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2024-06-04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共7篇)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1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发展潜力和工作业绩等全面情况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正确地发现和使用人才,首先要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从而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王忠法厅长在全省水利人事劳动工作会议上,要求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我们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指明了思路。

一、确立人才评价标准

要准确地评价和识别人才,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确立科学的、客观的人才评价标准。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历、职称和资历都只是人才的外在标志,而不是本质特征,如果单纯依靠这些条件选拔人才,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因此,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观念,要从以学历为本转变为以能力为本,克服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做到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在“三个认可”上下功夫。对党政人才,要坚持群众认可,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把群众支持不支持、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衡量尺度,凡是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干部不能确定为考察对象;对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强调经营有方、业绩突出的原则。要把企业经营人才置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去考察评价,看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经营业绩是否满足出资人的要求,把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不认可作为企业经营人才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对专业技术人才,坚持社会和业内认可,强调技术拔尖、成果显著的原则。要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引入社会化的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把社会和业内认可不认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重要衡量尺度。三是要建立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在进行人才考察、评价时,要针对三支队伍的不同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包括品德、能力、知识等内容在内、量化的分类评价标准。对党政人才,要制定不同层次的岗位职责规范,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对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资格考试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公正和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企业经营人才,要制定反映经营业绩的财

务指标和反映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标准。

二、完善人才评价主体

人才评价是否准确、科学,很重要的一条是看评价的主体是否完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在过去的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方式比较单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广泛吸收群众、社会专业评价专家、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和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参与。在评价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使评价主体做到组织、群众、专家和中介机构相结合。避免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受某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保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利用专业性中介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中介评价机构在人才评价工作中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增加人才评价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才评价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和专业的依据。

三、创新人才评价手段

人才评价要坚持把传统有效的人才评价方法与国内外先进的人才测评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科学的测评技术、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手段,对人员的素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办公

自动化软件的普及,要注重把计算机管理技术引入到人才评价的过程中,按照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不同要求,完善各类人才评价管理软件系统,如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软件、人才评价信息管理软件等系统。通过实行人才评价工作的微机化管理,突破人工评价局限,克服因评价主体自身因素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的负面影响,为人才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依据。

四、拓宽人才评价渠道

一是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文件等多种方式,宣传人才评价政策、告知人才基本情况和工作实绩,落实群众对人才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对党政人才,要坚持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完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制度,将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二是扩大考评范围。既要考察人才的工作圈,了解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又要考察人才的生活圈、社交圈,将考察对象的“八小时”以外时间的表现作为考察内容,从中了解考察对象品德品行和生活作风。三是建立差额考评机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察结果好中选优,真正选拔出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得到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四是加大经常性的考核力度。坚持定期考核,做好任期目标考核,推行培训考核,注重重大事件

考核,通过不同层面的考核,切实掌握人才全面的现实表现。五是建立人才评价联系制度。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广泛征求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意见,对比并参考社会人才评价中介机构对委托评价对象的考评结论,充分掌握考评对象廉洁自律、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情况,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增强人才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六是坚持综合评价。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人才,按照同类别横比、同岗位纵比、同要求互比等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既看取得的工作实绩,又看抓基础性工作的力度,既看平时工作能力,又看重大事件中应对能力,通过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准确把握人才的本质特征,克服单纯以票取人的倾向。

五、用好人才评价结果

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结果与人才使用的有机结合,把考察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人才的使用、奖惩、教育和管理中去,充分发挥考察工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大胆使用、破格提拔各种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作者系湖北省水利厅人才资源开发中心干部)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 选取药物制剂专业2012 级18 名学生、2013级28 名学生, 男生24 人, 女生22 人。

1.2 方法

在大二学年结束后即将进入专业课学习前, 采用现场填写问卷方式收集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46 份, 收回46 份, 有效率100.0%。问卷内容分成4 个一级指标:学习习惯、创新思维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 共22 个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习习惯调查结果与分析 (见表1)

