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通用12篇)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1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摘要】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愈趋于全面化、综合化。近年来,大学生走出校门就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有力地验证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一直不断求进步,探寻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也试着从市场人才需求角度围绕教学方面谈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市场导向 服装设计 实践性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知识传授型,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做实践等实践环节也是照方抓药。教学基本按照单一的模式反复进行,而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式被动学习,知识应用能力差,更别说创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服装制作是通过面料、辅料选择合适的版型和缝制工艺来实现服装设计构思到实物的转化,以成品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为设计构思的修正提供实物条件。在此过程中,设计思潮、面料、工艺技术及设备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有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探索出发展的变化规律。实践方面,早在1919年格罗佩斯把魏玛手工艺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为国立魏玛建筑学校,也就是“包豪斯”。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他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中寻求与现代工业适应的教育途径。在西方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是沿用发展这样一个思路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课时安排方面,不管是法国的ESMOD,还是英国的Saint Martin或意大利、美国等多家知名院校都体现了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例如在ESMOD“二年级专业水准”中提出,跟踪科技发展,在实践中提高。要求学生调研新型材料,并围绕材料自行设计市场化服装系列;与专业人士合作以此掌握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开展较多的实践课程,并通过年终作品推荐会检验成果。这些国外学校实践环节比较灵活,具有市场的针对性,这是中国大多数服装院校在实践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
1、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方向及教育思路方面寻求恰当的平衡与切入点,不断改革创新。要做到我们的“卖方市场”――学校教育与“买方市场”――社会企业的“合理对接”,真正做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举一反三,从中挖掘新的设计灵感,最终在创作作品中体现出来。
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几年来,在企业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中,经常会出现“企业需要人才,但选不上;学生需要岗位,但聘不上”的尴尬状况。而高校毕业生“毕业=失业”的就业问题随着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人的专业化,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已经成为了社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学生所学不为企业所需,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我院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立工作室,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特别向学校申请“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共建基地”的建设项目。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教学
服装的实用性注定了它不能简单的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紧密联系到企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使培养的学生不仅会“纸上谈兵”也有实战经验。服装教育同企业、市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但使教育与行业间紧密联系,更能够检验和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真实环境”,注重加强设计实践、市场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使学生在服装行业的真实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完成对服装专业知识系统的构建。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实际过程,更可加强对服装行业的认识,梳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实践训练和对市场的了解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到相应的服装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实践,把企业作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了解和学习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服装作为商品从最初的生产到终端的市场等一系列生产运作方式。安排学生到服装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利用学生的技术专长资源及原有的设备资源,为客户与市场提供具有设计、加工服装产品,这对于服装设计教育而言,是一条更好地把教学与生产实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途径。通过学生贴近市场,走向社会,企业不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作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把握市场经验。如毕业设计中,对服装企业需要的设计课题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既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能够为服装设计的创新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经过大学几年的与市场紧密接轨的实践环节训练,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和适应社会。
4、强化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统一
高校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其他技术性服装教育有一定区别,应该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服装理论对服装的设计和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服装理论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从而使设计师运用这种能力对服装的形式和帅进行理论高度上的加工和取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理论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相互渗透。比如,在《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的一些实践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对面料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在改造过程中,开发面料在使用上的可能性,这既可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面料的特性,又提高了再创造、再设计的能力。而在设计元素理论“点”、“线”、“面”、“体”的学习中,则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人台进行操作。通过对人台的形态分析,对“体”的概念更加清晰,不再停留在二维的层面展开设计。最后,不但通过人体模型完成设计作品,还加深了对男女形体差异的理解,也把握了对肩、胸、腰、臀、底摆等重点部位通过变化、装饰、夸张、变形而获得的设计效果。
结语:服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市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企业就职的持久力。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2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这就需要重新构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内容等方面都需要与市场接轨, 以体现市场的需求为准。市场营销属于实践性的专业, 营销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 周围存在各式各样的消费者, 与他们的交流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同时在工作中必然会有挫折, 一些新问题、知识不断浮现。从事市场营销的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较强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等
目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营销人才是一种新兴的动态培养模式, 它具有三种显著的特点: (1) 富有灵活性的课堂, 在教学性运用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术, 在教学手段上体现出其发展性与丰富性等等。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富有动态性的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动态性的实践教学在于实践基础的不断延伸, 实践形式的不断创新, 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动态之间的平衡性。 (3) 富有多样性的教学计划。分析学生特质将学生大致的分为几类, 拟定出多样化的教学计划, 塑造学生的个性化, 引导其发展。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科学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
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市场定位的科学化, 增强高校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意识。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将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 科学化的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就是培养学生实用的营销手段, 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科学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2. 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与学生、市场的适应对人才的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营销人才, 才能真正解决营销人员需求过大这一社会问题。在教学方面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进入市场营销工作的真实情境, 对市场营销这一岗位拥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 还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
3. 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课程
