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目标教学

2024-09-16

数学目标教学(共12篇)

数学目标教学 篇1

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区属中学, 生源素质不高, 个体差异悬殊。面对这样一个群体,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抓好数学教学目标的落实, 笔者做了几点尝试。

关键词:素质教育,和谐的教育环境,分层教学

一、以学生为本,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视人的本质, 重视生命的本质, 把人的发展性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 不应筛选、淘汰学生, 学生应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阶段, 他们的能力必须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主渠道,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信任学生。没有这种关心, 小舟就会搁浅, 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尊重信任学生, 关爱学生, 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 会更“倾心”于教师, 更加乐于接近教师, 更愿接受教师的教育, 师生关系和谐,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伴随着这气氛, 各种教育影响就好象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 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促进人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对于搞好他们的学习, 是多么重要。初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 难免出现过失和错误, 比如, 有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 常常在教师没有允许的情况下, 不由自主地讲了出来, 对这种现象, 不能以故意捣蛋、不守纪律斥责他们, 而是先肯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反应, 同时引导他们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表达, 对课堂上讲小声话、不注意听讲的现象, 要善于引导, 避免对立情绪产生。

总之, 尊重学生,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是保证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优势。

二、分层教学的尝试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对口升入初中, 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学生分成快慢班。这样, 随之出现的问题是, 在同一班级内学习的学生差异更加悬殊, 采取一贯实施的同步教学策略越来越不奏效了。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 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 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学生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做法, 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 违反以学生为本原则,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 分类推进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分类推进教学要求,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也要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分层,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的, 不能以牺牲这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首先, 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 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 掌握隐性分层, 不包底、不封顶原则, 并根据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 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让全体的学生“站起来摘到桃子或跳起来能摸到桃子”, 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时施行分层练习, 分层问题设计。设置基础知识问题让学困生完成, 对逻辑推理较强、综合型的题目, 则让较好的学生完成。分层作业:作业布置上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难度的作业, 做到合理安排, 难易结合, 好的“吃饱”, 差的“吃够”, 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好的同学除了布置课本练习, 练习册练习外, 还可选择一套起点高、综合度大的练习。只有高起点的作业,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尖子学生。对于中下学生, 注意作业精选, 题量适中, 难度适当, 做到作业不多, 题型全面, 注重基础, 保证知识扎实。一帮一互助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而且表现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发展成为“教”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关系。

三、制定目标测试, 促使落实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手段, 把分数作为学生素质优劣标准, 重结果、轻过程, 重分数、轻能力。因此,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学困生更是倍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 没有目标评价, 教师与学生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还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 及时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 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学生在考试之前, 势必复习功课, 巩固所学知识, 而测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的手段。

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角色, 在一定限度内取得好成绩的欲望。害怕失败, 回避焦虑, 都是正当的动机, 没有定期的考试, 要期待学生自觉扎扎实实地学习恐怕是不现实的, 通过实验:频繁的进行小测验可以显著地促进班级教学,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和考试的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集体矫正, 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收效较好;集体讲评, 对中上的学生是比较有效的。分层指导也能被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所接受, 但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 则有必要采取个别辅导, 对后一种注意表达方式, 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尊心极强, 逆反心理, 恐惧教师的批评或干脆就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辅导时总是和颜悦色, 轻声细语, 常说:“这道题是这样做的……”而不说:“你这道题做错了”,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他们更乐意接受正确的信息, 并加以消化, 学习成绩自然上去, 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总之,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 只要一堂课下来就算完事。而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落实, 这是发展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

数学目标教学 篇2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目标

幼儿数学活动的价值更凸显在幼儿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利用或直接在生活中借助可操作性材料提高数学能力的运用和提升,进而促成幼儿思维的发展。二.课程目标:

1.认识数字10-20,知道10以上物体的进位计数方法和读法,进一步理解数字代表的基、序数意义,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尝试按群计数。

2.发现周围环境中数字不同的作用意义,乐意探索数字,理解数字代表的意义。

3.在数列中发现数目的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

4.能够进行自然测量,发现物体存在的差异。

5.了解感知更多的平面图形,在认识长方形、半圆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发现其内在的关系。

6.以某一物体为中心,区别上下、前后、里外。

7.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四季;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尝试认识整点,建立初步时间观念。

