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实践能力(精选12篇)
职业实践能力 篇1
1 前言
液晶显示器正在以其低功耗、高性价比以及方便实用的特性而成为单片机系统的一个重要输出器件, 其在便携式计算机、彩色液晶电视、手机显示屏、示波器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在下厂实习期间也曾参与研发一个液晶的显示模块, 了解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的典型工作过程, 即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并且剖析了企业中从事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与生产相关工作岗位, 推衍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有资料检索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编程及调试工具的运用能力、调试与分析能力, 这些职业能力都是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 承担各工作环节中具体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中分解出来的。
2 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源自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是否能训练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赖于教学方法, 为此作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探索, 设计出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最终能实现的效果是在12864液晶上实时地显示时间、当前温度、电压、中文字符和图片。所需要的主要器件有:12864液晶、ds1302时钟芯片、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
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从图1中可以形象地了解此方法的运行过程。
2.1 职业能力的训练
最初要求学生掌握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简单应用, 能随意地根据需要在液晶上任意位置显示汉字、字母和符号。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在液晶上显示图片, 当然12864不是彩色液晶, 只能显示单色位图, 但毕竟是生动的图片显示,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ADC0809模数转换模块用来显示电压, 依照此思路, 再逐个加上ds18b20温度传感器、ds1302时钟芯片模块。涉及到的模块较多, 所以需要学生自主地去搜索相关资料, 锻炼资料检索能力。每增加一个模块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者重新设计电路和调试电路, 有利于学生增强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直接提供各个模块的子程序, 学生可以在12864液晶模块程序的基础上调用, 这样训练程序的编写和软件硬件联合调试的能力。模块增多之后I/O口 (输入/输出口) 就需要合理地分配, 这就需要具备资源调配的职业能力, 比如ADC0809数据传送用的是P3口, 那么液晶数据传送就得选择其它I/O口, 这里我们选择P0口, 原理图如图2所示。综上所述, 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去培训的能力, 完全涵盖了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
2.2 具体实施过程
在此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硬件部分采用的是我们实验室开发的一块单片机实验板, 在此实验板中具备单片机工作的最小系统, 即电源、晶振和复位回路。相对于一般的实验板, 我们这块实验板别具一格的地方是将编程器的功能固化在实验板上, 学生只要将实验板上的USB接口与电脑的USB接口相连, 通过软件就能将程序烧写进去, 简单易行。所以只要有电脑在身边, 无需配备编程电缆和编程器等设备, 学生就能将编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上, 不断地做试验、写程序、下载程序, 观察现象、认真思考、修改程序、再下载程序、再观察现象…….如此重复。并且此实验板提供了一块扩展区, 在此扩展区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焊接其它模块, 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挥, 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做依托, 核心扩展的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就顺畅的多了。首先我们让学生在扩展区焊接液晶显示模块, 讲解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 让学生能灵活应用, 随意支配液晶模块。然后以液晶显示为核心循序渐进逐个添加, 在模块逐渐增多的过程中, 学生重新调配资源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焊接。软件方面我们直接提供每个模块的子程序, 概略讲述这些子程序的作用和结构使其能会调用即可。接下来就是将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交错调用子程序, 下载到实验板, 反复测试, 反复修改, 通过不断的调试与分析, 最终能实现希望的效果。通过此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单片机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以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 结语
所谓法源于能, 能赖于法。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的。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源自于能力培养的需求, 而是否能培养出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能力有赖于教学方法。因此本文结合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设计出一个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教学情境。在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能培训学生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 在实践的教学中效果良好, 为解决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如何训练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思路。
摘要:本文结合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设计出一个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教学情境。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培训的能力, 完全涵盖了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为解决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如何训练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液晶显示器,单片机,核心扩展,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霞, 张永枫.谈高职实践教材编写思路[J].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3031.
[2]周绍平.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 (2) :6062.
[3]蒋存波等.提高单片机教学效果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 :108110.
