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共8篇)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篇1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目前影响卫生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问题。课堂是推动教育教学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主战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顶层设计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向内涵式发展的主战场。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现状
1.1教师的“三缺乏”和“三不问”
目前,不少卫生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为主,教师普遍缺乏立德育人的责任担当、缺乏改造课堂教学的职业使命感、缺乏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课堂上,教师基本上不问学生的内心世界、不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问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照本宣科,为上课而上课。
1.2学生的“三多”和“三不”
现在卫生职业院校的课堂,多数学生不听教师讲课,多数学生保持沉默,多数学生玩手机、刷微博和看电子书;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课堂不重视,对教师、知识不尊重。
2造成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我们会把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归因于教师和学生,认为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是有一定责任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深层原因是我们的管理不到位,其根本在教育行政部门。大家知道,我国教育体制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制,其基本特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各级学校;上级教育“官员”管理下级教育“官员”,各级教育“官员”管理各级学校“官员”。教育系统的“行政化”、“官本位”,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话语权、决策权、管理权和分配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号施令,下级部门闻风而动;教育行政“官员”重视什么,学校领导就忙什么。这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种管理潜规则。如一年一度的全国及各省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什么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比赛一年比一年规范,能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其原因就在于国家举办、官方运作、教育部门大力推广、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
3提高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建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2015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聚焦课堂教学与实践。如何聚焦课堂教学,如何使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还需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议教育部建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省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各职业院校制订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从而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定位、责任、任务、要求、措施与步骤,在教育系统形成一种回归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3.2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2014年浙江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建立了委厅领导每年进课堂听课和听课情况报告制度;2015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相关处室每年组织到学校听课不能少于10次。浙江省教育厅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希望他们这种做法能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推广。同时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职业院校领导听课和听课情况报告制度,把学校领导听课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卫生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健全落实领导听课制度。通过听课,使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时刻把教学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课堂教学上。各级领导要以课堂为主战场,及时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措施,总结、推广课堂教学中的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指导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深入发展。
3.3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
重论文数量,轻教学质量;重科研项目,轻课堂创新;具备“双师”条件,评不上“双师”职称,这是卫生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上有偏差。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适宜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方案,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标准应重点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看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看教师“双师”素质的高低。只有教育、人事部门从根本上完善制度,突破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障碍,下放部分职称评审权,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制度,才会使教师安心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也才会使学校调整相关制度,有效引导教师自觉投身于教学工作。
3.4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是教育部提倡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已被大家认可,但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应有相应制度和措施保障。建议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省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省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制订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指导和督促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建立省级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制度,把课堂教学改革纳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引导各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大胆探索,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中走出一条新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要把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主要位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心培养教师,让职教课堂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潜心服务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让讲台成为教师向往的神圣高地,让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武器”[2],从而造就一批“教练型”课堂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3.5建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考核和成果交流机制
考核就是树标杆、立规矩、找差距、明方向;交流就是总结、学习、促进、提高。省教育厅应统筹、监管好各项考核制度的落实,如学校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制度;课堂教学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公示制度;第三方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校(院)长教学述职与测评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交流制度等。要以落实改进为重点,以考核督察为手段,扎实推进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各院校要建立工作评估考核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实行优课优酬、优师重奖;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综上所述,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而管理层的顶层设计则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蔡继东,朱振岳,陈志伟.浙江上紧高教“质量发条”[N].中国教育报,2015-05-21.[2]王明伦.改造课堂切中高职教学改革“要害”[N].中国教育报,2015-05-07.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篇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和方向, 就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优劣, 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科教育是“学科导向”的教育,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静态化评价体系, 其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科概念、定义、理论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 以学科结构为基础;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 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 与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课程设计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构架, 按课时节次由教师安排。学科教育中虽然也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 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性课程, 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能力本位”的理念, 建立在这种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必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学院主管领导、系部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平台实现的, 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是教师而非受教育者———学生, 教师“教”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 而很少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学生是“观众”。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是否采用多媒体) 、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形式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学生测评、系部与学院测评、督导组测评等课堂教学评价, 具体地讲就是听课。评价项目包括教学态度 (仪表教态、教学准备、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 (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 、教学方法手段 (讲课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学生反应、课堂效果) 、特色等;评价的结果就是给教师打分, 以教师课堂讲授得分和学生考试成绩, 作为评定合格课、好课、优质课、精品课、教学名师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条件之一。在此评价体系下, 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获得一纸文凭, 而并非某种能力的获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高分低能”, “上课抄笔记, 下课背笔记, 考试考笔记, 考完全忘记”等现象频频出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 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 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学科”属性, 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 注重掌握技能、知识, 获得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 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其特点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 与工作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的设计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 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职业教育是“行动导向”的教育, 具有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的属性。因此,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以“实践”为中心展开“学中做, 做中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教师则是“观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企业、项目、工作过程和社会为平台;评价体系的载体不再是讲授式课堂, 而是实践中真实的企业情境;评价的内容不是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基于职业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构架;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不是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项目计划、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质量、项目评价与反馈;评价的方法是加强各学习环节的评价, 注重阶段性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 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课堂讲授“教”的好坏, 而是学生获取职业综合能力的大小, 即企业、用工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职业教育改革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能否不断提高, 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为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而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 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 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 .
