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语文能力

2024-06-02

职业语文能力(通用12篇)

职业语文能力 篇1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高中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专业教育,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常常奔赴于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但是纵观目前的职业高中学生的就业状况, 却很令人堪忧, 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给职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育中要时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

一、引入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语言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充分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育中引入与学生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

( 一)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语文教育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文精神, 从感性的层面上看, 人文精神就是指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容忍和接纳、关怀与爱护; 从理性的层面来说, 它又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状态, 即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思索人类的命运。职高的语文教育就担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 人文精神的缺失很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加强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 坚持人文性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与职高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精神, 和职业道德等等。职业意识是学生在职业选择领域中自我意识的表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十分薄弱。在职高几年的教育中, 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精神的, 要使其从一个简单的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中的职业人, 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语文教育在这个转变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 二) 实用语文

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 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职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职高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模式, 只是将语文教育看做单纯的人文素质必修课, 在这种理念下语文课程就成了单纯的文学语文, 主要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明、文学为教学主要内容, 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对中学语文的一种巩固和深化, 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即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质量的提高, 职高语文教育的目标远离了市场需求, 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从文学语文向实用语文转变,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

( 三) 以市场为导向重构语文课程

教育是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 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来面对快速变化的服务业以及商务活动。职高语文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学的能力, 还要培养其综合发展的素质, 以及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实用技能, 为此学校可以结合市场的需求, 在语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开设更多语文课程的分支, 重新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二、改革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教学方式

为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不仅要改变语文教育的内容, 还要改变语文教育的方法。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必须对行业需求以及职高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每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合理性。老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发现自身的问题, 从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以及职业能力。老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启发式教学、或者是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多样的教学形式,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 继而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双轨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对学生实行全面的考评, 通过考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了解自己的创新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在考评的基础上, 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现状, 从而引起学生的危机感, 促使其改变自己的学习心态, 增强其职业意识。学生是主体, 只有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才能真正落实培养目标。

然后就是对老师进行全面的考评, 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 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 以及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而使学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职高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责任,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使其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促进其就业, 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双.浅谈职业语文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 (上) , 2012, 12:8-9.

[2]田磊.浅谈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0:104.

[3]苏晓红.关于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99-101.

职业语文能力 篇2

关键词:技校语文;职业核心能力;口语交流;书面沟通

当前,社会对技校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准时下班或者是工作没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他人的合作并不顺利等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校的毕业生在职业素养上和核心职业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就应该将教学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核心能力当成是一项任务,语文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通常又被人们叫做关键能力和软能力,它是职业能力当中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它通常就指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行业工作需要的基本的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并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伴随着人一辈子的重要能力,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已经将职业核心能力分成了8个内容,主要有和人沟通、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以及与人合作和外语的应用等能力。从素质冰山理论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素质就像是水上漂浮着的冰山,水上的一小部分是知识和技能等等因素的表面特征,所以它不能划分出具体的优劣,水下的部分代表着一个人的动机、态度、责任感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其也成为了区分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显然,后者在一个人的职场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技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做是一个重点的内容,这也是帮助他们职业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基于职业素养的语文基础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语文;基础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应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方针为基础,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培养。而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三方面体现出来的,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做事能力上。所以,在技工职业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我校以技师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开展

长期以来,我校立足浙江公路交通,不断探究符合现代交通经济发展的技师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扭转当下技师人才培养偏重技能不重基础能力培养的现状,我校近年来开始实施“职业素养基础能力培育”工程。此项举措旨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高职、中职全面衔接的技师人才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切入点,进行人才的全过程培育,形成“基于行动导向、校企合作共育”的具有区域特色与行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语文专业能力的培育与语文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筑

职业基础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是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根据我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主要应定位于专业文字书写,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计算、统计、数据分析、账务处理能力,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效的交流沟通、组织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和高水平的职业常识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只是这样去定位专业技能基础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关系还远远不够。专业基础能力应该是建立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专业基础能力不是将基础文化课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单一地依附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这二者之间不仅是皮与肉的简单依存关系,更应是有机地统一在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其中的关键在于将专业基础能力加以落实。