8.尝试运用标记等记录周围事物和现象,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尝试按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培养思维的个性化。

9.辨认并操作简单的规律模式,AB、AAB、ABABC等。

10.有初步的数目守恒观念,尝试在活动中培养量的守恒意识。活动的实施环节,我们更多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更多体现幼儿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强调活动环节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递进性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反映情况。同样借助活动教具演示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活动目标在生活中的渗透更应凸显。设计意图定位相对准确,能基本凸显本领域在幼儿阶段应追求的核心价值,但应有更具体到位的描述,尤其是中班实际幼儿在活动价值上面的分析。

课程目标体系展示的活动目标全面包含了幼儿数学学习内容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并且在每个版块提出了相对恰当的目标。目标表述明确简介,能够基本概括出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但在整体内容板块上缺少更细致的归类和统筹,没有将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形式展现出来。

活动内容基本能够体现活动的价值追求,体现幼儿活动方式和选材的幼儿化生活化的特征,活动的课操作性较强,目标定位相对准确既体现了具体目标又有上位目标的表述。

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 数学 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推行以来,教育者对其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因此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同时拉开了对于三维目标讨论的序幕,对于三维目标的争论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三维目标是否具有创新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评价作用和三维目标能否整体实现[1]。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各个学科也相应的制定了各科的课程标准,在其中也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阐述与规定。从宏观的角度看学者对三维目标进行了争鸣,本文将从数学学科入手,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知识与技能

(一)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2]。知识是对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技能则是对行为方式的概括,是能够体现出知识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3]。进一步解释为,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概括,这一目标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4]。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熟悉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并且以此为基础,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的描述,必须要做到非常的精准,尤其是在教案中的体现一定要用词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三个程度,而这三个程度中要求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最浅显的知道的水平中,用词就应该使用了解、知道等词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这个目标要让他们做什么。理解水平中经常性的我们习惯使用的是描述这个词语,那么在教育教学水平中,我们经常性的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那么学生看到这个词语之后就知道背诵或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三)落实

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目标的统一,首先,第一步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实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备好每一节课,要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习惯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那么学生一哄而就,就导致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不能够达到最终设置问题的目的。巧妙的设计问题,依据最基本的知识,提出趣味性和实际性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依据教材、参考书、练习册上所给出的提示,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新知识,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技能。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际的应用。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出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巩固学生所学,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数学训练多样化[5]。

(四)评价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根据知识与技能的内涵可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程度,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测验和考试进行考核,可以定量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总结

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落实数学三维目标,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的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效落实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是有必要性的。

在数学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的落实,各级教师也都纷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思,归纳出影响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一些原因:三维目标常被割裂,不注重整体性;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受中国传统应试考试的制约和学校师资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知识量大,课时多,实际教学紧张,数学教师专注于追赶进度,没有精力关注三维目标;数学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落实三维目标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尤其是身处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已经投入了自身的热情和精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总结出很多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真正要想全面的完成数学三维目标仍是困难重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需要,对于数学教学具有迫切性,这就增加了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负担,但相信在大家不断的努力和不断改进下,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会更完善,更加有效的落实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淑海. 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55-59.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张雷.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认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3-65.

[4]杨海渊. 有效领会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益[J].你说我说,2012,(3):168.

数学目标教学 篇4

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考虑相关课程目标, 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而这一层次的目标制订才最能体现教师的自主性, 最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师可根据以下原则:

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

为实现相关教育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但其只能起到“纲”的作用, 不可能对每项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要求提得十分具体。根据这个“纲”编写的教材,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 反映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甚至给出了实现“教学要求”的许多措施, 但它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提供了工具, 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还需要进行许多具体设计, 但教师不能单纯地把这些设计当成教学目标。如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深浅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应该围绕中学数学教学的“五个目标”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 在制订中要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层次, 而这才是教学目标。

二、层次性原则

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 以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为最多, “理解”的知识次之, “了解”与“灵活运用”的知识再次之。这是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深浅度的要求。但对其中任何一种要求, 特别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知识本身的层次性。但对其不易划分过细, 以免束缚师生的手脚,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笔者认为, 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记忆与理解、思维与判断、想象与创新。最终形成学生的能力也可相应的划分为三级, 即确定为三级教学目标。