浅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堂改革 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过去基础教学方法上,这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相符,我们应该坚持以课堂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是课程设置,它是生存的根本,任何职业教育都要和专业相互结合与应用。
一、推行职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对于任何阶段的教育来说,教育改革的基础和最小环节都应该是课堂,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但是对于中职教育而言,课堂的有效性一定要以课堂内容的价值为目标!因为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性质决定了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职教育的一堂课上,老师利用生动有效的课堂设计,并严格按照教学规范来和计划来进行授课,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响应老师并得到很好的掌握,但是,如果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都是过时的知识,学生出来后所学知识都是无用的,这堂课本身而言不能说是无效率的。但是,从中职教育的目的性出发来看,这的确不是一堂有效性的课。
所以,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必须牢牢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工作的“接口性”和岗位的“针对性”。职业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针对教学内容的接近社会、贴合学生的发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职业教育课堂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以塑造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来实施。无论如何,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也就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因此,职业教育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两个内涵,一是学生个人价值需求的满足,二是要重视个体的差异和创造性。
三是中职教育的课堂有效性要在顺应职业环境变化的形势下实施。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一定要在职业环境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培养,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二、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学科本位”的课堂教学观一直根深蒂固,很多老师过分强调学科的概念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尤为重视,而且还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志,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运用。现代社会的结构层次,尤其是经济结构层次的快速转变和更多新生职业一直快速诞生的现状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职业环境的变化,培养出能适应环境并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 很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模式要在“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由传统的“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化,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
只有当职业教育课堂的主体由授课老师,变成积极参与的学生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一定要由原来的“静态教学”模式,转向“动态教学”。原来的教学计划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进程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违背了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原则。而动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知识的多样性、扩展性和层次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动态的教学模式,还要求适当的改革必修课的设置,例如,合理的划分必修课的档次和类型,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课,将难度较大的必修课按模块的形式进行分解等。
(三)课堂教学内容要向以企业为导向进行转变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是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对理论知识的设计来决定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优点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学生由深入浅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面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却容易束手无策。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学校的外聘老师,使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对各项技术能力的实际应用。
学校还应积极的与校外企业进行结合,建立多种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观 篇4
教育是一件良心活。要实现教学真正赋予孩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就需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变管制、灌输、强迫为激励、点燃、唤醒,从而促使孩子茁壮成长。
教育即点燃,课堂即生命。教育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欲望,进而通过课堂教学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如此课堂就能成为学习的乐园。
比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比学习能力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应当竭尽所能地让孩子们在享受生活的快乐之余懂得学习,懂得做人,懂得生存。审视课堂,应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合作学习的伙伴,获得新知,获得能力,获得情感的升华。
“教”和“育”应该在人性中达到完美的结合,所有的“教”都应该是服务于“育”的,都应该最终落脚于“人”的成长。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
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篇5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数控行业现状、根据数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论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用先进的、高效的、性能稳定的数控机床代替陈旧的、落后的普通机床加工生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日益增长的设备数控化率与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之间的不和谐也引起了社会甚至国务院的关注。关于企业重金聘请高级数控人才,猎头经理到技能大赛、高校网络预定数控人才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于是乎,更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竖起数控技术专业的招牌来招揽生意,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虽然毕业人数数以十万计,但这一两年数控专业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职教人思考和深究一个问题:如何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社会需求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职教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臵、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很好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如果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很弱,实际经验较差;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再加上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等因素综合那缺口的出现也就显得必然了许多。
一、明确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教新模式为主题,以教育改革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
且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与社会需求同步
(一)理论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材还有很多是停留在以机床说明书加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的初级阶段,表面看起来尚可,恕不知两者之间有多时候兼容性不强,例如:普通机床加工中500转/分钟即为高速档,而在数控机床中该转速为低速档,加工质量也相差较远;再如普通机床上所使用的高速钢刀,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于数控加工等,说明改革现行的一本书,一只笔教学方式,推行以培养数控行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材势在必行。那么就要求学校教师撰写实践
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的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校级精品课建设。
为此,特建议让学校教师、学生多与社会企业交流形成和组织数控专业的人际网络,以便获取行业内的新科技、新技术成果;多参加数控类的技能竞赛和实践产品的加工,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教训和加工的技巧做好整理和总结,作为第一手案例积累和加工工艺汇编,时机成熟时撰成校本专业教材,以生动的案例教学告诉学生专业技能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建议将基础课教学体系压缩,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着重保障基础课《职业道德修养》、《英语》,用以消除学生的优越感和定位误差,平和心态正确面对就业、从业问题;其他时间用于掌握实用知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电子电工》、《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计算机绘图软件中的《CAXA》或《AUTOCAD》、《MASTERCAM》、《UG》、《PRO/E》;数控技术专业知识模块中的《数控车床与编程》、《数控铣削编程》、《机械电气控制与PLC》、《维护与维修》、《数控特种加工》等课程的课时量都应保证充足。教学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技能培训从传统到先进,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教学规律。
