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2024-08-03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精选8篇)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 职业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的经济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进行会计教学改革。从市场调查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入手,对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注重人格教育、加强实践性、开放性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等改革措施。

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目前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属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人才,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一、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8.6%,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

(一)职业品质与职业素养

连续几年召开的会计专业人才交流会、招聘会,来招聘的单位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但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等。

(二)专业胜任能力

走访人才市场、浏览网页、报刊等媒体的招聘条件,不难发现,现在的用人单位所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狭义上所指的专业技能,也不局限于书本上那一套东西,而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综合能力。除此外,还应有随机应变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

(三)综合运用能力

调查多家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单位做会计,并非纯粹是记账和算账,而是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秘书、人事等可能都要做,所以复合型人才受青睐。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不断提高,不仅看重专业技能,更看重综合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基本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会计课程枯燥、难懂,严重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申办高职会计专业以来,已有近历史。多次走访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较好,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如果安排一件工作给三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高职生、本科生、重点本科生,高职生只会把工作尽力完成,本科生不但把工作按时完成,还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清楚,而重点本科生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并指明下一步怎么办。这就是高职学生能力方面的缺陷。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进入高职院校有悲观失望情绪,同时又受到整体环境影响,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而成绩差的学生自制力差,当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教材内容需要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断更新,但教材更新的节奏相对较慢。使新准则、新规范、新改革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到课堂上来。同时,专业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问题,人为地增加了授课时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

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不能灵活讲解会计理论,同时由于教师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使课堂所讲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会计专业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专业课沿用“黑板+粉笔”口头讲授的教学模式,平铺直叙,方法单一,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困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将实践教学上升到重要的教学地位,力求培养具有较强会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一)注重学生人格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团队意识。在现实中经常会发生会计人员作假账、出纳人员携款出逃等案件,这些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所以高职会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采用多种形式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贯穿在日常教学中,交给学生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念。

(二)改革教学内容,使会计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并不断更新

1.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需求既重视传统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充实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将那些陈旧、重复的内容剔除掉,强化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关内容。

2.更新教材内容

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会计处理千变万化,会计教师要创新教材、精心编排教材内容,缩减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注意选订教育部最新出版教材,也可根据教学情况编写结合本地和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以弥补课本的不足。 3.引导学生“专”、“博”结合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才需要有基本的心理学、管理学、金融、法律、税务、语言表达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应淡化专业概念,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1.接受后续教育,不断总结提高

会计教师应该不断接受后续教育,使其知识具有前瞻性。例如,会计教师应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新会计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变化;定期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以充实课堂教学,吃透教学内容并吐故纳新、不断总结。

2.多学科综合利用,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教材中难懂的专业名词、术语,教师可以通俗地讲解,以增添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艺术、自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组织教学,以便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进企业会计专家或职业能手做专题讲座

教师对于枯燥的会计理论总是空洞的说教,说服力不强。从企业引进会计高手给学生开讲座,较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使会计教学方法更能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1.抓住“三基”内容,进行精讲多练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采用启发诱导式进行精讲多练。某些章节学完后,出一些业务训练题,整本教材结束后,可以进行综合业务训练。例如《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章节学完后,模拟某企业某月份的经济业务进行部分内容训练,全部内容学完后,再进行综合实账模拟,效果非常好。

2.推行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讲到对固定资产进行财产清查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账面价值记账,而盘盈时则不可以,只能按照重置价值记账等。

参考文献:

[1]王桂琴.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7)

[2]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2009,(10)

[3]赵海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09,(33)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一、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2006年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 人际交往能力占58.6%, 自我表达能力占54.5%, 专业能力占47.7%。

(一) 职业品质与职业素养

连续几年召开的会计专业人才交流会、招聘会, 来招聘的单位数十家甚至上百家, 但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等。

(二) 专业胜任能力

走访人才市场、浏览网页、报刊等媒体的招聘条件, 不难发现, 现在的用人单位所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狭义上所指的专业技能, 也不局限于书本上那一套东西, 而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综合能力。除此外, 还应有随机应变能力,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

