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2024-09-29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精选8篇)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1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在国家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之际,高职院校各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探讨的热点。在我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提出逐步采用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并利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等项目,开始试点推行该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07级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小组练习成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对大型公司的成本进行完整核算,而且能够运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对现有国内通用的完全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进,能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形成学术论文,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大提高了经管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下:

1.确定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且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6.提出改进意见,重新设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学生对上述资料分析并得出定性结论后,对调研单位的成本核算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创新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企业核算过程中使用的主辅方法不当之处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主要体现在对费用及产品成本计算的发生、归集、分配等的数据重算,将重新计算后的成本数据与原有成本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书面总结改进方法或改进点的优越性及其对企业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另一种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改进意见。该步骤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涉及范畴广泛,从产品或业务的某个环节到企业整体管理思路都有影响。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是获得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作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既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会计中内容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模型,没有亲自动手的模拟实验环节就难以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无法真正获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就是一条通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会计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可行之路。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3 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课时紧,内容多

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学,并没有区分初级、中级或高级管理会计。部分高校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管理会计的授课时间。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丰富,知识点较多,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时只有64课时,有些院校甚至只有48课时,导致上课时间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也只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虽然教学计划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而已。

3.2 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但是目前市面开发和高校能够购买的基本都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而“真正”的管理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则没有。许多高校管理会计校内的实验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仅限于成本核算实训,校外的实习实践难以安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

3.3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而且容易通过,因此对实验课不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学校通常不统一组织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该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具有较大主观性,且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无法有效甄别学生的抄袭行为和搭便车行为,考核方式的不科学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完成。

3.4 缺乏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成本管理会计师资

会计实践应该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讲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将管理会计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及能力,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其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

4.1 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

课堂上除了进行理论教学外,还可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开展校内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辅助验证比单纯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案例教学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务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变为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搜集制作案例,课堂上介绍案例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能体会到真实的企业管理活动及行使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4.2 完善实训、实验环节

在管理会计理论课时结束的时候进行实践课,或者穿插在理论课中,要尽量结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按管理会计的工作环节安排实践课,模拟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实践教材方面,可以自编实训教材或实践手册,也可以利用本行业中优质的实践教材。在管理会计实验的内容将Excel工作表各种功能的应用融合在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过程之中,从而使读者在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掌握“Exce工作表”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帮助会计人员迈出“自己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会计模型”的第一步。

4.3 建立校外管理会计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践的物质基础。高校要达到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管理会计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将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与实习的内容挂钩,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在社会的真实市场环境下得到锻炼。学生通过大学四年循序渐进的实习经历,从大一的认知实习到大二大三的专业、岗位实习,到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使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参加教学实践,锻炼工作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4.4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会计师担任实践教师

授课教师的素质也直接决定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应该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以指导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长期或临时聘请一批来自企业、事务所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兼职教授,担任专门的会计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这些专家可以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带到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展开对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探索,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演讲,这样也会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4.5 引进CMA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推进管理会计教育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管理会计人才,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考取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证书的热潮。目前和管理会计课程学习关系较大的要数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了。CMA是由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所建立的专业认证,它与美国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一起并称为财会领域的国际三大黄金认证。目前,有很多会计专业学生在备考CMA考试,而CMA考试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关系最大,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报考CMA的同时,也要提醒他们要学好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将会计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促进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终目标是一定的: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造力和应用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

摘要:管理会计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成本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实践教学来支撑。本文分析了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希望能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造力和应用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屈志凤.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4(3).

[2]毕鹏翾.民办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3(16).

[3]杨爱群.创新能力培养与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9(10).

[4]马元驹,张新吉.管理会计实验教学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J].会计之友,2012(5).

