等周而复始的工作。公立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侧重于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忽略了对财务人员的能力提升。医院高层管理者在未对财务人员和财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未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医院所处行业的特殊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这也是需要财务人员通过扎实做好财务工作来争取的。
(二)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结构逐步呈现出学历高、年龄小的趋势,但在财务核算、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停留在基础的财务工作层面,显现出难以满足高层管理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情况。能否胜任一项工作任务,主要在于个人的意愿与能力两方面因素,医院财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业务能力均有待提高。医院财务部门作为为患者、医护人员、科教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提供财务服务的窗口,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对待报销和咨询的人们态度冷淡,缺少细致与耐心,很难从一个被动的核算工具转变为一名具有战略思维的主动参与者。医院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更新速度较慢,很难在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战略成本管理、内部绩效考评、财务分析报告以及财务风险管控等领域充分发挥出作用。
二、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公立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以及巨大的内部管理需求,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对医院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由原来的“账房先生”转变为医院的管理者;由简单满足外部财务信息需求者的财务会计,转变为为医院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管理会计;由精通复式记账法的财务专家,转变为熟悉医疗管理流程的业务专家。财务人员应具备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多元化的知识架构以及对医院核心业务的高效管理能力,切实做到“跳出财务看财务”,为医院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而出谋划策。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是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的责任,也是高质量完成医院财务工作的根基。
(一)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一是财务专业知识。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应不断深入学习财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以及审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完成好日常的财务核算与监督工作,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医院在经营、筹资、投资活动中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财经纪律、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也是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的一门必修课,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2016年5月1日各行业各地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公立医院的技术服务费收入、培训费收入以及租赁收入,由征收营业税全部改为征收增值税,税率及应税收入计算方法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及时了解税收条款的变化,正确计算、抵扣、缴纳增值税。财务人员只有在充分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保障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合理进行税务筹划,防范财务风险。
三是相关业务知识。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应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医院管理当中,“从财务的角度看医疗,从医疗的角度看财务”,充分了解临床科室、医疗技术科室、医疗辅助科室的业务流程。了解病种情况及临床路径(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及护理工作);了解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密切联系临床,深度挖掘医疗服务规律,收集大量医疗业务数据,对于医院财务部门通过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寻找重要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奖惩都是大有裨益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融合优化了就医流程,同时也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人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成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设计者,对医院财务管理数据与医疗业务数据进行集成与共享,实现数据汇总、分析、统计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基建工程、修购项目、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等相关领域知识,对于顺利开展财务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医院财务人员不可避免的将会参与到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政府采购招标评标及预算执行、经济合同会签等工作,财务人员只有具备相应业务知识,才能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具备胜任能力。
四是先进的管理工具。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财务风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及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起到保障作用。医院财务人员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应了解并能熟练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如管理学较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用于战略分析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用于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以及医院“品管圈”活动及其惯用的“柏拉图”、“特性要因图”、“头脑风暴法”等手法。
(二)深厚的综合管理能力
公立医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变化,将会给医院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模式,将会随医疗流程与环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医院财务人员必须不断适应新的运营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管理能力。
一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是医院财务人员的基础,可以对以前年度与当前年度数据、财务与业务数据、本单位与同行业领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将晦涩难懂的财务信息转化为易于使用的决策信息。
二是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指财务人员根据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做出的推定与判别。职业判断能力涉及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确定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合法合规性;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的选择;资产减值准备、折旧与摊销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判断与选择等。医院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的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高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是高效的战略决策能力。战略指明方向,医院财务人员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医院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战略进行分析、选择、执行与管理,处理好医院运营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等财务战略与医院整体经营战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医院与患者、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的关系。
四是灵活的协调沟通能力。医院内部组织架构与利益主体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财务人员应掌握各种协调沟通技巧,完成好部门内部、跨部门,以及与财务审计中介服务机构、税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外部单位的协调沟通工作,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提升公立医院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的建议
变化无所不在,永恒的事物只有变化本身,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应成为勇于创新,成为主动应对变化的领导者,帮助医院在外部的竞争与内部精细化管理中获胜。医院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医院财务部门内部
充分调动全体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定期轮换岗位,让每个财务人员都成为“多面手”,鼓励参加职称考试和竞聘。定期组织内部集体学习、召开小型的专题研讨会,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碰撞思维火花的平台。
(二)医院部门间学习
财务人员可以通过工作中与医院其他部门的接触,或是医院内部各部门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形式,尽量多的了解临床、检测、药房等业务部门的运转流程以及人事、国有资产、基本建设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提升医院整体经济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三)医院间的相互交流
可以到同级别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进行参观调研,吸取经验,学习先进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强大自我。
(四)行业间的相互借鉴
医院作为事业法人虽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但这并不阻碍与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等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了解“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计量”等企业会计准则,吸收公司战略管理的先进方法与理念,合理运用到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长期规划中,促使医院能够很好的适应医疗改革政策,在谋求不断做大做强的道路上永远前行。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经营与管理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的整体发展。因此,分析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各项职业素质并对其加以培养与提升,将成为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人员,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晓香.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岗位的业务重塑[J].卫生经济研究,2016(4).
