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

2024-09-29

检察官(通用9篇)

检察官 篇1

有人颂扬战士的伟大,有人赞美教师的无私,有人歌唱农民的辛劳,有人感叹画家的灵妙,有人述说白衣天使的崇高,我,却为检察官而感到自豪!

检察官,你是正义的化身,肩上的职责无比崇(来源:

秘114">好范文 http:///)高和神圣。

记录好一件事实,给历史的长空添一颗星;

收集好一份证据,给公正的森林栽一颗松;

办理好一起案件,给子孙后代留一面镜子;

校正好一颗扭曲的心灵,为社会增添和谐音符。

检察官,你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从诉讼立卷改革到卷宗新标准的制定,从手工提供利用到信息化通道的建成,从一支笔一张纸到无纸化办公,从两条腿一根棍到马达轰鸣,从文件中心成立到数字电脑网络的开通,都离不开奉献、奋斗与创新!

历史不会忘记你,党不会忘记你,人民更不会忘记你,平凡而光荣的检察官!

检察官 篇2

1999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开展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即确定若干名承担主诉、主办职责的检察官, 并以每名检察官作为第一责任人, 组成一定的办案组织, 相对独立地行使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职权, 并承担责任的办案制度。2007年以来, 各地检察院纷纷试点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2014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全面推行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衔接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一方面扩大了办案责任制的适用范围, 将业务范围拓展到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公诉、民行检察监督等其他执法办案和法律监督领域;另一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制度、机制, 确立组织形式、明确权责、规范配套制度等, 给予了办案责任制以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撑。

“主诉检察官”或“主办检察官”制度推行以来,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将其逐步转化为司法业务运作模式, 解决了责任划分问题, 增强了办案责任意识, 但是, 这种改革没有形成规模, 对于主诉检察官或主办检察官的权责规定不明, 检察官福利等配套制度也没有跟上, 且仅仅局限在检察业务的某一领域, 导致实践中确立检察官主体地位作用有限, 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一方面, 能够解决传统办案模式层层审批造成超期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明确办案权责、提高办案效率, 稳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能够解决实践中办案的不负责、负责的不办案造成的错案无人负责、相互推诿的现象。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

2013年11月, 在“检察官行使主体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研讨会上, 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湖北省检察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其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和经验, 上海、北京在名称上选择了“主任检察官”、武汉在名称上则选择了“主办检察官”, 其名称虽然不同, 但总体是符合“主任检察官”改革的方向的, 其办案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上海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 按照办案专业化和管理扁平化的要求, 在不突破原科机构的情况下, 设置若干主任检察官办公室, 作为基本的办案组织形式, 在内部构成上, 为每名主任检察官配备2-3名检察官、1名书记员, 形成较为稳定的办案组织, 行使刑检、自侦和法律监督职能。二是北京模式, 未设立较为稳定的主任检察官办公室, 即非强调办案组织的固定模式, 而是着重强调办案责任制, 在检察长领导下, 建立以主任检察官为中心的办案责任制, 要求主任检察官是第一责任人, 部门负责人有行政性审批权和事后监督权, 且其试点部门仅为公诉部门。三是武汉模式, 组织形式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固定的主办检察官办案组, 第二种是设立临时办案组, 第三种是将检察辅助人员归口案件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形成“人力资源池”, 根据办案需要临时调配协助主办检察官工作。

笔者认为, 在组织形式上, 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建立起以“主任检察官”作为行使检察权的独立主体的办案组织形式;湖北模式建立起以“主办检察官+其他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办案组织形式。无论是“主任检察官”还是“主办检察官”, 其叫法虽然不同, 但其出发点相同, 基本上已呈现出检察机关内部“去行政化”的改革色彩, 授权主任检察官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决定权, 并强化专业分工的组织形式, 关键是如何统一完善不同的组织形式, 通过制度规范“放权”的范围、组织内的运行方式、责任追究制度等, 真正使主任检察官独立办案与给予有效监督协调一致。

三、主任检察官的配置和监督制约

(一) 主任检察官的选任和组织形式

1. 主任检察官的选任。

主任检察官的选任条件应当严格要求, 既要求业务能力出众, 又要求拥有相应的法律职业资格、职称和办案一线的工作年限等, 选任应采用理论知识笔试、业务能力实战、述职会等考核方式, 竞争上岗, 由检察长统一任命、授权, 优中选优, 严格保证主任检察官具有较高的任职能力和素质。

2. 主任检察官的办案组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日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各地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推出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 该方案明确检察业务部门设若干主任检察官, 主任检察官为办案组织的负责人, 对案件办理负主要责任, 以主任检察官为基数, 配备其他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若干名组成办案组织。除法律规定必须由检察长或检委会行使的职权外, 其他案件处理决定可以由主任检察官负责的办案组织独立作出, 属于主任检察官有权决定的事项, 主任检察官对其决定负责, 检察业务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案件审核、案件办理和行政管理。

3. 主任检察官的工作职责。

应根据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公诉工作、法律监督等检察机关的不同职责作分别设定, 有学者认为, 行使刑事检察职能的主任检察官应当具有对具体案件处理的建议权;行使侦查职能的主任检察官应当具有程序性决定权力及部分实体性权力;在法律监督方面宜实行主任检察官主持下的民主决议制。构建多元化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运行方式, 继续探索包含执法办案和法律监督工作全范围覆盖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问题, 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与发展。

