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2024-09-29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共11篇)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1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课堂管理中,班主任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的管理能力受到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在制约因素;包括:学生个性特征和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一)内在制约因素是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是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基础,是班主任能否胜任课堂管理的关键所在。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是确立班主任在课堂管理中领导者地位的主要基础。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主任在课堂管理中权威的确立。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班主任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生违纪行为的教育艺术含量、教育智慧含量。实际上,班主任的专业提高的过程也就是班主任的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课堂管理能力就是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中的一部分。

(二)班主任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单纯是班主任的个体行为,还受到学生个性特征和需要、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班主任在课堂管理中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理、心理特征;一所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对班主任的课堂管理能力具有内隐性影响,使班主任在无意识中把学校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运用到课堂管理中来,自然也就影响班主任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个社会人,班主任的课堂管理也受到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自然也对班主任的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存在潜在影响。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2

然而,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许多考生的听力基础薄弱,尤其是新闻这部分失分最多。笔者在对本院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最害怕听新闻,普遍反映新闻英语生词多、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其中的意思。究其原因,固然与新闻广播英语特定的文体特点和结构特点有关,他们对广播英语新闻中的特定语法结构了解太少。毕竟,广播英语新闻听力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堆积和常用句型使用的过程,而且听者对所听材料中涉及广播英语新闻所特有的语法结构等知识的熟悉程度与听力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

1. 广播英语新闻的一般特征

广播英语新闻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借助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体将新闻报道及时传递给听众的一种英语语言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大众传达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现状,了解世界各国大事的一种途径,因此它被广泛地接收,具有其普遍性;另一方面,为了把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广大听众,广播英语新闻无论在其用词、表达方式和结构上都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手法,因此又具有其特殊性。

此外,广播英语新闻在传播时还具有即时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一方面,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时间的前因后果和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听众不能像读书面材料一样有时间去慢慢读,一点一点地理解,或者像看电视新闻一样,可以借助画面去帮助理解,而只能靠耳朵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听,一句漏过,可能就会影响到对整条新闻的正确理解。

广播英语新闻的普遍性和即时性已经表明了它的学习价值,而它的特殊性和直线性又说明要想听懂广播英语新闻,通常要求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对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听力以外,还需要加强对广播英语新闻的词汇特点、语音特点、语法特点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了解和听力方面的训练。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关于制约大学生英语新闻听力能力提高的语法因素谈论一些自己的看法。

2. 制约大学生英语新闻听力能力提高的语法因素

语法是规范语言表达的法则。每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语言法则也就不同。如果搞不清语法,就不明白句子构成的方法,即使能听懂句子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但也会因搞不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层次而造成误解。广播英语新闻的目的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广播英语新闻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裁风格,而且在语言和语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用词造句、语法结构与一般日常用句不同,因此许多英语学习者虽阅读能力很强,却不一定能够听得懂英语广播新闻。下面就制约大学生广播英语新闻的常见语法现象进行概括和分析。

2.1 呈“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广播的内容往往采用“倒金字塔”(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的结构。所谓“倒金字塔”即按新闻重要性的程度由要点到细节扩展全文,也就是说,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The News Lead)。然后再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安排其他内容,即略为次要的信息放在导语之后,对事件的细节给予补充,而最次要的信息放在最后,全文呈“倒三角形”。新闻导语是每条新闻的中心和导向,它囊括了整条消息的精华,抓住了导语,就抓住了关键。新闻导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告知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消息,如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方式(why and how),即新闻导语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五个Wh和一个H构成的新闻六大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条导语都会一个不缺地包含六个要素。因为每条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时也可能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因此,学生在听广播英语新闻的时候,要掌握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抓住所需信息。

2.2 句型特点———语句偏长,结构复杂,信息量大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因受传播方式限制,客观上广播新闻的篇幅不可能太长。为解决篇幅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撰写稿件时,记者总是试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这就形成了英语新闻语句偏长、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特性。信息高度浓缩的新闻报道属于书面语,与句子结构松散的口语体不同,不可以运用广泛多样的表达方式,如重音、音调、语气、停顿及语速的变化等来传递信息。它更适宜于阅读,而不适宜于听力。这些不利于听力理解的因素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听力理解的效果和效率。

另一方面,插入语也是造成快速新闻语句偏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使听众便于了解情况,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新闻所报道的内容,记者常在句子中以短语结构,甚至从句形式,加入插入语,或说明身份、消息来源或交代背景。插入语本身与句子的基本意思并没有很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插入语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学生在听的瞬时过程中不能理解它的作用和意思,甚至会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偏差。

2.3 时态因素

2.3.1 现在时态的使用

人们在听广播或看电视时,都想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广播文体的新闻报道中,首先要考虑受众的这一需求。为了能够做到表意清晰,突出一个“新”字,使听众觉得新闻事件历历在目,感到刚刚发生而且和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新闻广播中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态来表示明显的过去动作,这样能使听众觉得事件历历在目。其中以say, report, show和believe最为典型。

2.3.2 时态不一致现象

按照传统的语法规则,有些从句(尤其是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受主句谓语动词的影响,要在时态上与之保持一致,例如在讲故事时,动词的时态大多为过去式,若在讲述中一会用过去式,一会用现在式,那么在时间观念上就会不合逻辑。但任何消息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记者的现场报道传到听众耳朵里,事件已经变成“过去时”。为尽量缩短其间的时间差,记者往往突破传统语法规则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时态。

例如:

President Bush told a U.S.radio audience he believes the just concluded Moscow Summit will encourage peace and freedom throughout the globe.

