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2024-06-30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精选10篇)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应予以重视。

(一)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四年制本科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宗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秉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还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适用性,真正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首先,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科边缘化、领域交叉化、知识综合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特色,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最后,针对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具备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全面的职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培养目标,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就很难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在科技、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现在,高技能人才紧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仍十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并没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反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均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优势,为企业服务。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加强学习锻炼,夯实专业基础,熟练技能操作,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清晰,因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更正认识偏差,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中心的转变,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慢慢渗透,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课程体系做出了一些改革探索。比如增加实训课时,开设顶岗实习,秉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但是总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根本变革,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陈腐落后,难度大,知识点琐碎,专业实践性的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和重视技能培养的理念。除此之外,现用教材的科技性和前沿性有所欠缺。目前,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各种科技知识信息更新交替,新技术新技能在现有的教材中无法学到,造成毕业到岗后无法得心应手地工作。其次,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还不够合理,实训课程的内容不具有专业或者职业针对性。最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没有达到学校和企业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会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实习,但是由于企业有时提供的岗位和学生的.专业不对口,或者由于学生懒惰不参加顶岗实习,使顶岗实习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师资队伍业务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也就是说,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除了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的综合性能力还有所欠缺,师资综合能力弱制约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以获得文凭和学位证书为最终目标。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职业教育理念没有深入渗透,导致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开发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熟练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该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原有的课程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学习的课程科目种类繁多,基础知识零散,知识体系不完整。我们要精简必修课,重视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英语课程,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课程设置之前必须经过企业岗位调研,所开设课程必须满足企业岗位对于该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除此之外,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还应考虑企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真正“走出去”,所以学校应该建立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实训基地、企业车间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研发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打造一支真正的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理实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把学生培养成可以在企业胜任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等岗位的一线高技能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高职教师还要具备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师德,除了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生产外,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是否顺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2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从学生方面看, 对职业能力认识不够。有研究者曾指出, 将近80%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就很好了, 主体意识不强, 对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没有更多的清晰概念, 将职业能力与找工作等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 不能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从学校方面看, 对职业能力重视不够。据调查, 在求职过程中, 最困扰毕业生的十项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指导不够。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学校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 没有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 就业指导课主要就是开展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技巧讲解等, 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

3.从企业方面看, 职业能力与需求不匹配。企业需要的是“上岗即工作”的毕业生。有些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一份工作,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不能满足企业的期望。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深入有效的沟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的的顺利择业。

二、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经济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的道德、态度、意志等层面的内在素质, 还包括在职场上的工作思维、方式, 职场规则、常识等, 就是怎样做人、做事的能力。高职学生在初中阶段, 他们的语、数、外等成绩不是很突出, 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缺乏自信心, 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渺茫。高职学生在课程教学及校园活动中, 必须强化自己的职业素质, 增强自己的体质,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端正自己的态度, 磨练并增强自己的意志。

2.职业生涯协调管理能力。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处于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 是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负责的表现。

3.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动手操作、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制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更是保证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更是专门人才必备的实践技能, 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不可或缺的保证。

4.良好的语言运用与沟通能力。社会是由人际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 交际沟通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表面上来看, 沟通能力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 实际上它包罗了一个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 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 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取得事业的成功。

5.团队协作能力。社会是一个团体, 人不能离开社会团体而单独存在。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 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 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真正达到1+1>2的积极效果。

6.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是职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体现在结合专业特点,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 创造出满足或超越社会需求或期望的产品,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1.加强个体指导。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特长, 对学生进行职业评价, 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职业期望, 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指导、帮助学生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 分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内容, 逐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2.加强就业指导。突出职业能力培训的长期性和针对性, 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全程就业指导。第一年重点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 初步建立事业目标;第二年重点进行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强化人文素养提升;第三年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指导、交流就业信息, 为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3.加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性强, 涉及面广。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 要牢固树立多赢思想, 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加强与毕业生联系沟通, 多方面了解社会最新需求, 将教育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 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

