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能力

2024-09-28

培养职业能力(通用12篇)

培养职业能力 篇1

国以民为本, 民以业为主, 如果说就业是残障学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残障学生的就业之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是解决残障学生就业的关键。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氛围和就业氛围的实训场所, 让学生身处其中, 不断熏陶, 将职业意识、品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生活教学、知识积累、技能教学等各个环节中, 将是补充完善特殊教育中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本文从残障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 对他们的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残障学生的就业与生存问题, 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指出:残障学生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人群。全面提高残障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是适应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一系列帮扶残障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 使残障学生就业比例逐年增加, 但残障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还是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能够升入高级学校继续求学深造的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学生都将直接面临如何融入社会的课题。通过对残障毕业生的调查、摸底, 发现56%的学生在就业之后却在单位干不长, 48%学生的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 工作上稍有不适就负气离岗。62%的用人单位感觉难以和这些特殊的员工沟通。残障学生很痛苦, 用人单位很无奈。而更无奈和痛苦的是下岗之后残障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职业意识和完备的职业能力, 工作中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担当性。因而, 如何让残障学生真正做一个自理、自立的人, 如何创造一个使他们能够成功、成才的环境, 让学生把未来美好的前途寄托在具体的事情上, 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 让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不再是走入社会前的冲刺线, 而是作为定夺学生未来的起跑线, 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残障学生职业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导向, 是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识职业、了解职业、争取岗位成就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

职业能力是残障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具有的多种能力, 其中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技能等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

三、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残障学生除了进行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多方面融入社会的综合素质培养外, 还应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平等地参与社会、求职谋生, 回归社会。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障学生获得完整人格和幸福生活的关键。

(一) 培养残障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视力、听力障碍学生联想的特征数量少, 分布分散, 概念表征受感知觉经验缺失。而智力障碍学生的感知速度减慢, 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残障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听觉缺陷、视觉缺陷、智力缺陷,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视力、感知觉以及识别能力的发展, 在记忆、思维、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而靠视觉、触觉、感觉了解外部环境, 获得的信息量少, 极易受表面现象的影响, 所以他们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 容易急躁、盲从、多疑, 希望与社会交往但又怕与社会交往的心态远远超乎正常人。

(二) 认知水平是培养残障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修养。特殊教育学校是残障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主渠道。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抓起, 开设适应性课程, 发掘潜能, 发展其个性和特长, 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 不仅仅进行“扬长”教育, 还要根据学生生理缺陷进行“补偿”教育, 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 以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为出发点来设置课程和教学环境, 整合教学资源, 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多层次、小步子循序渐进地进行, 拓宽知识面, 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培养残障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残障学生应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要看到自身的优势, 还要根据自身的优势, 从小制定生活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在特教学校中, 大多数学生, 尤其是智力较好的听视障学生表现为:平时不爱和同学交往, 自卑孤独, 敏感多疑, 情绪不稳定, 心理失衡, 苦闷、焦虑、急躁, 难以自我调适,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应该干什么。所以, 心理辅导与咨询不应该是就业前的临阵磨枪, 在残障学生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需加以引导, 并促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与信念。贯穿于残障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 帮助悦纳自己, 树立自信自强的就业信念, 发掘自身的就业资本。自从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来, 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以成功残障学生案例以及身边毕业的同学的成功就业案例来教育学生, 鼓励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 以达到自立、自强的渗透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课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以及组织他们与健全学生一起活动, 一同登台表演, 一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让他们平等参与, 享受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和孤僻, 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培养残障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 课程管理, 是对学生进行初级职业道德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在各种课程设置中, 教师时刻不忘教育对象的现实, 用实际生活中的“好人好事”, 挖掘残障学生的潜能, 注重集聚学生正能量, 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焕发出学生潜在的美德, 并夸张地给予“正面肯定”, 使学生在尽享“成功”的喜悦中, 感受健康的道德素养。在综合实践课堂上, 教师通过“抓拍”身边“违章”的典型学生和事件, 搜集以往毕业生的“负面”信息, 结合多媒体教学, 进行案例分析, 让学生模仿体验、感受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知法、懂法, 明辨是非,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为今后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二) 技能教育, 搭建培养学生初级职业意识的平台

主观的就业需求与意识较弱是残障学生就业现状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因此, 未来的职业教育, 传授就业技能, 职业指导, 不但要分层, 且在系统内部各层次之间能够相互联通, 相互联动, 培训计划与跟踪服务应该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全程。要根据智障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应用和操作,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主, 强化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训练。从每个学生认知的程度、技能的高低、学习的风格、情感的体验出发, 建立“个别化、生活化、一体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低年级阶段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 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是“一体化”承上启下的衔接, 学校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体化系列化的课程服务, 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满足职业教育“全员性、一体化、全程化”的学习需要;以文化教育为主, 康复训练课, 劳动训练课, 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穿插进行;实施“个别化”教育, 在“以人为本”和“个别化教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学习, 以个训、组训、分组分层、动态分组等形式关注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有针对性地实施课程。

