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精选8篇)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1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摘要: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授学生算法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算法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组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所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尝试及其实施效果,并总结出若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算法课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96-03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IT行业早已走出之前的低谷,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名城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具备突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理论知识较为全面,但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和考核形式的种种限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相对单一。教师偏爱讲授被公认为成熟和系统的算法理论知识,采用纯课堂授课的“一言堂”上课形式,却容易忽略了算法这门课应带给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以及对算法领域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的关注和学习。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考试成绩,所有学习活动均围绕考试而展开,大多数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排斥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之外,主动性和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很难支持个性化的能力发展。
显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急需的软件人才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如何弥补这种差距?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对那些进入研究所和大学继续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也可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因此,在算法课程教学中有必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现有算法课程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为课程导向,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案和思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面向学生能力提高的算法教学改革目标
“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建设和探索改进,目前已具有较好的前期教学与研究基础,并形成了完整的与课本相配套的课件、实验指导书和课程体系。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教师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算法素养和开阔的知识眼界,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教学的本意和最终目标,实现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算法课程在长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法、[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模式[2]等。但这些方法虽然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首要目的却还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对比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期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算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协作、实践、创新等各项能力为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另外,算法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难度较大。[3]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来不及消化课堂知识、难点内容无法理解等各种问题,而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算法课程要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不抛弃”、“不放弃”,必须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项措施来共同作用,才能保证自始至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绝不是一两项单纯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或解决的。
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着重从课程内容的拓展、专题教学环节的设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等几个方面,介绍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组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专题环节设置
1.教学内容拓展
算法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对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尽量精选课程教材中必须讲授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当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原则进行。只有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举例均选取恰当,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适应课程体系,尽快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理构建的脉络体系中领会到算法思想的精髓和妙用,最终深入掌握算法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是将教材中没有包括却有必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延展课程的宽度和内涵。这部分内容不能选择得过于宽泛,也不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而应扎根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更深层次的应用,甚至与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发生联系。
补充知识可通过课堂上采取更加多样的手段实现,一部分由教师对补充的算法案例加以介绍,另一部分则通过分组讨论、撰写学习报告、课堂交流等种种方式,将一些由多个逐步深入的算法问题所构成的专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坐等老师讲授的惰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习惯。
2.教学手段改革
学生要真正做到将课堂讲授的算法思想学以致用,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用已经掌握的算法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老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创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主动投身于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认真思考和追踪把握学术研究动态,笔者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以外主要增加了分组讨论、算法专题学习、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编程能力和兴趣方向都存在差异,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和要求的课题题目,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涉猎课本之外的知识领域,了解和追踪学术研究动态,深入学习算法专题。
专题讨论题目主要分为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专题学习内容较为集中,重在实现和全面讨论,而专题研究背景较为宽泛,重在了解和学习总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加以选择。
3.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题目一般均选择算法领域中具有较高代表性,且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算法问题,重点加强学生对算法领域优秀成果的掌握和算法理论基础。如:
(1)二分图匹配问题。其中的最大二分匹配问题还可以用网络流相关算法来求解。完美匹配问题可引申出诸多的具体应用,如稳定婚姻问题等有趣问题。
(2)网络流算法。该问题很经典,可考验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尤以最大流算法最为重要,应用非常广泛。
(3)贝叶斯公式与贝叶斯网络。要求将马尔可夫链和贝叶斯理论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学习贝叶斯网络[4]解决非链式结构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模型建立和优化、机器学习、参数训练等基本概念。
4.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则将算法教学与科研中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算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术研究的动态和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体会算法思想在科研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如:
(1)社区发现算法。社会网络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方向,其中的社区发现问题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核心任务,与算法中的图论和聚类问题紧密相关。通过该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小世界特性、中心性等基本概念,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和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并体会不同聚类算法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特点。
(2)MapReduce算法。云计算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热点,而其中的核心算法MapReduce其实就用到朴素的分治法思想,将一个非常大的计算任务自动分解成小的子任务,分别在一些计算能力不是很强的计算机上求解,最后将子任务的解合并得到最终结果。学生通过学习MapReduce算法的实现机制,能体会到其实看似简单的分治法思想在学术前沿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视对经典算法的学习。
5.实施效果
专题学习和专题研究环节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问题的资料和解决办法,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共同分析和求解问题,完成相关的编程实现、结论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工作,并对学习所得加以整理,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分享。