职业实践能力 篇2
学习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的目的在于掌握专业会计理论知识和具备实用性强实践能力,同时也是职业高中财会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因此老师在教授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知识的时候,也要提高学习专业技能在教学方面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些不想继续升学而准备毕业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成为他们寻找工作的亮点,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与社会当中学历较高的人才进行竞争时取胜。同时职业化也是职业高中教育的优势。如果职业高中教育无法很好发挥这个优势,则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职业高中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因循守旧
目前许多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比较因循守旧,常常使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当中,老师在教授的理论知识时使用时间较多,而缩短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打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热情,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2.2缺少专业的实训基地
由于学校领导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不重视, 导致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内部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现在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没有专业的实训基地则无法培养出适应当今会计发展需要的人才。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设计安排不合理,同时专业教师比较缺乏, 无法使学生拥有专业的会计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热情。
2.4学生操作能力不强
现在许多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的学生存在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匮乏的情况, 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学习,并且学校安排的企业调查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
3.职业高中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3.1实施“岗证互通”的教学方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业完成后要想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需要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且许多用人单位也比较重视证书。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开展会计证书培训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将会计基础知识与考取证书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进行结合,正确实行“岗证互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以及其它所需要的证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把教授基础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职业岗位的需要统一起来,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
3.2更新财会专业的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内容设置是按照由教学大纲进行操作的,教学大纲的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学大纲也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财会专业课程的安排,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更新教学大纲的内容,减少财会理论知识的教授的时间,增多实践教学的时间,促进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授《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财务会计的操作知识。
3.3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会计模拟实验室可以提供为学生提供许多感性素材。例如展示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等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说教授的知识;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模拟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借助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建立校外实习场所,校外实习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财会工作环境,并提供匹配的技术与设施,让学生进入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当作校外的实习地方。通过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统一的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4实施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
财会专业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保守的教学方法和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方式无法适应下载职业高中财会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施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进行会计模拟时,可以以3~5个人为一组,其中可以确定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人物,完成完整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进行角色轮换,使每个学生亲身感受财务工作的内容。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最规范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评比,让学生可以吸收别人的优点,提高自身实践的能力。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安排的某项的工作,例如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计算等,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状态。
4.结束语
伴随着会计企业不断发展,提高职业高中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从实施“岗证互通”的教学方式、更新财会专业的教学大纲、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以及实施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洁。会计执业综合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78-79
[2]安世丹。浅谈在财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25-126
职业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87-02
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的最显著差异在于,高职教育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培训中更关注职业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侧重职业的针对性。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一门看似不显眼的课程,实则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体育作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前对体育知识掌握与体能培养的最后时期,如何在教学中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以下本文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场,对高职体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关系
在社会工作中,工作能力的高低与工作状况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当前在社会职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抗疲劳能力差,身体素质不高等现状。职业体能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人基本运动素质的杠杆,也是在实际工作中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同一个工作岗位中,体能素质较高的人能够持续的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反之则容易出现工作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后良好的职业体能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劳动能力,同时在社会关系与个人素质上同样具有较高要求。现阶段,受社会环境以及信息发展等因素影响,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体能低下的现状。高职学生要在步入社会后适应繁重的工作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如外出作业、频繁出差等工作活动,就需要在高职阶段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健康的身体状况迎接工作的挑战。针对高职学生这一实际需求,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良好促进作用就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高职学生体育教学中积极频繁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通过某一项或者综合的体育项目,使自身身体素质与心理抗压能力得以提升,使体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优异的体能水平为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而在高職体育教学阶段所养成的体育意识与习惯,使学生主动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对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后的良好身心状态维持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实践教学研究
1.培养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将面临着艰巨的工作挑战。高职学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识与竞争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将处于被动与劣势地位。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步入社会后竞争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竞争力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竞技精神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如篮球比寒、拔河比赛等,为学生充分制造竞争的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在体育竞争中勇于挑战,奋发进取。并在体育竞赛中实现对学生从竞争意识到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等情感体验的升华,
2.培养坚强的意志
坚强是职业意志的一种表现。当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强大的自制力与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挑战。高职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可避免的将遇到许多的挫折与障碍,这就需要高职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勇于迎接困境,奋勇拼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意志的培养,可通过设定一些条件艰苦、过程困难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锤炼。例如:开展“铁人三项”活动、进行远足、野营拉练活动,使学生在困难的环境面前实现奋力拼搏、意志坚强,不轻易动摇退缩的坚强品质。
3.针对职业导向进行体能训练
高职学校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对职业体能的需求不尽相同,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以及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例如:文秘专业与会计专业等,该专业通常以女性学生为主,职业特点主要是坐办公室内长期伏案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要求精神专注度高,反应能力快速。针对这一类专业职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于学生注意力、脊椎性职业问题的锻炼。通常在教学中以跳绳、长跑等活动锻炼学生耐力,通过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培养学生全身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对旅游服务类专业,应根据该专业在职业特点中对形体、气质、身体协调性上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舞蹈、体操、形体训练等课程。对机械工程、建筑等专业,应侧重于学生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跳跃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通常以耐力性较强的长跑、哑铃、攀爬、手心倒立等体育活动为主。诸如此类,针对专业特点,以实用性为前提的体育教学活动,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以此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培养职业病防护能力
高职学生毕业后将步入各行各业,不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职业损害。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职业保护。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职业疾病与伤害知识的讲解,教导学生职业疾病预防方法。如在遇到触电、溺水、烫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工作疲劳与精神紧崩下舒缓压力的方法,以及遇到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
5.体育教师自我职业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首先具备职业能力培养意识,在意识中渗透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职业能力,做到身体素质与综合教学能力稳步发展,不断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进,做好教学榜样。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作为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学中也应当不断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结合学生不同职业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莉.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
[2]邓礼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与拓展[J].才智,2014, (10).