该报道中主句为一般过去时,表明Bush对audience所说的话是在过去发生的,而分句结构中的从句用的都是一般现在时,表明Bush的一贯态度,若从时态一致的角度出发,将从句时态改为一般过去时,则可能造成“过去”相信的误解。

因此学生在听英语新闻广播的时候,要注意时态问题,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时间。

3. 结语

广播英语新闻是英语学习者接触国外新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制约他们英语新闻听力能力提高的语音、语法等各种因素,从而找到解决这些制约因素的办法,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加强对世界的了解。

摘要:语法因素是新闻广播的重要构成, 决定着学生对于新闻广播的准确理解。本文主要探讨了制约大学生英语新闻广播听力中的语法因素, 旨在帮助大学生分析收听英语新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法因素,英语新闻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日娜.新闻英语广播文体的语言特点.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2]何超群.英语广播新闻的文体特征.钦州学院学报, 2007, (1) .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作业管理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127

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和载体,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作业管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辅导、作业督促、作业检查、作业评价等环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的一种学习管理行为。学生作业管理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一、影响作业管理成效的制约因素

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是影响作业管理成效的主要主观因素

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单一的评价样式和个人发展价值选择,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判定模式让不少学生过早地失去自我实现的信心。特别是初中阶段教育的唯成绩取向教学评价观,直接导致一部分文化课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放弃自己,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我放任,形成了相对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应付、得过且过、不在乎”等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

2.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自我管理缺乏是影响作业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玩是人之天性,更何况这些文化课学习的“失败者”,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往往把自我掌控的时间当成自我放松的全部,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不会对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有效管理,面对作业这个基本的学习任务,往往是应付、抄袭、不完成等消极对待。

3.教师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往往忽视学生的态度、能力、时间等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表现容易让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产生教学疲劳,会让教师产生教学准备充分和不充分效果一样的教学体验及心理。这又恶性循环地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对专业情况、学生情况、教材情况等缺乏足够的研究。具体到学生作业设计上,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实际出发设计和布置作业,出现了迎合教务检查的“表面化”作业。

二、提高学生作业管理成效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的心理状态,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往往反衬出学生的人生态度,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和放纵心理。要提高学生作业管理的成效,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水平出发,设计和布置适合学生的个性化作业开始,逐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通过适时适度的表扬,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从而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破解作业管理成效的难题。

2.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对时间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对自我缺乏有效的掌控。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可以让学生做出时间计划表,引导学生优先完成重要的事情。把计划表的时间单位缩小到分钟,并通过每天的时间计划表执行情况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时间,对于每项活动都提出限时要求,对于超时的学生给出鼓励性的建议。

3.细化学科教研制度,形成作业管理监控制度

建立作业设计审批制度,在作业内容、数量、要求等方面,经过学科教研组同科成员集体讨论,教研组长审核,最后由教学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建立作业布置的常规检查制度,规范作业辅导检查批改制度,细化作业评价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过程性发展足迹;学校要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记录分析和评价,并且计入教师业绩评价。

4.强化作业管理协同机制,形成作业管理的合力

学校要形成和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团队运作机制和制度,班主任要在学生作业管理中处于协调组织的中心。班主任应该得到授权,可以检查各科目作业布置、学生各科作业完成等情况,并且协调各科作业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选拔、培养有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的科代表,让他们有权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总之,学生作业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关系着校风和学风,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将学生作业管理工作放到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自信心,凝聚多方合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作业管理的成效,促进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和突显特色。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4

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摘要

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结果显示: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制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新文化尚不完备是科技创新新绩效的核心要素。关键词:社会因素;科技创新;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科技创新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有下滑迹象。这一点,我们只要从瑞士洛桑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就可见一斑。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1998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三位,1999年则下滑到第二十五位,而2000年又滑至第二十八位。而从由美国研究机构“信息科技暨创新基金会”于2009年2月25日公布的最新全球创新及竞争力评估报告的结果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该报告从创投基金投资情况、科学研究、研发经费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对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及竞争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三十三位,排名更加靠后。

科技竞争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能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模仿的话,那么,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后劲的时候了。

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要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首先准确地查找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始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唯有如此,国家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创新型国家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总结

对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比如,有的学者从体制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科研体制存在的弊端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的学者从传统文化角度作了分析,认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科研道德规范的缺乏”叫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潜在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健敏教授就将创新活动所处的各种环境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综合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现行科研体制自勺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科研道德失范,是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状况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科技创新产生合力和影响。本文对其他学者提出的分析持赞成态度,但认为这些因素有的是本,有的为末:有的为因,有的是果。因此,有些方面还不能相提并论。比如,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市场经济发育不全主要因素。而在科技之风盛行的今天,就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思想的束缚算作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至于科研道德失范还应该归为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端所致,不能看作是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1 科技体制仍存弊端, 创新道路十分不畅

投入固然不足, 但我国知识分子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的原因还不是一个/ 钱0字就能说得清的。不健全的科技体制给知识分子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 我国科技界沿用了前苏联的科技体制, 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基本队伍。行政部门隶属的科研机构规模庞大,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不能协调等弊病,近20 年来尽管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严重地妨碍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