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还要紧密掌握市场定位, 通过市场的变化来制定和更新教学课程。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课程就应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 分析市场的实际需求, 通过学生学习情况和市场的走向合理制定教学课程培养专业性的市场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制定应以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前提来进行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中可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或行业代表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讲座等。一切的培养活动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原则。
4. 增加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
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不仅需要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且校外实践的教学活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为了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在实训的过程中要力求真实。首先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 根据不同的实践要求分配实训。这种实训方式可高效的完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更能让学生真实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为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定位以及人生规划打下基础。一些经济能力较好的高校可直接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市场背景下的营销工作, 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 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完善其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坚持以市场定位导向为教学目标, 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同时为营销专业学生创建有效的实践基地, 必定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赵炜.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 培养模式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就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社会上十大热门专业之首,市场营销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人才。面对庞大的市场营销用人需求,再加上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方式灵活,投入相对较低,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的高职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毕业生应在20万以上,加上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中专毕业生,每年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毕业生应在40万人以上。然而,这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得原本应当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犹如“明日黄花”,就业率直线下降。据调查,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各高校所有专业的就业率排名中几乎都是靠后,远远低于社会上70%的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营销人才需求高涨与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呢?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原因分析
1.定位不清,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掌握市场营销、市场策划、营销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企业营销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市场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未突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的不同之处,忽视了高职院校修学年限相对较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在营销课程教学上的优势和特点这一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上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将对学生适应实际就业需求的技能培养抛诸脑后。此种做法所培养出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水平的塑造上不如本科生扎实,在动手技能的操作上,又不如中专学生能干。使高职学生完全丧失了自身的优势,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专教育的膨胀馒头”。
2.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全而不精”、过于陈旧的问题
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体。但是,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做法看,并没有摆脱“通才教育”桎梏的束缚,未考虑不同行业的专业背景各异,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依旧是采取但凡与营销、与管理类有关的课程都开设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的知识零散,学生的感受是学的知识很“宽泛”,但又什么不“精通”。此外,某些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未采取与时俱进的方针,造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的课程依旧被开设,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紧跟市场形势,更别说指导企业实践了,而且往往被实践所指导。
3.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
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延用了满堂灌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即使老师采用了案例教学穿插于课堂理论的讲授过程,但老师们并未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而是仍然采用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未能达到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充分表达自己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看,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及在企业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以理论为主,只能帮助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形成认知的作用,而对于营销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却很难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当然,有少部分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了具备相关实践经验的营销员,以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传递市场营销的一线技能,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应用性人才,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此外,在高职学生实训过程中,最需要各行业一线营销人员来对学生实训起指导作用的环节,各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选择了理论型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并未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
5.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训留于形式
尽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就实际情况看,这些实训基地基本上都不稳定,且并未使学生真正在实训基地中得到锻炼。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企业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它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再加上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更加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二是企业的自身要求与学校的需求存在偏差。高职院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提供学生在课余实践,学习营销技能的场所,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础的顶岗实践真正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一线工作相结合,使自己真正能学到并掌握营销技能,改变未来就业时出现的“有经验者优先”的尴尬局面。然而,有些企业却以招不到高素质营销人才为名,将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这与学校借用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出发点大相径庭。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取得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设计适合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的营销人才,改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压缩饼干”,中专学生的“膨胀馒头”的尴尬局面。
2.以学生为主体,不断革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生不同,本科生要求深入地掌握各种相关理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只需达到“够用”和“实用”即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面向生产经营一线,企业的基层员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领”或“灰领”,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娴熟的技能和操作动手能力。我们要改变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钩的情况,就必须打通理论与实践紧密连接的通道,把企业“搬进”课堂,改变传统教学的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可选择情景模拟教学法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独角唱戏”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45分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用。