职业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改革,实践能力
0 引言
教育部16号文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当前,高职教育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如何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计划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度上不够,也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不高。但留意分析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其解决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整个课程培养体系中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培养体系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将理论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以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为基础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对学生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培养,涉及的因素有许多,首先要有相应的社会职业岗位作支撑,这离不开企业或行业的参与。为此,我们应从专业教学服务体系、教学实施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
1 构建适销对路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能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让毕业生获得高质量的就业。首先,为使高职人才培养“对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予以确定和调整,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在企业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服务。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比较复杂,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千差万别,他们报考某种专业并不一定代表其相应职业倾向能力也高。因此,在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教育上采取“定向”教育方法,通过借助一定的职业倾向能力测验先对学生进行摸底,然后依据摸底情况实施“定向”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取舍教学内容;其次,为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适销”水平,确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学院各部门提供全程服务的就业教育体系,确保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
2 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对企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为此,建设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由合作企业或行业负责人或专家、大学学科教育专家和学院教学负责人及教学骨干共同组成,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数从5~9人不等,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低于50%。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审定,并指导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
3 构建以职业能力结构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进行教学管理过程的主要依据。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原则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充分体现社会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按职业能力结构划分的模块化组合方式编写,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职业能力结构划分,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因专业的不同,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也会有所变化,但通常由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三大模块组成。其中,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与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相对应,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必需、够用”;职业实践能力与技术岗位实践教学课程相对应,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针对性、够量、循序渐进;综合素质能力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创业或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等相联系,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全面、发展、适度”。
为确保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岗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突出贡献技术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要占教学总时数的50%左右,并将人才培养方案进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实施学期、周学时分配、实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实践场所安排。集中实训环节每学期都安排,并要求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4 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4.1 加强职业基础技能培训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训学生职业岗位有关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际上,在此阶段要完成两类职业基础技能的培训,一类是简单的专项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以市场营销学为例,如基本理论的培训属于简单的专项技能,一般在课程表内随常分散进行;随后的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市场细分的中高级基本技能培训,可放在企业进行,均为讲练结合型教学。该阶段结束时,组织学生参加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2 职业综合技能培训
如市场营销学技能属于综合性的技能,要完成学生营销技能的培训单靠校内的实训其地通常不够,还需到企业去实习。这种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产学结合型教学。
4.3 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
对学生的培训,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定的人负责,学校指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起辅助协调作用。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全身心投入到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当中,促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学会制订工作计划,形成对岗位工作的积极态度。实习结束,进行毕业设计与答辩,全面、综合考查其技术应用能力。
4.4 实行文理科课程置换
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选修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文科学生选修三门以上理工科课程,理工科学生选修三门以上文科课程,把选修课推广到素质选修课、技能选修课上,选修与考证相结合,要求学生力争多选修一门课,多考相应的技能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多证的复合型人才。
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以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为主线,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堂内容,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开放性课程,强化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使课程体系有效地反映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学校、行业、社会三结合;学习、应用、创造三结合;实验、实训与技能资格考试三结合,造就对社会与企业岗位群需求具有很强适应性与应变能力的的复合型、高素质、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5 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双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毕业时,能拿到2个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为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
在学科专业结构上:要求既体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科学规化,合理设计,贯穿到各个学期当中;在课程体系上:要求既要注意理论教学的传授,同时更要注意实践教学的讲授,能结合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 结论
总而言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全面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网.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生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谈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 2006.
[4]广东省技师学院发展的策略研究.http://www.lm.gov.cn/gb/training/2005-11/11/content_90136.htm, 2005.