(二) 主任检察官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

1. 加强主任检察官队伍建设。

加强主任检察官政治理论、廉政教育及业务培训和考核, 为主任检察官搭建业务比武展示平台, 建立考核结果与晋职晋升联动挂钩机制, 形成集规划、实践、考核、监督四位一体的长效培养机制, 不断提升主任检察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纪律作风, 确保检察权干净行使。

2. 强化制度规范建设。

建立健全办案流程监督机制、法律文书备案审查机制、案件质量评查机制, 并建立完善定期检查案卷材料、听取总结汇报等丰富多样的监督制约制度, 强化检务督察和巡视工作, 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纪检联络员、内部安全员等监督网络, 确保主任检察官承办案件的质量与效率。

3. 突出内部监督制约作用。

在检察系统内部, 探索建立检察长和检委会的领导和监督制约机制、部门负责人的监督制约机制、主任检察官与办案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本院案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四个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探索一种与行政式审批案件不同的、独立与办案系统之外的权力制约机制和错案追究机制。

4. 突出外部监督制约作用。

在检察系统外部, 通过召开座谈会、联席会、举办开放日、创新意见反馈机制等形式, 跟踪走访法院、公安、律师等与办案相关的部门、组织和个人, 多角度地听取意见建议、全方位地强化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制约, 确保主任检察官充分履职, 行为规范, 实现司法公正。

四、主任检察官的职务保障

(一) 强调“放权”于主任检察官

主任检察官应拥有实际的办案权力, 可以自己有权决定自己所办案件及办案组内其他检察官所办案件的处理结果, 一般风险案件直接决定, 可以更改办案组内承办检察官的审查处理意见, 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的案件有提出意见权等。改革中, 应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机制而不断放权于主任检察官, 最终达到“除法律明文规定由检察长和检委会直接行使的”以外, 均由主任检察官独立行使, 避免改革出现“水过地皮湿”的现象。

(二) 提升主任检察官的福利待遇

具体改革应建立健全主任检察官的福利待遇, 一方面主任检察官应享有晋级晋职的预留名额, 优先予以提拔;另一方面应在工资福利上给予主任检察官一定的办案补贴, 数额应高于其他检察人员, 解决以往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中长期存在的待遇低、晋升难的问题, 切实稳定主任检察官队伍。

摘要:在检察机关内部, 检察权行使的主体是检察官, 建立科学合理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提升执法公信力、防范冤假错案的必然要求。1999年起, 最高检在全国推行“主诉检察官”制度,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运行规范, 各地具体实践不尽相同, 又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力制约和职务保障机制, 造成实践中主诉检察官作用有限, 且队伍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 “主任检察官”制度应运而生, 并频频试点,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现行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文章将从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价值评估、组织体系的构建、对主任检察官的监督制约和职务保障等方面做一综合思考, 以期把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脉搏。

关键词: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形式,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5页。

[2]龙宗智:《检察机关办案方式的适度司法化改革》, 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3]高飞:《检察权行使主体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研究》, 载《上海检察调研》2014年第3期。

[4]秦天宁:《主任检察官制度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 载《上海检察调研》2014年第3期。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下检察官的独立 篇3

关键词: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独立

一、检察官独立的理论基础

(一)检察官独立是司法亲历性的要求

检察官在办案上的独立性,体现了司法亲历性原则的要求。司法的亲历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言词和集中原则,即当事人直接参与并用口头方式表达,办案者连续不断地审理和裁决。只有在司法人员主持下,有诉讼参与人的直接、不间断的意见交流,裁决结果才是令人信服的。二是审理者与裁判者主体同一原则,即由亲自审理者直接裁判。案件裁决过程是一个全面了解冲突事实、充分听取当事人双方意见的过程,裁决者亲自感受各方举证和辩论的情势,对于裁决者形成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内心确信和保持中立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亲历性也是确立检察官独立地位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检察官独立来源于法律并服从法律

纵观法治发展成熟的国家,都将司法独立作为司法的一大原则,其中当然包含了检察官独立。检察官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任何其他个人或者组织的授权,而是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检察官的权利只有来源于法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律在授权的同时也给予了严格的制约,检察官在行使權力的同时必须以法律与案件事实为准则,以公共利益为标准。

关于检察官职务的独立性,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第4条对检察官独立规定:“各国应确保检察官得以在没有任何恐吓、阻障、侵扰,不正当干预或不合理地承担民事、刑事或其他责任的情况下履行其专业职责”。根据比较法研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检察官办案责任都十分强调检察官独立。检察官在其职权范围,有权拒绝检察长的不当干预,检察长和部门负责人不得随意干预。

二、司法改革:主任检察官办案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过渡

所谓主任检察官制度,是指主任检察官与多名检察官等组成的办案组在检察长及检委会领导下,对授权范围内的案件依法独立行使决定权并承担相应办案责任的制度。这种改革主要依托于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一)检察长让渡权利给主任检察官

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改革,实现检察长领导下的扁平化管理,取消科长层级对案件的审批权,改三级审批为二级审批。主任检察官有助于检察机关以司法化代替行政化,通过此改革手段废除检察院内部的办案审批制以及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从检察官队伍中择优选出素质好且具有独立办案能力的人作为主任检察官,然后赋予其原来检察长的办案决定权。因此,主任检察官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法律的授予而是检察长的让渡。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有助于突出办案司法官的主体地位,加强其办案责任。