3.调整专业方向,提高课程设置的标准和质量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4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试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能力培养、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 高职 人才培养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5
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这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作 者:田中宝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6
才培养的思路
摘 要:我国高校这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除了系统理论学习之外,实践环节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本文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08)11-0096-03
我国高校这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除了系统理论学习之外,实践环节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某种专业知识和谋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迎接竞争和挑战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国外物业管理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从业人员,无论是经理、工程师还是操作工,都要具有一定的学历,还必须接受必要的岗位教育。我国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本科相关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而国外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后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降低成本,他们会从国内物业服务企业中高薪挖走项目经理等人才,这对国内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内的物业服务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招揽大量的人才,留住优秀的人才。如果拥有一流的团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就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招投标,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那么高端物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我们知道物业管理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人的;而光有实践经验,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没有太多的上升空间,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容易陷入瓶颈,难以自我超越。高校提供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会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反之,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形式主义,一味强调理论教学,学生毕业后会很难适应社会需求。那么就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而言,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
一、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缺乏专业特色。
国内很多高校,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实践教学常常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开设了《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招投标》等必修课程,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物业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期末的考核制度。
而与理论学习所占的学分和学时相比,分配给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要少得多,这与实务性极强的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明显不符。不少学校把实践教学安排在了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回家自己找单位实习,开学时交份实习报告即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去找单位实习,而是从网上抄份实习报告回校交差,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空洞无力。还有一些学校把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混为一谈,简单地采取请专家做讲座、外出参观等形式,无法突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松散,内容陈旧。
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管理松散,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不明确,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一些领导并不真正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制定以及落实方面偏重理论教学,因而不能对实践教学的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不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限的师资因为得不到适时的培训,无法更新知识储备,存在知识老化,视野局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见习、实习、课程设计及实验教学等环节。物业管理专业实务性强,政策性也很强,会随着国家最新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作相应的调整。近两年来,《物权法》和《物业服务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相继出台,《物业管理条例》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也作了相应修改。而一些学校的物业管理课程教学实习与课程设计内容陈旧,更新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于观念落伍或实习任务不明确,无法完成既定的实习目标,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持续性。
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制定实习计划时,未能很好地结合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安排学生去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参观,走马观花,学生回校后感觉一无所获。学生事先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参观时不能发现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参观并没有帮助学生开
拓视野,产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参观的任务,实践效果很不理想。
而在校外企业成立的物业管理实践基地,缺乏持续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商业利益方面都没有从合作中得到很多的好处,因此在指导学生和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方面不太积极主动,有很大的保留,学生无法得到切实的锻炼。有些物业服务企业一开始积极地商讨高校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却只是为了取得业主的信任和好感,达到营销的目的。一旦达到目的,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就不闻不问,缺乏热情了。
二、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校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的放矢,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
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见习、实习、学期论文、毕业设计等)的学分和学时,一经确定,就要认真执行,不得随意变动。而实践环节如果缺乏理论的正确指导,就会走弯路,盲目而没有效率。国外许多高校即使在理论教学中也极为关注学生实践动机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寓实践锻炼于理论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如《物业管理招投标》的课程教学中,安排实践性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投标的几家物业企业,围绕标的,进行竞标,每个小组课后认识研究招标文件,到现场察看、实地测算,在投标书中体现创意十足的管理方案以及符合实际的成本预算,再请资深的房管局相关负责人、物业企业领导及一些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到学校当场开标,就投标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各小组派代表现场答辩,最终定标。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对招投标的流程、原则、策略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毕业后进入物业企业就能迅速上手,圆满完成任务。
将实践教学渗透到理论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光了解房屋结构、设备、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房地产有关理论和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基本知识;熟悉《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精通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还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综合组织及协调能力以及公关、谈判及建立业务关系的能力等,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二)加强组织管理,与时俱进,打造创新型人才。
学校要为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从领导到专业教师立志搞好实践教学,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积极联手房管局等业务指导单位,开展紧密的合作,本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共同目的,精心选择形象好、管理规范的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实习场所。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能够更好地熟悉企业的运作及岗位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及工作流程,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具体操作先由学校专业主任与房管局的有关负责人及实习单位的领导,共同协商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力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实习期间,学生除了重点熟悉所在实习单位业务工作外,还要收集有关物业管理法规、市场、城市建设、相关税费等资料,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正式实习之前,由专业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动员,到班里宣传实习的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挑战。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除了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以外,还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为何法律法规作这样那样的修改、修改后对实际操作有何积极的影响、有哪些条例精神现实中依然难以贯彻、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等问题。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增强师资力量,与时俱进,打造爱动脑,勤动手的创新型人才。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形式多样,打造实干型人才。
