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型参与

2024-09-01

自主探究型参与(共11篇)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1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标准, 强调了对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通过教学手段结合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从而快速实现新课改教学要求。

一、有效利用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想要提升教学效率, 必须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息息相关。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新课改内容, 有效利用教学手段, 结合实际生活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增加探究欲望, 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1.去旧迎新, 加强沟通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教材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仔细研究的, 知识点都是按照逻辑性进行划分的, 新旧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强, 教师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去旧迎新的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且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难处。如在讲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章节时, 教师要结合已经讲过的旧知识, 注意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要保证分母不变, 分子只需要进行加减就可以, 简单复习旧知识解法。这时只要让学生明白:分数加减首先要实现分母相同的目标, 如果异分母分数能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问题就解决了。一点一思, 一讲一练, 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索中去, 很快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异分母为同分母, 再加减。这样, 在旧知识中获得思路, 学生就有成就感, 兴趣也油然而生。

2.揭示矛盾, 设疑生趣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就是要善于在平凡中创造新奇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备课时巧妙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设置悬念问题,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学简便运算时, 在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计算方法后, 采用比赛的计算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先出示两组题 (如 (1) 25×32×4, (2) 125×9×80) , 让学生分组计算, 有些同学算得又对又快。这时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 有的学生巧妙运用运算定律计算, 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都完全正确, 但是在计算速度上却有较大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仔细观察, 很快就会发现简便计算的规律, 从而学会快速运算。

3.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不能完全依靠课本内容教学, 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源自生活, 教师要仔细选取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答, 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的真实用处。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到“圆柱的侧面积”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分析圆柱与水桶的关系, 计算水桶的侧面积, 在学生的思考、计算过程中, 他们自然而然地探究侧面积, 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4.设置课堂教学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课前, 教师必须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要有效利用生活常识设置问题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到“循环小数”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 在2÷7 的商中, 让学生计算小数点后第200 位是多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最终得到答案,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5.说明意义, 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和目标, 让学生明白数学课程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 以天气预报中的台风为情境, 引出采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利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是新课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要做好课前导入工作, 还要对情境素材进行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让学生探究能力不断增强, 理解数学教学的真谛。

二、营造数学探究条件, 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给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平台。教师要仔细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相结合教学,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选择感知材料, 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探究

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十分好奇, 认识规律也尚未成熟, 如果教师对教学材料没有合理选择, 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形成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教师提供合理的感知材料, 对于学生思考探究十分关键。如“质数、合数”的教学, 100 以内, 哪些数是质数, 哪些数是合数?“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开教学, 最为有效的就是多媒体技术, 通过教学课件的播放, 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具体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

“学”与“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学”代表的是脑, 而“做”代表的是手, 脑力思维认知必须要通过手去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案例, 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认识, 看日常生活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数学知识, 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数学规律,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的推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快速增强数学自学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能力都有所差别,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将优异生与学困生进行合理分组, 鼓励小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数学讨论问题, 让学生相互讨论, 寻找问题的关键, 找到最终解题方法。例如, 在讲到“圆柱的体积”这一章节时,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 开始对圆柱体积公式进行探究、验证, 让学生进行圆柱体积演示, 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演过程, 给学生一些指导意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脑、动手、动口, 讨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

三、授予方法, 使学生学会参与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所讲的数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 可以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探究意识, 以课本知识为载体, 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 (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 和数学方法 (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拼凑等) 以及数学思想 (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 , 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从“学会”到“会学”, 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课改要求, 加强对初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而早日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我国政府开始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制定了新课改相关标准, 强调了对学生主体素质的培养。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理念, 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数学实践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平台,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快速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探究,实践能力,方法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2

二、现状剖析

??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⑴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

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背景分析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

4.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途径探析。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

策略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

策略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  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

策略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

策略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

㈡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

㈢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

㈣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

参阅的有关文献。

??①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③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④赵艳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习主人》  ,  《小学数学教育》1998年第12期

??⑤靖国平,  《修练减负的内功:  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8期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可能性 教案 集体备课活动

★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圆柱、圆锥单元教学

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探究 篇3

关键词:自主参与 数学教学 兴趣

自主探究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猜测验正、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等抽象的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我就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大多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因

(一)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

部分教师,特别是思想相对保守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坚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这一固定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惯性思维,那就是课堂上就是听教师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

