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2024-08-24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精选12篇)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篇1

数学教学所要传授的数学知识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通过何种手段来传授已经设定了的数学知识, 却非固定不变.它随着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同, 怀有的教学观念不同, 获得的教学经验不同, 对数学知识性质的理解不同, 对学生认知特征的把握不同, 存在着多种选择余地.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促成学生数学发展的结果大相径庭.这种区别不是体现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而是体现在教师对数学知识发生的关键环节处理上.本文以解题教学举例加以说明.

一、数学解题的一般心理过程

在具体论述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前, 我们大致地描述外在数学材料在人的心理上生成数学结构的过程.主体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观念相结合, 做成了富有能动性的知识框架.主体利用这一知识框架来处理外在信息, 从而意识机能掌握, 并富含了解决新数学问题的工具 (数学知识框架) .那么, 知识框架这一工具是如何套用外在信息呢?

如图1, 要达到解决问题, 就必须经由思维对外在信息进行过滤、比较、辨别等一系列活动, 从问题提供的众多表象信息, 乃至附加想象的信息中选择出一项, 或将其几项相关联形成支点式信息.思维活动依据这一支点式信息, 调用众多的附着在数学观念上的知识框架, 从中大致地选择出其中的某一个, 将问题提供的、除支点式信息以外的诸多信息吸附到这个知识框架的周围.这些信息在知识框架的比照之下, 经由思维活动对它们进行组合、调整与重组等一系列的运作, 使它们构成一种虽然还是不稳定的, 但却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结构轮廓 (数学知识结构的雏形) .

到此, 我们选择出了“知识框架”来套用问题所提供的外在信息, 从而, 获得了客观问题信息所生成的“结构轮廓”.思维活动将这两者置于自己的“工作台”上, 对知识框架与结构轮廓中需要对应的元素、项目、子结构等分离出来, 进行对比、比较.首先, 检查外在信息生成的“结构轮廓”所提供的元素等是否充分 (完成知识框架结构的要求) , 其次, 查看“结构轮廓”中的元素的位置与“知识框架”中相应的元素的位置是否相吻合.如果这两项条件都满足, 问题就被解决了.如果知识框架与由数学思维作成的“结构轮廓”不想匹配, 主体的思维活动就要再行挖掘信息, 重新组织信息, 以此补充不足的信息, 调整“结构轮廓”与知识框架信息元素位置存在差异的地方.如果无法补充, 或调整, 就有可能要更换支点式信息了, 选择另外的知识框架, 重新构作出外在信息的结构轮廓, 以此循环往复.

通过对数学知识结构创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揭示, 我们发现, 感官的感知只是信息入门的向导经由它只能获得外在的一些鲜活信息的个别特点和表面形式, 因此, 只依赖于感觉是极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中的每一步, 思维活动中的数学观念都参与其中, 而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所在,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旨之所在.

二、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举例

数学解题必须要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数学知识, 经由意识机能的发挥, 作用于数学问题, 否则问题不可能自行解决.我们从图1中就可以知道, 要运用数学知识, 必须要从问题所供给的外在信息中, 获得支点式信息, 由支点式信息组织成近似于知识框架的结构轮廓.在这一过程中, 生成支点式信息极为重要.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此, 是将这种支点式信息所决定的知识轮廓直接给学生, 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创生, 抑或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平衡?这要依据具体的问题而定了, 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创造性所在, 我们不能给出一种万能的方法.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 我们举一个例子.

题目:已知数列{bn}是等差数列, 且b1+b2+…+b10=145.

(Ⅰ) 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Ⅱ) 设数列{bn}的通项 (其中a>0, 且a≠1) , 即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 试比较Sn与的大小, 并证明你的结论.

对于 (Ⅰ) , 读者花点时间自己可以得到bn=3n-2 (2) .对于 (Ⅱ) , 笔者在解决教学前已经找到了一种不同于高考参考答案 (高考参考答案用“数学归纳法”这一知识框架来套用外在信息) 的方法:

这种解法真的是十分优美简洁, 是在“不等式放缩”的观念指导下, 花费了许多时间, 进行了许多次试探, 而碰运气得到的.如果教师不加变更地把这种精致的自己长时间探究获得的思想直接教给学生, 那就将会失去数学知识发生的砥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价值.我们知道, 教师在解答问题时, 出于自己专业领域与充足的时间思考, 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能够充分反思, 解答窍门的发现、方法的获得、思想的形成是会有保证的.学生由于多门功课的压力与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 很难有时间保证达到教师的思考深度与深入的层次.

就本例的这种解答的方法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处理将由 (3) 式的信息出发, 构造出 (4) 式与 (5) 式这种套用外在信息的知识框架呢?是直接移交给学生吗?这最容易, 教学中生成知识的效率也是极高的.但如此执行教学有弱点, 学生必然要提出, 由 (3) 式, 怎样想到设出 (4) 式与 (5) 式的?如何回答学生的这一提问呢?这就是构成了数学解题教师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一节课中, 把握住了知识发生的关键环节, 就获得了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或者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将知识发生的逻辑过程转化为学生知识发生的心理过程

如此, 就需要教师将其进行深度思考的知识发生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心理发生的过程, 否则, 就只能说, 教师将数学知识强加给了学生.教师提供模型, 学生吸收模型, 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化数学解题方法的目的, 这与对数学教育目标格格不入.如此, 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就是最为考验教师的地方, 是高素质教师与一般的教师的差别所在, 也是教师的创造性才能表现之处.针对本例, 各个教师将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但是理想的教学设计, 就是要达到这种证明探究不等式的分项放缩的方法, 经过教师的有效教学, 使学生从心理上自然地发生.这里提供作者教学的片段实录, 供同行参考:

师:由于bn=3n-2, 要比较Sn与的大小, 那就只要比较与loga (3n+1) (8) 的大小即可. (7) 式是一个无数项的和, 而 (8) 式只有一项, 我们肯定想方法变换 (7) 式, 变换的结果得到 (8) 式, 问题就解决了.请同学们思考, 如何变换 (7) 式来达到目的?

生1:这里的底数a不明确, 首先讨论, a>1或0<a<1.先看a>1, 那么, (7) 式是增函数.再来考虑将 (7) 式放大或缩小来达到目的.

师:虽然生1没有继续下去, 但他的想法给了我们的启示.我们就设定a>1, 现在是如何将 (7) 式进行放缩, 大家拿出演算稿纸, 来进行试探.

(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想将进行缩小, 就是“毕其功于一役”, 经过一轮一轮的演算, 都不能将 (7) 式转换为有限项, 即 (8) 式)

师:大家经过努力, 不能到达目的, 可否将分开, 进行分项缩放——一项对应一项地放大或者缩小, 再依据对数的运算性质, 来化无限项的和为有限项呢?