为了使学生将来能有稳定的工作, 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 良好的行为养成和职业素养也应具备, 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调动人的代偿功能和潜能, 扬长避短, 使受限制和伤害的残障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

(三) 认清时弊, 教师在教育培养中汲取教训

从68名毕业生的具体调查情况分析中发现, 残障学生在职业意识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1.就业观念不“务实”, 好高骛远。不懂得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职业要求来选择职业。我校前些年毕业的一部分听障学生, 毕业时都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 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安心工作, 嫌弃工作条件不好, 工作累, 工资少, 稍遇挫折, 便选择了放弃。

2.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认识不够, 缺乏参与竞争, 更缺乏迎接社会挑选的勇气和信心。

3.等待观望, 缺乏创业精神。针对以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中, 注重焕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提醒”中强化“实战”, 让学生提高认识, 矫正不足, 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行为能力

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有针对性地渗透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养成教育理念。时时都以一句“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的标语提示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按着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师以行业的标准为尺度来衡量学生的行为。

(一) 端庄仪态的培养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场合, 第一印象很关键, 对于残障学生也不例外。而第一印象占首要地位的是个人的仪态。仪态是指一个人的举手投足, 站、坐、走、手势等。优美的仪态是一种动态美, 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风度, 不能因为残障学生就对他们放宽要求。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校教师就很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班会课、专业课、教室里、楼道中、校园里, 教师无时无处不细心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 做到及时表扬, 鼓励优秀, 批评纠正不良行为。

(二) 服务能力的培养

胜任一份工作, 必须要“勤”, 做到眼中有活。残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原因, 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反应较慢、不灵活、服务能力欠缺。在学校教学中, 教师时时注重服务能力的培养。比如, 开会时给老师搬张椅子, 上课前帮老师拿相关教具, 擦干净黑板;平时, 地面保持干净整洁, 拖把笤帚放整齐, 主动捡起一片纸屑;同学之间相互礼让, 见人问好, 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六、对残障学生加强就业前的指导培养

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做一个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学指导中向残障学生强调职业特点、意义, 让他们懂得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才华的场所, 使残障学生逐渐产生对职业的热爱之情。通过就业指导, 让他们亲身感受, 主动探索,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1.利用组织主题讲座、课余谈心等形式, 进行有关创业概念、创业条件、可供创业类型等内容的教育。通过学习与交流, 大部分残障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条件、优惠政策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职业指导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残障学生渗透职业理想和敬业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随着学习的深入, 残障学生对自己毕业所从事职业的认识逐渐深刻, 对职业所包括的各种条件的意义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实践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七、以实训教学为中心, 强化残障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与联办单位产教结合, 建立适应残障学生专业发展的实训基地, 利用这些实训基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 遵章守纪,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残障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 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而哪些事又必须做,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 教师在残障学生进行实习之前, 首先, 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 通过制度的学习, 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 对于残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 教育学生应懂得取长补短, 尊重与帮助他人, 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 在实习场所张贴管理标准, 在残障学生实习过程中, 努力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 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残障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为止, 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适应所属环境。

(二) 灵活分工,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协作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 开展义工活动, 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 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 使残障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自理。在残障学生实习时,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 共同完成一些综合类实习任务。如实训檀香的制作, 需要几道工序, 单凭一名学生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此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习小组, 分工合作, 完成实习任务。在此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与他人协作, 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们相互纠正, 相互促进, 共同克服困难, 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由于合作的成功, 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 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都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知道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

(三) 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持续提高的保障

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残障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育的要义, 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对残障学生实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残障学生服务于社会, 做自尊、自强、自立的人。如何真正地踏入社会仅靠学校与教师远远不够, 必须有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残障学生。建立完善的残障学生职业教育体系, 是改变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重要策略, 各级政府应整合资源, 集中人力、物力, 以社区为单位集中办好职业培训基地。大力办好地区福利性企业, 使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的生产与输送关系。各社区也应积极行动起来, 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 给残障学生以广阔的训练空间, 主动搭好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

总之, 经过长期的生活能力培养、明理学习、导行教育、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教学, 大部分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努力、自觉、主动, 并能积极寻求自身的优点、特长, 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部分重度智残学生表现得比普通人更忠诚。他们的职业行为能力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因而学校在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上, 一定要站在“对残障学生的未来生活负责”的角度, 承担起积极的责任, 主动寻求各种路径和方法。同时, 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全新的残障学生资源观, 从“比较优势”原理, 分析各类残障学生人力资源。学校、家庭与社会也要共同努力让残障学生成为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创造财富、享受人生幸福的真正的劳动者。

