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选12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用真挚的微笑表现出对他们的期待与信任,“没关系,大胆讲”给予帮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用“妙极了、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聪明”等发自肺腑的激励性、赞赏性语言鼓励他们;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有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这个结论有问题时,教师就亲切地问:“有什么问题?”。该学生又楞住了:“我一时还没想清楚,也许没错。”这时我微笑地说:“我们可不能迷信书本,既然有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挖掘里面的问题,来个寻根问底,好吗?”此时,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了,兴趣倍增,共同琢磨起这句话,终于找到其中的不完整性――如果另一个因数为0,结论就无法成立。
在浓浓的探讨氛围中,师生成为了朋友,同学、知己,学生的思维暴露无遗自主参与探索之中。反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将会“随波逐流”。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前不久,一位教师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给我的感触颇深。巩固练习题中有一题:
求6的面积。板演的学生列成:6×4=24(平方厘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
43一阵哄堂大笑,笑毕,又有一位学生A说:“我可以证明他的做法是错的。”
却又莫名其妙地引发一阵嘲笑,这位学生只好难堪地坐下了。此时,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全班齐答“底×高”,师又强调:“能不能用底×邻边吗?”“不能”订正完就此了事。
课后,我问学生:“你们上课时,第一次为什么发笑呢?”“他做错了呗!”,我又问:“那第二次呢?”“A说可以证明6×4是错的`,谁不知道应该用《底×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要证明吗?”。接着,我找到学生A,他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底×邻边是求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的面积,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4,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相当于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我还发现把它拉成长方形,面积还会增加”。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是可怕的嘲笑声已深深刺伤A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摧毁了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
可见,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一潭死水”的课堂,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营造一种自主的氛围,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设置动画情境:《海尔三兄弟在森林里同时发现三箱分别标有长度为:0.1米、0.10米、0.001米的金条,海尔兄弟都在想:“我应该把长的金条让给我的好兄弟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标着0.1米的那箱金条。这时,智慧爷爷出现了,他看到这个场面,就哈哈大笑。》师问:智慧爷爷为什么要笑呢?生:“因为这三种金条实际是一样长的。”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呢,你们能验证吗?”这样,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多种验证方式:
1.量:用米尺进行验证。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1分米;0.100米=100毫米=1分米。
2.涂:用方格纸操作验证。
3.比:用数位顺序表验证。
4.说:从小数的意义上说明。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测量”活动过程中,可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测量一间教室的长有多少米?”学生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1.可以使用步测,用“步长×步频”。
2.可以使用卷尺测量。
3.可以使用米尺测量后累加。
4.可以并排课桌或椅子,进行估测。
5.可以拉绳子测量后,再测绳子的长度。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设计一道开放题:“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设计一间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它的长是___米,宽是___米。”,片刻思索后,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1.长48米,宽1米;2.长24米,宽2米;3.长16米,宽3米;4.长12米,宽4米5.长8米,宽6米。此时,我并急于评价,而是鼓励学生“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学生顿悟:“长48米,宽1米的教室,我们怎么上课呢?”,这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排除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2
一、捕捉生活情感, 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离不开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 更要联系现实生活情境, 关注学生的情感。为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 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教材所蕴含的意义及情感之间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可能性”时,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阿凡提”创设了一个“金币的故事”:阿凡提经常帮助老百姓办事, 国王很生气, 就故意刁难阿凡提。他拿出一口袋金币, 让阿凡提抛向空中, 如果金币掉下来时全部是正面朝上, 那么这口袋金币归阿凡提所有, 否则, 阿凡提就得被砍头。小朋友想知道阿凡提想了什么好办法赢得了这口袋金币吗?有声有色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入情入境, 他们都急于想知道阿凡提想的究竟是什么好主意, 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
二、拓展研究时空, 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年、月、日》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利用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这一生活素材, 启发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着、交流着……学生们通过独立探究相互合作, 在操作中既理解了知识点, 又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握评价契机, 促进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更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生对知识获得的体验会更深刻, 也会更深地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无穷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时, 在学生建立了1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问:如果让你搬1吨重的大米, 你觉得怎样?没想到有两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我能搬得动。”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而是先有意让这两个学生背班上最重的同学 (约50千克) , 然后在请他们谈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20个体重是50千克的学生总的重量大约是1吨, 你们能背得动吗?这样, 两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1吨是很重的, 再也不认为“搬得动”了。由于教师及时把握了评价的契机,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使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
关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兴趣 激励评价 问题
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二)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找出来的。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三)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二、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一)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生上课不听,傻傻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不举手发言,这些学生大多是缺乏自信,又经常受到周围鄙视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平常心对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在教学中把目光多停留在他们身上,因为教师的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影响。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并没有放弃自己,老师同样很赏识我”,从而使其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在教学中,要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能改变他的一生。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有时候教师的一句简单的“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都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问题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探究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作铺垫。
四、提供自主探究空间,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每次上新课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发展,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他的求知欲也更强烈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
