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2024-05-22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精选9篇)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1

摘要:通过对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情况分析, 总结了化学实验能力考查的特点, 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考试题,化学实验,能力考查

2010年是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第6年,全国有16省 (区、市) 实施了高中新课改的高考,除了江苏、上海和海南使用化学单科命题外,其他13个地区使用的都是理科综合试卷,其中宁夏、吉林、黑龙江、陕西、辽宁、湖南等省 (区) 使用的理综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安徽、北京、福建、广东、山东、天津、浙江等省 (市) 采用的是独立命题试卷。在新课程高考理综试卷中,化学实验都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在命题的立意和取材上体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分析高考的命题规律,把握命题趋势,对中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2010年新课改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特点的分析,探寻命题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建议,以期对新课改化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一、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试题概况

笔者对2010年8套新课改高考理综试卷做了初步统计分析,实验试题呈现两大特点:

1. 化学实验试题所占比例大。

在各套试卷中,除天津卷外,其他几套试卷中涉及化学实验的题目的分数都占到化学总分的30%以上,各套试卷中化学实验试题数为2~4个,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在试卷中分布合理,突出了实验在化学科目中的基础地位 (见表1) 。

2. 试题突出能力立意。

几套试卷中实验命题取材很广泛,题目呈现形式也灵活多样,除了文字表述外,还有大量的装置图、流程图和数据图,并出现了实验探究性题目,凸显了鲜明的新课改特色 (见表2) 。

二、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试题能力考查的特点

下面结合试题中的具体实例,重点分析一下能力考查的特点。

1. 突出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可靠保证,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可以紧密配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培养动手能力,为学习者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高考理综卷,非常重视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都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拘泥于教材,试卷中很少有单纯考查基本操作的判断或者直接考查教材上某一个实验的题目,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出现了一些综合化的趋向,就是要强调正确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以下用几个实例来说明。

例1. (2010年山东新课改卷第14题)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评析:本题4个选项涉及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溶液配制的操作要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原理4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来源于教材的基本实验,试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上“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

例2. (2010年天津新课改卷第3题) 下列鉴别方法可行的是 ()

A.用氨水鉴别Al3+,Mg2+和Ag+

B.用Ba (NO3) 2溶液鉴别Cl-,SO42-和CO32-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用K M n O4酸性溶液鉴别C H3C H=C H C H2O H和CH3CH2CH2CHO

评析:本题4个选项涉及了常见的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检验的原理、有机物中官能团的试剂检验和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物结构检验中的应用,涉及的实验是教材实验的简单的延伸拓展,考查了考生对常见物质检验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

例3. (2010年广东新课改卷第22题) 对实验(如图1所示)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实验Ⅲ: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评析:本题以实验现象的预测立意,要求考生对萃取分液,氨气制备和性质检验,Fe3+的检验,饱和溶液的结晶等实验现象进行判断,考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弄清实验目的,迁移教材上的基本实验原理,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性质,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本题目的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考查了考生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

2. 注重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对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中,多数实验试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命题 (见表2) ,这类题目能够有效地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第一,命题取材于生活、环保、科技、生产等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材料真实,情境新颖,以此为线索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环境的有关化学问题。第二,这些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是一种工艺流程或图表数据,信息量较大,需要考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有利于考查考生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第三,问题设置综合性强,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或对有关实验问题的分析讨论,也有基本操作的正确运用、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解答这类问题时需将实际问题分解、转化,运用化学实验知识技能联系元素化合物和相关的概念理论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形式规范表达,必要时做出解释,这些都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这类题目区分度很高,对新课改实验教学选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改高考《考试大纲》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合并表述为:“ (1) 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大纲的“必考内容”中又再次提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探究题目设置是2010年高考试题中的“亮点”,在8套新课改高考理综卷中有6套试卷中出现了以化学实验探究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题目 (见表3) ,这类题目的表述中一般出现“探究”字样,并且实验取材于“某探究 (研究) 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试题中将实验能力作为探究能力的一部分,问题设置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方法。在这几题中探究要素设置多少也不相同,如北京的第9题和25题都只设置是“分析论证”一个探究要素,而安徽卷第28题探究过程相对比较完备。

表3 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综试卷中探究性试题分布情况

例4. (2010年安徽新课改卷第28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 (NO3) 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 (NO3) 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 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 (NO3) 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 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 (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

[思考与交流]

(4) 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 e (N O3) 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评析:本题以探究Fe (NO3) 3蚀刻Ag为题材,题目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题目从实验能力考查方面看,主要考查教材上的银镜反应实验操作要领和实验设计;在探究能力考查方面,直接提出假设,要求考生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分析与论证和思考与交流,给定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题目要求用文字和方程式表示探究过程和结果, (3) (4) 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考生有其他合理的解答。本题力图体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考查,对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一定的综合考查,属于能力较高层次的要求,这对新课改高考命题和实验教学会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来看,新课改化学实验试题严格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理念和要求,在加强化学实验基本素养考查的同时,还注意了联系实际,侧重化学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这种命题趋势有利于引领高中化学教学落实课程标准,重视实验教学,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现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提出几点建议。