在语文专业能力点的落实方面,我们正致力于开发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集人文素养、语言交际、职业书写等课程群所囊括的能力体系培养点,以点带面的构筑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职业能力体系。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已经开发出校本职业汉语应用能力等级,校本普通话能力等级,汉字应用能力等级,硬、软笔字书写能力等级,职业学生道德礼仪运用能力等级,专业写作能力等级等能力培养点,目前正在研制对应各自能力课程的体系标准,确定了以校本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学期考试制度。

其中,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予以实施;汉字应用能力通过举办“汉字听写大会”,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实施;职业学生道德礼仪运用能力则配合学院的“3Q7S道德实践周”进行检验;学生朗诵、演说、辩论等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则结合院系的学生社团活动予以考核。

三、突出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实施

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把握语文基础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这样就为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进行以突出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能力培养呢?

1.把语文教学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根据职校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或讨论课。对此,要经常选择一些现实性、教育性比较强的文章,在课前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课外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课上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把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感受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然后鼓励学生课下补充阅读。在笔者的带动鼓励下,部分学生也有了读书欲。晚自习时,有的学生还将笔者的书借去,专心致志地读上两节课。

(2)引导学生积累,鼓励学生写作。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的学习前后及时进行积累整理,内容包括:学习前积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等;学习中积累课堂笔记和教师上课时所补充的内容;课下积累与课文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组织“课前三分钟”和“每课一得”要求学生轮流发表;利用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内容,创造一切条件进行课堂练习;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论演说和课堂辩论。无论何种形式,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建议,要求学生做好课堂活动记录,及时同步固化思维方式,为下次的口头表达做好准备。

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篇4

高职学生不仅应该懂技能会操作,更应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也正是高职语文所肩负的一项重任。基于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现状和本人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重新界定了高职语文的性质与地位:高职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应该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曾着重指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语文,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语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制约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观念陈旧。

教师认为大学语文教的是教材,关注点是教材,围着教材打转。教师置学生于不顾,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的实际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定位模糊。

机械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只注重应用性技能训练,缺乏课程内蕴精神的启发引导与情感熏陶,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对课程无感情、无兴趣,生硬敷衍。

(三)教材结构内容滞后。

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即便使用的高职类院校语文教材,也多是以史为纲的体系,或按照文学体例编排教材,或完全以实用文为体例编排,教材结构与篇目选取司空见惯,缺乏时代感,学生对此敬而远之。

(四)教学模式无创意。

尽管提倡教学方法创新由来已久,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大量沿用,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是“一本教案,一张嘴”,最多加一个课件和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师的霸主地位无时不在。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理所当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学手段、方法与学生内需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五)考核评价平面化。

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考试是一张试卷论英雄,单纯为就业服务的“功利化”学习倾向,使考试成为一个概念死记硬背、文章三段式机械写作的工具。这种单一平面化的考试形式,无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动摇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无收获感和对考核成绩的恐惧,使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摈弃固化观念。

彻底革新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课程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到以主题活动项目为中心、以讲述为中心转到以情境实践学生体验为中心。真正突出藩篱,改变思想。

(二)明晰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命姿态与精神欲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结构,探求从文化视野层面寻找能力素养与职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奠定基础。

(三)更新教材结构内容。

革新教材编排体系,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语文教材《素养语文》为例,教材打破了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每一部分都由不同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构成,每一模块由作品鉴赏、拓展专题、能力训练、活动项目几块组成,体现人文素养与职场应用能力的双赢理念。突破了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的旧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双重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力与素养的整合,增加职业生涯所需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内容,删除学生已学过的或司空见惯的文章,以使用的教材为依托,突破以史为纲的内容体例,优化单元结构和内容,实施活动任务项目化教学,凸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适用性、职业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创设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的“活动项目化”情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角,关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感悟与解读,需求与交流。以需求促兴趣,以兴趣提能力。坚持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化、活动项目化、合作职责化、能力培养职业化,实现高职师生课堂的互动、和谐、有效的教学关系。

教学情境化: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以现实职场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逼真的现实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历感、真实感,增强学习紧迫感。并自觉于情境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学习主动性自觉提高。例如在《职场人生与交际》专题学习中,对职场各种有效交流的认知与训练,设置了“面包师做出的面包味道不错但造型难看,你是老板,如何与面包师交流”(与员工)、“女朋友手不小心碰伤了,男朋友要怎样说”(朋友之间)、“工作中,同事老是抢风头,如何交流”(同事之间)、“同一个公司工作,老板提拔了一位和你同时上班的伙伴,没提拔你,如何沟通”(与上司)等情境,将现实生活和职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场景迁移至课堂,学生因为有现实情境,激发了参与欲望,并好奇自己的交流能否达到有效目的,于是纷纷主动尝试体验,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知,领悟职场生活与交际。课程学习充满活力和动力。

