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9-2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共8篇)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特色,我们学校创新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合格+特长+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永州市培养了大量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优点的幼儿园教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质量为先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弘扬个性是现代学生观和学生成才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师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学生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

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家长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民意基础,政府放心是学校办学的重大责任,技术先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管理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幼师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被分割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

技能课和实践活动课等,这种分法会造成教学过程条块状现象,而职业能力培养也往往重视在某些技能课之中。我们认为,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课,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合理组合和优化课程

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的需要,又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职业选择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课程结构设计为“专项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选修课程”等模块,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实用、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将原有繁杂的课程整合为几门课程,并确立为艺术与技能、社会与适应、科学与能力、心理与健康、语言与交往、教育与科研、生涯与潜能开发等课程,从而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要求。

(2)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书结合幼师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园从教,这就要求幼师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课程设计要把教师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同时要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内容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考试推动职业技能的培养。

(3)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如弹、唱、跳等基本技能基础差,不增加这些技能训练时间是很难学到技能的。在这方面可开展一些课外兴趣小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课程的类型上,可开展各类见习、实习活动,还可针对家庭、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幼师专业建设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

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幼师专业应根据这一理念在开展普通话、弹琴等操作技能的等级考试外来构建得到幼儿园和业内人士认可的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建立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幼师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与建设

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了合作关系稳定的幼师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可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幼师生做好入职准备,所以在职场训练中,幼师生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校应安排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还可以提高幼教科研方法、撰写教学心得、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

(3)安排幼师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可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师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幼师专业是我校的重要专业,也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工学结合段、顶岗实习段。

我们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志于此的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3、贺达《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调查报告》.网络财富,2009年第12期。

4、张新军《幼师生职业能力比较研究》.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年第10期。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2

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因此,高等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在当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人才培养出现越来越市场化的趋势。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其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然而,许多工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技术和科研等许多领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也制约了他们在科研或相关事业领域的发展。如何切实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所以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实验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创造性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无法比拟的优势。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在如何利用力学实验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 树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树立什么样的实验教学理念,关系到如何给实验教学定位,涉及到对实验教学的性质与目的的认识等思想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简单强调实验结果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作用,忽视了实验教学的自身特点,使得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狭隘化,学生难以形成综合的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事实上,每一个实验都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得到实验结果只是实验的目的之一,学生只有对实验目的、实验的工程背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各实验环节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把握住实验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点及其综合运用的方法和模式,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和规律,才能真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自身能力。重庆理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充分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制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力学实验也从各力学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力学与其它机械学科的广泛联系,从而达到促使其思考,帮助其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3 合理调整和扩充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开出的实验分为三个层次:(1)演示实验,主要包括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压缩、扭转破坏实验以及弹性模量E和剪变模量G的测定;(2)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简支梁和悬臂梁挠度与转角测量、循环动应力测量实验、纯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3)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薄壁圆筒在弯扭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应力电测实验、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参数测量实验、以及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系统的,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希望学生在完成三个层次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或者实验工程背景不明确导致学生能动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力学实验室经过思考和探索,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改进和完善力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能动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3.1 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扩充和提高

对传统力学实验项目内容进行扩充和变化可以提高其起点、增加难度、使其更具备思考性,做到相同的实验、全新的内容、更多的收获。比如,在传统的低碳钢、铸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中引入一些经济的新型材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就能在少量增加实验消耗的条件下加强学生对不同材料力学性能的认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再比如纯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我们可以把45钢制成的矩形截面梁换成不同材料多梁胶合而成的复合梁,学生无法直接预测实验结果,必然首先要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对该梁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从纯弯曲变形的假设条件开始一步步推导,得出组合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及理论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具体的实验对自己的推导结论进行验证。即使有的同学暂时推不出正确结论,也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获得启发,重新导出正确结论。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对弯曲正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开设综合型实验项目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的教学原则之一,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而且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高等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专门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是有益并且必要的。力学实验室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在将老式万能液压式实验机测量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吸纳了有意愿的学生全程参与。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主动到市场上了解改造所需相关仪器设备的信息,可以说,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并且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还设想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合作,利用机械振动实验室的设备测量高速加工中心电主轴的固有频率,从而介入到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关于如何提高电主轴动刚度的科研活动中。我们相信,如果学生能够参与这样有一定深度的科研活动,那么不仅他的力学知识可以得到巩固,还能丰富他在机械设计、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4.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将实验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庸,简单强调实验结果对理论的验证作用,这样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作用,很容易造成实验课成为理论课的简单重复,形成与理论教学类似的“教师中心”现象。由于学生在实验课前已经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课再重复已经没有意义,这样的实验课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衍生出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实验教学肩负着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任务。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学实验室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愿望。