[5]冯雪琰.基于CDIO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从业能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引言:对于企业的会计人才来讲,不仅仅需要掌握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会计工作。所以,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就需要构建以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所以,本文通过论述目前在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一)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办学特色上与普通的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区别,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院校;从这一点上来讲,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所以,以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从而建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讲,毕业之后会选择就业,所以以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进而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加高,所以如果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职会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后,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构建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团队合作及交流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目前高职会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从业能力比较缺乏

目前,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从业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学生的从业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因此学生没有重视自身的从业能力,到最后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从业能力不足错过很多机会;第二,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临近毕业前期,对于学生给予了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但是对于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浅显,很多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接触到相关的就业指导,很多从业能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培养。所以,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从业能力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情况不佳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也开设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情况不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开始了实践教学,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实践教学框架,依然是根据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二,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非常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所以其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比较短暂,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长期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不佳。

(三)实践环境建设不足

通过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很多学生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环境存在很多不满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环境构建,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开始加入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但是很多企业的出发点仍然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当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时,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的比较积极,但是相反企业则表现的比较消极;第二,目前,高职院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懈,很多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仍然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管理,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四)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开始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加上教师的数量本来就不足,所以导致目前一个教师需要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班级的人数比较多很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较少,但是本科以下学历的比较多;另外,教师在年龄结构上也偏大。

三、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高职院校中以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进而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却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点意见:

(一)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满足企业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以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指导思想,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从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二,坚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来讲,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需要培养除了实践能力以外的其他从业能力,所以在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思想,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其他从业能力进行培养。

(二)不断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在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根据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不断完善和补充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使得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地形成一个体系;第二,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体系的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要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从而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从而不断适应企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保障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的事情,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责任,需要高职院校在构建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保障,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硬件资源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建设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给予硬件资源方面的保障,例如:提供一定的场地资源等等;第二,资金的保障,在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很多的资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第三,师资方面的保障,以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安排一定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得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在师资方面得到保障。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对于目前很多企业来讲,开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必须要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所以,本文通过简要论述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麦海燕,麦海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 “分段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4):100-102.

[2]杨琴.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2(2):153-154.

[3]金银根,魏万红,王汉林,等.强化研究性实践教学,培养 “三型二化” 人才——扬州大学生物类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39-40.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4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如何快速提高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现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延续传承了旧的或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没能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时,虽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所使用的部分教材基本上套用了本科院校经贸英语专业的模式,而本科院校侧重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型或学科型人才,高职院校则侧重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商务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不能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既包括语言类课程,同时也包括商务类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由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授课。作为语言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对商务知识却不甚了解,所以授课重点放在语言教学等内容上,不能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学习到商务专业知识。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商务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身上。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水平所限,无法将商务专业方面的一些重要词汇及国际商务市场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体现不出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

专业教学实践对于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学校知名度,也纷纷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是这种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要求,企业得到廉价劳动力,降低用工资源成本,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从业要求却很少过问,这就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就业竞争中无法体现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教学。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分析、讨论和语言表达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的综合职业能力。职教届近来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目前最为流行的莫过于“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二者都强调要突出实践教学,讲求工学结合,集“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商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即以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要求教师能够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将整体过程再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顺序分成一系列的学习领域,然后在各领域中按照主题单元设置完成该领域任务的不同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

3.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商务英语强调实用,即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演练活动。结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和情境,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应用语言知识,发展交际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综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高职学生相对而言都有比较充裕的课外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这些时间非常关键。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踏进职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可以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谋职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高职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只有市场认可、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才有出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具有更高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商务环境下的就业能力。

实习实训,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检验过程。学生通过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

1.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课程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1)语言实践课程模块: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如语音语法实训、英语听说训练、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实训、bec综合训练等。(2)商务实践课程模块: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实训、商务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3)素质拓展模块:设置了计算机实训、普通话训练等。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一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作为顶岗实习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实际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实现。

3.突出就业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专业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的有效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商务运作和管理的现实问题主动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使学生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国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11).

[2]王丽晖.对如何提高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5

【摘要】临床医学不仅要求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病理有着充分的判断,还需要医师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患者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诊治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尽快康复。在进行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将临床能力培养摆在临床教学的核心位置,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开展以临床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临床医学教学创新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临床医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7-0235-01

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学科,临床医学教育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受教学经费、技术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真正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入职之后,往往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传统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受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高校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学生所要掌握的课业内容较之以往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调查发现,国内大多数医学院的课程设计仍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教育——临床操作——实习实践”的模式。以最基本的理论教育为主,学生通常需要掌握的专业有英语、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等,其专业科目多达二十甚至是三十几门,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1]。

