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024-10-01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用12篇)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1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围绕在教学中更好的得到教学结果,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对“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2

山东省沂南县张庄中学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体验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当前化学教学的着眼点是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开放教学环境,为探究学习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而“自主”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垄断地位。这样开放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氛围,从而师生的情感距离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最高境界。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开始学化学之前,对这门课往往有着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是教师和学生开始的第一次教学交流。一个好的开始,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上第一章时,不要急着先让学生接受过多的理论知识,先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自我介绍对化学的热爱,增加一些伴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兴趣实验,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操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和化学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我展示对化学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与化学,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鼓舞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硫酸铜晶体的研碎”“水的沸腾”“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外,又增加了“魔棒点灯” “水中生火”等实验,在氢氧化钠性质教学中,让学生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用酚酞处理后的白纸上写鼓励性话语,发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感悟到化学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化学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收集化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为之献出青春和终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热烈而持久的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愿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新课程中,将实验探究设计成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摆脱了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验。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灌输。新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在“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在实验桌上为学生准备了:

物质:铜丝纸片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锈铁钉水盐酸

用品:酒精灯吸管砂布酚酞溶液等

提出问题:使下列物质尽可能多地发生变化并判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过一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在五个以上,多的甚至达到十个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实验得出的要丰富的多,精彩的多。在原来的教学中,要很晚才能够学到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究中已找到了答案,这可能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提供探究学习的素材

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自制净水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做饭用的煤球炉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体验成功,树立探究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起新的探究欲望,在新的尝试探究中了取得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树立探究的信心。

刚接触化学不久,老师布置了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水污染情况”的任务。学生很兴奋,认为这比做书上的习题容易多了,于是在双休日,他们三五个同学结成一组,对他们居住环境的周围开始了调查。星期一交流汇报时,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以前也知道水污染,但没想到严重的污染竟然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还利用有利条件(同学的父亲在污水处理厂工作)去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了解了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讲出了许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的污水处理过程与方法,学生老师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积极态度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学生欣慰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满足与自信。在“钢铁锈蚀”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短片,学生感慨、议论之后,提出了“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让学生课后参考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第二天,教室的窗台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以后学生每天主动地观察,一周后的交流,老师没有的发言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总之,探究学习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不断的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实践,才会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 篇3

一、“指导与探讨”:指导虚空,探究虚假

在“指导与探讨”环节,教材在阐明“演讲”的文体特征后,针对演讲前的内外因素准备、演讲时“演”与“讲”的各方面,就如何演讲进行了一系列的技巧指导:

“演讲前,应明确演讲的目的,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其次,要准备好演讲稿,行文要体现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注意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其三,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根据演讲的内容,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

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并运用适当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逻辑结构要清晰连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张弛有度,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激发听众的情感,等等。第五,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动听众的情绪,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演讲稿的行文如何“将观点、材料和感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调整好”怎样的演讲“心态”……每一个都是可以作为课题级的大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决,更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的,岂是我们说一说,提一点要求,学生就能做到的呢?

这些要求不过是些理论预想,它缺乏“为什么要这样”的认知探究的引导,缺乏“怎么达成”这些效果及要求的切实方法指导,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能力点的训练指导落实。这无疑重蹈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说教轻能力落实”的覆辙。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教学建议”中对教材“指导与探讨”部分的说明是:“在‘指导部分主要说明了演讲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必要的准备,为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包括撰写演讲稿打下一定的基础。”“基本素养”岂是“说明”一下就能具备的?这样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什么实效的帮益。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仍遵循着陈腐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模式:先理论框定“这是什么/这要怎样”,再用材料分析/活动验证“这就是什么/这的确要这样”。这种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引导——探究”、“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教学方式和课程目标相悖离。

教材是无声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而不应是以一种全能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学生“颐指气使”!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应鼓励学生批判探究,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而不应越俎代庖地以结论明示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权利。

紧随这些演讲技巧的理论指导之后,教材抛出了如下三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开展演讲活动,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演讲,对于演讲者有哪些要求?……