第一,在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中营造研究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搞清楚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实验?实验涉及到哪些学科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综合运用的?还有别的方法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吗?实验步骤为什么这么安排?实验结果的误差来自哪里?经过这样细致的反思,一个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就能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平台,学生才会觉得实验有意义,自己有收获。第二,在综合型实验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提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学生则需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等非常具体的问题。学生经过这样一番探索和构建,必将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2 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其内涵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为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能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最佳体现。目前力学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实验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兴趣在网上预约实验项目。实践证明,开放实验时间客观上减少了每组同学的人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由于他们都对同一个项目有兴趣,因此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很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另外开放实验时间还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时间开放当然不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全部,实验内容的开放才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而不管该内容是否为课堂所学知识,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目前力学实验室暂时还没能做到实验内容的开放,但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5 注重实验室建设

5.1 加大硬件投入

硬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必须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力学实验室抓住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契机,深挖潜力,一方面购入必要的先进设备,一方面自主研发,节约经费,为基本力学性能实验进行了万能液压式实验机测量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为电测实验购入了多功能信号采集分析仪,自制了多功能应力实验台;为振动实验购入了信号采集分析仪和功率函数发生器,自制了振动实验台。总之在硬件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努力保证实验设备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5.2 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管理体制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和健全开放式的管理体制。目前力学实验室已经实现了实验时间的开放,相应地在校内网建立了实验选课系统,使学生能够方便地预约登记某个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5.3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坚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必须重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因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一是引入高学历或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一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引入的实验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且提供年轻实验教师技能培训的机会,使实验教师队伍在结构和素质上得到了优化。

6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实验报告都作为实验教学考核的依据。实验报告只能反映实验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作用下的结果,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既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全面了解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性、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目前力学实验室实行的办法是根据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堂现场打分,最后结合实验报告成绩给出最终的成绩,其中课堂得分占有较大的权重。

7 结语

教育理论的指引、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都已指明能力培养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重庆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会继续坚持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力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努力。

摘要:文章提出促进和发展学生能力是现代力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阐述。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3

关键词:实践能力;核心;创新创业

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与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本科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科技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平台建立不完全,与专业教育不能有效的结合;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能力不足,培养形式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就业教育模式两方面,进行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

一、构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实践为核心,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的理论教学模式。注重通识教育,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在学科教育方面,强调拓宽基础性课程,将基础教学与专业培养紧密衔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培养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文化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调整原有课程设置比例,适量增加选修课比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心理和技巧”“商务沟通与交流”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创业意识。

二、构建符合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平台+模块”就业教育模式

1.构建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为依托,以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研、素质拓展为牵引,整合学校内外各种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三个平台的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知识普及与创业能力提高相结合,使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名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2.构建“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块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通过三个实践模块之间的综合实践,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1)教学实践模块的建立。教学实践模块是指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一,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调整理论课程、应用型学科课程的结构及课时量。调整课程结构,适量减少理论型学科课程,增加应用型学科课程,增加实践课、实习课、考察课的课时量。课程设置以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重点,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出发,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渗透性。

第二,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注重与专业领域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以知识性、讲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术讲座、实地参观等;针对已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以应用性、实践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专业实习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针对毕业生,可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如将毕业设计(论文)与生产实际和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化。