摘要: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残障学生的就业之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是解决残障学生就业的关键。从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到对残障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残障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银梅.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

[2]张群生, 梁金凤, 王军.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培养职业能力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更注重劳动者较强的专业技能。企业要求招聘的人员一上岗就能操作,甚至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水平、程度,强调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许一个人最初并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但只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对方法、认真学习、加强锻炼,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甚至还能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闪光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经常用格言和名人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试一试”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决不轻易放弃;相信自己有无限潜力;主动与人交流,克服自我封闭;等等。恰当运用这些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全自己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为他们培养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技能大赛,培养职业兴趣

学校应在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与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大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技能大赛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觉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是强化中职生“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观念的重要渠道。我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每年4月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例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插花比赛,财经专业的点钞、传票练兵,计算机专业的动漫制作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为中职生搭建了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更引领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动向,有效激发了中职生学习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习实训,强化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仿真实验实习场所,和各种技能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职业要求,提高职业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先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从而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利用寒暑假多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识性、体验性的见习或实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企业的相关运作程序和管理要求,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学习增添动力。最后,多利用毕业实习或招聘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企业,逐渐适应各岗位的管理要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职教界正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激发创新动力,加强创新培养。加强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来看,劳动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充分施展个性、发挥才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造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以便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并有创新能力的人。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企业招聘从重学历变为才智和能力并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良好效益的特长。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析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3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水平、程度,强调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许一个人最初并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但只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对方法、认真学习、加强锻炼,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甚至还能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闪光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经常用格言和名人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试一试”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决不轻易放弃;相信自己有无限潜力;主动与人交流,克服自我封闭;等等。恰当运用这些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全自己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为他们培养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技能大赛,培养职业兴趣

学校应在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与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大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技能大赛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觉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是强化中职生“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观念的重要渠道。我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每年4月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例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插花比赛,财经专业的点钞、传票练兵,计算机专业的动漫制作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为中职生搭建了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更引领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动向,有效激发了中职生学习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习实训,强化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仿真实验实习场所,和各种技能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职业要求,提高职业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先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从而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利用寒暑假多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识性、体验性的见习或实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企业的相关运作程序和管理要求,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学习增添动力。最后,多利用毕业实习或招聘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企业,逐渐适应各岗位的管理要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职教界正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激发创新动力,加强创新培养。加强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来看,劳动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充分施展个性、发挥才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造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以便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并有创新能力的人。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企业招聘从重学历变为才智和能力并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良好效益的特长。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析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态势, 大量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 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更新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积极适应甚至超越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以增强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生掌握单一岗位操作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在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下, 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学会认知,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 学会发展。学生在离校后可以接受新的工作, 新的环境, 新的任务, 为此应拥有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力——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种能力。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 能够影响职业活动效果的个体心理素质及行为能力, 它是个体具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体现。

三、职业能力的划分

职业能力是由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及社会能力组成。

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指学生要习礼仪, 讲文明, 知荣辱, 有道德。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能够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全面认识自己,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学生要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诚实守信、优质服务, 仪容端庄、语言文明的职业礼仪。学生能够秉承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念。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行业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 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创新意识, 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社会能力则包含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学生掌握良好的社会能力就会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团队, 具有更大的职业上升空间。

四、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学生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职业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积极开朗的长处, 不过也存在承受能力弱、社会发展能力低等特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做自尊自信的人, 珍惜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工作作风和社会行为习惯, 有助于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做出更多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

2. 职业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社会竞争力。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 2014年职业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达到78.1%。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素养, 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和自主创新能力, 锤炼自主创业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打破传统教育强调理念,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共性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在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 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市场反映,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 制定配套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强化校企联动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模式, 大大增强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订单式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互动式的教学教育模式。最终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职业环境。

五、职业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学生常规管理,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常规管理。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目标, 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通过对日常的严格管理, 养成学生努力、敬业、正直、守纪的良好素养和行为习惯。

2. 立足学生终身发展,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熏陶, 提高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定期聘请行业带头人, 企业导师, 优秀校友采取讲座、辅导、座谈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规划团队, 开展与提高职业能力相关的拓展活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 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寻、推陈出新的过程, 将理论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3. 推动企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

职业院校应该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以服务产业升级为目标。将企业引进学校来, 将学校办到企业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训。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企业实训内容, 并开展不同的职业能力指导。让学生未出校园先就业, 认清自身与实际岗位要求差异, 不断自我提高, 自我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育优质劳动者及专业型人才”的确切要求。学校应以能力为本位,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训练, 引导学生做出定位准确的职业规划, 培养出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培养职业能力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关键能力 素质培养

