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2024-07-27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精选12篇)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1

1 概述

职业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一种就业前的教育, 它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后, 既能掌握一门技能, 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 提出了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方法。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之更好地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

2 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其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 多是生产第一线的生产、服务的技术工人、熟练操作工, 其它行业的售前、售后服务及安装、维修技术人员。社会和行业对他们的要求, 更多的是在技能的操作和技术的应用方面, 是属于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它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外, 更要注重指导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 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要求, 实现毕业和就业的良好衔接[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 随之而来的是职业结构、就业形式的瞬息万变, 未来的就业变得不稳定, 充满了风险和机遇。旧的职业不断淘汰, 新的职业层出不穷[2]。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 既能掌握一门技能, 保证他们毕业后能快速就业, 又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 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偏见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一直被打上了“二流教育”的烙印, 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初中毕业生是决不会选择到职业学校来学习, 学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文化素质很低, 几乎是愿意来的都可以进, 致使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无质量可言, 学生文化基础差,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极低, 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中, 许多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形成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非常困难的局面。

4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方面是社会和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却是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既要会教书, 更要会育人。要始终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贯穿在整个教书的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 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4.1 特殊的能力。

面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专业教师应具备下面几种特殊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能的能力;赏识和及时鼓励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目标, 坚定信心的能力。

4.2 育人的能力。

只会教书, 不会育人, 那么学生进去时是怎样的, 出来时可能仍然还是那样的。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 不但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 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专业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首位, 做一个既教书、更育人的优秀教师。

4.3 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能力。

不会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的特点。专业教师在教学中, 应督促和教会他们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4.4 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能力。

许多学生入学时, 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养成良好习惯, 正确对待挫折,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是每一个专业教师要重视和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务。

4.5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学生素质较低, 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语言和口才表达能力、团队协助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方面。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6 具备“双师型”资格和能力。

针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专业课教师, 应改单纯的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因而“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3]。

5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培养方法

专业教师是学校的“生力源”, 是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而作为职业学校本身, 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专业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指导能力, 保证学校的专业教学, 能满足社会对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要求, 学校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为社会服务。

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方法:

5.1 良好师德品格的培养。

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品格, 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学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高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专业教师严谨笃学的作风, 培养他们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热心、信心、恒心、爱心和耐心, 是提升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师德品格, 教师就难以实现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5.2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品德、心理存在许多欠缺。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 心理压力非常大。专业教师在教学中, 同样也担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任, 所以培养专业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关心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培养教师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操, 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有信心克服, 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客观、公正地处理。保证教师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和教育学生[4]。

5.3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的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的职业学校, 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致力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给专业教师提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条件和机会, 为学校培养大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下面几种途经:a.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增加校内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增加, 不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实习的机会, 增加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环节, 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必备条件。专业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 也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指导能力。b.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职业学校, 特别是工科职业学校, 应和对口优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实训基地, 建立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实践的制度, 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及管理工作、工艺流程的编制, 可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让专业教师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在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组织教师分批分期到企业, 参加企业组织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班的学习。c.培训进修。职业学校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 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d.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应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专业教师通过参加这类竞赛, 既可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又可通过竞赛, 发现自身的不足, 向同行教师取长补短,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e.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各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获取各类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成为“双师型”教师, 也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或技术等级鉴定, 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 把考取证书和实践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f.其它条件的保证。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离不开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壮大。职业学校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培养专业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思想, 保证专业教师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掌握最新前沿技术和实践技能。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权益,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以调动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5]。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 光靠学校和专业教师自身的努力还不够, 还需要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才行。国家加大在职业教育的投资, 改善职业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完善相应的奖励或工资制度, 让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工资和收入待遇上有所区别, 有利于调动其他教师自觉选择培训的积极性, 也更利于调动已具有这种能力和资格的教师, 积极地将自身的能力应用于教学和学生的培养中。

6 结论

通过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学校拥有一批心理素质好, 有爱心, 技术过硬、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能极大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进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学生们能更快、更好地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本文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 提出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方法。通过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之更好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师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齐苗.也谈职业教育的本质———读俞启定先生的《职业教育本质论》有感[J].职教论语, 2010 (7) .

[2]董仁忠.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J].教育学报, 2009, 2, 5 (1) .

[3]职教成.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7, 2.

[4]邹迎.培养职业学校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J].职业与教育, 2001 (7) .

[5]刘之舟.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39 (1) .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2

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职场上通用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成功的职业人士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的职业能力呢?