第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自身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应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考察、培训、学术交流、赴企业实践等措施,提高专职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度。多渠道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查及评价体系,推行将实践综合素质学分计入总学分的规定,学生参与的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均可计入实践综合素质学分中。规定实践综合素质学分与学位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推优挂钩,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实践模块的建立。校园实践模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对教学实践模块的有力补充。以校园为实践载体,丰富校园实践形式和内容,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一方面,扶持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建设。通过社团组织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各种专业人才的有效整合。学校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并且对社团在场地使用及活动经费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使各种学生社团成为在校学生了解创业、体验创业的大课堂,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搭建高校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平台,营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相互碰撞的科研环境,激发创新的氛围。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学科技能竞赛、科研训练计划、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如挑战杯、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等),激励学生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社会实践模块的建立。社会实践模块即以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为主。针对专业社会实践,学校应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将企业岗位实践引入创业教育中来。联合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聘任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在高年级设置“社会岗位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专业、了解行业,充分检验自身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专业不足的地方进行训练,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及对工作岗位的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提前认知社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制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章刘成,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

[4]吴升刚,刘文斌,刘锡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4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入校生大部分是高考失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心理上比较缺乏自信。但经过三年高中的严格学习和训练后,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渴望自己可以得到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而目前高职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抑制,学生学习兴趣低,专业技能难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组成

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由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具体情景的理解力两方面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要求,而应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进一步强调的是学生在应对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变化时具备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效果,逐步实现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就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并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获得职业中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应该以学生是否可以按照要求完成教学项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评价。以下以“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

1.教学项目确定

“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监理合同管理、质量进度控制、工程招投标的展开、监理规划、细则编制、绘制项目机构图、监理验收资料整理、进度款控制等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之后的直接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设置的教学项目与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吻合,本课程以实际或虚拟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在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学项目和情境的选择还需具有实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完成实际的教学项目内容。

2.教学项目实施

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内2――3名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负责所有教学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学生以每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完成教学项目中的学习任务。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设计为:下发与接收中标项目―工程组织设计―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成本分析―工作评价和考核。教师对不同情境和工作步骤提前设置好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以保证教学项目的进行。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教师将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工作项目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并对教学项目任务和工作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接收项目任务书之后,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分解学习任务,清晰各自职责。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带着目的自主学习,经过不同层次的梯级反复实操之后,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收到学习任务之后,积极主动地按照项目教学的模式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力求保证完成任务的合格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增强,实际职业技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双华。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建筑与房地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与构建――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5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2.转变以学校考核为主为以学校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6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愿性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在学生管理和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步入职场、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动抓手。因此,将职业核心能力建设培养与社团活动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引领学生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魅力,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职业核心能力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专业能力,而是一种对知识的转化能力,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当从业者的职业环境发生变化时,从业者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依然存在,它使从业者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很快地适应新岗位的需要,重新获得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无论对于从业者还是用工企业均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从业者而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使得职业变更频繁,把劳动者被动地推向了市场,推向了未知的新职业,使得从业者原先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很容易落伍。就制造业而言,随着智能化流水线、工业机器人的普及运用,一方面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用工竞争加剧,员工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具体事务趋于复杂,所以企业需要员工具备忠诚敬业、遵章守纪的品质以及懂合作、会沟通、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来适应环境和岗位的变化,这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亦即核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企业而言,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氛围下,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壮大,能够建设一个有责任心、岗适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关键。因此,许多用工企业到职业院校招聘员工时,更突出学生核心能力要素的考评,企业内部也更加重视员工核心能力的培训与开发,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调整,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以技能为本位的单一人才培养观,重新审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方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1,2]。

2 社团活动培养生成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与方式

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与专业、职业一致的核心能力课程外,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抓手,其主要途径与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2.1 搭建多样平台,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职业院校由于受学科、专业、年级、性别的限制,学生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彼此间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协作能力的提高。社团组织则打破了这种界限,能够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目标追求的学生组成新的单元,为学生跨界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活动平台。一是激活社团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在一个有活力、凝聚力的社团,全体社团成员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讲话、制定社团组织制度、策划社团活动方案、交流活动感受心得、进行活动总结等,其内部交流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彼此间的合作是层出不穷的。二是激活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社团间成员的正常流进流出、社团周活动、学期社团展演等可以加强社团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跨界交叉学习、认知整合和共同进步。三是激活社团对外交流与合作。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社团组织类型大致相同或者相似,不同院校间社团交流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每年不同层次的职校间社团竞赛和汇演越来越受到各方欢迎。通过开展以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交流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与外界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3]。

