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2024-06-25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精选11篇)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1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一) 课程内容设置中高职高专的特色体现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体现“技能性”与“实用性”, 而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仍然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灌输, 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组成, 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 课程内容设置面窄

课程内容设置没有适应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 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仍然按传统的课程设置, 学习的内容不全面, 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缺乏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高素质、高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三) 课程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课程内容不是按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 讲解和指导每个主要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 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来设置的,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 知识的传输仍然是重头戏, 课程内容设置古板、缺乏鲜活性, 缺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境, 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程内容重复交叉

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合, 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 内容繁杂。比如说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等内容上出现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内容方面出现重复。

二、合理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一) 实用性原则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在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 去追求太深的理论。课程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选择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 安排教学内容, 以实用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 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 全面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思想觉悟的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统计和财务软件等多方面知识并具有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会计 (高职) 专业这一培养目标, 其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与之相适应, 突出全面性。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考虑对学生其他综合方面如忠诚、守信、敬业、爱岗, 认真、负责等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懂法守法方面;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方面;基本的文化素质方面, 比如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能力,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国际化以及办公自动化高度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已成为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必备条件, 是必不可少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建议

(一) 理论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建设是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 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 以实用性为教学特征, 以符合今后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抓手, 从以下几点阐述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

1、理论课程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规。

会计这个职业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地位, 守法奉公、按章办事、遵章守纪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理念, 实时跟踪最新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如财务会计专业课, 应当按照最新颁布的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讲授;在审计课的讲授中, 必须援引介绍最新的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在《税法》中则需要介绍最新颁布的国家有关税法的内容。

2、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 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 又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 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兼顾适应性, 强化实践能力和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企业 (公司) 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 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 强调学以致用。

3、课程设置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 避免内容的重复或知识点的遗漏。

对重复内容较多的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部分由其他课程来讲授。如管理会计课程中有关财务分析的部分则可以放在财务管理中来讲授, 注意协调重复或遗漏。打破课程界限。教学内容的选取, 应当基于工作过程, 打破课程界限, 设计学习情境, 适当精简,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定

4、将模块式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课程体系设置, 这样便于给学生打下一个比较系统的、广泛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按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 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专业理论模块;三是专业实践模块。根据不同模块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择对应的课程内容, 才能保证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5、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扩大其范围,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短时间内, 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积累实际经验, 尽可能达到实训与毕业后的工作迅速接轨。

(二) 实践课程内容建设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其实践性, 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 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内容。具体如下:

1、完善单一实践内容。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如在传统的实践项目基础上增设审计实践项目、财务管理实践项目等。同时,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 分别设置对应的实践项目, 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根据现金流量的相关知识, 设置对应的“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分析”实践项目。

2、建设综合实践项目。

单一的实践项目往往只能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为了培养会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可以将多个单一实践项目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 如实训教学过程中, 将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实训内容与会计电算化内容进行集成整合。在Excel中利用MicrosoftQuery从会计软件中获取会计数据, 利用Excel软件功能辅助检索记账凭证、核对帐证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建立投资、筹资决策模型, 实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课程的集成化实训。

3、建立职业素质实践平台。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操守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会计专业社会调查、与会计现职人员现场沟通、延请会计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参观访问会计事务所等手段来构建这样一个平台, 达成锻炼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四、教材内容建设

传统的教材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完整, 理论性太强, 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无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展开针对性地培养。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编写教材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 围绕会计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调研, 梳理实际操作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展开构思编写。教材内容还要突出对学生法律意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其次, 教材内容编写要突出会计业务中最为主要的业务核算, 掌握基本的核算原理, 帮助教师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对核心理论知识、主要实践技能的锻炼。并不断灌输参与意识、强化动手能力;再次, 实践指导教材的编写需依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目编写。比如专门针对出纳岗位的出纳核算指导、针对存货管理岗位的存货核算指导、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指导、针对费用核算岗位的费用核算指导等。

总之, 高职会计课程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工作岗位中典型任务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合理地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变原有高职课程内容的设置, 才能找出最适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路子。

摘要: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专业课程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宗旨。根据就业需要定位专业课程内容,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满足动态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要, 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此, 文章就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探讨, 寻求更为合理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维彬, 李洁.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 .

[2]、付彬.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教育前沿, 2009 (7) .

[3]、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 (3) .

[4]、赵筠.“2+1”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校外实习基地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532) .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2

关键词:高职 会计实用软件 课程建设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和实务操作课,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中必须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要求。笔者依据多年从事“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明确课程教学任务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是培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实用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现代通行财务软件,熟悉会计电算化技术,了解现代企业財务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会计报表的能力;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具备参与企业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课程初级任务是获得电算化会计证书,终极任务是具备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1.课程开设符合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升级对会计工作电算化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实现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顺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行为必须快捷、灵敏,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管理、为决策服务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参谋职能。“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2.课程开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晓国际实用会计、审计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知识,具有一凭多证(一个文凭,多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胜任本专业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多次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尝试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改革就是强化实践技能的一个突破口。

3.课程开设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会计工作者能够准确、快捷、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而目前由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可以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掌握作为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工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最终出具财务报表,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同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会计信息化的能力,财务软件的高效、自动、准确、及时、数据量大、完整、全面为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重点,与用友财务软件集团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设计上以企业实际业务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为例,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采用举例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一揽子实验、岗位轮换、顶岗实习等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核算工作岗位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教学设计中以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核算处理为教学内容,顺序开展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实用软件”课程针对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完成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为了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将“会计实用软件”教学由学期课程改为阶段性课程,并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教学时以理论够用为度,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会计实用软件”课程的教学以用友ERP-V8为蓝本,按照强化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周理论教学(合计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上机操作26学时);两周会计实用软件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岗位轮换提高对财务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周会计综合实训,将会计理论课程转化成职业技能,并比较手工账与计算机账的异同,深刻体会财务软件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最后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中进行实务操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四、课程主要的特色与创新点

1.以任务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会计实用软件”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取得电算化会计证,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人员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要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展开,按照教学任务序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每名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能独立完成企业从电算化资料的准备、建账、记账、结账、自定义报表到生成财务报表的全部工作。

2.实现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会计核算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近几年来为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从原来单纯使用财务软件转变为在企业整个范围内使用ERP软件,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讲课及实践用的软件升级为用友ERP-V8软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快,操作技能强,实现了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玉胜.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 需求量大, 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好, 是高职院校中设置最普遍、招生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绝大部分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办学历史都比较悠久, 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 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与其他专业相比, 会计是近年来教学改革比较少的少数专业之一, 深入探讨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下面以笔者所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建立于1978年, 2001年入选浙江省重点专业, 2004年通过验收, 2011年首批入选学院特色优势专业, 目前在校生1199人, 教师23人, 2011~2013年取得浙江省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比赛和浙江省大学生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8组, 二等奖13组, 名次列全省前茅。但是靓丽成绩的背后仍然隐藏各种各样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 整个教学方案比较注重会计核算的教育, 忽视了会计管理职能的教育, 主要表现为:核算类课程比较多, 占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数23.68%, 而会计管理类的课程只占7.97%, 有些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管理型课程如会计制度设计并没有在所有班级开设。笔者认为, 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上看, 本科毕业生主要到大中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国家机关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业, 高职毕业生和中职学生主要到中小城市的中小型企业和会计代理事务所等单位就业;从岗位上看, 本科生和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会计, 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出纳。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 而主办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处理经济业务, 更要注重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 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 这是提高会计在企业内部地位的唯一途径。

