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2024-07-08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精选12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1

新课改正以浩大之势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在实践新课标上作了一些尝试, 特整理出来, 以求教于方家。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 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 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 也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高中课本中的反思文革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通过这些文章“增长见闻, 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这篇课文的文眼是“怀念”、“歉意”, 反省、忏悔是文章的主题。一个受迫害的最无责任的76岁高龄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 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 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动乱的人们, 却不见有多少反省和忏悔。可见, 国人反省之心, 忏悔之意多么缺失。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他的忏悔行为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这种崇高的精神, 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 我没有把对字词句、段落、形象、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作为重点, 而是引导学生透彻的把握全篇的思想情感并且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二.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 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 改变长期以来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 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堂课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整堂课尽可能使人感到是教师在积极引导, 学生在积极思考, 突出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 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单元提示要求, 体味“字里行间融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 所以, 我将此定为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品味鉴赏, 质疑探究这个教学环节, 将它预设为课堂的亮点。我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的心灵的或是有深刻内涵的句子语段, 结合课文内容, 来谈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我惊喜于他们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一句“在深深的自责和真诚的忏悔中, 巴金发出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与讴歌”更让我体会到学生的自主领悟力。我想,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们参与, 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 展示自我的机会, 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 相信他们一定会收获更多。

本堂课我还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法。探究性教学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 疑有所问, 这样学生在自学探究中, 能把学思疑问连在一起,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离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我想任何教法和学法都会如失去了水份的花朵, 干瘪、没有灵性。

三.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 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没有学习过程, 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一次次的思考与琢磨之中, 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新的课程改革。感谢新课改, 让我在漫漫长路上, 不断上下而求索。综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2

清泉学校肖世洪

一. 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 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

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 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这时的授课老师更像一位牧羊人。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中,学生们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异化为教师的精彩表演。再也不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师生共同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规定方向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

慧和谐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更能体现教育对不同特性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认可、理解与尊重。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3

一、用“活”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做数学”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学习

(一)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0.5x+1=0.2。我们通过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碰到的方程也都是那么简单的吗?例如:(1)解方程:5x+2=7x-8;(2)解方程:2(2x-2)一3(4x-1)=9(1-x)。这些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怎么解?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求解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寻求解法。教师参与讨论,根据情况给予启发、指点。解这些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这样去想:(1)只要能把这些方程化成最简方程。就可以求出解来,想想怎样朝着最简方程的目标把方程化繁为简?(2)思考时可以把这些方程与最简方程作比较,想想这些方程主要“复杂”在哪里,然后考虑用什么方法把方程化繁为简。

(二)重知识生成过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我打破传统师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构造如下学生自主探索的新模式:

教师组织、指导、参与,提供相关材料。相机匡扶、引导,解答学生疑问。

创设情境,诱发探索欲望(制造冲突、悬念、目标导引生活需要)。

能动感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直觉、验证、类比、归纳等,主体探索,群体讨论、交流,在探索中经受挫折。挫折中体验合作,合作中获得成功,成功中增强自信。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开展数学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就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二)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的推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或实物模型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模糊,教师还要反复地演示、讲解。立体感差的同学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维。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个圆柱,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新课程理念, 激活英语课堂 篇4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活”起来呢?通过理论学习与自我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 适时对教学内容调整与组合

教材内容是死的, 学习过程是活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 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可对教材中单元之间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 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中“Good to know”涉及月份, 学生很难学会。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Unit 3 My Birthday中月份部分学完之后学习。这样的简单调整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单元内的内容安排, 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味按部就班, 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那些过于简单或难懂的内容也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说唱法”“表演法”等等

1. 说唱法

利用歌谣不但有利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学习语法时, 总是不会变化一般疑问句, 我就把所有的句式编成歌谣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一般疑问句, 变化有规律, 句中若含be, 请把其提前。句中含有can, 方法如同前。一般现在时, 两种情况变, 如果是“三单”, “Does”加在前, 动词要还原。如若非“三单”, “Do”在前面现, 动词仍不变。句式一改变, 请你记住“三”, 一是大小写, 二是人称之转换, 三是句号变问号。歌谣牢记在心间, 攻破问句这一关。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 而且还学会了运用。