2.2 实施项目管理,锤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课堂进行必要的专业性、程序性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还需要设计、开展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活动进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训练,社团活动为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机会。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团活动就是一个训练项目。社团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社团注册、方案设计、活动场所、实际效果、考核评价,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分析问题的本质,可运用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等项目管理方法达成目标和任务。通过运用项目化管理方法、构建项目化管理环境氛围,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完整的过程,即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实施方案—解决问题,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强化学生竞争和目标意识

学生社团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对其成员有重要影响。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影响大,能够展现青春活力、弘扬正能量的学生社团能够唤起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吸引学生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经过社团活动的摸爬滚打,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社团学生中不乏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例如优秀团长和明星社员,这些都易成为社团成员学习的榜样和偶像。以优秀成员为榜样和标杆,社团成员可反省自身不足,明确追赶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一个普通社团要完成向优秀社团和精品社团的过渡、升华,需要精心细致地策划、精雕细琢地组织、精益求精的方法,需要有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精神,找方子,出点子,寻求适合自己的好路子。

2.4 对接“互联网+”,开发学生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力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方法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生长的添加剂。针对职校信息技术课课时开设不足的情况,基于“互联网+”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中。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学生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去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将所掌握的方法迁移到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中,从信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探索者”,再到“熟练驾驭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心灵、完善的人格,又具有能够主动接受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4]。

2.5 强化“双创”教育,培育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

在当前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更应率先做好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学生厚植创业创新的土壤,孕育创业创新的种子。基于学生专业发展、职业趋向和兴趣爱好的创业社团,可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提升创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创业程序和其中的关键要素,熟悉一些政策法规,为将来可能的选择和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5]。

有创新才有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的升华。社团组织是学生自己的一方天地,也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以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相对传承性的特色活动,但是每期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过去的模式,需要在不断地创新之间保持传承性、创新性。比如,社团新文化活动的开发,需要有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胆识,要充分给予社团成员发言权,鼓励社团成员各抒己见,提出新颖别致、不拘一格的想法,在群体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形成新的品牌社团活动。在社团管理过程中,社团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更新,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3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基色”社团建设的实践

针对当前职业院校社团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地位目标定位不清、活动模式僵化鲜有创新、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教育功能、教师指导力度有限、保障机制不力等问题和现状,基于社团活动培养生成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与方式,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开创了富有特色的、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基色”社团建设的实践模式。

3.1 纳入课程体系管理,明确社团地位和目标

尽管有很多职业院校把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育范畴,重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但是在实践动作中出现了偏差。部分职业院校仅仅把社团活动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缀,没能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地组织实施。这就容易造成社团活动的“自由”与“散漫”,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打破传统的社团观念,将社团活动定义为“社团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管理。每个社团即为一门课程,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社团课”的主要课程目标,以学院统一规划、琳琅满目的60余个社团作为“社团课”的课程结构,以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计划作为“社团课”的课程计划,明确每周三下午社团集体开课,每节课都有指导教师,每周都有活动计划,每月都有活动总结,每学期都有汇报演出,形成了完整的“社团课”课题管理体系,学生社团在这种课程管理体系中得到充分重视。

3.2 创新社团管理模式,搭建“三基色”魅力社团

将社团活动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也只是解决了观念的问题。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培养,还需要创新社团的管理模式。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将《性格色彩学》应用于社团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基色”社团,即将每一个学生社团对应“红、绿、蓝”这三种基色的性格学说,分成红色兴趣型、绿色服务型、蓝色专业探索型三种类型的社团。同时还将学生按照性格、能力、兴趣特点,FPA性格色彩学说进行“同色系”分类,并按照相应“颜色”的匹配,对学生进行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进行引导,使社团建设工作色彩化、感官化,激发学生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搭建“三基色”魅力社团。

“三基色”社团的成功搭建,较好地解决了学生选择社团盲目性的问题,学生与社团之间通过《性格色彩学》的联系实现了高度的匹配,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类“三基色”社团的建设目标也更明确,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也更具针对性。例如,将“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定义为绿色服务型社团,社团指导教师引导在学生性格测试中以绿色性格为主导的学生参与到“青协”社团;“青协”社团目标的确定是在传统社团建设目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其中;社团活动计划也将围绕如何更好地激发绿色性格学生的特长、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来制定。