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学生除了对这些算法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还领会到算法课程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无处不在且互有关联,知识是死的而应用是灵活的,只有各项能力共同发展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环节的始终,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同学团队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锻炼,而结论分析和报告撰写部分则需要逻辑分析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最后课堂分享环节还提升了表达能力。
为了评价专题环节设置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任课教师特地安排了匿名评教环节收集学生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学习专题环节特别欢迎,效果普遍满意,学生留言“老师组织的学习研究很好,是新的教学尝试,能很好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的东西”。学生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部分也自发的学习和使用了很多课堂上未曾教过的技术,如Flash、MFC编程甚至Matlab仿真软件等,完成情况超出预期。但总体来说,专题学习的完成质量要好于专题研究,主要是因为专题学习的内容较为具体且成熟,可供参照的资料较多且实践性较强,专题研究涉及到的知识点则相对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吃透甚至实现,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
三、考核方式改进
1.考核方式占分比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和调节杠杆,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方式,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让学生主动去学去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算法课程的总分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约占30%~40%,而期末考试约占60%~70%。为了与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平时成绩占分比取上限40%,以适当加大实践环节和专题环节的考核力度。具体成绩比例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考核
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拷贝、抄袭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但是算法课程作为与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紧密结合的计算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查范围。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多种考核手段,尽量避免在上机实践考核中拷贝和抄袭现象的出现,以获得相对公正的考核结果,并将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如:上机实验时要求学生进行在线点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提交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整体查重等,在上机实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随堂测试,时刻提醒学生做好日常复习工作,对每阶段的学习成果检验结果被纳入平时成绩等。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投入程度均得到明显提升。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非常严格的要求和考核手段并不反感,在体会到自身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之后,匿名评教环节中纷纷表示了欢迎和赞同。
3.专题环节考核
专题环节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课堂讲述、书面报告和代码几部分构成。课堂讲述环节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算法讲解是否条理清晰、幻灯片制作水平等。书面报告和代码主要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涵盖是否全面,算法是否讲解清楚透彻,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是否了解,代码实现和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结果的分析是否正确等。
四、结语
在南京邮电大学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课程配套,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鼓励,将能力培养目标想方设法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专业新型人才的改革和创新。
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仍将坚持脚踏实地从课程的每个环节出发,培养能力发展全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和媒介,进一步拓展课程广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下一步计划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拓展算法课程介绍的内容,增加对概率算法、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的简单介绍,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算法的相关知识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录制讲课视频。正因为无法保证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对所有知识点做到当堂消化理解,课后复习就变得至关重要。仅仅通过形式精简的课件难以让学生回忆起上课的具体内容,复习时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得不到保证。视频资料作为辅助可以方便的实现课堂和网络学习的结合,提升课外学习效率。
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一门课程、多种考核路线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擅长,选择采用统一命题试卷的理论形式考核,还是采用撰写学习报告并提交程序代码的实践形式考核,又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参加两种考试方式并计分。若考试中包含上机测试,可要求学生从一组上机考试题目中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代码调试能力,又通过题目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考试的难度,进一步检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姜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74-75.[2]韩军,许可.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66-69.[3]张怡婷,付雄,陈蕾.算法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4):86-90.[4]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49-256.(责任编辑:王意琴)
2012: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2
一、研究型教学需要改变课堂知识传授方式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学生的最基本途径和核心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他们领悟和掌握知识。在研究型教学中, 同样需要课堂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 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从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思考型学习,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授课不能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而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学会思考问题。因为问题是进行思维的源头, 没有问题, 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精心设计问题, 将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分解成循序渐进的问题, 激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来解决问题, 更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4]。让学生能够知道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提出新问题,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 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需要发挥实验教学作用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 同时通过实验, 提高动手能力, 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但是, 目前的实验教学, 基本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5], 学生只是按照实习参考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更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因为它能综合表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真正体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通过开展实验教学,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教学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大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 才能发现为什么科学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实验教学, 亲力亲为的进行研究工作, 在遇到失败的时候, 也是需要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 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探求真理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2,6]。