2. 表演法

英语表演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且还能使各个层次的学习者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时, 由于这单元学习有关衣服的单词, 于是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时装表演秀”的展示。他们登台演出, 配上相应的音乐, 并用英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穿着。学生登台演出的那种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 甭提有多高兴了。

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姿多彩, 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言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知语言, 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体验语言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利用音乐歌曲创设情境, 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

歌曲以其节奏、音韵之美博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生一些表示时间的单词时, 因为它们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 因此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 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将它们串成歌曲。如在教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Days of the Week中表示星期几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星期之歌》并配以动作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两遍下来, 学生基本会了, 在不知不觉中将其记住, 经常在嘴边哼哼, 也不容易遗忘。

(二) 利用动作创设情境, 躬身操作加强理解

在教学生表示动作的单词时, 我们不仅可以靠图片来让学生观察和读, 还可以配以动作让学生练习、感知, 这样学生会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单词。如在教五年级下册Unit 5的flying, running, jumping, sleeping, swimming动词时, 在学生较准地读出单词以后, 教师就可以加上一套自编动作, 让学生听口令做动作, 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后, 深刻理解各动词的含义。

(三) 利用图片、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逼真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图片中物体的感知。多媒体生动活泼的动感、丰富鲜明的色彩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 都能很快地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在学生学完相应的食物单词后, 我设计了去“KFC”购买食物的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现“KFC”的图片场景, 并伴随相应的音乐, 用图片充当食物, 来创设了“KFC”购物的场景, 学生在购买中学会了对单词及句型的运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在学习中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优化评价方式, 激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评价对学生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 我灵活运用各种评价, 激励着学生不断地进步。

(一) 教师评价, 激励学生

教师的评语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都很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在课堂我经常用“Clever boy/girl”“Very good”“Wonderful”“Great”“Good job”“Excellent”“Well done”等来表扬学生。有时, 我也会亲切地对学生笑笑, 握握手, 摸摸他们的小脑袋, 发奖章、奖状等。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 都格外得高兴, 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以得到教师更高的评价。

(二) 小组合作评价, 促进发展

小组合作的评价模式可以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词汇教学中, 小组合作评价可以方便展开辨音和正音练习。由一个学生读, 其他学生听, 发现问题立即指出来, 帮助纠正。每个成员都要接受其他成员的检查才能过关。还有在检查对话背诵时, 可以让两个竞争小组的对手互查评价, 看谁背得又对又好。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全班学生的检查。这样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又实实在在收到了好的效果, 学生都很喜欢。还可以让小组就新学的内容来编写练习题, 然后小组之间交换各自的题目, 最后互查互评, 在全班汇报。小组合作评价在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家长评价, 帮促督查

家长对孩子的课外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家长和教师一样, 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家的英语学习情况, 我设计了“家长评价”表, 针对学生在家听读及书写作业让家长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评价。家长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与督查作用。

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而且有助于学生优势潜能的发掘与自我表现的发展, 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 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激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创新方法将新课程理念植入课堂 篇5

摘要:新课程推行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不仅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做着耕种各样新的尝试,本人在认真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各项特点之后,总结自己在推行新课程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学方法而不是学死知识;营造合适的课堂情景,进行导入;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作业不只留给学生;创意新的教学手段等等。尽自己的所能,让每一节课都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授人以渔。

关键词:实践 灵活 参与 创意

新课程推行至今,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都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而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特点,分析这些特点,根据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是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动手性强,更需动脑,并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在很多时候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思维,内涵与外延都很广,学生的学习不只在课上,教师能够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对入门的路,但如何能够学好、用好,还要看学生自己。

应用信息技术没有既定公式。例如:创作电子作品时,学生可以用书上所给的版面布局的方式来规划网页,也可以使用表格进行网站的规划,但是,如果灵活运用层进行网页布局也是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这些方法都要靠学生去慢慢体会,通过实践应用去发现,教师只能告诉他们经验,而这些经验如何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还要学生慢慢通过动手去体会,所以说应用信息技术没有既定公式。

