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024-05-12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篇1

摘要: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而教知识, 而应把一个个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点通过渗透归类到相应知识结构的网络里, 唯有此, 学生才能抓住数学的内在本质, 才有了获取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工具。

关键词:数学,教师,新理念,思想

日益加深的教育危机感和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推动了当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更本质的任务是为受教育者打下受益终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万事万物是灵活多变的, 绝没有一定之规, 在解决问题时, 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任何的知识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想象力、创造力更为重要。在老师的教学中时刻注意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 逐步锻炼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一、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新理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根据我教学的经验和从书籍中得到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归纳的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数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 只要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教学一定会达到一个新阶段。

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感情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互为载体相辅相成的,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有密切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关键, 有人把教师称为传教士, 他们为学生指明方向、纠正错误,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

青少年是一个思想上很不成熟但有着强烈独立愿望的特殊群体, 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 很多孩子在思想上、行为上的错误很难向家长和老师当面说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交流是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其一般使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方式。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通过高超的语言、肢体技能的灵活运用, 凝聚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 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 还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可以在教课过程中通过选择应用题等等方法来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激情, 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四、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质就是一门培养思维的科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并初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而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总之,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分析总结初中数学教学的各种规律, 并能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上面灵活运用, 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 并且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力, 也要提高学生素质, 还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唐瑞芬, 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林六十, 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篇2

摘要:本文主要从学生主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教材使用,和谐课堂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为解决英语教学“多时低效”问题做出一些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发展心理换位和谐课堂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design new idea Wang Suohuai Abstract: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some new ideas for English class teaching_lerning design from student subject,student development,reform ability,textbook use,and harnonious class.It also does some research for solving the“more time less effect” of English teaching.Keywords:Class teaching lerning designStudent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excange Harnonious clas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94-01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应由传授知识教学炽的“主导”转化为服务。他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应以传授知识教学中的客体转化为主体,他的任务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以主角参与学习、创造,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的含义已由平静地传授——接受活动,上升为激烈地研讨——构建活动,教师的“主导”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未知的知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上,它的本质在于激活学生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越强,说明教师的指导性越好。反之亦然。当前我们应提倡和坚持以课堂为学堂,以学生的思维操练为主,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质疑和寻求解答。美国许多中学优秀教师上课只讲10分钟左右,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提问和消化,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点拨、释疑作用,很值得借鉴。

2.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会思索、会探究、会发现、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用英语。从而形成学习、研究与创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3.心理换位

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水平暂“退”到与学生思维水平相方的态势,从学生接收能力的实际出发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想学生之所想,难学生之所难,乐学生之所乐。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底子,不能把学生水平估计得过高或过低,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全面育人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向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四种本领:一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二是学会实践,主要是学会创造;三是学会创作,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倡导创造性学习;四是学会生活,学会自身发展。所以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合理利用教材,作教材的主人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切忌生搬硬套,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学习。对教材可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对其次序进行调整,进行删减或补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作教材的主人不作教材的奴隶。总之,只要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帮助,有好处,有利于提高其英语水平,有利于解决“多时低效”问题的做法都是可行的。

6.注重面向全体,构建和谐课堂

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各地各校各班学生中都存在着“两级分化”现象。这一现象一般从初二开始,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因此教师特别要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以利用其个性发展。而不要只盯着几个优生。这样就能把好初二这一转型时期。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困生的需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个层面学生都得到长足发展,“使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谈新课标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 新理念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多少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感受颇深,受益非浅。接下来便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重点:

传统教学只重视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

1.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方法重数学思想,采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4. 新课标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使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倡导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让学生有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在平等、信任、民主和和谐的气氛中提出新见解、新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鞭策着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只要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就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参考资料:

[1]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篇4

1.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 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努力当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 少一些否定, 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尊重学生的个性, 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 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 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2.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 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向老师提出问题, 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某种层面上讲, 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 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 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 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 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 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教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 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 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活化这些现象, 而且特别直观、形象, 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费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二、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1. 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

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 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 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 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 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 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 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 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才是教育的成功。多一个角度, 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 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 不要以一概全, 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 也有艺术家, 还有运动员, 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 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 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一、灰色的图案, 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多一份情感, 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 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 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 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 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2. 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篇5