1. 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化学的教学功能,给化学实验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资金投入。在实验室装备中需注意不要盲目追新追高,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按照新课标实验教学需要配全实验仪器、药品,有计划地装备高端实验设备,保证传统实验装备的投入,积极开展自制教具的研究,为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保证,以发挥实验装备投入的效益。第二,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适应课程改革要求。要按照实验教学需要,配齐符合专业化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师,并组织实验管理人员和化学教师认真参加业务主管部门有关培训,使他们在理念和行动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的要求,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加强实验教学的软件建设,重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制定3年化学实验教学规划,分段落实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目标,搞好实验教学的阶段性评价。

2. 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化学实验素养

在基础年级 (高一、高二) 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素养,“使学生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一,要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观察生动直观实验现象,领略化学特殊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的学习提供动力。第二,要认真对待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教师的规范演示和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有关的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掌握化学实验有关的基本操作,以便顺利通过基本素质技能测试,并为高三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注意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建议将部分演示实验变成边讲边实验,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学生实验的教学组织中,要转变传统的“照方抓药”的实验做法,实验前学生必须提前做好预习,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操作要领和观察的重点。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第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课外实验,或通过改变教材上“学生实验”的某些条件,将部分演绎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规范操作、细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实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强化实验复习,提高综合实验能力

高三实验复习是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高中课改精神,重视对《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对新课改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的每项要求都要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际考查情况,对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新课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教材上的实验内容进行统摄整理,构建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准确把握好各部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对基本实验的复习。对于教材上的典型实验,可以按照实验目的进行分类组合,设置专题进行复习,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变换角度、改变条件等方式对实验进行拓展挖掘,设计问题分析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三是把好实验的选题、用题关。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为目标,精选以能力立意、情景新颖、取材联系实际、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和多角度设问的题目组织练习,适当穿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实验题,通过规范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训练指导中,教师要结合近年高考中相近的题目,对每个题目进行深入评析,充分挖掘试题功能,分析解题入手点、突破点、易错点和延伸点,以达到类化题目、类化思路、类化方法,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表达能力,指导规范使用化学实验术语和化学用语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解释实验问题,以适应高考答题的需要。四是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开放实验室,由学生从《化学实验》选修教材中选取部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组内讨论交流后进行组间交流体验或展示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实验探究类问题的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兴趣,缓解高考压力。

总之,2010年新课改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课改精神,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所承载的信息还需深入研究,才能更准确地领会高考化学实验命题的发展方向。高考命题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中实验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只有自觉落实课改的精神才能主动适应高考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宇.2008年课改实验区高考卷与全国卷中的化学实验特色分析与比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 9:43~44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 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刘知新, 王祖浩.化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王春.新课程视角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动向及复习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9:48~50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2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赛力克·巴勒夏提 总书记强调“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就要自觉远离任何观望犹疑,不待扬鞭自奋蹄,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

“在马言马、在马信马”。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值得毕生追求、需要终身实践。我们要努力练就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加强学习,尤其是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言有所戒、不做错误思想的“俘虏”和“应声虫”,行有所止、不患挺不起腰杆的“软骨病”,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坚决防止思想道 德出现滑坡,坚决防止理想信念蒙上灰尘,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因为共产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好的东西接触”。虽然我们党今天面临的环境明显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是依然面临诸多风险和考验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真心诚意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就要严格落实治党责任,党委、党组聚精会神抓党建,最大的政绩莫过于此,为此要做到管到位、严到份,不能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就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就在于此,为此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坚决反对说一套、做一套,坚决反对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就要严格执行、共同维护党的纪律,“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反之如果执纪不严,说情风流行、关系网盛行、潜规则横行,党内优秀人才就会遭受“逆淘汰”,营造良好从 政环境的希望就会落空。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3

一、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回归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中心地位显得牢不可破,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不可动摇, 学生只能是配角扮演者。由此,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教, 如何完成知识传授, 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过程, 进而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对此教师必须大胆地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提前介入和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 高一地理第五单元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内容,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展开, 但如果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提出另类设计方案, 通过对比哪种方案更易理解和掌握, 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比较, 学生认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通过下述环节来进行: (1) 了解区位概念, 宏观上熟悉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变化; (2) 对比具体工业城市, 区分区位因素差异, 以便深入理解影响因素, 特别是主导影响因素; (3) 结合案例拓展思维, 应用综合方法全面分析; (4) 典型练习精讲精练、巩固和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也就使学生不会总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 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机械被动地学习,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应该说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开始。