三、研究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与能力, 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科学研究更是需要合作精神。大学生在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学习如何相互协调, 做好团体工作, 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种精神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将是十分宝贵的[7]。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样需要靠教育来培养, 需要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来养成[4]。在科研活动和实验过程中, 学生能够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针对某一科研问题寻找答案, 这时他们能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 只有合作才能完成实验, 才能做好科研, 才能取得成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让他们自发感觉到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研究型教学需要增加科研学分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要求在四年的学习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压缩了本科四年的教学学分, 例如, 北京大学从170~180学分减至150学分。但是本科教学学分的压缩是很艰难的, 因为本科生需要进行的通识教育的确需要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 又例如, 我们珠宝学院宝石系本科生的总学分压缩后还有170~180学分。如此高的学分负担, 加之科研活动不与学分挂钩, 这直接影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使学生难有精力投身科学研究, 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2]。增加科研学分是从教学根本上确立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有时间放下书本走进实验室, 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 增加科研学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要之举。科研学分应该不仅包括完成科研活动获得的学分, 还应该包括选修科研方法类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学校应该探索如何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学分评定标准与激励机制, 从而为研究型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教学的需要, 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工作, 在大学教育中保持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要, 研究型教学是对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工作的强化, 是实现高标准大学教学质量的途径。这种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 而不等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或学术探讨, 它是有机地将研究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让教学与研究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从而深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工作, 让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知识融通、学科综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者[1]。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对大学教学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它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 培养知识融通、学科综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学习者。本文认为应该从改变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加科研学分四个方面, 利用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B) :43-47.
[2]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育, 2011, (10) :90-95.
[3]何春歧, 刘阳.大学生学习改革问题初探[J].理论观察, 2005, (47) :152-156.
[4]李德平, 徐跃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7:124-125.
[5]闫淑红, 燕鸣.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学之友, 2007, (11B) :108-109.
[6]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改纵横, 2007, (4) :75-78.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58-001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市场环境之下,高职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样化,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社会需求在变、学生在变、教学环境在变,这些都强调高职教学应以改革作为适应的新常态,深化教学改革,并始终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契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迎合高职生的就业需求,切实做到教学立足现实、着力发展、展望未来,让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下高职教学的重要立足点。高职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表现出流程化、教条化的教学形态。那么,如何让高职教学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在笔者看来,“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强调“生本”理念的有效践行。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形成双向的信息传递。因此,在高职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并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形态;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推进有效教学的实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既契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又深化了立足市场谋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开展实践教学。始终坚持“生本”理念的指导思想,转变传统教学的角色错位,以服务学生,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教学的构建与推进,应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并从实效、实际和实用三个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学情感的营造与升华,还是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都着力于“生本”理念下教学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以开放的教学形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能力落到“实效”上、“实际”上和“实用”上,集中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夯实“能力”培养的导向性
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之下,高职教学表现出僵化的教学形态,弱化学生能力培养。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地方性,特色办学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如何让亮点发光,强调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特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并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核心竞争力上表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着力点在于教学应与学生的未来工作需求相结合,让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整合课程教学需求的同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分析、讨论,进而有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完成,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十分重要;(2)高职教学流程化、教条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以任务为驱动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完成任务,收获实践中所习得的能力。因此,无论以何种教学模式构建教学,都应以学生为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责任心、合作意识,进而在诸多能力要素的综合之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学中,高职教学更多的注重教学结果,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发展性评价方式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从实际而言,高职教学已认识到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但在优化与创新中,仍缺乏评价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学生的发展性。因此,评价方法要体现创新性,在突破传统评级束缚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落实。评价不仅仅注重结果评价,而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发展性评价要素促进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评价环节的组织开展中,把评价的重点转移至学生的学习过程上,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的表现、行为及问题进行记录。并建立微信帮帮群,及时指导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始终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就业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4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5
戴溥之,李蔚(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作者简介:戴溥之(197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李蔚(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
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课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2008校级教学研究立项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指出确立以就业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提
出了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
参加相关资格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中图分类号:F4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07-021
引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养老、医疗、失业、贫困等社
会问题。建立“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今后改革的重要任务。九
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
出“要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社会
化的社会保障体系”。[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
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大量熟悉
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对
于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开始根据自身优势设立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但是除少数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外,许多学校这一专业的毕
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面狭窄,专
业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受、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定位,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所有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急需考虑和明确的问题。2劳动和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
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特点,在人才