(二)实践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知识我们教什么知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计划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为50:50。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两个支撑点。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构建成产学结合的螺旋式循环。第一学年:理论教学——基本工种操作技能实习训练与数控机床认识实习;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数控机床拆装、维修实习;第三学年:理论教学——企业实习、素质专业训练。三次循环体现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专业教育做到了三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实际生活需要或企业现实生产的零件为教学题材,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严明奖罚。大胆给予学生合适材料及加工刀具、量具鼓励其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加工,同时严把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关,既要要求学生按时保量的完成任务,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车间纪律、机床安全操作规程,还要注意对识图、机床参数运用、刀具性能、量具运用、机床保养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结合数控特点采取比赛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并作好数控人才的梯队建设。比如:开展软件绘图、机械制图、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方面的全校技能比赛,选拔选手着力培养成为武汉市、湖北省、全国大赛选手,一方面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对数控专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也是对在校学生也是一种顺向的激励,从而由几个人带动更多人对数控事业的向往,起到以点及面的收效。
教学过程以讲解、示范、模拟、练习、总结相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学生间开展相互交流讨论。编写教学指南每学期开学发给学生,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就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便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教师运用导学(启发、诱导和讨论)、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动画展示等直观教学。教师在一轮任教后及时总结心得汇报,交由教研室讨论记载备案。
三、以设备建设为改革基石
数控设备是高精密设备,价格昂贵,以职校的财力难以达到一人一台机床的实习条件,多数学校现有的设备规模较小,陈旧并且所用规格也不统一,这已影响到实习教学的安排与教学资源的相互交流。但是目前时值职业教育发展的 “春天”各级领导对职教事业是相当
关心和扶持地,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学校应抓住机遇将学校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筹措资金,配齐配足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数控专业实习条件。所配备的机床不仅要尽量达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而且要与省市乃至全国数控大赛所用的数控系统相一致。
即便是经济条件拮据教学设施有限,也应考虑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学校和企业按份额先期投入,学校投入机床、厂房、人员、水电,企业承担材料、刀具以及具体的生产任务,分组学习、分组加工的方式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效果,再依靠后期的产品产出、人才聘用的经济价值来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设备环境基本应达到: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同系统数控车床20台、铣床10台,加工中心5台、数控特种机床5台,其他系统机床10台,并建立专业的软件、仿真计算机室、电器电路实验室、拆装维修实验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配“五轴”加工中心。
四、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改革抓手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开发能力。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数控大赛。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将教师专业成果和竞赛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师团队氛围。
五、学生培养以立足一线重实践能力为改革核心
学生现状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技能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读了书,就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改变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外,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从实践入手形成踏实工作、刻苦专研的主人意识,说到底就是让他们在岗位上能有信心待下去,让他们在学校所学能学以致用,甚至是在岗位上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我认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的资质:
(一)数控操作等级证
数控设备操作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较强的质量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一定的生产经验。在校期间经过培训,必须通过相关劳动部门认定的数控车床、铣床的中级工以上的资格,它是数控行业上岗操作的基本要件。
(二)数控技术员证
数控技术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班组生产管理一般知识。它是企业设计人员的初级职称,也是编程、绘图人员的必备能力。
(三)数控设备维修员证
随着数控机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问题也会随之增多,所以企业对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数控设备维修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参数的设定等知识、具备相关设备安装调试与检测的初步能力、掌握数控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若能掌握应该也是
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当然,其它还有计算机等级证、普通机床操作证、钳工证、电工证等。总之,以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实行双证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企业所需的上岗资格。
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篇6
我熟悉李吉林老师,并一直关注着她实验研究的进展。我对李老师为了教改实验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精神深表钦佩,分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发展,实验研究不断深化,理论框架的日臻成熟而至为欣喜。同时,我又深感有责任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李老师实验研究的成果。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实验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这项实验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小学教育的规律,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材料。同时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只有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新的发展,教育家只有在校园丰厚的土壤里才能得以诞生和发展。我们应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为探索教育规律奋斗不息。
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生,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实验研究是从语文学科开始的。李老师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贵的是,李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有更为宏观的思考,她不仅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更把握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她认为,小学教育是让儿童学习。熟知人类积聚的文化遗产,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并从中获得人类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的过程。这种精神力量连同知识,最终转化为儿童的精神财富,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她进而提出小学教育要“着眼发展,着力基础”。正是从这种深刻的认识出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始终把目标对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始终把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紧紧联系起来。她研究的是语文,教的是语文,其实质,她研究的是学生,塑造的是学生的人格。可以说,她在进行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时候,心目中已有一个完美的学生的形象,每一次教学,每一次实验研究,都是朝这一素质教育总目标的逼近,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一次塑造和完善。因此,她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更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全面培养人的过程。
任何改革实验研究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都是为了教育人、塑造人。即使进行的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必须把握这一学科、这一方面问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目光才高远,视野才开阔,实验研究的方向才明确,行为才自觉,其效果和意义才会超过其本身。