二、针对过去课堂中创造能力的遗失, 要重视学习活动探究性的回归

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只有和相应的探究与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的心智获得实质性发展与提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知识走向学生, 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 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 从而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其实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知识掌握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果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探究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养, 学生的个性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与解放。

当然, 探究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 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更高的挑战, 但这种智慧的交锋过程却是学生学习与生存、发展与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卢梭认为:“不要教儿童以科学, 而是要他们自己去发现科学。”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看似确信无疑的, 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现成结论, 学生经历了学习活动之后, 只是了解和理解现成结论, 会使学生对这些结论产生确信无疑的心理, 进而束缚学生的思维, 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对此, 教师在教学时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 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 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防止学生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4

魏礼群

《 人民日报 》(2017年04月10日

07 版)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奋勇前进,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良好局面。现在距离2020年时间已很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繁重,需要全国上下凝心聚力,不懈努力奋斗,持续全面推进,确保如期实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中心任务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要求,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各项事业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要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等。这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使整个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稳定增长、良性循环的新阶段。要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环境、转换动力上下大气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战略选择。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科学理念,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开出的有效良方。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着力加强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中拓宽发展空间;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新内涵、新方式、新途径、新动能,集中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开辟新局面、新境界。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改善供给侧结构,必须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业体系,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立足当前,努力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构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汇聚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应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这是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 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发力点。应着眼补短板、惠民生、调结构、促创新、增后劲,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等方面,增加有效投资,改善投资方式。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公共设施和教育、文化、养老、医疗、旅游等各类服务消费,使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付出的代价太大,必须转变。应按照党中央关于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上来。经济工作要切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智力开发,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惠民生、防风险、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继续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入推进财税、金融、国企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理顺关系、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现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特别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从事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要创新行政管理思想和治理方式,切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等,引导经济运行方向,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同时,要统筹把握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既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自的作用,又使二者优势互补、密切结合,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及早谋划,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着力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稳定经济在合理区间增长,稳定增加就业创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重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大局、是基础,在稳定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积极推动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 篇5

在度过补贴政策拉动的黄金十年之后,农机行业增速从年均20%的黄金十年下滑至现在的这个水平,很多农机行业人士可能还没有适应。实际上,经过十多年疾风劲雨般爆发式增长,如今回归和风细雨般的平稳式增长,这是正常的。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市场都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定会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期待行业永远高速增长无疑是不现实的。

当处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时,很多企业关注发展速度远甚于发展质量, 只顾着快速赶路,没有时间、也忘记停下来审视一下。而现在,行业形势倒逼企业能停下来打量一番自己的短板,有利于我国农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农机制造商还是经销商,都要尽快接受新常态,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在行业发展的滞缓期苦练内功,加紧转型升级。高速增长期,所有产品都走俏,大家一起享受高增长带来的红利,但进入新常态、微增长阶段之后则不同———就那么大的市场容量,不可能“你好我也好”,必然是“我多卖一辆,你就少卖一辆”。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企业的内功,包括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 品牌力等综合功夫。

一个产业发展会经历培育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等阶段,有如我们农机行业的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路径。如今,小麦收割机产业格局已经大体比较明显,而玉米收获机还处于蚂蚁雄兵纷争的年代。毫无疑问,农机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的大浪淘沙阶段。那些拥有核心技术、重视产品质量、细心经营用户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而那些靠低价战略、山寨模仿行走江湖的企业则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

实际上,优秀的企业都善于未雨绸缪。尽管转型的过程比较痛苦,但是转型却可以迎来新生,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外贸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 篇6

一、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2014年我国外贸实现了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2014年1—4月,外贸遇到了多年不遇的进出口和出口“双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国办发19号、49号文件等多项政策措施稳定外贸增长,推动外贸调结构、转方式。各个部门和地方以空前的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取消了数以百项的进出口环节收费,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企业的艰苦努力、各部门的共同推动,全年外贸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如果剔除2013年部分月份异常贸易垫高基数的影响,2014年,我国进出口实际增长6. 1% ,出口实际增长8. 7% ,超过了年初7. 5% 左右的预期目标。尤其可喜的是,我国外贸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其特点是:

1. 进出口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WTO统计滞后的原因,我们以2014年1—10月的各国贸易数字作对比可以看到: 在剔除异常贸易后我国外贸增速是7. 2% ,分别超出美国、欧盟、日本0. 4、 2. 3、5. 8个百分点,超过巴西和印度5. 2、8. 7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增速是8. 9% ,超出美国、加拿大、日本5. 6、 4. 9、11. 7个百分点,超出巴西和印度13. 1、14. 7个百分点。