2. 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1) 技能考核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票据审核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但是我们高职院校只有在《基础会计》中提到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据笔者的了解, 大部分学校只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 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 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基本上没有票据审核方面的训练, 对这方面的技能基本上没有传授, 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有些技能如点钞、传票录入在大一就学过了, 学生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并没有认真进行训练, 毕业时技能水平大大下降, 与企业会计人员相比, 一点优势也没有。

(2) 课程有待进一步调整。现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关于材料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的分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算与分配等;统计课程中的抽样理论和审计课程中的抽样理论完全重复, 此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税法介绍、核算等方面也存在重复现象。

部分课程之间知识存在一些不连贯的问题, 如现行《基础会计》课程都有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 必须先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但目前《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前导课程, 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靠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 而普高生源的《财务会计》课程在第三学期结束, 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学习期末自动结转和电算化报表项目时, 学生尚未开始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报表内容, 导致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出现脱节, 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又比如, 财经应用文课程更多的是讲解政府部门公文的写作, 而财务分析课程需要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这个报告的格式、内容框架对学生而言都未曾接触, 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

(3)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过深与过偏、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的现象。现行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依然按知识体系编排, 而不是围绕工作岗位需求来决定学习内容, 导致一些实际工作中很少发生的经济业务, 学生却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学习, 最后仍然没有掌握。如应付债券的核算、售后回购、融资租赁、存货按计划成本计价等内容, 这些难以理解又不实用的课程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 如差旅费报销中补贴的计算、住宿费的结算、开具发票、进账单的填写、会计工作交接手续、费用预算的控制等基本业务的处理, 并没有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得到相应的体现,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顶岗能力。

(4) 课程安排方面, 理论课时比重高, 实践课时比重低, 导致实践课时内的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比较大的脱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注重会计分录的编制, 忽视了凭证审核技能的培养。在现实会计工作中, 财会人员经常要面临票据不规范的问题, 需要财会人员认真审核把关, 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不提供票据, 而是提供文字题目, 即使教师提供了票据, 这些票据也没有设置陷阱, 都是正确无误, 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审核票据的基本技能。学生基本上是看文字题目编制会计分录, 而不是看原始票据编制会计分录, 以至于学生在看到真正的原始票据时不知从何下手, 这是种高分低能的综合表现, 因此有些企业财务人员说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是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而不是如何处理经济业务。

其二, 忽视票据流转程序和审批程序。在现实会计工作中, 业务经办人员持票来财务部门办理会计业务时必须先行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如办理出差费用报销时, 出差人员首先要持票找本部门领导签字, 然后才能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如果是采购发票, 相关人员首先要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以及相关领导的签字, 最后才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 因此作为财会人员必须掌握各项业务的经办流程。但是目前院校会计实践过程中却省略了相关手续, 使得学生根本不知道票据报销时还需要相关人员签字的基本要求, 这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业务处理流程, 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后马上顶岗, 甚至容易误导学生。

其三, 注重核算实践, 忽视管理实践, 现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比较注重核算实践, 如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 而对编制所得税申报表、企业筹资决策书、产品销售决策书、年度财务分析报告、会计制度设计等的能力比较弱, 这种实践与中职院校比较接近, 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而现实工作中, 会计人员不仅要记账、算账, 而且要参与单位经济决策和各类管理制度的起草工作,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最后, 实践标准与现行制度存在脱节现象。在现实中会计政策尤其是税法的相关政策变化较快, 这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标准。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课时多、教科研任务重, 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关注这种变化。有些教师认为, 教学内容能够跟上会计职称教材的变化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种思想直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视野, 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跟着职称考试走, 而不是跟着现实会计工作的需要走, 这是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只能教会计而不能做会计的根本原因, 也是我们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与现实需要不相符的主要原因。

3. 师资“三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能”指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师数为23人, 就单个专业而言, 它是全院教师职工数最多的一个专业。但是, 随着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 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已达到1 199人, 每个教师平均要为52名学生授课, 尽管我们从2010年9月至今, 会计专业引进教师数量达到6人, 但是我们教师平均工作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业务提升学习、没有足够时间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 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企业锻炼, 这是我系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教科研比较弱的主要原因, 也是课堂教学理论为主, 无法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原因。由于教师基本上在学校上课, 使得我系教师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联系不多, 校企合作难度很大, 对社会服务能力比较弱, 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办学特点是相违背的。

4.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国内高职院校从2006年第一批示范院校建设开始,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鼓励和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 但是目前国内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而不愿开展实践教学, 二是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国内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机房和手工会计工作室, 机房的实训设施主要是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网中网等;手工会计工作室的实训设施主要是账簿、印章以及有关的空白单据。开展专业实训所需要的实训素材却比较少甚至基本上没有, 导致很多课程没有办法做到边教边学边做, 只能以教师举例的方式开展教学, 使得课堂教学只能以教师讲为主, 而不是学中做、做中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影响了教学效果, 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实训室在双休日和晚上并不向学生开放, 使得学生只能在课堂开展专业实训, 缺乏课外实训, 导致相关知识和技能未能及时掌握。

二、拟采取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 提升管理型课程比重, 压缩核算型课程比重。我们在2014届人才培养方案中, 拟对技术性培养方向增加《会计制度设计》、《ERP中的成本管理》、《会计与税收差异分析》等课程, 并相应增加管理课程课时。调整毕业班综合实训内容, 不再登记手工账簿, 增加8个分析报告, 分别是财务分析报告、审计报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筹资决策分析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会计制度设计报告、纳税筹划分析报告、产品售价决策分析报告等, 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整合课程, 砍掉《外贸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 将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压缩到《行业会计比较》课程;砍掉《会计专题》课程, 该部分内容只针对特长生进行培养;调整《财务会计》课程, 砍掉重复业务和过偏、过深业务;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进行合并;对内容重复的课程简减课时;按照学习规律调整知识不连贯课程的授课时间, 实行集中授课;压缩相关课程理论授课时间, 增加实训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的课时, 切实做到实训课时不低于50%。