另外一方面,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书本教材为主要教学工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听课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必然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率。虽然该专业强调实践性和操作能力,但是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背诵。从教师角度来说,为了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也会有意识的压缩实践时间,导致学生难以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人文关怀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医学院学生要想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和临床经验,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医德”。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和升级,这固然与医患之间信任缺失,部分家属寻衅滋事有直接关系,也与部分从业医师职业道德不过关,诊治期间缺乏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有一定联系。但是在临床医学教学期间,教师以书本教材或案例为基础,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不能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患者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变化,也就不能在临床实践中采取有效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一方面要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痛苦,另一方面也饱受对疾病恐惧的心理困扰,因此往往表现出情绪烦躁、沉默寡言,甚至不配合治疗等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医生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就很难确保各项医疗康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临床医学教学创新的具体措施

1、采取多种授课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训练

实践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现阶段实行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宿。首先,要协调好理论知识教育和临床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可否认的是,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必要基础和根本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图像、PPT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内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由于在网络上师生关系平等,因此学生能够大胆的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解决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及时的开展实践联系,确保学生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在临床实践期间,教师要主动转变师生课堂地位,自己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把临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2、完善课程考核制度,引导学生注重实践

现阶段,国内高校仍然采用“学分制”作为评测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要按规定修满足够的学分。而考试成绩则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考核制度下,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将学习重点放于理论知识的背诵和记忆上,以此来提高应试能力,必然会导致临床实践实践的不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医学院应当大胆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到期末测评中。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考核制度,使学生将学习重点从理论知识转移到临床实践中来,从而不断的提升个人实践技术水平,为毕业后尽快的适应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强教学体系分析,抓住课程改革重点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对此,应不断的对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引起相关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课程体系展开研究,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工作。其次,应加强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了解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哪个环节在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而存在着问题,这都是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抓住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例如,对课程授课时间、实践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教学课时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解决当前临床医学教学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结语:医学院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医学人才的主阵地,其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医学院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工,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临床医学教学,并从自身管理和教学经验出发,不断的实现教学创新和管理理念的转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毕业后尽快的融入到临床工作中。

参考文献: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6

一 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屡见不鲜。研究主要从教材建设、基于跨文化视角的旅游英语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多媒体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梁玥琳《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洪常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郭燕《多媒体环境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尝试》冯小巍《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陆正刚《基于双元制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费小琴《旅游文化视角下的高等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旅游英语教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部分地总结并剖析了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材建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师资力量培养、授课模式及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等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性和研究深度不够;其次,很多改革对策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部分改革方案只流于形式;再次,忽略了区域旅游文化差异在不同地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强化渗透研究;最后,对整体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 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旅游英语类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窗口行业在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方面相继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培养模式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不够灵活;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考试考核内容及考试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为了深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根据上述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三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充分重视教材的选择

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科学选择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过于关注教材的“新”、“旧”的问题,而忽视了教材的真正实用性。在大批量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不乏有一些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编写理念、编写思路较为先进的教材,但是更多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对其他教材的拼凑和再次组合上,内容缺乏新意、杂乱无章。这样的教材通常会呈现给我们一副从时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并不实用。而现在的旅游英语教材编写与选择过程中正是缺乏了对这些方面的思考。一些真正的优质的教材只是因为编写时间相对较早而被淘汰。2 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探讨旅游英语教学与实践结合之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旅游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实践能力的种类。实践能力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是实践能力。由此看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多样化的,并非单指动手操作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与人打交道,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和旅游相关知识在旅游业中从事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文章中研究提及的旅游英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科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对实践能力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和训练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不乏进入了轻理论,盲目搞实践的误区。因此,如何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3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多年来,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始终没有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甚至让学生感觉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似乎就是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继续而已,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例如,单词讲解过程中很少关注与专业的联系,文章讲解中忽视书面语与导游词的关系及转化技巧。教师和书本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考核方式简单陈旧

从考核方法方面来看,仍然只采用单一的笔试的方式进行,而且基于课程特点单一的笔试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吻合,口语能力的提高无从谈及。这种呆板的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考核方法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越来越缺乏的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

四 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关注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利用。

