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精选8篇)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1
王晓宇(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
一 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屡见不鲜。研究主要从教材建设、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旅游英语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梁玥琳《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洪常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郭燕《多媒体环境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尝试》冯小巍《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陆正刚《基于双元制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费小琴《旅游文化视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旅游英语教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部分地总结并剖析了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材建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师资力量培养、授课模式及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等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性和研究深度不够;其次,很多改革对策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部分改革方案只流于形式;再次,忽略了区域旅游文化差异在不同地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强化渗透研究;最后,对整体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 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旅游英语类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窗口行业在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方面相继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培养模式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不够灵活;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考试考核内容及考试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为了深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根据上述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三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充分重视教材的选择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科学选择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过于关注教材的“新”、“旧”的问题,而忽视了教材的真正实用性。在大批量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不乏有一些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编写理念、编写思路较为先进的教材,但是更多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对其他教材的拼凑和再次组合上,内容缺乏新意、杂乱无章。这样的教材通常会呈现给我们一副从时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并不实用。而现在的旅游英语教材编写与选择过程中正是缺乏了对这些方面的思考。一些真正的优质的教材只是因为编写时间相对较早而被淘汰。2 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探讨旅游英语教学与实践结合之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实践能力的种类。实践能力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是实践能力。由此看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样化的,并非单指动手操作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与人打交道,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和旅游相关知识在旅游业中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文章中研究提及的旅游英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科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对实践能力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和训练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不乏进入了轻理论,盲目搞实践的误区。因此,如何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3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多年来,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始终没有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甚至让学生感觉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似乎就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继续而已,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例如,单词讲解过程中很少关注与专业的联系,文章讲解中忽视书面语与导游词的关系及转化技巧。教师和书本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考核方式简单陈旧
从考核方法方面来看,仍然只采用单一的笔试的方式进行,而且基于课程特点单一的笔试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吻合,口语能力的提高无从谈及。这种呆板的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考核方法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越来越缺乏的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
四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关注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利用。
旅游英语的教学需要采用广度和深度适中,并具有职业导向性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的要素。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同时还要做到“广度”和“深度”适中。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能出现剪刀加糨糊的现象。所以既要保证遵循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有广泛深入地社会调研,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以学生毕业之后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导向,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做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在教材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选择时关注教材的基础性。教材中需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围绕话题的交流活动,尽快取得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材选用与编写应尽量考虑学生报考英语导游证、,饭店服务资格证等证书的需要。例如,其内容应包含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信息,语言应朴实简洁,适于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材并不多见。目前,专门介绍著名旅游景点的书籍不少,《导游英语》《实用旅游英语教程》《旅游英语900句》《旅游英语教程》等等。但由于体例、详略程度、景点景区覆盖面等因素,这些书籍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合理利用一本教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特征对手中教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适当将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以大连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大连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添加大连的一些景点知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介绍等等,以此来充实我们的授课内容,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我们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大纲基本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制定,并且结合大连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添加了—些景点介绍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而言,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例如《旅游法》中的部分内容的英文解释,旅游景点的信息更新和新增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形式需要灵活、新颖,同时要关注细节的把握。让教材首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吸引物。阅读后会给予其深刻的体验。而上述这些往往成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内容。2 改革旅游英语授课模式与教学手段
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旅游英语的教学迫切需要基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的视角进行彻底的、深入的改革。
首先在课堂授课模式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现状。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旅游英语教学可以选择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即在教学时强调以任务为中心,此类教学方式是就某一专业问题提出任务,针对一个任务,设定一个场景,给教师和学生分配类似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充分运用读、说、听、写、译中的几项技能来完成任务。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制作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来设计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做法也符合现今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体验”的关注。旅游英语的授课方式也需要通过对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与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体验质量,这样才能使旅游英语的学习真正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此外,基于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基础要考虑到板书与课件有机结合。
完善旅游英语考核方式
首先,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笔试考核向口试考核转变。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一直是采用笔试方法。其实,就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考核办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考核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平时怎么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前的复习。反复记单词,写句子,做阅读,总之,学习和复习方法同大学英语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了,兴趣也随之消失。在课题研究期间,曾针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旅游英语期末考试时进行了改革,即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结果80%的学生在这种考核方法的压力下积极准备,在考试中的表现出色。而且,81.3%的学生表示对这种考核办法感兴趣,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在此基础上,在2007-2008学第二学期、2008-2009学第一学期又采用了口试办法对本科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学生都能积极准备考试,考试通过率提高3.5%。