(2) 增加原始凭证审核技能考核点, 将其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的基本条件, 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 进一步提升教师三能水平。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提出的增加管理型课程比重、增加实训课时举措, 有赖于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三能水平的提高, 这是前提。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 高级职称教师必须面向学生开展讲座。众所周知, 在本科院校, 各方面的专家和教师给学生做各种丰富多彩的讲座, 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也可向他们学习, 找准适合我们学生的有关知识, 给学生开展各种讲座,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增加副高教师带大三综合实践项目。为了丰富学生的毕业实践项目, 防止实践项目的单一化,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要求副高以上的教师, 要以企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为载体, 指导学生做真实项目,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每学期撰写一个分析报告并进行评比, 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4) 鼓励初、中级教师报考专业职称和资格考试, 这是系统掌握和理解会计知识的最好途径。

(5) 组织新老教师做会计综合实训项目, 每学期安排一个教师到财务处挂职锻炼, 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6) 引导教师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一是组建科研团队, 以老带新, 让新教师或较少从事教科研的教师能尽快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发展中心做讲座,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设立系级层面的教科研课题申报制度, 并将其作为教学业绩的组成部分, 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研究的压力和动力。

3. 重建实训基地。

我们将拟建的实训场基地称之为管理型实训超市, 分为会计核算中心、财务审计中心、会计管理中心和技能训练中心四部分。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做账的问题;财务审计中心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发现账务处理上的错误;会计管理中心主要训练会计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问题。技能训练中心主要训练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 如点钞、假币辨认、凭证和账簿装订、EXECL应用、数码字书写、原始凭证审核等。实训基地的素材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下企业锻炼进行收集和整理, 同时组织项目组成员收集部分上市公司资料, 作为开展纳税筹划、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分析、预算管理、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训材料。

会计是一个非常讲究动手能力的专业, 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能否迅速顶岗, 也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我们学院的评价, 因此培养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一直是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实训基地建成后,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票据审核与管理、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都可以实现讨论式教学、边教边学边做, 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提高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建设实训场所, 不仅可以开展实训工作,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丰富学校“两早一晚”活动内容, 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现“五加二”、“白加黑”全程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毕业生, 更要培养能够适应各类企业会计工作要求的技术型毕业生, 这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与其他院校会计专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举措, 也是提升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灵君, 叶艳.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财会月刊, 2010;8

[2] .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篇4

摘要:高职学校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注重实务性训练,与学术写作的联系较少,不宜于从事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写作。高职学校应从学生的条件和兴趣出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鼓励学术型人才的求学,不必强求所有学生都写毕业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毕业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非但没有培养起来,造假之风却日渐盛行,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应用“查重软件”来过滤学生的论文。反思目前关于本科、专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改革之辩的讨论,笔者认为毕业论文的问题只不过是我国教育制度问题的冰山一角,如何改变毕业论文现在尴尬的状况,是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教师必须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的内涵

自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凡申请学位者须提交学位论文,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者还需要论文答辩合格[1]。严格来讲,学位论文不能和毕业论文等同,学位论文是用来申请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论文,毕业论文则不仅包括用来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还包括高等教育中的专科、高职的毕业论文。期刊网有一篇名为《小学生毕业论文引出的思考》,则可见毕业论文并不单指高等教育阶段的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它可以包括各阶段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概念外延更宽泛,这一点从期刊网中可以得到证实:分别以“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为篇名来检索,以“毕业论文”为篇名的文献数量较以“学位论文”为篇名的文献数量更多。

本文中,毕业论文指高等教育阶段的所有毕业论文,包括专科和高职。既然中国学位条例中并没有规定专科和高职提交论文和参加答辩,这二者毕业后也不能获得学位,专科、高职可以不必写学位论文[2]。现在的专科和高职虽然学制上短于大学本科,但基本上是本科的翻版,把专科、高职不必写的学位论文改成毕业论文,就避开了国家学位条例的规定,使专科、高职写毕业论文正式进入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就会计专业来说,高职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包括毕业论文都是本科的`翻版,只不过要求低些而已,高职注重实践性操作的特定要求没有体现出来。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不排除有认真写作的学生,但总体来讲论文质量低、拼凑,水分大、水货过多,有时文理不通,标点符号不对,错别字较多[4]。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造假、拼凑的现象严重,可以讲已经流行成风。造假、拼凑的文章也能答辩并获得毕业资格,这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不好的影响,也浪费了大量资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应付差事、流于形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缺少写作培训

1.学生未接受过专业论文的写作培训,缺乏写作能力。高职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专业论文的写作培训,并不知道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写作资料,更别谈后面要写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等。他们至多写过学期小论文,抄抄改改即可过关,写作要求并不严格。而要让学生写毕业论文这种要求严格、程式较多的大型论文时,学生没有能力和经验。

2.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缺乏认真写论文的态度。学生在毕业季找工作成为头等大事,一切都要为此让路。没有找到工作的忙着投简历、参加面试;找到工作的忙于应付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及至辅导教师索要论文时,才急匆匆赶一篇提交给辅导教师。对于辅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等,并不认真对待,怎么发过去的修改意见,文章怎么发回来,一句话“不会修改”、“没有时间”交差了事,修改论文成了辅导教师的事情。

(二)环境的影响缺少论文检测机制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凑一篇论文轻而易举。普通高职院校没有安装和应用检测论文的软件,辅导教师也不可能浏览过所有的网络文章,对学生拼凑、造假的文章不可能凭肉眼全部鉴别出来。加之,人有惰性,能应付差事绝不认真对待,学生即使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也一样去拼凑造假,这从学生平时的学期小论文可以看出。

(三)教师:指导不力

由于毕业学生多,每个教师分配的指导学生有10个左右。所有教师都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忙于教学或者科研,对所指导学生指导不够、督促不力;在以后的交叉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论文成绩有打人情分的情况;教师个人在科研上也还有上升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能力上、个人意愿上和辅导时间上都不能满足要求。

(四)会计专业特点:重应用,轻理论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会计是重实务的学科,高职会计专业注重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理论方面够用即可。毕业论文属于学术性的,让注重技能型训练的高职生去做学术性的毕业论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学生勉为其难。

(五)教学管理:过于宽松

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鉴于学生找工作不容易,学校方面一般不遗留学生,所有学生几乎都可以毕业。这样一来学生只惧怕校外实习或工作单位的管理,并不惧怕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忙于工作或忙于找工作,对于论文辅导教师提出的论文修改意见,疏于回复修改;教师忙于教学,论文指导往往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更难以管理学生。

三、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高职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最低层次的学生了,连本科学生都很费劲地“憋论文”[6],更何谈高职生?笔者认为可以培养高职生的学术兴趣,但不宜以此为主,毕竟高职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术型而是技能型的学生[7]。俗话说得好:适合的就是好的。笔者认为,让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作研究培养研究能力,让没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增强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做适合他们各自能力的事情,才能实现教育的初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优秀的人。

