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2024-08-13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精选12篇)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1

当前, 基础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首先, 学生没有认识到基础学科在提高自身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对基础学科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其次, 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互动过于刻板,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效不高, 造成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进程缓慢。基于上述情况, 本文就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第一, 认识片面, 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型教育, 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把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对立起来, 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 更多地注重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包含语文的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 割裂了专业学科和文化学科两者的联系。

第二, 怎样给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定位是一个难题。由于当前中国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 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所以出现松散的局面便不足为奇。

第三, 缺少研究,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单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想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还远远不够, 必须要借助教学科研部门和相关杂志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虽然很多地方都组织了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研讨会, 但由于活动次数少, 对教学现状不加以研究, 对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收效甚微。

第四, 教学改革的方法单一陈旧, 目前语文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形式单一。职业教育没有升学压力, 原本应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不会承担很多风险, 但语文教学改革后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二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职业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当以职业教育的视角研究教材, 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 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的素养上。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时, 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职业素养与自身的关系, 是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的有利条件。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大, 更多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发现各科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对各学科探索的热情, 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

语文课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应塑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气氛,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的语言也要充满感情、活泼生动,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 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教学一定要以技能训练为重心, 把培养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职业教育要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进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学生阅读时进行指导, 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背景, 同时让学生结合现实开拓自主阅读发展的空间。其次,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因为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情感, 教师应在阅读后让学生练习写观后感, 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将情感表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应多利用电教设备、影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 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并且改变传统教学沉闷的“读写”模式,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播放影像教材时, 生动的朗诵、丰富直观的画面, 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 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4. 分层教育

当前, 职业学校中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比较欠缺, 学生偏科的情况比较普遍, 对于自身的培养目标不同, 大多数学生对相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而且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需求, 很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实行分层教育, 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发挥自身的潜能。分层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参照教学大纲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辅导, 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评价, 在时间和任务上, 允许学生达标有前后;在教学质量上, 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高有低。

三结论

职业教育服务于学生走出校园后的职业生涯, 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规划,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总之, 职业教育只有培育出能真正面对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语文教学应围绕着育人的目标, 切实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摘要:在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式中, 职业教育应适应国情,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促进劳动者就业。在课改的影响下, 语文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职业培养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选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2]沈彬.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呼唤[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19) :13~18

[3]杨娴.论大语文教学观下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2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校学生人数呈现倍数增长,不断有新的专业、新的课程开设,发展趋势很迅速。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财会、外语等专业,报考的学生逐年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职业教育现在蓬勃发展,但无论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掌握了一技之长,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对于母语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针对当前的情况,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建议,望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更加清晰顺畅。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

对于一个中专生或者大学生来说,如果连语文都不过关,可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人员;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如果语文课的教学都搞不好,也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职业技能学校。随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旧的一整套语文教学模式跟形势的实际需要的脱节越来越大,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语文教学必须跟上学生的所需,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不必引证教学大纲上是怎样要求的,简单地说,在我看来,作用就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在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避免语言方面的障碍。在学生的课程结构中,语文课扮演的角色应该室工具,而不是作为专业课或者阅读欣赏课。不懂的是,既然语文不是专业课,为什么安排了那么多的古文教学任务,而且文言语法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既然语文不是作为阅读欣赏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文学作品就不应该像大学中文系一样,要求有完整的体系[1]。

近几年,学校的招生规模快速增大,另外,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下降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语文水平低劣是其中一个突出特点。要求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有些中专学生不仅做不到符合规范,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好,出现多个错字,格式混乱。许多学生听不懂上课的内容,对作业的要求一知半解。思维没有固定性,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和想象力薄弱,更有甚者,年轻人应该具有的良好记忆力也没有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功课感到乏味,没有信心。

以对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作为参考,语文课在大部分学生心中占的比重还是很高的,其对于自身语文水平很低也很苦恼,希望学好语文课。他们埋怨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枯燥,难度大,不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同时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

在目前这种情况看来,我们不能只是要求学生方面改善很多,原因是学校的生源现在严重短缺。可以做的是努力去探讨现状,适应现状,把现状变好,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

第一点,语文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施教的难度会因为学生的素质不高而难度加大,但是素质的问题又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大力改

革。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学生可以尽快地适应环境,学会生活,这样语文就会被学生接受。