2.在演讲活动中,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这些本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的教学内容设计,此时此处俨然已成了伪探究,因为这几个思考问题的答案,几乎就已被前面“演讲前”和“演讲时”的几个“要”点囊括其中了。

“旁门入者非家珍,心中流出最妙音。”语文教科书不应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要重在引导,而不单靠说教,不能以工具主义、单纯的技术训练代替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要留给学生自我独自成长的空间。

二、“实践与交流”:选择泛滥,提醒裹足

教材在“实践与交流”部分设计了一些活动情境或话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开展演讲活动,这本来是体现写作表达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多元性等很好的课程理念,但是,教材却在这部分的编写中出现了“选择泛滥,提醒裹足”的重伤。

教材为学生练习演讲技能提供了四组活动,其中第一、三两组活动中,又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教材在学生演讲实践这一环节一共设置了八种之多的活动选择。貌似学生学习选择的多元,然而无论是从教学课时还是学情水平来看,都是不切实际的花哨。八种情境,学生逐一阅读下来,就已经用时很多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后面的构思准备和演讲表达实践开展的充分程度,而后者才是这次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能力点。并且,高一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尚欠缺敏锐与果敢,八种活动情境摆在面前需要作出选择,对他们而言,太多的选择自由就等同于盲目无效和精力浪费,选择泛滥与没有选择同样糟糕。

不仅如此,除第一组活动外,教材还在其他三组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各种提醒。以第二组活动为例,在陈述完即兴演讲活动的情境及演讲话题“请以《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为话题”之后,教材“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提示几个角度供参考:

(1)从古代社会女性的经济、政治地位谈起。

(2)从宗法社会与法制社会谈起。

(3)由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想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离婚、再婚想象。”

这些不恰当的提示,与其说是给学生以启发,毋宁说是对学生的思想控制,硬是要给学生有着无限自由驰骋可能的思想之马套上缰绳,且有硬拽着往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思路上走的嫌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夫子在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中蕴含着提示运用的智慧。恰合时宜的启发提示,应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状态及其实际学力所能达到的层级的前提,而不应在学生还未学习、思考之前,事先就明示出来,后者只会剥夺其思考权,或削弱其自我学习、思考的成就感,禁锢了学生大胆尝试的手脚,限制了他们思想独立成长的空间!长此以往,必然致使学生千人一面地顺从、依赖于他人既定的思维。教材这样编写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对教材中理论指导和活动注意事项提醒所做的批判,并不是要走向对理论指导完全摒弃的另一个极端,而是质疑教材中这种只注重结果要求的架空式理论指导的有效性,抵制大而无效的空洞说教。语文教科书不是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也就是要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将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提炼升华为内在的知识。为此,可以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即改变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而采取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样就能化空洞说教为具体指导,变注重结果要求为重视过程引导,而这正体现了新课标下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新型关系,也体现了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平等和尊重意识。

所以,鉴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演讲”的教材内容,在编写上存在“指导虚空,探究虚假”、“选择泛滥,提醒裹足”的不足,笔者认为教材应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以自由,为此,对这部分的教材内容笔者尝试作如下几点的修编:

一、改置教材编排位置: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

将“表达交流·演讲”改置于必修2“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的单元课文教学之后,或是移置于《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之后,并设计“鉴赏·领悟”环节: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说明】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相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将“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分立两部分内容,各成一统,这不仅表现在编排位置上的支离,更表现在内容联系上的淡薄,造成读与写、学与用的脱离。

《教师教学用书》在其“编写意图”中写道:由于演讲的社会作用,开展演讲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为此,在第二册里安排了系列演讲活动”。在介绍四个活动的编写意图后,编者说“以上几项活动与阅读单元都有或远或近的联系,可以关注它们的联系,也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从这些表述中,都可看出教材的编者对教材的“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之间在内容与功能上的联系是比较忽视的。