其次,考试方式改革效果分析。本科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此次改革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虽对期末考核产生了兴趣,但平时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上课听讲溜号,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平时考核不很重视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考虑,考核办法的改革不应该只局限于期末,而应该贯穿整个学期。考核办法的改革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举办一些小竞赛、模拟导游训练等等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快乐,重新树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专业词汇的阶段性测试,以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上述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述,在此再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来看,论文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视角,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切人点,从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分析现状探讨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院士遴选应该回归学术本位
姜朝晖
日前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稿。《章程》明确规定:今后高校、企业等单位将不得提名院士候选人。
笔者以为,院士候选人提名改革,能最大限度保证院士制度的学术纯粹性,减少行政干预。
院士头衔承载了太多非学术的、功利性的目的。除了学术研究人员外,一些身居要位的高校或企业行政人员,也汲汲于院士的头衔。许多高校、企业甚至把院士作为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把院士数量的多少作为办学水平或企业实力的标志。以至于除了参与院士候选人提名外,甚至不惜举全单位之力,到处找关系,走门路,确保候选人当选为院士。这其实偏离了院士制度的初哀。高校、企业退出院士候选人提名,建立同行院士提名制度,将有利于院士遴选回归学术本位。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2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 (WTIC) 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 预测,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市场, 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旅游服务行业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渗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更应顺应时代发展,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
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 《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的一门必修课。《旅游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服务, 提高从事旅游服务交际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受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忽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的口语练习只是教师控制的机械操练, 导致英语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脱节, 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不符合实际岗位的要求。再者, 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限制了其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缺乏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动机和信心,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因此, 如何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材使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我院旅游英语课程采用的旅游英语教材———《Practical English for Tourism Service:旅游服务英语实训》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成果教材, 且属于“十二五”规划商务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该教材以涉外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实践过程的学习机会, 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 任课教师应利用教材优势, 根据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做到专业与职业相结合, 有效提高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基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
着眼于当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偏低的现状, 笔者认为, 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针对教材内容, 利用北部湾地区景点, 以学生为中心, 设置多元化教学环节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 日常口语锻炼
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如美食、服装、运动、中西文化、时事新闻等, 在课堂利用十分钟以PPT的形式呈现, 锻炼学生公开演讲能力, 克服害羞、恐惧心理, 为上岗前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获得全面了解, 在日后的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中心, 为其提供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自信心。
(二) 角色扮演教学
在机场和车站等地方, 迎宾是整个旅游接待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教材Situation 2 Meeting Guests、Situation 3 At the Hotel、Situation 11 Dealing With Complaints和Situation 12 Seeing off Guests时, 教师应按照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分别扮演领队、地陪和游客或是酒店前台服务人员、挑剔的游客等角色, 在课堂中模拟真实场景, 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可活跃气氛,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情景教学
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的教学方法。情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餐饮服务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材中的Situation 5 At the Restaurant为例, 学生提前准备好西餐所需要的餐具, 进行餐桌布置, 创设餐馆情景, 在“动口”“动手”中更好地运用英语达到旅游服务目的。情景教学同样也适用于Situation 8 Shopping in Tourism的单元内容中。北部湾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特产以海产品、海鸭蛋、珍珠等著称。
(四) 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中, 利用灵活和形式新颖的内容体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化,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展示钦州市区景点或周边地区景点的图片, 让学生积累旅游相关术语, 为实地模拟导游做铺垫。同时,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旅游景点的相关视频, 在视听感受中学习如何用英语正确、地道表述导游词。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 才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五) 实地模拟教学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 观光旅游是最基本并且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进行Situation 7 Visiting Scenic Spots教学时, 若单一地就对话内容A Sightseeing Tour in Hangzhou和A Sightseeing in the Great Wall在课堂上进行角色分配演练, 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且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高。实地模拟导游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迅速融入工作岗位, 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本市的一些景点进行户外教学, 如冯子才故居、刘永福广场、三娘湾风景区以及北海银滩等北部湾地区景点, 让学生实地模拟, 进行景点英文讲解, 旅游项目安排及费用支付, 安排游客出行交通工具、食宿和保障游客旅途安全, 全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旅游服务交际能力。
(六) 课程考核手段
长期以来, 教师受到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旅游英语课程期中期末考试仍沿用笔试答卷方法, 与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严重脱节, 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可构建“专业知识+口语技能”的综合性考核手段, 即将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口语技能融合在一个考核项目中, 既能考查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也能体现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的口语综合能力。这样的考核手段不仅能反映学生对基本旅游知识的掌握, 也对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教学,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做到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为旅游行业培养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劭婷.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3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屡见不鲜。研究主要从教材建设、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旅游英语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梁玥琳《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洪常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郭燕《多媒体环境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尝试》;冯小巍《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陆正刚《基于双元制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费小琴《旅游文化视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旅游英语教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部分地总结并剖析了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材建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师资力量培养、授课模式及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等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性和研究深度不够;其次,很多改革对策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部分改革方案只流于形式;再次,忽略了区域旅游文化差异在不同地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强化渗透研究;最后,对整体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旅游英语类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窗口行业在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方面相继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培养模式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不够灵活;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考试考核内容及考试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为了深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根据上述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三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充分重视教材的选择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科学选择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过于关注教材的“新”、“旧”的问题,而忽视了教材的真正实用性。在大批量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不乏有一些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编写理念、编写思路较为先进的教材,但是更多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对其他教材的拼凑和再次组合上,内容缺乏新意、杂乱无章。这样的教材通常会呈现给我们一副从时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并不实用。而现在的旅游英语教材编写与选择过程中正是缺乏了对这些方面的思考。一些真正的优质的教材只是因为编写时间相对较早而被淘汰。