第二点,现在的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自立能力和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学习上竞争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这样看来,就算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讲课很精彩,如果忽略了推动学生以练为主这个教学重点,教学效果也不会好。作为语文教师,要准备各种的教学方法,鼓励平时偷懒的学生去自主阅读、去思考、去记忆、去写作。

语文教学体系在职业教育的应用

语文教学体系在职业教育中需要改变来适应新的教学格局,改变的方面应该包括教育思想、教材编写、课时安排、教学组织等。语文的教学层次会随着新生素质的提高作出相应的提高,但是注重实用性和全面素质这一点不会变,语文课扮演的工具课的角色(除了在专门的文科院校中)也不会变。

对于语文来说,对提高能力有利的就应该重视,不必非得有一套体系。大而全的中专教材往往效果不大。名篇比比皆是,选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选入的是脍炙人口而学生又欢迎的作品。

编辑课本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做到各种体裁分配平均。小说被更多的读者接受,那么课本可以选入更多的小说,合理安排多一些课时;剧本的文学地位衰落(更多的是观赏影视作品),学生只需适当了解,选《雷雨》就可以满足了需要,课时应该跟着减少。

另外,选择课文要考虑多个方面,例如与“基础知识”是否脱节,思想是否正确,难度的定位,以及趣味性等。趣味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观察发现,流行的武侠、言情小说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作品。对着一本枯燥乏味的作品,学生欣赏水平的高低不是唯一的原因,高雅、深奥的东西不能接受,编者的水平应该是考察原因的重要方面[2]。

教师扮演的角色

教师主导了教学活动的发展,也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当前学生素质亟需提高,教学体系要求改革的状况可能会让教师从被动变得主动。他们的努力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最重要一点,如果一个老师语文知识丰富而且博学,学生就会以其作为语文学习的榜样,从而由尊敬、佩服变成潜移默化的模仿。实际的例子证明,学生对老师的好恶感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对该门功课感兴趣。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历来备受重视,尤其在《教师法》的大力推行以及《国家语言文字法》出台之后。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他们肩负着教育人们规范地运用母语的重任。在教学改革的趋势中,语文教学必然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借以对当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一点看法和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郭向华 方俊英.论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改革[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83-184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5-01

职高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能力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二是专业能力的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强调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设计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其以后的学习深造及工作发展奠定基础有重要意义。(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去表达。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比如,学习“自我介绍”这一节时,我就模仿招聘单位的领导,让学生前来进行自我介绍。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可以避免在以后招聘时出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的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课堂的实践性。(2)鼓励学生多练笔,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多写随笔,同时教师要尽量少地布置命题作文。在训练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同时去体会它的文字美、文化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样两方轻松,也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中职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目的是在为中职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作为适应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教学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情景教学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中职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课本内容。(1)分层情景问题设问,分层教学不能限定在同一种模式中,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之前,分层教学法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克服某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让不同程度学生处于某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特定情景中时思考和做出如何应对,会把学生的阅读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2)主动探究—— 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质疑精神。如《项链》结尾的省略号,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余地。于是我提议为其创造一个合理的结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编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结尾。鼓励学生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视听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则是以生动逼真的声像组合的模式给学生以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力,将书本上的内容形象生动的传递给课堂上的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抓住主题思想。电教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优化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中某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性知识,很好地呈现出来。比如,在讲授《窦娥冤》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影像资料和音频唱段,让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杂剧中人物的唱词、对白更为清晰可见,剧中人物窦娥、蔡婆婆等的形象更为立体透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差。(2)有利于教学信息量的扩大。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应拘泥于教材篇章的教学,更应该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让课堂的学习成为一把钥匙,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3)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现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是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即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努力实现的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四、朗读对学生的益处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要使学生达到朗读训练目标。使其从感知语言开始逐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适合朗读的材料。(1)朗读由语音、语调、语速和朗读者的情感组成。其中,语音是朗读的物质基础。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读准字音、流利通畅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者必须做到吐字清楚、语调准确。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说话中应注意的语速、停顿、感情色彩、语调等方面的技巧。(2)朗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讲,一篇短文章通篇朗读一遍就会有一个初步印象,对其中的轮廓会有大概了解。读二至三遍后,对其中的结构和内容便开始清晰起来。读到四、五遍后,对全文的内容会清楚明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同时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朗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定位 篇4

长期以来,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专业课学习是主导, 学生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 就应该只学习本专业知识, 学好技能, 能找到工作就行了, 语文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导致,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学者无趣、教者无味”的尴尬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基础本来就薄弱的职校生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就不太容易了, 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将导致学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职业角色的要求, 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需要。