2. 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根据WTO统计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是12. 2% ,高于2013年同期0. 5个百分点。我国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占世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3.市场多元化战略得到继续推进。从国际市场布局看,2014年我国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比达到了45. 4% ,同比增长1. 6个百分点。多年来推进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基本实现,下一步要积极提高质量。

4. 国内布局出现可喜变化。2014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17. 6% ,对进出口增量贡献率达60. 3% ,首次超过东部。

5.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6% ,其中机电仪设备类产品占机电产品比重超过了94% ; 电力、机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速超过10% 。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成为最具活力和出口潜力的经营主体,增长10. 4% ,占出口总值的43. 2% ,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7成。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二十多年来首次出口过半,增长近11% ,占出口比重达51. 4% ,对出口的贡献度达87. 8% 。从新型的贸易模式看,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都在蓬勃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从进口看,2014年原油、铁矿石、铜精矿等多种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客观上拉低了进口增速。但这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进口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消费、惠民生、提升国民福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深刻认识新常态

早在2009年,我们就以机电产品出口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没有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出口的高增速也是不可持续的。2002—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速高达36. 3% ,从1570亿美元的高基数增长到7011亿美元; 而按联合国贸易统计,2007年德国机电产品出口7269. 5亿美元,美国出口6151. 4亿美元,日本出口4969. 9亿美元。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这一高增速,那么到2012年时,我国的出口额将是德国、美国和日本出口的总和,分别是德国的2. 6倍、美国的3. 2倍和日本的4. 4倍,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份额将超过40% 。在我国产业与世界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这样的规模显然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的; 而按照我国过去依赖要素成本的粗放式扩张,对比要获得这一数字而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值得的。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深刻分析,从改革开放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30多年间,支撑外贸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一是美国IT革命和金融创新,助推世界经济长周期繁荣。1979—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 4%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8. 2% 。二是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20世纪80年代后期,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 90年代后期,IT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开始从日韩和欧美向我国转移。大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出口能力,参与国际分工,带动加工贸易大发展。1981—2008年,加工贸易 进出口年 均增长25. 1% ,在外贸中占比最高达53% 。三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努力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四是我国具有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成本等。1995—1999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年均劳动成本为729美元,是美国的1 /40,泰国的1 /4,甚至比印度还低。五是我国政府实施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做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决策,促进我国顺利承接了两次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了上述机遇和条件。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在产业竞争力并未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一路高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外贸高速 发展经历 了3个阶段: 快速增长 阶段 ( 1978—1990年) ,外贸和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5. 2% 、 16. 5% ,主要依托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劳动力成本低等内生因素。较快增长阶段( 1991—1999年) ,外贸和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3. 5% 、13. 6%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开始加快,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外资企业 出口占比 逐年提高,从16. 8% 提高到45. 5% 。超常规高速增长阶段( 2000—2008年) ,外贸和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4. 3% 、24. 8% ,巨额增量主要来自外生力量,即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外资企业自2000年起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主体,出口占比接近60% ,顺差开始逐年激增。

在五大因素长期的交互推动下,我国外贸形成了“两种方式、两种体系”的二元贸易结构。一般贸易属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主要依托国内产业,出口主体以内资企业为主,需要主动面对市场,不同程度地完成产业链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环节,主要出口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轻工、机械、交通工具产品为主,长期来看进出口总体平衡。加工贸易基于产品内分工,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外生力量为主,出口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主要承担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均由外方掌控,出口产品以IT等高技术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发达国家,带来巨额顺差。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支撑过去外贸快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际需求看,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长周期繁荣已转变为当前的低速增长,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

从产业转移看,跨国公司主导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明显放缓; 发达国家转向大力推动“产业回归”和“再工业化”; 尚未出现类似IT技术革命的产业,产业转移缺乏亮点、热点和支撑点。

从国际经贸关系看,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涉及产品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延伸,发起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争执点从法律层面向政策和制度层面延伸。部分区域局势动荡,对外经贸关系更加复杂。

从传统竞争优势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

从政策环境看,地方政府行为开始受到严格规范,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已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 产业和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加快、贸易摩擦增多、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下降的“一慢、一快、一多、一升、一降”的态势。外贸已经进入新常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从增长速度看,由高速向中速过渡。

从竞争优势看,过去外贸主要依靠拼规模、拼价格、 拼体力、拼汗水,现在低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必须依靠拼质量、拼服务、拼技术、拼品牌。简单从事加工组装环节的车间型、工厂型企业日趋艰难,营销型企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从出口支撑力看,过去外贸出口主要依靠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大支撑力。现在,一般贸易继续保持增长, 加工贸易明显走弱,对外投资走出去带动出口步伐明显加快,开始呈现三股力量“一强、一弱、一快”的新格局。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15家重点企业拥有海外工厂58个,产能达到85万辆,成为带动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方式。