2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探讨旅游英语教学与实践结合之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实践能力的种类。实践能力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是实践能力。由此看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样化的,并非单指动手操作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与人打交道,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和旅游相关知识在旅游业中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文章中研究提及的旅游英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科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对实践能力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和训练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不乏进入了轻理论,盲目搞实践的误区。因此,如何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3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多年来,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始终没有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甚至让学生感觉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似乎就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继续而已,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例如,单词讲解过程中很少关注与专业的联系,文章讲解中忽视书面语与导游词的关系及转化技巧。教师和书本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考核方式简单陈旧
从考核方法方面来看,仍然只采用单一的笔试的方式进行,而且基于课程特点单一的笔试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吻合,口语能力的提高无从谈及。这种呆板的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考核方法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越来越缺乏的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
四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关注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利用
旅游英语的教学需要采用广度和深度适中,并具有职业导向性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的要素。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同时还要做到“广度”和“深度”适中。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能出现剪刀加糨糊的现象。所以既要保证遵循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有广泛深入地社会调研,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以学生毕业之后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导向,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做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在教材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选择时关注教材的基础性。教材中需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围绕话题的交流活动,尽快取得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材选用与编写应尽量考虑学生报考英语导游证、饭店服务资格证等证书的需要。例如,其内容应包含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信息,语言应朴实简洁,适于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材并不多见。目前,专门介绍著名旅游景点的书籍不少,《导游英语》《实用旅游英语教程》《旅游英语900句》《旅游英语教程》等等。但由于体例、详略程度、景点景区覆盖面等因素,这些书籍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合理利用一本教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特征对手中教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适当将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以大连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大连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添加大连的一些景点知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介绍等等,以此来充实我们的授课内容,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我们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大纲基本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制定,并且结合大连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添加了一些景点介绍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也有很大帮助。
此外,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而言,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例如《旅游法》中的部分内容的英文解释,旅游景点的信息更新和新增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形式需要灵活、新颖,同时要关注细节的把握。让教材首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吸引物。阅读后会给予其深刻的体验。而上述这些往往成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内容。
2改革旅游英语授课模式与教学手段
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旅游英语的教学迫切需要基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的视角进行彻底的、深入的改革。
首先在课堂授课模式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现状。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旅游英语教学可以选择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即在教学时强调以任务为中心,此类教学方式是就某一专业问题提出任务,针对一个任务,设定一个场景,给教师和学生分配类似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充分运用读、说、听、写、译中的几项技能来完成任务。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制作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来设计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做法也符合现今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体验”的关注。旅游英语的授课方式也需要通过对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与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体验质量,这样才能使旅游英语的学习真正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此外,基于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基础要考虑到板书与课件有机结合。
3完善旅游英语考核方式
首先,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笔试考核向口试考核转变。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一直是采用笔试方法。其实,就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考核办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考核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平时怎么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前的复习。反复记单词,写句子,做阅读,总之,学习和复习方法同大学英语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了,兴趣也随之消失。在课题研究期间,曾针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旅游英语期末考试时进行了改革,即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结果80%的学生在这种考核方法的压力下积极准备,在考试中的表现出色。而且,81.3%的学生表示对这种考核办法感兴趣,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在此基础上,在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又采用了口试办法对本科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学生都能积极准备考试,考试通过率提高3.5%。
其次,考试方式改革效果分析。本科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此次改革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虽对期末考核产生了兴趣,但平时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上课听讲溜号,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平时考核不很重视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考虑,考核办法的改革不应该只局限于期末,而应该贯穿整个学期。考核办法的改革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举办一些小竞赛、模拟导游训练等等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快乐,重新树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专业词汇的阶段性测试,以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上述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述,在此再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来看,论文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视角,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切入点,从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现状探讨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兆庚.多媒体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2(2).