(一)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培养其学术研究能力

1.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培训。应该从学生刚一入学就安排学术研究的培训,可以当成一门课程教授给学生,把做论文要用到的一些软件如WORD,EXCEL和一些统计软件等的应用都教给学生并训练学生,教给学生如何确定关键词、如何搜集学术信息、如何搭建论文框架、写开题报告、怎样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直至写出论文等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对学术研究的初步认识和训练,从而为以后专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2.论文的写作训练安排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进行完了论文的写作培训之后,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写专业论文:安排学生的阅读书目,对学生阅读进展和收获情况进行监控,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做批判性思考并写出专业论文。通过如此多次专业严格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体会做研究的乐趣,为将来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致力于提高技能的学生:培养其动手操作技能

1.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通常,高职的理论教学时间占三年教学实践的六分之五,动手操作时间仅占六分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必须缩短理论教学时间,把适合学生需要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不必面面俱到。因此,可以把高职学生的理论授课时间缩短为三分之二,以增加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并且聘请企业在职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2.将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改为做会计综合实验和为会计服务公司记账。笔者建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把毕业论文改为会计综合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把学习过的各类会计知识、税法知识等综合运用,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做完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实战能力。之后让学生承接会计服务公司的业务,完成从模拟到实践的过渡,为学生将来能够迅速适应职场工作做准备。

四、展望

就条件而言,高职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好就可以了,至于培养学术人才,不必强求,让学生人尽其才就好。希望将来我们不必再探讨毕业论文是否要取消,而是要研究学校如何提供更好的条件以满足青年才子的学习需求,为学术型和技能型的各类人才顺利步入社会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赵笛.毕业论文:难解之题[N].青岛日报,-05-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08-30].

[3]徐汉峰等.专科层次的高职生不宜写毕业论文[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方有林等.毕业论文遭冷遇为哪般[J].上海教育,,(13).

[5]李新建.高职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及改革举措[J].知识窗:教师版,2013,(1).

[6]李立,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5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 会计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8-03

会计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因而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从而成为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共有42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开设会计类专业的学校就达到36所,可见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之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由此可见,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对于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化的今天,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强化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形成特色,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教学质量,来自于特色。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多样、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促进和开发,获得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是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社会贡献,最终打造特色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三)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而基本忽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中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会计特色专业建设,高校将更加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和互动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会计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以保持专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背景,以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特色。

(一) 特色专业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

一个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其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的,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这种特色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根据广西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需求,依托广西林业行业而设立的最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我院目前办学历史第二长的专业)。该专业前身是1980年开设的“林业财会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专业名称为“林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专业”;2005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规范要求,更名为“会计专业”。到目前为止,为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等林业行业企业培养财务科长、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300多人,累计为社会和广西林业行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4980人,占我院毕业生总数的20.85%。

(二)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背景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依托行业,为行业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对广西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2008年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下拨就达10亿元,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有151个国有林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公布的数据,2011年广西林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与此同时,广西林业的投融资项目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全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40.9%。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10000多家,上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企业有11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外资林业巨头,像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类林场、各类林业企业每年需要增加熟悉林业行业特点的会计从业人员两三千名。而整个广西只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开设林业会计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林业类会计人才,并且近年来的毕业生一直维持在200~300人,人才缺口非常大。

三、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因此,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必须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根据高校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树立“理实并重,素能兼修,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尊重规律、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做好规划、分步实施”的专业建设方针,坚持“校企合作共建,学习工作相融”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校企合作为前提,工学结合为引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训条件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思路。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如图1:

图1 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图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学校办学方向,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教学的实施和安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目标是面向广西中小企业和林场、林业企业等单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核算、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初、中级会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会计专业全力打造“四依托,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平台,将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二是依托会计职称考试平台,将职称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三是依托“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将工作与学习合一;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三主线”人才培养。第一条主线,是以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为平台,实施会计职业认知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会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技巧教育,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第二条主线,是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为平台,实施通用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在第一、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第三条主线是以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为基础,精心打造“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育人环境。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边讲边练,边学边做,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日积月累地形成能力,潜移默化地养成素质。

(四)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是否体现所谓的“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因为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开设林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林业经济管理、林业会计电算化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精品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以会计专业中林业会计和林业会计电算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带动课程体系中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建设。

(五)开发特色教材

学院在教学上一直比较重视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教材时侧重于比较符合我国林业财务与会计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深入与高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门江国有林场、东门国有林场、大桂山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开发和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林业会计》《林业会计模拟实习资料》《林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等校本教材11部。

(六)建设特色“双师型”队伍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鼓励教师继续深入工业制造企业和广西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100%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林业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打造一支稳定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的顺利完成。

四、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院会计专业2004年被学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被学院确认为重点专业,201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认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专业。近五年以来,会计专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15篇;会计专业教师承担“广西区直林场和广西林业集团绩效考核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指导工作和承担了区林业厅《规范与完善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等课题研究。

学院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创办以来一直都承担着广西林业行业在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近3年来,为广西林业行业开展国有林场会计核算规范、林业会计电算化、基本建设单位会计等课程的技术培训1200多人次。

近五年来,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其他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个人一等奖4项、广西大中专珠算技术等比赛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开赛以来,我院会计专业参赛选手连续两年荣获该赛项的团体一等奖。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专业办学实力,促进专业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3]蒋昕,单昭祥.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7)

[4]张月玲,王晓莉.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2010(12)

[5]田翠香,刘永祥.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2011(9)

[6]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财会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2JGB363)

【作者简介】巩 鑫(1979- ),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审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篇6

一、组建会计专业群

高职教育专业群与本科会计专业群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教育立足于技能训练, 专业教学目标主要以职业教育为目的。 因此,在专业群的组建时,必须体现高职的教学特征,充分考虑专业群中的专业设置。我们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构建以“岗位、流程、情境”职业能力逐步递进为特征的“实境耦合”式的训练体系。 会计专业群中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专业,这些专业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互相协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专业群集群优势。

(一)优选核心专业

组建专业群最重要的在于选择核心专业, 该专业能够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思路与教改方式,并且该专业在经济业务核算流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桥梁。

(二)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构建会计专业群不仅是对学校现有会计专业的整合,而且需要结合各方资源,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形成以职业操作为主线的技能训练体系。把校外工作的实践情况深入注入校内,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才是组建专业群的意义所在,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对此,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深入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事务所的实战专家,为学生讲学,与校内教师一同探讨教学内容与方式,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创建跨专业资源库

创建跨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围绕核心专业建立各个课程网站,方便学生学习并实时与教师交流;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编制一系列适合专业群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应该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适当打破现有专业的枷锁。这种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教师的挑战,需要每位教师增强实战能力,与时俱进地充实岗位信息。

