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2024-09-28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精选7篇)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1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滕寒梅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的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并体现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整合

自潘序伦先生在上海创办第一所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学校以来,我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历史将近百年。如今,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新生力量,已蓬勃发展起来。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会计教育形成互补,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较多地因袭本科课程设置的传统,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高职会计教育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性课时偏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架中,大多仍是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后,仍然不能马上上手,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2.专业课程名目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课程内容划分也越来越细。受求全思想的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数量越来越多,生怕学生欠缺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

3.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缺陷:某些课程未能突出专业特点,某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如职业道德课程未能很好地结合会计专业进行深入地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课程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地重复。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原课程体系的课程进行整合、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课程整合要考虑高职教育特色、地区特点和校情等具体问题。高职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群)就业为目标,加强岗位针对性,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创造性。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重点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也应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课程整合应注意与培养目标一致

由于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不仅需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需要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理论以够用为宜,不强求在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3.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即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加考试获得。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大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内容整合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提高合格率。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初步设计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会计又是一种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缺乏合理安排。比如以前我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通常占总学时的20%左右,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现状容易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具体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时,应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课内实验、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比如我校的基础会计课程经整合,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课内实验和专项实训,使实践课时数超过了该课程学时数的40%。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地实际操作,较好地了解了会计的主要工作,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

除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外,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课程整合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专业能力服务。受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往往名目繁多,内容上出现一定的交叉重复,最典型的当属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这两门课程都介绍了资金时间价值、财务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在整合时,可考虑撤消管理会计课程设置,将以上内容安排在财务管理中讲授,而管理会计中关于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等内容可融入成本会计课程中介绍。这样,既讲授了管理会计的知识,又提高了课时的利用效率。

高职会计专业税收类课程在内容上也是需要适当整合的。当前企业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报税、纳税,税收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从企业及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税收类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而目前税法课偏重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税务会计课侧重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可以对两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企业纳税实务”课程,重点介绍税收法规、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及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考虑到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相对接,课程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经济法类课程的授课内容。我们通常将经济法等法律课程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来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比较宽泛,重点不突出,没能体现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相关内容的对接。在这类课程的整合中有两个思路:一是设置“经济法基础”和“财经法规”两门课,前者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对现行经济法规有基本地了解,后者针对会计证考试内容开展教学。再就是“经济法基础”作为一门课开设,将其与会计证考试相关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从而达到“双证制”的要求。

此外,涉及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的还有信息类课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会计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内容。

3.积极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如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在两周内完成,教学实施的结果仍偏重于理论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在课程整合时,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按实践工作岗位重新设置教学模块,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同步。如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可以设置如下教学模块:财产物资会计岗位实务、职工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实务、资金会计岗位实务、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实务等。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四、促进课程整合的几个重要因素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环境

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上岗实习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高职会计专业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环境,努力实现账证与企业零距离,积极营造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环境,更好地实现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2.开发校本教材,积极配合课程整合

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固化,相关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固定,而课程整合是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改革,有些课程整合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这就要求根据整合后课程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以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并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课本知识,教学环节也是传统的回顾旧课、引入新内容、开始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传统模式,整合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此外,还要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4.注重毕业生跟踪调查,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完善课程整合

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而且他们也比较熟悉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发现缺陷和问题,所以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对反馈回的信息科学地展开分析,将有效地促进课程整合。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还应诚邀各行业会计专家、骨干及注册会计师等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何红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成人教育,2004年第3期.[2]毕劲.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6期. [3]陈旭,毛华阳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中相关课程的改革.财会月刊(综合),2006年第5期.[4]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原刊于《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2

1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应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服务为宗旨, 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要求。为此, 从调查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培养方式入手, 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广泛调研, 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培养目标, 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改革。

2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课程是载体, 培养方式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课程的实用性脱离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 其存在的问题中, 最突出的表现为:

(1) 课程的设置严重滞后, 跟不上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很多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上未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设置, 脱离了高职的特点。长此以往,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往往难以胜任, 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2) 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不能体现自身特色。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清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接受会计高职教育是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 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 不同内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工作侧重点是不同的。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均直接来源于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财经类专科教育有关文件中“普通高校财经专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缺乏对具有本校特色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具体的阐述。

(3) 照搬大学会计课程体系, 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我国会计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 因而必然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具体地说, 会计高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仍然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 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为组成的课程体系, 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