培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学校办学特色、学
科特色、专业特色等在培养人这一中心问题上的集中体现。[2]劳动和社会保障
专业的开设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教
学不足等问题。2.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界定专业的知识架
构和所培养人才的服务领域,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和课程设置。因此,专业
培养目标是专业开设的总体纲领。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宣传、制定教学计划时,都
强调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教
学与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和所设专业毫无特色且使得学生忽略或不明确本专业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把握未来就业方向,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毕业时对职业的选择也很茫然,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此外,有些课程还存在内容的重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时间。2.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许多地方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知名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作为参考。较少考虑自身优势和特点,较少考虑社会需求,有的甚至直接搬抄和拼凑,成为名校这一专业的翻版,专业特色不明显。也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存在着“因老师设课”等现象,随意性强、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尽管在2002年9月,教育部发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性文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但要想建立起真正属于本专业、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没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向,就形不成专业优势,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这一专业不同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出现就业困难。2.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政策,实验设备相对减少,实际上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有限,教学的实践环节又有削弱的趋势,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各个单位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重视的因素,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以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的关键。同其他专业一样,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更强调本专业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目前各高校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较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大都面临着如下的问题:一是实践教材匮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短缺;三是由于教学基地部门能同时接受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了安置,也大都只是让学生从事一些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无法安排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四是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创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3]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
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策略,建立有特色的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1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在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需要,即相关的用人单位到底急需哪类人才。据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次内部调查表明,目前,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需求主要分为207两类:一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从业人员,要求掌握社保基金管理及投资风险预测、计算机管理、统计精算和实用法律知识;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三险一金”具体工作的从业人员,要求具备计算机管理、财务会计、社会保险基础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其次要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支撑,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确立专业特色。当前,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院校,利用自己学科基础雄厚、理论研究突出的特点,重点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一些保险学专业比较成熟的学校,将培养社会保险的专门人才作为市场定位;一些西部地区的高校结合当地情况,重点培养社会救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权益保护等相关人才。3.2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宜粗不宜细,既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就业面,保证学生顺利就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设置既要保证授课顺序的逻辑性,实现各门课程的有机衔接,又要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专业选修课要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发挥学生个性潜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要继承和发扬原有专科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优势。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二要充分利用本高校的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三要适当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从教师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等方面确保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四要及时了解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状况,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例如,财经院校类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学科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向或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方向等特色专业方向。3.3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急需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因此,其教育培养模式应改变以往过多采取课堂教学的做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室和基地建设;订立统一、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估标准。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前沿信息,利用音像手段搞好多媒体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教学
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近几年,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抓住国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机会,让学生就近就便到本市的乡镇学校、企业挂职锻炼,当参谋,提建议,办实事。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科教服务,参加公益劳动,收到较好效果[4]。总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专业就业面较窄,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以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良性发展,使得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立足于市场需求,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参考文献:[1]国务院文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EB /OL].2000(07).[2]易玉梅,彭志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前沿探索, 2006
(13).[3]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6(12).[4]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J].师范教育, 1996(09).(上接第205页)具备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等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e-HR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管理工具,里面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一发展阶段,所以企业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e-HR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并在实施e-HR的过程中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以改进,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2)企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企业拥有必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也就是IT人员。企业实施e-HR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有时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上工作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员完成。此外,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e-HR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员工自助,员工可以登陆系统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e-HR在企业内全面推广,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3)企业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环境。首先, e-HR通常安装在企业的公共网或内部网上,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自己的网站(Internet)或局域网(Intranet)。其次,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会配置其他诸如考勤系统、财务系统和e-HR集成,进行信息共享。此外, e-HR最主要的特征是全员参与,具有员工自助和流程审批功能,这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网络环境,便于员工上网查询使用。参考文献:[1]朱勇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2]熊军.企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6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组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