表1 中有97.8%的学生愿意尝试接受新鲜事物以及与伙伴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100.0%的学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与实验报告, 84.8%的学生有制订学习计划, 遇到困难时100.0%的学生都会想办法解决, 89.1%的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程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表明学生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与要求。但仅有8.7%的学生能严格执行制订的学习计划, 15.2%的学生未制定学习计划, 37.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固定, 65.2%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选择默不作声。这表明学生是被动地学习, 缺乏主动性与持久性。

2.2 创新思维与能力调查结果 (见表2)

表2 中认为自己创新思维与能力中等的学生占60.9%, 对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一般熟悉的学生占54.3%, 表明学生整体创新思维与能力中等, 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单纯喜欢验证性实验和训练性实验的学生不足20% (分别为4.3%和19.6%) , 这表明学生对创新性实验有强烈的要求与浓厚的兴趣。

2.3 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调查结果 (见表3)

表3 中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和经常分享学习成果的学生仅占54.3%和41.3%, 表明学生集体意识和分享意识不强,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大多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熟悉或不了解, 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对此方法运用很少。但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好的学生均较多, 表明学生个人能力较强。

2.4 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 (见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 仅47.9%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状态满意, 58.7 的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成绩比较满意, 表明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满意度不高。

3 讨论与展望

通过对学习习惯、创新精神与能力、协作精神与能力以及对目前学习满意度等的调查分析, 发现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学情有4 方面特点: (1) 学习要求强烈, 但主动性与持久性较差; (2) 创新思维与能力中等, 创新意愿强烈; (3) 团队协作精神不足, 个人能力较强; (4) 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情特点, 提出在今后应以创新和协作能力培养为导向,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2]、PBL教学法[3]、导学案法[4]、多媒体教学技术[5]以及科学实验原理和方法[6]等对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团队合作, 探索创新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技能, 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同时, 在教学中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持久性。具体措施有: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7],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 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2)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治学严谨且有幽默感,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督促与检查, 增强师生间交流合作; (3) 改变以往的师评、以考代评、以实验报告评定等考核模式, 采取全过程、多元化评价,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4 结语

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结果, 客观、充分地了解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情, 提出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培养, 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持久性教育, 以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目的 客观、充分地了解学情, 为专业课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法, 从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对目前学习与成绩评定的满意度4方面对大二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学习要求强烈, 但主动性与持久性较差;创新思维与能力中等, 创新意愿强烈;团队协作精神不足, 个人能力较强;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不高。结论 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培养, 并进行学习主动性与持久性教育, 以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学情,药物制剂专业

参考文献

[1]蔡小霞, 肖德生, 李君荣, 等.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1 (5) :316-318.

[2]央泉.小组自主学习法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4) :12-14.

[3]范晖, 涂惠, 钟凌云, 等.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PBL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4) :164-166, 171.

[4]赵建国, 曲伟红, 吕璐, 等.导学案模式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 2015, 43 (4) :190-191.

[5]刘新亚, 陈丽旦, 刘宝才, 等.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9 (3) :77-80.

[6]赵建国, 曲伟红, 吕璐.应用科学试验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化学实验教学[J].广州化工, 2011, 39 (10) :186-187.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3

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政治试题分析

(一)结构稳定,稳中求新

1.题型、题量、考试范围、总体结构等整体基本稳定。2015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与2014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总分值不变,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四个部分内容在分值上略有调整:选择题中有4道经济生活试题、4道生活与哲学试题、3道政治生活试题、1道文化生活试题,均为正向选择,一材一用,没有一材多用型试题;主观题中,第38题两问中有1道经济生活试题和1道政治生活试题,第39题三问中有1道生活与哲学试题、1道文化生活试题和1道探究开放性试题。此外,各部分内容赋分比例基本稳定,经济生活试题占30分,生活与哲学试题占26分,政治生活试题占24分,文化生活试题占14分,综合试题占6分。