旅游英语的教学需要采用广度和深度适中,并具有职业导向性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的要素。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同时还要做到“广度”和“深度”适中。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凸显其自身的特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能出现剪刀加糨糊的现象。所以既要保证遵循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有广泛深入地社会调研,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以学生毕业之后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导向,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做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在教材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选择时关注教材的基础性。教材中需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围绕话题的交流活动,尽快取得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材选用与编写应尽量考虑学生报考英语导游证、,饭店服务资格证等证书的需要。例如,其内容应包含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知识信息,语言应朴实简洁,适于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材并不多见。目前,专门介绍著名旅游景点的书籍不少,《导游英语》《实用旅游英语教程》《旅游英语900句》《旅游英语教程》等等。但由于体例、详略程度、景点景区覆盖面等因素,这些书籍作为课堂教学用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合理利用一本教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特征对手中教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适当将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以大连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大连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添加大连的一些景点知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介绍等等,以此来充实我们的授课内容,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我们本科旅游英语的教学大纲基本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制定,并且结合大连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添加了—些景点介绍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而言,旅游英语的教材编写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例如《旅游法》中的部分内容的英文解释,旅游景点的信息更新和新增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形式需要灵活、新颖,同时要关注细节的把握。让教材首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吸引物。阅读后会给予其深刻的体验。而上述这些往往成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内容。2 改革旅游英语授课模式与教学手段

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旅游英语的教学迫切需要基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的视角进行彻底的、深入的改革。

首先在课堂授课模式方面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现状。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旅游英语教学可以选择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即在教学时强调以任务为中心,此类教学方式是就某一专业问题提出任务,针对一个任务,设定一个场景,给教师和学生分配类似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充分运用读、说、听、写、译中的几项技能来完成任务。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制作灵活、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来设计一个旅游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做法也符合现今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体验”的关注。旅游英语的授课方式也需要通过对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与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体验质量,这样才能使旅游英语的学习真正体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此外,基于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基础要考虑到板书与课件有机结合。

完善旅游英语考核方式

首先,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笔试考核向口试考核转变。旅游英语课程的考核一直是采用笔试方法。其实,就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完善考核办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考核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平时怎么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前的复习。反复记单词,写句子,做阅读,总之,学习和复习方法同大学英语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了,兴趣也随之消失。在课题研究期间,曾针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旅游英语期末考试时进行了改革,即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结果80%的学生在这种考核方法的压力下积极准备,在考试中的表现出色。而且,81.3%的学生表示对这种考核办法感兴趣,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在此基础上,在2007-2008学第二学期、2008-2009学第一学期又采用了口试办法对本科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学生都能积极准备考试,考试通过率提高3.5%。

其次,考试方式改革效果分析。本科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此次改革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虽对期末考核产生了兴趣,但平时的学习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上课听讲溜号,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平时考核不很重视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考虑,考核办法的改革不应该只局限于期末,而应该贯穿整个学期。考核办法的改革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举办一些小竞赛、模拟导游训练等等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快乐,重新树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重专业词汇的阶段性测试,以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上述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论述,在此再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来看,论文基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视角,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切人点,从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分析现状探讨出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选择、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本科旅游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院士遴选应该回归学术本位

姜朝晖

日前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稿。《章程》明确规定:今后高校、企业等单位将不得提名院士候选人。

笔者以为,院士候选人提名改革,能最大限度保证院士制度的学术纯粹性,减少行政干预。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7

1 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培养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终是通过程序设计能力体现出来的。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泛而不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雷同,每门课程都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教学的深度还不够。学到的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适应工作。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目前基本上采用课堂教学主要介绍语法知识、实践教学让学生调试程序。枯燥的语法知识介绍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简单的验证性上机实践使学生的上机可以草草了事。

(3)理论教学偏离重点。目前一般是以语言为主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上,而对程序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的教学就显得比较薄弱。

(4)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目前仍然采用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设计实验项目,很少将各个知识点融合起来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尤其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实验项目,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课程整体性的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实验项目缺少创新。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创新性实验,这种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很难涉及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调试修改、功能测试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程序的检查缺少严格的数据测试,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程序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这些研究对学习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和某个教学环节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独立地针对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如针对课程体系[1],针对某一门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2]等。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学习几门语言和改革某个教学环节就能达到的,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系列课程的训练才能实现。因此,很有必要对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作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程序设计核心课程改革措施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总结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C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五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3.1 课程体系改革