(二)学生不愿主动地参与

很多时候,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往往表现得很沉默,不愿意参加。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办”的太多,而让学生平时自己独立完成的太少,进而导致学生自身形成了很强的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主动参与了。

(三)学生不会主动地参与

很多教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可能优化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就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的环节,如设计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但是,从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来看,非常不理想。这说明因为方法设计得不够科学,学生被动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其中,收获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感到亲切;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肯定,逐渐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既然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就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受式为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师给学生讲数学重要。其次,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用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活动起来的就不让部分人来取代,要从学生的整体状况出发,从宏观上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关注优等生的同时,更要关注学困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新课标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只有以本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治学严谨、不偏不倚等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有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纵然学生说得不完整,也要让他们说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本身是很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必要的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4

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外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主体行为。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兴趣的培养, 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关注与认可,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1. 生活导入。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只是就文讲文, 而是要将视野引向生活, 在生活与文章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 与文本的距离, 让学生不再觉得文学作品远离我们的生活, 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激情与探究的动力。

2.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与可视性, 这尤其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将之引入语文教学中, 能从图文声像等多个角度来呈现信息, 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之中,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探究中来。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选取丰富的图文素材,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 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情境, 发挥音乐的渲染与画面的烘托效果, 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引发学生丰富想象, 使学生入情入境, 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二、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体活动。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 在不同的时机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提问不是为问而问, 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们要提出趣味性问题,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有所困惑时, 我们要提出启发性问题, 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生探究中出现问题时, 同样也可以问题来加以指正, 让学生找到症结自行修正。

2. 提问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是无法同步同时完成同一目标的。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 激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到探究中来, 都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探究的主人。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成学生的共同活动, 促进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三、质疑问难,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来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过多的提问扰乱正常教学活动而加以禁止, 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的发现更多的不同, 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推向高潮, 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 拓宽学生探究空间。

1. 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问为什么, 但这种爱问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不要以教师的权威来打压学生, 而是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教师, 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这样, 学生自然就可以有更多的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2. 相机诱导, 启发学生提问。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生活阅历有限, 在阅读文本时往往难以深入, 理解肤浅, 所提问题大多只是局限于字面层次, 此时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文字表面, 深入本质的探究,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与启发下能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3. 激励评价, 实现学生乐问。

对于学生所提问题的评价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不能只是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 更要看学生是否展开了独立的思考, 是否能够积极提出, 从学生思考的过程入手,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才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信心, 发现问题, 客观对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爱问、乐问。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开展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 (4) .

自主探究型的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5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性的养成,把探索性学习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推理,在探索中学会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是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主要策略。所谓自主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推理、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自主发展。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6

关 键 词: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引言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教与学的交流,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而能形成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对提高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对发展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不断探索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教学方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新秩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使学生本能的去吸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是一种学生间互助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知识经验,通过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体会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同时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基本概念

1.1“自主”是指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去吸收新知识。

1.2“互助”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交往和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

1.3“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相互交流知识经验,倾听别人的意见,参与学习小组的讨论,并以此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1-3]。

2、“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目标

“自主”是自主互助课堂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互助”是措施,是在自主互助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主导学习策略。“学习”是目标,是自主互助课堂模式活动的目标,高质量的教育建立在自主互助基础之上,课堂教学方法的需要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精心构建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基本目标定为:

2.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由传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2.2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单一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3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要由单一的讲授说明过程转变为通过创设情境、设定目标,自学、合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过程采用开放式教学,创造性的开发教材,增强指导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师生间互动、教学相长。

3、“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原则[4-6]

3.1主动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给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把新的知识融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3.2活动性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活力,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活动主要用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堂情感。

3.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指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使教学实践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获得深入发展。

3.4与时俱进的原则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要时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坚持自主互助的前提下,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升华自己,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具体措施

4.1分析学情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还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情感状况、意志力和个人性格。

4.2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自己看教材,会产生很多想法,加深学习知识的印象,学生积极主动的与教材进行交流,切身感受教材所写的知识内容,学生与教材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教学意义。

4.3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① 教师传授自学方法,如何去看教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耐力。

② 教师通过亲自示范,讲解自学策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5、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作用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提出质疑、充满自信,使课堂氛围充满了活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5.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勤于与教师沟通,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会主动性发的求知。由“听众”变成“演员”,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勤动手、勤动脑、勤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与深入探究创新的能力。