(三) 综合运用能力

调查多家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单位做会计, 并非纯粹是记账和算账, 而是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秘书、人事等可能都要做, 所以复合型人才受青睐。可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不断提高, 不仅看重专业技能, 更看重综合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基本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会计课程枯燥、难懂, 严重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申办高职会计专业以来, 已有近10年历史。多次走访用人单位, 反馈意见较好,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如果安排一件工作给三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高职生、本科生、重点本科生, 高职生只会把工作尽力完成, 本科生不但把工作按时完成, 还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清楚, 而重点本科生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 并指明下一步怎么办。这就是高职学生能力方面的缺陷。

(二)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基础较差, 成绩参差不齐。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进入高职院校有悲观失望情绪, 同时又受到整体环境影响, 从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而成绩差的学生自制力差, 当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 教材内容需要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断更新, 但教材更新的节奏相对较慢。使新准则、新规范、新改革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到课堂上来。同时, 专业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问题, 人为地增加了授课时间,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

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 不能灵活讲解会计理论, 同时由于教师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 使课堂所讲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受到会计专业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大部分专业课沿用“黑板+粉笔”口头讲授的教学模式, 平铺直叙, 方法单一,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 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困难等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将实践教学上升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力求培养具有较强会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一) 注重学生人格教育,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团队意识。在现实中经常会发生会计人员作假账、出纳人员携款出逃等案件, 这些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所以高职会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采用多种形式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贯穿在日常教学中, 交给学生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念。

(二) 改革教学内容, 使会计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并不断更新

1. 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需求既重视传统基础知识和技能, 又要充实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 力求将那些陈旧、重复的内容剔除掉, 强化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关内容。

2. 更新教材内容

社会经济活动纷繁复杂, 会计处理千变万化, 会计教师要创新教材、精心编排教材内容, 缩减不必要的重复。同时, 注意选订教育部最新出版教材, 也可根据教学情况编写结合本地和本校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 以弥补课本的不足。

3. 引导学生“专”、“博”结合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人才需要有基本的心理学、管理学、金融、法律、税务、语言表达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在会计教学中, 应淡化专业概念, 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1. 接受后续教育, 不断总结提高

会计教师应该不断接受后续教育, 使其知识具有前瞻性。例如, 会计教师应每年接受继续教育, 了解新会计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变化;定期深入企业实践锻炼, 以充实课堂教学, 吃透教学内容并吐故纳新、不断总结。

2. 多学科综合利用, 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教材中难懂的专业名词、术语, 教师可以通俗地讲解, 以增添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同时,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艺术、自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组织教学, 以便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进企业会计专家或职业能手做专题讲座

教师对于枯燥的会计理论总是空洞的说教, 说服力不强。从企业引进会计高手给学生开讲座, 较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改革教学方法, 使会计教学方法更能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1. 抓住“三基”内容, 进行精讲多练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掌握重点、难点, 采用启发诱导式进行精讲多练。某些章节学完后, 出一些业务训练题, 整本教材结束后, 可以进行综合业务训练。例如《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章节学完后, 模拟某企业某月份的经济业务进行部分内容训练, 全部内容学完后, 再进行综合实账模拟, 效果非常好。

2. 推行开放式教学,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展开讨论。例如, 在讲到对固定资产进行财产清查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账面价值记账, 而盘盈时则不可以, 只能按照重置价值记账等。

参考文献

[1]王桂琴.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 2009, (7)

[2]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 2009, (10)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 培养 会计创造价值

新世纪的公司发展朝着经营方式的集约化、组织形式的集团化、业务活动的国际化、筹资渠道的多元化、经营活动的多样化、资本运作的复杂化演化,经营方式将以集团经营、跨国经营和股份经营一体的方式进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强和深化。公司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经济业务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会计工作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难点是会计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过程、环节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量化的一门软科学,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同时有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工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实质重与形式的原则就体现了这一会计特征。会计的灵活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的标准之一。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会计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交易或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1会计制度改革要求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从1993年开始我国会计制度一直处于变革时期1993年、1996年、2000年,直至2006年年初,十余年间发生了四次大的变革,2006年年初财政部发布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构建起了一套企业会计准则完善体系。新制度和新准则对一些事项的会计核算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的增多,给予了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较大空间的同时,也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校期间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学生就业后由于没有职业判断意识和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很难适应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使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因此,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应从专业学习开始。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会计制度无法解决企业中发生的所有问题,会计制度被会计准则代替,但是会计准则即便再完善,也只是提供了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没有任何一项准则和会计制度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人力资源的计价、延伸金融工具的管理、各种资本运作、信息共享等,许多情况需要有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原则,结合企业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利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合情、合理、合法、及时地来处理。