五、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機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进行探究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动开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探索空间更加宽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4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单位:八门城镇中瞿阝中心小学 作者:刘瑞江
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的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提炼写作方法,学习提炼素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情感的升华,从文中学习主题是如何升华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重难点: 1.2.用适合的方法写出适合的时间发生的适合的事情。如何抓住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亲情
同学们,上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课件展示画面,达到共鸣的效果)
这些画面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看过后你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吧… …(音乐响起,在音乐中让学生回忆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师:的确,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练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开阔写作思路
1、(出示习作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这篇习作要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这篇习作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能把习作要求读透。
2、父母对你的爱是不是很多呢?交流你最想写的是哪件事?(学生交流)师:的确,父母的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尽管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那么的深沉。从上节口语交际课我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急于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感动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过的文章,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帮助。
三、回顾课文内容,感悟写法,诉说亲情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具体写一件事。
师:你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出示课文图片)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图片,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呢?
师:同学们对本组课文内容掌握得这么好!我想是因为这组课文的每个故事都曾拨动过我们的心弦,它们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
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是吧?
师:那课文怎么把父母的爱深沉而又伟大的爱写出来的呢?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父母之爱的。
2、范文欣赏。(出示教师的作文,师配乐读。)
师:老师在课下写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你们要不要欣赏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边欣赏边捕捉最使你感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升华学生的情感。师:你们喜欢老师的这篇作文吗?为什么呢?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包含着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4、小练笔
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你想写的事中最使你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一下父母对你的爱。
四、文题指导,画龙点睛。
五、作业
请同学们拿起笔尽量抒发父母对你深沉的爱……
板书:
父母的爱 抓住具体事例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5
报
陕西延安中学教科处在2006年初向省上申报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我校生物教研组也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生物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孙义全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由白冬梅、高山、冯慧琴、李红、刘燕、汪亚龙、杨文龙、赵君梅、刘娜等老师组成。选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并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设定平行班作为对照班展开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施前期准备情况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掌握了国内部分学校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
2、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用一年时间编写高二生物《学案设计》第一册和第二册,本资料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章节顺序编写,目的是为开展“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本资料由自学引导、学法指导、典例剖析、随堂训练和实践训练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课题研究宗旨
本书是以“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为宗旨进行编写的,“自学引导”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法指导”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贴、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例剖析”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联系,避免孤立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规范、全面、精确地解答习题;“随堂训练”分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实践训练”也分为A、B两组习题,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知识容量。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紧扣大纲,针对性强
本资料紧扣教学大纲,深入浅出地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揭示疑点,并能把相关知识恰当地渗透到习题中去。
(3)引导、讲解、解析和训练相结合
本资料能全方位辅助学生学习,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好的优
用心
爱心
专心
化了生物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
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二、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第一年在高二年级开展对照研究,我们的做法和进展情况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后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1/4,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上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3/4。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讲每个课题前,为学生印好自学提纲,包括学习目标,课文重点和难点,每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的程度(了解、识记、理解和应用)和思考题。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自学提纲、参考《学案设计》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学习《学案设计》上的“学法指导”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学案设计》上的“自学引导”,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1.教学程序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8分钟时间对《学案设计》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训练,让A层次和B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设计》上的“随堂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分别完成《学案设计》“实践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
2.教学特点
在构建“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为宗旨。我们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在上每节课前教师能认真互研吃透教材,学习有关教辅资料丰富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精心思考备写教案和编制自学提纲。
(2)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实验中,我们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探索中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不同的课型突出不同方法。如探究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品质,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境——定向自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讨论式: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拨小结——反馈练习”。尝试式: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习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再次练习”。情境式: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境——分别主讲——归纳小结——反馈练习”。