为此,改革实验重要的是研究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对我们的教育的一种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研究这些变化,把握现代的孩子的特点,教育将失去针对性,教育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儿童的心灵去进行教学。李老师说她是“带着可以无拘无束爱孩子的人格力量,不可遏制地投入到实验的热浪之中”。我们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热爱孩子,研究学生,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实验研究。
其二,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学,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义。应该指出的是,至今课堂教学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
李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加以理性概括。她认为,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她还认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实质上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正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为,李老师正确处理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把智慧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带动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注重形象教学,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人类文明。因此,李老师的课不仅是扎实的,而且是生动活泼的,还让你时时触摸到学生情感的脉搏。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毫无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为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确立,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成效,最终看是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旨在以人为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在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可以说,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这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认知与情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关系问题。
最近,李老师倡导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美”的结晶。其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过程。美感性原则的提出,是对教学本质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认识。离开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离开了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任何教学都会偏离教育目标;把握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才会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其三,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世界即将迈进对世纪的门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促使学习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沟通,学习方式随着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研究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研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对我们同样是有启示的。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自己去尝试、体验,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概括、提炼,使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在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中,教师提供了诸多工具,并且让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工具,学生在制作、组合、使用工具中学会创造,动手动脑;同时,在“情境”中,学生之间学会交往、合作。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就是通过人与各种“情境”恰如其分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人类学习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思想。
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进步。在生存方式发生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摆脱许多传统的偏见,通过改革实验研究,变革学习方式,使新的一代脱颖而出。
第四,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李吉林老师以长期的创造性劳动,奠定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践及理论基础,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教育专家。但她知道,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因此,早在80年代初,她就有意识地手把手地帮助、扶持青年教师。90年代初,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要求,她在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支持下,成立了校级教师培训基地——通师二附小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一大批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育实验课题研究,使这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健康的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而且要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包括美学素养;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李老师正是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并以实践为示范,导演出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启迪大家,教育大家,引导大家。这种个体创造性的劳动对于优秀群体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实验研究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孩子的发展上,也体现在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上。同样,李老师的改革实验研究也离不开全校教师的支持,正是在与老师们的共同研究、实践中,李老师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年轻教师们的精神也鼓舞了她,丰富了她的实验。现在通师二附小以李吉林为代表,一个重师德、勤进取、讲奉献、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已初步形成。它向我们展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机制和有效途径,寄托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也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有益的启迪。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不断学习、及时总结、逐步深入的过程。李吉林老师高度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路子。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来了李吉林老师,也一定能走出更多像李吉林老师这样献身于基础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与开拓的教育专家。为早日看到江苏教育这一喜人景象,省教委成立了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领导小组,在全省各地设立了若干个试验点,召开了阶段性的表彰会。1996年底中央教科所在南通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70位知名专家学者及近3百名教师代表,对李吉林老师的此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教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我们召开这样的会议,大力推广李吉林老师的教改经验,正是旨在推动教育科研在教学第一线的广泛深入开展,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快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两个根本转变。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篇7
1.1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培养模式集中表现:教学改革力度不大,项目课程开展深度不够;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比例还有待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1.2从教学的现状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从重理论的系统掌握转而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大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而言,也很难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如今随着90后学生“个性的突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们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乖孩子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2教学改革的脚步
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马不停蹄,例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双元制教学的实践等,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如何使教学改革的方法为广大教师分享和吸收呢,如何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并青春长驻呢!