试题沿袭往年风格,取材广泛且多数取材于国内的重大时事,呈现方式仍主要采用文字表达方式,没有表格、漫画、古文、图表、坐标、俗语、数据、画面、符号等。

2.考试内容立足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的切入角度虽然具有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内在联系,主干知识是指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可再生的、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知识。2015年考查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主要有:股票、银行等理财产品,投资具有多元化;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金融市场改革;影响价格的因素;公民的民主管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对文化的影响;量变质变、矛盾的特殊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的客观性;人的认识具有差异性;依法治国及党、政府和人大的知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作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等等。

3.试题的学科特点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体现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试题切合时事热点出题,体现国家意志,突出考查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政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试题素材的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时代性都是政治命题的基本要求。

首先,突出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考查。如:第13题简政放权,严查行政违法;第17题司法制度改革;第21题经济新常态;第38题税收制度改革、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第39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等。

其次,关注民生和现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如第12题股票收益比较,第14题存款保险制度,第15题煤炭成本与电力价格,第16题广场舞扰民与乱停车现象等,第19题文艺创作要扎根群众,第20题中韩文化交流,等等。以上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考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试题以时政材料的方式,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政治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重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突出爱国守法主旋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是公民的最低行为准则,遵纪守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试题贯彻依法治国思想,宣扬国家意志,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法公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的试题分数高达50分。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和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等。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39题的阅读材料对此进行了集中反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不拘一格创新,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特别重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

首先,原因试题成了主观题的主旋律。往年高考的原因试题仅有1—2题,2015年却多达4题,占42分,如:第38(1)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第38(2)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第39(1)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这是原因试题的变式;第39(3)题要求批驳日本政界企图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错误观点,其设问的实质是日本政界有人否认侵华历史为什么是错误的,因此还是原因试题。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的主观题中出现了两种新题型:一种是关系式主观题,如第39(2)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种是批驳性主观题,如第39(3)题,往年仅仅是要求提方法论建议或者是围绕关键词写发言提纲。以上新题型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其次,出现了简单的计算题,这是近几年全国Ⅱ卷中从来没有过的。第12题的选择题,考生只有在进行过简单的计算后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老吴用50元买入甲公司的股票已按54元卖出,甲公司股票的收益率为(4÷50)×100%=8%;乙公司股票价格仍为20元,按照每股1.2元进行了现金分红,乙公司股票的收益率为(1.2÷20)×100%=6%;丙公司股票价格未变,但按照每20股送一股进行了股票分红,丙公司股票的收益率为(1÷20)×100%=5%;某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为6%。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正确的选项为A。

再次,经济生活试题不再以问中套问的方式出现,而是变成了单一指向的设问。2014年的第38(1)题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2015年的第38(2)题则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

最后,2015年的高考文综,还很好地实现了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的融合。政治试题第39(2)题要求批驳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错误观点,这有点像是考历史,因为批驳时涉及对史实材料的运用;历史试题的第40(1)题要求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第40(2)题要求说明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此二题则很好地渗透了政治思想。

(二)试题的综合性强,难度有较大提升,成为2015年高考的突出特点和亮点

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整体难度有较大提升,客观题难度上升明显;主观题看起来容易,设问直接,所用知识明确,但答案设置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与设问角度密切关联,不认真审阅设问,答题容易偏离方向,得高分不容易。具体表现在:

1.选择题的难度有较大提升,要求考生活学活用,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和鉴别问题。第一,组合选择题依旧是客观题的“主旋律”:12道选择题中,有9道为四选二组合式题目,其中不需要看材料就能直接排除两个错误项做出正确选择的选择题只有2道。第二,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要求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既能够运用和把握基础知识,又能够对试题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如第13题的材料是简政放权、严查行政违法,4个选项没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项,此时需要考生冷静推理并做出正确选择——它不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而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看得见的手”进行有力制约,这也是市场机制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再如第16题,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这得益于民情理事会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可以发挥多方主体参与社区管理的作用,但是材料中没有提到是否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是否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如单从题肢出发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类似这样的试题,题肢干扰性较大,考生必须仔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题肢内涵,弄清题目与题肢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此外还有第14、16、17、19、20题,均是这种情况。