二、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所做的教学探索

1、提升素质为根本,技术为工具,灵活处理教材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首先应该理解教材内容不是课程的全部,信息技术与自然学课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内容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的,今天你学会了C语言,明天就会出现C++和C#,今天你理解了ACCESS,明天ACCESS已经被淘汰,SQL Server与Orical被广泛应用,单纯技术的学习是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让学生了解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运用怎样的方法,而该方法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从需求出发,自己寻求解决方法的途径。因此,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软件并非是课程的重点,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思维方法才是学生们应该学习并具备的素质。

2、营造合适的课堂情景,进行导入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课程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环境的创设自觉进入学习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直观的感受课程目标的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对课程内容加以理解。例如《数据库基础》关于建立数据表部分,教师可以针对实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做几个小型的数据库,首先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逐步进行讲解,对于难点进行示范,对于基础内容由学生探索发现,让情境引领学生兴趣,让兴趣贯穿课程始终,把学习变成乐趣。

3、作业不只留给学生

作业被教师想当然的理解为教师学生布置,学生完成用以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但信息技术课的作业却没有那么简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作业的完成也含有这样的三维目标,也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创作电子作品,首先要规划主题,如果只是明确要求与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自选主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大多会停留在明星、卡通、动漫、游戏、网络文学上,而制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数内容来自网络,缺乏创作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动脑思考一个更有新意的主题。我经过思考与问卷调查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感恩”的主题,由学生分组完成,起初他们并没有想法,我就逐步提醒,步步推进,从最容易想到的父母、老师、同学到身边的一草一木,在自己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于是他们拿起相机,拍下了父母、老师、同学,校园中让他们感动、感恩的每一个瞬间,自己编写了文章,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素材,利用工具软件完成了作品的制作,由于从一开始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所以在使用软件整合素材时,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努力研究,学习技术,想把作品表现的更好,不仅学会了课程要求的知识,提高了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完成作品,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停下匆匆的步伐,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记录身边美好的风景。这个作品明显比其他作品出色。这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指导不仅在于技术支持,还在于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创意方法,让教课手段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拓宽教学思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现有的教育技术经验,同时还应该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灵活应用,让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多元化。

(1)FTP站点收集素材

学生制作作品、完成任务需要的素材一般取自网络,但是学生上网又往往重复性的寻找资料,有时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吸引,忘了该干什么,一节课下来没有获取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创建FTP站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搜寻信息,查找资料的时候不将找到的信息存在本机上,而是通过IE浏览器访问FTP站点,将信息存储在相应的文件夹中,每个学生找到的素材大都不同,这样一个年级每个班、每个学生都会找到一些素材,经过教师的整理,将其共享,成了巨大的资料库,那么学生不必每次都去网络上找素材,这些已经分类的素材可以被全年级共享,同时,教师也不必为学生上网总是浪费时间发愁。

(2)讨论区留下问题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有些学生问到的问题很浅显,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带有建设性,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必要占用所有人的时间进行回答,而在课上一一作答又不太可能,学生每一节课下课的时间有限,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讨论区的功能,单独开设一个谈论话题为“我要提问”,学生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进教师可以进行作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相互帮助,学生的问题如果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其他时间作答,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看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了,这样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问 题。

(3)让学生讲课

针对学生能力不同,除了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外,我还创意了让学生讲课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不同的能力。基础强,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几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备课、准备、例题演示,下边听的同学进行打分,教师进行点评,提炼重点。这样做出了让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准备,仔细消化知识,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听得更认真,找出其中的错误与漏洞,提高听课效率。当然这样做教师并不轻松,除了给讲解的学生解答问题,还要准备课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学生讲课后的点评,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总结。但是这样做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是在仔细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用兴趣作为课程的引领,多种渠道提高课堂效率,引发学生思考,以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与教法评析》 中国地图出版社

3.《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天津新华中学

4.《天津普通课程改革实验培训资料(信息技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6

“八步五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补充、当堂训练”等五个教学环节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个人展示,小组讨论→针对重点,教师“精讲”→随机点将,快速问答→合作讨论,展示点评→随堂检测,练习巩固→课堂小结,总结规律→课堂反思,完善提高等“八步”教学流程。其具体内容是:

一、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课前1~2天下发完成)

学生根据导学案流程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重点知识进行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预习是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处理大部分内容,能发现问题,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二、个人展示,小组讨论(课前5分钟)

课前,学科代表:

①老师批改过的导学案发给各组长。

②准确传达老师指定的各小组个人要展示的任务和内容。

③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公布导学案答案。

然后各组小组长:

①将导学案发给本组同学。

②依据老师指定的展示任务、结合小组成员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协助小组成员其将展示的内容课前落实到规定区域的黑板上。(目的——展示的内容是原生态的展示,旨在充分暴露自主学习中产生的误区、出现的问题)

③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层层讨论,即AA讨论,BB讨论,CC讨论。小组内部经过互相交流、研讨,共同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解决。

三、针对重点,教师“精讲”

教师“精讲”的形式是在黑板上板书或者幻灯片展示。精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层层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②教师结合导学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讲授内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

四、随机点将,快速问答

根据老师的精讲内容可灵活采用。针对重点概念的理解,重点题型的方法总结等,提出一些简单问答或选择题,先在组内进行层层对话,或者一个人对全组成员讲解,或先后随机抽查若干人在全班范围内讲解。

五、合作讨论,展示点评

课内合作(这次的)讨论以跨层指导为主,B层指导C层,A层指导BC层

课堂展示:

①口头展示声音洪亮,语言简洁、准确;书面展示认真规范,注重总结规律方法。

②多用书面展示,书面展示人尽量多。

③目光迅速汇聚到“聚焦处”,积极、有序。

④非展示的同学要学会倾听,整理答案,准备点评、补充点评、质疑。

点评:

①点评要规范:声音洪亮,“讲”不是“背”;面向同学,微笑点评;注意点评过渡语言。

②点评要讲究方法:(必要时可先读题或点出题目的要义,使听者有一个进入状态的过程)先点评书写、规范;再点评对错,应该怎么做;最后总结规律方法。

③点评要讲究效率:在短时间内点评完毕,言简意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应大方地让出,不要浪费时间。问题分为简单、中等难度与难题;当问题简单时,展示组将答案写在黑板上,不做点评;当问题中等难度时,点评过程中不出现与问题无关的回答,不浪费时间。但问题是难题时,点评组有答案则上台点评,点评时划出重点,不足时要进行补充,并问同学是否质疑;若没来得及看答案或讨论无结果,则不进行点评;当点评与展示组一致时,则画出重点,念重点;当点评与展示组不一致时,先说答案是否正确,再说明不同的方法。

④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整理、完善答案,并大胆质疑。

老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有体验、个个有收获。要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

六、随堂检测,练习巩固

“精讲”之后,跟上“精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七、课堂小结,总结规律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

②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活动,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把导学案落实、完成好,下课时老师将导学案收齐、带走检查批改。

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原则上要求精讲点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合作探究时间不少于10分钟,展示点评时间不少于12分钟,有效训练时间不少于5分钟。

八、课堂反思,完善提高

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效益。

(1)教师

①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订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

②教师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

(2)学生

①學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本学习小组的成功作了多少努力,今后应该怎么办。

②对本课的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

③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总结本(归纳本、典题本、纠错本)是学生的“知识囊包”,是期末、高三的复习资料,包括三部分:学生要将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点,特别是通过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点拨才理解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自己的体会、感悟都要记录在总结本(纠错本)上;典型题目、重要的解题方法归纳;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必须用红色笔)更正在纠错本上,写出错因及要点,并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犯错。

以上是践行高效课堂一年多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市区学校,学生走读),经过逐步的摸索与实践,研究出针对我校的数学课教学模式。不是每一节课都完整地按照这个流程一成不变,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这些是我们在实际上课中的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

用新课程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篇7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角色。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导演,课堂应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它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满堂贯”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没有机会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校提倡的“3-15”模式,即学生学习、活动、参与、互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教师讲课时间不能多与15分钟,这就充分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践行了课标中引导学生体验、实践、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2.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教师要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提高相结合。单纯的语言知识的教学,没有真实的语境,没有体验和实践的过程,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技能,这样的教学必定是低效的。