从贸易结构看,过去发达经济体是主要出口市场,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比呈上升趋势; 过去外资企业占比过半,现在民营企业是出口增长主要拉动力; 过去代工贴牌的纺织服装、机电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通信、铁路机车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国内布局看,东部地区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中西部作用日益凸显。

从政策诉求看,过去企业普遍希望减税让利给优惠, 享受差异性优惠政策。现在企业诉求开始分化,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更希望政府侧重于制度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而中小企业希望得到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从经贸环境看,过去我国是国际规则的旁观者、跟随者,现在必须做参与者、引领者。要善于通过自贸区建设为我国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以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像过去那样,持续30年承接国外大规模产业转移,带动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像过去那样,持续30年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企业有接不完的订单,只要生产就不愁卖不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像过去那样,长期依赖劳动力、土地、 资源、环境等低价要素供给,企业没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售后服务、没有研发能力照样可以接单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像过去那样,地方政府可以无约束地搞园区,发债搞建设,招商引资减税让利给好处,用“政策洼地”换取“投资高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像过去那样, 持续30年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涌入企业,员工牺牲家庭生活像战士一样工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三、要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确保外贸持续平稳增长

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据我们对30个重点行业的调研, 要实现2015年进出口6% 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需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外贸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均存在互补性,而且是长期、稳定的,世界市场对我国产品尤其是中低档产品仍有巨大需求。二是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 行业配套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综合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并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三是我国已培养出一大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国外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宝贵基础。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外贸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外贸稳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范围扩大,“一带一路”等战略加快实施,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2015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主动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 紧紧抓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突出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努力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努力保持外贸平稳增长,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 推动政策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为主向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转变。

2015年,我们将抓紧落实国办发19号和49号文件, 出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政策措施,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新优势,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扎实推进“五个优化、三项建设”,完成好全年工作任务。

下一步具体要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1. 更加注重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改进政府服务,创新政府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贸易便利化,规范和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积极主动应对贸易摩擦,加强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规范出口秩序,加快出口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2. 更加注重贸易与产业的结合。注重推进创新驱动,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从源头全过程多方位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力度,创新加工贸易模式,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内陆地区有序承接。

3. 更加注重发挥“走出去”对外贸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对外投资、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中国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 培育跨国公司。

4. 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关、检、税、汇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营造符合其发展需要的环境。

5.更加注重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对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6. 更加注重加大金融、财税的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增加险种,简化手续,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加大对品牌产品、成套设备、国际营销网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出口退税分担机制问题, 调动地方和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7. 更加注重提升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引领多边、区域、双边国际经贸规则制订,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加快形成以周边为基础、辐射 “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7

中职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服务项目,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中职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中职院校专管科研的部门或者领导并未把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文章列入科研范畴, 而且因为当下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和评价机制缺陷, 致使关于音乐教育课题论文的选用倾向商业化和利益化, 造成大部分人员追求表观虚荣而丧失认真研究、严肃对待基础教育的现象;第二个是关于音乐教育的核心期刊选择文章的内容倾向于“古典主义”式的“高深”文章, 反而将关于基础教育的内容置之不理, 削弱了讲师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热情、主动, 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 使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偏离了最初设定的轨道——为基础教育服务;第三个是在教学实践中, 中职院校的讲师只注重本课程的教学研究, 并未对基础教育做出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小农意识”严重, 缺乏多音乐教育整体趋势的把握和认识。

2. 中职音乐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2.1. 优化中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中职教育是中职学生刚刚接触专业音乐的起步阶段, 加以其自身职业教学的目的特性, 决定了中职教育的音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中职教育音乐层次比较浅, 音乐的层次是依据和音乐两方面的内容来讲的, 中职学生处于音乐的学习阶段, 尚未对其完全的掌握, 并且其职业教育的目的, 决定了其对音乐的更深层次探索的缺乏, 对于音乐的学习只是当做自身的技术门类的扩展。此外, 对音乐的学习必须以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这也极大地限制了音乐的深层次教学, 因此, 中职教育的音乐属于对音乐领域的浅尝辄止, 一种入门知识的学习;第二, 中职教育音乐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 音乐是一个巨大的学习体系, 因此, 中职学生难以对其进行很多知识的学习, 但是基本实用知识的学习则相对比较容易办到。

