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共12篇)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
一、重新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如果只是将数学当作一门对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则显得有些落后.数学,在知识经济下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它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属性,将客观世界数学化的科学.
二、积极培养高数学素养的人才
(1) 要想立足于知识经济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及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 要有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就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中不能缺少的工具,所以能够运用这种简洁的语言来对数学思想进行表达及理解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素质.
(3) 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解决问题时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到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
(4)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并进行相应解决时要懂得总结数学的方法、模型及创造性的应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现行的数学课标有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数学要获得数学事实及活动实验等数学知识并且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及必要的应用技能,使之适应未来生活及不断发展;同时,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分析社会事件时要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可以从自然、社会与数学的联系中知悉数学存在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根据课标对数学的规定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论述:
1. 数学知识的培养目标
数学知识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普遍、常用的代数及几何知识等进行掌握,特别要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掌握.然而多年来很多人一直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个人认为在数学教育中要穿插以下的一些思想方法:
(1) 化归的思想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未知条件转化成已知的问题然后进行解决.
(2)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从感知向思维过渡,将直观图形以代数的意义进行解释或将数学问题以图形直观表现出来,帮助理解.
(3) 概括归纳的思想方法.概括是根据同一类型对象表现出来的相同属性集合起来,而归纳是将几个特殊情形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一般结论的属性.
(4) 演绎的思想方法.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今后要重视思想方法的灌输,让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获取、理解知识,使之受用一生.
2. 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数学能力素养的目标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记忆、语言表达、空间想象能力等方向进行培养,从而懂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滔滔不绝的讲解和烦琐低效的提问,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兴趣得到发展,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进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探究情境一般有如下特征:
(1) 趣味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启发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3) 问题性:“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4) 情境性:“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5) 针对性:作为探究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4. 数学品质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素养要注意以下方面内容: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数学品质依赖数学知识,只有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建立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将数学家成长历程有重点地向学生进行相关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品质.其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攻研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意志等品质的培养几乎随处都可进行.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要退却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给予鞭策;当学生有创新的解法或想法时,教师给予褒扬;当学生解题常犯低级错误时,教师给予耐心指导,这些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是至关重要的.
5. 注重德育教育培养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数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美育、爱国主义、人格教育.其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通过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课中有丰富的素材可用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关于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新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开拓精神,通过传授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观察问题及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以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并进行解决.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解决,可以给学生模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问题,从已知因素中推出预定的答案.例如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讨论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成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中学数学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要求中学生通过在日常教育学习过程中将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并能够将应用数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面对日常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且创新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是海松.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整体性初探[J].数学老师, 1997 (6) .
[2]代明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目标初探[J].科技故事博览, 2012 (5) .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2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形状变化感兴趣。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集合(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区分左右(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并尝试应用钱币。
1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
13、运用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进行数学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3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據。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1、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2、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教法改进:(1)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2)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3)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认识“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或解决的办法,当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时,要采取特殊的思考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独特。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分析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各国素的25%。为此要做到:(1)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2)重视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艺术。(3)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主关系。(4)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4、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由“会”“会学”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数学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这样在引导学生研读定律中,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学生借助“学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5、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探究,优化讲练的序、度、量,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讲与练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数学作业力求解决于课内。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6、加强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贯彻《课程方案》,开设数学活动课,对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殊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针对教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种种不足认识,引导教师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等“三性”的特点,掌握数学活动课的指导方法。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4
一、存在问题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 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 新课标规定, 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 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 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 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 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 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在课堂管理中, 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 一方面, 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 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 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 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 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 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 另一方面,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 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 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 在课堂管理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但现实生活中, 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 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 才会有学生“发声”, 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 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等的看法. 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较差. 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 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 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 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 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 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 教师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 “心不在焉”, 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 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 兴奋度不高, 注意力分散, 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 是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 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 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 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 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 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 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 缺乏生机, 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 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 因材施教, 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 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 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 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 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 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 因此, 在教学前,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 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 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 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 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因此, 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 最复杂的关系. 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 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 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 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 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 在课堂中, 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 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 因此,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 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 而后才是需要督促、 需要爱护的孩子. 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 强化课后反思, 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 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 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 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既可以加深印象, 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 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 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 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 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 进而提升专业水平; 另外. 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 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 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 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 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 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 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 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 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 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 另外, 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是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 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 因此,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 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 重视实践作用,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观念与幼师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相差较远, 因此, 在数学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课前练教”, 在课堂教授新知识前, 先挑选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课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室. 目前师范学校都配备了仿真模拟教室, 在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下,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 自己查找资料,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作教师的意识. 三是组织见习实习. 为了保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幼儿教育工作, 教师可以适时的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习, 观摩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或者直接给幼儿讲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应当具备的素质,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择业能力.