活动项目化:小组以主题意蕴策划相关活动项目,并将团队合作的成果在课堂展示,师生点评、互动,交流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综合能力。以《求职信》一课为例,如果按传统方法讲述怎么写求职信,开头、正文、结尾如何写再让学生写,势必事倍功半。因此要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所学知识。

设计求职招聘会活动,班级分为若干组,分别为求职者、招聘方。

第一环节:招聘方拟定不同岗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专业,投递求职信。招聘方海选,公布求职信,师生现场点评求职信,指出不足。淘汰求职信不合格者,其余进入面试。

第二环节:现场开展求职应聘会,招聘方为考官,入选者依次参加面试。部分学生为计分员、计时员。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点评面试者和考官,分析面试通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作答。遇到疑难问题该如何巧妙应接等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现场宣布录用者、淘汰者,并由考官说明原因。

通过职场应聘模拟活动,学生对求职信的写作要点,职场应聘的具体流程,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悟,实现了知识的真正内化与运用。

合作职责化:每个学习小组4~6人,课前或课后自主设定主题研讨内容,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工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岗位分工:如讨论交流时分为组长、记录员、讲解员、质疑人、总结人。并轮流实施,进行岗位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

能力分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不同分工。如在活动项目策划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做主持人,有创意想法的学生可以策划活动具体项目内容,有文学功底的学生可以组织文字信息资料等。让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问题分工: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所学的内容或完成的活动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小组互相质疑。小组内部自主分工,一组提问,一组回答对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之后讨论交流、汇总、发言,师生互动评点。在提高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沟通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力培养职业化: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表达见解,鼓励、培养学生个性思辨能力和专业阅读分析视角,活动项目载体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凸显职业指向,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五)突破考核评价平面化模式。

打破传统考核评价注重终结性的平面化模式,建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体成绩的60%,包括学习态度、考勤、平时成绩、综合能力,期末成绩占总体成绩的40%。

试题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应用写作及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组织策划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试题可以是闭卷题,可以是开放性试题,也可以是活动项目成果展示,还可以是笔试加活动项目等。

试卷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课件、文案、各种作品,还可以是策划活动展示、课本剧表演、现场情境模拟等。

如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形式为求职应聘模拟,通过学生的求职信和现场专业求职应聘模拟,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最后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活动任务,督促、评价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拉近其与“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的距离,培养人才与社会无缝对接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李俊芳.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30).

[2]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9).

职业语文能力 篇5

论文摘要:语文能力是职业教育中各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语文能力训练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注重了贯穿思维的训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思维与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的关系,阐明了阅读如何用思维去渗透深化,写作如何用思维去加工转化,听力训练如何用思维去引导强化,说话训练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使之提练升华。初步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并贯穿始终的职业教育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论文关键词:思维;职业教育;语文;训练

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基础课程,它要通过读写听说一系列的语文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使之具有适应将来职场工作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训练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职场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既使在校学习期间,语文能力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其基础性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抓好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是一个大课题。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效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这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似乎也带有普遍性。据最新报道:一项对首都部分职业学院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上不去?问题的关键出在“思维”上。

“思维”,即思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行成于思”,思维的威力是巨大的,社会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无一不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亦表明:“培养和训练良好的思维方法可以显著加速智力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独立性等品质上。”思维是能力(尤其是智力技能)的本源与基础,是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了思维训练,才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才抓住了“牛鼻子”。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思维与读、写、听、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思维去引导和贯穿语文能力训练。