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义务教育第一学段(1—2年级)的教学重点。为此,如何改变识字教学长期“少慢差费低”的现状,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省时高效”地识字,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界在着力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识字教学改革创新的浪潮。为了引导、帮助我县广大语文教师顺利而卓有成效地投入到这场改革创新中去,我就以《识字教学的新理念 新目标 新方法》为主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表述不准确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识字教学的新理念

近年来,在推进识字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理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汉字优越性的认识,加深我们对汉字、汉语的热爱情结,增强我们改革创新识字教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㈠ 识字奠基观

 汉字是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育专家郝家杰指出:“要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应让小学生一入学便科学地识字,尽早读书,受到普通话、规范字的正规教育,突破汉字的‘识字关’,奠定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应有的汉语文化基础和学习基础,增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洞察力。”为什么说抓好识字教学能够为学生奠定起坚实的、终身受用的文化基础呢?这是因为,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形、义、调的统一,对汉字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就是对其音、形、义、调的认知过程。而对音、形、义、调的认知,自然就增进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对情思、审美、伦理和历史文化产生启发、感悟和认识的作用。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构字法。利用这些构字法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和理解,就能达到汉字教育功能的整合,实现识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目标。比如,教学“仁”字,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和设计:“仁”,从其形看,从“人”从“二”,是会意字;从其义看,指人际交往要相亲相爱。这就是说,学生对“仁”的认识和掌握,既能在工具性要素内产生联动(即掌握“仁”字的音、形、义、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构字方法);同时也在人文性要素的内涵中产生联动(即在对“仁”字有关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获得某种伦理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和中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汉字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以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一位南斯拉夫的留学生说:“中国字,太棒了!”他发现了“情”字的奥秘后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和心有关的字就有200多个。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又比如,‘慎’,可以说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认真了,就变成了松懈的‘懈’了;再比如憧憬的‘憧’,有童心就充满了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他连呼:“中国字,太棒了!太——棒——了!”听听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汉字赋予的深情的人文情愫的解释,我们能不感到愧疚吗?问一问我们自己,对汉字、汉语是否也有那么热爱的深情?! ㈡ 识字开智观

 中外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汉字是“复脑文字”,让儿童学习汉字,对儿童智慧潜能发展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汉字益智已被越来越多的重视早期教育的家长们所认可,他们想方设法教孩子识字,有些幼儿园也参与到早期识字活动中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汉字学家们也指出,根据汉字的特点制定的识字教育,对于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是有重大意义的。”那么,为什么说运用汉字这把“金钥匙”能激活学生大脑神经细胞、开发学生大脑潜能呢?下面通过实例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识字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学“游”字时,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孩子(子)戴着一顶游泳帽(人),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又比如,教学“呆”字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一个人张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在发呆呀!”这两个实例说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只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只要注重运用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等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一段段动听的小故事,就能使学生在识字中发展其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字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学“山”字,有人看到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有人看到的是“五千仞岳上摩天”;学“水”字,有人听到的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有人听到的是“浪淘风簸自天涯”;学“鸣”字,有人说这是“子规夜半犹啼血”,有人说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于一个“花”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们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健康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学生走进了汉字就好像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跃然纸上,不由得呼之欲出。又比如,学习“实”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能观察联想、发现创新出“头戴一顶帽,忠实又可靠”来`;学习“出”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就有可能很快观察发现出“山上山”来。这又是为什么?这都是缘于汉字本身就是想象的婴儿,她赋予了我们非常宽广的联想、发现、创新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可以说,拼音文字是抽象的,可条分缕析,能循规蹈矩;而方块汉字是形象的,能感悟体会,可灵犀顿悟。前者是平面的,后者是立体的——一个汉字居然构造了音、形、义的三维空间。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汉字,让他们在和古人的不谋而合中跨越时空去解读一笔一画的合理、简洁和绝妙,用今天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去印证、诠释她的丰韵、博大和深远,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总而言之,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冰心老人的题词“识字开智”作为识字教学的“座右铭”,用好识字这把“金钥匙”去努力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 ㈢ 识字加速观

 2003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西方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早期阅读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尽早开展就是一切!”但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西方儿童,语言发展要滞后2—3年;而中国儿童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的时间比西方儿童晚了4年之久。这对于他们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为什么我国儿童识字缓慢、语言发展滞后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并下功夫去解决这个问题。