2加入WTO的需要

加入WTO必将对我国会计行业产生极大的冲击,加入WTO是为了给我国在世界上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入WTO世界为我们敞开了大门,同时我国也将向世界敞开包括会计行业在内的所有大门。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必然走向国际化、市场化,WTO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冲击,主要还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我国会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和最高体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与国际同行业者竞争之本。

3会计职能的演化的需要

会计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目前会计已经不是仅仅的记帐、算帐、报帐等核算与监督两项职能,已经朝管理职能转换。会计人员是公司的重要的管理人员,行使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现代会计不仅需要会计具备一般的财务技能,还要拥有管理能力和财务预警能力。然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

4会计电算化、ERP和电子商务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核算程序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更有必要使会计人员工作的中心从核算与监督过渡到管理中心,使会计人员实施更多的参与或直接的管理职能。管理职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会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5发挥会计创造价值功能的需要

会计创造价值实质上是会计人员凭借起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和资产增殖源泉的过程,会计人员借助其特殊的地位和信息源主动参与公司的管理策划,为公司创造价值,尽管这种价值是模糊的,难以用数字准确的衡量,然而会计创造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但要发挥其价值创造的优势,就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形成学生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

1具有较强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经验。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会计实务中做到游刃有余。

2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部门既是一个管理部门有是一个法律的执行和监督部门。会计要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才能避免犯法又能充分利用法律保护和发展企业。

3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水平。会计人员只有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才能发挥出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会计实现其管理职能,必须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原则和法则,懂得管理之道,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4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做事先做人,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没有应有的职业道德,即便有再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早晚会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

5熟悉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搞好公司成本核算,必须了解产品生产工艺,制定出符合公司实际的核算方法,真正起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比如成本管理中的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都要求制定和执行者熟悉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各部门的物流消耗,否则难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6掌握并运用办公自动化工具。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创新,减少会计人员的繁琐的日常事务,将精力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三、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1改革学校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在保障会计主干课程基础上增加相关课程的安排,在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会计原则。我国现在国内各级会计专业的教材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制度加说明,也可以说是一个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细则,给学生的感觉会计没有什么灵活性和技术性,只需要按会计制度套用经济业务就行了,只要不折不扣地套用会计制度,不需要理解为什么。比如说会计原则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划分、账户的分类等都是有严密的科学性,却很少见那本教材进行规范、系统的介绍,而这恰恰又是形成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必需掌握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2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现代职业教育观。现代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为核心,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许多学校走了极端,一味强调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于是有大脑指挥的,不是手指挥大脑,会计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没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想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课程比较少,实践训练课程也较少,但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间的过渡性课程较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训练相脱节。

3构筑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学的实践,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实践环节获得,为此,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践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理论需要实践环节的操作来具体运用,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置模拟经济业务情境,大量的情境操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4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无论是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还是非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都同会计判断,尤其是和道德判断相关。鉴于此,我国会计教育也应当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充实职业道德内容,通过职业道德案例,传播现代会计职业道德理念。正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倡导的:会计教育不但要传授必须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道德往往比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特别是在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惟有道德决策能力才能发挥作用。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对主观,要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如法规、政策、目标、国情和技术水平)、会计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前提是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约束下的职业行为才可以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行为,才可以树立职业的形象,因此,要把这种教育理念滲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同时,又要增加开设专门课程(如: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4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本文通过对中职会计专业现状的分析,从课程整合、技能实训等方面提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旨在促进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及提高学生的就业。关键词:中职;会计;职业能力

当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当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出纳员、会计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师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会计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清楚从业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与规范,并能熟练操作与正确处理日常基本业务。

一、中职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相对来讲,选择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认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生活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习惯、学习方法不对等。受生源条件不同的因素制约,教学中会出现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如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

近年来,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领导一直在提倡教学改革,会计专业的教师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以及直观教学法等,做到理实一体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学校规模扩大、人员流动等原因,常有一些新人加入会计教师的队伍,他们当中有些不了解中职生和中职教育的特点,在教法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法,只讲理论,不做实操,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得到训练与提升。

(三)会计技能实训方面。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与改革,会计技能的实训内容随着专业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已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构建成一个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开设《计算技术》《出纳实务》等课程,进行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书写、珠算、计算器使用、点钞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进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汉字输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训练。

