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2024-10-12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共12篇)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1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创新教材组织, 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引导获知。老师钻研教材时, 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相信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科学地组织教材, 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 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课堂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 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 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启发学生质疑, 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教师一下怔住了, 不过他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 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马上忙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在短除以后, 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三、提高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 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 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1.直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 教材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 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 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 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

2.回归生活,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3.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趣味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 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 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完成游戏任务。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 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 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 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 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相互交流学习,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加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

[2]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2

分层小学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模式、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潜力后,将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成各个小组形式,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式的指导,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种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其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状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2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2.1对学生的分层

过去部分老师对分层教学的含义理解不清,单纯的认为通过考试把学生筛选出优、中、差几个等级,并进行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能够使优秀学生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但教师往往忽略了中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一直徘徊在中下位置得不到进步,差等生甚至感觉自己被忽视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和主动性,出现厌学等问题。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开发状态,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同一个班上也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同时兼顾成绩差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上的成就感。

2.2对学习内容的分层

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区分后,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层,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还有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而一些学生却总是进入思维死角,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加上数学是需要动脑的学科,不是背诵和抄写就能掌握的。因此,在课程学习内容上,教师要明确哪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去自己探索的,哪些是能力较差学生不做硬性要求的……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教学道具,让他们直观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状态,了解每一条边的长度,每一个面的面积,从而如何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道具让他们进行自由拼接,找出不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问题。

2.3对课后练习分层

小学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课后练习包括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开拓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进行难易划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巩固上,让学生看懂课本上的练习题,做到理解透彻。对于能力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重点掌握书本上的例题同时,灵活处理变式题型,多写类似题型。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除了给他们讲解小学数学书本知识之外,还要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他们展开相应的拓展性习题训练。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分层模式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

3数学分层教学模式

3.1师生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配合。如果在课堂中只有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只负责听和记,没有参与度,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要注意师生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各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时,教师在讲解了不同图形的特点和之间的联系之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剪出多边形,或者剪出对称性高的图形,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学会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图形,让他们掌握边与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在完成之后,进行评比,在不同层次中选出好的图形贴在学习园地上,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不能忽视,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给予小奖品表扬他的认真。如此的师生互动配合,与分层式教学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3.2创新观念提高趣味性

创新观念就是要求教师转变固有分层教学的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提高教学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中,在教学道具的帮助下讲解人民币的面额,同时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加减法的学习,例如扮演商店店员,给学生分发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进行模拟购物,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多练习元和角的加减,低层次的学生练习整数的加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应用在分层教学中,增强了分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也带动了分层教学。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许多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改良。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更新教学形式,让数学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同时,将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文中主要从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和模式上描述了分层教学实践的的实施策略,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礼胜.初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03:20-21.

[2]陈燕玲.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60.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3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一)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二)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以全面质量观进行教学评价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篇4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

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5

摘 要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上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更是如此,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76-01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能顾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以下,本文将详细阐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习基础进行分层

教师在开始数学的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分层备课。教师可以一开始用一场摸底测试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但是前提是测试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定位学生的数学基础,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优、中、差几个等级,分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寻求一种最适合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进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分层之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时,需要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知道正确的运算顺序,学习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对数字运算规律掌握得比较牢固,相应地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一些运算技巧,使运算更加简便,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设计相应难度较大的计算题练习,对这类学生来说也会更加富有挑战性;那么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就可以,题目设计不需要太多?化,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规律就好。如此以来,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基础好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能够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并且十分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能思维比较局限,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解题思路。自然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不能够设置同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标准,如果只考虑基础一般的同学,那基础较好的同学将难以得到提升,并且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数学学习不具有挑战性;如果只考虑基础好的学生,那么基础一般的同学将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很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对两类学生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才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倍数和因数》时,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需要能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基础较好的同学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方法论,并且还需要记住常见数字的因数和倍数。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课堂游戏,给每一个学生的座位编序号,然后宣布游戏内容:①座位号是5的倍数,②座位号是36的因数,③座位号是48的因数,④座位号是1的倍数……看谁反应较快。