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用于讲课和做题,project部分除了做阅读部分获取信息外,很少真正让学生花时间去do the project,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do to learn”,而“do a project”是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他们的project的过程中,他们会查资料、找信息、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合作完成一个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了综合语言技能和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贴近社会和生活的project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笔者本班的学生在上个月完成的project—making a handbook of happiness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happiness(幸福观)这一价值观有了很深刻和很真实的体会和思考。

(2)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素质的人才。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在情理之中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就具备了长远发展的素质。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英语,又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交际态度,提高交际效果技能,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源于文化,因此教师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意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包容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高中生正青春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丰富而又敏感的时期,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平等对待学生,尤其是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亲近、接触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优点;耐心、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平等的、朋友式的、互通有无的师生关系,提倡自由讨论、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每天阳光灿烂地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阳光、快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2)教师要有科学、有创造性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目标所需的方法和过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过程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要围绕目标进行;要有科学、巧妙、有创造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前做好习案和学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备课、学案和习案的准备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学案和习案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清楚本堂课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需材料、课堂设计、巩固练习和课堂延伸等。书面形式为最佳,因为纸质习案直观、明确,学习时可记录、还可复习,不同层次的学生还有选择性。

(4)教师要做好训练与检测,反馈与评价相结合。有讲、有学即有练,没有训练的教学,学生就没有内化、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一定不是高效的教学。

练习即巩固;有学、有练,就一定要检测,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的效果。通过练习和检测,学生可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弥补不足之处。训练和检测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必须包括教学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要注意能力的训练,形式也可多样化,选择、填空、简答、默写、复述、改写等多种形式并用,要有创造性地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做到知识与技能力并重,这样能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学生完成了project,老师可以先在班级上相互欣赏、浏览,这是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然后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present their project),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对学生的作品多指出优点和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有些练习让学生自己核对答案、改正错误、查找原因,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意教学细节,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恰当的、与课堂内容相映衬、衔接自然的导入,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可以是游戏、提问、图片展示、一段VCR或一首歌等,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头,有助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声音、动作、肢体语言以及语速的变化,或一个幽默的故事都是保持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有效手段,一位优秀的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成为学生眼中的一个有魅力的人。

此外,美观的书写、详略得当的板书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也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大方、得体、亲切的形象会让你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5. 合理利用资源和媒体、教具。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录音机、录像机等,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卡片、电影等等视觉或听觉手段,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除了教材和练习、试卷、教师也可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6. 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素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坚持阅读各种英文报刊,坚持收听各种英语广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不断更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参加“听课”、“评课”,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在思想上、知识上、教学能力上不落后,与时俱进。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风趣幽默,而又有着先进教学理念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研教改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43.

[2]杨国斌.聚焦课堂追求高效[R].湖南: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8

本次高中新课改的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由过去的分数制改为学分制,高中政治课程里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吸引学生选修的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选修课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若教师素质不全面,专业水平不深,则意味着将被学生抛弃。所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乃为当务之急。正所谓,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要做到“资深”,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以生为本”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改变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在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评价学习的标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1. 要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主动性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压力下被动学习为教师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政治、解读政治,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深入探究,广泛调查,教师利用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言并得出结论,加深其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与理解。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教师应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确立学习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学习与生活、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 要引导学生具有“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除特殊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的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

3. 要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完整过程。所以,学生政治学习的过程,不应以掌握政治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突出政治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主动探究政治和体验政治,这有利于学生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

4.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条件之一。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这种探究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合作的良好空间。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生之间的合作,也离不开与教师、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人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过去那种把它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注重规范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它所选用的那些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作为话题呈现的问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仅需要调动教师、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有的甚至还要利用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追求,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摘要:当前,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铺开。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不断创新, 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新课程理念下道德课堂的构建 篇9

一、构建道德课堂的必要性

1.从教育的本质说起——从“失真”到“本真”

当下, 我们正面临着道德的断裂及虚无, 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危机。促使被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教育, 是我们思考道德课堂问题的根本。构建道德课堂是探索和追求本真的教育重要形式, “本真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 又导人以何为生存的教育。”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2.从传统课堂道德的缺失说起