1、我国儿童识字缓慢、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有中国汉字自身具有的特殊性的原因。大家知道,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不是掌握了26个字母、知道了拼音规则就能读。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方块字,常用汉字就有两三千,就一般儿童读物来说也需认识一千左右,不认识就无法阅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儿童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识字缓慢、迟迟不能满足进入阅读的要求。

2、我国儿童识字缓慢、阅读推迟、语言发展滞后,也是由于我们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好“汉字难认、汉语难学”这一难题所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原“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定的“小学四年级累计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识字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只有.到了四五年级才能“脱盲”。这就必然带来两方面直接的不良后果:①错过了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产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化学、生物课本等)。②孩子上学多年识字却不多,迟迟没有解决好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最基本的需求问题(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三四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科技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严重挫伤了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在推进新一轮语文课改中,专家们提出了“低年级识字2000,中高年级大量阅读”的改革目标。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指出:“就整个汉语学习来说,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因此,识字教学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追求一定的量,又追求一定的质,即靠合理的‘序’和科学的‘法’,使儿童获得较强的识字能力。”大家应该相信,“加速识字、提前阅读”(即在小学一二年级使学生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后,在小学中高年级尽早进入阅读和写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一点已在多项改革实验和课标教材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其关键是确立识字教学新理念、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使全体学生乐学、易学、会学汉字。

二、识字教学的新目标  大家知道,识字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识字的多少、快慢、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为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在新一轮课改中诞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横向上看,每个学段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的,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从纵向上看,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彼此联系,循序而进,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些目标特点,对于确立识字教学新理念、把握识字教材新特点、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实现识字教学新目标,乃至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㈠语文课标中确立的“识字教学阶段目标”的内容

 学

述  第一

 学段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②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⑤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⑥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 二

 学段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④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⑤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第  三  学

 段

①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②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③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  四  学

 段

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㈡“语文课标”确立的“识字教学新目标”的特征

 大家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课标”中所确立的“识字教学新目标”,既体现在“量”的方面,又体现在“质”的方面。为帮助老师们理解这个问题,下面具体分析“量”和“质”的目标特征:

1、为增加识字数量,拼音要求降低,认写区别对待→目的:加快识字速度,尽早进入阅读。我对原“教学大纲”和新颁布的“语文课标”的识字量进行过统计分析(小学阶段):原“教学大纲”规定的识字量为2500个(其中,第一学段为1200个,第二学段累计为2100个,第三学段累计为2500个);新颁布的“语文课标”规定的识字量为3000个(其中,第一学段为1800个,第二学段累计为2500个,第三学段累计为3000个)。很明显,小学阶段识字总量增加了500个,特别是第一学段的识字总量增加较多,达到了600个。应该说,这个识字量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其难度肯定是不小的。

 为了帮助小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加快识字速度,尽早进入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标”有两点重要调整和创新:①重新定位拼音目标,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突出拼读这个重点,切实发挥拼音在帮助识字上的作用。原“教学大纲”规定的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发挥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三项功能。由于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能够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直呼没学会,却耽误了很多识字时间,影响了识字速度。新颁布的“语文课标”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是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没有繁琐的知识要求,立足于“用”,以切实发挥“拐杖”作用。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强了实效。②识字提出“认识”、“学会”两种目标,采取“识”、“写”分流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加快识字速度。新颁布的“语文课标”在设定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时,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指导思想,而且对“认”和“写”的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便于老师们做到区别对待(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学会认读——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也能认识,没有其它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意思,并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很明显,“识写分开”既可避免因字字要求“四会”所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可防止因“识”、“写”相互掣肘而导致的认字过慢、写字不好的“两败俱伤”的情况;“多识快识”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汉字的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是对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少写”既避免了过度写字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刚入学的孩子手指肌肉还不够发达),又便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编排写字教材,更便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2、为提高识字质量,确立三维目标,突出识字能力→目的:打牢识字基础,促进持续发展。新一轮语文课改中有关“识字教学改革目标”,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增加、速度的加快上,而且表现在“质”的要求的提高、整体效益的提升上。这里的“质”是指识字教学不能单纯地追求识字数量、识字速度,应该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识字的多重功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 怎样在识字中培养起学生的识字能力、发挥识字教学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多重功能呢?“语文课标”在确立“识字教学”的“质”的目标时,着力于通过以下两点创新来达到这一目的:①通过确立识字教学的“三维目标”来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我们以第一学段提出的六项目标来说明这个问题: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有第二项(“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三项(“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注意间架结构”)、第五项(“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有第六项(“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侧重于“情感态度习惯目标”的有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三项(“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四项(“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三个维度”确立识字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利于体现识字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也就是既要实现拼音、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目标,还要完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的目标(这就是说,在识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一旦具有了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于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识字教学的“三维目标观”。②通过突出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关于识字教学的能力目标,“语文课标”是分层确立的:第一学段—— 要在实现识字的“量”的目标的同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的方法,以及查字典的方法,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提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提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提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如果我们努力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一旦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他们在以后的识字中就能做到无师自通,也就能在识字的王国里展翅飞翔,这就为他们自主地阅读和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识字教学的新设计

