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新理念适应新常态

2024-10-11

确立新理念适应新常态(精选3篇)

确立新理念适应新常态 篇1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它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它使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需要重新去探索, 去定位。其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新理念, 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 才能产生新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 要积极理解新课程改革, 研究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中体现的人文性理念

新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通过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师,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等方法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 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上, 无论是高尚的师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还是为人处事的修养, 所有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其次, 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 学生便不会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再次, 新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 这就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 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

二、新课程注重塑造健康心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 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 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应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 学会理解他人, 体谅他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三、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打破单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 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与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 我们只有边教边学, 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满足新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和职责。

四、新课程注重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推行中, 需要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 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 挖掘学生的健康情感,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新理念适应新常态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一)组织深入学习。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带动全体审计人员深入学、反复学、及时学、持续学。认真组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审计系统开展“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大讨论,积极采取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理论研讨、形势报告、党课教育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各级审计机关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报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发展短板的着力点,深刻领会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深刻领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三)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学习,使全体审计干部切实理解和把握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及精神实质,及时掌握改革的新精神新进展,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自觉、步调一致。

二、自觉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以新出台的制度规定去衡量以前的老问题,也不能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旧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还要适时总结经验,推动有关方面建立容错机制。

(一)坚持客观求实。要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财政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问题,要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查处。

(三)坚持鼓励创新。要注重保护改革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突破原有制度或规定,但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化解产能过剩,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质增效,有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和提高资金绩效的创新举措,要坚决支持鼓励,积极促进规范和完善,大力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四)坚持推动改革。要关注影响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制约和阻碍结构性改革推进,制约和阻碍创新创业、激发活力,制约和阻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和阻碍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问题,要及时反映,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三、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推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各级审计机关要自觉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展工作,将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重中之重,着力促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改善宏观调控和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促进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落实,以及创业创新、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领域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和效果,促进政令畅通。

(二)加强公共资金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检查预决算管理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贯彻落实情况,更要关注财政支出绩效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坚决查处以“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等为借口导致资金长期闲置问题,促进整合专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绩效。

(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政府债务、银行信贷、企业投资负债、资本市场运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做强主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加强对扶贫、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重点监督检查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更加关注相关领域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关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服务的公平合理分配,促进国家惠民富民政策的落实,推动共享发展。

(五)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各项审计中都要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六)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全面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依法行政。

(七)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加强对腐败案件发生规律的剖析,推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促进廉政建设。

(八)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根据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及时跟踪检查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情况,促进及时建立健全与新政策新要求相适应的新办法、新规则;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政策落实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推动及时清理完善;对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政策措施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及时反映、提出建议,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四、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各级审计机关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审计工作活力,激发审计工作创造力,着力提高审计效率。

(一)加强经验总结和研究分析。要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查找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计方式和判断标准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整改措施和路径,立行立改、创新提高。

(二)加强工作谋划和统筹。要细化明确各项审计和各个审计项目的思路、重点、方法、成果,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审计方案,及时作出系统规划、部署,并督促、指导落实到位。

(三)加强审计资源整合。要破除审计机关之间和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狭隘的“地盘”意识,横向纵向全方位推进审计工作高度融合,探索矩阵式沟通协调,推进扁平化业务管理,重要事项按规定及时报告,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四)完善审计业务评价考核体系。要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创新改革成效作为评价审计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五、转变作风,提升审计能力。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各级审计机关要始终坚持以品格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从严管理审计队伍,转变作风,提升审计能力。

(一)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将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标准,建立落实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能上能下机制。

(二)不断提升审计能力。要大兴读书之风,大兴深入思考之风,大兴善于总结实践之风,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交流和轮岗力度,使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敢于和善于审计,既能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又善于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完善。

(三)坚持依法文明审计。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既要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勇于担当,又要谦虚谨慎、审慎客观、文明规范。

(四)严格审计质量控制。要讲究方法、严格程序,坚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方面意见,使审计结论更公允,让审计人员更有公信力。审计署

确立新理念适应新常态 篇3

确立和准确把握人文民政的理念

首先,人文的核心是以人

为本,这也是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民政的各项工作中,更多地蕴含人性化的内容。民政工作涉及的对象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社会福利等等事业无不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百姓家庭。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是人文民政理念的核心和基础,民政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政一切工作的得失必须用这个基础来检验,民政一切工作的成就都是对这一基础的科学和人性化的注释。其次,要提高民政事业的文化品位,注入文化内涵。我们许多人头脑中对民政部门有一种思维的定式,以为民政工作就是拜拜年、发发钱,做些让广大群众兴高采烈的事,理论含量低,文化层次浅。许多民政工作者自身在过来的工作中似乎也陷入这种思路,大量地、辛苦地、默默无闻地做着孺子牛的工作,只问耕耘,很少对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索和构建,既使是理论调研大多都是业务工作的实践堆积,具有强烈地现实地工作指导意义,但缺乏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缺乏一般性、普遍性的概括和总结。翻开每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较多的是工作进展情况的报道,或上级领导的深入基层的新闻风采,很少有对民政工作特别是存在问题和矛盾的理性思考。所以要树立人文民政的理念,还需要我们在提高民政工作的文化品位、丰富民政工作的文化内涵上下更大的气力。

