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教法管理

2024-07-17

新理念教法管理(精选5篇)

新理念教法管理 篇1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 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一、解读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标》) 对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炼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其中把英语课程定位为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是对英语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的一个关键内容。《课标》在对英语课程任务的认识上, 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 强调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课标》提倡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 注重学习的过程, 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 要求克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二、解析教材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遵循了《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 涵盖了《课标》的主要内容。在渗透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方面, 该教材与修订版教材相比, 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每个单元不再分成四课, 而是分为十个部分, 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

1. 引入 (Introduction) 引出本模块的话题及词汇。

2. 阅读和词汇 (Reading and vocabulary) 提供丰富多

彩、新颖有趣的阅读材料, 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阅读理解技能训练和词汇练习, 满足对阅读理解指导的需要。

3. 听力和词汇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借助于听力练习, 在继续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同时, 巩固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及正确使用。

4. 听和说 (Listening and speaking)

采用互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5. 写作 (Writing)

既有基础的句型练习, 又有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篇章练习, 着眼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交际能力。

6. 功能和日常用语 (Functionandeveryday English)

强化对日常交流中所需语言及其在语境中正确使用的能力。

7. 语法 (Grammar) 用发现、归纳的方法讲授语法知识, 强化语法知识在各种语境中的应用。

8. 语音 (Pronunciation) 以听、读的形式, 强化单词、句子的正确发音以及重音、语调等。

9. 文化角 (Cultural corner) 借助于篇章阅读的形式, 介绍丰富详实的文化背景知识。

1 0. 任务 (Task)

以任务型学习方式,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终达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而前面一套修订版教材的框架是:Goals,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Grammar) , Integrating skills (Reading and writing) , Tips, Checkpoint。可见, 新课标教材把Listening, Speaking放到了Reading之后了。这样显然更合理些, 因为学生有了本单元话题所涉及的词汇、句式、语法等语言基础, 说起来会容易一些。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板块式设计, 其主要特点是以话题为主线, 将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 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 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在语法学习的问题上, 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计了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的部分, 并且在附录部分归纳了该语法要点, 肯定了语法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语法规则的呈现与练习来看, 新教材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使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观察、发现、探究、理解、形成 (概念) 、初步运用、巩固 (小结) 等环节, 会真正掌握所学语言知识。新教材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在评价上既关注过程, 也重视结果。

从以上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根据《课标》编写的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重要改革, 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杜绝死记硬背等机械的学习方式。教材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教材也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力求把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紧密结合。

三、挖掘亮点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模式, 是在语言习得理论、交际教学思想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 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Nunan (1989) 认为,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task) 具有结构性, 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新教材引人入胜, Introduction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并引出生词, 接着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这些生词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大脑中跟生活相关的信息, 不知不觉地运用教师输入的生词。在听说课中, 教师可根据内容设计角色表演、记者采访等任务, 让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 应当先输入后输出, 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

四、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 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他们方向, 而是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也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任务型教学强调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英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使这一教学模式逐步规范, 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周春敏.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新理念教法管理 篇2

──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教材后的认识和体会

教研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既吸收了传统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充分融入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作为施教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把握教材蕴含的新特点,从而实施新的教法。

一、新理念

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四大新理念:“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理念贯穿在教材始终,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

二、新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新颖性、简洁性、人文性、时代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整合性,代表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1、新颖性:

新教材既注意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吸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又充分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体现了时代要求和现代意识。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

⑴ 编排新:

编者在专题的设计、选文的角度、课型的安排、练习的拟定、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大胆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⑵ 内容新:

新教材中新入选的课文已经占了全部课文的一半左右,识字课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面目一新。

⑶ 形式新:

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材所有语言,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二是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⑷ 语言新:

教材以儿童化的语言来叙述,既亲切,又自然。这里既不说文字兼美的课文,也不说表述清新的语文园地,单说识字教学的内容,也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2、简洁性:

新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繁杂的缺点,充分体现了简洁、明快的特点。比如人教社教材在编排上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教材八个专题分成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平台”四个栏目。在编排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体现了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结构简明,头绪简化,眉目清楚,内容合适,要求合理,分量适度,重点突出,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灵活性:

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体现了弹性,以增加适应性。比如,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儿童可以多认;阅读方面,选读的课文不作统一要求,可以灵活处理;实践方面,鼓励儿童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促进所有儿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