一、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岗位技术必然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基础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交叉也愈来愈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内容将会由此引起很大的变化,所以,仅有传统定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远远不够了。由此引发的能力需求将更为多样化。应该说,关键能力的培养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必须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专业能力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是基本的,但只有专业方面的能力,毕業生的发展前景是不光明的,因为,他们缺少了接收创新性知识和创新性能力的支撑潜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适时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方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力求专业技能与关键技能的相接或融合。在各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计划中,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关键能力的一席之地。除此,还要注意到,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面临比较广泛的岗位技术覆盖面要求,除技术操作岗位外,还有技术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等岗位,他们除了需要较全面的专业性技能之外,较强的社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换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时刻注意专业能力的变化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以保证学生所需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专业本领也不再仅仅理解为单项技能或知识的叠加,还应包括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实施

1、为适应市场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大批能够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改变这种状况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2、改革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型、尖端型人才需求旺盛。职业院校应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高级技工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改变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当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以及相关能力。专业技能使学生学有所长,胜任本职工作;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分析研究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工作做好,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业务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书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

三、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教育改革

1、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我院以汽车职业技能培训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1)文化基础课教学应强调专业的相关性,坚持以应用为目的,按“必需、够用”的原则把性质相关、相近的课程和在多门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重新提炼组合。把原来的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力与液压传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浓缩提炼组成现在的《汽车机械基础》。以专业够用和专业需求为前提来进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2)专业课教学要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的时数。可把各门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再进行会合形成新的专业知识结构。比如将分散于《汽车构造》、《汽车维修》、《汽车电气》、《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中的发动机、底盘、电气各部分组合成《发动机机械系检修》、《传动系检修》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检修》等。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增加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为适应现代汽车电子化发展方向,重点加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车载网络控制系统结构域维修》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应加大专业外语与计算机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

4)学校应适时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切实体会所教内容有多少有用,多少没用,力避生产上已淘汰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出现。还要注意有哪些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有遗漏需要弥补,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在教学中,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

5)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应积极研究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可分为汽车维修(如机械修理、电器修理、维护保养)维修管理(如业务接待、技术管理、质量检验)车辆保险索赔、汽车营销等。学校可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组合相应模块,积极组织教师对各小专业模块的教材的开发并组织好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有较宽的择业范围并能在一个职业群中顺利转岗,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2、改革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7

一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对职业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不统一, 国外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普通能力 (General Competencies) 、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 Skills) 、核心能力 (Core Skills) 、可迁移能力 (Transferable Skills) 等。我国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职业通用能力。目前, 有的研究认为职业基本能力是发现、成功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的普适性能力, 有的研究又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混同, 职业基本能力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其内涵界定的不同。因而, 对其内涵的研究仍然还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体系。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德国职业能力理论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 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美国SCANS提出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和工作场所能力。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9月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报告中, 对职业技能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 (1) 专业特定技能, (2) 行业通用技能, (3) 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 即核心能力技能, 并将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项能力。国内学者们也对职业基本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对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界定:职业基本能力是任何职业中都需要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普适性能力, 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岗位的迁移而迁移, 是种内化的综合能力, 不易模仿, 需要不断学习提升。

二职业基本能力的结构要素

本文构建了“企业看重、教师认同、学生欠缺”的职业基本能力结构, 其中包括几大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1.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言口头表达、汉语言书面表达以及英语口头表达等能力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思想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 与人交往就必然要进行语言的表达与思想、情绪的沟通。另外, 还需要较熟练、流畅地使用一、二门外国语。

2. 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现代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目前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上十分欠缺。其主要表现是:不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 简单的硬件系统故障不能排除, 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未能熟练掌握, 常用计算机外设的使用基本不会。

3. 社交能力包括基本礼仪能力和沟通能力

比如, 我们会经常看到乘电梯时一拥而上、穿着拖鞋进教室、上课时随意接电话、教室里大口吃早餐等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强调讲文明懂礼貌, 然而大学里却没有礼仪的课程, 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4.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是由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以及不同知识的人员所组成的, 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 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协作能力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核心是协同合作,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三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的途径

1. 构建提升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

第一,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应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其存在难以测量性, 因而, 其培养和测量应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与公共基础课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有机融合, 并与专业课模块衔接和补充。并不是课程的集合, 而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和专业限制, 构建能力本位的体系, 根据行业协会、本地企业需求, 以项目为载体, 将问题或考核要点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进行测评, 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 确保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因而, 将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与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有机融合, 并与专业课模块形成衔接和补充, 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依托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程, 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 重新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 确定课程结构, 开设面向大一学生的必修课, 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 以及贯穿两年的人文素质训练、英语听说、综合英语。这些课程的实现目标是使一年级的新生规划未来职业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技能要求、反复练习、总结考核、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开设英语实务课, 侧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重新设置公共选修课, 开设职业发展模块, 包括汉语言、英语、计算机等类型, 不仅可满足就业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需求, 还可以满足考研、出国的需求。如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应用文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方法, 获取必备的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 使总体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并为今后就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需求, 开设银行实务英语、会计实务英语、旅游实务英语、会展实务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针对出国和实际英语交流需求, 开设出国际交流英语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