2.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财务会计》课程重点进行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财产物资核算,企业财务成果核算,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核算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进行的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及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的技能训练等。

此外,在学生的毕业前夕,学校将组织一次综合性实训,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的就业领域方面。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行业呈多元化,就业方向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人员之外,还有公司的行政文员、会计中介的会计人员、零售批发业的营销人员、仓库管理人员、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等。这表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强,能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工作岗位。

二、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要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要在教学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提高社会发展意识,依据经济环境、职教特点,作进一步的改革。

(一)根据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

中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专业教师应多到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作调研,分析有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职业考核标准,据以整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设置精干的会计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与实操、企业财务会计与实操、电算会计、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降低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大会计岗位必需的技能操作内容;其次,开设一些与会计岗位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如工商税务登记方面的知识、社会保险办理流程与手续方面的知识、文秘知识、营销知识,物流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等,使学生不局限于“会计”这一个点上,从而扩展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的适应性。

(二)制定、实施会计岗位工作标准,训练学生的工作能力。

目前,由于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存在较大的难度,会计专业普遍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的模拟实训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具体到某一项会计工作的过程,学生的认识反而欠缺。对于这种问题,可以借助陕西圆通会计工作标准研究院的成果—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来解决。(陕西圆通会计工作标准将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为七大类二十六个,对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基于每一个具体会计工作过程建立一个会计工作标准,共建立了5000多个会计标准。)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是通过建立工作标准思路导图来帮助在校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财务会计人员清楚地认知每一具体的会计工作过程及如何完成会计工作的方法,使他们具备“具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已有了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关的课程将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各项职业技能水平级别,某门课程的考核要结合相关的技能水平考核,要求学生达到某个级别的水平,就象传统的珠算技能要求学生至少要达到五级水平那样,对诸如点钞、计算器的使用、汉字数字书写、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的操作等技能也采用类似的考核方式。同时,定期开展会计技能竞赛,除了上述基本技能作为竞赛项目外,会计专业技能如编制记账凭证、手工登账(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手工编制报表、财务软件的操作等作为必有的竞赛项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技能、训练技能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四)完善会计实训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有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学校应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做到:

(1)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实训设备和用品。在实训课上教师能清晰地演示各项技能,每位学生都能动手进行操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2)开放实训室。在实训课上学生通过“做中学”,基本掌握了有关的技能,但这种掌握程度还不足够让他们应付社会工作。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要他们多练习,通过开放实训室,让学生在课后可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和用品进行针对性的反复的实操训练,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3)配备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现在的教学班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往往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因此,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加入可以加强实训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跟上进度,掌握相关的技能;另外,在课后实训室开放时间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训设备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指出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在实训练习中有了教师的关注与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大大提高。

(五)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要懂专业,懂职业,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可以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进入专业教师行列,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更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还要注重吸收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使教师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化;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注重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把握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六)加强校企合作。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代理记账、税务咨询、工商企业登记等中介公司,这些中介公司的业务面广,涉及公司注册、证照年检(代办营业执照、代码证、国家税务登记证、地方税务登记证、银行基本户年检)、财税记账(代理各行业查账、建账、记账、制作报表及申报纳税、代购发票)、企业社保等,这其中相当部分的业务实训是学校无法做到的,学校应努力寻求与这些中介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相关的技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谢丽萍.中等职业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J].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校刊,2008,(3).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5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6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误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绝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所采用,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人才培养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但从工学结合模式开展上看,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其一,过于强调实践,忽视了会计专业特点。很多院校认为,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有不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之势。没有对专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一哄而上,势必对技术要求较高,岗位实操相对容易的会计专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些专业还需要在学校多保留更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授课,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其二,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内涵。很多院校认为,只要把企业引进学校来,与企业共同培养,就是工学结合,这其实是对工学结合的一种肤浅认识。与企业合作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能不能产生作用,关键还在于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否有效,比如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我们也会知道,现有订单企业不可能永远为学校提供订单。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通过订单明确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这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方向,包括“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这也只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其三,还停留在学校是人才培养唯一主体这一认识。所以,很多院校认为,就学生培养来说,学校仍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大规模的建设校内实训室,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本网网 )而教职成(2011) 12号文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还需要行业和企业。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专业服务产业意识有待加强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专业服务产业,尤其要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不把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很难真正服务产业,但目前很多学校服务产业意识淡薄,与企业的合作都只停留在表层,包括签订一些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2.开展工学结合途径缺乏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各个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同,有些学校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所以大规模的进行实训室建设,大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甚至把教室全部改为会计模拟实训室,加大会计专业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应该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没有错误,但一味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规划,不注重工学结合途径的创新就有问题了,毕竟从会计专业来讲,对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较高,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尤其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成本、人身安全等方面,更使企业有所顾虑,而国家又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支持,所以参与的愿望并不强烈。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异,对于会计专业,想让企业顺利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更是难上加难。