然而,作为教材选编的供以阅读学习的课文,不仅是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富矿”,而且因其作品本身即是写的成功典范,而使之也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宝库。因此,它们不仅在读的方面具有人文的、审美的功能,还在写的方面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倘若置如此优秀的写作范文不去进行有效地写作迁移、借鉴和实践学习,这无疑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的局限,不仅体现了编者对教材整体设计的宏观把握的失当,而且在深层次上也体现了编者对读与写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欠缺。

M·希尔伯曼的积极学习信条曾言:“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由理解学习到实践运用,是知识的内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学与用的迁移,体现了由读的体验到写的实践的技能的掌握与升华。“诚于内”必须得以“形于外”的实践方式将其呈现落实。

笔者对教材“表达交流·演讲”编排位置的调整,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对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并通过用,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高效转化和提升,从而也让学生牢牢树立“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学用意识。除了要体现“读写迁移、学用结合”的理念外,另一方面的考虑因素是,第四单元的教学正好为演讲活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学生正是通过读的学习,在对课文的鉴赏思考中领悟到演讲词的写作技巧及成功演讲的技巧,而这些都将为他们在后面的演讲活动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二、改设教材编排内容:彰显学习主体、自主探究

在教材内容方面,笔者改编为: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鉴赏·领悟:本单元/本课所选的课文作品,都是演讲的名篇。请你回顾本单元/本课的阅读所学,你认为这些演讲者之所以演讲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迁移·反思

开展演讲活动,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撰写演讲稿到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2.在演讲活动中,你得到哪些方面的锻炼并有所收获?

3.相比于本单元/本课的成功演讲范例,你认为你的演讲,已经具备了哪些因素?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从以下几项活动形式中选择一项。

实践·交流

只保留原教材内容的活动3和活动4,并且必须将每项活动后的“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内容删除。

发现·创新

在演讲评比活动中要求:

(1)学生评委需申述评分理由,总结演讲方法及注意事项。

(2)演讲优异者介绍演讲经验。

【意图说明】“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及呈现方式,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的问题,而在根本上它集中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的理念。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优秀的教科书,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

高中语文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写道:“(三)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六)教科书……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笔者在修编中力避理论先行,而是在学生对第四单元课文学习的体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顺势引导。为了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在“迁移·反思”中通过预设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学指导用,并在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和自我反思,这既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实践·交流”中,剔除了原教材中话题有老生常谈之嫌的活动1,以及与学生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较隔离的活动2,而保留了活动3、4,这样既精简了项目,能确保活动的充分开展,又因为3、4这两个活动都强化了由课文读到写的延伸意识(活动3迁移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劝说艺术,活动4迁移了《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演讲艺术),而且其情境设计或新颖或生活化,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实践交流的参与兴趣以及强化语文生活化的实用意识。而在“发现·创新”中,笔者采取变指示为引导的策略,即改变原教材将理论指出来明示的显性呈现方式,为在活动设计中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反思总结,让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或由学生归纳、教师做补充的隐性呈现方式。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的鼓励与尊重,在总结交流中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样就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纰漏与错误,这时就可让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与讲授。教材理论先行,与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到达愤悱之境时再由教师作适当的理论引导与讲解,这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及教学时机的不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是大相迥异的。

总之,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科书的编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材编者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反复锤炼,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科书的质量。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不迷信权威,具有甄别、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有独立的创新思考,有甘当“牛虻”的精神,有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我们的教材在质疑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一套优秀的语文教科书,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美好教育愿景。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 篇4

一、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教学中, 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 大家都是商场经理, 商场里现在有10元/瓶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瓶的200毫升可乐, 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思维异常活跃, 教师展示学生回答的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 该怎么买?转换角色, 又一次激起兴趣, 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突出过程, 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 教师应突出过程的教学, 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 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理解知识, 通过一定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际知识自主进行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轻松愉快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进行如下设计: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开展班级活动:单价为35元的足球, 12元的羽毛球拍, 20元的小篮球, 2元的跳绳, 15元的乒乓球拍, 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 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 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自主参与, 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出几种方案, 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个、跳绳20根, 就列式35×2+2×20, 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到了乐趣, 探究到了规律。