物业管理专业,实务性很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多层次的实践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实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逐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抱着培养物业管理后备人才的共同目的,学校应与政府房管主管部门、物业管理一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多个见习、实习基地,有序合理地安排实务课内见习、整周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由政府、物业管理协会、企业、学校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对专业实践进行全程指导。
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形式要多样,可以请专家做讲座,可以观看实务方面的影像资料片,可以在校内由学生组织“物业管理协会”等社团,定期组织活动,由当地的房管局有关部门、物业管理协会、明星企业给予指导,可以组织实地参观学习,可以到企业见习、实习等。而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将目光投向校外的一些信誉好的企业,而是可以将自己的校园园区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如今大学校园园区的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争相研究的课题。身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学习、生活所在的园区,结合物业管理相关知识,提出最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
而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要贯彻“平等、互利、长效”的原则,首先是平等,校企合作,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双方应该是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是互利,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只是一方受益,要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学校要在人才培训、难点攻关等方面为企业基地提供切实的服务,而企业要为学校培养实干型人才提供现实基础。最后是长效。学校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研究怎样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企业更乐于与学校合作,从而成为学校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签订《物业管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加以明确,这样就能使双方的合作有据可依,出了问题有据可查,有利于长期合作。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权威机构统计显示, 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0.2万亿元, 同比增长29.9%。其中, 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 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 同比增长42.8%。由电子商务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235万人, 间接就业人数已超过1680万人。截止到2013年10月底,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6000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由于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力军, 导致实用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缺乏。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未来5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人。人才的缺乏将严重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包括组织变革、新技术引用等。
2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2.1 从企业自身需求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为两大类企业, 一类是专业的电子商务 (服务) 企业, 另一类是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人才需求从决策层到基础服务层, 需求非常广泛。其需求主要特点是分工细化, 每个岗位专注于整个电子商务流程的一部分, 如网络编辑、技术维护、美工、营销等。对于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 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倾向于具有专业背景、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其用人特点主要是要求知识面广, 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 而对于专项技术不必精通。
2.2 从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作用分析
在流通企业, 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广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今天, 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企业物流系统中信息流的作用范围更为拓宽, 成为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的环境基础。而电子商务是实现运营的手段。信息环境对供应链的一体化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
(2) 物流系统更大程度地由客户需求拉动。物流系统得到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 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 会反过来拉动物流系统更高效率的运行, 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3) 传统物流系统运行环节 (点) 将会有所变化。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 (即原始供应商) , 获得个性化定制服务, 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将逐步淡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对于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流通企业, 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熟悉物流专业知识, 而又具备电子商务专业背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和缺乏的。
3“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结合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典型岗位需求, 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线,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具体实施按照“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生产性实习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
3.1 专业基础培养
专业基础培养主要在第一学年, 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素质 (公共必修课) 的同时,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通过基础知识课程教学, 使学生掌握运输经济学、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VB语言、商务统计、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为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在第二学年, 在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技能、网络营销实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资采购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网络编辑、商务谈判技巧、Photoshop图片处理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等。
根据专业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前后承接,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设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训课。其中实践课主要遵循三条主线:技术类实训课、管理类实训课、综合实训课。
(1) 技术类实训课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VB语言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实训、电子商务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实训、POS实训。
(2) 管理类实训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实训、管理基本技能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立体库业务实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实训等。
(3) 综合实训课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生产性电子商务综合业务实训等。
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 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既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又深谙现代流通企业商务运作流程;既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生产性实习实践
生产性实习实践主要在第三学年, 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性综合业务实习和顶岗实习, 通过实习实践, 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 熟悉企业管理制度, 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文化, 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 培养职业习惯,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4 结束语
目前, 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 院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企业真正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较高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以高质量的就业拉动高质量的招生, 才能使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和准则, 因此, 探索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广大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袁贵.国内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调研[J].电子商务, 2014, 4.