(二)主任检察官的法律地位

主任检察官是办案组织的负责人,可以领导一至五名辅助人员办案,一个主任检察官实际上领导一个办案组织,享有一定的办案决定权。主任检察官是享有一定的办案决定权的,在主任检察官领导下的司法辅助人员是辅助主任检察官办案的,听从主任检察官的任务指派,不具有独立性。但是目前来说,主任检察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也没有完整的办案主体资格。它有些类似于台湾地区的检察官,是办案组织的负责人。主任检察官是以人民检察院为办案组织过渡到以检察官为办案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特定称谓。

三、配套措施的完善

(一)法律制度的保障:修改相关法律,确保检察官独立的正当性来源

我国也强调司法独立,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从我国法律规定的条文来看,我国的检察独立更加注重的是检察院整体独立,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检察官具体的个人身上。

我国宪法、检察官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多是使用“检察长”、“检委会”或者“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具体案件当中,审查批捕、提起公诉、诉讼监督等等都是由检察官个人办理的,因此最后由检察长断案违背了检察权的亲历性,不符合检察权的运行规律。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就必须从制度层面做起,修订《人民检察官组织法》、《检察官法》,为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建立完整的法律机制。

(二)建立权力清单:明确检察官、检察长以及检委会各自的职责范围

建立主任检察官,对主任检察官放权,就要明确检察官的权力配置。检察官独立改革后,检察官有了独立办案的职权,但并不意味着有权就可恣意妄为。通过设立明确具体的权利清单,划清检察官、检察长以及检委会的职责范围。在实践当中权力清单大致分为两种模式:“授权清单”和“负面清单”。所谓授权清单即对检察官的权力以清单方式做出规定,而“负面清单”即除去检察长、检察委员会的权力之外,其余的办案权力均由检察官行使。至于是具体采用“授权清单”还是“负面清单”还得具体的考虑个检察院自己的情况。笔者认为,既然检察官独立,大部分的权利下放至检察官个人,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只是保留着一些重要事项的决定权,因此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可能更好。

在坚持合理放权把握尺度的同时也要把握住五个原则,总结起来就是四不下放一下放。“四不下放”就是明确需要由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的权利不能下放,比如决定是否批捕的权力;可能直接侵犯当事人重要权利的事项不能下放,比如涉案财产的冻结权;重要的诉讼监督权不能下放,比如抗诉书面纠正违法等权利;终局的处理决定权不能下放,比如不起诉决定权。“一下放”即是建议类的权利要进一步下放,特别重要的是量刑建议的权利。把握好放权原则,然后各试点单位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列出清晰明确的权利清单,使得放权更加具有操作性。

(三)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有权必有责,在给予主任检察官办案权利的同时应当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托放权基础之上的改革措施,在具体的制度设计的时候应当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即时、全程启动的预警监督机制。实行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国家,它们的审前程序中检察权行使的效果明显好于我国,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机制有很多种,包括检察院内部自身的监督、设立人民监督员、人民法院的监督作用。人民法院的监督机制应当是最有效的。法院监督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是一种动态的司法审查机制,它从过程上对于检察官权力的行使予以控制,法官的司法审查可以介入到检察官是否应当做出某一个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决定以及犯罪嫌疑人能否挑战检察官做出的决定,将控制公权力与给予犯罪嫌疑人以司法救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旭:《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构想》,载于《法学》2014年第2期。

[2] 谢鹏程:《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三个问题》,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3] 陈卫东、李训虎,《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女检察官小结 篇4

这部影片是根据河南省灵宝市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官”白洁的先进事迹改编的,塑造了一个执法为民的优秀女检察官的美好形象。影片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来真实展示女检察官的执法经历,她用检察官的冷静和儒雅,用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办出了一个个执法如山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精品案件。通过“杀人案、盗窃案、诈骗案、伤害案”等刑事案件艰难曲折的办案过程,展示了女检察官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优秀女检察官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检察官为民、亲民、人性化办案、公证执法的光辉形象,影片主题鲜明,语言朴实,故事感人,催人泪下。

影片中女检察官白雪由于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妇科疾病,最后不得不做手术以保全生命,虽身为女人,可是她却永远不能生孩子。为了身为独子的丈夫,她忍痛与其办理了离婚手续。这一段是影片的高潮,诠释了女检察官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的高尚人格!工作上,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生活中,她乐于助人,默默奉献。她不但有严谨细微的一面,也有温情感人的一面。对涉嫌杀人外逃的于彪,她经常去于彪家帮助他病弱的老母亲、照顾他年幼的女儿,于彪一家对女检察官情同亲人,最终,于彪被感化并主动自首;一位盗窃电缆的少年,女检察官发现他可能未满16岁,但户籍登记上却明确写着已满16岁。带着疑点,女检察官四处奔波,终于查清这名少年只有15岁,可以不予批捕,从而挽救了一个少年的命运;为安抚嫌疑人重病的父亲,主动假扮嫌疑人的女秘书来服侍他的父亲,最终,嫌疑人主动交待了一切。