2.主观题对考生整合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观题设问比较常规,表面上看起来难度不大,但在情境设置上突显了对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整合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灵活运用知识去辨别、比较、描述、解释、论证和阐述问题。如第38(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巧妙地把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和公民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税收法定”这一具体情境中,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要回答该题,考生必须明确以下五个答题点:一是知道这里考的是政治生活知识;二是要掌握原因试题的答题方法;三是要明确法定原则就是依法治国;四是抓住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五是从党、人大、政府、公民等角度来思考,始终围绕“依法”办事来说明意义和必要性。再如第38(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考生在答题前必须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要明确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属于原因试题;第二,要明确答题方法,从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来回答;第三,要明确答题对象,问题指向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要明确小微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第五,要运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当前小微企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税收优惠对小微企业的作用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及对创业、创新的作用等知识来分析,全面准确地作出回答。

3.开放性试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答案设置多元化,重在培养考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第39(3)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辨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批驳近年来日本政界企图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错误观点,一定要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讲清历史事实,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二是进行理论分析,无论考生是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哪方面的知识来回答,还是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分,而且鼓励考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答题创新;三是讲清楚日本政界否定侵华历史的后果或者危害。再如第38(1)题、第39(1)题、第39(3)题的答案设置亦打破了传统的答题模式,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的新要求,传统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4.哲学原理题赋分比例下降,重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回答第39(1)题“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原理占2分,分析论证占8分;该题的答题方向,重在运用原理分析抗战精神是正确意识、是精神动力,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心理、信心上的调节作用,全国人民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团结起来,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在考场上,大部分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题意,所以该题的得分率不高。

二、考生在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答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从2015年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下面的问题:一是审题能力差,思辨能力不足。考生既不能认真分析材料、审设问,也不会调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更不会根据材料从微观、宏观的角度组织答案,总之这是一个学科综合素质和能力薄弱的问题。二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没掌握好,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提取和运用。三是答题条理不清,没有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四是不能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空白卷较多。

三、2016年政治学科备考建议

(一)下大力气狠抓“双基”

每年高考都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考生基础知识不牢是拉开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基础知识是基本能力的前提,是提高成绩的第一依据。对于考生来说,题目越是基础越有决定性意义。高考虽然以能力立意,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的。要夯实“双基”,需要做到:第一,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做到点、线、面结合,理清知识要点,便于灵活运用。第二,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先把教材内容按性质或特征进行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再纵向延伸、横向辐射,构建立体知识网络,教会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去深度把握知识点。2015年的基础知识试题比例达60%,难度相对较大的试题占40%。在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精心指导学生按考点整理知识,形成关于每个考点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每一个考点及其与其他考点之间的联系。如选择题第12、15、18、19、21、22题就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主观题如第38(2)、39(1)、39(2)题也是在考查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提高审题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通常情况下,对主观题的审题一定要做到先审问题,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可以有的放矢、节省答题时间。审题需要抓住以下五个方面:一审材料,二审范围,三审主体,四审角度,五审对象。“材料”包罗万象,如古今中外的诗词、著作、漫画、图表等;“范围”包括三部分,即高中学习过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部分知识;“主体”就是国家、企业、政府、党、公民、消费者、经营者等;“角度”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对象”就是要说清的问题。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扩大就业”一题,“结合材料”就是材料设定,“运用《政治常识》”就是范围设定,“党和政府”就是主体设定,“为什么”就是角度设定,“重视扩大就业”就是对象设定。考生拿到每一道主观题,都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去仔细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要求,这是完整回答主观题的前提。