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很多,而知识更新的周期也更短,有许多我们好不容易才学到的知识,等大学毕业时也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或者需要进一步更新了。所以,我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一种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雇主非常看重的一点,仅仅死记硬背记了一大堆知识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的。这也是给一些死读书的同学的一个提醒,读书的真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社会、单位、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

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他们最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

呢?善于自我推销实际上表现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差往往会对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在苦读书的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恰如其份地向别人推销自己,这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你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3.专业能力

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时,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技术类专业中约占70%,且以工科大学生居多;专业相关型是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非技术类专业中约占80%,以文、史、哲、经济、管理、语言居多;专业无关型是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毫无联系,这类大学生在各类专业中均存在,如技术类专业从事非技术类职业,非技术类专业从事技术类工作。

可见,雇主在选聘人才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对于技术要求较强的岗位,雇主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非技术类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但还是要求与专业相关联,重点在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总的来说,多数雇主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招聘

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雇主,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所以,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4.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

(1)语言沟通能力。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

(2)书面沟通能力。当发现与领导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你可以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一番。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方法,达到让领导听你把话讲完,而不是打断你的讲话,或被其台上的电话打断你的思路的效果。

5.应变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企业是一个活生生地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面试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官给你一个模拟的场景,让

你做出一些判断和决策,以考查应聘者的灵活应变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邹加认为:考官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很诡异的问题来刁难应聘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慌乱,停顿五到十秒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压力面试题,答案是其次的,考官主要考查的还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注意面试官的神情和感受,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与考官的眼神交流,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受到尊重。

6.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渣打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他们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英国渣打银行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劳坤仪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总有一天会落伍过时,但不变的是他的学习愿望和能力。想学习、会学习的毕业生才最有发展潜力。”

7.信息搜集能力

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尤其要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8.抗挫折能力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中学;教学方式;语文能力

一、目前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

1.学生现状

近年来,由于教学的不断革新,我国的招生制度也先后进行了调整和改变,职业中学院校的招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今职业中学所招收的学生知识基础能力较差,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有很大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普遍属于中下等的水平。一些学生中考成绩所有科目的平均成绩只有几十分,而这样的学生却在职业中学占据了整个学校学生的三分之二,甚至这些学生连基本的语文阅读、写作、朗读等能力等都没有掌握。并且职业中学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因此,面对学校开设的除了专业课程之外的课程并没有兴趣去学习,认为语文基础知识与所学习的专业课程无关,不应该将时间浪费于此,因此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相当困难。

2.教材现状

就当前的职业中学院校而言,他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即便是挑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的篇章,同时也在教材中开设了很多有实用性的一系列教学知识,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它比较偏向于共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各个学校和各个专业等不同个体的需求。语文教材内容和普通高中学校教材的排列大同小异,采用的是单元形式的模式,无论是什么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一样的,每个专业的语文学习缺乏个性化,特色并没有得到发挥。

3.教师现状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已经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旧时的教学模式,冥顽不灵。还有一部分教师想要转变教学模式,但是面对这样新鲜的事物没有经验,手足无措。在中职院校的升学中,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传统的教學方式难以相适应。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树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只是机械、传统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的语文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难以得到培养。而这样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最后的结果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破罐子破摔,培养语文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中职语文如何结合专业培养语文能力

1.中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在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接受新式的语文思想观念。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每个专业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选择凸显专业特色的中职教材,作为与专业结合的有效

载体

在职业中学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直接就业,中职教育中教师要认清楚这个事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知道本专业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了解语文教育目标的区别,将培养迎合生产、经营、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需要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新式的语文人才作为核心,围绕着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本院校的自身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并考虑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要求,认真挑选一个符合本专业、本学校的语文教材。在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将每一个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选择凸显本专业特点的语文教材,才能够体现出语文的独立性,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得到共同进步。

3.开展与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结合专业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一个专业为学生准备不同的语文教学阅读内容。例如针对文秘专业,仅仅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的,教师还要选取一些比较经典的、内容精美的、体裁不同的一些读物来补充学生的语文知识量,从而扩展语文视野、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面对其他的专业,可以挑选一些和本专业相似、相关的内容作为阅读内容,由于教师选择的阅读内容与本专业相关,能够使学生重视起语文的阅读。

(2)结合专业进行写作教学

很多中职学生都惧怕写作,在写作中没有话题可说,没有情感抒发。因此,教师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进行语文写作,要将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进去。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命题写作还能够避免重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3)结合专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听、说能力

面对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早已经习以为常,课堂上会东张西望,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样不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下降,还会使学生慢慢变成书呆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一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教育部门对各大高校进行了教育改革,要求在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冷海生.初探新课改背景下职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2(4):94-95.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素,措施

职业能力是指人类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 它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 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院校要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因此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 本文就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 是大学生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是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 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是指大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是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能力。

近几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增强。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人们对职业能力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将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相混淆, 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 并且在培养过程中, 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实践操作技能。而当今社会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而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 如创新能力、道德素质、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据相关资料显示, 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 占31.4%, 其余依次是竞争意识与能力为23.5%, 适应能力为14.6%, 思想品德为12.1%, 实干精神为11.5%, 意志承受力为8.9%等, 由此可知, 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上, 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 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1]因此, 高职院校应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 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培养学生,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差异, 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他们的天赋素质、受教育程度、气质、性格等。天赋素质是大学生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 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但它不是能力本身, 也不是现实能力的决定因素,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还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而受教育的程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不仅能使人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还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是提高能力的途径和手段, 知识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转化为能力。气质和性格与能力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决定了能力的倾向, 是形成能力差异的关键因素。此外, 大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因素也会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挠才能的发挥。”[2]一般来说, 善于运用学习方法的学生, 其能力往往较高, 反之则能力较差, 故应对学习方法高度重视, 使其努力学习、掌握、正确选择并科学运用学习方法。