一是机构的重复建设, 科研人员的冗多, 研究方向、任务的雷同, 各自为政, 缺乏横向联合与协作, 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分散, 有限的科技投入被瓜分成若干份, 显得杯水车薪, 投资的分散制约着知识分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导致了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在人员结构上, 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中, 科研人员、工程师仅占50%, 大量的行政、服务人员被国家的皇粮养着, 使有限的科研投入不是用在科研上而是用在养人0上[7] , 因而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经费更显短缺。

三是科研院所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在我国较老的一些大学、研究院所(当然也包括企业)中, 亲戚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盘根错节, 异常复杂, 互相交织, 难解难分。不谙关系学的知识分子很难适应这种局面, 不易获得科技创新的良好心境。四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导在人事、用工等方面受制太多, 在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合理使用和配置科技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以及为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等方面考虑甚少, 有用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管理上难以做到科学化, 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就在所难免。五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缺乏约束机制, 他们所在的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 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发给的, 其科研项目是由国家立项审批的, 科研成果是由国家审定的。国家既没有规定科研院所的知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识分子必须搞科研, 也没有规定每个知识分子至少必须完成多少科研任务, 更没有规定至少要取得什么级别的科研成果才能领取国家的工资。这样, 事业心强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拼命地干, 取得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 事业心不强的知识分子可能懒懒散散, 一事无成, 也同样能领到国家的工资, 照样活个潇洒。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创新基础相对空虚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是科技之母, 科技知识由教育传授, 科技人才靠学校培养。要发展科技, 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的土地肥沃了、根基扎实了, 才会开出科技创新之花, 结出科技创新之果。我国现行的教育尽管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21 世纪的严重挑战面前, 其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所应着力培养具有强大人格魅力和创造性才华的实践主体之间相距甚远。

在教育观念上, 教育者往往把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为异己, 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作为好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不利于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在一些理工科大学中, 还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 重理工, 轻人文;重专业, 轻基础;重书本, 轻实践;重业务, 轻思想;重功利, 轻素质。这一状况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结构上, 中学的教育过早划分了文理科, 冲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大学的教育分科更细, 专业口径过窄,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

一、思维的封闭和视野的狭窄。

在教育管理上, 总体上还沿袭着改革之前的全国统一形式, 无论课程设置, 还是教材选定、学习评定方式,都过于强调同一性, 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更不能迎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上, 课程体系结构单薄、松散、封闭、僵化, 缺乏弹性, 专业课过专, 基础课面过窄,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易于学生接受为标准的线性知识结构, 基础不牢, 知识支撑不稳, 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更新和对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的学习吸收,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更新周期长、速度慢, 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 大多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构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 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播, 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

由于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

一、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管理过于集中, 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强的共性约束等缺陷, 削弱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限制了个体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 比诸国外, 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然相形见绌, 技不如人。市场经济发育不全, 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产权不够明晰, 体制还没理顺, 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缺乏。

a.技术创新缺乏产权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伴随着一系列产权的转移, 而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 / 能否建立起一套富有激励机制的产权制度, 关系到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 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不断变更, 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 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业, 在这一串的委托代理中, 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代理人, 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用不着关心, 对企业技术创新也就无所谓。

b.技术创新缺乏市场的牵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充分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还可在延续的计划经济中苟延残喘。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来说, 目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冲击, 但是,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而不是市场, 科研人员的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也不是市场, 市场的规律、规则和机制对其技术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就企业而言, 本来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处于主导地位, 但我国的企业并非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 它还可以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 获得生存甚至发展的机会, 因而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发挥。新文化尚不完备, 创新氛围遭受干扰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强烈的创新欲望, 敢于超越今天, 敢于超越自我, 敢冒风险, 敢拼敢闯。为此, 全社会应该/ 大力提倡在科学上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 逐步建立起鼓励在研究开发上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鼓励创新人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有重大意义的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成果, 实现跨越式发展, 否则, 容易扼杀有新意或根本性的创新。然而, 目前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尚不完备, 撇开社会上有人对善于异想天开的人看不惯, 甚至对其讽刺挖苦不说, 就连少数培养人才的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并不强烈, 创新精神并不饱满, 有的人教学改革意识差, 现代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对学术的新发展置若罔闻, 教学方法陈旧, 惯于应试教育, 疏于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轻于思想教育, 只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 不欢迎、不鼓励学生的异议和新见解, 只是充当着现代知识的搬运工, 故步自封的教书匠, 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削弱和淹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怎能有效地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新人才、一流成果产生的前提。目前创新氛围倍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干扰,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风问题, 越来越严重的学风问题, 困扰着学术界和教育界, 使不少知识分子并不显示出与其层次相应的素质, 而且不良学风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让许多本来很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的青年流于一般。学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缺乏求实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 不重视学术的扎实基础, 不讲究治学的深厚底蕴,追求于做表面文章, 满足于浅尝辄止。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风的影响, 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做学问想一举成名。与这种气氛相呼应的是: 有的人出钱买文凭、买文章、买著作, 作为自己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本;有的人动辄就著出或编出大部头著作或丛书,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精疲力竭, 也难以领悟出其中深厚的学术价值;有的人承接科研课题不是靠学术优势,而是凭关系和活动能力, 以致许多有实力、有工作条件而缺乏活动能力的人争取不到科研课题或项目;还有的鉴定会、论证会都是虚假的, 实际上是请客吃饭, 胡吹瞎吹, 鉴定的成果级别与成果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有的课题评审组实际上是分钱组,这种日益浓厚的市场气氛, 日渐淡化的学术风气, 致使不少人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其学识能力大相径庭,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5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思想和学习的重要浇灌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班主任工作仅靠用制度来“管、压”已很难奏效。作为―名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己管理班集体的能力,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构成了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优良品行,道德人格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班主任的多才多艺,渊博学识和对教学业务的精通专长,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班主任与学生感情通融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由此所产生的归属感,向心力,班集体的凝聚力是权力性影响力所不可比拟的。