一、阅读要用思维去渗透深化

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中,读是基础,是根本,是主导。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训练的份量最多。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由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多种认识活动参与的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反复与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读、识记、理解、鉴赏诸要素,而以概括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却是这些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思维渗透在全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维的阅读活动实现不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无法取得阅读训练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先导。同时,要使思维训练渗透到阅读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学生阅读训练应着眼于从精读与泛读两个维度出发。精读是重要的,北宋政治家赵普曾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就是精读的好处。因为高职教育语文课时所限,课内的阅读训练更应重在凭借精读进行启思授渔。所谓“启思”,就是阅读教学训练注重激活学生阅读的思维,并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例如多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与意蕴、语言与风格等方面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所谓“授渔”,就是在阅读教学训练中重在授以阅读方法和策略。即按一定步骤进行思维指导,亦称之为“精思”指导。例如:点拨初读、再读、反复读、速读等阅读方式与要领,增加学生在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思维强度,掌握如何逐步深化对作品的内容、写作的目的、作品的中心与思路、文章的线索与段落层次、写作的特点等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乃至提出自己带独创性的疑问。既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又训练其发散思维,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并使学生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方法与策略有更深刻的把握,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仅凭课内语文教学这些课时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在三年大学生活中进行课外阅读,将精读中所掌握的策略举一反三运用于自行读书,即指导学生进行泛读。所谓开卷有益,鲁迅说的“随便翻翻”,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读书要广。怎样启迪学生在泛读中的思维呢?首先要思考的是宏观上的“量”的问题。“吾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三年的学校生活,到底要怎么读、读多少?值得深思。事实上,“会思考”的人就“会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类:哪些是必读书?哪些是应读书?哪些是可读书?哪些是拒读书?一般说来,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名著名篇应纳入必读、应读范围(尤其是名著,在阅读对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规的报刊杂志和其他健康书籍,可纳入可读范围;不健康的、内容无益白耗时间的书,应坚决拒之门外。对于学生的阅读量,名著名篇一般提倡十倍于教材左右为宜,太多,不现实,太少,总体效果会打折扣。定下了量,就要思考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现实条件,分阶段地精选一些中外名著来读。这种在宏观思维指导下的泛读,不仅能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还为毕业后的阅读定下了方向。此外,阅读中必要篇章的背诵,朗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等,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训练步骤,通过实践——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使水平不断提高。 “

二、写作要靠思维去加工转化

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通过高职教育后绝大部分学生要进入职场,从事应对公文、商务、应用的文牍工作,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承担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先天不足,能力很差。对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予以强化。如何在较短的语文课中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关键仍然需从写作思维训练入手,让学生依靠思维去加工转化写作素材。从写作的规律来看,写作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的全过程必须完成两个转化:在实践活动和生活中经过思维活动,由摄取、感知客观事物转化为“认识”;“认识”产生后,又经过思维的加工,通过语言的表述,由“认识”转化到“表达”。思维活动是写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两个转化中,“思维”都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思维训练为抓手。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教师很有必要把握“转化”的精髓:以思维促训练。在第一个转化中,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应用文牍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对生活、生产中的事物多观察、深观察,然后多思考、深思考,使产生的认识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在第二个转化中,要引导学生将写作素材进行细密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和想象,再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思维加工”包括如何突出中心,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用词妥当、语句通畅、文章规范等。目前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的确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有一些人在写作上发展不平衡,某种文体写得好些,另外的文体就写不好,这种偏向实际就是“思维的偏向”。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5]我们的学生当然不能样样精通,但对一般常用文体的写作却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否则难以适应将来职场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对部分偏写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首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写作速度的训练,其实基本上是思维速度的训练;既使是写字和书法的训练,也同样要对字的笔画起落、间架结构、章法安排、风格气势去分别思考、记忆,训练的效果才会提高。

三、听力要凭思维去引导强化

听,在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听讲课,听实验操作要领讲解,听学术报告,听发言,听录音,听广播等等。而听力的训练,又主要靠语文教学来完成。常见这样的情况,在听完一场学术报告或讲演后,有的同学能抓住要点,比较准确地归纳其内容,甚至还能通过音调听出弦外之音;高职院校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听记能力尚可,但也有部分学生听记不得要领,把握不了主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思维没到位,是“用心”听了和“没用心”听之故。