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二○○六年十二月·北京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目录
1.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广重严耀强 2.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石化李建荣 3.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广钢王在俊 4.机修钳工技师——广州机床厂何建廷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作为受测试者而参与了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试点工作放在我们装一组,充分体现了指导中心、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表明了我们的技能水平在行业里的地位。我们装一组,除压力容器、离心机、汽轮机产品外,其余的通用机械产品都从这里装配完成,其中不乏商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内领先或唯一性的产品,如不锈钢生产线、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航天试验用的热压罐、压力扩散洗浆机、真空转鼓过滤机、高速齿轮箱等大型产品。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装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完成所有通用机械产品的安装,满足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有组织指挥装配大型机械设备产品的能力,在钻孔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技能、能钻出各种高难度的孔。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管理能力,1989年起担任了装配大组的大组长,组员最多时达120人,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批生产的骨干和管理的骨干。由于工作突出,本人多次获得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并于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评为厂标兵,1998年通过技师考评。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的近二十年里,我十分珍惜企业给予的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会将每一次机会视作一次企业考评,考评。自己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各类在大型产品的装配,如:水泥生产线、不锈钢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科技含量极高由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来的优势是社会考评无法比拟的。
我参加这次企业考评的测试,对当中业绩答辩的环节,我觉得最具挑战、最具价值。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考评一个技师、高级技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考评了一个技师、高级技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工作业绩的积累,更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但是一个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总结和汇报,更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机会。它其实也是一个业绩公示的过程,只要是你装配过的产品,过程中解决过装配难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并将它作为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日积月累,综合能力就是这样形成。
以上就是本人对企业考评工作的认识及体会,仅供参考。
附件: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2006年11月29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自1972年进厂,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论是从事钻工、装配钳工、担任镗、刨、钻、插床班班长或装配组大组长,都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兢兢业业,带头钻研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内的生产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能手,为此,多次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的称号。
近几年,随着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与国际海瑞克、安得里兹等大公司合作机会的增多,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都出现在装配线上,没有现成的工装、现成的装配工艺,如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掘隧道用的盾构机、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严耀强同志都能带领组员边干边学,大胆地参与工艺方案的制定,提出行之有效的装配工艺,各项产品都能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如期交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严耀强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操和管理经验,为了使班组的整体素质提高,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组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组员已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严耀强同志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了34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1.经验丰富。严耀强同志在一线工作时间长,参与及主持了许多大型产品的安装,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安装经验。对大型产品的装配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独到的装配工艺。
2.协调能力强。严耀强同志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管理经验,在多项大型产品的装配中,都被工段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加工协调及指导安装工作,如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
3.综合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强。在1993、1997、1998年,严耀强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分赴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印尼、越南等地指导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大型轮胎定型硫化机、制糖生产线的安装试车,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为广重争得了荣誉。
三、车间领导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所在的装配一组,负责着集团大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产出作业,如水泥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轮胎定型硫化机、反应釜、高压釜、磨煤机、浸渍器、大型托轮等通用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真空转鼓过滤机、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不锈钢生产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1969年3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广州石化技工学校,2003年取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文凭,2005年经广州石化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电气技师资格,现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动力事业部炼油电气车间N4班班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着本厂蒸馏、催化、加氢等炼油主体装置的供配电生产,辖下有一个10KV变电所、五个6KV变电所和十一个400V配电间。
自1990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电气运行岗位上工作,并刻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运行的电气技术水平上进步比较快,能迅速排除电气设备故障,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对变电所采用PLC控制的声光报警系统有一定的专长,在班组管理上能够发挥出班长的带头作用。
在近几年,本人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业绩:
1、独立完成催化烟机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解决了烟机控制系统联锁复杂和开车难的问题;
2、独立完成加氢一变电所PT柜技术改造,采用西门子综合保护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
3、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高压电动机安全控制功能的完善,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操作设备;
4、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5、主持完成N4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在2006年10月至11月期间,广州市职工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我厂进行维修电工试点,经过几次理论与实操考核、以及面试技能评价,通过对我的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各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完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本人作为参评对象之一,在整个评价方案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的评价标准与国家的评价标准相互接轨。