4.加强高职学生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 充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沟通相关任务, 加强团结协作, 发挥自己才能, 提升干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系列活动, 以情境吸引人、熏陶人、感染人, 培养学生的兴趣、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创造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和要求, 从学生、学校、企业等角度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能力的措施建议, 以供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东.高职院校IT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2010.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因素分析 篇3

一、观念理解因素

观念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能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把培养职业能力简单地认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且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某项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理解偏差下,造成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外化和体现,具体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某几个方面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同样应由上述三方面构成。同时,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其特殊内容:第一,基本能力方面,除了基本的语言判断能力之外,高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关键能力方面,高职学生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更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保证自己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自如转换。第三,专业能力方面,高职学生既要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当中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正确理解了职业能力的内涵,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二、学生个体差异因素

学生本身的天赋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是获取职业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对待个人素质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既要重视个体潜质产生的作用,也不能任意夸大。因为天资条件本身并不是职业能力,它只是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更可能阻挠才能的发挥。”

三、家庭影响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父母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个性品质与相应的行为表现,影响着子女最初的职业态度、职业个性的形成。而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顺利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协作配合,甚至发生矛盾,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甚至可能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消极阻碍作用。

四、学校影响因素

许多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个性品质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院校的部分管理者对职业能力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无法准确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多变性,造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够强,就业竞争力较弱。

目前,职业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使老师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目的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职业能力培养。

五、实践与环境影响因素

实践是一切认知的源泉,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源泉。能力发源于实践,最终还要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必然归宿。专业知识、基本职业技能也只有通过实习、实训才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目前学校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导致教学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们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且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其作用对象,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不好的外部条件则会制约学生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在职业环境中实现,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地接近职业环境,用全新的模式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与产业界密切合作,运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利用企业的环境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4

就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规定看,针对新时期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具体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英语课程设置,以满足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需要。对于国家教育部门来说,实施这一规定是对高职院校原有性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培养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学校进而培养出新时期的优质高职学生。此外,以英语教学为媒介进行的职业能力培养,能有效规范学生学习英语和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1.2社会发展要求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英语能力和职业能力

自进入新时期以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大。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竞争是必然之路,怎样在的要求中立足,人才争夺是关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体现在英语、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伴随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项事业竞争加剧,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及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外企或跨国公司中,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直接证明高职英语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2.1忽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无异,都是从语法、单词等基础知识讲起。但从高职院校类型看,其学生学习英语并非升学或提升理论知识,而是要以英语教学为契机向学生介绍关于本专业的技能型英语。显然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并无实质帮助,导致高职英语课程形同虚设,英语也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

2.2忽视学生个人发展

尽管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教学革新,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根据政策进行课程和内容设定,但改革重点依然在专业课上,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明显重视程度不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中主要通过老师口述完成教学,学生则只需安静听课。可以看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思维开拓等方面的提升被忽视,职业能力培养则更是不可能。

2.3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程度不高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程度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更看重实际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学习上较为努力;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相比高校学生较弱,加上学校对英语教学开展重视程度不足,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对英语的好感不足,有的学生已经放弃学习英语。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5

【摘要】本文对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块结构进行分析,阐明各模块课程在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代发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高职网络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篇6

职业能力构成

针对当前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情况, 我们进行了分析与提炼, 职业能力可概括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三部分构成。

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 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等特点, 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作为网络专业的技术人员, 不仅要具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运用功底, 而且还应具备很好地将网络软件、网络硬件知识综合化和网络工程项目设计能力。

职业迁移能力:是指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可迁移能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会使得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岗位变换、职业变更等情况, 当这种变更使劳动者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适应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模式时, 这种非专业化能力可以使他们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育中,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关键。

以岗位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 把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为: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网络安全三个方向。

围绕职业岗位群, 分析专业知识结构,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1。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发展课程构成。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是专业能力基础课程的基础, 重点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基础。专业能力基础课程是专业能力发展课程的有力支撑, 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构建, 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课程是前两者的目的,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

在课程体系结构的指导下, 按照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 我们设计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阶段的课程群, 课程群分布见图2。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创新措施