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以识字为重心,注意了目标的多维度与实现度,呈现出以下特点:

 教材多识少写,体现了“课标”识写分流的目标要求。“课标”提出多识少写,是符合学龄儿童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儿童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字,而是重在“写”上。小学生手肌肉不够发达,写得慢,吃力,相对来说,多识少写就轻松多了。根据这种多识少写,识写分开的精神,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写250个字;二年级上册要求认450个字,写350个字;二年级下册要求认400个字,写300个字。这样安排有利于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尽早地阅读,同时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

 教材采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先识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常用字,先写一些笔画较少、结构较简单的字,识字写字各自形成序列。识字从“爸、妈、我”开始;写字则从“一、二、三”开始,每课写的字在笔顺、笔画上还有一定的共同点。这样编排,就尽可能地改变了以往识字不多、字写不好、识字写字互相制约的局面。 3教材注意了识字内容的分解与有机整合。识字内容分解在独立识字课、随文识字课和语文园地中。这些内容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融合于各专题之中,互为联系,有机整合。

 ①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册教材编排八课识字课,每个单元一课,放在单元的开头。识字课大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有:成语(词组)组成的韵语(如二上的识字1: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和识字4: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三字经”(二上的识字2: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和识字3:我神州 称华夏 山川美 可入画)、对子歌(二上的识字7: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反义词(二上的识字6: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谜语(一上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谚语(如二上的识字5:人心齐,泰山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等。通过学习这些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再仅仅是识几个字,而是在识字的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丰富知识储备,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②安排随文识字课,体现认读同步。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阅读同步,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标教材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既便于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这样的课文,学生在反复读诵中复习巩固了生字,而且满足了儿童识字后阅读的欲望,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 ③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我的发现”(二上18面的园地

一、38面的园地

二、55面的园地

三、79面的园地

四、100面的园地五118面的园地六139面的园地

七、162面的园地八),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语文园地里还设有“展示台”,以展示台的形式提供了学生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收集、积累、发现与展示识字成果。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发现的意识,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发现、展示中提高自信,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总之,教材如此编写,就使枯燥的汉字如有灵气的画、有韵味的诗、有情节的故事、有童趣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儿童不仅识字,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还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识字教学的新方法  识字教学理念的更新、目标的调整、设计的变化,必然要求方法的创新。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识字教学体现汉字自身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从而达到“轻松愉快、省时高效”的识字目标呢?我通过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初步观点是:

(一)、激发识字兴趣

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识字部分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使儿童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教材中安排了连、涂、画、拼、摆等游戏,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材中安排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 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象形字、会意字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能将学生带人学习汉字的意境之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强烈欲望。其次要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邮递员送信”“找朋友”等,将这些儿童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的识字兴趣也会大增。

(二)、教给识字的方法

 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有要求认的字,有要求写的字。写的字,笔画有一定的规律,要求认的字只要儿童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教师不必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做繁琐的字形、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让学生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

 在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尤为重要。例如:引导学生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指导学生学习最常见的偏旁,运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学习。同时,教材的识字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的形式,这样的编排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从而去自主地识字。在教学中,每出现一个新字,教师可以问问学生:“你们谁有办法记住这个字?”“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以此来启发学生展开想像,用各种方法来识字。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发地创造出许多识字方法。例如在学“羊”字时,学生说,我看到“羊”字就想起羊头的样子,“羊”上边的两点好像羊的两只角,一竖三横像羊的脸和胡子。学“鸟”时,学生说,鸟字的那一点不能忘,因为那是鸟的眼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将一个个汉字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这样识字,效果当然好。 识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加汉字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具体教学中,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呈现的生字,或是在生动的画面中,或是在有趣的故事中,或是在优美的儿歌中,这些生字小学生易学、乐学,效果非常好。