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分层

在学习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区别,普通的学生作业练习应该以课内习题为主,教师应该更多地去为他们讲解和巩固基础知识;而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书本的学习之外。课后练习更加应该注重课外拓展,采取自由式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要考虑到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采用比较形象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用可以观察到的实物来进行知识讲解,运用数学模型来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纸质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可以剪切拼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完基础知识之后,做一些公式应用的练习,设计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寻找解决问题的角度,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况且分层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进步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人文意识教育;实践

就数学教育而言,是科学、能力的教育,也是人文、人格的教育,属于一种完整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人文意识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是指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注重人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人文意识教育而言,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过程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把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各种意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造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情感性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准确而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情感、价值,并把它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节,要注重情感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过程教育、方法教育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最后,激励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和过程性评价,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人文意识教育的策略

1.注重人文性、科学性有机结合

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人文意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巧妙地融入人文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双重建设,即学生精神主义、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还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客观地展现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理念、人文主义理念。以“多项式乘除法”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单项式进行乘除计算,再计算多项式中的某些简单部分,最后才进行综合计算。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易受挫,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组合,再次进行乘除计算,并仔细观察整个计算过程中,看其是否有什么变化。从而找出最简便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率。

2.充分挖掘道德情感

就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关键性时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已有水平的数学家事例,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高尚品质,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以“1+2+3+4…+100=?”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班级学生介绍高斯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具有的高尚品质,比如,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你最敬佩高斯哪种精神,对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计算解答,并向学生详细讲解“1+2+3+…+100=?”算法的由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3.结合生活实践,开展人文活动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具代表性的素材,打破已有的形式化叙述,为学生提供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生活背景的学习资料,在一种“生活化”情境中,渗透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圆的认识”为例,教师需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圆,充分感受圆的魅力,进一步展开相关课题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小学会懂得热爱生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人文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有效渗透人文主义理念,不断揭示数学学科的本质,提升小学数学学科价值,优化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促使小学数学事业更好地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7

一、关于“创新教育”涵义的思考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么, 什么是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觉得, 可以这样粗略地理解:创新意识是学生潜在的一种崇尚出新、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心理意识)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勇于探索、发现的情绪状态;创新能力是善于选择、重组、应用信息, 能别开生面地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特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 应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好奇感;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应关注学生的发现、质疑、探索的精神和习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想象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

1. 加强双基教学, 使创造性思维有源头之水

创造性思 维不是凭 空想象的 活动, 创造性思维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一种新的组织、新的启发, 以便产生出不同于常规的新的观念和方法。“新”的产生依赖于大量的“旧”。例如:比较—和—的大小。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分数的意义”“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没89 910有“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对角相乘”的思考方法, “假设”的数学思想做积累, 并且没有这些知识方法的准确性做保证, 还能迅速产生并准确“创造”出那些新方法吗?因此, 加强双基教学是很重要的。当然在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 我们还要同步且不失时机地渗透创新意识, 知识可以拓开讲解, 问题设计要增强启发性, 这样形成的“双基”才能不死, 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比较容易被激活和调用, 从而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

2. 让学生好奇, 让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好奇感。”没有“划破手”的惊奇, 鲁班可能永远创造不出锯子。教学中我们要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好奇, 并积极引导学生探奇, 赋予好奇实质的意义。如教学工程问题时, 我不断地改变工作总量 (900个、1200个、4500个 ) , 但不改变甲乙各自完成工作总量的时间 (20小时、30小时) , 可是用整数方法求得的合作完成时间都是12小时。学生感到很好奇。这时, 我再引导学生探寻得出“1”。大家正在总结分数解法时, 一个学生大声说:“我发现相遇应用题也能这样做。”又一个学生说:“我发现用‘时间积÷时间和’最好算。”

(2) 鼓励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精神。没有发现, 就不会有疑问, 没有疑问, 就很难讲有所创新。学生有疑、有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敏于发现问题。对学生的质疑, 我们教师要在大力表扬的同时, 给予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指点, 提示寻求答案的线索。让学生走上再去发现结论的道路。我在总结正方体特征时, 一个学生有疑问:“能不能说12条棱都相等的六面体一定是正方体?”我在表扬他敢想的同时,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 (菱形) , 问:“上面可以是这样的图形吗?”那个学生马上回答:“6个这样的图形不可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六面体。”我说:“我们一起做做看, 好吗?”大家通过剪拼、操作, 结果出现两种六面体:一种是2面菱形, 4面正方形的;另一种是6面都是菱形的。这一过程, 既为学生澄清了错误认识, 又让学生学到新知识, 受到新启发。