(4)加强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方法是有:改变座位编排形式;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互助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每四周进行一次学生问卷,问卷内容有:导读提纲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有何建议,对课堂教学程序有何修改建议?对引导点拨是否满意?有何好的设想?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你认为自己学习生物是否很费力?而且每次问卷题目设置依据教学情况进行变化,通过问卷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用相同的测试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高2007届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8.3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4.8分;期末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6.7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6分。高2008届从与第一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4.8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3分。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教师从辛苦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水平的不断提高,并迅速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中高山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展示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荣获陕西延安中学首届新课改展示周优秀教师称号,在该模式下的赛教课《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荣获延安市2005年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获陕西省二等奖。汪亚龙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参与了“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选拔参赛课”活动,并制做了教学录象。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如还不能很好的将多媒体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点拨的思路、方法还需进一步提高。
2.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启发、点拨还受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强的限制,教学中存在教材吃不透、处理有时欠妥,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
3.对教学过程研究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课题研究总结不够,撰写相关论文少。
五、后续研究计划和保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加强与教育专家的沟通,多请其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的困难,使课题研究有所突破。
2.加强与我校该课题的其他学科组之间的交流,使各课题组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共同提高。3.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加强听课评课活动和课例交流活动,加快课题研究的进展。4.加强课题研究阶段性的总结,注重课题研究论文的撰写。
5.强化教研活动,每周的教研提前一周布置并确定主讲人,人人准备教案,会上一人主讲,大家讨论、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下一次的教研会上对上一次的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肯定好的做法,修改不足之处;布置下一次课题内容、确定主讲人。
用心
爱心
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 篇6
商南县西关小学阮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一种宏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使学生能通过语文课中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安排获得参与和体验创新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加大“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力度。
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7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度地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落实到三个“多”字。
一、扮演多变的角色,组织好课堂
特级教师靳家彦说:“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北京师范大学王侠教授认为:教师需要扮演好导演、舵手、记者、主持人、裁判员等角色。笔者在一篇教学体会中也曾提到:“我们要像史学家一样关心历史,像政治家一样关注时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好各种角色,能够让一堂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性;能够使语文课堂变成一个辩论的阵地、一个激烈的赛场、一个“成语英雄”的栏目现场;能够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和阵地,又让语文教学保持了正确方向,课堂不至于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二、变换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如果参与多种途径,可以营造出语文课堂需要的各种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一课时,笔者为学生亲自演唱了《雨霖铃》一曲,学生立即被这首词婉转的旋律打动了,在充满离愁别绪的氛围中,通过音乐、语言等多角度多途径展开教学,师生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分享与默契状态,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乐趣。学生在学唱、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学环节中,愉快地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如上《苏武传》,文言教学涉及诸多文言常识,翻译教学尤显枯燥,特别是像《苏武传》这样的长篇古文。笔者准备了《苏武牧羊》,让学生从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开始一堂古文课,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分组学习,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展示成果,用竞赛、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语文总是可以充满乐趣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一首诗、一幅丹青、一个谜语都可以运用到语文课堂;音像、图书、绘画都可以为语文课堂服务;竞赛、游戏、表演、猜谜都可以为语文课堂添彩!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生活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一堂课尽量选择多种辅助授课方式,避免满堂灌。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促进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我们不是选择教什么,而是应该选择怎么教,在教材与教师、学生之间构架好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之我见 篇8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自主学习情境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重在突出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教师在课堂中,就要起到引导、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以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来被逼迫着学习,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让学生以激情饱满的学习状态来学习,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动手做数学,使之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感,尽情地领略到数学美的真谛。
二、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开启智慧的大门
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遇到问题用自己思维方法来解决,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发现规律的学习创造过程,这样做,就会大大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方法的实施,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智力潜能。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以大家合作为手段的互教互学互助的活动。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的两个图形无法重合,那么怎么比较呢?有一些学生感到不好理解,这时把这个问题拿到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进行交流,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活跃起来,让集体的智慧在交流中得到迸发,通过共振效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胜利的彼岸。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9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学校教师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0
摘 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研究学生学习的动机,根据学生的心理创新教学活动,了解并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而学习动机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它能让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认真看待数学问题,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如,教师教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写日记记录今天遇到的难题;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文献,借助解题;或通过相似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题的方法。教师也要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不仅是数学课本内的基础知识,也要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有关数学的故事、数学中有趣的题目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三、鼓励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探索意识