三、可观可测性原则

无论是对数学教学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 都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 都是通过学生数学水平的变化来反映的, 教与学都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如“教师教会学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或教学生学会 (掌握)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用可以看到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既然是外部行为, 就可以观察, 也是可以测量的。教师要具体制订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就要选择适当的, 与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相应的行为动词, 并以具体学习内容为补语句表述出来。例如,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应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能够用求根公式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等。通过完成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 部分地达到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表述就很好地反映出了该教学目标。

四、阶段性与适应性原则

数学教学内容有不少是按循环式 (或层次式) 编排的, 其对教学的深广度分别提出了要求, 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认知程度, 以及社会需要。这也使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如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识就是逐步深入的, 想一次性解决的做法, 是不切实际的, 只会欲速则不达。

在制订数学教学目标时, 教师既要考虑它的阶段性特点, 还应注意到它的适应性特点。这种适应性除前面已经涉及到的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以外, 还应考虑它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据此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各级各类中学的教师和学生, 但要简单易行, 不能搞复杂化。另外, 既要考虑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又要体现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特色, 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并不一定能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东西, 以免其误国误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篇5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中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等于、大于、小于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掌握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知道用词语来描述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和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目标” 篇6

【关键词】情感目标;激励;评价

心理学中,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对数学活动有亲近感,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推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一、运用“激励”机制 落实情感目标

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学中,要求我们用一百倍一千倍的放大镜来观察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及时肯定、表扬学生,能让学生的睿智在课堂上发挥,迸发出智慧的美丽火花,以达到落实情感目标的目的。

1.激励方式要丰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

(1)口头语言激励。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机制。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要以激励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来说是多大的心灵呵护。教师对学生充满激赏和鼓励的话语,能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体态语言激励。体态语言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教师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无声地传递着鼓励与期待,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更相通。如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他们纠偏补漏。这些做法比批评委婉得多,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

(3)书面语言激励。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写上激励性的评语,如奖励性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作业进步了,奖你一颗☆!”;期待性评语:“批改你的作业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过再仔细一点会更好!”;商榷性评语:“认真想一想,能不能发现错在哪里?”等等,这样一句赞美的话、一段中肯的寄语或几个奖励的符号,学生阅读后总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激励内容要客观

激励并不完全意味着表扬,教师在学生发言时要有具体的意见和鲜明的观点,还要诚恳地指出学生需要努力的方面,避免盲目乐观,这样的激励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让我们来看看朱乐平教授在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他说得非常清楚,你听得很认真!”在他的课堂上很少听到“你真聪明”这类笼统的话。朱乐平教授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发言时,要赞赏有度,千万不可滥用,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还要及时指出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3.激励对象要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出色的表现要给予真诚地赞美,不仅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近,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对于回答逊色的学生,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而是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引导他们努力完成,并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从而增加一份自信。

二、运用“评价”机制 落实情感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多手段全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1.多角度评价

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这种多角度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1)教师角度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具有权威性,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不能带有主观好恶的色彩,更不能有情绪化的成分。应尽可能全面一些,三个维度不可或缺。

(2)学生角度评价(自评和互评)。当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两种评价机制来考查学生。让学生进行自评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学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做到有礼貌地指出不足之处。

2.多手段评价

教师不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探索使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数学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1)笔试、口试结合的评价。笔试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考评方法,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解题思路,说算理,说法则,说公式的推导等。口试的方法是:把口试的内容做成签,让学生抽取,对学生的口述能力进行评价。

(2)课内、课外综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达到全面统一的效果。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能质疑,并大胆表达自己想法; 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课外,教师不仅要在批改学生的课余作业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还要根据家长提供的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

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了温馨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激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评价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价值。充分利用教育中的“激励、评价”机制,对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卫校高职数学目标教学 篇7

对于我们数学教学来说, 设置当堂达标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传统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由于受重内容轻行为的教学目的的影响, 教师往往把课堂当作传授知识的时空, 在“讲清楚”“说明白”上下工夫, 教师包办课堂, 用知识结构的转达代替生动活泼的学生的认识过程只重知识传授不注重智能的培养, 只关注中上学生不顾及后进学生。一堂课的效益到底如何教师一般不去检测, 也无法准确检测, 这样的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 效益是低下的。