二、构建会计专业群实践体系

(一)校内实践体系的构建

基于会计专业群, 构建实训教学体系需要对原有的实训教学体系做出调整,进行深度资源整合,把相关专业紧密联系,组建以岗位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构建大实训室,容纳至少2 个班级以上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最大限度地仿真企业的真实场景,体现会计专业群的培养理念。 这个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时间、内容、教师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实践的培养应该放在教学首位,苏州市职业大学一直秉承此方向, 在大学三年级进行基于会计专业群的跨专业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等以业务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课程,因此,以往安排在大三的实训课程就需要提前完成,调整过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所示。大学一年级主要是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的是全岗实训,也就是各个岗位学生都要学习、练习,有时候甚至会一个学生同时模拟多个角色。 大二主要是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开始由全岗实训到分岗实训的过渡。

(二)校外实践体系的构建

校外实践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与构建。 学校经费紧张,完全在校外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实验室不太现实,因此,高职院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完成校外实践体系的构建。

基于会计专业群校外实践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进行合作,安排学生去参与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与企业零距离深度接触。这种合作形式是校企双赢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业务繁忙时的用工需求,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适时接触企业现状,加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体系

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旨在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委托学校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学校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兼任学校教师,来校与在校教师进行座谈,一同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寻找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企业一同进行教材的编写, 把企业真实的案例引入教材, 令学生感受真实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目前苏州市职业大学正在大力开展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鼓励教师建设各科资源网站,基于会计专业群的资源网站建设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资源整合, 把原有的资源重新排列, 按照岗位的思路重新编写教材, 打破原有专业的限定。这就需要教师去企业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数据要实时更新,与时俱进。

三、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硬件设施

硬件保障主要是指实验室的建设、电脑、环境的安排。例如,苏州市职业大学建设了跨专业综合实训室,迈出了专业群教育的第一步, 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专业的固有教育模式, 改变为以岗位协作为教育目标的全新专业群教育模式。此实训室可以容纳三个班的学生同时开展实训,从根本上做到基于会计专业群的分岗位操作磨合。

在硬件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训室的布局、安排,不仅需要考虑企业岗位连接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教师能否方便观察、指导学生操作,否则,达不到预期设想的实训效果。

(二)软件设施

基于会计专业群建设的软件设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实训软件的选择。

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从组织能力、技术能力、课程安排能力要有大幅度提高。以往分专业的小班实训,教师只需把本课程的内容给学生演示、布置50 名左右的学生完成即可。但是基于会计专业群的跨专业综合实训需要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实训班级的情况、人数,并针对学生专业设计教学流程、编写实训数据、给近150名学生布置实训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任务、有事可做。该任务需要实时更新,与企业现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对高职教师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确保实训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会计专业群的建设中, 实训软件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建设环节。首先,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对软件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该软件必须保证有200 个端口可以供学生使用。 其次, 该软件必须是按照分岗位的设计思路研发的。目前市面上很多软件都是按照流程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软件不能达到会计专业群中跨专业的分岗实训要求。再次,该软件必须要有实时数据更新的能力, 教师可以实时在软件中更改企业数据,以做到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要求。

四、会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专业群有体系但无实质

目前很多院校存在的问题是“雷声大,雨点小”。针对专业群的建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设体系,但是据课题组调研,真正按照该体系严格实施下去的很少, 专业群的建设越来越像是喊口号。 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专业群的建设要进行大量的资源整合,对专业分工、教学安排、教师素养都提出了高要求。 有些学校各方面软硬件水平无法达到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只能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继续教学。

(二)专业群划分不当

专业群建设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各个专业的整合,专业群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在核心专业的带动下促进各个专业的有序发展。 专业群中的专业应该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包括要有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就业方向一致。 在这一前提下,才能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集群优势,否则就体现不出专业群建设的优越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划分明显存在不当,把一些相关性不强,甚至没有相关性的专业划分在一起,造成资源不但不能共享,反而浪费,严重地限制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各个院校几乎都没有针对专业群建设的评价指标,专业群建设的好坏全凭感觉,或者全凭一些纸质的材料或者硬件设置的美观,这些评价标准都太过片面。笔者认为专业群的建设应该对学校的整体专业水平起到提升的作用,评价指标应涉及到院校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学生就业率、教师满意度、专业群落实力度、学校软硬件等一系列的标准。只有评价标准完善,专业群的建设才能做到名至实归。

目前,企业需要的员工不是仅会一种技能的人员,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顺应各个岗位相互协作, 对接整合的柔性人才。这种企业用工需求下,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教改,努力尝试,不断探索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群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手段,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有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优化发展的手段,把相关专业纳入到专业群进行管理,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师资团队,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从会计相关专业角度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探索,旨在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专业群,高职院校,会计

参考文献

[1]陈婧.基于实验经济学优化高职会计实验教学体系[J].职教论坛,2011,(8):55-57.

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篇7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前提。如:我院会计专业根据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以及专业特色与优势的特点, 实施内外结合、校企共建。探索形成“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个环境育人, 依靠专职和兼职教师师资力量育人;针对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所要求的职业品质、知识和技能育人, 将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为实训实习条件优良、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特色鲜明、“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课程体.

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范围, 其次确定学生在职业范围内的就业岗位,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专业所需要典型工作任务, 并以此确定了相应的行动领域, 最后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 即会计课程体系,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出纳业务核算、供应销售业务核算、往来结算业务核算、投资基建业务核算等。

2.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教学内容.按会计职业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程序设计。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课程体系构建后, 对每门课程结合工作实际, 由校内骨干会计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共同设计教学内容。

3.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做中教, 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做的状态中, 在做中悟道理, 在做中学知识, 在做中练技能。

二、培养一支多元角色、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要有改革意识, 开拓创新能力强。

首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勇于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 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几年来, 本专业教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坚持“五个前移”, 创新教学观念;坚持“对证施教”, 创新教学体系;坚持“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行动导向, 创新教学方法。

2. 课程改革建设步伐要快, 课程设计能力强。

教师需要加强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 要熟悉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工作的过程、职业工作的内容、职业群中相关职业的关系等, 提高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力。本专业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 坚持行动导向, 实现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设计项目化, 初步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

3.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开发能力强。

以行动为导向来编写教材。高职会计教师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以此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最后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

4. 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要快, 职业操作能力强。

作为高职教师, 应具有双师素质, 即不仅要会讲, 还要会做, 会操作。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 职业操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院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强, 就业率高, 就业率每届都超过98%, 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

5.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职业教学能力强。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 高职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通过学习、锻炼, 不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二)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会计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创新型、善协作、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主要建设以下内容:

1、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技开发能力强、职业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承担如下职责: (1) 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职责:开展专业教学与改革, 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组织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 帮助其他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 在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主要职责:主持教、科研项目, 开展技术成果的推广, 抓好教师梯队建设。 (3) 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主要职责:主持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计划, 开展专业基本建设工作。

2、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培养骨干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社会实践、教学比武、教学研究、科技开发、奖励政策等, 着力培养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技开发水平、创新能力。骨干教师的职责是: (1) 完成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2) 积极参与基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编写; (3) 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4) 参与或承担院级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 (5) 每年度发表科研论文2篇及以上。

