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2024-08-27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精选12篇)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1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共同存在, 相互依附,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何在这个统一体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形成“自主数学课堂”, 还要实施一定的策略。以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自主数学课堂一般包括“五个步骤”:导入教学———组织教学———监控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一、导入教学

引入教学的做法丰富多样、千变万化, 面对新课程改革, 引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是先复习, 再引入新课。但这样做学生会喜欢吗?如果学生认为知识已经掌握, 那就是浪费时间了。因此, 不拘一格、别开生面地引入知识点, 这是我们在课堂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学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 但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 也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往往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时候, 先在黑板写出1、10、100的3个数字,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学生显然能马上说出来。教师问:“你能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停住了, 急速思考, 出现了1米=10分米=100厘米, 1元=10角=100分等。教师继续问:“如果不添上单位, 能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发现1=1.0=1.00。这时候, 学生会猜测:是不是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 它的大小都不变呢?如果这时教师要求他们证明一下, 学生探究的热情就更高了。

二、组织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授受, 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精辟观点之一。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过去的“主体”转变为现在的“主导”, 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 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 变换角度, 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 品尝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比如, 我在教学第六册《数学》中“森林旅游”这部分内容时, 尝试让学生在玩中学, 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一组扮演售货员, 一组扮演旅游的孩子, 联系课文中的问题, 开展“森林旅游”活动。一组提出问题, 一组解决问题, 下一个景点再进行角色的互换, 看哪个组的同学回答得快, 任务完成得好。教学效果让我比较满意, 不但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而且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 憋足了劲地参与比赛,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践了“在活动中学”的新教育理念。

三、监控教学

1. 改变课堂制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进度如何?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的学习氛围你满意吗?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制度显然是不行的。虽然制度是为了约束学生, 规范课堂, 但是学生乐意接受吗?因此, 通过讨论, 让学生适当参与制定的课堂制度, 学生是能自觉执行的。比如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他不专心听讲, 行吗?学生为了证明结论而离开座位去测量、去搜集资料, 甚至动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行吗?完全行的!只要学生是去完善自己, 只要这个学生的行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只要这个学生懂得使用教学设备, 只要教师适度配合, 为什么不行?所以, 让学生适当参与课堂管理是规范课堂环境的重要举措。

2. 建立监督机制。

每个学习小组都设立一名督导, 负责检查组员的学习和纪律情况, 发现组员有开小差或违规现象, 要及时提醒, 尽量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每个组员轮流记录课堂表现, 周五评价, 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小组评, 教师再根据组长汇报进行表扬, 提出建议, 加以改正。

3. 引导学习过程。

教师应不断扫视课堂, 知道课堂里正在发生什么, 尽早准确地发现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监控者, 教师要及时消灭学生不良行为的苗头和积极纠正不恰当的行为, 不但要做到顾全大局, 而且不能顾此失彼。

4. 建立成长记录袋。

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 有必要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强调学生的情感、心理品质能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主动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 形成积极的效能感。

四、反思教学

记得是一次公开课, 我执教“认识面积”一课, 学生认识了面积后, 我组织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我左右手各握一个长方形, 特意把两手分得很开, 在学生很快说出左手长方形比右手长方形的面积大时 (答案是正确的) , 我加重语气问:还有不同意见吗?在教师的“启发”下, 终于有学生说:右手的长方形比左手的面积大。于是, 教师提出:既然大家不能很快地观察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那我们就借用工具来比一比。在探索的过程中, 4人小组中每人拿出各自的材料, 很快得出了比较的方法。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让“自主性学习活动”面向全体, 必须有不同于其他学习活动的做法:首先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小组;小组合作交流后有必要对出现的各种方法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全班交流时, 要面向全体学生及应知应会知识点;教学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顺序,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如果能坚持这么做, 势必会影响和带动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五、改进教学

1.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时一般应考虑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的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要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当,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做到既面向全体, 又能区别对待, 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 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有关“数与代数”的教学要重视算理, 不能以背诵法则代替算理;加强估算, 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 提倡算法多样化, 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加强实践操作, 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据处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求做到题意清、思路明、策略好。

3.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教学,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 重视学习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 方式要多样。在学习评价活动中, 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评价活动本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课堂提问、作业分析、课后访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选择, 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评价结果的呈现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重要部分, 如果能做到“自主”, 那么生命的这一部分就变得流光溢彩了。我们提出创建自主课堂的“五个步骤”只是初步尝试, 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这几个步骤, 它们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教师必需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 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2