一、品德因素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思想品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班主任有无崇高的威望,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班主任的师表既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又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上的言教,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班主任具有严于律己、宽人待人的博大胸怀,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班主任的思想品德、作风习惯、处世方式,甚至个性特点和某些生活细节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应利用这些因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注意自身的道德行为,培养自觉、坚韧、果断、能自制的意志品质和

顽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可资仿效的榜样,也就是班主任要有崇高的威信。调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师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责任心强,爱护和了解学生,知识面广,有文体特长,有组织才干,讲课口才好,教学方法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导耐心,处理管理问题和课堂问题实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师的威信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导、关心和爱护。

二、才能因素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班集体管理者,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班主任需要着力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也是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的过程。因此,每个班主任老师虽然个体有差异,能力有大小,兴趣有不同,但都应把“学习,学习,再学习;充实,充实,再充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使自己永远做“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班主任老师的才能和智慧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专门与广博的知识结构。2、运用教材教法组织教学的能力。3、正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4、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5、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班级问题和课堂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因素:作为班主任,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 ―方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使之产生依赖感,使自己在学生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班主任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观念更新。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上来,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其次是自身观念的更新,在信息和高科技发

展的时代,班主任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水平,迅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适应和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素质。班主任老师要时刻牢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的道理,很难想象学生会敬佩一位对相关学科或新知识一问三不知的教师。

四、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是班主任在平时开展班级工作的润滑剂。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拨动学生心灵的心弦,激起感情的浪花,具有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班主任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根本体现,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最主要的品质。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桥梁,离开了这个桥梁,无论班主任才华有多出众,也不会有所作用。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沟通师生情感,把“真挚的情”奉献给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才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爱心。一个热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自然会博得学生信任和爱戴,所带班级就会有一股向心力、凝聚力,班主任才会在班级中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这才是班主任管理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是班主任管理班集体的重要基础,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关键。作为―名班主任,要注意发挥非权力性因素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6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中的科学方法还不够完善,这会导致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率下降,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获得必须要一个一个现金的科学技术作为竞争的基础,科技落后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时间变长,哪样需要的投入就要变大,加大了建筑工程经济负担,降低最后的经济收益。

2.2资金过于分散,使用效率较差

在经济的投入方面,大家都知道,建筑的经济投入是比较分散的,所以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不能够合理控制好资金的管理,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建筑工程中预算开支和实际情况的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到了工程中的资金运行,其中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计划的完善度还不够。

2.3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我们缺乏一定的组织和实际行动,导致有的支出无法落实的建筑工程的人员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工程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度,将工程的工期变长了,这样下去,工程的实际资金投入就会超过预算开支,就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率,同时获得经济利益也就相对减少了,这就会让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2.4对安全设备的工作方面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7

一、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水平

完善的认知结构不但应具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 并且这些知识之间还具有必要的联系, 构成了条件化、结构化、概括化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主要变量, 这是因为:

一方面, 解决问题就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的新问题, 学生头脑中具有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越多, 那么成功解决当前的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杂乱无章, 没有形成具有紧密联系的结构,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激活并调动起来, 就难以自动地提取所需要的知识。所以, 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已有知识水平是影响解决问题是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对问题的理解水平

所谓理解问题, 就是运用有关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 从而达到对问题整体把握的思维过程。问题一般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策略信息和问题情境组成, 要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 必须取决于对问题中各种信息的把握和对各种信息间的关系、联系的理解。因此, 对问题的理解水平直接关系着问题的解决, 也制约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影响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对信息的选择、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等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 控制着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对有关知识、技能的选择和应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数学事实观察的敏锐细致程度、对数量关系分析的透彻性、全面性及推理的正确性都是思维能力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对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活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能感受到解决问题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 具有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那么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也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 情感与态度也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8

江学良

(湖南城市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教育”阶段,然而,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却越来越弱。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高校管理体制、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理论、规律与方法、学生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趋势特征日趋明显,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也越发显著,东西方文化在广阔的范围和平台上进行交流、碰撞、融合,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虽然比较扎实,但观察分析能力差,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更加谈不上创造性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与高校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学生心理因素以及教学环境、教育方法、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弄清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和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依然主导和支配着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并且当前的高校管理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各级管理部门领导也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甚至以高校行政级别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倡导多年的“教授治校”与“专家治校”的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口头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没有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落实,高校的教学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素质教育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继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个“断层”之后的又一个“断层”。另外,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政府包揽办学,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使高校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发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建立与完善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的教育体制。高校管理制度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绝不是让学生千篇一律,严格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扼杀他们的个性,而是在适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自我发展。高校应该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只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提倡“教授与专家治校”,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只有在拥有了更多地自主权的条件下,才能合理的制定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体

制,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重视群体诉求,轻视个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偏颇。在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上,教师经常教导学生如何摆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训诫学生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听话、顺从、守成、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有个性的全面释放,没有主体意识,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害怕自己的想法与主流思想相悖。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教师们也缺少个性与特色。目前,大学的教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三个层次的教材的主要不同主要表现为知识点的多寡与详尽程度的差异,但却都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体意识。