3、大力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工厂、社会第一线, 熟悉和掌握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增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办学思想,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着力打造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全方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内外结合, 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通过正确引导、榜样激励, 形成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通过科学激励、进修提高, 形成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通过实践锻炼、教学研究, 形成职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立项研究、科技开发, 形成科技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8

当前, 关于会计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内涵研究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研究, 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 专业特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有较高社会声誉。强调内涵建设的专家则结合专业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总结出专业特色应具有三个特征:独特性、优质性、发展性, 并据此提出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思路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素质好, 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教学设施精良, 实践教学条件好;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有保证, 社会声誉高。有专家学者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理念、稳定互助的产学合作机制、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不同学者的界定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 品牌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 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 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也有学者认为, 所谓品牌专业, 一般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社会上知名度高、竞争优势强并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

(二) 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内容研究

有学者认为, 专业特色可体现在不同层面: (1) 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2) 体现在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 (3) 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4) 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甘娅丽通过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的六要素, 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 并提出专业特色建设六要素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李翠莲、喻穹认为, 还应将“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内容。黄世秀从品牌专业建设方面提出几项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 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加强品牌专业的宣传等。

(三) 关于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

有学者认为,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 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2) 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专业建设创新。 (3) 分类培养与岗位就业紧密结合,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4) 充实完善实训设施,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5) 以学生为主体,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学者认为,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分四步走:学习研究———思考规划———投入实践———总结提炼。刘沂蒙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色化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师资队伍为先、专业带头人为重、外部市场为导、教学条件为要、学风建设为基、特色方案为本”的方针。关于如何进行品牌、专业特色建设, 有学者提出以下战略: (1)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要有明确定位与目标。 (2) 将研究教学型理念贯穿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始终。 (3) 建设一支科学、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5)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学者认为, 要创建品牌、特色专业, 首先必须有一流的培养方案, 一流的培养方案必须有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为了有效地实施方案, 还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管理制度, 包括一流的师资、实践条件、优质课程资源和实施办法等。

(四) 关于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有学者总结目前国外高职课程体系的几种模式: (1) 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2) 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又可分为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CBE模式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和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3)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模式。 (4) 以美国社区学院教育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 (5) 以印度为代表的遵循企业技术路线来开发专业课程的NIIT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即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 模式。刘晓红认为,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知识本位型, 而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属于能力本位型。欧阳丽君对国内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后认为,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 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目前, 虽然国内各职业院校都在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上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甚至有的院校有的专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自己独有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院校及专业还是凤毛麟角。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果我们能在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上集中优势, 重点突破, 早立项, 早实施, 早出成果, 必将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建设中走在前列, 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风格。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高等职业院校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过程中, 专业是重要的载体, 办学特色正是通过特色专业来实现的。抓好专业特色建设、精品建设, 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质量的专业特色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有反映教育特色的精品专业。尽管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 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设性理论, 但如何打造和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品牌, 创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学说,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考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当前状况下, 结合许多高校品牌建设实践, 在理论上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建设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1) 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特色立校的总体方针为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具有特色的专业品牌建设研究必然会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最终也会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 (2)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优势在于我们有条件在发挥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 将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专业特色转化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而具有优秀教学质量的品牌建设可以在提高专业影响力的同时吸引更多高品质的生源和社会资源, 锁定更多的用人单位到高等职业院校选拔人才。

(二)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竞争激烈, 普通高校和民办院校的扩招也给我们带来潜在的生源危机。所以, 尽早地进行专业特色与品牌价值研究, 有助于化解专业乃至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 对于学院品牌建设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劳动力市场上, 只有真正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在日益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才能凸显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势, 转变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良好形象。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按照各级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 围绕会计专业建设现状, 总结归纳目前会计专业建设中的特色之处, 发现会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炼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构建品牌价值在实践育人过程中, 体现校企融合、实践育人、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 成为会计专业的特色, 而品牌建设需要的恰恰就是上述特色和独创性, 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凝练, 从而有效地树立起自身的专业品牌。

在课程体系方面, 结合会计工作岗位群开发专业课程, 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对会计岗位群进行深度分析基础上开发的若干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一套强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校内学习阶段阶梯状递进。如在会计系会计专业课堂上, 按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会使教师享受到一种成就感。能够与企业业务流程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课程内容, 必然成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

形成性考核方式有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亟待创新, 只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才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我们精心设计了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通关考核, 可以是三级、五级、若干级。这样, 学生如果一次没有通过, 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此举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在一次次能力过关中找到自信, 职业能力稳步提升, 学生反响热烈。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促进了专业品牌价值的提升。

第二部分:在充分分析会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品牌建设, 研究具有特色的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的目标、特征、内容及举措, 从而提升专业影响力。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不仅仅侧重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 同时要注重专业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影响力, 不但要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还要尽可能地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让准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和需要聘用毕业生的企业充分了解这个专业的实力, 使会计专业成为我院提高竞争力的品牌。

(二) 基本思路

第一步:首先, 对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品牌建设做深入细致的调研, 然后, 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国内国际对比、分析、研究。

第二步:开展专业调研活动。结合各级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总结提炼出会计专业的特色, 作为品牌建设的价值支撑。

第三步:借鉴国内外会计专业特色及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优劣势, 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 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完善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方案。结合自身优势和院系资源, 制定本专业品牌的内涵。实施精品战略, 形成师资品牌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形成实训基地品牌特色;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会计课程品牌特色。以1~2门成熟的会计核心课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突破口, 以教学团队的方式打造精品课程, 借以提升专业知名度。

第四步:归纳、汇总包括调查问卷在内的调研成果, 做进一步的研讨。然后, 由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整理, 结合专家意见, 在会计专业内部展开研讨、论证, 完成专业品牌建设定位工作, 形成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品牌建设方案, 并做可行性分析。

第五步: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 总结项目调研报告的结论, 从学院、系部、学生和企业等的角度, 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就选题研读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专业设置方面的代表性理论著作, 借助CNKI中国知网平台, 搜集整理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工具书、重要会议论文、年鉴、专著、报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辅以google等学术搜索引擎, 获取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源, 为本研究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比较研究法专业特色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为了比较直观地说明专业特色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对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更为准确地归纳出专业特色。

调查研究法本项目主要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 围绕品牌专业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内容, 对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状况进行访谈, 旨在发现可借鉴的内容。

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收集国内多家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建设案例资料, 并运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剖析, 归纳出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普遍规律。

访谈法通过对北京市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财务相关岗位人员,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等进行访谈, 了解相关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岗位需求状况、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等相关信息, 在访谈中总结出各方的具体观点。

系统分析法将学生、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等看成一个系统,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系统内部的多方主体, 研究系统的机构层次及关系。