(教师没有直接将“分项放缩”这种数学观念直接提供给学生, 而是采用了鸟瞰式的模式向学生进行“一般性”观念的提示.学生又经过一轮试探, 终于有学生解决了问题)

生2:老师, 我们可以如此运作使问题得以解答 (生2的解答就是我们所给的 (6) 式) .

师:请上黑板向大家汇报.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自己的发现思路也是一样) , 这种放缩有很强的目的要求限制, 就是要找到 (当然, 思路1473n-2没有找到之前, 我们不可能有如此明瞭的目标) , 将左边无限项的乘积转化为一项, 并且这一项恰好就是bn+1, 沟通了条件与结论, 套用问题的知识框架就由 (3) 式的启发, 设出 (4) (5) 两式.

当然, 在实际解题中, 教师其实利用外在的问题信息, 经过了多次实验, 才得到这一套用信息的框架.而正是教师有了多次实验和深入思考的启示, 教学中就可以将获得思路的详细过程进行相应的浓缩, 既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 又不失引领学生创造的机会, 向学生提问的内容就把握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教学中, 由于课堂时间太宝贵, 学生不可能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大多数情况下,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 甚至是有害的.教师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无疑对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产生极大的帮助, 但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把经由他的创造性发挥得到的解题的简洁的方法, 变成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手段, 经过一步步启发, 导致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既不是将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直接地移交给学生, 也不是将这种套用外在问题信息的框架完全让学生去创造.应找到一种手段, 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此, 数学教师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篇2

本章深入讨论了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一些学习理论与其对应的语言学理论矛盾,一些学习理论缺少具体的教学法,只有概念整合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如何相互联系产生了相应的语言水平。本章提出了一个整合过程驱动语言学习的模型———Blend-structureModelofLanguageLearning,整合发生在目标语的输出和母语的图示之间,中介语的部分图示化和母语之间,中介语的部分图示化和目标语的输出之间;尽管这个模型还在建议阶段,作者从七个方面展示这一模型如何能够解释语言学习过程的核心特点。基于这个语言学习的整合结构模型,作者还通过实例探讨了学生发生错误的过程,重点关注了学生内化目标语概念基础的程度及其在他们母语中的反映。第八章是全书的总结,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应该改变我们感知教学法的方式。在考虑教学方法时,认知要先于社会因素;概念隐喻表明了一种文化构造一种语言的机制,语言学习是文化参与而不是文化归顺,因此文化移情也是要考虑的。情感因素益于语言学习,隐喻本身就是语言的情感挂钩(affectivehooks):学习者可以通过隐喻操纵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经验,隐喻打破了范畴的界限,通过关联的网络寻找到了连贯且契合的表达,隐喻还赋予词汇情感意义,这样词汇被记住和使用的机会就增加了。理解意义的物质基础、探索意义的空间构建都是教学法需要考虑的因素,注重参与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却不容易实现。通读全书,Holme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一位通晓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学者,又是一位脚踏实地、擅长教学的行家。本书的理论论述都与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教学实例相结合。即便第三章在批判的论述其他流派隐喻理论时,Holme也不忘发现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可用之处,给出了多个具体的教学实例,还鼓励教师不要受到理论流派的限制,充分发掘各种理论的实用性。

2内容丰富,角度众多

国内多数的隐喻研究以研究语言现象为主,探讨隐喻与教学的研究一些为宏观论述,如王寅、李弘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一些为实证研究如姜孟()关于学生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赵桂英()等关于概念隐喻标记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实证研究;只有少数涉及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如刘艳等(2011)讨论了概念隐喻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Holme此书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词汇与习语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写作指导等等,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一些隐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非常巧妙,如定冠词用法教学与原型衍生出的图示相结合等,这种结合会给读者带来了新的灵感,启发很大。

3实用性强,易于操作

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的Holme本人的教学实例,真实详细的记录了课堂设计、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等。虽然Holme强调本书注重的是宏观的教学法,并非为了突出具体的教学技巧,但书中出现的大量的课堂活动的确具有实用性。这些教学实例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理论论述。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读者来说极具启发,操作性强。书中提及的一些课堂活动,如通过+EVENTISLOCATION+隐喻进行的不定式学习、通过小品词图示“Upisdynamic”进行短语动词(phrasalverb)的教学等,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于我们的英语课堂。

4重点突出,方便教师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师 课堂教学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80

新时期有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从新的视角出发展开教学活动。本文就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展开论述。

一、学生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将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有较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也正是因为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而有些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当然,教师想要切实的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把握。教师要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要掌握学生实际的数学学科水平,进而结合学生的知识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总之,教师在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就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不再是管制,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有效开展对话,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和善的对待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拉近。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更加放松的状态,自然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对克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也有很大帮助。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因此,不管是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还是数学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敢于向老师请教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使问题及时得以解决,对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新时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十分重要。

三、注重方法与技巧的教学

传统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提倡学生使用“时间战”与“汗水战”,认为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越多,就能够收到越好的教学效果。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数学这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讲究方法与技巧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为了使学生更加高效的开展数学学科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教师应该将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蕴含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从理论上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而且能够进行实际应用,切实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的开展数学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对于不能及时、有效接受教师讲解的相关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继续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直到学生能够掌握,更好的进行数学学科学习。

四、激发动力

现代教学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与积极性,进而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点。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激发学生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

1.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动力,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数学也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如果不掌握好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到理想的学府继续深造,学生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有更大的学科学习积极性。2.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动力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一项有效的方法。有趣的课堂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达到寓学于乐的教学目的。

五、引导思考

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维不学则殆。尤其在进行数学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进行有效思考,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注重思考,导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科学习,依然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为了使高中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思考,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教师要将引导学生思考灌输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篇4

一、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激活创新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的前提, 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唤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以激活学生思维, 让思路多方向地展开。

如,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在那次比赛中输了很不服气, 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 于是兔子又向乌龟发出了挑战, 要进行第二次比赛, 我们去看看好吗?”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员小猴宣布比赛路线:“乌龟沿着长4米的正方形草坪跑一圈, 小兔沿着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草坪跑一圈。”小兔一听急了, 大声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小朋友你们认为公不公平呢?”这一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学们积极思考, 积极主动地去猜测、辩论,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启思, 激发灵感, 诱导创新

“疑”是思维的开始, 是创新的基础。教学时, 教师可以抓住新知生长点, 巧妙设置疑问或悬念,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 学习“认识比”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合唱队, 男生和女生人数比是5∶6。”看了这句话,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动脑思考, 表述丰富多彩: (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6 (2)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65 (3) 男生占合唱队总人数的511 (4) 女生占合唱队总人数的611 (5) 男生比女生少1份, (6) 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6 (7) 女生人数比男生多15 (8) 男生和女生共11份, (9) 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占合唱队总人数的111学生把整数、分数、比等知识联系起来,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他们力争想出别人还没有想到的说法, 同时诱导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