南昌八中 李艳

【摘要】: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本文所述为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一些感悟: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为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课堂设计依据;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

【关键词】:实践;自主探究;高效;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正是以此为理论背景,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实施的关键与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换句话说,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该如何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2)缺乏必要的指导,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

基于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以进行理论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该种模式的课堂实施策略。本文特选取《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二、对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为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课堂设计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体现主导的有效性;如何就符合学生实际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策略。我认为其关键在于重视人的设计,强调“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深入分析、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以学定教”,才能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扎实基础上。这样才会做到重点、难点的设计合理、合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学和学习才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认知结构分析以及学习动机分析。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即分析学生认知中结构中的“利用性、可分辨性及稳固性”。

[实践]在本节课的课前准备中,通过对学生预备能力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面积的求法,图形的割补拼,已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但初二学生对形到数的运用上仍较为薄弱,同时初二的学生,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尚不能胜任体会,对从面积的割补来证明勾股定理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明晰了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数学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数学教育的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确定其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景,从而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

(二)、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强调在初中数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数学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时期,“活动”才是支撑教学目标的最佳支点,我们要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致力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主体活动,自主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并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1、恰当的动机激发情境创设,为在课堂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作好有利铺垫。动机激发的情境创设,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想;也可以是数学自身发展引起的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或者是处于认知结构中并列关系知识的类比、猜想与迁移。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在本节课的动机激发情创设中,通过以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通过拼图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进入问题者“角色”,真正“融入”了学习活动之中,把“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同时在这当中渗透了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只对学生呈现结果,而要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问题,将自主学习活动层层深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同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根据学情分析,于是在构建数学的环节中,我设计了3个知识探究让学生自主研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

知识探究1:通过以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测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三角之间的关系。

知识探究2:从特殊到一般,取不同数字进行验算,来验证得出的规律。

知识探究3:通过对正方形的截割拼补完成面积恒等变形,揭示规律。(事先准备好四个全等的不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设计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猜想--操作感知--探索证明—整理运用的活动,完成了定义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问题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问题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他们“探”有所思,“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渠道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学生成功的体验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对高中数学课堂评价,更多的应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实践方法

应新时代要求,在教育者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愈发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以小学数学为例,对其实践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探究。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产生与学习方法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产生的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为从根本上实现创新,教育改革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育者愈发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为例,其产生是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在教育改革中,对小学生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需要给予重视。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一门学科,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然深受重视。由此引发了教育者对其方法的研究与学习。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一,学生由教师设计的情境进行探索。数学课的情境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求知心理对课堂创设的固定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習欲、实践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内在美,为学生创设出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与思考,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与交流,倾听学生的看法,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第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需求教师在研究数学教材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素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疑问、看法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教师可通过点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发现数学规律。

第三,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是指以班级或集体为单位对问题进行交流,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数学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学习与合作,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学性和学习效率。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疑难点的交流与研究,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数学的自主学习中。

第四,教师通过检测反馈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当堂消化。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做一定量的基础训练,教师可通过对训练结果的批改与反馈,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把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指出,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改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与系统消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相关的检测题目。同时,学生还要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动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确定学习目标。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事物。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情景设置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方法、习题解答等。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个体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质疑。因为有质疑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通过自主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舒缓其精神压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并总结规律,学生不再被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做法也是教育创新的体现。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进程的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田德超.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2013(3).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4

创新是时代发展前进的动力, 是当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教育是培养人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亟待继续进行, 因此, 在《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中, 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以主体,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足够的探究空间, 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 同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 让学生在探究中爱上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并通过这一过程,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 并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 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指导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养成自主探据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一句话对当前教育改革做了很生动的解释:“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这句话也就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 如果是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一个探究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就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是学习的效果大大提升。因此, 现今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 使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合理的增加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着, 并适应着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是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的学科。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 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动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猎取知识, 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考, 自由发挥见解, 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其实就是由一个专题引出, 在一个有效的领导下, 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实践的有力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作为一个核心的领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课题和条件。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共同合作, 做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

新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依据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实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小学数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 提高学生自学、自己理解、自己提高, 这样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即自己、主动,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站在学生的思维中去考虑他们对学习的认知, 积极创造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 让他们爱学、主动学,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

2. 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 学生是一个求知者, 老师应该女里创造一个学生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和谐、有趣、平等充满愉悦的平台,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自主求知, 自主创造, 而不是单纯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结论, 让快乐的气氛带动同学们展露个性, 大胆提问, 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交流。

3. 亲近生活, 亲近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去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在把他们带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可以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健.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5.