3. 引导多向求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新”。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标新立异。例如:一道百分数计算题:50×16%。我们只要稍作引导, 学生就很快得出五种解法:1 50×16%=50×0.16=8;2 50×16%=50×—=8;350×16%=50×0.16=50×0.2×0.8=8;4 50×16%=16×50%=16×—=8;550×16%=16×50%=16×0.5=8。当然, 发散思维的训练, 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题多解, 编应用题训练、开放问题的练习等都是很好的途径。1610012

4. 利用原型启发, 引导联想,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8

一、在自然而然中创新———“知识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究的新课题, 我认为, 创新不是刻意创造的, 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对于小学生, 创新应该就是在自然学习状态中发现, 在自然学习状态中探索, 在自然学习状态中享受成功。

案例:《三角形的特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拿出一张腿脚松动的凳子, 请一个学生来坐一坐。学生们都愣住了, 眼神中充满了疑惑。我请上一名学生, 他刚坐上凳子, 凳子就摇晃起来, 大家都笑了起来。“这张凳子是坏的, 会摔倒, 我不敢坐了!”我笑了笑, “那老师把它修一修吧。”于是我在凳子腿上斜着钉了一根木条。“现在你敢坐了吗?”那个学生没有马上坐下, 小心地摇了两下, 发现凳子不再摇晃了, 就很放心地坐下来。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 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为什么在凳子两腿之间斜着钉一根木条, 凳子就不摇晃了呢?于是,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凳子两腿之间钉上木条后形成一个什么图形?通过这样的观察实验,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 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没有教师“教”的痕迹, 学生学得自然, 而且因为有了成功的探索体验, 学生不仅从理智上认可了知识点, 更从情感上认可, 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

二、从偶然生成中创新———“方法是我们自己发现的”

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师备课中所没有设想到的“偶然”, 应提倡“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 以问促学、促思, 在问中求解、求新。

案例:《角的度量》

学生在自主练习测量角的时侯, 出现了一个“意外”, 有一个学生一不小心将发给他的量角器折断了, 他胆怯地问我:“陆老师, 我不小心把量角器折断了, 这该怎么办啊?”我看着那被折断的一大一小两片量角器, 灵机一动, 拿起断了的量角器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并问:“我们班有个同学出了点小状况, 他的量角器不小心弄断了, 大家能不能替他想想, 这样还能量角吗?”顿时, 班上热闹起来, 有同学说:“我觉得用那个大的一半量应该可以, 另一个小半的应该不能量了。”“为什么呢?”我追问。同学说:“因为大的那一半刻度和中心点还在, 但小的一半没有中心点了, 所以就不能测量角了。”于是, 我指着练习题说:“那就试着用这半个量角器量一量图上这个钝角的度数吧, 大家一起讨论下, 怎么测量。”于是学生们小组合作, 热烈地讨论起来, 最终讨论出以下三种方法:

1. 用三角板在这个钝角内画出一个直角, 这样就把这个钝角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 然后用这半个量角器量锐角的度数, 再加上90度就是这个钝角的度数。

2. 将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 分别测量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

3. 先将这个钝角补成180度, 然后测量补上的角的度数, 用180度减去补上的角的度数就可以了。

本是课堂上意外的“小插曲”, 由于教师敏锐的洞察力, 巧妙地把握住教学的生成点, 化“拙”为巧, 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潜能, 于是课堂上呈现了这样未曾预约的精彩。虽然创新是偶然的, 但“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三、在联系生活中创新——“问题是我们自己解决的”

数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 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会变得鲜活。

案例:《圆的面积》

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给你一根铁丝把它围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哪种图形面积最大?试着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分析。这个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他们小组合作, 积极探索, 甚至一遍遍地论证、计算, 最终, 有一组学生的解释最有说服力。