[2]廖卫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势探讨[J].中国连锁, 2014, 4.
[3]汪永华.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4, 3.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社会需求 设计学 研究生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40-0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就是生产力”—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全球范围内对创意产业的日益重视、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制造业迅速发展导致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的剧增,更为设计艺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广西经济的发展与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广西正面临着极好的经济文化发展机遇: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第四极正式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加速广西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并带动相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它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市场前景广阔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商品、旅游产品,工业设计产品等。目前尚有许多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尤其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下,如何提升学术人才的应用技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注重理论高度又不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是对于培养设计学领域人才的宗旨,本土高素质高能力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科的发展与设计学专业设置的多样性
随着设计学科和文科、工科等的相互交融,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多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等专业领域也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格局,广西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此类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式研究。
自2001年,广西艺术学院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开设17个专业方向,包括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装帧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流行服饰设计、动画艺术语言、出版传媒艺术,民族装饰艺术、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艺术与建筑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艺术设计、风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绘画、风景园林、现代广告设计、民族设计艺术。设计学学科专业的细化,必然在设计学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划要求。
三、我校设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1.以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目标
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设计学学科本质要求,课程目标必须设立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具体而言,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要针对设计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情况,着眼学科背后所支撑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设计学一级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每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内涵和教学特点,统筹规划,重点培养,课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实践,模拟训练,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掌握的同时,及时运用于实地考察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学知识的应用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得到创造与创新应用。
2.以强化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标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联合企业单位建立多个实验基地、教学实践基地,模拟大型项目,多个专业方向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在这种团队模拟训练过程中既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又使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导师在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还需要强调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在实践-思考-再实践当中提升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创作能力等。
现我院建立的供设计学专业研究生使用的实验室包括服装实验室、视听艺术实验室、平面印刷实验室等共八个实验室,对于研究生在校课程实践,实际操作锻炼的需要起到了良好助力作用。
3.注重过程培养中的两个结合
整个培养过程,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是紧密衔接的,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在学习年限方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年限2年,第三年充分并引导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位论文方向和毕业设计主题到校外各大企业、学校参与实习,运用两年学习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结合各种实践操作积累的动手能力,到社会中真正投入到实地应用。
4.以加强学术修养作为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
增设研究生学术实践科目,有利于研究生思维视野的拓宽,形成必要的研究意识,专业前沿的问题意识。目前我校设计学研究生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课程开设得较少,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南湖讲座”——研究生专场教育的开展无疑是推动此项工作,加强研究生学术修为的必要手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强化研究生、研究生社团的工作,加强交流合作,积极促进研究生学术论坛及讲座的开展也是必要形式。
5.以研究生教学评估体系为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的导向
研究生教学评估应设立一个完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项目指标及评价标准。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评估体系,在不同层面上发现设计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体系,通过评估体系进行量化目标的设定,达到改进教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并以此强调评估体系的激励功能。通过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授课导师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端正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并定期对评估体系进行调整,不断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前行。
四、结语
广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和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与东南亚内陆相交,是联系中国――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立足广西,加强广西和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将地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助力,改革设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在设计领域培养高端人才,既是促进广西经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广西地区设计学学科发展、创新的必经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 高职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53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特定技能技能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要求所招的人才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应用文种类陆续出现,电子邮件、网络短讯、户外广告宣传等已经越来越常见,成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新型应用文种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应用文写作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涵扩大化,扩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接触面,培养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用文写作课程效果良好,就必然能够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有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文体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和发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应用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时期掌握写作等基本功,提升电脑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写作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单纯就求职应聘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日常工作更是无法离开应用文写作。