3. 高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基础在于教育, 而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就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倘若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能力素质不高, 则必然会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 有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有的学校甚至高达80%, 他们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 缺乏职业教育的经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理论到理论, 而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另外,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些高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 不是正规的国民教育, 仅是“高考落榜生”教育, 是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教育。试想连一些高职教师本身都存在这种看法, 他们连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瞧不起, 必然也不会安心于自己的岗位来教育培养他们的学生。

4. 不重视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陈旧。

能力不是生而有之的, 而是学而有之、做而有之的。人的天赋只是提高能力的优越条件, 如果离开实践, 拥有再高的天赋也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必然归宿。但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在课堂里教学, 不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 再加上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许多高职课程的教学还一直沿袭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剥夺了高职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与高职学生日益突出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冲突,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从而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现状,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界一项紧迫的任务。那么如何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呢?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确定职业定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一切创新的源头首先来自于观念的创新。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各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主要有: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惟书惟上、重理论轻实践等, 这些都导致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不明。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的来临, 高职教育要改革、要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 所以高职院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重新审视, 应摒弃陈旧过时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及机械呆板的思维方式, 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这既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也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的先导。

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主体教育为宗旨”的方针, 大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问题教学法解决学生的疑虑, 任务驱动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客体为主体,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 主动地学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3. 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高职教育, 而高职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就必须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培训, 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优化高职教师结构, 可以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中引进一些职称、学历较高又具有一定师范素质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建立一支相当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与其它学校结对子聘用兼职教授等办法实现资源共享。

4.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践性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课外的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 (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毕业论文 (设计) 等形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未来。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必须抓好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一是走出去, 即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校门, 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实地参观考察, 了解第一手信息, 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请进来, 即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 现身说法, 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三是实行校企合作,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四是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条件, 抓好模拟实验、实践、上机等环节的教学。

其次是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实习、边操作,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每个学期既有理论教学, 又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程, 这样既可以确保实践课的顺利进行, 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5. 通过加强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一种高职育人模式的新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入校后, 分阶段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成立各种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使第二课堂有目的地开展;组织好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各种竞赛,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建立各种学生组织和协会, 使之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学生组织和协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能很快地锻炼成长起来,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文学, 陈宇晖, 张维新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1, (1) .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特别是在长期以考试考核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下,简单地认为将学生招进来、再毕业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却大大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职位,以及对于学生自身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缺乏较高的关注,也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陈旧观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育至今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而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高校缺乏职业化课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一张空头支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也就毫无任何意义。

(三)形式化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中,实践教学处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实践型教师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不规范,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脱离内容、止于形式,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教学教材注重更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合理科学的调整。教材内容应该着重凸显实践应用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尤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化教学过程紧密连结在一起,进而建立健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知识深厚、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技术类型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内容系统性的把握,依据各个学科发展规律,将学科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再者,高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保持一定的针对性,摆脱过去盲目、被动的教学模式,教材应该注重满足各个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教学效果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教材中的基础、重难点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整体上提高职业化教学能力和素质;另外,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进行校企联合,通过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壮大教师队伍,建构专职和兼职二者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科技与网络途径,给教师开展实践型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做到将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应用技术型教学的考核体系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原因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是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不同于职业特定能力只适用于具体某一职业或某一行业的工作岗位,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不管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你能成功的应对明天的工作”的现实时,职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应对武器。

我国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状来看,此理念还尚未完全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研究范围也仅仅停留在职业院校,或者仅从学校、企业一方或两方的角度进行探索。事实上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都是未来的职业人,都将面临着就业择业的难题,都有具备一定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此为,本课题组认为学校、家庭、学生、企业、政府五方均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这五方主体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才能为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提供有力地支持。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本课题制定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调查问卷”及对企业、对家庭的訪谈提纲。调查问卷选择的是南昌工学院2011级、2012级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发放问卷共1000份,回收914份,回收率91.4%。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从学生个人来看,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缺乏规划、就业前景堪忧;另一方面学习过程重专业技能,轻职业核心能力

在调查问卷中,31%的学生选择专业是根据他人期望或随便选的;有12.2%的学生认为职业目标离他们很遥远,没有必要制定;20.3%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择业就业完全不了解或是根本没想过,仅18.4%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制定计划,而对于自己决定的事情也仅有23.8%的学生是能够坚持完成。在学生的自我认知中:60.8%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或欠缺、68.1%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冲突处理能力一般或欠缺、53.1%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一般或欠缺、32.8%的学生认为情绪控制能力一般或欠缺。最希望掌握的职业核心能力排名分别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上这些数据从某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生活缺乏足够的思考和规划,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欠缺。

调查还发现, 73%的学生几乎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即大多数学生在我们未开设课程前完全不知此为何物,更不用说专门去学习或训练。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能、实习经历、技能证书四个选项中认为在求职中最具竞争力的是哪一项,只有20.8%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核心能力,选择专业技能和技能证书的学生则占了54.6%。大学生对专业技能证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视。