3 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研室7位老师组成课程改革的社会调研组, 对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及其工作岗位进行了广泛调查。被调查对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4~2007级会计专业毕业生及2008级实习生。其中有财务会计、现金出纳、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人员、仓库保管员、收银员等。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 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 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 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 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课程的达到100%, 选择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均达到91%, 而有些课程在各个岗位上作用并不明显, 这些课程可作删改, 数据显示选择证券基础、国际金融知识的只有43%, 而选择国际贸易知识的仅有34%。

(2) 会计电算化、规范的书写、财经应用文处理是必备的技能, 必须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达到86%, 选择书法与阿拉伯数字、文字处理与制表的均达到82%, 而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 比如口才, 可作删改。

(3) 从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得出:第一, 学生就业岗位群:从岗位来看,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成本核算、出纳和收银、会计、仓管、营销等五大类岗位, 其所占人数分别为36、66、30、24、26人, 其他18人散布于办公室文员、保险员等岗位。各岗位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8%、33%、15%、12%、13%、9%。

第二, 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 列有六个选项:一是“账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账证表”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熟悉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大部分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三是“良好的团队沟通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 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 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 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因此, 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 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四是“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详细的统计, 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 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五是“职业操守”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六是“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 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 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4 结论与启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就业市场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中应加入部分财经类专业的相关课程,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 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知识, 还需要掌握税务专业的相关知识。

会计专业能力对于从事会计工作很重要, 但一些通用能力, 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也是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这些能力, 为他们打下从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也上应增加通用型、复合型课程, 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传统课程往往采用“先理论灌输, 再集中实践”的方法, 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因此, 在课程安排上, 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相互穿插,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边教边干, 边干边学。

传统的教材专业理论性强、规范、抽象, 缺少应用案例,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 对传统教材可进行修改与重组。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鼓励教师编写实践材料, 开发校本教材, 克服“学而不用, 用而不学”的弊端。

最后, 应该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 做到五个方面:

(1) 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打破学科型体系结构;加强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开发,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

(2) 实现理实一体化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

(3) 建立弹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

(4) 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

(5) 建设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

同时,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 并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 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程淮中.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与范型[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3) .

[2]邹永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3

关键词: 社会岗位需求变化    计算机教学    教学策略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發展,随着信息事业不断壮大,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应运而生的计算机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节节攀升。特别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岗位需求变化下的计算机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教学模式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十分迅速,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特点,没有及时更新要传授的知识,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又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计算机领域的更新换代速度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虽然能在社会发展中一路领先,但是在教学上会导致教学内容过时,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学习,更无法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变化下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1]。

(三)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完善。

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主要通过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到电脑上进行实际操作完成。高职院校虽然大力开展计算机专业,但是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不进行实际操作,就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将计算机知识运用自如。

二、高职计算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对策

(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思多想,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二)改变教学方法。

学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就是能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中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学习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

(三)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做到及时更新,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材料,增加一些与专业能力有关且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知识内容,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元化学习。同时构建应用性强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围绕就业主体开展实训,通过训练强化知识。

(四)创造实训条件。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训是重中之重,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投入资金建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单位,让学生更贴近社会,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优化师资力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此学校应该给教师定期提供培训的机会,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优秀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打造一批精英队伍。开拓思路,聘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强的教授来学校讲座,或请社会上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精英人士来学校授课,让教师队伍多元化。

(六)将培养计算机人才与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对接。

将计算机人才与社会岗位需求进行对接,通过系统专业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专业性强、技能高的计算机人才,满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3]。

1.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操作能力,行业通行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这三个部分改革教学模式,创建教学体系,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对于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重要作用。

2.制定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按照岗位需求变化方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依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完善教学条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采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人才。

3.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学校的考核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地停留在传统笔试上,要改革考核形式,将动手操作能力纳入考试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将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七)引导学生正确就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让学生认清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优势,调整好自己的定位。同时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市场环境下善于发现和把握就业机会,实现就业。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4]。高职院校的地位举足轻重,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就需要认清形势,解决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条件……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高技术、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涛.把握工作的未来——读《转变:未来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及应对策略》[J].管理学家:实践版,2012,(2).

[2]陈巍.社会岗位需求变化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探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5).