4、实践性: 新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视逐步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人教版教材二册中的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都是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儿童生活。

5、整合性:

新教材突破了语文学科中心视野,以儿童发展为本,既十分注意对儿童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包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十分重视提高儿童的思想修养、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新教材在内容方面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意对儿童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识字、课文、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像一根链条一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如第八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未来的桥”,之前学过课文《兰兰的桥》,课后练习又提出过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知识内容的整合,有利于调动儿童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新教法

鉴于新教材、新理念、新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独特优势,实施新的教法,努力达到“六性”目标。

1、把握编者意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新教材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介绍,把握编者意图,包括编写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教学重点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2、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3、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这是小语界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时过境迁,有的教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具体施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新特点和儿童实际,吐故纳新,优化教学:第一、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多读精讲,注重积累。读的指导,要指导儿童选择好的读物,要给儿童创设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第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提高质量。第三,在口语交际中,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第四、在教学策略上,要整体关顾,灵活处理。

4、把握弹性尺度,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新教材具有“人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各地、各校选择的版本不尽统一。但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编写时都既注意了统一性,又体现了可选择性,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比如“人教版”第二册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较之第一册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内容上,设立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具备了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教师教学时在兼顾总体目标的同时,要根据本地本班儿童实际,避重就轻,大胆创新,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切忌千篇一律,死搬硬教。在教学内容难度方面,教材总体难度适中,但也有一定的弹性,就识字而言,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为教师施教和儿童学习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提倡开放教学,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具体施教中,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能囿于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儿童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新教材,应该具有这种新型的课程意识,一方面要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师和儿童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比如,教材倡导主动识字、鼓励广泛阅读。不但教材中的汉字可以采用自主识字的形式来学习,还提倡儿童在生活中、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促进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鼓励儿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注意把握好低年级儿童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积极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6、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用新理念指导新教法 篇3

1.读

读分几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缓读等等。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读法(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篇幅短小又颇富文采的,适宜朗读、精读(也叫品读)。《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春》等文章极适合训练学生朗读。也有一些篇幅较长或内容较简单的,适合默读、速读(也叫浏览)。《本命年的回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即是如此。当然了,即使同一篇文章也可用不同的读法。《社戏》适合略读,但文章中有几个精彩片段,“夏夜出航”和“月下归航”则要精心地品读。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要求学生做到:放松(别紧张),读准(不读错字,不随意加减字),入境(入无人之境,入文章情境);注意把握读的最佳状态——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心读、用情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让学生读时与作者换位,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因为只有你自己先被感动,你的朗读才能感动别人。

注意:(1)不要读一读,停一停,也不要抓住一段反复读,要一口气读完;(2)不要带着预先设计的问题读文章,那些问题会破坏读者的完整的审美体验。

2.问

传统的阅读教学,几乎残酷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善于问,甚至不会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他们“问”得简练,有价值、有深度。一般来说,“问”应由浅入深地从认识事物的几个层面上考虑:一问作者,二问体裁及相关知识,三问这些知识的落实情况,四问自己懂了多少,不懂多少……

在探究知识落实的情况上,一般来说,可采取小组合作式。6~8人为一小组,鼓励每人提问,然后归类整理:哪些属于思想内容方面的,哪些属于章法技巧方面的,哪些属于语言修辞方面的。尽量让学生自答、互答,教师只是起点拨的作用。要养成学生从独特角度发问的意识。多问:这样写好吗?理由是什么?是否还有更高明的写法?敢问:我自己都懂了吗?哪怕只是一个词或一句话的含义。

3.评

“评”即鉴赏。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选人的课文都是意新、情美、言美的上乘之作。

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小小的鉴赏家,即使他们说得不到位,也没关系,关键是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评,让他们发表独到见解。

先让学生做局部鉴赏或某一方面品评。或是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之处,或是课文构思、布局、谋篇的精巧之处,或是思想观点耐人寻味的闪光之处,或是写作技法高明之处……这种鉴赏品评要依据课文,分析字、词、句、章,不要作架空评析,更不要一味地说“好”,允许并欢迎学生敢于说“不”。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学生不囿于陈说和“标准答案”的权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从而拓宽视野,塑造个性。

经常让学生当“老师”,将一些浅显或规律性较强的文章交给学生分析品评,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为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同,课下会做充分的准备,查阅很多资料,这样便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4.迁