三、动手操作, 引导探究, 深化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可见, 动手操作和创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主动放给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动手实验操作中去。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 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已学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今天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想办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同学们一听, 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都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纷纷拿出梯形纸板, 操作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 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多种推导途径: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有的把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还有的把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不但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同时也深化了创新思维, 产生了创造性见解。

四、多元评价, 体验成功, 激励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 将会带来内心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感, 并会因此而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继续创新。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 巧妙地运用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如, 在练习“化简比”时, 一名学生将38311的化简结果写成了“38311=811”。同学们看了都哄堂大笑, 我示意学生不要笑, 而是鼓励他说:“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那位学生低声地说:“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话没说完, 他突然改口说:“老师, 刚才我写错了, 只要将38311这个比的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 写成11∶8, 就是38311的最简整数比了。”我赞赏地点点头, 说:“这位同学真不简单!发现了分子分数比化简的简便方法。”这时, 全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刚才这位同学身上, 投以羡慕的目光。这样, 教师巧妙地运用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受到激励和鼓舞, 进行创新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地增加。

五、走进生活, 综合应用, 延续创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即“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 从数学走向社会”。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能使创新活动得以延续。

强调手段分类的新视角 篇5

强调手段分类的新视角

传统上对语言强调手段的.分类基本遵循一种思路,即按照不同表达方式把它分为语音强调、词汇强调、语法强调和修辞强调.文章指出了这种传统的分类法的不足,认为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直白强调”和“隐含强调”两种基本强调方式,并从这一新视角,对英语的各种强调体现手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作 者:张辉松 ZHANG Hui-song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黄石,435002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9(3)分类号:H315关键词:直白强调 隐含强调 体现手段 分类

英语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篇6

教学设计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视角指向多重在讲授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其过程与程式是可以依据教材预设;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初中英语,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加显著的多元解读特征,其过程与程式是难以依靠教师的意向进行固定和预设的。诸如初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等,都无法预计,且显现出即时性和多样性,伴随着一个“变”字,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难点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的视角如何指向才能适应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呢?教学设计的应变性就成了初中英语视角必然指向。但是,怎样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突出应变性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本人以为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一、从总体规划和构想着手,渗透应变策略

就一堂课而言,这种宏观应变构想主要包含如下方面:首先是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如他们对教材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会依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其次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水平,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以便确立应对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再次是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予以恰当应变与调控,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从多元解读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初中英语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说来,主要有如下视点:

1.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拟设应对“预案”应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比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

2.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应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预设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资源,怎样通过讨论、争辩消除疑义,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再如面对一些含有人性哲理、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演示、联想、操作等不同层面去认识和体悟。

3.在生成性问题上,拟设应对“预案”应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促进学习生成的“预案”一般应从若干层面考虑:一是怎样拓展教材空间,进行启迪和诱导,以引起学生的思辨;二是怎样依据学情进行点拨和激发,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如:你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和方式?你的这种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三、从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形态及其目标内容,必须把握实质,拟设应对“预案”。

1.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因为这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如选取相机引导、自主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等。课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为学生营造广阔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2.依据学生交流合作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内容,要从互补性出发拟设预案。而拟设预案的前提,一是考虑内容的交流合作价值;二是交流合作要有明确目标与责任;三是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避免交流合作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如:针对学习内容,考虑如何划分学习小组适宜?如何引导他们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保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如何倾听,如何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机点拨和引导等,而不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意图或按老师规定的程序进行。

3.依据学生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主要应根据教材内容,多选择一些令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你想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请设法讨论探究一下,等等。

四、从学生整体发展的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其发展需求也会呈变化的态势。往往在读懂一篇文章之后,他们会产生很多联想,甚至有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文章中的事物还会怎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情况?我们应如何对待、怎样解决?……因此,这些情况都应在教学设计中提前考虑,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拟设多种应变预案。

1.是运用整合的观点,让学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英语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英语实践能力。

2.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同样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拟设调查采访,实践考察、网上查询等不同途径的活动方案;同样是考察学生英语能力,可拟设演讲答辩、调查采访、图片展示等不同方式的方案,以备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主动参与,各显其能,整体提高的目的。

五、从课堂发展的需求出发,灵活运用应变预案

课前的“预设教案”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若有变化,预案也应随之改变。变是必然的,局部改变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善于灵活运用应变“预案”。有以下几个方面:1.乐于发现。到了课堂上,教师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就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倾听学生的表现,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要及时发现,有效利用。2.精于思考。针对发现的情况,迅速、准确探究其原因:是预案准备不足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应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3.善于应变。思考后,应立即做出反应,调节教学,随机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变不是让学生回到教师的预案上来,而是要顺学而导,修改预案,师生互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上完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但对教学设计来说,并没有结束。课上完了,教师应再次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及时地拿出预设教案,回顾课堂教学实际,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为什么不足?哪些地方是“现设教案”的,是怎样随机设计的?怎样做才更好?从而进一步完善应变“预案”,这必将会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

读书坊: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篇7

一、导读窗——精彩内容的引领

导读就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有效的导读可以“先声夺人”, 一下子蓄积学生的阅读期待, 促成学生自发自主的阅读。导读窗主要是指呈现导读内容与形式的窗口, 是教师或学生进行好书推荐的主要载体。

(一) 教师导读:编印导读刊

一般学校在阅读推进的时候, 喜欢以年级组为单位来进行书目的推荐。因此, 教师就可以结合各年级的阅读必读书和选读书来为学生编印导读刊物。

比如绘本《彩色的乌鸦》是三年级的必读书目。我们就利用三年级的班级导读刊物向学生推荐:这本书的画面非常美, 而且寓意不凡。天下乌鸦一般黑, 其实很久以前, 它们却有着五彩缤纷的羽毛, 是世间最美的鸟。不过正因为如此, 为了争论谁最好看, 它们排除异己, 拉帮结派, 甚至厮杀。终于, 一场黑雨平息了所有的争吵——乌鸦全部变成了黑色, 没有了差别就没有了冲突。这就是图画书《彩色的乌鸦》带给我们的寓意……

这则导读, 是以这本书的精彩情节、文本意义以及写作风格来吸引读者的。此外, 还可以根据书的特色, 采用精彩书评、片段赏读等方式来呈现一本书的精彩看点。在导读刊物内容不断创新的同时, 导读的渠道也逐渐开辟出来, 如教室阅读广角、班级阅读博客、学校阅读橱窗、雏鹰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等。