假设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都是12cm (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两条直角边为3cm和4cm, 斜边为5cm) , 这几个图形在周长一样的情况下, 它们的面积分别是:

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研究成果的发现, 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 他们一下子想到生活中的现象:比如, 花的形状为什么通常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 因为可以用比较少的材料获取最大面积, 而面积越大, 吸引蜜蜂、蝴蝶为它传粉的机会也就越大, 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

在学习新知识后, 学生灵活运用新知,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而且能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创造性地分析问题, 因为“问题是我们自己解决的”。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每一道练习题、每一次作业开始, 用发展的目光看学生, 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要记住, 只有教师有创造力, 才能教育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在充满创造力的教学氛围中, 师生应共同参与, 相互促进, 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新之果。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积极、自主的教学活动中闪耀创造的火花。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9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 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 用心领悟, 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 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 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

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 就怎么学, 就怎么教, ”:而教学的中心是“做”, 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二、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 引导自主的学习

说起学习, 笔者不禁联想起了当年陶行知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一系列论述, 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 是要自己去学, 不是坐而受教”, 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 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

笔者以为,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 多一点独立性, 做学习的主人。实施新课改后, 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 还了同学们一片自己拥有的时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 怎样做到象陶先生教导的那样, 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 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 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老师们要积极引导, 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利用起来。

1. 动手操作, 乐于探索。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 要求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 哪些数是合数。传统的教法是按照书上的思路, 让学生先写出1~12各数的约数, 然后再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样教, 有的从表面上看, 学生学得主动,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的。实际上, 教学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他们只不过把教材教师设计好的东西说了出来, 只要具备一定观察力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片断一:

电脑出示:3个正方形, 边长都是1。

师:用3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行吗?拼出的长方形,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想象一下长方形是什么样?

生: (动手拼) 长是3, 宽是1, (师电脑出示)

师:用4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1:长是4, 宽是1。 (师电脑出示)

生2:长是2, 宽是2。 (师电脑出示)

师:假如给你12个正方形, 拼出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

生1:长是12, 宽是1。

生2:长是6, 宽是2。

生3:长是4, 宽是3。

师:如果给你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 拼出来的长方形的个数怎么样? (有一些学生毫不犹豫地接着老师的话说“越多”。)

师:是吗?你要拿出证据来。

(同桌交流讨论)

生1:不对, 如果13个正方形, 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生2:假如有4个正方形和5个正方形, 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2个长方形, 而5个正方形只能拼一个。

生3: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偶数时, 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会多一些, 如果是奇数, 可能会少些。

……

片断二:

师: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些数时, 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1:它是单数时, 拼出的个数是1。

生2:不对, 当正方形的个数是9时, 可以拼出两种。

师: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你举出例子来。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2、3、5、7、11、13……)

师:当块数是哪些数时, 拼出的长方形不仅一个?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4、6、8、9、10、12、15……)

师:像上面的这些数, 我们把它叫做质数;像下面的这些数, 我们把它叫做合数。

以上的教学跳出了教材对新思想的束缚, 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 通过操作、质疑、讨论、释疑、归纳, 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从中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教育者要耐心倾听、解答孩子的提问, 并引导他们自己进一步去求知。

2. 激发兴趣, 主动求学。

陶先生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味。一旦你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 就会虽苦犹乐, 轻松、自由地学习, 并在自由地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弥补欠缺, 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实践中发现, 许多孩子在刚进入小学时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的, 但怎样使孩子能一直保持这种学习兴趣?譬如:应用题教学历来被公认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呆板、枯燥、公式化的应用题, 教师可以介入电教媒体, 运用媒体的拆拼演示,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或者, 教学中参与游戏、动手操作,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创设和谐愉快生动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升华陶行知教育理论, 彰显创造的智慧

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 既培养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 不难看出, 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 是一致的。

在教学《比的意义》中如何求比值时, 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 知道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让学生直接验证0.5:2求比值的过程和结果。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按书本知识一步一步地计算是属于重复性的学习, 那一位学生用不同与书本上的方法解题, 新方法是他发现的, 这便带有创造成分。只要有创造的学习, 不管方法复杂与否, 就能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与书本上的方法相比, 这位学生的解题过程稍复杂, 这只不过创造性的程度有差异罢了。给机会让他谈谈创意构思, 让他充分展示思维活动过程的同时又大大赞扬他肯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就会达到辩证的水平, 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致于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 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的解答;也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大有发展。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 篇10