职业实践能力 篇5
赵翠敏(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摘 要:职业技术院校唯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进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凝炼出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职业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 动手 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73-02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直接分配到生产单位就业,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本领。本文是在这种形势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多角度的提出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重视实训教学
这项工作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自身的改革。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起指导性作用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职业院校教育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俗话讲:熟能生巧,学生学习某一技能只有通过一定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我校经过几年的不断改革实践,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1.6,内容上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技能训练的工作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近年来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情况比较理想,这与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扎实、实用的技能,增长实际操作经验,学校从“理论够用,操作娴熟”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勤动手,敢操作,练技能,提能力,促就业,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学校各教研室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实习教学计划,紧跟市场脉搏,及时捕捉技术革新动态,与时俱进,确保实习内容与施工现场同步。
二、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实训指导教师有熟练、标准规范的技能就能为学生作出准确的示范动作。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动作首先是模仿实训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然后自己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的过程。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对所学技艺不仅会做,而且明白其中的诀窍,从而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动手能力提高的效果。
实训指导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教师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对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指导教师要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学生。
三、变换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教育对象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学习习惯不好,但思维灵活,参与性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经常的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需要采取一些恰当、适合职业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在注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公路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进行贝克曼梁测路基路面的回弹弯沉时,老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熟悉操作步骤后,能够独立完成报告的处理(给定温度修正系数);对于掌握程度稍好的同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求出温度修正系数,拓展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也照顾到个别学生。
四、建设校内实习场地,邀请本校毕业生回校交流
培养学生较高的动手能力需要有相应适宜的实习场地,这一点在当前实习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我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对校内实习场地进行了改扩建,实训设备也做到定期维护更新与添置,使实习教学更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近年来,学校定期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现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说明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学好本领,练好技能,不但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场地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相关专业教学需要,使学生有机会到施工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如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中交二航三公司等单位实习,在施工一线,学生见到的是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人人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们都非常认真对待工作。这种实习经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
六、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创设合理评价机制
在职业院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避免一考定乾坤式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展望未来,综合国力与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体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为了培养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扎实做好实习教学的基本工作, 努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于书今.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问题研究[A].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 2008
冠名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篇7
德国大众公司认为:“没有人能够想当然地‘保有’一份好工作, 而要靠自己的责任感去争取一份好工作。”这样长期的理念是造就德国品质的基础。无论哪个企业, 都最青睐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卓越技能的员工, 这就是一个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 也是职业教育者们探索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
一、当前技校生入职现状
(一) 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比较茫然, 对专业状况不了解, 学习中对专业思考比较少, 因此就业准备不足, 总是到了最后阶段才开始考虑去向。
(二) 适应性较弱
学生对学校老师、家庭依赖性强, 创造力弱。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老师能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 缺少主动了解和抉择的能力。
(三) 理论和实际脱节
目前技工教育大多以技能鉴定的考工指挥棒为主。比如焊接加工专业, 考工要求以电焊为主, 而目前企业广泛需要的是二氧化碳气保焊和氩弧焊。
二、冠名班促进校企联合共同培养
技工教育是为企业输送一线技能人才的教育,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技工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 更要探索企业人才的需求规律, 冠名班就是一个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的导线。
(一) “三个紧密”定制培养目标
为达到校企共同举办冠名班的意义, 应围绕“三个紧密”制定培养目标。“三个紧密”即:第一, 教学计划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第二,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三, 学校老师与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二) 共管共育
用人单位选“才”标准严, 既要选技能, 又要选素质。因而在重视定向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推进素质教育。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
聘请人事经理为副班主任。副班主任必须与学生交流。第一学期到企业参观, 让学生了解冠名公司的历史、发展、文化、产品、工艺、前景, 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卡特”人、“海陆”人, 从心理上对公司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在以后的学期中, 副班主任到校开设企业文化、新员工入职须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讲座。
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为导师参与到教学中。在导师的参与下, 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 剖析工作岗位流程,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过程组织课程, 开发专业教学标准, 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的技能课程。
(三) 企业实习课堂化
企业实习教学一般指学生到企业岗位实践生产环境中进行培养, 将学校所学的理论、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
1. 策划企业实习教学方案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工厂企业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学校与厂方要建立统一的实习教学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其次, 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厂方规章制度, 要求学生像工人一样遵守工厂的劳动纪律。学校要精心编制下厂实习教学方案, 做到“三定”:
(1) 定岗位。学生的实习位置由学校和工厂按照教学计划和工厂的生产情况来定。工厂不能随意变更学生的实习位置。
(2) 定师傅。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实习指导教师。聘请思想作风好, 操作技术水平高, 并有一定的技术理论水平的老工人担任。
(3) 定考核。在学生每次实习结束时, 由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作出实习鉴定。学生毕业实习时, 厂、校组成考核领导小组, 进行企业实习的成绩考核。
2. 规范企业实习教学环节
企业实习教学必须由带班生产实习教师总负责, 工厂工人师傅在生产实习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和生产技术指导作用。
(1) 课题讲授与示范环节
结合产品由生产实习教师讲解, 说明生产实习课题的任务性质及完成任务的措施;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企业生产图纸、计划、指示图表和技术要求, 确定工艺过程方案。
(2) 生产实习检查与指导