凭借真实场景的模拟训练, 开设实践性课程, 训练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如职业礼仪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自行组成8~10人小组完成时长约8分钟的礼仪视频, 不仅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职场基本礼仪技能, 而且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 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 注重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面向职业活动和工作实际, 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实用性、职业性。教学内容可以模块化, 也可以是任务导向化, 而不必片面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如应用文写作涉及的文种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一讲授, 需要根据职业领域或岗位需要, 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模拟公务活动情景的文书, 如请示、函 (复函) 、会议纪要、通知;结合求职所需的文种, 如推荐信、求职信、简历;结合校园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文种, 如策划文书、邀请函、请柬、致辞、演讲稿;结合就业工作岗位的文种, 如经济合同、劳动合同。再如平面设计与应用可按照任务导向化思路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个性化界面、设计画框、设计包装、制作百叶窗、设计海报、处理婚纱照、创意图像合成、特效制作等几大类任务, 这些任务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情景很贴近,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

第二, 转变教学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实施方式, 形成以任务实施、项目实施、模块化实施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方式, 通过考核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效果, 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起来, 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如应用文写作, 可采取模块化考核和综合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在课堂和课后的反复训练,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训练, 以及依据工作情景, 通过团队协作, 综合运用多种文种解决工作问题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再如职业礼仪测试采用团队礼仪情景视频考核和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纠错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熟练掌握职场的基本礼仪。另外, 平面设计与应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按照每次任务要求所创作的作品来考核学生。

四结束语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 加强课程校本教材建设, 增强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 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现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 2008 (26) :252~254

[2]唐朝莉、谭宏.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4) :253~254

[3]唐菀.论公共关系教学与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9) :86~87

培养职业能力改革烹饪教学 篇8

更新教育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近年来, 随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及“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正在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中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教育思想正在逐步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变。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转变办学模式, 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依托校内“模拟厨房”实施

为全面实施教学改革, 学校在原来多个单项技能实习室的基础上, 投资建设了“模拟厨房”。“模拟厨房”按照酒店厨房的布局、硬件设施、工作环境来建设, 使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模拟厨房”的实习采用“仿真式”的任务及学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 全面模拟厨房工作内容。“模拟厨房”的运作也实施“营业化”, 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出售实习菜肴 (按照菜肴的制作成本出售) , 接受“市场”的考验, 变教学为“生产”。同时也实现了菜肴制作成本的回收。减轻了学校和学生的实习经费负担。

2. 学校、酒店之间工学结合

首先, 通过接洽, 我们与本地的多家酒店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 酒店作为我们学校的实习基地为我们提供学生的岗位实习。学校作为酒店的人才培养基地, 优先为酒店提供优秀的毕业生。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 达到学校、酒店、学生之间的三方面的共赢。有了校企合作机制, 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学期都安排3 4周到酒店进行岗位实习, 全面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 学习与“工作”内容的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积极、更主动、更认真, 而在工作时,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

3. “订单式”培养

近两年, 我们先后与如皋泰华大酒店、南通丽都假日酒店、南通光华国际大酒店等酒店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双方协议, 由学校招生, 双方共同培养, 学生毕业后到相应酒店工作。教学中, 根据酒店对烹饪人才的要求, 共同开发教学计划, 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专业教学。学生最后一学年顶岗实习全部安排在相应的酒店, 相应的顶岗实习计划主要是酒店负责制定和实施, 因此, 也更多的融入了酒店的经营理念、工作理念和人文理念, 从而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同酒店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岗位就业的无缝对接。

深化课改, 保证与岗位需求对接

1.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

烹饪专业课应围绕行业岗位, 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 岗位上做什么, 教学中就教什么。怎么做, 就怎么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工作过程知识是一种与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直接获得并需要的知识。烹饪技能的教学应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 而相关理论知识为辅, 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彻底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 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 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 并使之序化。

2. 紧扣行业需求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 餐饮业空前繁荣, 菜品的流行变化、地方菜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 加之人们饮食的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 所以酒店在菜品的经营上要不断适应人们的这种追求, 烹饪教学也应紧跟这种变化。行业中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口味、新工艺也要及时掌握, 并融入到教学中去, 确保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比如:近两年, 结合行业需求,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保健靓汤、川味火锅、特色小吃等选修课程,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也满足了部分酒店对烹调技术人才的不同需求。

3. 将职业资格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 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多数就业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是否持有劳动部门鉴定的厨师等级证书。将是否持有厨师等级证书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职业技能的依据。因此, 学生毕业时取得双证是最基本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 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 相互融通, 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学生职业技能检验的重要指标。