《女检察官》影评 篇5

勤政为民 廉洁为公 用爱心点燃生命之光

根据单位统一计划安排,我们组织观看了电影《女检察官》。该片是根据河南省灵宝市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官白洁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影片紧紧围绕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来真实展示女检察官的执法经历,通过“杀人案、盗窃案、诈骗案、伤害案”等刑事案件,展示了女检察官人性化办案的过程,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检察官以民为本、公正执法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该片主题鲜明,语言朴实,故事简洁,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对我们税务干部干好本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性和现实性。

一、责任是事业的基石

影片女主人公的故事之所以这样感人,本质上是她具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的责任意识。正是这种责任,才可以震撼人心、凝聚力量。我们不仅要学习她秉公执法、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学习她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学习她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更要把这种精神力量化为做好工作的干劲、热情和永不枯竭的动力。人民检察官与税务干部虽然是不同的工作岗位,—1—

但其本质意义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平凡岗位的上尽心尽责,多作贡献。

二、公正是最大的廉洁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检察院门口的六个大字:“公生明,廉生威”。公正使人光明磊落,廉洁使人不怒自威。只有公正,公平才能使人明辨是非,只有廉洁才能使人不为权势左右,使威严不阿。它既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影片中白雪的秉公执法、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他人、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能够震撼人心、凝聚力量。归根结底,因为她是共产党员,她在履行一个党员的义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党公平公正的光辉形象。现实生活中,当人民满意的公仆,要求我们要公字当头、廉字当头。秉承公心,踏踏实实履职;杜绝贪腐,干干净净做事。我们税务党员干部更是很有必要增强“公生明,廉生威”意识,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于为人民谋利。

—2—

三、爱心是工作的生命

电影的女主人公展示了一位人民检察官关心他人甚于生命的高尚品德情操:涉嫌杀人的于彪外逃,女检察官经常去于彪家帮助病弱的老母亲和小女儿,于彪一家对女检察官情同亲人,最终,于彪被感化并主动自首;一位盗窃电缆的少年,女检察官发现他可能未满16岁,但户籍登记上却明确写着已满16岁。带着疑点,女检察官四处奔波,终于查清这名少年只有15岁,可以不予批捕,从而挽救了一个少年的命运;此外,这名女检察官为安抚嫌疑人的重病父亲,主动假作嫌疑人的女秘书,来服侍嫌疑人的父亲,最终,嫌疑人主动交待了一切。在故事高潮阶段,影片向观众展示了这名女检察官糟糕的身体状况,由于积劳成疾,最终不得不手术,术后,她将永远不能再生孩子,为了身为独子的丈夫,她忍痛提出离婚。女主人公不但有严谨细微的一面,也有温情感人的一面,给了我们心灵的强烈震撼。这些感人的情节,就是女检察官白洁的写照,不顾长期身患重病,克服困难,用女性的爱心和儒雅,用女性的温柔与细腻,办出了一个个奉法如天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精品案件。

我们应学习白雪身上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坚韧刚毅、乐于助人、诚信豁达、质朴纯洁等诸多优秀品质,学习她勤奋敬业、任劳任怨的优良作风,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并把这种精神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爱岗敬业、廉洁

—3—

自律,切实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去,让人性的真善美转化成有效的具体行动,把女检察官这种精神力量化为做好工作的热情和永不枯竭的动力。

检察官 篇6

从门外汉到全国优秀公诉人

**同志毕业于化工机械本科专业,分配到检察机关工作后,面

对陌生的检察业务,他奋起直追,刻苦学习,两年时间便通过法律本科自学考试。,他以泰州地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国家首届司法考试。同年又考取了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取得硕士学位。

**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通过多年的办案实践,不但培养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锻炼出灵敏的思维能力、犀利的口才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参加了江苏省检察机关公诉人对抗赛。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他脱颖而出,获得十佳优秀公诉人第(来源:好范文 http:///)二名、最佳专业知识奖。同年,他被省检察院选拔参加全国优秀公诉人评选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被授予“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

公诉席上彰显英雄本色

近三年来,**主办了110多起案件,起诉准确率、有罪判决率均达100%,其中大案要案或疑难复杂案件占1/3。,他主办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戴某等人涉黑案件。此案被告人达35名,涉及罪名12个,侦查卷及诉讼卷共92本,案情相当复杂,他带领办案人员夜以继日,对涉案事实和证据逐一严审细查,高质量地完成了审查起诉任务。

在出庭公诉工作中,**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节地证实犯罪、指控犯罪,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他出庭公诉一起2名被告人共同贪污案,担任辩护律师的2名南京大学教授作无罪辩护。他认真做好庭前预案,对可能出现的辩护意见逐一梳理,研究应对策略。在两天的庭审中,他沉着冷静,1个人与4名律师展开法庭辩论,举证充分,说理透彻,法庭最终采纳公诉意见,对2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

带好队伍是他最大的愿望,**主持公诉科工作,他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以促进全科人员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在全省检察机关公诉业务考试中,该院公诉人员平均成绩列县级院第一名。,由他担任教练的**市检察机关公诉队,获全省检察机关公诉对抗赛推荐组第三名,1名干警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