 学习生字,既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要让学生“有法可依”。例如在学某一课的生字时可这样引导:l.谁能借助画面或拼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2.离开图画你能读出来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3.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4.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把生字当作小朋友一样亲切、可爱,孩子就易接受。)5.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组词)6.同桌讨论交流,和同桌说说你早已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想想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7.交流汇报。例如有的学生说,我认识“好”,我是这样记住的:妈妈对我好,所以我记住了“女”和“子”组合到一起就是“好”字。学习“河”字时,一名学生说:河里有水(氵),可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去游泳,“氵”加上一个“可”字就组成了“河”。我赞扬了他的识字方法,并让全班小朋友学习他的安全意识。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字和已学过的字之间的联系,找到识字的方法。当学生把识字方法告诉老师时,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寻找更多的识字方法。

(三)、开放识字的课堂

 开放识字的课堂,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识字的课堂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生活这一大“环境”中识字,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随时随地主动识字。在课堂上,我常常是把生字出示在黑板上,然后提问:“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么记住的?赶快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就会激情高涨地站起来说:“我是在跟妈妈一起逛街买东西时认识这个字的。”“我是在看电视时认识这个字的。”“我是在看课外书时认识这个字的。”有的会说:“我是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办法记住这个字的。”“我是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住这个字的。”有的甚至会说:“我是用编字谜的办法记住这个字的。”“我是用编顺口溜的办法记住这个字的。”总之,只要你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学生就会模仿你教的方法想出很多很多的、你意想不到的好的识字方法。

(四)、引向生活空间

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世界,吸取各种信息,拓展想像的空间。人教版教材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如在“语文园地”

 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人教版新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时时、处处用语文、学语文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果能再适时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并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就有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 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2.利用广告牌、商标识字。3.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去识字。4.认姓名。班上有很多孩子,给学生一个座次表,让学生认名字,或发作业本认名字。记住了本班小朋友的名字后,可再记别班小朋友的名字。认亲戚、朋友、熟人的名字等。5.认实物。例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等字,可通过实物来让学生认,能达到看物想字,见字想物的效果。6.让学生逛商场、超市时认字。7.在教室设置识字园地,同学之间互相识字。8.让学生建立识字档案袋,比一比谁认的字多,定期展示。不管何种形式,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老师多加赞赏,“你真不简单,能从牌匾上识字了!”“你更了不起,会从广告中认字了!”“你的识字方法真独特!”,别小看这一句句话,它在无形中给学生埋下了一颗颗在生活中识字的种子,激励他们离开课堂后仍然会去主动识字。

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识字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识字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主动去识字。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新理念 篇6

第一,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把自己锻造成新时代优秀的数学教师。

第二,要更新观念,对《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有开发数学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数学教育资源的能力。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数学课程的建设者。

漫话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篇7

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现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淡化“师道尊严”, 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人文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语文课文很多文质兼美、富有人情、意趣, 充满了审美情趣, 教起来应如一首清新的、一曲优美的乐章, 使学生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

在愉悦、和谐、民主的人文氛围中, 学生读得开心, 想得开阔, 说得畅快, 问得自在, 议得尽兴, 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 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文句的意蕴, 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 可让学生保持“童真无邪”的本性, 心灵得到解放, 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美的氛围中, 追求美、寻找美、创造美, 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 美的陶冶, 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二、淡化教学的系统和完整, 强调学生主体的阅读实践,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阅读教学强凋“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教师唯恐讲得不周全。一篇课文, 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路讲来, 搞架空分析, 把活生生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字词解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这样, 一方面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不到落实, 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朗读训练也被削弱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空谈。阅读教学中, 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全, 学生练习做得过多、书读得太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必须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还课堂琅琅书声。

在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 体会语言文字运用和精妙之处, 感受作品饱含的思想感情, 在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上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形成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得以实实在在地提高。

三、淡化对学习结果的单一追求, 强化学生探究结果的过程, 努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正由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 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 因此, 对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 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因此,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阅读结果, 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探究结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求知欲、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合作交流等现代公民意识。