2.1教师观念的转变。什么是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普遍认为上好一堂课主要是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在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这些理念已不符合当今的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作适当引导;其次,课程教学应当突出“能力目标”(实用就业能力),包括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再次,任务训练(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训练,项目是能力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2.2团队合作,以点促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本位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制定了开发项目课程院本教材的计划。并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项目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原来以理论讲解为主,辅以实践的教学状态转而以项目任务开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3全员行动,全力投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它是牵一而动全身的工程。既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更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准备。
3课程教学改革的着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重点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落实“6+2”基本原则。“6”指的是:(1)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任务载体;(4)能力实训;(5)学生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2”指的是:(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等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是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2)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中落实“6+2”基本原则呢?
3.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1)要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准确描述个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2)要改造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3)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1)教学文件。完成规定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教案)。(2)整体设计。老师所有的观念都体现在课程进度表中。所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3)第一堂课设计。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印象,我们在第一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加进一些能吸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能对所教内容印象深刻。4)课程考核设计。在课程考核设计方面,我们不能单单只停留在“知识考核”的层面,应该更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能力达标的要求,我们要努力突出能力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我们的重点工作来抓。5)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3.2课程单元教学设计。(1)课程的单元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将课程按照教学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而不是按照专业内容划分单元,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2)选定每个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首先,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其次,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3)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三项,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在于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有着前人的脚步,还怕我们跨不出去吗。关键是团结一心,勇于实践,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只有跨出去了才知水有多深,也只有跨出了第一步,才知道路有多远!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职教改革做出以下观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职业教育呼唤教学方法大改革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质量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何文明(1967- ),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及课程与教学。(湖南株洲41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B08058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16-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特别强调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需要数量规模上的发展,更需要质量效益上的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①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都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工作过程导向、能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是解决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学方法则是解决如何教得更好、更有效(或者说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效)的问题。教学方法是连接知识、技能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立后,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的优劣往往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
当前,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职业教育教学现状迫切需要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师教的现状和学生学的现状。
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水平低。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2007年秋季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位中职新生入学新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有59.7%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72.2%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其中有46.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38.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连小学四年级水平也没有达到。二是学生个体差异大。从数学、英语测试结果来看,学生中考总分最高分为73.92分,最低分为10.52分,两者相差63.40分。可见,中职生中既有大量文化基础很落后的学生,也有少数成绩优良的学生。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水平的现状,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同时进行改革,让学生学得懂、学得会、学得愉快。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不顾学生实际、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式的现象。笔者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FIAC)等研究工具,对某市10所中职学校23堂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78.2%的课堂教师活动时间超过30分钟,即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占到了被观察学校的2/3以上(见下图)。对每一堂课中的师生时间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则可以发现教师讲授的时间(即言语活动)占一节课时间的比例平均为66.4%,留给学生提问、发言、做作业的时间大约只有12.3分钟,仅占一节课时间的27.3%,即不到1/3(见17页表1)。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有位校长曾经提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不无道理。②解决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学习。目前,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中做”的诸如行为导向教学之类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二、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及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
由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逐步增强,普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不到位。有些职业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招生就业轻教学质量的现象在职业学校中仍然普遍存在。有些职业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班额过大几乎成为一些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班额过大,增加了组织教学的困难,同时由于实习实训工位数有限,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表2就反映了一位教师一周的工作量。教师疲于进出课堂,缺少教研活动的时间,更缺少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