工人师傅和教师都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生产操作的情况, 随时进行指导。个别指导随时进行, 集体指导对有些工种可在修理、整备、清洗期间或班前、班后进行。
(3) 结束指导是在课题结束时或是实习一段结束时进行总结, 在结束指导时要把分散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结, 可以全班集中, 也可以小组集中进行总结。
三、总结评价企业实习教学
企业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3~5个月的生产实习后重新回到课堂。这是一个学生“补差补缺”的过程, 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过程。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自身差距并制定进一步的学习计划, 有针对性地强化提高。
四、助学奖学, 情系纽带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企业可设立助奖学金。助奖学金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份荣耀, 特别是奖学金。能获得企业的奖学金, 更多代表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认可, 这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打定了信心。而企业也可以在获奖的学生中挑一些优秀的好苗子, 入企后加强培养, 让他们成长为一线的骨干力量。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让冠名班成为纽带, 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让记忆知识变为养成能力, 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学习,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校企合作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参考文献
职业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践教学,职业技术能力,师资培训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使学生在具有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而技能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强化实践意识, 树立实践教学观念
强化实践意识, 树立实践教学观念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在一些职业院校中, 很多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教学计划安排上理论课时偏多, 实训课时偏少;实验室的建置、软件更新、师资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少, 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教科书陈旧, 不能及时更新, 导致专业知识滞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方法单一, 实习效果不佳。
作为职业院校, 应该自上而下达成重视实践教学的共识, 只有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渗透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 才能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 对实践教学给予充分保障。从而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师资培训, 扩充实践教学内容
(一) 对校内教师实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决定因素, 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 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 包括手工操作能力、软件运用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等等, 所以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拓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师资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专家讲座、名师示范等, 也可利用教研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搞调研, 学习专业技能, 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还可利用教师课程轮空的时间, 专门抽出半年或一年时间, 让教师深入企业, 直接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 深入了解岗位业务操作技能, 这样, 既能掌握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又能有的放矢地应用于实践教学, 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 充分利用校外专业人才
学校可面向社会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以充实和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带动校内实践教学的发展。在专业师资上, 学校也可积极聘任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并让校内专业课教师与其一起工作、一起探讨和研究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外来资源, 优化内部师资结构。对优秀兼职教师, 学校可以将其作为专业人才引进, 或对其进行长期聘任。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使实践教学真正融入市场, 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要鼓励教师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参加各种专业职称和从业资格考试,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其业务素质, 使专业课老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培养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整合实践教材,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一) 更新专业技术内容
现行的实践性教材不少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因此, 必须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修改, 摒弃已经过时或淘汰的技术内容, 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拓宽知识面。同时, 要考虑职业和岗位发展要求, 吸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编写和使用具有较强适用性、前沿性的教材。
(二) 增加实战业务内容
新编的实践性教材, 应增加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使学生在完成案例或项目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 并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 可以设置一些模拟公司的实际业务, 比如模拟某些大企业一段时期的实际业务, 可结合企业实际设置的工作岗位,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完成从凭证填制到审核, 到账簿登记, 以及报表的填写, 让学生真正了解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该掌握的会计流程。
(三) 优化实践教学过程
教材编写应根据不同的实践目标, 在实践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有目的地设计训练内容, 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包括学习与模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会计专业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月底做报表可能出现账表不平等意外情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理, 月初如何到税务机关报税, 怎样到工商机构报表等, 使学生有准备地去学习、去训练, 引导学生有浅入深地掌握操作理论和操作技能。
四、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应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包括校内与校外, 课堂内与课堂外, 日常教学活动与测试检查等。实践性教学一般应包括以下环节:演示教学、单元教学、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 (毕业设计) 等。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 使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 充分利用课堂模拟实训环节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而课堂教学中的模拟实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模拟实训中, 教师应完全按岗位职业标准指导学生, 重视学生的操作质量, 有目的的加强训练, 力求做到面授与实践紧密结合。如财会专业学生模拟某企业的经济业务:从记账凭证的填制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的登记, 以及期末账项的调整、试算平衡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都要求按企业的实际业务去操作,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的全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加直观地将课程内容反映出来, 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为了使有关的图表、账册、核算流程等教学内容直观、易懂, 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学手段, 如录像、投影、光盘、课件及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配套使用财务会计软件, 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软件,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教师合理地运用一系列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一目了然,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化了教学效果。
(四)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是一种综合性实习, 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一个正规的实训基地, 除了让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外, 还能让学生得到先进的技能训练。学生只有真正走进企业, 才能体验到实际工作中各种情况, 增强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实习内容涉及面广, 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 还包括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校外实习, 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学校可与企业签定合同, 使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 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教学任务,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艳琴.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实践教学特色[J].中等职业教育, 2006 (14) .
[2]易非.抓校本教材开发, 促教法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6) .
[3]胡明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大众科技, 2006 (6) .
[4]章黎丽.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5]迟本理.突出实践技能,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6]熊淑慧.任务驱动主体参与教学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6) .