[2]赖建凡.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研究[J].新课改,2011(2).
[3]史文权.对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运行状况及效果的调查研究———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林文贵.浅析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3).
[5]余小军.现场导游考试指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杨林.B-SLIM教学模式简明教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4
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置教学大纲的时候,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将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要以技能学习为主。
2.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的改革,现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进行产业学习,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技能,学以致用。这是培养职业学生的新模式,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优化学生课程的设置,因为学生一半的时间可能用来实习,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对于没有多大用的课程,还是能减则减。
3.产学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5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正在由“供给导向”逐渐向“需求导向”转化。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观念、教学理念、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本文重点围绕高职院校如何瞄准社会需求搞好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如下三点思考。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又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因此,专业设置能否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效。就业导向赋予高职教育很强的市场特征,正如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样,能不断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抢手的人才的学校才有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讲,哪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好,并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和组合,这样的学校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不断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正是因为如此,高职院校在规划设置专业时,对自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具体讲,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
2.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3.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急切性等特征。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发一些“超前性”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未来需求。当然,专业调整不能草率、盲目、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否则,将难于培育名专业、名教师,难于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4.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的趋势,使职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往往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覆盖面,形成“一专多能”效应,以适应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的趋势,利于学生就业和学校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不应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综合。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
2.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3.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外,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看,不可能开设系统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在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可重点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这种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除此之外,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这样由外而内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教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以下二个方面:
1.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要聘请部分职业经理、总工程师担任学生实验、实习、实践的指导顾问。同时,还要更多地引进多媒体技术,嫁接改造现有的教学手段,坚持以图代文,图文并茂,边讲边学,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学习的立体感、动态感。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2.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行业、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模式很多,从行业和企业看:行业和企业可按自愿原则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运作行为,是对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的一个深度挖掘,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沟通与联系非常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
参考文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6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高职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各个职业院校务必先做好那些企业的沟通工作,这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将会更加多种多样,学生们的就业机会相比以前而言明显会增多。高职毕业生还需对自己的职业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找准方向,并积极参与各种就业培训活动,以此来让自己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选择职业时要尽量挑选最适宜的岗位,以确保自己能够快速找到工作。
一、就业导向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1.“就业导向”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推进社会劳动力的教育。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人们往往会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了确保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促使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巨大功用。在满足职业教育需求主体的时,相关人员要仔细分析企业以及相关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制定出一系列目标和计划,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2.就业导向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内部的职业明显与以前有所不同,各个职业均会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各种新型行业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原先的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在呈现出衰退趋势。故劳动人员无法始终坚守在一个岗位,他们往往会变换自己的职业。职业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管理者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的首个职业岗位。就业导向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而且可以促使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升华。
3.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就业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就业仍然是我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最近几年以来,就业导向观念被人们所提出来,其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良好的推进效用,在职业教育中施行就业导向,使得市场需求得以满足,学生发展情况日益改善,从而带动就业率不断提升,最终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来报考该院校。