二、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钱理群先生曾在一文中写道:“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谈到语文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 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 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 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所以说, 语文学科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

1.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语文能力, 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以适应将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因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 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著名文化学者孔庆东教授是这样理解语文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 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 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 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有语文的因素……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 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 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 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 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钩起来……”[1]孔庆东教授的大语文观告诉我们, 应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的因素。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习语文的目标不能仅定位为工具性的学习。[2]语文的学习要渗透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最好的途径, 语文教材是最形象最生动的人文教育载体,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1) 人文情感, 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生命的尊重, 对弱者的同情等。

(2) 人文素养, 如文明发展观、科学人文观等。

(3) 人文理想, 如对自由、民主、正义、平等的向往等。语文课程可以把这些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用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语文学科的审美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3]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情感等的教育。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文章不是无情物”,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气质, 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这片美的天地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的教学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水平、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摘要: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课堂现状比较尴尬, 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者的结合, 应摆正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位置,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7) .

[2]郑志谦.不同专业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期望[J].科教导刊, 2012, (10) :62.

[3] (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5

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卫生职业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点。语文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字词篇章,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因素,教育学生求真,爱美,向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比其他的学科要高,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学科要强。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遵从新课改的召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做自主学习的主人、探究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卫生职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在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怪圈中徘徊。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认知错位,对于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错位。目前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决定着学生今后一生的前途,卫生职业语文教育便逐渐走入了“应试教育”这个误区。应试教育是现行教育制度下各科教育的通病,但是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表现尤其严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卫生职业语文教育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在毕业就业的指挥棒下,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急功近利,成了考试的工具,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这使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改革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物

我们的语文课是中**语教育,母语教育的主旨在于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积累,以文悟道,以文明心,以文见性,以文化人,培植学生的中国心。母语教育的“化人”是通过高层次的诵读、写作实现的,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教育的基本经验。这一经验固然有需要完善之处,但基本上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一汉语言教育的优秀遗产,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了西方的东西,在简单的移植过程中,先是走了调,后来就越来越找不着调了: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文教育体系,目中无“人”、无文化,语文教学成了纯粹的“工具”的拆卸和组装。目前的语文教育状况不利于提卫生职业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也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教育的需要。

三、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仍然不足,仍然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不相符。由此看来,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那么,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该怎样解决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地位问题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二字,即是“语言与文学”之意,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四、中国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的统治阶层是当时国家的文化精英——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行为方式、文学作品、生活理念、价值取向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儒家主体价值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平、和、中庸、天人合一等表达已经深深地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中,成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生活哲学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与儒家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不能与中国传统教育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实行“拿来主义”,批判地继承儒家学说。

五、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方法

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不能在毕业就业的指挥棒下死抱着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的陈腐落后、僵硬刻板的教育思想,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也不能单纯“为人文而人文”,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两张皮”。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6

一、当前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的尴尬地位

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语文课(甚至包括其他普通文化课)教学实际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方面来说,有认识问题(如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是学习专业的,学习文化课对专业和就业没有多大帮助),有学习能力问题(他们大多在中学时就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失败者”,到了职业学校这一现状仍没有改变);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缺乏沟通等等。这就造成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得吃力,而学生不愿学或学不会的尴尬现象。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知识的需要,它由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产生;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则是希望获得长辈、老师的表扬而产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效果必须在以上三个方面寻求突破,而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沟通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沟通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语文教学

专业技能是学生掌握和运用某项专门技术的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基础。普通文化课程学习的失败者并非意味着是技能学习的失败者,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往往更强。把专业技能中已形成的能力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无疑是事半功倍。笔者在园艺专业进行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课后写作教学。了解到该班学生刚刚学过水仙花雕刻技术,于是我就布置了一篇《谈谈水仙花雕刻》的命题作文,学生看到此题后非常兴奋,根据工序说明文的要求,有的对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进行整理,有的认真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有的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研讨。上交的作文既符合文章规范,又内容充实、言之有序,就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也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也进行了梳理和巩固,可谓一举两得。