职业实践能力 篇9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度上不够,也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不高。我们分析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其解决的关键是要突出就业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从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创新进行探讨。
1 建立与企业无缝链接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不二法门,如何培养?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适销对路”,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企业需求下安排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单培养”服务。其次,为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适销对路”水平,确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全程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企业信息,有利推进岗位高强度训练,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实践教学,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强的就业综合能力。
2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在校企双方的配合下开展,它是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
3 研究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过程,最好是学校联合企业相关专家,与教研室老师讨论进行,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分析———确定课程模块———编写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分解工作过程,要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并对工作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确定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4 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4.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训学生职业岗位有关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际上,在此阶段要完成两类职业基础技能的培训,一类是简单的专项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以《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为例,如基本理论的培训属于简单的专项技能,一般在课程表内随堂分散进行;随后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广告策划等中高级基本技能培训,可放在企业进行,均为讲练结合型教学。该阶段结束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获得体验性认知,通过体验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2 加强职业综合技能培训
如《广告策划与管理》实践部分属于综合性技能,我们在上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参观调研增城市小楼镇度假酒店的调研,企业负责人员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做广告吸引目标人群;(2)投资的1.5亿在两年内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收回?(3)如何保证酒店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写出广告策划书,完成调研报告,根据目标市场设计新颖的广告,学期末企业验收学生的成果,对被采纳的方案,企业适当给予学生补助,这种项目导向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产学结合型教学。
5 全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毕业时,能拿到两个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双证书”制度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可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
6 总结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突出教育质量,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0-2012年)。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形成目标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将工作过程职业化,职业过程教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走特色办学、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本着这一立足点,本文拟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方面探讨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真正实现工作过程职业化,职业过程教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实践能力,就业导向
参考文献
[1]洪惠明.实践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建构现代技工教育创新模式[M].中国校长领导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2]龙伟,李平.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山西省:经济师,2009年.
[3]赵玉.面向职业教育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培养的研究[M].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4年.
职业实践能力 篇10
一、全方位的课程设置
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 我院实施职业社会能力的培养采取专题性教学方式, 即开设职业社会能力的课程, 通过必修、选修、专家讲座等方式, 集中培训, 系统点拨和启发, 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职业的竞争性。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构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一直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养成、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把思想疏导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 并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结合校园文化 (一年四个节: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和体育节) 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校园平台, 建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 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
我院在大二学年开设职业社会能力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能力) 必修课, 突出社会场景、职业环境模拟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坚持学生为主角, 教师启发、引导、主持的原则, 通过项目、案例、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职业社会能力。
我院在大一学年将“数字应用能力”插入到数学课中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来教学, 将“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来教学。大二学年开设《职业竞争力》、《人际关系学》、《社会公共关系》《职场三十六计》等选修课, 重点培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社会能力。
二、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其教学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遵循“目标、任务、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结果”的“独立动手”实践中, 掌握相应的知识, 锻炼能力、技能, 提高素质素养, 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体系。
例如:
项目:讲述故事。
1.目标。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 (1) 以小组为单位, 用上“勇往直前”“何尝”“严重”三个词, 编写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 (最好是亲身经历) , 注意故事脉络清晰, 人物关系清楚, 立意健康, 积极向上。杜绝抄袭影视 (文学) 作品。 (2) 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讲述。 (3) 其他组的同学参与点评。
3.教师指导。 (1) 清晰地描述问题、理解问题, 分析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条件, 掌握解决问题的目标,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选择利用较好的方案, 反复评估、修正确立最佳方案。 (2) 始终把握主题, 围绕重点深入讨论, 总结讨论结果。 (3) 明确合作的目标, 掌握完成目标的要点, 明确组员的角色定位, 达成分工协作。 (4) 使用规范的语言、恰当语调和身态语的得体表达。
4.实施过程: (1) 10~12人为一组 (组长已选出) , 分组讨论。 (2) 确定故事方案, 确定公开演讲人员, 练习演讲。 (3) 上台演讲, 其他各组打分。
5.评估结果:
无疑,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 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 因而在具体的情景中, 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理论知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 迅速有效地转换为实用的行动。
这里强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 勤于提供咨询、帮助, 而不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掌控者。这就是所谓“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该是教师, 而应该是学生”。
三、构建仿真学习情境
职业社会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强调真实存在的学习情境。是对真实的职业情境、生活情境、生产情境的“真实再现”。
1.学习环境的设置是否贴近实践、易于实现。在教学过程中, 选取的案例多是和我院学生层次相当的人物的故事作为分析的对象。在训练项目的选取上多设定职业、生活、生产的场景, 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如:模拟建设“和谐校园方案”征集会议;模拟“与领导 (老师) 在电梯中偶遇”。
2.学习情境的设置是否对学生有益、易理解、符合经验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分组, 演讲确定组长;确定组歌、演练、汇报”, 既生动又有趣。
3.学习情境的设置能否对类似的问题和情境有范例作用。例如:模拟“你间接获得上级临时安排你写个工作方案, 可你确实没有时间, 你抱怨发牢骚”;模拟“你给客户报产品价格, 客户很压价, 并拿你公司与其他公司比较, 你怒火中烧”;模拟“你的下属工作中犯了很低级的错误, 你指责他”。
四、适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有很多方法, 其中最适合职业社会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分析法。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 在这种教学方法实施下, 教学目标是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 使学生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 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角, 参与是关键, 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 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和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材施教, 合理引导, 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创新革新的精神, 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达到培训职业社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 2007.