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工具。学生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说明教师把学生教“死”了。经常引导学生纵、横向迁移,既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积累并整理知识的必由之路。

迁移的方法有几种,常用的有:(1)由作者迁移。学了梁衡的散文《夏》,自然联想到他的同一文风的另一佳作《晋祠》,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特点,文笔极为优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放在一起比较阅读。(2)由题材迁移。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后,会想到同一题材的《长江三日》(刘白羽)以及电视片《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三峡》等。(3)由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生活体验。学了“民俗”这个单元后,学生自然会想到,我们现在过春节与刘绍棠小时候过年的区别。(4)由一篇文章中蕴涵的事理迁移。学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文学作品中的类似形象。(5)由语言风格或立意构思迁移。如,冰心和朱自清的诗文,语言都是清新、婉约、讲究文采的,可以相互迁移。(6)由音乐、绘画等手段整合迁移。如讲《水调歌头》一词时,播放《春江花月夜》,因为它与课文格调吻合,抒发了积极进取的美好情感。缓促有致的音乐流泻在岁月的时空,也流泻在学生的心里——使之旷达明净——从而一下子感悟到苏轼的情感内心。(7)改换体裁迁移。尤其是进行诗词教学。把隽永的小诗改成散文(也可是其他体裁),训练了学生的想像力和作文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学了《题破山寺后祥院》一诗后,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改写散文。

总之,“读、问、评、迁”四字阅读法,不失为符合课改新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法。

(作者单位:七台河矿区教育集团)

新理念教法管理 篇4

1.转换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道。

2.树立“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强调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 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 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 从影视中学。“大语文”可以是报刊、杂志, 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 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看点优秀的文章、电影、电视剧等。

二、走进新课堂

1.强化朗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 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最终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效果。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并且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接着, 教师引读, 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理清思路, 掌握主要内容。然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 明确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 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2.质疑问难

问题是打开思维闸门的钥匙, 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求索、发现与创造、成功与快乐, 是对学生智慧的开拓, 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学时, 教师要在学生容易忽视的要紧处、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讲解, 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无意识生疑转变为有意识发问, 逐渐爱问、善问, 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探究之心去读书,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例如, 在《詹天佑》一文的结尾处, 我这样启发学生: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 过青龙桥车站, 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大家有什么感受?大家想象一下游览的外宾会怎样赞叹?这些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新布置

1.分层布置

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作业“一刀切”, 过难或过易, 缺少层次, 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抄写词、句、段, 并能理解和运用所学字词;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阅读并理解全篇课文;对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课后的拓展练习。实践证明, 分层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2.重视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正确、中肯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新课改强调, 批改作业应尽量不出现“×”, 最好运用等级、红花等给予做得好的学生奖励, 同时还要求教师经常面批面改作业, 重视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点滴进步, 并且要求教师及时评价, 每次上课前都要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表扬、指点。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内容灵活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切合自然、生活和社会实际。因此, 语文作业的内容不能死板、单一、枯燥。布置的作业形式要多样, 教师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制作和表演作业、个人和合作作业等。比如, “神舟六号”上天,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杨利伟写信;桃花开了、下雪了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写;学习了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实践证明, 这些有意义的作业,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教法探索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02-0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这样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不同的情景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学习《血管》一课为例,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一个人受伤,血液成喷射状从血管里流出,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止血怎么止,压住什么部位?用什么东西止血较好?这个描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之后,我再一一解答。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了解不同血管出血后的急救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有时還可以用小品方式引入新课,如在生物七年级(下册)《血型》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入:找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装扮成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急需A型血,但血库没有,这时旁边一小伙说:“我是O型血,这是万能血,输我的吧!”。医生在进行血型鉴定后给病人输入血液,病人得救,小伙安然无样。演出过程中表演者积极性很高,还有临场发挥,其他学生也挺兴奋。利用小品引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感觉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大量的图片、同时在图片后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图片和探究性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集中于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知识源点来进行讲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所学习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种子结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然后教师出示种子结构挂图,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利用多媒体有声视频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在讲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其他方法所无法起到的效能。例如:在讲《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教师进行拆装显微镜的示范,在示范的同时,介绍显微镜各部分作用,以便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具体是有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然后,播放如何使用显微镜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错、个别指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显微镜使用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营销2.0时代下一篇:阅读型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