[3]曹秀平.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4

一、岗位能力是高职生的核心素质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 既包括毕业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就业态度、自我形象、岗位能力 (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内在因素, 也包括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策等外在因素。对企业用人的调查表明, 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许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 大部分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 希望上岗后马上就能胜任工作, 并且还强调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工作要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并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是直接面向职业和岗位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岗位能力作为学生的核心素质来培养。

二、包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1. 市场调研情况。

近年来, 包装专业全体教师多次深入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成都永发印务有限公司等3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 采用到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人员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即时通讯等多种形式, 对企业的用人情况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包装印刷业最紧缺的人才一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能够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行情, 能对技术和营销提出改进意见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调研还显示高职院校包装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弱, 大多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策划能力不够;文字功底浅, 归纳总结能力差, 对具体工程技术状况表达不清, 甚至词不达意。调研还反映出所有企业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 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团结协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素质都有强烈要求。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经过锻炼最终成为技术型人才和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

2. 就业岗位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

包装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 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四届, 共计416名毕业生, 主要在我院校企合作企业就业。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知, 他们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包装产品研发与设计、包装工艺设计与管理、包装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包装印刷生产、包装材料与设备采购、包装产品营销等。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知, 完成包装印刷企业目标岗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能力即通用能力, 是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具体包括语言表达、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制定工作计划、评价总结工作成果、健康管理、求职择业的能力。专业能力即运用包装专业知识和技术完成某种岗位任务的能力, 包含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如基本的审美、包装材料的选用、通用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计算机排版、包装印刷、包装印刷设备维护保养、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包装结构设计与盒型打样、包装装潢设计、包装产品制作、包装测试与分析控制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是岗位能力的重心部分, 是区别岗位和岗位分化的基础。拓展能力即运用各种知识、方法和经验去综合分析判断问题, 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管理的能力, 包括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协调、自主创业等能力。

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由于包装印刷企业岗位能力具有复杂、多层次和交叉等特性, 因此包装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性, 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和主线,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1. 理论“必须、够用”, 突出实用性。

包装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依据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以及毕业生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 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以“必需、够用”的原则, 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2. 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企业需求反映课程的社会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前提, 在课程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知识体系反映课程的教学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支撑作用。个性发展反映课程的教育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纽带, 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 对提高学生素质, 增强其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把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包装材料与测试》、《包装结构设计》、《包装CAD》、《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通过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与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管理与法规》、《包装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专业英语》等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岗位拓展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能力递进。

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包装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可按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依次展开, 并依据每个阶段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每个阶段具体对应的课程如表1所示。

4. 课程整合。

伴随包装技术的进步, 综合化、信息化、计算机化已成为岗位新的基本要求。要保障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对能力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一是对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 如把《包装材料》和《包装质量检测》两门分属于理论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整合为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包装材料与测试》一门课程。二是按常见包装材料设置综合性课程, 如依据纸张设置《纸盒包装设计与加工技术》、《纸箱设计与成型加工技术》等课程,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5. 强化实践操作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加实践操作技能课程, 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验技能训练、实训中心操作技能训练、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组成。实践训练中要依据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

四、包装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与建议

1. 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

包装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培养服务于产品包装、包装印刷企业、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的既懂设计又懂印刷, 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弱, 岗位能力不足, 这与“零距离”对接的目标极不适应。所以, 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包装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推行“学训结合、学赛结合、学岗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设计任务融入课堂, 实施项目化教学管理,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3. 重视校企合作在提高学生岗位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点, 它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可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环境和具体岗位上开展生产、管理和服务,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获取工作经验, 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毕业后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4.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后, 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要能体现出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融为一体的岗位能力培养结构。二是要建立量化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每个教学环节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综合评定教学成绩。对学生考核也要结合岗位任务需要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制定量化考核标准, 并严格执行。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专业课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 完成每个项目后要及时考核,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 培养出规格对路, 质量上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其所承担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核心素质,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模块化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类学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2]万达.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发展新模式探索[J].中国包装, 2009, (04) .

[3]徐筱.高职类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包装世界, 2011, (07) .

[4]吴艳芬.高职院校中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培养[J].印刷世界, 2012, (01) .

[5]郝晓秀, 孙诚, 魏娜.工学结合, 构建“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J].包装学报, 2009, (09) .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5

1.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育

课程落后、脱离实际、学而难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材陈旧。现行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的需要往往是相脱节的,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项技能,毕业后也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仅是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

1.2 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滞后计算机课程设置面临的另一

个实际,就是计算机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现状决定了计算机教师的处境:付出多回报少。计算机的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与计算机教学滞后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一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处于“学不能用”或者“学不够用”的尴尬处境。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必须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流行技术,并及时地将其反映到教学中,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