从课程体系规划的大处入手,通过分析和研究五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用工程应用理念全面改革了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结合计算机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出了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全面改革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2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型教学。程序设计中有很多情景性的方法、技术和工程原则,例如各种不同的分析和设计技术,它们只有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刻理解。通过采用案例型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应用环境的理论教学使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设计原理。

(2)面向问题教学。建立这种“有目标的选择性”观念就是“工程”观培养和技术主题培养的最大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念,通过采用面向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紧紧抓住“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培养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待程序设计开发,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运用。

(3)研讨式教学。简单的课堂教学只能建立对这些知识浅尝辄止的理解,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将其融入“能力”。通过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的经典文献,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4)面向“实际”教学。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程序设计的知识积累,既有程序设计的经典理论、方法和技术,又涉及程序设计的现状和最新进展。采用面向“实际”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3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1)面向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化程序设计观念,除了在课程讲授上使用面向问题的教学之外,在实践中也将采用面向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例如,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将一个系统的开发分为规划、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测试4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提出过程规范和验收要求,培养学生在过程规范下为满足验收要求而运用工程方法与技术,完成“工程”活动,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开发一个程序。

(2)探究型学习。程序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特定问题,而且它们大都是课堂教学内容难以覆盖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这些特定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采用了探究型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安排使用了一些在课堂教学内没有涉及的方法与技术,并要求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探究型学习。

(3)校企合作体验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采用一系列的实践设计,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下模拟程序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在其中获得了尽可能真实的体验。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将团组实验引入课程,重视文档写作、交流沟通,提高了团队合作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4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发了“韶关学院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系统包含了核心课程群的相关课程资源,系统已经实现了教师发布作业、学生自我测试、师生之间自由讨论、程序设计竞赛等功能。学生利用网络向系统提交程序代码,评测系统可以自动按照教师的测试用例执行程序,从执行情况来评判程序的正确性。使学生感受到程序设计不仅要求“对不对”,还要求“好不好”,既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训练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深化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提出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资源建设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的重要位置,针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宋人杰,张洪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269.

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 篇8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三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从兴起到规范、从蓬勃发展到深化完善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既表现出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时代性,也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实效性、深刻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学习工人、农民善良、纯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

三是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是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六是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以专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占的份额少。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下指令,各高校照搬执行,没有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不出专业之间社会活动实践的差异性。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由院校两级团委组织,具有组织灵活、贴近学生等众多优势。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将活动定位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并将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导致实际情况往往是校方做好实践活动的联络、协调等最复杂也最锻炼人的主体工作,然后再由学生介入参与程序性较强、内容较简单的环节,这种本末倒置的运作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让学生融入角色,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帮助有限。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限制了专业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介入,难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专业知识.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迄今已经开展约三十多年,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支教、党的理论宣传、社会热点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现有的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自主创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发挥其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演练舞台,深化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概述性。而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非典型的。这使许多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实现“学会”到“会用”的转变,让大学生发现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学习。各高校要重点组织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专业对口实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检验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坚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磨练大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在活动开展中的交际和应变能力、在实践汇报中的逻辑分析和演讲能力等等。而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众多能力之中,合作与沟通能力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大学生单纯的人际交往关系,迫使大学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培养起更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项目,相互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常态、相互协同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

各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可以根据就业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深入基层社区、走进人才市场、走访用人单位、拜访杰出校友,通过调查、见习、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二是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如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专业文化素质(如专业成绩、计算机、英语等)和身体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方面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三是认清新形势下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比照社会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寻找差距、不足或薄弱点,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把市场需求和自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了解社会真正所需,把社会实践视作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自主择业的一个窗口,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与未来就业择业自觉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能力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坚持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三大特点:即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强调会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重视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时代特点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不仅要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教学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放羊式”的分散模式或者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活动,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减少了学生对创业过程深入了解的机会,大大抑制了学生探索求新的热情与勇气。因此,我们应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府提供的大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业教育。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大赛,各高校开展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建,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紧跟时代变化,改革实践活动内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怡琴.专业指导: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11(1).

[2]李帅英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1).

上一篇: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下一篇: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