改革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1. 以任务为引领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以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任务) 为形式的教学活动。以酒店中式烹调师的工作任务为例, 我们以本地酒店供应的常用菜肴为基础, 结合中式烹调师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要求, 对教学菜肴进行整理、归纳、分类, 采取以烹调方法和以原料分类两种方法, 形成了二百二十道代表菜肴。以此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一种 (类) 菜肴的制作为一个教学项目, 把菜肴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整合到项目中,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 逐步形成工作的能力, 积累工作的经验。

2. 以工作为背景的情境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建构。以“工作”为背景的情境, 即创设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模拟一个企业场景, 在场景中构建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实现“工作”中学习, 学习中“工作”, 即工学结合。学校“模拟厨房”的建设, 为烹饪综合实训提供了“全真”的酒店工作环境, 学生实习操作也和酒店一样分岗位进行, 分阶段轮换不同的岗位, 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全面对接酒店的要求。学生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 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提高。将知识、态度、技能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3. 以竞赛为手段的专项训练法

熟练的烹饪基本功 (比如:刀工、翻锅等) 是学好烹饪的基础, 而技能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方能形成。为此, 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 特别是初级阶段, 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以技能竞赛为手段, 以年级为单位, 每月一次学生基本功比赛, 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每学期结束, 对所学内容的考核也可结合比赛的形式, 比如:冷拼比赛、雕刻比赛、热菜比赛等, 并邀请合作酒店的厨师长、技术骨干共同评判, 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技能、练技能比赛氛围。通过竞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希平.基于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2]教育部专项课题研究组.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培养职业能力 篇9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 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 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 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我校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基于以下方面的思考:

1.1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产品结构、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企业的生产方式在加快转变, 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因此,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是时代同赋予我们的责任。

1.2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近几年,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各地中等职校整合资源, 调整布局, 扩大规模, 使得职业教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隐含着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缺乏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主动创业创新的精神与意识, 继续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等诸多问题。而重视并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的培养, 是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增强学生从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3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教育的最核心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力保障。其次, 职业教育能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现实环境基础, 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职业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个性差别、职业的定向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重点发展,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展。

2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框架

中等职教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们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工作框架 (如图1所示) , 其立足点是人, 即以学生为本, 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点和终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价值基础, 学校的一切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因此, 目标、管理、课程三维的落脚点也指向“人”。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全面素质的反映, 而这一培养目标是通过构建课程和优化管理来得以实现。这一培养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目标;课程;管理;实施;评价。

上述的五项要素组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结构, 其关系如图2所示。

3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工作中, 应注意以下的几个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工作的核心及价值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 以教师为本, 通过教师的发展, 带动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次, 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友爱, 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其智力和技能, 发掘其心智和潜能, 为其今后的成才与就业创业创造夯实基础。

3.2 不断创新的原则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力争寻求更好的方法、途径, 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 工作的不断创新就是加强学习, 不断思考, 有新的点子, 新的举措, 新的办法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 这就是创新;对于每个教职工来说, 只要把本职工作的每件容易做的小事认真抓好, 把每件不起眼的细节扎实抓严, 把人人都想到的事做实, 做得富有成效, 把一般人不在意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 把大家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

3.3 突出实践的原则

3.3.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达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寓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于各项有效教育活动之中。

3.3.2 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与学生对话, 倾听学生的心声, 使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3.3.3 要实施课程改革,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式课程教学, 注重技能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衔接,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整体推进的原则

3.4.1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3.4.2要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人, 全面科学的制度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及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3.4.3要用和谐的情感凝聚人。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人才资源,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 才能提高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效能。总之,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发展、中职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并且代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因此,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 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并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就一定会将学校工作精细化, 结果精品化, 形成学校的品牌, 提升学校的内涵和知名度。

摘要:职业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突出面临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 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培养中, 必须将人做为一切发展的中心和立足点, 通过不断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 1998, 2, 16.

[2]梁世翔.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模式理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2) .

[3]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1 (10) .