[2]蔡李平.如何培育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0) .

[3]常军.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林区教学, 2010, (4) .

[4]谢丽萍.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下) , 2011, (2) .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5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质疑问答、达标检测。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强调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课堂高效运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1、加强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教研模式。首先教师进行个人备课,提前两周研究课标、教材、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编写“初案”。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备课小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要求对“导学案”再次进行认真细致修改。同时加强课后交流,每堂课后要及时反思总结,分析实际教学中的优缺点,对导学案进行完善。

2、问题设置的艺术

问题的设置是导学案编写的重要环节,科学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

(2)趣味性。问题的设置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加入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好的问题设置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思考实现通过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点。

3、因材施教,进行分层设计

新课标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间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导学案编写设计中要体现层次性,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状况,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提出的问题和课堂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形成相应的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三、高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策略

导学案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探索和课堂小结,我们应如何在充分利用导学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和监督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课前预习的有效进行直接影响着导学案模式教学过程能否有效进行。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在导学案使用初期,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疑问进行教材初读,结合导学案找出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回顾新章节中的旧的知识点,并标示出自己看不懂和不能理解的地方,上课重点听讲。其次要做好课前预习监督工作,在预习阶段设置预习自测,通过简单基础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做到预习效果和质量的反馈,教师从中进行课前预习监督,并整理学生预习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和“双基”基础上,通过自觉动脑,主动动手逐步形成的能够独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而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使学生掌握正确学法的途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之逐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能学好数学,而且会终身受益。现在新课程教材从内容、形式上都结合现代学生生活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了如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把“钓竿”交给学生,切实加强学习者的地位。

1.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学生当朋友看,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关注和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

2.尊重学生亲自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勤于实践,教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也不要把知识“嚼”得太烂,而是要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因为每个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脑子里有自己的“儿童数学”“儿童物理学”“儿童化学”等等。所有这些“学”都是儿童作为经验数学的魅力所在,都为儿童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

二、体验过程,让学生有兴趣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1.设置悬念,培养兴趣。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认识过程。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说:“今天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大振。我说:“只要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用计算,我就能马上知道它能否被2还是3或5整除。”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七嘴八舌说了好多数,有的想难住老师,竟然说出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大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加以判断,这时好多同学都惊叹不已,但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但除得的结果仍和老师的一样。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便带着坚定的信念进入学习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恰当的情境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媽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小猴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用手思考”,激发兴趣。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如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认识圆形”整个单元几乎均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上课时要求学生任意取一个三角形,把其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组成一个平角,也可以用折叠在一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量角器量的方法。反复操作,学生不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以此类推,整个单元的教学均在活动中进行着,符合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观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自然而然感觉到学习数学并不枯澡无味,从而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等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4.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俗话说“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会做一道计算题时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或是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能干”“你真行”“你真是好样的”……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学生的信心。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

三、引导方法,让学生有能力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分析问题抓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好比亮起了一盏指路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如,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的关键是分母不相同,抓住这一要害,创设情境使学生想方设法用学过的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问题就自然化解了。

2.巧妙转化学新知。学生在运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点,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一方面启发学生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的面积图形,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

3.重视协作互补。“自主”需要“协作”的配合,“协作”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同伴相互沟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分层指导尽所能。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如,在教学“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的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地向上一个层次。

在新课堂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自主学习能力就如同“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呢?

参考文献:

1.梅广兰.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6)

2.田杭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功(教育).2008(7)

3.张秀芹,柳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7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和表现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这种学习方法建立在学生某种学习动机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把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具有意志坚强的信念的基础上。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需要每个学校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规律,探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能够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了解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表现

做好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是让学生独自获得基础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提前预习的提纲,例如,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根据问题去探寻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提前预习时,让学生学会练成提纲,最后使得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会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于自主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二、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表现

(一)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设定所要授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授课时,要提前备好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分析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形成一条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形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上的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对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路进行分析。这种合作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比如,以前的老师在评讲小学数学试卷的选择题时,都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分析,不管学生懂还是不懂,都得努力地听,学生的表现都很被动,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教师每次评讲试卷都花费大把的时间,这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烦躁,没有耐心。然而,若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答案的校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大部分数学题目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老师只需要解决学生不懂的题目就好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必须提倡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分组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担任小老师,做自己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把一部分数学题目分给学生自行解决,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有些学生的表现非常好,不仅说出他们的学习目标,还谈论他们存在的困惑以及在学习中做错的原因,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可以从学生口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然后抓好重点,调整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的主人。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今所提倡的教育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可以调节教学课堂上的氛围,所以老师要加以重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龚夏凤.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8

