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2024-07-27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共9篇)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篇1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 深刻认识到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果学生的参与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机械地参与, 同样不能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和培养。为了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学习, 我在以下六方面做了努力。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 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上。”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智力发展潜力, 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主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采用点拨、启发、激趣、设疑、鼓励等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数学的能力与习惯。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绽放,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自主参与,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尽可能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 不指责、不批评、不嘲讽。这样, 学生思想轻松, 思维活跃, 自然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会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意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 出示一组练习题:45×76+55×24= () 99×65= () , 教师和学生比赛, 看谁又快又准。这一环节中, 赢的人一定是教师, 而且所用的时间差距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有什么奥秘?教师给学生留下一个个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教学水到渠成。

2.精心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产生探究兴趣。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先问学生100 个6 相加怎样列式?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感到很困惑, 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探究兴趣。此时, 教师适时引入新课, 学生则自主参与教学, 教学效果良好。

3.用成功激发学生再参与的兴趣。在执教二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我班的尹××同学采用了倍比法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比较陌生。我没有介绍倍比法, 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这种方法。当时, 我这样评价与引导:“尹××同学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把这种方法教‘尹氏思维’好不好?”顿时, 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羡慕, 尹××的自豪。这种用同学名字命名的方法, 让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四、尊重个体差异, 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习目标相同, 有困难的学生无法参与, 优秀的学生“吃不饱”。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 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那么, 在教学中设计学习目标时, 既设计统一的目标———全班学生达成的基本要求, 又设计有层次的目标———各层次学生分别完成的目标。教师在引导上要有的放矢进行, 在提问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提出他们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能做到, 自然愿意参与。慢慢就形成了自主参与的意识。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提高练习的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 选择有梯度的习题, 设计适合后进生的基础练习, 适合中等生的综合性练习, 适合优等生的有利于思维发展、能力培养的变式练习。同时, 设计练习时要注意避免单调的习题,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可以联系生活, 可以动手操作等。

六、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贵在指导方法, 在理解、接受新知过程中指导学生比较对照,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教学, 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要求这个问题, 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 哪些是已知的?未知的该怎么求?有时我也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根据题中的条件,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久而久之, 学生掌握了这些思考的方法,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就会自主参与学习。

总之, 我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有了指导思想, 就会探究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策略, 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 2006 (6) .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篇2

一、抓好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完全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刻刻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数学预习能使学生课前就明确了本课学习内容,对本节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哪些知识较难,不容易理解,一上课就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每次教学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工作,要求他们弄清本节知识的内容,可以先将有关概念或公式等画出来重点理解,弄清意思,如果一时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做上记号,等课堂上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一位学生说,他预习时刚看到课题,以为真分数是真的就是分数,假分数是假的就不是分数了,后来通过内容的理解和概念的分析,才懂得原来真、假分数都是分数,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就能流利地解决一个个问题,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这门功课。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会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通过动态的画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欢乐的比赛、先进的媒体、激励的语言、成功的体验等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课时,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故事的画面来导入,让学生想:为什么乌鸦刚开始喝不到水?后来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学生个个举起了小手要发言,参与的热情高涨,兴奋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接着再问:通过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分工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杯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让学生想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从而验证了乌鸦喝到水的原理,也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要点:体积的概念。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验,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使学生更乐意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

三、创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条

件——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实际,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联系、迁移到新知识,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然后,鼓励学生能否用转化的方法来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小组一起操作学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凑成学过的图形,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凑成的新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大小与拼凑成的平面图形大小的关系,最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让数学知识还原学生的生活实

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完“元、角、分”一课后,出示这样一份作业:①请你调查一下橡皮擦、小刀、铅笔、直尺、文具盒的单价。②如果给你10元钱,你准备怎么买?这是一个开放题,学生可以根据商品的单价,合理的选择各种不同的商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总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实质是让学生紧张思考、研读教材,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手。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诱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主参与学习 篇3

一、 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首先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学习。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 亮出总的目标, 使学生有个总的冲刺的目的地。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真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 通过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能够积极地被同化, 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我国研究者询问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感受, 综合得出学生的反映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 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 (乐趣感) ;第二, 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感到兴趣, 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时感觉到愉快和满足 (成功感) ;第三, 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 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焦虑感) ;第四, 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 (厌倦感) 。研究发现学生有以下特点: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 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大多数数学成绩不太好,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虽然同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但在一定时期基本的情感体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所以, 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 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 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热情鼓励每个孩子, 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 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 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 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 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 着力学习方式的指导, 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 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数学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参与度;生活情境;游戏活动;问题情境

所谓课堂参与度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是检验学生能否成为课堂主体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度进行论述,以确保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

数学理论知识是抽象的,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同时,也能推动学生自主进入到课堂活动中,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而且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几个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如:

生活情境一:小明一行6人,去游乐场玩某项目,价格为20元/人,思考:小明一行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生活情境二:秋季运动会时,我班需要买2元一瓶的矿泉水45瓶,思考: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

上述的情境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熟悉的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

二、开展游戏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程度

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多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减少数学的枯燥感,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我组织了“连连看”的活动,引导学生将除数、被除数、余数三者连接在一起。如,4 3 5 19 1 15 16 1 6 12 13 29 31 5

4 3 2 ……组织学生在这些数字里面挑选,并说出谁是除数、被除数、余数,如,4、15、3这三个数,被除数是15,除数是4,余数是3,等等,组织学生按照这样的“连连看”游戏活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有效的游戏活动也能减少课堂的枯燥感,对保持学生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意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数加减法在计算中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注意事项?