三、教学民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氛围的调节者, 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使学生把数学的学习作为一种迫切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和学生建立起人格上平等、学业上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举例说明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木工师傅在出售就餐圆桌时, 要按面积收取费用, 那么同学们愿不愿意尝试着用自己的设想去试试求面积?于是, 教师把准备好的圆面积演示器发给每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 自然产生了一定要找到求圆面积的方法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对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基本得到统一认识时, 教师有意从智力上让上、中、下三类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理由, 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设置冲突, 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设置认知冲突, 提出新的想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 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 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 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 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 (宽) 想:怎么求周长或宽 (长) ?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 认知冲突不断, 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五、因材施教, 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 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 而另一部分后进生, 却只是一个配角, 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 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如在教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设计:“果园里有桃树292棵, 梨树185棵, 苹果树216棵, _______?”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 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 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 每人都能自主参与。

六、留足时间,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教师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围绕探究的问题决定探究的方向。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 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 但没有给足时间, 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 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权利, 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的现状、存在的原因、及如何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现状;原因;方法

【Abstract】Independence study is new the lesson change of a basic contents, this text is from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a student independence a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study of of present condition, existence of reason, and how leading good student independence study.

【Key words】Present condition;Reason;Method

语文新课标要求三个维度的教学:(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把语文课标的三个维度统一起来,就得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1.中高年级小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

学生的自我认识较弱,表现为:老师提问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问一问,多数同学说:没有人举手,担心自己的答案错了。还有的同学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愿意举手。在课堂上,发现老师讲课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也不敢提出来,心想老师应该不会出错。上课时,部分学生总担心自己跟不上老师所讲的内容等等。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少,表现为: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不爱发言,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意义,还有很多同学是因为大多数人发言后才不得不发言。没有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是老师布置时不认真听,有的是回家后只顾着玩,认为偶尔一次,没有什么关系。批判意识不高,表现为:.对于书本或辅导材料上的参考答案,同学们没有去怀疑它的正确性;本来有了自己的想法,看到参考答案后,不作任何判断,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又把答案改过来。甚至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已答对,但老师再问一遍或大声地重复一遍,学生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答错了,又再考虑别的答案。

2、学生的自主能力方面。

学生不会自我激励,表现为:多数同学在学校好好学习,最主要是因为是老师的要求,或父母的要求,还有部分同学是为了考试,才看书学习。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已没有努力的必要。不管自己怎样努力,也不会把学习搞好。学生不会自我选择,表现为:放学后的作业,只完成老师布置的,而对于老师布置以外的,多数同学都不去管它,认为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就行了,老师布置的以外没有必要去学。在做作业前不会自己先复习一下课文内容,只胡乱做一通。在家里的学习时间不会自己计划,特别是星期六星期天的作业,白天的时间只顾着玩,有的要帮父母做家务,只有到星期天晚上才赶着做作业,做出来的作业质量不高。对于问题的解答方法,只要有一个方法就可以了,不再去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3、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很少会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师生关系,认为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备课也很充分,我们应该认真记笔记、做练习,不敢于提出与同学们甚至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生与生的关系上,认为别人成绩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在课上,有个同学要求上台用新的方法解题,他觉得这个同学这样做是为了:获取老师的表扬,显示他(她)的学习能力强。

2.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

这些现象说明,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比较强,对自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批判意识均有一定的发展。不过,对于教师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学生尽管已经承认教师也会出错,但还不大敢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表明以往教师占据课堂统治地位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样,一直以来成绩好的学生有意无意中领导着全体学生的言行,这一点已有所改善,但如果要彻底改变却还需要时日。从根本上说,当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自主性的表现已经比较明显,但另一方面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外界影响,对自我的认识容易产生动摇。比较薄弱一些的是学生的批判意识。相对于自主意识而言,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弱一些,而且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性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我选择能力上。年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自我调控能力上。