4.院校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还存在不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是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工作单位从教,缺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很多院校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锻炼,但如何进行考核尚存在很多不足。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和院校两种不同的、互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大主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以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就会使教师真正的在教学中研究和实践这种模式,产生让教师自发的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的原动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主动的、快乐的、积极的。这样,才能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与会计专业教学完全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探索符合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新模式

依据认知一实践一再认知一再实践的成长规律,对于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德技兼修“同时,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依据会计专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应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树立行业风气,维系社会公德的有效手段。采用“工学交替”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第一步,在入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学校财务部门和“校中厂”参观实际的会计资料,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对会计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步,学期中,学习专业课程时采用一体化教学,在每个学期结束前集中利用一周或两周进行集中实践,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实践处理进行系统训练。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使学生完全达到实际工作需要。

(三)制定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当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会计专业采用“德技兼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四)完善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有适合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方面来协调和支持。政府可以制定新的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样,对于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辅助作用,比如有利于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鼓励企业走进学校,建立校中厂。还应加强在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以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

(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重点,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或改进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这是有效推行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第一,应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各负其责,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或其看重的广告效应,以及技术支持。而学校看中的是人才的培养,次之才是可能带来的利润。第二,应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对于可能带来的获利,双方要事先明确分配方法,还要对可能带来的收益建立预期分配模式,这样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产生摩擦,影响合作的有效进行。第三,应建立有效地的评价机制,能够准确的分析校企合作的成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有多大。

(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评体系

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设与传统教学计划完全不同,“工学交替”会使课程分阶段进行,还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考试内容有所衔接,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也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应建立由学校、社会、企业多方组成的突出实践能力、过程评价、多元性考核的开放性考评体系,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客观评价会起到积极作用。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7

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意识,会计职业道德

2006 年2 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我国国情与国际趋同相协调的结果,属于高质量的会计标准。然而,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却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研究表明,会计准则的执行比会计准则本身更为重要。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依赖较大的主观判断,加之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日益明显,大大凸显了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高职会计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会计教育忽视了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不合理,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三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监督评价。因此,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等方面。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内容

(1)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职业的各岗位,如出纳岗位,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而要达到这一能力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进行;又如税务岗位,也需要灵活运用职业判断来处理该岗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税款计算、纳税申报及税务处理等事项。

(2)从会计处理流程看,从识别原始凭证,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到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填制记账凭证;到合理地设置账簿并进行相应账簿登记;再到组织财产清查和账簿的核对;最后编制财务报告,每个步骤都需要会计人员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

(3)从会计业务处理看,会计职业判断涉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确认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是什么,是否应当在会计上反映”的问题;计量主要是对计量属性的判断即主要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之间进行判断选择;记录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等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报告则主要是判断在报表体系中应反映哪些会计要素,以何种方式批露,披露哪些信息等。其中,确认和计量需要会计人员专业判断,在整个会计行为中起导向(决策)作用。

(4)从职业判断解决的问题看,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在何时”和“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在给定的事项或环境下决定事实是什么,需要运用哪些原则和定义,如:某类资产是否能归入流动资产?“在何时”的问题主要是决定某些事项被确认的时机,如:何时需要确认该项资产的减值?“怎么做”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计量问题,如:如何确定该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5)从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属于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性的判断,如登记账簿、核对账簿等,通常会随着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经验的积累都能熟练地运用。难点主要在会计处理方面,特别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因此,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高职学生认知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会计相关课程时,应将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

2、课程体系设置及内容的改革

(1)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为了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按照会计专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新构建,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第一,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基础课可本着拓宽素质的原则进行设置,要压缩其学时比重;在保证“两课”、经济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的同时,可增加人文方面等通识性的课程,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