职业实践能力 篇11
摘要: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核心,也是未来应用技术本科高校改革的趋势。根据园艺专业特点,通过改革研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岗位引导、能力为本、学做合一、循环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任务驱动、三课一体、开放实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完善“学评为主,互评为补,多方参与,重在过程”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了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高。
关键词:职业能力;核心;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83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本领,是进行职业活动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由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等构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核心,也是未来应用技术本科高校改革的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学习评价形式,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以适应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此,我们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专业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研究,通过企业、行业调研总结了园艺专业需求面向及所需岗位能力,联系企业、行业专家座谈,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组织实施教学,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培养成果(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继而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为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长效机制,以适应园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变化的需要、学生职业变迁的需要,我们首先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图1)及具体实施步骤。
1.1 专业定位及岗位分析
通过对全国28所开设园艺技术的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组织专业教师联合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针对园艺技术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园艺专业的专业定位,根据对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分析,综合企业调研和学生学习愿望,确定了“果树生产能力、蔬菜生产能力、花卉生产能力、园艺植物种子生产能力、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能力、食用菌生产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园艺植物保护、园艺产品推广与营销、园艺产品检测与分析、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十个核心能力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并确立了园艺作物生产、园艺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等三个职业岗位群,制定了各职业岗位群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1.2 建立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及园艺专业特点,依据“教学过程生产化、生产过程教学化”的理念,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具体教学实施的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充实到课程标准,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考虑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专业能力、综合通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重新序化教学内容,以真实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为载体,将岗位群的技能划分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关联起来,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课程设计中,根据岗位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理念,然后对课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依据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和具体学习场景,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实施教学,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场景安排不同教学形式。
1.3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学习领域,搭建了人才培养的四个平台,即通用能力平台、专业基本技能平台、核心竞争能力平台、素质拓展能力平台。通用能力课程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长与环境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的基础。核心竞争能力平台课程有园艺植物生产、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营销与推广、种苗繁育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素质拓展平台以大学生拓展证书每年设计一系列活动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调研中专家和代表提出的“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存在周期性,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同时在周年生产中还存在紧密连续性和完整性两大特点,不同的园艺作物间存在茬次安排和跨年度生产的情况;学校的培养方式存在与园艺作物生产部分脱节的情况”,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中,打破学期教学制度,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小学期制,教学活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周年不间断的学习和生产。同时要根据出现的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正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将课程建设体系化,建设形成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平台。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将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技能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园艺作物生产与农业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农业生产过程即是教学工作过程,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安排,始终把握教学活动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同步进行,学生边做边学,通过完成园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使教学环境与工作岗位一体,让学生在三学年的学习经历中切身体验、亲手操作园艺植物从春天到冬天,从苗期到休眠期两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形成了“岗位引导、学做合一、能力为本、循环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提高思想品德、专业认知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道德教育、英语、计算机等通用基础课程的同时,把园艺生产技术岗位作为引导,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专业基础知识、技术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实习,使学生了解果树、蔬菜、花卉的特征及生长特性的基本认识,提高对园艺作物生产的感性认识,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第二阶段以园艺作物生产、园艺产品质量检验、植物种苗繁育、园艺产品营销等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园艺作物生产季节特点,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安排教学,采用循环(两次生产循环)递进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从春到冬进行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植物管理学习,培养学生园艺岗位所必需的育苗、病虫害防治、植株调整、花果管理、采后处理与加工等周年管理的综合实践技能。第三阶段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学生达到技术员或管理员水平,使学生获得花卉园艺高级工、果树园艺高级工、蔬菜园艺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3 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为探索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园艺技术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引导、能力为本、学做合一、循环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点,结合园艺技术专业“专业基础训练——核心技能训练——实际生产训练——拓展创新训练”四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任务驱动、三课一体、开放实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三课一体是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三种课堂之中,共同纳入教学管理。开放实训、自主学习即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试)验题目的要求,独立拟定实验方案,完成实(试)验过程,指导老师负责对实(试)验方案进行审查,在实(试)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实(试)验完成以后对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业评价改革与实践体系
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具体状况,提出了“学评为主,互评为补,多方参与,重在过程”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学评为主,互评为补,多方参与,重在过程”的学业评价体系是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辅导员、学生等共同制定了学生评价考核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实操评价为主,以理论评价为辅;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结果性评价为辅;以企业综合评价为主,以单项技能评价为辅;以教师点评为主,以学生互评、自评为辅。
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获取毕业证书而进行的课业考核,素质拓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等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两个方面构成。课业总成绩由理论考核占30%,作业报告占5%,日常考核占5%,实训操作占40%,项目任务占15%,学生自评占5%等组成。素质拓展成主要是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以综合能力测评而获得的成绩。顶岗实习成绩是由实习企业和带队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而评定的成绩。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的反应,在毕业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根据学生表现,专业答辩委员会提供成绩。职业资格成绩是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践考试,通过获取资格证书来体现。
参考文献
[1] 吴晓义.“情景—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张霞,吴业东.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36-37.