总之, 数学课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于数学课堂管理提出的 “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 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课堂管理模式, 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更多的生机.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 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管理, 以保证数学教师与幼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课堂氛围的和谐以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结合实例谈谈优化数学课堂管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09) .
[3]张金福, 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4]宋秋前.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学与管理, 2002 (4) .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小班) 篇5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谈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中学数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数学
随着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现代计算工具的出现,今天的数学再用当年恩格斯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描述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数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属性。
2.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
3.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
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备高数学文化素养的人才
那么,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素质呢.普遍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就数学素养来说,应至少具备以下的能力和观念。
1.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已渗入社会各部门,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数学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来接受、表达数学思想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培养建立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重数学应用的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三、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可将这一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子目标,今分别论述如下:
1.关于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
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学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里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代数和几何里的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尽量多地学习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些年一直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在中常数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以下的数学思想方法:1)导向型的思想方法,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2)逻辑型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等;3)技巧型的思想方法,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在人们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只对演绎法及一些具体的技巧型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它方法的重视则不够。我们今后必须大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且它比知识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地理解知识,使他受益终生,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2.关于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合一些文献的论述,可以将数学能力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另外,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数学自学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3.关于数学品质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学生数学品质素养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的方面:一是要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由于数学品质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品质的培养是进行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再就是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一些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及主要事迹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另外,因为学生的模仿力较强,所以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加强学术研究,努力探讨教育规律,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足以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关于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创造性是人的开拓精神的实质、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开拓精神,是数学教育始终令人感到鼓舞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关于创造性培养目标的确切要求,应当是:
1)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头脑”,在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每一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数学色彩”,做到能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达到“三句话不离本行”,以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数学素养。
2)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观念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可创性。学生掌握它们对于未来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十分重要。
3)培养学生能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定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已知因素,自己设计解题程序,不一定要有统一的、预定的答案。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通过教育,使广大的中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观念,能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审视、观察、解决知识经济时代中所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并能对某些问题作出具有创见性的解释或解决。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7
一、国内对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谭晓玉等人编译了由L.W.安德森等编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 是对布卢姆理论在西方世界应用的归纳。皮连生教授主编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则可谓是布卢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总结。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理论研究, 刘玉芳的《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评价》对卢姆教育目标进行了专门分析分类理论研究, 丁丽萍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对卢姆教育目标从内涵、利弊两方面进行评论分析。唐花清的《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思考》重点是探讨一些分类目标与实际应用的内容, 更关注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的联系。