在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中,要强化学生听记能力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听力水平,经过多年学校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听记常识。之所以在上述活动中听而不明,关键是心未静、思未行,悟未明、理未清。所谓“心未静、思未行”,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用心,就是思维活动没有积极参与:即没有认真专注地进入从听音辨义到理解,到重点注意和记忆的听记过程。这需要在教学训练中加以引导,以强化养成良好听记的习惯。所谓“悟未明、理未清”,是指思考和领悟、分析、判断、归纳、评价、鉴赏达不到一定的程度,这应是高职语文“听”的训练重点。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听”时,可先进行思维集中专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辨别语音,领会其内容,然后重在训练学生如何领悟、提炼所听语料内容的实质、言外之音,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教师要抓住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进行思维的引导、启发。要引导他们如何把握话语的内在逻辑,边听边思考、想象、判断、归纳。这样,以思贯串听的前后始终,就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听得进,听得准,听得懂,而且会反过来大大增强听的兴趣,极大地促进听力的提高。

四、说话先练逻辑思维和语音的规范化

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职场,需要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交际,需要有一定的说话表达能力。这里所说的说话,指能有观点、有内容、有条理、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表述自己思想感情和对问题的见解。提高高职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的任务之一。

说话是言语运动,是人们将内部语言借助词语,按一定的语法结构转换成言语的过程。这种言语运动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的优劣决定着说话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话和思维的关系甚密,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之分,基本上来自思维的水平及这种水平的发挥。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几乎都要求学生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要求说话能够有中心有条理,语句正确,简明扼要,用词恰当,语言通畅。这不仅是在校进行专业学习,讨论发言,参加演讲、辩论及日常口语交际等的活动需要,更是走向社会、走上职场后能否胜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开放的、多元的、高速运转的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需要。国家语委对普通话的等级标准分得很细,学生讲普通话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把语音读准、讲准,这看起来只是口齿训练问题,实践中证明还是思维问题。同是一个地方来的,为什么有的学生比较快地纠正了讲普通话时的家乡方音,有的却总纠不过来,或者进步极慢?因为聪明的、爱动脑的同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先去找出家乡方音和普通话发音中的对应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练起来当然是事半功倍。而不动脑,只会被动地、机械地练习之人,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要做到说话有中心有条理,语句正确,用词恰当等基本要求,没有逻辑思维参与又是不行的。学生都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高职语文教学与训练要抓住这个特点,把“说”的训练首先放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及如何严密推理的方法,把这种思维训练贯串于说的训练中,学生说出来的话才能中心明确、条理分明,准确、生动、流畅。这样,在思维引导下的说话训练,经过反复循环,就会产生螺旋式的上升,使说话的能力大大提高。

职业语文能力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语文教学 职业能力培养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5-01

一、前言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状态的大学语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并寻求突破。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心,既是高职院校的特点所致,也是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其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就必然要将听、说、写等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二、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对于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的掌握,而对于知识运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较为忽视的这一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是和目前高职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国家提倡的产教学相结合思想的对立。从高职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本来就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因此,高职大学语文绝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它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和完善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讲,由于语文世界丰富多彩,任何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语文知识,在职业的发展中,将专业技能和语文运用能力结合起来构成核心竞争力,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总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以刚好地适应将来的职场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如何做好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高职教育中,追求功利目的的课程设置,使得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处于边缘状态,部分领导和专业老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殊不知,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来看,不但不应当忽视,更应该把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语文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因为语文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诗词经典诵读、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等对于学生人文修养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语文课程来讲,不同职业岗位所对应的专业所需的语文能力有共同的部分,同时也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共同的部分可以作為所有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来完成,这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点即主干内容,其对各专业均适用,突出通用性特点。同时突出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培养目标既体现不同专业的共性又强调专业自身的个性,即专用性特点。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在共同培养目标基础上增加专业所需的个性培养目标。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增设导游口才、古今中外与自然、人文景观关联的经典之作等。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可以增设广告文案、营销口才等内容。但无论涉及什么专业,都离不开听、说、写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训练。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

通常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可以被分为交际能力、技能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设计时,一定围绕这三项能力的培养展开,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发展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内容,比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字分析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能力比较看重,就应该多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和训练;而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较高,便可以在口语表达方面多下工夫。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职学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始终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再把课堂变成高四语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学生说、写训练的练武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点拨者,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演员,而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另外,做到教学民主化,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环境,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来看待。师生对话,共同讨论,自由地阐述观点,学生个个把自己当成主角,尽情地表现自己,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加强语文教学实践性