[2]陈学,赵顺.新医改下医院财务人才培养问题思考[J].当代医学,2013(25).
[3]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王以朋.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6).
[4]陈雄美.浅谈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J].当代经济,2016(8).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9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型,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从特征上可大体分为两类,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是针对每一种职业本身,适用于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或在任何岗位都需要的一种基础综合能力,它主要指的是专业岗位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依然具备的重新找到工作岗位并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中,职业核心能力处在最底层,它是专业岗位能力的支柱,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石。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过度以“技能”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力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研究者对职业素养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并重的高职教育在培养宽泛性的背景下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观念和措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具有代表性。美国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五种“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项基本素质为:基本素质、思维素质、个人素质。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主要突出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包括3个方面: 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制定并实施了职业核心能力国家鉴定制度,首次明确了核心能力应该包括6个方面的能力:与人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与人合作能力(Working with Others)、自主学习能力(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信息收集应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数字应用能力(Application of Number)、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而澳大利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为:在工作及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体现为在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它包括这样7个方面: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与技术的能力,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参照和借鉴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并初步确定了我国八项核心技能。除了参考英国提出的以上六种核心技能外,我国还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和应用外语(Appl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两项新的核心技能。我国早在1998就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总方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体系。并提出了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
烟台职业学院的白世梅副教授提出了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文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职业核心能力所需的素质,重新构建了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但该体系仅限于对相关课程的更新的内容的改革,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整体模型。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程舒通副教授结合能力本位设计的教育理念,提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竞争力模型。程教授的模型把职业竞争力分为三部分: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2职业核心能力划分的具体模型
本文以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院的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GDJY-2014-B-b104)中提到的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基础,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外实践调研”的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设计出了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型。
3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方式
在职业能力划分的模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而专业岗位能力又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分别对应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
为了更好地将这八大核心能力融入到专业能力中,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第一,专业基础课方面。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为了胜任某一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这部分,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单门或几门课程的改革,渗透这四大能力的培养。比如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在网站综合设计这些课程中体现,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在思政教学中拟设相关场景来实现,数字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
第二,专业核心课方面。专业核心课程中,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学能力指的是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及思考,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注重学生本位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一个项目需要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最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承担分析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团队沟通自己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角色扮演法或者情景教学法来实现。因为这两种教学法最为灵活,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当然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思想上抛弃以前那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本领,最好达到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教师既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敢于实施,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把教师由原来的“单一的授课教师”转换成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是将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既符合高职的教学目标,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4课程体系建设
4.1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外,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系统性强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取决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亦充分融入了八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样培养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核心竞争力也有大幅度提高,从而让学生对未来发展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我们在原有的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依据本专业特色,在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制定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4.2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
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如:网页设计师、UI和logo设计师、PHP程序开发员、网站后台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网站美工、IT产品营销人员、电脑组装与维修、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站优化师等开设专业课程,如网页设计、WEB开发技术、j Query开发、网页前端综合设计、网页前端综合设计实训、PHP+Mys QL程序设计、PHP+Mys QL项目开发、Python程序设计、Photo Shop+Flash、Corel-draw+llustrator、SQL SERVER、C#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ASP.NET项目开发、网站搜索优化等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