(二)从高校层面看,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存在空缺;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走在前列的主要是各大高职院校。本课题组在查阅本校以外的江西省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除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辅导成为各高校的热门课程外,其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除非是特殊专业需要,几乎很难找到,或者部分课程仅作为素质拓展选修课进行开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在已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各大高职院校中,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选派而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多还是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

(三)家庭方面:存在重特长教育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掀起了全国各大特长培训机构设立的热潮,也让家庭的校外特长教育投资成了家庭支出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城市地区,80%以上的家庭会为孩子投资一项或几项特长培训项目,然而却鲜见有家长会专门去训练孩子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方面的能力。此外,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转嫁给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未担负起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而教育研究早已证实,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性格、观念等的形成影响深远。而遍寻整个教育培训市场,专门针对青少年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机构鲜有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家庭对子女这方面培养的投资。

(四)企业作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主要受益方之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技能外越来越强调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查阅近几年的招聘简章及对部分企业的访谈中了解到,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英文写作等职业核心能力逐渐成为企业录用求职者的重要考查指标。二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受益方之一的企业未担负起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企业与学校的互动途径主要是校企合作。而当前校企合作又基本上处于学校主动在做、企业被动应付,很少有企业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出发来寻求合作,更没意识到有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反而存在不少企业只因看中实习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而提供工作岗位。三是职业核心能力证书在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有限,很少有企业会如同认可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证书等一样认可职业核心能力证书。

(五)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政策的引导及观念的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管理部门不统一,培训机构及证书的权威性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政府最近几年在促进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和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事业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政府在这一块的经费支持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以及宣传力度都远远不够。整个社会尚未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如被访谈的学生、教师、家长、部分企业人员等都表示对职业核心能力不甚了解,只是具体到某一项技能才会认为确实重要,而实际中也少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我国负责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的主管部门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二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两个部门各自独立,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培训教材和项目、测评体系和认证制度等,培训认证的主要对象为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师生以及部分企业员工。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不仅影响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也会使人们对不同部门所发放证书的认可度产生看法,证书的权威价值性继而会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各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核心能力理念尚未普及

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推进。正是这一理念的未完全普及致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政府没能提供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未能积极参与培养等,这些基础培育土壤的不够牢固,致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受阻。

(二)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尚未构建

高校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定位于培养何种能力结构的人才,就会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设置具体的课程,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位置。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未明确提出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培养要求,从而影响此类课程的设置与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未受重视的结果。

(三)缺乏能力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同于某些兴趣特长或者其他类型的专业课程,培训与不培训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测试培训的效果,如通过解题可以检测是否掌握了某一数学原理,通过实际的演练可以考查是否学会了弹钢琴等,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好坏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或工作实际中,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也是此类培训机构难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学校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不适用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评价,不能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待研究建立。

(四)企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被激发

企业未能充分参与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可能是利益驱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不可能做毫无利益可图的事情。而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方向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过程中不会对实习生进行详尽实用的职场技能指导和训练,而多数学生也仅仅是在企业过渡性的实习,难以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企业便缺少这种指导培训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

(五)政府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建设的政策和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调控方,往往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部门的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证书的权威认证等都有赖于政府各项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当前政府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政策和机制建设的缺失或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难以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长城出版社,2001.

[2]靖德云.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12.

[3]黃祥.新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13(6).

[4]邵艾群.论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7

(一) 一致性原则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秉承一致性的培养原则, 以向社会输出出色能力水平的财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并按照此目标对人才进行教学、政策一致性的对待, 以实现他们的共同发展。

(二) 开放性原则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企业, 因此, 应该具备开放性原则, 在对技能型财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允许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参观和监督。

(三) 多元化原则

虽然技能型财会人员的主攻专业偏向技能方向, 但是针对财会专业的技能也分为不同的种类, 而且不同的人才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偏向也有所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多元化的培养。

(四) 制度化原则

对于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 以形成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引和规范, 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制度, 才能够保证企业以及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自律性。

二、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一) 学校主体路径

1.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对于学校来说, 在培养技能型财会人才时应该注重相关行业的需求导向,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所以, 学校应该紧密洞察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针对社会对于财会专业的技能性需求, 作为培养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要对于行业内部财会工作的使用设施进行考察, 以行业内使用的设施为教学设施配备标准, 为学生提供与财会行业目前使用相同的设备作为学习技能的工具, 只有这样, 学生进入企业后, 才能够跟得上企业内部的工作节奏。

2.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强弱决定着其能否满足社会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需求, 作为培养财会人才的主体, 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有关财会技能的教学时, 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财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满足于当前的学习状态, 不断追寻更高的技能水平, 最终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就业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3. 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实践模式。

对于学校来说, 还应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主动构建技能型财会人才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教学制度, 以使财会行业的工作环境保持专业性。所以,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 应该实行毕业前考得职业资格证书才给予毕业证的教学策略, 以此保证本校对社会输出的技能型财会人才都能够达到财会行业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 政府主体路径

1. 统筹规划,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宏观管理与协调。

对于政府来说, 应该在政策层面加强对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效果。由于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 职业学校在此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保证技能型财会人才的能力水平的提升, 因此, 政府可以为职业学校制定保护性政策, 重视对职业学校的资源性补给, 满足职业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硬性需求。此外, 政府也可以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合作桥梁, 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 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财会人才。