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1)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开设新兴的、极具潜力的、发展前途较好的课程,使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从而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真正做到教育服务于社会。(2)各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通过几个软件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从而掌握一大批软件的使用,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3)作为专业教师,还需积极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努力探索和实践符合我国的国情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模式。(4)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高、大、全,应注重实际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注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专业课程建议理论与上机实习的比例,最佳是1:1;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安装与维护模块、程序设计模块的理论与实验学时应为1:3,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5)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必要把课程和专业分的太细,应考虑专业的综合运用性,课程要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依赖“宽口径”的专业,只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能适合市场的岗位需求。

3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尝试

3.1 开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知识经济教育,强化计算机应

用能力。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3.2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上一学年中我负责任教GUI课程开发,在教学中通过采用此方法,在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安排一个小型的项目以达到巩固其所学知识;在一个模块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安排学生完成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成绩管理系统的创建,其中的功能实现除涵盖该模块中的全部知识点外,还增加了非常实用的网络功能及数据库功能;当一个学年的课结束后,再安排一个贴近现实需求的大型项目开发。

3.3 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重视

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实践应用的最新发展。

3.4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

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科学设置的专业课程还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老师在传授专业课程内容时,可采用现在比较流行且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任务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角色,教师适当的引导与任务督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探索软件的使用,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的制作,教师再个别辅导、进行整体项目评价与拓展。

3.5 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在计

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上应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3.6 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多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

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对于各职业学校中的五年制高职生,学校可在其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上稍作调整,多增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计算机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

为了适应IT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务必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及实用性,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丰富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样造就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求。

摘要: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不能满足单位的软硬件技术运用需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应开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多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设置,前瞻性,模块化,综合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6

一、职业能力和会计职业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人们在从事特定职业过程中, 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总称。职业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 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素, 进而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总体来说, 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大方面, 分别是一般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会计人员而言, 为了能够在工作中顺利完成会计职业活动, 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信息处理、会计操作、组织管理、职业判断、创造创新、终身学习等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 概括而言, 即专业能力、工作技能、职业素养等。会计职业人员为了能够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不断的学习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适应能力, 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学会与人协作,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从而通过提升自我的会计职业能力, 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当前, 中职院校在培养会计职业人才过程中, 应当对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 对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加以分析, 教育学生不仅学习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全面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中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过程中, 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平衡会计职业能力的关系,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中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为其提供实践机会, 然而, 中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 由于教学模式陈旧,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师生间缺少互动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降低, 更重要的是, 学生未能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未能在实践中培养其职业能力, 导致学生没有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评价模式单一, 不利于全面考量学生的素质

目前, 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模式还是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重要标准, 而忽略了学生工作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同时, 教师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唯一裁判者, 评价主体单一, 对学生的学业成长评价自然缺乏“权威性”。为此, 中职院校应建立能够系统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的模式, 建立专业教师评价、德育教师评价、社团教师评价、企业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多方评价模式, 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企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社会 (社区) 公益活动等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活动, 成长为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 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合格劳动者。

3.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技能教学遭遇瓶颈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有效培养, 必须具备优良的师资力量, 要建立校企互通的教学模式, 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深入学校教学一线, 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教师要深入企业, 了解会计专业岗位需求, 形成教学案例实施教学, 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 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室实验设备不充足, 造成学生虽然学习到了理论知识, 但其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因此, 由于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受到限制。

三、适应岗位需求, 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实践性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职院校要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让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有机结合, 从而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采用“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等办学模式, 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 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深入学校的教学活动, 参与学校教学方案的制定;学校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学校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 练就实战经验, 形成教学案例, 运用于课堂教学, 促使学校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实用操作型人才, 达到校企双方的共赢。中职院校可以与财务公司合作,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财务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让学生参与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 与企业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 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经过师傅的精心点拨, 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 能够有利于其掌握相关会计技能, 而且学会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专业事务, 学会与人合作, 提升团队意识,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明显提高, 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必须针对会计专业技能的特点, 建立健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从而满足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因而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当将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目标, 要加强具有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的教学力度。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让企业的优秀会计人员走进学校, 进行实践性教学, 学校要在企业中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为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和环境;要改善现有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 设计学业评价模式, 凸显专业运用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地位, 促使学生自觉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技能。同时, 学校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训练, 注重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判断能力, 进而提升会计职业能力。

3.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直接影响。因此, 中职院校必须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 让企业会计人员走进学生课堂, 担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 教师要自觉深入企业一线, 熟悉专业操作的程序、技能, 总结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案例, 并很好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既提高教师自身的企业实践能力, 又有利于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更好、更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对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同时, 中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完善培训渠道, 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 确保教师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从而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过程中, 应当结合岗位需求, 将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完善, 继而确保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因此, 中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企业教师等方法, 从而使得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并满足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韩俊先.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4) :51.