在此次高技能人才(维修电工)评价模块的方案中,首先进行的是实操考核。作为技师的评审,现场动手的能力和临场的应对不单是技能高低的体现,也是心里素质的考验,心里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左右人的技术水平的发挥,实操考核直接地反映了参评对象的脑、口、手的沟通能力。此次所选的题库经过企业专家与社会专家共同磋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目标,将题库的类型制定得更加能体现出企业应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传统考试,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能专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企业技师的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又有实际工作成绩的技能人员来说,只要在某一个考试环节上失手,那么将意味着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评审。这多少有些不公平。而在这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引入的业绩评价模块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工作业绩的评审是此次评价方案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工作业绩课题的调研与开展到实施评审,期间也经过多次的改版,因为表格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业绩表述的内容深浅不一,所反映的技术业绩水平也高低难辩;评审表对专业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使参评对象难以为自己进行理性的评价。这些表格经过鉴定中心专家和企业专家以及参评对象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不断修正后,较能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对象的工作业绩,让参评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技术业绩,同时附上业绩的详尽资料,更能体现出参评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而在专业技术主管评价和车间意见的认可上,也让这些了解参评对象的直接领导能更加清晰地、客观地在表格上表述其业绩所达到技能水平的深度,为高技能人才的评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因为参评对象是建立在高级工的基础上,要评聘为技师并非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在确立为参评对象的期间,其参与的申报技术项目按要求一一填写业绩总结,并选取参评对象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综合技能水平的项目作为关键业绩申报。在这次业绩的申报填写上,参评对象能够对其关键业绩展开更为细致的表述,这样在既有全面有又突出的业绩表上,更能反映出参评对象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其技术面的覆盖程度,也为评审小组的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在面试答辩的过程中,评审小组在关键业绩上对参评人员作更深入的了解,从深度和广度对参评人员作最终的鉴定,是对业绩评审的检定。
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就应该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内评聘高技能人员,企业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的标准为导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评价模块,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就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附件: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开发室主任)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是我厂近年评出的年轻技师,在技能操作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勤勤恳恳,带领班组成员,圆满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使单位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这次业绩评价试点,专家组对该同志的评价与我们日常掌握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与企业的贴合度是很高的,评价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二、生产一线班组长(N4班副班长)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在班里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很佩服他。每次遇到困难的任务,他总是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带领着我们解决掉。这次他参加市里面的考核评价,我们认为肯定没问题。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生产任务繁重的一线工人,考核评价的都是日常生产中的设备和业绩,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我们也愿意参加。只是其他人参加考评的话,与他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不会像他一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三、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的岗位我是熟悉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班长,他不但有过硬的技能,还具备了勤学肯干的良好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仅从业绩上来看,他在本职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企业的任务,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贝,理所当然应该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他的业绩评价中已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对他的工作业绩的肯定,就是对他的技能水平的认可。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结合实际
挖潜专能
我是广州钢铁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动力总厂的王在俊,非常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广钢集团试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电工技师模块的考核。
在9月底,当动力总厂的领导通知我时,我还带着几分紧张。虽然在05年获得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证书,但我是作为广钢的“青年岗位能手”直接认定,并没有参加05年的考核,即便是实操部分对我来讲不是很难,但对于理论部分和现场答辩的考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温习。
在10月中旬,我参加了实操部分的考核,针对预留的桥式起重设备多处故障,我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给予解决,这是我对技师考核模块的考核有了很大的信心。而后,我开始对理论部分开始温习,虽然曾经学习过电子方面的知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电子电路,使我对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基本上可以看懂,清楚原理。在10月底,参加了理论考试,其内容基本上是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复习,也顺利取得了好成绩。
之后,按照考核要求,对主要工作项目业绩进行了填写,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在业绩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11月17日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专家组的现场答辩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通过这次考核,我感觉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过去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我也认为这种考核模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方式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把你取得的业绩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更能反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真正水平,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
非常感谢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动力总厂的领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的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附件: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班组(工段)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任电气工段副工段长,主管工段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他排除生产上的疑难故障数不胜数,生产上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并“手到病除”,如二期电站飞灰系统PLC的改造成功,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管理上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并精心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并经常组织班组的培训和演炼。综合评价:符合晋升高技能人才档次。
二、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工作锻炼积累和自己学习提高,生产一线电气运行维修技术和理论知识较高,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走上了工段管理岗位并能出色完成该岗位的各项技术、管理任务,成为单位生产和工段工作骨干,在本单位解决生产问题、完成检修任务等工作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综合其理论知识水平、检修工作水平、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本单位认为其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
三、考评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作为基层工段的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检修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组织管理水平。能刻苦钻研业务,并能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今次企业高技能人材评价的测试,成绩优异。广钢电气专业组一致同意王在俊同志评为高级技师资格。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测评对象材料
本人93年毕业于新兴技术学校,同年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装配车间机械大组工作三年,主要是车床及铣床的操作。三年后调到装配车间的装配大组,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04年工作调动,担任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领班。
在装配车间工作的几年里,不断学习,熟悉车床和铣床的操作技术,熟悉我厂生产的各型号车床数控系统程序编辑,试车机床的各项工作精度,多次负责装配“国家质部门”抽查的产品。经历了广州数控机床的整个成长过程,完成CJK32A、CNC35A、CNC300J、G-CNC360、G-160、G-CNC350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的改型换代,而在这一时期,本人负责新产品的领头装配工作。
在整机装配过程中,处理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光栅尺检测车床的定位精度,G-160数控机床的床鞍部分贴塑及装配铲刮技术等。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也不断的学习。2002年考取“计算机网络操作员”资格。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取“高级钳工”技能资格。2000年-2004年兼任装配车间团支部书记。2004年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工作岗位上。经过G-210MC复合型车铣削中心新产品试制后,编写G-Z16纵切、G-160P、G-CNC100机床的整机装配工艺。也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指导新员工的装配技能,也在新产品的技术改进中协助或负责。自己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2006年11月经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高级技能评审”的技师考评。