在当前“教育=考试, 教育质量=考试成绩”的杠杆指挥下, 多数课堂未能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极少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甚至有强制、压抑、言语暴力、人格不平等、体罚、心罚等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课堂生活的平等与自由受到挑战;

(2) 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言行不一,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分离, 知识的道德教育价值被遗忘;

(3) 重视课堂生活中的教育选拔和分层, 而忽视学生基础性素质的发展。

(4) 把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 简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

3.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意义说起

道德课堂的构建旨在通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提炼出道德课堂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评价体系。

二、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

道德课堂是有“人”的课堂、是有“生机”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有“质量”的课堂、是有“品味”的课堂、是有“特点”的课堂, 是有“创新”的课堂。

有实践者指出:有道德的, 学生主观幸福感高的课堂, 教师应尽量减少如下行为:

(1) 应减少面向全班的教学指导, 如讲授等, 应强调精讲。

(2) 应减少学生的被动活动, 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等。

(3) 应减少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的表扬和奖励。

(4) 应减少给出覆盖每个主题领域中的大量材料, 并对材料只作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5) 应减少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

(6) 应减少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生之间的竞争。

(7) 应减少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

(8) 应减少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

有道德的, 学生主观幸福感高的课堂, 教师应尽量增加如下行为:

(1) 增加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

(2) 增加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 允许学生操作、讨论和合作, 允许他们的声音和活动充满整个课堂。

(3) 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 自主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4) 增加选定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

(5) 增加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 以及非虚构性的材料。

(6) 增加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 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评估的任务。

(7) 增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要增加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

(8) 增加合作性活动, 将教室建设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学习共同体。

三、怎样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的着眼点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大连教育学院的贾荣固老师提出了如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十个着眼点” 。

(1) 在学习动机上, 让学生多一点主动, 少一点被动。

(2) 在学习内容上, 让学生多一点选择, 少一点唯一。

(3) 在学习目标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觉, 少一点盲目。

(4) 在教学活动上, 让学生多一点参与, 少一点旁观。

(5) 在教学关系上, 让学生多一点独立, 少一点依赖。

(6) 在学习机制上, 让学生多一点探究, 少一点接受。

(7) 在思维训练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由, 少一点限制。

(8) 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一点开放, 少一点封闭。

(9) 在教学管理上, 让学生多一点自律, 少一点他控。

(10) 在学习反馈上, 给学生多一点鼓舞, 少受一点沮丧。

彰显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10

依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 (选修三) 第4专题的要求, 教材中有14页的辩论话题。笔者在高二年级某班以“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问题”为专题开展了一次对外公开的辩论会赛。我们想利用教材中这样的话题, 以辩论会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生物学问题的运用等环节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尝试, 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公开展示。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设计策略及一些思考。

一、专题设计思路流程

(1) 介绍辩论会的宗旨。正所谓“学术以竞而走, 真理因辩而明”, 本次辩论会旨在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 展示我们一中学生的风采, 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2) 介绍评委。由学科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七位评委成员。

(3) 宣布辩题。正方: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反方:转基因技术弊大于利。

(4) 辩论会流程。 (1) 开篇立论阶段。正反方一辩分别发言。要求逻辑清晰, 言简意赅。 (2) 攻辩阶段。反方二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正方二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正方三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反方三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攻辩阶段, 提问、回答都必须简洁明确。 (3) 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 对重要问题不可回避交锋;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纠缠。 (4) 观众自由提问阶段。由双方后援团向对方辩手提问。 (5) 总结陈词阶段。辩论双方应根据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二、专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1)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生物, 理解生物学。”在学生通过对“专题1———基因工程”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深入了解之后, 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 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那么, 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什么?人们心中的疑虑有多少是盲目的?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这些问题出发, 能够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关注。

(2) 在问题讨论、辩论会准备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展开辩论、提出问题。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还可以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中, 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教材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思维的线索, 教师只是发挥指导和评价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有些不科学的想法予以指正, 对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环节予以点拨。