二、职业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职业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还有所欠缺。我国正在推行社会就业方面的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然而,伴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有关高职毕业生的问题纷纷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就业服务有缺陷、咨询体系不完善等等。由于人力资源网络所包含的区域并不大,部分企业和单位的招聘服务不到位,管理情况比较差,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同时部分职业院校所构建的就业平台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指导,使得该平台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2.社会就业平台的效率明显偏低。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社会就业体系并不规范,很多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并没有严格管理自身与其他职业院校共同构建的就业平台,对于该平台的运营管理要求明显偏低,这不可避免会致使该平台的服务水平偏低以及管理效率不断下降,就业平台的运行管理模式也会愈加糟糕。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和单位的招聘人员在开展招聘工作时也比较随意,常常敷衍那些应聘人员,这样必然会造成损失。同时,社会就业平台也无法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来精准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从而会促使社会智力资源无法被充分运用。在进行就业岗位选择时,很多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审视清楚自身的实力,他们的就业观念明显有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找工作期间会感到非常迷茫,无法做好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岗位时会觉得乏力,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延时就业情况。
3.高职毕业生没有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峻,许多高职毕业生并没有认清自身的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不管什么类型的职业都想去试试,从而无法找到最适宜的工作,致使自己的就业目标非常模糊不清。通过察看大量的信息资料,不难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只要发现哪个公司在进行招聘就会将自己的简历投过去,他们往往不会考虑该工作岗位是否合适,这种盲目的手法对于他们的就业是极为不利的。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
1.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以这种方式来加深他们的学习,从而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并依照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修正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选用那些最新的课本,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是最前沿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仿真实践、场景活动来展开招聘流程,来让学生亲身体会招聘各个环节。[3]在这个实际与虚拟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这种仿真环境中进行感性认知,这样有助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高职学生可以从中理清各个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并对各种法律法规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种真实性的感觉能够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促使他们的知识体系由感性转变为理性。
2.制定出综合就业体系。在理论深化不断发展认识的今天,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情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不仅会对就业能力理论的学科属性造成一定的干扰,而且会促使就业体系优化结构搭配的社会价值有所下降。在就业实习理论体系的社会服务化背景的下,人们对于思想创新体系的认识还有所欠缺,中国社会对于该体系的看法过于理性化,从而使得该体系研究模式非常固定化。伴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的创新发展,那么就不能仅仅知识单纯地展开社会就业事务的探究,而需要认真分析我国就业的实际管理状况。
3.职业院校通过运用就业平台来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找寻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并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制定出明确的思想价值方向,让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创新目标,指引他们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否时刻关注学习和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细小环节。除此之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教学能够起到最佳的成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自身发展的特征往往能够体现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通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些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这将会促使我们自主展开创新性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把握好每一处细节,并从多个角度来展开具体探析。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教育方法的关注。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工程,当就业市场情况有所变动时,则应该对其进行调整。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很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实现现阶段职业教育革新的最佳选择。同时,高职院校还需与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来为帮助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7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及较多, 普通高校论及的较少。事实上, 就业是每位学生或早或迟要面对的问题。人才输出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为用人单位所用。就目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而言, 用人单位不仅要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技能, 也要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 即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 简言之是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一般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具体技能和相关知识, 如文字编辑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独立学习、分析判断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
可见, 职业能力不是指单纯的某种技能或专业能力, 而是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它要求从业者所体现的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能力, 还包括理解力、情感力、行动力等全方位的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更不是某门课程某个训练所能够独立承担的。个体的职业能力越强, 说明其竞争力越强, 可持续发展力越强, 也会更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
(一) 知识结构单一, 复合性较差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 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相对较多,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 对于其他方面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比较欠缺。然而, 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 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再是优势, 显然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据麦可思调查, 近年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求职成本高于同届本科毕业成的平均成本, 每获得一份工作所需的求职份数也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二) 英语运用能力薄弱, 实践能力不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 基本功不扎实。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降低, 部分学生高中的英语基础不好, 进入大学又放松自己;其二, 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知识, 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有力使不出。由于环境限制, 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的英语运用机会很少。在实际交往中常常患得患失, 不敢开口。即使非说不可, 又会因为对其他专业了解不多, 没法深入交谈, 只能流于基本的人际交往。
(三) 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职业竞争力弱
语言学习比较强调模仿、记忆和重复, 对于思辨和创新能力等方法能力的训练比较有限。“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的调查显示, 48%的调查对象认为, 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性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在小组座谈会中,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组一致认为外语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差, 缺乏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2]。黄源深早在1998年就提出外语系学生具有“思辨缺席症”, 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2010年, 他再
(四) 职业规划不清, 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由于英语专业就业范围较广, 学生对于该从事哪种工作哪个岗位比较迷茫。这种迷茫使得他们在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选择和适应的过程。麦可思调查显示, 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专业中, 英语专业位列第14位。短时间内的高离职率会使个体经常处于适应期和初始阶段, 导致职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一) 优化英语专业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基本分为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和单项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的知识课程, 如英语语言学, 英美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课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他专业 (如经贸、教育、旅游等) 知识性课程。从导向来看, 三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合理、科学的。从实践看, 很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都沿袭学校传统或跟随兄弟院校, 课程与课程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不能有机融合, 比例分配也不够合理。