(二) 学生导读:好书推荐展板

师生在阅读兴趣倾向上有一定的差别, 老师喜欢读的学生不一定喜欢。因此, 导读的过程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因为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时会更专注, 更投入。

我们每年定期向学生征集“好书推荐展板”。学生的创意总会带给我们惊喜:《神奇校车 (光与植物) 》无须文字, 学生将文中最能反映出情节发展的三个画面组合成一幅图造成了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夏洛的网》, 学生选取一则最经典的书评, 引导大家到书中探究获此殊荣的原因;《小飞侠彼得·潘》用情节留白制造悬念, 以猜读进一步激趣……如此这般, 学生参与导读的过程就是主动阅读的过程, 也是不断探索、形成自己阅读品位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导读是引领孩子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第一步。

二、交流单——讨论话题的设计

“交流单”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前所设计的话题单。在学生共同阅读某部作品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适当地进行话题设计, 这样有利于相互讨论与分享。交流单是阅读讨论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因为话题的指向决定了讨论行进的方向, 话题的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思考的宽度与深度。

(一) 统领性话题

在讨论的一开始, 提出一个统领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比如《爱心树》交流的第一个话题:“有人说,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有人说, 这是一则关于给予的寓言。读了这个故事, 你觉得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二) 复现性话题

优秀作品的魅力, 往往在于所刻画的人、事、物对读者诱发的共鸣。在一本书的交流之初, 总需要进行主要情节的复现。最常用的话题常常是:“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这本书的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刻?”有的时候, 也可以从人物引入。比如交流《特别女生萨哈拉》时, 就问学生:“这本书的主角是谁, 是萨哈拉还是波迪小姐?为什么?”由此唤起学生对书中主要情节的记忆。

(三) 体验性话题

体验情境应成为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比如交流《小猪唏哩呼噜》时, 有位教师就选取了《小猪和蛇》这一章节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请班里的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猪”和“花花”, 以他们扮演的角色设置话题, 引导与其余学生展开互动。

关于小猪的话题: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唏哩呼噜”时, 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我”的名字叫“唏哩呼噜”?你曾经有没有因为个子太矮等自卑过?“我”和花花之间的故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或者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你曾经有没有被别人取笑过?

关于花花的话题:你知道我都帮助了谁, 我为什么愿意忍受巨大的痛苦去帮助小猪, 帮助猪太太?在你的身边或你看过的故事书中, 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四) 连接性话题

连接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策略。所谓连接性话题, 就是通过话题实现文本与读者自身的连接、文本与文本的连接、文本与生活的连接。有些连接性问题是适合于各种文本的, “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吗?”“有没有什么是你在其他书上没看到过的?”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安排在讨论深入部分。比如交流《生于天空》, 教师可问学生:“你想不想成为像这两只雕这样的人?”再问家长:“你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这两只雕?”通过这么一问, 就促使学生以及家长从书中读到书外, 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生活上的启示。

三、聊书会——阅读思想的碰撞

聊书会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本书进行阅读交流的活动。讨论是聊书会的核心要素。在聊书会上, 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进行平等的阅读分享, 师生或分享阅读的热情, 或分享阅读的发现、思考。如果把聊书的过程比作一首歌的话, 那指挥这首歌演奏的教师必须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一) 教师别急着发表高见

理想的聊书会应自在、融洽, 师生真诚分享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它和闲话家常一样, 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 更不是专家口中的全面性论述。因此, 它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 也没有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下面是笔者组织的《特别女生萨哈拉》的一个聊书片段:

师:故事主角是谁?

生:萨哈拉呀, 书名是《特别女生萨哈拉》, 封面上写的这是一个孩子的特别成长经历。

生:这个孩子也许是德里, 他也是一个特别的人。

生:那书名怎么不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就像《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这个故事可是女生版的。

师:怎么说呢?

生:女生萨哈拉的故事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男生德里的故事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师:也许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就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我觉得谁是主角要争论的不是萨拉哈和德里, 而是波迪老师。

师:何以见得?

生: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写给老师们看的。每个老师看了这本书, 都能成为像波迪这样的老师, 那我们学生就幸福了。

师:我也是这样想的, 每个老师都会向往成为波迪。

生:我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美国版的窗边小豆豆”, 波迪老师就像小林老师一样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真正地尊重学生。

师:书中波迪老师曾谈到如何判断故事的主角,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知道怎么分辨哪些是主要人物吗?不是你非常喜欢的那个, 而是总在变化的那个。”这么看来, 波迪是我们喜欢的, 萨哈拉才是那个总在变化的人吧。

师:如果萨哈拉的故事里没有波迪老师, 你觉得会怎样?

……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 在阅读讨论中, 虽然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 但经集思广益所理解的文本, 大多比个人的诠释复杂且深刻。有效的阅读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着发表高见, 应按兵不动, 直到学生充分各抒己见之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的意见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是开放的。

(二) 教师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指出,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是阅读循环的中心点。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 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 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在《我的儿子皮卡》“读书坊”中, 一教师的指导与回应, 将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协助学生和家长在聊中深入思考, 成为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在学生交流“印象中皮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后, 教师小结道:“皮卡是可爱的, 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好笑;皮卡是独特的, 他的‘突然袭击’‘不讲原则’更会令你哭笑不得, 从一波三折的出生经历、无休无止的半夜啼哭, 到莫名其妙的执着偏好、毫无头绪的荒诞行为, 在这个真实、可爱, 令人难忘的皮卡身上凝聚着作者深沉的爱与关注。在创作这套小书时, 曹文轩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写作意图:‘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我儿子和关于他作为别人儿子的一个故事。’也正因为如此, 《我的儿子皮卡》在作者饱含着深情的笔下, 是一个独具特色, 让人不可思议的男孩。”这段文字虽然有点长, 但它既是对学生交流的提升, 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话题——“不可思议的皮卡”的交流, 可谓一举两得, 很有价值。

学生充分交流“不可思议的皮卡”, 却并没有涉及别人给予皮卡的爱。教师于是说:“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周围人都在说的一句话:‘不要把皮卡吓坏了。’”然后引导学生重温皮卡的四姑抱着他, 不断摸他的后背安慰皮卡的一个细节。“皮卡之所以能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更大程度上, 皮卡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对他的爱, 特别是爱中的宽容”。由此, 教师又引出关于皮卡“不可思议的出生”的讨论。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皮卡身上蕴含着的深沉的爱。

可见, 在聊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会利用概括性和特定的问题帮助学生说出徘徊在嘴边的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原本只是模糊的想法, 还要适时向学生提供他们不知道但应该知道的信息。

四、展示厅——文本意义的延伸

“展示厅”是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的舞台。阅读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群体参与的, 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的。常用的展示方式有读书笔记的撰写、读书小报的采编、剧本改编表演等。