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见图1。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是: (1) 如何将本专业的特色及优势转化为一种品牌价值。 (2) 针对本专业的优势如何创立特色中的品牌。 (3) 如何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水平和速度。

(二)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基本观点

我们认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要建成会计特色专业品牌, 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品牌的内涵建设我们将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为:建成符合区域经济特点, 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深度的专业课程开发和良好的会计人才输出体系的特色专业。我们认为,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凸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2) 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3) 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4) 以解决教改中重点问题为能力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 (5) 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6) 科学高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7) 以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8) 体现民族特色、区域特点、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因此, 结合上述八个方面, 我们初步构建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即“特色引领型”的专业特征。

二要开展品牌的外延建设 (1) 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特色工程,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2) 对于已开的定向班适度控制生源, 变粗放型教育为集约型教育。 (3) 彰显会计文化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 有计划地进行品牌推广。

(三) 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 专业品牌建设提倡精品课程做加法、小班教学做减法、校企合作做乘法、教学资源做除法。正如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有拳头产品一样, 学校专业建设也需要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作支撑。过去, 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申报主要靠个人的力量, 而我们提倡靠团队的力量创建会计专业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会有助于专业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正如生产力越发展, 社会分工就越细一样, 职业教育越发展, 市场对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就越强烈。所以, 适度分层教学、适度减少与实践脱节的教学内容, 可以更好地将有限的教学学时让给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包括实验室、校企合作在内的教学资源,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企业的利益、学生及家长的需求、教师的利益与国家、学校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 促进品牌建设的凝聚力。

第二, 以专业系部为平台, 争取更多项目资金的支持, 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主持院校级重点项目, 从而获取广泛的资金支持。同时, 作为一项立体化工程来建设, 在全方位开展专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重提升专业品牌价值。只有树立一流的品牌形象, 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考量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成效, 唯有获得来自行业企业、培养对象的认可和欢迎, 才能真正树立起品牌形象, 专业才能办出特色。

第三, 在职业教育领域, 将创新工程引入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品牌建设中, 要在一定时期内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困境与逆境、优势与劣势有审慎的自省, 同时也离不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创新工具、离不开对于行业发展潮流与趋势的观察与洞见。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 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为例, 探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与品牌建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并指出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 旨在将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9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职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职业基本能力、岗位群专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等三大能力构成。

(一) 职业基本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性通用能力, 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的普适性、通用性等特点, 是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 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和诚信意识、基本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二) 岗位群专业能力。

岗位群专业能力指从事和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 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一线工作必须具备的直接工作能力, 具有直接操作性和现场应用性的特点, 主要包括岗位群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三) 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核心能力, 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跟踪技术进步、满足岗位变换、进行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具有可迁移性、跨职业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一)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及岗位群。

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领域一般为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机构。 选择上述领域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基于双方的契合。 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等单位在会计工作中需要一大批既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严谨职业态度, 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和良好团队精神, 并且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职业人才, 但由于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对于大型企业、 上市公司而言较为简单, 且自身发展空间不大, 不能长久吸引本科等更高层次的会计人才, 使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会计专业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 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现时需求并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将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定位于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岗位群 (如表1) 。

(二)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基于上述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 本文就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从职业基本能力、岗位群专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会计专业职业基本能力 (如表2)

2.会计专业岗位群专业能力 (如表3)

3.会计专业职业关键能力

第一, 方法能力。

(1) 知识学习与迁移的能力; (2) 逻辑思维与想象的能力; (3) 控制过程能力; (4) 工作的自我评价与监督能力; (5) 业务创新与实践能力; (6) 全局与系统、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 社会能力。

(1) 抗压能力; (2) 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3)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能力; (4) 灵活应变能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建设思考

(一) 定期优化培养方案。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要经常聘请校外专家及院内骨干教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 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调整。

(二) 以就业岗位群为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针对高职学生本地对口就业的意愿, 专业建设应紧贴本省经济发展需要, 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课程开发。在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 应注重从社会现实出发,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 或直接由行业企业的专家、管理者向学生剖析就业形势,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 找准自身职业定位。

(三) 基于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将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 会计类核心课程形成了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经济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业务能力。 针对学生就业领域及岗位群的分析 (见表1) , 考虑岗位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关系, 以及职业资格考核的需求, 构建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 开发相当比例的专业技能实训, 把毕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训练课程, 将工作知识顺序化, 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根据专业课程需要的理论支撑, 按照“必需、够用”原则, 确定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突出会计基本技能培养,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军训、公益劳动、实训、岗位实习和文化素质拓展 (选修) 、专业素质拓展 (选修) 等课程, 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 顺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强的特点, 要求教育者突破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开发课程的旧有观念, 改变课程和教材过度学科化、符号化倾向, 对高职课程内容进行再选择和秩序再调整, 强调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中, 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亲自经历实践, 提高学习自主性, 改变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

(五) 专业教师学历与实践经验并重, 鼓励教师各种形式合作。

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单单要求高学历、高职称, 更应要求他们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企业财会经验, 至少应经常深入企业实践, 承担一些企业课题, 积累丰富的会计经验, 不断充实第一手的教学材料, 使自己具备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 并及时更新知识, 从而更科学地设置实用的课程,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 还应倡导粗放式教学向集约式教学转变, 鼓励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使每位教师术业有专攻, 各擅所长。 例如, 可以将一门课分成两个部分, 一位教师专讲理论部分, 一位传授实践部分, 有利于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 逐步胜任教学。

(六)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

在学习专业会计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口头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要把它当做教育中的指导思想,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同时, 教学过程中, 要把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养成。 另外, 还可以开设职业道德课,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因此,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专业教育始终。

参考文献

[1]李惠萍.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08) .

[2]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 2010 (02) .

[3]姚翠红, 黄瑶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南方论刊, 2013 (10) .

[4]徐培江, 张洪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8) .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国家多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学生规模上,都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学生就业难也成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一面是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一面却是企业存在的用人缺口。这种现象说明职业教育生产的“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行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要。针对这种现象,《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实际业务核算要求,建立了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感受和体验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教师执教能力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保障体系进行改革与建设。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课程体系,强调会计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按照工作过程,将能力本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如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学习的同时,将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知识及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得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获取工作过程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2.教学手段的改革