(3)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 学生的活动才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 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比单纯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利弊问题的讨论, 不同于其他生物技术专题, 因为其他生物技术专题的原理和技术都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本节应注重于学习的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 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 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 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辨析。在态度取向上, 正如教材所说“应该趋利避害, 而不能因噎废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通过“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人们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态度, 应该看到, 其中还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三、学生学习后记

学生甲:我从未亲身体验真正的辩论, 只是一种想象。当我真正站在辩手的位置, 才明白心理的压力和恐惧。但当我看到对方从容的谈吐, 开始明白, 辩论不仅仅是一场智慧的交锋, 更是一种心态的比赛。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磨炼和洗礼, 我会成长, 会更好地承担一份责任。

学生乙:生物辩论赛虽然已结束, 但给我带来的思索将维持下去。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研究, 固然辛苦, 却乐此不疲。这次辩论赛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号角,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努力缩短差距, 最重要的是现在我喜欢生物学了, 不再像以前那样, 只把学生物的目的奠基在考试和升学上, 这是我最大的获益。

学生丙:这次辩论赛让我的视野从课本中延伸出去;此外我们从中学得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会将所学知识, 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总之, 这次辩论是一次挑战自我, 锻炼自我的经历, 让我受益匪浅。

四、教学思考

这样的辩论会我校生物组已举办过三次, 形式多样, 班与班之间辩论, 班内同学互辩。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 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更不是作秀。辩论会之前, 师生双方都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 因为辩论赛不能预演。记得那一周学生有四门功课要进行单元测试, 但同学们还依然兴奋地准备着, 乐此不疲, 因为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应用后, 专题4中有多个关于转基因的辩论话题内容, 我们不想让它成为书本的摆设。我们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会中, 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首席,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和指导者。这一次我做到了。

作为辩论会主席的我不很正宗, 作为辩手的同学们也不像大学生表现得那样精彩。但我们努力尝试, 还算模拟得比较成功。十年、二十年过后, 学生如果还记得这次辩论会, 或感谢这次辩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或提高了学生的一些生物学素养, 如果教育的一小段“划痕”能永驻他们心间的话, 那我已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结语:《课标》以全新的教学观念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把生物学教育提升为“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 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只有在创新、求活的发展变化中,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创新;高效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地理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选准突破口,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摒弃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

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还有太阳能吸收系统……或许因为教师不甚了解各种系统,教师只是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就转回了自己的思路。教师如果能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回家查资料,了解其设计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不仅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还可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我们提倡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我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所欲言,答案不胜其多。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问。第三,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必须走出去,实践操作。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三、改变单一性课堂问答模式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讲到“城市化”这一知识点时,提出问题:城市和农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由于班里城市籍和农村籍的学生都有,学生往往会很认真的思考,教师再引导学生上讲台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这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就是要变知识传授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把合作、讨论、探究、创新贯穿于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由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肤浅或过于繁杂等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不但善问,还要会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进行具体指导和训练。

如讲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小鸟的悲哀”,动画中一只小鸟唱着悲哀的歌,飞到树桩上,对砍伐者说“请把我带走吧!” 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们会主动和老师一起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培养。

四、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多媒体教学已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创设教学情境。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等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播放影音文件。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这个栏目中有对于太阳系、银河系中的天体的新的探究;旅游卫视中的“玩转地球”、“边疆行”、“国宝档案”等栏目能够了解许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经济半小时”有关于拒绝“白色污染”的,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切若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地理科学知识,又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还使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课堂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篇12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每个教材编写都具有时代性, 区域性, 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根据当时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 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城市地区、农村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条件差异很大, 往往一个省一个地区使用的是一个相同的教材, 没有考虑到地区文化差异, 学生的知识量的提前不同, 再好的教材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因此, 我们手中的最好的教材当中也难免有些情境不一定适应各个地区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 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最新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 他们才会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 教材不是圣书, 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从实际出发, 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每次小明与小华的对话, 都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 从新的教学理念看, 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 缩小了探究空间.加之, 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 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 强化情景创设功能, 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物理就在身边, 形成探究的欲望, 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物理内容虽然是抽象的, 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原型.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究过程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 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 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 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 一个个环节的安排, 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 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从而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机会, 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上一篇:地下连续墙应用下一篇:组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