四、转变传统的语文课程观, 努力构建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传统阅读教学在“以纲为纲, 以小为本”的观念影响下, 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 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局限于应付升学……这是不利于培养面向信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的。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 生活即语文。为此, 我们应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味书屋”, 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树立起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

探索工科教学的新理念 篇8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授课艺术

“敬业”指的是“专心致志, 以事其业”。敬业者首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事业。有爱才有敬, 爱得深才能敬的重[2]。教师应该热爱他的教学事业的, 从备课到课下学生的实践活动全程都要认真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首要任务, 只有通过认真准备后才能上好课。有些人可能认为上过几遍后就不用备课了, 其实不是的。社会在进步科研水平在提高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在与时具进, 有些新的内容被写进去。比如2008年春天南方遭遇了雪灾,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机械创新设计中, 将高压电线的除雪器的设计作为实例。同学们有很高的激情来设计, 首先查阅了大量资料, 分析了各种方案, 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较好的结果。这样的方式要比老师讲, 同学们被动的听那种填鸭式的方法效果要好的多。

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培养大学生老师首要具备的素质, 做为一名高校教师备好课讲好课也是必备的一种能力。所谓的备好课不仅仅指把书本上的内容熟记于心, 而是要设计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死”的, 课程是“活”的, 教材是“静态”的, 课程是“动态”的[3]。好的教师都知道授课而非授书, 重在学生兴趣的培养。讲好课也是艺术, 要很好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也就是课上50分钟的时间内将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 同时你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如果是一种语调讲一种理论学生很难做到聚精会神的听讲, 讲课同演员演戏一样好的演员会让观众的心跟着你走, 会创造一些跌荡起伏的情节。机械设计学的讲解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之前先设计开场的思考题, 思考题可以多种多样的, 目的是让同学们带目的的听课, 也可以拿出一个机械创新实例例如爬杆机器人, 先看看它的部分组成机构和工作原理, 课上在仔细分析改机构的特点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创新观念的培养

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兴衰[2]。令人感慨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5]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能力是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 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去展开。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本科教学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长处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所缺乏的则是如何根据现实环境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或创造新的更多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根本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在课堂内容和训练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 改变了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 结合大量的创造发明实例, 打破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 使学生明白, 创造发明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 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造力, 人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如果具有挑战精神, 冲破思想上的束缚, 并掌握科学的方法, 便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成果。在教学活动中, 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 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培养。从问题的多样性, 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 可以改变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从问题的新颖性, 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

对学生的考核和监督。调动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后有一种考核制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前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 简单的试卷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结合, 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平时采用了多样化的检查方法, 布置作业时题目放宽, 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题目, 这就要求老师的专业知识面要宽, 才能批改学生的作业。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重要的知识点开展专题讲座, 首先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 每组的成员负责不同的分工, 查阅资料, 整理思路, 开讨论会, 做幻灯片来汇报, 在同学中选评委团。对每组的同学做不同程度的加分。这项活动同学们都非常有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才真正反映出同学的整体素质。

总结

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教与学的真正交流, 只要这两者互动起来才能做好本科教学。老师教学不要认为是个任务, 更多的是要享受教学, 要真能感到教学是一种享受, 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会有保证。同学也要培养足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老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学习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本科生教学的模式;对工科教学做了初步构建, 并且提出教师应采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观念是做好培养学生的基础。最后论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观念,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金发.探索一流的本科教学新模式, 高教探索[J].2004年 (1) 75-76.

[2]陈远玲, 庄楚雄, 李静等.研究性、开放性教学与团队的学习, 高等农业教育[J].2006 (11) 37-39.

[3]吴小明.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探索, 惠州学院学报[J].2005 (12) 97-100.

[4]叶军君.工科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 (3) .