如果我们按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给新授课确立准确可测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行为变化来检测新授课的教学效果, 并规定量化的达成度来评估教师的当堂教学成绩, 就会促使教师在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处理上, 知识结构与认识过程的结合上以及反馈矫正机制的建立产生一系列的课堂变革, 课堂的沉闷局面就会被生动活泼的师生双向交流所代替, 当堂检测的量化指标就必然促使教师开展教法研究, 课堂结构改革, 课堂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卫校高职数学新授课逐步形成了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以精讲点拔系列训练为内容, 以反馈矫正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有秩序展开的双向活动流程, 其基本教学环节分为:认定目标→诊断补偿→精讲点拔→系列训练→当堂检测→总结评价六个方面。

1 认定目标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认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学习目的的有重要作用。

2 诊断补偿

布卢姆教学理论认为诊断补偿是诊断学生某节内容时是否具备了接受新知识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讲授新课时有时会用到前一学期新学内容, 如不诊断补偿, 势必对学新知识构成障碍。如:在讲授不定积分时, 需利用前一段学过的导数, 可把它作为诊断补偿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的经验表明:“诊断”的时间投入量是值得的,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较好地解决了认知前提的缺陷, 为讲授新知识扫除障碍,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3 精讲点拔

在教师的讲解点拔下让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 切实达到听懂学会, 同时结合教材渗透能力的培养, 所谓“精讲”就是只讲“新知识的新环节”, 每节课中内容虽然很多, 但大部分都是以前学过的旧知识, 真正没学过的学生不懂不会的新知识新环节只有一两点。“新知识新环节”是指导该节课中新知识的本质内涵和全部外延, 区别于所有旧知识的结构特征以及涉及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旧知识转化的关节点, 抓住这一点也就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精讲”的问题, 同时为大题量强化训练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对于例题可作分析点拔后学生自己做出。在“精讲”时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所谓“点拔”即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化: (1)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2) 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3) 把不懂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懂已会的知识。当然, 这里的“转化”必须是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实现的,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实现的, 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实现的。

4 系列训练

通过系列题组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已懂已会的基础下熟练技能, 并注意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智能, 课堂训练和须注意以下三点: (1) 要有足够的训练量; (2) 训练必须达到目标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 (3) 保证训练对所有的学生的有效性。编制训练题组要满足三个原则: (1) 低起点:第一组题要按当堂课的最低要求来设计, 一般是直接运用定理公式或模仿例题, 基本属于“记忆”层次。 (2) 密台阶:从第二组题开始不论在能级年, 难度上还是模式上都要有提高的深化, 要一组一个台阶, 使学生每完成一组题后都能有新提高; (3) 小坡度:要保证所有学生在教师启发点拔下都能上得去, 做到“有坡度无难度”, 这样, 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学生的最低发展区内, 并逐步深化和提高。

当然, 在系列题组训练过程中, 确保学生熟练技能形成的同时还要尽量渗透并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主要做法有: (1) 在做题前利用点拔启发诱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分析题目类型叙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讨论题目的思路步骤、方法, 比较题目与做过题目的区别和关系找出他们的共性与个性等; (2) 在做完题后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概括, 找出解决该类题的方法、步骤、技巧、规律, 指出解决该类题所用知识技能和条件。

5 课堂检测

“掌握学习”策略认为:反馈矫正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 而且是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 反馈矫正是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2) 反馈矫正是减少学生知识缺陷积累, 提高教学目标达度的有效方法。在通过训练且进行反馈矫正完成之后, 教师将与课时目标对应的当堂检测评价题发给学生, 限定时间完成, 然后, 公布答案, 互相批阅, 统计学生的达成度, 从而获得本课时最后比较准确的反馈信息, 这是课堂训练的深化。

6 总结评价

归纳知识, 总结归律, 概括特色, 明确注意问题, 使知识得到深化提高, 师生共同认定达成度, 布置作业和下节课前的补偿性作业。

“目标探索式”数学教学模式探析 篇8

“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是:目标导向———探求新知——反馈矫正———总结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尝试探求新知为活动中心, 以反馈矫正为活动核心, 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浅谈个人构造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遵循原则、操作程序及效果分析。

一、理论依据

构建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精髓在于相信95%以上的学生经过努力, 都能掌握学习目标。二是依据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在尝试中成功;其理论特征是“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这一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改变了传统的注入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统一起来。它能促进学生认识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遵循原则