(一) 话题展开中的读写实践

实践告诉我们, “读书坊”的聊书过程并非都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 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语文实践活动, 有时这些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

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大冒险”这一章节是围绕着“树”来写“人”的——大树见证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于是, 在读书坊活动中, 教师就可以“一棵树的聆听”作话题, 引导学生交流“你 (也就是大树) 都听到了孩子们的什么悄悄话”, 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话题, 因为拟人的风格贴近学生的趣味, 让他们乐于接受;其次, 这个话题的空间很广, 几乎包容了整个文本的蕴涵, 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与文本的再度对话。

(二) 意义建构后的创造表达

在一个文本阅读后, 可以根据对作品的整体感悟, 针对有兴趣的议题开展一些与书相关的书写活动, 练习表达。由于学生阅读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 在情感上很容易产生共鸣。于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或是进行续编故事, 将之改编成剧本并进行创作表演。通过这样的成果展示, 以阅读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协同发展。

如《爱心树》这一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坐在树墩上。这一充满韵味的结局体现了故事中的留白这一写作手法的伟大成功。教师抓住这个特点,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结尾。学生们用简单的线条和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大树与男孩的情感, 也写出了他们对“爱心树”的深刻理解。

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新视角 篇8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特性

化学探究性实验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能促进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发展, 其设计与改进应体现化学课程的学科特性: (1) 科学性。做到实验原理准确、实验装置合理、实验操作规范。 (2) 直观性。实验现象明显, 能通过观察 (气体、沉淀、变色) 、感知 (发光、放热、气味) 、测量 (质量、体积、温度变化) 等现象来判断实验的进程。 (3) 简约性。取材容易, 装置简单, 操作简便, 节约药品和时间。 (4) 可行性。设计和改进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情, 并由教师亲手预做实验, 以确保实验成功。 (5) 安全性。应尽量减少药品用量, 避免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物质危害人身安全或污染环境。

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视角

1. 巧妙构思, 从仪器整合的角度设计

在进行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时, 将实验中的某些无关因素简化, 可有效减少药品用量, 同时将某些装置联系起来, 从而使前一个实验成为后一个实验的原料。[3]

案例1在做探究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时, 往往事先需要制备几瓶氧气拿进教室, 不仅非常不便, 而且往往由于氧气的逸出使得实验的现象不明显。为此, 按图1改造并组装仪器 (其中试管 (1) 、广口瓶打孔后与导管相连) 。实验时, 试管 (2) 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 注射器 (50m L) 内加入10%的过氧化氢溶液约40m L, 向试管 (1) 中加入约2m L澄清石灰水, 将注射器适当向下推压, 氧气通过向上排空气法逐渐充满试管 (1) , 从而可在其中持续进行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设计评价:改进后的实验, 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氧气的流量;由于试管的容积较小, 很容易将空气排尽, 得到的氧气非常纯净, 实验现象明显;做完木炭、蜡烛燃烧实验后, 试管 (1) 内有石灰水,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可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容器底部。

2. 因地制宜, 从微量化的角度设计

微量化实验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 可弥补微型实验的不足, 以微小量试剂在较常规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化学实验, 在保证了药品用量少、污染小、省时、易操作的同时, 仍能达到常规实验的效果。

案例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在室温条件下的现象不是很明显, 且易造成污染, 所以可对该实验进行重新设计, 如图2。先取下注射器后面的活塞, 在注射器 (50m L) 内放入两个小铜片, 塞上活塞后, 吸入适量的 (大约15m L) 稀硝酸, 末端用橡皮塞密封。然后把注射器放在事先加入适量热水的烧杯中进行水浴。可观察到, 反应开始生成的气体被富集在筒内为无色, 溶液也逐渐变为蓝色;再取下橡皮塞, 轻轻拉动活塞吸入空气,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塞上橡皮塞, 振荡注射器, 红棕色的气体又变为无色。

设计评价:上述实验操作可重复进行, 整个过程没有氮的氧化物逸出而污染空气。该实验的微量化设计, 力所能及地利用常见仪器及废弃物并加以适当改造, 为学生亲手探究物质的性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 使之更易推广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3. 注重细节, 从药品取用的角度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时药品的选择、用量这些细节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通过选择药品的种类或调整药品的用量, 积累一些小经验,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教材中设计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树”的实验 (如图3) , 是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会儿取出, 观察现象。学生在一次实验中惊奇地发现铁丝表面竟然变成了黑色, 与教材现象完全不同。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分别将打磨过的铁丝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如表1。

实验表明, 该实验中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不低于3%。学生在后续的实验探究中又发现用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代替硫酸铜溶液, 反应的速率会更快, 或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可加快反应的速率。

设计评价: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及反应的现象。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用双氧水制氧气时, 如果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超过了10%则反应的速率太快而不易控制, 浓度过小, 反应速率又太慢。这样的设计, 能使学生体验探求知识的乐趣, 亲身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经历,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4. 敢于创新, 从改进操作方法的角度设计

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由来已久, 深入人心。教师习惯于将一些操作方法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套用,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培养。

案例4用实验来检验碳酸型饮料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时, 常用的方法是打开瓶盖使气体逸出后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来检验或是用抽取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 但实验的效果都不够理想。实验的改进设计是, 先不要打开瓶盖, 摇动瓶子, 使饮料中的气体逸出到上部空间, 然后用注射器抽取2m L澄清的石灰水, 将注射器针头插入瓶内上部空间, 由于瓶内气体压强较大, 气体立即进入注射器内并将活塞向外推出一部分, 同时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评价:这样的改进, 无需打开瓶盖, 既可防止碳酸饮料中大量的气体逸出, 又能避免反复多次抽取瓶内气体带来的不便, 使操作简单快捷, 而且现象十分明显。同样的药品与装置, 操作的方法不同, 实验的效果则截然不同。这样趣味化的设计, 更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 大胆质疑, 从促进探究的角度设计

现行的化学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为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但细细品味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设计, 觉得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案例5教材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提出: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必须是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中常有学生质疑: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能用排水法收集吗?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不能用排水法, 笔者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自主探究。他们用适量的石灰石与稀盐酸 (1∶2) 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并用排水法收集500m L气体所用的时间不足20s, 随后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集气瓶内气体, 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由此, 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结论。

设计评价:实践出真知。教材、教参中都是不支持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标准状况下, 1体积水能溶解0.88体积的二氧化碳, 由于碳酸的不稳定性, 只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要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时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 从而正确理解所获取的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 化学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观察对象, 是学生形成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时, 要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发掘实验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 (11) :3-6.