事实上, 课程设置要基于社会调查和需求分析, 不能只是沿用传统体系或单纯套用其他学校的模式。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社会需求、教育需求、学科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发展需求等, 必须要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校学生的优劣势在哪里, 毕业走向如何, 教师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什么等, 综合考虑哪些课程可以削减, 哪些可以压缩, 哪些需要增加。高校只有充分进行社会调查和需求分析, 才能调整和优化现有课程结构, 做到以职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来建设课程体系, 使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衔接。
(二)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多维度多手段全方面地植入职业能力
首先,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内容也要根据时代和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和理论性过强是现存的两大问题。一方面, 内容的滞后性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 不仅使得教学变得空洞抽象, 传授的知识也很难在实践中演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俱进, 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具有前沿性和高社会联系性的观点和材料, 并且针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需求的发展, 开发新兴课程。
其次, 根据课程特点, 系统地、全方面地、持续地将职业能力贯穿于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所有课程中。在英语专业技能课和英语专业知识课中, 除了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和专业上的能力之外, 也要加强学生在方法能力和写作时的语言应用之外, 也要加强他们写作的逻辑性。说的训练除了要看表达是否流畅、语言是否恰当, 更要看与人交谈中的思辨能力和交际控制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专业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不应割裂开来, 相反, 它们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第三, 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考察团队精神、领导力、执行力;辩论赛观察思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个人项目展示表现学生的创新力、时间掌控力、语言表达力等。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设置、项目引导、调研实战等模式将学生设置在假想的真实情境中, 分析所面临的具体工作或类似工作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练习、反思再练习, 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
(三) 建立多元实践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
据麦可思调查, 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缺乏实践是大学专业教学的最大问题。重课堂理论教学, 轻实践实习环节是很多学科的通病。英语专业也是比较典型的实践环节缺失严重的学科之一。Schon指出, 专业知识与专业经验紧密相连[4]。专业知识会指导实践行为, 而实践行为能够强化专业知识。实践实训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可迁移能力, 是职业能力构成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校和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实训基地, 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加强校企合作, 从时间和空间上都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的最大选择性和可能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各种实践实训项目, 包括认知实习、假期实践、课程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从教学中的实景模拟, 到实际岗位上的真实体验, 从课内到课外, 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也将经历一个分解、综合、再分解的过程, 从而形成螺旋式累积和发展的可能。实践实训环节是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将职业规划从笼统、模糊到清晰的重要步骤, 必须要极大地加入到目前的课程建设中, 并且不断地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fb8181014791711cc7917b5.html.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 (一) [J].外语界, 2001, (5) .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篇8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职业需求,在学院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行动导向;职业能力养成;教学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职业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
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生一线的高技能英语人才的使命。英语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相关行业的任职需求。现代汽车技术科技含量高,维修方法的规范化、诊断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要求维修企业的维修人员必须以技能型为主。为此,汽修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直接阅读英文维修手册。
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以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既是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1.选取行业英语教材。我们选取的教材是从德国引进,按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编写。该教材的内容贴近工作岗位,突出岗位情景,具有很强的仿真性、职业性、任务性和实用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改革要求。
2.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出发,以行动为导向,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设计,整个课程内容由若干个典型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串联起来。围绕特定职业岗位,按照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开展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以小组职业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调研报告为重要表达形式,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把教师的讲课过程和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分享。
3.教学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课程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结合起来,用任务贯穿各教学单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把汽车的一些专门用语和售车过程中所需的英语句型结合起来,做到了学以致用。
4.将工作程序融入课程体系。按照具体的工作流程把典型工作任务有机地串联起来,将无序、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工学结合。这样一来,学生把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完全融入并贯穿到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的过程考核体系。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使得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重点考查学生岗位能力。能力考核包括口语测试和实际操作。知识考核主要是对与汽车相关的词汇与术语的测试。
三、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是依照汽车行业自身的工作流程而进行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汽车整体的认知、对市场行情的调研、汽车的设计理念及流行趋势、汽车的生产制造及检测方法、汽车的营销策略、汽车的售后服务等。
在这几个模块的学习中,将工作任务贯穿于教学单元中,学习脉络相对清晰,学生兴趣浓厚。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勇于创新,主动寻找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注重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真正为岗位服务。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利用微课、慕课等强大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最终实现课堂翻转。
参考文献:
[1]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张平.信息化条件下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改革——以“汽车行业英语”为例[J].轻工科技,2015(12).
[3]杨晓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YYJG0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1981-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05-10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06-04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论文09-15
能力为导向10-03
职业能力商务英语教育09-15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08-23
职业能力高职钢琴教学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