2. 加强管理,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

要想实现行业内部的高度专业性, 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强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对于财会行业来说, 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要求具有可测量的人才评判机制, 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个人技能进行相关的考量,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本企业对财会人才技能能力的要求。但是如果政府对于就业准入制度没有相关的标准规定, 企业在进行人才考核的过程中便会自行制定相关标准, 无法保证标准是否具有专业性。因此, 政府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方面标准的建立方面要实现积极参与, 以保证整个行业的运行专业性和科学化。

(三) 企业主体路径

1. 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创新。

校企合作是企业参与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 企业只有在人才的培养源头参与其中, 才能够依照本企业选拔技能型财会人才的标准选拔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使得其更加符合本企业的运转方向。所以, 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本企业的培训基地, 与学校合作完成对于技能型财会的人才培养。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抽调业界人才作为授课老师, 对本校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育, 以增强本校学生在财会技能方面与社会当前需求更加贴合的职业能力。

2. 优化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管理型财会人员主掌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发展策略的制定, 因此企业对于管理型财会人员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技能型财会人员, 这种差别对待的方式显然有所不妥。因为对于企业的财会部门来说, 技能型财会人才承担着财会工作的运行工作, 他们是策略的执行者, 企业的发展正是依靠着执行者的工作效果来实现的, 如果对技能型人才无法给予让其满意的成长环境, 则会削弱其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工作效果下降, 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 企业应该尤其重视技能型人才成长环境的搭建, 为其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 这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 以社会需求为培养导向;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也应该重视对于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关注。只有这样, 技能型财会人才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 并能够为企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摘要: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导向为前提, 制定出符合技能类型财会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框架, 以培养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基本目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原则, 通过学校、政府和企业三个主体为实现路径, 最终为社会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财会技能人才,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利英.现代企业呼唤高素质的财会人才[J].黑龙江省财会.2014 (01) .

[2]全球首次企业培训调查显示:财会人才培训亟需加强[J].会计师.2015 (05) .

[3]新年才市财会供过于求[J].会计师.2014 (03) .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写作能力,教学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探索

语文教学是职业学校各科教学的基础课, 尤其是高年级, 许多课时都是围绕作文展开。所以, 为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方法, 为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写作文都感到困难, 也没什么兴趣, 教师应该把多媒体技术优势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时,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优势, 及时准确地为学生作文教学找的最佳方法, 也可以这样认为,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而为学生作文教学积极探索新途径, 减轻学习负担, 变压力为动力, 把任务当成兴趣。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 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运用基础和作文能力, 有利于开发早期写作能力和智力开发, 有助于一生的成长。因为汉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文字, 课内外读物中客观存在大量生词和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述, 这为他们的作文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立足多媒体技术优势,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当前实施的新课标语文中, 每个学期都有定期的围绕课文教学进行的作文任务, 而现在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机械记忆、重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的现状, 运用多媒体, 把声、像、动画等信息引入课堂, 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还可以为他们展示语言艺术的魅力和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从而解放学生的学习, 让洋溢着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无意识识记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复训练、机械识记,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二、构建课堂人文情境, 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授课时将这些问题改编成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运用应用文解决问题。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写作, 对学生而言既有压力又有吸引力。学生意识到学习应用文是有用武之地的, 渐渐能理解应用文是办理事务的文章, 懂得了应用文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性, 其结果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及办理事务的能力。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情景, 构建能够诱发学生快乐学习作文的趣味化教学情境, 课件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显示, 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作文兴趣。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作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各种作文教学情境, 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组合, 通过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频繁触动学生的强烈反应,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作文教学过程中,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有利于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 从而能够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习和写作文的兴趣。在学完词语以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巩固、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不仅加强了演示的直观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创造性地使用网络技术, 寻找贴近学生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的课外作品, 有了足够的兴趣, 才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作品构思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人文环境下作文教学改革新视点

近年来,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 这在极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文教学情境资源。互联网的冲击以无法阻挡之势迅速蔓延, 它在为人类社会和谐进步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客观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作文的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探索教学发展的主体, 对语文课程结合多媒体技术, 以及作文教学的特点,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基本上以强化知识的巩固和语言运用为主进行了新的改变。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 把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收到实际效果。这种强强联合的效应来源于日常勤奋的教学实践和耐心细致的总结,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他们形成形象思维习惯, 对于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语文阅读与写作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关键是不能把语文的学科特点与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分割开, 在此基础上科学导入生活实践中的语文教学问题, 巧妙灵活地创设课内外语文教学情境, 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形象化、情境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教师能够科学准确艺术化地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必然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由于把语文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 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很快融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环境中, 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进一步理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实践表明,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并与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识记理解能力的锻炼,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领域, 养成运用语言知识的习惯, 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强化理解记忆能力,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在愉快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 在丰富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支持下, 不断创新研究新课件的制作, 也是通过词语积累, 加强课内外阅读, 达到学习作文的目的。

结束语: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1 职业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1.1 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稳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品质。它是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感悟和提升等途径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品质,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是从业者必备的能力。

1.2 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可划分为基础素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构主义情境理论认为, 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境等, 它涉及单个职业岗位和整个职业群、甚至日常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