4.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更好地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方式和考核上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1)模拟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的,有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设计。如《WEB开发技术》课程以大量商务网站建设项目为课程案例,以真实的网站开发过程为例,展开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校内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ASP.NET项目开发》则采用了项目组的组织形式,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整个团队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对整个团队进行项目制作的进度的把握。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进度调控和问题的解答。
2)创意工作坊
实训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灵活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网站前端开发》课程采用的是“网页设计与策划创意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实训教学,在实训中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比如《网页设计》、《PHOTOSHOP》、《WEB开发技术》等,制作商业网站, 并与市场接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策划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特别是程序设计课程,因其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前期铺垫知识要求较多等特点,有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高难度课程的积极性,《PHP+Mysql程序设计》课程借鉴国际通行的教学方法,即“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的形式, 结合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策划思维与脚本创意的实战演练。
4)考核式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机试以外,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上,我们探索通过职业标准来进行具体的考核,这样可以搭建起知识和岗位的桥梁。我们按企业的要求制定职业标准,由学校结合岗位的需求及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课程的考核一般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过程的考核。教师对项目开展的过程进行考核,对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评价;二是文档方面考核,项目组最后需形成一份书面报告,教师对报告进行考核评价;三是验收性考核。一般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项目组成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从而准确的考核。
5结束语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何专业教育中逐步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我们通过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调研,深入到广东省地各高职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对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 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开发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着重于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到公共课程里面、 渗入到专业课程里、或者嵌入到实践课程中,通过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进行有效的实训实习拓展训练等,搭建起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旨在培养更优秀的、更适应社会、 更有发展空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舒通.职业竞争力模型融入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78-82.
[2]马树超.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3]黄雯,李淑珍,武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68-70.
[4]白世梅,王明岩.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4(5):52-56.
[5]陈启兵.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融入素质教育浅探[J].科教导刊,2012(6):39-39.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10
(一) 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方面
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不够
我国会计人员每年都会接受中央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二十四小时关于新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 但实际上由于会计相关知识的专业性较强, 二十四小时的培训时间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过于紧促, 个别地方的财政部门甚至将培训时间压缩为十六小时, 这就使很多知识内容往往不能被完全消化理解。
2. 个别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完善。财务部门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会计人员必须重视自身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 紧跟时代步伐, 掌握现代化办公技术。但是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 没有意识到自身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不积极学习新知识, 更有甚者只缴纳了培训费用, 却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一味地应付上级部门。
(二)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
1. 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
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多元化, 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因为社会上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些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经不起利益的诱惑, 将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原则抛之脑后, 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谋取一己之利, 参与到了犯罪活动中去。
2. 个别会计事务所违反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事务所负责执行各单位财务审核工作, 所以会计事务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人员所在单位业务执行状态的优劣程度。在实际工作中, 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取得一些经济利益、碍于人情, 利用手中的权力摒弃了公正、独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原则, 违反会计法律法规, 在工作中弄虚作假, 为一些不法企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的会计审核报告, 对于一些会计业务作假行为视而不见, 有的甚至参与其中帮助其作假, 成为了一些不法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屏障。
3. 会计人员行为风气欠佳
会计人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员, 更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 所以社会风气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风气对会计人员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影响会计人员行为意识的消极一面主要源于法律法规上的缺陷、一些会计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及其法律意识缺乏以及为一己之利而被诱惑, 这些都容易导致会计人员放弃工作原则, 丧失职业道德底线, 最终误入歧途。
4. 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督体系不完善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 会计日常工作也处于过渡时期, 很多方面都需要改进完善。所以, 当前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善, 仍然缺乏针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具体惩罚措施。对于要求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秉公办事方面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保障, 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会计人员被动参与违法活动,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 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还未完善, 缺乏相关部门系统的监管措施。当前, 我国还未成立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进行评测的权威机构, 不能对会计人员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虽然《会计法》已有明确要求, 但形式多于实质, 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二、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以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 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方面
1.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