二、教育目标理论对数学课程目标设置的指导意义。
1. 在数学教学纲领中的体现。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二大纲) 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 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发展能力、空间观念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个目标基本有了目标分类理论的雏形, 可以大致总结为:认知领域包括基础知识 (公式、定理, 思想方法) 、基本技能 (简单的推理) 、思维能力 (观察、归纳、抽象概括) 、运算能力、空间观念 (几何图形)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领域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动作技能领域的要求不是很高, 基本上以基本技能 (几何画图) 为主。特别是认知领域的分类更加有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子, 如要求基础知识———领会, 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灵活运用, 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分析和综合。如果说九二版教学大纲是一次不够成熟的尝试的话, 那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准标1》) 就是一次比较成型的使用, 内化了目标分类理论并且有了自己的创新与发展, 分类为知识目标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相对于九二大纲来说《标准1》中具体地使用了“知识”、“技能”、“情感”等词语。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2》) 中则更为系统地采纳、仿照了分类理论, 其标准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方面都有几个具体的表示水平的动词。无论是从分类结构的设置上还是动词的使用上, 都明显地体现出了分类理论的思想和分类方法, 提出了比《准标1》更为系统、具体的目标。
2. 在具体课教学计过程中的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单纯地依靠教材和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往往缺少理论依据, 而且目标比较单一, 主要是针对认知水平设计的目标, 各个目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层次性, 检验方法单一, 以试题考试为主, 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价。忽视了把学生构建成完整的人的其他重要价值, 如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分类目标理论给每一个老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确定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其应该达到的目标层次, 具体课堂教学中按其六级目标层次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 使结构清晰, 便于量化, 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学会什么技能, 形成什么能力, 以及对知识掌握的范围和技能, 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在价值观方面按五种基本目标设计, 学生学完了一次数学知识, 是否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 对数学的兴趣是越来越高, 还是减少, 感觉数学是有用的, 还是抽象的, 学生能不能形成自己对数学的想法, 老师课后估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牢固的价值体系 (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课程的动作技能方面主要是几何作图, 即数学模型的构造。因为是辅助性的学习, 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教师可以根据分类理论分为知觉 (观看演示) 、模仿 (自己可以演示) 、操作 (经过练习或可以单独完成) 、准确 (通过练习错误减到最低) 、连贯 (动作的协调) 、习惯化 (下意识的、有效的操作) 。对于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目标, 根据学生课堂任务完成的程度, 很容易判断出学生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帮助教师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
三、从我国课程标准评析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
虽然分类目标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将教育目标分成了三类, 有详细的划分, 但是忽视了学科的整体性, 带有很强的学科针对性, 教师在结合过去的经验时造成一种直观的认识, 什么方面的目标只针对什么样的课程,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很多非主要的东西, 造成有些学科只借鉴认知领域理论数学, 只有理论学习没有技能培养, 造成高分低能, 有些只用动作技能领域理论如体育课只有动作没有理论分析, 学生没有牢固的理论支撑。过于强调各个目标自身的划分和价值, 这就很可能将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的目标领域变成孤立的一个个的部分, 导致教师在设置目标的时候忽视各个目标之间的连续性、相互支持性, 完全应用其指导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主要是针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讨论, 在动作领域还不是很成熟, 同认知、情感领域比较而言, 动作技能领域的研究确实显得乏力, 很容易造成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编制。在当今流行的教育目标教学法中, 情感和动作技能虽然也列在教学目标中, 但多数只是作为摆设, 即使是在目标教学法被认为最适合层次性和程序性强的学科上如数学, 也因为理论上的不足而难以被真正地落实。
四、在具体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数学课程目标设置的创新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情况, 以及分类理论原有的缺陷, 中国数学的课程目标也有了相应的改动, 特别是在学生技能方面的修改。《标准1》中针对近年来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情况, 在总体目标中规定了“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且结合动作领域的知识增设了“解决问题”的目标, 提出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等观点。更是将知识与技能同时划分成一个目标体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知识与技能这两个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联系。《标准2》中再一次强调了能力的培养, 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添加了数据处理的能力。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分为三个水平: (1) 知道、了解、模仿, 行为动词:了解, 体会, 知道, 识别, 感知, 初步了解, 初步体会, 初步学会, 初步理解, 求。 (2) 理解、独立操作, 行为动词:描述, 说明, 表达, 表述, 表示, 刻画, 解释, 推测, 想象, 理解, 归纳, 总结, 抽象, 提取, 比较, 对比, 判定, 判断, 会求, 能, 运用, 初步应用, 初步讨论。 (3) 掌握、应用、迁移, 行为动词:掌握, 导出, 分析, 推导, 证明, 研究, 讨论, 选择, 决策, 解决问题。相对于分类理论的六个划分减少了一半, 相对来说减弱了层次间割裂感, 距离感, 更容易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与此同时各个水平方面的动词增多了, 大部分都是以前没有定义过的, 每一个水平都有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让我们的任课老师有了一个更加具体有力的目标指导,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和其他的两个方面, 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有很多词是一样的, 如“了解”、“体会”、“模仿”, 这说明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密切, 互为依托, 强调了技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划分的类型远比其他两方面要多, 这也说明了新课改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 适应时代要求。
新课标的技能目标划分, 一方面借鉴了分类理论, 另一方面也根据现实情况丰富和发展了布卢姆分类理论的动作技能部分。
摘要:布卢姆教育分类目标学说在我国已经传播了二十多年, 经过多年理论经验的积累, 在具体的各门课程中做出了符合国情及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本文先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介绍, 然后对该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最后结合我国数学课程目标指出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影响以及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创新。
关键词:目标分类,数学课程,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德森, L.W.索斯尼克, L.A.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刘玉芳.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评价[J].广西教育, 2009, (12) .