2 现代服务业需要人才的基本能力

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将直接影响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从而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人员必备良好的基础素质, 精湛的专业技能, 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1 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较高的外语水平等。

2.2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能够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 涉及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生存的需要, 又是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

2.3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公关协调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精神多岗位服务和应变能力等。现代化服务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3 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规律

职业能力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 通过已有基础素质, 专业技能, 和综合素质的迁移和转化, 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和整合, 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其特有规律, 要从培养基础素质, 专业技能, 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

(1) 课题来源:本研究得到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编号2011-02-02, 课题名称:《现代服务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及培养机制的研究》。

3.1 基础素质的形成

知识积累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知识习得过程受原有知识基础, 学习态度, 智力水平, 教学内容手段的影响。其习得可分为初步了解、理解巩固、迁移运用应用三个阶段。

3.2 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熟练

3.2.1 技能的定义和分类

技能是在一定生理条件, 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特定的职业活动并反复练习形成的能力。

技能的特点, 第一, 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形成的。第二, 技能是按照特定操作方式进行的。第三, 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是有目的的动作。职业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操作技能是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地实际训练形成的。

3.2.2 技能形成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专业知识积累阶段: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操作过程、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预知结果等。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观察别人的操作, 形成技能操作的大体视觉印象。然后分阶段模仿。最初操作很生疏, 不连续, 协调性差, 伴有无关动作。

掌握完整操作过程:各个局部动作形成后, 通过训练不断改进, 并连接起来, 形成体系, 完成整个操作。动作间的干扰消除, 动作更协调、稳定。

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完善操作过程, 评价操作水平, 调节节奏, 使操作更具有目的性, 取得最佳效果。

3.3 综合素质的形成

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态度, 公关协调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多岗位综合服务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在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在内化机制下形成品质, 又通过修养、气质表现出来。同时综合职业素质在职业情景中不断锤炼、升华最终形成稳定的品质。职业行为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现代服务业职业能力需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3.4 知识、技能、态度的内化迁移与整合

职业能力的形成必须在特定职业情境中完成。通过对已有知识、技能、态度等因素的迁移整合, 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 掌握服务业规律, 优化整合各种经验, 形成更高级的经验结构。热爱服务业职业技能, 并为之付出情感和努力, 最终形成稳定的职业能力。

4 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系统过程, 需要多方面努力。要将培养职业能力意识渗透到各项工作中。突出实践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需要加强基础素质, 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模式如下, 基础素质的培养:根据“良好的基础素质, 精湛的专业技能, 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科学灵活的课程体系。加强外语, 计算机能力培养, 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训教学, 服务于素质培养。聘请服务业专家任教, 优化师资队伍。

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企业的职业教育作用,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技能操作, 培养实际上岗能力。

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创设情景培养高尚的服务业职业道德, 合格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体等。构建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使从业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适应服务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应围绕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芮颖.知识类型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及规律[J].青年文学家.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7-58.

[3]孙仁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实践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10

梅腾斯所谓的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由于各国的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及政治制度等都不相同,对这一理念的称谓和具体界定也略有不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在方法和策略上仍然缺乏成功之处。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的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职业人才。

各发达国家对关键能力内涵的界定

德国

德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跨职业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能力包括以下三种:(1)专业能力;(2)方法能力;(3)社会能力。

英国

1998年,英国政府在《走向成功的资格》中指出:“关键技能是每个人的起点,关键技能支持个人职业生涯的转变和过渡。对于那些拥有扎实基础的关键技能以及有能力更新这些关键技能的人而言,他们在工作中将领先和超越其他的人”。目前,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1)交流的能力;(2)数字运用的能力;(3)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与人合作的能力;(5)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的能力;(6)解决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

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委员会主席迈耶发起成立的迈耶委员会提交的“将普通教育推向工作”的研究报告,把关键能力称为“为工作、为教育、为生活的关键能力”。共包括七种能力:(1)收集、分析、整理思想与信息的能力;(2)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3)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4)与他人或团队合作的能力;(5)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能力;(7)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美国

美国的必要技能获得委员会(SCANS)报告提出了一个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五种能力和三种素质。其中,五种能力包括:(1)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理解系统复杂关系的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目标是学校工作评估的标准。为了达成这些能力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课程还是普通课程,都应注重学生三方面的训练,即培养三种基本素质:(1)基础知识和技能;(2)思维技能;(3)人格发展。

各发达国家培养关键能力的策略

德国

德国主要采取下列措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1. 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任务)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主动获取和加工信息,设计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并通过互帮互学完成项目工作。

2.采用团队教学的组织形式。

无论是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实验、实践及实训,德国均一改原先的排列式为现在的圆桌式和“学习岛”式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团体工作精神、独立工作及解决个人所负责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与他人交流,进行创新性思考;锻炼了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

3.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在项目教学、小组教学等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教师一般不再站在教室的前方讲授知识,而是站在小组的旁边,随时指导学生。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这种变化并非说明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是提高了。教师要经常面对一组学生,解答一个群体所提出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备工程实践经验以适应新形势不断变化的要求。