二是对于师生情感因素的忽视。高校对于学生情感因素的忽视已成为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必须严格管理,如果没有经常不断的督促与检查,学生便不能令人满意地学习。这些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差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弱了使教师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再加上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与社会上一些腐朽观念的影响更加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上共鸣,学生只关注学习结果,只关心考试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与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缺乏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或对未解决问题不安的情感体验;部分教师也只关心上好课,在课堂之外缺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三是对于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忽视。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成分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有理想、动机和兴趣等。在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校园缺乏理想教育或理想教育过于空洞与功利,没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快乐与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追求的动机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创新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创新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

[1]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与个体价值的智力品质。有关研究表明,创

造性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但智力与创造性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与主体性。我国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性发展,营造活跃、宽容、健康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自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求同性的影响

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提出了“群居和一”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个人是从属于家庭、国家、民族、社会的,这些群体单位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个人应在社会群体价值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群己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重群体的观念虽然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是对于个性的束缚十分明显,严重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种观念中,他人成为个体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念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设计时,“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畏首畏脚,害怕失败”成为他们不自觉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观念与行为的守成性。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宽容失败与错误,营造个性张扬、独立、创新、批判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儒家文化这种群己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

(三)、教学过程求同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求同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权威与教材的尊崇上。在大学,学生接受的是一种被教师“解读”了的课程知识,大学教师的职能在一定意义上成全了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行为、价值观的影响与定向作用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定向作用上。目前,高校主要采用讲授方式授课,将教材也置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使得学生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与教材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一种意识,学生不敢怀疑教师和教材出现的错误,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勇气与动力。为此,高校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身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权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改变只注重学习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只重知识讲授,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新性与自我体验的现状。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创新理论、规律、方法研究不足的影响

创新型人才从本质特征看应该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的构成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的,即创新精神;二是操作层面的,即创新能力。要造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培植形成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创新能力必须以人的创新精神为支撑,所以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创新精神。目前,高校有关创新型人才的讨论,过分的强调了创新能力这个技术与操作的支持系统,而没有对其所需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支持系统给以足够的重视,人们最多只是把创新精神视为对创新能力的一种必要的道义约束,而非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在需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更多地表现为对创新型人才的显性特性的关注上,人为地割断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土壤”,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根本无从谈起。然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各类研究资料中很少提及,目前对于创新精神存在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一切因素,即指人的全面的创新素质。另一种看法认为,创新精神主要指人的创新勇气、胆识等,是一个人在创新上表现出来的志气、意志力量。我们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都是创新精神的内涵,而且创新精神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特点,在结构构成上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与意志、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与创新技法等许多

[2]方面。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创新精神的研究,没有把握住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割裂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在关系,单纯强调培养创新能力,以致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极易导致实利主义风气和利己主义冲动,滋生违背社会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创新”和把个人获利作为唯一目标的“创新”,这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危害。教育工作者应该戒除浮躁,静下心来认真把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掌握创新精神的特点与组成,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有了创新精神的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创新能力这株大

树。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把“创新”引入经济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在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这一理论在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中不断地得到研究与传播。如今,创新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江泽民认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一些学者据此把创新概括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性或研究性创新,第二层次是应用性创新,即把第一层次的探求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及生活,它包括产品及技术创新、社会生活领域的创新、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新等内容。另外,创新并不是一个人自然而然的行为,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创新有着自己的作用机制,而且创新还受到环境的约束。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精深、广博、创新的知识,具备优秀的创新才能,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适于创造的个性特征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创新。此外,创新环境对于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按照创新环境作用的效果和好坏,它可以区分为优良的创新环境的和不良创新环境,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创新环境会阻碍创新。再者,创新活动也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方法[6-7][5][4][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这些规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学者对创新理论、规律与方法等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并不了解创新理论及有关研究成果,所以根本无法准确把握创新理论以及相关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根据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来设置相关培养环节,没有依据创新理论与创新规律来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导致培养措施与培养目标错位。另外,由于教师对创新理论缺乏了解,自己缺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依然依据自己在学校受教育时的同样方法教育学生,没有根据创新理论与规律的要求有意识的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调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得教出来的学生很听话、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首先塑造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要造就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创新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掌握了有关创新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设置相应培养环节,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9