笔者在教授计算机专业语文时,经常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网络技术自主合作探究课文的难点疑点。部分限时作文曾经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打出电子作文稿,通过电子邮件或QQ发给教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或QQ把评点及修改意见再发给学生。由于利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设备促进语文教学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备在物质形态上与企业设备相似甚至相同,这些专业设备较之普通中小学兴趣小组的设施而言,更具专业性和时代性。长期以来,许多普通文化课教师认为这些设备仅仅是专业学习的工具,很难把它们作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然而,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合理地运用这些形象直观而学生又熟悉的专业设备,将它们纳入语文教学的资源,定能激发相关专业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潜力。

写作训练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阅历浅、文字功底弱,加之许多作文胚目往往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训练走过场。笔者曾结合计算机维修专业的专业设备特点,设计了一次科普说明文写作训练。首先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完成图表,填写计算机的各部件名称、作用、操作方法,并用文学性的语言分别进行想象描绘。其次按照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求组织材料。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或简或详地填好图表,写出一篇不错的科普说明文。

3,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实习促进语文教学

专业实习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技能、体验劳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人格、积累社会阅历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如能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必能有效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功能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在任教班级实习时,如能深入学生实习环境,了解学生实习的内容、实习的设施、实习的状况等,利用实习间隙适时与学生交流,必能了解到在课堂上得不到内容。回到课堂中,以专业实习中的鲜活事例,寻找到实习与所授内容的切合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塑造热爱劳动、探索创新、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高尚人格,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如笔者在所教园艺专业学生到安徽皇藏峪进行野外植物识别实习后,结合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写一篇考察游记,记述实习感受,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作业。

4,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7

1. 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高职院校被赋予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技术性特点的情况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投入,而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却普遍存在被轻视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借专业课任务重、要求高而学制又短之由,使大学语文课让位于专业实践教学,与普通大学一年基础课程的开设相比,高职语文课程每周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让语文教师“捉襟见肘”,无所适从。更严重的是,有些专业压根儿就不开设大学语文,导致高职语文地位没落,作用缺失。

2. 职业院校生源素质差,语文基础差

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大学门槛一低再低,生源素质逐年下降。他们的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语言表达和语法都没过关,更何况阅读写作,所以学生感到学习特别困难,教师也感到特别难教。职业院校的生源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必须清醒认识和坦然面对的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3. 职业学院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

职业学院学生在中学文化基础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到职业院校学习将来就业有一技之长,有的是奔着高职院校毕业时颁发的那张全日制大专文凭而来。相当部分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非同寻常的好,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却异常得差。虽然他们也知道母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大氛围下,他们不愿下工夫,更谈不上吃苦,即使想学习,也很快会在身边同学的“感召”下放弃学习。归根结底,厌学是主要问题。

4. 现行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并未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色

目前高职语文的教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教材的结构体系并未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色,选篇、体例缺乏新意,各高职院校自行确定教材,甚至有临到开课随意挑本教材凑数的现象,使得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问题,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语文教材尚未出现。人们对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从而也导致了高职语文教学作用被忽视。另外,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虽然也在努力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但由于高职语文教学地位不被重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自然出现,这对原本脆弱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

5. 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5.1 整合教材内容,准确定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开展语文课教学有一个先天性优势,即职业教育没有“应试”压力,这一先天优势能够充分彰显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但高职语文教学大多沿袭中学普教或普通高校学历教育模式,没有注意教学对象的特点及专业要求,形成了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又不能针对用人需求提炼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局面。

5.2 突出职业性特点,准确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首先,必须打破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高职院校读书就是为学会一门技术,手艺学精了不愁没有工作。学校和教师必须针对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重新认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技术性外,更要求业者具各全面性和持续发展性。其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定位所教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职业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能将这些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和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5.3 变量化为质化,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成绩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构成比较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和职业高中毕业生。普高毕业生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而中专毕业生热心各种活动,组织能力相对较强,动手能力更为突出。这两类学生在理论考试时分数高低基本没有悬念,但很显然分数不能全面衡量这两类学生的素质。因此,随着高职教育学习成绩整体评价方式的调整,语文课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必须改革。针对语文课的人文性及工具性,成绩评价方式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改革,由量化的百分制变为质化的等级制,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感指数。通过探索,找到一个合理从量化变为质化的合理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现自我能力及素质的平台。

6. 如何通过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分析我院这几年学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及从业领域,我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6.1 首先是普通话的说与写。

“学会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学生中近一半是布依族或者苗族,绝大多数带着浓重的少数民族口音,即使是汉族学生,因为与外界相对隔绝,普通话发音也是当地人戏称的“二普”。学生要走向成熟,完全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说一种通用语言而不是固执局限于方音土语。矫音、用词、语序习惯等都是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流畅的口语表达可以说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6.2 辨字矫字与书法练习。