[4]丁丽萍.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前沿网络财富, 2010, (01) .
[5]唐花清.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思考[J].体育科技, 2000, (21) .
[6]布卢姆, 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8) .
[7]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8
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 “数学是美的”。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 并不都具有理想的鉴赏能力, 因此, 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数学中的美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 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从内容来说, 数学美可分为结构美、语言美与方法美;就形式而论, 数学美可分为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理性美。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查, 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和谐性, 一个是奇异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到:充分挖掘数学美, 把握数学美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中的各种美, 在恰当的时候, 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数学在各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美, 让学生逐渐感悟数学所特有的魅力。
下面就数学美的两大特征和谐美和奇异美这两方面, 来谈谈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数学符号的简洁、和谐之美
数学能以现在的这种表示简明、结构优美的形式出现, 主要得益于数学记号和符号体系的出现, 它对数学的发展和推动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说:“数学符号的语言更加完善、准确明了地提供了把一些概念传达给别人的方法。利用了符号, 数学上的每一个论断和它所描述的东西就可以更快地被别人所了解。”例如, 在讲解极限定义时, 众所周知, 我们用中文语言描述数列{Xn}, 当n趋于无穷大时, 以A为极限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设{Xn} 为一数列, 如果存在常数A,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ε (无论它多么小) , 总存在正整数N, 使得当n > N时, 不等式|Xn-A| < ε 都成立, 那么就称常数A是数列{Xn} 的极限。这样的定义非常的冗长。这时我们给出下面的ε-N语言:ε > 0, 总正整数N > 0, 使得当n > N时, |Sn-A| < ε。简洁的数学符号, 完美地诠释了数列极限的意义。正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所说, “符号的巧妙和符号的艺术, 是人们绝妙的助手”。
二、数学的奇异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所以,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异之美, 改变对数学枯燥乏味的成见, 去探索数学更神奇的力量, 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利用数学的美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上广义积分一节课时, 首先给出例题, 由x轴及直线所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开口图形, 但随着无穷限的反常积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给出, 我们给学生呈现的是:虽然这个开口图形向左向右无限延伸, 但它的面积却是一个确定的数值 π。这一奇异的实例给学生的美的冲击是巨大的, 下课之后, 还有学生和我探讨这一非封闭图形面积是一确定数值一事, 可见数学的这一奇异之美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同时在愉悦的体验中又加了对数学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外, 更应该注意对数学美的传授, 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精辟的分析、巧妙的点拨、合理的板书等都能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平时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多向学生讲解数学的发展史,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史, 感受数学之美。
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之美, 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也多数引入了美育。通过美育, 可以改变人们对于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 用更积极而新颖的心态感觉数学的魅力, 进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摘要:对许多大学生而言, 高等数学都是一门很难的学科, 高等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本文通过数学美的两大特征——和谐美和奇异美, 分析了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9
一、当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步伐并不是非常迅速, 因为还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历史因素。 (1) 要想推行教学改革, 必须得到学生的完美配合, 然而, 除了学生已经适应了其他各科相似的、统一的学习方式之外, 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家长的观念中,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要从小打好基础, 踏踏实实地学习, 这种思想久而久之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 不易更改。然而, 新课改提倡创新、活泼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相对较大的改变, 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违背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初衷。 (2) 数学老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掌握得不够全面, 没有充分理解, 再加上一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所以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培训可能不会全身心投入, 或者只是把所学到的新的教学方式直接应用于本班课堂教学中, 而忽略了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的学科特点, 导致创新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 一般数学老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备课, 制订好教学计划, 这本来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时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可是, 课堂情况瞬息万变, 老师不根据课堂情形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而是继续按原计划讲课, 往往会事与愿违。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设置合理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把数学课堂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忘却自身所处的严肃环境, 可以促使他们充分展现自我, 轻松快乐地进行数学学习, 这主要得依靠老师来调控整个课堂局面, 把握全局。例如, 老师在讲解“年, 月, 日”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带几本小型日历到课堂上, 将学生随机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组有一本小日历, 首先老师不讲解相关内容, 只是让学生通过翻日历查看每个月份的天数, 然后自己总结出31 天的月份和30 天的月份, 最后老师再交给他们关于月和日的口诀, 这样记忆印象更深刻, 在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 再引领他们着重观察每年2 月份的天数, 然后总结出2 月的天数与年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步步引导, 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数学老师还适时、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 使课堂教学变得熟悉、亲切, 最重要的是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2.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不懂就问”虽然是家长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学生却相对较少, 因为中国的教学模式与国外不同, 中国的小学生往往比较羞涩, 缺乏在众人面前及时提出问题的勇气, 往往错过了提问的最佳时机, 下课后由于找不到老师等原因, 问题就被搁浅, 随着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 数学成绩便逐步下降。因此, 倘若能够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 而且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老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进行提问。例如, 老师在讲解“千米和吨”这一章节的时候, 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说出自己对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概念, 也可以用这两个计量单位表示的物体, 对于符合的答案进行及时肯定, 并且加以扩展和引导;此外, 数学老师可以列举一些物体, 要求学生回答出它们的长度和计量单位, 如一筐鸡蛋、一个石头、一头大象、一车煤的重量, 一根手指、一段电线、操场一周等的长度, 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不懂就问。数学老师以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便会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不再有过多的顾虑, 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变课下作业形式
传统的课下作业都是各种数学习题, 虽然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 但对学生的要求过低, 而且课下作业的形式也过于单一,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代写的情况。老师可以改变课下作业的形式, 如利用课下时间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直角、锐角等等, 这样新颖的作业必须要求学生亲自完成,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之中, 为了与时俱进, 也为了使小学生相对轻松、高效地学习, 更为了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改革创新的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方式、数学老师、学生三方面共同配合, 共同改变,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相信这个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摘要: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也为了响应“教海探航”的号召, 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之中。指出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的解决方法, 终极目标是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和效率, 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04) .
[2]李光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1) .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0
一、及早学习加减乘除法, 使学生感到英语和数学课程本来关系就密切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Book 1A第一单元“My Name’s Gina.”第二部分Section B的主要内容是数词0、1~10及其运用。说起运用主要是让学生或朋友了解彼此的电话号码 (Book 1A第十一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表示时间也用到这一部分的数词) 。在教学时, 我还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 (考虑涉及被动语态, 除法在本部分暂不介绍) :
2+3=5Two and three is five.
10-6=4Ten minus six is four.
2×4=8Two times four is eight.