就学校教育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单纯写作教学的扩展,因为它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从容地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能写作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进社会发展需求。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应付思想。应用文写作既能培养学生通用技能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应用文写作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时刻发生的即时需要,因此其写作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精雕细琢,这导致学校对应用文教学并不重视。教学部门、师生对其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样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势必受阻。①部分教师、乃至教应用文写作的教师自身都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技巧和方法,只需浅尝辄止,不需要专门安排应用文的训练。就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应用文写作比起记叙、说明文而言问题稍显简单,给人无趣之感,因此并不太受学生喜爱。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可。
2.2 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10
武汉市新洲高级中学就业处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于1988年开办中等职业教育,2004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2007年被评定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2008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14所第一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826人。开办职业教育二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的办学理念,全力实施“学历教育+转移培训”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就业有门、致富有术、转移有序、深造有望”的育人特色,学校被评为武汉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就业安臵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培训体系,创新培训管理,创新安臵举措,立足实际,广开门路,努力开创出了新洲职高毕业生就业安臵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0年安臵学生2083人,就业率达96%,促进了新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
新洲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农业人口73.92万,占总人口数的77.2%,作为新洲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校将发展“打工经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往深处做、往细处做、往实处做。为此,学校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安臵专题调研,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安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学校确立了“一二三四”的就业安臵工作思路:“一”就是一条龙服务。成立培训就业处,建立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安臵和
计电算、车工、钳工、数控技术、计算机模块、电子电工、绘图、园艺栽培与修剪等各项技能大赛,学校按类组赛,按等级发奖。每年的技能节上学校都要拿出近10万元奖励师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学校分别与区内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订单”培养关系,对口为他们培养输出毕业生。学校与一冶钢结构、武汉 “重冶”、湖高阀门等多家阳逻制造业著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关系,仅2010年学校就为武汉重冶、一冶钢结构、湖高阀门等企业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87人。最近,对应阳逻地区产业发展,学校与“重冶”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与“一冶钢结构”、“武汉重冶”等企业联合开办了企业冠名班。学校已成为武汉地区制造业的人才储备基地。
三、创新安置举措,促进有序转移
一是转变中职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学校由常务副校长、高级职业指导师童西元为学生开办《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让学生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掌握市场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媒介向学生的家长及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及家长,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职场期望值。
二是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用工信息。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学校明确完整的信息内容,包括:
1、招聘单位的名称、产权性质、所需员工人数、具体的招聘时间,所属部门行业与地区情况怎样;
2、招聘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工资福利待遇,单位的发展前景及其他情况;
3、应聘该职业的条件,包括专业、学历、年龄、性别、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身体状况等;
4、招聘工作环节的内容,包括报名的时间、地点、方式应准备的证件和材料(如个人简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身份证、未婚证等);
5、在求职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有关政策。其次,要把握好正确的收集途径:①就业服务机构;
度,要努力改变现在存在的同毕业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学校都要帮助其推荐不良局面,清除部份学生那种“就业无忧”的观念,利用有利的条件使更多的毕业生都充分就业。
五是服务至上,力解后顾之忧。学校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校,组织校园招聘会,让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毕业生。带毕业生到距离较近单位去参观、面试,真正做到“双向选择”。组织毕业生体检,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各种证件。如照片、计生证、学历证明等。耐心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方面的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疑问作详细解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联系方式向毕业生公布,方便毕业生就业咨询等。实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定时回访。一次性的安臵,让所有学生绝对满意,不很现实,而要让学校长期派人在外从事调整工作,更不现实。由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采用电话、书信、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确认出了问题的单位和学生,先进行安抚,随之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推诿,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对个别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无理要求的学生,采用感化和劝诫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出品畅、进口旺”。就业安臵是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安臵过程中,在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实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学校在不断完善就业安臵程序和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向学生负责,向家长负责的态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了就业安臵工作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市场需求 商务英语 实践教学
一、引言