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激发学习热情:由于近年来高校相继扩大招生规模和高考政策的变化, 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明显不高, 再加上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影响, 使得不少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形成了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对此, 笔者作了一点思考:一是加强入学教育, 介绍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适当安排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 以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树立学习信心;三是利用院系办学自主权, 结合实际, 设立学生兴趣小组专项资金, 激励有爱好专长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 开展兴趣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自信, 从而促进学习热情地激起;四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学校发展、学生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片, 使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 对学习和生活树立较强的信心。

设立专业技能评价学分:对高职教育的前两学年分别设立一个专业技能评价学分:第一学年为计算机应用技能学分, 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系统维护、常见应用软件运用、基本编程等评测项目,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达到其中两个评测项目的要求;第二学年为专业方向核心技能学分, 主要包括有网站建设方向核心技能、网络工程方向核心技能、网络安全方向核心技能等评测项目,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达到其中一个评测项目的要求。

该学分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突出能力为目标, 对本学年的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项目为载体, 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在教与学的形式上, 将课堂集体教学、课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 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改进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 联系实际问题, 构造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算法, 使用规定的计算机语言设计出求解问题的程序, 并上机调试和运行程序, 得到正确的解题结果, 还要对解题结果进行分析。运作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选题

指导教师提出尽可能多的示范性课题, 指导和启发学生。要求学生克服依赖思想, 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查找到的参考资料相结合, 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一些适合于课程要求的设计题目。最后, 由老师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 (或一个以上) 设计题目。

2.确定任务

每组由2~3人组成, 小组讨论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思路, 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其中的一个部分 (或模块) 。每组选出一名协调能力较强、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协助指导老师做好小组设计任务的分配和设计过程管理。

3.集中运作

安排两周时间, 让学生集中进行课程设计, 包括方法算法的学习应用、编程与上机调试、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并填写课程设计报告书。

4.验收与评分

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成果与设计报告书, 老师对学生提问, 对设计进行验收, 审阅课程设计报告书, 并结合设计过程中的表现评定成绩。

设立学生创新活动中心, 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方面是加大创新活动硬件环境建设, 学院利用XXX平米的实验室场地建立学生创新活动中心, 中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具有30台计算机构建的网络, 内配有路由器和交换机数台, 主要用于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管理、系统开发类的自选课题研究;另一部分是具有数十套整机零部件、网络组建器材和电子作品制作工具等, 主机用于电脑硬件组装、局域网组建和电子作品制作、发明制作等自主创新活动。再一方面是设立学生创新性活动专项资金, 结合系部师资实际状况, 由教学经验丰富、职业道德优良、有专业特长的专职教师担任导师, 师生互结对子, 让部分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性活动, 如: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证考试辅导、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发明、项目研究等。对在创新性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不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且在年度学生评优活动中给予他们加分奖励。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三部分构成的基础上, 以“培养职业能力,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 将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三个方向, 将专业课程体系设为专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发展课程三部分构成。围绕职业能力培养,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 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提出了创新举措和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网络,课程体系,岗位群,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呼生, 王济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及其实践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7, (6) .

[2]李海生.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化策略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3]刘建军.采用创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培养高职高专IT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 .

[4]赵文东, 常波, 宗慧.VB.NET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财会工作中的职业关键能力

1财会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财会人员担负着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职能,在会计事项确认和计量过程中,需要密切保持与单位各个部门的联系,保持与公司高层、部门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的各个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兼顾好各方面的关系。财会工作也要执行监督职能,要在税法、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并且合理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和个人、国家和个人等多重利益。

2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身抗压能力。财会人员身处经济工作第一线,要对企业的股东、经营者和国家负责,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很大。财会人员除了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外,还需要学会寻求同事的理解和合作,化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提高自身抗压能力。

3具有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随着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新的业务,会计准则和经济法规会经常发生变化和调整,财会人员已不能再靠吃老本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二、财会专业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方式