一、以激励学生为抓手, 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互动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两大人力性因素,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和谐联动、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来说, 教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学, 但前者绝不可能代替后者。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状态, 是教学活动中应当予以考虑的首要问题。换言之, 小学生“唯情趣主义”, 而且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 情趣教学也就相应地显得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在室内观察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总结得出长、宽、高、棱、面和顶点等有关特征的知识要点;接着进行实验性研究和联想性思维,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的一般特征和判断方法。这样, 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又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又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内容时, 可组织小学生借助亲手测量课桌面和操场等实际图形, 然后从多种运算方式中比较推理出“长方形周长= (长+宽) ×2”的结论性公式。理论和实践表明:如此而为,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教与学的传统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科技信息为支撑, 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互动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 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丰富、操作便捷等优势功能, 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辅助支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借助这信息技术的优势, 抓住小学生的“兴奋点”, 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互动教学活动, 从中收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效果。一般情况下, 可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变化、色彩及声音配合等效果, 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 创设音像和谐、引人入胜的情境, 有效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活跃他们的思维, 从而实现最佳化效果、最大化效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通过课件演示“小猴子吃大饼”的故事:大饼刚出炉, 三只小猴子抢着要吃, 老猴子刚把大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 老二说“一块太少了, 我要两块”, 老猴子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 老三又吵着“两块太少了, 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到底哪只小猴子分到的饼多呢? 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 加上活泼有趣的动态显示,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演绎出来, 自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互动教学活动。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是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 应当本着立足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 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注重“授之以渔”,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新课程理念在确立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基础上, 积极倡导开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 为教学实践指明了切实有效的行为性方向。当然, 学习个性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发展性过程, 而非短期速成之举, 需要将其逐步植根于师生的思想深处, 渗透到日常的教与学行为实践中, 并且要做到“持之以恒, 厚积薄发”。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有教师出示一个硬币, 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出它的直径。小学生在历经“独自操作、分组合作、集体交流”之后, 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如下方案:1.量圆周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 最大者就是直径。2.在纸上印下硬币, 剪下圆纸片对折一下就得到了直径。3.用线将硬币绕一周, 先量出周长再计算直径。在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下 , 学生通过“乐于被驱使”的自主互动式操作,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发展了思维空间观念, 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探索模式,构建及实践分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指导中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但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来完成教学成为重要内容.本文从七个方面,以学生为主要对象,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索模式,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自主学习精神,数学教师就要根据课本内容知识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对问题的创建可以利用一些图标、模型以及实验,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并引导学生能积极进行思考.在其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创建一些问题,然后学生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存在一定限制,在对问题处理期间面临较大问题.所以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能在认知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思考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知识、解决知识.例如:高中数学北师大版教学中学习初步立体几何知识期间,教会学生加深对简单几何体、三视图以及直观图的认识,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实施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找相关的对应模型,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的认识几何体,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发挥自主探索

高中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学,如: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的判断、数学计算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针对这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小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能够主动查询数学资料,并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及实验等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定理证明的理解,并利用相关知识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且,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数学教师还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将问题中的乐趣、机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能力.例如:根据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知识期间,根据N项和公式进行推导,并利用错位加减法来进行求解.针对该问题,数学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是否还有另外一种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组实施讨论

分组讨论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与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期间,能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学生能针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大胆发表意见,并充分展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路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合理意见,使学生根据问题的讨论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根据北师大版的高中数学知识,在学习抛物线、标准方程期间,根据抛物线的具体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四、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他们对问题自主提问,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要鼓励学生在课程上对知识自主提问,并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发挥想象,从而积极进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期间,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举出一些例子,然后针对例子的相关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并让学生利用该知识中的规律,举出合适的例题.在这种自主提问教学中,不仅能形成问题提问的较大随意性,还能提升学生提问水平和思考能力.