在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只是教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运用的例子也都是课本内的事例,很少运用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就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所学知识对自己没有用处,学来又有什么用呢?造成学生无法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角度展开思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怎样的数学问题,创造与之相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或遇到却解决不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易掌握知识。例如,在《时钟度数计算》一课中,教师拿出真正的时钟,摆弄秒针或者分针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时钟所呈现的度数,不再是课本里固定不动的图片。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喜爱学习。
四、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研究知识,实现自主探索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只通过听、看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只通过口头解说加上板书教学,学生无法直观全面地理解知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同的形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可运用的所有感官去接触新知识,深刻地感受到材料中的知识,学生更易分析、掌握这类知识,真正的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参与研究知识。
1.多观察推导
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的实践性较低,不能像生物、物理、化学学科一样通过实践观察,从中学习理论知识,数学知识概念性强,数学公式只能一步步地推导印证,解答其中的疑难点。例如,运用个案研究法,将班级中的典型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观察分析找出与其他学生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长时间观察后得出结论。所以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强实践操作,不能因为数学的实践性低就不实践,这样就会使推导出的结论无法正确运用。
2.多思考概括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包含很多的概念公式,解答时多思考那些公式概念,寻找解决办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不同知识之间隐藏的联系,解题思路是否合理,都要多思考概括。
3.多讨论分析
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多互动,引出问题引导学生,与学生互相探讨,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学生与教师相互发表意见,分析其中的难点。有时学生的见解也会对教师有启发性作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4.多动手实践
在观察推导后得出的结论学生的运用会有些滞涩,甚至出错,要想灵活运用就要动手实践,“熟能生巧”并不是空话,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做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设问、排版演练等都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活动中,加入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在于学生互动交流心得及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为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惑。这样一来,不仅更了解学生除学习之外的生活,也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知识的氛围。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时,要关注其中的问题,及时应对找到解决方法,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联系多方面自主探索,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自主探索意识。
参考文献:
郑晓蕾。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初中数学教与学,(10)。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1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 合作学习 类比归纳 生活数学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的头脑里去。相反,是学生在寻求知识和探索动机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結论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比较少,发现意识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发现,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而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能,发现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完“长方体的认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8厘米和7厘米。这个长方体会不会从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木板洞中漏下去,为什么?粗略思考一下,有的学生轻易得出“长方体最小面面积比正方形木板洞面积小就能漏下去”的判断。这时,我没有对学生的判断作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发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当长方体最小面的长超过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时,即使长方体最小面面积再小,也是漏不下去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长方体要从正方形木板洞中漏下去,受到两个条件制约:长方体最小面的长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短;宽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可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体现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所有的学生共同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是呈活跃状态的。这种积极的思维易于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
学习“加、减法应用题”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家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家与小丽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三人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分别代表学生、家和学校,让三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探究几种不同情况,通过探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每个人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的位置发现了多种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相反方向,应该是900+400=1300(米);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应该是900-400=500(米);还有的说如果小强家、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的,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但相距的米数总比500米多,比300米少……
这样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在类比归纳中发现
对于同类问题,要了解它们的不同点,更重要的是寻找它们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从相似点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归纳。在类比观察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发现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往往分不清。教学时,我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例题来进行对比辨析,引导学生发现:比有两项,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约分以后,结果是假分数的,也不能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仍要保留假分数的形式。而比值是一个数,如果是假分数的,可以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四、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单纯的数学知识有时会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教“比例尺”一课,当学生认识了比例尺、掌握了求比例尺的方法后,我出示一张学校平面设计图。图上给了实际距离,让学生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比例尺。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么大的楼房,用数学知识就能轻易地把它画在纸上,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还让学生回家量量自己的小房间,按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又如量树高的问题,讲“比例”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应用“比例”的知识,不用登高爬梯就能量高大物体的高度。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刚刚形成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拓展、发挥、探究,而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有限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12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07-22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08-08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06-25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08-18
创设问题情境_引导学生自主学习06-27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10-08
引导学生体验05-09
引导学生提问06-02