5.2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参入很多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智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建立了个人能力的自信心。

5.3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解放,不在局限于在简单的授课,理念更新颖,教法更加灵活多样。抛弃了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变成“导演”,由台前走到幕后,把握全局,实验课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由学生提问并初步答疑,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

总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状况,学生不爱学、教师不好教的状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师生间和谐健康的发展,自主课堂未来前景美好。在整个自主互助学习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两大主题:“自主”与“互助”。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替代传统的讲授式学习,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不在被动的接受知识;互助是一种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通过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让学生融入到群体生活中实现互助,并学会沟通、学会共处、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力和团队意识等现代人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小香,薛慧. “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中预习案的设计、运用与改进[J]. 江苏教育研究,2011,26,10-11.

[2]何风杰. 浅谈“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J]. 新课程(中学版),2009,04,39.

[3]潘永庆.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J]. 教育研究,2006,12,84-87.

[4]潘永庆. 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与认识[J]. 当代教育科学,2006,14,22-26.

[5]徐玲,申菁. 引导、协调、反馈——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教师行为的着力点[J]. 江苏教育研究,2011,26,12-14.

[6]赵思永.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施效果[J]. 硅谷,2009,02,129.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7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 笔者也曾试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 效果也不理想, 大多都是半途而废。后来分析其原因, 可能还是受到老的教学模式影响较大, 不管什么方法, 都摆脱不了“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这种教学形式。今年, 笔者接到初三 (3) 班, 其中有几个学生上课特别爱插嘴, 当时心里突然灵机一动, 为什么不尝试让他们走上讲台呢?让学生真正地去主宰化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 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个想法, 并提出讲课的课题和该课题的要求。果然不出所料, 学生很好奇, 要做“小老师”了, 一个个积极性都很高, 当场就讨论起来。学生开始还不太自信:我们可以吗?笔者鼓励他们:“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定可行的。”当时, 笔者给的课题就是沪教版第二章的“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 接下来, 我们就围绕这一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一个智慧的教师, 想成就一堂精彩的好课, 首要的策略就是积极创设一个真实的化学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 而这真实的情境最直接、最可靠、最有效的来源就是学生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引入二氧化碳气体时, 笔者首先出示一瓶普通的雪碧, 打开瓶盖, 让学生观察现象, 然后倒出半纸杯, 请一位学生尝一尝, 问题有何感觉。极其生活化的一个片段, 即没有刻意利用媒体, 也无须太长时间, 一下子把学生的情趣调动起来, 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倍感亲切, 不觉得突然和陌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 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 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寻找学习化学的素材, 进而首先在情感上体验和感悟平凡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如果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教师都尽可能以这些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 那接下来组织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 便水到渠成了。

二、精心设计问题,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想象力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 探究问题确定之后, 课堂教学的重心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时, 笔者先演示了一个实验: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可乐瓶中, 加入少量水, 振荡, 塑料瓶变瘪了。于是笔者带着惊讶问:同学们, 你能否猜测一下, 导致塑料瓶变瘪的可能原因吗?学生没有马上作出反应, 大约半分钟后, 有部分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一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到了水中, 导致瓶内压强减少, 所以瓶变瘪了。笔者又追问: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瓶内压强减少吗?显然这个问题是笔者精心设计的,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做铺垫。而如果在做完演示实验后, 教师问:同学们, 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现象,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这样的提问没有设计一丝障碍, 等于把答案告诉了学生, 学生只充当了判断者而非思考者, 就丧失思考的价值, 就不能称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 既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 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想象力, 有为后面的继续探究埋上伏笔。