1.可以在教学中建立模拟课堂,通过仿真的情景来让学生参与实践。比如模拟求职招聘会,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招聘情景,让学生分别轮流担任招聘者和应聘者,从不同的角色体会语言的的运用技巧。

2.学校要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比如在经过语文教学过后,将技巧和知识传输给学生后,可以让历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旅游景点义务讲解,可以组织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酒店、旅馆进行实习;可以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销售环节。

(五)根据未来岗位分析,参与实际项目

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让其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虽然课堂模拟也能达到实践的效果,但是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所以这些项目最好是实际的和正在进行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职生在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强高职生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高职大学语文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好的实现这一学科的价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听、说、写的实际能力,做到“产学“一体,培养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体现了高职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符合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权. 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 现代交际,2014,01:238.

[2]刘芳. 关于高校高职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90-91+106.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培养中职生职业汉语能力 篇7

关键词:教学现状,职业汉语能力培养

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职业胜任力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数以千计的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核心能力, 这八种能力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其中, 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因此,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已经逐渐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正在蜕变为主要承担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一门课程。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学偏重于学习经典文学作品, 把对作品思想意义、篇章结构或文学特色的概念化、标准化分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结果, 强化了文学性而忽视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中职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较低, 他们或畏怯语文学习, 或讷于言辞, 或不会写日常应用文, 不少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问题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竞争力。

中职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生命的需要即人发展的需要, 也要考虑学生生存的需要即职业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而言, 需要通过语文课获得生活的基本本领, 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中职语文课不是培养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而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语文能力, 即职业汉语能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必要性

1. 职业汉语能力概述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 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其强调的是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 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做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具有良好的职业汉语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越来越看重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原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先生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影响到一个人的自身职业形象。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 一个人的语言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形象, 还往往代表着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地区、甚至自己的国家。一个人不得体的语言, 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形象, 还往往会损害自己的单位、地区以至国家的形象。”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工作 (初等标准) 、事务性工作和初级管理工作 (中等标准) , 为顺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师在讲授一些人文、文学等相关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加强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职业变革, 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 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途径

1.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准确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首先得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入手。应建立开放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即以《语文》为基础课程, 以拓展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为横, 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为纵。只有这样, 中职语文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在中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的课程。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仅靠《语文》一门必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拓展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要根据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强调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渗透性。比如社交口语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书法课程等等。

(2)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的课程。职业汉语能力作为一项能力, 是一种内化的素质, 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结合专业课程或职场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强化语言技能训练, 为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教职成[2009]3号) 明确规定: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前提下, 三个模块由易渐难,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听说读写, 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 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创设职业情境, 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三个模块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为教学的落脚点, 更加注重“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非“立意构思”;注重“语言”而不是“文学”,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

3. 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 (或模拟职业活动) 过程的教学, 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 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 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能力必须通过“语言行为才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保持”。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 应着重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在职业的交往活动中学习语言, 因此必须依职业活动导向建构教学模式。

(1) 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强化交流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如根据专业特点模拟一种与学生未来职业相似的特定情境, 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 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处理各种事务或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 它包括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及其逻辑、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仿真情境进行能力训练, 教授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巩固交流表达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因此, 应扩大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口语基本功大赛、应用文写作竞赛、求职和应聘模拟竞赛等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到企业实训或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高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规范汉语语言表达, 训练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 牢记应用文书的使用规范及写作要求, 同时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借鉴吸收当前蓬勃兴起的职业培训, 比如保险从业人员培训、推销人员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技巧和方法, 使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是开放的, 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活动无疑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平台。

4.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有效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 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学生质量评价基本上是知识本位的评价, 虽然方便、简单、易行, 却忽略了对相关能力的考核检验。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 语文知识水平与实际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能力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 所以要从只注重结果优劣的静态评价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动态过程评价, 建立学生语言学习档案, 真实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习程度,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获得成就感。

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对象为学生, 评价者为教师,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 导致数据来源渠道单一, 同时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因此,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评价主体应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 并按一定的比例纳入评分标准,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在评价上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会使他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 会在其他学生的注目中, 不断自我完善, 对职业汉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唯有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快改革, 才能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介绍[EB/OL].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 http://www.osta.org.cn/htm/1036/10224.html

[2]范谊.外语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探源及求解[J].课程·教材·教法, 1988, (10) .