人际关系是影响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自主学习不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时尤其要关注如何与他人合作、寻求帮助。学校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一个是师生关系、一个是生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的绝对统治地位已经不存在了,学生愿意与教师近距离地接触,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正确认识与选择,但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仍然存在,即使在学习中体现出了自主学习的萌芽,却往往不够彻底。在生生关系上,大多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他人的言行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作出积极评价。

3.要成为一个自主学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转变其思想观念,几年来的主体教育实验,已经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重要的是继续保持、不断强化这种自主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也的确存在这一问题,而且不同的性别和年级还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实践中督促学生将自己的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的言行,教会学生一些实现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例如: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自学时间,同时更应传授自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的重点,能够发现问题,提出有创建的想法。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差异性,对部分学生应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主体教育理论,继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改进,寻求更加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策略,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变革。

第二,在人际关系上,重点是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变革,尽管当前学生已经认识到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但调查表明教师的权威影响仍然存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从教学策略上来说,应该重视数学开放题的作用,利用其开放性的特点,把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6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鼓励他们大胆地尽情地去想,合理地去想。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看到……想到……学生开始时候只局限于本课,看到部分想到整体。如:看到一棵果树,我想到了果园;看到一匹白马,我想到了草原。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思路开始拓宽了,想象得也更有趣了,如:看到一朵黑云,我想到了乌鸦;看到的飞舞的落叶,我想到了美丽的蝴蝶。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超越了书本,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通过“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读书笔记,将话题作文、日记以及命题练笔有机融合,关注孩子们的心情,关注他们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开心还是沮丧,充实还是空虚,丰富还是单调。生活的真实是想象的源泉。人们常说:“想象是真实的影子。”据此可知,想象作文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因此,只有熟悉生活,认真地观察生活,多积累生活经验,才有施展想象的基础和材料。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我发现,学生上课不爱发言是怕说错了挨批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十分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我还将竞争机制引进学生的提问中,比一比谁敢提问,谁敢于怀疑,谁最爱动脑筋。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稍微夸张地进行表扬“你真了不起,这个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你真棒!”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提问,就会积极主动地读书,养成了边读边思的良好读书习惯。

五、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

好的学习方法自古就被看作是学习成功的桥梁,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学习兴趣巨增,求知欲会大大增强,日复一日,长期积累,可以发挥其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教师必须能示范引导,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表扬学生的成功之处,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发现、创新。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一,点滴起点,培养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第二,及时强化,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使之逐渐养成习惯。第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学生的好习惯,是在学生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2.让学生诉说愿意怎样学习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在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方法里有哪些新的看法和认识,有哪些优点可以让他们学习更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学习奇异、实用、灵活、而且对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见解。

3.向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于农村小学生,教师要在取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建设性地为学生提出学生本人可理解、可接受的自我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审视,达到自己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

4.重视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

课外学习,主要指课堂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校外主要是针对在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要有意识地欣赏学生的闪光之处,成功之处,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胜过物质的奖励。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浅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篇7