1. 动态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活动的过程。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识活动, 并使之合理。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 能促进行为结构心理结构的迅速互化。

2. 序进性原则。

来自环境的知识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 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 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 能提高转化的效率。

3. 问题性原则。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使学生养成多问善问的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4. 民主性原则。

创设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促进学生爱学、乐学,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5. 因材施教原则。

认真贯彻共同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能促进他们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大有大成, 小有小成”,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操作程序

1. 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施控的工具, 是贯穿一节始终的纽带, 是检查本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凭证。优化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认真钻研新课标精神, 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制订。它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要求, 且应有层次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以教学“年、月、日”为例, 可这样制订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各月、平年、闰年的天数; (2) 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 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日期和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 诱发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时时以目标为导向, 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比较, 及时评价, 避免教与学的盲性,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探求新知

探求新知是“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 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环境,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与其相符的问题, 由问题驱动学生主体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表述等。此时学生头脑中, 有新知与旧知的交融, 有错误认识、正确认识的交融, 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大胆地设想, 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技能、掌握知识。下面以概念教学和应用题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是如何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

(1) 概念教学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面窄, 经验不足, 理解概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提供学生所熟悉、所喜欢的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 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探求新知活动, 丰富感性认识, 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新概念。

例如, 一年级教学“3的认识”, 可以分三步来引导学生求知。第一步, 教师先用三支笔、三个梨、三本书等熟悉的物品, 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再数数;第二步, 教师引导学生数出三朵花、三个苹果、三只小狗的图片;第三步, 让学生拿三杯水, 听三下拍手声, 看滴三滴水。以上三步引导学生从数实物、数图片到拿、听、看进行大量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直观到形象, 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 形成了“3”的表象, 建立了“3”的概念。

(2) 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 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旧引新, 启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

例如, 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学习铺垫。出示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个电厂有煤2500吨, 用去3/5, 用去多少吨?学生解答。第二步变式引新。把问题“用去多少吨”变成“还剩多少吨?”第三步尝试解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异同点, 自己动手试着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算式。第四步点拨指正。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议论交流等形式修正错误, 探求规律等等。以上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求新知, 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反馈矫正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可控的双边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 就要通过矫正, 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一致。因此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 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认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

4. 总结提高

总结是教学实践抽象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成功的总结是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 意在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技能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

例如, 教学“圆柱的体积”后, 教师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帮助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有的说,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来的;还有的说, 通过学习, 我懂得了不论是长方体、正方体, 还是圆柱体, 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等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圆柱体的体积, 而且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效果分析

论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落实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目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

一、以学生为本,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1. 课堂教学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主渠道, 以学生为

本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信任学生。在课堂上, 首先把学生当作“人”。师生之间结成一种合作关系, 教师的作用是一个促进者, 是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 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亳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这种结果的真谛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也只有这种关心才能如水载舟, 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 小舟就会搁浅, 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尊重信任学生, 关爱学生, 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 会更“倾心”于教师, 更加乐于接近教师, 更愿接受教师的教育, 师生关系和谐,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2.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 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促进人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对于搞好他们的学习, 是多么重要。初中学生难免出现过失和错误, 比如, 有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 常常在教师没有允许的情况下, 不由自主地讲了出来, 对这种现象, 不能以故意捣蛋、不守纪律斥责他们, 而是先肯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反应, 同时引导他们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表达, 对课堂上讲小声话、不注意听讲的现象, 要善于引导, 避免对立情绪产生。

3.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

在课堂上穿插历史故事, 趣闻轶事, 创设实际应用的问题情景, 都能激活课堂气氛。如, 讲到垂径定理, 可介绍我国古代建筑赵州桥;讲到黄金分割定理, 可简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依据“黄金分割律”研究并推广的优选法等,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再如,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哈密尔顿周游世界”, “一笔画”问题, 魔方游戏等等,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 集趣味和困难于一体,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讲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设疑测量不能直接测得高度的大树、旗杆的高;讲应用题时, 可引入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题:如利息, 增长率, 利润等, 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二、分层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对口升入初中, 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学生分成快慢班。这样, 随之出现的问题是, 在同一班级内学习的学生差异更加悬殊, 采取一贯实施的同步教学策略越来越不奏效了。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 打击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 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学生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做法, 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 违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 分类推进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分类推进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也要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分层,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的, 不能以牺牲这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首先, 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 掌握隐性分层, 不包底、不封顶原则, 并根据新课标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让全体的学生“站起来摘到桃子或跳起来能摸到桃子”, 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时施行分层练习, 分层问题设计。设置基础知识问题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完成, 对逻辑推理较强、综合型的题目, 则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