在**同志的组织领导下,该院公诉科办理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案件,提起公诉的千余起案件无一错漏。该院公诉科被上级检察机关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市检察院评为公诉工作先进集体。,该院公诉科审查起诉一起交通肇事案,承办人在提审犯罪嫌疑人时,从其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没有驾驶肇事车辆的技能。随后进行侦查试验,证实了承办人的推测,从而侦破了1起父替子顶罪的包庇案,犯罪嫌疑人父子均被法院判刑,避免了错案的发生,最对不起的是家中亲人

当代中国检察官的职业定位 篇7

(一) 在我国强调客观义务的理论基础

第一, 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我国刑事诉讼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 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份子,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检察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有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 要注意做到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追诉权力的行使者, 在进行追诉的过程中, 不应单纯地以获得有罪判决为目标, 还应该依照刑诉法的要求同时兼顾对被告人权利的维护。

第二, 检察机关具有双重属性。关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检察权的性质, 学界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说”四种, 其中“双重属性说”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学界所接受而成为通说。此观点认为, 一方面, 检察机关直接组织检察官实施侦查行为, 有严密的组织和监督指挥关系, 且突出行为的实效性, 也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质;另一方面, 检察官的起诉活动以适用法律为目的, 能独立地做出诉讼判断并付诸实施, 检察权具有司法权特性。既然我国检察权具有司法权的属性, 我国检察官的身上自然带有一定的司法官的色彩, 承担着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的客观义务。检察官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 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 《检察官法》第8条规定:“检察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 履行职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秉公执法, 不得徇私枉法; (三) 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 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何情况下, 对犯罪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追究, 对法律的实施不折不扣, 既不能使犯罪者逃避法律的制裁, 又不能让无罪的人受到错误的追究。”

(二) 在我国强调客观义务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对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的规定有如下几个方面:《人民检察官组织法》第7条规定, “人民检察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了检察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裁定如果认为确有错误, 应当向相应的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如果认为确实有错误, 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可以说我国法律中对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的要求非常全面, 但由于立法规定得相对比较原则, 对检察官客观义务的许多制度都缺少具体的程序保障和责任制约, 同时一些对于实现检察官客观义务非常重要的制度没能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得我国司法实务界对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履行情况不容乐观。

二、回到原点又超越原点———检察官的职业定位:从“法律守护人”到“专门护法官”

从检察官制度的起源来说, 它是适应解决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而出现的。检察制度自从近代欧洲大陆创始以来, 人们对检察权、检察制度、检察官的理解上的分歧就一直存在着。相对于整个司法体制中法官的审判职能、警察的侦查和维护社会治安职能以及律师的辩护职能, 检察官的角色似乎总有一些暧昧不清。检察权和检察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审判权和警察权产生、发育和存续的稳定性相比, 检察权具有变动性和适应性的特征;而且, 相对于审判机关和警察机关产生的历史而言, 检察机关存续的期间要短许多, 而一个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时间长短与该组织的健全和职能完善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检察制度较短的发展历史、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各国宪政体制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和法制传统的差异等等, 都造成检察官角色和职责定位的困难。以至有的学者认为:“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诘问的时候, 检察官似乎也要问自己一个哲学上人类永远困惑的问题———我是谁?”

现代检察制度是“革命之子”和“启蒙的遗产”, 是法治发展和进步的产物, 诞生于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 正式建立于1808年拿破仑治罪法典的颁布。随后检察制度传播到欧洲各国。从检察官制度的创设目的来看, 主要是废除当时的纠问制度, 确立诉讼上的权力分立原则。创设检察官后,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采取“控诉原则”, 由检察官担任控方, 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基于“控诉原则”, 无控方的起诉, 即无法官的裁判, 即不告不理。创设检察官制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在于通过诉讼分权模式, 以法官和检察官彼此监督制约的方法, 保障刑事司法权限行使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创设检察官制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 在于以受严格法律训练和法律约束的公正客观的官署, 控制警察活动的合法性, 摆脱警察国家的梦魇。创设检察官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法治功能是:守护法律, 使客观的法意旨贯通整个刑事诉讼过程, 而客观的法意旨, 除了追诉犯罪以外, 更重要的是保障民权。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 检察官不是, 也不该是片面追求打击犯罪的追诉狂, 而是依法言法、客观公正的守护人。德国刑事诉讼法学者史密特Eb.Schmidt指出:“检察官是国家法意志的代表人, 而非政府的传声筒。”可以说, 检察官是“法律守护人”, 最终以“法”为准则。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 不同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各国宪政体制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和法制传统的差异, 各国检察官的职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我国, 检察官角色和职责到底如何定位归根结底是由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决定。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 “对我国检察官的定位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政体和现行法律规定”, 当代中国的检察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 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行使的检察权, 实质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基于此, 在我国, 检察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 具有独立性, 既不是行政官, 也不是法官, 其基本定位应当是法律守护人———专门的护法官, 即法律监督官员, 是专门维护法律统一实施和正确实施的官员。