4.建立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

在德国,原先的企业培训基地(中心)大多是脱离生产现场的独立培训车间,生产与教学是分离的。近年来,德国的许多企业改变了这种做法,在生产车间建立了“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入生产环境中。

英国

英国的核心能力培养还未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中,而是以各种形式融入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育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

1.通过认证机构单独进行核心技能培训。

英国只有少数培训机构单独设置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是由各机构自己研发的,内容主要是核心技能中的前三项:交流、数字应用及信息技术。目前,英国已确定了21个核心能力考核认证机构,主要是对前三项能力进行考核。每个公民无论职业、年龄、学历,只要通过统一标准的测试,就可以获得核心能力证书。

2. 通过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核心能力。

这是英国职业教育培养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国家普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了一个GNVQ单元,学生要获得GNVQ证书,必须通过规定数目的必修和选修职业单元和三个必修核心能力单元的考核。

3. 通过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培养核心能力。

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必修和选择性职业单元的学习培养核心能力。教师不仅要树立核心能力的意识,还要自觉地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4. 在普通教育中培养核心能力。

1990年,英国的国家课程委员会颁布了题为《16至19岁核心技能》的报告,指出核心能力将被列入所有16~19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培养关键能力的策略有:

1.在TAFE课程设置上体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TAFE适时提出把培养劳动者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建立了关键能力培养的一套理论和测评体系。另外,澳大利亚TAFE管理机构针对七种关键能力分别开发的三种不同水平的操作性要求已广泛反映在不同课程的能力要求中。

2.重视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的功能。

澳大利亚许多TAFE学院在学生入学时开设的课程多为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

3.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美国

美国对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技术准备计划。

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由学校、社会、企业综合高中、社区学院共同参与,此项计划通过“三个整合”,将核心技能的培养始终贯穿其中。这“三个整合”即:(1)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教育课程的整合;(3)学校与工作的整合。

2.开设综合课。

近年来,美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上更新了几十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开设了融学术与职业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课,集中主要力量使学生具有更宽厚的学术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

3.注重实践训练。

美国的许多企业都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与他人协商的技巧及自我管理的意识等。

发达国家关键能力培养的启迪

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可操作、可实践的。反观我国,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无所适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关键能力培养的各种做法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培养关键能力应该构建整体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各国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都考虑到了课程目标的整合性。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不再限于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把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关键能力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目标的重要环节。

培养关键能力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德国有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团队教学的组织形式;英国通过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各学科课程教育培养核心能力;澳大利亚有TAFE课程体系;美国则开设了融学术与职业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课程,社区学院还开设了跨学科课程等等。可见,要培养关键能力,课程设置极为重要,要么应融入其他课程设置之中,要么应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

关键能力培养应该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这一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及企业的实训环境等。从德、英、澳、美等国对关键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国家应在政策上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并应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各界应对劳动者关键能力的培养予以支持,尤其是企业应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训岗位,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培养关键能力,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培养关键能力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关键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我国探讨关键能力及其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宏.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技能及其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4.

[2]黄日强, 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 .

[3]潘绍来.TAFE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06, (2) .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11

【关键词】秘书 能力导向 沟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11-02

秘书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主要指在工商企业中从事文字处理、商务沟通和行政事务工作,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商务性质辅助工作的人员。通过企业调研及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高职秘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欠缺,沟通技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秘书岗位的职业要求脱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沟通技能的训练较少或不够针对性,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无法体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因此,应根据秘书岗位要求对沟通技巧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如何以能力为本位选择教学内容,并改革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技能训练模式,以提高秘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秘书沟通能力的构成要素

沟通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所谓的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或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过岗位相关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其构成要素多元化,包含了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相关知识、技能等。要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就需先了解秘书岗位所必需的沟通能力的构成是怎样的。

(一)角色认知能力

沟通能力的形成与获得依赖于对所处社会角色的认知,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即领悟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并能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进行角色实践,做出符合其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行为。与其他岗位职业角色相比,秘书的职业角色期待并不是稳定单一的,这是因为秘书岗位身处组织的中枢位置,但又无明确的职权地位,秘书与他人的关系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与上级领导沟通时,秘书处于下级位置,与同级职能部门或同事协调时,秘书又处于同级位置,秘书在执行职能任务时,常处于几种不同的地位及不同的关系之中,产生了多种角色期待。优秀的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对自己、对他人、对所处的情境及文化背景有较高的认知,能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善于体察他人想法和感受,知道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当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行为。

(二)情绪调控力

秘书职位的辅助性决定了秘书在工作中没有决定性权力,在实际的沟通工作中,秘书不能直接运用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令人信服的道理及良好的感情基础,消除沟通中的分歧实现协调一致。同时,秘书面临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处于领导关系的热点和辐射中心,碰到的冲突与矛盾也比其他岗位多,因此,秘书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感知能力,能敏锐地觉察沟通对象微妙的情绪变化,并准确体悟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与他人“共情”,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能恰如其分地传递情感,表现出对上司权威的服从之意,对同事的合作之心,对客户的尊重之情。