(3)小数加减法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

组织学生自主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对这个问题解答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然,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会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进而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良好习惯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以推动学生自主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篇5

一.尊重学生, 架起师生之间的亲密桥梁

情感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之一, 又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 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亲其师, 信其道”。热爱学生, 了解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 在成功时给予赞扬, 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要多鼓励, 少埋怨;多指导, 少责备;大家一直以为作为一名基层教学工作者不仅要能说, 而且要说清楚。但是我觉得教师要能听。要能听明白。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简单幼稚而嘲笑;不要因为学生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总是居高临下, 咄咄逼人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尊重与信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 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 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 同时也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象”时, 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家庭出去旅游, 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 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 乙旅行社说, 家庭旅行算集体票, 按原票价的2/3的优惠, 这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 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 (建立表达式) , 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 请用坐标图表示.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会感到, 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学生就会更要学。

2.课堂外, 作业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主角,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 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也是对演员的尊重。好的作业就是一部作品让学生有满足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咛“这里要注意”“那里不要出错”, 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忽视概念, 偏重多做题,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许多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 不断在各种题中反复出现类似错误, 究其原因, 就是对概念、定理的一知半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编题.加强概念教学, 对待学生易忽视的地方, 我平时就让他们自己编题, 交换互做, 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态会促使他们注意, 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后, 做这样的课外作业:请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子: (+2) + (-3) , 赋予不同的意义, 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解之。

4.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 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 这在学生自主性中尤为重要.这个工作教师不要因为不放心而代劳, 更不能仅仅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 尤其是章节的小结体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性, 严密性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把知识消化, 吸收, 化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小结形式可多样, 框图结构, 列表结构, 因人而异自由选择, 甚至可以写一些体会.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 亦可加强对学生指导修改, 学生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成熟。

三.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探究与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因惑质疑, 激发学生产生悬念, 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 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 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教师只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有旧知引新知, 有浅入深, 层层铺垫, 为学生创设迁移情境, 并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的去探究。其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 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 进入发现者的角色, 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思考, 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

四.锻炼思维, 活跃思维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活化课堂教学, 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 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 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 但是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有探索能力的, 有创新精神的人, 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 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搭起讨论的舞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 (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 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 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参与,乐于习作 篇6

一、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要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1. 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2. 利用课文资源,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续写,便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捷径。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的续写。先让学生们自己说:“青蛙跳出井后会怎样呢?”再让同组互议。有的学生经过整理形成了这样的思路:青蛙跳上井———看到景物———再次与小鸟对话。教师就引导:怎样跳———景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让同学再次围绕重点词“怎样———特点———内容”来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续写。通过续写,既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又培养了同学们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习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创设情境中,我有时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小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拔河比赛》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比赛,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了拔河场上的气氛,获得了丰富的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非常生动。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描写道:“我队同学咬紧牙,憋着气,脸涨得通红,双手握紧绳子,身子往后倾……渐渐地,对方的阵脚乱了,力量削弱了,绳子一下子被我队拉了过来。当裁判员挥下小旗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我们赢了!我们赢了!’”这样拔河比赛时的真情实景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露出来了。由此可见,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的愉悦形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写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尺。小学生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写作材料。因此习作时便存在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曾有许多专家指出:“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而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努力教会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而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如针对学校组织的科技小发明比赛,在习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1)在制作前是如何看图纸的,又是怎样对照图纸弄懂零部件的?(2)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3)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后,心情又怎样?这些思考题,既可以用于操作动手之前,也可用于操作之后。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考察,一方面运用感觉器官去摸、闻、看、想,大量积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提出具体要求,对人、事、物依据不同的条件仔细观其形、辨其色、嗅其味、说其义,从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写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四、让习作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八十分钟内在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7