任何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出一些不和谐, 即社会矛盾。对于各种社会矛盾,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 就会越积越多, 影响社会稳定, 甚至危及上层建筑。从权力设置的角度看, 检察权赋予检察机关、检察官来行使, 而检察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种种法律监督手段修复被破坏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使其恢复和谐, 发挥着社会矛盾“减压阀”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构建和谐社会, 检察机关与检察官同样处在第一线。明白了这一点, 就明白了检察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中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值得强调的是, 虽然在检察权的属性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纷争, 但主要的取向是为了进一步建立中国合理的司法结构, 以更有效地完成刑事诉讼职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 检察权的内容、行使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 检察官的职业定位与角色扮演应该是越来越符合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当然, 检察官的角色定位会涉及到很多问题, 如检察官角色意识、角色扮演问题、角色成功与失败等问题。角色也是一种文化, 而这正是检察文化、检察官文化的重要内容。譬如, 检察官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角色, 应该从职权行使与外部形象上与法官、律师或其他行政官员区分开来, 这就涉及到角色的包装、角色的规范等问题。

但是, 无论检察权怎样变化, 检察官的基本角色是不会改变的———“法律守护人”。这一角色要求, 检察官在执行职务的时候, 应严格遵守合法性和客观性, 贯彻毋枉毋纵, 追求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检察官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意志, 不应沦为统治者的传声筒;另一方面检察官也要同时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既不懈怠被告的请求, 也不受被告的约束。《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官义务的规定, 是检察官执行职务时候的最高准则, 也是检察体制不可逾越的界限。

检察官 篇8

内容摘要:构建科学的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应遵循依法构建、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评价的范围、指标、方式、主体、程序和结果运用多个要素着手,做到评价内容有针对性、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评价方式分类量化、评价主体公正稳定、评价程序公开有序、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关键词:业绩评价机制 结果性指标 行为性指标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系统对检察官个人的考评始终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与普通公务员的考核无异,评价内容和指标缺乏针对性、合理性,评价方式缺乏连贯性,评价结果缺乏激励性,评价机构缺乏稳定性。在当前检察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检察人员管理制度”被列为检察改革六大重点任务之一,[1]构建符合改革趋势和检察职业特点的检察官、[2]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检察人员工作业绩,督促其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提升检察机关业务管理水平,为其他改革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业绩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

基层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是指引、统摄构建该业绩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指标体系、方式、程序、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要素的准则,也是将上述业绩评价机制要素有机结合成业绩评价机制的灵魂。探寻构建原则应回归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的目标,从目标可以推导出原则。该业绩评价机制的目标是规范地、合法地、客观地评价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而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因此,构建该机制应遵循依法构建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公正性原则。

(一)依法原则

遵循依法构建原则,即应在现有法律、相关政策文件的范围内去构建该业绩评价机制。这就要求在设计业绩评价内容、程序、主体等具体组成要素时要遵守法律、政策文件,将法律、政策文件的要求贯彻在具体业绩评价要素的设计上。

(二)客观原则

遵循客观性原则,即应客观地总结目前检察官的业绩评价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吸收其有益经验,并着眼于检察人员分类改革、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检察机关人财物统管的实践,探寻构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评价机制的路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具体在设计该业绩评价机制各要素时要使其符合检察改革实践的新要求,发挥配套制度应有的工具功能。

(三)公正原则

遵循公正性原则,即以公正原则作为该业绩评价机制构建的核心,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并重。从程序公正的角度而言,在构建该业绩评价机制时应保证业绩评价主体的中立客观性、保证业绩评价程序的自治性与可诉性、保证业绩评价结果运用的公正性。从实体公正的角度而言,在构建该业绩评价机制,在设计业绩评价内容、具体的评价指标(类别、数值、分值、权重)时要真正地反映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

二、业绩评价机制的要素

评价机制是由各类静态和动态的要素组成的关联体系,构建基层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机制需从这些要素着手,具体包括评价范围、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程序、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要素。由于评价指标设置是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较多,为求篇幅均衡,笔者将其单列出来予以讨论。

(一)评价范围

《检察官法》第26条规定:“对检察官的考核内容包括:检察工作实绩、思想品德、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这四项考核内容相互关联、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缺少对任何一方面的考核都不可能得出全面、客观的考核结果。[3]虽然该条法律规定的落脚点在于检察官的“考核”,但是这四项内容依然可以作为对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评价”内容,理由是:第一,将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纳入到工作业绩评价的内容中来,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第二,工作业绩与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密不可分,这三项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业绩,工作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三项考核内容的实际情况。第三,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紧密相关,皆属于某一业务条线的检察工作的一部分,同一业务条线的检察辅助人员协助检察官行使授权的部分检察权,因而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评价内容可与检察官的业绩评价内容相一致。

(二)评价方式

随着检察人员考评问题的暴露和对检察人员考评专业性的需求日益增强,必须改变以往的述职、投票、研究的评价方式,采取分类、量化、连贯的评价方法,科学评价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业绩。

1.分类评价。一是根据检察机关内部部门条线的设置,将检察人员分为侦监、公诉、职侦、监所、民行、控申、案管等七个条线进行区分评价,除通用指标外对每个条线的检察人员制定不同的考评指标进行考评;二是在各部门、条线内部,根据岗位职责、权限的不同设置不同考评指标、指标权重,对检察官与检察辅助人员进行区别评价。

2.量化评价。即通过明确目标任务,设置清晰可度量的绩效考评指标加以评价。绩效考评指标是用于沟通和考核被评价者绩效的定量化或者行为化的标准体系,必须是具体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现实的和有时限的。[4]通过分析检察官与检察辅助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能要求,结合检察人员的具体工作,设定各类具体的评价指标数值,并以预先分配的权重折算考核分值。