快乐知行 提高能力 小学班主任培训二

关于作业学员要完成的作业一、学思作业(短作业)300-600字 网上每浏览完一个模块,选择一个专题精读,完成有关作业。可以是写一篇“学后感想”,也可以是完成每个专题后的“学员作业”。要求: 与自己的工作实际关系密切,内容真实,有真情实感,独立思考文字流畅。提示: 学完全部模块,学员完成了数个短作业。请学员自选一份作为自荐作业提交,辅导教师考核。我们的建议:短作业:1.学后感想为什么选择这个专题?学了这个专题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如帮助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 帮助自己怎么认识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为什么?......等等。 要求:用自己的话写体会,联系自身实际,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思考。短作业 :2.学员作业(课后题)(例:“布置教室”专题作业:请先在班上作一番调查,班上学生对目前教室这样的布置是否感到满意?为什么?你依据什么并打算如何改进教室的布置。)要求:理解题目要求,联系自己或自己班上实际回答问题,避免抽象空洞,避免抄袭。有逻辑,有实例或有操作。学思作业的考核“跟贴短作业”(记入跟贴数)计量每模块20次 “自荐短作业”(一篇正式提交作业)考核(300-600字)提示:两种作业必须完成计入考核二、知行作业(长作业)600-1500字 在岗实践阶段结束,学员要完成一份作业。可以是写一篇“真实案例”,也可以写一篇“反思总结”。1. 关于“真实案例”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关键性事件(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故事)。特征:* 问题:决策中感到棘手的、疑难的问题, * 具体:故事是“个案”,有具体内容、具体的情境,不是泛指的同类事情。(发生在某校某班某人的真实事件)* 关键:事件普遍性的、深远的影响。 合格的案例:案例的要素标题情境(背景、问题、情节)主题(评析)标题: *标题可以用事件或主题定标题。 *标题要紧扣且提炼内容、角度新颖。 * 必要时,可以设副标题,作为正标题的补充或说明。 例:“班主任工作从家长做起”改为 “用冷静制烈火――面对胆汁质的家长”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不是案例的题目,而是论文题目。“你不比别人差!”情境:要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问题,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问题产生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本身,问题解决的.过程,结局或生成或未决的问题等等。)主题:每个案例至少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教育性) 主题是使故事成为案例的关键是使案例能够隐含丰富意义的源泉。抓住主题,才能掌握到发掘案例中潜在价值的钥匙。写“真实案例”要求:*所写案例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未能解决问题的、结果不理想或不成功的、生成新问题的案例。*所写案例必须是自己培训之后发生的事件。*所写事件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或事件能够体现或说明某个主题。*要反映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特点。*尽可能写评析或反思。*事件的叙述要真实客观、具体生动、关注细节。当事人关键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做法、事件处理的经过等描述要细致。文字要朴实简洁。2.关于“反思总结”: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班主任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总结自己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班上学生或班级的变化等并进行反思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概括准确、逻辑性强,与班主任工作相关。文字朴实简洁,不宜过多的文学渲染。

班主任课堂管理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篇10

1 制约因素

1.1 桑园老化,品种不良

潜山县栽桑养蚕已有多年历史,15年以上桑园与相当大部分。这些桑园树龄老化严重,桑树生理机能衰退,发条机能很弱;由于密植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桑树品种多为湖桑,已超过最佳生产年限,叶薄,产叶量低,效益差。

1.2 桑园管理粗放

高产优质的桑叶是提高养蚕效益的基础,但由于近年来茧价波动和农用物资价格居高不下,桑园管理粗放。很多桑园施肥、除草工作跟不上,致使树体细弱,树势衰败。还有些因采伐不合理,致使桑树生理机能失调,未老先衰[2]。

1.3 桑园防病治虫不当

桑树病虫害一直影响着桑园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气候变化以及病虫防治受“治早、治小、治了”防治原则的影响,防治过程中盲目用药和随意提高药物浓度,天敌被大量杀死,病虫抗药性增强,造成桑树病虫发生频率增加,发生期延长。

1.4 养蚕中消毒防病工作存在缺陷

潜山县蚕区消毒工作虽普遍推行,但实际操作中很少能达到彻底消毒、减少病原的要求,如消毒用药浓度不正确,用药量不足,喷洒不全面,保湿时间不够;或是重视春蚕消毒,放松夏秋蚕消毒;或是注重蚕室、蚕具消毒,忽视周围环境和零星小蚕具消毒。蚕病的发生限制了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旱得脓病涝出僵”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转变。

1.5 养蚕设施跟不上蚕桑快速发展的需要

桑园面积的扩大,养蚕数量的增加,养蚕蚕房和简易蚕台投入不足,造成蚕房面积窄;简易蚕台搭建不规范,导致养蚕过密,易发蚕病,蚕单产低;方格簇已推广多年,但大部分蚕农还是使用老式的草笼簇。

2 对策

2.1 做好现代蚕业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科学养蚕的前提。潜山县从事栽桑养蚕的多为中老年人,技术基本来自于传统经验和农民间的相互学习,造成各养蚕户技术水平有较大差异。因此,系统的技术培训尤为重要。乡镇农技站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利用广播、墙报、电视、光碟及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授栽桑养蚕技术,尤其是桑园管理和养蚕消毒防病工作,确保每一户蚕农家庭至少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栽桑养蚕技术。

2.2 狠抓低产桑园改造工作

在发展新桑园的同时,一定要抓好现有低产桑园改造工作[3]。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低产园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采伐过度、养用失调的桑园强调养用结合,特别是夏秋季要合理用叶,广辟肥源,提高施肥水平;对栽植过稀或缺株过多或树型养成不当的进行补植加密;对树龄老化的,可根据老化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复壮更新,如春伐复壮、截干更新等;对品种不良的,可换种农桑系列和育71-1等丰产性能佳的良种。

2.3 大力加强桑园管理工作

桑园管理工作是使桑树正常生长,树势健壮,株形整齐,条数适当,达到桑园高产稳产、提高叶质的重要措施。桑园施肥最好做到目标施肥和测土施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产叶量为37.5t/hm2的桑园,施纯氮750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4∶5。桑园有机肥占施肥总量的40%以上,春、夏、秋、冬施肥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5%,40%,15%,20%。同时潜山县大部分桑园还要施适量硼肥,以防止桑粗皮病发生。一定要合理用叶,中秋采摘不超过枝条叶数的1/2,晚秋采摘后每根枝条上部保留4~5片叶。其他如除草、翻耕、摘心、伐条、修剪等工作亦不可忽视。