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超越教材。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想”, 为他们提供“想”的机会。但是,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而不是让学生胡思乱想。例如, 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 学生看得非常投入, 其表情和行为中充满愤慨。影片放完以后, 我让学生谈谈观后感想, 有的学生便联想到火药, 并说道:“我们中国是发明火药最早的国家, 怎么不用大炮、火枪等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来攻打英法侵略军呢?”这样一来, 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的前提, 也是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之一。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 让他们通过观察去发现, 去获取知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为学生提供观察平台的得力助手。例如, 我在进行《圆明园的风光》教学时,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的风景图片, 让学生精心地观察, 耐心地欣赏, 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为图片命名, 然后与原名对照, 比较优劣。这样通过学生充分地观察、思维, 能够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手脑并用的一种综合性行为, 它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喜欢动手操作。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为他们开发手脑并动的学习平台。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 她紧密围绕“画”字进行教学。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表达思维结果, 教师用“简笔画”板书教材中所说的风中的事物, 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 看谁的办法想得多, 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投其所好, 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通过这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风是无形的, 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把它画出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动手做的过程, 其实就是思维与探索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准备必要的物质材料, 提供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尽情地去“做”。例如, 以往的成语复习课, 通常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找出课本中的所有成语, 然后要求学生读、写、记, 课堂效果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方法是机械式的、较为死板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这堂课应该让学生放开手脚, 让他们自己去找成语, 然后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 检查是否找得彻底,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又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是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场所, 学生随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 课前要了解学生想说什么, 喜欢在什么时候说, 虽说是“畅所欲言”, 但要保证发言合理。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开展不同形式的“说”的活动, 如“开展辩论, 小组讨论, 围绕问题各抒己见, 上台演讲, 指名回答、补充、更正等”,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五、让学生敢于“怀疑”

怀疑加上实践就能够发现事物的真谛。我们学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 25岁的伽利略由于怀疑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推翻了被人们信奉了2000多年的真理。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开辟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敢于怀疑, 并能够通过实验得到合理的结果。例如, 学习《詹天佑》一课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1) 这个铁路只能设计成人字形吗? (2) 除了詹天佑的“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又如教学《蛇与庄稼》时, 我同样提出了两个问题: (1) 除了课文中所说的, 还有没有别的影响收成的因素? (2) 后来庄稼丰收只是因为有了蛇吗?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去怀疑书本上的说法, 产生了怀疑, 他们就有了探索的动力, 也就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

六、教会学生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现在知识的载体百花齐放,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外, 还要教会学生寻找获取知识的场所, 告诉他们从哪里学知识, 什么知识该学, 什么知识不能学。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知识场所、媒体或书籍、报刊等。如看新闻, 从邮局订书报, 到新华书店买资料, 去图书馆阅读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对选择获取知识的场所以及对知识的选择有了明确地认识, 并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探究 篇8

一、导语激趣,渲染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开场白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设置开场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导入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以有趣生动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则要根据学生幼龄阶段的特性,针对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导入过程中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这样做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会下降。在一堂课上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整体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并且会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如,在教授一年级识字课《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我便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看。接着,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引入冬天的美丽雪景之中。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去感受和了解雪。另外,除了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我还利用音乐激发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设置悬念,启迪思维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们质疑的方法。比如,对标题进行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文章矛盾处及叙述顺序的变化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及写作手法的运用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对这些静态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外,还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内容进行质疑,如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质疑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表现,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学生的提问,首先应表扬他们肯动脑筋,全班掌声鼓励,给他们信心。也可以重点选择有价值的质疑,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并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本内容反复消化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9

一、提供自学问题

问题单中规定自学与选学内容。开始时, 问题单中问题可以细一些, 具体一些, 必修内容多一些。逐渐地问题越来越概括, 越来越纲要化, 必学内容越来越少, 选修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 补充自己的问题, 选择选修的内容。这中间实际上是一个由他主向自主转化的过程。当然, 自主与他主从来都是相对的, 就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在高一的时候, 我布置学生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 买或借相关的书籍阅读, 在校时看短篇, 如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简单文言文等;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读中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并提出要求: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文本结构、生字新词等, 用老师教给的批注方法作批注, 最后写一点读后感。到校后, 在小组交流课外学习情况。

二、教给学习策略

策略的运用不全取决于策略意识水平, 它与策略掌握水平和操作水平都是相关的。学生光知道应该运用策略还不够, 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才能在面对问题时, 能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同时,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式提升为学习策略, 这些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 更符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实际。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可以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既论证了为什么, 又论证了怎么做。