第二,专业课的开设。专业课的设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应用文写作》、《经济数学》、《经济法基础》(突出税法)、《财政与金融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这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备条件;二是会计工作岗位化课程,这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可按照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设置《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核心课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这些核心课程;三是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技术、基础会计实训、专业会计实训(包括商品流通、行政事业等)、社会调查、就业指导、毕业作业(调查报告或论文)等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熟练及恰当运用职业判断处理会计事项的必要保证;四是拓展专业知识面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学原理》、《物价学原理》、《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商品与广告学》、《礼仪》、《文学常识》等课程,在保证岗位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开出的同时,可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的开设范围,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

第三,课程设置和会计考证的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尽可能与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衔接,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2)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会计职业判断必须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

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实践工作中,会计人员因对企业、国家、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可能会面临职业道德准则的冲突,此时该如何做出选择?财政部在1996 年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会计人员在从业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的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职业判断意识。要求会计人员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这是会计人员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和提高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为此,会计人员应从学生时代起,在接受会计教育过程中建立和培养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二是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在加强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教育中,首先,注重养成教育,这要求职业行为基本规范的教育要寓于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仿真的会计环境,使高职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布最终的会计核算结果;最后,在会计专业课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多设“疑”,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使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意识。

另一方面,增强法律观念。会计职业的专业性很强,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价值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为此,会计人员必须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对会计人员应从学生时代起,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效保障。

三、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体系,是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从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知识以及会计实践操作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会计职业判断实行的可能性、公允性、现实性和准确性四个方面。理解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应注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是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前提

长期以来,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处理经济事项,而且,财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也做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范围。而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思维方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2、会计职业道德是衡量会计职业判断公允性的最低标准

会计职业判断把很大一部分权利给予了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是否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判断的公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也就意味着对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公允性进行了控制。

3、会计专业知识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现实性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主要包括会计原则选择、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等。因此,是否具备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职业判断现实性的核心内容。

4、会计实践操作是会计职业判断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必须通过不断训练、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作为一名高水平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素质外,还要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定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训练、实践,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才会形成,并不断提高。满足职业判断的合规性、公允性及准确性是衡量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标准,因此,决定了具有衡量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标准也不是简单的、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见图1。

归纳起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包括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评价体系,对高职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的评价就是基于这个体系构成进行的。通过职业判断意识的评价,可以较为合理地确定会计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职业判断意识,为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判断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确定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公允性;通过会计专业知识的评价,可以确定会计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进行职业判断的合规性;通过会计实践操作的评价,确定会计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可见,建立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体系对于保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改进培养措施、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强:高职会计教育中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2]王利元: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J].经营管理者,2013(7).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会计;教学研究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给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高职会计教师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能力。

一、社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目前,社会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总体概括起来分为基本的职业品质与综合的素质能力两个方面。基本的职业品质主要是指作为会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具体就是遵守各项会计准则,不做违法乱纪之事;而个人品质则要求会计人员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较高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感与积极的上进心,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工作不顺心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当中,注意团队协作,避免我行我素。综合的素质能力体现在: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充分应用于工作,还需要拥有包括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等多种事务的处理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千万应聘人员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会计准则也随之不断完善,然而,教材内容方面的更新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教材过度倚重理论知识,学生在不断吸收各种理论知识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应用,在日后的工作中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2.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

许多会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多半从事的是理论教育工作,没有进入企业参与会计工作的经验,因此,他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理论知识,对社会市场上会计准则的变动缺乏敏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思考,更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积极性也不高

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与基础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高职学习不同于高中学习,此阶段没有人监督,学习全靠自觉。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影响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1.注重现实需要,变革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经济复杂多变,市场需求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比如,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职会计教师应将理论知识符合现实生活的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教材,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素质,变革教学方法

第一,学校应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进行定期培训,如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再教育,当市场出现与会计相关的新准则时,安排教师进行相关政策的学习与培训;还可以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实训,让教师真实地感受会计工作的流程,丰富他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会计专业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避免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自我思考和探索中掌握知识,增强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这两种不同的记账方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种记账方法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职业道德

對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会计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中红,魏朱宝,王书珍.“跑偏”与“纠偏”——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2]王桂琴.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2009(7).

上一篇: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下一篇:改革开放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