第二,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职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或参照普通教育,如采取纸笔检测、统考监控的方式,或进行单一的教学技能竞赛,或单纯地考查学生职业资格证的获得情况。评价范围重视对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忽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监控,而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而学生及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则难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由于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的不健全,教师的质量意识不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训课堂上。
(二)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及课程体系的制约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实践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受到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课程体系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学条件的制约。由于专业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难以进行。
第二,师资条件的制约。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许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均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三,课程体系的制约。目前职业学院学生所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在结构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材编写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需要的考虑,这种教材编写方法客观上为教师满堂灌创造了条件,制约了以学生探究为主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推行。
(三)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滞后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方面,而关于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体系研究比较少,如有多少种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等,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再次,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缺少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不够,还没有形成本土化的、比较完整的操作模式,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上的滞后,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推进。
三、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提高质量意识。学校与教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使职业教育质量有标准可依,有工具可执行一个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以及社会化质量评价体系),这是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二是职业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这是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外驱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在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要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为迫切和重要。面对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职业教育研究要拓展研究领域,在重视宏观研究的同时,加强中观、微观研究,深入到课堂第一线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为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桥梁,是研究课程教学、直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不全,只有71%的省市区、28.5%的地级市、1.3%的县成立了职业教育职业机构;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教研人员省均只有3.8人,市均4.7人,与教育发展教研员1~2名、文化基础课(德育、语文、数学、英语)教研员4名、专业大类教研员6~9名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担负起课程与教法改革的重任。③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从上到下、从内(教育内部)到外(企业行业)的稳定的研究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既要研究现有教学方法体系中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又要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加以整理,对普通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推介,并及时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育方法,从而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各级教研部门要做教学方法改革的先锋队,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校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并通过讲座研讨、示范观摩课、案例研究课以及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比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宣传与讨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三)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学方法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学方法的掌握除自学外,还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对教学方法的培训。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还应增加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
第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上建立了五年一个周期的学分管理制度,而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没有制度化,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主要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课教师主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参加的人数有限。因此,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非常必要。
第三,加强教师校本培训。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以课程与教法培训为重点,通过组织讲座、参观、自学、课例研讨等多种形式,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室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改革其他教学要素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学校教学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其他教学要素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整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与其他教学要素的改革相适应,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他教学要素的改革表现在:
第一,加大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一个专业开办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能否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在缺少实习实训工位数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采用模拟教学的形式,但模拟教学主要的方式还是理论讲解,实践性不强。
第二,控制好班额。班额过大,增加了组织教学的难度,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大班额对于专业实习实训工位数也是一个挑战,多个学生公用一台设备,每个学生的训练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提倡和推广小班化教学。
第三,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它决定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某种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工作过程导向出发,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十分重要。目前,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体系有关。职业学校现有教材的编写思想是先理论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去装填。④因此,在现有教材还没有完成改革前,教师要勇于打破“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思想,将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注释]
①黄尧.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
②康清.一个职业学校校长的教改观[N].中国教育报,2007-11-25.
③马成荣,冯志军.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10.
④何文明.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8-09.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08-1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综述09-07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06-16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07-20
教育职业化改革06-06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07-08
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05-15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07-23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