3.连贯评价。即对评价对象实行动态、连续、全面评价的方式,如在检察机关内网建立网上动态考评栏目,每月全面通报检察人员的考评指标动态数据、每季度通报检察人员的季度初评的动态数据。在连贯的评价过程中,加强对日常工作中的评价沟通、业绩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工作的重视,开展日常的业绩评价记录,[5]建立业绩评价台账,为连贯评价提供依据。

(三)评价主体

业绩评价的主体应当是能够且愿意提供被评价对象真实工作情况的主体,故评价主体的确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被评价对象的工作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二是愿意提供真实的反映被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评价结果。是否满足第一个条件只需考察该主体与被评价对象的工作关系,而对于第二个条件,因职务和岗位不同,有些评价主体的确定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加以制约,方能确保其“愿意”提供真实的情况。笔者认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主体分为评价人和评价机构两类,评价人有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分管副检察长、检察长,评价机构有队伍管理部门、案件管理部门、考评委员会。其中,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廉洁、纪律和执法规范化情况分别由队伍管理部门、案件管理部门分别进行评价,而工作实绩的评价则需要区别对待:对于可以直接将客观结果量化的指标,检察辅助人员由检察官评定,考评委员会复核,检察官由分管领导评定,考评委员会复核;对于需要根据间接判定进行量化的指标,检察辅助人员由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和同业务条线其他检察辅助人员共同评定,检察官由分管领导、考评委员会、同业务条线其他检察官共同评定。考评委员会除了行使直接考评权外,还要对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分管领导的考核权行使加以监督。

(四)评价程序

业绩评价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根据本院具体考核办法中设置的指标和分值,对可直接量化的指标计分核算,对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进行事实描述,如实填写自评表,并附上相关证明资料,如办理案件清单、个案法律文书、发表调研文章的期刊复印件等资料;第二步,检察官、分管领导分别对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可直接量化的指标分值计算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同条线的检察辅助人员对检察辅助人员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分管领导、考评委员会、同条线的检察官对检察官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第三步,业务管理部门以其执法规范化检查和执法监督的结果为依据,对各业务条线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分别进行计分;第四,队伍管理部门就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在遵守办案纪律、政治纪律、廉洁从检方面予以计分评价;第五步,检察院考评委员会统一进行分值权重计算,汇总并公示检察官和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评价结果,接受申诉、复核。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业绩评价的生命在于应用,只有将评价结果和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管理、激励作用。一方面,将评价结果记入检察人员司法档案,作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任免、职务及工资晋升、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整改—反馈机制。在评价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时,注重与被考评对象的互动沟通,将考评结果及时通报给考评对象,听取被考评对象的意见,并对考评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6]及时修正在考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考评规划和考评目标,使得考评目标更加地规范、合理,督促检察机关改进管理水平。

三、业绩评价指标的设置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以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业绩评价内容为基础,首先确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类别,然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线索,先设置通用指标,再区分不同条线、不同岗位设置个性指标。由于检察辅助人员的考评相对检察官更为特殊,故对其指标设置进行专门讨论。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评价内容并不能直接用于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业绩评价,却可以成为设置业绩评价指标的依据与方向,即可以从检察工作实绩、思想品德、检察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几个方面去设置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

1.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

以指标适用的范围为标准,分为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通用指标是指对任何岗位的检察官及检察辅助人员都适用的共通的评价指标,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评检察官及检察辅助人员在检察业务中应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素能,如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法学理论水平方面的素能。个性指标是通用指标之外,反映不同条线、不同岗位的基层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检察工作实绩、检察业务水平的指标,是检察官之间、检察辅助人员之间相互区别的指标。

2.行为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

有学者认为检察官绩效指标体系由以下三类指标组成:(1)特征性指标,立足反映和体现被考评者从事该项检察工作已具备的素能和潜力;(2)行为性指标,立足反映和体现被考评者的工作行为;(3)结果性指标,立足反映和体现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成果。[7]笔者认为该指标的分类基本上是可取的,从行为、结果去衡量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实绩是可取的,但是特征性指标中的潜力指标是不可取的,因为潜力性指标是基于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对其未来工作所作的主观预测,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此外,该观点没有将业绩评价内容中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纳入指标体系,评价不够全面。

为方便不同指标的设置,笔者认为应以指标是否可以直接量化为标准,从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与结果的角度,将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分为以下两类:(1)行为性指标,即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在履行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检察业务、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思想品德,不能够直接予以量化评价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间接量化评价的指标;(2)结果性指标,即可以直接量化评价的反映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实际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指标。虽然从反映的内容看,这两类指标存在重叠,如是否有无罪案件既是典型的工作实绩,又反映了检察业务水平,但是该分类的标准和重点在于是否可以直接量化,因此二者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是不同的。

(二)指标设置的具体思路

目前各省、市检察院均制定了对各辖区基层检察院的考核办法,其中针对各部门设置的考核指标从结果性指标的层面反映了各业务条线的工作业绩。由于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是检察内设部门工作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时各省、市院针对基层检察院各业务条线设置的评价指标系经过多年的修正和检验而来,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中可转化为个人评价的指标作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结果性指标,剔除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指标,并增设其他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指标数值设置方面,应在设置总基础分的同时,根据权重比为每个类指标设定基础分、加减分项目和限额,以明确各部分工作的重要程度。