然而, 在问及老师组织学生“数学实践”的目的时, 多数教师更倾向于“数学实践”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更是一堂优质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仅限于“为了气氛而实践”“为了展示而实践”“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想法, 已经使“数学实践”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中一些“数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转变“数学实践”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 从而更进一步地还原“数学实践”的本质。

一、变课后感知为课前导学式实践

动手实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发现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 往往一些教师倾向于在课后布置活动。笔者认为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 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知表象, 能积累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如,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 (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时, 教者把用尺子量一量家里客厅餐桌的长度, 量一量电冰箱的高度, 作为课后感知的实践活动, 笔者尝试转变课后实践为课前实践体验, 如设计课前实践导学案:

(1) 你能用直尺量一量客厅餐桌的长与宽吗?通过测量你有什么想法?

(2) 你还能测量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高?除了厘米外,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他们通常用在测量哪些物体更贴切?

能让学生课前测量时温故关于厘米的知识, 积累测量经验, 同时初步发现问题:“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餐桌以及特大型或特小型物体的长度有些麻烦”, 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其他的测量单位,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认识公顷》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课前实践导学案如下:

(1) 1 公顷相当于边长是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 同学合作: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手拉手才能围成边长是10 米的正方形?

(3) 走一走, 估测一下校园里多大的地方大约是1 公顷?

(4) 通过你们的实践, 对新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认识和感想?

这个课前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围一围, 走一走, 估一估, 使学生深切体会到1 公顷到底是多大的面积单位。

同样在教学“千克、吨、米、千米”等时, 教师可以牢牢把握课前导学实践活动, 大胆放手, 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的价值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使学生形成对新知识的感性认知。学生的类似实验越丰富, 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就越容易。

二、变单一选择实践为多样性选择体验

教学《长方体的认知》时, 教者A将准备好的红、黄、绿3 种颜色小棒分类, 如数分配给每个小组, 让学生按“料”组装长方体框架, 每个小组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而教者B先让学生讨论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准备哪种颜色小棒?各需要几根?经过合作探究, 多数小组经过对长方体的分析, 正确选择了小棒进行组装, 完成任务。个别小组由于材料选取不合适, 进行再次分析研讨刚才实践的失败原因, 换取小棒重新组装长方体。

分析:教者A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 而教者B故意制造麻烦使学生花费较长时间才完成任务, 这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探求出长方体的特征, 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实现了数学实践的真正意义。

定向的分发典型的实践材料, 虽然便于操作实践有效展开, 但这种单一化的选择使学生渐渐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多样化的探究材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选择的同时, 拓展思路, 加深对新知识的辨析能力。

三、变“动手”实践为“思想”实践

【案例】剪纸条

将一长纸条剪成5 条, 以后的每一条都可以剪成5 条, 照这样下去能够剪成21 条吗?照这样剪下去能剪成2013 条吗?

能否剪成21条, 动手实践、记录:

次数:0 1 2 3 4 5

条数:1 5 9 13 17 21

得出, 第5 次可以剪成21 条。这时, 我们还需要再剪下去吗?当然, 没必要再继续实践, 因为我们引导学生在剪纸条的过程中, 用大脑探寻其中的规律:纸条由原来一条每分一次, 将增加4 条, 到n次, 将得到 (4n+1) 条。这时, 在“大脑实践”中可以很快地判断出剪成2013 条是否可以, 与此同时就成功地引导学生将“动手实践”变为“思想实践”。

四、变错误实践为有利资源

观摩《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时, 教者让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出三个内角, 再求出内角和。很多学生汇报结果时, 与180°比较接近, 而有些结果则与180°相差甚远, 此时, 教者只是用“误差”一词淡化这一实践错误。如果教者能停下来, 让学生上来重新演示刚才的实践, 就能清楚地发现他们的错误并非“误差”, 而是由于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为了更有效地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教者们常常会不在意或淡化前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 没能用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正错误。有时, 教者很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 让学生还原实践过程, 揭示错误是为了更好地矫正错误, 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数学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变“直观”为“感悟”