口语表达是敲门砖,接下来就是你书写的那一手字了。不写错别字是前提,但是一纸“儿童体”的书写,也会让个人形象大打折扣:字写成这个样子,能力水平和学习修养甚至道德人品肯定不怎么样。尤其是投递手写体求职书或提交手写体报告时,因为没有面谈可以及时当面补救,一手潦草的字可能会葬送大好机会和前程。我因工作关系,接触过一个研究生,拥有省内一流大学硕士学位,可是他那一手几近小学一年级的字却使人唏嘘不已。

6.3 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是说要死读书,而是说明你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而阅读则是获得这些经验、借鉴他人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人生的不断进步。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阅读的对象不仅仅是书本,还有自然、社会等。按照最新的阅读理念,与人交往即“阅人”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手段。

6.4 最多最实用的还是应用文的写作。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连写个简单的正式的请假条、欠条、借据都不会,更不用说弄出个像样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之类的东西了。

6.5 中文基本文体写作,是语言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字词句, 布局谋篇, 论据论点, 或诗或词, 或文或赋, 会读会模仿, 就能写。

不要求妙笔生花、下笔有神, 只要把基本意思表达清楚, 没有明显的逻辑和语法错误就行。

6.6 利用现行语文教材,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典型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提高识别善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诗词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最终树立为民众服务的责任感和培养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的语文教学,是职业教育。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诸方面来看,在语文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二者无法替代、很难互参。职业教育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点,彻底改变用学历教育模式来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现状。

摘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的高职教学, 片面地被理解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单一培养, 这既有职业教育学校对专业定位的偏差, 又造成了学生对高职语文课程地位的误解。从本质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承载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任, 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必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使高职院校语文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麦齐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6, 21, (2) .

[2]曹莉亚, 龙雍生.高职语文教学意义及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白永红.略论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体系[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篇8

一、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 明确责任

当全社会都在痛斥中学语文教学在高考转轮的碾压下, 空间不断萎缩, 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正逐渐失落;当中学语文教师辗转于如何将考点与语文美有机结合的痛苦思索中时,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更应明确语文教学的责任, 它负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 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责,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以此心态指导我们的教学, 不说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至少也是踏踏实实, 认真负责。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魄与美丽,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 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 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 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 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释放自己的激情, 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从被动学会向主动学习转变。

二、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 极其广泛, 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 应在自由学习的天空翱翔的心灵, 是关注美, 发现美的眼睛。碰到美文, 情不自禁, 读而成诵, 在诵读中感叹:多美的韵律, 多美的语文啊!遇到美景, 情难自抑, 落笔成文, 在行文中时寻找准确的词语, 恰当的修辞。能如此, 何愁语文素质的提高,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标自然实现。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和谐课堂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 教师是指挥, 学生是不同种类的乐器, 要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音乐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 充满情趣, 充满乐趣, 也充满活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 正确鉴赏美, 准确创造美。所谓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 学生爱上了语文, 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四、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 拓展教学空间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舞台, 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从而培养、巩固学生对语文浓厚的兴趣,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 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剧团 (课本剧) , 让学生充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 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 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 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将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采用正确的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将指引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职学校的远期评价应是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学生的发展后劲。近期评价不应拘泥于求同思维, 标准答案, 应更注重求异思维, 比如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鉴赏要有自己独特的品味, 写作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等等。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9

一、文言文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语言成分无变化。

文言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上占领着重要位置, 其内容一直被世人传承下来并沿用, 其语言的组成是去变化的。例如:先秦的基本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在文言文中一直保存着;语言中一些最活跃的词汇, 其地位在文言文中也存在很强的稳定性;另外, 有些词在口语中虽然已经消失不见,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很普遍。即使在后人的口中, 文言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 但是综合起来看, 文言文的语法以及内容还是保留着原来面貌。

2. 文言文与口语相分离。

经语言研究者的探讨, 其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文言文与后来的口语的距离逐渐地拉开。从汉朝到清朝的文言发展历程中, 根据科举考试的需要以及官府的推广, 四书五经成为了人们语言写作模仿的模式。所以, 文言文与口头语用的相应的语言之间的差距产生越来越大, 使文言文与口语产生相分离现象。