现行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高职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到实践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普通英语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抓住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因此,探讨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应该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商科知识和商务操作能力,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且能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端技技能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个三赢局面,政府有效的解决了就业难题、学校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企业能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制订培养菜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可以实现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深度合作,比如:实现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技能培训等等。此外,校企双方可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思混合式教学法、编写校本合作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2)现代学徒制模式。学校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商讨校企合作办学,由政府牵头,把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商英专业教师组成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委员会,负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改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动态建设、教学方式的动态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等;同时,学校要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和引导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一线员工担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师傅来指导师生的教学和实践。
(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滞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合作,学校可以成立国际合作处,专门从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吸收和优化。同时,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商务操作技能的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商英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由合作方提供商英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设计、实践课教材以及证书,并派遣高职商英专职教师到国外培训,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等。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商英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商务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国际商务活动的市场要求。
3.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扶持和鼓励英语教师向跨学科和复合型发展,帮助专业教师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二要加强校本教育,学校组织不同类型的商英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做到及时地学以致用。第三,开展校外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权威院校举办的商务英语教师师资培训班,也可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国外短期考察、歇息和进修。第四,提倡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可以相互学习、认真反思,请教与切磋,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和企业一线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第五,深入国际商务一线,扩充行业背景知识,学校有计划的分批安排教师定期进入国际商务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或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一线工厂和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从而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4.加强国际合作。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国外的大学联合创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这样,培养的商英专业人才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商务操作能力。此外,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学校可以定期交流师资,互派教师参与对方的商英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探讨。其次,学校可分批选派教师到合作国大学进修和讲学,让专业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世界文化、贸易、经济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对专业教师队伍的成熟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发挥学院优势,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国外学校和企业多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长期有效的国外校企合作。
三、结语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三方联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定位、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商讨与确定、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内容的优化、从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国内外各种合作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深入探究,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铺好路。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10).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篇12
21世纪以来, 穆雷、苗菊、许钧、黄友义、仲伟合、王银泉、王湘玲、刘卫东、伍小君、庄智象等国内众多学者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不足, 并在其基础上提出“面向信息化”“实用性”“交互式”“工作坊式”“以过程为导向”“基于真实项目”“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案例教学”等翻译教学模式。在对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众多研究人员都提出翻译教学模式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但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 实施方案等具体问题却很少被研究。因此, 该研究将探讨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阐述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的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具体建构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这一概念出现于1792年, 由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鲁斯·乔伊斯 (Bruce Joyce) 在其著作《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乔伊斯认为,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范式或设计, 其涉及到教材的选择, 教学活动的设计等[4]。20世纪80年代中后开始, 我国掀起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5]。高文在《教学模式论》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由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组成。它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受某一特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的指导, 并在某种环境中展开[6]。林克难认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7]。”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得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指翻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指导, 翻译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市场实际需要。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的表现
我国大学阶段的翻译教学包含三个方面:面向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面向非英语或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该研究中提及的翻译教学模式指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模式。长久以来, 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采取“以文学性文本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及“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8], 然而, 这些翻译教学模式却与市场需求与翻译市场运作模式严重脱轨, 其脱轨表现如下:
1.教学理念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受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 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的“示范——模仿——重复”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翻译课上,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翻译理论或技巧, 学生通过不断模仿, 反复练习课堂上所学的翻译理论或技巧提高翻译水平[9]。另外, 许多翻译教师几乎从未参与或很少参与市场中的翻译任务, 也不了解翻译市场的现状, 因而教学理念长期与市场脱节[10]。很多教师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间的转化, 学生只要掌握两种语言, 就能完成翻译。受该种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翻译技巧与理论;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翻译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 从而导致学生接触到来自真实市场中的翻译任务时感到力不从心, 难以应对。