五、教师科学指导

教师科学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分析问题、掌握问题的变换规律,并根据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但教师在指导期间,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学生一些思考思路,使学生能在自主思考问题过程中找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利用“现想推理”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自身思维发展中得到锻炼,也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

六、实施变式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期间对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教师就要利用一些典型例题、习题为学生实施变式训练,特别是一题多变以及多题一解等形式的习题,使学生能加深对该教学形式的认识.变式训练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并使学生能快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变式训练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解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七、自主总结

高中数学在课程教学期间,要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索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任务实施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环节实施总结.首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漏洞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扩展、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

由于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时间,而且,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构建探索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剑.借助自主学习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4(12).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更点明了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是目前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职责。

一、巧搭平台, 引导学生主动学

1. 巧搭知识平台

数学学习一贯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 而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往往又可以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契机。例如, 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1) 温故知新。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检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稳定完善, 为迁移搭桥作准备:

请分别算一算等号两边的商是否相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说明了什么? (2) 设疑促迁移。出示3.6÷0.4=?让学生看书, 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 运用已有认知探索新知。 (3) 找联系, 辨异同。你能用商不变性质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交流讨论。 (4) 总结方法。让学生阅读材料, 总结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进行练习, 内化知识。以上设计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积极迁移, 又避免了新旧知识间的干扰, 学生在迁移中自主探索, 既明确了算理, 又掌握了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2. 巧搭情感平台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是一个个活生生、能思考的、能活动的人, 师生只有在和谐宽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情感氛围中, 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必须创造一种学生身心愉快, 乐意学习的情感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用“创设情境、设计悬念、聆听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用“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引入:从前有个老汉养了一群猴子, 每天早上给每只猴子吃四个桃子, 一天工作结束后, 再给每只猴子吃三个桃子。但时间一长, 猴子不乐意了, 他们认为自己辛苦了一天, 晚上反而少吃了一个桃子。于是, 它们就去和老汉谈判, 要求老汉给它们增加桃子, 否则就不卖力干活了。老汉答应了它们的要求, 告诉它

们以后每天早上吃三个桃子, 晚上吃四个桃子。猴子们听了, 高兴得跳了起来, 因为它们觉得以后晚上可以多吃一个桃子了。但老汉也在一边偷偷地笑,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导入新课生动、形象、自然, 而且融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于一体, 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准备。

二、教学“因人而异”, 创设机会自主学习

1. 目标制定因人而异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的基础肯定有差别, 不仅体现在智力水平上, 在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接受能力上也有显著差别。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看到学生中有“等”和“赶”的现象:“等”的学生动作快, 无事可做;“赶”的学生反应慢, 精疲力尽还没有成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完成, 也可以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目标。由于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 又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主动权, 他们会朝着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竞赛, 自主学习也真正展开了, 同时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 思维方法因人而异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千差万别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 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 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 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有时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点“笨”, 只要是学生理解的方法, 教师就不应该贴上“不好”的标签, 至少比不理解的“好”方法有效, 而不理解的“好”方法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3. 学习方式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 作为教师就应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 不能一味地以所谓的教师权威来压制, 而应该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客观条件, 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到很“顺”的方式来学习。如, 在一些概念和公式的推导和学习中, 有的学生擅长记忆, 很快就背出来了;有的学生擅长于推理, 速度上可能会稍慢一点, 但他能自己推算出公式, 那应该是更好的;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今天不能很快掌握, 那就放到明天, 只要最终掌握了也都是好的。

4. 作业完成因人而异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深化、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师生互相交流、反馈信息的一个窗口。因此, 在设计作业时, 教师除了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外, 还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采取作业“分级制”。如基础性作业是全班完成的, 综合性作业是学困生可以不做的, 或者可以自己换个题做, 而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前两项作业外, 还可以做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做自己能做的作业, 有时甚至还基于一种挑战心理, 在完成自身作业的同时, 向高一层次的作业突破。如果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高层次作业的,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主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 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素质。例如, 引导学生根据新知的特点, 利用“旧知”自己去探究, 找出规律、寻找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变”与“不变”的规律中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小组合作, 交流讨论学习;实践、操作探究式学习……同时, 当学生思维遇到较大障碍时, 教师就要“扶一扶”“帮一帮”。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 学生自然就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也就能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自我评价, 让学生“能学”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除了来自老师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外, 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 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 找到支持自己的理由或发现错在哪里,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例如, 教学解决问题:“工厂要生产1500台机器, 计划30天完成, 实际每天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1.5倍, 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1500÷ (150÷30×1.5) =20 (天) 。但有一个同学却这样做:30÷1.5=20 (天) 。一些同学提出质疑:“这样的计算有道理吗?”这样, 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参加辩论:全班围绕这道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解答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辩论, 分析, 说理, 学生不但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数学知识, 还认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体会合作交流的益处。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思维训练 因材施教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方法、内容、进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再则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教师首先必须自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的自主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统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的统一起来,设计合理的科学的过程。在教材使用上要自主,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同时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读,甚至被束缚住手脚,势必会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材料有限,而使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掌握;或因知识跨度过大,形成空档而造成迁移困难,增大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自主化是课堂教学自主的基础,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标志之一。