三、运用好问题串

问题训练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个问题串, 发给学生。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以便学生在学习时, 按照问题串自我提问, 自我回答, 达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1、预习时思考: (1) 是否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2) 是否能从课题猜测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猜测的内容和文章内容是否一样? (4) 阅读课文后能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大意? (5) 生字新词、疑难语句有哪些? (6) 是否找到了文章或作者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课文时思考: (1) 我能根据“问题在哪”的图式发现问题了吗? (2) 我能根据“问题类型和陈述方法”的图式清晰地把问题表述出来吗? (3) 我能通过主动与小组成员研究后解答出提出的问题吗? (4)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5) 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 (6)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 (或这段话) 的主要内容了吗? (7) 我喜欢这篇课文的什么地方?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8) 我能勾画不懂得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主动与小组中的成员研究后能答出来吗? (9) 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

3、总结时思考: (1) 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列出文章的内容纲要? (2) 能否根据自己列的提纲复述或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 是否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又不懂或疑问的地方? (4) 通过本文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或感悟?

4、延伸时思考: (1) 本文需要我掌握哪些知识? (2) 能否学习本文的写法创作一篇文章? (3) 能否从新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 (4) 围绕本文的内容我还需要探究点什么吗?

四、合作学习操作

要明确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多维的、互动的。为了这一目的, 在操作上必须规范, 不能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从小组划分 (最好是前后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操作规则、任务确定、时机选择都要合乎规范。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求同学先思考, 在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进行合作学习, 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 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其次是懂得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获得表达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在全班的交流都是代表小组。明确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即教师做合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内成员相互合作, 小组之间合作、竞争, 激发了学习热情, 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 增大了信息量, 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营造良好氛围

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 吸纳不同的观点, 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机制, 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

总之, 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不要把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公的地位, 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 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 从而我们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提供自学问题, 交给学习策略, 运用好问题串, 引导合作学习, 营造良好氛围。

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 篇10

一、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喜欢英语课

学生对学习的渴望, 来自于被爱的需求, 自主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老师要想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要热情、乐观、和蔼可亲的情绪影响学生, 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世界上46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 (20亿人 ) 在讲英语, 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语书写, 英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英语也是互联网的行业语言, 不懂英语就无法学习别人的现金技术。

三、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说, 好之者不如乐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会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 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师的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从初一开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章节的内容, 要掌握音标的读音和运用, 要掌握好单词关, 注意知识的联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1. 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立足点。针对不少学生在记忆单词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抓好拼读这一关,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 逐步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 逐步培养学生以后在拼读方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2. 词汇记忆方面

单词是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只有扫除词汇障碍, 学生才得心应手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规律记忆单词。比如: (1) 用实物来记忆单词。 (2) 利用图片记忆单词。 (3) 利用简笔画来记忆单词。 (4) 利用单词的趣味性来记忆单词。

3. 语法学习

我们学习外语, 语法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首先从情景入手, 如: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 让学生说自己在干什么, 同桌在干什么, 大家都在干什么。其次, 让学生在语言现象中发现语法。再次, 通过背诵例句、谚语、听歌曲记忆语法。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在小学时, 英语课不受重视, 需要中学教师一环紧扣一环, 严格要求, 逐步使他们养成学习习惯。具体如下:

1.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 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预习可以减轻课堂上学习压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 又能让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疑难点, 自己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目的性强, 减少了盲目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开始时, 抽一些时间引导学生怎样预习, 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拟定学习提纲, 要求他们从单词、短语、语法方面入手, 借助工具书解决大部分问题, 弄不懂的问题留在课堂上解决。

2. 课中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做些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启发式:新课标教材每一课后都有“Discover Language”部分, 这是一种新的语法教学方式。通过典型例句和简明扼要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出语法规则,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 讨论式:有教师提出提出话题, 学生讨论问题, 而教师则在各组之间走动, 提供咨询。 (3) 采访式:采访时一种交流, 也是合作, 它是一种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问答式交谈形式。

3. 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时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所以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 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去复习, 复习什么。

4. 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也不要放过, 否则, 问题越来越多,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外知识拓展