一、创设让学生主动尝试的机会

不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 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他们去自主、去独立思考、去交流,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改变以往“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 发展到“让学生淌着石头过河”.教师要做有心人, 给学生创设尝试的机会, 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中增强学习意愿.学完一章后, 让学生回家把这一章节的内容作一个准备、整理、归纳、编题等, 特点由学生观察;规律由学生发现;方法由学生寻找;思路由学生探索、讲述;数学思想和方法由学生概括;结论由学生验证;公式、定理等由学生自己推导.课堂上再交流、讨论、反馈, 把整个知识串起来,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一章中的典型题目、易出错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试做, 有时他们的解法之巧妙和简捷, 出乎于意料之外,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想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选择出解这类题的最优解法.这样, 在试做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动的学习,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 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 在学了等差数列之后, 再学习等比数列, 许多同学自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 等差和等比数列只是一字之差, 将差换成比即可, 他们中许多会感到没什么疑问.等差数列中的公差可以是任何实数, 当公差大于0时, 这个数列就递增;当公差小于0, 这个数列就递减;当公差等于0时, 这个数列是常数数列.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知道, 数列的各点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此时,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等比数列中公比是否可以为0 是否可以为1 (2) 若等比数列的公比大于1, 是否该数列一定递增?公比小于1, 是否一定递减? (3) 结合定义, 判断, 由等比数列各项的相反数、倒数、平方数分别组成的数列, 是否仍为等比数列? (4) 等比数列所对应的各点是否是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象上? (5) b2=ac是a、b、c成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这5个问题, 看上去并不难回答, 每个同学都有想尝试的愿望, 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这样, 通过强化联系, 比较不同之处, 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 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 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从学生的回答上, 可以透视出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诸多疑问之处, 从而促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接下来的是,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由学生回忆并说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边提问, 边让学生回答.创造条件, 让学生人人动脑, 按要求进行思考.学生在动手演算, 动眼观察比较, 动脑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培养了技能技巧,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用上述方法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 最后让学生复述推导过程:学生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 类比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 又学会了“转化”、“类比”等学习方法.

二、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自主参与快乐学习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学习兴趣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 对一线生产工人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成为中国各产业链的主力军。但是, 有的学生基础课较差,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低, 碰到难懂、难学、深奥的课程就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 经历太多的失败后, 他们中的大部分面对新的课程普遍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失败定式。《机械基础》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分析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电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如何让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厌学为想学、好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成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一、从直观教学入手, 精心设计, 认真备课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教材主要包括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这类课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联系较少, 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就成为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也即让学生一接触这门课就被深深吸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然后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 合理地安排授课顺序和授课时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 并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拟订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直观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参与教学实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 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贫乏, 照本宣科, 那么学生就会既无兴趣又无法理解, 只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这对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 不仅可以吸引和启发学生参与学习, 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就要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是共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 在明确课堂教学的作用、掌握课程特点、分析和精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采用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粉笔、黑板、模型、实物、挂图进行教学。而模型、实物、挂图灵活性差, 使用不方便, 靠教师仔细地讲解比画来讲授机械零件的结构、作用和传动机构的原理。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劲, 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与教师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

(1) 采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相互运动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 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当展示蓬勃发展的机械工业的壮丽场景时, 很容易使学生把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生动具体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感知和探求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效果明显。例如, 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这一内容, 为了形象地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方向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的工作过程, 用FLASH技术制作成动画,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 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 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综合运用, 使教学内容动静相兼、视听组合, 它所创造的这种特殊的教学气氛, 不仅能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学, 好学, 并享受学习的快乐, 同时可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教育。

(2) 现场教学法。在条件许可时, 可带着学生来到实习车间或生产车间, 让他们亲眼看到所学传动机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并直观地了解其运动过程。在此期间还让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车间工人师傅互相交流, 并给学生提出问题, 留下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篇9

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外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主体行为。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兴趣的培养, 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关注与认可,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1. 生活导入。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只是就文讲文, 而是要将视野引向生活, 在生活与文章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 与文本的距离, 让学生不再觉得文学作品远离我们的生活, 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激情与探究的动力。

2.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与可视性, 这尤其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将之引入语文教学中, 能从图文声像等多个角度来呈现信息, 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之中,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探究中来。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选取丰富的图文素材,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 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情境, 发挥音乐的渲染与画面的烘托效果, 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引发学生丰富想象, 使学生入情入境, 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二、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体活动。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 在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提问不是为问而问, 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们要提出趣味性问题,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有所困惑时, 我们要提出启发性问题, 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生探究中出现问题时, 同样也可以问题来加以指正, 让学生找到症结自行修正。

2. 提问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是无法同步同时完成同一目标的。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激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到探究中来, 都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探究的主人。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成学生的共同活动, 促进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三、质疑问难,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来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过多的提问扰乱正常教学活动而加以禁止, 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的发现更多的不同, 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推向高潮, 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1. 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问为什么, 但这种爱问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不要以教师的权威来打压学生, 而是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教师, 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这样, 学生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2. 相机诱导, 启发学生提问。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生活阅历有限, 在阅读文本时往往难以深入, 理解肤浅, 所提问题大多只是局限于字面层次, 此时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表面, 深入本质的探究,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与启发下能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3. 激励评价, 实现学生乐问。

对于学生所提问题的评价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不能只是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 更要看学生是否展开了独立的思考, 是否能够积极提出, 从学生思考的过程入手,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才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信心, 发现问题, 客观对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爱问、乐问。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开展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 (4)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下一篇:诗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