培养职业能力 篇10

1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现状分析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生来源于在籍专科就读自考本科的学生, 学生在校读专科期间, 利用业余时间自修本科课程, 参加全省统一自学考试, 成绩合格的学生即可获得自考本科毕业证书。这些学生为了在专科学习阶段获得本科学历, 起早贪黑死记硬背专业理论, 应付严格的自学考试, 历经千辛万苦自考本科终于毕业了, 但由于主考学校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造成自考本科学生空有本科学历而能力欠缺的现象。使得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发展。

目前, 各专科院校十分重视在校专科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管理, 学生自学考试的质量显著提高, 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职能部门要转变教育理念, 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把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并重,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提高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

2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标准

所谓职业能力, 是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多种能力的综合, 是个体自立于社会, 获得社会认同, 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

自考本科学生的理论学习较专科课程有较大提高, 按照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需求, 应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能力。

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成为某一特定专业的合格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具备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 因此, 专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二是较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能完成职业任务的社会能力, 包括开拓创新、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等内容。

3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与时俱进, 突显专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一个人要能较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科技进步, 在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变迁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具有能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变化的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特色。

首先要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 学生能看得见又能亲自动手操作, 体验实际工作情境,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要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案, 形式要多样。以往相对于严格的理论教学的考核而言, 实践教学考核显得有些随意、形式化, 从而使其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改革课程的设置, 突出职业性。随着岗位知识的日新月异变更, 有些课程的设置严重滞后, 与岗位能力群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 表现为“用过去的知识交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社会”。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因此, 要加强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研究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改变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体, 以重视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2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建学生社团,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如读书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科技小制作等第二课堂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从理想和未来工作出发培养和锻炼自己。

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学生兴趣、展示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建有益的社团, 使更多的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圈子, 融入到集体和社会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关爱、协作的精神。

3.3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 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 一些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各种教学竞赛的筹划和开展,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省级和国家级竞赛,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学科竞赛的管理, 设立专项经费和奖励制定, 为参加项目的同学提供经费支持和奖励, 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在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研究, 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 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职业能力不仅仅只包含专业技能, 还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需要并与职业情景相结合的能力, 涉及开拓创新、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心里承受能力以及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等非技术职业素质的要求, 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深入教学改革, 重视专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为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个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职业能力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 本文从专科职业院校自考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阐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途径。对专科职业院校自考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11 (3) .

[2]林晓亮.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注重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 职业能力 有效教学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006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核心思想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在此基础上改革也对专业课以外的基础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基础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也就要为将来的就业服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学校实施“2+1”模式,两年英语教学课时安排被压缩为一年。但中职英语教学还是走不出“瓶颈”状态,很多学生还是一上英语课就头疼,教师对英语课程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分歧。不少教师觉得学生基础那么差,学了也不懂,浪费时间,不如取消英语这门课程,把时间让给专业课程;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是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就应有“职业”的特色,应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需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联系;部分英语教师还认为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是专业教师的职责,英语就是英语,应侧重于基础教学,不能成为专业课的附庸,职业的影响不应突出。在上述情形下,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职业能力理论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而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关注点是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把学科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第二,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关注可测性和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第四,关注教师是否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

1.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调查研究。紧扣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与英语相关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对英语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我们通过对会计、电子商务专业、汽修专业、化工专业和幼师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企业的走访,了解行业对通用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与英语相关的职业能力重新定位,明确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划分出不同专业的能力需求范畴。

(2)以职业能力牵引,制定适合笔者学校专业特色的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反映以下几个理念:注重基础,突出实用性;分层教学,增加选择性;突出重点,降低难度,使学生取得明显进步成为可能;使用综合评价,强调激励性。

(3)重新定位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后,重新编定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执教专业需求,从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笔者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课时为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基础英语模块,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后续第二学期为职业模块,是对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巩固。

2.改革试点案例

由于笔者学校商务专业学生要参与广交会企业实践,于是学校在职业模块中开设广交会英语课程,针对广交会各个岗位进行英语口语提高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1)更新教学内容,自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师收集广交会各个岗位所用的英语口语,进行整理、编写,逐步形成目前校内使用的广交会英语教材。由于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实习岗位相挂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2)丰富教学活动形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多练多说,就能事半功倍。“A good beginning is well half done.”注重利用课前3分钟热身,如“一日一句”,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者唱一首英语歌曲等,都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利用游戏和多媒体,穿插教学相关视频,或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或情景模拟,甚至分小组表演情景剧等,让学生多参与,在做中学。

(3)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尽量领会交际情景和习惯表达,避免言不达意或理解偏差,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教材每一章节后都会介绍一些小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如在点餐话题中,教师介绍西餐礼仪,运用真实道具,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会如何正确拿刀叉;在酒水话题中,教师介绍酒文化、酒的种类已经各种搭配的食物;教师介绍伊斯兰教餐饮文化,让学生在广交会中能自如应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客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endprint

(4)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教学的过程应该使能者更能,绝对不是使能者平庸、差生更差。因此,在课堂里,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中间,兼顾两头”。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层教学,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消除基础薄弱学生的畏难心理。每节课的内容由浅入深,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定期进行过关测试,让每个学生都在测试中化压力为动力,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帮每个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课堂内分层,想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从而重拾学英语的信心。

(5)积极有效的评价策略。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行为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注重生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可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伴给予的肯定能消除学生的负评价恐惧心理;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则让学生有了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的机会。