1在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财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交流。比如,在会计流程的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分为出纳、制单、审核、记账和会计主管等岗位,让他们模拟不同环节的角色,认识不同角色的岗位权限和利益要求。在活动中设计各种岗位的冲突,让学生去沟通和解决。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介绍会计工作的特点、处理原则、沟通技巧等,这样的教学不仅促进了师生互动,而且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2在财会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法”,即教师在一段时间里,将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如完成某公司某月的账务处理。在实施时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应让学生在实训中获得”做账”以外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采用40/60比例操作,即教师只做40%,学生解决60%,给予学生自我感受和自主学习的空间。遇到问题,则引导他们上网、查参考书,在问题研究中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顶岗实习通常是财会专业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课,它把财会职业标准具体化。学生在校体会不到整天与人、财、物打交道的会计工作的实质。实习可以让他们现场感受会计职场的氛围,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顶岗实习之前,教师最好组织职业关键能力的集中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和进行责任心教育。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碰到很多实际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咨询和解决职场冲突的意见,但最终需要学生自行分析、解决,这个过程是对其能力的最好锻炼。

三、财会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条件

1现在对财会专业教师的素质有全新的要求。教师要了解职场对财会职业的需求变化,明确财会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按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教学环节。

2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投入。其一,由于将培养关键能力融入日常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其二,会计实训实习教学的增加对学校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了,这包括建设校内校外的教学实训场所、增加教学材料等硬件要求:其三,实施职业核心能力教学通常小班教学效果更理想,如果将大班改为小班,则教师数量、负荷要增加。再加上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职业能力培训,需要投入的资金也不少。所以,学校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投入。

3注意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和教辅工作要跟上变化,如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要作配套性改革。学院应明确职业能力导向,从资金和政策上帮助教师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探讨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等。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8

与实践

摘 要 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现行的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会计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文章针对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改革完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消除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现状

(1)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学生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职业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岗位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即沟通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2.2 课程体系

2.2.1 总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将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制订各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改变,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规划学习领域,实施从行动到学习的改变,分解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实施从领域到情境的改变。将教学切入点定位于岗位对接,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制定符合地区人才需求,体现我院特色的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做到紧贴市场,服务社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转换表如表1所示。

(2)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遵照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需要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使课程内容无缝对接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将人文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根据社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社会的行业多岗位转换及内涵转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潜能。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课时占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岗位模块及拓展模块。公共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体育、办公自动化、基本文化素质、职业基本技能教育的功能,实现文化课对专业课的递进式服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仿真业务进行岗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拓展与会计展业相关知识,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企、事业单位基本经济业务。

2.2.2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用原则来制定实习的各项内容。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和沙盘模拟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和传票翻打实训;第二学期,开展会计实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第三学期,开展会计岗位分岗实训;第四学期,开展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训。

2.3 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逐步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4 多元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空间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互动式评价。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培养通用职业能力 篇9

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职场上通用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成功的职业人士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的职业能力呢?

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很多,而知识更新的周期也更短,有许多我们好不容易才学到的知识,等大学毕业时也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或者需要进一步更新了。所以,我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一种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雇主非常看重的一点,仅仅死记硬背记了一大堆知识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的。这也是给一些死读书的同学的一个提醒,读书的真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社会、单位、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

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他们最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

呢?善于自我推销实际上表现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差往往会对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在苦读书的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恰如其份地向别人推销自己,这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你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3.专业能力

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时,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技术类专业中约占70%,且以工科大学生居多;专业相关型是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非技术类专业中约占80%,以文、史、哲、经济、管理、语言居多;专业无关型是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毫无联系,这类大学生在各类专业中均存在,如技术类专业从事非技术类职业,非技术类专业从事技术类工作。

可见,雇主在选聘人才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对于技术要求较强的岗位,雇主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非技术类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但还是要求与专业相关联,重点在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总的来说,多数雇主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招聘

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雇主,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所以,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4.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

(1)语言沟通能力。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

(2)书面沟通能力。当发现与领导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你可以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一番。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方法,达到让领导听你把话讲完,而不是打断你的讲话,或被其台上的电话打断你的思路的效果。