教师自主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是否最佳。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重要条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需要老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多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间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协作的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准备好若干个三角形,事先量好每个角度,然后老师有意让学生任意报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快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几次表演之后,学生就奇怪了。教师就抓住学生想知道个究竟的时机,展开教学,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其中的规律,一下子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可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热爱每一个学生,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表情、态度、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就是这道理吗?另外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具有祈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学生对成功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兴趣,所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恐怕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的策略。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学,是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的有力保证。

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的自主化。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板演练习的时候,要以“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评价同样又应有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表达、操作等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分层教学就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两类,一类可归纳为显性分层设计,指教师预先将内容与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组,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规定哪些是必修内容?哪些为选修内容?使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做较难,灵活性的习题,而让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题时可选做带星号的习题,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干脆只做基本题。这样既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并且获得相应的成功。特别增强了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卑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另一类可称作隐性分层设计,即教师不明确划分小组也不提出不同要求,采用开放式弹性的教学,同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多用在同一内容的探索活动中。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 篇12

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理论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把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并把外在因素内化为己用的一个过程.当然, 教师在其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起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组为单位进行共同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十分实用, 在一个人不能顺利解决数学问题时, 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和探究, 有时还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最终问题总会迎刃而解.这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某种启发, 并且对提高学生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模式

1. 数学学习小组的分组要合理

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之前, 最重要的就是分组.一般来说, “异质”分组较为常用, 即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和性格特征来分为5到7人的小组.小组中既要包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还要包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这样的小组才可以保持组内的优势互补, 相互学习和团队协作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每次回答问题的小组代表不能只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要同时兼顾其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例如,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这一课时, 在导入课上, 教师首先引出问题: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呢?接下来,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 每个人都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然后由教师在小组里选人代表小组进行回答.这样, 就可以充分地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认真思考问题, 随时准备回答问题.

2. 注重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传统的教材进行改进, 专门为学生和课堂所设计的一种课程教案.以前, 教案都是给老师使用的, 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 而我们的导学案适用于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 它包括了课程的自主学习部分、合作学习部分、小组交流部分、学习后的评价, 以及最后的学习反思部分, 较为全面地为学生设计课堂, 设计自主合作学习的进程.因此, 要求教师合理地设计导学案, 突出重点, 重复难点, 复习及时, 迎合教学大纲, 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 在讲到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这一课时, 教师要重点讲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 因为这关系到后期教学生如何解方程, 即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方程、列方程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小学生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和计算公式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明确地规划这部分的讲解, 注重讲述知识的提出和概念定理等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地认识, 方便学生在复习反馈、进行小组讨论时, 与他人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3. 巧妙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不仅要在课程的安排上要紧凑, 还要按各部分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就是预习课, 即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认真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这部分主要是运用教材, 要确保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 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并提出问题.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

例如, 在预习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的时候, 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对圆的解释, 以及圆的一些特征, 如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在预习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 让他们尽快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 预习这项作业就相当于没有作业, 学生都不会在课前进行预习这项工作, 而且学生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 但在实施这项预习工作之后, 学生就可以在第二天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展示课.展示课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讲解完此次课程的全部内容后, 把导学案上的几个例题下发给每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需要根据自己抽中的任务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由每组的组长分配每个组员的工作, 尽可能让每名同学都参与进来.

例如, 讲到六年级下册“百分数”这一课时, 教师应该给同学们做几道巩固练习, 给大家10分钟进行分组讨论.比如:青云小学9月份用水440立方米, 10月份比9月份节约20%.10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让学生找出谁是单位“1”, 并列出计算公式, 按照计算的格式把整个过程推导出来.经过小组内的讨论, 接下来就是小组讲解阶段, 有讲解人员、板书人员、完善补充人员, 还有一名解答老师和其他同学问题的同学.这样的数学课堂, 不仅生动有趣, 还达到了全员参与的效果.

4. 课后需要及时总结

上一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下一篇:培养情商提高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