三、巧妙设计实验,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探究是一节课的灵魂, 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实验,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课堂, 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自主探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 让学生体会“百草园”的乐趣。例如:笔者在讲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于是笔者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 巧妙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先问;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的到底是哪种物质?学生回答: (声音比较一致) 是二氧化碳, 笔者马上抓住这一契机,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 又让一学生检验了是否集满, 然后取出一朵事先浸泡了石蕊的干燥紫色小花, 迅速放入二氧化碳中, 请学生观察。这时笔者不失时机追问:同学们, 紫花变红了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本身, 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 才真正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笔者继续问:谁有办法使这朵紫花变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先喷点水, 再放入二氧化碳中。通过这一过程, 改变了教师做、学生看的局面,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四、设计应用情景,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深化, 需要我们设计应用情景, 将刚刚学生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达到知识应用熟练的程度, 同时也训练学生反思性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冲撞、渗透、磨合。例如:在解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难点时, 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来证明新物质生成, 笔者巧问:在探究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时, 我们曾猜想可能有二氧化碳放出, 但因为二氧化碳无法感觉它的存在, 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有了明确的方法后, 就会自觉的顺着刚才的思路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五、参与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活动,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把知识型作业改为能力型作业和探究型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自古以来, 对于学生作业, 教师、学生都比较习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这种格局。笔者通过教学尝试后, 觉得所要做的作业题目, 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负责, 通过课堂讨论的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课后作业。任务提出后, 学生积极性还真高,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编出各种各样的题型, 有实验型作业, 有观察型作业, 有探索型作业, 远胜过传统的习题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型习题, 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是习题, 由三十几个脑袋瓜子动脑子拼凑起来的习题还真是有点水平, 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 竟然还提出了好几种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的方法。

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 大胆把教学过程放手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 对化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寻求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认识。这样, 不仅使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摘要:文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精心设计问题、巧妙设计实验、设计应用情景、参与作业设计等一系列的做法,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 从而获得新知。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8

一、初中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初中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向学生传授运动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 会这个年 龄段要掌 握的运动 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体操动作;掌握球类的动作要领和比赛规则;掌握简单的野外活动知识和技能;掌握基础的舞蹈动作, 学会简单 的舞蹈;掌握正确 的坐、立、行、走的姿势, 懂得基本的健康知识等。

二、如何提升初二女生体育课堂参与锻炼的自主性

1.创设特色课堂形式, 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堂, 是教师首先讲述该节课要学习的体育要领, 然后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枯燥的课堂形式无法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创设特色课堂,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更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讲投掷这节课的时候,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笔者先不进行要领的讲解, 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投掷, 把有特色的投掷动作的学生用手机录下来, 后半堂课进行多媒体教学, 播放学生的投掷录像, 然后再进行正确投掷动作的播放, 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学生们都被笔者所录的动作吸引,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动作的对比中学生们学到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提高了对投掷课的兴趣, 下一堂课总结考核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投掷要领, 这堂课取得了 良好的教 学效果。笔者 所教的是 初二, 班上的女生为了自己的动作不至于因不合乎要领而出丑, 都积极的自我对比锻炼, 很快掌握了正确的投掷要领。

2.正确引导, 解除害羞心理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

初二是女生青春期特征发育明显时期, 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由于害羞心理, 不敢大幅度做动作, 因此无法完成大的动作。体育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的特征,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阶段特征, 让学生明白体育是增强体质让形体更具美感的课程, 从而解除学生的害羞心理, 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在体操单一动作这堂课的讲解时, 笔者为解除女生的害羞心理, 而把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 分开单独训练, 让学过体操的学生做安全员和教练, 这样既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使课堂进入了生本课堂, 又解除了女生的害羞心理, 使她们在没有害羞心理的压力下, 很快掌握了单一的体操要领, 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引入竞争, 使内向的女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

有些女生是内向的性格, 无论什么体育项目都不愿意参加, 为了敦促这些女生参与体育训练, 笔者设计了竞争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进行比赛。比赛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必须人人努力全力配合, 才能取得好成绩, 这样就“逼”那些内向的女生, 能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 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自己的团队争得荣誉。这既培养了团队精神, 又把内向的女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促使她们积极参与体育训练。

4.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 平易近人, 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主要做法是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 并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动作, 关心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让学生跟自己成为朋友, 成为知心人, 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体育是一个民族强壮的标志, 是发展竞技之美的摇篮。让学生不断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 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促进其身心愉悦的有效途径。特色体育 课堂, 兴趣体育课堂, 高效体育课堂是展示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舞台, 只要我们潜心研究, 就一定能够创设出更高效、更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高涨的体育课堂,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臣.关于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2) .