在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的过程中,业绩项目考评以列表形式进行总结,内容按照“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制的《主要项目业绩记录表》,记录本人近年来工作上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际工作业绩的总结、答辩装配钳工遇到的技术问题及个人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能项目考评是结本企业产品制造的机床尾座总成部分与床身导轨配合的刮削与装配操作。
综上两项考评项目情况,本人认为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能结合产品制造的实际装配技能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业绩及能力。而本人经过本次的考评,无论在业绩考评或技能考评都按要求回答所有考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发挥出技能实操的专业操作水准。希望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增加多样化的机械元素。例如,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或材料性能、热处理技术、新设备应用等技术问题。也可增加复杂零件图、装配图及形位公差绘制等的相关知识。这可能让每位考评对象都能真正熟悉装配、机械上的应用知识。更能令我们的“高级技能人才”知识面更广阔,技术更精湛。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附: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生产一线同事的评价
广州机床厂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徐光:
何建延同志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担任新产品试制装配的领班,具有熟练地按新产品设计要求装配及调试中高档数控车床的技能,并能组织G-210M数控车铣中心、G-Z16回轴控制数控纵切车床等复杂数控机床的总装、调试。具备解决数控车床使用过程有关技术难点的能力。
广州机床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高级技师、吴树灿:
何建延同志热爱本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积极肯干,在技术遇到难题时,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会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装配技术知识和个人技能操作面比较广,在生产一线上的劳动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核心作用,能够为企业培养新工人。
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
何建延同志,1993年技校毕业进入我司工作后,1996年起从事装配钳工工作。多年来,该同志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04年调入试制车间任装配钳工领班,负责新产品研制安装工作。为公司新产品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何培养既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又具备现代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企业及社会的要求符合度较差,因此独立学院培养的工科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工程是开发与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工程科学理论及各种专门技能,可将设计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并能在工程一线进行生产、维护等实际操作。因此,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独立学院转变办学思想,加强和完善工程实践环节,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突出办学特色,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1 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
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终生学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学生不但要完成学校的学业,进入社会后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岗位的需要。
(2)工程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情报检索技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3)工程实践和创造、创新能力。工程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实践性,这也是工程与科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工程的灵魂。工程要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物质平台,其核心是创造性。工程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这种转化就是一种创新。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工科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
(4)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有责任意识,并综合工程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要使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
(5)基本的社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协调、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这是保证工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2]。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优秀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很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的。这一时期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性强,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对人生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从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的培养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势在必行。
2 制约独立学院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因素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有许多制约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2.1 工程教育体系不清,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模糊
我国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目标含糊等方面。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学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学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3]。
2.2 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训练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弊端是轻视工程实践训练,部分学校实习基地萎缩,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较多,深入生产过程、动手参与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领会和消化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见到带有工程性质的问题就心里发虚[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疏于实践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问题。
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风与思维,压抑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比较落后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符,专业教育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负担沉重,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训练环节偏少、学时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2.4 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近年来很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们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因此,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学校与教师个人重学历、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导致教师培养集中在学历学位提升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工科学校不“工”的尴尬局面。
3 独立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针对独立学院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要树立大工程观意识,使工程训练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强化设计、制造、运行、开发、管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训练,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
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科学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变,从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3.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
工程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习实训的改革,使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聘请研究设计院所、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增设实践类课程和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设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工程能力培养渠道
通过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产班组,跟班实习。参照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学生到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产、管理实际,得到技术、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工程技术的创新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所无法替代的。
(2)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荣获各种技能大赛奖励的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讲授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多渠道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节约资金,可将企业闲置或报废的典型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软硬仿真操作实训、典型设备拆装实训等。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实践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广度、深度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统筹校内实验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