中职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讲师专业素质和毕业生实践能力。现行中职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存在不能平衡“师范性”和“专业性”之间的主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不全、音乐专业课程内容陈旧、教育类课程针对性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数量差距大等问题, 均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优化中职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 下述措施有良好的效果:将中职音乐教育的课程进行分类设置、整合兼顾各相关内容、压缩必修课程数量、从选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将新信息和新知识加入教学内容等,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对于音乐专业课程的视野, 拓展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 增加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以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为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将中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乐教育类课程, 这一类课程可以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思想》《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讲训练与案例分析》《音乐教育实习》等;第二类是音乐表现类课程, 这一类课程可以包括《声乐及演唱》《钢琴与配奏》《歌曲作法与伴奏写作》《乐器演奏》《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史》等;第三类是音乐文化类课程, 这一类课程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政策》等。这样分类的优势在于实现了整体课程的整合, 为新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时间, 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教学特点选择某一课程的开课形式, 可以开设为必修课课程, 可以开设为选修课程, 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2.2. 用实践检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检验”指学生 (毕业生) 的教育实习工作, 教育实习是学生 (毕业生)

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基础阶段和最后磨练, 是学生 (毕业生) 深刻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前奏, 通过教育实习, 能使学生 (毕业生) 了解自己在理论学习阶段的不足之处, 能使学生 (毕业生) 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 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理解, 树立为音乐教育事业奉献精神。音乐教育实习是中职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是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存在音乐教育实习时间少、安排随意性大、实习基地不稳定的问题。实践中, 必须结合教学计划, 适当调整延长音乐教育实习的时间。例如可以采取学生试讲的方法, 在学习的某一阶段, 通过学生和讲师互相配合讲课,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在中职院校音乐教育院 (系) 开展学生讲课的评比活动, 即在学生试讲阶段, 组织专业讲师组成评比小组, 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 通过对学生试讲的听课和其讲课教案、讲课计划的评定, 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讲师”。还可以在毕业生毕业之前, 通过“课堂教学比赛”的方式, 在音乐教育院 (系) 内举行实习成果和经验的评比, 为优秀毕业生颁发实习奖状奖品等。上述的方法能高效化的提高学生 (毕业生) 的授课素质, 使其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尽快融入基础课程讲授的角色。再者, 必须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能稳定、长期、持续的和中职院校周围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定期招考实习基地领导层会议的方法, 听取他们对实习生的评价和对于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可以通过本院校领导的实地考察和调研, 掌握有利于中职院校建设的意见, 调整中职院校或者音乐教育院 (系) 的办学思路和课程架构;可以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 获取他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 再根据学校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 使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始终适应基础课程改革。

3. 结语

中职音乐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集长期性、复杂性为一体的项目。中职院校音乐教育院 (系) 要始终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 强化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 优化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平衡必修课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落实音乐教育实习工作,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获得主动权, 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变革, 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8

关键词:新常态,财务管理,现状,提升对策

随着进入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企业想要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的再加速、再提升,而作为企业健康发展重中之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要主动研究“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索财务管理创新之道,实施前瞻性布局,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务支撑,确保企业良性发展。

1 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

当前,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均停留在传统体制上,致使财务管理呈现出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状,制度流于形式。较多企业财务核算比较随意,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在财务管理上依旧是以利润为核心,不重视现金流的导向作用,企业对资金收支、投资、对外担保、利润分配、负债等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掌握缺失,资金运作极其困难,出现较多不良资产,无法及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财务信息难以和企业其他信息相融相通,企业就很难及时、准确地获得进货渠道、流通、交易、运输、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导致在盈利能力上处于劣势。

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体制不规范

目前,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并且缺乏系统性,整个制度中缺少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与方案,许多企业领导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办事,导致了严重的越权现象。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在制定的时候缺乏缜密的思考,造成了制定的制度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如果缺乏规范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财务内控方法,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1.3 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反面独立评价,但是,由于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忽视对财务部门的审查和监督,所以增加了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审计部门,但内部的审计通常受到领导人的制约,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监督作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欠缺风险识别能力,致使财务人员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成本核算、财务报表生成等基础性会计工作上,没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使企业易遭受风险损失。

1.4 预算管理不完善,无法确保执行力

有的企业尚未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严重削弱了财务约束作用,极容易引发资金浪费、管理失控的现象。有的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预算的编制没有详细化、具体化,没有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实现其价值,也不能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预算指标,导致预算控制体系没有很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同时,预算执行却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预算考核和奖励机制不完善,无法确保预算的执行力。

2 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之对策

面对经济“新常态”,企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财务管理,努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科学积极地建设制度,才能规范会计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2.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在新常态发展形势下,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研究各种政策的未来走向和影响,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从严从实管理,积极做好新常态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进一步抓好资产管理入手,着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持续优化资金全过程管理,继续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合理安排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针对采购、生产经营及内部核算等进行合理决策。加强投资管控,从严管控成本,积极利用税务筹划,提高政策性收益。同时,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强化财务人员的规矩意识,全面提高其履职能力。