[2]汪玮琳, 徐宗昌.试论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单元主题,主题探究

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把主题探究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编排在每个单元学习的首页, 为单元学习提供指南, 从而提高单元学习的实效性。 然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重视单元主题的探究学习, 学生更是不愿意参与主题探究活动, 甚至视而不见, 造成主题探究学习的缺失, 影响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1]。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主题探究的兴趣及自觉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呢?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我们的班徽, 我们的座右铭》进行例谈。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积极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方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酝酿自己心目中的班徽;人人参与, 交流合作, 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欣赏者;提示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了解设计徽章的方法。

三、活动过程

(一) 设境激趣, 自主探究。

课堂播放视频:《嫦娥一号》发射时的壮观场面。

师问:大家猜猜刚才播放的是什么? (嫦娥一号)

再问:那你们还知道2007感动中国的一个特别奖颁给了谁? (学生摇头)

继续问:想不想知道? (想———) 视频播放:《2007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嫦娥团队》。

画面气势雄伟, 主持人慷慨激昂地念着颁奖词: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 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 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季交接的里程碑, 从此我们仰望星空, 嫦娥不再寂寞, 环顾宇宙, 骄傲在中国人的心中荡漾。 教室里情不自禁地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老师:你们知道吗?这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 平均年龄仅有30岁。 是什么精神让这支年轻的团队完成了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呢?

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作答:创新、自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

老师:同学们说得对, 你们觉得最主要的是什么呢? (团队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主题探究的首要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兴趣也是探究知识的起点。

老师:说到团队, 我们就是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新团队, 这个团队就是我们的新班级、我们的新家, 我们将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三年。 那怎样才能把我们这个团队创建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呢?今天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

出示主题:设计《我们的班徽, 我们的座右铭》

1.活动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 大家群策群力, 用代表不同意义的图案组成一个精致、美观、象征意义强的徽章。

(2) 设计的徽章能很好地反映我们班级的特点, 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图案的含义。

2.评比方式

(1)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 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作品, 并说明它的含义, 然后把它张贴在黑板旁边。 把各小组的作品编上号, 进行展示。

(2) 一周内, 由全班同学进行打分, 分数最高的那一组就是第一名, 同时尝试把它作为我们班的班徽。

(二) 解疑导拨, 合作探究。

学生开始动手设计, 老师巡视, 与个别小组探究设计方案。

有的小组很快动手了, 有的小组还在仔细琢磨, 不知道怎样组成图案。 这时, 我引导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一些徽章, 了解一些设计徽章的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 反复设计、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 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语文、艺术素养。

(点评:解疑导拨的关键就在“导”字, 对于学生自学探究中的疑问, 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 切不可“包办代办”, 把现成的答案, 完整地告诉学生, 也不应过多干涉, “牵着”学生走捷径。总之, 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自主解疑的能力。 )

过渡: 通过刚才紧张的协作, 大家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下面我们进行展示。 请大家抓紧时间, 按预先抽签的顺序来好吗?

(三) 成果展示, 巩固探究。

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 师生一起欣赏并张贴。

第二组:我们组通过研究讨论, 设计了一个由两个大拇指组成的“心”形, 这一颗心, 象征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关心, 心心相连;两个大拇指像两个人在握手的样子, 象征我们班同学无论发生什么矛盾, 还是会握手言和的。 在班徽外围, 有42颗星, 象征我们所有同学和谐相处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

第三组:我们设计的班徽是圆形的, 外围是42颗心, 象征班级同学紧密团结在一起;在班徽的正上方, 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小塔, 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中间隔着河流和许多山, 象征我们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达到。

第四组:我们组设计的也是圆形, 中心是一张写着奖给优秀班集体的奖状, 奖状外面有三个同心圆, 最外的一个闪闪发光的圆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班级团队, 中间的这个圆被紧密相连的小星星包围, 代表全班同学团结一心, 不同颜色的小星意味着全班同学各显其能, 为班出力。 里面小圆的外环展现的是青春的旋律, 代表我们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生活。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第一组:……

(点评: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

过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班徽就要诞生了, 到底哪一组的作品能成为我们的班徽呢? 还是大家来做主吧, 通过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我班的班徽。

四、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

(学生既高兴又紧张。)

(一) 评奖。

1.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自主投票, 产生班徽。 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 体会自身价值。

2.老师宣布结果:第二组设计的班徽高票通过, 获得本次活动的第一名。

(二) 获奖小组谈获奖感言。

作品被选中的小组派代表谈谈自己的感想, 鼓舞其他小组在下次活动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加。

(三) 对活动的建议。

1.请2~3个同学口头点评。

2.老师可对各组作品作综合评价, 并提出完善方案, 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四) 共同欣赏歌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 》, 老师总结后活动圆满结束。