3.3 选拔核心能力教师,突出教育、渗透和引领

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在职业类院校社团建设中尤其突出,故在重新定义社团意义、创新社团模式的基础上,学院还需培养一批具务核心能力的教师来担当社团的导师。一个社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指导教师在社团成立或社团建设初期,要参照一个完整集体所具备的完整组织机构来建设社团的管理机构、确定社团的活动宗旨;按照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来制订社团每学期、每学年的社团活动计划;参照“OTPAE”五部训练法,即目标设置、任务驱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评估总结,来打造每一次社团活动。

在社团活动的指导中,具有核心能力的指导教师应该扮演的是顾问、参谋的角色。社团活动应以社团中学生为主体,把每一次的活动作为一个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来训练学生的核心能力。比如:学院每学期都将举办一次社团汇报演出,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或者学院层面上的社团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作用,引导社团成员开展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社团汇报演出的项目实施方案。从演出前到演出中再到演出结束,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每一位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被分成导演团队、宣传团队、演员团队、灯光音响团队等,在各个团队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当演出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以此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

3.4 提供政策支持,有力保障社团建设的长效性

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措施等政策支持,是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学院通过政策扶持、强化宣传、评先树优等举措,为社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空间。学校出台《学生社团管理条例》,规范了社团管理制度,明确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确定社团经费来源,并将每周三下午定为“社团活动日”,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学院不断优化评优制度,每学期均进行精品社团、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指导教师、优秀社团成员等的评选,将受表彰的教师与学院星级教师评选结合,受表彰的学生与共青团表彰、推优入党等相结合,极大地激励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目前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等各方共同关注、探究的课题。职业院校在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社团组织在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团地位,创新活动模式,凝练教育功能,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运行新型学生社团组织架构,使社团组织真正成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摘要:职校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由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组成。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当前职校社团建设的现状,为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三基色”社团建设来提升职校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做法为:将社团纳入课程体系管理、创新社团管理模式、选拔核心能力教师、提供经费政策支持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社团,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爱华.论高校社团育人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170-171.

[2]杨红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7(4):90-91.

[3]谢超,彭慧,郑红.高校社团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创,2010,23(8):146-147.

[4]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10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26

所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俗来说,就是在英语教学中,以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实用性的教学方式。自从这种教学方式问世以来,便被广大高职院校采用。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在该教学理念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 .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 1 教学目的出现了偏差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大量地培养“1”字形的人才,也即对某一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但知识面不太宽的人才。在培养这种人才的过程中,首要强调的是专业性和技术性,也即能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用”。同样,高职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这样,其追求同样是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实际技能较强的英语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即专业化和实用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渐渐偏离了原定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了以考取各类英语证书为学习目的的考试机器。这种出现了不小偏差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的人才,一旦走上了职业岗位,不仅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有效地投入到工作中,还难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工作效率。总而言之,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类型,高职院校只有牢牢把握英语职业教学的目标,才能够最终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1 . 2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社会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以职业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更多的技能。而这就需要英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基本上依靠几本课本和资料,以及录音机等听力设备,而且教学地点也仅仅被局限在课堂之内。单一化的教学手段,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具备不高的单一技能,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而且,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1 . 3 教学和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比较弱

所谓市场导向性,就是教学模式以市场职位需求为风向标,来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也就是说,满足市场需求,是英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培养多少,都需要以市场职位的具体要求为基准点。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人才传统教学模式的市场导向型还是比较弱的。例如,我国英语人才的教学与培养一直是以英语翻译为重点,而英语翻译人才市场已经达到了饱和点。用专业的市场用语来讲,就是达到了供过于求的状态。而与此同时,英语口译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但传统教学模式又难以提供所需的数量。这种“一盈一亏”的状态恰恰就说明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市场导向型很弱,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虽然近几年口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人才缺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从整个层面上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在较大层面上完成市场转向,而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2 .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2 . 1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翻译人才教学与培养过程中专业性不强、市场导向性弱的特点,在建立全新的培养体系时,必须着力克服这两个问题。首先,应对现阶段市场英语人才需求状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教学方法;其次,紧随市场导向,注重教学与培养模式的灵活性。由于现代世界经济市场的变化非常迅速,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猛,市场对英语语种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始终将培养市场最紧缺类型的英语人才类型为瞄准点;再者,新的教学模式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俗话说,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十八般武艺样样松。只有设立专业性很强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才能紧跟市场导向的变化。