2.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大内部控制实施力度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防范企业风险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内控制度,要涉及生产、运营、市场及管理等众多领域,要求每项经济业务、每一业务流程、每个职责岗位都要具备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与具体规范,增大财产管理和记录方面的透明度,将财务的管理、记录、检查、稽核等各项职责区分开来。对业务的费用支出、资金使用规定都要经过严格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必须反复检查、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只有使财务管理职能充分渗透各环节,保证“哪里有业务、哪里就有规范”,财务管理随之延伸向那里,才能实现全面控制、重点管理的目的,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实行制度,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刚性约束力,提升财务管理的控制力。

2.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优化财务结构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必须有风险管控意识,要对各种经济策略进行风险分析,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做好对经营环境的预测,优化财务结构,制定合理负债比例,在债务与权益资本下做到二者的最优平衡组合,保证债务不超限,维持比例的合理、科学化状态。其次,可将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指标作为基础,并将未来的发展能力作为指标补充,重点对现金流量指标进行突出。最后,应当按财务预算指标分析结果,出具详细的财务分析报告,以此来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强化财务活动的全程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风险。

2.4 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控制的编制和执行

企业应当从全局性战略出发,以整合企业所有资源为手段,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预算的编制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适度性,要保证单位内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一致,并实现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测,责任落实到位,做到严格执行。例如,在现金流量管理中,重视事前预算的作用,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根据企业的生产、销售、投资等情况进行现金流量预算表的编制。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财务反应机制,加强预算源头控制,强化过程管理,实现事前和事中的监控和预警,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2.5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独立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审计控制作为监督的特殊内容,有利于实现对财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和再审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预警和内控机制,把监管的关口前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深入研究会计舞弊的高发区,要对其内部控制的整个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规范经济行为。审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切实将制度落实到位。

总之,新常态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企业必须积极适应新常态所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效益最大化,让财务管理真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导向性作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常启军.内部控制对与企业绩效的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15(22).

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 篇9

一、全省散装水泥任务完成情况

(一) 散装水泥

1~10月份, 全省共完成散装水泥7031.89万吨, 占年度目标的79.91%, 同比减少129.81万吨, 下降了1.81%。其中:省部属水泥企业完成3068.75万吨, 同比下降101.31万吨, 下降3.2%;地方水泥企业完成3963.14万吨, 同比下降28.5万吨, 下降了0.71%。全省水泥散装率为65.34%, 同比下降了1.2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散装水泥供应量达8700万吨, 水泥散装率达66%。

(二) 预拌混凝土

前三季度实际供应量为6669.64万立方米, 占年度目标73.29%, 同比净增351.55万立方米, 增长5.56%。预计全年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可达9000万立方米。

(三) 预拌砂浆

前三季度实际生产量185万吨, 占年度目标的71.15%, 同比净增9.86万吨, 增长5.63%。预计全年预拌砂浆生产量可达260万吨。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 加强《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在省法制办支持下, 我办组织编印了《安徽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手册》, 有力地指导了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

今年, 各市散办积极推进砂浆“禁现”工作,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进一步加大《条例》贯彻落实力度。安庆、阜阳、淮南、滁州4市出台了建成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文件, 明确了“禁现”的区域和时间, 滁州市建委出台了《滁州市预拌砂浆布点方案 (2016年-2020年) 》。目前, 全省12个市、9个县出台了砂浆“禁现”文件, 9个市实施预拌砂浆布点方案。

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淮南等主要城市先后发布了预拌砂浆市场信息价格。合肥、铜陵等市定期组织开展“禁现”大检查, 依法查处建筑工地应禁未禁的现场搅拌施工行为, 有力地促进了预拌砂浆的应用。

(二) 大力促进散装水泥产业绿色发展

一是大力提高预拌砂浆行业绿色发展的意识和水平。5月份, 我们利用华东联席会议召开的时机, 组织与会人员考察预拌砂浆企业, 交流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经验。二是及时做好预拌砂浆备案公示。对通过各市散办备案的预拌砂浆企业进行了审查、核实、公布, 为砂浆企业顺利开展生产销售打好基础。三是鼓励砂浆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积极帮助一家砂浆生产企业申报节能环保产业目录, 经努力, 省经信委已将该企业列入“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四是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 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 丰富企业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五是组织申报安徽省2017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根据省经信委有关文件, 我办发文件要求各地散办加强与当地经信委沟通, 梳理2017年续建和新开工项目, 及时组织企业做好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的申报工作, 为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奠定基础。

(三) 加强全省散办目标管理工作

一是制定现场考评方案, 组织人员深入各市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和施工现场, 开展现场考评工作, 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各市散办开展工作。二是认真开展综合评比工作。组织成立专家组对各市上一年度工作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 达到了考评、指导和交流工作的目的。三是召开工作会议, 与各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 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散办, 提升了目标管理的严肃性。