趁着学生们的兴趣正浓, 我顺势引入数词11~19以及20、30、40…90, 这样一下把数词从10扩大到100, 他们可以在1~100范围内随意地进行加法、减法、乘法运算。另外, 又引入equal、plus两词, 通过两个句子Three and four is seven.Three plus four equals seven.启发学生理解plus意思是and, equals意思是is。至此, 在1~100范围内比较随意地进行加法、减法、乘法运算,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二、适时引入分数, 让学生认识的数的范围扩大
《Go for it》Book 1A第八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学习用日期表示生日或重要的节日。表示日期既涉及英语的January、February、March…也用到序数词, 而序数词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本单元结束时, 学生逐渐掌握了各种序数词的拼写后, 我又及时地引入分数:
三、学习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较大数量的词, 使学生们认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进入初二, 学生认识数的范围继续扩大, 此时有必要引入像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较大数量的词。《Go for it》Book 2A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讲述乘坐某一交通工具到达某一地方, 并根据需要表达距离。表达距离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四、学习倍数、乘方、开方以及除法, 让学生的眼界继续拓展
初二下学期, 学完课本内容进入复习阶段, 不妨学习一些新内容, 譬如像倍数、乘方、开方以及除法。学习这些内容, 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有了新鲜感, 另一方面, 又让学生的眼界继续拓展。
1.倍数的表示。
My uncle is as old again as Iam.我叔叔的年龄比我大一倍。
This room is twice as large as that one.这个房间是那个房间的两个大。
This room is twice larger than that one.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大一倍。
The top-brand cigarettes are often sold at double the normal price here.这里名牌香烟售价经常比正常价高一倍。
Hunan, China’sleadinglive pig-exporting province, expects to export420, 000lean-meatpigs, quadruple the figure for 1985.中国主要生猪出口省份湖南可望出口42万只瘦肉猪, 为1985年的4倍。
The value of the house has increased fourfold since 1989.房价自1989年以来增加了3倍。
2.乘方的表示。
3.开方的表示。
4.除法的表示。
以上仅说了四方面的情况, 还有许多其他数学内容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 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应该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想办法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英语学科上来, 这样做会事半功倍。通过引入一些数学内容, 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英语上,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当然, 也可以把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迁移到英语上。总之, 在初中阶段进行英语与各学科相互整合渗透, 对于实施“英语新课程标准”,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视野, 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了适应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不断增加新知识, 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这要求不仅要学懂学活知识, 而且要有综合运用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教授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内容, 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数学,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新目标英语. (或称《Go for it》初一至初三教材)
[3]刘伟.英语巧学妙记一点通——词法.金盾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分析 数学学困生 教育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91-01
前言
小学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兴趣的重要阶段,也是今后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对其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每个学生由于智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针对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提高这一群体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我国现今小学教育现状
学校是一个封闭性质的教学机构,为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人才,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力。由于以前的知识性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困生也随之减少,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不断加大,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学困生出现。比如自身心理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学困生身份,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实施的。
当前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不管对学困生还是优生要一视同仁,如何做好这些学困生的转变工作是每个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是项需要花费教师和学校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也许还会给教学进度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是这些学困生如果不及时转变,就会形成性格固性,为学校教学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坏影响。因此,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
2.出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1)数学学习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小学生自己,每个学生的智力以及学习能力程度不一,有些方面需要用后天努力来弥补。不可否认的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聪明的学生对于老师讲解的东西领悟能力较强,可以很方便的掌握。较之于好学生来说,学困生对于老师讲解的东西并不是可以很容易的就掌握,而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由于自己的习惯或当时的感受,往往只注意好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疏忽了与学困生的交流,这就出现了沟通与理解方面的障碍。
(2)学习的意志力和关注度也是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科目,在学校接受力新的知识后,往往需要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到的新知识,而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再加之家庭从小溺爱造成的性格因素,学生就难以坚持最开始的良好学习习惯,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不做相关的练习就更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
(3)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年纪原因注意力相对成人来讲不是特别集中,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课程中,一节课程中小学生的注意质量往往影响到增提课程的效果,个体素质较差的学困生上课时就容易发生开小差、搞小动作等问题。
(4)学习方法是靠小学生个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领悟的,个人学习方法出现偏差,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带来好的学习成绩,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数学问题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的效率通常十分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自身养成发散性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长久以来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长久发展,而且事倍功半,遗忘规律加快。
2.2客观原因
(1)当前的家庭情况以及中国的教学模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教学压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大,再加之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高,但是每个学生自身智力与素质不同,而当家长对此没有正确评估却一味加大期望和盼许,就会给尚未定型的小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学习效果。
(2)家庭因素是一个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一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最佳体现。譬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什么都以孩子为大,这样造成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上不认真,没有意志力。还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活动,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有的父母自身品行不端,在学生素质塑造上影响恶劣。