教师还要注意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对各个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6)教师反思、评课议课。教师使用自编教材进行课堂实践,组织组内老师定期进行听课、录像,并结合学校的评课表,完成听课记录。在科组教研活动中,我们组内教师围绕英语教学与专业的契合点,就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课,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做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之前上课的班级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评课中大家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英语课堂不是枯燥无味的,也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而应该是既不失英语本色,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课程改革,学校英语教学逐步走出“瓶颈”状态,笔者对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英语与专业契合点的把握更为准确。以后在其他专业实施英语教学时,也必须与学生今后将从事的专业结合,即使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找到不同的契合点。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相信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时间与水平有限,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笔者还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不断改进。一是此次研究主要围绕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升学需求的学生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专门训练,也是对分层教学提出的另一个要求。二是采取了发展性的评价,但有时评价指标过于复杂,反倒达不到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如何跟进,如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找到评价的核心,仍需要探讨。三是学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位也是不断变化的,英语课程与专业的契合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依然是探究的重点。四是探究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自由化、个性化,但如何与统考协调,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培养职业能力 篇12

数字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具备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 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 直接关系到创意和获利。数字应用能力作为职业方法能力中的一种核心能力, 是指根据实际任务需要, 对数字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 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和给出评价的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人终身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 即核心能力。

2 数字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所在学院一年级37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量表测试学生数字应用能力的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 收回有效问卷369份 (其中男生210人, 女生159人) 。经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

2.1 学生对数字应用能力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95%的学生不了解或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数字应用能力, 仅将数字应用能力理解为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学生普遍将该项能力等同于对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教师对该项能力进行简单说明后, 几乎100%的学生认为, 有必要学习和提高自身数字应用能力。

2.2 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在入学时高考数学成绩普遍较低, 以2012级新生为例, 对我院2 000多名新生的高考数学成绩进行摸底, 理工科专业平均分仅为55.37分, 最低分为9分, 文科专业平均分为51.36分, 最低分为11分。由此可见, 高职高专层次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基础较差, 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数学课教师仅注重数学整体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的传授, 缺乏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在调查中发现, 47%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多大用处, 52%的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对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3 数字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3.1 数学知识与数字应用能力的结合

数字应用能力初、中、高3个等级的标准要求涵盖了数字信息解读、数字运算、运算结果的展示和应用3个技能要素。在高等应用数学教学中, 可将数字应用能力各等级标准的训练目标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之中, 以初级能力为例进行分析, 见表1。

3.2 数字应用能力中数感的训练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具体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 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 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制订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字应用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 笔者认为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其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 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 筛选适当的方法 (统计、图表描述、统计等) , 对数字进行运算, 从而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的一种思维策略, 而这恰恰与高等应用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数感体现的是信息时代数学素质内涵的一个层面———数学能力的展现。在高等应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训练数感能力。第一, 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数字与数字、数学表达式中内涵的数字信息;第二, 在数据运算的迂回策略、变量代换、等比例计算、等价表示等过程中, 分析数字信息的实质表达;第三, 在近似计算、数学思想灌输、预算等方面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训练,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具备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1]。

3.3 引入专业实际案例的项目教学法

根据《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2]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在高等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新型的五步教学训练法, 即OTPAE (O:目标, T:任务, P:准备, A:行动, E:评估) 科学训练程序。引入专业案例或实际问题为项目载体, 明确目标任务, 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如经济问题中的贷款模型案例, 可分为下列步骤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第一步,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老师打算用公积金贷款买房, 还款方式的选择 (目标和任务) ;第二步, 学生课后收集利率、还款方式等数字信息 (准备) ;第三步,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不同还款方式的利弊 (行动) ;第四步, 总结、讨论 (评估) , 并创设新的贷款情景, 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项能力训练。在高等应用数学中可采用类似的项目教学法案例, 如边际分析, 利润与成本、收益之间的收支平衡分析,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弹性分析等。

4 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和高等应用数学成绩均得到了提高, 实现了双赢。学期末, 以数字来源、分类、整理、概括、提炼、运算、展示与应用为测评点, 引入投入产出、闭合经济、投资回报等专业案例, 让学生在扮演的不同行业职员身份中进行测试, 以30分的满分为基数, 对369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

由调查结果可知, 一学期的不间断交互培训模式, 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字应用职业能力, 也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学习兴趣较之以前变化很大, 经调查, 75%的学生认为能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 65%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双向结合模式的开展, 减轻了教师授课的压力, 使教师由授课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统筹者, 有利于教师实施多种教学。

5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受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较小, 如何养成、激励、开发和评价受教育者, 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的高职院校开展数字应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实践。但是, 作为高职教师, 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 本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 就会使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从而为学生服务, 为国家培养新时期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167-169.

上一篇:剩余收益模型下一篇:无线防盗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