[3] 赵晨霞,王春玲.园艺专业“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34-35.
[4] 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138-139.
[5] 黄益鸿.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与共享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9,(22):46-48.
职业实践能力 篇12
一、切实做好实习 (实训) 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
现在, 不少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设施陈旧, 师资力量薄弱;即使部分职校具有良好的专业教学设施, 但实习 (实训) 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短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是当前职校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性问题。现在职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 (或能力) , 再有就是对新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 不能与时俱进, 导致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不足, 造成了职校学生实践能力差。所以, 有效提高职校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认为有如下方案可以尝试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 应当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里去参加实践实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企业实践活动, 既能够培养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也可以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但是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实习指导教师, 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教师。这就需要学校和专业教师共同努力, 联系企业, 广开门路, 去企业中参加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次, 就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及实训。例如:山东省就有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 每年都有针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还有教育部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培训课程, 感觉他们的课程设置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 这样的培训充分体现了对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教师无处实践的问题。
最后, 就是充分利用本学校现有的实习设备。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组织专业教师熟悉学校里的实习设备, 请有操作经验的教师或从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进行讲解和操作培训。这是短期的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可以弥补学校现有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 学校的实习设备也得到了充分地利用。
二、合理调整实习 (实训) 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现在的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都只重视理论教学, 导致实习教学比例相当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实习指导教师少, 还有就是实习设备陈旧或短缺。据我个人了解即使是少数实习设备良好的学校, 其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也相差很大。实习 (实训) 与理论教学的安排不当, 也是影响职校学生实践能力差的一个原因。
我曾经参加过的国家级培训课程中就讲到了德国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安排: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教学, 他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安排大约是4:1的比例, 即学生四天在企业中实训, 一天在学校里上理论课。大多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训中指导教师就能够很好地解答和解决, 把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学生自己遇到的涉及理论方面的问题, 再拿到课堂上来讲解。这样, 学生可以很形象地学会理论知识,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且也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国这种双元制教学, 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多借鉴一下。
我们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厂家走访, 去了解现阶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然后对一部分有一定相关知识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 发现问题后再进行理论补充, 这部分学生很受企业欢迎。这样,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可以进一步达到企业的要求, 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也得到了提高。就现在的就业市场而言, 学生不需要掌握太深的理论知识, 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就行, 换句话说职校学生就是企业的操作工人, 他们会操作所从事专业的技术步骤, 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就行。而我们职校里所学的课程有些偏深, 还有些与所学专业相差较远, 要从这个角度去安排实习和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地缩减学生的课堂时间。
三、改进实习 (实训) 课程的教学方法
上面谈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实习与理论教学安排的比例, 就是这两项都比较好, 但是, 如果没有好的实习 (实训) 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难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开办比较好的一些国家的做法。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法, 就是理论服务于实践的。他还结合了项目教学法, 这样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参加的这次国家级培训就是采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对我们进行实训的。我参加的是汽车钣金及车身整形项目, 这次培训的前八天安排的是薄板焊接和基础钣金的课程, 理论内容只占了一天时间, 然后就是实际操作训练。指导教师把有关的知识穿插到实践中去讲, 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纠正讲解。同时教师又把薄板焊接和基础钣金分成两个项目由学员自己来完成, 当学员把这个项目完成后, 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
对于职校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内部的实习车间是不能完全满足的, 这就需要企业的加入。但是现在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不愿意接收学生实训。
我认为即使企业不接收学生实训, 学校也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其一, 学校和企业联系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工人,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实习导向。由于现在职校学生就业难, 这样学生要是能了解到企业的需求信息, 就会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实践能力也就会加强, 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 学校和企业联系可以了解到一些当前先进的专业技术信息, 从而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力度, 使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专业教师把先进的专业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 对学生进行培训, 我们的学生也不会被社会淘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学校和企业联系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完美的。企业也要与学校联系, 这样企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 了解现在职校学生的素质, 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双赢的, 希望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职业实践能力】推荐阅读:
职业实践09-01
职业高中实践10-12
职业化—实践化05-20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07-01
职业发展实践报告10-05
会计专业职业实践教学08-15
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践11-06
职业实践经历自述表填写说明06-25
川菜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演讲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