对于行为性指标的设置,考虑到“考评单位”和“考评个人”之间的差异,无法直接从现有成果中转化,但可以根据不同条线、不同岗位对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的素能要求,将其中不能通过结果性指标直接反映的素能项目概括提炼出来,加以细化作为行为性指标。由于行为性指标不能直接量化,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间接量化。比如给提炼的素能项目设定最高分值,由不同考评主体凭借其对被考评对象的了解打分,然后综合统计得出最终分值。素能项目应尽可能细化,以确保不同被考评对象之间得分出现差异。另外,有学者认为对于职业道德、政治立场等考核,可以使用逆向考评法,只要检察人员不存在违反职业道德和政治立场的事件或行为,就应当推定拥有合格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立场。[8]笔者认为这种逆向考评法值得借鉴,即赋予考评指标一定的分值,并设置相应的扣减分事项,出现一次,扣相应的分值,直至扣减完设置的分值。

(三)检察辅助人员的个性指标设置

随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实施,各业务条线采取检察官办案小组或者独任检察官办理案件方式开展工作,无论是哪一种办案方式,都有检察辅助人员参与其中。因而基层检察官工作业绩由其个人工作业绩与其小组检察辅助人员的工作业绩组成,且两者在实践中难以从结果层次进行明确的区分,故检察辅助人员的主要结果性指标可以直接参照检察官的结果性指标设置,另外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于检察官的可以直接量化的其他指标。具体算法上,可以用“检察官的结果指标分数×一定转化系数+检察辅助人员其他可直接量化指标分数”的公式计算得出分值。

检察辅助人员的行为性指标则需要区分内勤岗、执行岗、书记员岗分别设置,人员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其职责也不同,相应的行为性指标也不同。执行岗检察辅助人员的具体素能与同一业务条线的检察官的基本相同,履行工作职责基本相同,只是两者之间在权限方面存在差异,后者是决定者,前者为执行者、协助者,因而其行为性指标直接从检察官的行为性指标转化即可。书记员岗检察辅助人员的检察业务素能主要包括笔录制作、辅助办案、沟通交流,除辅助办案体现在结果性指标中外,其他两项均可以设置对应的行为性指标。内勤岗的检察业务素能主要包括组织策划、沟通协调、文字综合,除文字综合中部分含在通用指标中外,其他均可以转化为内勤岗的行为性指标。

(鸣谢:感谢本课题组其他组员崔昆兰、熊皓、米双鹏、张浩、胡乙小、马燕等同志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

注释:

[1]参见《关于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

[2]本文中的“检察官”是指检察人员分类改革之后的检察官。

[3]参见孙谦、张智辉、童建明编:《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334页。

[4]参见孙柏瑛、祁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203页。

[5]参见彭胜坤:《检察人员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载《深化检察改革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第二届中国检察基础理论论坛文集》,2012年8月25日。

[6]参见吴春莲:《检察机关考评制度之科学建构》,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23期。

[7]参见彭胜坤、吕昊著:《检察管理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306页。

检察官心得体会 篇9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道德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建设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检察人员应当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带头树立、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日,市检察院党组要求全市检察干警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牢记“八荣八耻”,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检察队伍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

把荣辱观教育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抓紧抓好。

在开展荣辱观教育中要突出“一个作用”,即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

党组中心组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认真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深入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中层干部要围绕本部门全年的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

通过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在践行“八荣八耻”中的表率作用,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检察机关扎实有效地开展。

搞好“两项活动”,一是认真开展“法制理念、职业责任、监督能力、检察形象”主题教育。

要引导广大检察人员自觉坚持“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政法工作指导方针,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针对检察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制度规范,形成执法规范化体系;按照年初制定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检察队伍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确保“人在检察机关,心想检察工作,干好检察事业”,实现全市检察机关20XX年违法违纪“零记录”。

二是开展“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创建和谐型处(室)。

市院在20XX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安排中提出了“五提倡五反对”即提倡遵纪守法,反对自由散漫;提倡团结友爱,反对拨弄是非;提倡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提倡干事创业,反对平庸无能;提倡清正廉洁,反对损公肥私。

通过创建和谐型处(室),进一步凝心聚力,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

抓好“三个结合”,一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学习党章和荣辱观教育,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始终保持检察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开展一次“回顾个人成长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心得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党员的进取心,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学习“全国模范检察官”张婉玲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

大武口区院侦查监督科科长张婉玲和方工、白云、王书田等先进典型一样,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通过进一步学习张婉玲等先进典型,深化争创“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单位)”活动,激励广大检察干警忠于职守,公正执法。

三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检察职业道德结合起来。

广大检察人员要自觉遵循“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社会公德,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在单位做个好干警;讲家庭美德,在家庭做个好成员,进而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全体干警每人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八荣八耻”的体会文章,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体现在各项检察工作中,促进全市检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市院党组强调,各院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勤奋工作,公正执法的典型。

《石嘴山人民检察》院报要开辟专版,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情况,批评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言行和现象,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要定期汇报和讲评。

利用召开处(科)务会等时机,干警主动汇报在“八荣八耻”方面的情况。

部门负责人要根据干警汇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讲评,引导干警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弘扬正气,抵御歪风。

上一篇: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