(1) 单位应当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专业, 间隔时间不要太长, 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至少要做到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集中学习, 在学习中要引导会计人员对于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新法规新政策主动研究探讨, 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探讨出适当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
(2) 单位应当为会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供绿色通道。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人员必须紧跟社会步伐,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考取一定的职称, 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但是,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私营企业, 由于平时业务繁忙, 大多数会计人员没有时间、精力、费用去深造, 所以单位应当给予会计人员适当的帮助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 单位应当实行会计人员轮岗制度, 由于会计法中没有对会计人员轮岗制度强制要求执行, 直接导致大多数企业没有真正实施这一制度, 致使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难以提高。实行轮岗制度不仅可以给予会计人员工作实践的机会, 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日常业务, 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业务的判断能力。
2. 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会计人员在求学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取得一定的学历和资格, 参加工作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资水平都没有达到企业平均的工资水平, 这样势必严重影响会计人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单位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适当的提高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根据工作强度针对会计实行奖惩制度, 以此来提高其工作、学习积极性, 稳定单位的会计人员队伍。
(二)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
1. 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这样不仅可以为会计人员执行会计业务提供一个职业行为的参照标准, 还可以为会计人员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秉公办事提供保障, 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只有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保证国家相关政策、方针顺利地贯彻执行。
2.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
(1) 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不仅需要法律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还需要建立有效地考核、评价、奖惩制度, 并将其与职务、晋级等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奖励有效地联系到一起, 从中安排一些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人员进行单位会计工作。同时, 制定一套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评定方法, 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设立诚信档案以记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并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从而形成系统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
(2) 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体系需要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以及社会各个相关领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予以重视,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置于公众视野中, 媒体应积极配合会计职业道德监督, 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体系的宣传, 树立正反面典型, 这样可以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时刻注意自身的职业操守。只有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以及社会各个相关领域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督, 发挥积极的作用, 才能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制度。
3. 改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大环境
如果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大环境趋势不好的话, 在很大程度上势必会影响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要想改善会计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大环境, 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会计领域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环境的改善提高, 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来从根本上改善社会大环境。所以, 只有社会各个领域都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 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意识, 这样才能够建立并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良好环境, 所以社会各界积极改善职业道德行为大环境, 形成褒善贬恶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总之,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会计工作,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会计人员在社会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于会计人员在平时业务能力上的提高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蓬勃发展。
摘要:《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早已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诚信为本、坚持准则等明确的要求, 但实际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法律法规所要求的还有着一定差距。本文首先提出了会计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以及职业道德建设上所存在的继续教育时间不够、个别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屈从领导指挥安排、会计人员行为风气欠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督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这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改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大环境等一系列建议及看法。
关键词:会计人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佟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几点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思路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 班主任 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不仅需要完成普通高中教学当中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而且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向和专业向社会输送实用性操作的人才。这种教育面向的学生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在考试失利之后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进入职业学校的,有的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学生生活而进入这些学校当中,因而他们许多人都有着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也就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然,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才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如今的职业学校当中,许多教师并非是师范类学校毕业,没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以及教师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一大挑战。因而,在班主任能力建设当中应当充分注意到对其进行教师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
(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具体到班级活动当中他们也不再愿意受到过多来自班主任的约束,因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因而在班级当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学生应当参与到班级具体事务的管理当中。在内部首先采用竞争的方式定期进行班干部的选举,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当然竞争的方式也可以促使能者多劳。此外,在班级管理当中对于班级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和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在班主任的领导之下由学生来完成。班级活动的策划和方式也可以下放给学生,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性的发挥。这种提高学生自主性,加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就是班主任学习和实践放手教育方式的过程。这也是改进和践行新型教育管理思想的一种方式。