2.4 狠抓桑蚕病虫的统防统治工作

桑树的病虫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桑树病虫预测预报,通过药剂防治,并辅以人为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蚕病重在防,在控制病原数量、增强蚕儿体质、减少污染机会三方面做好工作,就能显著减少蚕病发生[4]。消毒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在养蚕全过程中,包括回山消毒,同时注重消毒方法。蚕病控制上注重消毒防病和药物防治工作,可尝试以村为单位统一配置专用养蚕消毒和桑树病虫害防治的机动喷雾器。消毒防病治虫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选择、配置浓度及施用时间和剂量的准确把握。

2.5 提高小蚕共育覆盖率

蚕饲育量按桑园长势情况而定,务求做到叶种平衡,一般每公顷桑园可饲育小蚕75~105盒。四是温度、湿度关。按1龄28.5~28.8℃,干湿差0.5℃;2龄27.7~28.0℃,干湿差0.5℃;3龄26.7~27.2℃,干湿差1℃。五是良桑饱食关。在做好选桑、切桑、给桑等基础上,饲育中应薄饲多餐,确保小蚕饱食。起蚕和将眠蚕给桑采取制取不制眠,以实现饱食入眠,并在眠前适当提高温度,促进饱食眠齐。六是扩座、除沙、提青、响食关。每天扩座1~2次,使蚕座面积达1条蚕体见方。除沙用网除,1龄眠除1次,2龄起除、眠除各1次,3龄起除、中除、眠除各1次。2龄后在大部分蚕就眠后,剔除青头蚕。响食期在群体起蚕达98%以上,蚕体左右摆动呈求食状态时给桑。

2.4小蚕共育的形式、规模及推广方法

共育形式采取就近农户育小蚕,饲育规模在10~20盒蚕种,推广方法应以点带面,重点推广。小蚕共育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条件到位,包括共育户的素质、劳力、桑园、蚕(上接第311页)

小蚕饲养对环境条件、饲育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有加温补湿的条件和精心饲养的技术,而大部分养蚕户在技术、设备、劳力和精力上都有一定困难,宜采用小蚕共育进行饲养。小蚕共育具有“三省一提高”的优点,节省劳力70%~80%,节约桑叶30%~50%,节省燃料和消毒药品等费用70%,能显著减少蚕病发生,单产提高20%左右。目前潜山县蚕农大部分能参加共育,但还有一部分由于思想意识落后或者地处偏僻不方便等原因未参加。

2.6 全面推广纸板方格簇

纸板方格簇是一种纸质网格状簇具,能折叠,蚕在簇孔内营茧。方格簇结构合理、营茧位置多,多营横茧,茧色白,解舒好,上茧率高,能有效提高蚕茧质量,宜大力推广。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纸板方格簇上簇技术,加强簇中管理。

2.7加大对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栽桑养蚕除获得蚕茧和蚕种外,还有很多副产物可以开发利用,如桑枝、桑椹、蚕蛹、蚕沙等。目前潜山县槎水镇利用桑枝培养香菇,水吼镇利用桑枝培养灵芝均已获得成功,提高了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的好路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志涛.康平县做强做大桑蚕产业[J].新农业,2009(8):45-46.

[2]王亮,单孝渔,张刚,等.蚕桑生产现状及对策浅析[J].蚕桑茶叶通讯,2009(4):5-6.

[3]余荣峰.浅析养蚕布局的优化因素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9,40(3):5-8.

制约广播谈话节目发展的因素 篇11

摘要:TALK SHOW是广播电视中以谈话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节目,字意为“谈话节目”或“讨论节目”,香港、台湾人把它称作“脱口秀”。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十分迅速,这类节目补充了广播节目中谈话类型节目的空白,也丰富了整体节目层次。广播谈话节目制作周期短,有着最为经济的成本结构,并且涉及的题材非常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人生,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深受听众欢迎。

但是在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广播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制约广播谈话节目发展的因素入手,提出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广播谈话节目;制约因素;发展

一、谈话节目的定义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即“在广播电视中,有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

【1】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口语交流的一种节目形态。”

谈话是人类最普遍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谈话节目就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产生出的最接近生活的节目样式。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紧张忙碌的人们大都渴望在感情上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应运而生的谈话节目,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

二、广播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上的第一个广播谈话节目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特菲尔德的WBZ广播电台在1921年播出的,其谈话内容是有关农业耕作问题。早期的谈话节目大多只是有一个主持人(通常是某一问题的专家)侃侃而谈。自20世纪30年代起,嘉宾的介入和观众的参与使得谈话节目的形式日趋丰富,有些问答和音乐节目也常常穿插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无线电广播黄金时代,广播谈话节目也处于极盛时

【2】期,一个广播听众在一周中所能选择的谈话节目多达500个以上。

我国的广播谈话节目是从广播诞生的那日起就存在的。例如请专家、先进人物谈理想、人生,介绍自己的事迹,具有很重的说教味道,而直到改革开放,广播谈话节目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先是1987年5月1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蔚兰主持的《蔚兰信箱》,开了早间谈话节目的先河;继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1月开办的由张琦主持的《悄悄话》,又开了夜间谈话节目的先河。此后,在广播节目中谈人生、谈情感、谈婚恋的栏目盛行不衰,以为此类节目的嘉宾只出声音不出图像,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再加上社会转型,人们情感波折多