三、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和考试的结果,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 采取集体矫正, 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收效较好;集体讲评, 对中上的学生是比较有效的。分层指导也能被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所接受, 但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 则有必要采取个别辅导, 对后一种学生注意表达方式, 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尊心极强, 逆反心理, 恐惧教师的批评或干脆就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辅导时我总是和颜悦色, 轻声细语, 我常说“这道题是这样做的”, 而不说“你这道题做错了”,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他们更乐意接受正确的信息, 并加以消化, 学习成绩自然上去, 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数学目标教学 篇10

一、紧扣教学目标总体要求, 体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常言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 (实验制) 》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这就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要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 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而应该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新课标的精髓。如在《函数及其图像》教学目标时, 教师在设置“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会求点关于坐标系、坐标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线段的长度, 某些点的坐标; (2) 理解函数的相关概念, 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函数值、函数图像、函数的表示法; (3) 理解正、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等目标内容基础上, 还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 增加了“能够运用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进行二次函数知识问题解答”以及“养成动手探究实践, 解答问题的能力习惯”内容, 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备。

二、依托数学问题教学平台, 凸显教学目标的能力性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形成。它也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尺。而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展现的有效载体, 自身所具有的概括性、抽象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就更加明显而具体。因此, 教师在进行目标性教学时, 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教学目标有效渗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过选择能够有效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及教师教学思想内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品质都能够按照教学目标提出的“轨迹”有效运转和体现。

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 (-1, -5) , 且与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相交于点 (2, a) , 求 (1) a的值; (2) k, b的值; (3) 这两个函数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此题是关于“一次函数”知识方面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设置这一问题时, 是在仔细研习该知识内容及其教学重、难点基础上, 依据教学目标, 对现有问题进行创新所设置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 可以清晰地看出, 此题有效地展示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从而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 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丰富课堂外延内涵, 彰显教学目标的情感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纲要》就培养学生思想素养指出:“要善于分析教材,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活动中, 往往采用狭隘的、片面的、断续性的教学思想, 只注重课堂时间的教学, 忽视了课外时间的有效运用, 未能将课外时间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有效延伸, 导致出现“45分钟=0”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进行目标性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充分、学习方式多样、资料收集广泛的特点, 将一些具有长远性的教学目标, 渗透在课外学习活动中, 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能力和效能的提升。

以数学视角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篇11

一、突出准确性,让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

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唯有制订好教学目标,上课才能有的放矢。但我们只要翻看小学语文《教师用书》就会发现,“感受”“体会”“领悟”这类词语比比皆是,作为执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操作起来往往漫无目的、毫无章法,归结到底还是教学目标设定得不明确。而数学则不然,常用“了解”“知道”“掌握”“运用”等词语,程度明确,层次清楚,操作性强。另外,数学的教学目标之所以明确,还因为它往往能够通过一定的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答题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些都值得语文教师借鉴。

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可否将《教学用书》中所制订的“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改进如下:1.通过分段,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2.抓住关键词语,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课后拓展阅读《佛手瓜》,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事物的特点。再以老舍的《猫》为例,《教师用书》中所制订的目标之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可否更明确地将目标设定如下:1.抓住关键句,运用连接词,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默读课文,知道作者从不同方面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且尝试运用这样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

二、遵循科学性,让教学目标符合认知规律

数学的教学一般符合认知规律,也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其目标的制订往往符合认知规律。以《角的度量》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所以课堂上,教学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学生也容易掌握知识点、提高能力。而语文的教学目标大多比较虚泛,以《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因此,语文教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容易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生则水过无痕,最终落入“神马都是浮云”的尴尬境地。

当然,语文教学内容较数学繁杂许多,如果每个教学目标都要像数学那样符合认知规律也不现实。但是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倡导“一课一得”,根据语文学习的本质,每一堂语文课遴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让它符合认知规律,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仍以《巨人的花园》为例,本课是王尔德的经典童话,而童话的特点是把动植物拟人化,充满幻想、夸张。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时,教者便可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温习旧童话,了解童话特点;想象画面,让植物们会说话,让动物们会做事;读写结合,模仿例子写童话。这样的教学目标清晰、准确,且体现了学习童话的规律。根据这样的目标进行教学,课堂容易达到高效。