浅析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新视角 篇9

英语写作课具有集阅读、集体、形成书面个人见解于一体的可行性,也具有综合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各种关键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可能性。但要扭转目前英语人才培养“投入多,耗时长,收效低”的被动局面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因此,“高校英语的教与学要改变观念,本科、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加大口语和写作训练的力度”(王守仁2001)。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英语写作课应当承担起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应当面向社会需求来确定本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选用适当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英语写作课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因而在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方面也就负有直接、重大的责任。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应当兼顾专业基础知识、实用写作技能、构成学生强大竞争力的重要素质和能力等的综合培养。在通常的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常常基于以下一些认识:英语语法和写作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范文学习和仿写向学生传授这些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样的教学实践或许能培养学生抽象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忽略了个人、社会与环境等因素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实用专业技能,尤其是从事初步调查研究(如选题、搜集证据材料、寻找研究路线、科学论证等)的能力。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有思想的成年人,成长中的人才。

现在,英语写作课的学生对象大多出生在80年代,具有自己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是生活在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代天骄”,具有前辈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质。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了解或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手段和途径;他们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竞争力的要着近乎直觉的判断力。总之,他们是具有反叛精神、敢想、有思想的成年人。他们是成长中的人才。基于以上看法,学生理所当然地应受到教师的平等相待重;教师也应当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

要从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探索外语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办法和途径,就必须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对象,转变对学生对成不变的认识和做法,努力在教学中摒弃那种重说教、重的方式,并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正在成长中的英语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以往的英语写作课中,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然而,大学生作为有思想的、成长中的人才,已经不只对教育者习以为常的学生角色定位形成了冲击,而且在英语写作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方面提出更为急切的要求。为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应围绕两个大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其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思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使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能呈现出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不论在哪个年级阶段,教学内容都要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要,都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并真正从这些教学内容中受益。明确学生具有直面这些问题的必要,相信他们具有探讨这些问题的心智水平,引导他们以客观、全面、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尝试在教学双方的能力范围内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些作法正是把英语写作教学引向深入的有益尝试。

三、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

1. 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

“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38)。但长期以来,以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的结果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中大行其道,过多地强调语言和写作理论知识的输入,偏重终极产品,轻视写作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写作过程教学法将写作大体分为写前、写作和修改三个阶段。当然,要在实践中截然划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是可以做到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在一定程度的循环和交插中进行的。写前阶段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它是否能解决中国学生英语作文内容贫乏的老问题,是否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一定手段和技巧挖掘题材的能力。只要在这一阶段对题材作充分的挖掘,就能使学生为成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具体的方法,则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决定是否需要采用某种技巧,如激发学生写出不断涌入大脑意识中的所有内容,抑或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先搜集材料来掌握足够的信息,或者是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而课堂上的交互氛围,往往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并有利于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写作阶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确立好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把这一阶段的写作视作学生的课后行为是不可取的。由于写前阶段已经针对挖掘题材、广泛搜集信息材料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文章的内容提纲.因为课时的限制,要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作文任务也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可以确定每一次课堂写作练习要针对的具体方面,如怎样开篇、怎样结尾、主体部分的展开方法和模式选用等等。

修改阶段是对文章进行的整体把握,除了要对文章的框架结构、观点布局、局部的观点展开做出评估以外,还要依据好文章的特征检查文章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存在与文章中心关联不明显的内容等)、连贯性(段内各观点、各句子和篇章段与段之间观点和句子之间的衔接)、简洁性(观点表达是否简洁明了)、强调性(中心是否突出,重要的观点是否从强调手段的应用中得到有效的加强)和变化性(表达法和句式是单一、重复的还是富于变化的)。另外,中国学生的作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痕迹。因而在这一阶段适当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集中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写作中表现出的系统性特征的异同。

总之,自我评估、同学评估(peer review)、教师评估的全部意义,在于训练学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修改意见,自觉地运用各种相关技巧,对文章进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加工处理,切实地从修改中得到写作技能和相关素养的全面提高。显然,写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任务侧重有所不同:写前阶段的重点在于解决“找到话说”的问题;写作阶段是要把那些想说的话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修改阶段则重在解决“语言符号配合观点表达的方式”的问题。

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提倡过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是因为它以交际理论为理论依据,把写作的过程看作群体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而非写作者的单独行为,因而符合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要。同时,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个具体的写作阶段中来,投入到分组讨论和辩论、互助学习、师生对话等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主动参与和主动创造中充分体会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成就感,并养成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分析、判断、决策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学习的引导者在实践中,写作过程教学法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问题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再扮演“一言堂”堂主的话语或知识权威形象,而是成了学习的引导者。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角色内容也变得更丰富了。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既赋予教师如此多的角色,也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作用,而且还要适时地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准确地进行转换。总而言之,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才是教师最根本的角色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势头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既成事实,一方面给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对落后、僵化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发起了无情的挑战。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能力和素养也已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促使英语写作课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定位,并使得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改革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管理,让学生在保留自我兴趣的同时也也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初明等.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2]王守仁.关于英语教育的思考[N].英语周报,2001-10-23.

[3]张英等.写作教学中的反馈对教学双方认知行为的影响.外语界,2000(1)

[4]周晓康.《民主课堂——从理论到实践》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简约:幼儿园教学的新视角 篇10

一、教学环境简洁

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中不断发展的。作为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时要时刻渗透教学目标, 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 让幼儿在有效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刺激, 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然而,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时常发现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创设, 特别是活动室内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 还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能欣赏的多, 可操作的少;长期固定不变的多、随教学内容即时变化的少等问题。我们倡导教学环境简洁, 首先要“适宜”。主要指教学环境创设的内容、材料、色彩、摆放空间等要做到与当前的教学主题相吻合。其次, 要“开放”。即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取放、操作, 设置的内容要开放, 答案多元;既要有欣赏价值更要有利于幼儿的互动和不断探究。第三要“有效”。不要为环境而环境, 提供的材料数量、质量要适宜, 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能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不在于外在的华丽, 而在于孩子的喜欢和对孩子发展的促进。