(二)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它是一个培养社会准建筑型人才的场所,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喝竞争。对于建筑方面的教育来说,学生们的思想都是停留在对于资金、质量和外观上,对于其具体内容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因而,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当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后对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比如,将生活当中会面临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练习来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如可以对建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工程量清单,某工程室外排水管道WSI,工程量80m(含窨井),采用外径450mm水泥涵管直铺。工程设计室外地坪标高-0.45m,交付施工场地标高-0.55m,管底(外壁)平均标高-2.35m;管间有砖砌窨井6只,井底垫层尺寸1.3m×1.3m;开挖土方三类,无地下水,管沟内原土回填夯实,余土现场运距120m。试编制该管沟土方开挖工程量清单。这样能够在平时教育中就向学生传达出建筑实用性的思想,从而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
(一)专业培训
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不仅仅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同时在建筑专业知识方面也需要有定期的培训来进行提升。因而在加强班主任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们除了参加由教育部门所举办的专业技能讲座和论坛之外,在职业学校内部也应当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比如可以针对我们平时所见的一些小问题来由各个老师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针对学校当中的工程采用C30钻孔灌注桩80根,设计桩径1200mm,要求桩穿越碎卵石层后进入强度为280kg/cm2的中等风化岩层1.7m,入岩深度下面部分做成200mm深的凹底;桩底标高(凹底)-49.8m桩顶设计标高-4.8m,现场自然地坪标高为-0.45m,设计规定加灌长度1.5m;废弃泥浆要求外运5km处。由此来根据工程量确定项目清单,在确定之后再由教师们进行创新和改进,针对这一小问题可以进行单项工程造价和总工程造价的计算。最后在教师之间确定出较优的预算来进行工程的安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会利于学校内部工程的开展与管理。
(二)科研引领
科研的开展是为了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对于班主任而言,许多教师认为他们本身班级管理任务就重,加上科研任务的话会无法负担。实则不然,班主任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科研当中进行具体的探索,同样对于科研当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教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延伸任务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做到双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因而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比如,在工程造价当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成本与质量需要两者协调优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给予学生,让他们制定出方案来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班主任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职业学校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首先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而后又从专业培训和科研引领这两个角度论述了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的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本文当中我并未能够对职业学校当中班主任能力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丽君.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方法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07).
[2]陆小海.悉心辅导广交流 创新培训共提高——中职班主任远程培训辅导员偶得[J].北方文学,2011,(05).
[3]曲杰.班主任工作方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探讨[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周钰.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一名新班主任在“小Z事件”后的感悟[J].科教文汇,2009.
[5]谢涌潮.横向联系,纵向实干,打开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6]张丽萍.如何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基于效能理论的若干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5,(03).
[7]佘春燕.百年树人 道德为本——在素质教育中以道德教育为先导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02).
[8]赵林凤.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的素质[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9]胡氢.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 篇12
在“互联网+”背景下,囿于教师、课堂、学校的知识传授系统被打破,信息高效的互通和网络平台的丰富使知识进入共享时代。这对高校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使高校教师职业环境、课程资源、授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此,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重新审视自身职业能力定位,以顺应时代发展,使“互联网+”在服务教育上发挥最大效用。
一、“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
“互联网+”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传统产业、公众事业和公众生活领域,其含义并非是二者之间简单的结合,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构建全新而丰富的渠道,使二者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或生态方式。它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使其在新的背景和前提下重新整合、解构和建构,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人的情感因素参与的最大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不可回避、且应重视的一个实现课题。
“互联网+”高校教育,从其狭义方面来讲,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通过搜集网络资源丰富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
二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实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活动;
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科学的数据资料,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认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效率性。
二、“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围绕教学目标,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互联网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通过创建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师生互动更为便捷,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教学资源并开展学习,通过交流平台和师生间、生生间的推送,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更具多样性。
(四)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科成绩发展规律、学习勤奋度、课程爱好、行为轨迹等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记录,凭借这些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认识特点、成长规律、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截面式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终端与每个教学主体相结合,大量的繁琐的教学活动行为被客观记录,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可以生成客观的、科学的、实时的评价依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是课堂的权威,其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极大丰富,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择名师课程,教师“垄断者”、“权威”的角色得以根本性的转变。
对此,教师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单纯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重方向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
(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
当前形势下,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互联网+”成为必然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解疑释惑的作用,又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优势。互联网信息庞大而繁杂,易使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不当,还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或沉溺。