3. 文言文形式简单。

由于古代的重要典籍大部分都是采用的文言文, 很多的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简单但内容凝练。在文言文中, 单音节的词汇占的优势较大, 其多音节及双音节的词语较少;另外, 文言文有些内容多使用省略, 例如:省去一些主语、宾语、介词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很常见的。因此, 文言文的形式就是相当简单的, 但内容却很凝练。

4. 文言文有些词句艰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时间较长, 与现在口语相比, 文言文有些词句就显得艰涩难懂, 相当偏僻、古怪, 意思也很令人费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 要理解这些艰涩难懂的意思, 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二、文言文教学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是占有的比例少, 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也不够, 所以, 不管是在教法上还是在学法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学方法的落后。对于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来讲, 由于学生语文底子普遍较薄弱, 文言文的讲法一般都是采用串讲的方式, 其好处是能使文言文的字词分析清楚, 句子得到落实。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那就是整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常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一刻不停地记, 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的声音, 学生很少参与课堂中去, 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丧失, 求知的欲望逐渐地下降。 (2) 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眼中总认为讲的知识越多、越细致, 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越高,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总是把有结论的知识结论及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 把一篇完好的文言文分析得七零八落, 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原来的韵味, 其艺术性也难以表现。

2.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烦。对于现在汉语来讲, 古代汉语及文言文的使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语法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很多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又由于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 其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进行不停的翻译和背诵。语法中存在的不同, 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加重了的厌烦情绪。 (2)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一般都忽略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技巧等重要性, 导致学生在面临文言文学习时陌生感会油然而生, 不能主动地寻找到与以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 也不能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课本中的解释以及参考一些资料。平时做课内的文言文题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接触到课外文言文时, 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其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差, 直接导致了对后续文言文学习的反感, 形成连锁反应。

三、针对文言文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法进行指导, 并传授有效的方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发现文言文存在的规律性, 传授给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有所得, 成为一个会主动学习的人。对于教师来讲, 教师的教不是纯粹为了教, 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能更加地注重学生的学法并加以进行指导。因此, 在文言文学习中, 教师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朗读。古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是朗读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生动且富有节奏感, 朗读起来是很有韵味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重复朗读就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妙之处, 能够领悟语言的意识, 能够在文言文语言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文言文的朗读, 还可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品味文言文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朗读中, 不仅要读准句子, 还要读出句子的语气, 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的美妙之处显现出来。例如:在《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子他美不美的时候, 他的妻子与妾的回答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 妾是“君美甚”三字。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 妻用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句话表明邹忌的美无人能比, 其所表达的语气与“君美甚”的表达大不相同, 这使其感情流露得更加强烈, 而妾的回答并没有那么强烈, 其语气则是收敛一些, 则是由于古代妾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朗读方面主动地参与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标准, 句子读准, 而且还要对音调、语气的停顿以及重音的朗读技巧进行掌握。这样, 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会逐渐地提高。 (2)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拓展。教师在对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只限制在语言教学方面, 还要注重文言文的教学, 使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思想文化,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 引用相关文章进行阅读的对比, 提升学生欣赏文言文的水平。其方法就是通过与文章有联系的作品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比较, 从中获取较为全面的认知, 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使思维能力、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然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要对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史实结合、联系起来, 知人论世。比如在讲《鸿门宴》时, 就可以介绍司马迁个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态度, 让学生对情节特点掌握清楚, 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指导, 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 (3)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寻找其规律。在文言文中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若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把文章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经验连接起来, 使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稳固, 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效果。

2. 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发挥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则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 尽量自己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好了。 (1) 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课前,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就需要设定学生参与的板块。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料对文言文的重点加以理解。课后, 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 例如:学生在文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加以进行指导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片段创设成小情景剧, 来使学生体验、体会人物、环境。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激情。 (2) 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能融会贯通。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及创新。只有这样, 在文言文教学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古文中判断句式时, 就可先请学生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 引出“是”在不同时期的用法, 从而加深对古汉语几种判断句式的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把文言文特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采取多种措施, 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升高技能人才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