二、教学目标简明

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它包含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表达要具体明确、可操作, 这样才能便于教师把握、观察、评定幼儿的学习活动情况。然而, 目前幼儿园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还存在着目标不明, 重点不突出, 表述笼统抽象等问题。如中班体育活动《猫捉老鼠》目标: (1) 能熟练进行钻、爬、翻等动作, 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 (2)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友好合作能力, 想象力以及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这样的目标看似全面, 既有动作, 又有身体素质, 还有社会性、个性品质, 但却是行为主体不统一, 准确性不够、很笼统抽象。目标 (1) 前边的行为主体为幼儿, 后边的行为主体为教师, 目标 (2) 的行为主体也为教师;爬的动作要领是手膝着地爬、还是手脚着地爬、还是……;钻也有正面钻、侧身钻、以及从多少高度下面钻过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如果心中不明确又如何组织幼儿活动呢?而“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友好合作能力”以及“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和“培养想象”等等也很笼统抽象。为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我们提出教学目标应简明。体现为:首先目标行为主体应统一, 既可从教师角度提出教育性的目标, 也可从幼儿角度提出发展性的目标。其次, 目标指向重点要突出, 兼顾多元。一次教学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和本次活动的重点, 筛选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使每次教学活动既具有本身的特质, 又能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 文字叙述应精确、具体、可操作且尽量兼顾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内容简要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决定着活动设计者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能否实现, 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反思当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选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脱离学情, 照搬教材。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思考, 对学情缺乏了解, 不会选择孩子易于感知和理解的内容, 明知有些内容不适合也不加调整。如南浦大桥, 上海的孩子很熟悉, 不生活在上海的孩子有的都没见过, 完全可调整为本地的运河大桥。 (2) 超越教材, 无限拓展、挖深。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有些教师将超越幼儿年龄的知识提前教学。如学拼音、做难题等等, 显然是不合适的。 (3) 凭经验, 教师即教材。教师选什么, 幼儿就学什么, 有些内容孩子并不感兴趣, 因而对幼儿的发展价值不大。要实现教学内容简要,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 利用孩子的眼睛寻找他们的兴趣所在, 不断捕捉生活中教育教学契机, 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 联系生活, 表现生活, 使孩子们真正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首先, 在神奇的自然环境中选择教学内容。以大自然为教学资源库, 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引导他们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 形成真挚的情感。其次, 在广阔的社区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幼儿生活在社会中, 每天都会目睹许多社会新闻, 耳听无数感人故事, 体验一些重大活动, 并对社会生活充满好奇, 我们从幼儿关注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生成了《为汶川小朋友加油》《H1N1流感来了我不怕》《我们关爱残疾人》等主题,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 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分享交流的方法。第三, 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家庭是孩子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 是他生活的第一环境, 充满着无限的乐趣。我们注重从孩子真实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入手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 使教育活动呈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第四, 在丰富的幼儿园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场所,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幼儿生活的片段, 都具有教育价值, 因此, 我留心观察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细节, 注意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 通过捕捉到的信息, 给孩子提供帮助和引导, 有选择地从孩子的经验、兴趣中引申和提炼教育主题。

四、教学过程简捷

一次教学活动是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经历一次探索、练习、思考、交流, 从而获得提升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活动过程时, 要有目标意识, 始终思考“儿童在活动中要获得什么”“我应该如何来促成幼儿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反思当前幼儿园教学, 还存在着活动环节过多、想达成的目标过多等现象, 实际往往是欲速而不达, 热热闹闹走过场的“丰富”环节, 不能成为孩子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因此, 要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简捷。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 体现层次清晰;教师设计的环节, 要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 调动幼儿积极性, 保证幼儿的参与性, 步步深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保证教师、幼儿、材料等多方面的互动交流, 通过简捷而清晰的教学过程给幼儿自主练习的机会, 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其次, 要彰显重、难点的突破;一次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围绕重点线索展开, 努力保证幼儿在主体活动中有显著的收益, 使教学目标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自然达成。第三, 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过程, 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从而终身受益。

五、教学方法简便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它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孩子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让孩子在最轻松的条件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因此, 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众多新的尝试和成果。但独白式灌输教学仍然很突出,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 孩子不是独立学习的主体, 而是在教师设计好的一个个“圈套”中穿梭, 配合教师按照教案的设计, 演好配角和观众, 教学活动表现出机械、沉闷和格式化, 缺乏生命的气息和活力。那么怎样选择简便、恰当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呢?首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选择孩子认同感较强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实效性。例如, 大班科学活动《物体的沉浮》采用幼儿自主探究的方法就比采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其次,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选择幼儿参与度比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 大班《7的组织》教师提供实物、房子点子图、数字等多种操作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己选择, 保证了每个幼儿的参与和成功。第三, 要选择简便有效的方法。例如, 小班美术活动《彩色的雨滴》教师采用玩音乐游戏、教师示范点彩画、幼儿配乐作画、伴着音乐撑着小雨伞离场等方法, 让幼儿如身临其境, 既习得了点画雨滴的新经验, 同时又巩固、丰富了科学、音乐、身体动作、自我保护等多方面的经验与表达技巧。

六、教学指导简练

教学指导是教师教学的核心技能之一。教师指导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指导技能。首先, 把握指导时机, 可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加以指导, 可在突破重难点处加以指导, 还可在总结提升处加以指导。其次, 要关注指导方法。要灵活采用讲授、提问、倾听、操作、反馈等多种方式给幼儿以恰当的指导。第三, 提高指导效果。指导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增与减。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合理梳理, 化难为易, 删繁就简, 拉近教学与幼儿的距离。二是有趣与无趣。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 赋予教学以灵气和趣味,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组织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 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 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有趣,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三是预设与生成。教师在与儿童一起活动时, 及时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四是教师既要精心做好每一个活动的预设, 更要关注孩子活动中有价值的生成, 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五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中自觉尊重、理解、接纳并充分利用这些生成资源, 演绎精彩的教学指导。

总之, 幼儿园教学应该通过教师最简单的教学行为拉动幼儿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幼儿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百度网.百度百科:简约教学[EB/OL].http://baike.baidu.com/2013/12-3/view/4382826.htm.2014-01-20.

[2]豆丁网.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EB/OL].http://www.docin.com/2012/10-27/p-91862538.html.2014-01-20.

英语教学的新视角 篇11

【关键词】词汇教学 新视角 语言美

一、利用英文影视歌曲,体验原味英语

英文歌曲特别是来自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歌曲,地道、原汁原味让学生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词汇。Seasons in the sun, because of you ,cry on my shoulder, yesterday once more,很多很多,坚持每天课前一支歌,每周一部英文电影,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学生积累的词汇是惊人的。我的学生在英语口语练习和英文作文写作中经常妙语边篇,就是利益于平常的积累。

二、采用听读故事法,激活学生的语言智能

教师用故事呈现目标词汇,能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空间智能,吸引学生主动吸收,获取新知。而读故事则可操练新学词汇,可以使学生对新学词汇加深记忆。讲故事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来复述故事或编新故事,从而训练学生顺利高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描述事件、表达思想、最终提高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交际目的。我经常采取以下方式:看图讲故事、边做动作边讲故事、根据所给单词讲故事等等。当学生在讲故事时,教师可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使学生能准备地使词汇进行表达。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英语语言的艺术之美

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无不受自然、历史、社会形态的影响。由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英语语言也必不可少了英语语言文化,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内容,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渗透文化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记忆单词,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体验到语言的艺术之美。