(4)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3.4 多渠道培养工程型教师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有效、切实可行的工程训练,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达不到社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学校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做导师,并安排他们为企业兼职教师助课,从中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最新标准和多年的技术工作体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改革薪酬计算办法,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
3.5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备现代工程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和案例研究等推动学生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技能,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统计学课程
F0-4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弱,即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学的好,公式怎么用、怎么推导能够熟练掌握,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背景下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授,但对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却很少涉及,如SPSS、SA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绘图功能,这些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么不涉及,要么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到由于课时太少,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因而必须加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构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行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注重实践部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部分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理论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实践课时很少,或者没有。以百色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以前的总课时是45课时,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3;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总课时为32,理论课时23,实践课时9。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课时和实验室条件限制,所有课时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没有专门的实践课或者实验课,实践部分不明显。造成了统计学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统计调查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重视数据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的9个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内容、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具体规定由教师自己安排。因为没有实验课,实践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数据整理中的数据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统计制图;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个别老师会抽学生上台演示,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不会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的考核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
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虽然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但是不少老师在期末的考核中,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题型还是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实践的部分不明显。平时成绩主要是由3块组成,考勤、作业和读书笔记,其中作业也主要是每章后的习题。这种传统形式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三、构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系统化统筹安排,并且实践课上什么内容,怎么上,平时和期末如何考核,在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统计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统计问题的设计,到统计方案的制定,再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后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
1.教学内容实践
教学内容实践指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讲到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时,可以查找连续几年的房价相关数据,在计算价格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介绍这两个速度的计算过程和意愿,并预测下一年房价的增减趋势。讲到数据的筛选这部分时,可以找出前一年的国家公务员或某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位需求表,列出不同的條件供学生教学筛选。与专业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与统计学知识相对应的章节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侧重调查方案的撰写、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时间序列的分析;经济学专业侧重相关和回归分析。各章节实践课时的多少按照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进行灵活安排。
2.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方法实践指的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可以采用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任务式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等。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实际问题为主的,如启发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发布CPI数据,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是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在统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案例教学一般是教师给出案例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通过被调查者世界杯开赛前和开赛后的媒体收看体育频道的时间数据,是否支持“世界杯足球比赛会显著提高体育频道的收视时间”这一说法。
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学生进行统计实验操作的方法。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数据分析的软件,提升学生软件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统计学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2007版及以上版本的Excel中的数据分析功能,这个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教会学生SPSS、SAS、EVIEWS等中的一种软件。不少参加挑战杯大赛的学生都找老师指导SPSS的操作。当然也不能太过注重统计软件的重要性,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对软件的熟练操作能简化数据计算过程、减少工作量、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但重点还是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只会统计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不会解释,就违背了使用统计软件的初衷。有的学生做完回归分析后,看着输出的大段英文字母,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会回归分析的步骤。
3.课程考核实践
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只以问卷做为判定的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明确规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考核标准等,这样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学生也对实践部分有深入的了解。
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涉及的调查项目及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撰写的调研报告、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论文、数据模拟实验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建议学生先分组,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特点确定一个调查项目,撰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整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做PPT汇报。这样可以把统计学各章节的内容都穿插进来,同时也检验了学会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到统计学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如政府统计部门、调查大队、企业等,通过实习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抽样调查活动,并可以获得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同时真正体会到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类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两类比赛学生都需要做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这个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秋艳,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11).
[2]李玉红.刑方越.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
[3]张丽. 统计学专业实践拓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04).
作者简介: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08-2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07-06
以农业机械学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05-26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05-31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06-04
实践能力导向培养05-28
应用能力培养导向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