要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企业财务核算内容、流程等拍摄并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对这些短片的观看及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理解财务核算流程,认知岗位实际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对岗位工作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可运用网络等媒体手段,通过电子邮件、QQ等进行互动交流、咨询答疑、提交作业。这样可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摆脱了只有课上才能与教师学习交流的困扰。多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都是卷面分数这一个指标,学期末的考试测评是评价课程的重要凭据。这样做虽然强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背记本领,但对于其实践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效果几乎为零,因此,课程的评价要从认知结果的复制评价向认知过程的掌握评价转变,要摆脱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善性,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的评价可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三方面的内容。本课题组新制订的考核方案,由原来的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突出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来单一的教师考核转变为教师考核、学生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适度够用”的原则,重点评价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在进行学生自我评价时,学生可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及任务完成情况去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小组成员可以从合作交流及任务完成情况去评价其他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则可以通过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应知应会技能、知识掌握程度,以便对教学效果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4.课程实施条件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注重情境化的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院校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会计综合实训平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将企业“搬”进校园,使学生在模拟的典型企业、部门与岗位中进行工作,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工作过程任务实施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产学结合力度,与利益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部分课程能够在企业里进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能真正深入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会计实习的机会不多。另外由于某一会计个体的实际业务也很少能涵盖会计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及各方面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与会计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合作,扩大实训范围。也可通过建立校办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方式,满足学生实训“真枪实干”的需要。

5.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决定的。由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熟悉整个会计工作流程,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和道德操守。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制定适宜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计划,提升教师职教能力。可通过教师外派学习或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或校内专家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学院还应按照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参加专业学习及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实践能力。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开展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就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方式,各院校应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将企业专家请进校园、让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导相关教师组成课程小组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篇11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

1. 教学导向不明确, 教材版本不一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 教学导向不明确, 存在着三种误区:一是考证型, 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而开设, 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指定教材, 各省内容不一, 有的省大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 而会计电算化的知识较少, 有也是一些理论知识, 实际操作内容较少, 如果学生单纯依照讲授学习, 根本无法适应会计实际工作;二是操作型, 侧重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及某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的讲授, 这样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只会操作某一种财务软件, 这种只使用某一种特定软件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导致学生上岗后对其他财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三是设计型, 侧重于会计电算化编程课程的安排, 采用的也是财务软件的编程内容, 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学习, 且对于计算机方面有关数据库编程的知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造成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 给会计电算化教学带来很多困难。高职院校应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导向, 规范教学内容。

2. 课程教学目标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

大多数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把握不准, 要么上成计算机基础的考证课或财务软件的编程课, 要么上成财务软件操作流程培训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是无法完全解决会计电算化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二是只会操作已学过的财务软件, 但无法操作其他财务软件, 适应性差;三是缺乏系统维护能力;四是不能适应部分未使用财务软件的中小企业。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不能将手工与电算化相融合

目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院校, 几乎都在教学环节中安排手工会计实训, 但有的却没有安排会计电算化实训。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旧以课程教学为主, 配套的实训教材主要是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 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岗位差异和实际工作流程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实训主要分模块模拟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 缺乏将系统的企业会计业务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综合实训, 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硬件建设跟不上, 教学方法未能体现“教学做合一”

有的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配置不足, 没有建设成专业教室, 虽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理论和实践为1∶1, 但在实际运行时仍存在实训环节课时少于理论课时的现象。理论课主要是两至三个班在多媒体教室上大课, 效果不好, 到实验室分班上小课, 教师仍然要再讲一遍操作, 学生跟着进行操作, 边讲边练, 造成学生实训的时间不够, 这种方式教师仍然是主体, 学生是被动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5. 考核形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会计电算化考核有多种形式:一是以证代考, 即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作为该课程成绩合格的要求。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学到基本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和账务处理的操作, 但考证内容没有涉及市场上财务软件的相关内容, 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所差距。二是理论考试。主要考核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是传统学科型教育体系的体现, 未能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三是上机考试。要求学生按给定的资料完成会计核算, 评卷主要是人工完成。这种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涉及账务处理、报表部分, 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部分由于初始化时间过长、阅卷等原因基本未涉及。这种方式使学生只掌握了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 对其他模块不够熟练, 且教师评卷工作量大、效率较低, 数据容易丢失, 造成教师无法给分。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应突出能力目标, 采用项目教学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内容的目标不仅是知识体系的传授, 更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电算化课程应从工作出发, 以岗位为切入点, 运用任务、项目、案例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 是指其课程不是按传统的章节设计, 而是在全部教育内容设计中都含有基于工作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思想。在项目教学中, 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而是着重于实践,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考

会计电算化课程较为适合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1.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 同时具有日常维护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既不能只注重为考证的理论知识教学, 过多地讲授一些不切高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程序设计, 也不能只机械教会学生对某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应针对会计具体岗位, 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项目式教学体系。一是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 (应用操作部分) ”等课程, 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使学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瞄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高级会计电算化证;二是开设“会计电算化 (系统维护部分) ”, 以拓宽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知识面, 培养学生解决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三是针对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使用财务软件的现状, 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 利用Excel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由此完善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 丰富其相关计算机知识, 突出扩展性、实用性, 以开发学生的思路为主。删除原教材中专业性、程序性强的内容, 增加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内容, 兼顾培养学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断获取知识的技能和能力, 满足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 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支撑平台。

2. 重视实践教学, 实现手工与电算一体化

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实践、实训环节的比重, 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建设专业教室, 使整个教学过程均在专业教室中完成, 实现“工作室就是教室, 教室就是工作室”, 提高其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 建设专业教室, 全方位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 会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展, 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 由于不同类型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 不同财务软件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操作方式, 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不同的财务软件, 有利于学生学习并适应企业的需要。

编写实用的集手工、电算实训于一体的会计综合实训教材, 让学生在利用某一真实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手工实训的基础上, 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 引导学生完成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日常业务处理等操作, 解决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与手工会计模拟相结合的难题, 实现手工与电算一体化。通过顶岗实习接触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 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将课程练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 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项目教学

按照“工作任务导向”的思路, 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确定课程主线, 经过市场调研、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三个阶段,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三个转换, 实现从学科课程结构到项目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造, 改“填鸭式”的教为“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 改“单主体”为“双主体”, 改学生只“看”为动手“做”。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学生是学习管理者、探索者、认知学徒。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 建立真实的任务情景;其次, 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任务讨论, 提出解决的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促使学习者主动吸纳知识;最后,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应操作, 掌握相关知识, 并撰写报告, 将对项目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 教师进行点评。

4. 改革考核方式, 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技巧

目前实行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的要求, 但由于存在教师阅卷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初始化工作量大等问题, 考核结果不尽理想。笔者认为, 可以岗位任务驱动, 将上机考试、平时参加的项目教学的成绩、理论成绩综合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考核成绩, 采用笔试、机试、作品、实验实训报告、演讲、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 以现场操作为主, 注重过程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机试考核耗时较大, 全面考核又难以逐个检验, 可考虑借鉴会计电算化证考试的做法, 设计专门的会计电算化考务软件, 建立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标准和分项目的试题库, 随时抽取试题进行考核, 并对考核结果作出及时的客观评价。

摘要:本文探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指出如何采用项目教学方式, 突出能力目标, 使会计电算化理论渗透到实务中, 让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 并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会计电算化

参考文献

[1]李娟.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 2007 (13) .

[2]黄春麟.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31) .

上一篇:黄土滑坡下一篇:单片机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