摘要:为了提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水平及素养, 为了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还要注重对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在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 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谈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文言文,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平.中专生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8:44-48.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10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更是育人教育的宽广舞台。目前“关怀人文, 关注人性”的教学理念在教育领域逐渐深入人心,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从文化知识和人文关怀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同时具有高素质、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先育人后教书。在职业学校语文课的教学中, 育人的环节应包括:人格核心——自我概念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那么如何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在语文课授课时寻找育人教育的切入点,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师在语文课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寻找本堂课育人教育的切入点。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 由于长期地不被重视, 在很大程度上已忘却了自我, 常常在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技能时对自己产生疑问?特别是碰到困难时更会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回自我、发现自我, 要大声呼喊———我能行。在课堂中先把育人教育的内容点摘出来讨论, 然后再分析课文, 这样既起到了育人教育的目的又完成了课文内容的讲解。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 寻找到育人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实施育人教育的关键点, 也是教师能否成功实施教学的关键点。

(上接第31页)

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的知心人, 在体验教育快乐的同时, 进一步培养对学生的

二、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渗透对学生的育人教育, 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渗透对学生的育人教育, 必须做到两点: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教材和学生在教学中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者的牢固地基, 地基砸得越深越稳, 教师向上发展的空间才会越大;同时, 一个教师是否合格, 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还在他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善于找到其兴趣点, 然后融入育人教育的内容。不能一味地说教, 为上课而上课, 单调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 要把课文内容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要做具有品性的人, 教育学生不能养尊处优, 而要不断充实自己, 学知识、学本领, 要经受住各种考验, 经历各种磨难, 包括各种诱惑, 如无节制地打游戏机的诱惑、无节制的崇拜明星的诱惑等, 不断克服不愿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学习怕苦等陋习, 努力展现自己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家庭尽责任的人。教师把要教的每一节课的育人内容要摘取到, 以便告之学生做任何事要有责任心, 既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等。然后再进行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 真正达到“领悟内涵和意境”的作用。因此,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上先育人后教书, 真可谓是一件两全其美的方法。

三、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达到育人的目的

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情的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的学习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只有这样, 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 知识的交流, 情感的交流, 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与教师沟通, 打开心扉。比如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文中要上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时,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文章中母亲的优良品质有几点, 然后再找找自己母亲的优良品质有几点, 延伸到找找我的班主任的优良品质有几点, 找找曾帮助过我的同学的优良品质有几点, 使学生感受到我虽然不在重点学校读书, 虽然在同龄人中算不得优秀, 但仍有那么多的人在关心我, 在帮助我, 我也应该去帮助别人, 遇到小事不能斤斤计较, 要学会宽容别人, 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 要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在课堂中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把课堂教育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教师自身的休养, 达到育人的目的

首先教师在课中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有了责任心, 你便会去爱工作, 爱岗位, 爱学生, 爱你的课堂;只有这样, 你才会去上好你的每一堂课, 而上好每一堂课, 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在成就学生, 同时也给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导学生有责任心。其次在语文课上用言语直接感染学生, 起到育人的目的。记得在一次对高考复习班的学生上语文课时, 临近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对这些平时不算优秀的学生来说, 压力是非常大的。怎样承受各种压力,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育人教育内容, 又提到了课中。社会处处充满压力, 没有压力, 就不会奋斗, 压力可以振奋人的精神, 但同时也能使人变得消极, 关键是我们面对各种压力, 怎样使它变为动力。

谈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11

关键词: 导语设计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知识、锤炼人格的主战场,导语是课堂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导语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视听,集中学生注意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实在是明智之举。好的导语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精神愉悦中轻松学习钻研,不会感觉枯燥乏味,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无疑都有帮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生从好的导语中感受课文的趣味魅力,领悟课文的感情基调,初步了解把握课堂内容与主旨,有利于理解整篇文章,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下节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设计导语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导语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它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风韵。从“情境教学”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情境教学可以凭借表演、音乐、图画、实物等手段,展现“场景或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我设计了如下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有天高地广,金风送爽的心旷神怡,也有北雁南飞,霜风凄紧的萧索悲凉。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有人独上西楼,萧索寒秋,只见残月如钩,梧桐深院,秋夜里,李后主读到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诗意化了。学生们自然就在思考中理解了。

二、设置悬念,启发学生

如果我们能妙设悬念,启发导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带着问题专心听课或预习,从而搭建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例如我在教授《孔子语录十一则》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在黑板上先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的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的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历史课上老师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介绍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想追根溯源。

三、妙联旧知,提醒学生

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为有已学过的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便于学生们快速入题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既回顾了旧知,又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我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四、巧设故事,吸引学生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逸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得浓厚。