(四) 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

一是组织开展了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培训工作。在省法制办、省经信委大力支持下, 举办了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培训班, 各市散办认真学习了行政执法相关知识, 63位同志通过了散装水泥行政执法考试。二是针对行业发展的问题组织开展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 就砂浆产品添加剂使用和机械化喷涂施工组织管理进行专题培训, 为预拌砂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机械化喷涂施工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开展了散装水泥统计培训工作。一方面, 组织部分市散办参加全国散装水泥统计培训会议, 在培训会议中全面介绍我省多年来散装水泥统计工作经验。另一方面, 召开全省散装水泥统计工作会议, 总结年度统计工作, 详细讲解散装水泥统计报表制度, 有效提高了各单位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 进一步规范了全省散装水泥统计工作。

(五) 全力推进目标任务完成

首先, 认真分析我省经济发展和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明确散装水泥发展重率轻量、预拌混凝土提高产能利用率和预拌砂浆加速发展的分类指导原则, 合理调整有关区域的目标任务。其次, 加强统计监测, 确保任务时序完成进度。根据任务完成进度, 对散装水泥下降幅度较大的市进行了实地检查, 查找原因, 指导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任务完成进度。此外, 针对部分市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的情况, 及时对新的统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 使有关单位统计人员尽快熟悉散装水泥统计工作, 保障统计渠道畅通。

(六) 加快“十三五”规划组织编制工作

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科学引领“十三五”期间全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 我办开展了“十三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散办和海螺、中铁物资、中建材、淮北相山、皖维等重点水泥企业, 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相关企业, 征求企业意见, 取得了一手资料。在全面总结全省“十二五”期间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编制了全省“十三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七) 积极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了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6月11~17日, 在《安徽经济报》、省散装水泥网平台集中宣传了我省散装水泥“十二五”工作成就, 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散装水泥的共识。二是加强了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网站建设, 及时宣传报道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交流各市、县工作经验。三是积极组稿在《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和中国散协网站等全国媒体中报道我省工作信息与动态。

各级散办创新宣传方式, 拓宽散装水泥宣传渠道, 及时开展宣传报道。今年以来, 全省共撰写了300多篇稿件, 多方位宣传报道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宣传周期间,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 紧扣2016年散装水泥宣传周主题, 全方面、多角度开展了宣传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八) 成功举办华东地区联席会议

由我办承办的华东地区第27次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议, 于2016年5月31日在合肥市召开,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处长李嘉建、中国散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建一以及华东六省一市、湖北、河南等省散办主要负责人和我省设区市散办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十三五”工作重点、专项资金政策调整、散装水泥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就当前全国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各项重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不够理想,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负增长的市增多, 给全省目标完成进度带来一定压力。二是经济增长乏力,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项目开工不足, 基础建设量较低, 给散装水泥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禁现”等重点工作落实不及预期。

三、2017年工作谋划

(一) 2017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总体思路

2017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主线, 以落实《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为中心, 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 实行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绿色产业稳步协调发展。

(二) 2017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安排

1、加强全省散装水泥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1) 督促各市研究制定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布点方案、备案管理办法; (2) 研究制定砂浆“禁现”的政策措施; (3) 研究制定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评比办法, 评选优秀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 争取对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2、建立健全绿色建材管理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和省经信委领导指示要求, 争取绿色建材管理职能, 挂牌成立省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办公室。

3、落实水泥企业散装发放能力达标工作。

协调落实《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做好水泥企业散装发放能力限期达标工作的通知》 (皖经信节能[2014]51号) 的贯彻落实。

4、争取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

学习浙江、河南做法, 争取将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列入到省环境治理、综合管理等考评工作之中。

5、做好专项资金恢复征收和管理工作。

(1) 积极向省政府和主管部门汇报, 争取2017年恢复专项资金征收工作; (2) 制定专项资金投入办法; (3) 做好对企业专项资金投入工作, 支持预拌砂浆企业开展机械化施工试点和新产品研发, 推进预拌混凝土企业技术改造和环境污染整治, 帮助水泥企业进行散装水泥技术改造。

6、修订全省散办综合考评办法。

根据当前形势发展, 结合“十三五”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重点, 重新修订全省散办综合考评办法。

7、推进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工作。

(1) 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实施两个“禁现”, 将粗放型现场搅拌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清洁化的预拌方式; (2) 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水泥、高强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 提升特种砂浆研发水平, 增强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盈利水平; (3) 协助做好预拌混凝土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环保型搅拌站建设; (4) 积极配合建设、环保、经信等部门, 认真开展全省预拌混凝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5) 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8、加快预拌砂浆绿色产业发展。

(1) 督促未出台“禁现”政策的市, 尽快出台“禁现”政策; (2) 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 推动预拌砂浆应用; (3) 加快环保型预拌砂浆生产线建设, 开展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试点。

9、创新服务方式,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上一篇: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下一篇:分布式空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