[2]黄敏敏.关于提高中职中专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职业, 2014, (33) :82-83.

[3]郑伟平.如何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4) :168.

[4]袁满满.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J].品牌, 2014, (10) :77.

[5]陈蓓蕾.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34) :325.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篇7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材内容宽泛, 缺乏专业针对性

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关于Photoshop软件操作的教材。该类教材从内容设置上来看, 要么专门讲平面设计, 要么简单讲照片处理, 并没有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也没有与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岗位需求技能联系起来。该类教材偏重操作方法和技能, 采用该类教材仅仅能使学生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基础操作, 体现不出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特征。

(二) 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手段单一

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采用理论知识与简单实例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 授课模式一般为“计算机+投影”的单一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教师多会通过阶段性的示范操作和学生上机练习相结合来进行授课,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软件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与技巧,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进行模仿操作学习。在整个示范操作过程中, 教师缺乏和学生的眼神交流, 也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学生上机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虽然能够逐个指导、详细跟踪, 但效率低、速度慢。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少, 课堂外更是缺乏师生交流, 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没有保障。

(三) 重视软件操作,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很多教师把本课程当作一门纯粹的计算机操作课程来教授, 仅注重对案例中操作步骤的讲解, 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被动化, 对知识的把握片面, 从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刻板的教学会逐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与创新, 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迁移,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授课内容与电子商务行业当前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有所脱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意识。长此以往, 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没有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程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实践操作类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 该课程大都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上机考试相结合的传统考核方式, 且期末上机考试所占比重更大, 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平时学习采用敷衍的态度, 临近期末考试时突击一下。很明显, 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也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电子商务行业相关岗位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电子商务网站美工和网店美工是电子商务行业中与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关系最密切的岗位。美工岗位一般都要求美工人员能够根据用户视觉感受, 把握整体店铺风格, 进行店铺整体形象设计和商品图片处理美化。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或者网上店铺来说, 吸引消费者点击和购买的因素很多, 但店铺装修和商品图片是最为直观让客户决定是否点击或购买的因素。故课程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店铺装修和商品图片美化上。其中店铺的装修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整店风格设计、首页装修、详情页设计、爆款设计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握好“美”和“商”两点。第一点“美”, 由于网络是典型的眼球经济, 图片是让客户决定是否点击或购买的最直接因素, 这就要求对图片的设计处理一定要美观大气。第二点“商”, 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除了美之外, 还要通过图片能够有效地传达商家的信息, 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 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色选择教材

选择的教材要以电子商务行业相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突出专业特色案例素材, 采用更多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案例和项目。通过更突出专业特征和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缩短学生在毕业时从学校走向电子商务行业工作岗位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除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例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 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微课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主题任务中, 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 学生在主题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任务, 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微课”作为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它将课程的教学点提炼出来形成视频, 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学生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自由学习。“微课”这种模式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自主选择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进行反复学习,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微课”以学生为主体, 从课堂讲授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使课堂更加生动灵活、教学更加高效, 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 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更加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 有必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软件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64页) 操作等技术, 更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商业意识的培养。结合电子商务行业岗位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性”,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时, 要注重考虑“产品”的商务性与设计的商务性, 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能力。教学内容结合电子商务行业的具体实践, 采用更多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案例和项目。

(四)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针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综合实用性强的特点, 课程的考核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项目作业+期末上机考试, 所占比重分别是平时30% (包括出勤情况、听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项目大作业30% (包括方案制订、设计风格、装修模块) 、期末上机考试40%。这样就改善了以往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比重过大而引起的学生重期末突击、轻平时积累的弊端。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 教师除了自己评阅学生的作业之外, 还应该将学生的作业拿出来与学生一起互评, 和学生一起对比、分析和归纳,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找出不足,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大作业中, 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网店进行全面装修设计和商品图片处理, 同时进行指导。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尽量更加合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作指导。

四、结语

图形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电子商务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出发,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才能达到较好的专业教学效果。

摘要: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商品图片美化处理、网店装修等操作的能力。本文从电子商务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出发, 分析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教材内容宽泛、教学方法传统、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等, 并提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图形图形处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许莹.高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 2016 (9) .

[2]廖腾峰, 蒙海涛, 张良军等.职业体验式教学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 2016 (6) .

[3]张道华, 金鑫鑫.《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岗位化课程设计与研究——以淘宝美工岗位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 28 (1) .

[4]薛慧丽, 程允丽.大数据时代下“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 (2) .

上一篇:街道服务志愿活动总结书下一篇:中国控烟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