职业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很多, 我先谈以下三点: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的教学模式, 转变“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施教, 做到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扎实地抓职业技术基础,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抛弃机械记忆和简单复制, 要求在实践学习中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上, 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学习知识和掌握创新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改变传统的只重视教法研究, 轻视学法指导的思想, 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学生的服务者、协作者、引导者、指导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地提问、主动地发言, 诱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地查字典、查资料, 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动力。鼓励学生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跟实践相结合,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 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结合实践加以分析并创新。 (3) 转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因为教学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结合组成, 所以语文教学中更应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促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 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熏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认识语文的人文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成功的先导,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这门课, 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障碍, 才会产生创新愿望, 形成创新意识。从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因素,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探究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规律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探究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 学生便会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发奋图强的刻苦学习, 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探究科学规律, 并主动地去实践和创新。在职业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积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关资料和素材, 并在此基础上巧设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来激起学生主动地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善于发挥驾驭语文教学的技巧, 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 从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闪光点”,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活动过程, 所以教师在授课前, 要精心设计好适宜的疑问, 授课过程中巧妙地提出疑问,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在解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这充分证明了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的道理。科学实践证明, 人的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和标新立异,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知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 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创思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求异, 传授给学生求异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求异的办法, 使学生不满于书本知识、不满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愿意主动地寻找新的知识点和探索新的真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争做一名具有独创精神的创新型的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 因此在职业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职业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观点。

职业语文能力 篇9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就我国教育现状来看, 中专院校的教育重点就是就业教育,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就业机会。但是只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单单是学习识文断字, 更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内容博大精深,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跨时间、跨空间的接触到很多知识, 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知就会发生改变, 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同时也应该加强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再此基础上语文教学应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展开。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确定教学方向

中专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大目标就是实践技术的培养, 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不单单只是指职业质素还有个人文化素质, 这就决定了中专语文教学的方向必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来开展教学。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受语文学习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诗词、精美散文以及应用写作等学习都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 还要突出其具有的实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选择性教学。这就要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认清语文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即教学内容可以就所用专业所有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来确定, 例如古诗词学习以及现代文阅读等, 也可以针对专业性、特殊性比较强的专业来制定教学内容, 例如文秘专业就要针对性增强交际用语以及公文写作等课程教学, 市场营销专业就要增强专业策划和设计广告文案等课程。

(二) 以能力为中心, 确定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授学生操作技术, 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因此教学应该确定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是综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与人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竞争创新能力, 而语文教学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要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来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必须使两方面相融合, 共同发展。就我国中专教育现状来看, 学生的语文水平逐年呈下降趋势, 因此在进行内容选择时, 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衡量确定, 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选择适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加强中专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专业要求制定语文内容。

(三) 加强语文教学实践性

语文说教性比较强, 因此在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时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第一, 通过微型社会的方式, 来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学生交际能力以及承受能力的提升。例如可以模拟招聘, 教师担任招聘经理, 学生为应聘者, 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及问题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交际、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第二, 通过校企联合, 增加学生实训机会。例如酒店管理专业, 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酒店让学生去实训, 真实体会酒店前厅、客房以及餐饮等各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管理、公关以及营销能力。第三, 目标性学习, 语文学习除了可以增强学生交际能力, 通过写作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思维以及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进行目标设定要求学生来完成, 例如广告策划,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牛奶的广告策划案, 并要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讲清楚, 让别人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中专教学对于职业的要求比较高, 而语文教学可以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好.中职语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09 (12)

[2]吴全发.多元智能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9 (16)

职业语文能力 篇10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学习,语文不同于英语,它是一种学生所熟知的汉语,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语文知识无非就是汉语的深入了解的错误认知,忽视了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真正从学校毕业后由于职业能力素养和能力较低,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交往。从高职院校角度来说,学校对于语文的教学没有足够重视,甚至部分院校未设置语文课程,这样不仅使得降低了语文学科对其他教学学科的影响,而且使得学生自身降低了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从而影响学生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提升。

2.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由于院校对于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高职院校在设置语文课程的只是以完善教学结构设置为目的,并未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安排学生课下背诵即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语文知识的学习成为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长时间教学内容不加以更新,致使学生并未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毕业后社会交际能力较差,需要长时间适应职业环境。