因此,教师还应有信息甄别和有效获取的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优质信息进行整合,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指导学生正确获取资源,避免由此导致的方向性失误和效率的低下。
(三)大数据技术方面
在美国,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在我国,运用大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运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师,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做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要掌握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与教学有关的结论。做到这些,应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高校方面
1.加大培训力度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不断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高校教师中,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年龄层次差距较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兴趣高低都不一样,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靠教师自觉难以从整体上提高水平。
在现实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年龄稍大的或对互联网技术不感兴趣的教师,仍固执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设施成了摆设。
因此,高校要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在教师队伍中建成信息技术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并建立考评制度,激发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培训工作中,应结合学校与专业、学科实际,配置优质培训资源,开创新的培训模式,如集中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培训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师生同训同创等。
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基础知识。如“互联网+”基本技术知识、PPT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以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如地制作教学课件,作为课堂和网络教学资源。
二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主要内容是如何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技术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做到扬长避短。
三是丰富载体。使教师能够自主开发、丰富和运用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载体,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终端、不同个性群体的教学中。
2.营造浓厚环境
要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如: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模式、资源开发和运用,给予资金支持;并通过建立技术服务队伍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对开发和实践创造出一定成果的,进行认定并给予奖励;将网络教学活动纳入教师考评,计算工作量,等。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
虽然“互联网+”表面上看是技术手段的变化,但其深层次的转变却是理念性的、根本性的。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面临的考验也不只是技术的、手段的,而首要的是理念层面的。
当前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样化、快节奏、变化频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境界要更高、思维更广阔、思想更深入。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角度看,对新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多,大学生就业范围更广、灵活性更强,这也要求教师面向快速发展的社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立一个开放、自由、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2.改变职业定位
从学习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定位客观上发生了转变。教师要承认和适应这种转变,并在全新的视角下重新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从高校培养学生目标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的个性越来越被尊重,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活动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相应地,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供应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是做领路人。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生领入知识殿堂的大门,学生开展自主、自助式学习。
二是做朋友。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再是权威式地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是做导航员。在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对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进行规范和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达成目标的效率。
四是做设计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虽然大大增强,但如果路线不正确,也极易导致无谓消耗、浪费时间等现象。对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框架式的设计与规划,制定学习步骤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的路线图,使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
五是做监督员。对学生学习中的不当行为,及时加以警戒和批评,使之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3.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工具与手段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得到极大丰富,多媒体、网络和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这些工具和手段为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教师教学方法也必然相应地加以改进。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工具,而是利用这些工具与手段构建更加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
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整体提升的途径,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打造高效课堂。
当前,各高校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比较完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网络资源、网络平台、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建自成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一生一号的方式进行登录,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在线监督。网络教学平台可包括教材基本知识、疑难解答和水平测验等模块。在教材知识模块中,教师可将教案植入,包括知识架构、知识解析、案例素材等;疑难解答可对预设难点进行重点剖析,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在线问答互动;水平测验可有重点地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测试设计注重增强其趣味性。
其次,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
一是课前让学生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预习,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或上传;
二是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导入,通过解析、引导、讨论等方式梳理知识脉络,搭建知识框架,强调知识要点;
三是课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并联系社会和实践开展讨论或完成作业或作品。
五、结语
面对“互联网+”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并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
高校教师应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观念、职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上切实加以转变和改进。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互联网+”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校教育事业丰富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并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5,12:50-52.
[2]李珍,李世祥.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科教文汇,2015,12:12-13.
【职业能力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职业行为能力论文05-27
陈佳欣 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05-20
县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计划08-14
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10-20
浅谈职高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论文12-09
2023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考试试卷11-18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