【1】多,这样的谈话节目不仅延续至今,也将伸展于未来。

应该说,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谈话类节目的异军突起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它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体关门制作节目的***惯,更多的社会精英被引进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也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节目的空间,和节目交互的谈话场,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增加了。

从谈话节目在国内发展初期的成功经验和国外同类型节目的情况来看,谈话节目的节目类型在媒体中的生存空间和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

三、制约广播谈话节目的三大因素

1、谈什么——话题因素

话题即节目选题。对于谈话节目的听众来说,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或收听一个节目的最重要的因

【3】素,尽管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因此,对于谈话节目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话题应该具有引导性 由于媒体的传播力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谈话节目的制作者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制作谈话节目,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话题的引导必须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对于时下一些流行的“社会新潮”,谈话节目的制作者在选择话题时,必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事物必须有冷静、理性的思考,而不能跟着一起“发烧”。【4】

(2)话题应具有“卖点”

“所谓‘卖点’,指的是节目最具独特、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5】”节目好不好看,有没有观众市场,能否引起广告主和观众的注意,特别是能否让广告主慷慨解囊,就要看节目的“卖点”如何,只有找到了具有“卖点”的话题,节目的收听率才会有保证。明星、名人可以成为谈话节目的“卖点”,比如在新闻评论类的谈话节目中,每当有大事情发生人们也总愿意听听他们的看法,这种公信度及影响力是一般的新闻报道所不能企及的,这不仅仅是发现新的话题,而且是发掘新闻背后的最深处的东西,关键在于话题的视角与深度。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出现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也提升了节目的谈话层次。

悬念与新奇感也可以成为节目的“卖点”。美国的很多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就立足于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与好奇心理,把观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神奇佚事作为话题,这样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负面作用也不小。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不能像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那样走极端,但也可以有所借鉴。

(3)话题应具有时效性

谈话节目应当多选择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作为谈论的话题,增强谈话的时效性,以吸引人们的关注。以新闻评论类的谈话节目为例,其内容多是就当日或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请来一些该方面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权威分析,着重在于揭示事情的真相,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这使得谈话节目不仅能成为许多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2、主持人——谈话节目的灵魂

综观现有的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哪一种能像谈话节目那样,给主持人一个如此广阔的发挥空间。没有事先写好的台词,没有固定的稿纸,一旦谈话正式开始,主持人就要因势利导,以此来引领节目有序的发展。主持人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拉近嘉宾和场内观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

广播谈话节目是考验节目主持人综合实力的试金石,要保证节目的效果,实现“有效交流”,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一是资料的搜集准备。根据节目的选题,节目主持人应该准备好各种资料文字资料,录音素材,背景音乐歌曲等如果可能的话,把节目从开场白到结束语全都准备好,演练一番对于话题的提出、展开、转折、归纳总结要能成竹在胸,对听众参与内容要事先预计,并准备好应对其可能提出的问题的种种资料。

二是心理准备。有位听众曾打过一个比喻谈话节目主持人就象一 个垃圾筒,每做一次节目,都要吞下一堆精神垃圾。事实也的确如此,听众朋友在与节目主持人就个人问题进行交流时,他们所背负的一般都是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和压力。谈话节目的宗旨在于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启迪,在于提供人生道路上的最佳选择方案或策略思考。这就决定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需要不停地转换角色亦师亦友,亦庄亦谐,亦老亦少,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节目主持人。

三是表态得体,褒贬有度。节目过程中,常常会有听众向节目主持人反映个人或社会的问题情况,希望电台和主持人帮助解决。作为节目主持人,能帮的忙一定不要推托,可节目主持人毕竟不是政府官员或是法官,电台也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所以不能轻率表态,更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对所涉及的人和事轻易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是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广播谈话节目由于节目的需要,经常邀请嘉宾参与节目,嘉宾的出现对于活跃气氛、丰富内容、增强节目的权威性有很大帮助,但如果嘉宾是官员、名流、明星、学者等,容易对主持人的心理产生微妙影响,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所以节目主持人必须牢记只有自己才是主持人,节目的控制权必须掌握在节目主持人的手中。节目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表现过份谦卑,更不应象个追星族。同时节目主持人应协助嘉宾尽快熟悉直播室,进入角色,并帮助嘉宾从情绪紧张、表达错误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嘉宾的作用。

3、和谁谈——嘉宾因素

邀请什么样的嘉宾,也是关系谈话节目成败的重要一环。杨澜曾说过:“就像一个农民犁地、播种、杀虫、锄草,可是如果老天不下雨,或者放引洪水下来,照样是颗粒无收。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气就是嘉宾本人。他(她)本人是否健谈,他(她)那天的情绪如何,都直接影响节目质量。”一般来说,嘉宾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人格魅力。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要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哪类嘉宾,都要求他具有人格魅力,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嘉宾,往往会带给节目非同寻常的成功;还要求他善谈,又能说实话,唯有实话才生动,才个性化,切忌说套话,讲不着边际的大道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是否恰当,主持人选择是否合适,嘉宾选择是否得当,对于一档谈话节目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要作用。选择一个好的谈话话题,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主持人,对电视谈话节目能否取得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邀请什么样的嘉宾,也是关系谈话节目成败的重要一环。这三方面的因素直接决定了一档广播谈话节目能否取得成功。一档广播谈话节目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在这三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南江.节目主持艺术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 [2] 马庆平.外国广播电视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3] 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4] 王婷.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5] 叶子.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赵老师请查收

上一篇:等待优秀小学生作文350字下一篇: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本会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