老师总结:看到同学们的作品, 老师老师总结后看到一颗颗火红的心在跳动, 看到一块块磁石聚集到了一起。 作品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把我们42个同学紧密团结在一起, 把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作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好, 让我们团结一心, 克服困难,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 为我们学校增光。

(点评:这一环节是整个主题探究的动力系统, 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 对学生的主动探究给予充分肯定, 又要得出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导向指路。 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了某种启迪, 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内部诱因得到强化, 运用探究知识的成果激励学生, 让学生得到满足感、喜悦感, 体验成功探究的快乐。 )

五、课后反思

(一) 积极引导。

课改理念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节课教师能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 注重活动形式。

主题探究活动设计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展开,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主题探究及课内小组间探究的热情, 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2]。

(三) 创造探究机会。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 从设计的作品看, 学生的想法还比较简单和幼稚, 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探究的机会, 锻炼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会学生探究, 开展好活动教学或组织好主题探究活动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 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 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四)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权利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把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 可以提高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实现从传统的“道德教育”向现代的“道德学习”转变。 同时, 定期展示探究的成果可以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 尽管新课程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 但交流探究成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必要的评价, 又是对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从而更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各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凯杰.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设计意图浅谈[J].吉林课改, 2005 (4) .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10

一、总结成功的做法

1. 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课堂情景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联想, 启发思维。就情景创设的方式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如在讲解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 人牵着小狗进入洞内, 小狗死亡, 人却安然无恙, 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 学习效果很好。

2.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将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联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挑战性的工作。采用这种方法要实行弹性教学, 大胆分配上课时间, 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实验和总结。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通过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提出问题:汽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饮料, 其中含有一种我们较熟悉的气体。首先观察一瓶未开盖的汽水, 未见气泡, 然后打开汽水瓶盖, 会冒出大量气泡, 最后再让学生晃动瓶子, 会产生更多的气体。 (2) 做出假设:这中气体是氮气?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3) 实验探究。根据已学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提出, 把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可观察到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笔者再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 请学生另外设计两个实验, 如验证该气体是否可燃、不燃或助燃等, 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我又“乘胜追击”, 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 给学生提出下一个问题: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但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急于评判, 而是鼓励他们去思考。

当然, 运用此法必须因课、因地、因人施教, 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3. 师生互动, 构建新知

新的教育理念下, 师生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 知识的传与受, 而是一种互动、平等的一种合作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参与者, 其作用就是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 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师生间要加强合作,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让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实验时, 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发现液体变红以后, 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有的说“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有的说“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此时笔者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首先向干燥的用蓝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小花上面喷洒稀盐酸, 小花变红, 然后把另一干燥的用蓝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小花放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小花不变色, 取出之后, 再向小花上面喷水, 小花不变色, 再将湿润的小花放到二氧化碳中, 小花变红。这样学生很自然就得出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 是这种新物质使石蕊小花变红这一结论。这个探究过程体现了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构建了新知。

4. 教学反思, 总结升华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按照预设的教学情景, 根据预设的教学思路, 逐步引导学生导出结论, 如教师的授课、对学生的提问经常会带有暗示性。虽然这样的安排能使教学活动按照预设顺利进行, 但由于所有教学环节均是根据预设进行, 设有创新, 学生也按部就班, 教师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使师生共同进步, 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 并且承认这种差异, 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 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他们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这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学科。此外,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使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 进而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使他们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摘要:“自主探究, 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它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情景和模式,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非常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自主探究型参与 篇11

说到学习方式,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自己的优良学习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堂学习方式。可见,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浓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技能,而且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了自主探究的的能力,同时为学困生和学优生搭建了共同活动的平台,使他们“自主探究”中各自得到充分发展,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主要有哪些做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着力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自主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放手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参与“自主探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

二、教师要明确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每节课“自主探究”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不仅要明确,还要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结论变成“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明确“自主探究”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巧妙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每一节课开始的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情境、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探究中更易全神贯注。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科特点。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使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四、精心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及时掌握“自主探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保证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素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要能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五、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自主探究”是一个学生感知、思维、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要善于等待,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简单从事。应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各种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使所有学生全能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并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适合自己实际的最佳发展。要特别照顾学困生,要给机会,要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获得进步。

六、努力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要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建筑施工水资源利用下一篇:神经系统脱髓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