现在的英语中考加大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课后”这个环节, 首先, 教会学生使用英语工具书, 如词典、教学参考书、课文注解等。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他们的想法是好的,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实际存在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只有我们从教者在课堂这个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阵地, 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11

一、把握学情,因势利导,客观分析语文教学现状

当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缺乏情感体验和生活气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往往还是以传统的讲解、传授为主,教学的内容还是以文本为主,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使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成为学习的工具,教学活动缺乏生机与活力,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围绕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讲解,就语文教学而教学,没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不强。有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感知能力不强,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不高,阅读量较少,知识面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写作创作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觉悟,语文教学既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学情,因势利导,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等方面入手,创新策略、改进方法、优化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的关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进方法,优化过程,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挖掘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成自身的能力,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问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对照目标、要求和问题,自主学习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感知能力,深入思考,质疑问难,做好学习的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认识、学习感悟、学习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催生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笔者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特色,笔者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鲁迅先生为什么去日本留学?后来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格,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领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激发作者立志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看电影事件侧重写老百姓的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件事的影响,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决心。使学生不但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文本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学生对藤野先生和作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这一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感知实际和情感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教给方法,注重指导,不断放大语文教学成效

教师要将正确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路径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和谐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思维受阻、思路不明,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多渠道、深层次的思考,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进行点评,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路径进行引导,对学生存在的错误给予更正,使学生的思考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时,针对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说古代帝王都已经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现代人物,还得看现在的广大人民群众;少数学生认为作者是自说自指,抒发作者的伟大抱负。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历代英雄人物已被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的科学见解。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教师要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用语文知识,不断放大语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学用语文的意识。教给方法,让学生先泛读文章内容,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泛读的基础上再精读,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分析理解,使学生对文章轮廓的认识更透澈、更鲜明,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人物、情节和结构,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之探究 篇12

一、更新观念, 创新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英语的描述:“高考英语科以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 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要更新观念, 抛弃“以语法为主”“以讲解为主”的课堂讲授模式, 全面掌握学生学情, 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 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如果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强调词组、句型的记忆, 学生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阶段, 对于知识的深层含义更是模棱两可, 更谈不上应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因而,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每一个词 (word) 、每一个语言结构 (language structure) 、每一个知识点 (checkpoint) 都与实际生活和学习相结合, 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来学习English。

二、积极引导, 全面提高

学生最早接触到英语的那段时间是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一个关键期。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渴求, 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向往都源于英语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因此, 英语老师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领路人、导航灯、学习兴趣的缔造者。

而在现实当中, 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老师讲什么知识, 学生就去理解和掌握什么知识, 而老师没有涉及的知识面, 学生却很难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把握。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机会。日复一日, 学生们也就习惯了老师的授课方式, 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没有什么创新, 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学生获得了学习外语的能力才能巩固学习外语的兴趣。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潜在的能力应该从培养注意力 (attention) 、观察力 (visual) 、记忆力 (memory) 、想象力 (imagination) 和思维力 (ideation) 等方面来入手。教师呈现新知识时, 要尽量采用一些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方式,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头语言 (oral language) , 进行尝试性地发言, 最终达到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敢说、多说、想说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Module II—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时, 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warming up中的4副图片, 并结合自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所见所闻, 发挥想象去畅想“If I were a volunteer, what would I do for the 2008 Olmpic Games?”等,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积极地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小组再选出两名“正式志愿者”在班级“打擂”, 表现最好的学生还要奖励一些教辅读物。同时可以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请学生来表演,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courage) 和信心 (confidence) , 又能使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 (success)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尽可能地得到发挥, 也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到知识, 开阔视野,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听、说、读三方面能力, 课外作业则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活动。

三、加强竞争, 促进自学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高效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以身作则, 带领学生学习。经过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需要一定形式的练习来加以巩固。因而, 为了更好的竞争, 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学学风的形成, 我采用分小组竞争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并且将学生的个人得分计入学期评估。这样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既有利于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解决更多的疑难, 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上一篇:屋面节能系统下一篇: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