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 篇9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说, 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 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 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首先要学会向学生提问。

二、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知识性的问题

(1) 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2) 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 分门别类一一说明, 达到编织经纬, 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 其纵横交叉, 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2. 开放性的问题

(1) 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 步步深入, 层层发问, 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揭示历史的本质。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 提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 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 因而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 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 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 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 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 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时, 不要求唯一答案, 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3) 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 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 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4) 神入讨论法。历史不能假设, 但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 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 在教学“西安事变”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 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 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 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 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5) 转换角度法。同一问题, 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 提问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 “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 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 带有启发性。

三、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认为, 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 (1) 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 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 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 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 (3) 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4) 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 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5) 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 等等。[2]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 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 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

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篇10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语文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生命属性,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生命蕴涵, 语文学习可以直接构成生命成长的意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表演, 缺乏师生互动;注重权威理解, 忽视学生自主建构;远离生活世界, 学习资源平板贫乏;评价方式单一, 忽视生命价值取向。

二、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中的非生命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考试学科成绩”的过分关注, 其实这也是科举文化中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遗留, 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家族利益”的社会传统思想的反映。现今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革, 但还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 再加之父母所传承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得这些父母必然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强迫学生在升学的路上艰难跋涉;而孩子则在“孝顺”观念的影响下, 以被迫隐藏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实现着父母的愿望和家庭的使命。另外, 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过分的尊师重教就会伴随产生教师权威的思想观念,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观点和教材的思路进行直线式的思考, 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阻碍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独立与自主。

(二) 社会期待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利主义者扩大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他们认为, 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 写得来, 读得懂 (其实, 要达到这个目的已非易事) , 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弘扬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即使讲功用, 语文的功用也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

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 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性熏染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 就使语文丧失生活, 丧失人的特征, 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 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学科。

(三) 教学评价的影响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学科在知识的运用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 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 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模糊性, 即语文的知识范围难有截然的界限, 掌握的程度也难以精确地量化;三是个性化, 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 语文的测试应充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考察, 多鼓励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但是, 语文标准化命题却与之相反, 它忽视语文的综合性而突出知识的分解;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语文命题越来越有偏、怪、难之势。这种命题指导原则必然把语文教学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的狭窄空间, 甚至把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四)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语文本体论的转变还具有革命性、进步性意义的话, 那么新时期的应试教育则把语文学科拉向了日趋异化的境地。不仅传统语文本体论、实践论、审美论的人文意蕴被抛弃, 就是五四运动所张扬的民主、平等观念, 个性解放意识也被无情地消解在僵化的意识形态的阐释中。代之而起的是把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逐渐丧失了最为根本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揭示, 对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 则是以生命内在的价值为指导方向, 以感官和精神的惬意为价值选择, 从而更加重视于人的生命, 重视情感的体验性, 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重视人的人性化的生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独立、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健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一代新人, 而避免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动物”和“考试机器”。

(五) 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旨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行, 有明显的“监教”和“监学”职能, 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 不断强化着“学习分数”和“学习规章”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注重对学习分数的管理。学校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升学取向的影响, 过于崇尚对教育结果的量化,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和排序, 过分地激发学生对分数的获取和竞争。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特别强调“教学秩序”, 重视秩序往往会强化“规章”, 重视管理的“约束”职能, 轻视管理的“促进”作用, 导致形式主义泛滥。最后, 以“权”为本, 权力至上, 功利化严重。现行教学管理的另一个弊端是教学都要听领导的, 听权威的, 听教科书的, 听教参的, 尤其更要听负责中考、高考的教育管理部门的。

三、生命化与新课标

新世纪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力图通过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面对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潮, 面对国内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组织了一批教育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在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国外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研制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悄然隐退, 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走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出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一) 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新课标的出发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标要求: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

WENJIAOZILIAO

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 并通过语文应用形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动性。

3.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精选学习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 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不难看出, 新课标的要求从人的发展的性质、特征与要求出发, 立足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多重价值和综合功能, 根据语文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汲取现代文化精髓, 奠定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悟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尊重生命价值的取向成了新课标的出发点。

(二) 学生生命主体性———新课标的风向标

新课程标准给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它明确地站在学生生命主体发展的角度, 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予以明确的规定。为突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提供了政策支持。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总目标中各条内容的表述都是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根本区别之处。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看的, 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 应该教到什么程度, 与其说是教学大纲, 倒不如说是教师的“教纲”。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写给学生看的, 告诉并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 该怎样做, 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例如:在课程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 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 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等等。在这些表述中, 多处提到“自己的”这个词, 显然, “自己的”就是“学生的”, 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由此可见,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突出的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主体性,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一切改革都要以突出学生生命主体性作为自己的风向标。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 生命自主建构———新课标的关键词