(三)注意答题方法的培养

俗话说,“百会不如一巧”。掌握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审题技巧,有了一定的分析、综合和运用能力,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原因试题的答题方法。原因试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题型,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的原因”“……的依据和作用”等,一般可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来回答:必要性是“存在的问题、事物本身属性或规律的客观要求”,重要性指的是“作用或影响或意义”。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试题通常可从“问题、要求、作用”三个角度分析、整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答案。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在回答的时候还要补充“这是‘行为人’的职责”。如“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这一设问中的“行为人”即“党和国家”,在回答该题时除了“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还要补充:“党”这么做是由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国家”这么做是由国家的性质、国家机关职能、国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决定的等。2015年考生在这类题目上失分多数是因为没有答出现实的必要性。如:第38(2)题“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税负较重,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4分);第38(1)题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这是地位的必要性(3分);第39(3)题的历史事实就是现实的必要性(2分);哲学类原因试题,它的原理或者方法论就是必要性(2分)。可是从近几年考生对原因试题的答题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论阐述太多,联系材料分析论证不足,大部分没有回答现状的必要性,因此得分较低。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关系式试题的答题方法。关系式试题一般是考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而又相关的概念、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并列式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一种是包含式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国务院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是,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通常只讲联系、不讲区别。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有“××和××的关系”“××和××的联系”,或者“××、××和××的关系”“××、××、××三者的关系”等。这种试题是高考中的一种新题型,要求不高,只要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区分好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全面把握和理解了知识,就不难得分。

如果关系式试题出现在选择题中,要求说明A和B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考生就要注意了:单独解释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没有关联)的选项不选,题中出现的概念与题干要求的完全不一致也不选,正确的选项必须同时涉及A和B两个概念且表述的意思完全正确。如果关系式试题出现在主观题中,讲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两个答题角度:先是笼统地说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模式为“A和B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等。然后具体说二者间的关系:如果两个概念是并列关系,则表述为“A决定B,A是B的基础、前提”“B对A具有反作用,B促进或者阻碍A的发展”;如果二者是包含关系,则表述为“A是B的组成部分”“B体现A,或者B是对A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等。总之,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同时准确把握基础知识,正确区别不同概念。

3.哲学试题的答题方法。“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这类哲学试题属于演绎式试题,是近年高考中的常考题型。该题型的特点是设问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需要考生完整、全面地把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此类试题:一要准确表述原理内容;二要结合材料进行说明;三是当原理有几层意思时,分析也要相应地分为几个方面;四是分析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危害。从近几年的给分情况看,原理分通常占20%—40%,一般不要求回答方法论,重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第39(1)题“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原理分仅占2分,分析论证占8分,因此,回答时可简单回答理论,再从意识能动作用内容的不同方面结合材料回答。

4.掌握批驳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批驳类试题也是一种新题型,考生得分率很低,原因是没有正确把握此类试题的回答方法。批驳某种观点其实就是要说清楚“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回答:一是讲事实,二是摆道理,三是说危害。如回答第39(3)题“讲事实”就要先运用例证法,列举日本侵略的历史事实,像“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抵赖而改变”等,批驳要有事实有证据,然后才是摆道理、讲理论,如:“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等;或者从哲学角度谈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联系,是历史唯心主义;或者从文化生活角度讲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最后便是阐述这样做的危害,如“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危害可以是对双方的危害,也可以扩大到对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危害。只有这样,批驳类试题才能取得高分。

(四)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4

论文关键词:能力导向 教师教学 评价

论文摘要:促进学生能力成长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要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评价指标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评价机制要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倡导诸如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但成效往往不甚明显。从表面上看,是大多数教师依然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更为深层的原因来看,是现有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并没有大的改变。

作为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创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沿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传统,实施全英模式教育,通过采用项目任务、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培养,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本文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重点考察对象,浅析中英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为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直接反映了评价者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目标追求理念。英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早在英国皇家文科协会就发起了“为了能力的高等教育”运动,提出高校教育学生重要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知道什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尺和重要依据。因此,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善于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评判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英国高校重视课程考试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课程考试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掌握的知识量并不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重点。在学生试卷题目的设计上,强调开放性,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总体上依然习惯于知识传授,习惯于以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讲透彻,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没有什么疑问,就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认知、记忆和复述,往往缺乏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思考、批判和探索过程,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提高。在这种知识化评价观念下,大多数课程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要目标,笔试形式较多,多样化评价形式较少;一次性考试较多,过程性评价较少;客观性试题较多,主观性试题较少。这样的考试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为此,首先,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课程学习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其次,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反映了评价者的教学质量观,更直接反映了评价者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和表现形式的基本判断。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学生评教问题的设计上,基本上都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从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教师“教”的效果。比如,在语言和语气上,基本上是使用“我”这个词,绝少使用具有中性意义的“学生”这个词;在指标内涵上,突出师生互动,重点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用了大量的“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协助学习”、“保持”、“激发”、“兴趣”、“尊重”、“鼓励”、“促进思考”、“帮助”等词,这样的指标约占6s%;而直接针对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较少,约占3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重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