2 . 2 以商務英语人才为教学和培养重点

纵观国内现阶段的人才需求市场情况,以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缺口最大。尤其是我国经济更深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的情况下,这种翻译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因此,以职业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人才教学和培养新体系应瞄准这一问题,大力培养专业的商务翻译人才。目前,商务用英语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口译人才,另一类是笔译人才。口译人才多用于商务谈判,其要求相关人才反应敏捷、具备深厚的汉语与外语功底,同时还应对谈判对象的语言文化、社会风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笔译人才多用于商业订单、经贸合同等的翻译,要求相关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新的培养与教学模式中,不仅要以英语常用句型、语法、单词与语言技巧为教学内容,还应当加入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不仅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更要积极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应对多种工作环境,才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职业培养”这一教学核心。

2 . 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来完成,与我国应试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而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在培养效率上,还是在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上,都不能有效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因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去了。而所谓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主要是指运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文字、音响、图像与视频功能,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优良载体,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加工功能,将抽象的、艰涩难懂的翻译基础知识和概念加工为具体的、生动的可视性和可理解性极强的概念,用富含音响、视频与图像元素的新方式变现出来,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培养效率。其次,是将学员的培养课堂设置在现实场景中,让学员最大限度地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从而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好、更快地满足岗位要求。最后,英语教学的地点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其中,从而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接近生活实际,使得教学水平有一个很大的跃升。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岗位,才能凸显“职业培养”这一教学核心。

总而言之,在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位核心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从思想上、意识上和教学方法上全面入手,多管齐下,尽可能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庄志祥.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建设的几点思考[ J ] . 外语界,2 0 1 0 ( 4 ):4 3 - 4 7 .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8

执业能力 人才培养 实践

执业能力是一种包含执业导向,融合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此,中职护理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面向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围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以培养学生执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道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操作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中等护理人才的需求。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医疗救治转向对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照顾,病人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定,他们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停留在护士的技术水平上,而且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我校本着全体参与、全程渗透的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各项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养成团结协作、自觉自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习惯;把职业道德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课程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律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具备执业资格证是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前提。从2009年起,国家允许在校生考取执业资格证,这就使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新修改的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将考核内容概括为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和各类常见疾病。由此可见,新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除了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要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活动及人际沟通技巧。学校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考试通过率,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1.将执业考试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及教师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要通过执业考试,仅靠考前的突击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为此,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执业考试大纲,对学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编写与执业考试配套的校本教材与习题,将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牢固掌握相关的考核要点。

2.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接轨

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与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关外,还与其对题型、考试方式的熟悉程度有关。为使学生适应执业考试的方式,我们在组织毕业考试时,从题型、每种题型所占比例、分值等方面力求与执业考试接近,实现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的接轨。

3.做好考前辅导

在完成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应考,考前我们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7~8周的考前辅导,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实训课质量

(1)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教学中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系统、动态的工作方法,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步骤进行具体工作。将护理程序运用到实训课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实践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操作时既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又要设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教学活动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临床需求接轨。

(2)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教学中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尔后有目的地进行教与学,之后进行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再改进,通过PDCA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实训课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3)改革实训课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是选择一项典型的操作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技能本身,这种考核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教学中,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学生的实训课成绩采用平时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除传统的用物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外,还增加了仪表仪态、评估、沟通、相关知识等内容,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利用技能比赛,促进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除每年举办校内技能比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操作比赛(操作统考)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教学医院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后,由 学校或科室组织出科考试,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手册。通过出科考试,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英,陈沁.广东省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25—326.

[2]梁霞.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谈护理专业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30—131.

上一篇:畜牧兽医局2012年1-5月份工作进展汇报范文下一篇:17年社区端午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