(三)整体协调能力

一般岗位的沟通,要考虑到实际的利益,比如销售人员与顾客沟通,以最终销售商品为目的,而秘书岗位并无实际的利益目标,如果说秘书沟通要有利益目标的话,那就是维护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秘书部门是一个枢纽部门,起到沟通上下、平衡左右的作用,与其他岗位相比,秘书要学会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考虑到多方利害关系,兼顾到多方利益,又不能破坏整个组织的利益。例如秘书同时为几位领导服务,在与这些领导沟通时,既考虑到每个领导的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到组织的整体利益,尽量维护领导间的团结。又如要进行一次涉及较多部门的活动,秘书需要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不管秘书采用是指令式、说服式还是协商式方式,都要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兼顾各部门的利益,做到协调统一。所以秘书沟通能力要突出整体观念与协同思想。

(四)符号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沟通能力就是一种对符号的准确感知与运用的能力,因此秘书还需具备灵敏的符号感知能力与灵活自如的符号运用能力。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的符号交流体系,如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这些体系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此符号的使用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原则,作为秘书人员需要了解这一套社会规范与原则,并运用这套规范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秘书要学会商务礼仪,了解商务场合当中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进行形象管理,还要了解许多活动的流程程序,即物化的程序符号,能组织一些商务活动。在运用符号时,秘书需注意两点,一是符号运用的“规范性”,二是符号运用的“灵活性”。秘书岗位是企业的“窗口”,在利用符号去传递信息时,秘书要注意其“规范性”,秘书日常用语、电话用语、接待用语、姿势等都要以标准化的形式体现其符号运用的“规范性”。与此同时,符号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运用的,秘书身处复杂的职场关系,同时应对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在运用符号时需注意许多现实的、隐含的情境,了解所处的文化背景,因此秘书还需学会“灵活”地运用符号与他人沟通。

二、秘书沟通能力的训练方式

能力的大小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其中,技能是完成某种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整合几个阶段训练完成。沟通技能属于心智技能,不需要身体或器官的位置移动,只需要在头脑中运用规则进行操作,常以内化的认知能力体现出来。心智技能的培养与操作技能不同,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技能训练。

(一)建立模仿原形,改变旧有观念

学生固有的行为模式是在其原来生活环境下的“刺激”而“强化”形成的,但人是可塑的,只要有一定的外部刺激,就会重新培养新的行为模式。为此,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电影、电视等媒介为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对象,也可以由教师现场模拟,树立榜样,初步给学生一种感性的认识,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原型定向”。

(二)演练角色行为,形成新行为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某个时期按某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会固定到角色扮演者身上,形成新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改变了,其态度也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中,课堂中应多设置任务让学生以秘书身份进行演练。

(三)设置技能程式,强化行为模式

因为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高度简缩性等特点,在训练时比较难于让学生直接感知和把握,因此,教师要把这些内隐的观念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尽量把沟通技能程序化、可操作化和可评估化,例如电话沟通,接听与拨打时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让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外化的实际操作程序、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这种训练是把头脑中的观念想法外显化、操作化,这个阶段让学生不断地以外显化的操作来带动“心智”的提高。教师应尽量设计真实职业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技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新的行为模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应的头脑中也建立相应的“反应”模式。

(四)建立新的观念,内化行为模式

当学生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已经把训练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内化成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可以借助内部言语,把被动接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程序化的“心智活动”,这个时候,学生已不需要按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完成沟通任务,而是以一种更灵活更熟练的方式快速完整地处理事件,面临问题可以“自动”地去完成,而不需要去复述任务步骤。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借鉴CBE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胡连奎.运用CBE理论和方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4]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惠亚爱.沟通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童学敏.基于领导艺术的人际沟通能力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7]王蓓.高校教学秘书沟通艺术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B380)

【作者简介】黄颖(197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培养职业技能及能力 篇12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工业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调研,结合各类型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况,得出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与物流相关岗位的设置情况,如图1 所示。

二、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物流岗位较多,根据工作性质可划分为管理岗位和业务岗位,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管理岗位普遍需要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岗位是按照岗位的职能进行划分的,由于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较大差异,因此对知识、技能和任职资格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有的岗位虽操作简单但对准确度要求相对较高,如分拣理货员、单证录入员等; 有的岗位要求精通专业知识且具备灵活变通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如调度员、业务员等; 有的岗位劳动强度大且技术含量高,如叉车司机等。

根据对各物流岗位的具体设置情况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调研,得出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发展适应能力三方面,如图2 所示。

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策略

1.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研究,不难发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符合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物流岗位群主要有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具体的工作岗位为仓库管理员、调度员、业务员、客服专员、单证录入员、分拣理货员、现场运作专员等。因此,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应培养具有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等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基于此,结合专业课程,构建了符合物流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群为基础,每门核心课程均对应相应的工作岗位。

2. 设计情境学习课程

结合具体工作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法,基于物流市场调研与预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这几门核心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境学习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具体工作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境学习课程设计如表1。

3. 提高教学质量

为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应配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引进先进实用的教学设备,建设物流实训基地; 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梅.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6-39.

[2]牟燕妮,邢思光.浅议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179.

[3]胡媛.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岗位分配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13(9):70-72.

上一篇:城市文化个性下一篇:中国电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