5.应变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企业是一个活生生地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面试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官给你一个模拟的场景,让

你做出一些判断和决策,以考查应聘者的灵活应变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邹加认为:考官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很诡异的问题来刁难应聘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慌乱,停顿五到十秒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压力面试题,答案是其次的,考官主要考查的还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注意面试官的神情和感受,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与考官的眼神交流,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受到尊重。

6.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渣打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他们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英国渣打银行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劳坤仪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总有一天会落伍过时,但不变的是他的学习愿望和能力。想学习、会学习的毕业生才最有发展潜力。”

7.信息搜集能力

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尤其要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8.抗挫折能力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49-02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与职能要求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旨在经过学校的技能与理论教育,把学生培养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并熟练掌握实际会计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能迅速适应会计岗位工作的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主要的工作岗位有出纳、会计人员、会计助理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从业单位选择是比较多的,涉及单位包括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等。会计工作经常需要与大量的数据、文件打交道,因此招聘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从应聘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方面来考察是否录取。并且现在很多单位招聘底线都要求应聘人员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甚至一些大规模的企业会要求应聘人员有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同时,经济业务与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逐渐加大,对会计岗位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力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根据上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与职能要求,可归纳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职业价值观、专业能力、软性技能等。

(一)职业价值观。会计职业价值观包括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坚持准则、职业谨慎、强化服务等,它决定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劳动绩效、职业期望和工作态度,从而影响着会计从业人员对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的选择。它是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品质,更是会计从业人员生存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应严格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保证其职业发展顺利。

(二)专业能力。会计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必须具备的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具体指财税知识、财务管理与处理能力、出纳技能、税务处理能力、会计基础知识、成本管理与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财务数据计算等专业技能与知识。

(三)软性技能。软性技能包括创新能力、人际能力、自我发展和管理能力、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掌握能力、计算和语言使用能力、应对和判断能力等。在过去,会计人员只要专业知识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就可独当一面,而随着企业发展逐渐国际化、规模化、信息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日渐完善,会计人员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会计事业中有所成就,就需要集专业技能与知识以及软性技能于一身。

三、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学生不是天生就拥有职业能力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接收外界信息、吸取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个体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学生由于天赋、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天赋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硬件,兴趣和性格决定能力发展的倾向,而家庭影响着学生性格兴趣的塑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家庭背景牵制着能力培养的全局,是导致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出现的最关键因素,家长及教师需加以重视,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

(二)教育因素。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力。教育的思想、师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决定着教育的成效,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并严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环境因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总会处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中,而教学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好的教学环境则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环境的设置应参照职业环境,建立健全实习与实训的场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并结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本文提出相应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主要是以会计、出纳、审计、财务管理等会计岗位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为中心,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结合会计职业资格体制与认证的要求,设置行业通用、岗位特定、职业核心、专业拓展等能力课程,并进行岗位适应、专业综合、专业单项、顶岗等能力培养。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仅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遵循三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之前组织学生去参观会计机构和企业,让学生切身体会了解整个经营运转过程;待学生对实践有充分认识之后,再在学习中进行实训和调查,包括单领域的实训、综合领域的实训以及社会调查;学习完毕之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实习,学生实习期间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充当教师角色,指导、督促学生开展会计工作,确保实习效果良好。此外,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根据自己实习的情况如实撰写会计岗位实习报告,然后交给学校评定成绩。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充分利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通过参加会计专业资格考试来获取“双师”证书。高职院校需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密切的关系,把会计教师合理地安排到会计工作单位任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同时,要给予“双师型”教师在待遇和职称聘任上的特别照顾,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顺利开展,吸引更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四)改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高职院校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灌输式和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情况,把学生视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构建活跃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丽金.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析——基于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视角[J].工作研究,2013(1)

[2]马慧.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J].教育园地,2012(27)

[3]李文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考评研究[J].职业教育,2013(3)

上一篇:薪火相传,再创辉煌下一篇:从解放思想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