三、增强实践性,让教学目标与练习相一致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学科一般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一个例题后配上相应的习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不但……而且……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即使……也……

1.(?摇?摇?摇?摇)天下着雨,(?摇?摇?摇?摇)他还是准时到达了。

2.(?摇?摇?摇?摇)不抓紧时间,(?摇?摇?摇?摇)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3.(?摇?摇?摇?摇)给你一双翅膀,你(?摇?摇?摇?摇)飞不上蓝天。

这是一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教辅中《古诗两首》的课后作业,但似乎放在小学中高段哪一课都可以用。我们不妨来对照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够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可以明显看出,这份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是不吻合的。这样的练习做得再多,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关系也不大。那么,语文教师能否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的作业呢?下面以笔者设计的《鸟的天堂》一课的作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句子“魔法镜”:下面的句子,我们拿“魔法镜”一照,它就会摇身一变,变成生动的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选择一个句子,模仿例子写一写。

例句:我有机会看清楚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画面:我仿佛看见这株大树就像一把巨大的可以遮天蔽日的雨伞,枝叶是那么茂盛,还长出了数也数不清的绿色的脚,每只脚伸入到泥土中。

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我们急急地走到岸上,一眼望去全是平坦的一望无际的水田,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浓浓的厚厚的铺着一层黄花,风吹过来一阵阵的甜香。(选自丁玲的《记游桃花坪》)?摇

本单元的重点目标之一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设计这样的练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巩固课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达成教学目标。之所以选择课内课外两个句子,是为了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做到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以数学视角审视教学目标的制订,易于突出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科学性,增强实践性。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数学目标教学 篇12

基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必然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也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考的过程.在特定的生活情境或数学化了的情境中去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数学问题, 面对困惑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的教学也应适应这种目标, 转变策略.

一、情景———问题教学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 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宗旨, 以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为目标, 把质疑提问和解决问题反复循环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其基本模式如下:

学生学习:质疑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 矫正解惑

如“植树问题”的教学:3月12日植树节快到了, 学校组织四年级同学到马路边植树, 这条路长20米, 在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苗, 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呢?

1.学生独立思考, 再分组解决. (课堂上学生多数采用画图等方法解决的)

2.把路长改成25米、30米, 学生独立地、快速地完成解答.

3.三题之间的关系, 讨论:可发现什么?

4.根据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如果路长1000米, 应准备多少棵树.

可见, 我们在教学中应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让学生思维始于问题、问题始于情境.在情境———问题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质疑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和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开放性问题解决

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层次或多角度进行观察、发现、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往往反映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其基本模式如下:

学生学习:归纳猜想,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启发设疑, 矫正引领

如“分类”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所示, 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 希望同学们把扣子分类.教学流程设置如下:

1.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画面上扣子的特点:颜色分为蓝色、黄色;形状分为长方形、椭圆形;扣眼数不同, 分为4个和2个.

2.提出问题, 交流解决: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形状分;也可以按扣眼数分.

3.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 学生分组操作, 完成计数.

4.分类展示, 互评共评.

5.归纳总结.

上例体现了结果开放, 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开放.结合图形计算28×15, 课堂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思路:

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的心理模式和解决常规问题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思考空间会更大.面对开放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知识的分类、推理、整理、归纳, 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性、思考性、过程性的评估, 有利于加强对“四能”的整体关注.

三、实践问题探究

实践问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基本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践.它不是死记硬背可以得到的, 而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 (问题解决) 中,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比较、展示中逐步形成的.基本模式如下:

学生学习:动手实践, 实践验证

教师导学:组织引导, 参与矫正、归纳

如“包装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分组合作, 通过操作、交流总结出: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

2.在忽略接头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发现五种方式的包装纸是否同样多?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3.研究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4.若有8盒磁带, 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若有20盒磁带呢?

5.节约包装纸的一般策略总结.

实践探究对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类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现问题, 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 对问题进行数学思考, 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喜悦, 不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的兴趣, 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校学习环境中、还是学校所在社区, 都存在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伊红,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下一篇:市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