苏教版三年级 (下册) 《认识面积》, 笔者在A班教学时,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各个面, 再摸一摸, 比较面的大小;在B班教学时, 笔者将学生的眼睛蒙住, 让学生在触摸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个面时, 猜测触摸的是哪个物体;虽然同样是动手实践, 但相比较而言, B班的教学利用“蒙眼睛”猜物体的游戏, 让学生通过触摸、猜测、感触什么是面积, 从而学会用心感悟面积的真正含义, 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变“引路人”为“让路人”

引导学生对每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进行分析,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实验活动, 它包含实践前的估测,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分析应对, 实践后的感悟和反思。成功的“数学实践”要求学生既要积累感性体验, 又要阐述出自我内心的理性思考, 教者不应总是引导学生阐述出教者想要的标准结论, 而是适时变“引路人”为“让路人”, 把所有的实践体验、感悟、反思总结教给学生, 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 不仅能逐步改善现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问题, 更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本次“数学实践”的意义。

“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 教者只有还原实践的本质, 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意义, 只有实践方法优化了, 教者和学者的思想优化了, 才能应对实际数学领域中的各种“万变”。正所谓:还原“数学实践”本质, 以“实变”“思变”应“万变”。

摘要:“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 教者只有还原实践的本质, 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意义, 只有实践方法优化了, 教者和学者的思想优化了, 才能应对实际的数学领域中的各种“万变”。正所谓:还原“数学实践”本质, 以“实变”“思变”应“万变”。

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11

一、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独特的个人态度。”它们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影响着活动的进行。”情绪指随同复杂的无条件反射(如防御反射、性反射、食物反射)而产生的恐惧、愤怒以及性欲和食欲等的体验。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生的,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爱或恨、高兴或悲哀、欢喜或讨厌等感情。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重视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使之更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增强认知效果,同时教师自己也受到教益。

现分别就情感与认知、智力的关系,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1.情绪和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

我们常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办法多;而心情郁闷不快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所以,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形象思维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有形象思维介入的智力,也就具有了情感色彩。上海社科院朱长超先生认为“积极的情感也是一种智慧。”俗话说“急中生智”。据研究,人脑的功能只开发了10%左右,还有许多潜能没有被开发、利用,当人处于危急情况时,掀起了极大的情绪波涛,激发了潜在智力的释放,所以“急中”能“生智”。正如“水能载舟也能复舟”,情绪可以助人更聪明,从而办好事情;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会把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搞糟。

3.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即身心健康、高智慧与高情感互相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一个整体,是生理和心理、理智和情感、价值和信仰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

课堂教学由学生、教师、教学过程和教材教法诸要素组成,现分别对前三项略加论述,教材教法问题留待以后再加研究。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拥有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六岁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和发展阶段,他们理应拥有幸福的童年。这就要求课堂学习必须是儿童自觉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而不是消极接受、机械模仿。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辉煌

叶澜教授最近对教师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意义深刻而又富有新意的观点。她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止是为了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止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说得多好啊!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对“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的理解,往往认为仅仅是对教师牺牲自己、教育后代的赞誉(这种奉献精神当然值得赞扬);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照亮别人”正是红烛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去的人是幸福的,他必将使课堂充满了爱、焕发出生命活力。

3.注重情理结合,教“书”育人

“情理结合、教‘书育人”的意思是: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智慧的教学结合起来,既教教科书上规定的数学知识,又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如学习兴趣、求是精神等),以及学会控制情绪。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大家共同来做文章,在这里只能举例说明。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有一次教学“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时,把平平淡淡的教材内容教活了,听课的教师说,吴老师把这杯“白开水”酿成了甘醇、芳冽的“茅台酒”。吴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之后,让学生独立试解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请问他一天一共做了多少零件?(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学生这样计算:“12 ×3+4=12 ×7。”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这里怎么先算加法了呢?学生说:“不先算加法,就要出现‘36个零件加4小时的荒谬情况。”吴老师表现出一副非常着急的样子,说:“对呀!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是实际生活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学生们陷入沉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吴老师引进了“小括号”。使算式变成:12 ×(3+4)=12×7,这样,矛盾似乎解决了。但是,学生小王不服,她说:“我用‘12×3+12×4也可以解决,不必用小括号。”这时,一旁听课的教师都为吴老师捏了一把汗:“怎么处理?”但见吴老师机智地说:“小王同学想得好。我们再来做一道题:

王宏同学有90本小人书,他自己留下30本,把剩下的小人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本?(要求列综合算式)

全班同学一起计算。结果,用小括号列式的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小王则仍在抓耳挠腮,在草稿纸上涂涂改改。吴老师耐心等待,直到小王心悦诚服接受了小括号。吴老师表扬了小王的求是精神,得到全班同学的喝彩。

这一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民主合作、平等讨论问题,教师不仅仅用理智上课,还在教学中倾注了自己的喜爱、兴趣、同情和幽默,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教学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城区教育办)

从数学综合实践看小学数学教学 篇12

一、关注学习体验, 激发求知欲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所以, 在教学之前, 我们要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得以展示, 让学生研究,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掘出来的, 所以, 探究兴趣就比较浓。

比如, 在教学平均数知识前一个月内, 我让学生回家统计每周家庭的用水量, 然后回到学校, 分别交流各自家庭在这一个月内的用水量,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 哪一个同学家最会节约用水的, 哪一个家庭浪费水比较严重, 哪几个家庭的用水量相差不多, 一个家庭一个月到底用多少水才是正合适的。这时候, 学生通过比较, 根本解决不了我提出的问题, 因为在每一周里, 各个家庭的用水量都不一样, 有时这周王林家比小明家用水多, 但是第二周小林家又比王林家用水多一些, 如何比较呢?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不知道的情况下, 这时, 我们再引入平均数问题, 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好平均数的教学。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搜集这些数据, 而只是在课堂上投影出现一些数据来让学生比较, 那么学生一定不会对我们出现的数据产生兴趣, 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数据的形成过程, 没有体验到探索的过程, 也就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体验了, 当他们的思维处于困惑的时候, 那么, 他们才能有一种探究的欲望, 才能想把知识学好, 而如何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事先没有体验, 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所以, 在教学数学之前,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先体验一把将要学习的知识, 让其自身产生谁知的冲突, 激发学习欲望。

二、构建实践平台, 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只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 让学生调动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 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为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用权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 选择恰当的总是是关键。这些问题可来自教材, 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 我们要构建实践的平台, 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样,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在教学完“百分率”内容之后, 我就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家庭, 来了解一引起百分率的应用。结果, 有的学生在家用种子做实验, 来算一下种子的发芽率, 有的学生走到厂矿企业, 来了解一些有关百分率的事情, 更有的同学来到各大银行, 来调查各种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并在一起研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存款有不同的利率。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素养。比如一位同学在调查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之后, 就写了一份分析报告。基本内容就是如果是经常用到的钱, 那么就用卡或短期存款, 因为这样虽然利率小了点, 但是用起来方便, 而对于长时间估计不用的钱。那么, 我们就可以存成定期, 每月有固定收的人群, 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存款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每一种存款的利息都分析出来。后来, 我让他把这一份报告贴到学校的画廊里, 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关注。这样, 不仅让他巩固并拓展了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也对他的社会情操有了一定的教育。

三、提供实践资源, 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很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而只能硬性地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不到一点数学的价值。所以, 在数学教学时,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资源, 让学生能当堂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比如, 在学习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当堂就给学生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让学生亲自来测算一下教室的长、宽、高, 来让学生计算一下, 如果我们刷涂料, 得涂多大面积。问题一提出, 学生纷纷对教室进行测量起来, 并算出了表面积, 因为教材中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 (长×宽+长×高+宽×高) ×2”, 所以当学生量出教室的长、宽、高的时候, 就迫不及待地计算起来。所以, 好多同学都运用了所学习的知识来计算了。这时, 我就问, 那教室的窗户也需要刷涂料吗?我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学生就马上知道在求刷涂料的面积时, 还要把窗户给去掉。这样, 在我的一步步提示下, 学生基本上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水泥工业科技发展方向论文下一篇:建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