生命的自主建构是新课标的关键词。例如:新课标提出了“积累·整合”的能力要求。而积累和整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的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但是,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去灌输, 而是靠学生自主去建构。然而, 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琐碎的、零乱的, 知识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 这是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积累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避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个性化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 更有个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整合”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认知方面 (包括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 的整合;其次是认知与情意方面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前者属于显性的整合, 后者则属于隐性的整合, 这两种整合是在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会整合, 同样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并要求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要能够自主建构。

注重生命的自主建构还体现在国家只规定语文课程的目标、基本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至于使用什么教材, 采用什么教育手段, 都给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 为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条件。明确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包括教材编写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由板块割裂转为融合, 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教材结构动态化, 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以上都表明, 我国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已开始指向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尤其重视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生命化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新课改的必然。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 本文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分析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 并指出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教学,新课标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篇11

一、灵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导语,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故事,播放一首歌曲,或设计一个悬念,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蚊子与狮子》时,我说:“同学们考虑一下,是蚊子强大还是狮子强大,如果这两种动物打起架来将会是一个怎样别开生面的场景?同学们,你们愿意做狮子还是蚊子呢?”这样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的话学生将会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去。当然,实践证明这一点永远不会错。

二、创设参与情境,让学生成为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莫怀戚先生《散步》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去登山,遇到风景秀丽但路又很崎岖时,你们该怎么办?是选择大路还是选择小路呢?毕竟前人有云: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且作为孩子你会怎样选择?你的父母又会怎样选择?意见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马上会凸显出来。新课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会真正的实现。

三、赏识激励,实现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角度来观察、评价、鼓励和接纳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能激励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平静的心湖激起千层浪。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交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自学尝试,让所有学生都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教师通过巡视,适当点拔,并在全班活动中及时反馈、总结。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双向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之间成为交流的伙伴。

四、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学生成长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会学生自学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于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不再是教育者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初中地理课堂渗透出的新课程理念 篇12

案例一

课前, 同学们纷纷走进地理录播多媒体教室, 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 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 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害怕, 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 但是学生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 了解后才知道, 学生经常在这个教室上课, 有了这两个镜头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这让我这个“乡下教师”多少有些汗颜。

上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学以致用, 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自己设计一条青藏地区的旅游线路:同学们,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 这时, 学生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 于是, 任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暑假来临, 有个旅行团想去青藏高原旅行, 不知道选择哪一个, 请四个小组讨论一下给出你的旅行方案, 通过宣传自己的旅行社;来获得“驴友”的认可, 好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 纷纷给出了建议, 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沉寂。 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调动了气氛并给学生树立了“地理学习是有用的”意识。 接下来好戏开场:四个小组分别采用角色扮演、主题演讲、载歌载舞等方法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 台下学生掌声不断, 连听课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 课堂气氛达到极致。

这样通过活学活用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案例二

“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 对于八年级的中国地理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你能不能在图上落实下来呢? ”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跃跃欲试, 摩拳擦掌。 于是, 我让同学们打开导学案并完成相关内容。

(1 ) 填注我国三级阶梯名称、 分界线和我国地势特点; (2) 填注我国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和气候类型特点; (3) 填注我国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名称; (4) 填注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界线名称。 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 我从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汇报本组的成果, 汇报的过程中手指着白板上的地图。 A图中阶梯的界限: 一二阶梯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阶梯的界限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图中中国东部自北向南是三种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还有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C图主要涉及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 东部地区主要是耕地, 又分为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 西部地区主要是草地;D图中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是外流河, 塔里木河是内流河, 还涉及三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 学生能够充分调用前面所学知识, 循循善诱, 进一步提出这几种地理要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经过一步步启发和引导, 学生最终得出:我国大江大河流向 (自西向东) 主要和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关。 进一步引发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探索地理规律和地理本质。

二、案例反思

通过这几堂课的经历, 给我留下一些深刻启示。

1. 新课程理念第一个要求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一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出谋划策制定旅游线路, 学生积极性高涨, 气氛活跃。 我想, 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地理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培养。 新课程倡导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读图和作图就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 值得用心培养。 案例二中将中国地理的复习以图为载体, 引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 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重视地图教学, 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又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3.体现了 “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的理念。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 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等, 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富有时代气息。 通过运用的电子白板、概念图、Moodle平台等, 实现了课堂教学更好的师生交互、 生生交互, 及时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关注每个学生。

上一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一篇:慢性肾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