确立和准确把握数字民政的理念

学数学能使人精确,精确就是我们数学计算中的每一个数字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否则得出的答案就是错误的,以此描绘的轨迹就是偏向的,就会把我们的思路引向错误的航线。科学发展观,在民政工作中的体现之一,我想就是民政的工作都要用数字并且是准确的数字说话,去掉空洞无物又臭又长的八股文章和客套多余的研究讨论。比如城乡低保工作中,低保标准的测算、人均纯收入的核算,都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科学评估体系测算出近似于准确的数字,同时又通过近似准确的数字的实际运用来表达这种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不断地修正其不科学、不完善的成份。社会科学的数字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数字,它带有更多的模糊数学的概念,它的数值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多次地、反复地趋近于精确地计算,而这种动态的趋近于精确的答案的获得需要不断地实践的演算。但具体工作中有两个数字是一定要准确的:一是人数,二是钱数。这人数也有很多讲究,有总人数、有低保对象人数、有保障比例数、有低保标准数等等,这钱数有上级补助资金、有地方配套资金、有上年结转资金、有当年预算和自然增长资金,这些数字都必须要弄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大概,要通过这些数字的研究比照,找出自己本地区城乡低保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不断校正发展思路,构建出反映群众心声、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框架。如果提供的数字不准确甚至于是错误的,就无法研究出本地区城乡低保工作的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矛盾的有力措施。我们在分配城乡低保补助资金的时候,所采取的系数法,就较科学地克服了许多随意的人为的因素。又如区划地名工作中,地名信息是经常使用的基本信息,社会对它的需求的形式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开始运行的较为粗放的地名数据库和数量有限的、布局还不尽科学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亭和触摸屏,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数字地名上的重大突破,为降低公共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树立政府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尽管这种基础相对来讲是滞后的、粗放的,是还需要夯实的,还需要在开发、运用、服务、管理上有实质性地突破,但它是地名信息实现数字化的科学发展方向。我们要加强地名服务的综合研究,探索整合地名服务、完善地名服务体系的新形式,充分吸收社会力量投入地名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创新地名服务运行机制。

确立和准确把握强势民政的理念

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是民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困难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突出抓好这一工作,从根本上、从制度上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也是民政工作的亮点。如何抓出成效?必须埋下头来、用上心来、鼓足劲来,实实在在地把民政工作做大做强,打造强势民政,帮助弱势群体。这种强势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做强干部队伍的素质。主要应包含四个基本的元素:政治素质元素。民政、特别是基层民政部门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不是政策理论研究部门,不能苛求理论素质要如何

强,但政治素质要强,要忠于人民,坚于职守。没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忠于人民、坚于职守、严于律己的团队,强势民政无从谈起。业务素质元素。民政工作领域、工作对象都涉及民生的基础、民主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管理的基础,民政所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居于基础位置,发挥基础作用。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因此没有一支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要想把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采取培训、自学、深入第一线等多种形式,刻苦钻研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道德素质元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人们面临多种道德选择,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一方面容易使人们产生道德困惑,发生道德冲突,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失范。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意识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要做到“大公无私”的选择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地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这种自觉自为地道德修炼并使之一以贯之地更具理性、更具稳定性和坚定性,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用不断提高的文化理论水平,夯实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防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畸变和扭曲,从而在复杂的道德关系选择面前做出正确的抉择。作风素质元素。民政工作者的核心作风要求就是默默无闻、埋头耕耘、不计名利的“孺子牛”精神,这一优良的传统作风需要在新时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政部门是党委、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窗口,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民政对象大多是最可爱的人和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民政工作者要富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善心,要更多的换位思考,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耐心倾听他们的疾苦和呼声,用心体察民情,注意对弱势群众的细节关怀,以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社会的温情送到弱势百姓的心中。

二是做强帮困救弱的资金实力。说一千道一万,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要解决弱势人群的“生活难、治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等等问题,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标,没有资金的支撑是不行的。近年来,国家投入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为帮困救弱、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地资金支持,从而使城市低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的保障面在不断地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的面相对还比较宽,需救助的弱势人群的贫困程度也比较深,在本级财政比较困难的环境下做强资金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些年来各级地方财政用于帮困救弱的资金支出不断增多,但与需求相比还不够足、不够强。在救助弱势人群的过程中,往往受资金的制约,显得措施有余而落实不足。解决救助资金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时要建立起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救助资金的投入,为做强帮困救弱的资金实力寻求制度支持和保证。

上一篇:人力资源治理下一篇:监测化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