3.教学安排不尽科学合理

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并未与专业教学课程相结合。由于高职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多,这就使得专业课程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计划占用了语文教学时间,语文教学难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教学安排的不合理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二、职业能力视角下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旨在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提升。以下从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和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加强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四个方面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1.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语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进行,应将语文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将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中。

2.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

高职语文教学传统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注重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课下及时进行练习和背诵,便可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未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纳入考核标准,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语文教学考核中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纳入考核标准,将其职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以激励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构建模拟场景,以考察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高职教学中各教学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是现代化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适当的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态度等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将职业能力作为课程内容进行,以更好的指导教学的开展。

4.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的时限,同时加强应用案例、项目导学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视度,根据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高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提升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学勤.职业管理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4):93-95.

职业语文能力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能力;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成绩历来被外界认为比较差,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基础太过薄弱,因而,如何在现有环境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为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低的原因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是造成学生能力低的一个原因。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也是造成学生能力低的原因。由于以前基础太过薄弱,不少学生已经有了厌学的情绪,学校发的教科書大家都很少看,尤其是不爱学习的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第三,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也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低的原因,并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措施

之前笔者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低的原因,那么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兴趣应该起着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解决心理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前所述,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但这里所谓的基础差,是外人完全凭借考试的分数来判断。可我们都知道,考试分数和能力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告诉那些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不要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可能你看的书很多内容在考试里并未体现,但这不妨碍你语文能力的提高。

以上笔者简单地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低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能力与考试成绩不同,考试成绩的提高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但是能力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因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学生多看书,不断地充实,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冯淑娟.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水平[J].科技信息,2010(32).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

学校)

职业语文能力 篇12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职业的多元化, 导致教学中的一些知识和观点相对落后, 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心里。知识结构的落后还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对滞后, 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岗位时容易无从分辨, 失去了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尽管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但是引入一些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已经势在必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迁移, 并督促学生进行一些模仿性的训练, 并没有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印象上, 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主动思考。语文教学还包含了很多语言类知识的难点, 例如语法概念、表达方式、语境语气、整体结构等, 都是较为枯燥乏味的知识点, 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是无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特别是高职学生, 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更是疲于应付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兴趣, 既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又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尽快适应环境增加了一定的助力。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 思想和道德

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对于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 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高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思想观念并未完全成型, 很多的意识都缺乏引导和规范。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加以帮助和辅导, 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客观的思想体系。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改变学生内在认知的学科。语文教学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感人事迹都在向学生们传达着良好的信息, 将富有营养的理念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 可以通过讲解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传授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例如古诗朗诵, 在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情境, 分析作者内心情感的时候, 更要发掘诗歌形成的环境, 将其与现在社会形成对比, 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和所处职业岗位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名人传记、先进典型的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不断督促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兼容并蓄, 不能只停留在欣赏本国文化的层面上, 还要多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更加符合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 其思想意识都和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期建立起先进的思想体系,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提高职业能力, 适应更多的岗位, 也为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 创造和创新

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能力, 其实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 市场竞争激烈, 多数的公司对于工作人员的选用都越来越挑剔, 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才能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尽快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找到合适的岗位。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很好地满足公司和用户的需求, 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这是一个企业最需要的素质。多数单位都比较强调人员的精明强干、能言善辩、善于理解和沟通, 有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 但是这些能力的基础其实都在于人才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很多的高职院校甚至开设辩论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误以为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结果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 虽然能够侃侃而谈, 却经常文不对题, 词不达意, 使面试单位难以满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成功事例, 特别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人物和企业, 将创造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通过组织一些自由度较高的活动, 例如现场演讲、快速命题作文等, 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性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就在于求异思维, 它是指思考问题的思路及解决方法与常规方法相左甚至相反,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这种求异思维往往能够在问题比较棘手的时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是目前主流企业比较看重的素质。它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传统, 要勇于创造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能够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 就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从而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于以增加学生就业为根本, 进行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改革。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从简单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转移到增强其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上来, 教师也要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上。同时不放松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 在保证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的前提下, 提高其职业性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明确学生就业的目的性并增强其适应性。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摘要:语文教学是教育体系当中的首要关键。只有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 学生也会因为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而深受其益。特别是高职院校, 更要将强化职业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2006.

上一篇:齿轮接触疲劳强度下一篇:民生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