2.教学内容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里, 教师选取的翻译材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教参书, 内容偏重文学题材, 实用性与时代性欠缺, 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翻译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以文学性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所学的基本为文学题材文本翻译技巧与评价标准, 因而当他们翻译来自真实市场的实用性文本时, 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另外,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英译汉的教学内容大大超过汉译英的教学内容。然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市场中有大量政治、经济、法律、商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实用性文本需要被翻译英语。因此教师以“文学”文本为主要内容, 以“英译汉”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与市场相脱节。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教师“闭门造车”,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言堂”“课本+粉笔”“知识传授”“以结果为导向”等方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翻译技巧, 而忽略学生对于宏观篇章的把握, 忽略了学生综合翻译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 在真正的翻译工作中, 译者除了需要具备语言转换能力外, 还需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技能知识、主题内容知识等。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指译者与客户、同行、学科专家、读者等交往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分析、逻辑推理、类比、预测、想象、记忆、修正、信息加工等能力;技能知识包括翻译方法、技巧、策略;主题内容知识包括对原文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对象、交际目的、译文的功能等因素的把握[11]。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但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恰恰忽略了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4.评价方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教师一般为学生译文唯一评价人。教师通常以“标准译文”为参考, 以语言质量为主要标准, 凭借自己的主观感觉对学生的译文作出评判。学生的译文与参考译文以及教师的翻译风格越接近, 语言质量越高, 成绩也就越高。然而, 在真实的翻译市场中, 译文质量一般要经过审议、客户等多方的检验。检验标准除了语言质量外, 还有语言外的因素, 如翻译策略的有效使用, 对译文文体的把握、对原文意识形态的变通、文化信息的恰当处理、术语的统一等。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建构
1.树立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社会性、创造性与情景性[9]519。在真实的翻译市场中, 译者会接触到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文本, 需要利用各种资源, 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来完成翻译工作。因此,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情景, 引导学生按照市场中的翻译流程与规则完成翻译练习,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与工具, 紧密与他人协作, 按照职业规范完成翻译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2.确定以实用文本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选择以实用性文本为主体的教内容。当今市场中实用性文本翻译占绝对优势[12], 因此, 教师除了采用小部分文学类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之外, 应尽可能地采用来自真实市场翻译素材, 如当地的外事、旅游、科技、经贸、教育等领域的文本;应尽可能地将不同领域的真实的翻译项目、翻译案例引入课堂, 从而使学生尽快地熟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掌握不同体裁文本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进而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打好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加大汉译英翻译量的比例, 以适应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参与市场中的翻译任务, 指导学生按照翻译市场中翻译模式与流程完成翻译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取来自于当地市场的真实翻译材料。然后, 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翻译任务, 并以翻译日志的形式记录翻译的过程, 如对原文本、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的分析,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所使用的翻译策略等。各组完成翻译任务后, 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某一组同学以PPT的形式展示译文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最后, 教师以该组同学译文为案例, 组织全班学生从译文语言质量、翻译策略的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译文及学生的翻译能力作出评价。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要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客户评价等的多方评价方式。首先, 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自评、互评译文, 指出译文中的优缺点。在学生自评、互评完成后, 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译文的篇章结构、语言质量、翻译策略等作出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让行业专家、翻译公司以及客户对学生的译文质量作出评价。各方评价结束后, 教师鼓励学生认真研读各方的评语, 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译文。在多方的评价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教师、翻译公司、客户间不断交流、讨论、合作, 从而使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市场对译文评价的标准。
结语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是解决我国巨大的翻译市场需求与翻译人才奇缺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翻译教师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市场需求与市场运作模式紧密结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市场中的翻译任务, 进而帮助学生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市场环境, 胜任市场中的翻译任务。
摘要:全球化的到来使得我国翻译市场不断扩大, 然而翻译人才奇缺、翻译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绊脚石。英语专业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及运作方式严重脱节, 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市场中的翻译任务, 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翻译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3) :272-276.
[2]王银泉, 王菊芳.改革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74-78.
[3]黄友义.谈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评价以及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J].中国翻译, 2007 (4) :8-9.
[4]布鲁斯·乔伊斯, 马歇·韦尔 (Marsha Well) .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5]李蓉.翻译教学模式综述与展望[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2) :117-121.
[6]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7]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 2000 (2) :56-57.
[8]朱玉彬, 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84-88.
[9]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 2007 (7) :518-521.
[10]和刚强.切实聚焦应用, 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译[J].上海翻译, 2010 (1) :38-40.
[1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建构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47-50.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05-31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物理教学改革09-29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1-20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算法教学研究05-10
以市场导向的组织05-16
市场导向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11-07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10-08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