在我国,由于受知识化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注重从知识授受视角设计,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在教学态度上,突出教学工作纪律和教学责任心;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师知识传授的“正确无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信息量大”、“进度适中”;教学能力上,突出教师教学技能,是否能“深人浅出”、“富于启发性”、“熟练生动”、“条理清晰”等;教学效果上,突出教师“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学习主动”、“学生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学生对教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等。显然,这些指标的内涵突出了教师教的怎么样,忽视学生学的怎么样;突出了对知识授受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综合考察;突出了师生间的从属关系,忽视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

一般来说,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源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主要看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透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在设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成长和进步。同时,要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着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营造互动、宽容、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以此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

3突出课程考试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

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有诸多方面,如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业绩等等,但是课程教学评价是核心。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态度是聘任时考察和评价的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措施,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英国高校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也开展同行听课,但是同行听课一般不作结论性的评价,而只是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学校和学生联合会也定期(一个学期2-3次)开展教学工作会议,讨论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也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等等。但是,英国高校坚持“从学看教”的评价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试卷质量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和评卷一般都要经过“外部评审员”的随机抽检和评审,范围从参与考试命题、批改考卷到成绩分级等广泛的内容,以保证学校执行标准的一致性,防止教师降低学术水准,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当然,以能力培养目标为评价依据,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与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将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与“升学率”挂钩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高校也大都实施了试卷质量评审以及评卷情况检查制度,但是教研组长、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大多只是履行程序、走过场而已,很难对试卷内容的难度、广度以及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契合度进行严格审查。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教学督导”,但是“教学督导”主要以“听课”、“教学事故调查”等为主,极少涉及课程试卷的审查,督导评教一般也是在课程考试之前进行。为此,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做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赋予“教学督导”评审考试命题、批改考卷的权力,未尝不是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同时,又保证教学质量统一性要求的有效举措。

4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权

英国比较重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对于评价者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评价者必须是评价对象能够接受的人选;评价实施过程需要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选择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督导和领导评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但基本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或者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课程教学总结等)在整个评价中参考价值甚微或不起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一般来说,评价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受自身的经验、感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师教学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使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而且有利于从内部动机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反思过程。通过对照比较指标体系,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这样,评价不再是评等级和优劣,而成为了激发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个性化原则英国高校重视个性化教师教学评价,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方式具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特色和班型大小的差异。学生评教问卷中明确分出了“学校设置的固定问题”、“学院设置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统一性”和“集中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倾向于集中式管理和统一化的要求,反映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特别强调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比较多。这种评价体系的优点是要求简单明了,规范性强,便于操作,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模糊了对不同性质、类型和学科课程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学个性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使教学评价缺失了应有的多样性和诊断性。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成长的规律性,实施分类、分层评教,避免机械地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把尺度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6注重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

在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英国倡导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而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方法的掌握等)的测量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把评价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宁波诺丁汉大学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其年薪在聘任之时就在评聘合同上签定。教学评价只是作为学校、教师促进和改善教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被纳入到提高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计划中。另外,学生评教问卷,一般是在课程学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当场发给学生,学生匿名填写完毕后由班长收齐、装入信封密封后由学校直接邮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材料被视为保密文件,分析统计结果只有教师和系主任知情,由系主任和教师进行直接和面对面地沟通。这样,既保护了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教学能力。