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换策略
3.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涉及一生,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可以通过开家长会,设立校园开放日让家长旁听教学等方法加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以及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动态,劝说家长与学校一起监督学生学习,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教程,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汇报。
3.2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包庇,努力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根据不同学生对他们做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认真研读教材,挑选出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了解重难点,认真反思教学漏洞,注意寓教于乐,课堂上还要有效的把握注意的规律,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结合起来,安排合理高效的教学进程。还要注意学生心理推进过程,及时帮助和激励其走出误区,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他们巩固复习,激发学生读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3注重通过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包括学困生学习阶段都会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工作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进行灵活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求知热情。
3.4创造良好教学环境,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体系大力予以支持,提供有力保障。 在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安排方面,配合教学,在学校内建设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情境教学环境,增加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提供活动场地和配合组织安排。
4.结语
小学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兴趣的重要阶段,也是今后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对其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转变学困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难题,教师要恪守职责,热枕教导,不抛弃不放弃,使得更多的学困生成为资优生,甚至于改变小学学困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赵国祥.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J].心理科学,2008(04),3.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 篇12
一、开展“数学教育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数学教育创新案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案例研究是理论来自实践的最好体现.在数学教育案例中或多或少地蕴涵着某些数学教育思想, 有的还闪烁着新的教学原理和创新思想的光点.案例研究是运用典型引路, 启发研究者或学习者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为数学教育创新研究寻找切入口和实践路径提供有力的帮助.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典型案例作为“点”, 那么同一侧面多个特殊案例就形成一条“线”, 在这条“线”上教师制订了什么样的创新策略, 学生学习情绪, 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会留下清晰的“足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 从个别到一般, 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数学教学某一侧面的规律和思想, 而多个不同侧面一定量的教育创新案例构成一个“面”, 对这样的“点”———“线”———“面”进行分析研究, 就一定能使研究者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数学教育创新策略和途径, 这就是数学教育创新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数学教育案例的涵义和特点
“案例”一词英文称“case”, 汉语还译为“个案”、“个例”、“实例”、“事例”等, 比较广泛采用的称为“案例”.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 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案例在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数学教育案例仅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对数学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 能够反映数学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 或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 数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从广义来说, 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事件都可以写成案例, 但作为数学教育研究案例, 还应该具有一些特点.
1. 客观性.
案例是写实的, 客观性是案例的首要条件.所谓客观性, 就是对数学教育事件发生的背景, 特定环境, 主要情节进行客观的描述, 如实的介绍, 而不能随意取舍或歪曲事实的真相, 分析要就事论理, 从事实中引出道理, 启发人们思考, 有的案例也不作分析, 而让读者或研究者去评判.
2. 典型性.
数学教育案例既要反映某一数学教育事件的客观现实, 体现数学教育的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特色与规律的统一, 也要有反映某数学教学活动的成功或不足的典型性.
例如:案例《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是顾冷沅教授把某位教师在讲“正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从表面上来看该教师是通过由浅入深, 层层设问, 最后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的一堂启发式教学课.课后对其本堂课提问次数及提问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共提出105个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属于记忆性提问如:正方形有几条边?高达68.3%.提问频率达每分钟2.33个问题.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这一事实说明频率过高的设问是无效的, 结果一定是启而不发, 不是真正的启发式, 而仍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一个典型仪表.
3. 原理性 (或有效性) .
案例应该是真实的, 但真实的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性是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它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原理上的现实意义, 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领悟出教学原理含义的闪光点, 是数学教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 创新性.
数学教育案例既是反映数学教育活动的客观事实, 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性, 又能体验出某一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涵义.同时还要有新意, 能够启发读者和研究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开拓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研究进步和发展.
以上“四性”是数学教育案例的主要特点, 也是选择和确立案例内容的主要标准.
广大数学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他们最了解学生, 最容易发现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 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蕴藏着丰富的, 新鲜的数学教育思想.收集、整理、挖掘、总结数学教育案例, 给予科学的、理论的分析, 对于开展数学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数学教育实践, 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育案例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摘要: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迫切任务.因此对数学教育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推荐阅读:
数学整体素质教育管理07-0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09-24
数学基本素质09-29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08-27
数学竞赛素质教育10-15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06-17
高中数学素质教学06-05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05-29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06-13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刍议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