四、“授人以渔”,学会学习体验成功自信的美

什么是词汇教学中的“授人以渔”呢。那就是教会学生记单词的方法。我们英语老师都有记忆单词的方法。“机械记忆为辅,理解记忆为主”,这一记忆策略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初学英语时,单词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词汇量的增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理解记忆的方法掌握单词。理解记忆就是通过逻辑思维,利用新、旧单词之间固有的有规律的联系去记忆单词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理解记忆单词的方法。

1.关联词群或称联想词群。如:教fruit时,指出这是水果的总称,为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水果的词。这种联想,就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同学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密切结合起来。

如:1)利用拼读规则:学生知道了 ck读[k]的规则后,可帮助记忆clock,block,lock,duck等词。

2)利用词形变化规划。如总结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可分为:A-A-A型:put-put-put set-set-set A-B-B型:build-built-built dig-dug-dug i-a-u型: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

3)利用构词法知识。

a.利用同根词:如教过care后,经过构词分析,学生就可以推测出careful,careless,carelessness的词义来。教师就可以说:“careful” comes from“care”.

b.利用分析前缀的方法。如教retell,rewrite,学生已掌握了tell,write,要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含义 是“again”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tell,rewrite的意思来。教师就可以说“Retell”comesfrom “tell”. “Retell” means “to tell again.”

c.利用分析后缀的方法。如在学生已学过China,Japan的基础上,指出后缀-ese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推测出Chinese,Japanese的意思来。

d.利用分析合成词的方法。如在学生学过wait与room的基础上,就很自然推测出waiting-room,reading-room的含义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五、利用英语美文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重现率,让学生英语文化之美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阅读是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同时,这也是对词汇的一种运用过程。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测掌握词的真正含义。阅读文章的选取至关重要,大量的英语美文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中文与英美文化的差异,体验异国风情。

英语是一个具有灵魂的美妙的语言,英语词汇是英语这门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是基础。没有大量的词汇,就无法进行顺利阅读。而缺乏美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教学。因此,进行更有效的词汇教学,为学生的词汇学习指明方向,指点迷津,来体验英语语言的艺术之美,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2001.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新视角 篇12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困惑:体育科学的指向性

体育作为一个来源复杂参透有多种文化的结合体, 集宗教、军事、生产、劳动、艺术、娱乐等人类的文化生活于一身,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所以人们对体育学科的期待也就多样的。有时需要体育学科去帮助学生锻炼身体, 有时候需要体育学科培养高水平的选手, 有时候需要体育学科去指导人们幸福和愉快的生活, 甚至在特殊年代, 成为国家军事力量和生产力的培养途径。正是由于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 造成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目标在历史上出现了客观的多指向性。这一多指向性, 必然会导致课程目标的多方向性和多变性。在这种多指向性下, 不同国家对体育课程和教学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目标也必然表现出多样性地特点。在我国就有代表性地体育目标有: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体力的增强;发展基本的身体机能;发展个人和集体项目与其他身体运动相关的特殊身体技能;懂得维护健康的原则、知识,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困惑:体育教学的多效益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来自于体育文化功能实现的多种可能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既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也可以达到娱乐的目的, 也可以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 掌握技能和技巧, 更为学生建立一个健康而乐观的生活态度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既是体育文化的魅力所在, 又是体育教学中难以始终一贯地把握教学策略的困难所在, 这一切都是由体育有好多功能同时又有好多变化所致。

学生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的期待也是多样的, 这来自于他们对日常生活体育的理解。当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 有一些学生可能期待享受体育的乐趣, 有一些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健美自己的体型,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很期待在体育中能够得到交友的乐趣和团队的温暖, 还有一些学生则希望能够在喜爱的运动上有所进步和发展。这些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期待不同指向都会融入体育课堂, 从而为如何确定目标和选择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视角: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

如何明确体育课程目标, 理清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借此清晰认识体育教学策略, 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要牢牢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那么, 何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呢?如前所述, 体育课程有许多价值来源于所起源的文化, 来源于体育内容中的那些基本特质。这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和观念得以明确:

1、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不是体育文化的全部或等同。

体育课程是在学校出现的为教育而设立的一门课, 因此教育是体育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所以, 一切非教育性地或者教育意义小的体育价值就应该受到约束, 受到限制。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培养, 与社会体育活动中的健身者的培养, 与竞技体育中的选手的养成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的成分不同。所以, 体育课程核心价值的第一点应该是教育。

2、体育课程是一个有时间限定的教育。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体育课程的时间是每周2-4个学时, 在这样一个限定时间里, 我们只能追求体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必须把它的最重要、最符合时限的价值选出来。

3、体育课程是在教学条件下的体

育教学的活动, 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 它要实现、完成大多数学生的价值期待。这要求我们必须找出大多数学生在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并把这些需要和期待完美地协调起来, 来考虑我们的体育教育策略。

4、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一定体现在体育文化群体所合成表现出来的体育的本质特性上。

尽管体育来自于多种与体育有关的文化母体, 但它们必定有一个共同特征, 最后汇合成一个体育特征的整体。所以, 离体育本质特征核心近的那样一些价值应该确定为核心价值, 远离体育本质特征、核心特征和功能的内容和要素都要做出相应的取舍。

由此可见, 上述的一些视角和观念决定了什么是体育课程, 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既不能脱离教育, 也不能脱离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还要满足社会, 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体育的期待和需要, 同时满足受学生对体育文化和运动乐趣的期待和追求。

四、体育教学的目标新视角:体育教学的直接效益

为了使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为了使体育教学目标可以确切地到达, 我们需要有以下几个视角:

1、第一视角:

体育教学中的目标必须是多项选择中的一个选定。体育教学有着多种功能, 教学双方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多种期待, 体育教学在客观上有着多种效益和目标指向。选定目标之前的体育教学可以这样做, 也可以那样做, 但清晰的体育教学必须最终选择和确定一个方向。因此, 我们必须舍掉一些非重要的、非整体的、非大多数的、非现实性地一些效益和目标指向, 选出那些重要的、整体性的、面向大多数的、现实可行的效益, 这个最总的清晰的选择才可能是目标。因此, 体育教学目标首先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清晰的认定。

2、第二个视角:

体育教学目标一定是学生们通过努力所实现的效益或成果。没有努力的因素或不付出努力可以实现的事情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目标。因为, 体育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3、第三个视角:

体育教学目标一定是在体育教学的场景之下, 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能实现的效益。如果把一些不是体育场景下, 不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的效益作为目标, 就无法确定难度, 就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的虚化, 导致目标的不可能完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目标应该是能够感受到的有、适宜难度的、活生生的、可实现的并值得实现的, 是具体化了的、具有课题条件和标准三个要素的、清晰的教学指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缓释制剂下一篇:C语言计算机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