我国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虽然这种通过外部的压力能够刺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往往使人倍感压抑,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难免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名利而讨好学生,放纵学生,忽视教学目标,降低教学要求,使评价不但没有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5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在国家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之际,高职院校各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探讨的热点。在我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提出逐步采用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并利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等项目,开始试点推行该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07级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小组练习成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对大型公司的成本进行完整核算,而且能够运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对现有国内通用的完全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进,能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形成学术论文,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大提高了经管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下:

1.确定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且的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6.提出改进意见,重新设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情、意诸方面的力量, 包括个人的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经验、知识、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 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 也不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机械的相加,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其他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差别。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因此,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一定的特殊内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同样由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其中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 而专业能力是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能力理解偏差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往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 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21世纪更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它能力。根据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 占34.5%, 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33.5%, 适应能力为24.6%, 思想品德为12.1%, 实干精神为21.5%, 意志承受力为10.9%, 这表明, 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 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

(二)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当

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当的两种表现。

一是专业设置速度不当。经济的发展方式的急剧转变产生了大量的新专业, 尤其是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 比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酒店管理人员、调酒师、程序设计员等, 社会对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大量需求。同时, 由于我国的很多地方己经出现了产业聚集, 即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大量聚集在某一地区, 并且行业内部的企业间有相互配套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了该类行业对某类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而当地的职业学校却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或是设置较晚, 这样就不能满足行业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高职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的能力口径过于狭小。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 同时这种仿照苏联的专业划分方式具有高度的指向性, 这种专业细分本身也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化趋势背道而驰。

(三)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 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普遍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有资料表明, 我国高职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 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 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非常匮乏, 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应有的激励机制发挥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流动率, 仅为1.5%~3.5%, 这与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任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教师的比例不小于16%”相比较, 显然差距很大。

(四) 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验是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关键。但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却难以保证这一点,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习、实训和实验机会的不足。学生实践机会缺乏在深层次的现实原因在于实习、实训、实验经费的不足。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参加较多的实践, 这些实践不但需要实习基地, 实习工具和机器等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 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现场指导, 这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很难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 合理设置专业

学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 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 及其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 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文化动态,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当然, 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 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 宽口径专业与多方向专业, 变动性专业与稳定性专业的辩证关系。其次, 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服务本地区的办学目标, 培养“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技术人才。因此, 坚持市场导向设置专业, 就必须注重本地区、本行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 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 体现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二) 加强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即“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 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 既有专职教师, 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 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 从教师个体来说, 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 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逐步向教师—工程师 (技师、会计师) 等复合方向发展;即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的教师, 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 完善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中, 通过实验 (试验) 、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践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它是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 通过课堂外的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 (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毕业论文 (设计) 等形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的好坏, 不仅是衡量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四) 实行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 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能独立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 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 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并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 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对所有的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 这能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 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 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增强创业意识, 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 这也是增强高职教育生命力的客观要求。或者说, 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辨析, 提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基本框架, 并进一步阐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际, 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解决策略。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研究 篇7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从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就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对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业。

2、有利于学生生存。通过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

3、有利于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有其独特性。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的思维模式,它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培养受教育者情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强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职业能力的层次重视不够。

本文尝试着克服以上观念的不足,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定位,给出职业能力两层三要素结构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能力教育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能力的性质和形成规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职业能力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1、专业设置“动态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针对学科。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是高职专业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通过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培养通才,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状况,结果会出现为了适应性而牺牲针对性的情况,这样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设置专业时,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显然不能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而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从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院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二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调研、分析、论证和创新。三要构建若干基本的专业模块,使专业建立在不同专业模块的组合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若干个专业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岗位群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种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使高职专业的变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2、课程体系“职业化”。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是由高职的培养方向决定的。高职的培养方向有如下几方面:①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②掌握岗位群的多种技能。③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强调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课程结构突出应用能力,以特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以模块式课程群为网络,使其课程结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结构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讲究课程的相对独立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将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不讲究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讲究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体现了突出职业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在等一个人伤感日记下一篇:销售人员培训需求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