比如我在教授《雷雨》时是这样设置导语的:“有这样一个大家族,本来也和一般的家族一样有父亲,母亲和子女,但是在这个家庭的上空却始终笼罩着重重的阴云,空气在变质,关系在复杂,人伦天伦在扭曲,从而使夫妻不像夫妻,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兄妹不像兄妹,这是怎样的一个奇怪的家庭呢?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走进这个奇怪的家庭。”在这个故事的引导下,学生马上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老师教起来省劲,学生学起来轻松。

五、巧用感情,打动学生

有的课文情感强烈,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教学这样的文章,先适当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谓情感调控就是像这样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比如我在教授《春》时设计的教学导语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东风浩荡、绿满天下,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彩笔描绘过春天美丽的景色。

导语本身就是一首优秀的春题散文诗。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背诵了两首极写春天美丽,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通过这段导语,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未读《春》,学生就已先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春》的意境之中。

比如在讲授《合欢树》前,我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如下:“太那桃花盛开的时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我顺势导入了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文章《合欢树》,看看作者思念了故乡的什么,很巧妙地导出了所要讲述的课文。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篇12

语文, 既是各个学科的交叉点, 也是各个职业的交叉点。举例来说:一位工程师在餐馆里点餐, 工程师和服务生都要看得懂菜单, 才能顺利完成对菜品的选择与消费。如果服务生谈吐大方得体, 对菜品的介绍与推荐条理清晰, 能够把菜品的特色描述得栩栩如生, 则一定会大大提高菜品推荐的成功率。客人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 餐馆增加了营业收入, 而这位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服务生, 更容易得到老板的赏识与重用, 他未来的职业晋升空间也会更大。所以说, 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许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益, 但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语文教学, 就是把人文主义的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 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全完整的人。

职业教育的普及发展, 极大地平衡了现行高考制度“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重大弊端, 让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多选择。但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 为了让走上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有所专长, 职业教育又不可避免地会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厚此薄彼, 失去平衡。如果每个职业技能学科都只重视本专业的实用性能力培养而完全放弃人文思想的教育, 最终只能造就一批没有灵魂、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工具人”, 这样的社会将是非常可悲的——社会分工最终蜕变为阶层分化, 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与受职业教育的人群隔阂日益加深, 缺乏共同语言与沟通的可能性, 知识阶层的人文艺术成果无法被更广大的职业人群分享……这样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

语文教学 (以及相关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赋予人灵魂的教育, 在社会分工愈加细化的今天更是不可或缺。天生我材必有用, 拥有潜在才能而无缘高等学府的人比比皆是, 哪个时代都一样。画家未必出自美院, 作家未必出自文学院。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社会里, 行行出状元, 民间处处卧虎藏龙。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只要不忘初心, 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即便不能成“家”、成大师, 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在教授一种技能, 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中的典型事例, 激励学生的自信与梦想, 既要脚踏实地地工作, 又要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罗丹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通过对美文的欣赏来启发学生去自主发现、感受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让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的人, 这比掌握任何实用就业技能都来的重要!“富士康N连跳”的悲剧, 一方面是企业管理政策的极端跑偏与不人道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与轻生者内心虚空, 缺乏感受生活之美好的能力不无关系。好的语文教学, 不仅能使职校学生的能力更加全面, 也能使学生拥有笑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世界。

文学家、艺术家创造出的众多优秀的作品, 不是用来自娱自乐, 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都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 只有每一个人都成为精神上富足的人, 这个社会才真正成其为一个文明的社会。阅读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学生时代更是关键时期。职校学生多读书, 并非不务正业, 而是不断在精神层面提升自己, 反过来对职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促进作用。同时, 也能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信念———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 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一个高素质的技工完全可以与象牙塔内的文艺工作者进行精神与思想的交流, 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并不脱节。

每个人都应该自信满满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 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独立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让外界了解自己, 也让自己去了解周围的人, 广交朋友, 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学生具备了交际与表达的能力, 将来必定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与职场生活, 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与表达能力的人,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必将得到上司与领导的青睐。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社会发展形势瞬息万变,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此时的用人标准, 也许在下一刻就会改变, 此时的人才, 也许在下一刻就会面临被“炒鱿鱼”的境地。怎么办?学生终有一天会离开学校, 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人文学科优势, 不遗余力地帮助在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并掌握自学能力。唯有不断地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自己,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红霞, 殷铭良.浅谈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上一篇:披露与监督下一篇:机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